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黨史教育論文范文

2022-05-17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黨史教育論文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從歷史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堅定信仰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和賡續創新精神,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從現實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可以借鑒黨的歷史經驗、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從未來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提供思想指引。

第一篇:黨史教育論文范文

優化“四以”課堂落實黨史教育

【摘要】黨史教育的落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使命。除了打好知識與理論基礎,黨史教育還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進實效。鑒于以上教學要求,文章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育之以法—導之以行”的“四以”課堂實施路徑,可有效將理論教學與素養培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增進愛黨愛國之情,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追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黨史教育;政治認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革創新和加強“四史”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受限于教學評價、教師觀念、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黨史教育存在“書本教育”“結論教育”等誤區,必須及時在一線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不同于單方面的道德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育之以法—導之以行”的“四以”課堂可以有效達成黨史教育目標。下面以統編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部分為例,從具體的教學案例示范如何通過“四以”課堂進行黨史教育,希望能給一線教師提供些許參考。

一、動之以情:找準契合點,凸顯學史增信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黨史教育,關鍵在于有效增強學生對黨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愛黨之情,凸顯學史增信的效果。就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基本規律而言,由于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黨史教育也有自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學生對本學科和黨史必然會有一定的疏離感。因此,若僅依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黨史教育內容進行教學,不但難以高效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能會陷入“結論教育”“知識教育”的誤區,影響黨史教育的實效。為了做到學史增信,教師應該拓寬教學素材來源,找準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達到動之以情的效果,從情感上觸動學生,拉近黨史與學生的距離。

在教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為了凸顯我黨一心一意為人民的高尚情懷,筆者以脫貧攻堅戰為黨史、教材理論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圍繞“靠什么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中心論點尋找典型事例,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見表1)。

本次教學從整個中國脫貧奇跡的“面”轉向脫貧中的“點”(毛相林的事跡與脫貧攻堅戰中的第一書記們),再由具體事例引入脫貧的理論指引。情境素材的使用從大到小、由面到點,契合學生的興趣又貼近生活,能逐步引領學生認識到中國脫貧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真實的共產黨人憑借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完成了這項壯舉。

導入環節的重點是要讓學生“動情”,通過直接的情緒感染降低學生接受的難度,從心理上認可黨的成就。要做到這點,需要投入真切的情感,而真情的前提是“真實”。教師提供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教學的理論邏輯一定是科學的。如此一來,師生投入的情感才是真切的。表1中提供的案例時效性高,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都證明了事件的真實性,學生能在“真”的課堂中感悟家國情懷。依托上述情境進行情緒的感染時,背后體現的理論邏輯又是科學的,學生只要順著這一邏輯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自然而然就能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客觀事實。同時,作為人民的一部分,學生對于脫貧攻堅戰獲得的偉大勝利,也會產生由衷的自豪感。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展示案例就算完成任務,而要在整個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走進”脫貧攻堅戰的第一線,讓氣氛“燃起來”,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感到喜悅,從而堅定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在“共情—共感—共行”的情感渲染下,最終達到“動之以情”的教學效果。

二、曉之以理:提煉融通點,增進學史明理

黨史教育要從“認知”走向“認同”,除了情感上的感染,還需要在理論層面完全說服學生認可黨的執政理念。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提煉出思想政治學科與黨史教育的融通點,通過真實的情境驅動學生形成理性認知,達成學史明理的教學目標。根據表1設計的教學環節,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以下4個任務。

任務1:觀看短片《中國日記:脫貧攻堅二十四村記》[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任務2:閱讀下面的材料,談談在下莊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毛相林是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彰顯出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的黨員情懷的?

下莊村地處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整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里,因為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中。要想富先修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決定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出村的公路,徹底改變村莊的命運。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籌集了3960元購買了炸藥等物資,肩挑背扛,用大錘、簸箕等簡單的農用工具在絕壁上開鑿希望。

2004年,歷時七年,一條八公里長的“天路”終于修到了山外。十年后,毛相林又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這條“絕壁天路”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3]

任務3:閱讀、觀看教師提供的資料,說說第一書記們為什么會離開家人,甚至犧牲生命也要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農村富不富,全靠黨支部!集體強不強,就看領頭羊!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終端”,是農村群團組織、經濟合作社等各種組織和工作的領導核心。[4]第一書記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依靠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工作。在脫貧攻堅戰中,他們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實事。重點圍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常態化監測和精準幫扶;推動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鄉村建設行動等重大任務落地見效,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5]

(播放紀錄片《我們是第一書記》的宣傳短片,讓學生簡單了解幾個第一書記的事跡,真實感受第一書記的辛勤付出)

任務4:請參考課本教學知識和中共中央宣傳部2021年8月26日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一文,結合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發生的一項項奇跡,舉例解釋“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這句話。

以上4個任務的設計,都是在幫助學生提煉融通點,在真實的案例中曉之以理。設計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任務的設計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任務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階段,不能過于“遠離”學生,也不可過于簡單。要讓學生跳出認知的“舒適區”,引導學生在任務中深度思辨,從學理層面透析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內涵,真正對黨史教育內容產生有效認知與認同。

其次,在任務的分配上,每個人的角色要分明,做出有效定位。任務設計中,角色的定位非常關鍵,關系到任務的完成是真實有效還是流于形式。這要求在任務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要清晰,責任要分明。我們必須堅持學生在整個任務中始終發揮主體作用,能對任務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與討論,在一層層的深入理解中步步深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情感,從而對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形成理性認知。與此同時,教師要承擔推進任務有序開展的主導作用,從整體上把握節奏、制訂規則、引導深入、點撥迷津等,在大方向上把握任務開展的價值引領,促進任務的順利展開。

最后,任務的設計要融通學科思維與學科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課想要落實黨史教育的特殊內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以學科思維和方法學習黨史,發現黨史內容背后蘊含的學科內容。學生要運用學科方法解析任務給出的背景信息,使用學科術語給出自己的結論。比如,在完成任務4時,學生要以思想政治學科的視角看問題,從脫貧攻堅的具體事件看到背后隱含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學科思維上聯系理論與行動、思想與行為,達成學科理論邏輯和生活實踐邏輯的統一,在理論層面認同黨的思想。

三、育之以法:強化活動項,推進學史崇德

為了從心底喚醒學生的主體認知,推進學史崇德,教師應該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活動項目,探索有效的活動實施路徑。許多教師都沒有注意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6]。也就是說,雖然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在理論層面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課堂教學的實踐樣態應該是活動,而不是讓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教師單方面宣講。

首先,教學活動的開展,保證學生間的辯論與交流是首要任務,要讓學生在討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黨史教育這類容易陷入“書本教育”和“結論教育”誤區的教學內容,更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借助課堂生成和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認可黨、選擇黨。例如,要回答任務3的問題,學生要在任務給出情境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踐,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困難有一定的設想。再聯系第一書記們的付出和最終的成果,學生才會真正理解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而奇跡的發生全靠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辛勤勞動。正所謂“農村要想富,全靠黨支部;農村要脫貧,黨建要先行”。黨帶領人民脫離貧困這一結論并非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基于討論自己得出且確信的。學生雖未親身走過脫貧的崎嶇道路,卻能通過真實的事例為榜樣的付出而感動,從而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其次,教師還要借助議題式教學,推進學生的思辨向深層次發展。當前,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這一教學方法同樣適用于黨史教育,比如引導學生在議題描述、議題論證、議題決策和項目化學習中走向思辨的更深層次。以本次的教學內容來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自我思辨、同伴合作交流中理解脫貧攻堅的概念。然后在自我感知、小組商議和共享中,讓學生的各種思考發生碰撞,達成共識。接著在學習任務提供的情境和問題中,經過分析和論證,感悟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推進思想的深度。最終學生走向遷移運用,由我國脫貧奇跡的具體事例回到黨先進的指導思想,并能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論證、遷移和應用。在黨史教學中,我們的教學過程要強調方法,做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創舉中,感受先進、學習先進,落實學史崇德。

四、導之以行:引領實踐點,落實學史力行

黨史教育的最終要求是能將愛國愛黨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落實學史力行。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找到可付諸實踐之處,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際上,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評價標準來看,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黨史價值觀必須轉化為報國之行才能體現出來,才算達到了教學效果。因此,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將“學科小課堂”與“生活實踐大課堂”結合融通是落實黨史教育的必然之舉。教師可通過課下探究和實踐體驗等方式將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在正式的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已初步達成既定教學目標,但需要進一步將所學知識、所樹理念付諸實踐,落實為報國之行。為此,教師可布置如下課外實踐任務。

【課后探究】

1結合本節課所學,總結歸納“脫貧攻堅,中國為什么能”。

2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第一書記功不可沒。請同學們通過上網搜集案例、訪談、查閱工作日志等方式,了解你感興趣的駐村第一書記的事跡,感受他們的精神。然后據此寫一寫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弘揚中國脫貧精神。

【課后實踐】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下列一項社會實踐活動。

1“涼山扶貧路”調研。四川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決戰之地,我校也在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個中學。不但校內接收了很多來自那里的學生,老師們也經常走到校外參加“送教”活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內調研我校的幫扶舉措,并將調研結果編寫成調研報告。

2脫貧路上頌英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挖掘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為你所了解的先進人物創作任意形式的文化作品,贊頌扶貧英雄、傳播扶貧故事,宣揚中華民族強國夢。

上述任務意在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結合實踐經驗加深感觸,通過實際行動加入脫貧攻堅戰,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學生在課外探究中不斷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將視野放到廣闊的社會中,在踐行中深化體驗,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實踐任務的同時,要搭建好交流共享和評價反饋的有效平臺,以此有效激勵學生以更積極、更主動的態度完成任務。一方面,教師應與班主任、學校德育處等方面協調開展活動總結表彰會,促進思政課程和培育規劃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運用各種社會資源,把學生的優秀成果放在微信公眾號、美篇等互聯網平臺上加以展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激發他們的實踐熱情。此外,教師還應及時、高效、有序地引導與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有效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落實黨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常態化要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永恒的價值追求。“四以”課堂可有效擺脫沉悶生硬的教學困境,引導學生在更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史增信、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思考如何擴寬教育資源,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踐行,抓住建黨一百周年的教育契機,帶領學生學黨史、悟思想,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4-20)[2021-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 530840html

[2]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中國日記:脫貧攻堅二十四村記[EB/OL][BFB](2020-11-25)[2021-12-16][BFQB]http://vccdigovcn/2020/11/24/VIDEREDdXGDZ5UeTljq2EplB201124 shtml

[3]央視網毛相林:絕壁上“鑿”出脫貧致富路[EB/OL][BFB](2020-11-16)[2021-12-17][BFQB]http://newscctvcom/2020/11/16/ARTI32gdepNgSIkr2wzMKVxv201116shtml

[4]人民網強化農村黨組織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EB/OL][BFB](2019-05-27)[2021-12-17][BFQB]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527/c117092-31105237html

[5]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EB/OL][BFB](2021-05-11)[2021-12-17][BFQB]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5/t20210511_148638s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向小琴 張登奎

第二篇:黨史學習教育重大意義的三重維度

[摘 要]從歷史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堅定信仰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和賡續創新精神,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從現實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可以借鑒黨的歷史經驗、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從未來維度來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提供思想指引。深入理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更好地學習黨史、感悟思想、深化認知,用正確的黨史觀武裝頭腦、指導工作。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黨史觀;黨的建設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黨史作為黨的精神遺產和寶貴資源,凝結著黨治國理政的思想和智慧。做好黨百年發展歷程的凝練總結和宣傳教育,是黨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史宣傳教育。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作為繼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后的又一黨內集中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迎接建黨百年華誕,繼而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引,從歷史、現實、未來三重維度對當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進行系統述論,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深刻感悟思想、深化理論認知提供有益資鑒。

一、歷史維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開展以“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為主線的黨史學習教育,離不開對黨的歷史回溯與總結?;赝倌挈h史,黨歷來重視黨史這一豐厚遺產,強調以史鑒今、以史資政和以史育人。毛澤東強調:“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399鄧小平指出:“怎樣研究黨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教育黨員,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2]345當前,在全黨范圍內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1.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定信仰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堅定信仰信念、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3]。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為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前赴后繼,英勇犧牲,不僅使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開創了改革開放新局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理想信念堅如磐石,猶如精神之鈣,為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接續奮斗提供不竭動力。一旦缺失了理想信念,部分黨員干部就會出現“肌無力”癥候,就不能時刻走在時代發展最前沿。然而,在新時代黨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帶來歷史性變革和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有些黨員干部在成績面前變質褪色,忘記了“來時的路”,迷失了“奮進的路”。尤其是青年黨員干部,“他們的成長環境遠離了貧與苦的打拼時艱,暗淡了血與火的刀光劍影”[4],他們對黨的奮斗歷程缺乏了解和認知,理想信念也逐步稀釋淡化。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深入系統的黨史宣傳教育,能夠讓他們深刻把握黨百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尋求國家獨立、爭取自由解放、實現民族復興的艱辛和榮耀,從而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的認知和尊崇。補足精神之鈣,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信仰信念,確保防腐拒變,是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首要任務??傊?,無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時代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都要以信仰之光照亮廣大黨員干部的前行之路。

2.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3]。紅色是共產黨人永恒不變的底色和基因。放眼世界,紅色一直是社會主義發展史最鮮亮的顏色,紅色傳統是共產黨人推動人類解放事業所積淀的精神財富。聚焦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改革開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傳統始終是黨奮勇向前的精神食糧。歷經革命戰爭年代的腥風血雨,和平建設時期的先進事跡,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基因,給后人接續奮斗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養料。建黨百年來,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鑄于廣大黨員干部的經脈之中,為其成長發展提供豐厚滋養。作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的引路人和建設者,廣大黨員干部無疑要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傳統、革命薪火一代代傳承下去。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旨在將黨百年奮斗征程的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揭橥出來,把革命烈士的視死如歸精神、英雄人物的頑強奮斗精神和先進模范的忘我奉獻精神匯聚成強大的精神譜系,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強化黨性意識、提高執政能力、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提供營養劑。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用蘊含紅色基因的文藝作品和影視作品推動黨史宣傳教育深入基層、走進生活,確保黨的紅色傳統一脈相承,進而成為引領廣大黨員干部成長發展的最純潔的精神遺產。

3.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賡續創新精神。共產黨人歷來重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將創新視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縱觀社會主義發展史,還是回望黨的百年奮進史,創新精神始終是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從社會主義發展史看,思想家們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對理想世界的向往,推動著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從黨的百年奮斗史看,創新精神乃至首創精神始終是黨推動自身建設、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黨對創新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是超越前人,也是突破自我,這在黨的土地革命理論和改革開放理論中表現尤為顯著。土地革命理論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突破,基于中國國情和黨性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道路。而改革開放理論則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創新,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模式的基石。在創新思維引領下,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發展創新,形成一個又一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奮勇向前的科學指引。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要珍視黨的創新精神,要保持“新松恨不高千尺”的創新狀態,在工作和學習中將創新精神落到實處并取得實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強化黨的創新精神的宣傳教育,將黨的創新精神全面融入廣大黨員干部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在創新思維引領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繁榮興盛,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夯實基礎。

回望百年歷程,傳承和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才能走好新時代的前進之路。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在全黨上下宣傳普及黨的創新理論,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提振新時代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創新精神。

二、現實維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員干部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3]。黨史蘊含著砥礪品格的智慧、啟迪人生的經驗,為黨的建設、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提供有益資鑒。通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汲取黨的歷史經驗、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政治素養、提升執政能力。

1.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汲取黨的歷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教育引導全黨從黨史汲取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3]。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是廣大黨員干部學習黨史、感悟思想,樹立正確黨史觀的“最好的教科書”。百年來,黨既經歷苦難坎坷,也創造偉大奇跡,還走過曲折彎路,因此,要及時總結和積極借鑒黨的歷史經驗。從黨的曲折歷程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內潛伏和激蕩著“左”傾與右傾兩種錯誤思潮,使黨和國家事業屢遭坎坷和挫折。從黨的輝煌成就來看,改革開放事業有序推進,體現了黨對社會主義制度認識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闖”出一條新路,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轉型提供有益資鑒。百年黨史艱辛與榮耀交織、奇跡與曲折并存,啟示著廣大黨員干部要從百年黨史汲取正反兩方面的寶貴歷史經驗,豐富執政經驗,提升執政本領,從而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少走甚或不走彎路,以期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全黨范圍內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以史為鑒,從歷史經驗中提煉政治智慧,在應對斗爭中獲取思想啟迪,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執政本領,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夠促使廣大黨員干部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執行黨的決策,確保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中央高度一致。

2.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3]。百年來,黨結合時代特征和自身實際,為維護黨的肌體健康而堅持開展自我革命、努力實現自我革新,使黨芳華常駐、永葆活力。在自我革命的全面推進下,廣大黨員干部以黨內法規為依憑,對思想行為、政治立場、執政本領等進行自我審查和自我完善。某種程度上說,黨的百年歷史不僅是氣勢磅礴的社會革命史,也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期間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經歷了“艱難展開”“系統拓展”“調整完善”“不斷深化”等發展階段,黨在自我革命的理論基礎、著力基點、整體布局、具體推進、依托力量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5]新形勢下黨的自我革命依然任重而道遠,它需要科學理論來引領,外在推力來推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制度傳導壓力對全體黨員進行黨史宣傳教育,可以說是黨的自我革命的一次集中體現。因此,要推動黨員干部在學習中找出差距,在交流中獲得啟迪,不斷提高自己迎接挑戰、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進而更好地應對奮進道路上各種無法預見的風險和挑戰。

3.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3]。正本清源才能固本培元。如果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歷史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和把握,那么極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侵襲,弱化對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的認同。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國內外敵對勢力對華思想輿論攻勢日益加劇,對各種“非馬”、“反馬”、西化錯誤思潮進行巧妙設計和精心偽裝,促使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形式由“顯性”向“隱性”轉變、由“硬性”向“軟性”轉變,從而更具魅惑性和滲透性。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旨在提高廣大黨員干部澄清模糊認識、劃清是非界限的能力,在各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面前,腦子要清醒、眼睛要明亮、立場要堅定,堅決果斷和毫不動搖地批判其虛妄性和危害性。廣大黨員干部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遵循學通、學懂、學透的原則,在學懂弄通的基礎上,拿起批判的思想武器,堅決回擊歷史虛無主義者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扭曲、捏造和誹謗??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在批駁歷史虛無主義過程中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執著追尋,所積累的寶貴經驗與所帶來的精神激勵,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可謂最直接也最真切。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汲取豐富而又寶貴的黨史經驗,對助力黨員干部推進自我革命,實現自我凈化和完善,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升執政能力等具有現實意義。

三、未來維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用思想指引更輝煌燦爛的明天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不僅重溫黨的歷史,檢視黨的現實境遇,還涉及對黨的前途的科學擘畫。廣大黨員干部要在對黨史的精讀深思中,激發奮進未來的磅礴偉力,用科學的理論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思想指引。

1.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3]。邁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一如既往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彰顯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界定,實質上凸顯了黨和國家在新形勢下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積極回應,進而把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凝心聚力的動力之源。美好生活基于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但又不局限于物質文化生活的滿足。人不是“單向度”的存在,自由全面發展才是終極目標。市場經濟下,人們精神和信仰層面出現“空虛”“無聊”“焦慮”等問題,恰恰說明內在的、精神的生活對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極端重要性。部分黨員干部歷史感匱乏導致使命感缺失,既唱不出“我和我的祖國”的情感共鳴曲,也深化不了“永遠跟黨走”的思想主旋律,精神需要始終找不到接榫之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為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提供慰藉心靈的精神哺育、樹立信念的思想指引。建黨百年來,一批又一批黨的兒女踐初心、擔使命、干事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出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譜系。這一系列感天動地、氣吞山河的偉大精神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理想信念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滋養。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普及黨史知識,讓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深切感受和平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不僅倍加珍視今天的美好生活,還將飽含激情地投身偉大時代的奮進潮流中。

2.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3]。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從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到洋務運動,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近代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雖以失敗告終,但救亡與啟蒙的精神彌足珍貴。新文化運動以來,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從眾多救國思潮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6]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為民族復興偉業的早日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離宏偉目標越近就越不能松懈,民族復興行至關鍵一程,不以事艱而無為,只因任重而奮行。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向廣大黨員干部提出“趕考論”;在民族復興進程加速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經受住“四大考驗”。唯其如此,廣大黨員干部才能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戰略定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明確自身的責任與重擔,對民族復興偉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進而更積極地投身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傳遞黨的初心、國家的溫度,讓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明白:首先,民族復興終將會實現。曾經的“東亞病夫”,今天的“東方巨人”,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尊重和認可,這正是追尋復興之路的必然結果。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下,民族復興偉業必然會實現。其次,民族復興必須要實現。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中華民族的長久期待,是有識之士救亡圖存的共同祈愿。幾代中國人為民族復興而打拼,絕不能在即將實現時松懈。最后,民族復興何以能實現。這是中華民族的世紀之問,也是黨和國家牽之念之的現實問題。民族復興不是空談就能實現的,而是腳踏實地拼出來、干出來的。因此,需要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才能從戰略全局統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動員全黨全國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3]。何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其確定為2035年。全黨上下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行動上要積極推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廣大黨員干部既是引路人也是奮斗者。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廣大黨員干部要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蕩滌心靈之塵,蓄積奮進之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一方面,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堅定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從世界發展史看,局部沖突與動蕩從未停歇。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世界之殤,中國之治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極大地增強黨員干部與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另一方面,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能夠激發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參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熱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確保黨和國家事業有序推進和高質量發展。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讓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認識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7],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在國家需要與人民需要之間找到接榫點,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黨員干部要從黨的發展歷程尋繹政治智慧、增強執政本領,從氣象萬千的百年黨史中把握歷史規律,在全球風云突變中分析演變機理,不斷提高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前瞻性和創造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擘畫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傊?,黨員干部要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提升看家本領的契機,以正確的黨史觀為引領投身新時代的奮進大潮中,使民族復興由夢想變成現實,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四、結語

黨史作為豐厚的精神遺產,是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清醒劑”,是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固化劑”,是廣大黨員干部成長發展的“營養劑”。重視黨內集中教育是黨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執政能力的一大特色。此次黨史學習教育恰逢黨的百年大慶,其歷史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實踐充分證明,如果黨員干部對黨史的了解和認知始終處于碎片化和淺層化狀態,那么他們就很難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黨的理論、投身黨的事業。“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對黨員干部進行系統性和常態化黨史學習教育,無疑能助力其全面而系統地把握黨的發展歷程,進而激發其以身許黨、報黨報國的黨性意識和革命精神。百年來,黨在浴火中重生、在挫折中奮起,從嘉興南湖上的一點船火到黃土高原上的巍峨寶塔,從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到改革開放事業揚帆起航,黨始終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奮力追尋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之路。百年大黨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引領中華民族攻堅克難、創造奇跡,其苦難輝煌史猶如催化劑一般,激勵著黨員干部和廣大民眾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向前。

宣傳教育是宣揚執政理念、凝聚思想共識、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學習黨史,廣大黨員干部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遺產,獲取執政興國的強大精神動力。通過黨史教育,能夠增進廣大黨員干部的政治認同,堅定對黨的擁護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黨史學習教育既是歷史教育課又是黨性修養課,厘清黨史學習教育重大意義只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前提基礎。各級黨委要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方式方法、注重學習教育成效,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當前全黨政治生活的重大事項看待,高質量完成黨史學習教育的各項任務,使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得以洗禮、品格得以錘煉、能力得以提升,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姿態迎接黨的百年華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習近平.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1).

[4]馮培.基于思想輿論網絡傳播問題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設計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8):113-117.

[5]胡洪彬.黨的自我革命:百年歷程、基本經驗與前瞻啟示[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1):1-10.

[6]周錦濤.中國共產黨探索文化強國戰略百年歷程的基本經驗[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6-28.

[7]王炳林.從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我們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N].光明日報,2021-03-03(16).

責任編輯 宮秀芬

[收稿日期]2021-03-02

[項目基金]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智能條件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效能評估與優化研究”(SK2020A0096),主持人周良發。

[作者簡介]周良發(1979—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作者:周良發 張慶玲 唐冰冰

第三篇: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路徑研究

【摘要】黨史教育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是時代所需。傳統教學理念、教師自身黨史知識不足、教材內容的滯后以及單一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束縛了黨史教育的融入。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應轉變觀念,切實提高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性認識,明確可融入的黨史教育內容,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與時俱進推動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改革,將黨史教育內容編寫進教材,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滿足學生需求和期待。立足實際,守正創新,積極實現黨史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做到立德樹人。

【關鍵詞】黨史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作者簡介】王連芬(1982-),女,山東濰坊人,南京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勢所需。黨史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理應融入大學英語教育中。大學英語教育中有效融入黨史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推動思政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現狀

縱觀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育,課程思政已經逐步展開,但是黨史教育遠未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黨史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教育中很少滲透或幾乎沒有。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主要還是圍繞英語的讀寫聽說譯技能的培養、跨文化交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展開,沒有脫離教材文本的范疇。即使英語課堂中開始探索融入思政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挖掘教材內容本身的思政元素上,涉及的黨史內容不多,或者幾乎不會提及。所以黨史教育的融入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空白點。

2.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研究成果甚少。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在探索思政進課堂時,很少有人選擇黨史教育進課堂的視角進行切入,認為黨史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是兩個不同學科,黨史教育應該體現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從而導致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偏少。從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站看到,關于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研究論文寥寥無幾,說明這方面的教學研究還處于起步狀態。

3.學生對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期待值不高。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英語課主要解決的是英語綜合技能的提升問題,思政教育應由思政相關課程承擔。他們對大學英語課堂中是否嵌入思政教育內容關注度不高,更別論是否嵌入黨史教育。這種認識上的不到位也導致黨史教育很難融入大學英語教育。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難點及原因分析

課程思政是黨和國家近年來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有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和深遠意義。大學英語課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授課時間長、覆蓋面廣,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有效形式。在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育的探索中,把黨史教育滲透到大學英語教育目前還存在不少難點,體現在以下幾點:

1.傳統教學理念束縛了黨史教育的融入。傳統教學中,學習英語就是學習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語,教材取材多是西方主流媒體、報紙、雜志上的文章,主題多是介紹歐美英語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較少涉及中國元素。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融入黨史教育容易被認為是牽強附會,為了思政而思政,這種認識的偏差影響了黨史教育進入大學英語課堂。實際上,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知識、介紹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同時,完全可以引入黨史教育,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學生們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大學英語教師缺乏一定的黨史理論素養。俗話說,擁有一桶水,才能舀出一碗水。大學英語教師都是英語專業出身,有著豐富的英語知識素養,雖然讀書時有學習黨史知識,開展課程思政時有涉及思政教育的內容,但還是缺乏系統的黨史理論知識,無法做到授課時將黨史教育靈活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無法從知識儲備中自由調動出黨史知識,用英語講述我黨的歷史知識或歷史故事。

3.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跟不上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套完善的英語教材的編寫周期較長,內容選取也要經過層層審核。目前,“十三五”規劃期間編寫的大學英語教材已經開始融入中國元素,但是有關思政的內容還是占少數,與黨史相關的內容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將黨史教育寫進大學英語教材任重道遠,形勢所需。

4.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單一阻礙了黨史教育的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日漸多元化,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是多元化,如果大學英語教師繼續秉承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遑論用說教的形式融入黨史教育。如果教師們不斷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運用融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方式講授,用制作微課、講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引入主題相關的黨史教育,學生的接受度和參與度會更高。

三、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實施路徑

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政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因此,大學英語教育要融入思政教育,融入黨史教育也必須要遵循教學規律,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路徑,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1.轉變觀念,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看,要堅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思想基礎,因此在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從課程思政進課堂的實踐來看,雖然這一教育理念已經提出一段時間,高校教師們已經足夠重視,但是具體實踐還缺乏深入。大學英語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意識到大學英語教育不是簡單的語言學習過程,還是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育人過程;在知識傳授時,很有必要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進行黨史教育,只有做到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明確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具體內容。要把黨史教育中的核心內容有計劃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年級、各個學期。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厘清黨史的幾個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已有百年,歷經風雨洗禮,大革命時期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十幾個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開辟了敵后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消滅了國民黨政權,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了三大改造;改革開放時期,領導中國人民走向現代化;新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努力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歷史階段知識的傳授可以讓大學生更能理解黨的發展歷程,更能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二是傳承黨的光榮傳統,黨的“三大作風”“兩個務必”,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精神財富。三是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共產黨從成立的第一天開始起,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目標就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黨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經受多少挫折,這種信念沒有變。大學生必須也應該堅定這樣的理想信念。大學英語教育中要時刻將上述黨史知識作為思政進課堂的重中之重,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3.加強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提高課程思政能力。一是要有計劃安排大學英語教師參加黨史教育培訓。學校黨辦、教務應該聯合制訂教師黨史教育培訓計劃,如組織專題講座、參觀井岡山、延安等革命圣地,重走長征路等形式進行黨史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對教師進行沉浸式教育,使其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二是大學英語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在日常學習中,大學英語教師要把黨史學習和業務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形成“兩張皮”。三是要通過各類考核、比賽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各類教學技能大賽、課程思政大賽中應當將黨史知識納入評價體系,作為考核的一個內容;學校在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時,也要考慮將黨史知識教育作為其中一項考核標準進行衡量。

4.與時俱進推動大學英語教材編寫改革,將黨史教育內容科學合理地編寫進教材。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的教材編寫。由教育部明確規定哪些黨史內容應編入教材,教材編寫人員按此規定進行取材,合理設置內容。二是組織專家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研討,制定出黨史教育進課堂的教學指引,解決如何融入的問題。三是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會,分享大學英語教育融入黨史教育的授課經驗,切實落實黨史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呈現。

5.圍繞學生的需求和期待,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大學英語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的有效實施。 一是在學生中開展調查,了解學生對黨史教育的興趣點,學生喜歡以何種形式將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學習中,以及以何種形式最能有效傳授黨史教育,以此提高黨史教育進課堂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二是根據調查結果,制定相應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案,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和參與度。三是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做好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線上以錄課、微課等形式進行背景介紹和知識傳輸,線下組織學生頭腦風暴,進行討論,或者分組布置任務,以成果形式展現學習的效果。如在講授《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4冊)第一單元課文“Icy Defender”時,希特勒率領的德軍因為在蘇聯境內遭遇嚴寒天氣由盛轉衰,被扭轉了戰局。針對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布置小組任務,讓學生查找我黨歷史中利用自然因素所做出的一些決定,如爬雪山、過草地等,并用英文在課上進行呈現,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口語輸出能力,另一方面深化對學生的黨史教育。

四、結語

當前,黨史教育已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的要求。大學英語教育要積極探索課程改革,立足課程實際和學校實際,守正創新,盡快實現將黨史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過程,踐行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戴國輝,高文晏.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黨史教育質量探析[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2-83.

[2]許立.加強高職學院大學生黨史教育路徑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1):149.

作者:王連芬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提升審計報告質量論文下一篇:歷史典故中的數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