<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八年級上24課教學設計

2023-06-25

第一篇:八年級上24課教學設計

【部編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語文《24詩詞五首》優質課教學設計

24

詩詞五首

【教材分析】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是傳統詩歌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現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云。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并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于漢獻帝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奇妙的設想,傾述隱衷,寄托情思。全詞打破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錯的慣常格局,以故事性情節為主干,以人神對話為內容,實現了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用典巧妙,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音調豪邁,充分顯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第1課時 《飲酒》(其五) 《春望》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邊塞詩”“詠志詩”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類體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學新課

飲 酒(其五)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詩人。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后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等。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讹嬀啤方M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后,飲酒即興所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此為第五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

2.明確詩歌節奏,自由朗讀詩歌。

3.請一個學生朗讀。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意,解說內容

請結合文中注釋自譯全詩。

提示:住在喧囂擾攘的塵世,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請問你為什么能夠這樣呢?(是因為)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們一起結伴回巢。這里面有人生的真諦,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

目標導學三:深入賞析,把握情感

1.本詩流露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倦官場腐敗,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獲得恬靜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見”字能否改為“望”字?為什么?

明確:“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而“望”字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確: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4.本詩是如何將記敘、描寫、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評析。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描寫,細致地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三、板書設計

飲酒(其五)

而無車馬喧——生活寧靜

心遠地自偏——內心恬淡

采菊見南山——熱愛自然

山夕飛鳥伴——內心愉悅、寧靜致遠

春 望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點名讀,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詩主要描述了什么內容?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詩描述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他憂國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熱愛國家、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描繪畫面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些景象?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寫了國、山河、城、草木四種景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

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2.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學生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艷的花旁,聽著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里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三、板書設計

春望

第2課時 《雁門太守行》《赤壁》《漁家傲》

一、導入新課

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見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墒?,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首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二、教學新課

雁門太守行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一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說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以死報國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

2.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至少讀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目標導學二:品味詩句,深入賞析

1.首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確:首句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第三、四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戰爭的?

明確: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用嗚咽的角聲、紫色的血跡,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寫出了激戰中邊塞風光的悲壯之美。

3.最后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兩句詩點明主旨,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4.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具體說明。

明確: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濃艷,而且它們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

三、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以色示物

赤 壁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感知大意

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泥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深入賞析

1.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引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杜牧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反映了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這句詩似乎還有一層意

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3.有人認為,杜牧只關心兩個美女的命運,而不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安危。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杜牧用的是以小見大的寫法,“鎖二喬”是作為東吳政權滅亡的特征而出現的,用兩個美女的命運來象征國家的命運,更為形象貼切,耐人尋味。

三、板書設計

赤壁

表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和豪爽胸襟

漁家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朗讀詩詞

1.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宋代女詞人。其詩文并美,尤長于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

為前、后兩個時期。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話,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箋注》。

在詞的創作史上,李清照是繼柳永、秦觀、周邦彥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她的詞清新婉轉、幽怨凄惻,極富抒情性。但這首《漁家傲》卻表現出非常不同的風格,它氣勢磅礴,音調鏗鏘,是李清照詞中最別具一格的杰作。

2.反復誦讀,把握節奏和韻律。

目標導學二:理解詞意,概括主旨

1.理解詞句的含義。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明確:寫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明確:詞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上闋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

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明確:“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有驚人句”,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確:表達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去,奔向縹緲的神山尋求幸福。

2.概括這首詞的主旨。

明確:該詞通過夢境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通過回答天帝的問話,直抒胸臆,感嘆自己空有卓越的才華,雖辛苦求索,終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詞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三、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渴望自由

可取之處

反復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意和情感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從誦讀入手,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作者所表達的內在感情。

不足之處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重點,但有些學生還是難以通過詩詞內容來理解。

第二篇: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詩詞五首》教案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詩詞五

首》教案

來源:語文網

作者:匿名

內容預覽: 詩 詞 五 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讓學生反復誦讀五篇作品,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2、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征》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師:同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也是張力很強,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有古詩,有樂府詩,有七言絕句,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

2.轉入《采薇》的學習,先范讀,再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詩集。

3.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

(

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 (

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

(

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

2、文注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復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

1、 理解詩的意境,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 明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2.范讀《十五從軍征》,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樣描寫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點撥:前詩更中于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了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

2.學生誦讀這首詩,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2、 讓學生朗讀此詩,并講述詩的大意。

3、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體會詩的形象性。

2、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這時去為友人送別,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3、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端蛣e》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一、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

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3、 范讀《清平樂》,注意讀準字音。

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

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

2、 聽教師介紹

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

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二、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 背景知識介紹 (

1、)散曲知識介紹

(

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

2、 要學生誦讀課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理清文意,體會作者感情。

3、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了解相關知識,作好記錄。

2、 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3、 積極進行討論,并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三、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冻熳?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借托對喇叭的嘲諷,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四、練習設計

1、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征。

第三篇:八年級歷史上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科目:歷史 年級:八年級 設計人:王愛軍 時間:2014-7-31 編號:01

第1課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鴉片戰爭過程、《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鴉片戰爭的影響 2.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培養透過現象認識問題本質的能力。

3.體會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發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 難點: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1分鐘)

多媒體展示英國外相巴麥尊在議會上發表的講話:

“(虎門銷煙) 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

思考: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嗎?鴉片戰爭又給中華民族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記憶!(板書課題:第1課 鴉片戰爭)!

二、先學環節(18分鐘)

過渡語:請值日班長為大家宣讀本課的學習目標„„其中,本節課的重點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中英《南京條約》,難點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自學教材(15分鐘)

學生看書、勾劃問題答案,標記疑問并寫在“我的疑惑”處。

(二)檢測反饋(2分鐘)

過渡語:相信你能行!完成后,組長組織對桌互換,互相批閱,有疑惑提出來。

(三)我的疑惑(1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后教環節(20分鐘)

(一) 生生合作,互相糾錯。(1分鐘)

過渡語: 請同學們認真看黑板上展示的答案,如有不同答案,請更正;

(二) 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0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在老師進行檢查 (搶答)。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2.5分鐘瘋狂記憶“自學教材”問題;對桌之間互查一個重點問題。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9分鐘)

1 科目:歷史 年級:八年級 設計人:王愛軍 時間:2014-7-31 編號:01 過渡語:請同學們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題,小組之間討論統一答案。

材料一: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集》

(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輸入給中國造成的主要危害?

造成兵弱、銀荒、國窮、民貧。若聽任鴉片大量輸入,清政府將面臨軍隊和財政危機。

材料二:凌青(原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林則徐的后人)1990年講話:“„„15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前,中國再次成為毒品的受害國,希望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支持禁毒事業。”

(2)材料二中“光輝的一幕”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就不會有鴉片戰爭,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為什么?

虎門銷煙;不同意,因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材料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3)以上材料體現了林則徐怎樣的精神品質?

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計較個人得失;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

材料四:在鴉片戰爭中,清軍調動10萬人馬,而英國派出的遠征軍只有4000人,到戰爭結束時也不過2萬人。結果卻死了1個總督2個提督7個總兵2個都統和數千名士兵,而英軍損失百人上下,以武力立國的大清王朝面對堅船利炮無能為力,屢敗于遠道而來的英軍。

(4)根據材料三,指出鴉片戰爭中國慘敗的重要原因。你認為這是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嗎?為什么? 由此你有哪些歷史性的思考? 重要原因:經濟落后,科技落后,軍事落后;不是,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社會制度落后;啟示:落后就要挨打。

四、訓練環節(6分鐘)

過渡語:上述訓練題答案已經明確的同學請舉手!請同學們將自己錯題答案糾錯并記憶。 附:“自我檢測”答案:CAA 當堂訓練答案:DCBBD CC 小結: 19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無恥向中國大量輸出鴉片,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市場。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使英國的美夢破滅,于是,英國侵略者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鴉片戰爭給我們的教訓。

2 科目:歷史 年級:八年級 設計人:王愛軍 時間:2014-7-31 編號:01 原因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戰爭爆發:1840.6

經過

英軍占領香港島:1841年 初

影響教學反思】

清朝戰?。?842.8

3

第四篇:【部編版】五年級上語文《語文園地 八》優質課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八

課題

語文園地

課型

語文園地

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

目標

1.學會找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

2.學會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介紹書。

3.積累古詩詞。

教學

重點

1.學會把比喻的修辭方法用到句子中。

2.增加積累。

教學

難點

學會找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語文園地里面包含著豐富的知識?,F在就讓我們進入語文園地,去汲取里面豐富的營養吧。

板書:語文園地八

【設計意圖:通過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p>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交流平臺。

我們都喜歡讀課外書,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讀到有趣的課外書呢?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樣找到課外書的?

板書:找課外書

生總結,匯報

①找和課文有關的課外書,讀了一個故事,找整本書來讀。如學了《美麗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讀了整本書,找同類書來讀。如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還可以讀布封的《動物素描》。

③別人推薦的書。比如,同桌向我推薦《安徒生童話》。

師總結:多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對我們來說會受益匪淺。

板書:由一個故事到整本書

由一本書到一類書

讀別人推薦的書

5.詞句段運用。

(1)讀一讀,你還可以把書比喻成什么?照樣子說一說。

①大聲朗讀書中的句子。

②思考,這幾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③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書:比喻修辭方法的作用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能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內容,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p>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朗讀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從而體會比喻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加深對修辭方法的理解?!?/p>

生總結,匯報。

師:這三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第一句話把書比喻成“長生果”;第二句話把書比喻成“營養品”;第三句話把書比喻成“朋友”。這三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體現出書的重要性,引導我們去讀書,愛讀書。

示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是我的精神食糧。

書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講了什么?把他們排成一段意思連貫的話,讀一讀,再抄寫下來。

①讀句子,弄清楚每句話的意思。

②根據意思排列這幾句話的順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連貫的話。

生讀句子,排列句子

閱讀是什么?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什么?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

師:我們認真讀這段話可以發現,這段話介紹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一個是由外到內,一個是由內到外。它告訴我們,只有先吸取營養,腦子里的東西才會變得有價值。

6.書寫提示。

書寫指導:我們在寫字的時候,用筆要剛勁有力,學習歐陽詢在點的起、收及轉折處一絲不茍,盡量把字寫得平整端莊。

……

7.日積月累

學習《觀書有感》兩首詩。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讀這兩首詩。

(2)簡介作者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書:說說詩句的意思。

其一: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初步把握詩歌的意思,并在老師講解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這樣循序漸進,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意思?!?/p>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4)學生讀讀背背。

(5)當堂測試背誦。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明白了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來讀,知道了比喻這種修辭方法的作用,還進行了寫字指導,積累了古詩,可以說受益匪淺。

板書

內容

由一個故事到整本書

找課外書

由一本書到一類書

語文園地八

讀別人推薦的書

比喻修辭方法的作用

說說詩句的意思

課堂作業新設計

背誦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其二,并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其一: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教學反思

1.在“交流平臺”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以交流內容為基礎,引導同學們概括并拓展,讓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達到對知識的梳理,從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在“詞句段運用”和“日積月累”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握句子的內容,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教學中,在書寫提示這個環節中,我沒有設置“書寫”的環節,沒有當堂檢驗學生書寫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的教學有較大幅度提高。

備課素材

古詩相關資料

《觀書有感》這兩首詩都是朱熹的膾炙人口的名篇?!镀湟弧穼崒懙氖敲鼷惽逍碌奶飯@風光,實際上是借此現象告訴讀者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的知識,但如果不讀書,原有的知識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會不斷更新。這首詩既是學生學習古代文化的經典之作,又是一篇針對學生進行熱愛學習

教育的好教材。

《其二》本詩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若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

第五篇:2017年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最新教案24詩詞五首

24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五首詩詞。

2.品味語言,把握詩歌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內涵。

3.樹立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與審美情趣。 【課時計劃】 4課時。

第一課時

賞讀《飲酒》(其五)《春望》《雁門太守行》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誦讀古詩詞,你可以感受祖國的名山大川,欣賞故鄉的小橋流水;你可以放眼紛繁的社會,笑看人生百態„„古詩詞猶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你的心田。今天讓我們再次踏進詩歌藝術的殿堂,去尋覓屬于我們的那份真心感動。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結廬(lú)

東籬(lí)

搔更短(sāo)

不勝簪(zān)

燕脂(yān) .....2.理解詩歌重點詞語的詞義。

悠然:悠遠閑適的樣子。

日夕:傍晚。

相與:相伴。 渾:簡直。

勝:能夠承受,禁得起。 黑云壓城:比喻敵軍攻城的氣勢。

角:軍中號角。 玉龍:指寶劍。 3.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也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田園。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等。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宣陽)人,唐代詩人,后世稱李昌谷,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紹

《飲酒》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都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雁門太守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從有關史料記載推測,本詩可能寫的是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1 學法指導一:

【詩歌朗讀的技巧】

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準確傳達詩歌作者的情感,關鍵在于控制好聲音的高低快慢以及力度氣息;前提是對于作者的經歷及寫作背景有具體的了解和深入的體悟,簡言之就是:詩文朗讀要傳情,高低快慢氣力聲,人生世事須感悟,篇篇精彩我能行。

5.大聲朗讀,用“/”劃分朗讀停頓。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二 學習《飲酒》其五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居所偏僻安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伴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2.名句賞析。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被稱為妙手偶得的佳句,試說說其妙處。

【交流點撥】這句詩抒寫悠閑自得的生活,盡享自然之趣,表現出心靈的超脫世俗和安靜平和。 (2)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見”改為“望”?為什么呢?

【交流點撥】不能。“見”字是在悠然中無意所見,人與物融為一體,充分表現了詩人悠然恬靜的心境,而“望”卻似乎有意去看,不能體現詩人悠然心境。

3.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作者什么心境?

【交流點撥】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從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的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為酒后即興之作,是他的酒后真言,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附:板書設計】

飲酒淡泊名利,寧靜處世

超凡脫俗,熱愛自然 灑脫恬淡,追求自由

第二課時

步驟三 學習《春望》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國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舊存在;春天又來到長安城,只有荒草長得特別茂盛。感世傷時,花也在流淚;怨恨別離,鳥也在啼叫,驚動人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家信可以抵得上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2.名句賞析。

(1)試從抒情方式和表達情感上評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的妙處。

【交流點撥】詩人在這里運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見花開而落淚,聞鳥鳴而驚心,表現出詩人感傷時事,憂國憂民的情懷。

(2)古人作詩十分講究煉字,本詩尾聯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交流點撥】“搔”字是對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細節描寫,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內心難以排遣的憂國思家之情。

學法指導二:

【品析詩詞的語言】

1.對動作性字詞,要分析其傳神之處,以尋求作者要傳達的情感,分析時要注意采用“生動”“形象”“簡練”“富有表現力”等詞語。

2.對描寫性詞語要分析其對描繪意境的作用,分析時要注意采用“準確”“生動”“傳神”“蘊含豐富”“耐人尋味”等詞語。

3.賞析詩詞的句子,首先要分清句子的類型,是寫景抒情還是言理,如果是寫景,則從運用了哪些寫景方法,描繪了怎樣的優美景色等角度賞析,如果是抒情,則從抒情方式,情感色彩與傾向等角度賞析;如果是言理,則從理趣的融合,哲理的感悟性等角度賞析。3.這首詩集中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交流點撥】集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步驟四 學習《雁門太守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交流點撥】敵軍似烏云壓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底! 2.名句賞析。

“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交流點撥】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3.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表現了守邊將士什么精神?

【交流點撥】表現了守邊將士誓死報國、英勇赴戰(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精神。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春望》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

3 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整首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課外搜集陶淵明、杜甫、李賀的詩歌賞讀。 【附:板書設計】

春望

望中所見——山河在,草木深 望中所感——花濺淚,鳥驚心 望中所思——鋒火,家書 望中所想——白頭,勝簪 感世

傷時 念家 悲己

雁門太守行 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 以色傳情

第三、四課時

賞讀《赤壁》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揮百萬大軍南下,卻在赤壁大戰中,被孫、劉聯軍所敗,當時,年僅34歲的周瑜,堪稱這次戰役中的風云人物,唐代詩人杜牧經過赤壁,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了《赤壁》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牧的《赤壁》。

二:指導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折戟(jǐ)

鐵未銷(xiāo)

殷勤(yīn)

嗟(jiē)

謾(màn) .....2.理解詩詞中的重點詞語的詞義。

銷:銷蝕。

將:拿,取。

認前朝:辨認出是前朝遺物。 星河:銀河。

殷勤:情意懇切。

報:回答。

嗟:嘆息,慨嘆。

謾:同“漫”,空,徒然。

舉:高飛。 蓬舟:如飛蓬般輕快的船。 3.作者簡介

杜牧: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漢族,濟南(今屬山東)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

4 4.背景介紹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漁家傲》此詞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公元1130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5.大聲朗讀,用“/”劃分朗誦的停頓。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二 學習《赤壁》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交流點撥】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如果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學法指導三: 【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是一種寫作手法,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運用這種方法塑造的景物形象鮮明,情趣盎然,極有感染力。

通??梢圆捎萌N方式來化靜為動: 1.巧用動詞

多選用動態動詞,形象而貼切地為靜物“點睛”,形成一幅活動的畫面,靜物因之生動活潑。 2.將物擬人化

以人的各種動作來描寫靜物,使靜物有了人的情感,變得鮮活起來。 3.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

借其他事物的動態形象來描繪所寫靜物,能使讀者形成動態的視覺感受。 2.名句賞析。

(1)說說你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句話的理解。

【交流點撥】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改寫,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2)詩的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前兩句寫興感之由,為后兩句發議論感慨做鋪墊,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小見大。

3.這是一首什么體裁的詩?有何特點?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

【交流點撥】體裁是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這首詩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發了詩人英雄無用武

5 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附:板書設計】

赤壁折戟——興感之由 二喬——發議論感慨以小見大

步驟三 學習《漁家傲》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詞意。

【交流點撥】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2.名句賞析。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此句描繪出一種什么景象?

【交流點撥】此句寫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麗雄偉的景象。

3.這首詞上片,下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交流點撥】上片表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麗雄偉的境界;下片詞人借回答天帝的問話,抒發胸臆,感嘆遭逢不幸,渴望尋求幸福。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赤壁》這首詩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借題發揮,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本詩采用了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二喬的命運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深刻警策。

《漁家傲》這首詞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寫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表現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

課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詩詞賞讀。 【附: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麗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考數學復習教案下一篇:第13課的興衰教學設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