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二年級數學上全冊教案

2023-01-15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上全冊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們查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篇:二年級數學上全冊教案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全冊教案全冊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除法》教后記

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是除法算式的豎式計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個教學過程都遵循教學的編排意圖,首先安排了“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出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次基礎上再介紹也可以用豎式計算,并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的掌握。接著通過第一次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組織第二次“分蘋果”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的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每盤放6個?”通過操作,學生發現可以放3盤,還余下2個,這兩個不能繼續分下去,體會到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的除法,體驗到余數一定比除數小。在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方面,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老師一邊列豎式一邊就把每一步的含義都說了,沒有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導致有部分學生對豎式的不理解,還有到最后列出一半就以為結束了,如25÷4,學生就寫出一個商,就想口算一樣,沒有繼續寫。本章另一個難點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有余數除法的問題,發生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更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他們會更強烈的愿望去學習解決這個問題,更能突破學習中的難點。本節課我結合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了學生最喜歡的春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問題:

1、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在列豎式的時候,格式不是很規范,有學生只列出一半的豎式就以為是好了想些橫式一樣,只寫一個商就停了。

2、出現沒有余數的除法也變成有余數的了,

3、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現象。

二年級數學下冊的第2頁《分蘋果》,這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余數的除法。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數及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同時又可以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動手操作必須和算式相結合,兩者脫節是我們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怎樣進行有效結合呢?教學中,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我首先讓學生分一分,在列豎式時知道每一步的含義,一邊列豎式,一邊演示,用語言喚起學生的回憶:20表示要分的20個蘋果,5表示每盤放5個,商4表示分的結果是放了4盤,驗證一下,每盤5個放了4盤,一共是多少,4和5的乘積是20,寫在蘋果總數的下面,相減得0,表示全部分完了。

反思: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學生質疑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不足:這節課上得不夠生動、活潑。 第一單元《分草莓》教學反思

教材從沒有余數的除法分蘋果入手,介紹了除法豎式的寫法,接著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掌握如何列豎式表示有余數除法。本課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在分較大數目的物品的過程中探索試商的方法。教學中先讓學生估計一下,每位同學大約分幾張卡片,然后組織教學活動,探討怎樣判斷估計得正確與否??梢岳贸朔谠E,找出兩數相乘的積最接近被除數,又比被除數小的試商策略。學生已經掌握了用豎式求有余數除法的方法,教師要充分放手,以小組為單位,在實際活動中去探討試商的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積累有余數除法的試商經驗。

第二篇:2017秋人教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全冊教案設計

教學課題第1課:假期有收獲

課型新授授課時間教學課時二課時備課教師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愛護書本的重要性;了解學校的有關設施、設備;學會比較幼兒園與學校生活的差異,感受到角色轉換帶來的快樂。過程與方法:通過看圖、做游戲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學生身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上學生活,克服不良情緒。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學校與幼兒園生活、學習的不同。體驗上學的快樂,體驗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愉悅和自豪。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上學的意義,引導學生適應并喜歡上學。教學難點:體驗上學的快樂,體驗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愉悅和自豪。

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談話討論法、觀察法、探究發現法 學習方法:互學法 教學準備及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

程動態修改部分

一、

導入(3分鐘)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夏天嗎?夏天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學生匯報)夏天給我們的很多很多,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關于夏天的小詩吧教師領讀:夏天的禮物是烈日和蟬鳴夏天的禮物是雷雨和彩虹夏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是有滋有味豐富多彩的暑假教師:提到暑假,我們的暑假正好剛剛結束,能告訴我你們的暑假怎么過的?在這樣的暑假里你收獲到了什么?今天我們學習“假期有收獲”(板書課題)

二、授新(23分鐘)

(一)故事導入:講述書下小故事《小強的暑假快樂嗎》大家來討論:小強的暑假快樂嗎?(學生匯報)教師總結:

(二)教師課件出示課文3頁彩圖誰來說說圖畫上的小朋友們在干什么?他們說了些什么?你假期里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展示一下你們假期里最好的照片,給大家講講你們一家的假期故事。

(三)小調查:你們的假期作業都寫了嗎?是什么時候寫的?學生匯報教師:聽你們這么一說我到想起了兩個小朋友,他們跟你們的情況差不多,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是怎么過暑假的。出示教材第4到5頁插圖:對比兩個小朋友的暑假安排你覺得他們的暑假安排的好不好?如果你是他,下個假期你要怎么安排?如果你是他呢?

三、教師總結(2分鐘)暑假生活忙亂又快樂,要想過個有收獲的暑假,你要做一個有打算的小朋友,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四、拓展(2分鐘)請你為下一個暑假做一個計劃,說一說下一個暑假你會怎么安排?

第二課時: 視頻導入精彩假期生活片段?!净仡櫳瞎澱n內容】

一、

展示班中學生假期生活的照片和視頻。

二、

交流討論下一個暑假的安排。

以學生為主體,展示自己。

二次備課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設問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后期教學中,將完善課堂的設問環節。比如,在假期的收獲這一環節,我會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互相幫助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收獲。教學反思:學生在準備假期生活的資料時,要給足學生時間,注意引用有針對性的案例和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意到要適合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活動所經歷的“感性認識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程與發展。

第三篇:八年級語文上全冊教案

八年級上冊 語文

教 案

[第一單元]

1.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2、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3、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二.整體感知

A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B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a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b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c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C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三.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后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六.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七.作業

1.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2.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的知識,寫一則校園新聞,注意新聞的結構和要素的完整性。

補充: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注釋】

鐘山風雨起蒼黃:鐘山南京中山門外紫金山,在南京市的東面。蒼黃,同倉皇。本句是說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風雨的襲擊。蒼黃兼有變色的意思。這是修辭上 的所謂“雙關”。

虎踞(jù巨)龍盤:形容地勢優異?!度龂尽分T葛亮與孫權論金陵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曾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

此帝王之宅。”(見《太平御覽》引《吳錄》)石頭即石頭山,

在今南京市西。

慨(kǎi凱)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宜將剩勇追窮寇:剩勇,余勇。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逗鬂h書·皇甫嵩傳》:“兵法(指《司馬兵法》),窮寇勿追。”這里改變了這種說法,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掉,不要留下后患?!秾O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

不可沽名學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秦朝末年,項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劉邦(后來的漢高祖)同時起兵反秦。劉邦先據秦都咸陽拒項羽。項羽殲滅了秦兵主力,擁四十萬大軍入咸陽。鴻門宴上,他聽了項伯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沒有殺劉邦。后來劉邦項羽血戰連年,終于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雙方士兵為和平連呼萬歲。項羽守約退兵,劉邦卻立即背信棄義地圍攻項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為五。事跡見《史記·項羽本紀》。這里是說應從項羽的失敗得到教訓,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上句借用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原詩說的是漢武帝時制作的極貴重的寶物金銅仙人像,在三國時被魏明帝由長安遷往洛陽的傳說。原句的意思是,對于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里是說,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身受反動派壓迫的人民,自然要徹底推翻反動統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業。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這里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古代神話: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葛洪《神仙傳·麻姑》)。

【題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二十三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南京。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即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余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二十三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占領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首都”南京。

2.蘆花蕩

教學目標:

1、 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課前準備:

1、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思考課后練習,寫出發言提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暑期電視劇《小兵張嘎》講起,引入新課。

二.作者及白洋淀簡介: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況見教師用書P15-16頁適當介紹)

三.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于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也可參見教師用書P11頁)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四.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A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于自信和自尊”。

“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五.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干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里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后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

六.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七.作業:

1.作業本第一課練習題。

2.摘抄本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仔細體味。

3.蠟燭(自讀課文)

教學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3、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4、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么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看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贊美什么或講述什么的,那么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4、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后兩句話是什么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后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后練習了。

3)課后練習二。 4)課后練習三。

6、那么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作業:

1.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2.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自讀課文)

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優美的環境描寫,體會本文各具特色的語言。

2、了解戰爭給人民或國家所帶來的創傷。

3、辨別本文中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4、教育學生要有廣闊的胸懷和偉大的人格。要站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于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他長大后,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于是,他發憤圖強,終于有一天,他打敗了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于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幾個可惡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請舉手。

2、有誰能給大家講一下英法聯軍的情況呀?

有許多學生因為在歷史課上講過,所以這是一方他們自主發揮的空間。許多學生講得比我知道的都精彩。

3、請大家先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寫法上有沒有不和諧的地方?

語句上的鮮明對比。 1)贊美圓明園的語句。 2)諷刺劫掠者的語句。

4、雨果具體是怎樣贊美圓明園的?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寫法上有何特點?

概括——具體——概括。

6、那么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持什么態度?(譴責態度。)用了怎樣的語言?(反語)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7、那麼他不幫著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

人類的立場。

8、如果說,你們家有個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態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會主動站出來去指證他。但是雨果卻能,因為他有著我們所沒有的什么品質?

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

“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我們要學習雨果的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品格。 三.作業:

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件事的感想。

5.親愛的爸爸媽媽(自讀課文)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所包含的動人感情。 二.整體感知

A、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B、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閱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并說說你的理解。 四.研讀賞析

課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說說它們的含義和作用: 、凄風??嘤?。天昏。地暗。

B、“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C、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五.作業:

拓展延伸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A、對于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B、你對這兩位作家的行為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為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后的感想。

[第二單元]

6.阿長與《山海經》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那么,長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作者簡介(誰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識記字詞(先由學生認讀,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hài

sǒng

huáng

chuāng

pīlì

jiã

dàn 駭

惶急

瘡疤

渴慕

霹靂

詰問

懼憚

四、研讀課文

1.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但都圍繞著中心人物——阿長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阿長是不是她的真名?(女同學齊讀第

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個連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層勞動者,即我的保姆。(板書: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視)

2.阿長是我的保姆,對她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作者又寫了阿長的哪些令“我”討厭的生活習慣?由此可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寫了阿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表現了長媽媽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性格。

3.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在這些煩瑣的規矩中,詳細寫了“元旦辟頭的磨難”。對我來說,除夕最快樂的事情是用壓歲錢買回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長媽媽卻讓我道恭喜、吃福橘。對我來說,這的確是一種“磨難”;但對阿長來說,這是保證孩子平安的一種最好方式。這恰恰表現了阿長的真誠和善良。 4.我為什么對長媽媽產生了“特別的敬意”?

長媽媽講的“長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讓我感到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長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我們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和

淳樸。

5.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為“我”買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經》。這也是我們本文的寫作重點。

6.聽課文錄音?;卮饐栴}。

A.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么心理? 明確: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對從她那里得到《山海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B.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么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震驚、感動的同時進而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買《山海經》一事寫出了長媽媽熱愛、關心孩子的美好品質。

7.齊讀文章最后兩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愿。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蕩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小結: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所講的內容。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些事情?表現了阿長怎樣的性格?“我”的感情變化如何?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變化

寫作手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

饒舌多事

不大佩服

欲揚先抑

擺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節

令人厭煩的規矩

善良真誠

不耐煩

講“長毛”的故事

無知、淳樸

特別的敬意

為“我”買《山海經》

熱愛、關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梢赃@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 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后,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A. 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發材料)

B.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C. 《狗·貓·鼠》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冻ㄏκ啊吩杜f事重提》,是魯迅著名的 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為《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五、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把你喜歡的文章講給大家聽。

7.背影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藉、簌、逛、躊躇、橘、蹣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情。

3·學習本文平實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起欣賞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閱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思想上的被影響,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獲。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紹興,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們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老師范讀或錄音范讀,或者請一同學朗讀課文, 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中令你最為感動的是什么?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文中“父親”對兒子的無私。

②文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

四、請同學們找找課文中寫到“我”的幾次流淚?(四次)

進一步思考:課文中對于“我”面對父親的“背影”,“淚很快地流下來”寫得很詳細,那么,“我”流淚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后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為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于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借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以上答案視學生具體情況解答)

五、簡單小結課文,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繼續第一課時中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并加以小結。

二、引導學生繼續探討課文內容:

文章除描寫了自己見父親買橘的“背影”而落淚的情景外,還描述了自己另外兩次“落淚”的情形。這兩次落淚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加以總結。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略。”

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了豐富的感情。這里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復雜心情。

后一次的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的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是在離開父親兩年多的“現在”。兩年前車站離別時的情景還如在目前,“背影”的觸動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對日漸蒼老的父親的掛念,這種掛念且與日俱增;而忽然之間讀及父親的來信,父親言語平淡中流露出的無奈和凄惶,讓作者從無形聯想及當年車站月臺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緒萬端,無以為報、無力回天、無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頭,所以流淚也就無法避免了。

三、簡單小結:這樣說來,通過父親的“背影”來勾連情節,貫穿本文始終的情感可以分析為兩個方面:

(1)父親對兒子的萬般體貼關愛;

(2)兒子對父親的真切理解和真誠感激。

那么,對于這樣的文章,我們能不能這樣進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三、我們所讀的這篇文章曾經使很多人讀之落下感動的淚水,并且在第一階段讀之都會有不 同的感受。在此,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原因,這樣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提出以下問題:①這段描寫有沒有什么華美的語句?②有沒有用什么特別的技巧、方法?③你覺得理解困難嗎?④你覺得描寫困難嗎?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現這樣的情形和過程,你能描寫出來嗎?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篇文章為什么能使人感動的原因。

①樸實無華的語言

②客觀寫實的白描

③細致入微的細節

④事情的真實

⑤觀察的仔細

⑥情感的真摯

再讀課文,體會本文在寫法上的一些特點。

小結: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我們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觀察,善于體會,就一定會寫出好文章來。學了這篇課文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表現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愛、母愛、友誼等等。

8.臺階(自讀課文)

教學目標:

1.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2.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系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3.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重點難點: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知道大家發覺沒有,這一單元其實都是寫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經歷、感受和事情。我這里恰巧有一篇關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論述,大家聽一下。(朗讀文章。見附錄。)

任何一種卑微的事物,其韌性都是最強的。無論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螞蟻,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還有“我”那平凡的父親„„

二、整體感知。

1、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些獨特的風俗,那麼,本文中一個獨特的風俗或講究是什麼?

多數同學都能侃侃而談。有的說上浮山祭祖,有的說糖球會等等。

臺階高,就意味著,屋主人的地位高。

2、換句話講,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

這里補充一下關于馬斯羅的理論:人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聯系本文,其實父親也是對尊重的要求。這是其畢生的奮斗目標。

3、那么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準備工作?)

每天撿磚、瓦、鵝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的簡略,可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么?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要詳寫。

5、在父親心理,新臺階的動工,就意味著“地位的提高”,我們平時遇到父母升職等事時,都是舉家歡慶的。那么父親是怎樣慶賀的?

放了四顆大鞭炮。

6、但是,父親在放鞭炮時,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來,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71頁。奮斗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親的努力下,新臺階終于砌好了,可父親卻感到怎樣?為什么?

父親感到不對勁。臺階底,意味著經濟地位地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8、其實,我認為這篇課文是可以刪除一部分的,大家認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級青石板的描寫。

9、你看都羅嗦了些什么?

1)來歷——體壯如牛,(與后面,閃了腰作對比。)

2)粗糙——經濟條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蓋好,我“長成大人”,所用時間之長。 4)腳板——終年辛勞;說明家庭的窮困。

10、你說這樣寫有必要嗎?為什么?

當然。因為都與后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都對后面的情節起對比或反襯的作用。

11、具體來理解兩個句子:

1) “父親坐在綠蔭里,„„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何不用心理描寫?

一方面,專注的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稱,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回來時,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12、簡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親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13、那么這樣做值嗎?

學生談自己的價值觀。

14、怎樣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后,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9.老王

教學目標:

1.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學習本文把瑣碎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整體的寫法; 3.理解本文語言風趣含蓄、簡練風趣的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探究這個問題。

二.學生齊讀課文后,找出生字詞,師生一起解決。

三.引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在這篇課文中,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現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現在哪里?對課文結尾的最后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歸納:

這篇課文寫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斷。老王一輩子很苦??恳惠v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革”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著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涼艱難。

但是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他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愿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

作品寫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學術權威被認作“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腳下。但是,任何邪風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倆。他認準他們是好人,知恩必報,臨死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許多表現: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卜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作者的善良還表現在關心老王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作者的女兒也像她一樣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癥,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許多表現:“愿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的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

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

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討論研究問題

1.為什么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么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癥,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蜌?,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傊?,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2.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材料瑣碎,但是經過作者的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作者是怎樣組織的?

引導學生先列提綱,再探究為什么這樣安排。

指導與明確:作者是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的。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時間順序,回憶老王的工作與為人,兩個片斷寫他為人好,一個片斷寫“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艱難。最后一個片斷,是老王離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的。坐老王的三輪,一路說說閑話,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寫老王眼疾,說到女兒給他大瓶魚肝油,可見一家人對老王很照顧。老王對錢家也好,在服務費上雙方總是非??蜌?。三輪改平板三輪,沒法坐了,作者還是很關心老王,對老王有好處,所以老王總覺得欠了一筆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謝。以彼此交往為線索,全文一脈相承,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比較下邊每組兩個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①在表達上的好處。

①他送偽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個三輪車工人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①句“前任”一詞簡練之至,大詞小用,又很風趣。

①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②我笑著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①句“強笑”一詞,不但準確,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見到老王病成那個樣子,還拿東西來謝“我們”,心里有說不出的悲酸和感動。

①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

②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門口。

①句說“鑲嵌在門框里”,夸張的手法,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

二.布置作業:(選作一題)

1.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為第一人稱,就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要在領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

2.在你的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人嗎?他有什么樣的特點? 在周記本里記下來。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2、學習文章組織材料的辦法。(利用片段來刻畫一個人物。)

3、學習分析人物命運的根源,尤其是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

1、2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3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代,對于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初中生無疑是比較不好理解的,教師在講授時應該適當的交代時代背景。但沒有必要過度渲染。學習這篇文章時,著重是要學生領會其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并把握文章的結構模式,為今后學習類似的文章(如《孔乙己》)或者寫作做一準備。在教學時,可以重點讓學生搞清楚幾個點:((1)老王的悲慘身世及處境。(2)我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往事。(3)老王悲慘遭遇的社會根源。)

莊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句話值得得辨證反思,我們當然主要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都要有一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鄰里關系。但我們也更希望有一個能夠供大家暢游的江湖,也就是要有一個和平穩定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教學過程:

導入:教師先講莊子“相濡以沫”的故事,略加分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是愛心,“只有人人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有條件,課文結束時可播放這首歌曲。)我們中國在古代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進步思想,這些其實都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需要一種和諧的關系。今天我們將學習楊絳的《老王》,本文通過寫作者與車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車夫艱難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一)快速的閱讀文章:

1、把握課文主要結構:

板書設計:

《老王》

(一)(第1-4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邏輯順序)——“苦”

職業;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二)(第5-末)回憶與老王交往幾個片段(時間順序)“善”

A、愿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

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

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

D、去逝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老王的是個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條件如何?

答:老王的身份是三輪車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個破落的大院中的破舊小屋里。(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

2、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人物是老王,從文章里不難感受到這個人物身上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苦”與“善”;第一部分的交代顯然重點表現了他:“苦”的一面,那么他的“苦”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苦,具體表現在: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汁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著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涼艱難。

3、“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么說“同是不幸”?

老王的眼睛瞎了一只是事實,相對于正常人而言,這就是一種不幸,不管他是因“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還是因為“得了惡病”而瞎了一眼,所造成的后果都是瞎了一眼,而這原因都是不幸的表現,所以這樣說。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愛護反映在文章中,這體現了作者一家那種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老王是不幸者,但作者認為,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總是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蜌?,他們總是照原價付。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傊?,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4、“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請你想一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年月?為什么“蹬三輪”的要組織起來?如何評價那個時代?

答:作品反映的是“文革:那段荒唐動蕩的社會,當時受到左的思潮,不許人們單干,所以連蹬三輪的也要組織起來。作者對那個時代是深惡痛絕的。

(三)分析課文主體部分:

作者因為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老王,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就不可能將老王所有的事情寫上去,而是寫自己與老王交往或者聽聞的幾件事,用這種方法來塑造人物可以使情節集中鮮明,節省文章的篇幅,能夠更好的表現主題,但寫作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選擇。

(1)事件一:“送冰”

第一個片斷寫老王給“我”家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突出老王的忠厚、老實;

“他從沒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他大概壓根兒沒想到這點。”這一句表明老王是怎樣一個人?“大概”一詞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這一句是對前面“老王是其中最老實的”的一個補充說明,表明老王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占“我們”的便宜或是欺負“我們”,可見老王是一個老實忠厚的人。 “大概”一詞不能刪去。因為“大概”表示一種猜測,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而作出的一種猜測。

2、事件二:“看病”

第二個片斷寫“我”家默存(即錢鐘書先生,楊絳的丈夫)上醫院,老王不僅把默存送到醫院門口,,還堅決不收錢。“我一定要給錢,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從老王的語言上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與憨厚。

從文章里,你能不能感覺出“我”與丈夫當時的身份與處境?

答:都是知識分子,受到不應該有的迫害。

3、片段3:

第三個片斷寫“文革”時期,載客三輪取締了,因此老王的生計越來越艱難。老王又老又病又窮,如果不是“幸虧”有位老先生坐老王的車,他還怎么能活下去?不久老王果然病了,且總不見好。這也是為下文做鋪墊。

4、片段

4、

老王去世前一天,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删褪沁@樣,他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一瓶子香油,一包裹雞蛋。老王認準他們一家是好人,所以知恩必報。而此時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去世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太少。

(1)“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句話屬于什么描寫,說明了什么?

答;肖像描寫,表現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脫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該句借僵尸、骷髏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經打的特點,形象而貼切地寫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變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點。)

(2)“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不完。”老王送來的雞蛋再多,總也有個數量,為什么說多得數不清?

答:“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作者記住的不是老王所送雞蛋的多寡,而是其中蘊含的沉甸甸的情誼。這份情誼無法用冷冰冰的數字表示。

(3)我強笑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強笑”是什么意思,我為什么要強笑?

答:勉強的笑,對老王送我們東西感到于心不安,也為老王的善良和不幸感到凄愴與高興,故而欲笑又笑不出,只能“強笑”。

(4)“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又“站著等我”。

答:“趕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站著等”是為我的話,是在領受謝意。

(5)從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送香油和雞蛋給“我們”是為了表示“感謝”的?

答:他送我們的意思表達得很明白,并說“不要錢”,送的第二天便就死去了。

(6)“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作者為什么要用這種修辭?

答:夸張。再次強化老王臨終前的形象,表現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現他人性上的善良。

(7)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你認為我是如何領受他的謝意的?

答:很誠實地給他錢,并注意他的尊嚴。我只說“免得托人捎了”。

(8)對結尾一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

小結:課文主體部分通過“我”與老王交往的幾件事情,重點表現了老王善良的性格。

善,具體表現在:“愿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樣荒唐**的年代,錢鐘書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然而老王絲毫沒有影響,照樣尊重錢鐘書夫婦。他認準他們是好人。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太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

2、為什么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而且每況愈下?

在新社會里,老王還處在那樣苦難的狀態,而且每況愈下,這是因為當年極“左”思潮所造成的。如北京解放后,連蹬三輪車的都要組織起來,而老王因為那時“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沒有進去,只能成為單干戶,使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文革”時期,載客三輪都被取締,老王只好把他那輛三輪改成運貨的平板三輪送客,將就維持生活。另外,整個社會對不幸的人缺少關心??梢哉f,老王悲慘結局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的。

綜合性學習:讓世界充滿愛

設計說明:

沒有愛的世界是死寂的,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沒有了親情與友情,缺少了真誠與傾心。當代中學生,多是獨生子,多自私自利,對周圍的人與世界漠不關心,眼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通過本次學習,呼喚他們的愛心,讓他們懂得愛親人、愛他人、愛社會是一種幸福,給他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準備時間:雙休日兩天

設計步驟:

一、課前準備

1、 積累以“愛”為話題的名言警句、歌詞、詩句等。

2、 訪問、收集給親人、給他人、給社會送溫暖、關愛的感人事跡。

3、 教師與學生同時積累,并準備好歌碟與有關光碟。

4、 調查、采訪生活中的人們因環境被污染和被破壞的憂慮、痛苦~

二、傾訴愛心

1、 激情導入:課前放《愛的奉獻》歌曲,渲染一種濃濃的情感氛圍。

(如果沒有愛,天空不會那樣湛藍;如果沒有愛,花兒不會那樣燦爛;如果沒有愛,人們不會有那樣美的笑臉;如果沒有愛,彼此之間聆聽不到關切的問候與促膝的暢談~~~是啊,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同學們,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共創一個美好人間。)

1、 交流積累

⑴交流以關愛為話題的名言警句、歌曲、詩句等(教師將自己積累的投影出來讓學生摘抄)

⑵講述自己或他人給親人、給他人、給社會以關愛的感人事跡。(師生同講,先在小組內講,然后推薦感人的事跡在全班交流)

⑶師生同說聽了這些事跡后的感受

2、 教師放光碟

看抗洪搶險場面——生談觀后感——師談觀后感

3、 列舉反面現象,說感受、說策略。

丟棄親子、虐待老人、家庭暴力、多個慘案還時有發生,你目睹、親聽過這些事嗎?當

你看到或聽到這些事時,你想說點什么呢?你認為應該如何制止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或寫或說,或小組交流或全班同享,師生同寫同說)

三、關愛廣泛

1、 播放或講述人們在優美環境中愉快晨練、散步、談心、工作等場面,“留下一片綠蔭”“保潔一汪潭水”“純凈一片藍天”~~這也是給自己、給他人、給社會的一片關愛,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學習生活,你有怎樣的感受?(師生同談)

2、 揪放或講述被污染、被破壞的鏡頭:河水在變黑、垃圾在亂扔、樹木在砍伐、動物在被獵~~你做過哪些?你看見別人做過哪些?你認為這樣做為別人帶來些什么/(師生同說)

3、 假如你是市長或是環保局長,你會怎么治理?寫下你的設想。

(師生同寫,然后交流)

四、愛的永恒

1、 聽《讓愛住我家》《神奇的九寨》《愛的奉獻》,讓學生再次感受充滿愛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從而激發他們愛的情感。

2、 以“愛”為話題,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師生同寫)

3、點評:師給生評,生給師評。

[第三單元]

11.中國石拱橋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2.列出文章結構,領會文章的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制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結構。

2.難點:課后思考練習題三,以形象的語言介紹一種事物。

學法指導:引導•自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常常用橋梁來比喻友誼,因為是友誼就像橋一樣把兩個人連了起來??梢姌蚴窃跊]有路的地方搭起來的路。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二.簡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有。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報》,文筆通俗易懂,為讀者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歷史上的輝煌成就,及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贊揚了我國

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三.檢查預習

1. 查字典,給加點的字注音。

弧形 拱橋 陡坡 勻稱 惟妙惟肖

2. 讀了本文,你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以及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不同之處?

四. 初讀課文,看看作者寫出了石拱橋的什么特點。

1. 提示:請同學們找出哪些段落是寫趙州橋的,哪些段落是寫盧光溝橋的?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一,填空。

2. 學生讀,填空,教師巡視指導。

3. 總結:

名稱 位置 修建年月 結構特征

趙州橋 橫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2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面三刀個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橋結構均勻。

盧溝橋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 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1.聽寫

2.說說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二. 細讀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樣說明石拱橋的特點的。

1.為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一個趙州橋,一個盧溝橋,這種說明方法叫做——舉例子。

2.在寫趙州橋和盧溝橋時,作者列舉了許多精確的數字,這種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數字。

3.為了讓人們更清楚的認識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的語言很具有邏輯性,例如課文第五自然段,在寫趙州橋時,先介紹了橋的長度、寬度、設計施工的精巧。再分四點用數字分別說明。層次性很強。

4.作者在介紹兩座橋時,既抓住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又注意到了它們之間的不同點,請同學們找出來。(共同點是都介紹了地點,修建年代 ,及它們的結構特點。不同點是在介紹趙州橋時順便說明了橋的設計者,介紹盧溝橋時作馬可•波羅的話來贊揚其高度的技術成就和藝術價值,還介紹了盧溝橋的的特殊歷史價值。這不但使行文有所變化,而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最后兩段。

1.第九段寫什么,怎樣寫?

(文章又分三點解釋了到得如此輝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寫……再寫……最后寫…)

2.最后一段寫什么,怎樣寫? (介紹了解放后我國石拱橋的修建情況,列舉了我國修建的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長虹大橋”、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鋼筋混凝土拱橋——(雙曲拱橋等,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取得的巨大成績。

四.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行文簡潔、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 (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二)

五.聯系課后思考練習題三,引導學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說明的事理解釋清楚。 (我們常說用白紙寫黑字,黑板其實就是一張黑色的紙,用白色的筆來寫。我們把一張黑色的紙放大,再掛起來,就是一張黑板。)

12. 橋之美(自讀課文)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征進行說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拿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這篇文章說明對象是什么?橋之美體現在何處?作者是如何說明橋之美的?

二、討論學習:

1、自讀課文,討論。要求:邊讀邊思考剛才總結的問題。

2、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是橋之美。

在作者眼里,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作者舉了烏鎮的石橋、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致、長橋之美、山區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以及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狹窄擁擠,令人憋悶;而石橋輪廓鮮明簡單,能使空間陡然疏朗開闊,令人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著堅硬的石塊,強弱、輕重、動靜不同,顏色對比,陽剛與陰柔兩種美的不同,和諧而統一。

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形成鮮明的對照。

3、小結:

吳冠中老先生以其畫家獨有的眼光給我們品評了橋之美,先總的說了美在哪里——橋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注意到塊、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然后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了什么樣的橋梁才是美麗的。條理清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引導我們對這些人類的智慧結晶進行了欣賞。

4、再疑:你是否贊同吳冠中先生的看法?為什么?

三、拓展學習:

那么,我們也用自己的眼睛來看一些橋梁,試著品評一下這些橋美在哪里。

(出示橋梁圖片)

——可以從構造奇特、用料特別、特定意義、外觀造型等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橋之美》這篇文章,作者先從總的方面說了作為一個畫家,對橋梁的欣賞的著重點,然后分別舉例說明了橋與周圍景色之間的關系。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欣賞橋之美的又一種角度;而且,我們還知道,說明一個事物時,應先抓住該事物總的特征來說明,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注意。

五、作業。

13.蘇州園林

教學目標:

1、 領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激發學生愛美愛國;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葉圣陶(1894~1984),原名葉紹鈞,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倪煥之》。他原籍江蘇蘇州吳縣,所以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放聲朗讀課文,讀準下列詞語

軒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丘壑(hâ) 嶙峋(lín xún)

鏤(lòu)空 薔薇(qiáng wēi) 重巒疊嶂(zhàng)斟酌(zhēn zhuó)

2、讀了課文后,蘇州園林給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請試用簡短的文字概括。 (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蘇州園林為了達到圖畫美這個目的,具體設計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中四個“講究”的次序能不能調換次序?為什么?

3、某公園聘請你為園林設計師,你將會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設計,如何設計,讓游客有“如在畫圖中”的感受?(適時播放《蘇州園林》風光片)

4、蘇州園林追求完美的圖畫,除了上面討論的四個“講究”外,還注意了哪些細節?

明確

1、為了達到圖畫美這個目的,具體表現在“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這四個方面。

2、不能。因為這四“講究”是總寫,后面的

3、

4、

5、6四個自然段就是按這四句話的順序來安排的,在內容是前后一一對應。

3、可結合課文中的“亭臺軒榭的不對稱”、“假山堆疊的藝術性”、“花草樹木的映襯性”、“景色的層次性”等方面,暢談自己的設計思路,自由發揮,不拘一格。

4、蘇州園林追求圖畫美,除了上文的四個“講究”外,還注意了蘇州園林中“各個角落的圖畫美”、“門和窗的圖案美”、“色彩的搭配”等。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討論:

假如要你來介紹蘇州園林,還有別的思路嗎? (要求:學生自由發揮)

要點:可按照時間順序;可介紹蘇州園林的發展史;可分類介紹蘇州園林等等。

五、布置作業,訓練寫作

小作文:我們的校園(150字)

先抓住玉峰學校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和食堂的共同點,先概述,后分說。

15.說“屏”

教學目標:

1.查字典,看注釋,掌握重點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屏”的有關知識。

3.體味本文生動的語言,弄明白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4.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屏”的有關知識,體味語言,弄清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學生拿著自己找的圖片或小屏風,向同學作介紹,語言可能不生動,教師可以就此導入, 看作者是怎樣介紹的。也可以用古詩詞中有描寫屏風的詩句導人。 二.檢查預習“讀一讀,寫一寫”,教師正音。 三.朗讀課文并思考: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 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 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四.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 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

a.引用《秋夕》詩句,表達了作者幼時對屏風無限地向往與喜愛之情,放在開篇,易 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赌档ねぁ分?ldquo;銀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放在屏風的定義后既補充了屏風的含義,又使語言生動有趣。結尾兩處引用古詩佳句,點出“屏”這種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表達了作者希望人們更好地開發和使用屏風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

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小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 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借此喚起建筑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著,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煥發出青春,重新大放異彩。

五.拓展延伸

在古詩詞中,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說到屏,你還找到了哪些圖畫描繪了屏,全班交流,請 你引詩配畫作解說。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 青天夜夜心。宋代詞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想像一下,屏風將會有怎樣的用途?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業

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學著用上古詩詞佳句, 要用得得體。

[第四單元] 16.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4.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洞笞匀坏恼Z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大自然的語言”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梢?ldquo;大自然的語言”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語言”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大自然的語言”——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大自然的語言”。

三、學習舉例說明 :

1.導入: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

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

17.奇妙的克隆

教學目標:

1.理解說明的思路,掌握說明的方法。

2.培養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續對說明方法進行學習和鞏固,理清作者思路并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 “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2.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課堂導問”,供小組討論。

3.提問: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拔。學生

小組討論后發言總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

第二課時

一.研讀探究

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

出示問題組: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結: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通過上面小結,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結果,教師再作歸納。

合作探究

a.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b.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c.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提示: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二.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教師可以提供網上、報上的各種言論幫助學生思考,同時也應緊緊抓住課文結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對學生的辯論進行點撥。

三.學生小結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四.延伸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1.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重點、難點:

1.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2.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大陸漂移圖示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那么“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二.明確目標

1.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科學觀點。

2.把握“恐龍無處不在”印證大陸漂移假說的說明順序和方法。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

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

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五.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六.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后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二.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三.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舉例子說明)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舉例子說明)

由以上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討論明確:

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發現→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

(學生談個人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討論明確:

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五.總結、擴展

1.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那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2.科學發現本身是一種科學成果。而對科學發現的研究還會產生系列科學成果,甚至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同學們對此進行研討、分析。

3.《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兩文所寫內容及所采用說明順序的相關處。

討論明確:(1)都圍繞恐龍展開說明內容;(2)都以科學發現引發科學觀點,科學研究印證科學觀點為說明順序;(3)兩文都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19.生物入侵者

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特洛伊木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進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字音

三.轉入正文學習,主要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來完成教學重點。(問題由實物投影展出)

形式:學生自由討論找出問題答案,教師加以總結歸納。

問題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課文第一段。

問題二:本文向我們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答案: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四.了解課文內容后,進而探究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明確:

1、使用了邏輯順序 作用: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五.教師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于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生態現象的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以及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六.作業:

抄寫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0.你一定會聽見的

教學目標:

1. 學會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邊的生活世界,養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質和習慣。

2.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熱愛并體會豐富多彩的生活。

3. 加強朗讀,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2.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1. 學生搜集最讓自己感動的聲音素材,以備使用。老師準備音樂磁帶《苗嶺的早晨》。

2. 查字典,掃除字詞障礙。

3. 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自幼失明,發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見視覺對于人類來講是多么重要!還有一種感覺對人類同樣重要——那就是聽覺。是如泣如訴的二胡聲,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滿陽光;是瑯瑯的讀書聲使冬天的校園也充滿了生機;是媽媽的一句關心的話語使你傷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學由于在平時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種美妙的聲音。從今天開始,只要你“用心”去聽,你一定會聽見的!

二、初讀課文,熟悉內容。

1. 學生放開喉嚨自由朗讀課文。

2. 勾畫出與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語句或段落以備發言。 3. 學生自由發言談讀后的感受,教師注意點撥評價。

三、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由學生爭取自由朗讀課文,提出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要讀得猶如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夸張造作。

2。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

a 指導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語段勾劃出來,然后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組交流。

c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例如:

有的活潑風趣,優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黃色的頭發,當起風的時候,頭發互相輕觸著,像磨砂紙那樣沙沙地一陣細響,轉眼間,她的頭發,全被風兒梳掉了!”

“螞蟻們排列在紅紅的楓葉上準備做體操,„噗!?一粒小酸果從頭頂落下,„不好,炸彈來啦!?”

“一個寧靜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從天上輕輕地、輕輕地飄下,飄啊飄,飄落在路邊一盞孤燈的面頰上,微微地一陣暖意,小雪花滿足而溫柔地融化了……” 有的運用排比,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1、

2、3段構成排比——

你聽過蒲公英梳頭的聲音嗎? ……

你聽過80只螞蟻小跑步的聲音嗎? ……

你聽過雪花飄落的聲音嗎?……

5、

6、7段構成排比——

你總聽過風吹的聲音吧? ……

你總聽過動物的聲音吧? ……

你也總聽過水聲吧? ……

有的運用問句,與讀者直接對話,拉近和讀者的距離,激活讀者的生活體驗,引發讀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嗎?你聽見了世界的聲音嗎?你用心聽了嗎?你聽見了什么?

這里的幾個聲音游戲,你要不要試著玩玩看,也試著把感覺記錄下來?

輕輕松松嚼幾片脆脆的餅干、幾顆硬硬的糖果,感覺一下是什么聲音?

③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質疑答疑。

例如:為什么說不用心聽又沒有興趣聽的人久而久之會成為“沒有感覺”的人?

明確:因為他對外界的一切都無動于衷,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頭人,他當然也就成為“沒有感覺”的人。

四、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重點探究:課文為什么寫聲音從“無聲”寫起 ?

〔教師導學〕

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分析:①什么是聲音?課文中有沒有準確的解釋?②“蒲公英梳頭”、“螞蟻小跑步”、“雪花飄落”是不是有聲音? ③從“無聲”寫起有何意圖?

〔合作探究〕學生討論,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教師歸納〕因為“聲音就是物體振動時與空氣相激蕩所發出的聲響”,所以“蒲公英梳頭”、“螞蟻小跑步”、“雪花飄落”都是有聲音的,只不過這聲音太過細小,我們的耳朵難以感覺到罷了。從這樣細小的聲音——平常所謂“無聲”入筆,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聲響也就無不在可聽見之列了。

五、拓展延伸,聲音游戲

請多位學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讓自己感動的聲音,并簡述自己當時聽到的感受,和同學們分享。游戲活動要組織好,課堂氣氛要輕松,但不能松散。

六、布置作業:把自己用心聽過的聲音感受寫成一段文字。

綜合性學習:走上辯論臺

活動目標:

1. 了解辯論的有關常識。

2.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來闡釋自己觀點的能力。

4. 在辯論、交流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 賽前分組:廣泛征求學生意見,選好學生感興趣辯題,以個人傾向分組,教師協調。

2. 組內熱身:由各組再選四名同學作陪練選手,模擬對手,進行演練。演練結束,本組同學幫助選手總結提高。提交成果:各組在辯論比賽前各交一份由全組共同協作而成,代表全組對該論題觀點的文章。

活動過程:

(設計辯論賽現場,學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雙方各四名選手,分列兩邊;邀請的評委同學及老師坐下方第一排;各組組員分坐對應下方)

閃亮登場

主席宣布活動開始,介紹辯題及評委,雙方選手上場,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紹語開場。

一語中的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順序各推選一名選手陳述本方觀點,將該組同學對辯題的理解作詳細闡述。(每人時間限2分鐘)

你談我問

雙方闡述觀點結束后,由下面兩組同學針對選手發言,結合辯題向對方辯手發問。辯手對問題作出回答,不得回避(問題各提3個)。

口若懸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順序,各派一名選手對本方所持觀點進行論述。

針鋒相對

正反兩方在聽完彼此的論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選手針對對方的疏漏,予以反駁。本組成員可共同協商、討論。

唇槍舌劍

正方兩方由反方開始,圍繞辯題進行自由辯論。主席同學在雙方處于跑題階段時,可進行引導。教師在此作好引導工作。

一錘定音

雙方針對對方所持觀點及闡述,結合本方對該辯題理解,派一名同學進行總結發言。

他山之石

在評判團商議評判結果之時,兩組成員分別結合準備的資料及對方本次比賽表現,提出意見及建議,達到“真理越辯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評委點評

教師作為評委代表公布獎項:冠軍隊伍,最佳口才獎,最佳風度獎,最佳睿智獎,最佳博學獎。

針對雙方表現,結合活動目標對雙方場上隊員,場下組員的表現進行點評,著重從個人修養、口頭表達,思維角度進行評析。

成果交流

雙方交換賽前提交的文章?;ハ鄬W習,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

教學目標:

1、 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來解釋一下“世外桃源”的含義或舉例說明其含義。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優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生活的地方。)

二.整體感知

a) 教師朗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 b) 結合注釋初步翻譯課文。 三.局部品味:

1、引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

(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2、討論本段文字的相關內容。

(1)、本段文字主要寫了什么?

提示:描寫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學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2)、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

晉…武…緣…忘…忽…夾…中…芳…落…漁…復…欲…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提示: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學習。)

3、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

4、理清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中的地點轉移,并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本段文字:

5、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7、桃花源中的人為什么要到這里居住呢?

(討論后,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

8、 請按“初識、所聞、所感、離開”分層次,并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這段文字。

9、 探討:“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認為桃花源的人為什么嘆惋? B、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

(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外邊世界的**、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C、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D、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

四、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作業本上的課內練習。

22 陋室銘

愛蓮說

教學目標:

1、知識: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熟讀并背誦全文。

2、技能: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黃龍洞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張照片是在哪里拍到的?

這張照片拍自我們杭州的黃龍洞。景區內山崖上有一龍頭,泉水由龍嘴瀉入水池,水池中央立有巨石,上面刻有《陋室銘》中的名句“有龍則靈”。為什么要立這樣一塊石碑呢?我想自然是因為這里有黃龍的傳說,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希望得到黃龍保佑的美好愿望。那么,“有龍則靈”的作者劉禹錫的本意是不是這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劉禹錫的散文《陋室銘》,(出示課題、“陋室銘”山水畫)。

二、簡介作者、解題(學生結合課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1、陋室:簡陋的居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用韻。(介紹表現文體的字:表、說、記、序。/押韻--刨根問底:立即讓學生瀏覽課文找出韻腳和所押之韻。)

3、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頗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讀(要求大聲朗讀,注意停頓,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注意句讀)。

3、范讀(聽課文錄音)。

4、齊讀。

四、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參照注釋,讀懂課文。(遇到疑難,同桌討論)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鴻、白丁、馨等)

五、三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提問:大家覺得這篇文章難不難?(不難)是啊,總共81個字,名副其實的短文,淺顯易懂,“何難之有”?可是,這樣的一篇短文為什么會被后人傳誦了一千多年呢?

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查找到的資料與組內同學交流。 教師巡視,及時疏導,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可以從技巧(如文體特點、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等)和內涵(是什么、產生的原因、我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兩個方面來考慮。 小組代表上臺總結性發言,教師及時抓出發言中的關鍵詞句,糾偏扶正。

七、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辯證地、多角度地對《陋室銘》進行了賞析,學會多角度、多層面的賞析是這堂課的目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學會為人處世,懂得身處順境或逆境,都能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這也正是《陋室銘》的精髓!

《愛蓮說》

教學目標:

1.托物言志的寫法。

2.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能夠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為大自然為我們創設了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它用神異之筆為我們渲染了一個清新的綠色世界,還不忘用萬紫千紅的花來點綴它。正因為有花,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花,并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寫梅花的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描寫牡丹的詩句“天下無雙艷,人間第一香”,描寫杏花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可以說,描寫花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卻百花不愛,偏偏對蓮花情有獨鐘,并為它寫下了一篇傳世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愛蓮說》(板書課題:愛蓮說)

二、整體把握,感知語言

1. 教師范讀,同時要求學生給生字注音,并標出難句。

2.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3. 任抽兩名學生朗讀課文,同時讓其余學生注意糾正錯誤的字音、語氣、語調、節奏等。

4. 全班齊讀課文,并結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語言,領悟語感

思考:我們把課文讀好了,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愛蓮,那么,蓮花的可愛之處表現在哪里呢?

[明確] ①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潔、質樸;②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出了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遠益清”的芳香;③從風度方面寫出了蓮“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為蓮花高唱贊歌,文章是不是僅僅寫蓮花呢?

[明確] 作者借蓮花來寫人。①在社會大環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質樸;②作者自喻不與俗人為伍,以蓮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擬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③把蓮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剛直、莊重,大有如屈原所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貴品質。

思考:作者借蓮花來寫人,而又直接在文中點出來,那這種寫法叫什么?(明確: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頤身上具有哪些“蓮花”的品格?

提示:學生活動,教師小結。

小結:大家說得棒極了。作者之所以能寫出“出淤泥而不染”這樣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息息相關,更和他在這一特定的環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關。周敦頤那筆筆傳神、句句融情的文筆是不是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要寫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僅要貼近生活,有真實的經歷,還要體現自身價值的鮮明的獨特的個性。

思考:剛才,同學們已經把周敦頤為什么要借蓮花來抒發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闡述清楚了。下面同學們回顧一下,看看還有什么不懂的,提出來,請同學幫助解決。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篇文章的主體寫的蓮,為什么要寫菊和牡丹?

[提示] 對比 、襯托(正襯、反襯)

(2) 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連用兩個“獨”字?

[提示] 第

一、說明周敦頤和陶淵明一樣,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第

二、作者贊同陶淵

明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但不贊同陶淵明的隱居、逃避現實。連用兩個“獨”字,非常鮮明地闡述了自己還有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3) 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蓮”的順序寫的,為什么文末卻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蓮”的順序,是為了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后文按“菊——蓮——牡丹”的順序寫,是從褒貶的角度,說明凡是超凡脫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少,而趨勢媚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寫,最后用反面的反襯一下,更有獨到之處;三句分別用陳述句、疑問句和感嘆句表述,特別是最后寫牡丹時用了感嘆號,更表達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四、實踐語言,習得語感

1. 讀了《愛蓮說》,我們仿照作者用蓮花來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歡……”句式說一段話,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樹木。但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注意內在聯系;第二,要有新意。

(學生活動,教師適時點評)

2.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比如說“央視”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內江城管透視》),我們作為中學生該怎么對待這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老師適時引導點評)

五、背誦積累,積淀語感

1. 延伸積累,師生補充有關描寫“蓮花”的詩句。

2.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六、結束語

課上,同學們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為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文章,為了使這篇課文進一步得到深化和運用,今天回家的作業就是寫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學們在欣賞蓮花的“亭亭凈植”同時,別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七、作業:

流利地背誦兩文,準備默寫。

23 核舟記

教學目標: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

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 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 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 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當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 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么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蔀橄挛挠嘘P蘇拭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復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4.第

二、

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后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么?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

二、

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沖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么只用這么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八、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25杜甫詩三首

教學目標:

1. 背誦這三首詩歌。

2. 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學過程:

《望岳》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1.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

《春望》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石壕吏》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 介紹背景。

2. 簡介作者。

二、整體感知:

1. 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 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三、看圖理解課文:

1. 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 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九、當堂背誦全詩。

附: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詩人,杜甫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的喜愛。頂著“詩圣”頭銜的他可謂是聲名遠播,婦孺皆知。但若問及杜甫究竟憑何得以居于千古大浪淘沙的蕓蕓詩人之上時,相信少有人能體察出這”圣”字之深遠含義。

《杜甫詩三首》:《望岳》, 《春望》,《石壕吏》的巧心組合足以對這個問題獻上答案了。

回看幾千年的文化史,飽受儒家文化浸淫的中國文化中,對偉大的判斷不外有二層:一是藝術上的造就,即憑借頂尖的創造力創新文體或者使前人所創的其中某些臻于完美。二是思想內容上的前瞻性和深刻性:既反映代表時代精神,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是所謂的“妙筆生文章,鐵肩擔道義”。而將兩者融于一體又達爐火純青的確實不多。杜甫之前有屈原:創新騷體以抒愛國之情成為典范;與杜甫同時的有李白:兼擅各體,重立“不為富貴折腰”的骨氣。傳至杜工部,除了沉郁頓挫的詩風之外,在歷史上留下最為濃重的一筆就是“士”——這個特殊群體作為理性,公平,正義維護者形象的完善吧。

“士”,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們,歷來以社會良知來作為其理想人格。即深切關懷國家,社會以及世上的一切有關公共事物,人,事,以無所畏懼的心去憂患國家命運,批判眼前不平,重建理想之國。而杜甫的憂患意識又尤為突出。據劉明華在《杜甫研究論集》中對憂患所下定義:憂患意識是人類對自然災害,人生命運和社會危機的憂慮和焦心的心理意識。大致上分為生命憂患和政治憂患。憂生者未必憂世,但憂世者常常免不了憂生?!抖鸥υ娙住凡坏畜w現了以上兩種憂患,更展示了 “詩圣”杜甫的成長過程。

《望岳》作為詩人少年青春之時所作,屬早期作品,二十四五的杜甫家資殷豐,朝氣蓬勃。于是當望及祖國如此錦繡山河時,自然意氣勃發,氣吞山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道出了“士”——杜甫為國效力,大展宏圖之愿。而這種單純的快樂隨著閱歷漸長奔波于市時,逐漸消退。到了必須面對安史之亂這個王朝衰變轉折點時,杜甫不得不以儒思想在“士”身上形成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對亂世作出反應。于是“自非曠士懷,登茲翻而憂”的杜甫開始了綿綿憂患。杜甫于亂世飄零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因個人遭遇而生的生命憂患,這種憂生之感始于他在長安的困頓期。于是《春望》中的杜甫就感于妻離子散,國破家亡自己卻白首無成,大談了亂世之苦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想黍離之悲,見鮮花而落淚;恨離別之愁,聞鳥叫而揪心。“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剛過不惑的杜甫就開始白頭,對早生華發的描寫正是杜甫對自己坎坷流離,憂患悲愁,報國無門,無法完成少年志向的一種追憶和感嘆。

但杜甫并未讓人感到他在苦難面前的畏縮,他一放面感嘆時不待我,命運多創,另一方面卻更意識到人生如此局促,只有采取我不棄世的態度放有所作為。這就使得杜甫在生命憂

患中注入了責任感。他想到了通過立德、立功、立言在歷史生命中得到肯定。這使得詩人的最終憂患超越了對個體的垂憐。

在所選的最后一首《石壕吏》中,其中最為精彩的句子是后來代夫從軍的老婦人的一番自白:“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這幾句話忠實記錄了唐王朝官吏的殘忍暴戾和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慘生活。杜甫在民族危難之時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已經表明他從對個體生命的悲嘆中跳出來了,完成了由憂生到憂世的蛻變,這也才真真正正體現出了他的偉大之處。這是因為——

儒家的“民貴君輕”所提倡的對民的重視仁愛說到底是維護統治的手段而并非給民眾以權利,尊重以之監督君主的權利。人民當為朝廷,說好聽點是國家的生死存亡而效力,這在《石壕吏》中表現為杜甫稱贊了老百姓在巨大災難面前表現出的勇氣和做出的巨大犧牲。但政治上的判斷最終被良知所動搖——生來就宅心仁厚悲憫者,對所有生命都悲切關懷的杜甫把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將是至王公大臣,下至貧民百姓,都融入“悲天憫人”的“憫”之中。也正是因為杜甫親身經歷了災難的折磨,這種關心才遠遠勝于其他僅僅是“旁觀者”的詩人。(寫百姓疾苦的詩人又何止杜甫一人,白居易也曾表現過如此主題,但他的‘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觀點表明了他只是靠想象和體會來完成,并不能成為真正的同情。)

總的來說《杜甫詩三首》記錄了一個詩人由盛世入亂世的離亂遭遇和感時傷痛,展示了杜甫又立志為過效力到對未能實現此愿望的憂患到最后真正的憂國憐民的過程。這是杜甫的人生經歷過程,也是杜甫作為“詩圣”的成長和蛻變過程。而杜甫的——“圣”——也正是體現在他始終心系國家由患己到患世的過程飛躍。

綜合性學習:蓮文化的魅力 活動目標:

指導學生通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途徑的實踐活動,對中國蓮文化進行認知、體驗、感悟和表述,培養語文學習必需的觀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活動過程:

一、感知環節

(一)準備階段

1、參加本活動的相關學科指導老師(包括語文、生物、美術等)的準備工作:搜集篩選資料,對要指導的內容和學生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2、結合本冊課本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和觀察的方法。例如:如何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和書籍,如何在互聯網上搜索需要的信息,如何記觀察筆記等等。并開始著手搜集文字和圖片資料。

3、向學生簡要介紹研究性學習的范圍:蓮文化的魅力,明確研究總目標和基本方法。

4、在老師說明分組要求和原則后,學生根據需要自由分組,組成“探究小組”。

(二)活動階段

1、欣賞蓮、了解蓮(生物教師指導) 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前往公園觀賞蓮。細心觀察,與從書本和網絡上了解到的有關蓮的習性、特點、品種、用途等知識相聯系,分組探討,現場介紹蓮花的某一部分的特點,并說明

其價值所在。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栽培蓮,寫好種植觀察記錄。

2、 蓮的繪畫、攝影(美術教師指導)

通過觀察、欣賞,用畫筆或者相機表現眼前的蓮。學會捕捉能給人一美好遐想或深刻感悟的瞬間、部分。畫的形式不拘一格。整理后用展板展出。

3、追根溯源,自主探究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提供參考課題,各小組自主選擇

① 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② 詠蓮文學作品賞析

③ 關于蓮的名勝古跡

④ 蓮與佛教

⑤ 關于蓮的傳說故事

二、感悟環節

分小組活動(一課時)學生充分、自由討論,教師巡回指導。

三、表達環節

語文教師指導小論文寫作常識(1/2課時)

各小組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小論文)

匯報形式:

1、展板:圖片、文字、美術作品

2、賽詩會

3、小論文交流評比

[第六單元]

26.三峽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啟發,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二. 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三.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為游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游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才在寫導游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么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為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四.布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游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27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游》《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

教學目標:

1、 背誦并默寫課文。

2、 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無不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實,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們偉大的祖國哪兒不是神奇如畫呢?不信,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二、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課文

2、以同座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疏通文意,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3、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見教材上所作記號)

4、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組為單位欣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參考《三峽》的各種描寫角度)

2、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 班級交流

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誦默寫

自背、互背、最后當堂默寫。

五、作業布置

運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記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翻譯課文,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2、文章主要寫了什么景,是怎樣寫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與《答謝中書書》有什么不同?

《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目標:

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三.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游》。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

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9 湖心亭看雪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3.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二.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匯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了解作者。

三.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復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癡 四.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

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

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

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問題四: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

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五.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六.作業:

運用白描手法,描畫一個人。

30詩四首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新課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體感知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自由背誦。 二.研讀與賞析

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

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

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語言“自然、通俗”。齊背課文。

《游山西村》陸游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b.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全班討論、交流明確:

a.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b.表現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三.研讀賞析

齊背詩歌,思考問題:《游山西村》中,哪兩句詩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四.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間生活,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

明確:《歸田園居》(其三)流露出了歸隱田園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側重于對農家純樸風俗的留戀。我們還學習過哪些反映鄉間生活的古代詩歌? (孟浩然《過故人莊》、辛棄疾《西江月》……) 五.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這兩首詩歌。

第二課時

《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全冊教案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植物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 板書設計: 樹的相同之處:

它們都長在泥土里 都需要陽光、水 都有樹干、樹皮 都有樹葉、果實 „„ 教學后記: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的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

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的草,找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樟樹 莖 顏色

軟硬 粗細 質地

狗尾草

葉 顏色

形狀 軟硬 大小 氣味

果實

顏色

形狀 大小 多少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非交叉位

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叉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大樹

小草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的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的共同點有根莖葉,有的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的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的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的作用是梳理學生的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的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的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的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的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四課

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的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的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的陸生植物的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水葫蘆 狗尾草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五課

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過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F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過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

第六課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植物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變化不太明顯。 植物的變化表現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等方面。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2.過程與方法:

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據記錄植物的變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CAI課件),帶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在,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可結合第2課的課外作業及學生的精彩發現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的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

首先得測量樹干是否變粗了,我們得在樹干的同一高度連續測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級孩子尚未接觸過平均值的數學解法);過一個階段再同樣測量進行記錄。能不能看出樹干的變化呢?

數數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狗尾草會枯死嗎?樟樹的果實又是怎樣變化的呢?

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的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的葉子的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還可以觀察樹葉的其他變

化。

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的莖、葉

1、活動:根據討論的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進行觀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的觀察數據,思考這些數據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的數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樹葉,說明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的數據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我們還可以同時觀察田野、路邊和家里的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就這樣一直觀察你所選擇的那棵樹或草,觀察它們在秋冬季的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中,你能做到嗎?

這樣堅持下去,我還可以知道大樹一年四季中的變化。

第七課

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CAI課件);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陸生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的“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的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的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的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幾課的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植物的共同特點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教學后記】

第二單元

動物

單元目標 科學概念

生命體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都有新陳代謝活動,能適應和影響環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進行生長發育。

地區上有很多種不同種類的動物,它們和植物一起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動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間和應激性。 動物會經歷出生、發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他們的后代。

動物有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飼養一種小動物。

運用文字、圖畫記錄觀察到的內容。 運用維恩圖處理觀察內容,整理描述結果。

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通過閱讀提高對動物基本需要和動物多樣性的理解。 比較多種動物,總結他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動物的興趣。

感受動物的多樣性,培養對不同動物的研究興趣。 培養對動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培養保護自然環境種動物的意識,能愛護自然環境下的小動物。 培養以觀察目的為出發點,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

課時計劃:本單元每課用一個課時完成,整個單元用九課時完成,其中兩個課時為機動課時,用于查漏和單元總結。

第一課

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學生分組尋訪。

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課

蝸牛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

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第三課 蝸牛

(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

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設計意圖:對生命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第三單元 材料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后,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么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亮?

3.延展性

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發生了什么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閱讀第50頁,了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過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過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3課

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教學過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和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塑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現:比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4課

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現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

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老師:古代造紙的錄像。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課,

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學生小組設計實驗,只要求簡單設想)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男〗M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現: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和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現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懸浮在水中的紙纖維)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是怎樣造紙的,想想跟我們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關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紙的錄像。

說說古人造紙與我們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纖維)

五、我們來造一張紙

1.有沒有興趣用短纖維來造一張紙呢?出示造紙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廢報紙。學生動手造一張紙. 3.觀察:我們造的紙是怎么樣的?與我們使用的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都由纖維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紙纖維疊加的方式等。

4、我們能造一張厚薄均勻一些的紙嗎?紙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5課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

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組內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了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并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6課

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會經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過程與方法:

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新的環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運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自主探究磚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

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2、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要運用前幾節課掌握的探究方法來研究兩種人工材料。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二、磚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墻的圖片、各種陶瓷制品的圖片。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1.導語: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磚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樣的特性呢?讓我們展開對磚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學們想研究磚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樣進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簡單回憶對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檢測方法和所需實驗器材)

3.分發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分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注意: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的探究情況,對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情況作出初步評價。

4.匯報交流?,F在我們能比較詳細地描述一下磚和陶瓷了嗎?提倡先填一填氣泡圖,整理自己的觀察實驗所得,再來進行描述。

四、黏土的變化

1.我們知道磚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課件展示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

2.了解了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和疑問?(①黏土是松軟的,燒過后就變得很堅硬,它的變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燒制而成,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樣?)

3.分發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進行觀察比較。

4.匯報小結:燒制磚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燒制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就導致了磚和陶瓷有了許多不同的特性。

五、課堂小結

1.磚和陶瓷是人類了不起的發明,但是磚和陶瓷的生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2.我們還知道哪些材料?關注我們身邊的材料,課后做個小調查。

第7課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 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匯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制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里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搜集了關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小結: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又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應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1.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展歷史”及“復合材料”。

2.展示自制復合紙,建議學生課后進行復合紙與普通紙的對比研究。 3.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的發現!

第四單元 水和空氣

第一課 水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

給每個學生準備:1瓶醋(500 ml,分發給小組)、1瓶牛奶(500 ml,分發給小組)、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分類用圖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關于水,我們了解哪些?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將自己知道的關于水的內容進行簡單記錄。

2、匯報交流,師有目的地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概括、梳理。

3、師生交流總結,把關于水的知識歸結為幾個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

態、水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系、水的基本特點等。

4、播放一小段關于水的影像資料,進行拓展,同時滲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這些物質。(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你們有什么辦法猜測里面裝的是什么,水又裝在哪個袋中嗎?并思考這么猜測的根據是什么。

2、生實踐,師巡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并了解學生的想法。

3、交流討論:你們猜測的結果如何?你們猜測的依據是什么? 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的是哪些,為什么?

4、討論交流:把這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么做?為什么?

5、生實踐

6、師:對于袋中所裝的物質,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測,請大家把袋子都打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7、引導學生將袋中所裝的物質進行分類,交流匯報自己的理由。

8、根據學生交流匯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的理由是什么。并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還有哪些。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簽)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給每個學生準備: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1、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為例,進行研究。

2、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提示:在科學觀察中,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師板書展示。

二、滴液比較

第五篇:遼師大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變小的世界教案 1.交通在線教案 流動的風景 【活動目標】

1.了解交通工具的發展史,知道交通工具是為適應社會 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的。

2.深刻了解并體會交通工具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與決心。

【活動過程】

一、結合生活實際,談話導入

1.師講述:老師上下班時最愿意騎自行車了,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靈活性還很大,想去哪就去哪。如遇到雨雪天,就坐公共汽車;有時候時間來不及了,就打出租車。同學們都用過什么交通工具?你最喜歡哪種交通工具?為什么? 2.生交流交通工具的用途。

師:看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使我們的出行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剛才有個同學問我,交通工具除了能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還有別的用途嗎?誰來告訴他?師小結:交通工具原來有這么大的能量,那么同學們愿意對交通工具作更多的探究嗎?跟我來吧!(多媒體播放各種交通工具繁忙工作的情景,揭題)

二、探究交通工具背后的故事

師:關于“流動的風景”,你還想探究什么?生各抒己見。 1.生小組內結合課前搜集進行交流。

2.師生共同圍繞交通工具展開交流。師根據生的匯報情況把握時機引出如下幾個探究問題: (1)你還知道哪些新型的交通工具?(滲透環保意識、節約意識) (2)在古代時,我們的祖先也用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嗎?

生小組交流,集中匯報“交通工具的發展史”。師引導生在了解了交通工具發展史的基礎上,談體會和感受。 (3)討論:想象一下,如果沒有了交通工具,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師生共同探討。

師小結:看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對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交通工具的發展史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那么,交通工具發展到現在是不是達到頂點,不會繼續發展了呢?

三、活動: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師講述:過去的交通工具我們已經知道了,現在的交通工具我們正在使用,那未來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樣的呢? 1.師生大膽想象。

2.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繪畫。 3.展示交流,評選最佳設計獎。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老師由衷地希望同學們設計制造的新型交通工具能成為未來社會中流動的風景! 通向四面八方 【活動目標】

1.了解我國有發達的立體交通網(航空線、鐵路線、公路線等),體會它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了解路的發展史,感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

【活動過程】

1.利用學生課前畫好的自己家附近的道路交通示意圖導入: (1)師:課前我布置同學們畫的自己家附近的交通示意圖帶來沒有?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看誰講得最清楚最明白。 生利用實物投影介紹。

(2)師:這一條條路伴隨我們成長,伴隨我們走向四面八方,這些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你對路究竟了解多少呢? 生結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

師小結:順著同學們的思路,我們來全面地關注一下通向四面八方的路好嗎?(揭題) 2.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我國路的發展現狀。

(1)師:你家附近都有哪些公交線路?它們通向哪里?你都坐過哪路車?又開通了哪些新線路?師生交流,總結出公交線路方便我們出行,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師小結過渡: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公交線路,如果要到更遠的地方,就涉及鐵路線路了。 (2)師:(多媒體出示鐵路線路圖)你都去過哪兒?走哪條線路? (3)師:我國的鐵路線是怎么命名的?

(4)師:最近新開通的青藏鐵路,被電視、報紙等媒體多次報道,為什么? 生小組交流→適時想象在建設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探討:開通的意義。

師小結:青藏鐵路的開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加強了東西部的交流,為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除了公路、鐵路,還有哪些交通線路呢?

師生交流→多媒體出示航空線路圖、航運線路圖、管道線路圖。

2.現代信使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 2.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寫信傳情意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老師想知道你們與外地或國外的親戚朋友是通過什么方式共祝佳節、互致問候的。 師:現代社會中,人們通過書信、電話、電子郵件等通信方式保持著密切聯系。通信把你我他連在一起,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幫助人們實現了信息、情感和物質的交流。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與“通信”親密接觸,好嗎? 師:(出示古詩《秋思》,并簡單介紹詩的意思:做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么,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從這首古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師:看來,古時候充滿智慧的人們就知道“寫信傳情意”了。(板書課題)

二、討論交流,獲取新知

師:你們知道在古代人們還采用什么方式傳遞信息嗎?現代人用哪些途徑來郵遞信件? 生小組討論后匯報。

師:假設現在讓你與千里之外的親人通信,你會選擇下面的哪種方式?為什么?(出示圖片:烽火、飛鴿、快馬驛站、汽車、火車、寄信等)

師:看來,現代的通信方式更安全、更快捷。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一些自己家中的信件,你帶來了嗎? 生把搜集到的信件向其他同學作介紹。 師出示其他信件并補充介紹。 生把以上信件分類。

生自由設置情境,其他同學給出選擇哪種信件種類的建議。

師:如今,通過信件傳遞的內容更多了。(從郵政特快專遞中拿出一張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師:你知道信件還可以傳播哪些信息嗎?

師:其實如無特殊情況,平信以其方便、低價深受人們的歡迎。那么,你會書寫普通信件并把它郵寄出去嗎? 生按照書上第17頁的要求書寫信件及信封,比一比看誰書寫得最正確。 生自由介紹其他信件的郵寄方法。

師:小小的信件傳遞著消息,增進了人們之間的情感。下面這些人的做法是否正確呢?(出示圖片,生判斷) 生小組討論這些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師:如果情節嚴重,會構成妨害通信自由罪,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歸納總結,激發情感

師:假如你收到了在外地工作的爸爸的來信,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師:信件可以給親人帶來快樂、欣慰,親人特有的字體也給人以親近感,“見字如面”,這是不可取代的。最后讓我們在《一封家書》的歌曲中結束本節課。(播放音樂)

第2課時 一線連千里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我有一個朋友叫小明,他最近遇到了一件事需要大家的幫助,你們愿意幫助他嗎? 師出示情境,提問:小明與遠在美國的舅舅怎樣聯系好呢? 生回答,同時討論:有了電話還要不要寫信?

師:電話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能夠清晰地聽見對方的聲音,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線連千里”。 (板書課題)

二、師生共議,探討求知

師:小明決定接受大家的建議給遠在美國的舅舅打個電話,可怎樣打呢?

師:要想在中國撥打國際電話,首先應撥國際電話區號“00”,然后撥通國家區號,接著撥通城鎮區號。比如:從中國往美國的紐約打電話,應先撥國際電話區號“00”,然后撥美國國家區號“1”,再撥紐約市區號“212”,最后撥電話號碼,即“00+1+212+電話號碼”?,F在老師考考你,你會打國內長途電話嗎? (出示:國內長途字冠—0北京地區代碼—10被叫用戶電話—89001234) 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演示。(出示:“長途電話的變遷”) 師:你知道怎樣撥打長途電話能節省費用嗎?生答。

師:謝謝大家剛才熱心地幫助小明?,F在老師就來調查一下,哪些同學的家里或親戚家里安裝了電話? 生舉手表示。 師:看來電話確實走進了千家萬戶。你有過打電話的經歷嗎?能不能談一談電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便與好處? 生自由回答。

師:電話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電話嗎? 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回答。

3.信息社會面面觀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是信息傳播的途徑。 2.體會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4.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做文明的小網民。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引趣導入

(播放《新聞聯播》欄目片頭音樂)

師:這是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樂曲,請你們說出這是什么欄目的開場音樂?

師:你們??催@個欄目嗎?既然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欄目,誰能給大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欄目呢? 師:是啊,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確需要不斷了解、掌握各種各樣的信息。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不斷涌現的信息”。

二、信息搜索

師: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獲取信息的渠道。

師: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剛才大家說到的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等,我們把它們稱作大眾傳媒,也叫大眾媒體。

師:你們來談一談自己喜歡的媒體或欄目吧。

師:我們還可以依靠網絡來獲取信息。老師這有幾個熱門的網站,大家可以記一下。

三、解決難題

師:大量的信息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傳遞給我們的。那我們怎樣利用這些傳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有的同學遇到了困難,你們愿意幫幫他們嗎?

(播放錄像:十一期間出游的困惑:天氣情況、選擇旅行團、準備的用具等) 師: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辦呢?

生:我們可以看報紙,有的報紙有專門介紹天氣的版塊。 生:我們家每天都看電視播出的天氣預報。 生:我們還可以打電話查詢。

師:那你知道查詢天氣的電話號碼嗎?(12121) 師:選擇旅游團有什么技巧嗎?誰來幫幫他們? 生:可以打電話詢問、比較。 師:你怎么知道電話號碼呢?

生:報紙上有很多旅行團的報名電話。 師:你真是個細心觀察的學生。 生:我們還可以詢問去游玩過的人。

師:你的方法雖然沒有直接用到大眾傳媒,但不失為一個很簡潔的好方法。 生:我們還可以直接到旅行團咨詢應該準備的用具。 生:可以通過上網查詢的方法來了解。

師:看來你一定是個網絡高手,什么事也難不倒你。相信在大家的幫助之下,這次出游一定能夠圓滿成功的。

四、埋下伏筆,結束本課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利用大眾媒體來解決生活問題,相信今后遇到困難你們也能很快克服的。那你知道這大千世界中無數的信息是怎樣傳遞到你的身邊的嗎?

師:當我們獲得知識、享受媒體給我們帶來的快樂的時候,你知道還有許多工作人員正在為此辛苦工作嗎? 師:看了剛才的畫面你有什么問題嗎? 師: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找到答案呢?

師:老師相信通過今天對大眾媒體的了解,你們一定會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下次上課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的研究結果,有信心嗎?

師:那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第2課時

一、興趣導入

(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的圖片)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好朋友,你認識它們嗎? 師: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它們各自都代表什么含義? 師:你們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

師:電視、互聯網、報紙都是我們常說的現代傳播媒介,在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現代傳播媒介還有哪些?(手機電話) 師: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剛才大家說到的這些傳播信息的媒體,我們把它們稱作大眾傳媒,也可以叫大眾媒體,其中我們常見的電視、廣播、網絡、報刊也被稱作主流媒體。這么多大眾媒體會給我們帶來哪些知識呢?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哪些色彩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出示課題:讓生活更精彩)

二、信息發布

師:相信你們通過這些媒體也了解了不少新聞,課前老師讓大家回去搜集近期同學們感興趣的新聞,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今天我們開一個小小新聞發布會,請同學上臺發布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師總結:通過新聞發布,我們感受到大眾媒體的神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無論距離多遠,發生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傳媒了解到。

三、暢談媒體作用

師:各種各樣的媒體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在眾多的媒體中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呢? 1.電視:最近為我們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信息就是有關于奧運的消息,提到奧運,我們都難忘這樣一個鏡頭(播放課件)。剛才,我們共同回顧了2001年7月13日那個令全世界中國人都難以入眠的夜晚,當薩馬蘭奇主席清晰而有力地向世人宣布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時,全世界的中國人都沸騰了!是什么使我們在第一時間里就收到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呢?

4.科技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科學技術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到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科技將進一步推進社會的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

2.了解、體驗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與生產工具,進而悟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真正動力的道理。 3感受科技進步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培養熱愛科學。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現代化的交通、通信和傳媒拉近了人們的距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然而我們在享受著科技成果帶來的方便的同時,更應該了解一下科學技術到底經歷了一個怎樣漫長、曲折而又執著向前的發展過程。這個單元我們就要循著科技發展的足跡,真切地感受“科技造福人類”的含義。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以前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思考如今的生活跟過去比有什么不同。(播放課件:以前人們用木棒敲打衣服來洗衣服、用搓板洗衣服及用手洗衣服的情景;點著煤油燈看書、做家務的情景;用柴火燒火做飯,滿屋煙熏火燎,廚房的墻壁被煙熏得黑黑的;古代人民被疾病纏身,成千上萬的人被病菌奪去生命的情景)

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產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科技與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問題探討,形成認識

1.師:教材中介紹了肥皂來歷的故事,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科技發明與發現的故事?

2.師小結:科技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它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師: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受益于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技,科技的應用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舒適、豐富多彩。 4.生說如今在擁有了一些科技產品后家里生活的變化。 生小組交流后填寫表格。

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的變化

師小結:科技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技發展,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板書:科技改變生活)

三、體驗內化,加深認識

師多媒體播放課本中演示做飯工具變化的圖例。 生小組交流感受。

四、實踐體驗,課后延伸

師:課后請同學們觀察科技發展在美化城市環境、豐富人們生活中作出的貢獻。

第2課時

一、錄像導入,小組交流

1.播放課前搜集的錄像資料。(從肩扛到機械裝卸,從固定手搖有線電話到移動無繩電話,從望月興嘆到飛船登月等的畫面)

2.師:看到這些你有什么感受? 師:了解一下爺爺和爸爸兩代人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有什么不同。

師小結: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勞動的方式:從原來的手工作坊,演變到機械化生產,再發展成自動化生產線。這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的先導。(投影出示書中“相關鏈接”和“背景資料”欄目中的內容,

用數據進一步說明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社會經濟、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拓展學生視野) 3.師:你們還搜集到了哪些尖端的科學技術資料?請同學們分類在小組內交流。

師小結:我們的生活在科技的推動下日新月異,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體驗內化,加深認識

1.師: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人類創造了一個個科學奇跡,人類創造的科技成果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播放汽車、電話、飛機、宇宙飛船、深海潛艇、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核能等新興科技成果的影像資料)

2.師:看到這些科技碩果,你的感受如何?是什么推動了社會的飛速發展呢?(板書:科技推動社會發展)

3.師: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加快了我們的文明進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發憤圖強,熱愛科技,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和富強。

三、共同探究,交流思想

師:過去,靠手工勞動來生產汽車,幾天才能生產一輛,現在有了汽車生產線,幾分鐘就能生產一輛汽車;過去從我們鄉鎮坐火車到哈爾濱市里,需要2個多小時,而現在只需要1個多小時,科技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老師讓大家課前作個小調查,看看身邊都有哪些變化,現在就請同學們匯報交流。 師小結:科技已經成為生產的先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生產。

5.走進科技殿堂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了解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與發明,懂得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通過開展活動來激發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3.激發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話題導入 師:我們從學習生活中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好處。那你們想不想知道科學家在發明過程中經歷的艱難歷程呢?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科技殿堂,探究其中的奧秘。(板書課題)

二、情景再現

師出示短片:科學家的重大發現、發明背后的故事,如:瓦特改良蒸汽機的過程等,組織生看后談感受。 師:科學家追求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三、討論交流

師:有誰知道科學家都有哪些重大科技發明嗎?請同學們組內交流。 每組統計結果不能少于5項,然后分組匯報。

師:你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搜集整理這么多內容豐富的科技信息,說明同學們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四、探索新知

師指導生看書第52頁的“背景資料”,然后請生回答人類經歷了哪三次技術革命。

五、相關連接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用連線的方式連接起來。

六、總結延伸

師:本節課通過同學們的互動交流,對一些科技領域的重大發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課后請同學們搜集有關科學家科技發明方面的故事。

第2課時

一、問題導入

師:我們大家都知道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那誰知道他是受什么啟發的呢?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受什么啟發?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科技發明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并不遙遠,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一定會有所發現。

二、故事比賽

師:本節課讓我們共同感受一下科學家發明的經歷。有誰愿意把你搜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師組織學生講故事,鼓勵生積極參與,評選出3~5名故事大王。(要求:語言流暢,內容真實、生動、具體、感人)

三、奇思妙想

師:同學們的故事講得即生動又感人,你們真了不起。過去,一提到發明,有些同學就覺得它很神秘,好像遙不可及,其實發明離我們的生活很近,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明的潛能,今天老師給大家提供一次這樣的機會。下面剩下的時間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們小組準備搞哪些方面的研究,然后分組匯報。(要求:說明你們的想法是以什么為依據,它有哪些好處,為了完成此項科研課題你們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師巡視過程中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鼓勵生大膽去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生各組選派代表匯報活動結果。 師:本次活動之所以進行得這么好,是因為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大家能夠積極參與積極思考,真正體現集體智慧的結晶。

四、暢談收獲

師:談一談本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師:本節課由于大家積極參與,開動腦筋,在活動中鍛煉了自己,特別是從那些感人的故事中受到了鼓舞,提高了思想認識,更加促使我們從小學科學、愛科學。

6.我們愛科學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日常生活的感受,充分認識科技為人類造福。

2.通過對中外杰出科學家的了解,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和科學態度。

3.圍繞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探究,樹立正確的科技發展觀。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直觀啟發,導入主題 師:(直觀展示生比較熟悉的中外杰出科學家的影視資料)通過前幾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實現“科技造福人類”的理想和信念,有一些人在科學發展過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誰能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跡?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談到的這些資料真讓人激動,科學家們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無時不在激勵著我們,感染著我們??茖W技術的成果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二、探索交流,理解感受

1.師:有人說科學技術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它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共同來感受吧。 生分組討論:科學發展史中都有哪些重要的發明,這些發明對人類有哪些重要作用。

2.生匯報。師演示與生匯報的內容相關的照片、圖片、實物等,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習興趣。 3.師小結:科學技術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可以造福人類,推動社會進步。

三、整理信息,情感體驗

1.師:正是有了這些勇于追求真理、甘愿獻身于科學事業的人,人類才有了美好的今天?,F在讓我們共享科學家的故事,交流匯報大家課前搜集到的關于科學家的故事、影像、圖片等資料。

為了交流方便,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匯報主題,形式不限,可以講故事語言描述,也可以播放影音資料。 2.生小組活動后派代表展示交流。

師小結:聽了同學們講述的故事后,希望大家能以科學家為人類造福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高貴品質為學習動力,努力學習,用科學改變世界!

四、升華感悟,拓展延伸

1.師:課前老師也搜集到了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資料。(大屏幕播放竺可楨、華羅庚等科學家有關影視內容)

2.師:為了獎勵在科學領域中具有勇于探索、百折不撓的精神,為人類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許多國家設立了獎項和科學基金,你們知道多少?

師小結:通過同學們的介紹,我們知道了人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時候,并沒有忘記對此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們,我們將銘記在心。尊重科學技術、尊重科學家已成為人類的共識。

五、實踐應用,課后延伸

請搜集與“我心目中的科學家”有關的文字、圖片等資料,為下節活動課作好準備。

第2課時

一、激發情感,崇尚科學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科技發展造福人類,科學家們功不可沒,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我們不能忘記。古今中外,追求真理、一生獻身科學事業的科學家有很多,下面各小組相互交流自己搜集了解到的各領域中的杰出科學家的故事。

生小組內合作交流,師適時補充引導。

師:我們應該怎樣崇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質?

師小結: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只有從小積累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才有可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如果不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簡直是寸步難行。

二、探究活動,實踐體驗

1.活動準備。師: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搜集到的內容自愿結組。

2.研究過程。生根據選擇的探究題目,小組成員合作,制作主題手抄報。 3.收獲分享。生根據主題手抄報內容,采取不同形式展示。 4.評價。師生一起評價,選出最佳設計,并給予適當獎勵。

7農業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農產品,探究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

2在了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農業生產與各行各業的關系,知道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3通過了解農村,感受到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4在了解農村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他們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應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歌曲導入,激發情感

1師:(播放兒歌《金豆豆,銀豆豆》)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兒歌嗎?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師:歌曲唱出了農民豐收時的喜悅心情。“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說明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國民經濟增長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業生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農業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二、提出疑問,展開討論

1師:同學們,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你們一日三餐吃的飯菜,還有平時吃的食品,都是用什么農產品做成的? 2師:我們的一日三餐中不斷變換著美味佳肴,是它們給我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桌豐盛的佳肴,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在餐桌上發現了什么?加工這些美味佳肴的原料是從哪里來的?它們又和農業生產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共同來討論一下吧。(結合餐桌上的發現,讓生多動腦筋,認真思考)

師小結:米飯是由稻米做成的,糖果是以甜菜或甘蔗為原料加工制成的,有些食品本身就是農產品。

三、小組探討,匯報交流

1師向生下發表格進行調查,生分小組積極地討論。

2每年過春節時家里的餐桌上有哪些食品?它們的原材料是從哪里來的? 3各小組將本組的調查情況向全班進行匯報。

四、拓展思維,了解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1師:同學們,除了我們的一日三餐與農業關系密切,你們還發現哪方面與農業的關系非常密切呢?舉例說明。 2生討論,回答問題。

師:你穿的衣服都是以什么農產品為原料制成的?

師小結:我們穿的衣服也大都是以棉、麻、絲、毛等農產品為原料制成的。

師:除了衣、食離不開農業,其他行業,如你家住的房子、用的家具,與農業有什么關系?

師小結:我們住的房子、用的家具是木材、水泥、磚等做成的,木材來源于林業,也屬于農業;水泥、磚是建筑材料,它們的原料來源于農業。

師:你外出乘坐的車、船與農業有關系嗎?

師小結:車、船是交通運輸工具,它們的原料均來源于農業。 師:你書包里的學習用品與農業有什么關系?

師小結:學習用品屬于商業,它的原料也來源于農業。 師:這些行業與農業的關系如何?請同學們談一談。

師小結:很明顯,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農業,因為農業為各行業提供糧食、原料

五、課后延伸社會調查:到生活中調查我們有哪些農業產品遠銷海外。

六、總結師:同學們,通過學習、討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農業,我們生活質量的高低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資源,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和諧,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離開了農業發展,我們將無法生存,無法向前發展。

第2課時

一、展開講述,了解信息

師:上節課我們知道了農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全球經濟穩步增長的今天,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農業與國家經濟聯系很密切,你們想知道原因嗎?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繼續學習本課的內容。

二、分組調查,匯報資料

1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產品,請說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農業產品的名字,其中哪些農產品遠銷海外? 2師:農業與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有著密切的聯系,請你們結合實際進行論證、考察,填好調查表。 被調查人姓名工作單位生產的產品需要的原材料 3師生進行評價,對表現好的同學給予鼓勵。

三、網上搜集,分組匯報

1師: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生產方式落后,發展緩慢,想一想,農民生活水平如何?(自學書中第72~73頁) 2生分析原因,并談談對過去生活的感受。

3師:從剛才的匯報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非常落后,并且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4播放紀錄片《艱苦歲月》,讓生了解以前人們所經歷過的苦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工業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教案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工業和工業生產的簡單常識,懂得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知道日常生活與工業的關系,了解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工人的勞動情況。 2了解中國工業的發展史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飛速發展的狀況;

知道日常生活與工業的關系,了解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工人的勞動情況;了解工業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問題。 3提高利用資料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 培養參加社會調查的能力。

4尊重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們的勞動成果,激發自己為祖國經濟的發展壯大而發奮學習的決心和信心,增強環保意識,做一個捍衛綠色家園的小主人。 【活動過程】

從姥姥的火盆說起 第1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逐幅顯示畫面:采煤、造船、制造汽車、煉鋼、生產布匹。

2師:這一幅幅雄偉壯麗的畫面構成了一組畫,反映了社會生產中的哪個行業? 3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工業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二、討論交流,初步了解 1師:什么是工業生產?

生讀文歸納理解:①采掘自然資源,②對原料進行加工。

2再次顯示開頭的五幅圖,說出每幅圖表示的主題,區分哪幾個是采掘自然資源,哪幾個是對原料進行加工。 生小組討論。

3交流討論結果,集體評議,說出理由。

三、深入探究,感悟理解

1師:工業又可以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哪些是重工業?哪些是輕工業? 組織生列舉身邊的工業,區分哪些屬于輕工業,哪些屬于重工業。(如,輕工業:大米、面粉、毛料、絲綢、家電……重工業:鋼鐵、化肥、農藥、各種農具……) 2生小組討論,交流感悟。

3師小結:產品主要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為輕工業;產 品要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的為重工業。

四、暢談交流,研討作用

1師:社會生產中有哪五大基本行業?

生聯系舊知,回憶社會生產中的五大基本行業: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和建筑業。 2師:工業在五大行業中起什么作用?工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怎樣? 生暢談交流。

3師補充:工業在五大行業中起主導作用,工業為各行各業制造生產工具,為國防建設生產各種裝備,為人民生活提供豐富的日用品,一句話,沒有工業,就沒有社會的進步。

4師:那么,你在生活中都用過哪些工業產品?它們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出示表格) 工業產品用途 引導生聯系實際,互相交流,談談工業為我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了哪些豐富日用品。小組同學共同完成表格。

五、課外延伸,拓展思維

師:深入工廠,調查了解盤錦近幾年的工業發展情況,有哪些輕工業、哪些重工業,作好調查記錄。各小組準備“工業與我們的生活”匯報會,分別從衣、食、住、行、用五個方面的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用途,工業產品在式樣、功能、質量方面的變化、圖片、感受等方面來敘述。(生利用所學到的知識,作一份社會調查,小組合作完成)

第2課時 “工業與我們的生活”匯報課。

一、教師導入

師:從姥姥的火盆的故事說起,說明工業的發展不僅給取暖方式帶來了變化,各行各業也都發生了變化。大家通過調查感受應該很深,現在,我宣布各小組匯報賽開始!

二、專題匯報

各組代表對所研究專題進行匯報(衣、食、住、行、用)。 如: 衣:

1探究紡織廠、服裝廠的加工順序及生產過程; 2衣服的式樣、功能、質量方面發生的變化; 3圖片; 4感想。 用:

1如手機、電視機、電話的生產過程; 2式樣、功能、質量方面發生的變化; 3圖片對比; 4感想及觀點。

三、交流探究

每組學生代表介紹結束后,讓其他學生就這一小組的研究情況進行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該小組的成員或其他組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如果實在答不出來的則由教師進行適當的鋪墊,或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方法。

四、圖片展示各小組派兩名同學對本組圖片進行介紹說明。

五、最佳小組評選

六、師生總結,生談收獲

七、課后拓展搜集我國工業自1949年以來發展的有關資料,下節課準備匯報。

9勞動光榮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日常用品給我們帶來方便,了解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辛勤勞動情況。 2通過衣、食、住、行和普通工作崗位的關系,初步了解社會職業分工。

3通過對身邊人的了解與感受,進一步認識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的道理,尊重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做人的美德。

4懂得社會發展離不開普通勞動者的無私奉獻。知道勞動是光榮的,養成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5初步樹立職業理想,有意識地多去了解自己所喜歡的職業。 【活動過程】 第1課時

一、聽歌曲,激情趣,揭示主題

師:(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內容?誰來說一說? 生匯報。

師:對,他們都在勞動,正如歌中所唱:“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勞動的創造最光榮!”(板書課題)

二、讀故事,感實例,合作探究

師:請讀書中第98頁“實情回放”內容,邊讀邊想:如果沒有人勞動,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生討論并匯報。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是啊,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沒有勞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將無法保證。 師:同學們想一想,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此美好,每天的衣、食、住、行與勞動有關系嗎? 生思考后可依據自己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師: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看來大家都是懂事明理的好孩子?,F在我想知道你們的一日三餐都是誰給做呢? 生自由答。

師:那你們了解爸爸媽媽嗎?他們也是勞動者,除了給你們做飯、照顧你們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說一說你的爸爸媽媽都是做什么工作的。生根據實際情況匯報。

師:聽了你們的回答,我知道了你們的爸爸媽媽從事著各行各業的勞動,他們和其他勞動者一樣,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

師小結:各行各業環環相扣,構成了我們每天的生活保障體系。它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鏈條,缺一不可。

三、看圖片,再探究,深入思考

師: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起保暖和美化作用的東西是什么?生自由答。

師:哈哈,是衣服。那你們想過衣服是從哪里來的嗎?生可根據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

師:你們的回答可真有趣,我們還是看圖片吧!(展示“衣服的故事”圖片,共6幅)你們知道我們穿的衣服要經過多少個行業的工人合作才能完成嗎?大家都來說說吧!

生通過看圖,可小組內交流、探究,然后在全班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小結:通過看圖片,大家對衣服的來歷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看來,不經過勞動,我們連衣服也穿不上,是嗎?

四、勤動腦,進生活,拓展延伸

師:你已經對自己經常使用的日用品的來歷感興趣了吧?選擇一種商品,和家人一起探究它的生產過程,并想一想在不同的生產階段,工人們都需要哪些技能,他們的工作崗位與勞動過程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第2課時

一、看錄像,入情境,順勢導入

師:(播放反映各行各業勞動者辛勤勞動場景的錄像)建國五十多年,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是誰把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建設得如此美好? 生自由發言。

師小結:對,大家回答得都很好,勞動創造生活,創造財富,勞動者最光榮。

二、邊交流,邊討論,資源共享

1說一說。師:你了解哪些職業或哪些日用品的生產過程?生組內討論、交流。 師:誰愿意把自己了解的知識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匯報。

師:大家知道的真不少,看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勤勞動。

2讀一讀。師:打開書,看第100頁的“背景資料”,誰想給大家讀一讀?生讀資料。 師:我們國家的職業真是種類繁多啊!

3填一填。師: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的生活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把你了解到的有關知識填到表格里,然后小組內互相傳閱,怎么樣?

師在黑板上畫表格,生在紙上畫。(要求:生可相互交流、討論后再填寫)職業名稱工作內容對我們生活的幫助

三、想一想,問一問,體驗感受

師:我們身邊有許多普通工作者,想一想你最喜歡的職業是什么,為什么?生思考后回答。 師:你了解你喜歡的職業嗎?你想怎么去了解呢?生各抒己見。

師:是的,方法很多,可以上網查一查,可以親自去看一看,還可以去問一問爸爸媽媽、親朋好友或者勞動者本人,了解他們付出的艱辛勞動。如有可能,想不想親自體驗一下你所喜歡的職業呢? 師:體驗會加深你對所喜歡職業的了解。

四、小結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主要是通過在各自崗位上盡職工作來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的。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二年級上語文作文文章下一篇:惡劣天氣應急預案匯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