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級管理論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級管理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北京市培智學?;?0多年的課程建設與教學經驗,梳理出目前培智學校教學的困難主要聚焦于“缺乏對學生的有效評估,在課程實施時找不準目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教學主題活動內在聯系不夠;現有教師隊伍不適應主題教學的實施”三個方面。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級管理論文 篇1:

基于興趣的高校共享學習模式構建研究①

[摘 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獲取知識的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習者的興趣也更加廣泛。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下學習者對興趣知識需求的急劇增加,彌補傳統學習模式的不足,高校亟須探索一種適合我國教育現狀的學習方式。探討高校應如何基于大學生的興趣構建團隊型共享學習模式,為高校師生建立開放、自由、協作的個性化學習平臺,促進高校學生學習資源的共享。以樂為始,以研為終,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關 鍵 詞] 興趣;共享學習;實踐團隊;學習模式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習正在變得越來越無邊界化,越來越個性化,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化,再加上知識的高速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國內外眾多高校紛紛開辟第二課堂,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上,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培養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能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

2004年美國著名學者Donald Beagle首次提出學習共享空間建設思想,同時也標志著共享學習概念的萌芽,此后國內外學者對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做了充分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共享學習的概念逐漸發展并成熟。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共享學習方式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如學者蔣念念(2010)探討了網絡環境下的共享學習方式[1],學者黃衛東(2010)探討了共享學習模式下的知識服務平臺構建[2]。另一方面,眾多學者也對共享學習的形式及應用進行探討,如學者劉洋(2010)探討了大學學習型小組理論構建與實踐[3]、潘其忠(2011)探索了在興趣小組中學習能力的培養[4]、楊業豐(2012)分析了興趣小組輔助學習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等[5]??偨Y發現,興趣對小組的發展意義重大,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明顯。

二、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

(一)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

興趣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之上,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而成的,同時又是認識和從事學習活動的動力與源泉?;谂d趣的共享學習是指學習者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具有相同學習興趣的學習者,在團隊中有效利用各種工具,相互之間進行知識、思想與學習資源的共享,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督促與相互幫助,來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進而促進團隊成員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特征

湖南工業大學機械學院“IDL實驗室”就是一個典型的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IDL實驗室”是湖南工業大學16個“雙創”實驗班之一,是一個聚焦在創新、設計、技術、商業交叉的多領域高校學術組織。從組建至今已運行七年,主要是對在工業設計(視覺表現)方面有興趣的學生在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對“IDL實驗室”的訪談可以發現,在這個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之下,他們積極參與團隊實踐活動,從中學習相應的技能、實踐經驗等。同時,平臺上的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不同的興趣小組,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促進,不僅實現了成員興趣的拓展,也形成了一個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學習平臺。

1.團隊結構靈活

團隊的組建與建設,均應以團隊成員為中心,重視成員的個人興趣發展與個人能力的完全發揮。而個人的興趣愛好是多樣的、可變的,因此需以學習者的興趣為出發點,注重團隊成員個性化學習的培養,組建靈活多變的興趣學習團隊。如“IDL實驗室”成員平時根據個人的興趣與團隊建設的需要,歸屬于某一團隊,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與學習實踐鍛煉的需要,參與到其他學習實踐團隊中進行學習或組建新的臨時性的學習小組,直至學習實踐任務的完成。

2.學習目標明確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高校的教學模式改革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中心?;谂d趣的共享學習模式建設,就是為了結合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共享學習模式下,團隊在各項實踐活動中,都能進行理論與實踐能力的轉化訓練,協助學生將自己的興趣目標進行內化,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發展有自己的思考。在實踐活動中,指導老師僅作為學習的引導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比如,學生通過申請研究性學習項目,在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團隊成員通過參加各類競賽項目,在參賽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身的探索性學習能力。

3.學習氛圍融洽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行為是后天可習得的,社會學習就是個體通過觀察、模仿進而學習別人的行為?;谂d趣的共享學習團隊就是在基于學習者的興趣基礎之上,通過在有共同學習興趣的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影響、相互鼓勵,通過頻繁交流與模仿來進行學習。同時,由于團隊成員之間具有相同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更能產生共鳴,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IDL實驗室”中各個團隊的成員,通過平時在生活學習中的接觸以及參加各種團隊實踐活動,成員之間的交流明顯增加,成員之間的關系也變得非常融洽。

(三)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構建原則

1.新老搭配與結構合理原則

一個良好的實踐團隊,應該是能夠長久發展,活力持久的。因此,為了滿足團隊長久發展的需要,在團隊的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吸收新的團隊成員,形成新老搭配、結構合理的實踐團隊,老成員將自己的經驗與收獲向新成員進行分享,使新成員接受正確的引導,最終形成高低年級共存、新老成員共存的團隊結構。在“IDL實驗室”中,就是通過高年級指導低年級的形式,不僅將實驗室經驗傳承下去,低年級的成員還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

2.異質互補與能力互補原則

團隊成員在心理特征、能力特長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組建團隊時,在基于興趣的基礎之上,應吸收具有不同特質的團隊成員或者與其他團隊進行合作等,實現團隊的異質互補與能力互補,如IDL也在不斷吸收管理類、計算機類、設計類的學生加入“IDL實驗室”,合理利用并發揮各成員的特長,取長補短,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促進團隊成員能力多維度提升,達到團隊的全面發展。

3.開放性與穩定性原則

作為一個興趣學習實踐團隊,既需要實行“對外開放”,又需要保證核心成員的穩定性。在“IDL實驗室”平臺上,團隊由常駐的核心成員(長期的老隊員)帶頭,吸引外圍成員(非長期老成員)參與,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興趣學習實踐團隊,外圍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性地參加平臺的交流與學習,隨時可以參與,隨時可以選擇離開。外圍成員的加入,可以增加平臺的活力,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這類成員的有益經驗,集思廣益,為學習團隊的發展提出新的見解與方向,共同建設學習團隊。

三、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模式構建

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平臺是一個以學習為核心,以充分滿足學習者個人興趣,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進行資源整合,為擁有興趣的學習者提供完善的服務,促進學習者之間有效交流的集成化服務平臺[6]。通過向學習實踐團隊提供便利的場所、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實踐的機會來促進學習者進行有效的學習。

理想的共享學習平臺如圖1所示,由學習成員、多媒體教室、聯網計算機與工作室組成,其中學習成員由指導老師與同學組成,在平臺上,每個人既是學習者,也是指導者,既是平臺建設者,也是平臺服務對象;多媒體教室用于共享交流場所;聯網計算機用于網絡資料的查詢與課程的學習;工作室由工作區、學習區、休閑區組成。分別用于平臺成員的工作、學習與休閑交流,但在現實中,三個區域通常是統一于一體的。

(一)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過程

結合“IDL實驗室”長期運行的經驗,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過程如圖2所示,學習者與指導老師是學習平臺的主體,指導老師利用平臺進行信息的共享(發布)并接收平臺成員反饋的信息,進行總結并做出下一步的引導,學習者利用平臺進行信息共享與學習新知識,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老師與學習者之間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學習,在實踐活動中,老師引導參與實踐的學習者完成實踐活動,學習者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并進行實踐總結,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將活動成果及時反饋給指導老師;學習者之間則通過搭建有效的資源共享途徑,進行資源的共享與學習知識的探討,最終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提升的目標。

(二)資源共享途徑

1.搭建網絡化交流平臺

共享學習團隊在學習實踐中,團隊內部以及團隊之間利用現代通信技術(QQ、微信等)創建資源共享途徑,將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的學習經驗、收獲、所了解的知識及時與其他成員共同分享,促進成員之間信息的共享,為其他成員提供靈感的來源與啟發。如“IDL實驗室”在團隊的構建過程中非常重視交流平臺的搭建,在團隊內部,團隊之間均搭建有信息交流途徑,在平臺上組建宣傳組,負責平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與維護,保障信息的及時傳遞,加強交流平臺的管理,定期對成員的經驗與收獲進行整理,形成共享文檔,供其他成員學習。

2.舉辦經驗分享會

平臺成員定期進行經驗分享交流,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成員進行分享,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另外,通過不定期邀請老師、知名學者甚至是邀請愿意分享的非平臺上的其他有成就的學生到平臺上進行交流,使成員能夠了解最新的知識與開闊視野。分享會應形式多樣,內容多樣,地點靈活。團隊內部分享時,應進行“圓桌式”分享;成果展示及邀請外賓進行分享時則應選擇多媒體教室與會議室等,并邀請其他團隊參與,以此加強團隊之間的經驗交流與分享,提升團隊之間各成員的信息交流頻率。

3.組織團隊實踐活動

以上資源的分享均是經驗與收獲的分享,不能及時運用到學習實踐中。因此,采取團隊學習實踐活動將會成為更好的資源分享方式,在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如果發現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即可通過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發揮各自成員的優勢,在實踐中及時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通過實踐活動,也是對平時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是檢驗和評價自己學習成果的途徑之一。如“IDL實驗室”每年都會策劃一次成果展示,從策劃到實施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布置細節都是平臺成員共同動手完成。

(三)活動組織與管理

1.小組活動

在團隊的學習過程中,成員的興趣、成就以及歸屬感對促進團隊內部成員高效學習至關重要。團隊通過組織豐富的團隊活動,從而能充分滿足成員的興趣,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增進成員之間更深入的了解與交流,增強團隊歸屬感。在團隊活動組織方面,應多組織實踐性、公益性活動,以增強成員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團隊成員的責任心,增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同時,團隊成員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學科競賽,申請大學生研究性項目,參與老師的課題小組,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2.團隊管理

由于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自由性,且團隊成員是來自不同的學院與班級,團隊成員很難長時間聚集在一起。因此,對共享學習團隊,仍需要進行必要的、靈活的組織與管理,才能更好地發揮共享學習小組的作用,相比于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采用團隊自身管理的方式,效果更佳。在團隊的任務管理中,可以引入打卡機制輔助團隊成員來完成任務?!癐DL實驗室”采取以團隊為主,班級為輔的管理模式,并在管理過程中,引入“Worktile”來協助團隊的管理工作,不僅實現了打卡功能,還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

3.激勵機制

任何一個組織的高效運轉,都需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團隊,激勵機制不可或缺。但激勵機制的運作不能脫離實際,需要根據團隊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激勵可以有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之分,結合“IDL實驗室”,外在激勵有提供參加學科競賽的指導、申請大學生研究性項目、挑選優秀學生參與老師的課程、比賽獎金和榮譽、提供或推薦實踐、實習機會等。相比而言,內在激勵作用更大,內在激勵有對知識的追求、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成就感、歸屬感等,其中興趣是最大的內驅力。IDL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基于興趣的基礎上努力培養成員的歸屬感與成就感,如“IDL實驗室”的裝修,均是由團隊成員與老師共同設計與施工。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過構建基于興趣的共享學習模式,為高校師生提供有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引導學習者參加基于興趣的學習實踐活動,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協作能力。在高校中構建基于興趣的第二學習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將成為未來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一個良好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蔣念念,雷體南.基于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共享學習方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6).

[2]黃衛東.共享學習模式下知識服務云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信科學,2010(5).

[3]劉洋.大學學習型小組理論構建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0(5):84-86.

[4]楊業豐,朱光耀,鄧士成,等.在興趣小組中培養學習能力的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263-266.

[5]潘其忠,何維佳,吳小波.興趣小組輔助學習模式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實踐,2012(12):48-49.

[6]吳麗紅.A學院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研究[D].南昌大學,2012.

作者:鄒筱,唐友奎,劉廣霞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級管理論文 篇2:

基于問題改進的培智學校教學質量提升

【摘   要】北京市培智學?;?0多年的課程建設與教學經驗,梳理出目前培智學校教學的困難主要聚焦于“缺乏對學生的有效評估,在課程實施時找不準目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教學主題活動內在聯系不夠;現有教師隊伍不適應主題教學的實施”三個方面。以此問題為核心,研制了基于學生課程本位評估系統,制訂了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核心的教學實施方案,構建了三方參與的教師研修模式,著力于提升培智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問題改進;教學提升;培智學校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培智學校課程建設不斷發展,但一些教學質量問題也隨之凸顯:學生的個體差異大,課堂教學效率低,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缺乏對學生的有效評估,在教學時找不準目標

原有的課程評估是基于2007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1],現有分科的課程設置在評估上很難與綜合主題教學內容對接,在評估時缺乏具體、系統的指導標準,教師操作過于煩瑣,因而亟需一套基于學生的課程本位評估系統及評價機制,力求在實施綜合課程的各個階段做好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評估,找到學生最近發展區,準確定位每個學生的目標,促進其最大限度的發展。[2]

(二)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教學活動內在聯系不夠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對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課程主導,主題教學代替分科教學達成共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教學活動內在聯系不夠。首先,教育診斷部分內容較開放,診斷結果對于教育計劃目標的制定及課程目標的選擇參考作用不夠。其次,課程目標與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難以很好對接,教師要將一個班級若干學生的上百條目標統整在一起并通過主題教學來達成,這極具挑戰性。

(三)現有教師隊伍不適應主題教學的實施

培智學校主題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具備多領域、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具有熟練的應用性專業能力,[3]但目前培智學校教師隊伍還存在師資數量不足、單一學科背景、專業水平不高、教學和科研能力不強等問題。[4]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職業素養的特教團隊成為應對綜合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北京市培智學校自20年前開始進行課程建設與教學研究的探索,在綜合主題教學、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包班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校本教材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漸形成了課程內容主題化、主題內容問題化、問題焦點生活化的課程實施模式?;谝陨蠁栴},學校重點圍繞評估系統的開發、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隊伍的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實踐探索。


二、改進的主要內容

(一)研制基于學生的課程本位評估系統

本課程評估系統貫徹“以兒童為主體、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個別化和支持性教育理念為指導,從人的發展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三個基本屬性出發,由專家和教研組骨干團隊共同研制。

1.評估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各個階段

該評估系統可應用于課程開始前、過程中、結束后,以評估學生的基線能力,判斷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確定最近發展區,調整教育教學計劃,檢驗學習效果,幫助教師反思課程設計,為決策和執行人員制訂及實施教育方案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2.評估內容系統化

該評估系統將智力障礙兒童教育總目標分為88個基線能力和514個細化目標。該系統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連續性,能夠幫助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者和實施者盡可能地預測學生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進步和需要支持的力度,掌握個別化教育計劃的運作情況。

3.評估主體多元化

該評估系統改變以往由教師評估學生的單一方式,建立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家長以及其他必要的專業人員(心理咨詢師、言語治療師、主要照顧者以及物理治療師)等共同參與評價的制度。

4.評估方式多樣化

為提高評估有效性,該評估系統將評價方式由單一的定量評價轉化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采用觀察法、訪談法、操作法、活動法四種評估方法,通過五級評估等級進行個別化目標評估,力求評估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長歷程。

(二)制訂以個別化教育計劃為核心的教學實施方案

根據評估結果為每一個學生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5]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針對“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教學主題活動內在聯系不夠”的問題與困惑,學校從三個層面進行突破。

1.重構個別化教育計劃模板,規范制訂流程

根據國內外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的先進經驗以及各學校近年來探索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學校重構個別化教育計劃撰寫模板,主要調整了教育診斷與綜合分析、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兩大部分。

(1)教育診斷與綜合分析。針對個別化教育計劃所要了解的基本情況,教師要尊重醫學診斷結果,編寫各種不同內容的評量表格、調查問卷等對學生進行“個性心理特征”“特殊行為”“特殊服務需要”等方面的觀察評估,通過入戶觀察、訪談家長和學生,記錄和描述教育診斷的現狀和結論。新版的表格和問卷為教師提供了勾選形式的參考選項,這既能給教師以啟示,又能減輕工作量。

(2)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谇捌谡n程本位評估與學生資料分析,確定學生的教育重點以及階段性長、短期目標是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其中個體長期目標、短期目標和班級教學目標的關系,真正讓個別化教育計劃成為培智學校課程的主導,并轉化為教學的實際行為。

2.有效對接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和課程目標

制訂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只是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繼而要將班級中每個學生的長期目標匯集、梳理后,整合為班級教學計劃,并根據學期教學時間確定教學主題與單元。最后,將長期目標通過不同形式落實到教學中,達到課程標準要求。

(1)統整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確定班級教學計劃。首先,教師要分析班級所有學生的長期目標,按照趨同原則,將班級內所有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中的長期目標分成4~8個組;其次,根據目標的內容和性質確定每個組的單元名稱,梳理、整合出班級教學重點目標,從而制訂班級教學計劃。

(2)匹配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落實課程標準。個別化教育計劃中長期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對接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環節。其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將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主題活動進行匹配,形成基于班級目標統整的完整內容,并劃分為若干主題,每個主題匹配若干教學目標。在實施教學前,建立起層級目標體系,將班級教學目標不斷細化成單元、課題、周、日、課時目標,通過長短期目標的層級細化,將個別化教育目標落實到教學活動中。第二,將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學生一日生活進行匹配,因為有些目標需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實現,無須進入各個主題單元。第三,將個別化教育計劃目標與家庭教育相匹配,由于學生的部分目標需要家長配合完成,因而要將其設計成家長輔助完成的家庭目標。

3.統整課程,實施主題教學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以學校、家庭、社區生活為背景,分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班級教學目標,按照學段總結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有延續性的主題教學內容資源,尤其要優先保證與“生活”“經驗”“活動”等有關系的課程內容,建構起綜合課程主題內容體系。

教師根據學期教學時間,將班級教學內容按照情境、時間、程序等線索梳理成內容脈絡,分解成單元、周、日、課時教學內容,統整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的勞動技能等學科領域知識,采用綜合教學形式,通過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靈活地選擇集體、分組、個別等教學方式,實施情景教學、綜合內容與核心知識靈活處理等策略,逐步落實集體、組別和個體的教學目標。

4.增強個別化教育計劃管理,注重靈活性和科學性

(1)增強個別化教育計劃管理的靈活性。學校加大培訓力度并注重實施過程的監管,將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與學?,F有的學生檔案體系相結合,在引領教師掌握個別化教育計劃相關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規范制訂流程減輕教師制訂計劃和具體實施的負擔,并將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有效實施作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2)增強個別化教育計劃管理的科學性。學校通過對個別化教育計劃的評估管理,衡量提供給學生的個別化教學是否適當、充分;個別化教學的時間以及提供服務的相關內容是否合適;學生學習環境和教學資料的匹配程度;學生體能鍛煉和功能訓練的發展程度等。

(三)構建教師研修模式

1.形成教研管理機制

為加強對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團隊的管理,有關部門制定了《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6]《辦法》對教研員的任職條件、推選辦法、履職要求等作了明確的規定;建立了專家導師制、教研員定期交流匯報制度,改變了教研組長孤軍奮戰的局面,增強了綜合教研組的團隊意識,教研員互相學習、研討,形成了重教研、促教學的合力。

2.形成三方參與的教師研修模式

教研組活動以“中心管理+專家指導+組長負責”為基本模式,體現了市特教中心的統領、組織作用,并強調了專家對教研活動的專業指導以及各教研組組長在活動具體執行過程中的實際管理角色,確保所有活動在目標、宗旨上的一致性。在教研活動內容與形式的設計方面,以“集中培訓、專題引領、專業化發展”為宗旨,將不同的內容與特定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主要方式有以下三個方面。

(1)以集中培訓為基礎。專家就教研活動的意義、指導思想、課程理論等方面對教師進行培訓指導,指導其深入認識綜合課程的理念、實施方法,以提高特教理論水平,又學習開展教研活動的基本方法,以利于教研活動的科學開展。

(2)專題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專題研究的問題來源于課堂教學實踐,而課堂教學實踐是檢驗研究是否有效的場所。教研組設立系列專題開展教研活動,通過集中培訓、校本實踐的形式,在各教研學校啟動至少一個實驗班級的教學實踐。如“找準學生能力起點”研究專題就是以牽頭學校為核心,帶動各綜合課程實施學校,以起始年級為例,從中選擇不同殘障程度的學生,運用《北京市培智學校課程本位評估系統》進行評估,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實踐經驗。在“個別化教育計劃有效制訂與實施”的教研專題中,綜合課程教研組編制了課堂觀察記錄表,教研員以此記錄綜合課教學中學生個別化目標的達成情況,研討、反思教學設計與實踐,不斷提升綜合課程意識。而“綜合課程規劃與實踐”研究專題教研組,則走進多所培智學校,立足校本,總結出以班級為核心的綜合課程主題統整、實踐途徑以及學校綜合課程規劃與管理經驗,為各學校綜合課程的深入實踐奠定了基礎。

(3)形成多樣化的教研方式。結合各培智學校教學實踐及師資現狀的三方參與的教師研修模式,創新了教研形式,在集體教研中逐漸形成“專題教研”“課例研討”“微課研究”等教研方式,提高了教研活動參與度和實際效能。在培智學校校際間實踐探索的以體驗式、對接式為特色的“駐點影隨”“跨校聯合教研”等教研形式,有效發揮了牽頭學校、骨干教師的引領幫帶作用,促進了綜合課程教師專業素養的穩步提升,推動了學校綜合課程管理的科學規劃與實踐。
三、效果與反思

(一)效果

1.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學生生活能力明顯提高。由于教學內容是基于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選擇適當的主題單元,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學習明顯地提高了生活能力。

(2)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進步顯著。通過不同主題單元的教學、實踐,學生逐步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公園、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增強了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3)學生情緒情感和自主意識增強。教學改進后的課堂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選擇和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得以充分體現和提升。

2.促進了培智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1)課程觀念逐漸轉變。教師從研究教學內容轉向研究學生,教育教學更加傾向于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關注重點也從學生的缺陷轉向學生的潛能。教師從干預者、管理者轉向學生的幫助者和支持者,教學方法從講授式轉向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2)個人專業能力提升。培智學校的教師由課程的實施者逐漸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其跨學科整合的專業能力以及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和實施、班級管理、創設環境、教育評估、溝通合作、教材編寫等能力都有所提高,逐漸向復合型、全能型教師發展。

(3)教學科研能力得到鍛煉。通過培智學校教研組的教學研磨、日常的校本教研,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從單一的教學實施者轉向教學實施與科學研究并重者。

(二)反思

1.深化課程建設成果

該探索是在培智學校課程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現實需要、家長的需求和教師的困惑而做出的必然選擇,是一種從評估、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到班級教學活動實施的漸進式建構過程。培智學校教學研究應堅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深化科研,進一步深化課程建設成果。

2.拓展可用課程資源

綜合課程的教材和教學資源開發是為學生和教學服務的。培智學校要根據學生多樣化的特殊教育需求,提供個別化的課程教材和教學資源。因此,現有可推廣的教材及配套資源應隨著教育對象的改變、社會的發展、國家課程標準的研制等變化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中不斷完善,并在更廣泛的領域推廣拓展和實踐檢驗,實現課程資源的多級、多元開發。

3.構建質量提升的支持體系

培智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并不是一項孤立的活動,是受學校、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的。[7]學校的研究氛圍、課程開發團隊建設、師資培訓的力度和形式、為課程開發提供的時間和物質保障等因素將直接影響教學改進的效果;家庭的協作、家校教育觀念的共識是教學質量提升的基礎。因此,今后要積極構建以“政府支持、學校主導、家庭協作”為一體的培智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支持體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盲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通知.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1/201112/xxgk_128271.html.

[2]鄧猛,景時,李芳.關于培智學校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4(12):28-30.

[3][6]孫穎,郭楠,王善峰.北京市培智學校個別化課程實施模式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5(11):8-12.

[4]孫穎,王善峰,馮雅靜.北京市特殊教育教研隊伍建設與教研工作開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11):54-56.

[5]傅王倩,王勉,肖非.美國融合教育中個別化教育機會的發展演變、實踐模式與經驗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8(06):102-104.

[7]孫士博.培智學校智力落后學生教育支持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100089)

作者:孫穎 陸莎

基于心理特征的班級管理論文 篇3:

百萬擴招背景下機電類專業“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摘要:當前百萬擴招背景下,機電類專業在教育教學中要能夠基于學生自身所存在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能夠更好地對自身需求進行滿足,以此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此,本文先分析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必要性,接著提出機電類專業分層次、多方向對人才進行培養,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改革,更好地實現社會發展。

關鍵詞:分層次;多方向; 人才培養;策略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高職院校擴招計劃列入其中,隨著擴招政策的落實,高等教育發展不斷有所發展落實,人們對人才質量培養也有了更多的認識,當前機電類專業教學中學生生源參差不齊,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采用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質量來開展教學,沒有認識到學生所存在的差異和特征,有針對性的采用因材施教,為此,不能很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為此,在機電類專業教學中要注重采用分層次、多方向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此強化社會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1 高職院校分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

教育教學中采用分層次、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需求。在教育教學中要能夠尋找實力自身發展的教育教學路徑,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1.1 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前各行各業都對人才的發現呈現出多樣化,區域之間以及產業之間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差異,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就要求對于人才的培養要能夠根據本區域發展的需求,開展多樣化多層次的教學方式,以此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1.2 教育發展需求

隨著擴展背景的發展,高職院校在發展中也不斷改革,通過自主招生方式來招收學生,具體來說生源主要有高考生以及三校生的生源成分,可以說相對比較復雜,學生存在的差異也比較大,學生一般知識基礎比較薄弱,能力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特征等也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由于學生自身多樣化的需求,要注重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人才進行多樣化的培養,以此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發展,通過分層次、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開展,也能夠更好地滿足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

1.3 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與社會以及產業等方面的發展都會出現脫節現象,同樣存在招工難和就業難得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高校人才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當前很多本科院校都已經向應用型人才性質進行轉型。高職院校生存的空間也不斷受到擠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高職院校在發展中存在同質化的現象,另外加之惡性競爭的存在對于高校自身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高等院校存在的差異性會受到其中歷史條件的影響,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內部所開設的專業以及教學特點等會存在不同,而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發展中能夠結合自身發展的優勢,采用分層次、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以此更好地促進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2 機電類專業“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策略

2.1 增設更加細致化的專業方向

擴招背景下機電類專業為了更好地向分層次、多元化的方向進行發展,首先要注重對專業方向進一步的劃分,目的是滿足對于人才的培養需求更加注重對學生某項技能的培養,尤其是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得學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素質,更加符合崗位的需求。當前,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專業方向,向裝備制造方向和自動化方向進行發展,對于人才的培養方案,從課程設置以及崗位等方面的分析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制造方向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數控機床的操作能力,能夠具備安裝調試以及對設備維修的能力。自動化方向重點培養學生能夠對生產設備進行安裝調試檢驗,都是典型的工業化的一些技術,是機械制造自動控制傳感檢測技術等的綜合應用,這兩個專業在方向上本身沒有復雜度上的差異,但這兩個專業方向所具有的技術復雜度都需要學生具備深厚的專業技術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但是并不適合于理論基礎較差或者是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從事這兩個專業的學習。從教學實踐當中也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機電類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后期進行學習時會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對于優等生來說不僅能夠很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在各種大賽當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對于后進生來說對于完成基本的課業都感覺到很吃力,個別學困生只有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夠勉強的通過課程的考核。為此,在機電類專業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專業方向進行調整,而增設或者是調整一些,具有一定復雜度的專業知識內容讓學生選擇,例如可以對技術傳達的復雜性做減法,可以增設有關與傳統電氣控制自動化程度稍低的專業方向,對接機械加工裝配簡單的機電設備安裝調試以及維修。此外,還可以對技術服務做加法??梢栽鲈O一些有關生產控制的專業方向,具體是什么專業方向主要是與學生的就業為主,需要再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對專業調整,這樣對于學生的發展,更加有意義。

2.2 構建完善課程體系

機電類專業對于人才的培養需要以課程體系作為支撐,只有科學的構建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才能夠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也是分層次、多元化進行培養的關鍵,為此,專業課程體系一般會分為必修課、選修課以及任選課三個部分組成,必修課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的需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限選課是根據自身崗位的需求所必需的一些專業知識和課程,不同專業和崗位需求的人及限選課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選課是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于崗位的適應能力,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的課程??梢钥吹讲煌膶I在差異上主要體現在限選課程模塊上,在教育教學中要能夠遵循就業導向的原則,對企業的需求進行調研,并尋找適合學生進行學習的課程,體系以此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崗位的需求。

2.3 科學分流,促進綜合發展

機電類專業教學中分方向的目的,主要是根據學生的情況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老師對學生的情況可能不了解,學生對于專業也不太了解,對于自身在專業學習當中的沒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如果剛進入學校就開始選擇專業方向,多數學生勢必會存在一定的盲區,不能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為此,對于學生的專業必修可以在第三個學期來進行完成,第四個學期來完成專業選修課,而在第三個學期是學生選擇自己專業方向的最好時期,經過三個學期的已經學習,學生對于自身一定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A知識、技能具備的情況下,選擇專業方向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選擇的適宜自身發展的方向,在分流過程當中要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但是也要體現出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技能和學習能力,選擇更是與學生發展的一些專業方向,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 百萬擴招背景下機電類專業“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

3.1 學分制提供支持

機電類專業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施分層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注重學分制的實施,學分制意味著學生只有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才能夠得到相應分數,而這些教學計劃主要包括必修選修,學生在選滿這些課程,完成計劃就可以畢業。至于學習哪些課程學分當中并沒有做出嚴格的規定,學分制度學生可以自動地進行選課,以便實現學生差異化的發展,可以說管理層面的學分制為學生的分層次、多元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3.2 管理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

機電類專業教學中實施分層次教學,就是將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根據上課時間、課程以及授課老師的不同而進行分類,這也就給日常的班級管理帶來了一些不便,雖然在專業方向設置了不同的方向,但是這也給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出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管理,從而也為分層次、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

3.3 參與多種實踐,提供平臺、機會

機電類教學中分層次、多元化實施實踐的方式也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的競賽比賽當中,獲得的獎項,既激發學生參與技術實踐的興趣,也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而為分層次,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

4 結語

在當前百億擴招背景下,機電類專業教學中要注重采用“分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對專業方向進一步的劃分,目的是滿足對于人才的培養需求更加注重對學生某項技能的培養,尤其是發揮學生的特長,使得學生自身所具備的能力素質,更加符合崗位的需求??茖W的構建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才能夠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也是分層次、多元化進行培養的關鍵。機電類教學中還要對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入研究,以此培養人才能夠符合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金昌.高職院校分層次人才培養問題與路徑選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70-173,192.

[2] 施偉萍.五年制高職分層次德育管理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7):146-147.

[3] 丁金昌.高職教育“雙層次多方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1(6):76-78.

[4] 王殿安.高等職業學校的分層次教學[J].交通職業教育,2006(6):15-17.

【通聯編輯:唐一東】

作者:宮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鋼鐵企業產學研低碳經濟論文下一篇:自主學習和大學英語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