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高職銜接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中高職銜接范文

中高職銜接對策

3.專業設置的街接

專業設置的銜接工作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規范專業設置。針對當前各學校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如爭辦熱門專業,爭搶生源;開設專業只從學校自身的師資類型、設備條件去考慮,結果造成就業困難,資源浪費;缺乏宏觀分析等。明確專業設置的依據應是就業崗位需求,應根據不同的生源,制定出統一的中職、本科專業目錄,并實行嚴格的專業管理。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嚴格專業設置標準和評估標準,同時還要與有關的行業部門、地方組織共同協商,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規模層次,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整體結構。其次,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這也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之一。因此要使中職、本科教育專業上能較好地銜接,就要突破以往專業過分細劃的局而,按行業類別、工作崗位要求重新確定專業名稱,減少專業種類,拓寬專業范圍。再次,要加快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使兩個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專業上能較好地銜接起來

中高職的專業設置的銜接,其實質就是改善

和調整學校辦學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中高職

的專業設置都是以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人才)

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

為基礎的,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差異性,以體

現人才培養層次與業務范圍的不同。為搞好中高

職教育的專業設置銜接,首先要在教育行政部門

召集和學校的參與下,依靠行業和企業,按照科

學、規范的原則研究制訂中高職專業的專業設置,

使各專業的內涵、外延科學清晰,專業口徑寬窄有

度,明確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

任務。其次,教育行政部門要嚴格規范中高職教

育的專業設置標準,并會同有關行業部門、地方組

織,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規模

和層次,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專業結構,這是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基礎與必要前提。

1.合理定位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

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 中職學校主要培養操作型、技藝型,定位于掌握專業技能的操作人員。 本科院校主要培養技術型、管理型和指導型,定位于從事經營管理和技術指導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發揮本科教育的引領作用。 通過完善的市場調研,結合當地掛鉤學校的具體情況,根據相關專業中職和本科不同的培養目標與規格,文化知識體現必需夠用,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能力體現層次,重新構建全新的“3+4”中職、本科相互銜接的一體化課程體系。爭取把中職課程和本科課程統一制定成教學單元,教學單元之間邏輯順序清晰,相互銜接緊湊,避免任何重復學習,系統培養本科層次高端技能人才,實現中職、本科的內涵銜接。

2、分層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實行彈性學制

根據"3+4"學生從不同中職院校升入同一所銜接院校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實行有針對性的彈性學分制度,使中職學生能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時問進行學習的 安排。同時開設大量選修課程,使學生靈活組合選修模塊,修滿規定的學分學生即可畢業。

(2)實行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及“3+4”學生的基礎較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實施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適應其層次特點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要從教學組織、課程結構設置、學生管理、考試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教學探索,不能盲目的讓學生和統招高職學生一起學習,統一管理。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呵斥或不管不問,要發現這些學生的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賞識教育,樹立學生的信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3)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3+4"學生是初中起點入學的,存在年齡小、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問題,再加上很多學生在中專階段由于缺乏學習動力,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另外,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綜合素質相對較差。因此,在后四年的本科階段,學生輔導員、教師都應從思想素質、人文素質、文化素質等多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其盡快適應高職生活,從而達到大專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3、加強溝通,提前介入教學管理

由兩校的教學管理部門聯合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3+4"教學過程進行過程質量管理,同時對教務管理、師資管理、教學實施計劃管理等相關的方面進行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通過隨機聽課、師生座談會等活動來進行教學檢查。教學中高職學校要經常性的組織集中教研活動,兩校教師就“3+4”班級的教學工作相互交流,共同開展教學研究。

4、共享教學資源

近些年國家對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其投入數額龐大,使得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條件、圖書資源等教育資源上要比中職院校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可以通過師資的交流、校內外實訓基地及圖書資源的共享等方面來實現中職、本科院校資源的互補,最終達到"3+4”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樣既有利于統籌安

排教學內容,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吸引優秀初中畢業生通過職業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5、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中職、本科銜接提供保障

從職業教育角度出發,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中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是基本方向。應當采取繼續加大中職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力度,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培養教學骨干和“雙師型”教師; 依托大中型企業和相關高等學校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建立并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受教師實踐; 完善相關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實踐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等措施,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同時,要注重師德建設,提高中職教師地位待遇,健全中職教師管理制度。

4.基于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是專業的細胞,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問題。中高職課程銜接應以職業崗位(群)的工作內容為依據,以國家職業(行業)標準和職業鑒定考核為指導,梳理不同階段所需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技能結構,全面統籌,整體設計,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可按照分層次、分級別、模塊化的思路實施開發。 分層次就是根據職業能力結構的層次性,確定課程的能力目標,包括:所有職業必備的核心能力、同類職業領域共有的通用能力、 多行業共有的跨行業能力和專門職業崗位的特定能力。 分級別就是中高職按照不同的級別,制定滿足各層次能力要求的課程標準。 模塊化即將分層化的職業能力課程,按照不同的層級,轉換為相應的課程模塊。 中、高職的課程體系,按照核心能力貫穿始終,職業特定能力到通用能力、跨行業能力,縱向延伸,橫向拓展的原則,選取若干相應的課程模塊進行整合,保證中高職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差異性和延續性。

3.2分模塊與技能培養相結合

3.2.1專業核心技能實訓模塊

專業核心技能是高職文秘專業人才需求的熱點。此模塊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秘書基本職業崗位技能為主導,以“辦文、辦會、辦事”能力為主線進行設計。秘書崗位溝通技能的要求尤為突出,其涵蓋了與內部各部門及人員的溝通技能,與外部政府,企事業單位及人員的溝通技能,書面文字與口頭語言溝通技能、演講與面談技能和會議組織技能等諸多方面。中職學校以接待禮儀、會議記錄、檔案管理為主要實訓內容;高職院校則以溝通洽談能力、合同及策劃文案擬寫、會務操作技能等作為實訓內容,實訓可圍繞溝通技能進行模塊化分解及任務構建,循序漸進。如高職第一年可立足辦文辦事實訓模塊,讓學生在辦文辦事過程中強化中職階段技能學習的要點,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文字溝通、內部溝通的技能;第二年可安排辦會及商務活動模塊,讓學生在辦會及接待等實訓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場合及人員,著重培養學生會議組織、外部溝通等技能。

3.2.2數據記載及信息處理實訓模塊

此模塊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辦公設備及計算機運用操作能力為主,主要包括復印、傳真等各類辦公設備的使用,中英文速錄、辦公軟件應用及常用工具軟件使用等,強化學生的數據記載、辦公自動化能力和信息收集處理能力。中職學校以速記、打字和數據錄入為主;高職院校則以信息收集與分析整理、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及操作為主作為實訓內容。

3.2.3專業綜合素質實訓模塊

此模塊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秘書人員專業綜合素質為主,主要包括秘書綜合技能實訓、職業見習實訓環節及職場仿真或模擬公司實訓項目等,通過開放的實踐教學環境,由基礎到深化,由單一到綜合,由實驗實訓到仿真職場再到真實職場,由淺人深地完成各項技能實訓,全方位提升學生專業綜合素質。

3.2.4崗位需求技能實訓模塊

此模塊以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崗位需求技能為主,可利用暑期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兩個環節進行。通過真實工作環境下真實任務的完成,不但讓學生熟悉現場工作流程,鞏固專業知

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企業文化,增強服務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及就業的競爭力。

3.3分階段與漸進訓練相結合

階段及模塊化實訓模式的設計是為專業學生走向職場搭建的一座橋梁,分階段實訓形式體系漸進性。文秘實訓的階段可以按照“職業崗位需求調研—課內實訓—校內頂崗實習—校 外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的“看—學—做”程序進行。

3.3.1專業教育

以學生進人高職院校為起點和契機,讓學生走訪相關的文秘崗位,通過網絡了解秘書人員的職業要求,了解專業內涵,組織學生對文秘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情況進行相關的調研,并將調查情況進行整理及分析,明確崗位需求,初步培養職業意識。

3.3.2課內實訓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高職院校要求實踐教學比例均達到50%,只有在教學中充分地將這50%的比例落到實處,才能通過課內實訓,夯實基本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案例教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在課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實訓中心應能結合教學內容配備辦公情境,配備全套辦公設備,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3.3.3校內見習

學生人校第二學期即可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分組到學院各職能處室辦公室輪流見習及實習,校內頂崗實習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在各部門及各項工作中與各方人員進行溝通與交流,還能對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與效果,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在各處室專職干事的指導下參與實際工作項目,通過實戰演練,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第二篇: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方案

中職與高職教育是同類性質的兩個不同階段和層次的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同時期擔當起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任。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的改變,人才需求趨向高層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經濟的發展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如何做好中、高職之間的銜接已經成為關系到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既是職業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這一點上,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二者又有著層次上的差別。了解中高職這兩類職業教育的異同,是探討二者銜接問題的前提。故而,中職與高職教育是同類性質的兩個不同階段和層次的教育,具體比較來看:

(一)中等職業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目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主要由中等職業學校實施,招生對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學歷的人員,基本學制以三年制為主。分類: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二)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高職高專教育由省級人民政府管理。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省級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主,結合招生能力、就業狀況等綜合情況,確定年度招生計劃、招生辦法、專業設置、收費標準和戶籍管理,頒發學歷證書,指導畢業生就業,確定生均教育事業費的補貼標準等,并同時負有保證教育質量、規范辦學秩序和改善辦學條件等職責。高職高專是高等教育中??平逃膬煞N實現方式,高等??茖W校(簡稱高專)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高職),兩者只是側重不同,無本質差別,前者重能力,后者重技術。高專和高職同屬大專。

根據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 1

一致性,又有著層次上的差別,中職教育強調的是有一技之長,其核心是強調培養實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職的目標定位應該表現出高層次性,強調培養應用型、管理型和高級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職教育有更深更廣的專業理論,更新更高的技術水平,以及廣泛的適應性,特別是要有更強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一、我校計算機應用專業在現行體制下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 中高職的銜接發展絕不是中職與高職兩個系統的簡單鏈接,而是兩個系統在多種特征上兼容性的繁雜適配。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中高職銜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實際工作中也總結出了較為有效的三種銜接模式,具體如下:

(一)一貫制模式:即一個高職院校與若干個中職學校形成的銜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貫制,即“3+2”模式, 通常學生在受完3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再接受2年的高職教育,畢業后發給相應的中職和高職文憑。

(二)對口升學模式: 即中職與高職各自根據自己的學制年限進行教育, 部分中職畢業生(中專、技校、職高畢業生)完成三年中職學習,通過對口升學考試進入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接受三年的高職教育模式。中職畢業生自由選擇報考高職院校,中、高職學校沒有合作關系。

(三)高職自主招生模式:中職生參加我院根據計算機應用專業要求組織的“知識+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試后取得高職的入學資格,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升學模式。

在這三種模式中,對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專業對口的中職畢業生,招收的學生質量較高,不論是從辦學效果上,還是從辦學規模上看,都遠超其它培養模式。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職人才培養上的溝通,在培養過程中,存在著教學內容有少量重復等現象。

二、現行體制下中高職銜接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中高職銜接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尤以課程銜接 2

問題最為突出,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體系不連貫

1.課程內容重復。目前國家還沒有制定統一的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各自構建自己的專業課程體系,確定課程教學內容,中高職院校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造成一些專業課程在中高職階段內容重復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中高職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2.基礎課程薄弱。中職生升入高職院校后,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普遍感到比較困難,尤其是數學、物理、英語等基礎性課程。這與目前很多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弱,中職學校存在的重技能輕文化,重操作輕理論的現象有關,反映出中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思想和原則的差異。

3.技能訓練重復。在實習訓練與專業技能培養方面,高職與中職理應體現出層次內涵上的差異,然而在實際情況中,不少高職院校技能訓練定位低,中職學生升入高職后,有些實踐訓練項目與中職相差不多,存在重復訓練的現象。

(二)培養目標不對接

各層次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實現完善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的前提條件。目前,我國同類專業的中、高職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之間沒有依存性。高職教育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與中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相對獨立,沒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銜接。中職教育對學生操作技能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存在著輕基礎、重專業,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解、重操作的現象,使學生很難適應高職教育更廣、更深的理論學習,達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呈現出的似乎“多元”現象,實質是中職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的表現,是中、高職銜接不到位、不科學的副產品,是高職入學考試的內容、方法和要求與中職教育以職業素質和技能為核心組織起來的培養目標的錯位現象。

三、中高職銜接教育新模式建議

只有重視并針對中高職不銜接問題采取有效對策,才能使整個職業教育系統充分發揮整合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也能真正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實現中高職教育銜接。

(一)中高職教育辦學主體一體化(針對分段式中高職銜接舊模式)。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多頭化,各類職業學校歸口不同,中、高職管理部門也不同,不利于中高職的順利銜接。這種多頭管理的現狀,導致中高職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混亂局面,中、高職的專業、課程無法實現順利對接,也影響了中高職的銜接。目前,多數高職的專業課程設計并沒有將中職的學習情況考慮在內,使得一些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后,只能將部分在中職學過的技能重新學習一遍,造成了培養資源的浪費。為此,建議教育部門專門成立一個有權威、有統籌協調能力的管理機構,統一管理中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工作,包括推動中高職專業課程的對接。

(二)中高職教育課程開設模塊化,打破傳統學科課程模式,實行模塊化職業教育課程。中、高職專業的銜接宜以專業群的形式寬口徑銜接, 這樣一來,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強的相容性、銜接性, 在專業目標定位與內涵建設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補遞進空間。專業的銜接最終要通過課程的銜接來實現。在課程目標銜接上,要將中職的實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標與高職的技術性、創造性、人格化目標優化整合。在課程內容銜接上,要根據中、高職相近專業大類的特點和要求,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 既要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要拓寬和加深課程內容, 真正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

(三)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階梯化。實現中高職教育順利銜接,需要進行培養目標的定位,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做好銜接工作。中高職的培養目標應分別定位為:高職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生產、管理、服務等社會各行業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即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高級技能 4

人才,包括有把科研與開發設計成果應用于生產中去的工藝技術為主的專門人才,能把決策者意圖具體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的一線管理人才,具有特定專門業務知識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職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實用型、技能型中等技術人才。

(四)、中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規范化。

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的共性是都必須適應經濟發展,與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結構變化相同步。中等職業教育近幾年招生滑坡,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許多學校紛紛開設各種熱門專業(如會計、商務英語、金融等等),有些學校還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新增許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專業,各種專業門類繁多。而高職教育屬于高教范疇,受辦學條件、師資設備等問題限制,加上發展時間短,故專業門類相對較少。這就造成了中職畢業生想報考高職卻苦于沒有相同專業可報。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規范專業設置。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的依據是就業崗位,因此要通過廣泛的職業調查、職業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業,規范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研究制訂出統一的中高職專業目錄,要對學校的專業設置進行嚴格管理。因此在審批專業設置時,教育行政部門不僅要嚴格專業設置標準和評估標準,同時還要與有關的行業部門、地方組織共同協商,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規模層次,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整體結構,提高專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益。其次,要拓寬專業口徑,當前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就是拓寬專業口徑,增強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因此要使中高職教育專業上能較好地銜接,就要突破以往專業過分細劃的局面,按照行業類別工作崗位要求來重新確定專業名稱,例如機電一體化專業就是由機械和電兩個專業有機融合到一起的。這樣高職院校在招生時,學機械和學電的兩類中職畢業生均可對口報考,使更多的中職生有機會升學。另外,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舊的生產工藝不斷被淘汰,工作崗位不斷變換,勞動分工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也要求減少專業種類,拓寬專業范圍。再次,要加快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通過加 5

大政府投資,使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按照經濟發展的需求,開設新的高職專業。

四、中高職銜接教育政策建議

1、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區別于基礎教育集權式管理,給予學校更多權力,讓專業和課程個性化、多樣化,進一步從“大職教觀”和滿足學生長遠發展需要和社會多樣化需求,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等理念出發,繼續解放思想,加大開放改革創新的力度。

2、保障措施: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必須借助法律、法規的力量嚴格執行,強化政府行為,加強政府統籌和宏觀調控,建立對職業學校進行科學、權威的評價機構,確保中高職銜接順利進行。

第三篇:涉農中高職教育銜接研究結題報告

《涉農中高職教育銜接研究》

研究報告

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

1、問題的提出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在當前“農民市民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技能型的人力資源支撐,滿足并服務于區域產業需求成為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改革發展的邏輯起點。

改革開放30年來,涉農專業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主干專業之一,主動適應農村改革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農村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較高素質的勞動者,為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階段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對于新型農民的要求日趨迫切,對于農民文化素質和科學生產技術的提高有了更深的要求,特別是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設施農業等技術推廣,對涉農專業人才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教學的現狀,已不能適應農業技術人才市場的需求,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教育的要求。這樣涉農專業的教育中職向高職的銜接自然而然形成并發展。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已經成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教育體系內涵建設的不斷深入,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進行科學有效銜接,也必將成為推進中、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各省級政府都積極地不斷推出了各種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已經形成了“3+1”模式、綜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

雖然全國各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已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但還沒有形成總體的理想的目標模式,在中高職銜接問題中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兩種教育發展的問題。例如:某些中職學校及其學生面對就業和升學兩種選擇陷入“難顧兩全”的境地、某些中職畢業學生進入高職學校后無法適應高職教學要求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就業等方面出現了厭學、就業難等局面。同時,這些問題也說明中、高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對接狀態下,而是要尋找科學、有效地銜接原則和途徑,這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將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中、高職教育銜接相關概念的界定 2.1中等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招收對象為初中畢業生,是在初中教育基礎上實施的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學制為三年或四年。其培養目標是生產、管理等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其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這類層次的學校主要包括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三種類型。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重要的位置(顧明遠1990)。

2.2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招收對象為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或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其他人員。其培養目標是國家發展第一線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能應用型人才。學制通常為2年或者3年。這類層次的學校主要包括高等??茖W校、職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及部分普通高等??茖W校等。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2.3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

銜接是指事物的相互鏈接或對接,中高職銜接是指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相互鏈接或對接(劉育峰2002)。在我國,中高職銜接的目的是要在學制上打通中職與高職之間的通道,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使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有繼續深造的機會。中職和高職的銜接就是為了避免各種資源的浪費,緩解就業壓力,滿足中職畢業生升學的需要,適應經濟和社會對各種各樣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使高等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發展。解決好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協調發展是職業教育中的主要問題。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還不到位,例如: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之間聯系不太緊密,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銜接方面還不合理,存在重復和斷檔問題,以及職業資格逐級晉升問題,中等、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管理體制缺失統一管理機制問題等等。根據國家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第二章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實施初中后的分流教育制度要以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準,職業學校的教育要與職業培訓教育齊頭并進,從而不斷建立健全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銜接努力構建把各階段的職業教育相互連接起來的終生教育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努力增強中等職業院校與高等職業院校之間的聯系,促進交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相互合作辦學;建立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各自的課程標準和課程模塊,以便協調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內容等等,這些都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

我國中高職銜接的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徐健2004):

第一階段是1980年到1994年國家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十分薄弱主要表現在中等教育結構單一,與國民經濟嚴重脫節。1985年5月,中國中央做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在此決定中指出了:“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術專家,還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教育的中、初、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為此,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變職業教育落后的狀況,力爭讓職業技術教育有一個相當大的發展;爭取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讓絕大多數地區的中等職業教育學生人數與普高學生人數持平。

第二階段是1994年到1998年國家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在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突出強調了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中等及中等以上各類職業學校招生、收費和畢業生就業制度,要適當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并進一步規定了:“在今后一個時期里,適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重點是高等??平逃透叩嚷殬I教育。”為了貫徹全國教育會議精神,1994年10月國家教委會發出了《在成都航空工業學校等10所中等專業學校試辦五年制高職班的通知》,在隨后的時間內,除有關全面的教育文件外,國家教委又連續發布了《關于在大連海運學校等八所中等專業學校舉辦五年制高職班的通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議紀要》、《關于開展建設性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關于推動職業大學改革與建設的幾點意見》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性文件,這些文件涉及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相關內容,推動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第三階段是1998年至今,努力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階段。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出臺的很多教育文件的內容都提到了中高等銜接的問題。如:1994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小學后、初中后以及高中后三級分流制度,要花大力氣去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不斷形成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貫通的教育立交橋。國家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第二章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實施初中后的分流教育制度要以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準,職業學校的教育要與職業培訓教育齊頭并進,從而不斷建立健全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把職業教育的層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不但在理論及文件中規定,而且在職業教育實踐中,一些高職院校采取了優先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對口的學生,而且也開展了中高職銜接的實驗。但我國致力于于構建中高職銜接教育體系,應該是在1998年以后。1998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是我國第一次明文規定,明確地提出了要“逐步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立交橋”,即大力構建中高職相互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自此以后,我國職業教育才真正開始了有目的、有意識地構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階段(韓君2004)。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中,各地做出了中高職銜接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3、中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 3.1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 3.1.1中職教育培養目標

中職教育的教育對象是沒有進入普通高中學習的初中畢業生,對他們進行的是就業前準備教育。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某行業或某崗位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通過學習使畢業生具有勝任某一工作的專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勝任工作的身體條件和一定的發展潛力。中職教育目標明確,辦學特色突出,確實培養了一大批掌握專項技能的應用人才。

3.1.2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對他們進行的是職業教育,也帶有就業前準備教育的色彩。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通過學習使學生具有某項專業能力,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勝任某工作崗位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

3.1.3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對比與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都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學結合”,在教學模式中,都在努力實現“教、學、做”一體。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作為同一類型的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都是培養適合某崗位需要的、具有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從培養目標的描述來看,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都將學生掌握某項(崗位)技能作為重點。

但是兩種教育畢竟是兩個層次的教育。不論從入學學生基礎還是課程設置都有很大不同,如果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沒有鮮明的層次區別,顯然不合適。那么,高職教育究竟“高”在何處?如何在培養目標中清晰地表述出高職教育的屬性,在教學中保證這種屬性的實現,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2中、高職教育的課程銜接

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主要是課程的銜接,要從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定位的銜接上入手,貫徹和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中高職教育的銜接要從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數、課程學分、實踐教學、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的銜接。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和終身教育的構建,中職學生升入高職院校的人數不斷提高,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已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但中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貫通銜接方面卻還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3.2.1文化基礎課脫節

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類別有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兩種,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基本上是以普通高中畢業生生源為起點編制的。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院校后,在文化基礎課的學習上有些難以適應,對高職專業理論課的深入學習和今后學歷的進一步提升會帶來一定的困難,高職院校也由此抱怨“中職學生基礎差”,甚至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只愿意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不歡迎中職畢業生現象的產生,將中職畢業生拒之門外。這說明了中高職教育在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上有脫節現象,中、高職課程結構設計的思想和目標的不同。中職教育是根據其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的要求,以職業素質、動手能力為根本組織課程內容的,文化基礎課的安排遵循了“夠用、必須”的原則;高職教育則從高等教育的要求出發,在普通高專的思維作用下,文化基礎課以普通高中為參照系。

3.2.2專業課和實訓課重復設置 專業課和實訓課這兩類課程在中、高職課程設置中有較多的重復現象。這是因為高職院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是按照高中畢業生設計的,認為學生在入高職前專業課是空白,是從零起點開始的。而中職教育有比較明確的職業定向,畢業生只能按專業對口的要求報考高職,同時中職的教材在內容上大多采用高教的專業課教材,只是難度上有所降低,因此在目前中、高職溝通不充分的情況下,中高職教學內容相互涵蓋,專業課和實訓課的重復現象是較為嚴重的,重復率超過70%以上,這是資源的最大浪費。

3.3中、高職對口招生考試的銜接

對口招生考試是中職畢業的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的入門考試,也是影響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質量的最直接、最關鍵的環節。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考試,國外高校實行“寬進嚴出”的策略,規定凡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都可在高校注冊入學,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只要取得這種學歷就有進入高校繼續學習的資格。我國在中、高職對口招生考試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很多急待探索和研究的問題。我國的職業教育應該研究制定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對口招生考試,制定規范合理的考試制度,既滿足中職學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需要,又可以提高高職生源的質量。如何能更有效地開展和落實對口招生考試,使該考試更合理規范,使優秀的中職畢業生都能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是中、高職銜接的又一個重點。

4、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的對策 4.1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側重點

按照“生物學基礎觀”,“大樹生長方式”的人才技能形成路徑描述,人才技能的“生長”不應是階段的、停頓的,而是伴隨著他的一生不斷生長、發展的。學生在學校內接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段有限的時間內,學生習得技能是重要內容?,F在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描述主要強調了技能習得,而沒有體現方法習得。專業能力體現比較充分,而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在培養目標中的描述不是很清晰。

專業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專門技能及專業知識,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識,以獲得合理的知能結構。方法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學習方法,要注重學會學習、學會工作,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社會能力是指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規范及價值觀念,要注重學會共處、學會做人,以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描述應該將方法能力的要求作為高職教育區別于中職教育的側重點。應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某)行業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某種職業)能力,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勝任(某)工作崗位需要的,掌握技能學習方法的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

4.2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研究 4.2.1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銜接一致

解決中高職銜接,首先應解決好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定位的銜接。教育部規定: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服務、技術和企業一線,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中初等應用型人才和勞動者;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領域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中高職課程結構銜接的實施上要優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貫徹和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使課程結構達到最優化。高職教育要以中職為基礎,深刻了解和把握中職的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使高職教育在中職教育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達到完善職教體系,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促進職業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培養出高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

4.2.2技能考核評價體系的銜接

技能是實踐教學的目標,職業能力的接軌也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一個重要方面。積極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和等級考核制度。各種職業資格具有不同等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標準,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形成階梯遞進的形式,與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銜接,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中級及以下,高職定位在中級以上,逐步地從根本上消除中、高職在專業理論教學和職業技能培養上的重復和倒掛現象。

4.2.3中高職教學計劃的銜接

要使中高職的教育達到最好的銜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專業對口的一體化教學計劃。對于同一專業的中職與高職教學計劃要統一優化設計,貫徹和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要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加強文化基礎教學,提升人文精神,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概念做好人生的職業規劃。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要增開選修課,包括增開技能實習模塊化課程,以適應高職學生來源和類型多樣化的趨勢,做好職業前的準備。文化基礎課程注意中高職層次知識點的有機融合,以適應其漸進性學習和終身教育的需要,中職階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開設提升理論及應用水平的通識課程,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專業課程以技能訓練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機結合。職業素質拓展課程以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重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打下良好基礎。

4.2.4課程考核的銜接

考核評價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一個重要方面,可采用學分制模式進行設定與轉換。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要統一各學專業的學分標準、不同教學單元的學分標準及不同學歷層次的學分標準,不同學歷對應不同學分總數。學生獲得的學分在各級各類中、高職院??梢韵嗷フJ可,并成為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通道;各類中職學校對學生每門學科學分評價的具體操作也要嚴格規范,教育主管部門應出臺嚴格的條文加強監督,減小主觀因素的影響。

中、高職課程全面徹底合理的銜接,依賴很多因素的配合實施,才能逐步構建出合理的課程體系,開發出合理的課程教學大綱、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及教材,形成新的職業教育課程觀,豐富職業教育的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在實踐上才會逐步減少中、高職銜接中的教學消耗,確保教學效益和培養目標的落實,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

4.3改革招生考試方式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進入高等職業院校的對口招生考試,直接影響著中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上的銜接。高職院校應該對中高職課程計劃進行認真的研究,并提出統一的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標準,中等職業教育在升入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齊頭并進。即對口招生考試中,專業課的考核與文化課的考核應同時進行。中等職業教育應避免應試教育,中職畢業生在中職階段學習過程中的各科考試成績可以累積,供日后升學參考。在升學的過程中應適當的放寬報考條件,打破升學限制,從而使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由注重學歷銜接轉向注重內容的銜接,規范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制定出一整套統一的課程標準,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曾仙樂2010)。

國外在中高職銜接方面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國外普遍重視和鼓勵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第二,在課程銜接方面,他們普遍采取共同研發,統一進行安排的措施,制定了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大綱;第三,中職畢業生達到一定條件,即可直接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學習;第四,國家通過立法來保障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文憑之間的等值制度;第五,學生可以憑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直接進行升學;第六,職教體系一體化,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

架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相互銜接的立交橋即中等職業院校到高等職業院校繼續學習,高等職業院校中的??粕ㄟ^專升本考試進入本科院校繼續學習。很多人都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就業而不是繼續深造。原因就是很多人都認為上了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歷上就沒有了出路。作為政府部門就應當努力協調,消除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種種偏見。我們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建立一種在學分制基礎上的自主升學模式,即規定中職學生應當完成的學分,學生在畢業后可以有升學和就業兩種出路;如果繼續深造,也要完成大專院校規定的基本學分,大專畢業后也可以有升學和就業兩種出路;以此類推,直到獲得研究生學歷??梢越梃b美國社區學院的做法,對于取得高職院校規定學分的學生,學校除了頒發大專畢業證書以外,還向學生頒發副學士的學位證書,取得副學士資格的學生,再進入到其中任何一所高校選修相應的學分,從而獲得一定的文憑和相應的證書。結束職業學校以前的這種終結教育局面,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互通,也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我省的中等職業教育還沒有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形成雙向互通的關系。我們應借鑒外國有益經驗,努力做好中高職教育的溝通和銜接。

5、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內涵的建設

近幾年,我國農業職業教育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涉農專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想達到本專業的中高職科學、順利的銜接,作為高職院校的涉農專業本身也要加強內涵建設,此點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5.1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內涵建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5.1.1面臨的挑戰

涉農專業內涵建設面臨的挑戰:一是高等教育發展對職業教育持續不斷的沖擊,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二是初中生源數量呈逐步下降趨勢,職業學校之間競爭激烈,農業類學校和涉農專業招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三是部分新辦涉農專業條件弱,辦學質量難以保證。

5.1.2面臨的機遇

涉農專業內涵建設面臨的機遇:一是政策優勢,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提出“振興發展農業教育”,為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區位優勢: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均居全省前列,這些都為農業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

5.2涉農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

5.2.1確立1個主題———涉農專業優先發展

農業產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導致涉農專業辦學困難重重。應冷靜分析形勢和專業狀況,加強專業與產業、行業、崗位吻合度的建設,把現代農藝、園藝園林技術等專業作為“十二五”期間職業教育服務區域主導產業的首批重點發展專業,按照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加強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要求,確立農職院校“專業拓展———圍繞農業;專業開發———支撐農業;專業建設———突出農業”的指導思想,確保涉農專業優先發展,努力做到涉農專業數量不減,招生人數不減,為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提供有力保障。

5.2.2重視2個建設———增強涉農專業辦學實力

5.2.2.1加強農業師資隊伍建設

應牢固確立人才強校的觀念,不斷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強涉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涉農專業內涵建設提供力量保障。在師資隊伍引進、培養等方面,向涉農專業傾斜。積極聘請企業的精英到校任教,在緩解學校生師比壓力的同時,也促進了“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和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

5.2.2.2加強農業實訓基地建設。

確立了農業實訓基地投入的優先地位。以特色專業、品牌專業建設為核心,按照“真實性、先進性、綜合性、開放性”的要求對每個農業實訓基地建設全過程進行控制。實訓基地在承擔學生技能實訓的同時,還承擔了農業行業的職業資格鑒定、技能競賽和社會培訓等任務,以擴大影響。

5.2.3深化3項改革———提高涉農專業辦學質量

5.2.3.1深化課程改革

堅持“面向農業行業企業開設專業,面向農業崗位設置課程,面向學生因材施教”,以培養“適應能力好、創新精神強、發展后勁足”的德技雙高農技人才為己任,以推進課程改革。以“示范課、研究課”等各類評比活動和校本培訓為抓手,將課改聚焦到課堂,促進了教師課改意識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5.2.3.2深化教學管理,優化教學管理體系,做到創新和規范的統一。

各職業院校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制訂工學結合、技能鑒定、教學督導等管理辦法。加強教學各環節的質量監控,深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對全省職業學校開展教學、學生和后勤3項管理規范評估。加強教學過程檢查,規范各類教學材料的格式和要求,特別注意嚴格實踐教學的管理,做到有計劃,有材料,有檢查,有評價,保證實習實踐課的開出率和質量。

5.2.3.3深化人才合育

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強校企合作,實行工學結合,著力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為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服務。學校以豐富的學生資源和技術資源加入企業,企業以充足的實踐資源和真實生產引導教學改革,形成“教學合作、人才合育、文化互融、事業互促”的格局。

5.2.4突出4項工作———擴大涉農專業社會影響

5.2.4.1突出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以促進農業專業建設為目標,以深化課改為重點,著力提高教師教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各校采取多種措施,從分配制度、政策導向等方面向教學科研傾斜,制訂專門的鼓勵教研、科研的獎勵政策,在對教師個人考核和對部門考核中均把教科研工作和成果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形成濃厚的教科研氛圍。

5.2.4.2突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堅持從實現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出發,搭建多重教育平臺。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創建人文校園、平安校園、和諧校園。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陶冶情操,鍛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認真落實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參加農業職業資格鑒定,取得資格證書。認真組織校級農業技能大賽,達到“四覆蓋”,并積極參加國家和省技能大賽。

5.2.4.3突出就業創業實踐

堅持就業創業并舉,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教育。以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基礎,突出敬業教育和誠信教育,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搭建就業創業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創業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業意識,促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建立了一大批較穩定的就業基地,舉辦校內人才市場,為畢業生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

5.2.4.4突出“三農”服務

充分發揮農職院校推廣科學技術、傳播市場信息、傳授創業技能、帶動脫貧致富的功能,致力職教富民,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開展農民培訓,讓農民掌握先進的生產、經營的“金鑰匙”。加強校村合作、校鎮合作,針對各地農業產業特色,派出專業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長期駐點指導,促進“一村一品建設”,推進農科教大聯合、大協作。

5.3涉農專業內涵建設的措施

5.3.1推進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徑。

各職業院校與農業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推薦就業、聘請企業專家上課、舉辦企業家報告會等合作,以誠信為基礎,以互惠為核心,以合作為關鍵,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合作內涵,與農業行業企業共同實施教學、共同組建基地、共同培育師資、共同開展研發,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真正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共贏,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振興黑龍江農業產業。

職業學校和農業專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職業學校加強了與縣(市、區)、鎮的交流,開展全面合作,為政府和部門承擔義務,提供幫助,用“有為”來爭取“有位”,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辦學、人才、資金、項目等多方位的支持。

5.3.2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基地是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要載體。

農職院校要主動爭取各級職業教育專項資金和企業行業支持,用于實訓基地的基礎設施、設備等方面建設。同時,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吸引企業投資,聯合開發,共同建設,在尊重校企雙方利益訴求的前提下,將校企的優勢資源進行合理組合,實現實訓基地建設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充分滿足學生校內實訓的需要。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建設一批生產性、區域性、綜合性的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出資、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構建有效的校企雙贏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

5.3.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對職業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借鑒先進的職教課程模式和培養模式,根據行動體系重新序化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整合教學內容,基于職業成長規律組織教學內容,開發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理實一體化”的職教課程體系。積極參與國家和行業規劃教材的編寫,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充分反映農業職業教育辦學特色的校本教材,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加強精品課程的建設和管理,每個涉農專業都設有1門以上的校級精品課程。高度重視面向農業、面向企業的應用型研究。加強與社會的聯系,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以服務謀發展,以貢獻爭支持,以成果得效益。

5.3.4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

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引進與培養并重、學歷教育與能力提升并行、師德教育與業務提高并進、專職與兼職并舉的方針,積極創新優秀人才成長和施展才華的師資管理運行機制,實施“教學名師培養工程”、“專業帶頭人培養工程”、“雙師型教師培養工程”、“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工程”、“教師全員培訓工程”等,努力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5.3.5提升服務“三農”能力

建設以服務“三農”為主導的繼續教育體系,做大做強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積極開展各類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農村基層干部培訓、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工作。積極進行崗前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各類社會培訓,實現年各類培訓人數與在校生人數相當。

3.6做好招生就業工作

目前,黑龍江省初、高中畢業生生源逐年下降,招生面臨著較大困難,涉農專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各校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和招生管理部門的聯系溝通,用好國家對涉農專業的支持政策,深入基層學校,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全方位宣傳,切實把招生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并積極向省外拓展生源基地。用好中職學生免試注冊高職政策和五年制高職學生“專轉本”工作,著力構建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把就業作為學校的重要大事來抓,以就業拉動招生。多渠道促進就業,通過開展校園供需洽談會、畢業生雙選會、舉辦就業指導講座等形式,為學生就業提供服務。不斷拓展就業市場,拓展畢業生就業空間。同時,注意加強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素質,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營造自主創業的氛圍。

5.4涉農專業內涵建設的思考

舉辦農業職業教育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離不開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為此,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明確對農業職業教育的職責和法律責任,加大對農業學校和涉農專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明確農業職業教育經費保障體系,確保涉農專業學生的辦學經費按普通高校生均標準足額撥付;政府要為涉農專業的優秀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縣級、鎮級等農業推廣單位在進人和組織部門在招聘村官時要給涉農畢業生留出一定比例,保證農業推廣體系后繼有人。從就業和創業出發,對農業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優秀畢業生就業給與支持,做到“出口順才能進口旺”。

第四篇:中高職教育中師資培養有效銜接研究

本文屬于中聯論文網優秀論文

本文來源于:中聯論文網 http:///zhiyejiaoyulunwen/35530.html

轉載請注明

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嚴謹轉載,否則后果自負 本文引用《新校園》

摘要:隨著近幾年職業學院師資力量的逐漸擴大,青年教師的比例也在增大。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在人才培養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本研究從職業學院的師資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了師資培養方面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師資隊伍;存在問題;培養建議

有關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不同學者已經在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諸如在學歷、課程改革及在教學目標等等方面,但是有關師資培養方面研究的資料卻為數不多,本文針對我院的實際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就師資培養對中高職教育銜接的作用及措施做了相關研究。

一、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社會開發勞動力資源,直接向社會輸送實用型人才的重任,這就決定了它對師資隊伍建設有著特殊的要求。從中職教育到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了實質性的提升,要實現這一更高的培養目標,就要求教師在專業水平和能力上有一個實質性提升:不僅要有較高的師德水準和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更應該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熟練的系統操作技能。

二、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要實現分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關鍵

是中高職教師個體素質要求的不盡相同。

對中職教育落實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專業教師來說,需要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訓。即: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和指導能力。

對高職教育的專業教師來說,僅提“雙師素質”的要求是不夠的,從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師除能夠勝任理論課,能指導學生實訓之外,還要求教師參與企業相關研發工作,能幫助企業克服技術難題,開展應用性研發。即:高職教師必須從“雙師型”走向“三能型”。只有這樣,高職教師才能夠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才能起著校企合作的橋梁作用,才有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專業應用能力。

目前,很多院校的“雙教能力”教師和“三能”教師建設有些不盡人意。由于學校發展較快,專業教師來源渠道略顯單一,大多數教師是高校應屆畢業生,有企業背景的教師比例很低,難以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也有部分教師缺乏基本的學術理想與追求。更多期刊發表詳情聯系QQ:1286503325

電話:18931176030

王編輯

三、有關中高職教育銜接中師資培養方面的建議

1.中高職師資隊伍一體化管理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在職業教育這個范疇內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歷史使命,要共同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標。沒

有師資隊伍一體化管理,就無法落實中高職的有效銜接。

中職教師和高職教師有著共同的使命,為了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能力,系統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我院要求教師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科研和社會服務上的協同發展,共同提高,如同職能的管理部門在管理上協同交流,互通有無,資源共享。

2.加強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

教師的學歷水平是勝任工作,履行職責的基礎,因此,教師

隊伍應該是碩士以上的高學歷群體。比如,為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我院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制定了有關的制度,對教師進修學習提供經濟上的補償。其次,開展教師培訓。培訓方式有脫產培訓、下廠鍛煉、掛職鍛煉、崗位培訓、跟班研討、導師帶徒弟等等方式,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提高專業水平。

3.建立教師定期下企業鍛煉制度

職業學院要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校企合作,在企業建立一批專業教師實踐基地,組織教師定期到對企業進行專業和工種生產實踐鍛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開發

活動。教師通過下企業參與生產實踐活動來提高技術開發能力

以及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通過參與企業的一系列活動,教師可以把在企業學到的內容引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4.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力度

職業學院應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吸納一批優秀碩士研究生和有實踐經驗的校外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來校任教,同時,注重選拔培養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

以改善教師隊伍的結構。

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三能”教師數量不足問題,為提升學院師資質量,必須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我院加大引進有行業企業背景的高級職稱、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并從企業聘請一些既有實踐經驗又有授課能力的工程師、高級技師、退休專家作為兼課教師。只有通過多渠道引進“三能”教師,才能快速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另外,職業學院應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不僅要提供一定數量的圖書資料,而且還應提供網上學習、網上備課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周文濤.高職與中職有效銜接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47-49.

[2]武佩牛.論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銜接模式[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02):6-8.

[3]解筱杉,周云華.促進高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研究[J].萍鄉高等??茖W校學報,2011,(04):91-93.

第五篇:中高職銜接的高職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論文

摘要:課程銜接是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核心和關鍵,針對中高職數學課程銜接中的諸多問題,高職數學要堅持以職業需求為核心,結合專業特色,以學生為中心,厘清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與中職數學有效銜接,協調發展,從根本上提高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中高職教育;高職數學;銜接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高職在校生數量逐年增長,發展態勢迅猛。然而,隨著中職學生大量進入高職學習,學生在一些基礎課程尤其是高等數學上,出現了很大的學習困難。數學作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必修課程,其實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大有被邊緣化的趨勢。中、高職數學課程銜接不暢,嚴重影響了數學教育教學質量。多年來,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從中高職數學課程銜接的概念、理論基礎、銜接內容、銜接方式、問題歸因和策略、改革試點和實踐探索、保障制度和措施、國際比較研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中高職課程銜接已成為當代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背景下的熱點問題。

1中高職數學課程有效銜接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目標存在差異

中職數學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具備必需的相關技能與能力,培養學生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數據處理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1]。而高職數學往往模仿普通高等院校,僅僅是本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簡化,課程教學目標趨向學科化,更注重數學專業知識,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兩者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

1.2教學內容不連貫

目前很多中高職學校的數學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大程度上的脫節,以安徽大別山職業教育集團所屬的24所中職學校,4所高職學校為例,中職數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數、三角函數、平面向量、數列、排列與組合、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概率與統計初步。高職數學教學則包括:必修的一元函數微積分和選修的多元函數微積分、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由此可見,高職數學研究對象主要是函數,而在中職數學中,一般的冪函數和反三角函數并沒有涉及,同時,中職數學對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也較為簡單,從而影響高職學生對概率論的學習。這些教學內容上的脫節會引起學生的學習困難,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影響課程教學質量,需要引起高職數學教師的重視。

1.3教學模式與方法脫節

在目前的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中心,占據主導地位,中職階段的數學知識內容相對簡單,授課時間充裕,教師授課方式以傳統黑板式教學為主,對重難點做出詳盡講解并配合大量習題供學生練習,學生學習處于被動地位,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學。高職數學教學則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思考、總結,教師起引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課時少,進度快,重難點多,課堂練習少,授課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高職新生無法適應巨大的反差,對高職數學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放棄學習。

1.4評價體系簡單

中職數學教學一般采取終結性評價,期末一次考試一張試卷決定了學生的成績,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限制了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力。而高職數學課程雖然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但很多時候仍然是考勤成績、作業成績與期末卷面成績的簡單合成,缺少了多元綜合評價,考試的激勵導向功能沒有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也阻礙了中高職數學課程的有效銜接。

2基于中高職銜接的高職數學教學研究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任務導向、能力為本”的原則,以職業需求為核心,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需求,依據美國著名教學家、課程理論家泰勒提出的課程理論,從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方面: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出發,結合皮亞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情景化設計、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實現中高職數學的有機銜接。

2.1厘清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銜接是課程銜接的核心。高職數學教師要和行業、企業以及中職數學教師密切聯系,明確高職數學的課程目標,界定高職數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增強與中職數學課程的銜接度,對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職業導向,強調實用性和應用性。

2.2整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銜接是中高職數學銜接的關鍵。中職數學教學內容大多比較直觀,注重形象思維,對抽象思維較少,而高職數學則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4]。因此,高職數學教師首先要熟悉中職數學教學內容,堅持以素質、能力為培養目標,以中職數學為基礎,高職數學為主導,淡化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性,根據高職不同專業對數學的需求整合高職數學教學內容,實現中高職數學學習內容上的銜接,所選取的教學內容要服務于學生的專業需求,激發學生產生“動機”,兼顧學生后續專業課程。

2.3改善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較差,對數學有畏難心理。因此,在教學中要靈活采用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多猜測、多交流,積極探索,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利用數學軟件,通過數學軟件的使用,將學生從繁重的計算中解脫出來,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淡化系統性和邏輯嚴密性,針對高職學生基礎薄弱這一情況,教學中不追求逐字逐句的嚴格描述,而是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描述。例如在概念教學時,通過有專業背景的實例引入,避免嚴格的“數學定義”,順勢引入減少數學形式的抽象感。在介紹基本定理的時候,避免“定理—證明—應用”的單一模式,采用問題式引入,在通俗易懂的敘述中漸入主題,交代來龍去脈,避免抽象。在講解運算及其規則時,對于復雜的內容充分與數學軟件相結合,抽象內容形象化處理。將數學建模融入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及借助于數學軟件求解數學模型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4改革評價體系

探索與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使考核方法更加適合高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分情境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對每個情境進行考核,每個情境的考核分為能力和素質考核兩部分,重點考核學生用高等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情境的考核作為高等數學整體考核的一部分,弱化以卷面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考核,打破期末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局面,使學生克服對高等數學的畏懼感,重拾信心。

3具體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數學課程組將工科類專業的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個模塊:針對所有專業開設的基礎模塊(函數、極限、一元函數微積分)和針對不同專業開設專業模塊(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數微積分、級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在各模塊中根據生活實例或專業實例建立學習情境,闡述實際應用和價值,引入教學內容,布置學習任務。在教學中,采用混合式教學,利用網絡云平臺和智能手機,建立了微課平臺、線上題庫等多種資源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師生互動。同時,采用過程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學生對數學知識、數學軟件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形成了“教、學、做、評”一體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建成混合式教學平臺,完成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改革重點教學研究項目1項,建成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完成院級教學改革項目3項,獲得院級教學成果獎2項,出版省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本,選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得全國一等獎1項,省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4結語

通過構建新的高職數學課程體系,以任務為驅動,情境為依托,混合式教學為載體,結合專業特色,實施中高職銜接數學課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科學人文素養,從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朱翠蘭.對中高職數學教學銜接的一點思考[J].考試周刊,2015(19):52-53.

[3]斯彩英,洪波,潘仲川.中、高職數學課程銜接的探討[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87-89.

[4]尚秀麗.中高職數學課程教學銜接的探討———以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85-87,120.

[5]史亞蘭,榮雅艷.淺議我院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43):19-2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吉祥物范文下一篇:應知應會二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