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部編版三年級上第13課

2023-06-25

第一篇:部編版三年級上第13課

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第15課探尋新航路教學設計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主要航海家、時間、路線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依據教材內容動手繪制幾位航海家的簡要航海路線示意圖,并能列表對幾位航海家從時間、國別、路線、主要成就等方面做歸納比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理解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是: 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資本主義需要擴大海外市場。

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原因、幾位航海家 難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知道世界有七大洲四大洋,可在15世紀以前,人們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陸地,有多少海洋。一些人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都可以繞地球一圈回到原地。第一批實踐這個設想的是哪些人?他們為什么愿意去冒險呢?

(二)講授新課: 一 、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原因:

①經濟根源:隨著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展, 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歐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②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記》在歐洲掀起前往東方實現黃金夢的“尋金熱”;

③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后對東地中海地區的控制,使東西之間商路受阻。原來的商路被打斷,歐洲人迫切需要打通到中國、印度的新的商路。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本等地區,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于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結果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的

價格猛漲到了8—10倍。

—《世界史·近代史編》

2、客觀條件:

造船技術的改進 15世紀時的羅盤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

二 、哥倫布“發現”美洲

1、向南航行繞過非洲到達東方

1487年,迪亞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帶領由3艘輕便帆船組成的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達非洲的好望角

1497年,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1498年到達印度西海岸。

2、向西航行:

哥倫布: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后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

三 、麥哲倫船隊全球航行

1、麥哲倫環球航行:1519年,受西班牙國王之命,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

斐爾南·德·麥哲倫

Fernando de Magallanes 麥哲倫環球探險船隊1519年9月,麥哲倫受西班約1480~1521.4.27 葡萄牙人 牙國王查理一世派遣,率船隊

由大西洋西行,準備實現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

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2、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①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②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擴張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和落后。

(三)課堂小結:

新航路開辟知識簡表航海家國別資助國家葡萄牙航行時間1487~1488航行線路主要成就發現好望角迪亞士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好望角哥倫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93發現新大陸美洲達·伽馬葡萄牙麥哲倫葡萄牙從葡萄牙出發,經好第一個找到從1497~望角進入印度洋,到西歐直通東方葡萄牙1498達印度的西南海岸國家的新航路從西班牙出發,向西進1519~入太平洋、印度洋,繞實現人類第一西班牙1522次環球航行過好望角回到歐洲

(四)課堂練習:

1、在歐洲廣泛流傳后,激起上層社會對東方向往的作品是( )

A、《荷馬史詩》 B、《歷史》 C、《馬可·波羅行紀》 D、《自然史》

2、首先探尋新航路的國家是( )

A、英國和荷蘭 B、葡萄牙和西班牙 C、西班牙和意大利D、葡萄牙和英國

3、歐洲航海家從15世紀開始新航路的探索。其中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

4、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是在哪一個事件發生后( )

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 C、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D、絲綢之路的開辟

(五)板書設計:

第15課 探尋新航路

第二篇: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 瓦特與蒸汽機,蒸汽機發明的作用,交通技術的革新:火車的發明

過程與方法:

正確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的連帶關系和工業革命的影響。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 說出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的前提條件,能用語言準確表達工業革命對我們的啟示,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珍妮機,萬特發明蒸汽機,火車的發明 難點:工業革命的背景及其影響

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多媒體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恩格斯說:“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變革。” 這場“變革”指的是什么?本課將學習這些內容

(二)講授新課 一 、紡織技術的革新

1、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也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飛躍。主要是以機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2、背景: 政治原因:

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以后,政局穩定,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隨著國內外市場的不斷擴大,于是工業革命興起。

直接原因:

(經濟原因)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國內外對棉紡織品需求迅速增長,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必須在技術上突破。

3、過程:

①最早的國家——英國;

②最早的部門——棉紡織業。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速度。“飛梭”的發明使英國出現了“棉紗荒”。

約翰?凱伊

(機械師)“飛梭”的發明使英國出現了“棉紗荒”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將它命名為“珍妮機”。

珍妮機 哈格里夫斯

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多根紗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珍妮機的發明引發了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出現了更多更先進的紡織機器。珍妮機的發明代表工業革命的開端;

③瓦特改進蒸汽機;④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所代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二 、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

1、瓦特改造蒸汽機

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

2、意義: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

它解決了工廠對水力能源的依賴問題。

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現代工廠最終確立。

3、工廠與工場的區別:

工廠以機器生產為基礎,工場以手工勞動為基礎。工業革命正是以“工廠”取代“工場”,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過程。

三 、火車與鐵路

1、1825年,由__史蒂芬孫__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1825年,史蒂芬遜制造的火車機車

2、鐵路時代的到來

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__生產__和__市場__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

1830年、英國掀起了投資鐵路的狂潮

到1851年時,英國建成了總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

3、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從18世紀后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開始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先后進行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對于中國來說是一件壞事:1840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工業革命造成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三)本課小結:

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革命,其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作用。我們要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造福人類。同時,也啟示我們: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使國家繁榮富強,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我們要堅持“科技興國”戰略;②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們勇于創新、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

(四)課堂練習:

1.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是( ) A.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B.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資本 C.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 D.市場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2.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的是( ) A.哈格里夫斯發明紡紗機 B.凱伊發明飛梭

C.瓦特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D.火車的出現

3.下列發明家,發明火車的是(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爾頓 D.史蒂芬孫

4.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上工業最先進的國家應是( ) 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法國

(五)板書設計:

第21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三篇:(2018部編版九年級語文): 13課《詩詞三首》教案

13 詩詞三首

《行路難(其一)》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

2.品析詩句,體會詩人“仕路難行”之感以及“壯志未酬”之心。

3.結合寫作背景,深入領會詩人復雜的情感,了解本詩波瀾起伏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品析詩句,體會詩人“仕路難行”之感以及“壯志未酬”之心。 2.初步感受詩人豪放飄逸的詩風。

3.結合背景,深入領會詩人復雜的情感,了解本詩波瀾起伏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說說收集的關于李白的相關信息。

師引導:這樣一個灑脫、浪漫的詩人,在四十二歲時得到了做官的機會。但兩年后,他卻連連感慨“行路難,行路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引入背景,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二、和詩人相遇,看“行路難” 1.讀詩,劃分節奏。 生自由讀,指名讀。

(設計意圖:本詩為七言,也有三言,且對偶句較多。關注詩句音律的節奏,便于學生對以上特點形成直觀的感受,也為下面改詩做準備。) 2.以詩改詩,曉其意。

語言學家王力曾說“多數七言詩可縮為五言”。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將七言詩改為五言詩。要求:語句要通順,不改變詩句的原意。 以同伴互助組為單位活動,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改詩,促使學生理解詩句之意,提取關鍵內容,知曉詩人“行路難”難在何處,

為賞析語句做準備。)

三、和詩人對話,品“行路難” 1.感受“仕途難行”。

師引導:本詩題目中的“難”字,有艱難、困苦之意。本詩中哪些句子能體現“難”之意? 生讀詩,思考。

賞析: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③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⑤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示例: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以此襯托詩人內心的愁苦、茫然,這是“以樂景寫哀情”。②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仕路難行”,反復吟唱,反問詰責,唱出了李白無限憂慮和焦灼不安的心聲。 生自由朗讀詩,讀出艱難之意。個別學生示范讀,師指導。 2.感受“壯志之心”。

師引導:“難”字的右邊是“隹”,即“隼”,食肉猛禽,本義為鳥;而李白也曾作詩以鵬鳥自比,渴望“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喻指自己有大鵬展翅之志。本詩中哪些語句可讀出這份壯志豪情? 生讀詩,思考。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生自由朗讀詩,讀出壯志之情。個別學生示范讀,師指導。全班齊讀。 3.以詩比詩,解其味。

比較原詩和改后的詩,體會被刪去的字的意味。 4.感受“壯志難酬”。

追問:詩人有壯志,有理想,可現實能不能如他所愿,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明確:不能。詩的題目和詩中慨嘆的句子都表明詩人壯志難酬。

(設計意圖:在讀中品味詩句,以“讀”帶“品”;在品中加深理解,幫助朗讀,以“品”促“讀”。同時,此環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聯系其他詩句,感受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

四、和詩人前行,思“行路難”

1.深讀全詩,感受情懷。

著名古代詩歌評論家嚴羽評價說:“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而李白只要把心中那口氣噴涌而出就行了。”那么為了強化情感的宣泄,拆讀可否?(和原詩比較) 出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提示:“茫然”一詞有“失意”之意,還有“迷茫,不知所以”“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之意。 明確:迷茫與追求,失意與振奮,兩種矛盾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才是詩人矛盾心境的真實寫照。也是從古至今,中國文人理想與現實矛盾不可調和的映照。也許“矛盾”真的是李白詩的一個代名詞。

引入:元代楊載評論李白的七言古詩“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

(設計意圖:拆讀,有助于學生理解本詩“波瀾起伏”的特點,以及詩人矛盾的心情。) 2.知人論世,解讀其人。

(1)引入:詩人在《行路難(其二)》中寫到“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面對殘酷的現實會做何選擇? (2)思其人。

出示李白生平資料(多媒體展示學生搜集的關于李白的生平資料)。

縱觀詩人李白的一生,他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追求與努力——他對國家和社會的關切以及對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確信。這份心懷理想的豪情真是難得。 3.學生激情讀詩。

先自由讀,然后個別學生示范讀。

(設計意圖:李白晚年經歷有助于學生深刻了解詩人,也有助于理解本詩中雖有哀嘆但仍以激昂為主調的特點。)

五、課堂總結,師生誦讀 【板書設計】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內心苦悶行路難(其一)?堅冰塞川、大雪滿山——道路艱險

閑釣碧溪、乘舟夢日——相信希望??長風破浪、掛帆濟海——信心堅定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正確解釋“酬”“棄置”“空吟”“翻似”“歌”“長”等詞的意思。 2.簡要評析“用典”在詩中的作用。

3.正確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并產生認同感。 4.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能夠說出詩中名句的含義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劉柳貶謫

《小石潭記》是一篇著名的貶謫文學作品,其作者是誰?(生答“柳宗元”)柳宗元有個要好的朋友也被貶官,他們在詩壇上并稱“劉柳”,這個好朋友是誰呢?(生答“劉禹錫”)劉禹錫多次遭貶后,還遇到了同樣遭貶的白居易,后人稱他們是“劉白”。同是天涯淪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詩的故事。

二、朗讀白詩——感受大意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金樽清酒、玉盤珍羞——歡樂氣氛

詩歌大意:你為我舉起酒杯斟滿酒,咱們同飲共醉,我為你拿起筷子敲擊碗碟吟唱詩歌??上銓懺姴湃A堪稱國手也是徒然無用,命運不由人,出不了頭誰都無可奈何。放眼望去處處風光你卻長守寂寞,滿朝文武個個升官你卻獨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點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損失實在是太多太多。

三、辨體解題——朗讀探究

1.久別重逢,酒宴寫詩,白居易先贈詩,劉禹錫后酬詩??梢?,這是一首酬贈詩。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嘆,劉禹錫是怎樣酬答的呢?從題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可知哪些信息?

2.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嘆?教師范讀,學生指名讀,集體朗讀。感情基調似乎不僅僅是悲嘆,似乎與白詩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體分析。

四、朗讀探究——理解詩意

1.朗讀前兩句。首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承接白詩的哪句話而言?寫出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二十三年折太多。”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寫詩人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來被朝廷拋棄置放在那里。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凄涼荒僻之地,其間苦楚可以想見。首聯直抒胸臆。“凄涼地”和“棄置身”兩個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的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憤懣之情表現了出來。

2.朗讀前四句。頷聯運用了哪兩個典故?請借助注釋把它們概括出來,并說說所表達的感情。

明確:運用了“向秀作賦”和“王質爛柯”兩個典故。“懷舊”句表達了詩人對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此聯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3.朗讀前六句。賞析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此聯針對白詩的哪兩句而言?

明確: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言。 (2)如何理解此聯的字面意思?

明確: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

(3)顯然本詩不是以寫景詠物為目的的詩歌,“沉舟”和“病樹”指什么呢? 明確:“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

4.朗讀八句詩。尾聯“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針對白詩的哪兩句而言?此聯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此聯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與友人共勉,體現出詩人振作精神、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氣概。 5.總結。

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充滿同情和悲嘆,而本詩前四句承接白詩,后四句翻出新意,表達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前四句的感情基調為:沉郁、憤慨、哀嘆、憤懣。后四句的感情基調為:雄健、昂揚、雄渾、豪邁。

五、緣情探旨——剛健有力

面對白居易的同情和勸慰,詩人劉禹錫的情感變化是沉郁中見豪放,語調變化是從低沉到高昂。這種雄渾豪邁的詩歌風格讓白居易大吃一驚,贊佩不已,你知道他給劉禹錫起的別名是什么嗎?——“詩豪”。我們嘗試用這種“沉郁中見豪放”“從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語調來朗誦詩歌。這正是:樂天贈詩悲愁腸,夢得酬詩志昂揚,進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學習酬贈詩有感》) 【板書設計】

首聯:抒情——凄涼、棄置——辛酸憤懣??酬樂天揚州初逢?頷聯:用典——向秀作賦、王質爛柯——悲痛感嘆?寓理于景?頸聯:比喻——沉舟、病樹——開朗豁達?寓情于敘

席上見贈??尾聯:點題——歌一曲、長精神——堅韌不拔??

《水調歌頭》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學會采用多種方法收集和閱讀自己需要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理解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2.理解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課外查找資料、自主探究、拓展遷移等。

(2)誦讀品味法: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通過反復朗讀,讀出詞的韻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聯想想象法: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2.教具準備:筆記本電腦、PPT課件、配樂FLASH動畫等。 3.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昨天是什么節日?(中秋節)同學們是怎樣過的呢?中秋節又有哪些習俗呢?(吃月餅、賞月等)同學們知道哪些中秋詠月的詩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中秋詠月的宋詞——蘇軾的《水調歌頭》。(出示相關課件,板書課題) 2.交流詩人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出示相關課件)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等傳誦甚廣。 (2)解題及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演變為宮廷樂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因而得名。

本詞小序中的“中秋”“兼懷子由”,透露出了詞人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中秋,當時41歲的蘇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蘇軾的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六七年沒有見面。詞人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于是寫下此詞。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詞。 2.學生自由試讀。 3.學生齊讀。

4.播放配樂FLASH動畫《水調歌頭》,讓學生初步感知詞的意境及音樂美。(可以邊看畫面邊想象詞的意境) 5.學生默讀全詞,結合注釋,感知大意。

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點撥(邊點撥邊出示相關PPT課件):

(1)上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把酒:端起酒杯。 宮闕(què):宮殿。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宮。 不勝:經不住,承擔不了。

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隨著舞動。 何似:哪里比得上。

上片大意: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年該是哪一年。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月宮里美玉砌成的樓宇,經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隨著舞動,(回到月宮)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2)下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入睡的人(指詩人自己)。 不應:不該。 何事:為什么。

別時圓: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嬋娟:本意指婦女容顏美好的樣子,這里指月亮。

下片大意: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入睡的人。(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三、品賞探究

1.聯想想象,感悟情境。

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情境,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把詞的意境描繪出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邊出示PPT課件邊點撥:

丙辰年(1076)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蘇軾一邊飲酒,一邊賞月。他端起酒杯,遙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不知道月中宮殿,今年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雖然只有清影相隨,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宮怎么比得上人間!夜色漸漸地深了,月亮還是那般明亮,他回到房里準備休息。只見那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又慢慢貼近雕花的窗戶,卻照得我無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別離的時候又圓又亮?唉!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樂,月亮也會陰天隱藏、晴天出來,圓滿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既然如此,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詞句,體會詩情。

(1)誦讀全詞:女生讀上片,男生讀下片。(要讀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認為最富有表現力、最能夠表現詞人情感的詞句,自主探究,提出問題,并嘗試分析,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教師點撥,出示課件:

①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 追問:那么他為什么向往月宮呢?

明確:因為他寫這首詞時正被貶官,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向往月宮,進而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樣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實。在這時,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消極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積極努力、建功立業)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

③這里的“歸去”應怎樣理解?

明確:“歸去”帶有歸隱、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月下慢慢起舞,雖然只有清影隨人,但也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何似在人間”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詞人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詞人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也顯示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 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有什么作用?

明確:“轉”“低”描寫月光慢慢轉移,表明夜漸漸深了。“無眠”表示離情正濃,無法入眠。“朱閣”“綺戶”與上片的“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過渡到懷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 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表明了“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遺憾,因而開始自解自嘆、自我安慰了,巧妙轉入下一句。 ⑦找出詞中蘊含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明確: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將人世的悲歡離合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正因為蘊含了人生哲理,這幾句也成為千古名句。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關于中秋祝福的流傳千古的名句。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安慰,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這句與上片結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以美好的境界收束全篇。 ⑧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詞人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這首詞反映了詞人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3.課堂小結。

(1)逐步引導學生對全詞作小結。點撥并板書(參見板書設計):

本詞上片寫飲酒問月,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下片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探求人生哲理,進而表達對離人的祝福。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情景交融,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表現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師生共同總結欣賞古詩詞的方法(用PPT課件出示): 第一步: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第二步:聯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體會詩情。

四、拓展遷移

1.創設生活情境,回答問題。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可以引用《水調歌頭》中的哪一句來表達祝福? (2)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的句子來勸慰她。 2.交流課外積累的詠月詩句。(師生共同交流,用PPT課件出示部分詩句)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②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3.背誦本詞,背誦中要想象(聯想)詩詞抒寫的情境。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情中寓理 ??月照無眠 不應有恨?

?抒發達觀情懷???下片????人有離合 共寄嬋娟????把酒問天 不知何年?

?追求美好生活上片??欲歸又恐 起舞弄影?借月抒情??

第四篇:新部編版三年級上語文4《古詩三首》優質課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本單元以“金色秋天”為主題,由四篇課文組成。三篇精讀課文《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讀課文《聽聽,秋的聲音》和“習作:寫日記”以及“語文園地”。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本單元3篇精讀課文和1篇略讀課文的內容都和秋天有關聯,每一篇課文都有濃濃的秋意,無論是秋山、秋雨、秋色還是秋天的聲音,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教學本單元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帶來的好處或收獲,初步了解可以調動多種感官觀察秋天的美麗風景。三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著重引導學生體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帶給我們的方便。“習作:寫日記”讓學生掌握日記的格式、內容,明白寫日記就是把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明白、通順地記錄下來。“語文園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內容

課時

內容簡說

教學要點

古詩三首

3

《山行》中,詩人眼中的秋天并不是蕭瑟的,而是滿目艷麗,給人美的享受?!顿泟⒕拔摹分忻鑼懥饲锬┑木吧?,詩人也沒有用悲秋的文字,而是用橙子和橘子艷麗的顏色,描繪了一幅碩果累累的秋收景象?!兑箷姟吠ㄟ^對兒童挑促織的描寫引起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

1.會認35個生字,會寫39個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背誦三首古詩以及《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寫《山行》。

3.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秋天的美好,在朗讀、理解中積累語言;并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對秋天的喜歡和贊美。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

本篇課文描寫了在上學的路上那條鋪滿金色梧桐樹葉的小路。一條普通的小路,在作者的描繪下,成了一條令人向往的小路,一條有趣的小路,使整篇文章充滿了童趣。

秋天的雨

2

本文是抒情散文,題目是寫秋天的雨,其實就是寫秋天。作者主要抓住秋天的特色來描寫秋天,無論是秋天的雨、秋天的田野、秋天的菊花,還是秋天小動物的活動都顯得十分生動有趣,讓人不由喜歡上了秋天。

聽聽,秋的聲音

1

那些在大自然中很普通的聲音,在作者的耳朵里卻成了美妙的音樂聲,讓我們感覺到秋天是多么美好。

習作

1

寫日記

1.能借助例文并結合生活經驗,了解寫日記的好處、日記可寫的內容及日記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

語文園地

1

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

1.能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

2.能寫出形容四季的詞語,并和同學交流。

3.能說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這兩個詞語的方法。

4.能用鋼筆書寫“狂、排”等8個字,注意執筆手勢和坐姿,做到“橫平豎直”,把字寫得規范、端正和整潔。

5.積累“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等9個與秋天有關的詞語。

4古詩三首

1.會認“徑、斜”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會寫“寒、徑、斜”等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課文并能默寫《山行》。

3.能借助圖片和關鍵詞體會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能夠借助注釋理解詩意,背誦并能默寫古詩。

難點

能借助圖片和關鍵詞體會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1.識字寫字教學

本課要求識記的生字,可以在初讀古詩時引導學生集中自主識記,對多音字“挑”的讀音可以放到語境中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要求會寫的字和易錯字老師要做重點指導。

本課的生字,除了在古詩中認讀和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這個生字的認知組詞。如:“徑”除了組詞“石徑”,還能組什么詞語呢?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自然會引出很多含“徑”的詞,如“小徑、山徑”等;“斜”字除了組詞理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動作來理解這個字;“贈”可以提出問題:你收到過別人贈送的禮物嗎?你贈送過別人禮物嗎?通過日常情境來理解這個字。

本課要寫的字,包含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3種結構,可以歸類指導,提高效率。易錯字如“寒”,重點強調最后兩筆是兩點,不要寫成兩橫。左右結構中左窄右寬的寫法,可以歸類指導。

2.古詩朗讀

古詩朗讀要抑揚頓挫,才能體會古詩的真正意境??梢韵嚷牻處煼蹲x,然后學生輕聲跟讀,了解停頓、詩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讀停頓的要領,這樣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時間,又便于理解和接受,還可以增強朗讀的節奏感和聲音美,準確表達古詩的思想感情。

這三首古詩都是描寫秋天的,在誦讀中想象畫面,理解古詩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

在誦讀古詩中感受作者的細心觀察,也能給學生平時的作文提供一點思路。比如,《山行》這首詩寫紅葉紅得怎樣?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把霜葉的紅寫得熱烈而美麗。

1.預習提綱

(1)通過查閱字典認識本課生字,理解古詩題目意思。

(2)搜集有關古詩中描繪楓林、霜葉、橙橘、梧葉、促織、籬落等詞語的資料,如圖片或者視頻等。

(3)搜集三首古詩作者的簡介,對他們有個簡單的了解。

(4)能把古詩正確流利地讀通順,再有感情地誦讀。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徑、斜”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挑”,會寫“寒、徑、斜、霜”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并默寫古詩。

3.通過注釋或者圖片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古詩美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你喜歡讀古詩、背古詩嗎?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詩的境界。四季皆入詩,四季皆入畫,你能從你了解的古詩中找出描寫四季的詩來背一背嗎?

生1:老師,我知道一首描寫柳樹的古詩: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生2:孟浩然的這首《春曉》千古流傳,朗朗上口,我最喜歡了。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2.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這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可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描寫秋天的古詩,看看詩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的。

3.我們先來看第一首古詩《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呢?題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

(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的“大杜”。杜牧與

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5.助學資料。

課件出示: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楓林:長了許多楓樹的林子。

6.質疑課題,看到古詩的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預設以下幾種答案:

(1)作者為什么要去山里行走?

(2)他都看到了什么?

從學生熟知的古詩入手,引導他們暢所欲言,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為學生誦讀學習古詩營造良好的氛圍。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是給予學生課前預習的肯定和鼓勵,也有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古詩的作用。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古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2.學生初讀。要求: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讀正確,句子是否讀通順。

4.分類寫字。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

(2)請學生獨立、仔細觀察這4個生字的結構,你有什么好方法記憶生字?

(3)指導書寫。

徑:左窄右寬,書寫時注意左部細長,右部稍寬。它的讀音強調是jìng,而不是jīng。

寒:上下結構,寶蓋稍寬,中間三橫緊湊,撇捺舒展。

霜:上下結構,書寫“霜”時“雨”扁寬,下部“木”“目”等分。

(4)用形近字區分生字的寫法。

如:寒—塞,徑—行—經。

你還會用什么方法記憶理解生字?

生1:斜:我會用順口溜記憶這個字,一斗有余,就是不正。

生2:看到“斜”我腦海里就出現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的樣子,所以我明白“斜”的意思就是彎曲不直。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能用多種方法記憶理解生字。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5.師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齊讀的方式熟讀了古詩,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并掌握了識字的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獨立觀察、交流,教師點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要領,從而把字寫得正確、美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師:《山行》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請同學們再讀古詩,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釋,看插圖,讀完后和同桌交流。

1.品讀第一、二句。(課件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1)我們跟隨詩人來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

(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2)為什么稱山為“寒山”?“遠”這個字寫出了什么?

(因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深秋,天氣比較寒冷,所以詩人說“寒山”。“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暗示了山的高大。)

(3)閉上眼睛聽一名同學誦讀這兩句詩,想象畫面。

生:聽到有人家這幾個字,我仿佛看到山間炊煙繚繞,雞鳴犬吠的情景,讓我感覺寒山不寒,反而充滿生機。

(4)詩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在深山之間,隱約看到山中有幾戶人家。

2.品讀第三、四句。(課件出示)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跟隨詩人的腳步我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自由讀第三、四句,看看圖,想象畫面。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說具體。)

(2)詩人為什么停下車子不走了?你能用詩中的句子來回答嗎?(停車坐愛楓林晚)

(教師點撥:“坐”是“因為”的意思。“楓林晚”指深秋的楓林景色。)

看圖說說這楓葉紅得怎樣?

教師點撥:“紅于”的意思就是比……還要紅。

(3)小拓展:

梨花白于臘月雪。(對學生不做強求,也可以用現代句子。)

(4)你喜歡這樣的楓林嗎?喜歡火紅的楓葉嗎?通過朗讀把自己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吧。

(5)詩意:我不禁停下車來,因為太喜歡這晚秋的楓林,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

雖然是深秋,但是作者卻向我們展示了白云生處的人家和比二月花還紅的霜葉,讓人感覺生機盎然,給人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3.背誦古詩。

師:你會用什么方法背誦這首詩?(課件出示)

生1:《山行》這首詩可以抓住“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這幾個詞語進行背誦。

生2:我覺得這首詩朗朗上口,容易背誦。

生3:我用劃分節奏的方法誦讀古詩,讀著讀著就能背誦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反復誦讀,做到字正腔圓,音韻流暢。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如“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詩句,很有畫面感,讓學生自然而然察覺到晚秋的山中有人的蹤跡,寒山不寂寞,從而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機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成功之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適當地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的信心。

2.大膽想象詩人描繪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同時,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不足之處:

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誦讀。

再教環節:

留出充足的時間,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感知大意。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7個生字。通過圖片或教師點撥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3.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和對朋友的鼓勵。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復習內容。

1.齊背古詩《山行》。

2.上節課我們通過看主題圖片、教師講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秋天的確是美麗的季節,在詩人眼中秋天充滿了詩情畫意,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贈劉景文》。

3.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其擅長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等。

4.助學資料。

課件出示: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

橙和橘的區別: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顏色較深,可方便剝落,內部有白色絲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剝皮,個頭較大,顏色鮮艷,果肉不易分瓣。

設計意圖:

背誦已學過的古詩,大概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為本節課做好鋪墊,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對于詩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讓學生提前做好功課,使其在學習古詩時不至于感到迷惑。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古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讀正確,句子是否讀通順。

4.分類寫字。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

君橙

(2)請學生獨立、仔細觀察這幾個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記憶理解生字?

生1:“贈”偏旁是“貝”,就是錢的意思,就是把東西無償地送給別人。“贈”是左窄右寬結構的字,右部上寬下窄。

生2:我認真觀察了“劉”這個字,它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文”,書寫“文”時的最后一捺要寫成一點,它是一個姓,我的同桌就姓劉。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用自己的方法識記生字記憶會更牢固一些。同學們真棒!你們看“橙”字,這個字筆畫比較多,記憶的時候可以分開分析,它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木”,書寫時木的最后一捺要寫成一點,右邊是登山的“登”。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5.師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齊讀的方式熟讀了古詩,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并掌握了識字的方法。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獨立觀察、交流的方法識記生字可以記憶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要領,從而把字寫得正確、美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師:有一天,蘇軾和朋友們聚會,劉景文與他談得甚歡,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我們先來學習第一、二句。

1.品讀第一、二句。(課件出示)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1)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語、句意。

(2)這是什么季節?從哪里能看出來?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荷盡:荷花凋謝。

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在詩中指的是荷葉。

菊殘:菊花開敗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節。(出示殘荷和快要凋謝的菊花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生1:我家旁邊就是荷花池,所以荷盡的情景我看到過,我很容易理解。還有,我在網上也搜索了殘荷的圖片,和同學們互相交流過。

生2:“擎”這個字我用動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來做一下。

(3)閉上眼睛聽一名同學誦讀這兩句詩,想象畫面。

生:聽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節,雖然菊花都開敗了,但它的枝條還在霜雪中挺立。

(4)詩意: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已經沒有了,菊花雖然開敗了,但是還有傲寒的枝條挺立。

(5)你體會到了菊花什么樣的精神?

(指名再讀古詩并回答:不畏嚴寒的精神,也體現了作者對它的贊美。)

2.品讀第三、四句。(課件出示)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1)詩人又帶領我們領略了怎樣的風光?自由讀第三、四句詩,說一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說具體。

(2)“君”指的是劉景文。在這個深秋季節,金黃的橙子和青綠色的橘子已經掛在枝頭了。

(3)指導朗讀。(朗讀時,要讀出快樂與喜愛之情。)

朗讀節奏劃分:(課件出示)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4)詩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看圖想象畫面,教師點撥多種形式理解古詩,體現深秋色彩的艷麗,讓人感覺到這是富有生氣的秋天、充滿詩意的秋天、滿滿收獲的秋天。也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味和意境,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贈劉景文》這首詩作于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府之時。

成功之處:

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感受到雖然“荷盡菊殘”,但是“橙黃橘綠”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嗎?讓學生在體會意境中自己醞釀朗讀時的情感和語氣。他們入情的朗讀與詩意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前后兩句詩在情感上的深沉與喜悅的對比,讓人從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悵中,很快地步入到了深秋豐收的喜悅中。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我仍存在著些許的不足,如講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語言。

教學建議:

講課前再多下功夫,把情境延伸,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詩。

第3課時

課時目標:

1.掌握多音字“挑”,會給兩個讀音準確組詞。會寫“送、挑”2個生字。通過動作、看圖片等方式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用多種方式理解“蕭蕭、促織、籬落”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3.體會詩人滿懷鄉愁的心境。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秋天是美麗的,在詩人眼中也是悲涼的,秋天總能引起人們的無限愁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夜書所見》。

題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2.回想一下前面兩首古詩的學習方法,先請同學們來介紹一下你搜集到的資料。

3.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省龍泉市)人,南宋詩人。著有詩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補遺》,其詩語言清新,意境高遠,屬江湖詩派風格。

4.助學資料。

促織:蟋蟀的別稱,屬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兒。因其能鳴善斗,自古便為人飼養,人們在閑暇之余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為學習這首古詩做鋪墊;課前搜集資料,鍛煉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也給學生一個能力方面的肯定,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識記生字。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古詩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讀正確,句子是否讀通順。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

(2)請學生獨立、仔細觀察這2個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記憶這2個生字?

生1:“送”半包圍結構,“送來”的意思。寫這個字的時候走之底的最后一筆要寫長一些,包圍住“關”。

生2:“挑”,我會做“挑”的動作。它是個多音字,讀tiǎo和tiāo。

挑戰一下吧。填上合適的音節:(課件出示)

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這個習慣可不好。

我要挑(

)戰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試中爭取進步幾名。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4.師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指讀、齊讀的方式熟讀了古詩,掌握了字音,學習了本課生字,并掌握了識字的方法。

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獨立觀察、交流的方法識記生字可以記憶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斷多音字的練習,鞏固了兩個讀音。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掌握生字的書寫要領,從而把字寫得正確、美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引導學生自學。

(1)練習誦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說一說自己想象的畫面。(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

2.思考:從哪里能看出作者思鄉的愁緒。

(1)品讀第一、二句。(課件出示)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①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朗讀節奏劃分:課件出示(播放比較低沉的背景音樂)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②觀察課文插圖,讀第一、二句,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詩人為什么說自己是“客”?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蕭蕭”形容風聲。詩人看到梧桐樹葉,樹葉在秋風的吹動下發出“蕭蕭”的聲音。(播放風吹樹葉蕭蕭的聲音,大概三十秒)

“客”,是因為詩人身在異鄉。

③秋風吹著梧桐樹葉和江面,在這樣的夜晚,假如你一個人身在外地,會產生怎樣的心情呢?因為獨孤寂寞,你會想到什么呢?

生1:假如是我在這樣的情景中,我會想到家。我的家鄉也在外地,有時候就會很想媽媽。

生2:“動客情”就是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④閉上眼睛聽一名同學誦讀這兩句詩,想象畫面。

生1:我能感受到詩人站在江邊,深秋的涼風吹在他身上,詩人感到很孤獨。

⑤詩意:蕭蕭秋風吹動著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的秋風讓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小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思鄉的古詩?(課件出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楓橋夜泊》

(2)品讀第三、四句。(課件出示)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①當詩人孤獨的時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說具體。

②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挑”就是捉的意思。

“籬落”就是籬笆。

③指導朗讀。(朗讀時,要讀出詩人的孤獨寂寞,讀出詩人的思鄉之情。)

④詩意: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因為夜深了,他突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⑤感悟作者的心情:看到夜晚籬笆旁的燈光,想起了小時候自己捉蟋蟀的場景,內心充滿了親切感。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根據詩句,邊看圖邊想象畫面,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創設情境,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時,因秋風落葉而感到孤獨郁悶,又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成功之處:

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了解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系,如“蕭蕭”形容指風聲,結合第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

不足之處:

沒有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朗讀時間,沒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建議:

語文教學光靠教材是不夠的,要靈活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真正地做到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

第五篇:2017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東漢的興亡》教案

七上第13課《東漢的興亡》

課標要求

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

基礎解讀

一、光武中興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滅西漢;后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推翻。

2、西漢建立:25年

劉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漢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力挽狂瀾,戰勝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謚號光武,廟號世祖。

3、光武中興釋義:

漢光武帝劉秀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措施:

(1)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2)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3)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表現: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 影響:

皇權衰弱、朝政混亂、東漢的衰敗

三、黃巾起義(起義者頭綁黃巾,被稱為“黃巾”) 時間:184年 領導者:張角 創立組織:太平道

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漢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時期;東漢出現“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現有哪些共同原因?

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 統治者善于用人、納諫;

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長期堅持,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等等。

知識小結 習題處理

1.下表列出了東漢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

算一算,這些東漢皇帝即位時的年齡平均是多少?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即位時的年齡平均是:9.5歲;平均壽命是:24歲 2.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后漢書.黃埔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響)應,京師震動。”?想一想,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大批貧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頻繁。

3、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候。”這首童謠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狀況?

反映當時的政治統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火眼金睛找錯誤

西漢后期,朝政腐敗,公元9年外戚張角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公元前25年,西漢宗室劉邦建立東漢,他鞏固統治,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漢武中興”。

東漢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邁,導致外戚權力膨脹,后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走向衰亡。東漢后期,天災人禍,時局動蕩,184年,經過精心策劃,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使東漢一蹶不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部編八年級上17課歷史下一篇:大航海時代ol馴養技能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