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培智生活語文碗筷勺子

2023-03-14

第一篇:培智生活語文碗筷勺子

培智一年級上冊語文《碗筷勺》教案

第七課 《碗 筷 勺》

第一課時 看圖認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類:

1、能正確地認讀課文中的詞語

2、能認識各種各樣碗 、勺子、 ”。實物,圖片

3、能用句型“這是()”回答問題。

B類:能指認圖片、實物、字詞。

C類;能安靜坐在座位上。

2、過程與方法:

A類:通過各種直觀教學和游戲活動,讓學生體會觀察比較的過程,學會匹配等基本的學習方法。

B類:通過各種直觀教學和游戲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會指認圖片。

C類:能聽從老師的指令,參與到教學與游戲活動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類:(1)、體驗生活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生活語文的重要性。

(2)、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器官名稱的學習興趣。

B類:在游戲活動中,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認識鞋 C類:在教學與游戲活動中,內心充滿愉悅之情。 【教學重點】 能夠指認碗 、勺的相關圖片。認識生字“碗 、勺”。

【教學難點】能夠指認的碗 、勺相關圖片。認識生字“碗 和勺”。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游戲法 【教具學具準備】實物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每天吃飯的時候,要用什么?生答,今天我們學習第七課碗 筷 勺,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一)學習 碗

1、出示實物:碗 (1)師:這是什么?

(2)出示碗的圖片,問:這是什么?生答之后將圖貼在黑板上。 (3)PPT出示不同材質和不同形狀的碗。教師 邊出示邊講解 (4)出示字卡:碗 同時將字卡貼在黑板上。 (5)領讀,齊讀,指名讀,師糾正發音 (6)我們用碗做什么?

(二) 學習 勺

1、出示實物:勺 (1)師:這是什么?

(2)出示勺的圖片,問:這是什么?生答之后將圖貼在黑板上。 (3)PPT出示不同材質和不同形狀的勺。教師 邊出示邊講解 (4)出示字卡:勺同時將字卡貼在黑板上。 (5)領讀,齊讀,指名讀,師糾正發音 (6)我們用勺做什么?

(三) 游戲變魔術“變變變,變出什么?(碗和勺子輪換認知)

(四)輕松一刻

播放音樂《雪絨花》學生做手指操。

三、鞏固新知

(一)認一認

出示PPT課件

1、出示課件:認一認 碗 勺

2、請小朋友上講臺分別指認實物碗和勺

3、出示氣球字寶寶

4、讀字請小朋友拿出手中相應的圖片。

5、出示蘋果字寶寶

6、讀字,請小朋友拿出相應的字卡。

(二)連一連

出示課件 師問,生答 師連。

說一說)。有的碗、勺摔了就碎,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輕拿輕放。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今天,我們認識了兩樣餐具,分別是……(學生

四、 布置作業

A類:

1、認讀生字碗 勺,

2、指認圖片。 B類 :家長讀生字,學生指認字與圖片。 C類 : 看書指認碗和勺的相關圖片。

第二篇:培智語文生活化教學反思

時間:2012-12-14 08:49:00 | 來源: | 作者: admin | 瀏覽次數:671次 智障生認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記憶力低下、想象力差、形象思維占優勢而抽象思維顯得較弱),致使他們在學習中不能將所學的各學科知識及時的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統;這種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智障學生最根本的學習特點的課程教學,必然違反他們的認知規律,阻礙智障生的學習發展。在培智學校中應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學科界限,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和學生經驗的聯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智障兒童除了認知上的缺陷,部分的智障兒童小肌肉群的發展較弱,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碰到一些需要精細動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顯得相對困難了些。而本課《洗上衣》里浸泡、搓洗、晾曬這樣的社會行為的鍛煉不但讓有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效應。 智障兒童個體之間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在接受事物能力方面也不盡相同,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教學時,我們把班里的孩子按智殘程度不同分為A.B.C三類,像刷牙、洗臉這樣簡單的生活習慣大部分智障孩子通過訓練師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像修剪指甲這樣的精細任務卻不是每個智障孩子都可以做到的,為此,根據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他們通過一定的努力便可達成的目標,不但有助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使不同學生的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

第三篇:培智生活語文《西瓜》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本班共有智力障礙學生12人,8男3女,智力屬于中重度水平,接受能力差、識記慢,只能學習簡單的與生活相關的知識。

教學目標:認識并了解西瓜的外形、顏色及味道,知道西瓜是水果的一種。會認讀“西瓜”這個詞,中度學生會書寫“西”這個生字,重度學生會認讀寫“xī”。并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練習說完整的一句話,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說出西瓜的外形、顏色及味道,書寫“西”這個字。 教學難點:正確書寫“西”這個字,認讀“西瓜”這個詞。

教具準備:PPT課件、西瓜兩個、刀、砧板、果盤、彩色筆、西瓜的生字卡片12張、白紙12張。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觀察西瓜

1、觀看投影的西瓜圖片,讓學生說出“西瓜”這個名稱。

2、出示實物西瓜,觀看西瓜的外形,再出示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西瓜的形狀是圓圓的”,“外面的皮是綠色的”,“里面是紅色的”,“味道甜甜的”,對西瓜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3、引導學生分別說句子:“西瓜的形狀是圓圓的”;“西瓜外面的皮是綠色的”,“西瓜的里面是紅色的”,“西瓜的味道甜甜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了解西瓜的特點。

二、 吃西瓜

1、現場切西瓜,觀察里面的顏色,讓學生說出句子“西瓜的里面是紅色的。”

2、讓學生吃西瓜,說說味道是怎樣的,進一步了解西瓜的特點:“形狀是圓圓的”,“外面的皮是綠色的”,“里面是紅色的”,“味道甜甜的”。并引導學生說長句子:西瓜的形狀是圓圓的,外面的皮是綠色的,里面是紅色的,味道甜甜的。

三、 看動畫片,跟讀兒歌,鞏固對西瓜的認識。

西 瓜 大西瓜,圓又大, 綠皮紅瓤(ránɡ)沙又甜,

小朋友,

快快來,

大家一起吃西瓜。

四、 認讀西瓜這個詞,學習寫“西”這個字。

1、 發給學生每人一張西瓜生字卡片。

2、 讀西瓜這個詞,先教讀,再讓學生開火車讀,每人讀兩遍;最后齊讀。

3、 出示幻燈片,讓學生分別觀察四幅田間西瓜圖,讓學生看圖,練習用“西瓜”這個詞語說完整的句子。例:人們在地里摘西瓜。兩個叔叔在抬西瓜??鹄锏奈鞴险娲笱?。動物也喜歡吃西瓜。鼓勵學生用“西瓜”這個詞語大膽說話,練習語言表達能力。

4、 寫“西”這個字,先教拼音“xī,再寫“西”這個字,教筆順筆畫,書空練習,組詞西瓜。

5、 讓學生拿出筆在草稿紙上寫拼音和“西”這個字,中度學生要求會寫拼音和漢字,重度學生只寫拼音“xī”,讓學生掌握書寫,并在作業本上寫兩行,教師檢查指導。

五、畫西瓜

出示兩幅西瓜圖,一幅是一個大西瓜的簡筆畫,一幅是切開的西瓜簡筆畫,先教畫的方法,再發給白紙和顏料,讓學生選一幅西瓜圖畫,教師進行個別輔導,通過畫畫來加深對西瓜的認識,學生畫完以后,在全班進行展示。

六、作業

1、五位中度同學把拼音“xī”和“西”在漢語拼音本上寫一頁。

2、七位重度同學把拼音“xī”在拼音本上寫一頁。

3、認讀“西瓜”這個詞。

七、板書設計

xī ɡuā xī 西 瓜 西(西 瓜)

西:(筆順略)(6畫)

第四篇:培智一年級生活語文試卷A

2013——2014學第一學期 培智一年級語文試卷(A)

一、找出老師讀的筆畫名稱或生字。(20分)

二、讀一讀,下列的筆畫名稱或生字。(30分)

四、找朋友(20分)

碗 鞋

五、 完整句型提問(20分) 這是什么?這是xx

1、這是手 這是耳朵。

這是xxx的xx

2、這是閆明燕的鼻子。

六、朗讀兒歌(20分)

愛 刷 牙

小妹妹,愛刷牙,嘴巴小,牙刷大。刷呀刷,刷得滿嘴是白花。

十個手指頭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頭。七八九,拍皮球。伸出兩只手,十個手指頭。

第五篇:培智語文課堂的生活化范文

培智語文課堂的生活化 (2011-12-02 20:18:02) 轉載▼ 標簽: 康復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嘀菍W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就體現了“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課程特色。新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不僅增加了勞動技能和生活適應的教學課時,同時把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的語文、數學學科都稱之為生活語文、生活數學。這就要求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結合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依據自身的學科特點與智障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新課改潮流下,培智學校語文教學就要做到根據培智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抽象的知識與他們的生活實際和現實實際有效的融合起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實踐操作,在生活中感知知識,了解知識,增強知識的直觀性,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在學中用,用中學,使語文教學生活化,充分體現出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指導思想,培養弱智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還培智學校語文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教學環境,主要指教室,這里是學生接受知識最主要的地方,教室環境的布置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無論是校園環境的規劃還是教室的布置,都必須更多地洋溢著溫馨的生活氣息和濃濃的童真童趣,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在自然真實或較自然真實的的環境中學習。

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我們所要傳授的知識,我們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氣預報臺,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幾種天氣的變化;與氣候和天氣密切相關的標志性動植物、以及人的衣飾和運動的轉變等等。讓弱智兒童去觀察、認識、再更換或者報道,從而使這些知識在這種生活化環境中不知不覺的浸潤到學生的頭腦中。

當然根據教材內容,我們還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會、動物園、游樂場等不同的生活化環境和情境。但在這過程中我們應注意真實性,因為弱智兒童只有在真實中才能自如地活動,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那種身臨其境的、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氣息,會完全激發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進而樂于去學習和運用。

二、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可以說所有的教材內容都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知識結晶,是對源于生活的知識、規律的高度概括和客觀揭示。這樣,教學內容更容易生活化,也應該生活化。而弱智兒童教育的目的傾向性也并不在于傳授給學生系統的、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更應致力于培養他們日后自立于社會的生活能力。所以,培智學校的語文教材,把許多學生生長、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識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經驗的改組和改造。如教材中有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常用字,有生活常識,有教育學生愛父母、愛老師、敬長輩、愛祖國等社會倫理,還有社會風俗、生活習俗等等。

但同時由于弱智兒童教育新課改下的教材目前還沒使用,原有教材內容又已嚴重陳舊,與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脫節,所以,我們除了要將現有課本內容盡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也就是教學內容不能完全以教材為內容,我們一定舍棄那些不合時宜的、陳舊的、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知識。要在教材的基礎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弱智兒童的認知特點,符合弱智兒童的興趣和經驗,以及他們生活中急需的知識內容增添到教學中來。努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給與弱智兒童以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展示出對生活的理解和認同,激發起學習欲望。歸納一下,主要有下面幾種實踐模式:(1)、引入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一位同學主動幫助小同學的事,某些體育活動、少隊活動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2)、聯系社會生活。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例如:學校組織的一些參觀、野炊活動等,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或者寫一寫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3)、結合家庭生活。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從事旅游業的,則可以讓他做做校內小導游等等。

三、強化動手,在生活操作中學習語文。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就是說明動手操作不僅是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為學習進行思維提供了支柱,且往往讓人恍然大悟,產生學習興趣。不過對他們而言,動手操作能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求知欲,補償智力缺陷,緩解手部功能障礙,加強個性培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教學《洗臉》這一課時,我為學生準備好臉盆和手帕,讓學生親手來操作洗臉,并展開比賽。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獲得了感性的知識體驗,掌握了洗臉的方法。

四、表演生活,在模仿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材內容都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再獲得主觀感受的,只有將課本中的語言文字用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讓學生再次模仿生活,在模仿生活的背景下進行學習,就能使學生得到更真切感受。有的課文內容在是生活中的緊急情況,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五、體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學習語文。

生活是教育的源頭,語文教學是離不開生活的,當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濃郁的生活氛圍中、在人與人的自然相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語文的教學和學生真實的生活感知聯系起來,讓學生來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中,在豐富的生活體驗中,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從而掌握知識與技能。例如:《購物》一課,我帶領學生去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一次購物體驗,通過在超市購物活動的參與體驗,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認識了各種物品,而且學會了在超市購物的流程以及注意的事項,也使語文更加貼近了生活。

當生活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濃郁的生活氛圍中、在人與人的自然相處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就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分享:

0 喜歡

讓聾校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談聾校語文教學方式的改變 安徽省阜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胡曉莉

摘要: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提倡“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然而,現階段聾校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著不能適應聾生學習需要的現象。作為聾校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我們聾校的語文教育更應該回歸到生活世界當中,我們更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引領聾生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和感悟生活,從而使聾校的語文教學活動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聾校

語文

教學方式

改變 分享到新浪Qing

一、現階段聾校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然而,如今的聾校語文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部分不良的狀況,如:低年級反復地枯燥乏味地學詞學句,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則是被“灌輸──分析──訓練”的方式占據了主陣地;一些教師依然“以學科為本” ,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發展,把聾生當成機器的復制品,在教學流水線上進行打磨,然后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成品驗收,這實際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殘。本應是學習的主人的聾生們一直處于被動、壓抑的地位,只有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資格。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適應聾生的學習需要,也不可能讓他們去發現、去創造,更談不上提高教學效率了。

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該怎么辦?唯有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把“最大限度地挖掘聾生的潛能,促進聾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改進當前的聾校語文教學方式。

二、要讓聾校語文教學回歸現實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認為教育與生活從來是分不開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學生,走進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覺得要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加強聾生的語文實踐,提高聾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李吉林老師所說:“從概念到概念,活潑潑的文字變成了僵死的東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語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們的語言,是最講究神韻的,沒有形象的感受,沒有對字里行間的情感的體會,沒有對語言文字的品嘗意會,學生怎么能讀好作品,又怎么能寫出好文章。”

在聾校教育中,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主要依靠視覺、膚覺、味覺、嗅覺等其他途徑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聾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梢?,傳統的“講解、灌輸”式課堂教學是不利于聾生的語文學習的。因此,我們的學習活動一定要“以人為本”,把教科書與聾生的生活融合為一體,給聾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讓聾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使他們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一定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回到聾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發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內化為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識。

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課堂上,孩子們才能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原有的情感與生活積累才能被調動、被喚醒,他們的身心才會處于最佳狀態,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只有這樣的學習活動才能陶冶聾生的情操,提高他們自身的語文素養,使聾校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三、聯系現實生活,加強生活實踐

(一)仔細觀察,認識生活

聾校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描述比較貼近聾生實際,常常被聾生見到的生活現象,但是由于聾生沒有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他們往往容易忽視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師要在平時注重生活的積累,指導聾生留心去觀察,認真寫觀察筆記。這樣聾生才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和寫觀察筆記,去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和規律,積累生活素材,從而為學習這些描述生活現象的文章打好基礎。

在我的要求下,學生曾經留心觀察過下雨前一些小動物的活動情況,并對自己觀察到的情形仔細做了記錄。當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孩子們翻開自己的筆記本給我看,在我的贊揚聲中,他們表現得那樣滿足,體驗到了學習的幸福滋味。上課時,他們很輕松地劃出了課文中描寫小動物們在下雨前活動的句子,還紛紛舉手把自己觀察到的其他小動物的活動情況講給大家聽。這樣,學生不僅在學習課文時顯得游刃有余,而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了他們觀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過再現,體驗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對于聾生來說,表演是他們最擅長的,恰好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節性的童話、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常常讓聾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習活動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創設,使聾生身臨其境,體驗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便于他們較好地理解課文,收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在執教公開課《小壁虎借尾巴》時,我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表演迎來了觀摩老師們的陣陣掌聲。在表演中,學生了解了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處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點,他們還學著用不同的語氣進行對話,學會了從語感中體會形象,同時懂得了與人交往時要講文明、懂禮貌,學生在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際的能力。

(三)聯系實際,感悟生活

教材中有的詞句描寫的情景和聾生的生活經歷似曾相識,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勾勒場景,把課文中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聾生面前,讓他們如置情境之中,聯系生活中已經有過的體驗去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我在低年級教學看圖學詞學句《春天來了》時,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給聾生展現春天的景象,勾起他們曾經有過的生活記憶。上課前,我組織孩子們走出校園去踏春,郊游時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麗景象,有的記錄下孩子們活動的情景,然后把這些圖片資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體課件。上課時,除了給孩子們展示了“柳樹發芽”、“桃樹開花”的畫面,還讓他們觀賞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們自己活動的場面,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春天來了,春天真美麗”這句話。學生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回憶著郊游時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的活動之中。到了朗讀訓練時,雖然只是幾個詞語和短短的一句話,但是他們卻讀得那樣認真,從他們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讓聾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聾校的語文教育更要走近聾生,走進生活,注重讓聾生去感悟、去體驗。作為特教戰線上的教師,更應該牢記“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把聾生看作是發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在教育中堅持不懈地探索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領著聾生去發現、去創造,才能對這些有障礙的孩子實施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補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們在德、智、體各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起來,才能讓我們的學習活動煥發無限的生命活力! 2007-12-11

淺談聾校語文生活化

淺談聾校語文生活化

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 陳玉英

內容提要: 語言文字是聾童融入主流社會溝通交流“零障礙”的重要工具

語言文字是聾童融入主流社會溝通交流“零障礙”的重要工具,也是改變弱勢群體地位的重要條件;更是聾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存質量的重要條件。聾童沒有口語基礎

,他們學習語文是“零起點”,是語言文字的啟蒙教學。而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起其他學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緊密。要讓聾童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

一、 語文教學“生活化”

1、語言文字、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源于生活

目前,聾校課程改革內容之一就是要改變語文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聾校的語文教材要以聾童為本,生活性、實用性強,淺顯易懂,短小規范,使用頻率高,體現語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特征,有利于聾童讀寫借鑒。隨著聾童生活經驗的發展、語言文字能力的發展、知識的發展而不斷開拓、提高。積極開發校本教材,根據當地生活編制了課文《我愛寧陽的大棗》是寫當地特產大紅圓棗的,結合學生在校生活編寫了課文《我的一天》,結合舉辦的少先隊員入隊儀式和共青團員入團儀式,編寫了《我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小學)和《我是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中學)等等,并加強了綜合實踐語文課的開發。 語文教學要找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周圍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現實生活和語言的聯系。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嘗試,讓孩子走入生活,觸摸生活。我們在學習各種花草樹木的時候,帶領學生走進學校的花園,進行給每種植物貼標簽的游戲,教師出示一個一個的標簽,先讀標簽上的詞語,然后找到對應的植物,最后觀察植物,讀詞語。學生學的不亦樂乎,收獲不言而喻。

2、課文講讀“生活化”——聯系生活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課文講讀“生活化”,由于聾童語言基礎差,語言理解能力比較薄弱,于是教師在和學生講讀課文時要聯系學生生活幫助學生理解、體會課文內容、作者的意圖。比如在教師執教《師生情》、《要下雨了》、《荷花》、《我和姐姐爭冠軍》等等 課文時,密切聯系生活,使學生把語言文字與現實生活對應起來,畫上等號。如在學習《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時,結合校園里的楊樹、梧桐樹,要求學生從皂莢樹主題: “高大”的外在和內在兩個層面,仔細體會皂莢樹犧牲自己、甘心默默奉獻,為別人帶來方便和歡樂的高尚風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圍繞一個意思寫一寫校園里的梧桐樹、楊樹或柳樹一年四季給同學們帶來的方便和歡樂,使學生讀寫結合、說寫并舉,加強了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的能力。

3、語文思想教育“生活化”——回歸生活

課堂是一個社會群體,以其特別活躍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場所。這樣一個特殊的人際環境,需要寬容與和諧。教師應當以寬容之心,去化解學生的矛盾,感動他們的心靈。如:一位教師正在執教古詩《游園不值》的公開課,上課不久,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猛推教室門徑自跑進來,全體學生和好多聽課老師都看著這位冒失的孩子。執教老師愣了一下,但沒有說什么,還是引領學生講讀詩句。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時,老師不經意地踱到那個遲到的學生身旁,用手輕輕地摸摸孩子的頭,問學生:詩人外出訪友,看到門關著,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學生回答:“小扣就是輕輕敲門,顯得有禮貌。”“詩人知書識禮,行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情況下,也還是小扣。”教師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親切地問那位遲到的孩子:“現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含意了嗎?”這一問,使全堂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位遲到者也紅著臉,誠懇地點頭。教師以寬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結合了詩句,精心點化,“潤物細無聲”,無疑更會使學生深悟教益。

二、 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社會處處皆語文,社會生活處處用語文。語文是人們思想交際的工具,而交際與生活同在,即使是兒童在生活中也一刻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兒童熟悉生活交際,也需要生活交際。語文是最開放的、最容易和社會生活發生聯系的學科。要使學生生活“語文化”,教師要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其成為一泓活水,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

1、日常生活“語文化”——運用語文

聾校語文課文中編寫了一些“多功能課文”,使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了起來,為生活實踐服務。如《蔣小蕓洗手帕》、《掃雪》、《拔河比賽》等課文,學生學習了這類課文,既受到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培養了道德情操,還學到了言語交際的本領。如課文《掃雪》,學生讀了課文,不僅學到了語言文字,又培養了愛心,其收獲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讓學生完整的敘說某一件事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獨立去做一件事情等等。在學校組織的輪流做紀律檢查值日生活動中,值日生必須做好記錄,誰做了什么好事,誰沒有按時作息,誰和誰吵嘴,自己是怎樣勸解的等等。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學語文,用語文。

2、社會生活“語文化”——實踐語文

社會生活“語文化”,在閱讀教學中,一種是將課堂學習所得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習課文《一副畫》時,讓學生說說爸爸為什么給了我一副禿尾巴大公雞畫,為什么最后爸爸又把尾巴添上了?同學們結合自己在生活中、學習中出現的種種現象,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如何改正,再寫下來。在學習了請假條、留言條、寫信的格式和如何寫讀書筆記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一進行實踐、應用,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并且每學期舉行學生讀書筆記評比活動。開展學做家務活動,假期走親訪友活動等等,并一一記錄,寫出感想、體會。

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融入社會,與社會溝通。為鍛煉學生,我們進行了在家長陪同下自己出一次遠門的社會實踐活動。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制定出行路線,可出門后一切有學生辦理,從與售票員交流買票到打聽路線,從選擇餐館到付帳---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學習語文、用語文,增強了走向社會的信心,同時也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這些言語訓練,既練習了學生語言表達技能,又培養了學生把語言運用于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練習中學會遷移,這對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社會生活“語文化”,就是在說寫訓練方面,將學生的視線引向校園、社會和家庭,讓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取新鮮的寫作材料,歷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這是“根”。 語文從生命開始,與生活同行。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讓我們的聾童也“展開語文與生活的雙翼,自由地飛翔”,在新課程指導下,使語文與生活雙贏。

一、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便是老師和學生的終極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影響下,學生很少涉獵課本以外的東西,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依然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

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沖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這種僵死的課本,僵死的課堂教學,最終僵死了他們的思想。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要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突破“應試語文”的束縛而成為“生活化語文”、“語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師所言:“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語文這一門學科是最富內蘊和思想的,是最富有靈氣與詩性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真正的語文教育決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課堂,而應該使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

蘇軾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水”指的就是豐富的社會生活。我們的課題“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我們認為: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學校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幾方面來看,我校確定的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梢哉f,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理論思考:

(一)國外

1、國外對于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2、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查的知識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

3、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到:“生活,是我們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思維的主要源泉,是發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學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現真理。”

(二)國內

1、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 “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語文新課標》(實驗稿)十分強調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3、顧黃初先生早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4、我國教育家劉國正先生說:“解決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鐘要效益。但年復一年,收效不明顯。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語文教學脫離生活實際,背誦一個又一個的概念和論斷,要求一字不改;學習一個又一個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學遠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變成空洞乏味的東西。學生不能生動活潑地學習,大大減損了學習語文的效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只有這樣,學習起來才欲罷不能。”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并付諸于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

“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于漪老師如是說。小語《新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起其他學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語文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語文、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為此,筆者對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以下實踐探索。

一.回歸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與生活“語文化”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實現生活“語文化”。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筆者在教學《長征》一詩時,學生并不了解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于是筆者就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求知,全面了解了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深刻理解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學起來也興趣盎然。

再如教學《匆匆》一文,時間的悄然流逝對于學生而言可謂熟視無睹,而這篇課文的文質兼美、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并不能從課堂的 40 分鐘得到如何深刻的體會,于是教者事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變換方式去觀察時間是如何地流逝的,從而加深理解層次,在課堂中輕而易舉了解“來的盡管來著,去的盡管去了,這來去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這樣的語句,更別說這句:“吃飯時,時間從飯碗旁邊流過;洗手時,時間從水盆邊流過 `````` ”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再如《桂林山水》一文,學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門即可觀察山山水水,領略家鄉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還有《火燒云》一文,完全可指導學生去觀察晚霞的變化,了解火燒云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 、在教學中加強“說、演、練”、再現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或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的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

例如,在教學《凡卡》后,筆者曾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主題辯論會——凡卡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圍繞辯題,正反兩方的同學各抒己見,辯論得不亦樂乎,在發展語言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到沙皇統治制度的黑暗,從而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兒童是多么的幸福。再如,《奴隸英雄》的教學的確讓不少老師犯難,久遠陌生的歷史背景、拗口難解的外國語言文學、劇本式的文體結構成了教學“攔路虎”,這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充分準備后,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斯巴達克、司令官、貴婦人、奴隸、等角色,有聲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國兒童式的《奴隸英雄》,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奴隸悲慘命運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發展。學習了《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后,老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將自己家鄉最出色的水果介紹給“客戶”,看誰說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繪得可愛極了!這科技能訓練的“生活化”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潛能。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 ,加之教師抑揚頓挫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練讀,配上精心剪輯的音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如指導用“管理”造句,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家長的工作,用上“管理”說一句話。張光鑒先生在他的《相似論》中指出:“人們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而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單元我們稱為相似塊,人們對外界的認識過程中常常依賴它的存在。”我們的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激活已經存儲在學生頭腦中的那些能與課文相匹配的相似塊。一旦這樣做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就會自動完成。又如:有位老師執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當學生學到阮恒為小姑娘獻血,擔心醫生會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時,教師引導學生體驗:“小朋友,你們平時打過針沒有,痛不痛?你們怕不怕?”再回到課文中,讓學生切身體會當時阮恒的痛苦與擔心便容易得多了。有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不能進入周轉期。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使知識“活”起來,也是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試的好辦法。

3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加強生活體驗。

事必躬身親為才會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對課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加強生活體驗。通過身臨其境或創設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隨機采用“模仿——創造——遷移”模式,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勸慰人們要“走向生活、廣交朋友”,如果僅限于玩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讓學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學生“走向生活、廣交朋友”,一段時間以后再來交流,甚至書寫下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定會“更上一層樓”。

又如《燕子》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圖以及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歡快的啼鳴,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這里,“一個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對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過程就是培養語感的過程。“多扇窗戶”則體現在:用春景圖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鳴,從視覺、聽覺兩方面調動空間智能,憑借豐富的想像進入美妙的意境;用優美的樂曲調動音樂智能,打通大腦發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種信息進入人的潛意識;借助表演,打開運動智能的窗戶,使學生更加沉浸于生機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間。

課堂是一個社會群體,以其特別活躍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場所。這樣一個特殊的人際環境,需要寬容與和諧?!渡袝?群陳》云:“必有忍,其乃有濟(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錯誤是上帝給孩子的權利”,教師應當以寬容之心,去化解學生的矛盾,感動他們的心靈。如:一位教師正在執教古詩《游園不值》的公開課,上課不久,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猛推教室門徑自跑進來,全體學生和好多聽課老師都看著這位冒失的孩子。執教老師愣了一下,但沒有說什么,還是引領學生講讀詩句。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時,老師不經意地踱到那個遲到的學生身旁,用手輕輕地摸摸孩子的頭,問學生:詩人外出訪友,看到門關著,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學生回答:“小扣就是輕輕敲門,顯得有禮貌。”“詩人知書識禮,行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情況下,也還是小扣。”教師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親切地問那位遲到的孩子:“現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含意了嗎?”這一問,使全堂發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位遲到者也紅著臉,誠懇地點頭。教師以寬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結合了詩句,精心點化,“潤物細無聲”,無疑更會使學生深悟教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和諧統一。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教學教學資源,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 、以校為本,聯系學校生活教學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懂練達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學生生活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每堂課前請一名學生作“ 2 分鐘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開主題隊會,讓學生寫《我設計的主題隊會》說明書;鼓勵學生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另者,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要找準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與周圍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受到靈魂的陶冶和思維的訓練。

如于永正老師執教的古詩《草》,教師教學第四句“春風吹又生”時,讓學生畫“春風吹又生”的情況。

師:請你把畫的意思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春天來了,春風一吹,小草又長出來了。

師:意思你理解了。不過,大家對這位小朋友的畫還有什么意見嗎?

生:他畫的草太高了。春天來了,草不能一下子長那么高。

師:請你來改一改,好嗎?

(學生將草葉擦掉,改為草芽。)

師:說說你畫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風一吹,小草又發芽了。

生:于老師,還有一樣東西沒畫上去。

師:什么東西?

生:春風。

師:你能把春風畫下來嗎?

生:能!(學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筆在草的上方畫了幾條斜線。

師:這就是風!可是風是看不見的呀!想一想,怎么畫,能使人感到在刮風。

生:風是看不見的,風從左邊吹來,草向右邊傾斜。

師:你是位很會動腦筋的小朋友。從你的畫中,我看出了春風是從這兒刮向那邊的,而且風很輕很輕,像一只溫暖的大手,撫摸著小草的腦袋。

教師利用圖畫讓學生畫“春風吹又生”,這是一個獨特的、意想不到的設計。由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敢于大膽想像,智慧之花競相開放,教學高潮不時迭起,學生真正成了課堂教學的主人。

2 、立足家庭,學習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3 .走向社會,聯系生活進行語文教學。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 XX 啤酒,步步領鮮”、“使用 XX 牙膏,讓您牙口無炎”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葡萄溝》、《記金華的雙龍洞》、《鳥的天堂》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桂林的山水、桂海碑林、李宗仁故居、八路軍駐桂辦事處遺址、紅軍突破湘江烈士陵園等,就是一個個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開放、自由、靈活、闊大無比的空間,它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

聾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生活化

蘇州市吳中區聾啞學校

姚里英

摘要:聾校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落后,教材陳舊,再加上語文教師觀念的落后,聾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僅僅局限在“一間教室、一套桌椅、一本課本”的框架內,識字成了語文課特有的任務,教識字成了語文教師的專利。這種狹隘的認識,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新課程下“大語文”、“生活語文”的新形勢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學生,走進生活,我們在聾校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一是創設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場面;二是鼓勵走出課堂,現場體驗生活。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就在生活中。將識字教學于認識校園、家園及周邊環境中,于學生的人際交往中,于學生游戲等活動中。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氣氛中獲得知識,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關鍵詞:聾校

識字教學

生活化

從目前聾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在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及多年來始終未變的聾校教材的制約下,課堂教學仍以課本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嚴重脫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性壓抑,學習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素質教育難以深化。因此,聾校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尋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強調學生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因此,關注課堂教學生活化成為改革的基本趨勢。

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讓生活走進語文,讓語文回歸生活”,反映在操作層面上便是——努力營造生活化的語文課堂。丹紐舍夫斯基說“教聾啞兒童學說話的傳統方法,乃是兒童學語的一種障礙——把學生說話和活動局限于課堂教學的范圍內,是很不夠的。”語文課與生活結合起來,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就在生活中。生活化識字教學要求寓識字教學于認識校園、家園及周邊環境中,于學生的人際交往中,于學生游戲等活動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氣氛中獲得知識,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何高效進行聾校低段的識字教學呢?

一、創設生活情景,展示生活場面

1、在課堂中再現生活

2 所謂再現生活,就是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把生活中的片斷在課堂逼真再現,引導學生反復觀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聾校低年級學生由于聽力受損,認識事物以簡單、直觀、具體的方式為主。因此,若想將書本中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提高低年級語文教學質量,現代化教育技術可大顯身手。在出示生字時,運用多媒體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馬、牛、羊、等生字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課件:利用多媒體創設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牧民騎著駿馬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的精彩情境;又如學習山、石、舟等生字時,可創設這樣的畫面:一首輕快的小舟在青山綠水中行駛,把學生引入如詩如畫的美景中,小朋友們看得入迷,旁邊出示漢字,生字用紅色突顯出來,當有小朋友讀出來時,便一閃一閃的,同學們個個都爭先恐后地讀生字。學習課文特有興趣,對于識字學習更是興趣多多。

2、在課堂中表演生活

如教學《兩只獅子》時,其中第二段講到:“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對于“滾、撲、撕、咬”四字的認識,我讓學生在對課文初步了解的基礎上表演,體會動作,進行識字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帶學生到草地上表演“滾、撲、撕、咬”四個動作:在滾動中,學生知道了有前后滾,也有左右滾;在表演撲時,我在學生前面一定距離放了一個玩具讓學生作為目標撲上去。開始學生總是雙手撲空,多次的練習使學生知道了獅子的本領也需要通過刻苦的練習才能得來;在表演撕、咬時,我讓學生撕一張紙,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獅子與人類有所不同。我們只要雙手一用力就能把紙撕碎,而獅子需要用兩只前腿抓住,然后用嘴巴去撕去咬;最后,我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表演這四個動作。通過表演體會,一個個抽象的書面符號在學生面前活了起來,一一進入了學生的腦海里。一動勝百讀,很多字學生都可以在動一動,演一演,做一做中輕松掌握。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識字,并使學生對漢字獲得深刻的印象。

3、在課堂中實踐生活

“課堂即生活”,我們不妨把一些生活實踐活動搬上講臺。低年級學生特別好動,根據他的這個特點,在教學 “坐”“立”“走”“開”“關”“做”、“扭”、“鉆”時讓學生做一做這些動作,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字義,更好地記字。

二、鼓勵走出課堂,現場體驗生活

1、寓識字教學于各種環境中

(1)在校園及周邊環境中識字。置身于現代化的校園,那如茵的綠草、參天的大樹、婀娜的枝條、競艷吐芳的花卉,看著令人陶醉。與此相適應,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一定也在潤物細無聲中熏陶著你。一句句催人奮進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圖文輝映的宣傳畫,一塊塊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識字教學可利用的極好資源。教師可嘗試當回導游。一邊帶著同學徜洋于優美的校園,一邊認讀相應的漢字或語句:“山茶”、“桃樹”、“櫻花”“梔子”“桂花”„„“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 3 生活的強者。——張海迪(肢殘人)”、“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環境保護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自強不息、努力構建平安聾校、和諧聾校、綠色聾校”“不要問吳中區聾啞學校給了我些什么,而要問我為吳中區聾啞學校增添些什么色彩”„„同學們在這樣不經意地活動中,了解了校園,親近了學校,愉快地接觸了漢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把識字范圍擴大到校園周邊。

(2)在家園及周邊環境中識字。絕大部分聾生雖然寄宿在學校,但一年中約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家的。他們各自的家園和周邊環境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資源。他們身邊處處有知識。每天父母所采購的物品,周邊的廣告招牌、商品名字、宣傳標語等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特別是那里面有許多學生不認識的字,因此把識字教學延伸到課外,教育學生學會觀察。在走路時,看看廣告招牌中有沒有認識的字,能否讀出其中的內容;在買東西時,看看商品的名字和說明,嘗試去讀懂它,引導學生在課外生活中觀察,使學生在觀察中了解熟識的字的作用,認識新的字,這樣,既能帶動學生主動地識字,又能使學生學到許多生活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寓識字教學于人際交往中

學生都有強烈的同伴交往愿望,并在交際過程中享受交往的無窮樂趣。如今國家也越來越關心殘疾人,但社會上大部分人因與聾生無法溝通,使聾生與健全人之間產生了鴻溝,聾生由此也怕與健全人交談。為了消除這種心理障礙,學校也常為聾生制造一些與健全人接觸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漸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手拉手”活動也是為學生提供交往的好機會,同時,吳中區郭巷中心小學也為我校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郭小的校容校貌,聾生帶普小學生參觀我校的校容校貌,并為健全人作簡介,及組織的各種比賽、聯誼活動,擴大了聾生的交往范圍。實踐中發現:每次活動,學生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熱情地向介紹自己的姓名的,有帶著同學的名字向同學緊緊追問的,學生們在充滿自主快樂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許多漢字。

3、寓識字教學于各項活動中

游戲是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低年級學生喜愛游戲活動,對游戲他們總是樂此不疲的。引導他們在愉快輕松的游戲活動中認識一些字詞,寓教于樂,不失為一種識字的好辦法。如:給字寶寶安家;拼音、圖畫與生字對號、找朋友;添筆畫組詞、變字小魔術。教師出示基礎字“十”,讓學生先加一筆,可組成“土、干、士、千”,出示基礎字“日”讓學生討論,可以變出“田、由、電、甲、申、舊”等字;還可以做“我說你演”的游戲,如教師出示“拍、打、抬、指、搖”等字,學生迅速做出表示這個字的動作,這樣既使學生在游戲中享受到樂趣,也達到了識字的目的。

生活化識字教學,既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識字資源,又凸顯語言文字學習的實踐性等特點;既識字,又閱讀,把閱讀與識字有機結合;既順應了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又引導學生走進了“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朋友圈幽默求工作說說下一篇:培訓開班學員代表發言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