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漢理工大學導師介紹

2023-04-16

第一篇:武漢理工大學導師介紹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導師介紹

譚國龍

楚天學者特聘 教授 教育:

1983. 9---1987. 7, 景德鎮陶瓷學院, 陶瓷工程系, 獲學士學位。 1990. 9---1993. 3, 浙江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獲碩士學位。 1995. 3---1998. 7, 浙江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獲博士學位。 國外工作經歷: 1998. 9---1999. 9博士后, University of Aveiro, 葡萄牙。 1999.10---2001.4德國馬普協會微結構物理研究所。 2001. 5---2002. 7研究助理教授, 美國Hampton 大學. 2002.8---2004.12博士后:美國賓州大學 & 杜邦研究與發展中心. 2006.8---2006.12客座科學家, 德國馬普協會金屬研究所, 斯圖加特. 社會兼職:

美國陶瓷協會會員 美國材料研究協會會員 研究內容: 1. 半導體納米量子點的制備、物理性能及其在能源領域中的應用. 2. 納米復合塊體材料的制備及物理性能. 3. 多晶材料界面的物理與化學. 4. 固態材料的光學性能與價帶電子結構.

官建國

官建國,男,1969年9月出生,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納米復合材料學術帶頭人,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并入選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資助。兼任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協會理事、目標特征控制技術控制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武漢市青年科技協會副會長等。2007年獲 “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第8屆“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省“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有功個人”稱號。 【主要學術經歷】

1987-1990年 西安交通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本科生 1990-1992年 華中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碩士生

1992-1995年 華中理工大學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工學博士生 1995-1997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1997-1998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1998-2000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2000-2001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產品與機械工程學院材料工程系和國立教育學院化學系研究員

2001年-目前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隱身與電磁屏蔽防護材料 電磁流變液智能材料與器件 導電高分子材料與器件

低介電常數聚合物的制備與應用 減阻與阻尼涂料

【在研項目】

1. 國家863高技術項目(項目編號:2006AA03A209),“200722JB01” ,2007.1.1-2009.12.31。 2. 國家863高技術項目(項目編號:2006AA03Z461),“高性能水性電磁屏蔽涂料的設計與制備研究” ,2007.1.1-2009.12.31。

3.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優選資助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01049), “納米鐵氧體中空粒子的制備與性能研究”,2006.3.15-2008.12。 4. 國家重大基礎能力科研專項(項目編號:D1420061057),“200622GC01”, 2006.1-2009.12。 5. 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編號:NCET-05-0660),“磁性金屬中空納微粒子的制備、結構與性能研究”,2006.1-2008.12。 【科研獎勵】

1、電/磁流變液新材料及其智能減震結構的基礎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4)

2、土木工程結構的振動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

3、某些導電高分子的制備和改性的新方法,湖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02)

4、《跨世紀的高分子科學(1-4分冊)》,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三等獎(200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2002)

5、武漢理工大學師德先進個人(2001) 【專利情況】 授權專利:

1.聚苯胺-Fe3O4納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 99 1 16542.X,

2.親水性聚合物包裹的磁性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由其組成的水基磁流變液,發明專利號:ZL 2004 1 0060854.5

3.端芳香氨基聚醚化合物和制備方法及其在膠粘劑中的應用,發明專利號:ZL 03 1 25244.3 4.用作環氧樹脂固化劑的α,ω-端氨基聚醚及其制備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5 1 0019877.6

5.多模式磁流變液阻尼器,發明專利號:ZL 2006 2 0097119.6

6. 鎳鈦合金絲醫用支架化學鍍鎳鈷鎢的鍍液和該鍍液的配制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4 1 0061157.1 7.鎳鈦合金復合化學鍍載藥鎳鈷鎢薄膜的鍍液和工藝方法,發明專利號:ZL 2005 1 0018226.5 申請專利:

1. 納米復合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由其構成的涂料,國防專利申請號:03105867.1 2. 鎳鈦合金化學鎳鈷鎢的鍍液和工藝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4100611571 3. 導電磁性核殼復合粒子及其制備方法以及其應用,國防專利申請號: 200610055280.1 4. 一種制備磁性空心球的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510019864.9 5. 升船機地震鞭梢效應的智能自適應減震控制裝置, 發明專利申請號:200410013003.5 6. 動態流化氣氛爐,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125566.2 7. 一種導電填料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發明專利申請號:200710053260.5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電 話:+86-27-87218832;傳真:+86-27-87879468 E –mail:guanjg@whut.edu.cn

邵剛勤

邵剛勤,男, 196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漢陽縣。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陶瓷學會會員,中國顆粒學會超微顆粒專業委員會理事。 【主要學術經歷】

2001.03-2003.08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材料學博士后 1995.09-1999.12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博士 1989.09-1992.04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碩士 1982.09-1986.07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學士

1992.04 -現在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1986.07-1989.08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材料結構研究所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開發納米原位復合技術以制備諸如納米金屬陶瓷、納米陶瓷、納米復合材料、新型結構-功能材料等先進材料,涉及金屬-非金屬的納米復合原理與制備技術、納米/超細及亞微米粉體的表面物理和化學、分散原理與技術、特性測試與表征,相關氧化物、碳化物、金屬陶瓷等塊體與薄膜材料的成型/燒結機理、相變與增韌機理、晶粒細化與生長抑制規律、高強/高硬特性、熱/電/磁/氣敏特性等。主要包括:(1)以液相或氣相前驅體制備WC-Co,ZrO2-Ni,TiC-NiAl,WC,ZrO2,TiC,NiAl,Al2O3,Al2O3-ZrO2,Al2O3-WC-ZrO2-Co,ZrO2-Y2O3-CeO2,BaTiO3,LaMnO3等亞微/納米粉末;(2)液相或氣相合成系統的原位監測與閉路控制、計算模型的建立;(3)納米粉末坯體的成型;(4)通過真空、低壓、熱等靜壓、熱壓和放電等離子燒結技術使納米粉末在低溫下致密化;(5)開發納米材料在結構、電、熱和化學應用方面的特異性能。 【在研項目】

1、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納米材料專項)項目:―納米復合碳化鎢-鈷硬質合金的制備技術‖(2002AA302504),項目負責人,2002.10-2005.10;

2、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超細晶硬質合金的工業化制備技術‖(863-715-009-0010),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1996-2000;

3、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納米晶高硬材料‖(2001AA101B03),項目負責人,2001-2003;

4、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納米晶碳化鎢-鈷硬質合金材料及應用研究‖(20041003068-04),項目負責人,2004.8-2006.8;

5、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用連續原位復合法制備金屬-非金屬納米材料‖(20011007088),項目負責人,2001-2002;

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金項目:―金屬-陶瓷納米/微米復合研究‖(中博基[2001]5號文),項目負責人,2001-2003;

7、中國博士后王寬誠(香港)工作獎勵基金:―金屬-陶瓷納米/微米復合研究‖,項目負責人,2001-2003;

8. 國防科工委軍工項目,項目負責人,2003-2004;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No. 50220160657):―多相材料的微結構設計‖,技術骨干,2003-2005。 【科研獎勵】

1. 邵剛勤,段興龍,謝濟仁,吳伯麟,魏明坤,袁潤章,無η相碳化鎢-鈷納米復合粉末的工業化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 邵剛勤,謝濟仁,段興龍,蔡虎,余曉華,袁潤章,鎳-氧化鋯金屬陶瓷的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 邵剛勤等,氧化鋯等離子噴涂粉末的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 邵剛勤,易忠來,段興龍,謝濟仁,張衛豐,李佳,碳化鎢-鈷納米復合粉末的直接還原碳化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請

5. 邵剛勤,段興龍,易忠來,孫鵬,王沖,史曉亮,謝濟仁,一種多氣氛可傾斜式回轉爐,中國實用新型專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請 6. 羅志平,賈世驄,潘牧,邵剛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 潘牧,張漢平,羅志平,周少華,邱鳳襄,潘慶鴻,邵剛勤,造紙機用陶瓷涂層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專利情況】

1.邵剛勤,段興龍,謝濟仁,吳伯麟,魏明坤,袁潤章,無η相碳化鎢-鈷納米復合粉末的工業化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 99 1 16597.7,1999年8月13日

2. 邵剛勤,謝濟仁,段興龍,蔡虎,余曉華,袁潤章,鎳-氧化鋯金屬陶瓷的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 ZL 02 1 15711.1,2002年4月12日

3. 邵剛勤等,氧化鋯等離子噴涂粉末的制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ZL 94 1 20137.6,1994年12月29日

4.邵剛勤,易忠來,段興龍,謝濟仁,張衛豐,李佳,碳化鎢-鈷納米復合粉末的直接還原碳化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 200410012902.3,2004年3月26日申請

5.邵剛勤,段興龍,易忠來,孫鵬,王沖,史曉亮,謝濟仁,一種多氣氛可傾斜式回轉爐,中國實用新型專利 200420017540.2,2004年3月26日申請 6. 羅志平,賈世驄,潘牧,邵剛勤等,螺旋送粉均化器,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 94 2 49215.3,1994年12月29日

7. 潘牧,張漢平,羅志平,周少華,邱鳳襄,潘慶鴻,邵剛勤,造紙機用陶瓷涂層真空吸水箱面板,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 96 2 39845.4,1996年12月10日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電 話:86-27-87216912;傳真:86-27-87216912 E –mail:gqshao@mail.whut.edu.cn shaogangqin@126.com

王為民

王為民,男,近年來在陶瓷基復合材料結構設計、界面評價與控制、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原位合成復合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復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術等方面進行較多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承擔國家86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武漢市晨光計劃等國家及重點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主要學術經歷】

1988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

1991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

1998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0-2001年在荷蘭Dufe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燃燒合成

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界面結構及高強韌性可加工陶瓷的研究

陶瓷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技術和方法 【在研項目】

國家86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武漢市晨光計劃等國家及重點項目多項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3樓) E –mail:shswmwang@mail.whut.edu.cn

張輝

張輝,女,1970年6月生,博士,教授。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縮寫ICDD)技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學術經歷】

1989.09~1993.06 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系材料科學專業攻讀學士學位

1998. 09~2001.03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非金屬專業碩士學位 2002.03~2006.06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02.10~2005.10 DAAD基金資助的德國亞琛大學(RWTH)中德聯合培養博士生; 1993.07~1998.10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教

1998.11~2001.10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理研究員 2001.11~2006.05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

2006.6~目前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學院,教授 2006.10-2008.10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功能化合物的合成、晶體結構與性能探索; 2.新型熱電材料

3.新型微波介電陶瓷、無鉛鐵電材料 【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571059):A6B5O18型類鈣鈦礦新化合物的合成、結構與微波介電特性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0572078):新型類鈣鈦礦陶瓷AnBn-1O3n的結構與微波介電特性研究

3. 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 4.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Grant-in-Aid 項目(No.02-05, N0. 04-004, N0. 04-056, 05-005,05-060,06-006)

【科研獎勵】

1、系列新鈮、鉭酸鹽晶體化合物的發現、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 獲2007湖北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2、系列新鈮、鉭酸鹽的發現、結構與性能研究,2007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中國硅酸鹽學會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簡稱中國建材獎)基礎研究類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3、2007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

4、“無團聚亞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制備技術”2000年3月獲國家建材局“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

5、3次獲得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簡稱JCPDS-ICDD)頒發的重要貢獻證書, 2007年3月當選國際衍射中心委員. 【專利情況】

1. 張輝, 方亮,袁潤章等. 發明專利:鈮酸鹽高頻介電陶瓷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號:ZL 03128132.X 2. 張輝,方亮,袁潤章等。發明專利:三層類鈣鈦礦結構鐵電-鐵磁功能復合體的新制備方法(Novel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triple perovskite-like ferroelectric and ferromagnetic composite body) 專利號:ZL 02115948. 3

3. 張 輝;方 亮;孟森森;刁春麗;劉再權;劉紅飛;陳 亮,發明專利:諧振頻率溫度系數近零的高頻介電陶瓷及其制備方法,申請號:200610018113.X,公開號:CN1793005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521室

電 話: 027-87651843-8521 ;傳真: 027-87878641 E –mail:huizhangskl@yahoo.com

黃志雄

黃志雄,男,1963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82-1986年 華東理工大學 學士學位

1990-1993年 武漢工業大學 碩士學位 1999-2003年 武漢理工大學 博士學位 1986年- 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

1、樹脂基復合材料

2、功能復合材料

3、材料合成與加工工藝 【在研項目】

近五年來,主持項目情況。主要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低壓片狀模塑料增稠機理及模壓理論的研究

2、科技部―863‖項目 低壓成型纖維增強片狀模塑料研究 【科研獎勵】

1、國家建材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

2、復合材料原理(科技教材) 國家建材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

3、大理石用膠粘劑,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4、新型耐高溫樹脂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復材樓312室 電 話: 027-87860735

E –mail:

zhixiongh@mail.whut.edu.cn

沈強

沈強,男,1970年出生,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進復合材料(特別是功能梯度材料、結構陶瓷)及其薄膜的研究工作,先后參與了二十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預研、立項、論證以及項目的研究工作。近年以來,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工項目、國防預研基金等項目的研究。2003年獲得了武漢市優秀青年計劃(晨光計劃)的資助,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并作為主要成員參與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在―梯度材料設計與結構控制‖、―連續梯度結構的形成設計‖、―波阻抗梯度飛片材料的物理設計、結構設計與結構控制‖、―新型熱電材料的合成與性能改善‖以及―高硅硅鋼片的制備新技術‖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主要學術經歷】

1988.09-1992.06 武漢工業大學,本科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2.09-1995.06 武漢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5.07-1998.06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助教 1998.07-2001.05 武漢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講師 1998.09-2001.12 武漢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0.04-2001.03 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研究助手

2001.06-2004.11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 2002.04-2004.03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研究 2004.11-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2007.02-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先進復合材料,特別是功能梯度材料

結構陶瓷及其薄膜材料的制備技術、結構與性能關系 【在研項目】

1. 國家973計劃項目(子項),Mg-Si基熱電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2007.07- 2010.12。 2. 國家軍品配套研制項目,2007.01- 2008.12。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準等熵壓縮條件下典型金屬材料的狀態方程研究,2006.01- 2008.12。

4.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寬頻高透波陶瓷基梯度天線罩材料的設計與制備,2006.01-2008.12。

5. 國家軍品配套研制項目,2006.01- 2007.12。 【科研獎勵】

1. 非均質材料的物理設計、構筑方法及結構控制理論,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年 2. 新型耐高溫樹脂,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專利情況】

1. 組分連續變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發明專利ZL 2003 10111356.4,2006 2. 具有塑性變形能力的Fe-6.5wt%Si復合塊體材料的制備方法,發明專利ZL 03118559.2,2005 3. 沉降式激光反射像點粒度測量方法,發明專利ZL 03128257.1,2005 4. 一種制備連續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儀,實用新型ZL 02284075.3,2003 5. 一種磷酸作為添加劑的氮化硅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備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018178.4,公開號:CN 1803716A)

6. 一種磷酸鋯陶瓷材料的制備方法。發明專利(申請號:200610018872.6,公開號:CN 1844042A)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4樓) 電 話:+86-27-87217492;傳真:+86-27-87879468 E –mail:sqqf@263.net

余家國

余家國,男, 1963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幾年在納米二氧化鈦基半導體光催化材料、介孔材料、一維納米結構材料、材料的仿生合成與形貌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研制出一系列性能優異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和其它相關材料。光催化超親水TiO2基薄膜自潔凈玻璃已經實施產業化,并形成批量產品銷售。多篇研究論文發表在多種國際著名刊物(SCI影響因子大于3)如:J. Am. Chem. Soc.、Chem. Mater.、 Chem. Commun.、J. Phys. Chem. B、Appl. Cata. B、J. Catal.、langmuir,Environ. Sci. Tech.等上。共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國際刊物論文60余篇,論文被SCI收錄70余篇,EI收錄60余篇。被SCI他人引文330篇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7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二)、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發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二)。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排名第一)。最近主持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中國-希臘科技合作項目(2002-2005年)、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等。擔任多種國內外知名雜志的論文評閱人。 【主要學術經歷】

1981.9~1985.7 華中師范大學化學系本科,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5.9~1988.6 西安交通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6.9~2000.6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8.6~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新材所工作

2000.11~2002.5和2003.7~2004.7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導體光催化材料

2、材料的仿生合成與形貌控制

3、納米結構材料

4、多孔材料 【在研項目】

近五年來,主持項目情況。主要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3—2005年,項目名稱: 單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聲聚合誘導剪裁制備與表征(編號50272049), 項目負責人。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5—2007年,項目名稱: 一維氧化鈦和鈦酸鹽納米材料的制備和光催化性能(編號20473059),項目負責人。

3、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教人司[2002]350#], 2003—2005年,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聲聚合誘導剪裁制備與表征, 項目負責人.

4、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 單分散介孔氧化物微球的超聲聚合誘導剪裁制備與表征, (教外司留[2003]14號),項目負責人.

5、中國─希臘科技合作項目(2002-2005年), 項目名稱: 可見光活性二氧化鈦光催化劑在環境中的應用, 項目負責人. 【科研獎勵】

1、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玻璃自清潔中的應用原理, 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排名第2

2、高活性TiO2薄膜光催化自潔凈玻璃, 2004年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發明二等獎(部級), 排名第2 3 、超細增韌聚酰亞胺樹脂粉及其推廣應用, 2003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 排名第1

4、光催化超親水二氧化鈦薄膜自潔凈玻璃, 200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排名第2

5、 2001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個人

6、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專利情況】

1 表面氟化處理增強二氧化鈦光催化活性的方法,專利號:ZL03118769.2, 排名第1 2 納晶二氧化鈦光催化劑的低溫溶劑蒸發誘導結晶方法制備,專利號:ZL03118501.0, 排名第1 3 提高樹脂金剛石砂輪耐磨性的方法,專利號: ZL02138869.5, 排名第1 4 減少樹脂金剛石砂輪氣泡和提高其使用壽命的方法,專利號: 授權通知, 排名第1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電 話:86-27-87651839-8512, 87883610;傳真: 86-27-87879468 E –mail:jiaguoyu@yahoo.com

段興龍

段興龍,男,196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龍山縣,高級工程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82.9-1986.7:天津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6.7-至今: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工業大學新材所)從事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及開發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納米金屬陶瓷、納米陶瓷、納米復合材料、新型結構-功能材料等先進材料

2、納米一維材料合成及其在結構材料與功能材料中的應用

3、超硬復合材料

4、高密度合金材料 【研究項目】

已完成的研究項目: 1.國家十·五“863”(納米材料專項)項目:納米復合碳化鎢-鈷硬質合金的制備技術(2002AA302504),技術骨干,總經費160萬,已完成; 2.國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項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納米復合XXX材料研制,技術骨干,總經費50萬元,2003-2004,已完成;

3.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納米晶碳化鎢-鈷高硬材料(2001AA101B03),技術骨干,總經費15萬元,2001-2003,已完成; 在研項目:

1.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納米晶碳化鎢-鈷硬質合金材料及應用研究”(No. 20041003068-04),技術骨干,總經費40萬元,2004.8-2006.8;

2. 國家自然科學金項目:場活化條件下載碳化鎢碳納米管增強金屬陶瓷制備及研究(50502026),技術骨干,總經費24萬元,2006-2008;

3.教育部科學技術重點研究項目:金屬-非金屬的納米復合技術(105123),技術骨干,總經費10萬元,2005-2006; 4.武漢市晨光計劃項目:一種新型熱沉材料的制備及其物性研究,技術骨干,總經費4萬元,2007-2009;

5.鄭州市科技攻關項目:新型超硬材料粉末的制備及其超精細加工應用,總經費30萬元,技術骨干,2006-2008;

6.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開放基金資助項目:類鉑碳化鎢系納米復合催化劑的制備與催化性能研究(No.2006-05),總經費4萬元,技術骨干,2006.7-2007.7。 【科研獎勵】

1.國防科工委民口配套研制項目(200322PT01),XXX高性能納米復合XXX材料研制,2006年12月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三等獎(No.2006GFJ3396-1),排名第二。

2.“無團聚亞微米α-Al2O3粉和微晶剛玉瓷球制備新技術”獲1999年建材行業部級科學技術進步貳等獎,排名第二。 【主要學術論文】

1.段興龍,邵剛勤,汪靜,等。立方氮化硼粉末的熱處理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Vol.29 No.10:121-123。 【聯系方式】

Lab: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10 電 話: 1380869430

9、027-87216912;傳真:027-87216912 E-mail:duanxinglong@126.com

瞿偉廉

瞿偉廉,男,1946.01出生,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1967年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應用力學專業,1981年研究生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結構工程專業.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工程結構抗震抗風設計理論,工程結構地震和風振反應的控制的研究.至今已出版書著一本,發表論文141篇(其中被SCI收錄9篇,被EI收錄12篇),獲得過教育部科技進步

二、三等獎各1項.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建筑環境與結構工程學科評審組成員,部級優秀中青年專家.擔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地震學會和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等四個國家一級學會和所屬二級學會的理事.被聘為建筑結構學報,振動工程學報,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和世界地震工程等國內著名雜志的編委,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和浙江大學等三所國內著名大學的兼職教授,是國內公認的結構振動控制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

工程結構地震和風振反應的振動控制理論與應用 土木工程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

工程結構健康監測與損傷診斷的理論與應用 【在研項目】

主要在研科研項目(項目負責人):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項目(2005-2008):重大工程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理論和應用,經費100萬元。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4-2006):輸電塔結構節點聯結螺栓松動的損傷診斷理論與應用,經費29萬元。

3、國家高技術863計劃項目(2002-2005):智能材料與智能結構系統設計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的應用,經費100萬元。

4、深圳市政府項目(2002-2005):深圳市民中心屋頂空間網架結構的智能健康監測,經費260萬元。 【科研獎勵】

近五年共發表學術論文72篇,其中被SCI收錄14篇和EI收錄38篇。主持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參加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各一項。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E –mail:

qwlian1946@163.com

孫明清

孫明清,男, 1969年8月出生,教授、博導。 【主要學術經歷】

1994.09-1997.06 武漢工業大學復合材料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98.09-2001.12 武漢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

2002.07-2003.0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訪問學者

1997.07-1999.10 武漢理工大學工程結構與力學系講師

1999年 副教授

2004.10 教授

2006.12

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與結構 【在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纖維水泥基復合材料的力電、電力效應研究(50209013)(項目負責人:孫明清, 23萬元,2003.1-2005.12)。

(2)教育部留學回國啟動基金,智能混凝土研究,2萬元(05-06)。

(3)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納米炭黑水泥基復合材料的機敏性與機理研究(項目負責人:孫明清,10萬元,2007-2009)。

【科研獎勵】

1、2006年12月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一項(項目名稱:水泥基智能復合材料及其結構系統研究;本人排名第二)

2、1999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項目名稱:水泥基智能復合材料研究;本人排名第四)

3、2003年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3年)。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 E –mail:

sunmqing@whut.edu.cn

徐慶

徐慶,男,1966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系系主任。 【主要學術經歷】

1984.09-1988.07: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專業,工學學士

1988.09-1991.03: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工學碩士 1994.12-1998.06: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工學博士 1991.04-1994.03: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 1994.04-1997.09: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1997.10-2001.09: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2001.10-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002.09-2003.09:韓國全北國立大學先進材料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 2003.01-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1、鈣鈦礦結構、層狀類鈣鈦礦結構復合氧化物電子-離子混合導體材料

2、鈣鈦礦型結構無鉛鐵電/壓電材料 【在研項目】

近五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博士點科研專項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軍工科研項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武漢市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科研項目。

主要在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軍工科研項目等。 【科研獎勵】

1、半導體陶瓷制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排名第二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排名第二

3、環境友好型內墻涂料用紅外輻射填料的研制與應用,2005,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5樓 電 話:027-87863277 E –mail: xuqing@whut.edu.cn

陳文

陳文,男,1963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助理,武漢理工大學產業集團董事長、產業集團總裁,產業集團黨的工作委員會書記;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首席教授。 專業:材料學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結構與物理效應 電子信箱:chenw@whut.edu.cn 主要從事納米材料、電子功能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軍品配套以及省、市科研項目。2002年以來,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150多篇(次)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授權發明專利12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第四屆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第六屆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第四屆武漢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研究領域】

1、納米材料:釩氧化物納米管/棒、有機/無機層狀化合物納米復合材料、有序介孔材料

2、電子功能陶瓷材料:半導體陶瓷、鐵電壓電陶瓷、紅外輻射陶瓷 【近五年獲資助科研項目】 1. 釩氧化物納米管氣敏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672071),30萬元,2007.1-2009.12,在研縱向

2. 鈦基有序介孔-釩氧化物納米復合材料的構筑與光學性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772085),30.0萬元,2008.01-2010.12,在研縱向

3. 聚合物-層狀氧化物納米復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學性能研究(武漢國際合作項目),5.0萬元 ,2005.11-2007.12,在研縱向

4. 釩氧化物納米管的流變相-自組裝合成及拓撲反應修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372046),25萬元,2004.1-2006.12, 結題縱向

5. 聚合物修飾V2O5薄膜陰極材料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172036),21萬元,2002.1-2004.12,結題縱向 6. 功能型紅外輻射粉料及其抑菌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342014),10萬元,2004.1-2004.12,結題縱向

7. 聚合物-層狀氧化物納米復合材料的合成和物理化學性能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俄):50511120094),9.6萬元,2004.1-2005.12,結題縱向

8.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50萬元,2002.1-2006.12結題縱向 9. 釩氧化物納米管/棒有序陣列的構筑及其功能性研究(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18.0萬元, 2004.1-2006.12,結題縱向

10. 聚合物/層狀氧化物納米復合體系界面結構與電致變色性能研究(教育部科技研究重點項目),12.0萬元,2002.1-2004.12,結題縱向

11. 200501PT02,國防科工委軍工配套項目,70萬元,2005.01-2006.12,結題縱向 12. 200101PT03,國防科工委軍工配套項目,50萬元,2001.01-2003.06, 結題縱向 【主要獎勵及榮譽】

1.半導體陶瓷制冷材料與器件的研制,省級鑒定―國際先進‖,獲2000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序第一)(2000.12),

2.新型大功率PTC元件,省級鑒定―國際先進‖,獲2001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序第一)(2001.12),

3.第四屆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2000.12), 4.第三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04), 5.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2002.12), 6.第六屆―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2002.05), 7.第四屆―武漢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2002.09), 8.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07), 9.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

10.省優秀教學成果獎―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一等獎,排序第二(2001.09)

11.省優秀教學成果獎―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綜合改革與實踐‖一等獎,排序第二(2005.10)

12.省優秀教學成果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發展態勢及教學規范化研究‖ 二等獎, 排序第二(2005.10)

13.環境友好型內墻涂料用紅外輻射填料的研制與應用,獲武漢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序第二)(2005.12)

【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1.具有抑菌功能的紅外輻射陶瓷釉層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徐慶,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 01128407.2 2.一種有機酸絡合燃燒合成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 02147763.9 3.大功率熱敏陶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 02147764.7 4.空穴傳導型半導體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 02147765.5 5.電子傳導型半導體陶瓷制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 02147766.3 6.金屬陽離子摻雜的釩氧化物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03125385.7 7.二氧化釩納米棒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03125408.X 8.發明名稱:高溫型蜂窩陶瓷蓄熱體及其制備技術 發明人:黃學輝 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02147767.1 9.發明名稱:二氧化釩納米棒由B相向M相轉變的處理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200410060859.8 10.一種表面修飾的納米LiMVO4正極材料及修飾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200410061373.6 11.LiFePO4納米棒的制備方法

發明人: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200510019360.7 12.具有紅外輻射和抑菌功能的陶瓷粉料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徐慶

陳文等,專利授權號:ZL200410060860.0

李士普

李世普,男,1946年8月出生于遼寧省新民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學術經歷】

1965.9~1970.7 北京建筑工業學院硅酸鹽工程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

1970.7~1987.2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硅酸鹽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1987.3~1990.1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硅酸鹽工程系,副教授

1990.2~1995.2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帶頭人、教授

1995.3~1997.1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1997.2~2000.5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2000.6~今

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無機非金屬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2、材料在體內組成、結構變化的規律及如何參與有生命組織的過程

3、納米粒子的制備與表征、納米粒子生物學效應

4、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 【科研項目】

主持完成了國家―863‖、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40余項。 近5年主持項目:

1、國家―973‖項目子課題:自組裝生物材料及其誘導組織生長的機理(2005CB623905),2005.12~2010.12,120萬

2、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生物醫用材料基本科學問題的研究(G1999064701),1999.11~2004.11,85萬

3、湖北省重大攻關:磷灰石系列納米粒子研究(2002AA105A06),2002~2004,20萬

4、教育部重點項目:鈦合金表面梯度誘導成骨多重復合材料的骨結合特性研究(09088),1999.10~2002.10,10萬

5、湖北省自然基金:全降解鈣磷生物材料結構和代謝過程及對機體影響的研究(2002AB046),2002~2004,15萬

6、武漢市重大項目:人工髖關節與骨內固定的研究開發(20016001009),2001.5~2003.6,70萬

【科研獎勵】

1、鍋爐電接點水位計,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

2、純剛玉—金屬復合型人工股骨頭,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5

3、純剛玉—金屬復合新型人工股骨頭假體,國家發明獎三等獎,1985

4、復合型磷酸鈣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臨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8

5、骨植入復合型磷酸鈣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臨床應用開發,國家建材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8

6、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機理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

7、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內固定件的制備技術及應用,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2004

8、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內固定件的研究及應用,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 獎,2004

9、人工髖關節及骨內固定件的研究開發,武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 【著作】

1、主編《生物陶瓷》,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

2、主編《特種陶瓷工藝學》,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0

3、主編《生物醫用材料導論》,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4、譯著《電子陶瓷》,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

5、參編《生物醫學工程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參編《中國科學技術前沿》中國工程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參編《中國材料工程大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專利情況】

1、 純剛玉—聚甲基丙烯酸甲脂—鈷鉻鉬合金復合型膝關節,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85205456,1985

2、 生物活性纖維復合生物無機骨水泥,中國發明專利:CN 92105781.4,1992

3、 電泳共沉積—燒結法制備金屬/生物玻璃陶瓷梯度涂層技術,中國發明專利:CN 01106418.8,2001

4、 生物醫用復合材料的復合與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CN 01114210.3,2001.

5、 生物可降解內固定骨螺釘及其配套的絲錐與旋錐,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 02284236.5,2002

6、 自燃燒法合成羥基磷灰石微粉, 中國發明專利:CN 02138721.4,2002.

7、 常壓低溫燒結高性能氧化鋁生物陶瓷,中國發明專利:CN 02154183.3,2002

8、 具有片狀解理晶粒結構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的制備,中國發明專利:CN 02154182.5,2002

9、 引導骨組織長入的骨內種植體及其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CN 03128139.7,2003.

10、有機泡沫微球作為成孔劑的熱壓鑄多孔陶瓷的制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CN 03128065.X,2003

11、水基凝膠注模成型法制備多孔陶瓷的工藝,中國發明專利:CN 03128066.8,2003

12、從D,L-丙交酯重結晶殘液中-釜法回收D,L-丙交酯,中國發明專利:CN 03119079.0,2003

13、聚乳酸自修飾羥基磷灰石/聚乳酸復合材料及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CN 03119058.8,2003

孫志剛

孫志剛,男,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學術經歷】

07/1997 – 06/2000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學博士。指導教師:沈保根 研究員、韓寶善 研究員。

09/1994 – 06/1997 :武漢大學物理系,理學碩士。指導教師:田得誠 教授;

09/1987 – 07/1991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物理系,理學學士。指導教師:吳杏芳 教授; 2005年12月受聘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5年6月受聘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10/2002– 03/2005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納米技術研究部門,―科學振興會( JSPS )‖特別研究員。項目合作者: 秋永弘幸 博士(主任研究員)

09/2000 – 09/2002 :德國萊布尼茲固體材料研究所,洪堡 (AvH) 學者。項目合作者: L. Schultz 教授、 J. Eckert 教授。

01/2000 – 04/2000 :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訪問研究。指導教授: 金重熏 教授 07/1991 – 08/1994 :武漢工學院微觀中心,助理實驗員;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稀土—過渡族金屬間化合物、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大塊非晶、磁性薄膜和磁電子學、半導體異質材料、納米技術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系統地研究了2:17型稀土過渡族金屬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并利用磁力顯微鏡開展了納米復合磁性材料,磁性薄膜等材料的磁疇結構的研究,獲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果。比如在錳基稀土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發現了3:29型結構的新相,錳替代鈷導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異性的轉變,在新型納米復相永磁材料中觀察到交換疇結構等。在德國工作期間,從事大塊非晶材料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磁性研究,在Nd基大塊非晶中首次用磁學手段證明了兩種非晶相的存在。在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工作期間,在Au/GaAs異質結器件中發現高達1,000,000%的磁電阻效應,并發明了一種新型制備多孔狀硅基底的方法。該方法在獲得日本專利,同時也申請了美國專利。 【在研項目】

磁性薄膜材料、鐵磁鐵電復合材料、自旋電子學、以及大塊鐵磁非晶材料的制備和研究等。

【主要學術論文】

目前在SCI收錄的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50篇左右(其中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有28篇, 署名第二作者的論文有9篇)。發表國際國內會議文章共23篇, 其中第一作者共14篇。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翟鵬程

翟鵬程,男, 1968.10出生,博士,教授,主要學術兼職 。 日本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角田宇宙技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會員獲獲獎中國力學學會評為全國力學教學優秀教師,2002年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獲得者,2004年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資助獲得者,2005年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2005年Hack.SuspiciousAni。 【在研項目】

主要研究領域材料復合原理與材料設計 復合材料宏細觀力學理論 多尺度分析與仿真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

1、 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防973)子課題,2005~2007,40萬元,項目負責人

2、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基金項目,先進復合材料多尺度結構形成過程模擬與多尺度分析,2005~2007,50萬元,項目負責人

3、 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金屬-陶瓷梯度隔熱涂層高溫蠕變性能與剩余壽命預測研究,2004~2005,10萬元,項目負責人

4、 湖北省科技廳項目,光學鏡片注塑成型工藝數值模擬與優化設計,2004-2007,100萬元,項目負責人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納米和梯度熱電材料與太陽能光電、熱電、風力發電系統,2003~2007,300萬元,子項目負責人。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電 話: 87651820

陳曉明

陳曉明,男, 1961年6 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學術經歷】

1978年9月—1982年7月

華南理工大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 工學學士 1986年9月—1987年8月

武漢工業大學硅工系助教研究生班 結業 1996年9月—2001年11月

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學 工學博士 1982年7月—1990年1月

武漢工業大學硅工系 任教和研究

1990年2月—現在 武漢理工大學生物材料與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和教學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究及其醫療器械的研發;

2、組織工程學;

3、先進陶瓷材料的結構與性能及產品研發;

4、功能薄膜、涂層及材料表面與界面 【在研項目】

1.新型生物降解、可誘導成骨復合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國家―863‖項目,80萬元

2.電沉積-燒結法制備高穩定性鈦合金/鈣磷生物活性梯度涂層,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6.0萬元

3.生物陶瓷人工半髖關節的產業化,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80萬元

4.高穩定性鈦合金生物活性梯度涂層的牙根種植體,湖北省重點項目,3萬元 5.新型牙根種植體的產業化,省攻關項目,5萬元 6.鈦合金表面梯度誘導成骨多重復合材料的骨結合特性研究,教育部重點項,10.0萬元. 7. 金屬種植體在骨內實現生物和機械協同固定新技術研究,省人事廳(百千萬工程),2.0萬元

8.生物可吸收高分子骨內固定材料和高分子復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開發,湖北省重點項目,15萬元. 9.人工髖關節與骨內固定件的研究開發,武漢市重大項目,70萬元 【科研獎勵】

1. 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湖北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2. ―復合型磷酸鈣生物陶瓷材料研究及臨床應用‖項目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3. ―生物降解陶瓷材料的降解機理研究‖2000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4. ―生物可吸收PDLLA/HA骨內固定件的制備技術及應用‖ 2004年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5. ―《特種陶瓷工藝學》‖ 1997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6. ―《生物陶瓷》‖1994年獲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7樓 7-4室) 電 話:027-87651853 E –mail:xmchenw@126.com

李卓球

李卓球,男, 1950年1月 出生于湖南新化 【主要學術經歷】

1982年1月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力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

1986年6月 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固體力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8年

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4年

晉升為正教授

1997年

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新材料復合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 【主要研究方向】

主持承擔了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主持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共發表論文160篇,主編專著2部,。 獲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在智能混凝土材料機敏性能研究、智能結構識別診斷理論與實驗研究方面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有15篇, 并在這一領域獲3項部級科技成果獎。此外,長期從事玻璃鋼管道和容器的結構分析及其設計研究,在國內著名玻璃鋼制品生產企業中具有較大影響。 【在研項目】

1.機敏混凝土及其結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0238040),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3-2006,150萬

2.碳纖維智能層的多場耦合機理及其場域診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7-2009,28萬

3.無機非金屬類智能材料的組成、結構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9432060),項目總負責人:沈大榮; 課題負責人: 李卓球 李健保(清華大學);1995-1997,74萬 4.智能混凝土結構體系的物性參數識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9678002),項目負責人:李卓球,1997-1999,10萬

5.機場跑道智能化除冰系統的若干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078042),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1-2003,17萬

6.熱敏混凝土及其結構,國家"863"高技術項目(2002AA005010-1),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2-2004,20萬

7.CFRC路面智能化除冰系統的基本理論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1-2003,5萬

8.高性能機敏混凝土材料研究,教育部訪問學者基金,項目負責人:李卓球,1999-2000,5萬

9.玻璃鋼結構設計及計算機軟件開發應用等企業委托項目,項目負責人:李卓球,2000-2007,項目總經費:520萬

【科研獎勵】

1.工程力學專業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李卓球(1) 1997年;

2.水泥基智能復合材料及其結構系統研究,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卓球(1) 2006年

3.玻璃纖維增強定長纏繞夾砂頂管關鍵技術及應用,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李卓球(1),2005年

4.玻璃鋼夾砂污水管道泥水平衡頂管工程技術應用,廣州市人民政府,李卓球(3),2006年

5.水泥基智能復合材料研究,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李卓球(2)1999年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理學院 E –mail:science@whut.edu.cn

唐新峰

唐新峰,男,1962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應城市。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主要學術經歷】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 大連交通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5年09月~1988年05月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7年09月~2000年10月 日本東北大學材料物性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3年08月~1985年08月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助教

1988年06月~1997年08月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講師﹑副教授

1997年09月~2001年03月 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 研究員、助手

2001年04月~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授、博導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導體熱電材料、器件和系統

2、功能梯度材料 【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納米和梯度熱電材料與太陽能光電·熱電·風力發電系統

300萬,2003.9-2007.8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原子復合填充方鈷礦基化合物的熱電傳輸特性研究 30萬元, 2004.1-2006.12 3.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熱電轉換技術的研究 30萬元, 2003.1-2005.12 【科研獎勵】

1. 日本粉體與粉末冶金協會研究進步獎(2001年)

充填スクッテルダイト化合物の合成と熱電特性の向上に関する研究 2.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3年)

非均質材料的物理設計、構筑方法與結構控制理論

3. 2002年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4. 2002年12月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5. 2002年入選湖北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第

一、二層次人選

6. 2003年7月被湖北省高工委授予―湖北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2樓) 電

話:027-87662832 E-mail:tangxf@mail.whut.edu.cn

張東明

張東明,女,1964年出生,教授。

【主要學術經歷】

1982-1989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學習,獲學士及碩士學位。1989年至今在武漢理工大學(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1998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獲武漢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同年晉升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脈沖電流燒結技術 2 金屬基和陶瓷基復合材料的研究 【在研項目】

國家軍工項目和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 【科研獎勵】

博士學位論文《陶瓷材料脈沖電流燒結機理的研究》2003年獲得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2004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專利情況】

1 張東明、傅正義等,二硼化鈦納米粉的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02115664.6 2 張東明、傅正義等,一種硼酸鋁晶須的制備方法,中國發明專利ZL200410012603.X 3 張聯盟、張東明等,具有塑性變形能力的Fe-6.5wt%Si復合塊體材料的制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ZL03118559.2 4 張聯盟、張東明等,硅-鐵均勻包覆型復合粉的制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ZL03118558.4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4樓) 電

話:027-87217492;傳真: 027-87879468 E –mail:zhangdongming71@whut.edu.cn

程旭東

程旭東,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黃梅縣。博士、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2年評為碩士導師,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完成了國家與省、部級各項基金與科技攻關項目、企業委托項目與工程產品制造等十多項科研任務,獲得機械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優秀科技成果獎各一項(排名第一),發表科研論文十多篇,制定國家標準三項,合編著材料工程手冊與技術叢書二本,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一項。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涂層材料與工藝的研究工作。

【主要學術經歷】

1978.2-1982.1 武漢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96.9-2000.12武漢理工大學獲材料學博士學位; 1978.2~1982.1 武漢大學

1982.1-2001.10在機械工業部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工作,任熱噴涂研究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1-至今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

1、表面涂層及表面改性基礎技術

2、功能型特種涂層結構設計與制備技術

3、特種涂層材料性能表征與測試 【在研項目】

從事的主要項目工作 1.機械工業―九·五‖技術發展基金課題(95JA0505)―高性能陶瓷噴涂粉末及其涂層的應用研究‖,1996.9~2000.1,經費27萬元,課題負責人。獲機械科學院2000科技成果一等獎,被機械工業聯合會評為―九·五‖機械工業優秀科技成果獎。 2.機械工業―八·五‖技術發展基金課題(92J50501)―提高陶瓷涂層質量的基礎研究‖,1993.9~1996.1,經費12萬元,課題負責人。獲機械科學院1996科技成果二等獎,1997機械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年均獲經濟效益達4百萬元以上。 3. 國家―八·五‖艦船防護重點攻關課題,―螺旋槳導流罩防泡腐蝕材料研究‖,1992.9~1996.9,經費36萬元,課題第二名。

4.中船總公司四六一廠委托項目―039工程某關鍵件Cu基密封面材料及工藝研制‖,1995~1996,經費15.6萬元,項目負責人。 5. 中船總公司七一九所委托項目―09工程用Al2O3·TiO2陶瓷涂層高壓泵柱塞研制‖,2000.1至今,已通過委托方驗收作為合格產品,合同經費18萬元,項目負責人。

6. 機械工業基金項目―高耐磨彌散碳化物復合粉末的研究‖課題第二名,用于等離子噴焊大口徑熱軋無縫鋼管頂頭上,使用壽命提高三倍以上,獲經濟效益三年年均達1千萬元以上。發明專利86108069.6共同發明人。 7. 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酸泵柱塞等離子噴涂陶瓷涂層技術研究‖,課題第二名,獲―七·五‖科技攻關獎。

8. 哈爾濱電機廠有限公司委托項目―水輪機大型耐磨密封環陶瓷涂層研制‖,研制4個具有陶瓷涂層的4剖分耐磨環(Φ1515㎜,400㎏),經費16萬元,項目負責人。

9. 黃石鍍鋁薄板廠委托項目―連續熱浸鍍鋁薄板生產線用沉沒輥,穩定輥耐高溫熔液侵蝕磨損陶瓷涂層的研制與應用‖,1996~1997,經費17萬元,項目第二負責人。

10. 鐵道部大橋局委托項目―大橋鋼振臂梁抗滑移涂層材料的研究‖,1998.9至今,前期預研經費2萬元,課題負責人。 11.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三峽工程鋼結構第效防護復合涂層在長江水域的腐蝕機理研究‖, 1995.1~1996.6,課題主要成員。. 12.鐵一院委托項目―三峽工程專用公路鋼管混凝土拱橋長效復合涂層研究‖,課題負責人之一,1995年通過專家審查,已完成三座拱橋施工任務,被三峽總公司評為優質工程。

13. 勝利油田委托項目―海洋石油平臺水過濾罐體耐海水腐蝕和磨料磨損復合涂層的設計與施工‖,1997.12~1998.4, 共計17萬元,項目負責人

在研項目

1. 新一代等離子噴涂納米氧化鋯熱障涂層粉末材料; 2. 航天器用高熱輻射熱噴涂涂層材料;

3. 抗空泡氣蝕納米金屬陶瓷涂層的設計與制備; 4. 抗海水腐蝕復合保護涂層材料與涂層制備技術。 【科研獎勵】

1、高性能陶瓷噴涂粉末及其涂層的應用研究,機械工業優秀科技成果獎,2001

2、提高陶瓷涂層質量的基礎研究, 機械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97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507室(逸夫樓5樓) 電 話:027-87651841-850

7、 027-62864582 13627218752 E –mail:xdcheng54@.163.com

劉韓星

劉韓星 教授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電話:027-87642079,傳真:027-87651779 E-mail:lhxhp@whut.edu.cn 辦公室:機電大樓三樓 學習經歷

1984.7,

于武漢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7.7,

于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0.12, 于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1.1~1993.1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博士后 1992.10

武漢工業大學

副教授 1995.10

武漢理工大學

1997.7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博士生指導教師 其中國外工作經歷:

2002.3 ~2003.4 耶魯大學,美國

主要榮譽與獎勵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

1999 湖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2001 學術兼職

亞洲固態離子學會

執行理事 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市物理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固態離子學會

事 中國儀表材料學會

常務理事 研究領域

1、類鈣鈦礦結構設計與新型功能材料特性及其應用

(1)電介質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性能

(a)陶瓷基高工作溫度、高介電常數介質的結構設計、制備與性能 (b)樹脂基功能復合原理、計算與性能預測、制備技術

(c)織構型類鈣鈦礦無鉛壓電材料的制備方法、性能與器件

(d)微波介質陶瓷及其器件

(2)有機-無機類鈣鈦礦結構設計以及材料特性研究

2、鋰離子電池及其電極材料的制備與性能

(1)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設計與制備

(2)電極膜制備技術與鋰微電池制造技術研究 實驗室:逸夫樓五樓

話:027-87864492;027-87864681 研究組人員: 孫文華教授 曹明賀博士 郝

華博士 郭麗玲博士 羅大兵博士 余志勇博士 聯系我們

址:逸夫樓五樓

話:027-87864492;027-87864681;027-87653330 傳

真;027-87879468 E-mail:lhxhp@whut.edu.cn

caominghe@tsinghua.org.cn

王皓

王皓,男, 1969 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87.09 ~ 1991.06: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專業、工學學士

1991.09 ~ 1994.06: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工學碩士 1994.12 ~ 1999.12: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工學博士

2002.02 ~ 2002.09:國家教育部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出國培訓

1994.07 ~ 1997.05: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見習研究員 1997.06 ~ 1999.10: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1999.11 ~ 2000.04: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2000.05 ~ 2005.04: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2002.10 ~ 2004.09:日本國立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 2005.05 ~ 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2007.02 ~ 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高性能透明陶瓷材料

2、多功能納米復合材料與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復合材料

3、材料合成與制備新技術

【在研項目】

主持科研項目情況:近五年來,主持了國家863高技術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先研究項目、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武漢市優秀青年晨光計劃、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的核心成員。

主要在研項目:國防預先研究項目、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等。 【科研獎勵】

1、 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七屆青年科技獎,2007

2、 陶瓷復合材料蒸發坩堝低成本制造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排名第三;

3、 反應合成與加工材料基礎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2,排名第四;

4、 自蔓延高溫合成瞬間沖壓快速制備復相陶瓷新技術,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2001,排名第三;

5、 特種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溫合成,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排名第五;

6、 特種陶瓷粉料的自蔓延高溫合成,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排名第五 【專利情況】

1、一種半透明氮化硅陶瓷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王皓,傅正義,王為民等,專利授權號:ZL 200510019277.X

2、一種半透明氮化物復相陶瓷及其制備方法

發明人:王皓,傅正義,王為民等,專利授權號:ZL 200510019276.5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3樓) 電 話:027-87160401 E –mail:shswangh@whut.edu.cn

張聯盟

張聯盟

男,195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 【主要學術經歷】 1975.9-1978.7 武漢工業大學 復合材料專業

學士學位 1983.9-1986.7 武漢工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碩士學位 1992.10-1995.12 日本東北大學 材料物性學專業

博士學位 1978.8-1983.8 武漢工業大學

助教 1986.8-1987.3 武漢工業大學

實驗室主任、講師 1987.4-1988.4 日本神奈川大學、東京大學

客員研究員 1988.5-1997.3 武漢工業大學新材料研究所

副教授、教授 1997.4-2000.4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院

院長、校長助理、博士生導師 1999.6-1999.12 日本東北大學

客座教授 2000.5-

武漢理工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主要研究方向】

1、 先進復合材料

2、 功能梯度材料

3、 超高溫陶瓷材料

4、 薄膜材料 【在研項目】

1、 軍工項目: JPPT-115-2-1095, 2007.01-2010.12, 400萬

2、 973項目: 5133102-1W,-4W, 2006.01-2009.12, 180萬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不同化學計量比B-C系列薄膜的脈沖激光沉積與成分控制, 2008.01-2010.12, 32萬

4、 軍工項目: JPPT-115-2-1268, 2007.01-2009.06, 155萬

5、 軍工項目: 51312040404, 2006.01-2010.12, 100萬 【科研獎勵】

1、 非均質材料的物理設計、構筑方法及結構控制理論,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3年(排名第1)

2、 陶瓷-金屬梯度材料設計理論,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3年(排名第3)

3、 新型耐高溫樹脂,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排名第1)

4、 耐高溫乙烯基酯樹脂的研究與應用,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中國硅酸鹽學會三等獎, 2004年(排名第1) 【專利情況】

1、 沉降式激光反射像點粒度測量方法, ZL03128257.1

2、 具有塑性變形能力的Fe-6.5wt%Si復合塊體材料的制備方法, ZL03118559.2

3、 硅-鐵均勻包覆型復合粉的制備方法, ZL03118558.4

4、 組分連續變化的梯度材料的致密化方法, ZL200310111356.4 【聯系方式】

電話:027-87217492 E-mail:lmzhang@ whut.edu.cn

戴英

戴英,女, 1964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85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1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硅酸鹽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9年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85-2000 湖北工學院,任教

1999 Vaas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nland,訪問學者

2000-2002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2002-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

1、一維納米結構的有序構筑及功能性研究;

2、功能陶瓷

【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半導體氧化物納米材料形態控制生長及機理研究‖,2004-2006

2.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有序異形納米ZnO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相關性研究‖, 2005-2007

3. 國際合作項目,Nippon Sheet Glass Foundation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pan),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oxide nanostructure arrays‖, 2004-2005 4. 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ZnO納米線陣列的控制生長及性能研究‖, 2004-2005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503室 電 話: 027-87887684 ;傳真: E –mail: daiying@mail.whut.edu.cn

羅志平

羅志平,男, 工學碩士,教授。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F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與材料的研究。 【主要學術經歷】

1988年-1991年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獲碩士學位

自2002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近四年來,所帶碩士研究生有12人。 1992年-2000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0年-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燃料電池的研究及開發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關鍵技術研發。主要從事燃料電池發動機總體設計、負責燃料電池流場設計、燃料電池堆組裝工藝、燃料電池增濕研究、燃料電池發動機設計與集成、燃料電池控制策略等研究。 【在研項目】

近五年,負責和完成多項科技項目,主要有:―1kW燃料電池摩托車研制‖、―5kW燃料電池高爾夫球車燃料研制‖、武漢力興電源―大功率燃料電池增濕研制‖、東風公司重大項目―25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研制‖,參加了東風公司重大項目―25KW燃料電池轎車研制‖,參加了―十五‖863重大課題―CCM納米/微米復合技術的研究‖,該項目已經圓滿完成?,F在承擔湖北省、武漢市攻關項目―50KW燃料電池發動機中巴汽車研制‖,項目正在進行中。 【主要學術論文】

發表相關學術論文近20篇,被EI、SCI等收錄約10篇。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燃料電池課題組(一樓) 電 話:13507112488 E –mail:luozhiping@mail.whut.edu.cn

王繼輝

王繼輝,男, 1962.4 出生于湖南益陽。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78 ~ 1982 武漢工業大學復合材料專業本科生,獲學士學位 1984 ~ 1987 武漢工業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88 ~ 1992 武漢工業大學力學系講師 1992 ~ 1997 武漢工業大學力學系副教授

1994 ~ 2000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98 ~ 1999 英國布里思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 )Research Fellow 1997 ~ 1998 武漢理工大學工程結構與力學系教授

2000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2001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博士生導師 中國復合材料學會 理 事 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學會 常務理事 玻璃鋼/復合材料》 編 委 全國纖維增強塑料標準化委員會 委 員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會 員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性能低成本復合材料技術 (2) 材料設計與計算機模擬

(3) 復合材料力學、結構和產品設計;

承擔過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復合材料工藝與設備》,《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微觀力學》, 《材料殘余應力測試概論》,《有限元及邊界元分析》,《計算力學》,《固體力學近似方法》,《有限元程序設計》,《工程力學》,《專業英語》等十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指導研究生14人,其中已畢業碩士研究生十名。為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培養了23名在職碩士研究生。 【科研獎勵】

目前承擔有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項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項目,一項教育部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項目和多項研究院所與企業委托項目,已經完成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項為項目負責人,一項為主要參加者)和一項國家863項目和一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多項省部級項目,共獲得研究經費近一百萬元。已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和全國計算力學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和中國硅酸鹽學會優秀論文獎各一項。目前正在參加國家863結構材料組高性能低成本復合材料技術項目的申報。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 話: 027-62201659(O), 027-87346806(H) ,13971028120;傳真: 027-87346806 E –mail:

jhwang@mail.whut.edu.cn

張清杰

張清杰,男,1958年11月1日生于河南省。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評審組成員(2004~20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成員,科技部―十一五‖863計劃重點項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及系統示范‖總體專家組成員。 【主要學術經歷】

1990年10月畢業于原華中理工大學(現更名為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獲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原武漢工業大學(現更名為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12月出站并留任武漢工業大學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合成與加工新技術的建模與計算機仿真 材料微觀的力學與設計 【研究成果】

先后負責和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10余項,在新一代復合材料(包括梯度復合材料、納米復合材料、高性能復相陶瓷材料)的非線性性能和材料設計理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提出了新一代復合材料二類重要非線性性質的預測與控制理論和方法,對這些關鍵新材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張清杰教授同日本科學家新野正之合作,提出了將基于高效熱電材料的太陽能熱電轉換技術與基于光伏電池材料的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進行集成復合的太陽能熱電—光電復合發電技術的新的科學構想,得到我國NSFC和日本JST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支持,研制出了具有中日雙方各50%知識產權的國際上第一臺太陽能熱電—光電復合發電的實驗系統并試驗成功,開辟了太陽能全光譜(200~3000nm)直接高效發電技術的新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太陽能高效熱電—光電復合發電技術、工業余熱高效發電技術和微小溫差發電技術的發展對高效熱電材料提出的重大需求,同團隊成員合作,提出了通過研究在不同尺度下(原子—分子、納米—介觀和亞微觀尺度)熱電材料的電熱協同輸運規律,特別是低維結構和復合結構中的新的物理效應對電熱輸運過程的影響規律,研究熱電材料微結構的形成規律與控制原理及熱電材料的集成制備新技術,大幅度提高熱電材料性能和發展新的熱電材料體系的科學思想,這一科學思想得到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支持。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的―高效熱電轉換材料及器件的基礎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的支持。

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的制備新方法、新技術和新材料體系的研究方面,同團隊成員合作,提出并建立了非平衡狀態下納米晶熱電材料制備新方法、應力誘導低維結構熱電材料制備新方法、交叉共沉淀結合放電等離子體快速致密化制備納米晶熱電材料的新方法以及它們的集成制備技術;利用新的制備方法和技術,研制的P型和n型填充式CoSb3熱電材料的最大性能優值ZT分別達到1.2(800K)和1.25(850K),P型Bi2Te3系熱電材料的最大性能優值ZT達到1.35(300K),是目前國際上報道的這些體系的最好數據。相關研究在APL、JAP等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如APL90, 2007; APL89, 2006; APL87, 2005; JAP100, 2006; JAP97, 2005等)。

張清杰教授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和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L)、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AP)、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Acta Physica Sinica等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64篇,被SCI和EI等著名檢索工具收錄和引用20余篇次,編著并出版學術著作1部。 【聯系方式】

實 驗 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系電話: 027-87651457 027-87651969

方亮

方亮,男,1970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新型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能探索工作。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Diffraction Data,縮寫ICDD)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協會青工委委員,美國化學會(ACS)與美國陶瓷學會會員 【主要學術經歷】

1988.09~1992.06 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系材料科學專業攻讀學士學位

1992 09~1995.06 免試攻讀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非金屬專業碩士學位

1995.09~1998.06 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1998.09~1999.10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助理研究員 1999.11~2003.04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研究員 2003.05~2003.06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2003.7~目前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學科博士生導師 2003.12~2004.12 德國亞琛大學(RWTH)訪問學者,客座教授; 2004.06~2004.12 德國尤里西研究中心電子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類鈣鈦礦結構新化合物的合成、結構與性能探索; 2. 新型介電(包括微波介電陶瓷)、無鉛鐵電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 3. 新型光響應材料的研究 4. 微波吸收材料 【在研項目】

1. 新型類鈣鈦礦有色金屬復合氧化物的合成、結構與性能 經

費:40.0萬元, 項目負責人。起止時間:2008.1—2010.12 來

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0762002)

2. 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6-0656) 經費:50萬元,起止時間:2007.1-2009.12 來

源:教育部

3. 類鈣鈦礦新化合物A4B3O12的合成、結構與微波介電性能研究 經費:3萬元,起止時間:2006.1-2008.1, 來

源: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項目。

4. 新型類鈣鈦礦陶瓷AnBn-1O3n的結構與微波介電特性研究 經

費:24.0萬元, 項目負責人。起止時間:2006.1—2008.12 來

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0572078), 5. 系列新復合氧化物的合成及其標準X射線衍射數據

費:3.5 萬美元, 項目負責人。起止時間2003.10-2007.3 來

源: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Grant-in-Aid 項目, No.02-05, N0. 04-004, N0. 04-056, 05-005,05-060,06-006),

【科研獎勵】

1. 系列新鈮、鉭酸鹽的發現、結構與性能研究,2007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中國硅酸鹽學會建筑材料科學技術獎(簡稱中國建材獎)基礎研究類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 入選2006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3. 無團聚亞微米α-Al2O3粉及微晶剛玉瓷球制備技術”2000年3月獲國家建材局“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完成人

4. 8人次獲得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簡稱JCPDS-ICDD)頒發的重要貢獻證書, 2003年3月當選國際衍射中心委員.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521室

電 話: 027-87651843-8521 ;傳真: 027-87878641 E –mail: fangliang001@yahoo.com.cn,fangliang001@263.net

梅炳初

梅炳初,男,1962年1月生,工學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主要學術經歷】

1982年 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9年 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5年 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3~1996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重點國家實驗室副教授 1996~1999年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1999~今年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 1998年~1999年 日本國大阪大學外國人教授 1999年~2002年 武漢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

2002年~今年 武漢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

2、Ti2AlC系耐高溫耐腐蝕自潤滑可加工陶瓷、金屬間化合物、復合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究原位合成、等離子放電燒結及微波等各種先進技術制備可加工陶瓷材料、金屬間化合物以及復合材料;研究過程參數與材料微觀結構、性能的關系以及微觀結構形成機理;研究可加工陶瓷作為電極、電刷及自潤滑材料的應用。 【在研項目】

作為項目負責人目前承擔國家86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教育部重點、優秀青年教師基金、湖北省攻關等科研項目十余項。 主要成果:

1.對金屬-陶瓷復合材料的合成與制備進行了系統的工作。解決了高熔點、難熔陶瓷材料,特別是難熔陶瓷-金屬復合材料的合成與制備過程中的物相控制問題。由于這方面出色的工作,1998年被日本國大阪大學聘為外國人教授,進行合作研究。

2、在Ti3SiC

2、Ti2AlC系可加工陶瓷材料方面,研究了各種先進制備技術對材料合成的影響。制備出了高純Ti3SiC

2、Ti2AlC可加工陶瓷,并研究了過程參數、制備工藝、摻雜對材料組成、結構及性能的影響,獲得了該類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在作為受電弓材料、電刷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科研獎勵】

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2、 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

3、 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4、 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

5、 第三屆湖北省青年科技獎

6、 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主要學術論文】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七十余篇,二十余篇被Sci和Ei收錄并幾十余次被國內外學者引用。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話:13607154781 電子郵件:bcmei@whut.edu.cn

王嘉賦

王嘉賦,男,1966年1月出生, 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凝聚態物理 生物物理 電子材料 【在研項目】 [1] 神經元系統的動力學行為研究,3萬元 1999-2001 南京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 負責 [2] 聽覺信息處理動力學研究 8萬元 2004-2007 武漢理工大學科研啟動基金 負責 [3] 2萬元 2005-2006 武漢理工大學國防預研基金 負責 【科研獎勵】

1999年南京大學青年獎教金學術研究獎 【主要學術論文】

1. Jiafu Wang and Henrik Flyvbjerg, ―Sorting macro-molecules according to size: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4th Topical Meeting on Biophysics --Biological Physics and Physical Biology, Copenhagen, May 22, 2001. 2. J. Wang, B. Moss, B. Burrell, Z. Liang*, and N. Giordano, ―Time and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ion channel fluctuations‖, Biophys. J. 84 (2), 2003, 487A Part 2 Suppl.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 電 話: 87381549-9008 E –mail:jasper@mail.whut.edu.cn

章橋新

章橋新,男, 1961年12月出生。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七·五‖攻關,863,高技術及省攻關,省部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發表各類學術論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錄十余篇,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專利一項。 【主要學術經歷】

1983年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

1983-1985年在國營江山機械廠工作 1988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獲碩士學位

1988年后分別在武漢工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機電學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納米材料與技術 2.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 3.工業工程 【在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波表面滲硼層制備、性能與結構研究,2004-2006年,23萬 國防配套項目:2003-2006,75萬。 2005-2007,30萬。 2005-2006,65萬。

國家重點基金:電子屏蔽理論與相關材料的基礎研究,2005-2007年,20萬。 企業委托項目:材料的燒蝕機理與防護層制備,2005-2006年,8萬。 湖北省基金:微波滲硼層的制備研究,2004-2006年,2萬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樓) 電 話:027-62208393 E –mail:zhangqx@mail.whut.edu.cn

傅正義

傅正義,男,1963年1月出生。1984年于華南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87年于華南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94年于武漢工業大學獲博士學位,1990-1991年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工學院開展博士論文工作。1995-2000年任武漢工業大學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2-2005任國家863高技術計劃新材料領域結構材料主題組專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F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首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復合材料學報》副主編、《Inter.J.SHS》亞太區負責編輯、總裝先進材料技術專家組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委員、全國博士后管委會第六屆專家組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

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原位反應合成與加工技術,機械力化學活化與反應技術,快速與超快速燒結技術,導電陶瓷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陶瓷與復合材料,金屬/陶瓷、陶瓷/陶瓷納米與精細復合材料,新結構與新材料體系探索。 【主要學術成果】

國內較早開展燃燒合成技術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獲得了若干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理論研究成果,包括“第二類基本燃燒合成模式”、“固-固反應瞬間點火模型”、 “陶瓷材料快速致密化機理”等,得到包括俄羅斯科學院Merzhanov 院士在內的眾多國際知名學者的好評;研制出多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材料合成與制備系統,包括大型燃燒合成技術與裝置、燃燒合成結合快速加壓制備復合材料技術與裝置、通電加壓反應合成密實化裝置、大型真空熱壓燒結爐等;開發出若干高性能新材料,包括高純硼化物陶瓷粉料、導電復相陶瓷蒸發坩堝、高性能復相陶瓷與金屬陶瓷等,有的正在開展中試,有的已經實現產業化,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學術論文150篇,SCI收錄60篇。 【在研項目】

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工項目、國家973子項、教育部創新團隊計劃、湖北省創新團隊計劃、其它縱向與企事業委托項目等。 【科研獎勵】

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2. 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 3.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1); 4. 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2001); 5. 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2); 6.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 7.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 8.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4)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3樓) 電 話:27-87662983;傳真:27-87879468 E –mail:zyfu@whut.edu.cn

閔新民

閔新民,男, 1953年出生于湖北應城,教授、博導。 【主要學術經歷】

1978.03-1982.01 武漢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 本科生

1982.01-1983.09 中南民族學院化學系, 教師

1983.09-1985.09 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 碩士研究生

1985.09-1988.12 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均由著名理論化學家, 中科院院士江元生教授指導) 1988.12-今 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教師

1989.06-1991.06 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博士后

1991.04-1996.12 武漢工業大學新材料研究所, 及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研究員

1996.12-2005.03 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新材料研究所及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員

2005.03-今 武漢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在從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各層次多門課程(量子化學,結構化學,物理化學,計算化學,材料設計原理,計算材料科學等)的講授中,教學與科研結合,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通過學習,在本人指導下,將量子化學、第一原理計算方法等應用于實際課題,使得學位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均順利通過答辯,并獲得優異評價,顯著提了高學生的科學與教育工作素質,在加強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方面重視教學改革,重視新教材、新教學軟件的建設,與合作者一起出版了―無機材料晶體結構 (電子出版物)‖,該出版物獲校教學軟件一等獎;國家優秀電子出版物提名獎;教育部首屆全國網絡課程與多媒體課件大獎賽三等獎。

【在研項目】

1. 鈷酸鹽類材料的熱電傳導機理研究和性能優化(20271040), 23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聚合物基高導熱高絕緣納米復合材料(2005CCA00200),60萬元, 973前期研究專項項目3.200522PT03,90萬元, 軍工項目

4.高嶺石的表面復合相Au2O3及其表面化學活性機理研究(No.40172017),22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類鈣鈦礦結構有機-無機分子組裝材料的電子學特性研究,8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科研獎勵】

1、―透紅外氟化物玻璃及硫鹵玻璃的基礎研究‖, 湖北省2002年自然科學一等獎;

2、―含鍶鋇硫鋁酸鈣的結構與特性及量子化學研究‖獲國家建材局199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3、―TiC-Ni系統復合材料的增強增韌機理及其應用研究‖ 獲國家建材局1998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4、―非氧化物玻璃的形成,結構與性能研究‖, 獲國家教育部1998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5、―無機材料晶體結構‖(電子出版物)獲國家優秀電子出版物提名獎;武漢工業大學1999年教學軟件一等獎 【專利情況】

1、CN94108837.5 反應燒結用于制備氮化鋁及其復合陶瓷

2、CN200310111301.3 一種用于治療人體膽道狹窄的可磁化醫用金屬支架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E –mail: whutmxm@126.com

王鈞

王鈞,男, 出生年月: 1963-10-1,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

中國復合材料學會聚合物分會委員

工作于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基復合材料 【在研項目】

指導96級大學生參加設計比賽論文Owens-Coring全球設計競賽---玻璃鋼自行車設計與制作

【科研獎勵】

1996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電 話: 62356860 87886462

周建

周建 教授

周建,男, 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工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并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989年7月進入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從事新材料的微波外場合成與加工、新型薄膜材料及技術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國家和省部級及企業委托項目10余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納米科技基礎研究‖的重點項目,教育部創新群體和湖北省創新群體?,F有部級鑒定成果4項,中國實用新型專利2項,出版專著2部,2002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近年來發表論文六十余篇。 【主要學術經歷】

1985,9-1989,7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4,9-1997,6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4,9-1998,9 武漢理工大學講師 1998,9-2002,6 武漢理工大學副教授

1999,9-2002,1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在職博士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0,9-2001,9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實驗室訪問學者 2002,6-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2003.1-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

1、薄膜材料與器件

2、新材料的外場合成與加工

3、電磁場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在研項目】

1.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編號:2003BA328C,2003,5-2005,12,500萬元

2.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06-0658,2007,1-2009,12,50萬元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50472043,2005,1-2007,12,25萬元 4.教育部重點項目,編號:重點104136,2004,1-2006,12,10萬元

5.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編號:教人司[2003]355號,2003,9-2006,12,9萬元 6.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編號:教外司留[2003]406,2003,9-2006,12,3萬元 7.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編號:教港澳臺辦[2006]10,2006,1-2006,12,3000美圓

8.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編號:2003ABB011,2003,9-2006,12,10萬元

9.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編號:鄂人函[2006]105,2007,1-2007,12,1萬元 10.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06ABA316,2007,1-2008,12,3萬元

11.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開放基金,編號:WUT2004Z02,2004,1-2005,12,12萬元

12.華中科技大學塑性成形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編號:03-11,2003,4-2004,12,1萬元

13.橫向開發項目,編號:652811,2004,7-2005,12,3.5525萬元

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納米科技基礎研究‖的重點項目,編號:90206047,2003,1-2006,12,120萬元,參加

15.教育部創新群體,編號:教技函[2006]8號,2006,1-2008,12,300萬元,參加 16.湖北省創新群體,編號:2005ABC004,2005,1- 2007,12,40萬元,參加 【科研獎勵】

1、諧振腔型微波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膜技術研究,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二樓西側 電 話: 027-62459023 ;傳真: 027-87879468 E –mail:

jianzhou@whut.edu.cn

顧而丹

顧而丹,男,1956年6月15日生,武漢理工大學長江學者、 特聘教授。聘任崗位: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導師。 【主要學術經歷】

1982年在江蘇省徐州師范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5-1988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底到英國阿伯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2年獲博士學位。

1992年到1997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卡文迪許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包括超薄薄膜的生長機理,納米結構,微磁結構,薄膜器件的結構和磁性等多方面的研究。

1997年底至2002年初,受聘于英國牛津儀器公司科研部,任高級工程師,從事薄膜生長,納米結構,薄膜物理性質和超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

2002年初至今,在英國Strathclyde大學光電研究所工作。

2002年11月受聘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潘牧

潘牧,男,近年來主要從事燃料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課題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作為項目負責人曾先后主持和完成10多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科研任務,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建材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排名第一),發表科研論文40多篇,其中國際權威檢索機構SCI、EI、ISTP收錄10篇,合編教材1本,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由于工作成績突出,榮獲享受武漢市政府津貼專家稱號。

【主要學術經歷】

1981-1988于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系獲材料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1994-1999于原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現為武漢理工大學)學獲博士學位, 1995.6-1995.12 作為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的訪問學者, B.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 1981 – Jan. 1985. M.Sc.(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Sep. 1985 – Mar. 1988. Ph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Sep.1994 – Oct. 1999. 1988-至今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2000年晉升為教授,現任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Mar. 1988 – Jan 2000 Assista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Titanium alloy. Jan 1900 – Jan 1995 Lecture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Ceramic coatings, Plasma spraying Jan, 1995-Dec, 1995, Visiting scholar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Australia . Research areas: Oxidation of Silicon Nitride Bond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Oxidation resistant coatings Dec, 1995- Oct, 2000 Associate Professor Oct,2000- present Professor Sate Key Lab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 Fuel cell 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Surface Engineering 【主要研究方向】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polymer or composite electrolytes, PEM fuel cell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 Ceramic coatings and their application 【科研獎勵】

As the leader of more than 10 national key projects, prof. Pan holds 5 patents and 40 publications of which about ten were indexed by SCI,EI,ISTP. He have received the secon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 third-class reward of S&T Progress of National Building-materials Bureau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achievement, he was granted an honor expert title by Wuhan City.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樓)

朱教群

朱教群,男, 1964 年出生, 教授 碩導

【主要研究方向】

Ti3SiC2自潤滑材料的開發研究; Ti2AlC/TiAl復合材料相形機理研究; 新型脫硫噴槍澆注料的開發研究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

肖金生

肖金生,男,1962年2月生,湖南望城人?,F任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武漢理工大學檔案館館長。 【主要學術經歷】

1978.09-1983.07 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 大學本科生 1983.09-1986.06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專業 碩士研究生 1995.03-1999.01 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 博士研究生 1986.06-1989.01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專業 助教 1989.01-1992.05 武漢水運工程學院動力工程系 講師 1992.05-1996.10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輪機工程學院 副教授 1996.10-2002.10 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教授

2002.10-至今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1-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

學科責任教授 1999.2-2000.10 武漢交科大現代教育與信息中心 主任 2000.10-2003.9 武漢理工大學教學督導辦公室 主任 2003.9-2005.5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館長 2005.5-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檔案館 館長 【主要研究方向】

燃料電池計算機模擬、材料模擬與設計、計算力學、 汽車CAD與優化設計、電動汽車建模與仿真。 【在研項目】

(1) 參加―環境噪聲聲場特性的邊界元分析與實驗研究‖,1987.2-1989.12,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技獎鼓勵獎。

(2) 參加―微機機械CAD/CAM系統開發‖,國家―七五‖攻關項目,1986.7-1987.12,獲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3) 參加―陶瓷活塞頂及缸套上圈研制‖,國家―七五‖攻關項目,1986.1-1989.12,獲國家―七五‖攻關重大成果獎。 (4) 參加―陶瓷絕熱復合發動機計算機軟件開發‖,國家―七五‖攻關項目,1986.1-1989.12,通過國家教委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5) 參加―莫來石復相陶瓷缸蓋底板研制‖,國家―八五‖攻關項目,1990.1-1994.12,通過國家教委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6) 參加―陶瓷組合缸套的研制與陶瓷無水冷發動機隔熱效果的評價‖,國家―八五‖攻關項目,1990.1-1994.12,通過交通部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7) 參加―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機氣缸套應力分析‖,中國遠洋(集團)公司合作項目,1995.7-1998.6,通過交通部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

(8) 負責―陶瓷/金屬復合結構動態設計方法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995.1-1998.12,已通過國家基金委結題。

(9) 負責―陶瓷/金屬分層復合材料的動態結構設計與實驗研究‖,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1996.1-1998.12,已通過武漢市科委鑒定。 (10)負責―球磨機或自磨機滑動軸承溫度監測技術研究‖,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合作項目,1997.4-1999.4,通過省教委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

(11)參加―陶瓷/金屬復合材料設計中的并行多重網格算法開發‖,國家基金委與英國皇家學會聯合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1997.1-1999.12,已結題。

(12)參加―大規模數值計算中基于多重網格的并行算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8.1-2000.12,已通過國家基金委結題。

(13)負責―液化氣及石油運輸中突發性事故的機理研究與仿真‖,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1997.1~1999.10,通過交通部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14)參加―液化氣熱響應特性仿真與事故機理分析‖,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9.1-2000.12,已結題。

(15)負責―液化氣船及油船突發性事故的機理研究與仿真‖,中國海運(集團)公司合作項目,1997.6-2001.12,已結題。

(16)負責―提高內燃機可靠性及經濟性的熱障涂層的動態設計與熱噴涂研究‖,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1998.1-2001.12,已通過交通部鑒定。

(17)參加―液化氣體類危險品運輸中安全狀態的預警系統研究‖,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2000.5-2002.12,已結題。

(18)負責―陶瓷/金屬梯度耐磨涂層在渣漿泵中的應用‖,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合作項目,2000.12-2001.12,已結題。

(19)負責武漢理工大學重點基金項目―液化氣的失效機理仿真與事故預防研究‖,批準號:XJJ2002012。

(20)負責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流動與傳熱數值模擬及其性能優化‖,批準號:2003ABA088。

(21)負責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流動與傳熱的多學科仿真及優化研究‖,批準號:20030497012。

(22)負責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PEM燃料電池中水的輸運機理及水管理研究‖,批準號:20050497014。

(23)負責武漢鍋爐集團項目―鍋爐傳熱與熱應力分析系統研發‖,2005。 【科研獎勵】

(1) 1994年 獲湖北省優秀教師獎,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1995年 被評為湖北省優秀青年教師;

(3) 1996年 被確定為學??缡兰o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4) 1997年 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獎;

(5) 1998年 被確定為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聯系方式】

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逸夫樓) 電 話:133-2971-0997 (實驗室) 131-1439-5196 (手機) E –mail:jsxiao@mail.whut.edu.cn

第二篇:北京郵電大學信通院導師介紹

一、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 田寶玉、林家儒導師組:

周炯槃,男,中國工程院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信息論奠基人,長期以來從事信息論、通信理論等領域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國信息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高速信息網中關鍵基礎問題”等國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項;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原郵電部“七五”期間重大科研一等獎、原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專著《信息理論基礎》、《通信網基礎》分別獲得原郵電部全國郵電院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原國家教委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原國家教委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等。

Jiongpan Zhou, male, is the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Honorary Directo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is the found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China.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that Mr. Zhou engaged in the researches on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o on. He was in charge of multiple projects which were supported by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Th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Key and Basic Issues in the High-Speed Information Networks”. Furthermore, Mr. Zhou obtained multiple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Convention award, the first prize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during the 7th Five Years, and the first priz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ere the latter two prizes were both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published books “Basi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Basi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btained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published by different academie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the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e special prize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national-leve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where the first was awarded by former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latter two were awarded by former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吳偉陵,男,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變參信道的信息傳輸、移動通信及信息理論與編碼。長期從事信息與通信領域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和承擔97

3、863及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十余項,獲國家獎勵兩次、部級獎勵四次。近年來公開發表論文200余篇,專利7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專著4本:《信息處理與編碼》、《移動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和《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信息論分會主席,廣電總局科技部專家委員。 田寶玉,男,1946年8月出生;北郵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9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1982年獲北郵信息論專業碩士學位;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移動通信、信源編碼理論與技術;完成多項部隊、國家、部級以及橫向合作科研項目,多次獲軍隊科技成果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編寫《工程信息論》、《信息論基礎》(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通信原理》(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等教材?,F任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

Name: Tian, Baoyu Sex: Male

Date of Birth: Aug, 1946 Current appointment:

Responsible professor, Teaching &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Education:

? Received Master degre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2.

?Graduated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Academy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 Harbin ,in 1969.

Research interests: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ource cod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complished many national , military, departmental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s

?Had won prizes for military research contribution many times ?Published many academic papers ?Have written a few technical books and materials ,such as “Information Theory of Engineering”,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

Other activities: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CIC) Member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Signal Processing Commission, CIC

林家儒,男,1958年1月生,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責任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信息與通信理論、移動通信、通信系統等。作為項目負責人完成了國家和部級項目五項。作為項目負責人正在進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三項。出版論著五本,在IEEE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和 EI 收錄 20余 篇,發明專利5項。主要社會兼職:中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組成員。

Jiaru Lin, male, is th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Ph.D. candidate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sides, he is also the responsible professor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in this University. Furthermore, Prof. Lin is the commissioner in both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 and the Teaching Steering Committee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ember in the Expert Group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s a project manager, Prof. Lin has finished five projects which are either state-level or ministry-level. Currently, being the project manager, he is taking charge of three national projects, including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o far, Prof. Lin has published five books and holds five invention patents. He has also published about 5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20 of which can be indexed by either SCI or EI. 呂鐵軍:男,1969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到2002年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9月前往斯坦福大學作訪問教授,與美國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和享有“DSL之父”美譽的J. M. Cioffi教授進行數字通信方面的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的物理層技術。在世界權威通信和信號處理雜志IEEE Trans.和國際著名通信會議上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SCI檢索文章8篇,EI檢索文章40多篇,受邀擔任IEEE ICCCAS’200

7、IEEE ICUWB’2009 TPC成員和IEEE ICCS’2008的分會聯合主席(Co- Chair)。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重大和博士點基金等項目。2006年度入選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是IEEE會員、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評審專家,擔任IEEE多個Trans.的審稿人。

Prof. Tiejun Lv: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Key Lab of Univers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t BUPT. In 2000, He received a Ph.D. degre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 From Jan. 2001 to Dec. 2002, he was a postdoctor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P.R. China. In Jun. 2005, he was exceptionally promoted to the rank of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n Aug. 2008, 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in the period, He cooperated with Prof. Cioffi, who is a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of US, IEEE Fellow and known as “father of DSL” to research advanced digital communications.

Prof. Lv has initiated and conducted numerous research and projects over physical layer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his focused research area. He is now an IEEE Member and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On IEEE Trans. and famou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80 papers, within which eight and over forty papers have been indexed by “SCI” and “EI” respectively. Prof. Lv has committed to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863 high-tech projects and Doctoral Fund and many other. In 2006, he won the award of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 Prof. Lv has been invited as a reviewer for IEEE Transact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tc. He has also been invited to act as a TCP member of ICCCAS2007, IEEE ICUWB’2009 TPC and a Co-Chair for the parallel paper sessions in ICCS2008. 王曉湘,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畢業,2001至2002年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移動通信研究中心訪問學者。1998年至今在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工作。正在承擔國家863項目“新型寬帶無線網絡多用戶協作傳輸關鍵技術研究”,“無線協作廣播/組播的多級傳輸與沖突控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虛擬多天線的協作廣播”等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和企業合作技術開發項目“智能通信干擾模擬器”等,在LTE、協作通信、MIMO-OFDM、協作定位等研究領域發表論文6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 研究方向為:寬帶移動通信與網絡融合,信息與通信理論,傳感器網絡定位技術等。

Email:cpwang@bupt.edu.cn Prof. WANG Xiao Xiang is doctor supervi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interests are Next Generation Wide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Wireless Position Locating Technology etc.. She was graduated from BIT in 1998, and once was a visit scholar in Austr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Vienna from 2001 to 2002. Her research is now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with 4 patents and more than 50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area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IMO OFDM and Cooperative Position Locating area. 張惠民,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學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曾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系主任。1965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長期從事通信網,通信理論方面的研究。負責和參與近十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多項信息產業部、校級資助項目,數十項企業橫向項目。多次獲得郵電部科技進步獎,全國科技大會、北京市科技大會等多項獎勵。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5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錄近二十篇。

吳曉非,男,1968年出生。工作于信通院先進網絡技術實驗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師從周炯槃先生。此后一直工作于信息工程學院。目前主要研究復雜網絡,移動通信和IP QOS領域。

Wu Xiaofei, born in 1968, now is a vice professor of Lab of Advanced Network Technology(ANT). Ph.D in 1996, has been working in BUPT since then. Currently working on complex network,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IP QOS. 郭莉,女,1968年7月生人, 工學博士。信息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移動通信、軟件無線電、嵌入式系統設計。主持和參加的項目包括國家計委重點項目、北京市科委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 2003年前往德國FH Darmstadt做訪問學者,作為中方負責人參與德國教育和科技部支持項目的開發研究工作。多次在國際會議和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為微軟全球‘ImageCup’嵌入式系統設計競賽全球第二名指導教師。獲得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為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北京科學技術協會會員。

Li Guo, female, PHD, was born in July 11th,1968. S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upervisor of the graduated student i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Besides, she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Center for Found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She is also the advanced member in both China Telecommunication Institute and China Electronic Institute.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oftware radio and embedded application system design. She has undertaken and participated in many projects include the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project,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She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FH Darmstadt,Germany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2MN project which was supervisored by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in 2003. So far, She has published over 20 papers in IEEE or others. Awarded the second Place in Embedd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ImageCup Competit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as the team mentor in 2008. Awarded the title of “Beijing Excellent Youth Teacher” in 1998 and National excellent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in 2008. 張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和2001年分別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在韓國情報通訊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做博士后(Research Fellow)研究。2004年至今在北京郵電大學工作,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2008年7月起任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目前研究方向為:信息編碼、3GPP LTE(SAE)演進、移動互聯網智能業務開發、寬帶無線接入等。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以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論文5篇。出版教材、專著、譯著2部。

聯系方式: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Prof. Lin Zhang got his BS and Ph. D in 1996 and 2001, both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China. 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 Korea from Dec. 2000 to Dec. 2002. He went to Singapore and held a Research Fellow 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gnapore from Jan. 2003 to June. 2004. From June 2004, he works f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lectur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He is now the deputy dean of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formation theory, QoS and policy control in networks and mobile Internet.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in IEICE, ETT and Springer journals. Contact: 010-62283147,zhanglin@bupt.edu.cn, http://ant.sice.bupt.cn 羅新龍,男,1972年生,2001年4月于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學會仿真算法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興趣為最優化算法、數值微分代數方程、信號與信息處理、數字圖像處理、結構生物信息。以第一作者和獨立作者在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Software,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等國際國內專業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篇,其中在SCI檢索的雜志發表和接受發表的論文4篇。具體發表論文情況見申請人的發表論文部分。以第一作者申請和獲得國內授權專利4項(見申請人發表論文與申請專利部分),作為項目的主要參加人員完成數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公司預研項目。

更多其他信息請見個人主頁:http:// Kai Niu received a B.S. i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 Ph.D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esing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in 1998 and 2003 respectively. Then he joined th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 Center, BUPT. Currently he i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He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ross layer optimization, iterative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radio. 賀志強,男,碩士生導師,現于北京郵電大學信息理論與技術中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04年于北京郵電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理論、無線通信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無線網絡。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多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97

3、863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近年來發表SCI/EI檢索文章40余篇,出版信息理論與編碼方面的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項,獲通信標準提案接受5項。IEEE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

曾志民導師組

曾志民,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責任教授。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郵電大學科技處處長?,F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B3G/4G系統的關鍵技術、認知無線電及認知網絡理論及技術等。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點基金項目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著作4部?,F任北京郵電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電子學會高級會員。

Zhimin Zeng, 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Zeng is currently the chief direct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UPT, and supervis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He also holds the position as the dean of 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was once the chief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in BUPT. Prof. Zeng has been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many years.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Ph.D. 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B3G/4G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Prof. Zeng is a senior member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ember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and member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BUPT. He has published 4 books, almost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馮春燕,女,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副主任。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F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寬帶無線通信系統空中接口關鍵技術、無線核心網網絡結構及控制策略、認知無線電與認知網絡技術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以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項目,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幾十篇,出版著作4部?,F任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信號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Chunyan Feng,is a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She received her Ph.D.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BUPT. Prof. Feng is currently Deputy Dean of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UPT. She has long devoted herself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key technology of the air interface in broad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cognitive radio and network, etc. She has led several state-level, ministerial-level and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Prof. Feng has published 4 books, more than dozens of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She is now a member of Signal Processing Committee of Experts affiliated to China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Association. 石晶林,男,1972年生,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1999年獲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為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后。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現任中科院計算所無線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F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通信系統,下一代異構網絡智能管理與控制,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空中接口關鍵技術,以及IPv6和移動IPv6關鍵技術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幾十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專著兩部?,F任北京郵電大學兼職教授,IEEE中國分會會員,中國計算機協會高級會員,北京信息通信協會高級會員,國家信標委寬帶無線多媒體組寬帶無線多媒體通信MAC技術標準小組組長等。

Jinglin Shi, is a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IC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9 and severed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BUPT from 1999 till 2001. Prof. Shi entered the ICT/CAS in 2001 and is now the Vice Director of Advance Wire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ICT.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network system of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ignaling system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terogeneous network, the air interface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key technology of IPv6 and Mobile IPv6 Mesh Network etc. As an author of 2 books, and approximately 100 papers in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Prof. Shi has led several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jects and owns decades of national invention patents. He is now a member of IEEE China Section, a senior member of Chinese Computer Federation and a senior member of Beij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nd a header of MAC standard team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group whi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and Mini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MII). 紀陽,男,1972年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F為移動生活與新媒體實驗室負責人。2002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移動互聯網業務與應用、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移動智能終端技術和業務平臺技術領域的研究。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歐盟第六框架項目以及與國內外運營商和制造商之間的橫向科研項目。 Ji Ya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Ji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2002. Professor Ji is now responsible for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echnology,mobile termin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platform,etc. Having taken charge of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Sixth Framework Program(FP6)of EU and research projects of network operators and manufacturers.

裘曉峰,女,1969年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4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F為移動生活與新媒體實驗室教師。多年來從事與寬帶網絡與業務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曾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項,負責企業合作項目多項,獲部級科技進步

一、二等獎各一次,發表多部專(譯)著,申請專利4項。近幾年的主要研究有:分布式網絡技術、網絡安全、下一代核心網絡架構、P2P技術與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等。

Qiu Xiaofeng,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essor Qiu received her M.S.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pecialty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t 1994. Professor Qiu is now working at the Mobile life and New Media Laboratory. Having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and enterprise projects on broadband networks field and won the Prize of ministry-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or two times. He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istributed network technology,network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next generation core network ,P2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cloud computing,etc. 朱新寧,女,1970年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成員。分別于1992年和1995年獲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通信與信息系統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絡及新技術,包括B3G/4G無線資源管理技術、射頻測試技術、無線核心網網絡結構及控制策略技術等。先后承擔并完成了多項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項目。

Xinning Zh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Prof. Zhu is now a researcher at the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at BUPT. She received her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BUPT in 1995. She has long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r interest is in new technology of broadband 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cluding B3G/4G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F testing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cor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its control policy. Prof. Zhu has also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national projects, such as the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grams, state and ministerial level programs as well as cooperative programs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張同須,男,1964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兼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兼職教授。1987年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工學碩士學位。多年來一直從事大型電信網絡的工程設計工作,現致力于IP及寬帶移動通信網絡的設計和研究工作。曾組織并承擔了CHINANET等大型全國性IP骨干網絡的工程設計,并編寫了有關的技術體制和設計規范,獲多個國家及部級獎項,發表數十篇論文,出版兩本專著。2001 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F任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工業與信息化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Tongxu Zhang, is a professorate senior engineer.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Radio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1987 and received his M.S. degree in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 system. He has been engaged in projects upon designing of large-scale telecom network. Now he commits himself to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n IP and broad b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He has taken charge of or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large-scale national IP backbone networks such as CHINANET and produced associated technical scheme and specification. He has won many national and ministerial-level awards, published dozens of papers and two books. From 2001, he began to take the State Council Government Special Allowance. Prof. Zhang serves as Vice-president and Chief Engineer of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Visiting Professor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 member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徐強,男,1977年生。副教授,兼職碩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下一代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室兼職副教授。分別于1997年和2000畢業于北京郵電大學,獲電信工程學院工學學士學位和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獲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超大規模片上系統的設計、調試與測試。目前已在上述領域于重要的國際期刊、高質量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多篇文章;獲2004年歐洲設計自動化與測試大會最佳論文獎?,F任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Qiang X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at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a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 He received his B.S. and M.S. degrees in the School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from BUPT in 1997 and 2000, respectively. Then he continued his graduate study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from McMaster University, Canada, in 2005.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r-aided Design, Design, Debugging and Test of very large scale system-on-a-chip integrated circuits.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papers upon these areas i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Dr. Xu won the Best Paper Award for the 2004 IEEE/ACM 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DAT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 now serves a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第三篇: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吳群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48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吳群琪,男,漢族,籍貫廣東省大埔縣,1956年9月出生于廣東省連南縣。工學博士?,F為長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考取大學前,先后在廣東省連南縣上山下鄉、參加工作。本科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在西安公路學院運輸管理系、經濟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長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教。

主要學術簡歷: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讀于西安公路學院公路運輸財務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5年9月-1988年6月,就讀于西安公路學院運輸管理工程學科,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5年9月-2000年6月,就讀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長安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8年、2002年先后到德國、美國考察,1999年到日本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研修。

1983年獲助教任職資格;1988年獲講師任職資格;1993年獲副教授任職資格;1998年獲教授任職資格。1994年開始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獨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已指導畢業碩士生19人。目前指導在讀碩士生14人,博士生8人。

先后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主講過基礎會計學、經濟活動分析、運輸企業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學、會計理論動態、高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管理學、高級管理會計學、運輸系統專論、運輸經濟專論、物流經濟專論等課程。

主要學術成就和獲獎、稱號:先后主持(含第二主持人)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項(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基礎理論研究)、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6項、省廳級科研項目9項、其他科研項目3項;參與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項、部省級科研項目2項、其他科研項目2項。目前主持部級科研項目2項(其中1項為子課題),省廳級科研項目3項??蒲蓄I域重要在綜合運輸、交通經濟、運輸經濟、物流經濟、道路運輸規劃與管理等方面。

主編出版著作3部,參編出版著作2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道路運輸發展政策研究”獲中國公路學會2002年科學技術一等獎,主持(第二主持人)完成的交通部重點科研項目“公路主樞紐投資體制及運行機制”獲中國公路學會2003年科學技術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教學成果獲校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1993年被評為全國交通系統優秀教師,2000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3年被遴選錄入交通部軟科學研究人才、專家庫。

聯系電話:029-2334528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雷達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734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雷達,男,1953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現任中共長安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擔任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教育部直屬高校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公

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交通系統高校黨建研究會副理事長,陜西省黨建研究會理事,《長安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等學會和學術職務。

研究領域及方向:

近年來主要從事交通發展戰略與政策法規、高校德育與黨的建設、行政管理與領導科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規劃、交通發展戰略與政策法規、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政策。 主要學術業績:

近年來發表《交通行政執法職業道德規范與路政執法規范》等學術論文30余篇,主編《在機遇與挑戰中崛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機遇、改革、實踐》等著作(教材)五部,承擔“高校黨的建設研究”、“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才資源發展戰略研究”等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趙祥模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58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趙祥模

趙祥模,男,1966年8月出生,教授。1987年9月本科畢業于重慶大學后一直在長安大學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工作期間先后在長安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目前擔任長安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并兼任長安大學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所長。 研究領域或方向

1、分布式計算機網絡測控技術及應用;

2、交通信息化技術及ITS;

3、智能測控技術及其在交通中的應用。 學術簡歷 [暫無資料]

學術及科研成果

1、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重大項目、陜西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陜西省交通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及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等縱橫向研究課題20多項,其中三項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兩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多項成果在國內交通行業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2、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陜西省交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3、發表學術研究論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收錄5篇,10多篇論文獲各級學會獎勵;

4、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6部。 聯系方式

E-mail: xmzhao@chd.edu.cn Tel: 029-82334356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呂忠達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20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呂忠達,男,1963年11月生于浙江奉化市,工學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安大學特聘教授,現任中國公路橋梁學會副理事長,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

呂忠達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3年7月~1989年10月任教于西安公路學院基礎部工程力學教研室;1988年1月獲上海理工大學振動專業碩士學位;1989年10月~1995年7月從事寧波市市政工程道路與橋梁的建設工作;1995年7月~2001年6月任職于寧波市興業大橋有限公司,作為業主單位總經理、總工程師組織了招寶山大橋主梁斷裂事故后的永久性處治方案制訂、局部主梁拆除、保留結構加固、主梁重建的一系列技術方案研究、制訂及實施,親自制訂了永久性處治總體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大橋已于2001年4月底建成,2001年6月8日正式通車,社會效益顯著;2001年6月至今任職于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杭州灣跨海大橋為國家重點工程,作為世界第一跨海長橋,工程技術難度大、施工復雜、大橋科技含量高,將創造多項世界和全國第一,呂忠達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作為杭州跨海大橋的科技項目(交通部重點科技項目)總負責人,正在開展多面科研工作,有2項已完成項目分別獲浙江省和寧波市科技進步獎。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劉永健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611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劉永健,男,漢族,1966年6月出生于江西婺源。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F任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系(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橋梁工程、結構工程。

目前研究方向:①鋼結構基本理論及應用,②鋼橋、鋼-混凝土組合橋梁設計理論與養護技術,③橋梁結構分析與施工監控,④中小跨徑涵結構。

社會任職:

中國鋼協結構穩定與疲勞協會理事;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副主編。

曾經主持承擔的項目: 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重點工程科研項目、浙江省重點工程科研項目等十余項,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科技部重大科技專項、博士點基金項目、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十余項。

現主持承擔的項目

主持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矩形鋼管混凝土桁架結構設計理論與應用研究”、重點工程科研與合作研究項目“獨斜塔組合梁斜拉橋結構性能的動態跟蹤研究”、“自錨式鋼箱梁懸索橋施工監控理論研究”、“箱梁裂縫成因分析與養護對策”、“冷彎薄壁型鋼結構計算方法與桁架極限跨度研究”等。

獲得獎勵(科研及其他)

先后獲湖南省建設進步壹等獎(1996)、湖南省科技進步貳等獎(1997)、湖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2003)和陜西省高??萍歼M步貳等獎(2005)各一項。

出版專著教材和發表論文代表作

主編《鋼結構學習指導》,參編《鋼結構設計原理》、《低層輕型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技術要求》等教材和標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Research on Residual Static Bearing Capacity of Tubular T-joints with Fatigue Damage”(ISTP)、“單邊索斜塔鋼-混凝土結合梁斜拉橋塔梁根部應力分析”、“矩形鋼管混凝土橫向局部承壓強度的試驗研究”(EI)等學術論文30余篇。

電話 029-82337253;13892891392 E-Mail STEELLYJ@126.COM; STEEL163@163.COM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姚玉玲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83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姚玉玲,女,漢族, 生于1962年1月,陜西省涇陽縣人,現任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副教授。,

1984年7月畢業于西安公路學院橋梁與隧道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0年4月畢業于西安公路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8年晉升副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公路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為本??粕?、研究生主講“公路工程施工組織學”、“橋梁施工組織與概預算”、“公路工程定額原理與概預算”、“施工企業管理學”、“橋梁工程”、“公路養護與管理”、“網絡計劃技術”、“公路工程監理”等課程;編著《公路工程施工組織學》、參編《公路建設項目管理學》、《施工企業經營管理學》等教材,公開發表“網絡計劃資源均衡優化方法研究”、“中國公路建設采用BOT方式的研究”、“基于非關鍵工序組的資源均衡優化方法”等論文;參加“高速公路項目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仿真系統研究”、“甘肅省201線瀝青路面質量監控”等課題研究。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竇明健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29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竇明健,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公路災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長。1955年生,籍貫四川省宜賓市,1982年成都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本科畢業,1987年西安公路學院公路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長安大學2001級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路災害及道路病害防治、特殊地區道路、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主編高等學校教材《公路工程地質》(第三版),參加編寫公路工程監理培訓教材《監理概論》,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參加完成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4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2次,現主持國家西部交通科技項目“水、熱、力耦合效應與路基路面溫度場變化規律的研究”、“〈中國公路自然區劃〉體系框架研究”等課題4項,參加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多年凍土地區路基病害機理與防治對策研究”、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等科研課題3項,科研經費充足。

辦公室電話:029-82334452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周偉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589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周偉,男,漢族。中共黨員,工學博士?,F任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院長,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十六大代表,西安市勞動模范。長安大學交通工程學科青年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交通工程,交通經濟。先后參加和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及其它橫向科研課題50余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文章80多篇,出版專著5部,近年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項,廳局級獎四項。

是我國“公路網規劃總量控制法”理論地主要創立人之一,被譽為是具有我國特色的一大流派,得到 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同,被廣泛推廣應用。社會兼職:中國公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公路學會環境與 可持續發展學會理事長,中國公路學會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工程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公路學會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公路學會科技獎勵委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沙慶林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236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沙慶林,男,1930年5月生,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長安大學公路學院博士生導師。1952年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公路專業畢業。1957年6月莫斯科公路學院公路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副博士學位。1968年8月至1974年1月赴國外參加援助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家的公路建設,并任技術負責人;1974年5月至1979年9月,作為工作組成員,代表交通部赴索馬里、蘇丹、馬達加斯加、贊比亞等國家解決公路工程設計、施工中的技術問題。

沙慶林院士作為我國道路工程學科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共主持完成了12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其中有兩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兩項獲國家級獎,6項獲省部級獎,在理論和實踐中有許多創新。特別是在半剛性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方法,為我國高等級公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中對半剛性材料

組成和力學性質的研究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對半剛性路面裂縫的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他據此完成的規范、規程和著作不但具有先進性、完整性和創造性,而且適時指導和引導我國公路路基路面建設走向科學化和現代化。近幾年來,他發表重要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兩本。他先后參與了京津唐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等10多條高速公路的設計和施工技術指導。他的杰出成就和學術造詣使他早已成為我國公路路面學科和路面工程的著名專家,并于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他作為我國道路工程學科帶頭人的地位。

沙慶林院士現為交通部技術顧問,長安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公路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徐岳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1481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徐岳,男,陜西乾縣人,195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工學博士。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安大學公路科學研究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分會理事,陜西省公路學會理事,《中國公路學報》、《長安大學學報》編委。主要研究方向:橋梁結構基本理論、橋梁耐久性、大跨徑橋梁工程控制、橋梁安全維護與管理。累計主持完成國家、省部及各類科研項目3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與教學成果壹等獎1項、貳等獎2項,其他獎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被SCI收錄1篇、 EI收錄10余篇,出版《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設計》、《高速公路立交工程》學術專著2部,

主編(主審)和參編高校統編教材5部。其中:完成的交通部項目“公路橋梁可靠指標、設計分項系數、荷載組合與組合系數研究” 成果已被納入新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并獲陜西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貳等獎;主持完成的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舊橋檢測評定及加固技術與推廣應用”,對我國30年來的相應工作進行了系統地總結,形成了“舊橋承載能力評定技術規程” 、“舊橋檢算指南”及“舊橋加固指南”等舊橋加固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已通過交通部鑒定,且相關規程、指南將做為國家行業標準頒布施行;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及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設計參數優化及施工控制技術研究”分別獲甘肅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貳等獎、中

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在高等教育基礎理論、教學實踐及教學管理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完成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獲陜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王秉綱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456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王秉綱,男,遼寧省人,1934年1月出生,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全國著名道路專家。王秉綱教授1958年8月研究生畢業于同濟大學道路工程專業,曾任原西安公路學院院長。40余年來,一直從事公路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10余名。為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和卓越的貢獻。

王秉綱教授現為《中國公路學報》主編,高等學校路、橋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任委員。我國路面設計理論與方法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主持過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幾十項,主要有“復合式路面設計 與施工技術”、“碾壓混凝土與瀝青混凝土復合式路面修筑技術”、“高速公路養護投術與標準”、“跨越構造物路面及橋面研究”、“高原多外凍土地區路基路面典型結構研究”等,其中多項鑒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參加多部設計規范的編寫與評審工作。先后有1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部省級獎勵,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張登良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472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張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長安大學(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教師、全國著名道路專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學院副院長。

張登良教授1955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后赴蘇聯哈爾科夫公路學院深造,獲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

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學院(長安大學前身)任教。40多年來,他教書育人,鉆研開拓,為我國高等級人才的培養和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和突出的貢獻。

張登良教授出版專著5部,多年來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項科研項目中有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與結構等領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獨秀,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他先后擔任第

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交通運輸學科組副組長。1989年,他獲得“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專家稱號,1997年3月,榮獲交通部首屆“吳福--振華”教育獎勵基金中的特別貢獻獎。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折學森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397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安公路學院公路系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道路與鐵道工程博士學位?,F任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為巖土工程。目前研究方向:①路基工程;②特殊土路基工程;③路基邊坡穩定性與防護 曾經主持承擔的項目

先后主持完成了西部交通科技建設項目“沙漠地區路基邊坡設計及其穩定性研究”、天津市交通科技項目“軟土地基沉降控制設計新方法的研究”、青 海省交通科技項目“青海省濕陷性黃土路基處理研究”、陜西省交通科技項目“西閆公路過飾黃土路基處理研究”等十余項。

現主持承擔的項目

目前正在主持湖南省交通科技項目“土石混填路基施工技術及檢測方法研究”,及陜西省交通科技項目“毛烏素沙漠地區特殊路基處理技術研究”、“黃延高速公路不良地質工程技術研究”等十余項科研項目。 獲得獎勵(科研及其他)

陜西省高等學??茖W技術進步二等獎一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陜西科學技術三等獎一項 出版專著教材和發表論文代表作

出版了《軟土地基沉降計算》專著一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飽和粘性土地基的三維沉降計算” 、“路基涵洞的土壓力計算”、“基于可靠度理論的黃土高邊坡設計”等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電話 029-82334839

E-Mail shexuesen@sina.com

折學森,男,漢族,陜西綏德人,出生于1956年4月。1996年6月西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張登良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241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張登良,男,1933年9月出生于北京,長安大學(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教師、全國著名道路專家、教授。曾任西安公路學院副院長。

張登良教授1955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后赴蘇聯哈爾科夫公路學院深造,獲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1960年回到西安公路學院(長安大學前身)任教。40多年來,他教書育人,鉆研開拓,為我國高等級人才的培養和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和突出的貢獻。

張登良教授出版專著5部,多年來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余篇,他所主持的40多項科

研項目中有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而他在加固土原理和路面材料與結構等領域的研究更是一枝獨秀,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他先后擔任第

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交通運輸學科組副組長。1989年,他獲得“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享受政府 特殊津貼,1992年獲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專家稱號,1997年3月,榮獲交通部首屆“吳福--振華”教育獎勵基金中的特別貢獻獎。

長安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沙愛民

發布者:wangdapeng 瀏覽次數:882 發布時間:2008-1-13 21:52

沙愛民,男,1964年元月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汽車公路技術大學博士畢業、博士后經歷?,F為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黨委委員,兼校圖書館館長,國家重點學科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帶頭人,交通部道路結構與材料重點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特殊地區公路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MTS材料試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交通部行業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基礎研究計劃項目評審專家,陜西省青年聯合會委員,陜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

會常委。

沙愛民教授長期從事道路工程及建筑材料研究,立足于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及其兩者間的關系,圍繞公路建設與養護中出現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開展深入研究。在路面材料基礎理論尤其是穩定土原理和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持開展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交通部跨世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基金項目”等國家級和部委級縱項課題十余項。目前正承擔著

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以及交通部行業規范修定專題研究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的研究。。

近年來多次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級科技進步

一、二等獎等10余項。以第一設計人身份獲國家專利四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論文十幾篇被EI、俄國文摘“РЖ”等收錄,多篇論文分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交通部優秀科技論文、陜西省公路學會等優秀論文獎出版科研專著四部,專著《半剛性路面材料結構與性能》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圖書館收藏。

近年來先后被授予 “陜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等榮譽稱號;入選 “交通部直屬高等學校學術帶頭人”和“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第四篇:導師介紹 - 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招生網-首頁

導師介紹

基本資料

蘇潔 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7.9-1991.7 浙江絲綢工學院服裝專業 本科 1991.9-1993.9 中國絲綢博物館

1993.9-1999.9 杭州華王集團華王國際精品時裝公司 經理 1999.9-2002.7 中國美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 設計藝術學碩士 2002.11至今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教授

學術、社會兼職: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服裝服飾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方向

? 方向1:服裝設計與市場研究 ? 方向2:服裝設計理論與實踐

獲獎情況

1、2004年,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2004年,浙江理工大學優秀青年教師

3、2006年,《立足傳統,時尚創新》獲 “全國絲綢產品設計研討會論文二等獎”中國絲綢協會, 1/1

4、2005年,《論時裝中的解構主義》獲《社科研究》編輯部優秀論文獎 1/1

5、2006年,《絲.緣》系列絲綢禮服獲 “全國絲綢產品設計研討會成品設計第一名” 中國絲綢協會, 1/1

6、2006年,浙江理工大學骨干教師

7、《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研究—我國服裝出口拓展化分析》研究報告獲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研究報告優秀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6年 4/6

8、2007年,“海瀾杯”全國服裝設計大賽優秀指導老師獎 中國服裝協會

9、2008年,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員 浙江省教育廳

10、2008年,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 浙江省教育廳

11、2009年,《服飾品設計》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 浙江理工大學

12、2011年,金富春婚禮服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浙江理工大學

科研項目

1、2003年,杭州中國絲綢城 “絲綢與西湖的對話”(0302012—J) 1/1

2、2003年,杭州恒華集團秋季成衣訂貨會(杭州—美國兩地)(0302039—J) 1/1

3、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研究—我國服裝出口拓展化分析” (04BJY065/0405066-A) 3/5

4、2004年,浙江省教育廳“后現代藝術—解構主義服飾研究” (20040415/0402104-F) 1/3

5、2004年,杭州中國絲綢城 “絲綢時尚風”(0402022—J) 1/1

6、2004年,杭州時尚風模特有限公司“絲韻”高級時裝設計(0402083—J) 1/1

7、2005年,杭州市科學技術局“基于弱混沌理論的絲綢數字藝術應用研究與產品開發”

(2004140/0402150-H) 7/11

8、2005年,杭州三和置業有限公司“建筑、環境與服裝流行色的相關性研究、服飾文化及相關服裝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0502115—J) 1/2

9、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發散性創作設計思維的開發與技術轉化研究”(20050742) 2/3

10、2006年,浙江匯成服飾有限公司“絲綢與皮草系列禮服的產品設計與研發”(0602009—J) 1/1

11、2006年,嘉興越龍提花織造有限公司“雙面異效應數碼提花服飾織物的開發” (0602104—J)

12、2006年,上海華集文化有限公司“電視劇《英雄虎膽》全劇服裝設計” (0602184—J) 1/1

13、2007年,卓尚服飾(杭州)有限公司“OMTR品牌產品設計與研發” (0702148-J) 2/5

14、2007年,杭州絲綢文化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項目“杭州絲綢、女裝品牌評價體系與展示機制研究” (0702100-H) 1/7

15、2007年,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重點項目“服裝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YJG-Z06002) 2/4

16、2007年,浙江理工大學校級系列課程建設“服裝創意設計系列課程” 1/5

17、2008年,嘉興奧特紡織服裝有限公司“柔·萊可系列產品設計研發” (0802044-J)3/18

18、2008年,浙江理工大學“服裝產業C3I無縫鏈接創新團隊” 5/14

19、2008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指導性項目“絲綢文化學術交流平臺建設及絲綢文化的現實價值研究” (0802362-C) 1/7 20、2009年,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基于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服裝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1/4 (YJG-M09001)

21、2009年,寧波市江東天工進出口有限公司“基于體驗營銷理論的客服人員培訓” 1/1 (1002185-J)

22、2010年,浙江金匯紡織有限公司“金匯紡織品牌轉型升級合作方案” (0902241-J)2/5

23、2011年,眾地家紡有限公司“青島眾地家紡有限公司品牌整合轉型升級合作項目”

(1009160-J) 5/5

24、2011年,余杭市科技局產學研項目“基于后現代藝術理論的花色數字藝術應用研究與印花涂裝鋁板開發” 1/5 發表論文

1、論時裝中的解構主義 《浙江工程學院學報》ISSN1009-4741 2004·3 1/1

2、杭州女裝產業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對策《商業經濟與管理》 ISSN1000-2154 2004·3 3/3

3、服裝褶皺類型及工藝表現方法的探討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ISSN1009-4741 2005·1 1/1

4、析肚兜之東風西漸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ISSN1009-5160 2005·2 1/1

5、龍紋新表現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 ISSN1673-047X 2005·3 1/2

6、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藝術表現 《北京服裝學院學報》 ISSN1005-1848 2005·6 1/1

7、析龍紋之東風西漸 《服裝設計師》 ISSN1009-6256 2005·6 1/1

8、服裝造型語言“褶皺”的形態與構成 《絲綢》 ISSN 1001-7003 2005·10 1/1

9、繼承與創新——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中必要性的探討

《國際高等院校服裝設計教學高層論壇論文集》 ISSN 7-5340-2022-0 2005·10 1/1

10、論后現代美學視野中的解構主義時裝 《臺灣輔仁大學2005 流行創意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2005·12 1/1

11、后現代皮草服飾設計的解構表現 《裝飾》ISSN0412-3662 2006·2 1/1

12、顛覆的時尚——析絲綢服飾中的解構主義 《服裝設計師》 ISSN1009-6256 2006·3 1/1

13、立足傳統,時尚創新——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藝術表現 《絲綢》 ISSN 1001-7003 2006·6 1/1

14、時裝設計中的“結構”意識 《服裝設計師》 ISSN1009-6256 2006·7 1/1

15、后現代美學視野中的解構主義時裝 《紡織學報》 ISSN 0253-9721 2006·11 1/1

16、立足傳統,時尚創新 《全國絲綢產品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2006·3 1/1

17、學生發散思維訓練與創新意識培養 《服裝設計師》 ISSN1009-6256 2007·12 1/1

18、訓練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淺談服裝設計的創新思維與教學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

學院校慶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ISBN 978-7-81083-709-5 2008·4

19、服裝造型設計中面料再造的探索及實踐 《絲綢》 ISSN 1001-7003 2008·7 2/2 20、杭州絲綢女裝品牌展示機制的探討 《絲綢》 ISSN 1001-7003 2008·8 1/4

21、服飾圖案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蘇大學報(工科版)2008教學管理???008·12 1/1

22、杭州絲綢、女裝品牌發展戰略探析 《絲綢》 ISSN 1001-7003 2009·1 1/4 教材編寫

1、服裝·產業·設計師(譯著)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8·4 1/4

2、服飾品設計 中國紡織服裝高等教育“十一五”部委級規劃教材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12 1/1

聯系方式

? 通訊地址:杭州市下沙 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 310018 ? E-mail:sujie_hz@163.com ? 手機:13958020776 ? Tel:0571-86843580

第五篇: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碩士生導師介紹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碩士生導師介紹

一、廖祥忠,男,出生于1968年,漢族,籍貫湖北,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F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同時擔任的社會職務有:中國動畫學會副秘書長兼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國家十部委扶持動漫產業部級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畫年鑒》主編、“全國新媒體藝術”院長論壇首任輪值主席。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學習簡歷:

1990年7月,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無線電工程系無線電技術專業,獲得學士學位

1996年—1999年,獲得電視新聞學專業碩士學位;

2001.07—2005年,獲得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02.09—2002.11在日本朝日電視臺研修日本廣播電視業務;

2002.06—2005.05任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兼科學藝術系主任;

2005.06—2007.2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常務副院長

2007.02—至今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院長

科研狀況:

(一)發表的論文:

1、《數字技術對影視藝術的影響》 2003年,《河南師大學報》

2、《信息社會與數字藝術》2003年,《社會科學輯刊》

3、《走向未來的網絡文學》2005年第六期《河南大學學報》

4、《網絡游戲——帶刺的玫瑰》2005年第五期《現代傳播》

5、《“超越邏輯”:數字人文的時代特征》2005年第六期《現代傳播》

6、《數字媒介與藝術創新》 2006年第三期《現代傳播》

7、《網絡藝術及其發展態勢》 2002年,《現代傳播》

(二)已完成項目:專著《數字藝術論》(上下):該項目為國家211重點學科項目,此論著共五十萬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本專著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第五屆全國廣播電視藝術著作評選一等獎”;

(三)作為主編完成的項目有:

1、《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優秀論文集》

2、《 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優秀作品集》

3、《 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原創動漫大賽優秀作品集》

4、《中國動畫年鑒》2006

5、《中國動畫年鑒》2007

(四)作為項目負責人的課題有:

1、國家211重點科研項目——《互動藝術研究》

(五)在研項目(部級):

1、《面向二十一世紀電視從業人員的知識架構研究》:該項目為部級科研項目, 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教育部2008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項目:《我國動畫學學科體系建設研究》

3、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動畫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實驗區》,負責人;

二、賈秀清,女,出生于1964年11月,教授,現任動畫學院副院長。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學歷背景

大學198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研究生199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人類文化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博士2002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主要學術兼職中國電視藝術家學會會員,韓國中央大學訪問學者,南昌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傳媒學院“中國動畫教育基地”專家,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專家庫成員等

個人工作簡歷:

1985年7月-1999年9月,就職于甘肅電視臺,從事紀錄片、電視劇創作,編導、制片人; 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學于中國傳媒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2年7月-今,先后在信息工程學院科學藝術系、動畫學院從事教學、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 科研項目:《21世紀電視文化生存》,項目成員2,2004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已結項,成果出版

《數字藝術設計研究》,項目負責人,國家“十五”211重點科研項目,2006年結項,成果已出版,學術著作10冊;

《經濟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與現代電視傳媒》,項目主要成員和執行主編,國家教育部人文基地重點科研項目;

《數字媒體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十五211項目子項目負責人,已完成結項,成果出版; 《動畫人才培養模式新探》,項目負責人,北京市“十一五”教改項目;

《動畫教育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韓國高等教育財團博士后研究項目;

《動畫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負責人,國家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

專著:《紀錄與詮釋:電視藝術美學本質》,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國家邦博電影電視總局科研項目評獎一等獎;

《21世紀電視文化生存》,合著,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年出版

《美學重構:數字媒體藝術美學本性》: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

《數字媒體藝術系列叢書》(10冊),執行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中國動畫年鑒2006: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編》,責編/撰稿,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論文:《關于電視文化發展的三個重要關系》,《中國電視》2004第5期,2004年第四屆金鷹電視藝術屆優秀論文二等獎

《一種值得關注的電視劇創作理念》,2004年第四屆金鷹電視藝術屆優秀評論二等獎;

《冷思數字媒體藝術建構》, 2005年,中國首屆杭州國際動漫節高層論壇二等獎;

《“故事”氤氳中的中國電視》,《南方電視學刊》2005年4期;

《“實用”所帶來的——電視藝術創作中價值鏈研究》,《當代電視》2005年10期

《“娛樂”:從功能到本質》,《現代傳播》2006年1期;

《動畫頻道廣告運營瓶頸的突破》,《當代電視》2006年2期;

《核心競爭力中的動畫產業》(合作),《當代電視》2008年1期;

三、李停戰,女,1953年6月,教授、碩士生導師,1983年畢業于吉林省教育學院中文系(大學本科),中共黨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吉林省電影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剪輯師。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從事剪輯工作三十余年,共剪輯了近四十部電影(文藝片、武打片、歌舞片、戲曲片)、近三百部集電視連續劇及若干專題、廣告等。所剪輯的影片十幾部獲國家“華表獎”、電影“百花獎”、

電影“百荷獎”、國家電視“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等。本人曾五次榮獲吉林省電影百花獎“優秀剪輯”單項獎。其代表作有《蔣筑英》、《毛澤東與斯諾》、《任長霞》。獲“優秀剪輯”單項獎的影片有:《紅、白、黑房間》(1988年)、《蔣筑英》(1992年)、《燈塔世家》(1998年)、《毛澤東與斯諾》(2000年)以及《走向太陽》(2002年)?,F就職于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有著豐富的影視剪輯實踐經驗,所授《影視剪輯藝術》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著作有《數字影視剪輯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四、曹云生,男,生于1951年,漢族。1978年1月,北京廣播學院。高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電視視頻指標的測試研究。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成果名稱:

1、 字幕信號發生器通用技術條件,1994年12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發布實施, 本人署名次序為第二位。

2、電視節目自動播出系統的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1998.1.1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工業部發怒實施,1999年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研成果三等獎,本人署名次序為第一位

3、數字電視播控中心播出通路技術指標和測量方法,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實施,本人署名次序為第二位。

4、 會議電視會場環境設計和測試規范,2003年為化為技術有限公司制定,本人署名次序為第一位。

五、姜浩,男,1970年11月生,籍貫:江西南昌,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職務:系主任,職稱:副教授。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個人工作學習簡歷:

學習經歷:

1992年7月,在南開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電子系,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專業。

1997年6月,在北京廣播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電視工程系,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

2006年9月—至今,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動漫藝術與技術”。

工作經歷:

1992年7月—1994年8月,電子部第十二研究所,

1997年4月—至今,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數字藝術系,副主任。

主要科研情況及成就:

科研項目:

2002年完成,第二期教改科研項目,“教材《combustion教程》”。

2003年完成,司局級科研項目“計算機圖形圖像與數字視頻技術及其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 2006年完成,教育部211二期 “互動影視藝術”項目的子項目“數字媒體技術與互動影視應用”。 2007年完成,廣電總局高??蒲许椖?,“基于新技術的高校專業課立體教學模式研究和教學環境構建”。

著作:《非線性編輯技術與應用》,1998年9月,新華出版社,參與編著,主編其中的“技術篇”;40萬字。

《影視多媒體》,2000年11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副主編,撰寫其中的若干章節;59萬字。

《combustion教程》,2002年4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第一作者,30萬字。

《中國廣告年鑒》參與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的編撰和制作工作。 《DV數字影視制作》,2004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與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第一作者,51萬字,全彩印刷。

《數字影視合成與特技特效--combustion 3教程》,2004年11月,清華出版社,第一作者。 《數字媒體技術與互動影視應用》,2006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第一作者。

六、李海燕,女,生于1974年1月,籍貫山西,1999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獲碩士學位、數字藝術學副教授。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個人工作學習經歷:

1996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9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9年留校任教,現任教于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

主要科研工作:

“211”重點科研項目“互動藝術”系列叢書之一:《動態影像與寬帶流媒體應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第一作者; 2005年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數字圖像合成技術的發展與研究”,第一負責人;

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移動多媒體傳輸方式及其仿真”,第三負責人;

現代遠程教育課件《多媒體技術》,北京廣播學院音像教材出版社出版;

《多媒體原理及應用》,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負責人;

《動畫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主要成員,國家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

發表論文《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pace-Time Codes with Eigen-Beamforming in Spatial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 》、《數字圖像合成技術的實現與發展》、《基于TD-SCDMA的蜂窩小區兩跳結構的覆蓋性能研究》、《網絡技術及其應用》等。

七、王利敏,女,出生1972年3月,籍貫北京,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任教于動畫學院藝術基礎部。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導師。

個人工作學習簡歷:

2000年至今,承擔本科生的藝術基礎類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講造型基礎課程。

2002年順利完成了在職攻讀中央美術學院同等學力研究生的學習任務,并取得美術學碩士學位。 2004年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進修,進行藝術教育考察活動。

2005年獲副教授職稱。

2007年面向研究生開設數字化與現代藝術課程。

主要科研情況及成就

已完成項目:

與Adobe公司北京代表處和人民郵電出版社合作的數字藝術教育圖書兩本。

1、Adobe中國教育認證計劃規劃教材之一:《Adobe Photoshop7.0中文版設計師常用效果實例手冊》,專著,44萬字。

2、 Adobe College中國計劃標準教材之一:《Adobe College Photoshop7.0C標準教材》,編委及第二作者,本人承擔10萬字。

3、 完成教育部211重點科研項目“數字藝術”系列叢書之一 ——《數字化與現代藝術》,合著。

八、江逐浪,女,

主要教育經歷

1997—2003, 就讀于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院先后獲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博士學位

1993—1997, 就讀于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系文藝編導專業

主要工作經歷

2003年——, 任職于中國傳媒大學,現為校社會服務與發展辦公室社會服務項目科科長

主要著作

《“真相”與“造像”——電視真實再現探密》,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歷史戲說劇之喜與歷史正劇之悲》 , 《當代電影》2006年第三期

《背景重建:挑戰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界限——從《龐貝古城》看紀錄片的新發展》, 《現代傳播》2006年第一期

《隱身的說話人——中國電視劇與民間講唱文學的關聯》, 《當代電影》2004年第一期

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授予優秀論文獎

《不同時期歷史劇人物體現的文化意識》, 《電視藝術》2003年第三期

第二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論文三等獎

《究竟誰是主角──中外電視頒獎晚會比較》, 《中國電視》1999 年第三期

科研項目

參與2006年:中國百年戲曲電影研究, 北京市社科重點課題

參與2009年:科學發展觀視閾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 2009-2011:中國電視欄目劇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特色電視藝術學學科理論創新研究”課題

主要創作

2001—2003年 于中央電視臺戲曲音樂部,為文化類專題欄目《錦繡梨園》、《戲曲采風》擔任多部文化專題片策劃、撰稿。其中,由本人擔任策劃、撰稿、編導的文化專題片《清宮戲文錄》(50分鐘)獲2003年中國電視星光獎專題片組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3—2005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擔任多部對外形象宣傳片策劃、撰稿. 其中,《中國創造》(30分鐘)2006年獲羅馬尼亞第8屆“生態—人文—民俗”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杰出影片獎;《昆曲》(30分鐘)獲2004年中國電視星光獎專題片組二等獎)

2006年北京電視臺《紅樓夢中人》欄目策劃

2007年至今擔任多項文化部外宣項目策劃人

2007-2009年擔任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奧運特別節目《奧運ABC》、《體育DNA》編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文化研討會領導致辭稿下一篇: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

熱門文章

武漢日記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