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歐洲經濟論文范文

私募股權助力歐洲經濟

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私募股權投資對歐洲經濟競爭力和成長的幾項關鍵驅動力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這份由Frontier Economics出具的研究報告顯示出私募股權投資活動導致了外資投資的增加、進步和創新,以及增強生產力。

私募股權投資對歐洲2020年歐盟發展計劃戰略重點的支持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將會引起以下結果:

1.通過吸引進入歐洲的可投資資金,為企業提供了所需的風險資本。在歐洲最大的12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中,2007年至2012年私募股權投資幾乎向超過19400家企業投資了2500億歐元,其中有大約500億歐元來自歐洲外部。

2.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企業比沒有私募股權投資的企業更具創新性。2006年至2011年由私募股權投資的企業所獲得的專利權價值大約為3500億歐元。私募股權投資的參與使專利認證的數量提高了25%。專利認證的增加伴隨著經濟價值的提高,這意味著更有效的利用資源能夠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在某些領域,有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是沒有私募股權投資企業資金使用效率的9倍。

3.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通過改善管理、專業的運營和程序化生產推進了生產力。在過去6年的時間內,私募股權投資的支持使歐洲企業的生產力提高了6.9%。

4.私募股權投資每年為歐洲創造5600個新企業。每年風險投資公司在歐洲直接催生出2800家新公司。除此以外,知識分享引發了“溢出”效應。人際網和令人鼓舞的行為榜樣力量使得有意愿成為創業者的人群每年成立超過2800家公司。

這些發現來自于這份全面的二級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了超過60份理論專業研究和最新的公開數據。受歐洲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協會(European Private Equity and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EVCA)的委托,本研究基于由Frontier Economics創造的一個特殊的架構,綜合詳細說明了私募股權投資采取的多種活動、投資組合公司取得的可測量的成果和所產生的可以量化的整體影響。

其他的關鍵發現還有:

1.私募股權投資創造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企業。這類企業至少與其他所有權形式的企業同樣有活力、擁有相同的特征。有些研究指出有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企業比沒有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企業失敗的幾率低50%。

2.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的企業更注重國際化?,F有的證據指出,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對支持企業國際化方面有潛在的重要影響力。它通過為投資組合公司提供進入海外市場的戰略和經營指導以及直接投資在企業國家化方面產生影響。

3.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支持的業務范圍很廣,83%的企業是中小型企業,是經濟增長的引擎。得益于私募股權投資最多的五個領域中的三個(商業和工業產品、生命科技)以及通訊業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通常會獲得巨額的實物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機械、建筑和計算機。

關于這些發現,Frontier Economics的喬希·卡瓦霍(Jose Carbajo)博士說:“這份報告有助于我們認識和量化私募股權對歐洲經濟繁榮的貢獻,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通過乘數效應和更多的創新來改進運營和提高生產力,以及增加出口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這一系列的證據證實了私募股權投行業可以對加速歐洲經濟增長帶來至關重要的貢獻。

歐洲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協會的主席文森佐·莫雷利(Vincenzo Morelli)表示:“根據我們在歐洲所面臨的經濟挑戰,這些發現清楚地證實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在向歐洲所有規模的企業傳遞責任、穩定的投資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論經濟周期如何,私募股權投資對企業經營的創新、改革、進步都幫助了歐洲經濟幸免于難并在全球經濟中得到繁榮。”

來源:EVCA(European Private Equity &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第二篇:邯鄲—歐洲(中歐)班列開通經濟意義

摘 要:邯鄲位于晉冀魯豫接壤地區中心城市地位,2017年GDP排名位列河北第四,近年來該地區經濟增長從依靠傳統產業鋼鐵(第二產業)為主,轉向依靠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為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轉變,為踐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邯鄲至歐洲中歐班列的開行將有效提升物流效率,時間比海運節省10天左右,集安全、快捷、經濟、綠色等優勢于一體。邯鄲至歐州班列的順利開行,不僅為“中國制造”走出去創造了機會,更為邯鄲本土企業與亞歐各國開展產能合作搭建了橋梁,同時為今后其他產品對外出口奠定基礎,對打造“海外邯鄲”、建設“品質邯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 邯鄲歐洲; 班列;經濟發

一、基礎設施

邯鄲位于京津冀城市群最南端、山西中部城市群東部、山東半島城市群最西部、中部城市群最北部(圖1紅色部分),城區內有縱貫南北京廣鐵路,邯長、邯濟鐵路東出西聯的鐵路客、貨運網絡架構,成為溝通東、中、西部三大經濟板塊的“黃金走廊”。京港澳、青蘭、大廣高速公路和107、106、309國道形成多個“十”字交叉。邯鄲機場通航以來,先后開通了邯鄲到上海、天津、重慶等13條航線。

二、進出口貿易狀況

從表上1可以看出,除鋼鐵出口波動以外,邯鄲機電、高新技術、農產品出口從2010年-2016年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以2016年為例,全年出口103.4億元;鋼材出口值為66.3億元,占邯鄲市出口總值的64.1%,其中,鋼鐵板材出口41.4億元,占全市鋼材出口的62.4%,鋼鐵棒材出口15.3億元,增長40.4%;機電產品出口13.2億元,增長19.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7億元,增長13.7%;農產品出口3.8億元,增長8.9%。

三、承接物流企業戰略與同業競爭

邯鄲市區內有多家物流集團公司,以冀中能源國際物流集團為代表,該集團去年位列全國物流行業第三名,也是中國5A級綜合型物流企業,中國煤炭信用等級3A級企業;先后榮獲了中國先進物流企業、中國物流行業先進集體、中國能源物流最佳企業、中國大宗商品現代流通示范企業、中國最佳物流園區、最佳物流基地、中國物流示范基地、中國物流實驗基地、中國企業文化管理創新典范單位、中國跨境電商物流模式創新獎。

四、政策對產業支撐

(一)國家產業政策對河北發展定位

《河北省“十三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2013)》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利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機遇把現代商貿物流業打造成河北省重要支柱產業,培育世界級商貿物流產業集群。“十三五”期間,商務部《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明確指出,邯鄲市與另外65座城市被共同列入區域流通節點城市。

(二)邯鄲產業發展定位

邯鄲位于晉冀魯豫接壤地區中心城市地位,2017年GDP排名位列河北第四,轄區內中國五百強企業有六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處于拉動、引領位置,近年來該地區經濟增長從依靠傳統產業鋼鐵(第二產業)為主,轉向依靠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新舊動能轉變、結構性調整、科技創新為主轉變,廣泛參與世界范圍內經濟分工協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依托邯鄲國家經濟開發區、冀南新區、河北武安保稅物流園區,形成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文旅健康、國際物流、金融資本五大產業,“一帶一路”實施為產業向西發展進入歐亞市場提供了空間,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處于工業化發展時期,外向經濟占比逐年增大,產品也符合我國對“一帶一路”產業輸出的要求,代表性企業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團(亞洲最大的面粉廠),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新興管材、新興格板等高端裝備制造),河北鋼鐵(邯鄲)、普陽鋼鐵等生產的精品特崗(高端裝備制造),河北銀隆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等。

五、中歐班列的運行現狀

(一)中歐班列現狀

亞歐大陸地區GDP占世界總額的60%多,東亞經濟圈大多數國家屬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中亞經濟圈大多數國家屬于工業化初-中期階段,以傳統產業為主,歐洲經濟圈大多數國家處于工業化后期,以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為引領, 三個經濟圈“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目前從國內已經開通了多組歐洲班列,從中歐班列運輸貨值上看,2016年,“渝新歐”的貨值為25.7億美元,在各地開行班列中處于領先水平(圖2)。

(二)中歐班列的特點

班列具有快捷準時,運行可靠性高,安全穩定,綠色環保,各種氣候都可以適應,運輸穩定性是其它運輸方法(空運和海運)相比較的優勢。價格方面更是航空運輸的五分之一。中歐、中亞貿易量巨大并持續增長,沿線各國渴望與中國加強貿易往來,中歐班列的多式聯運方式突破了單一渠道運輸模式,聯通了國際物流的新通道。

六、邯鄲產業展望

邯鄲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過去產業走出去僅僅依靠一“路”,即出口線路是邯鄲經過陸運到青島,青島經海運出口,運輸成本高,通過加強與鄭州、蘭州等陸橋交通樞紐城市的互通互聯,強化內陸口岸通關合作,推動優勢產能國際合作,主動承攬工業、能源、通信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參與境外礦產資源開發,提升外資外貿水平,積極引進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等加工制造項目和金融物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項目,著力推動邯鄲精品鋼材、先進裝備制造、食品工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汽車、新興鑄管等優勢企業拓展海外市場。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目前已經有文峰鋼鐵、新峰水泥等多家企業在海外建廠。

七、結束語

班列的開通,有利于進出口產業和加工貿易企業在邯鄲區域集結,為區域及周邊市企業走出國門、走進歐洲市場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道,加速進出口,調整、倒逼傳統產業結構升級,拉動晉冀魯豫區域經濟發展,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裝備制造、能源資源、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中國標準、技術、服務走出去。

參考文獻:

[1]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等,《“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7)》.

[2]《國家發改委等關于“十三五”期間中歐班列總規劃(2015-2020)》.

[3]《河北省“十三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2013)》.

[4]《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

[5]《邯鄲市“十三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2013)》.

作者簡介:

侯建光,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區域經濟所。

郭雨新,邯鄲市人民政府。

作者:侯建光 郭雨新

第三篇: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近代歐洲經濟格局的演變

摘要: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內各地的經濟結構、各地間的經濟關系等問題相關。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在近代早期的崛起主要由于英國和荷蘭手工業的發達。同時,英荷兩國的外貿與工業發展相輔相成,并沒有脫離其而獨立發展。意大利作為地中海貿易區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發達的轉運貿易造成。這種轉運貿易沒有與國內工業結成緊密的聯系,是其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同時,意大利城市間存在惡性競爭,小城市的發展受到大城市的嚴格控制,城市兩極分化嚴重,城市經濟缺乏活力,加之主要工業陷入低谷,造成意大利經濟在近代早期失去在歐洲的領先地位,也使地中海貿易區的經濟實力開始下降。

關鍵詞:區域經濟;手工業;轉運貿易;城市經濟

作者簡介:寧凡,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所博士后100006

當前,區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其不但具有節約自然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帶動區域內的城市和農村走向經濟一體化、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意義。因此,黨中央日益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將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視為破解發展難題。因而,在這樣的現實下,歐洲區域經濟史研究可以為我國發展區域經濟提供一些參考。

一、中世紀中期以后的歐洲經濟格局

中世紀中期以后,歐洲逐漸形成了三大貿易區:按照形成早晚的順序排列,分別為:地中海貿易區、大西洋貿易區和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

地中海貿易區在整個中世紀都是歐洲的經濟中心。其由一些小的貿易區組成,自東向西分別是利凡特海、愛琴海、亞得里亞海、第勒尼安海以及里昂灣。位于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部城市是地中海沿岸最富裕的地區,城市人口密集。威尼斯和熱那亞是海上強國,也是大規模商船隊棲息的口岸。這兩個城市是連接東西方的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其商人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中間商。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平原擁有重要的制造業中心——佛羅倫薩和米蘭。其手工業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都占據地中海地區的核心位置。位于第勒尼安海的法國南部也是地中海人口稠密和貿易繁榮的地區。馬賽是當時海洋和河流運輸的中轉站,大量的地中海貨物從這里經羅納河運往西歐內地。最后是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這是地中海地區的最西端和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安達盧西亞的首府——塞維利亞在歐洲到美洲的新航線開辟后就開始了與美洲的貿易,并成為歐洲與美洲間的商品轉運中心(Ashton,1986,p.65)。法國南部和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的繁榮標志著近代地中海西部的經濟地位開始上升,這促進了地中海內部東西相對的這一新經濟地理格局的形成。

從直布羅陀海峽到英吉利海峽的大西洋沿岸是大西洋貿易區。從南到北的著名城市有塞維利亞、里斯本、畢爾巴鄂、波爾多、圖爾、南特、加萊等。這里有眾多海港和江河人???,港口對港口的貿易較發達。這一貿易區和地中海貿易區以及北歐有緊密的聯系。中世紀中期以來,這一貿易區的大部分城市主要經營生產生活用品,例如谷物、鹽、葡萄酒和羊毛等商品貿易。這一時期,大西洋沿岸城市就與北歐的波羅的海地區有著密切聯系,將二者聯系在一起的就是德意志漢薩同盟。德意志漢薩商人常以建立商站和代理人的方式控制兩地間的商品運輸和貿易。近代以來,連接大西洋和北歐的海上運輸大多由荷蘭人控制。荷蘭控制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食鹽向波羅的海地區的運輸,也控制了波羅的海的谷物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運輸。殖民運動開始后,面向大西洋的葡萄牙里斯本和西班牙北部城市畢爾巴鄂主要經營殖民地貿易,這兩個城市成為大西洋貿易區的新商業中心,并帶動了伊比利亞半島西部和北部經濟的繁榮。

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囊括了英格蘭、尼德蘭、北歐三國、德意志北部地區、條頓騎士團領地、波羅的海南岸的斯拉夫地區、芬蘭和俄國西北部。北海地區包括英格蘭和尼德蘭,還有一部分是丹麥的西海岸,但其影響不大;波羅的海地區則包括上述德意志及其以東的中東歐地區。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的主要城市有:倫敦、布魯日、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卑爾根、科隆、呂貝克、漢堡、但澤、諾夫哥羅德等。中世紀中期以來,這一區域內的貿易主要由德意志漢薩同盟控制。15世紀,布魯日、安特衛普逐漸成為北海地區的經濟中心。16世紀,安特衛普超過布魯日成為這一整區域的經濟中心。17世紀以后,得益于先進工業的崛起,阿姆斯特丹和倫敦取代布魯日和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具競爭力的城市。17世紀是阿姆斯特丹的世紀。這一世紀,阿姆斯特丹一直是歐洲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18世紀以后,倫敦后來居上,逐漸超越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的新經濟中心。

16世紀之后,歐洲的經濟中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地區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尤其是,北海地區的中心地位開始凸現。“地中海原來作為東西方貿易中轉站的權利被剝奪,熱那亞成了西班牙的銀行家,威尼斯則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城市,而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卻充滿了來來往往裝著財富的船只(里奇,2003,第165頁)”。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地位日見重要,早期的是大西洋的港口城市,如里斯本、塞維利亞等。稍后,北海的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迅速崛起,愈來愈占有海上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了大力發展殖民地貿易,英國和荷蘭開始全面發展與地中海和利凡特的貿易,并把與亞洲的陸上貿易逐漸變為該地區貿易體系的一部分。英國和荷蘭成為歐洲新式呢絨的生產中心,逐漸占領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呢絨在東方的市場(De Vries&Van der Woude,1997,p.360)。英國、荷蘭兩國的絲織品也在各地排擠意大利產品。商業上的衰落不僅阻礙了意大利工業的發展,也把它排擠出新興的殖民地貿易之外。意大利全面落后于英荷兩國。不僅如此,素以工商業發達著稱的地中海地區,17世紀后反成了西北歐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成了歐洲經濟中心的半外圍地帶,這一地區只能向西北歐出口農產品和初級工業品,如生絲、橄欖油、紅酒、稻米、硫黃,等等(Cipolla,1976,p.576)。

三大貿易區地位的變化決定了歐洲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中心轉移的趨向。在整個中世紀,意大利都是地中海貿易區的中心,其發達的手工業、商業和銀行業領先歐洲所有國家和地區。但16世紀以后,這種領先優勢在逐漸縮小。殖民運動的興起大大促進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海外貿易,使其成為大西洋貿易區最具活力的國家,也使兩國在歐洲經濟中的地位有顯著上升。但真正給意大利帶來挑戰的是西北歐,即英國和獨立后的荷蘭,尤其是英國,很快超越荷蘭,成為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因此,以英國和荷蘭為中心研究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并將之和地中海貿易區進行比較,可以逐步認清近代歐洲經濟中心轉移的原因和過程,并可為我國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借鑒。

二、地中海貿易區與

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的比較

整個中世紀和近代早期,意大利半島北部是地中海貿易區的經濟核心。這一地區的手工業和商業在地中海貿易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工匠、行會首領和大商人更是活躍在地中海周圍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在歐洲其他地區,意大利商人在英格蘭、中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就一直維持著其特有的影響。在非洲沿海地區也有意大利商人的商站,與阿拉伯商人進行貿易也是意大利商人的傳統。在東方,意大利商人以利凡特和黑海為主要基地,與東歐和亞洲發展貿易往來。具體地說,威尼斯和熱那亞代表著意大利商業發展的最高水平,而佛羅倫薩和米蘭則是手工業的杰出代表。整個地中海貿易區基本上以這四個城市為中心運轉。但是從16世紀開始,意大利的手工業、外貿以及其城市的經濟實力與英國和荷蘭相比,其優勢在縮小。因此,本文將從手工業、外貿和城市經濟這三個方面對意大利和英國、荷蘭進行比較,說明意大利和英國、荷蘭的差距以及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的優勢。

1.手工業的比較

佛羅倫薩一直是中世紀意大利的手工業中心,其最為知名的行業就是紡織業。14世紀以來,紡織業的發展進入高峰期。“1336-1338年,佛羅倫薩有200多家呢絨紡織工場,生產過程細分為20多道工序,年產7-8萬匹呢絨,價值達120萬佛羅林(《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1990,第331頁)”。直接靠這個行業為生的市民達3萬人。此外,進口呢絨加工業的規模也不小。1338年,佛羅倫薩城內有20座大商店購人大批需加工的呢絨,加工后,僅在佛羅倫薩一地銷售的就有1萬多匹,價值約30萬佛羅林。但是經過15世紀的穩定期后,進入16世紀,以佛羅倫薩為代表的意大利毛紡織業陷入低谷,呢絨產量呈持續下降。16世紀末的佛羅倫薩擁有220家工廠,年產量為14,000匹;1627年,工廠的數目下降到了62家。年產量不足8,000匹,并且下降的趨勢并沒有停止(里奇,2003,第480頁)。除了佛羅倫薩,威尼斯的紡織業形勢也不容樂觀。雖然威尼斯的呢絨和服裝在16世紀末還在近東市場占有較大份額,但依據威尼斯駐君士坦丁堡的一位使節說,威尼斯每年向這些地區出口的呢絨已經不到100匹,一半銷往君士坦丁堡一半銷往士麥那。威尼斯在這兩個城市的貿易額降到60萬杜卡特,而英法兩國的貿易額都有近400萬杜卡特。17世紀初,威尼斯毛紡業的年產量達28,000匹,到1700年下降到2,000匹。1600年前后,米蘭擁有60-70家毛紡廠,年產量為15,000匹;到1640年,其年產量下降到3,000匹;1709年下降到1,000匹。1600年,科莫的60家工廠的年產量為8,000匹,17世紀末,生產幾乎停止(Cipolla,1950,p.39)。

產品結構上,長期以來,意大利生產的紡織品以高檔產品為主,款式延續了傳統風格,而高檔品和傳統款式日益不適應16世紀以來的新潮流。16世紀,歐洲開始流行較舒適的、耐穿的衣服,新興市民和富裕農民不太在乎衣服的價格,花色和樣式多樣化成為主流。英、荷兩國的呢絨和服裝都在向普通品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力求適應新興市民和農民的需求。以威尼斯為例,威尼斯產的服裝并沒有跟上潮流。威尼斯駐君士坦丁堡的使節說:“人們的口味在變,其他國家的產品隨著變,而威尼斯的產品則沒有任何變化。唯一的辦法是生產不同樣式的呢絨,質地應該更輕,顏色更多樣化、更亮麗(Frederic,1973,p.554)。”

反觀英國和荷蘭,16世紀以來,英荷兩國的工場手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英國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首先表現為規模有了顯著擴大,生產技術大幅度提高。從16世紀開始,英國工場主大都建立大型手工工場,使用較好的技術設備。如1564年,英國人斯添普建立了一個呢絨手工工場,雇工2,000余名,使用較先進的毛織機進行生產(卡洛,M.奇波拉,1988,第391頁)。冶鐵行業也開始普及手55場。16世紀初期,冶鐵業開始使用鼓風爐進行冶煉,大幅提高鐵的質量和產量,年產量可達25,000噸(劉永生,1990,第41頁)。冶鐵行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如采礦、冶金、金屬加工、建筑、造船與軍工等。此外,啤酒、造紙、制鹽等工業部門中也建立了各種手工業工場。其次,手工工場類型多樣化,滿足了各類行業的需求。工場類型很多,可歸納為三大類:一是小型手工工場,擁有工人150-200人;二是中型手工工場,雇傭500-700名工人;三是大型手工工場,雇傭工人1,000名以上(約瑟夫·庫利舍爾,1990,第212頁)。

荷蘭的工場手工業也迎來大發展時代,其中最為重要的行業要數紡織業,特別是呢絨業。在主要發展呢絨業的城市中,又以萊登居首。到了16世紀初期,全市2/3的人口從事呢絨業,呢絨業成為萊登的支柱產業。其次,荷蘭工場手工業緊緊圍繞著其專業化的農業和漁業不斷發展。其手工業門類繁多,造船、捕魚、榨油、造紙、制繩、陶瓷、制磚、染料加工、紡織、泥炭采掘、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及商業等均有發展。特別是造船業成為歐洲領先的行業。造船業與其他行業的聯系也很緊密。阿姆斯特丹有一系列相互連貫的工業部門:纜繩工場、面包房、供應船用雜貨的地方以及制造航海儀器和繪制海圖的部門。1500-1700年,荷蘭船舶的噸位增加了10倍,這足以表明造船工業的規模與發展。到了1700年,“荷蘭的商船隊噸位相當于競爭對手英國商船隊的3倍,而且可能比歐洲除它之外的所有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多(Davis,1957,p.78)”。荷蘭的造船工業滿足了其他國家的需求,包括西班牙、英國、法國與意大利的一部分也依靠荷蘭造船廠提供船只。

中世紀末期以來,英國新舊呢絨的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1347-1348年間,平均每年輸出呢絨4,422匹,1366-1368年均為16,000匹,1392-1395年均為43,000匹,15世紀中葉年均為54,000匹,愛德華四世末年均為63,000匹,亨利八世初年均為84,000匹。16世紀,得益于手工工場的普及,英國毛紡織業工人占全國人口總數350萬人的50%,并呈上升趨勢。16世紀中葉,呢絨產量年均達122,000匹。到17世紀初,僅傳統呢絨的出口穩定在年均11萬匹左右,而且新紡織品的出口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1594-1595年,從倫敦輸出貝斯呢絨10,946匹,塞斯呢絨4,256匹,羊毛襪33,455雙,“曼徹斯特棉布”168,065匹(Davis,1973,p.108)。從16世紀初起,英國的紡織品在布魯日這個西北歐紡織品貿易的主要市場上占據了首要地位。另外,英國紡織品在安特衛普也占據了較好的市場地位。通過這個城市,英國紡織品不僅在尼德蘭,而且在德國、意大利與利凡特地區都贏得了市場。1564年,英國商人在不屬于漢薩同盟的城市埃姆登設立了貿易點(里奇,2003,第361頁)。自此,他們就開始參加法蘭克福的集市,而德國布匹的主要市場就是這些集市。隨著英國布匹貿易的擴大,1567年,英國冒險商人在漢堡設立了常駐機構(里奇,2003,第362頁),這一機構成為英國在波羅的海地區存在時間最長的貿易據點。這標志著英國紡織品已經成功進入了波羅的海市場。英國商人由這里可通過法蘭克福向德國中部出口紡織品,也可通過陸路將紡織品銷往意大利。

荷蘭也是向波羅的海地區輸送新舊呢絨的主要國家。在16世紀波羅的海呢絨貿易中,英國產品一度居統治地位。據松德海峽通行稅記錄,直到1620-1629的10年間,英國輸入的呢絨仍占總輸入量的一半以上,其中1580-1589年競高達92%。1450-1475年的25年中,萊登年均出口呢絨僅2萬匹,還無法和英國相比。新毛呢生產興起后,荷蘭向波羅的海出口呢絨的形勢迅速得到改善。在新毛呢初步投產的1585年,萊登全市的毛呢產量就猛增到3萬匹,相當于舊毛呢最低年產量510匹的近60倍,也超過了舊毛呢在16世紀前30年的水平。直到17世紀70年代,產量持續上升。1664年的產量最多,達到14.4萬匹。1654年的產值為600萬盾,約等于同年英國呢絨出口總值的一半。1620、1640和1660年的全市呢絨總產量分別為9.7萬匹、9萬匹和11.8萬匹,而新毛呢各占其中的98%、87%和83%(Davis,1957,p.75)。到1730年代,荷蘭已超過英國成為對波羅的海市場的第一呢絨輸出國。

2.城市經濟的比較

意大利經濟的特點是,城市經濟較為發達,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較為落后。城市經濟的格局是,某個主要以商業為主的大城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幾十個小城市。這些城市的興起與繁榮,并不是周圍農村發展的自然產物,且這些城市常常沒有較為擅長的工業,即使佛羅倫薩是以紡織業著名的城市,其毛紡織業卻從16世紀開始逐漸衰落,而且,佛羅倫薩還是以銀行業為主,并沒有使其與工業協調發展。由于沒有廣大的農村作為經濟后援,以外貿著名的城市其繁榮時間都不長,經濟發展很不穩定。威尼斯作為城市經濟世界的中心曾有過100多年的絕對優勢(1378-1498年),之后的熱那亞更短(1569-1627年)。以威尼斯為例,威尼斯是意大利眾多城邦里的一員,這時的意大利還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各城邦之間為著各自的利益互相爭奪霸權,威尼斯就是在同熱那亞的爭奪中建立起其霸權的。但是,威尼斯周圍欠發達的農村經濟,導致農村對城市的支持很少,以至威尼斯的生活必需品全靠貿易獲得,如小麥、玉米、黑麥、活牲畜、奶酪、蔬菜、葡萄酒、食油、木材或石塊等,甚至飲用水也不例外(布羅代爾,1993,第105頁)。

這種缺乏周圍農村支持的城市經濟很容易走向外向性,也就是更多地發展商業,忽視了農業與商業的協調發展。威尼斯這種外向性加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面臨亞德里亞海,背靠阿爾卑斯山和中歐內陸,使威尼斯在15世紀執地中海之牛耳,城市經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國商人都云集威尼斯,國際資本的匯集使威尼斯很快又成為一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墒?,由于沒有農村作為它的可靠后盾,一旦國際環境不利,其外向性經濟的基礎就會動搖,呈現出不穩定性。如貨物輸出地或到達地的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轉運過程中的各種條件,包括商路變更、運輸工具、甚至氣候等條件的變化都會對威尼斯經濟造成影響。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方商品不經過地中海也可以進入歐洲,以及美洲與非洲商品向歐洲的輸入,威尼斯這個以商業為主的經濟中心面臨嚴峻考驗,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威尼斯失敗了。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威尼斯是一種城市經濟體系,沒有農村經濟的支撐,當外部因素變化時,其外向性經濟的劣勢就很快體現出來。

意大利城市經濟除了上述的結構不合理外,城市間的關系也不利于城市經濟發展。15世紀末,在國內政治分裂和國外勢力干預的情況下,意大利各大城市在成為割據一方的領土國家后極力爭奪對小城市的控制權,努力使其為自己服務。大城市對小城市的控制阻礙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意大利大城市的商人通常會對周圍城市的商業產生重要影響。即使在一些較遠的小城市,大城市的商人也會盡量施加影響。如在羅馬格納,當地商人幾乎沒有什么商業機會,其主要的商業都被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商人控制(Waley,1988,p.54)。除了小城市依附于大城市外,一些城市還用自己的優勢來控制其他城市。波奇博斯和恩波利控制著佛羅倫薩的糧食市場,而皮斯奇亞則控制著瓦第尼沃的葡萄酒和油料市場;皮斯托里亞一直占據與阿爾卑斯山北面的城市發展商業的中樞地位,其他城市必須通過它才能和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城市發展商業。在佛羅倫薩的經濟繁榮時期,波托皮贊諾、莫特沃和塔拉沃等港口城市均為佛羅倫薩的商業服務;同時,波托皮贊諾也是比薩的主要出口港,莫特沃和塔拉沃分別是盧卡和錫耶納的出口港(Brown,1982,p.231)。

英國的大城市幾乎不對周圍城市施加控制來限制其發展,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關系以經濟聯系為主。例如,林肯是林肯郡內的商業中心,其周圍的城市為其提供羊毛和其他商品。其他城市,如托爾西、甘斯堡、紐瓦克、斯里福德和盧斯等成為林肯和其他城市的貿易中轉站。而一些港口城市則是進口商品的集散地。這些城市間的商業往來較少受到大城市的商業規范或法律的影響。例如,沒有一個小城市十分依賴林肯,即使有些利益沖突也是由征收市場稅引起而不是由爭奪商業的控制權引起。即使在經濟上依靠倫敦的小城市也會和其他城市保持商業聯系,而不會對倫敦產生過度的依賴(Williams,1970,p.332)。雖然長期來看,英格蘭的小港口城市要向倫敦這樣的大港口讓出國外市場,但小港口的出口貿易不一定就呈持續下降的趨勢。16世紀50年代,小港口出口貿易較為穩定,而倫敦的出口則遇到挫折。這一時期,成品服裝或半成品出口下降,但羊毛出口上升,而羊毛出口在通常情況下是比較適合小城市的(Darby,1979,pp.222-228)。17世紀早期,小城市的出口要好于一些大城市。許多小城市都向法國西班牙和大西洋島嶼出口布料。在倫敦外貿蕭條的1620-1624年,赫爾港、紐卡斯爾港的外貿情況相當好。17世紀30年代,赫爾的布料出口由波羅的海轉向荷蘭,赫爾商人開始與倫敦商人競爭荷蘭市場(Hoskins,1963,p.89)。

荷蘭方面,獨立前的幾個省份,如荷蘭、澤蘭、烏特勒支、格羅寧根等地還不如南部經濟發達,但是,這些省份并沒有受到當時南部的經濟中心——安特衛普的遏制。即使在安特衛普的黃金期,這些省份的幾個主要城市也在發展同歐洲各國的貿易。如烏特勒支、茹特芬、阿納姆、德文特、茲沃勒、文羅、格羅寧根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同德意志漢薩同盟保持著商業往來;米德堡還和法國發展酒的貿易;多爾萊希特則發展和德意志地區的海上運輸業。荷蘭獨立后,這些城市獲得了發展良機。赫爾德、萊登、烏特勒支、鹿特丹發展紡織業,第納特生產黃銅、錫制品,列日生產鐵制品,德爾夫特以陶瓷聞名(Van Houtte,1978,p.332)。這些城市間并未發生惡性競爭,因而成為荷蘭的新興工業經濟區。

3.外貿的比較

意大利的外貿長期以轉運貿易為主,其在整個中世紀歐洲最為發達。威尼斯和熱那亞是意大利城市中轉運貿易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兩個城市的轉運貿易的方式是:在地中海的東西部建立商站,將從利凡特或遠東運來的商品經這些商站由海路或陸路運往歐洲大陸。這些商品中,有的是阿拉伯地區生產的,或者是阿拉伯商人從遠東買來,有的是拜占庭生產的,或者是拜占庭商人從利凡特或遠東買來。自中世紀末期以后,威尼斯最重要的轉運貿易就是香料貿易,尤其是胡椒貿易一直在增長,并一直持續到15世紀末。威尼斯商人經常往來于亞歷山大和貝魯特,每年將約350萬磅胡椒運回歐洲(Wilsion,1976,p.332)。16世紀,威尼斯與最大商業集團——富格爾家族建立了貿易關系。富格爾家族在威尼斯建立德國商館,它既是德國商人的旅店,又是他們的倉庫與市場。富格爾家族帶來銅、銀與威尼斯交換,帶回香料(尤其是胡椒)以及大量的棉花等商品。1503年,葡萄牙運送胡椒的貨船到達了安特衛普。從此,安特衛普就成了向歐洲西北部地區銷售香料的中心。這預示著通往印度洋新航線的開辟使威尼斯向歐洲轉運香料的貿易受到威脅。但是,繞道好望角的新航線并非沒有一點弊端,如長時間海上運輸就會損害香料的質量,運費較為昂貴,等等。這使得威尼斯又恢復了向歐洲廣大地區提供香料的核心地位。到了16世紀80年代,土耳其與波斯之間的敵對狀態導致了利凡特地區貿易的衰落,但是,直到16世紀結束,荷蘭商人開始從東南亞進口香料之后,威尼斯才最終失去了在香料貿易中的壟斷地位(Allmand,2000,p.445)。除了胡椒貿易之外,威尼斯還從事其他商品的轉運貿易,如糧食、木材、鐵、銅等,但這些份額較小,且大多帶有季節性和時效性特點,并不是長期的、穩定的貿易活動(Gutmann,1988,p.228)。由此看來,威尼斯的胡椒貿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其對外貿易的較大份額,貿易結構的不合理現象存在了相當長時期。

自從威尼斯的胡椒貿易受到了來自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打擊后,貴族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了購買土地再出租以收取租金上。這些貴族中有的是威尼斯的執政官,有的是政府官員。隨著威尼斯的擴張,威尼斯對周圍土地的控制范圍越來越大,這更大大吸引了貴族投資土地。1466年,威尼斯貴族在帕杜阿購買了近1/3的土地,并幾乎控制了維羅納、維琴查和特雷威索的大部分土地。威尼斯政府自1450年開始對土地租金收稅,1510-1582年的稅收因此增加了4倍。1594年,威尼斯常駐君士坦丁堡的19個商人中,只有4人是貴族。到了1500年左右,威尼斯的海外船隊幾乎找不到合適的貴族來統領,政府或找雇傭兵去統領船隊,或由破產的貴族來帶領船隊出海(Ferguson,1962,p.425)。1510年,貴族投入海外貿易的資金大幅減少,除了購買土地而外,貴族還將資金投到奢侈品消費上,如購買豪華的辦公室或從事個人的高利貸業務。16世紀末,貴族從事海外貿易的現象更加少見,許多貴族將其占有的政府中的職位出售來換取供奢侈消費的資金,如法官、律師、特定的某些職位和大量的低等職位等(Ferguson,1962,p.426)。

英荷兩國以特許權公司和股份公司進行海外貿易,成效顯著。以英國為例,倫敦冒險商人公司成立之初的1497-1498年,公司出口呢絨22,013匹,占這項貿易總量的1/3(Lingelbach,1902,p.38),到伊麗莎白女王即位初年,公司每年5月和11月兩次向安特衛普出口優質呢絨共約8.5-9萬匹,價值在50萬鎊以上(Ramsay,1975,p.114)。1564年,公司運入安特衛普的白呢共8萬匹,價值60萬鎊,染色的絨面呢、克瑟密呢和其他粗呢共4萬匹,價值30萬鎊,羊毛和皮毛價值約20萬鎊,共計102萬鎊,毛利27.4萬鎊,利潤率達27%(Quinn&Ryan,1983,p.24)。在出口呢絨的同時,冒險商人公司也向英國進口若干種商品,有德國萊茵河的酒、棉布、銅、鐵、大麻、亞麻、火藥,意大利的絲綢、天鵝絨,“伊斯特林”的大麻、蠟、焦油、瀝青、木材、皮毛、桅干,葡萄牙的香料、藥材,荷蘭的掛毯、亞麻等產品。從16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的東地公司、俄羅斯公司、利凡特公司、東印度公司等各類股份公司陸續成立。東地公司主要經營波羅的海貿易,俄羅斯公司主要與俄羅斯開展貿易,這兩家公司都是為了擴大英國在波羅的海貿易中的影響。16世紀末,利凡特公司的貿易達到高峰,其主要向利凡特地區輸出呢絨和錫,運回生絲、馬海毛、原棉和棉紗、地毯、藥材、香料、靛藍和無核葡萄干等,17世紀初,利凡特公司向地中海銷售從東印度購來的香料,如胡椒、丁香等(Wood,1935,pp,16-17)。這一時期,利凡特公司擠壓了威尼斯商人在東地中海的活動空間。

特許公司和股份公司有其一定的優勢。它們擁有地區上的貿易壟斷權,王國政府用頒布特許狀的形式承認其權利,公司受到政府保護,同外商和外國政府的專斷行為斗爭,排斥本國無特許權的商人以維護壟斷利益。其結果不僅使公司商人獲得高額的貿易利潤,也使國家得利。在其它方面,這些公司也具有一定優勢。遠距離的貿易,如遠洋航行對單個商人來說都會存在種種無法克服的困難。商人們在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特許公司和股份公司可以集中財力予以解決;商人遇到海盜襲擊等威脅的時候,特許公司和股份公司能聯合起來采取一致行動,等等。因此,它們對于商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海外貿易的拓展、殖民地的占領和統治、資本原始積累等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貿易結構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以荷蘭為例,荷蘭的出口貿易、轉運貿易和進口貿易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首先,國內商品出口是荷蘭的波羅的海貿易興起的基礎。第二,荷蘭的轉運貿易并非是一種孤立進行的貿易,而是與直接出口共同構成進口貿易的交換條件。與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實現了荷蘭與北海波羅的海的國際經濟循環,為國內商品經濟發展輸入了新的活力。波羅的海地區谷物和工業原材料的輸入,有利于荷蘭彌補國內自然資源匱乏的劣勢,使其對外貿易推動工業發展。第三,荷蘭的波羅的海貿易的主要商品是大眾產品,不但滿足了國內基本生活需要,還能促進工業發展。奇波拉對此的評論是:“荷蘭人擺脫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盛行的傳統而奉行一種勢必在近代推廣的原則。中世紀商人一般都企圖從單位商品中謀取最大利潤——因而他們偏愛高檔商品。荷蘭人從根本上轉向大眾產品,他們在日趨增多的活動中,以擴大銷售量的辦法努力增加利潤(Cipolla,1976,p.408)。”這個評價是較為中肯的。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認為:首先,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的崛起主要由于英國和荷蘭手工業的發達。這是兩國在實體經濟上超越意大利的一種具體表現。當意大利的主要工業門類——紡織業進入低谷時,英國、荷蘭兩國的手工工場進入大發展時代。手工工場有力促進工業的發展: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并能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

其次,英國、荷蘭的外貿與意大利是有本質區別的。英荷兩國的外貿與工業發展相輔相成,并沒有脫離其而獨立發展,所以兩國外貿發展的后勁更大,也更穩定。意大利作為地中海貿易區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發達的轉運貿易造成。這種轉運貿易沒有與國內的工業結成緊密的聯系,是其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

第三,意大利城市間存在惡性競爭。小城市的發展受到大城市的嚴格控制,城市兩極分化嚴重,國內市場難以統一,沒有像英國、荷蘭那樣,大、小城市各自有其特點,這樣才能利于其發揮各自優勢,優化城市經濟結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穩步實現城市的近代化。

綜上所述,以英國和荷蘭為中心的北海一波羅的海貿易區的形成和崛起對歐洲經濟格局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這個貿易區內,英荷兩國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將東歐作為其生活必需品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地,并將其作為呢絨成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在這個合理的國際經濟循環的作用下,英荷兩國的工業、貿易的成長較為迅速,各城市的經濟實力以及適應國際環境的能力也有所增強,城市間的關系較為協調。相比之下,意大利各城市間互相掣肘,經濟嚴重依賴轉運貿易,沒有與工業形成緊密關系,以至紡織業等主要工業缺乏穩定的資金和原料供應,導致城市經濟缺乏堅實基礎。尤其是16世紀以來,意大利毛紡織業陷入低谷,規模和產量持續下降,其產品更新不能跟上歐洲的新潮流,與英國、荷蘭的工場手工業相比就處于劣勢,這給英國和荷蘭呢絨制品進入地中海市場提供了良機。結果,意大利的轉運貿易和工業都遇到了外國的競爭,尤其在英國和荷蘭的特許公司和股份公司等近代商業公司的擠壓下,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傊?,從歐洲區域經濟的發展史來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內各地的經濟結構、各地間的經濟關系等問題息息相關,研究歐洲區域經濟史對于我國發展區域經濟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責任編輯:楊嶸均)

作者:寧凡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級審計論文范文下一篇:主科醫生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