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論文

2022-04-11

近日小編精心整理了《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能源合作一直是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

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論文 篇1:

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與發展問題研究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東北亞地區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比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點,研究影響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創建合作機制及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 東北亞 歐洲聯盟 區域經濟

在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下,東北亞地區面臨著如何鞏固和深化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新挑戰。本文將結合研究對象自身的經濟特點,通過分析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背景,借鑒歐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及特點,應用比較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區位優勢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科學依據,研究新形勢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途徑。

一、發展背景及條件

東北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的聯系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各國在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和多樣性,但該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日趨頻繁,區域內相互依存程度較高,要素資源等經濟條件的互補性很強。而且東北亞的經濟富有活力,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開發潛力。因此,東北亞進行區域合作和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優越條件十分顯著。

1.地理界定

廣義的東北亞(按國家劃分)指中國(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的亞洲部分。狹義的東北亞(按地區劃分)指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俄羅斯的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日本、韓國、朝鮮、蒙古。 在地區經濟合作領域中,東北亞地區的合作范圍不是以各主權國家的整體為單位,而是以各國實際的參與地區構成,包括俄羅斯東部地區,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日本的北部、西北部地區,韓國,朝鮮,蒙古,即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其面積為17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6億,占亞洲總人口的20%。

2.歷史進程

近20多年來,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醞釀于初步發展階段,此時出現的是雙邊合作和非制度化形式的合作;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實質性合作開發階段。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了東北亞多邊經濟貿易合作,并開發和建設了很多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地區,例如琿春依據獨特的區位優勢,由原來封閉寂靜的邊境小城,迅速變成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熱點地區。 進入新世紀,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首先,在APEC框架下,建立與“東盟—中日韓10+3”并駕齊驅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刻不容緩。隨著2003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以及東盟—中日韓10+3機制的進展,東北亞經濟合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不僅地方政府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性升高,同時民間熱情也一直高溫不降。但是,據觀察由東北亞獨立開展的經濟合作并不多見,因此該地區經濟一體化情況仍表現為研討多于實際行動。

3.經濟條件

東北亞區域有著良好的地緣關系、豐富的自然資源、充沛的勞動力以及強大的市場需求等經濟優勢。

由此可見,東北亞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均,各國和地區在資金、技術、自然資源、勞動力、產品等生產要素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例如: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于該地區資源稀缺性較大的中國、日本、韓國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日本和韓國擁有著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科技和發達的工業水平,但其勞動力卻相對匱乏。中國東北和朝鮮勞動力豐富且低廉,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它們之間這種要素差異和資源結構的不平衡,必然會導致資金流動、經貿往來、技術交流等區域合作。

二、歐盟與東北亞區域經濟構成因素對比

由于歷史原因以及地緣關系、區位優勢等不同,歐盟同東北亞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和組織形式存在著較大差異。歐盟無論是從成立背景、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及發展態勢等方面,都遠遠領先于東北亞區域。

相對東北亞地區,歐盟各國在共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歷經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了經濟和政治層面的統一。首先,歐盟相對政治穩定,具有良好的地緣關系作為其經濟發展與合作的基礎保障;而東北亞則戰事不斷,蘇聯解體、朝鮮半島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包括歷史戰爭的遺留問題等政治、軍事沖突,致使東北亞只能將區域經濟合作建立在民間的研討與交流層面上,而達不到歐盟的高度合作與官方管理。其次,歐盟成員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東北亞地區,因此歐盟成立與發展的目標與立足點就與東北亞存在很大差異。換言之,由于經濟一體化后,歐盟區域內優勢互補,實現資源的最優分配,從而降低了其交易成本。此外,歐盟綜合實力的提高意味著其經濟生產的社會總資本含量變大,資本大規模的投入生產必然引起規模經濟收益遞增的現象,從而促使聚集經濟的發展。歐盟各國資本、勞動力、技術、創新能力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有效地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的多領域合作。而這些恰恰都是東北亞地區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三、存在問題

為了深入研究和思索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出路,不僅需要分析該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優勢及發展歷程,也要對其總體情況作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和考量,尤其是尋找到影響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因素,才能真正解決矛盾,為東北亞區域經濟的繁榮掃平障礙。

1.歷史遺留問題

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朝鮮、韓國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這種民族性的仇恨在各國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和憤慨。然而,日本并沒有感到愧疚,仍然高度頌揚其軍國主義思想,否認其對周邊國家做出的傷害。在這種互相猜疑的政治環境下,經貿往來就會受到限制和障礙,因此也更影響了合作組織的建立。此外,國土紛爭也是東北亞長期以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領海所有權問題是關乎國家主權的大問題。由此引發的經濟利益、國家尊嚴等重大影響致使大國之間往往不會讓步。

2.政治、安全隱患

朝鮮半島一直是大國關注的焦點,其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南北對峙的局面影響了東北亞和平進程的發展。美國、日本等大國插手朝鮮半島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局面的復雜性。朝鮮核問題也成為制約東北亞地區安全穩定、團結合作的障礙。此外,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體制的差異也為該地區的交流與融合造成了嚴重阻礙作用。

3.缺乏制度性合作與交流機制

目前,開展以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合作是東北亞區域經濟的一大特點。而地方政府在處理涉及國際合作的事務時不具有充分的權限,出現“地方政府冷、中央政府熱”的現象 ,使得該地區缺乏政府間系統的貿易與投資合作框架以及相應的組織、協調及爭端解決機制,致使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向制度化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4.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關注度不夠

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而東北亞的發展中國家則擁有強大的勞動力市場和自然資源的優勢。但是日本一直對加入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熱情度不高,與東北亞的經貿往來僅限于日本海沿岸地區。日本關注的焦點更多的在于東北亞環境問題將給本國帶來何種影響,以及利用東北亞的自然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而韓國雖然對東北亞合作保持很高的積極性,但其由于自身經濟實力有限,難以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重大效果。

四、政策措施

通過分析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因素,以及借鑒歐盟等較成熟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先進經驗,尋找新形勢下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途徑。

1.提高政府關注程度

提高東北亞地區各個國家中央政府對加強區域合作的重視程度和熱情是極為重要的。當今世界的區域經濟合作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認同和組織協調之下的,只有各國中央政府通過簽訂協議,使東北亞區域經濟建設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才能保障該區域經濟合作的正常、穩健、長期、有序地進行。建立中央政府參與的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組織,推動東北亞六國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將會使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2.開展小區域經濟合作

由于歷史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在東北亞區域成立大范圍的經濟圈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東北亞地區存在著很多局部、小規模的經濟合作。而且這種地方政府合作趨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而為東北亞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和對話交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加強以民間帶動政府,以地方影響中央,以局部促進整體的小區域經濟合作對東北亞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3.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

促進各地方政府在貿易、投資、金融、旅游、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傳遞,形成共同的認識,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梢試L試建立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機構。通過設立行之有效的規范和章程,起到調節矛盾、化解沖突的作用,為營造有秩序的經濟合作組織打好基礎。

受到地緣政治、機制問題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 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著挑戰。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合理借鑒歐盟先進經驗,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的良機,通過加強領導人對話,制定出具有高層次、權威性及影響力的合作協議,指導并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質性進展,從而達到增強國家競爭力,實現共同利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信出版社,P503-530,2007年10月

[2] 楊棟梁:《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與課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 韓彩珍:《東北亞地區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作者:劉 毅

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論文 篇2:

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研究

摘要:能源合作一直是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首先,歐盟與海合會之間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的互補性,以及各自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地位,構成了雙方能源合作的動機;其次,歐盟與海合會之間建立的能源合作模式,則充分展現了權力平衡、制度建設、議題設置和認同強化在雙方能源合作領域中的功能性作用;最后,歐盟與海合會能源戰略重點的調整和轉移,還展現了雙方未來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前景。

關鍵詞:能源合作;歐盟;海合會

文獻標碼:A

歐洲聯盟和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兩大地區性國際組織,它們之間的合作對話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與海合會簽署的雙邊合作框架協議。在這一框架協議的指導下,雙方確定了“政治對話”、“自由貿易談判”和“經濟合作”等三大支柱來推行合作進程。在此后的20多年中,歐盟與海合會的合作關系雖然經歷了重重波折,尤其是1990年以來雙方進行的一場馬拉松式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至今懸而未決,但雙方的合作意愿卻未曾消失,合作進程也從未中斷,合作領域還不斷擴大,涵蓋了政治、經濟、安全、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能源合作始終是維系歐盟與海合會之間合作關系的重要引擎,而且也是雙方經濟合作領域中最重要的內容。對于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本文重點關注的首先是雙方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互補性以及雙方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地位所構成的能源合作動機;同時還要分析雙方能源合作互動模式中,權力平衡、制度建設、議題設置和強化認同所發揮的功能性作用:另外還要探討雙方在能源戰略調整和轉移過程中,能源合作的發展前景。

一、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動機

歐盟與海合會的地區間能源合作,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并反映了能源市場一體化的要求。作為合作的必要條件,無論是雙方能源的結構屬性和能源安全需求的互補性,還是更大范圍的全球能源秩序構建,都為雙方之間的合作奠定了某種必然的基礎。

從地區本身的實際情況看,歐盟與海合會顯然有著天然的能源相互依賴性。就雙方的能源結構屬性而言,歐盟是以進口能源為主的地區一體化組織,海合會則是以能源出口為主的地區性組織,它們不僅在能源供需層面具有明顯的互補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雙方在能源安全上也體現出相互之間的確保性。正是這些重要因素,形成了歐盟與海合會在能源領域的相互依賴性。在能源供求方面,歐盟經濟主要依賴進口能源,海合會國家則依賴出口能源,而且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根據國際能源組織公布的數據,海合會六國目前總共占據了全球石油儲量的40%和全球天然氣儲量的23%。在全球石油生產能力和出口總量上,海合會成員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都名列前茅。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2006年發布的能源政策綠皮書《可持續的、具有競爭力的、安全的歐洲能源戰略》則宣稱,歐盟未來對能源的進口需求會不斷增長,預計在未來20至30年內將達到能源總體需求的70%。歐盟對進口能源的嚴重依賴,也體現出其能源供應結構的脆弱性。尤其是2006年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天然氣之爭,則進一步凸顯了歐盟能源供應依賴所面臨的風險。目前,歐盟面臨著多種能源供應來源的不確定性。其中包括:里海地區、中亞和俄羅斯的政治關系變化;伊拉克國內局勢的持續動蕩;伊朗核問題帶來的外交困境等。這些都促使歐盟必須考慮將海合會國家作為其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并提高與海合會的地區間能源合作。從目前情況看,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發展依然存在著巨大的空間。根據世界各大能源機構公布的最新數據,雙方在能源供求方面的互補性已經初步形成。2010年,歐盟從海合會國家進口原油占其總進口比例的10%左右;2010年,從海合會國家進口的天然氣占其總進口比例的8%左右。同時,海合會國家向歐洲出口的原油約占其總出口比例的8%,其中沙特阿拉伯2011年向歐洲出口石油占其總出口量的12%。這些數據表明,歐盟與海合會國家之間的能源供需關系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補性,但尚未達到能源供求的高度相互依賴性。因此,在探討歐盟與海合會之間能源合作的動機時,還要進一步分析雙方能源合作的更深層動機,也就是能源安全的相互確保性。

從意義更為廣泛的能源安全來看,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中還包含著安全方面的相互確保性。在能源合作中,能源安全這一概念蘊含著多重意義。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能源供應安全外,還包括能源通道的順暢、能源市場的價格穩定、能源投資開發的安全保障。從這個意義來說,歐盟需要穩定的海灣國家能源供應,海灣國家也需要歐盟這個穩定的能源市場。由于歐盟對進口能源的嚴重依賴,因而能源安全一直被歐盟視為其對外關系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從歐盟方面來說,與海合會進行能源合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以及能源價格市場的穩定。通過減少能源市場的動蕩和提高價格的穩定性,既可以確保以合理的價格為歐盟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也可以確保歐盟在海合會國家能源產業領域的投資。另外,能源安全還要確保運往歐洲的石油運輸線路和天然氣管道的通暢和安全。在海合會方面,能源安全主要是培養像歐盟這樣穩定的市場。對于海合會國家政府來說,他們最關心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的“需求安全”,因為這些國家需要依靠油氣出口來推動國內的經濟增長,增加政府收入,以及維持社會穩定。因此,海合會國家必須保持能源市場穩定,才能保證國家的預算資金來源并調整未來的投資水平。

此外,從全球能源供求體系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能源市場一體化的發展,能源消費國與輸出國已逐步成為“命運共同體”。因此,作為能源消費方與輸出方代表的歐盟和海合會,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能源市場中相互制約和依賴,不斷加強合作與對話,共同致力于打造新的國際能源秩序。對于海合會國家而言,能源也是其在國際社會交往中的利器。豐富的能源資源已經使得海合會在國際能源領域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石油上游產業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不僅如此,海合會國家還力圖加強組織內部的凝聚力和統一性,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在國際能源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而歐盟方面,天然能源資源的匱乏導致了其對能源進口的嚴重依賴性,因而在石油產業上游領域中幾乎完全沒有發言權。不過,歐盟通過自身的科技優勢全力發展石油下游產業,從而在國際能源秩序和規則制定上同樣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并最終成為國際能源體系中的關鍵一員。由此可見,歐盟與海合會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不同定位,還有他們在能源產業鏈中的互補聯系,使得他們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更多的卻是合作。作為能源消費方和輸出方的兩大地區組織,歐盟與海合會有義務為穩定安全的國際能源市場共同做出努力,并確定“未來的能源保障是共同的責任”。很明顯,歐盟與海合會之間在能源領域的相互依存性是雙方能源合作的根本動力,而消費方和生產方之間“平等互需”的共識,更是其在國際能源秩序中運作和互動的基礎。

二、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模式的基本功能

作為兩大地區性國際組織,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合作從理論上來講屬于典型的地區間合作,因此兩者之間能源合作模式的功能可以運用地區間主義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根據地區間主義理論的觀點,地區間合作模式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即權力平衡、制度建設、理性化、議程設置和認同強化。具體來說,權力平衡指區域大國或集團通過地區主義擴大其整體權力,從而形成與其他地區的權力平衡;制度建設指地區間和跨地區合作機制不僅會導致國際體系多樣性,從而為國際制度增加新的維度,而且隨著地區間不斷互動交往而引發的地區間合作需求,也會增進地區組織的制度聯系;理性化指多邊全球論壇往往忙于應付那些日益復雜和有技術性含量的政策問題以及不斷增加的代表不同利益的行為體成員,而地區間和跨區域合作則可以分解一部分決策過程,減輕全球論壇的負擔;與理性化功能密切聯系的議程設置,主要是通過地區間合作達成具有一定廣泛基礎的共識,從而為全球性問題提供更加便利的解決平臺;認同強化主要強調這些互動行為帶來的影響效應,才使得現有的地區間互動能夠增進地區內的凝聚力和強化地區身份認同,從而鞏固地區性色彩。根據這個分析框架,在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模式中,同樣也可以分析出權力平衡、制度化建設、理性化和議程設置以及認同強化等四個功能層次。

1、能源權力平衡

摩根索在《國家間政治》中描述國家權力要素時,曾指出自然資源構成了權力要素之一,并強調能源(石油)是世界政治中一種強有力的因素。其具體表現就是:“一個在其他任何方面沒有權力的國家,從傳統的權力角度看不是強權,卻能對除了缺乏一種資源——石油以外具有所有權力工具的國家行使巨大的(在某些條件下甚至決定性的)權力?!边@意味著,能源實際上為海合會這些油氣生產國提供了某種獨有的權力,以歐盟為代表的能源消費國必須運用其他手段才能平衡這種權力。只有建立這種平衡,才能體現出雙方相互合作解決能源領域問題的可能。不僅如此,這也是作為不同能源屬性的兩大集團之間的利益權衡。

另外,作為非國家行為體的跨國石油公司在參與能源領域權力互動過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蘇珊·斯特蘭奇曾指出,國際社會中的結構性權力是形成和決定全球各種政治經濟機構的權力,各國及其政治機構、經濟企業、科學家和專業人員都不得不在這個結構里進行活動。在世界能源體系中,產油國、進口消費國和跨國石油公司三者之間的互動決定著體系結構。三方實力的變化,引發權力對比的改變,從而導致體系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在重新建立的權力結構上確立新的利益分配關系。作為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模式中的第三種行為體,跨國石油公司代表的利益集團也會對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歐洲石油公司對于發展海合會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儲備發揮著主導作用,而海合會國家對歐盟的投資也形成了海灣地區的商業階層,他們的投資與歐洲經濟的穩定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正如經濟學家魯西安尼(Giacomo Luciani)所指出的,通過相互投資,歐洲石油公司與海灣國家國有石油企業之間的合作促使了歐盟與海合會的縱向聯合。

2、能源合作制度化建設

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機制建立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雙方能源合作的制度化建設已具有相當規模。兩大地區組織在宏觀戰略層面的能源合作機制,主要體現為每年舉辦一屆的“歐盟與海合會聯合委員會及部長級會議”(EU-GCC Joint Council and Ministerial Meeting)。在具體操作層面,雙方的能源合作機制主要有“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專家會議”(EU-GCC Energy Experts Group Meeting)、“歐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EU-GCC Clean Energy Network)等。在多邊合作框架中,歐盟與海合會國家還在更大范圍的地中海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及國際能源論壇(IEF)等多邊組織和國際論壇中進行能源領域的頻繁互動。

在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的雙邊合作機制中,雙方自開始合作起,每年都召開“歐盟與海合會聯合委員會及部長級會議”,并在會后發布聯合公報。會議的議題涵蓋歐盟與海合會合作領域的各個方面,還隨時根據新發生的國際事件來增加和調整討論重點。從1990年到2012年,雙方已舉辦22屆“歐盟與海合會聯合委員會及部長級會議”,針對各種合作政策交流意見。歷屆部長級會議中,能源領域都是無法回避的議題。特別是從1997年的第七屆會議起,雙方開始專門針對能源合作領域進行討論,會后公報也單列出討論能源合作的相關議題。為了慶祝1988年合作協議簽署以來22年的合作,歐盟與海合會于2010年簽署了一項“聯合行動計劃”(2010~2013年),旨在加強貫徹和落實之前的合作協議,并對未來進一步的合作前景表明信心?!奥摵闲袆佑媱潯睅缀鹾w了歐盟與海合會所有的合作領域,尤其是針對能源領域的具體合作范圍以及合作機制做了詳盡的闡述?!坝媱潯边€進一步明確了雙方的能源合作項目,包括交換有關石油天然氣市場發展及雙方能源政策的觀點;交換涉及能源上、中、下游產業的政策、機構和技術方面的經驗;在能源設備裝置和零部件生產上合作,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產業;在清潔能源技術上合作;在能源效率政策和測量領域的合作;還有在太陽能技術和政策框架領域的合作。針對以上合作領域,雙方建立了聯合能源專家工作組及其子工作組,設立了“歐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還制定了后續的工作計劃及合作機制。這些機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成立針對專門領域的特別小組;二是舉辦研討會、展覽、工作坊、互訪、技術交流以及聯合研究等活動;三是在一些確認合作的領域進行培訓和能力建設。

在歐盟與海合會雙邊能源合作的具體操作層面上,雙方先后成立了“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專家會議”、“歐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等合作機制來處理具體事務。1990年,歐盟與海合會正式成立了能源專家工作組,專門負責能源領域的合作項目。工作組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別在布魯塞爾和迪拜召開了兩次會議。在能源工作組的建議下,歐盟與海合會1996年11月在卡塔爾的多哈組織了有關天然氣問題的研討會,1997年10月又在巴林召開了有關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高級研討會。1999年和2000年,雙方召開了能源工作組會議。2010年,又召開了能源專家工作組會議,確立了建立“歐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以便進一步深化雙方的能源合作進程以適應新能源體系的變化?!皻W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的建立,可以說是“能源專家會議”的延伸和擴展。

在多邊合作框架中,歐盟與海合會近年來也在不斷開拓新的合作平臺。2004年4月5日至6日,國際能源論壇秘書處在利雅得舉辦了第一屆“歐盟海灣能源工作坊”(EuroGulf Energy Workshop)。工作坊中啟動的“歐盟海灣計劃”(EuroGulf Project),目的就是要研究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關系。這個項目受到了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和阿拉伯研究機構團體的支持。2005年,科威特在國際能源秘書處的協助下,主辦了“歐盟海灣計劃”高級別會議。此次會議由科威特能源部長、OPEC主席和歐盟委員會能源專員共同發起。會議期間,來自國際能源論壇、國際能源組織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管相繼做了主題發言,從全球能源生產國一消費國對話的視角,強調了歐盟與海灣國家地區間能源合作的重要性。會議匯聚了來自歐盟和海合會國家的高級官員、專家學者、顧問和公司代表,提出的議題和項目包括:能源安全的政治經濟環境:國際石油市場的效率和透明度,海合會天然氣產品向歐盟出口的前景等。

除以上提到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和合作框架外,歐盟與海合會還在逐步提升能源合作領域的制度化建設層次。近年來,歐盟與海合會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對能源合作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和貿易協定。2004年,歐盟在海合會秘書處所在地利雅得設立了外交使團(辦事處),并派駐了負責處理歐盟與海合會六國全面事務的大使。

3、能源合作議程設置

在全球能源體系改革的背景下,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議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這些合作議程涉及能源運輸領域的變革、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可代替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推廣等。

設置建設能源運輸管道網絡的議程,主要是因為傳統能源運輸方式(如罐裝運輸、油輪運輸等)已經無法滿足能源運輸的要求。能源運輸方式的變革,主要是構建一個四通八達的能源運輸管道網絡。一方面,管道運輸可以減少石油天然氣的運輸成本,并使運輸過程更加便捷和環保;另一方面,龐大的運輸管道網絡可以保障能源供應通道的多元化,從而確保能源運輸安全。實際上,歐盟早已開始表明希望減少對石油罐裝運輸方式的依賴,并極力鼓勵使用管道運輸。歐盟還積極推進建立以歐洲為中心的跨國能源市場,而建立這個跨國能源市場的首要步驟,就是把歐洲與中東的油氣資源連接起來。由于歐洲的地理位置與盛產石油天然氣的西亞北非臨近,因而采用管道運輸比海洋運輸更為便利。同時,海合會國家也對發展油氣運輸表現出強烈興趣。2007年起,海合會國家已經開始建造地區內的天然氣管道網絡。這一項目由阿聯酋政府所屬的海豚能源公司負責規劃,其中包括建立一條長達364公里的海底管道,將卡塔爾的天然氣輸送給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然后將此運輸管道延伸到阿曼,形成一個服務于海合會國家的地區內的天然氣供應網。

目前,歐盟與中東產油國正在就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升級項目開展廣泛合作。預計,歐盟將在2020年完成伊朗至奧地利、阿爾及利亞至西班牙、阿爾及利亞至意大利以及埃及經土耳其至歐盟的多條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此外,意大利、西班牙、英國還修建了液化天然氣碼頭,以便從中東和北非地區進口液化天然氣。到2020年,隨著這些項目的完成,中東、中亞和北非石油天然氣資源國,將和歐盟之間形成一個龐大的石油天然氣供應網絡。隨著歐盟對海合會國家天然氣需求的增長,尤其是將卡塔爾列為新的潛在能源供應伙伴,歐盟委員會明確表示,將擴大與包括海灣國家在內的新的供應商之間的天然氣貿易。歐盟同時還指出,將繼續深化與外部供應國以及過境國之間的戰略關系,以減少與未來供應國之間的政治和技術風險,確保多元進口管道對歐洲的能源供應。為了消除運輸問題對能源進口構成的潛在威脅,歐盟正在努力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在歐洲國家政府為新的管道項目提供的支持中,包括“南部走廊”的建設以及“納布科管道”(Nabucco Pipeline)的工程項目,其目的就是將里海地區以及中東的天然氣直接輸送到歐盟市場。因此,通過建設管道連接歐盟與海灣國家的合作議程設置,不僅將加強雙方之間的天然氣供求關系,同時也會擴展地中海周圍各種現有和計劃中的天然氣管道建設,諸如阿拉伯天然氣管道(AGP)和納布科管道,并最終實現歐盟與海灣國家內部天然氣運輸管道網絡的對接。

除了建設能源管道運輸的議程外,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中的議程設置,還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能源效率以及環境問題。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以及能源效率等議程被推向越來越高的優先級,歐盟與海合會在這些新能源議題上的合作也涉及諸多領域。海合會國家對可再生能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因此,歐盟與海合會關于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技術、產業及政策上的合作前景相當樂觀。另外,海合會國家作為能源生產國,還可以與歐盟發展與“碳捕捉和儲存技術”相關項目的合作。在電力生產、傳送和互聯領域,海灣國家也在尋求新的發電方式,包括煤炭和核能,這樣可以將國內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天然氣用于石油化工原材料的使用,以獲得更高的能源利潤。這些合作除了能夠為歐盟提供新的投資機會外,還可以建立從海合會國家通過地中海國家到歐盟地區的電網互聯,形成更大范圍的電力傳送網。由于海灣地區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具有的重要潛力,未來歐盟與海合會的合作重點將會越來越側重于這一領域。隨著歐盟與海合會國家在清潔能源與電力市場整合領域合作的不斷加強,這一議程在今后的合作中將會得到充分體現。

目前,歐盟與海合會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已經付諸實施。其實施主體就是早期建立的“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專家小組”。這個建立于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專家小組不僅已經成為歐盟與海合會合作機制的最大支柱,而且還在涉及能源環境問題的領域與“歐盟與海合會氣候變化專家小組”形成相互補充。目前,該小組是歐盟與海合會合作中最為活躍的機構,其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召集大批研究人員,根據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結果來確定具體能源合作項目的可行性。2009年3月18日,歐盟與海合會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9屆聯合委員會上,雙方決定擴展能源合作的新領域,建立“歐盟與海合會清潔能源網絡”。這個清潔能源網絡是一個集科研、技術和政策為一體的合作網絡,特別關注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管理、能源效率、清潔天然氣、清潔能源技術、電力并網互聯和市場整合、碳捕捉和儲存(技術)等領域??紤]到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能源效率等領域未來的強勁發展趨勢,歐盟與海合會將共同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加宏大的平臺,來促進雙方在國際能源研發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實現綠色能源利用的不斷增長。

4、能源市場一體化中的認同強化

在歐盟與海合會兩大地區組織的合作進程中,兩大地區組織內部的一體化身份認同也得到了強化。對于以能源消費為主的歐盟來說,其對內能源政策始終是強調凝聚內部力量,統一和強化內部能源市場,將歐盟視為一個整體。因為歐盟認為,建立“一個真正競爭性的、相互連接的和單一的歐洲內部能源市場……將為歐洲消費者及歐盟能源安全帶來重大意義?!睂τ谝阅茉瓷a輸出為主的海合會而言,這個組織的成員國雖然多為小國,但各自的大量能源資源依然讓他們在國際能源體系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對于這些能源生產國來說,“集體抱團”不僅能夠進一步擴大海合會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份額,而且還能凸顯其在全球能源秩序中的杠桿效應。不過,海合會雖然是比歐盟更早建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但其內部的一體化程度卻根本無法跟歐盟相比,內部的制度化建設也遠不如歐盟。因此,歐盟與海合會的合作,能夠發揮一體化建設的示范作用。從能源領域出發,能源消費國的統一身份認同還有助于促進歐盟內部能源統一市場的建立,這一集體行動也為歐盟贏得了在國際能源體系中強有力的籌碼和更大的發言權。對于海合會來說,建立地區能源市場一體化的努力同樣可取。作為以能源出口為主導的國家,能源產業作為其經濟命脈在海合會各成員國的國內經濟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共性正是促使海合會國家建立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動機。從一體化的示范效應來看,歐盟可以作為地區一體化的范本供海合會借鑒,并為海合會內部的合作和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這意味著,“歐盟與海合會的地區間合作,可以為歐盟在中東地區發揮的影響樹立一個好的榜樣?!?/p>

三、歐盟與海合會能源合作的發展前景

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合作歷程,雙方的能源合作無論在形式還是內涵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在全球能源秩序變革的背景下,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更延伸出大量新的維度。其中尤其值得重視的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雙方已經開始實現能源合作重點的轉移。在歐盟與海合會地區間能源合作中,歐盟的規范性力量雖然一直推動和主導著雙方合作的基本議題,但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合作歷程中,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重點已從原來的傳統領域,也就是從傳統的油氣產業領域發生了轉移。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歐盟與海合會未來能源合作的重點將逐步轉向建設能源運輸管道網絡,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還有提高能源效率等新的議題上來。同時,雙方在能源合作領域的互動中,歐盟雖然繼續占據著雙方合作的主導地位,包括對能源合作議程的設置及其偏好的設定,但海合會也開始在各種場合積極推進或主持與歐盟的能源合作項目,而且這種趨勢正在變得日益明顯。對于歐盟來說,也必須進行自身心態的調整。因為目前歐盟在能源合作領域中,雖然占有更為充分的技術優勢和話語權,但仍需要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和相互利益的關切作為雙方合作的前提。

另一方面,歐盟與海合會在能源合作中還實現了能源戰略的調整。近年來,雙方從各自的能源戰略出發,海合會國家“向東看”的趨勢愈發明顯,而歐盟也在不斷加強與東盟以及中國等亞洲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并與南地中海國家保持緊密的能源戰略伙伴關系。這種同時“向東看”的趨勢,雖然有可能對歐盟與海合會的能源合作產生一定的離心力,但還是為雙方在能源戰略調整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大量空間。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亞洲能源市場的不斷擴大,尤其是中國等新興國家對能源需求的快速上升,海合會國家在對外交往中積極推進與亞洲國家合作的“東向”戰略也日益明顯。這是因為他們青睞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的經濟騰飛,希望分享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紅利和改革成功的經驗。他們更看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不僅有潛力巨大的市場容量和規模龐大的綜合國力,而且能夠成為其能源合作的可靠伙伴,并成為平衡西方大國爭奪的有力砝碼以及民族經濟發展和對外國際交往的戰略依托。與此同時,歐盟與亞洲國家及其地區組織之間也在不斷加強合作,特別是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高技術能源方面的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合作投資,還有涉及能源領域的氣候變化問題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歐盟作為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新能源體系的倡導者,在推動節能減排和發展綠色能源和清潔能源所代表的綠色經濟方面也具有世界領先地位。針對亞洲新興國家近年來發展迅猛,卻依靠傳統能源消耗及環境破壞為代價的情況,歐盟勢必會將這些地區和國家作為其倡導全球新能源秩序的重要陣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也將推動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戰略合作。

總體來說,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經濟合作進程雖然曾因雙方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擱淺而屢受打擊,但雙方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卻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注入了新動力,帶來了新氣象。如今,能源合作不僅構成了歐盟與海合會最初合作的動機,而且已經成為鞏固雙方經濟合作關系的支柱。作為雙方經濟合作領域的亮點,歐盟與海合會之間的能源合作前景依然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李意)

作者:汪波 樊冰

歐盟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研究論文 篇3:

從新自由制度主義視角下論東亞區域合作機制

【摘要】本文從新自由制度主義視角,從其主要成就國際合作和制度出發來研究東亞區域合作機制,試圖找出阻礙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因素。最后從中國角度談談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對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啟示。從而更好地推進東亞區域合作的進程。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制度;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啟示

一、新自由主義制度理論的概述及其主要觀點

新自由制度主義也被稱作新自由主義、制度理論或規制理論的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新自由制度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關系理論界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新自由制度主義代表人物是羅伯特·基歐漢。他的《權力與相互依賴》構成了新自由制度主義興起的理論基石。①

相互依賴是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的基礎觀點之一?;鶜W漢和奈指出,國際政治中的相互依賴是:國際政治中國家之間或者是不同國家的行為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在相互依賴中,伴隨著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復雜,利益的相互滲透,會促使國家之間產生合作的想法,但是最終是否合作,又是不確定的,因為在走向合作的過程,也是國家之間博弈的過程。在一個這樣的博弈過程中,如果相互依賴的雙方面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同或相似,那么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就是對稱的,反之則是不對稱,即非對稱相互依賴。因此,敏感性和脆弱性是考量相互依賴程度的根本特征。②

國際機制的觀點與相互依賴的增長密切相關,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賴程度的日益加深,地球村已成事實,這就創造了對世界進行集中管理的可能。相互依賴的深化,促使著國際機制的創立,因此,相互依賴與國際機制成正比例關系。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急劇增加的相互依賴導致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當一國試圖以強制的形式將調整成本施加于其他國家時,國際紛爭就會產生,也就是說相互依賴并不一定導致合作。所以,相互依賴是國際合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此國際合作并不代表沒有沖突,相反它恰恰是和沖突相伴在一起的,這也預示著為了世界的和平,更為了國家自身的發展,在世界政治中,國家之間要努力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克服潛在或現實的沖突,以達成國際合作。

二、新自由制度主義視角下阻礙東亞區域合作的原因

(一)歷史、領土問題

近年來,日本否認和美化其侵略歷史的逆流不斷升級。日本的錯誤歷史觀不僅將日本送上了一條十分危險的道路,讓東亞國家人民深深的擔憂,同時也傷害了他們的感情。日本錯誤的歷史觀,讓遭受其蹂躪和侵略的中國、朝鮮和韓國從內心反感、不接受日本,這種反感甚至會上升為排他。如當今的中日兩國缺乏戰略互信,彼此猜疑與指責不斷,中日雙方將彼此視為對手甚至是敵人。推及區域內最終導致中日韓之間缺乏歷史信任、政治信任,從而制約著三國在東亞地區的合作。

東亞地區熱點問題很多,關于海洋領土和島嶼爭端甚囂塵上,區域內國家關系一致十分焦灼。菲律賓與我國關于黃巖島的爭論一直不斷,釣魚島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日韓之間的獨島問題,中韓之間也存在著海洋權益分歧,還有中越馬的南沙群島矛盾等。東亞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也日益公開化,不時冒出爭端的火花,甚至引發國家之間的軍事對峙,都是潛在的沖突。這些現實存在的以及潛在的沖突使東亞區域內國與國之間相互猜忌、互不信任,而互不信任又會激發潛在的沖突使其演化成現實沖突。

冷戰時期遺留下的朝鮮半島問題一直到今天都未能解決,時不時給東亞國家合作制作阻礙。此外還有與中國大陸遙相對望的臺灣海峽,統一問題一直存在。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東亞區域國家間不信任感增強,不能完全信任。

(二)區域內國家主體的多樣性

東亞地區不僅在政治體制上是多樣的,在宗教信仰上東亞區域內也有多個宗教文化圈。在經濟發展程度上更是參差不齊。歐盟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了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聯合體。歐盟一體化成功的前提是歐洲大陸和英國地理位置鄰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慢慢相近,貿易體制也大體相同,以及區域內每個國家對地區經濟主動承擔義務。這四個條件也是建立一個高層次的區域經濟應該具備的條件。③最近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可以理解為英國不再愿意主動承擔歐盟地區經濟義務。因此,高程度聯合體的達成,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眾所周知,東亞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東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高低四個層次,形成獨特的“雁行”發展模式。雖然這樣的模式有助于國家間階梯性產業轉移,短暫性調整產業結構,但同時容易導致產業模式的趨同和單一化。資源經濟的互補性雖然很強,但東亞區域內各個國家的經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這是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發展的一個重大障礙。特別是東亞各國間差別太大,加大了東亞區域建立既符合各方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縮小差距的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難度。

(三)美國的介入

在影響東亞區域合作的眾多因素中,美國的介入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這種影響力來自美國與東亞各國在軍事、政治以及經濟上的關系。日本、韓國以及東盟的一些國家與美國保持著某種軍事合作,這些國家通過這種軍事合作,以達到區域內防范軍事沖突的安全保障。美國在二戰結束后向東亞轉移生產技術、開放本國市場,這樣既滿足了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過扶持這些國家來達到對抗蘇聯的政治目的。經濟上東亞各國對美國具有強烈的依賴關系,因為一戰以來美國是東亞各國最大的海外市場。

在建設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過程中,為了使東亞區域內的國家力量結構達成平衡,這一方面造成了東亞區域內部的國家拉區域外的國家影響東亞事務,同時,也給區域外的國家提供了干涉東亞區域內部事務的機會。美國為了確保其在東亞的戰略利益,試圖通過拉攏、施壓區域內的國家,來影響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2009年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美國更加重視東亞地區,并做出了重大的戰略轉變。④它一改小布什政府時期對亞太地區的一體化持旁觀或排斥態度的策略,而是采取了積極參與的做法;之后一再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再到TPP的出臺。美國一系列調整東亞政策的行動和舉措,加大了對東亞區域合作的介入,使得本來就很復雜的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領導權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三、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對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啟示(從中國角度)

東亞區域合作機制,是東亞區域內各國共同努力構建的以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的平臺,對于區域內每個國家都具有現實意義,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依托。中國處于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攻堅時期,處于改革的深水區,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突破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的瓶頸,穩步促進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進一步開展。

(一)增強區域內的相互依賴

我們可以從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中著手尋找對策。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重點是構建國際合作機制,國際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依賴。因此,深化相互依賴,就會促使國際機制的創立,相互依賴與國際機制成正比例關系。

在相互依賴的指引下,首先,區域內各國應盡可能的擴大經濟往來。經濟交往的擴大必然會促進政治上的交流。經濟往來中涉及到的科學技術層面的交流以及大規模資本擴張需求,也能超越國與國政府之間的限制,打破相互隔離的界限。目前,東亞區域內已有10+3的合作機制。除此之外,東亞區域內各國間可以加強民間經濟交往,民間經濟交往帶動政府間經濟交往,從而增強統一性和整體性,最后達到促進政治安全交流。

其次,區域內加強文化往來。文化往來具有便于進行、影響面廣、效果驚異等特點。如上文所說,東亞區域內存在四種不同的宗教文化圈。東亞區域內文化的多樣性,使得不同文化之間具有了互補性,這增加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打破隔閡最好的方式是增強彼此的理解。通過彼此文化上的交流,必然增強各國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好感,尋找不同文化間的共同點和共同利益,堅固“東亞意識”。

(二)制定清晰的目標

東亞區域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戰略依托,東亞區域合作機制是緩解中國崛起困境的重要途徑,如何在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過程中發揮具體的作用,這是東亞區域合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對外戰略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國一直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戰略,倡導構建和諧世界、構建世界新秩序,不難看出,這些大多都是偏原則性的戰略。中國應該制定一個清晰的東亞區域合作機制戰略,來指導中國在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建設中的行為。我們應該在如何發揮中國作用方面作出詳細的規劃,只有通過制定明確、詳細的實踐性戰略,使中國在東亞區域合作機制中的地位得到明確,才能使得中國在東亞區域合作機制中的作用日益強大。

(三)妥善處理與美國在東亞的競爭關系

如前文所說,在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過程中,美國的存在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诿绹陨碓跂|亞地區的重大利益所在,必然影響東亞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因此就中國而言,在積極推動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的過程中,要學會妥善處理與美國在東亞的競爭關系。

我們應該看到,美國與我國之間的綜合實力差距十分巨大,并非一夕之間就能彌補。因此,中國應該在發展中去謀求解決方法,真抓實干,為中美之間存在的差距逐步縮小,兩國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公平對話而努力。一方面中國需要客觀地認識和對待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歷史存在和既有利益,做到在不損害美國重大利益的前提下,來實現在東亞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中國在積極地推動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建設的過程的達成造成阻礙。而是要保持克制,加強兩國之間的溝通協調,在不損害我國利益的基礎上,積極謀求與美國在東亞的合作。

東亞是世界最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地區之一,東亞國家之間加強經貿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對于促進本地區和世界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今我們欣慰的看到,10+3是東亞合作主渠道,已建立包括外交、財政、文化等在內的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斷三年后恢復舉行,為此次10+3領導人會議注入新的動力。中日韓合作是東亞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中日韓三國的貢獻與支持,東亞合作進程難以順利推進,我們希望在中日韓合作的推動下,拉動東亞地區的穩定、和平與繁榮。⑤

注釋

①門洪華,《建構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研究綱領一關于<權力與相互依賴>的一種解讀》,《美國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頁

②許嘉等著.美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第235頁.

③詳見龔克瑜.淺析東亞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J].韓國研究論叢,2008,(2).

④周磊,《新自由制度主義視域下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分析》,黑龍江大學,第26頁.

⑤張愛麗、張驥.論多邊主義與東亞合作機制的構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

李慢(1989—),女,安徽淮北人,南京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國際政治專業。

作者:李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商品房按揭中法律問題分析論文下一篇:新課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討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