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

2023-04-02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第1篇

正文:作為一家城鄉并舉、聯通國際、功能齊備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一貫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堅持審慎穩健經營、可持續發展,立足縣域和城市兩大市場,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著力打造“伴你成長”服務品牌,依托覆蓋全國的分支機構、龐大的電子化網絡和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致力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與廣大客戶共創價值、共同成長。

1、農行服務營銷的理念

1.1、使命:面向“三農”,服務城鄉、回報股東、成就員工。

1.2、愿景: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全能型國際金融企業。

1.3、3510戰略:立足本土、全球運作的世界一流商業銀行。

1.4、核心價值觀:誠信立業、穩健行遠。

1.5、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相關理念:

經營理念: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管理理念:細節決定成敗,合規創造價值,責任成就事業。服務理念:客戶至上,始終如一。

風險理念:違規就是風險,安全就是效益。

人才理念:德才兼備,以德為本,尚賢用能,績效為先。

2、農行服務營銷的發展

中國農業銀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是在新中國時期成立的第一家專業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本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年1月15日,本行整體改制

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本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完成了向國際化公眾持股銀行的跨越。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全面推進業務經營轉型,其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持續提升。2010年末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2011年達11.68萬億元,占全國銀行金融業資產總額的11.3%,是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大型上市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農業銀行是服務領域最廣,服務對象最多,業務功能齊全的大型商業銀行。服務業務范圍覆蓋了全國的大、中都市、鄉村,并通達全世界;服務對象囊括了所有行業和各類用戶;服務的手段不僅包括柜臺服務、上門服務等傳統方式,還推廣了“95599”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高科技手段;除了常規國內,國際金融產品以外,還為客戶在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架設了溝通橋梁,并延伸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各個角落。更可根據客戶的特別要求,度身定做金融產品。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營業網點到縣的優勢為行業性、系統性客戶提供“一攬子”理財方案。

與此同時其服務營銷也經過了幾個階段:

2.1、第一個階段(60年代----70年代):服務營銷學的脫胎階段:

這一階段是服務營銷學剛從市場學中脫胎而出的時期。1977年,當時的美國銀行副總裁列尼·休斯坦克就撰文指出,泛泛而談營銷觀念已經不適應于服務營銷,服務營銷的成功需要新的理論來支撐;如果只把產品營銷理論改頭換面地應用于服務領域,服務營銷的問題仍會無法解決。II、第二階段(1980年——1985年):服務營銷的理論探索階段:

2.2、第二階段(1980年——1985年):服務營銷的理論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探討服務的特征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尤其集中于消費者對服務的特質、優缺點及潛在的購買風險的評估。

從1981年開始,營銷學者開始將服務營銷的研究重點轉移到服務的特征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其中,西斯姆1981年在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學術會議上發表的《顧客評估服務如何有別于評估有形產品》一文為代表之作。由于研究中肯定了服務特征對消

費者購買行的影響,營銷學者普遍形成了一個共識,即服務營銷不同于傳統的市場營銷,它需要新的市場營銷理論的支持。

2.3、第三階段(1986年以后——):理論突破及實踐階段:

這一階段,市場營銷學者們在第二階段取得對服務的基本特征的共識的基礎上,集中研究了傳統的4P組織(產品、價格、分銷渠道和促銷組合)不夠用來推廣服務的情況下,究竟要增加哪些新的組合變量的問題。

80年代下半期,營銷學者更加集中于研究傳統的營銷組合是否能夠有效地用于推廣服務,服務營銷需要有哪些營銷工具?營銷學者逐步認識到了“人”在服務的生產和推廣過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了兩大領域的研究,即關系市場營銷和服務系統設計。

3.農行服務營銷的特點

3.1、整體營銷比單項營銷更重要。

服務的不可分割性使得顧客對服務與服務提供者難以進行區分。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真實瞬間”發生的情況,包括員工的行為、員工和顧客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銀行產品的這種聯動性特點使銀行機構的總體協調顯得更加重要。

3.2、內部營銷的重要性。

服務的互動性特征使得顧客依賴對服務人員態度及行為的感知來評價整個服務組織。服務的無形性也使得服務不易向顧客進行溝通交流,因此通過培訓員工,配備先進的設施與設備等有形展示策略、更多利用人員溝通等,可以增加顧客的購買信心。對服務組織來說,應比制造業更為重視員工的招募、培訓、報酬與激勵。Quinn在1992年指出,附著在員工身上的智力資本是服務組織的核心人力資源。

3.3、需求的調節與管理的重要性。

服務供給的無法儲存,是服務組織尋求供求波動平衡的一大障礙。服務組織必須發展柔性的產出系統,以適應需求波動;調節顧客需求也是平衡供需的有效方法,如自動取款機等自動服務裝置。對于服務營銷人員而言,如何在特定的時間創造適宜規模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生產能力進行需求預測并制定需求管理的計劃,如何采取服務補救策略,防止或減少差錯的出現,成為農行服務營銷的重要內容。

3.4、服務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服務質量是服務營銷的核心,服務的不穩定性使得組織對服務質量的控制至關重要?!睹绹鵂I銷策略謀劃》的 研究 結果表明:91%的顧客會避開服務質量低的公司,其中80%的顧客會另找其他方面差不多,但服務更好的企業,20%的人寧愿為此多花錢。

3.5、農行服務營銷更注重面向“三農”。

4、農行服務營銷的優化

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業銀應該促進農村金融的協調發展,發揮縣域金融的積極作用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東部、西部應實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信貸政策。以自身的服務特點為基礎的,涉及產品、渠道、人員、有形展示、過程、促銷等方面。

4.1、樹立顧客滿足理念,實施關系營銷。這就要求農業銀行樹立質量、服務和營銷三位一體的關系營銷觀念,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和“一站式”服務農業銀行要正確熟悉和處理內部顧客和外部顧客的滿足。

4.2、在人員的結構設計上,實施客戶經理制。人員在農業銀行網銀推廣的過程中享有劇組輕重的地位,農業銀行應在內部培訓和聘用一批專業的金融產品營銷人員,對內以客戶經理為服務中心和營銷前臺,“一線為客戶服務,二線為一線服務”的、全行聯動的、適于市場競爭的機制。

4.3、實施整合營銷傳播,塑造農業銀行為三農服務的良好形象。整合營銷傳播是綜合協調地使用各種傳播方式,以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傳播形象,傳遞一致的信息,實現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

4.4、實施金融創新。金融產品的異質性有助于提高農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必須重視產品的開發。在符合金融監管的情況下,可以指定農業銀行特有的金融產品,如國家即將開放的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代理部分信譽優秀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小數額的農產品期貨交易等。

4.5、要借助因特網等網絡平臺,建設農業銀行系統的業務鏈接大網絡,實現整個系統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通存通兌和實時匯兌,以快速的反應能力為客戶提供一流的服務,增強農業銀行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4.6、要重點推廣和完善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視銀行、個人電子匯款、個人外匯買賣等為代表的電子金融產品,以方便客戶為主要目的,實現機構虛擬化,使農業銀行機構網點無處不在、業務活動無時不辦。

4.7、要積極支持和配合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金卡工程活動,認真研究和開發金穗卡新產品,努力實現系列化、規范化的目標。同時,要不斷改善金穗卡的用卡環境,在各大機構網點和商業服務區增設ATM、POS等終端服務器,讓廣大客戶“手持金穗卡、瀟灑走天下”。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務營銷(第3版)[M]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

1[2]陳祝平.服務市場營銷(第 1 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

3[3]孟飛.淺議我國當前的銀行營銷 江蘇商論 2003 年第四期

[4]杜芹平、張洪營,商業銀行服務營銷[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20~2

3[5]余麗霞、朱明,論國有商業銀行服務營銷戰略[J],天府新論,2006(2):7~880

[6]楊永華.服務業質量管理[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第2篇

國務院于2015年7月4日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表明了“互聯網+”是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通過與社會經濟各個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 從而使得效率得以提升、技術得以進步, 對于實體經濟的生產力與創新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要求我們迎合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發展大潮, 將中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及其應用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 以此敦促互聯網的發展重心從消費逐漸轉移到生產經營, 加快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對各行各業的創新能力進行提高, 給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優勢和新動力。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創新, 它將生產方式和經營手段同傳播速度快, 便利使用的互聯網結合起來, 影響著農業的各個環節, 從生產到銷售、從管理到售后服務等, 在“互聯網+農業”的基礎上, 實現智慧農業、高效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 將農業產品的質量與效益大大提高, 從而更好的促使傳統農業向著現代化農業進行轉變, 為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2、“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2.1、“互聯網+”現代農業促進產銷精準對接

發展“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經營模式創新, 必將革新千百年來我國農產品的傳統流通方式。利用電子商務平臺, 能夠使得生產者直接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在以往的農產品銷售當中, 一般都是三級到司機的經銷商體系, 但是在互聯網技術的促進之下, 能夠促使其直接從一級批發商到零售商, 大大減少了產品的中間流通環節。而更為重要的是, 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的交易平臺, 能夠在根本上使得銷售與生產的關系得到改變, 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定位, 以消費者的需求為重要導向來進行農產品銷售、生產的合理組織, 從而將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精細化程度大大提升, 降低庫存。

2.2、“互聯網+”現代農業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大融合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建設, 其主要核心是能夠大大推進傳統產業的數據化與在線化, 對現有以及新增數據進行統籌, 其核心為數據開放共享, 將大數據的利用開發作為著力點, 從而形成上下互通、全面覆蓋、業務協同以及眾籌共享的農業大數據格局。“互聯網+”將農村各級產業之間的交叉、滲透為重組路徑, 使得農業產業的鏈條得以延伸,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開發農業產品的多向功能并拓展農業門類范圍, 打造出新業態, 為城鄉的共同發展奠定信息網絡環境基礎。

2.3、“互聯網+”現代農業促進農村金融多元化發展

采用“互聯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融合的方式, 已經在多種農業經營主體當中體現出其優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必然多樣化, 無論是農業電商企業搭建農產品流通等電子商務平臺, 還是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開展“互聯網+農業”的生產銷售模式, 都離不開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的支撐。商業銀行積極介入“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平臺, 可以利用平臺大數據, 監測用戶交易記錄、分析用戶現金流、監督用戶應收應付賬單, 掌握客戶的財務水平、營收狀況、信用記錄, 從而為風險客戶的發現、信貸客戶的甄選以及風險客戶賬戶的控制等提供重要依據, 極大提高風險防控的便捷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3、“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現代化的建議

3.1、轉變經營主體觀念

要想更深入的推動農業與互聯網之間融合, 就應當保證各個參與主體有充分的互聯網思維, 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的方式進行轉變。在“互聯網+農業”當中, 農民是變革的主體, 而要想使得這一體系得到不斷發展, 就需要對農民進行培訓, 使其生產經營觀念得以轉百年。所以, 要盡快將“互聯網+農業”基礎技能培訓體系進行完善, 在該體系當中, 龍頭為農業部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骨干為各級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將農業院校機構與科研院所作為補充力量, 以縣、鄉、村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為基礎, 從而構建起“四維一體”的農業信息化的技能培訓網絡體系。

3.2、形成新的農業信息體系

“互聯網+”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擺脫時空限制, 保證聯通交流的實時性, 從而有效解決農業產業鏈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信息利用方面, “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有效打通信息傳遞的物理距離, 使各種各樣的農業信息全方位地應用到農業發展中, 從而使農業現代化建設能更為有序地開展。主要內容包括: (1) 以互聯網為基礎, 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 從而保證農產品電商等的銷售終端能夠實現產品在流通、供應以及消費等各個環節信息的記錄、交換與采集, 促進農產品電商服務功能的提升。 (2) 形成專業的農業大數據中心, 對農業業務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進行有機整合, 構建科學的數據分析模型, 進而為農業生產管理提供參考。

3.3、強化政府服務農業的職能

對于政府來說, 要積極引導和推進“互聯網+農業”, 主要工作包括: (1) 增加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每年都要設置相應的專項經費, 全面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 (2) 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形成新的服務體系, 既可使農業宏觀生產管理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得到提高, 又可幫助農業主管部門依據實時環境數據和視頻信息, 全過程指揮和協調農作物種植。

3.4、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更好的實現“互聯網+農業”, 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是重要的基礎, 雖然在近些年來我國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成像之間的差距依然很大, 在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還處于落后狀態, 并且在農業信息數據方面還存在著利用率低、分割嚴重等問題, 所以, 為了保證農業與互聯網的之間得到更好地融合, 并且更好的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就需要加快“寬帶鄉村”、“寬帶中國”工程的落實, 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從而推廣更適合農民使用的智能終端, 更好的促使“互聯網+”農業信息服務的落實。其次, 對于農業信息要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 讓農民對于互聯網信息的接受自愿提高, 從而使其更為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除此之外, 還應當推動大數據中心的建設, 從而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好務。

3.5、建立相關平臺發展

“互聯網+”現代農業需要更好的平臺來發展, 一個好的平臺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是重要的, 能夠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要不斷的努力, 建立平臺來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本地農產品基本的銷路就是來源于本地人民, 而很少能對外地進行輸出, 互聯網的存在為農產品向更多地方的輸出提供了更多機會。例如, 建立有關農產品的互動平臺, 將世界各地的農產品收納入平臺, 使更多的人運用互聯網購買農產品。不斷擴大平臺的規模, 為“互聯網+”現代農業更好的發展提供最好的平臺。

3.6、借助互聯網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經濟發展

采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 使得農業電子商務得以形成, 將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對接問題進行了良好的解決, 使得個體農戶產品的流通效率大大的提高, 促使農產品增值, 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在構建農業電子商務方面, 第一, 利用電子商務來使得農產品的優勢得以展現;第二利用電子商務的交易平臺, 使得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價格更加透明, 例如可以開發相關的APP, 使得農民可以及時了解到產品的價格信息, 從而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第三, 要鼓勵互聯網公司積極的參與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建設事業當中, 構建出構建“互聯網+農業”的產業鏈物流、資金流以及信息流等等, 使得電子商務的平臺功能更加系統完善, 為農產品的順利交替提供方便。

3.7、打造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形象

“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將農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 所以并不能像在超市買農產品一樣可以看到實物, 只能根據賣家發的圖片與買家的評論來評判產品的好壞, 這樣購買農產品是有一定風險的, 而這樣的銷售模式給有心人提供了機會假冒偽劣。所以, 要為農產品樹立綠色健康的影響, 良心銷售產品。例如, 對農產品提供質量保證, 對質量沒有達到要求的, 不予以銷售;適當的美化產品圖片是可以的, 但不能過度美化, 迷惑購買者, 以此來吸引更多購買者消費;要實名制的認證農產品店鋪, 讓趁機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的人沒有機會逃避責任;正確的介紹農產品, 不夸大產品的作用, 拍攝農產品時要保證此產品與店鋪賣的是一樣的, 為產品樹立正義的形象。“互聯網+”現代農業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進一步提升, 要為農產品樹立綠色健康的形象, 使人放心購買。

4、農業中物聯網的積極應用

在農業物聯網當中, 其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應用層、網絡層以及感知層。按照從下到上的結果, 感知層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能夠對相關數據進行采集與傳輸, 在感知能力方面具有很強的感知能力與精確性, 可以對低成本、低功耗以及小型化等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網絡層當中, 通過對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網絡等各種異構網絡進行信息的融合, 實現數據的跨網傳輸, 實現物聯網的基礎為覆蓋廣泛的移動通信網絡, 能夠對物聯網的應用特征進行改進與優化, 從而形成協調感知的網絡。在應用層當中, 其具有業務支撐于信息處理的功能。

4.1、網關設置。

對于3G網絡來說, 其具有可升級性、靈活性、覆蓋廣以及高速性等優勢, 是實現實時傳輸的重要載體,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地區都已經實現了高速性, 即使是偏遠地區也能夠實現數據的采集, 對于環境較好的地區, 則可以使用4G網絡或者是Wi-Fi網絡等。

4.2 將VPN接入到移動網身份認證技術當中能夠為數據訪問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在網絡當中主要的安全問題包括來自系統內部無意或是有意的破壞, 在網絡安全防護措施當中主要包括信源加密、接入防護、登錄防護等等。穩定指的是紫銅可以實現7×24小時不間斷運行??梢岳霉W將VPN接入到移動GPRS網中, 之所以采用VPN的方式, 原因是其成本相對比較低, 對于農戶來說不需要進行專線設置, 并且能夠對VPN方式進行應用, 在移動終端上需要安裝具有VPN二次虛擬撥號的功能的軟件, 采用VPN方式, 客戶端在與應用服務器連接之前, 需要得到Radius服務器的認證, 從而實現數據傳送過程的加密保護,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4.3 利用無線透明數據傳輸DTU來進行數據的傳遞。

可以利用無線透明數據傳輸DTU來進行農業產品處理數據的傳遞, 其特點是高可靠性、高性能以及抗干擾能力比較強等一系列的特點, 提供標準RS232接口能夠和計算機、RTU、PLC、GPS接收機、數碼相機等進行直接的連接, 具有遠程測試、診斷以及監管的功能。

總而言之, 由于中國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 使農業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發展重心。我國農業戶口遠遠多于非農業戶口, 農業收入是大多數人主要的經濟來源, 在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時代是不斷進步的, 傳統農業經營理念早已不被這個世界所接納, 互聯網的存在將為農業發展迎來了更好的契機?;ヂ摼W技術發展迅猛, 在我國乃至世界無處不在, 影響廣泛, 意義深遠。

隨著全球互聯網技術變幻的日新月異, 中國的互聯網技術也處于穩定、深入的發展階段, 也隨之時間和空間的轉變而不斷突飛猛進。因為技術創新、產業融合、消費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改變等要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互聯網+”技術手段只有不斷更新, 形成標準化、規?;? 才能更好的帶動技術推陳出新, 完成革命性的成長。“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將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相結合,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促進現代農業的不斷進步, 使農業的管理方式更加規范, 促進我國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要不斷解決制約“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使互聯網真正的融入到農業之中, 使互聯網的存在加速我國農業的進步, 達到全國現代農業自動化和精準化水平, 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對其實現進一步研究探討。

摘要: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 長期以來, 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于國內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水平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 為了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國內農業水平的發展, 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日益緊迫, 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 才能夠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實現最優化配置, 從而進一步將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因此, 加強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诖? 本文將著重分析探討“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 以期能為以后的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生產,信息化

參考文獻

[1] 政協委員熱議“互聯網+農業”助推我國邁向農業強國[J].農業工程技術, 2015, 36:7-8.

[2] 程奎文.“互聯網+農業”助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5, 06:92-94.

[3] 代成斌, 黃玉珊.互聯網+農業:以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J].世界電信, 2015, 05:63-65+69.

[4] .[主題二]“互聯網+農業”:嫁接陣痛與農業現代化轉型[J].人民論壇, 2015, 22:75.

[5] 陳明珠.以“互聯網+”助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J].求知, 2015, 10:19-21.

[6] 袁曉慶.“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走進4.0時代[J].互聯網經濟, 2015, Z2:66-73.

[7] 本報記者任明杰.政策利好助推“互聯網+農業”[N].中國證券報, 2015-03-28004.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第3篇

——成都農商通研究中心

“互聯網

前言................................................................ 4

一、什么是“互聯網+”?............................................. 5

二、“互聯網+農業”基本概況......................................... 5

(一)什么是“互聯網+農業”? ................................... 5

(二)“互聯網+農業”現狀分析 ................................... 5

(三)“互聯網+農業”SWOT分析................................... 7

1、S(優勢)................................................. 7

2、W(劣勢)................................................. 7

3、O(機會)................................................. 8

4、T(威脅)................................................ 10

三、“互聯網+農業”可以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哪些問題?.................. 10

(一)市場決策問題 ............................................. 11

(二)產品流通問題 ............................................. 12

(三)品牌培育問題 ............................................. 12

(四)高效生產問題 ............................................. 13

(五)精準管理問題 ............................................. 13

(六)質量安全問題 ............................................. 13

四、“互聯網+農業”可以帶來哪些商機?.............................. 14

(一)跨界農業 ................................................. 14

1、產品跨界................................................. 14

2、營銷跨界................................................. 15

(二)定制農業 ................................................. 15

1、認籌定制................................................. 16

2、個性定制................................................. 16

(三)平臺農業 ................................................. 17

(四)精準與智能農業 ........................................... 18

1、農產品市場與產量的精準預測............................... 18

2、精準營銷................................................. 19

3、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 19 2

(五)安全農業 ................................................. 20

1、農產品質量追溯........................................... 20

2、農產品“第三方”檢測..................................... 21

(六)眾籌農業 ................................................. 21

(七)數據農業 ................................................. 22

五、“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生產關系變革............................ 23

(一)“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 ........................ 24

1、實時了解農產品供需平衡狀態............................... 24

2、有效監管農產品生產與供應過程............................. 25

3、提供優質的農業全產業鏈服務............................... 27

(二)“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民 .............................. 28

1、有效管理農業生產,提高產出率、勞動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28

2、了解農產品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29

(三)“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消費者 ............................ 31

1、關注農產品生產與供應過程及其質量安全..................... 31

2、享受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 33

(四)“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運營模式 .......... 34

1、政府主導型............................................... 34

2、企業參與型............................................... 36

3、涉農企業主導型........................................... 37

(五)“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 37

六、“互聯網+農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39

(一)農業生產智能化 ........................................... 39

(二)革新物流模式 ............................................. 40

(三)農業眾籌將成為農產品電商新業態 ........................... 40

(四)落實農產品品牌建設 ....................................... 41

(五)大數據加持,農業信息更加透明化 ........................... 41 編者言............................................................. 42

前 言

目前,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絕對風口,各行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雙創”活動方興未艾,傳統產業活力不斷增強。而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中的老大,要想打破傳統的藩籬,煥發新的生命力,就需要轉型,就需要創新,需要培育新動力,需要將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為農業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保駕護航”。在發展過程中目前已經出現了農業電商、農業眾籌、農業大數據等一系列先進“互聯網+農業”模式,國內外也出現了像“一畝田”、“土流網”、“Fquare”、“Agfunder”等互聯網農業平臺。農業作為價值洼地,互聯網作為新的手段,通過兩者的相互融合,未來將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將會誕生更多的先進商業模式,因此“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出現是順應時代步伐,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解決農業痛點的重要方法。

一、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是將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創造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著力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二、“互聯網+農業”基本概況

(一)什么是“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

(二)“互聯網+農業”現狀分析

從政策上看,自從國家層面將“互聯網+”提出來以后,關于“互聯網+”的落地實施政策便紛至沓來。促進我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培育經濟新動力。

(1)2015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對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聯合,優化生產要素,促進產業轉型的重大舉措,“互聯網+農業”邁上新的臺

5 階。

(2)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互聯網+農業”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

(3)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列為一個單獨條目,旨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全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

從市場上看,互聯網圍繞農業生產鏈,可以找到多個介入點,第一個環節是農業生產資源,第二個環節是農業生產過程,第三個環節是農產品流通。據統計,中國每年農業產業及食品規模為9.3萬億元,農業資源是農業生產的起點和必須投入品,僅化肥、種子、飼料三類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2萬億元,而201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6萬億元,其中農業產業鏈所占的份額將近一半,但如此巨大的市場,通過互聯網渠道流通的份額卻不足4%。“互聯網+農業”應該是大有可為的,通過互聯網來促進農產品的線上交易,解決農業產業鏈中始終存在的流通成本大,流通環節多,交易成本高等問題。

6

(三)“互聯網+農業”SWOT分析

1、S(優勢)

(1)營銷模式多樣化:“互聯網+農業”有利于打造農產品品牌,借助互聯網傳播滲透廣、傳播快的特性,通過新媒體、網絡社交等方式使農產品營銷模式多樣化,營銷成本降低,但影響力增加。

(2)企業管理信息化: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提高農業資源整合效率,實現精準農業,降低單位成本,提高單位產量,同時通過信息化管理,實現工廠化的流程式運作,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更有助于先進模式的推廣復制,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農產品流通時間長、成本高、供銷對接難的問題。

(3)流通渠道全覆蓋:我國地域廣袤,農產品分布范圍廣,通過互聯網可以有效的打破地域局限,使農產品流通更為快捷與方便。同時,目前存在很多互聯網大佬和線下合作,將強大的線上和線下體系實現無縫對接。例如借助蘇寧線下的優勢,阿里巴巴未來將在二三級市場、甚至是四五級市場的渠道下沉做到位,實現在物流和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將給農產品營銷渠道拓寬帶來更多的機會,從而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2、W(劣勢)

7 (1)人才、技術缺乏,硬件設施配備不完善:由于我國農業從事者偏老齡化,普遍缺乏電子商務知識和經營管理技能,懂得網絡的年輕人不愿意回農村置業、創業,這也成為了農業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道瓶頸, 同時缺乏農產品存放庫房等硬件設施設備,使得農業電商、農業互聯網發展較為遲緩。

(2)信息化成本高:我國農民收入不高,加上受知識和觀念的限制,在沒有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真正實惠時,是不會主動支付信息費用的。在這種情況下,若要求他們按照城市里面同樣的標準償付信息費用(如寬帶費),則會因成本較高而使獲得的效果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使得信息化在農村的推進舉步維艱。

(3)風險大、追溯難,“誠信門檻”難跨越:目前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尚未健全,風險容易放大,“一粒老鼠屎”更容易壞了“一鍋粥”,特別是“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出現了“有機”并不“有機”,“綠色”并不“綠色”,“無公害”變成“公害”的情況;又由于其在網絡銷售,一旦出現問題,惡名傳播快,使消費者失去信心。目前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低,交易規則、安全追溯、索賠機制、糾紛解決與仲裁等秩序與管理建設不足,難以確保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利益,“誠信門檻”有待跨越。

3、O(機會)

(1)國家高度重視,相關政策助力: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

8 于我國農業的發展高度重視,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經14次出臺關于“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其中更是多次提及“互聯網+農業”的建設,包括農村電商、農業大數據建設等,與“互聯網+農業”相關的政策也是頻頻出臺,助推產業發展。

(2)網絡市場潛力巨大: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農業電商融資金額為837700萬元,較2014年增加了691450萬元,環比增長率為472.8%;2014年中國農業電商市場融資金額為146250萬元,較2013年增加了125450萬元,環比增長率為603.1%。農業市場價值空間的巨大,加快了資本方布局農業電商市場的步伐。而從交易額上看,2015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500多億元,農資電商交易額在3000億元左右,全國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較之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截止2015年底,中國城鎮互聯網網民規模為4.93億人,較2014年底增加了2257萬人,增幅為4.8%;中國農村互聯網網民規模為1.95億人,較2015年底增加了1694萬人,增幅為9.5%;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增長幅度是城鎮網民規模增長幅度的近2倍,農村互聯網的滲透率逐漸擴大,為農村互聯網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多重數據均顯示,目前我國農業電商飛速發展,未來將有更多的資本布局農業電商,更多的涉農企業,農業從事者加入農業電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將逐漸養成,未來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空間巨大。

4、T(威脅)

(1)相關行業規定未出臺,發展魚龍混雜:“互聯網+農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發展蒸蒸日上,但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一個很好的標準去約束、去管理,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

(2)觀念問題:不難發現,凡是經濟貧困的地方,那里的農民思想觀念都相對落后,主要表現為:一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思想揚中;二是“多子多福”思想和“等、靠、要”的習慣盛行;三是故土難離的思想根深蒂固。廣大農村仍有近1/3的勞動力是富余的,他們寧愿留在家里受窮,也不愿意背井離鄉。相反,凡是思想觀念新、頭腦靈活的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就越走越寬??梢?,落后的思想觀念是困住農民手腳的“繩索”,是制約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不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樹立與現代農業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觀念,互聯網農業就難以真正的深入農民心。

三、“互聯網+農業”可以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哪些問題? “互聯網+農業”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括農產品原材料、加工品、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過程等多個領域。農業作為傳統弱勢產業,面臨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無生產方向、生產效率不高、流通環節過多、生產組織分散、質量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ヂ摼W通過與傳統農業產、供、銷的全面融合,可以提升農業的資源配置、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市場開拓和綜合效益,真正解決傳統農

10 業中的現實難題和痛點。

(一)市場決策問題

農業產業市場決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市場需求決策經營品種和規模,實現按需生產;二是根據產出規模決定要素投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三是根據競爭態勢確定產品和營銷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

傳統農業的決策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缺少數據分析,而通過互聯網,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預測市場容量和競爭態勢,并以此為依據來配置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基本要素。

比較熟悉的就是“豬周期”問題。

如此以來,就使得養殖戶們陷入了“豬周期”的惡性循環,從而

11 使相關養殖戶和企業遭受損失,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對豬價格、存欄出欄量進行監控,從而得到一個對于市場走向的分析預警,降低甚至避免對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影響。

(二)產品流通問題

農產品信息不對稱一直是農業產業的一個“痛點”,造成了農產品流通難、物流成本高、價格區域化明顯等問題,而利用互聯網扁平化、透明化的特點,可以使農產品的信息共享起來、使物流運輸方便起來,最終使農產品流通順暢起來。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不外乎是“生產者(個人/企業)——經紀人——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中間環節多且復雜,嚴重影響了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透明化,而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可以省去大多中間商,使消費者直接面對生產者,從而實現產銷對接,實現從產地直接到餐桌。

(三)品牌培育問題

我國農產品知名品牌少,品牌影響力差,種養殖散戶品牌意識薄弱,這是我國很多農產品難以形成市場規模的重要原因。我國農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法形成富有特色的產品,這也是品牌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傳統營銷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營銷環境,要不就是內容有限,要不就是區域有限,利用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熱點多且廣的特點,通過互聯網營銷手段,引沸農產品市場“爆點”,使消費者更加了解農產品,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度。比如“褚橙”、

12 “盱眙龍蝦”、“三只松鼠”等都是利用互聯網營銷來打開知名度,提高宣傳效應,打造良好口碑。

(四)高效生產問題

我國農村務農人員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青壯年不愿意留在農村:一是因為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低下,比不上外出務工,二是因為農村基礎設施缺乏,環境臟亂差,只能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方式來耕作,當然無法吸引青壯年回農村置業。而利用物聯網技術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加上基礎設施設備的支持是能夠吸引廣大青壯年回鄉置業的,成為新農村人,提升參與人員的綜合素質,并同時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五)精準管理問題

我國農業將由現在的小規模散戶生產逐漸轉型向集中規?;a發展,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精細化、精準化的種、養殖與管理將會顯得尤為重要。借助物聯網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管理技術,能夠打破農業生產者素質不高和資源分散的難題,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種、養殖與管理,打造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

(六)質量安全問題

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地溝油”、“毒大米”、“瘦肉精”、

13 “速生雞”、“注水肉”等問題層出不窮,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制度不全、監管不嚴、產品追溯不力等因素造成,借助二維碼技術和先進的射頻技術,能夠為農產品貼上身份證,使農產品生產過程透明化,從生產源頭到走向市場全過程可控,提高消費者的信賴程度,使農產品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四、“互聯網+農業”可以帶來哪些商機?

(一)跨界農業

傳統農業存在著從業門檻低、從業人口多兩大特點,也正是這兩大因素導致傳統農業想要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是不現實的。所以要積極探索產業結合,實施跨界農業,來提高農業附加值。比如農業與旅游業結合誕生觀光農業;農業與金融結合誕生農村金融;農業與文化產業結合誕生文化農業等等,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平臺、對接工序、簡化交易,可以深入發展這些跨界農業商業模式,從而提升農業產業的附加值。

1、產品跨界

產品跨界就是指企業進入與自身主業差異性較大甚至完全無關聯的業務領域,進軍全新的產品和市場,如水果與工業聯合加工果汁,在草莓成熟季節到草莓園采摘農旅結合等。

案例1:從生鮮銷售到為同行提供冷鏈物流服務

14 在美國西雅圖,有一家從事生鮮農產品銷售的公司,最初以產品銷售為主要利潤來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越來越大,于是該公司就開發了快速配送服務業務,增加配置冷鏈物流配送車,幫助當地生鮮公司提供第三方低價配送服務。利用以前的客戶資源,開發消費者與送貨員之間的APP系統,很快搶占了當地生鮮配送的物流服務市場。敢于跨界、敢于轉型,利用互聯網技術,該公司最終取得成功。

2、營銷跨界

營銷跨界就是指企業借用其他領域的銷售技術或銷售手段,來促進本企業產品的市場銷售。營銷跨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轉換利潤中心。這是指企業改變原來的盈利模式,對傳統收費的產品領域采取免費的模式,通過免費業務的做強做大,擴展用戶群體,從而在關聯領域內收取費用。比如:360殺毒就是這一類型的模式。

案例:“三只松鼠”的動漫跨界營銷

三只松鼠可以說是一個銷售奇跡,2013年,該公司僅成立一年時,營業額就達到3億元,其中,“雙十一”當天就銷售3562萬元。三只松鼠在營銷上運用了動漫思維,將動漫領域的特點運用到產品包裝、廣告上,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與認同,迅速形成品牌。

(二)定制農業

傳統農業生產周期與產業鏈較長,利潤多歸于中間商,生產者與

15 消費者實際是各挨五十大板,而通過定制農業,可以改變目前生產者對于市場容量一無所知的狀態,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平臺,使消費者的需求直接傳達給生產者,生產者將生產過程和質量再通報給消費者,實現了生產與消費的信息對等,解決傳統農產品的流通問題。

1、認籌定制

農產品的認籌,是在生產之初,先讓消費者提出意向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并交納一定的認籌金,產品生產后歸認籌人所有。

案例:草莓的“認種”

濟南市某村盛產草莓,當地居民將大棚草莓基地按區域在網上出租,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對草莓地進行區域性的“認種”。一旦某區域被選中,顧客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平臺直接下訂單,同時還可以“任性的”提出個性化要求,如口味、包裝等。

2、個性定制

個性定制就是相關企業、種植戶在滿足基本生產的情況下,針對每一位顧客對產品質量、風格的個性需求,專門設計從而滿足顧客要求。

案例:個性定制果汁

16 “卡哇伊”飲品公司打造私人定制果汁飲料,為婚慶、家庭聚會、生日派對等不同場合提供特色果汁飲品。針對辦公室人群,推出藍莓系列果汁,因為花青素含量高;針對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平衡的人群,推出楊梅系列果汁,養護腸胃等,公司還開發自己的APP用于顧客直接網上下達定制要求,滿足顧客的個性。

(三)平臺農業

平臺農業實際上就是資源整合的農業,通過平臺將土地、勞動力農業生產資源等進行整合,農業從業者再根據自身資源供給與需求情況來實現供需對接或資源共享。

還有一種平臺農業就是電商平臺,但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平臺死亡數量達到99%,農產品電商平臺發展任重而道遠。

案例1:農產品的地圖檢索平臺

Local Harvest是美國一家在線農產品搜索平臺,是一家連接中小型農場、物流公司和消費者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它將當地的農產品買賣信息匯集起來,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平臺在地圖上以顏色標注商店的類型,綠色是農場,紅色是農貿市場或商場,紫色為雜貨店。同時平臺還設置了地圖檢索功能,消費者輸入地區區號,就可以搜索到當地的各家農場及農產品商店,使物流更為便捷,同時降低物流費用,促進產品質量的透明度與送達便捷度。

17 案例2:土地流轉信息平臺

土流網是網上發布土地流轉信息的平臺,網站的服務對象是:

一、農民,他們大多數想出租土地,數量比較零散;

二、種植戶或者土地投資者,有一定實力進行規?;洜I的求租土地者;

三、土地流轉機構,他們會發布一些土地流轉信息;

四、國家頒布土地流轉政策,改革土地政策以來,涌入的對土地流轉感興趣的人。通過平臺流轉資源,達到資源整合的目的。

(四)精準與智能農業

利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智能化技術來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種養殖、管理等方面,解決目前我國農業存在的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同時通過建設智能化設施設備、智能化管理系統、智能化農業工廠等來讓農民擺脫上千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實現智能化、精準化、精細化生產管理。

1、農產品市場與產量的精準預測

通過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再根據以往的數據結合當季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準確的推測出未來產品的市場容量、需求量、價格等信息,走出“谷賤傷農”等現象的怪圈,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案例:寧夏一家經營羊肉的農牧公司,通過對當地居民的羊肉消

18 費行為調查發現,當地每周食用羊肉頻率在1次以上的人群占73.9%,超過4次以上的人群占40.5%;消費者在購買時,關注點排序依次為:新鮮程度、質量、羊肉部位、價格、品牌、營養價值,根據調查結果,公司運用大數據預測技術,將羊肉劃分為品牌肉和貿易肉,品牌肉通過企業直銷、加盟店等來供給高端渠道,貿易羊肉則銷售給傳統消費者,通過對市場的精準調查使該公司銷售業績有了明顯的提升。

2、精準營銷

精準營銷是指通過對消費者喜好偏向的調查,再通過大數據進行規律分析,圈定產品的潛在消費群體,通過對這些群體進行個性化對比,開展特色化的市場營銷服務。

案例:養顏食品客戶圈定

“檸檬樹”是美國的一家從事美容養顏產品銷售的公司,為圈定和擴展消費群,公司與Facebook、Twitter、網絡購物商場等社交平臺合作再通過對社交平臺內女性的基本信息和潛在需求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規律后,向這些潛在客戶發送Facebook留言,留下公司銷售網址,此舉使公司短時間內大大增加了產品銷售數量。

3、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聯網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的高度自動化生產,讓農民足不出戶管理農場。

19

案例:農田智能灌溉

在新疆有一嚴重缺水地區的葡萄示范園,就投資了一套精準自動化灌溉系統,125畝葡萄園被劃分成125個基本單元,田間125個太陽能探頭可360°旋轉,實時監測土壤水分,當某一單元缺水時,探頭就通過無線網絡向種植人員發送警報信息,種植人員隨即打開這一單元的水閥控制開關澆水。該系統還有自動控制系統,也就是種植人員不在時,也可以通過系統反饋實現精準灌溉,大大的節約了灌溉水資源,減少了人力成本。

(五)安全農業

要想打造安全農業必須實施四大手段:一是環境生態化,選擇生態環境好的區域;二是過程有機化,利用有機生產的方式,不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農用品;三是流通直達化,取消中間商環節,直接配送至消費者;四是結果可追溯化,通過二維碼等技術來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

1、農產品質量追溯

“質量追溯”就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在每一道工序做完之后,安排技術人員運用專業的儀器對產品進行檢測,并將檢驗結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登記,包括檢驗者姓名、檢驗時間、地點等都需要進行登記,然后將這些記錄與產品一起進入市場,從而讓產品的生產過程可

20 跟蹤??傮w上,“質量追溯”包含三個環節:信息采集、信息標識與傳遞、信息讀取。

案例:湖北省國營周嘰農場作為全國農墾首家西瓜質量可追溯系統創建單位,按照“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追溯要求,實現了從選種、育苗、移栽、收貨、銷售全過程可追溯監管體系,通過二維碼技術,將這些信息全部記錄,用戶只需要掃描二維碼便可以得知該西瓜的詳細信息。

2、農產品“第三方”檢測

“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的身份,根據相關法律、標準或合同進行商品檢驗活動。第三方檢測不僅可以幫政府擺脫“信任危機”,還可以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持,過去由于抽檢成本較高,經常為了抽檢一小塊樣本而奔波數千里,在互聯網時代,取證、抽檢等過程的網絡化,降低了檢測成本,促進該產業的發展。

(六)眾籌農業

農業眾籌是指“眾籌”商業模式與農業產業項目的結合。主要有三種商業模式:一是產品消費模式,通常的做法是融資人以農場作為發起項目,在“眾籌”網站上邀請用戶按需求預定農產品,并預付資金。待籌資結束,農場按訂單生產,再將農產品配送給用戶。“大家種”、“嘗鮮眾籌”就是這一類型。二是平臺中介模式,也就是由第

21 三方公司搭建一個融資人與投資人對接項目的平臺。為創業者提供資金獲取渠道。三是股權參與模式,也就是以很低的資金門檻參與項目股權投資。“農業眾籌”最常見的股權對象是土地,如美國的Fquare和我國的耕地寶都是這一類型。

案例1:Agfunder是全球第一家農業眾籌平臺,既為投資者尋找高質量的項目提供便利,也為融資人尋找投資提供機會。通過這個平臺,農民、農業科技公司和食品加工公司都可以從投資者那兒籌集資金,而Agfunder的收益,是從眾籌資金中收取20%的利息,或在融資人返還給投資者的利潤中分成。

案例2:耕地寶是將百姓手中的“散錢”聚合起來進行再投資,投資者不僅可獲得私人農場一年四季的無公害蔬菜,還可獲得去當地旅游的免費門票和住宿等。發揮了電商對于生產要素的聚合效應,可以擴大農業投資,利用互聯網思維來經營農業,把小錢聚集成大錢來投入農業,將對傳統農業產生影響。

(七)數據農業

互聯網時代,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對數據的收集、挖掘、連接、分析和運用,可以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有效的指導。數據農業就是要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了解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市場交易、消費反饋等信息,從而指導農業從事者生產經營。

22

一般來講,大數據中的“數據”具有海量性、實時性、多樣性和動態變化性四個基本特點,而這四個基本特點也就造就了可以利用大數據來進行一系列的分析挖掘工作。

案例:“愛種網”是由國內最大的11家種子公司和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國家級種業基金)共同投資設立的農資領域電子商務平臺,是國內農業領域唯一一家由眾多骨干企業共同發起的最有公信力的中立第三方信息、電商、信用和大數據平臺。平臺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種子行業的交易、信息等大數據服務,但不參與具體交易。平臺與各大公司充分合作,幫助其提升效率并逐步轉型,通過吸引更多涉農企業的關注,形成巨大的流量入口和大數據平臺。

五、“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生產關系變革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農戶經營制、農業集體經營制、農戶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中國現存的家庭承包經營制下,農業生產方式仍然存在諸多弊端,而“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形態,改變了農業生產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有助于解決農業企業化經營模式中資本監督勞動的問題,也有助于提高農業家庭經營模式中的規模經濟效應,還可以通過產品創新和社會分工廣化來彌補農業生產過程難以實現流程專業化和縱向分工的缺陷。

23

(一)“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農業生產從種養殖到上市,再到流通的過程,都出現了互聯網的身影,農民逐漸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模式中解放出來,在這些先進方法的推行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引進新技術并提供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做技術上的指導,實現科技生產;同時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也離不開政府提供的支持。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政府的職能也從之前的管理者逐漸轉變為服務型政府,那么在此情況下政府如何利用好新興的網絡技術切實為農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呢?

1、實時了解農產品供需平衡狀態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較上年增加1.25個百分點。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城鎮化轉移速度加快,“三農”供養比(農村人口供養比、農業勞動力供養比和城鄉居民食品消費比)加速上升,對“三農”產品的需求壓力大幅增加,“三農”產品價格面臨持續上漲壓力。

比如我國糧食產業正處于“三高”格局即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糧食總產量大但結構極不平衡。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2324.8

24 億斤,比2015年減少104.0億斤,減少0.8%。這是13年來中國糧食產量首次下降,是國家面對當前糧食格局做的主動調整,即改變過去以追求產量為主的發展模式轉換成以提高質量,以更高效益為目標的發展方式。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目前仍處于供給緊平衡狀態。

(1)建立開放式的平臺,實現買賣雙方的交易前“見面”,收集市場需求信息,改善信息的對接程度。

(2)點對點銷售模式,傳統物流模式中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一般要過手5~8次,每過手一次,損耗一次,加價一次,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民點對點地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只需一次包裝一次運輸就能完成。

(3)與網商、物流渠道合作,很多農產品特產由于地理環境因素被困于“一城一地”,互聯網的加入開拓出高端銷售路線,將隱藏在“犄角旮旯”的農產品拉出來,實現農產品的最大價值。

2、有效監管農產品生產與供應過程

政府對農民的生產提供技術性的支持,同時運用科技手段實現對農產品的監管,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25

(1)建立“縱向分層監管到底、橫向分塊監管到邊、縱橫監管無縫對接”的縣鎮村三級網絡化監管機制。逐一明確責任區域、監管對象、監管任務,常態化開展監管工作。同時建成以縣檢測中心為龍頭、鎮檢測站為骨干、基層檢測點為補充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2)建立種養殖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安裝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達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的目標。貼上農產品“身份證”,內容包括二維碼、產品名稱、生產信息、監管單位、查詢網站網址、查詢電話和信息查詢。消費者根據網址和電話可以馬上查到產品的農藥使用、施肥情況等農產品重要的源頭信息。

(3)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鼓勵引導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生產經營主體加大“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力度。

(4)強化農業投入品牌管理,扎實抓好農資質量日常檢測,定期開展農業生產資源打假行動,積極組織放心農業生產資源下鄉進村活動。同時大力推進綠化造林、高標準農田建設。

26 (5)建立農村“信息直通車”,發布農業生產、農村建設、農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消息,幫助農民改進種養殖方式。同時搭建專門為農民群眾提供農業生產、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信息和技術支援類農業信息網,開通統一的三農服務熱線。

(6)在農田放置合適數量的監控機器,再加一個連接網絡的上位機,將所有信息收集起來,傳輸到電腦或手機上,實時監測農產品種養殖環境、土壤、水源、以及重金屬情況,一旦發現不妥,立即發送警報。

3、提供優質的農業全產業鏈服務

農業行業是一個復雜產業,產品和服務不可能完全由一家企業提供,因此企業不可避免的要與其產業鏈上游或下游的企業進行競爭或合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全產業鏈模式。

(1)搭建完整的“云+網+端”互聯網基礎設施,由點到面全滲透。運用電腦和智能手機端,獲得專業化農業信息網站提供的數據,再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合理安排生產節奏、調整產品結構,既能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又能避免農產品“濫市”。

(2)提供產業電商平臺,將整個產業鏈上的銷售、采購、定價、

27 結算、融資等供應鏈環節由“線下”搬到“線上”,向產業鏈上的企業、消費者、生產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民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民素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互聯網增加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了農民文化素質和農業技術應用能力。

二、互聯網開闊了農民眼界,解放了思想,改變了根植2000多年的傳統人際交往圈子和方式。

三、運用互聯網指導生產,獲取供求信息,進行電子商務交易,增收致富。

四、農民通過互聯網了解政府政策,參政議政,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1、有效管理農業生產,提高產出率、勞動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傳統農業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是中間環節太多,而移動互聯網便是“去中間環節”的重要手段。山上養豬,微信賣肉,移動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方式。

(1)利用好綜合信息服務站,學習現代農技。首先,學會使用當地政府建立的綜合信息服務站,學習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了解市場信息;然后,在對當前的農業環境有了整體認知下,經過仔細觀察、琢磨和分析市場合理安排農業生產。

(2)運用數字遠程信息系統。通過遠程系統,可以進行食品監視、環境檢測預警、環境自動控制、農事記錄和溯源,提高農民的勞

28 動效率和減少成本。

(3)建立土壤屬性、作物屬性和生產管理數據庫,制作田塊分布圖、土壤類型分布圖、農產品品種分布圖,逐步構建農田土壤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土壤養分信息數據庫;添置配套現代高速準確的檢測設備。

2、了解農產品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由于上網資費的不斷下調、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用戶生活習慣的變化,使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絡購物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在“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由傳統消費行為變化到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行為,所以在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影響下,農產品市場格局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而引發涉農企業營銷手段的變化。

(1)催生了“創意農業”。創意農業是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創新科技和創意理念,以市場需求為方向,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各種效益為動力,將農學與美學、旅游學、市場營銷學等等理論和方法有機結合,貫穿于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使各個生產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鏈。

創意農業具有明顯的時效性:首先表現為農業產品的季節性強,又需保鮮,而且消費者飲食口味變化快,而食材種類多,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其次,創意農業是高品位消費的產業,獲取信息的新舊程

29 度、行情最新動態和進展,決策的時效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決策的客觀效果。所以,更需要快捷的產品信息傳播,要時刻跟蹤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以及時尚潮流的動態變化。

(2)助力農產品品牌建設,讓農產品預售成為可能。通過電子商務的手段,把合作社栽培、種植到整個管理、儲藏的全過程發布出來,讓消費者看到產品的真實生產過程,推動農產品銷量的增加,同時扶持農產品品牌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在農業的逐漸深入,新農人逐漸登上了農業舞臺。新農人是農民的新群體、農業的新業態、農村的新細胞,是指有知識有文化、采用現代科學方式從事種養業的一群人。他們有:

新的身份——農民成了一個專業化極強的職業;

新的視野——以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農產品市場為圖紙,通過敏銳的眼光,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碰撞過程中發現機遇;

新的觀念——認為中國生態農業是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之一,并以躋身其中而自豪;

新的思維——他們眼界開闊,敢于異想天開,為人所不為,也就意味著有更大可能一步千里、成人所不成;

新的科技手段——引入科技手段進行農事操作,通過團隊的智慧進行生產管理,既維護了生態和諧,也提高了種養效率;

30 新的營銷方式——新農人將電子商務營銷方式加入農產品的營銷中,并以生產和流通安全為己任。

(三)“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消費者

消費既是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一,又是狹義上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國家為拉動消費而優化政策,我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而努力奮斗。那么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消費者又出現了哪些變化呢?

1、關注農產品生產與供應過程及其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是指農產品的可靠性、實用性和內在價值,包括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營養流失、殘存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級、規格、品質等特性要求,也有對人、環境的危害等級水平的要求。

如今,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

(1)農產品原料生產培植過程中的“工業污染”,包括植物食品原料在種植、培育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動物飼養過程中使用的激素等都形成食品的工業污染。如農藥化肥大量施用的蔬菜,生長素催長的魚蝦。

(2)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過程中“添加污染”,是指加工過程中過量和違規使用添加劑,色素等造成的污染,儲存運輸過程中超標使用防腐劑、保管不善、超過保質期引起的食品原料變質等。如

31 之前上海市衛生監督所對兒童食品果凍、果脯進行的檢測中,發現所含甜味劑糖精鈉、防腐劑苯甲酸、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劑全部超標。

(3)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機構分散、職能不統一的問題。中國的食品監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之間要么會出現爭著監管、重復執法的現象,要么會出現爭著不管、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就給某些食品行業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4)社會整體誠信資本偏低問題。農產品安全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社會性,與社會公共利益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資本已遠遠低于造假代價,甚至是處罰代價,加之缺乏正常的農產品安全監督公眾渠道,沒有建立包括社會公眾、行業組織和私人部門在內的多元主體的農產品安全的多中心治理框架,在農產品安全治理過程中難與政府形成協同作用和整體合力。

互聯網的發展,給了消費者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也給一些危害嚴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更快的傳播速度,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關注放在質量問題上,督促著政府、企業、生產者不斷的以更高要求來規范手底下的農產品品質。而物聯網技術是多種前沿技術的融合,在信息獲取、傳輸、存儲、處理直至應用的全過程中,材料、器件、軟件、網絡、系統等各個方面都有其關鍵技術。將物聯網運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可以對物品:一是實現唯一標識;二是進行快速分級處理;三是實時監控;四是實現對物品進行自動非接觸式處理;五是實

32 現供應鏈中各環節信息共享。

2、享受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

觀光農業是指為能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享受而開辟的可吸引游客前來開展觀、品、娛、勞等活動的農業。觀光農業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手段,以城市為市場,以參與為特點,以文化為內涵。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調減,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體驗式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經營,經過規劃設計與建設,使城里人體驗農業及農村生活,達到休閑、觀光、娛樂為目的的農業經營形態。早在20世紀60年代,體驗式農業就已經在美國出現,并且陸續影響到了英、法、德、日等經濟發達國家。

當前,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語境下,體驗式農業有更現實的意義,一是可以滿足許多市民當“農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愿望,還可吃上新鮮蔬果、綠色食品;二是可以迅速促進城鄉互動,讓城市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向鄉村匯聚,有利于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帶動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三是可促進城鄉文化融合,讓農

33 村成為市民教育子女的“天然課堂”,同時成為一些干部“三進三同”、與農民“結窮親”的好途徑。

發展體驗式農業具有廣闊的前景,但也需要城鄉統籌規劃、調整相關政策,積極創造條件。如選擇山清水秀、土地平整、交通便利之地,作為發展體驗式農業的場所;鼓勵城里人與農民合作,農民出租住宅和土地,共享水利、電力、通信、電視資源等,實現公路“村村通”,必要時,應允許市民與農民聯建休息房、“工具房”,以滿足城里人在鄉下的基本生存體驗之需,城鄉攜手。發展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圖書館、娛樂室;完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進醫院,急病能搶救。

從某個意義上說,發展體驗式農業可實現城鄉居民雙贏、多贏的局面,對于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運營模式 “互聯網+農業”背景下形成了三種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運營模式,分別是政府主導型、企業參與型、涉農企業主導型。

1、政府主導型

國務院及其農業組成部門制定全國農業信息化指導方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及所屬農業主管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步

34 驟,使農業信息化建設有章可循,是農業信息化體系標準的制定者;政府及其農業主管部門有權對農業信息化的立法提出方案,使農業信息化建設有法可依,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管理者;政府及相關農業部門有權對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進行指導監督,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中的實施者和保護者。因此,建設政府主導型農業信息化體系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素質的提高十分重要。

“互聯網+”背景下的政府主導型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運營模式主要有:綜合服務平臺模式、行業服務平臺模式、單一功能服務平臺模式。

案例:綜合服務平臺模式——12316呼叫平臺

“三農”熱線就是綜合運用電話語音技術、文本語音合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電話語音系統,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語音咨詢和專家遠程解答服務,使農民通過電話接受農業信息服務。

特點:

(1)組織上實現了行政力量與事業、社會、企業力量的“1+N”格局。

(2)平臺上實現了省級綜合平臺與多層級平臺、多部類平臺、多屬性平臺的“1+N”格局。

35 (3)資源上實現了農業部門建設與涉農部門共享、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1+N”格局。

(4)渠道上實現了電腦網絡與傳統介質(廣播、電視、紙質媒體等)、通信類介質(電話、短彩信、手機WAP等)的“1+N”格局。

(5)應用上實現了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與為農村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服務的“1+N”格局。

(6)投入上實現了政府投入與運營商投入、市場主體投入的“1+N”格局。

2、企業參與型

農村信息化和其他領域不一樣,天生“貧血”,農民信息化意識薄弱,資金缺乏,要想在貧瘠的土地上結出信息化的碩果談何容易?因此,農村信息化從誕生起就依靠政府“輸血”長大。

然而,這一現象在2006年開始改變。隨著農村信息化的深入,政府探索農村市場化的力度開始加大,模式不斷翻新,有越來越多的IT企業開始覺醒,搭車農村信息化。

據了解,目前,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有兩種:一是企業直接出資,用于建立信息化培訓中心和體驗中心;二是以捐贈或者以成本價出售的形式提供相關產品。

36

3、涉農企業主導型

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今天,我國已形成了涉農企業主導型移動農業商業模式,包含農業企業主導型、電信運營商主導型、IT企業主導型。

案例:農村版的阿里巴巴——世紀之村

世紀之村是一個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融合了網絡平臺、信息服務站平臺、草根物流配送平臺,涵蓋了便民服務、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農務四項職能,改用科技信息支撐的現代服務業的新型收入方式,運用自創的“共生分利、消費參股”的分利模式,為農村發展信息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農民消費也能分利。

(五)“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網絡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新四化的背景下,農業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信息至高點,而“互聯網+農業”模式也逐成為繼金融、地產熱之后的又一個社會聚焦點。如何在農業與互聯網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借助網絡的力量服務農業,成為互聯網農業諸多網絡平臺突破的課題。

案列: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商通 特點:

37 (1)企業定位

①解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脫離實體經濟,純投機和喪失“公信力”的兩大痛點;

②解決中國農業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無生產方向的科學引導和缺少成本、利潤鎖定渠道的兩大痛點。

(2)政策方面

時刻關注國家最新政策,從各主體角度深刻解讀,為農業從業人員指出方向。

(3)農業服務方面 ①全面的行情查詢功能

“農商通”市場行情可實現指定區域市場的實時價格和指定品種的全國行情查詢。

②專業的分析指導功能

“農商通”研究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廣大種、養殖戶提供農產品價格走勢,生產方向指導等價值信息。

③快捷的產銷對接功能

“農商通”用戶可自行上傳農產品供需信息,亦可根據品種、區域或用戶需求進行供需信息搜索,農商地圖可以讓用戶快速找到最近的合作伙伴,海量信息鑄成購銷直通平臺。

④貼心的技術支持功能

38 “農商通”整合了業內權威的種、養殖專家、實戰技術老師等資源,形成與用戶互動,及時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4)經濟效益方面

通過與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合作,在分析、研究平臺用戶數據的基礎上,共同開發線上配套交易產品,為農業上下游企業及規模農戶提供套期保值服務,真正服務實體農業。

六、“互聯網+農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在這個以互聯網為主旋律的時代下,我們看一個產業有沒有潛力,更多的是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顯然,從這個角度看,農業的(移動)互聯網化潛力無限,發展空間無限。

(一)農業生產智能化

目前,互聯網技術已初步運用于農業生產,一些地方的農民打開手機就能知曉水、土、光、熱等農作物生長基本情況,輕點鼠標就能為遠處的農作物調節溫度、澆水施肥;打開手機就能知曉養殖水質的DO值(溶解氧含量)、Ph值、水溫等,輕點鼠標就能夠扛包投料。“互聯網+農業”的高效便捷正改變著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

未來,互聯網技術將會更加全面深入的運用于農業,它的信息集成、遠程控制、數據快速處理分析等技術優勢在農業中將得到充分發揮,3G、云計算、物聯網等最新技術也將日益廣泛的運用于農業生產

39 之中,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流通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將會加速建設,長期困擾農業的標準化、安全監控等問題也將會得到解決。

(二)革新物流模式

盡管我國正在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農村物流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規模,物流主體向著多元化發展,開展了“萬村千鄉”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區物流基礎建設發展不平衡導致我國農村流通產業發展仍然滯后。

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融合,農產品物流模式將會不斷革新,出現兩種主要方式:

一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配送系統的大型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這種集散中心將集儲運、批發、交易、拍賣等多種功能,依托互聯網數據,實現實時行情交易;

二是冷鏈物流發展由“市場快速增長,產業規模小”模式向“技術快速提升,產業規模擴大”模式轉變,整體覆蓋率逐步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90%。

(三)農業眾籌將成為農產品電商新業態

當前的農產品電商只是單純的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產品售賣,而眾籌則是將銷售前置,使消費者可以參與農產品的研發、生產等環節,旨在解決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產銷對接不暢等問題。

40 農業眾籌的本質,實質是打破原有的零售流程或者說是資金不足的問題,將銷售前置,從而能夠提前判斷出銷量,提前組織生產,以銷量驅動生產,打破原來“生產—銷售”的模式,說到底,這是一種輕資產的運營理念,可以幫助資金不足的農戶解決問題,讓其自己的產品可以有資金運轉。農業眾籌正在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農村電商新模式。

(四)落實農產品品牌建設

目前,我國農產品品牌建設還不完善,農民品牌意識不強、企業產品品牌缺位,因此農產品比其他品類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另外新興媒體的出現導致傳統媒體威力下降,手機、電腦成為當代人最頻繁的聯網互動的手段,微信、微博成為當代人最青睞的接觸信息的工具。因此,在未來,農產品品牌建設將會依托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等途徑傳播品牌,農產品營銷方式將更加多樣化、精準化,同時相關政府也將加強“三品一標”的建設,切切實實的將農產品品牌戰略落到實處,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五)大數據加持,農業信息更加透明化

所謂大數據其實就是互聯網發展到現今階段的一種表象,在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大幕的襯托下,將很難收集和使用的數據利用起來,幫助人類創造更多有用的價值。

任何領域都離不開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在大數據不斷被提及的今

41 天,未來農業領域也將會更多的依賴大數據分析,使農業信息更加透明化,其中包括價格行情、種養殖規模、供需情況等,將會出現更多的農業信息平臺,為企業、農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農業數據,從而解決目前農業領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價格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編者言:

互聯網和農業,一個現代又時髦,一個古老又傳統,本來毫不相關,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農業產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可以說這兩者正在快速融合。

越來越多的“局外人”想著進入這一新興行業,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此行業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行業現狀、商業機會等情況都不甚了解,本文以此為契機展開分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家解惑。當然因為認識的局限性,可能會有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能夠諒解。

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未來還會有無數可能,新的商機或許就在轉瞬間,相信在政府、企業、農業相關從業者的共同配合下,“互聯網+農業”能夠打好這場“農業變革戰”。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第4篇

“互聯網+”, 是指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智能等新技術打造網絡平臺, 強調發揮網絡空間以智能化路徑改造并提升傳統產業的作用, 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生產力, 實現財富增長。

“互聯網+農業”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 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農業發展的各領域之中, 對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2 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2.1 農業電商成為突破口

由于受到發展階段的限制, 農業物聯網、農業電子政務和農業信息服務的推動主體仍以政府為主, 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尚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農業電商成為了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突破口, 其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農資產品電商發展迅猛

農資產品標準化程度高, 配送要求低, 適合電子商務模式銷售。

2.1.2 生鮮產品占比提高

互聯網拓寬了生鮮商品促銷信息的受眾范圍, 縮短了生產商與消費者的距離, 市場銷量迅猛增加。

2.1.3 交易模式多樣化

主要交易模式包括入駐成熟電商平臺開設網店;農業企業自建平臺, 如中糧我買網;“基地+終端配送”的模式;利用村級信息服務點開展代銷代購模式等。

2.1.4 生產、經營主體多樣化

農民、合作社、批發市場開始嘗試電子商務, 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大型的“淘寶村”“淘寶鎮”, 并帶動了周邊物流、金融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在農業電商大規模發展的同時, 也存在許多問題,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農產品供銷失衡, 出現了豐收年農產品滯銷的現象。另外, 因為冷鏈物流技術參差不齊, 銷售生鮮品的電商企業虧損較多。

2.2 農業物聯網發展受限

自2010年以來, 我國的農業聯網試點項目在全國多地地紛紛開展, 涉及大田作物、設施農業、動物養殖、水產養殖等。但目前, 在我國大面積農田使用物聯網技術的條件并不成熟,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量化在經濟指標上, 不計成本的示范對于農業物聯網的推廣沒有實際價值。再加上我國農業采用包干到戶、分散經營的形式, 個體農戶要部署物聯網, 難以收回經濟效益。

2.3 農業電子政務、信息服務相對落后

2006年, 農業部開通了“12316”農業公益服務熱線, 我國電子政務開始發展。經歷了10 a, 各政府職能部門網絡基礎建設已初具規模, 不同部門的局域網已基本搭建完成, 有些地區形成了城域網的基本雛形。但目前, 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對電子政務的認識不足, 部門之間信息流通不暢通、基礎條件比較落后、基礎設施還未到位等問題。

3 我國“互聯網+農業”未來發展路徑探析

如何解決農戶經營的多樣性與市場需求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 這是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方向。

3.1 加快建設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

我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相對落后, 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8.8%;移動互聯網由于資費和使用習慣的因素影響, 在農村的推廣更加受限;農村互聯網金融普遍缺乏農民認可。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 營造良好的“互聯網+農業”發展硬件環境是基礎。

3.2 打造互聯網時代新農人

互聯網時代的新農人, 既要看得懂市場走勢, 做出正確的市場預測和決策, 又要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能。但當務之急是提高農民整體受教育狀況, 調動農民接受互聯網, 了解“互聯網+農業”運作模式與操作方法, 為經營生產方式的轉變奠定基礎。

3.3 著力構建完善的網絡購銷平臺

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示范, 打造集物聯網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互聯網+農業”示范區;加大對本土農業電子商務企業的扶持, 鼓勵和引導涉農企業自建農業電商平臺, 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銷售;發展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 推進互聯網技術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編碼管理、包裝標識、倉儲、冷鏈和物流等環節的應用, 實現農產品在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的高效管理;建立“互聯網+農業”農產品交易市場, 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充分發揮農村超市、農資店、為民服務中心等主體作用, 推進村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建設。

3.4 建設全產業鏈數據系統

只有理順貫通整個產業鏈的“數據流”, 讓消費端的數據流向生產經營決策端, 才能實現科學的生產經營決策。主要思路是以產業鏈為線索, 梳理產業各個環節, 對現有數據查缺補漏, 打通數據壁壘, 優化現有數據存量, 對于經營決策需要但是缺乏的數據, 建立統計調查制度, 結合企業務和互聯網生成的數據, 完善數據鏈條, 然后將整個數據鏈條放在同一個維度去進行挖掘分析。

3.5 著力解決農業物聯網建設難題

圍繞應用和產業急需, 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研究, 以及環境適應性強、低成本設備的研發。加快物聯網基礎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的制定與更新, 推進物聯網與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和衛星通信等技術的融合發展。

從物聯網布局來看, 養殖業的農業物聯網需求比種植業大, 設施農業比大田種植需求大, 尤其是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種業四大產業。應在上述四大產業的優勢產區優先推進物聯網技術的全程示范, 再在已有試點區域的基礎上, 適度擴大實施規模和范圍。

物聯網作為高新技術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 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加快制定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的優惠政策體系, 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和減免, 引導物聯網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此外, 盡快將農業物聯網技術產品納入農機補貼目錄, 根據產品的不同應用領域和市場成熟度制定補貼標準。

摘要:目前, 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以農業電商為主要突破口, 物聯網試點也在全國紛紛展開。但同時“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如產銷不平衡導致的農產品滯銷問題、物聯網技術成本過高等問題。在這些問題基礎上, 分析我國“互聯網+農業”在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和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物聯網,農業電商,互聯網+農業

參考文獻

[1] 袁曉慶.“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走進4.0時代[J].互聯網經濟, 2015 (9-10) .

[2] 胡永洲.構建“互聯網+農業”智能生產模式的思考[J].現代管理, 2015 (6) .

互聯網農業營銷方案范文第5篇

1 運用互聯網技術, 高效整合農業資源

我國當前處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背景下, 針對農業經濟來說, 需要依據可持續發展理念, 對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發展之間的重要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保證在互聯網經濟發展過程中完美的結合, 最終逐漸優化和完善現階段的農業資源。在這個過程中, 需要依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 在任何發展環境下, 都需要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另外, 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 來對農業地區的以下幾方面資源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土壤、水文、肥力等, 通過大數據來對當地農業的發展進行分析, 并為之提供解決對策。

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和優勢, 對農產品實際行業進行分析, 避免盲目發展、科學規劃方向, 同時還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發展需求, 制定科學合理的銷售策略, 最終保證可以為農民之間的合作提供幫助。

2 重視電子商務, 創新農業經濟形式

2.1 可以通過天貓和京東一些綜合性的電子商務平臺, 將農產品網上銷售業務進行拓展

另外, 農業電商可以對農產品市場做進一步分析, 突出綜合類電商自身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對這種模式合理的運用, 逐漸成為我國當前比較成熟的電商平臺, 從而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的發展領域。

2.2 農業企業自身具備較強實力的條件下, 自主開發互聯網平臺, 需要通過互聯網資源實現

而對于一些實力較強的農業企業, 可以不需要第三平臺的幫助, 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實力, 及時創建網絡平臺, 實現網絡銷售的最終目標。對于這種銷售模式來說, 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創平臺, 可以創造屬于企業自身特點的農產品品牌, 從而充分挖掘農產品市場的價值和作用。

2.3 對于一些個體農戶來說, 通過互聯網平臺后, 逐漸拓展銷售途徑, 并且實現了對資源整合的目的

我國當前互聯網終端得到廣泛運用, 不僅為個體農戶網絡銷售提供幫助, 還可以完善農業分散經營手段。

2.4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

首先, 可借助互聯網技術對農產品信息進行整合, 借助信息平臺, 農產品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客戶面前;其次, 通過云端網絡技術, 農產品信息和質量得到監控, 相關信息可以及時傳遞給生產經營者。

3 培養農民互聯網思維, 凸顯農民核心地位

需要廣泛宣傳農民互聯網思維和理念, 在打破傳統銷售方式的同時, 推進生產方式進一步改革。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體, 尊重農民的意愿, 滿足農民的需求, 是激發起主觀能動性關鍵。因此, 強化和培養農民的互聯網思維, 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建立科學的農民培訓機制, 進一步強化和規范農民培養教育, 全方位提高農民技能。強化農民的生產經營教育, 教育制度構建要凸顯農民核心地位, 有針對性的設計教育內容。成立專門的“互聯網+農業”專家隊伍組織, 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在互聯網時代, 農業生產模式、經營方式都亟待改變, 構建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顯得更加迫切。此時, 國家農業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 必須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互聯網與農業的整合提供經濟與政策上的支持, 強化農民的互聯網思維, 開發和構建電子商務平臺, 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開辟更加寬廣的道路。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 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轉變,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內容, 其與我國社會穩定與人民利益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全球經濟信息化的今天, 農業發展方式也需要積極創新、與時俱進。近些年, 我國黨和政府對農業經濟發展與互聯網的結合給予了高度重視, 通過構建電子商務平臺、提高農民網絡技能、整合農業資源等方式, 全面推進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巍.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農民致富之友, 2017 (21) .

上一篇:營銷自動化解決方案下一篇:農產品品牌策劃方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