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案例

2023-04-16

第一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案例

高淳縣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踐案例

城市實踐案例

(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背景

1、高淳歷史文化資源概況

高淳縣地處“吳頭楚尾”,千百年來,我們的先民們繁衍生息、創業奮進,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具有吳風楚韻特色的燦爛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高淳大地留下眾多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2009年底全縣共普查出不可移動文物481處,主要分為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碑記石刻和近現代重要史跡等5大類。2009年10月,我縣調整公布了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共計87處117點。其中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有5處。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向好發展過程中,我縣圍繞打造“文化靈秀之城”的目標,不斷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社會各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提升,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得到彰顯。2007年縣淳溪鎮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高淳縣被公布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充分體現了縣委、縣政府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視。

2、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文物資源安全形勢較嚴峻,古建筑等文物由于年久失修,面臨損壞甚至倒塌的危險,田野文物由于處于野外,無專人看管,面臨被盜、被人為損毀的危險。

(2)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缺乏陣地; ( 3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宣傳力度有待加大 (4)因資金缺乏,文物資源利用率偏低

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施

1、實施主體和部門

1 為加強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縣成立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鎮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各鎮成立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鎮內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和開發,另外,為切實加強高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縣成立老街管理委員會,負責老街日常管理和開發任務??h文廣局作為文化遺產主管部門,負責文物維修的向上申報、維修方案審查和維修過程監督。

2、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施過程及所采取的措施

(1)編制名城保護規劃

2007年以來,在省市住建、文物部門指導下,我縣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鎮名村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列為全縣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程,由縣委、縣政府黨政主要領導親自來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淳溪鎮和高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主體的老城區是名城保護的重要區域,以保護縣域范圍內各個時期留下的珍貴文物古跡、優秀近現代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名城整體和傳統風貌特色、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先后制定《高淳縣淳溪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高淳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高淳老街保護規劃》等一系列重要規劃。

(2)制定保護管理規定

2007年3月,縣政府制定下發《關于加強全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兑庖姟方Y合我縣實際,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多方面提出保護名城、名鎮名村各項措施,具有積極的現實和指導意義。根據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重點加強對歷史建筑、古建筑、古遺址、歷史街區等保護,特別加強對瀕危文物的搶救保護;改進和完善重大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認真開展歷史文化名鎮、街區保護工作等。

(3)加強文物保護管理

認真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普查結果基礎上,對2009年 2 調整公布全縣文物保護單位,建設規劃部門和文物部門配合,對全縣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進行了逐處劃定。2011年全部完成了87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志的豎立工作,在劃定薛城遺址保護范圍時,還新增豎立了保護界樁,界限分明,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保護作用。對每一處文物保護單位落實一名責任人。對文物保護單位的記錄檔案資料,進行認真地整理、補充、完善和規范,并制作標準的檔案文本。對歷史建筑登記掛牌保護,并建立古建筑巡查力度。注重激勵引導,拉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文物修繕和開發,鼓勵興辦民辦博物館。

(4)大力開展非遺普查

高淳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是江蘇省民間民俗文化的“富礦區”。自2005年以來,我縣開始全面、深入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成立了非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縣非遺保護中心,具體負責全縣非遺普查和保護工作。先后安排30多萬元專項經費,全縣各鎮每年也分別拿出上萬元資金,用于非遺普查工作,配備了電腦、相機等一整套設備。通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我縣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F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為東壩大馬燈;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目前高淳是南京市唯一的非遺生態保護區。

3、資金來源和保障

我縣遵循“全面保護,適度開發,分期實施,永續利用”的原則,嚴格按照制定的保護規劃措施,以保護名城山水、生態及傳統民居特色和傳統民俗文化等要素為重點,在向上積極申請經費補助的同時,充分發揮民間資本投入,多渠道投入資金,加大文物修繕保護投入,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使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了我縣重要對外宣傳展示的窗口,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保護利用的成果

1、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07年以來,按照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得到有效的保護,先后維修的省級保護單位有吳家祠堂、薛城遺址、滄溪戲樓、東壩戲樓、劉家隴戲樓和保圣寺塔; 2011年,縣政府安排重點文物維修經費用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玉泉寺、永慶庵,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周氏宗祠等三處文物的修繕。經過維修,一些不可移動文物恢復了舊時風格,整體煥然一新。文物保護維修具體變化見插圖一。

文化遺產保護——保圣寺塔維修

文化遺產保護——周氏宗祠維修

(插圖一)

2、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利用。高淳老街充分挖掘明清歷史古街文化特色,積極開發老街旅游,帶動旅游業、文化休閑產業和特色商業 4 的發展。老街開放的文物點有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楊廳、中街古井、耶穌教堂、新四軍辦事處舊址等,在這些文物點中,長年展出有《革命文物陳列展》、《磚雕石刻展》、《道教神像畫展》、民俗文化活動展等特色展覽。此外,薛城遺址成立“金陵第一古村落”出土文物展,保圣寺塔園成立明清時期石刻展。文化遺產對外開放見插圖二。

文化遺產對外開放

(插圖二)

3、廣大群眾反映良好。一方面,我縣將文化遺產向公眾免費開放,觀眾量持續增加,市民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我縣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結合。2010年11月,我縣椏溪“生態之旅”被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成為我國第一個“慢城”。我縣為進一步豐富慢城內涵,結合區內人文歷史文物資源如永慶古寺等,不斷加大整合力度,打造生態文化之旅基地。2011年我縣舉辦首屆國際慢城大地藝術節 ,期間開展跳五猖、舞獅子、大小馬燈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動,舉辦“鄉村—花海“攝影書畫展等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全國各地游客來淳,受到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

4、社會各界高度評價。2008年,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薛城遺址,舉辦“金陵第一古村落”出土文物展并設立公眾考古站,成為我縣又一處對外展示歷史文化的窗口,時任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視察薛城遺址展覽館,并給予較高的評價。2010年,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視察我縣文化工作,對高淳老街的保護開發表示贊賞。2011年,國家文

5 物局局長單霽翔視察我縣文物工作,在參觀保圣寺塔和高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后,對我縣把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社會各界的評價有效提升了高淳的知名度,文化遺產成為我縣的一張靚麗名片。

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意義

有效的保護和利用,使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和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建筑形態與風貌得以維護和延續,名城整體格局和傳統空間特色得以保持和繼承,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得以有效體現。我縣將始終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為建設幸福高淳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基于文化遺保護與利用辯證關系的討論

【摘要】城市文化遺產象征著城市的文化底蘊,如何處理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之間的辯 證關系至關重要。城市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成為遺產保護性開發的重要議題。本文分析了中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發的現狀,以及目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對土地利用需求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指出當今城市開發必須在保存與盈利兩者關系中尋求平衡,以城市文化遺產的經濟學理論,闡述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的重要性。 【關鍵詞】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一、引言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包括明清故宮、長城、平遙古城、云岡石窟、麗江古城、都江堰等等。

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筑文化遺產普遍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許多的城市文化遺產被破壞,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迫在眉睫。面對如今的市場化浪潮,在延續以往遺產保護思路的前提下,還要不斷探索新的保護方法。傳承與轉變是一種精神跨度,多元文化體驗應在遺產保護中得到實現,將城市建筑文化遺產視為一個系統去思考,從而實現文化遺產利用與保護的最高境界。

二、中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現狀

中國擁有眾多的世界遺產,但在保護和開發中產生了許多矛盾,同時對世界遺產的保護不力也造成了遺產的不可彌補的損失。例如之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評的武陵源。湖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申遺成功后大規模城市化改建,造“天上街市”、“賓館城”和“天下第一梯”,每次破土動工都留下一處疤痕。教科文組織派員監測,批評當地讓武陵源成了一座被圍困的孤島。武當山是另一個極端例子。湖北十堰從2001年起即著手招商引資,希望將武當山包裝成一棵搖錢樹。武當山文管所在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復真觀”內大興土木,將部分古建筑按三星級賓館標準進行改造、擴建,對外提供吃、住、游、購、娛全方位服務,嚴重破壞古建筑群,引發全球關注。

過度開發對文化遺產的破壞,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人工化是指人造景觀和建筑過量,破壞自然景觀;商業化則表現為在保護區內大做生意,開辦各種商鋪等。城市化和商業化緊密相連,商業化必然導致按城市標準來建設。

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存在“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存在“建設性破壞”和過度開發。一些地方不能正確理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和全部的意義,在申報之前大動干戈,申報之后就將這項工作拋到腦后;還有的則是在申報成功之后大興土木搞建設、大張旗鼓搞開發,而對遺產保護急需的管理、規劃、搶救、修繕、展示乃至安全保衛工作則漠不關心。

除了對這些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我國的城市街區及其景區存在著神奇的現象——“假古董”。國外旅游者曾說,“中國的文化遺產景點除了地名之外,其他的都是假的, 其實“中國的文化遺產景點或許名字也是假的”旅游策劃者和旅游開發商 會根據旅游開發需要策劃文化遺產旅游項目,包括景點設置、文化遺產故事編纂、導游詞整 理等等。

三、文化遺保護與利用辯證關系

保護與利用是遺產保護中的最主要矛盾,管理者的自身定位直接影響到遺產保護的最終效果,理順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是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關鍵問題。文化遺產利用既要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城市風貌,保留城市風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也要重視提高旅游文化遺產的功能的延續性、創新性。既要保護也要發展,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在精神和物質上提 供更好的旅游空間環境。

城市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高于經濟價值,遺產的地位高于旅游地位。旅游畢竟是文化產業,畢竟是文化經濟,而不是單純的經濟,要真正體現遺產的原真性標準,觀念上要有所調整。按照文化遺產的內在發展規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文化遺產的更新與發展。將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更新列入旅游開發的通盤考慮,還包括了與旅游文化遺產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的保護。

四、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開發

與國內對文化遺產的大幅度開發不同的是,國外對文化遺產比較注重保護及合理適當地開發。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國家公園和歷史文化遺產地是國民欣賞自然與精神活動的場所,是激發愛國主義激情的神圣的“瑰寶之地”,必須嚴加保護,供國民世代享用。為此,法律嚴格禁止在所有國家公園和歷史文化遺產地修建索道。公園內除了按公路美學的原則修建必要的公路外,嚴格限制其他機動交通。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者將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務員,而不是業主的角色,對遺產只有照看和維護的義務,而沒有隨意支配的權利,因此少有文化遺產被破壞的事情發生?;谖覀兛梢缘贸鲆恍┙涷瀬斫梃b。

(1)完整保持城市文化遺產的原貌的原樣保護方式

不進行修繕與重建,這種方式能很好地展現城市文化的原貌,羅馬斗獸場的保護,完全的保護,讓人記住羅馬城市的輝煌與羅馬的滄海桑田、事事變遷,而中國圓明園的保護亦是原樣保護模式,保留圓明園殘骸,讓人記住那段被迫開放的半殖民歷史。這種方式通常適用于遺產保留甚少,或具有特色意義的城市文化遺產。

(2)修舊如新或修舊如舊的修復保護方式

文化遺產開發中文物保護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對象,保護原則依然是保護其原真歷史 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性。修復包括日常的保養修繕或和保護性復原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 修舊如新和修舊如舊。不論什么情況下,修復之前和之后,都要對文物建筑進行考古的和城市的研究,對遺產的特性必須在其所隸屬的文化環境中加以思考和評判,應需依據遺產價值的特殊性質,以及相關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實性。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尊重其多樣性。 (3)居住功能商業化、文娛化的功能置換保護方式

城市文化遺產是否按照其原有的功能進行保護,學術界曾經也引起了 爭議。但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遺產功能置換是允許的,亦是成功的。居住功能商業化、文娛化亦是文化遺產可持續開發最常見的模式。功能的置換換來了人們對城市文化的參與性、體驗性;而且城市文化遺產也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成功地保護了起來。

(4)從城市風貌整體格局進行更新和保護的方式

城市文化遺產的原真性還包括一些非本體的,不在遺產身上:遺產周邊、遺產跟外面的一些關系也有原真性的東西。把原真性概念組分,包括城市文化遺產的地點位置構成,環境構成等。從城市風貌整體的角度全盤考慮城市街區的功能布局和結構調整,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不同于純靜態的保護。中國特有的城市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不保護是整體格局保護的典型模式。

城市街區保護以城市街區的更新和保護為主要內容,這種方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強城市的活力。但也存在著難點,如城市風貌區中,新建筑該如何介入。因此便要求在新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和切入點,以延續和發展街區文脈。

五、結語

中國保存著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而這樣的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深遠不在于它建了多少廠,修了多少房子,而在于它促成了那個區域的歷史、文化、街區風格、居住、娛樂等多方的融合、復制與創新,從而影響著當地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換句話說,城市歷史文化造就了那座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全民性意識。城鄉文化遺產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人口和商業在都市區的高度集中,為新產業的形成、生產力的增強以及促進增長,營造了獨一無二的經濟環境。因此我們應該多做研究,尋求保護和利用好城鄉文化遺產的更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宋偉宏.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 博物館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3] 敏顏.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應重點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規劃通訊, 2006,(10). [4] 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 論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貴州民族研究,2007,(03). [5] 陳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長安. 世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平遙古城為[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6] 托馬斯·費里德慢. 世界是平的. 中國建筑工業,2001 [7]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國際研討會綜[J]. 藝術百家, 2006,(07).

第三篇:全縣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情況調研報告

原創: 辦公室 漳縣政協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漳縣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文化遺跡眾多,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對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獨特的意義。按照《縣政協常委會2018年工作要點》安排,6月下旬,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組織文化藝術界政協委員,以及縣文廣局、文管所、文化館、博物館等單位負責人組成調研組,對我縣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情況經行了考察調研,并聽取了相關部門、政協委員、社會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建議?,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漳縣歷史悠久,據文化主管部門2018年最新普查結果顯示,境內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1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未定級的文物點114處。除東泉和石川鄉鎮外其它各鄉鎮均有分布,143個點的主要類型有夏文化遺址、石刻、古建筑、工業遺址、水利工程、堡寨遺址等??h博物館館藏可移動文物1756套5492件,其中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217套354件,一般文物1539套5138件。其館藏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中三分之二屬于漳縣“汪氏家族墓地”出土,從甘肅出土的元代文物中,在數量和品位上我縣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認真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近年來,我縣堅持把文物保護工作擺在黨政工作的重要日程,縣上成立了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文物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同時,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實行縣、鄉(鎮)、村三級文物管理責任體系,層層簽訂《文物保護工作目標責任書》,形成了“黨政領導、文化主管、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齊抓共管格局。

(二)創新方式方法,文物保護宣傳力度不斷加強。圍繞縣委、縣政府“五縣戰略”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甘肅省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的宣傳力度,利用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手段,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對廣大市民和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每年利用“5.18”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保護日舉辦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在縣電視臺專門開辟專欄,展示我縣的文物,宣傳文物保護法,同時,還將館藏精品文物及野外文物保護單位制成宣傳展板,深入鄉鎮、軍營、學校展出,增強了各行各業的文物保護意識,極大地促進了文物保護工作。

(三)扎實開展“一普”,進一步準確掌握文物現狀。自2013年以來,按照全國和省、市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全面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對我縣13個鄉鎮135個行政村732個自然村進行了普查,完成各級各類館藏文物的《館藏文物藏品編目卡》和《藏品檔案》各1760份,拆分出各級各類文物777個總登記號,對非文物系統國有單位漳縣貴清山旅游管理局保存使用的4件/套宗教用品文物,漳縣新寺鎮派出所移交的陶器15件/套,拍攝各級各類型文物照片3915張。拍攝的善本書《集韻》和《果集》文物照片入選全國文物信息登錄平臺成果展展出,縣博物館被評為“甘肅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先進集體”。

(四)加大管護力度,文物安全保障得到進一步提升。堅持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實行加強管護與嚴格執法相結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一是認真搞好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劃定保護范圍,樹立標志碑,建立記錄檔案,設置保管機構等,全縣所有文保單位,均按文物法規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四有檔案齊全。根據我縣文物分布情況和文物保護工作實際,在29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聘請業余文物保護員,并與文物管理所簽定了文物保護責任書,目前,全縣共有業余文物保護員22人,完善了文物突發事件預案體系。堅持文物巡查制和安全責任制,對重點文物實行專人看護。嚴格文物執法,成立了專門的文化(文物)綜合執法機構,切實加大了破壞、損毀、盜竊、倒賣文物等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了全縣文物安全。二是加強館藏文物的安保工作,嚴格執行文物庫房管理制度,館藏文物帳目健全,建有檔案,卡片,庫房安防設備齊全,有監控報警設備,縣文廣局不定期組織有關人員到單位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消除各種隱患,完善館藏文物的安全制度,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特別是節假日更是加強人員輪流值班,經常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杜絕漏崗、空崗現象,確保館藏文物安全工作萬無一失。三是縣文廣局積極配合公安部門打擊文物犯罪活動。近年來,面對日益嚴峻的文物安全形勢,縣文廣局積極配合公安部門,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文物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抓獲盜掘古墓葬、古遺址出土器物的犯罪嫌疑人6名。四是保護先行,配合基本建設積極開展文物調查及考古發掘工作。對蘭海高速渭武段所涉施工范圍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墩坪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對隴漳高速、申都高速、四族馬蓮灘加油站等建設工程項目向相關部門提供所涉區域內的文物分布情況,并就文物的保護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其在規劃方案時盡可能避開文物點,確保文物安全。

(五)加強項目建設,文物保護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2016年,爭取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家族墓地保護設施建設項目1個,總投資860萬元(國家財政投資6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260萬元),其中安全防范系統工程投資150萬元,管理用房、步行道、地質災害治理建設450萬元,硬化墓地周邊道路4公里200萬元。目前,該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漳縣博物館陳列布展項目,2017年8月底完成了基本陳列設計方案和安全防范系統工程設計方案,9月、11月相繼通過甘肅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審核論證,2018年5月省財政廳下達項目資金154萬元,其中博物館陳列布展項目資金104萬元,博物館安全防范系統工程項目資金50萬元,目前,正在進行項目招投標,預計2018年10月底完成建設任務。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要求相比,與我縣豐富的文物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相比,我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合力不足,文物保護缺乏共識。一是對我縣作為文物大縣缺乏自信,對我縣文物保護和利用缺乏應有的認識高度。二是對文物是歷史文明的載體,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認識不足,在建設和發展中,客觀上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發展的思想。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缺乏保護意識,對歷史文物的“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許多重要文物被人為破壞,一些重要文物流落民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二)現狀堪憂,損毀現象依然存在。一是隨著經濟發展,民間興起收藏熱,流落民間的一些珍貴文物無資金收集,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缺乏更新,給文物展出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二是鄉鎮中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因地處偏遠無專人看護,自然和人為損毀較為嚴重。不少古建筑、古墓葬、石碑等地面文物,由于長時間處在自然界的風雨浸蝕之中,變得殘破不堪,面臨隨時坍塌危險。三是對部分文物內涵挖掘不夠、缺乏內容支撐、宣傳利用不夠。

(三)機制不順,統籌協調能力不強。一是文化部門對文物保護統籌不夠。文物執法主體除了文物部門外,還涉及工商、公安、建設和規劃等部門,由于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當文化遺產遭受破壞時,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及時處理,在部門聯動協作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機制尚需建立和完善。二是文管所力量薄弱、專業性不強,文物執法存在困難。

(四)利用不夠,發展體系尚未形成。由于資源基礎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原因,目前我縣尚未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發展體系,文物鑒賞、修復研究、縣情教育等社會功能發揮不夠。與社會經濟發展融合不夠,無文物商店,旅游商品開發、工藝品制造等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在利用上與周邊區縣還有較大差距。博物館展陳規模有限,且不是單體建筑,展陳內容和適時更新受到制約,大量有價值的文物被“沉睡”在庫房,得不到充分利用,群眾難識“廬山真面目”。

(五)人財不足,文保工作受到制約。一是人員嚴重不足??h文管所目前有正式職工3人,其中50歲以上的有2人。除負責全縣的野外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外,還要負責汪氏家族墓地的日常保護值班工作,工作力量明顯不足。博物館現有在編人員4人,年齡普遍偏大。同時,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至今還沒有一個考古專業的大學生,沒有從事文物修復的專業人員,吸納陳列設計、考古發掘、古建筑保護維修、文物鑒定與修復等專業技術人才,已成為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二是保護經費短缺。按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各地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應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雖然縣財政從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列入1萬元文物保護經費,但僅能保證臨時人員工資,文物日常管理維護費用不足。另外,我縣地域廣闊,文物點眾多,沒有專用工作車輛,若在建設工程或農業生產中發現文物,或發生盜掘古墓葬、古遺址事件,文管所將無法及時趕赴現場調查處理。

四、意見建議

(一)提高認識,重視宣傳。文物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是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是“記得住鄉愁”的物化載體,需要引起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要學習宣傳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的指導意見》等法規。文化主管部門、各有關單位要把學習宣傳貫徹以上法規,提高干部群眾的知曉度作為文物保護利用的基礎工作,以提高干部群眾對于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建議通過各類媒體對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宣傳,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自覺性。建議將博物館、非遺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其教育、科普作用,積極營造全社會對我縣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良好氛圍。

(二)健全機制,形成合力。應根據我縣文物保護工作實際,加強文物機構建設,優化職能配置,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適應文物事業發展的文物保護管理網絡。一要建立有關部門、鄉鎮聯動工作機制。文物保護利用涉及規劃、文化、文物、旅游、交通、商貿等多個方面,需要多部門協同開展工作。要依據法規要求,建立由文化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縣和鄉鎮分級負責的管理制度,形成職責明確,運行有效的工作機制。二要加強文物隊伍建設。文管所無科班出身的人才,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對在崗人員的職業精神和業務培訓。三要充分發揮社會賢達的作用。本土文化名人比不了解地域文化的專家更重要,要充分發揮他們挖掘內涵、收集資料、創作研究、傳承保護、參與文化建設規劃的積極性,要通過定期組織采風活動,舉辦研究成果報告會,組織學術交流,出版系列書刊等形式,激發他們參與文化建設、傳承保護的積極性。四要保障必要的經費。建議增加文物修繕、修復,博物館、非遺館運行、宣傳教育、學術研究、文化傳承等財政經費。

(三)保護為主,合理利用。保護方面,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好具體保護措施,需要設立標識牌和界樁的,要盡快設立。在利用方面,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依據“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制定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類型、方式,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并將其納入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編制和調整城鄉建設規劃時,要考慮古村落、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遺址的保護發展工作。要重視重點文化遺產地的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對縣?;蛭醇{入縣保的文物點,要區別對待,合理進行保護利用,努力實現應保盡保。

(四)突出重點,彰顯特色。一要深入挖掘內涵。建議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文化課題研究,深入挖掘我縣歷史文化內涵和特色。重點圍繞華夏千年井鹽文化、汪氏家族墓葬文化、紅軍長征文化等我縣特有或獨具優勢的文化,研究打造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二要打造特色文化項目。重點打造鹽川古鎮,以古井鹽歷史文化為內涵,沿漳河河南,結合漳河風情線,打造具有秦漢風格的鹽川古鎮。修建鹽史館,復原“華夏第一井”遺址風貌,從鉆井、采鹵、輸鹵、制鹽等方面再現井鹽生產技術的演變和發展;規劃建設以漳鹽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長廊和文化廣場,周邊建設文化柱、文化墻,以浮雕、展畫、文字等形式體現歷史風貌,文化廣場和長廊設置古水磨坊、紡車、耕犁等歷史生產生活遺存。三要文旅融合打造產業體系。培育集修復、預防性保護、文物科研、鑒定、拍賣、古玩市場于一體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產業鏈。要堅持文旅結合開發特色旅游商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具有濃郁地域文化背景和當地民俗的商品,建設民俗博物館,體現深厚的文化內涵。

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第四篇:文化遺產保護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機制、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資料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卷軸。

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影響下.中國的文化遺產也遭到了眾多的破壞。自然災害、人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遺產的不完整和殘缺,嚴重影響了其文化價值和影響意義。而一些地方政府單純為了經濟的發展.大肆開發利用文化遺產,卻對其不加以保護和維護,造成了眾多文化遺產瀕臨危險,即將失去其擁有的價值和作用,這一切都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而如何采取措施來保護文化遺產也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對于文化遺產應該采取哪些保護措施呢?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針對我國當前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法律的范圍之內,對于破壞或損毀文化遺產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的制裁措施。各級地方政府應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納入文化發展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及時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目標。

其次.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進一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特別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將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帶進校園和課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要充分利用民間保護組織的作用,推廣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工作,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重視和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充分發動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來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文化遺產承栽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保護我國共同的文化遺產。

第五篇:保護徐州文化遺產

徐州,古稱彭城,自古為華夏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文明史已延續5000多年,文化遺存豐厚。幾千年來,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在這里碰撞、揉合、衍生、演變與發展,積淀成了以楚漢文化為基礎和代表的區域性特色文化。而今,彭祖文化、兩漢文化、軍事文化、書畫文化等交相輝映,形成了徐州深厚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優越的文化資源。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徐州市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徐州市文化投入明顯增長,文化建設明顯加強,文化發展明顯加快,文化地位明顯提升。那么面對如此豐富而又悠久的文化遺產,我們除了要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法則外,還應該結合徐州市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來保護文化遺產。

近幾年來,通過全市文化工作者認真執著的追求和艱苦細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遺產資源家底,普查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產項目,建立了基本完備的文化遺產資源檔案,編輯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獻。這些都為徐州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那么如何 才能進一步保護?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工作機制。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4年,成立了徐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徐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和徐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心,對徐州市民族民間文化做了一定的調查了解,并出版了一批文獻。2005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后,我市在原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各縣(市)、區先后成立了相應的專業機構,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網絡基本健全,為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是,加大經費投入,強化政策保障。自2005年以來,徐州市政府堅持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當地宣傳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實行統一籌劃,統一部署,設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并逐年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投入。截至2009年7月底,徐州市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已累計下撥專項資金360余萬元。僅徐州市人民政府5年內就劃撥???40余萬元,用于全市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傳、保護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以及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動的開展。2006年,徐州市出臺文件,要求各縣(市、區)政府設立每年不低于10萬元的專項資金。各級切實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市文化局還專門將原云龍區文化館辦公樓無償劃撥給徐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辦公場所,并先后投入50余萬元,用于保護中心購置錄音筆、照相機、攝像機、微機、打印機、非線性視頻編輯機等“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和數據庫建立所需的先進設備。僅市文化局每年撥付給保護中心的日常辦公經費就達5萬多元,有效保證了日常運行經費開支。2009年上半年,各縣(市)區還專門下撥了“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專項經費。各級的財政支持,有力地保證了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是,加強專業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是高質量完成“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任務的根本保證。為有效指導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高標準完成全市 “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市共組織普查培訓班56期,培訓人員達2525人次,參與的社會力量達到32000余人。僅徐州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就先后派遣21人次參加了省和國家組織的文化遺產普查培訓,并選派周光雷同志到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學習鍛煉5個多月。僅市文化局組織全市的業務培訓班就達8期,并召開了3期現場會,共發放培訓資料2萬余冊。

與此同時,市文化局還可以經常邀請國家、省、市有關專家和老藝人授課,現場指導工作。先后多次邀請了省文化廳社文處負責 文化遺產工作的領導和省文化遺產專家徐藝乙教授為我們授課;2008年4月,市文化局邀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

慶善同志,就文化項目申報工作實施了具體的業務指導和幫帶。通過經常性的業務學習、適時組織業務考核、不斷組織業務培訓,全市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進一步豐富、工作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是,實施科學指導,提高工作實效。為扎實推進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徐州市文化局一方面注重樹立典型,強化典型引路;另一方面加強跟蹤調度,搞好督察指導。為順利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我市先后召開了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部署會、推進會、經驗交流會和現場會等。

2009年4月,徐州市文化局下發了《關于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工作進行檢查的通知》,采取了分片包干、分項會審等方法,積極組織各地開展普查工作 “回頭看”,做到“不漏一村一社、不丟一類一項”。僅巡回檢查、輔導各縣(市)、區普查資料匯編工作,平均每個縣 (市)、區達到4次以上,并先后舉辦了3期輔導培訓班、召開了1次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工作現場會、組織了1次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書稿會審和多次調閱修訂。徐州市“非遺”普查工作始終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 10月,江蘇省文化廳在徐州市邳州召開了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現場會,徐州經驗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廣。

五是,加強傳承工作,擴大社會影響。市政府和文化部門一方面積極鼓勵、資助或推薦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或國際上的有關展演、比賽,多渠道培育市場,積極拓展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對代表性傳承人,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積極鼓勵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培養青少年興趣,使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

2006年以來,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重大節日舉辦各類“非遺”項目的展覽、展演等活動,并把“非遺”項目傳承工作納入課堂教學、納入“送文化”下鄉活動之中。經常組織指導 “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傳習所和“非遺”項目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同時,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傳承人參加國內外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活動。2005年,在江蘇省第二屆文物節———絕技展上,徐州市精選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與會領導及觀眾的青睞和好評,被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授予優秀設計、創意獎;2008年,組織全市71件攝影作品參加江蘇省文化遺產攝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獲得了2個銀獎,5個入選獎。王桂英的剪紙藝術曾被上海電視臺與徐州電視臺聯合錄制成專題;剪紙藝人張麗君曾獲得首屆中國民間雕刻、剪紙大賽金獎及江蘇省工藝美術最高獎“大阿福獎”;還有剪紙藝人陳永年、石雕藝人岳喜明、“中華巧女”張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獲國內、國際大獎,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及個人購買、收藏的作品不計其數,為省和國家贏得了較高的榮譽。

此外,徐州市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應該遵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原則,文化遺產保護的永續性原則。

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與記憶,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資源,作為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礎,可以讓徐州這個城市擁有他獨特而又悠久的記憶,使這個城市存在著古韻古香。讓這個城市生動起來,不會帶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才能讓人們愛上徐州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武漢理工大學復試黑不下一篇:武漢小區停車收費標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