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

2024-01-09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過走訪和調查學生實習情況,就學生實習期間常見的能力不足方面進行總結,并結合實際教學及管理感受,簡要說明了在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旨在探討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途徑,為培養高素質醫藥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能力缺失;教學培養;醫藥人才

2012年8月15日至19日,筆者與護理系李翰卿老師一行來到柳州和來賓檢查2010級學生的實習情況,共調查走訪包括柳州市人民醫院、來賓市人民醫院和街道藥店等共8處,檢查實習生80余人次,主要涉及包括護理、助產、檢驗、影象、藥學和藥營等在內的6個專業學生。

一、學生實習中能力缺失的表現

在檢查過程中,我們主要以座談會的形式了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其解決途徑。同時,我們也走訪了醫院負責實習管理的教師及相關領導,對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進行了了解。用人單位一致稱贊學生在實習中表現優秀,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F就主要存在問題簡述如下:

第一,學習能力不足,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理論學習欠缺?!坝行┩瑢W理論基礎知識薄弱,在醫院中,對常見的藥物不熟悉,對藥物的藥性不了解等?!保菔腥嗣襻t院)“一部分同學理論知識不夠熟悉,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技能知識不會用,學生應多學習理論等各方面的知識,為臨床工作提供保障?!保▍^龍潭醫院)“在學校教學中,有些理論知識不適合臨床上的應用,老師應該確保知識的更新在實踐中的應用?!保葆t專一附院實習生)

第二,操作動手能力不足,常見的儀器操作不熟練,實驗操作方法不規范?!霸诮虒W過程中,多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及操作的規范性,保證紀律,在老師正確的指導下完成?!保菔腥嗣襻t院)“現代檢驗儀器操作不會,學校學習過程中先進儀器涉及較少?!保▉碣e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實習學生)

第三,學生的人際交流、為人處世能力不足?!安糠謱W生平時不愛說話,與老師的交流較少,就不能學到一些從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和經驗?!保▍^龍潭醫院)“一些學生膽量過小,見了老師和領導不敢與之打招呼,更難談得上交流,和病人的接觸也是一樣,交流少,很多病人自然不理解醫護人員?!保▉碣e市人民醫院)

第四,實習前的思想準備不足?!皩W校和工作畢竟不一樣,學生初到工作崗位上有些不適應,很多學生時代的習慣改變不了,累幾天就向爸媽同學訴說苦衷,有的甚至向單位提出減少工作量,在遇到個人感情和情感問題時,一時很難解決,在工作中表現出消極的一面?!保◤V西區龍潭醫院)

以上是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表現的不足之處,涉及到學習、生活、為人處世等方面。

除此之外,用人單位反映我校學生在學校中還應加強課外活動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我們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學生才藝表演,很多才藝表演優秀的學生可被我們醫院留下來”(區龍潭醫院實習科)。

二、改進策略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弊鳛橐幻處?,傳授本專業的知識是我們的基本責任,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正確地教育、指導學生加強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作為任課教師兼學生輔導員,筆者就在學生管理及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提出兩點看法:

1.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通過理論課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鍛練文字組織、語言表達和交流溝通能力。

(1)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目的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很多學生在學習時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學什么東西,學有什么用等等,在茫然中自然放棄了很多學習的機會。在課程學習前,作為任課老師,筆者認為教師應對所教課程有著比較好的駕馭能力。在講授課程內容之前,應該要明確課程的內容、教學大綱及課程性質等,要對學生講明白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及今后對學生的作用。

如在天然藥物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說明課程涉及的內容(天然藥物的來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別,常見偽品、混淆品的區分)、課程性質及學習此課程的重要性,可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如現在很多同學畢業后從事的工作主要在醫藥銷售企業、醫藥生產企業及醫院藥房等,在這過程中,大家都要直接接觸到中藥材及中藥飲片,如果本課程知識掌握不牢固,由于知識的缺乏而日后出現工作中失誤,造成嚴重后果等,會直接給企業或者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者可導致病人的病情加重或者死亡。

教師通過身邊的例子說明課程的重要性,可使學生有更好的認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要他學”到“他要學”的一個思想轉變。從而便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及培養自學能力,同時利于學生在工作前有個很好的思想準備。

(2)改變教學方法

現在教學當中普遍存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抄,一節課下來就好像在聽寫一樣。這種方法顯然不利于教與學的互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該盡可能地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參與式”與“互動式”可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可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教師通過課堂參與度和互動度,可觀察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但有時這些能力必須通過課堂發言來挖掘。

據了解,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如10級藥學3班的學生,98%來自農村,農村生源相對較內向和自卑,尤其不善于在課堂上表現,課堂發言和回答問題時非常緊張,即使會也不愿主動站起來,聽課被動。課堂沉默是“參與式”“互動式”教學的最大障礙,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需要一個逐漸接受、循序漸進的過程,攻克這一障礙也是能力培養的關鍵。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誘導啟發學生,使之參與到教學當中來,讓學生主動接觸課本,主動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進行思考和學習。從根本上轉變“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觀念。如在上課之前,可試著讓學生總結上次課所講的一些重點內容等。

其次,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選擇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章節讓學生自學并討論章節的重點,教師最后在課堂上可根據重點提出相關的問題由學生來回答。這種方法在日常教學中運用較為普遍,如在中藥學教學中常常要比較藥性相似的藥物、在天然藥物學中要比較性狀相似的藥物,通過學生自學和教師對問題的點撥,可使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及形成自學能力。

再次,教師可讓學生講解課本內容。采取教師放手,把講臺讓給學生,由學生分組或個人講解課程的方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由于缺乏鍛煉,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在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表述不清,有的學生只能照本宣科的讀書,有的緊張得說不出話,更多的學生不敢發言。

如在天然藥物學的教學中,筆者在每個學期都留給學生3~4學時,讓學生單人或分組選擇課本上的藥物或者是鑒別方法進行講解,最后總結出優缺點。這種方法可提高學生文字組織、語言表達和快速分析的能力。

(3)通過實驗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當今大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差。動手能力是人才培養和管理工作者較為關注的問題。而在高職高專的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之更好的適應于今后的工作崗位。

目前我校正處于發展期,學校許多設備及實驗條件限制了學生實驗能力的發展,如天然藥物鑒定技術課程,性狀和顯微鑒別是本課程的重點,但是由于實驗場地、實驗室中的設備等不完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實驗課的開展。在實驗課開展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嚴格課堂紀律、實驗考核。部分學生對實驗課比較放松,認為實驗課就是到實驗室轉轉,回來后抄錄數據就可以了,所以有些學生或遲到或早退,甚至曠課,在實驗室也存在聊天、上網等現象。而到交實習報告時(如天然藥物學顯微鑒定實驗中),隨便抄襲幾組數據應付了事,這種實驗教學根本起不到預期效果。教師只有通過紀律保證、嚴格考核,才能做到嚴格的管理,達到教學實驗的目的。對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等要進行嚴格的批評教育,同時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實驗原理、步驟和操作方法,同時應要求實驗報告當堂完成,使每個學生都作到有備而來、完成而歸。實驗操作應由學生獨立完成,要求每一步驟、每一細節都要做到,實驗結束時,按操作要求進行嚴格打分。

②實驗過程教師應和藹、可親,對學生要有熱心。實驗中教師的愛心和鼓勵是不可缺少的。在學生實驗時,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隨時進行指導,注意樹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對學生在實驗中的問題要熱心解答,對其不懂的知識點要詳盡講解。這樣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氣氛,用表揚的話語消除學生的膽怯,鼓勵學生動手,激發學生的實驗欲望,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

2.課外活動中鍛練、提高學生的能力

在大學課堂之外,有各種文體、社團、競賽選拔、社會實踐等活動等,給學生鍛煉和培養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然而,很多學生并未積極參與進去,而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對于自身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大學生必須盡量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圍和活動空間,通過各種團體、組織的鍛練,培養自己的組織能力、設計能力、管理能力、溝通交際能力、為人處世能力等,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拓寬視野。

作為任課教師,也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各種實踐中學到知識和能力。比如在中藥學教學中,可讓學生自行參觀市區內的藥店、醫院藥房、門診藥店等(最好讓學生自行聯系、前往)。并向每個學生布置記錄20種中藥和中成藥(藥物組成)的功效、應用、主治病癥、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項等。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學生聯系醫院藥店、到醫院藥店實習參觀,也是為人處世能力的一種鍛煉,對藥物的了解和掌握更是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強化。

然而,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由于害怕在課外活動中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不敢參加各種活動。我們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不斷鍛煉自己,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虛心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才不至于對涉足社會存在恐懼感。

以上僅是一些學生在實習期間及在學校中常見能力缺失的表現和個人在教學及管理中的一些感受想法,希望能對我校學生的培養起到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大學生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學校各管理者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參與,努力探索,尋找切實有效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今后的社會和工作。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向教學研究型轉型,是教學型高校的發展目標和模式選擇。這種轉型不僅是人才培養層次和學科水平的提升,更意味著學校在三項職能關系調整基礎上的一系列適應變化,體現在制度建設、學科群構建和人才工作機制上,深層次地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遷,表現出學科分層、教師群體類型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和主流文化變遷等特征。

[關鍵詞]高校轉型 價值取向 浙江林學院

[作者簡介]華根球,浙江林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研究員(浙江臨安 311300)

大學轉型是大學在明確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辦學行為。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型,一般都確立了教學研究型的發展目標,具有相應的政策導向,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做好以下關鍵的調整工作:第一,調整學科結構,增設相關學科,促進學科之間交叉、結合和滲透;第二,調整職能重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由原來的以教學為主向教學與科研并重轉變;第三,調整培養人才的層次結構,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通過這些調整,實現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的變遷。

一、制度建設與價值取向

學校轉型首先表現為學校制度的變化,而學校的制度變遷反映了價值取向的變化。一切學校制度都是在一定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建立的,它本身蘊涵著一定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規范,是一定的價值觀念、辦學理念的實體化、具體化和操作化。學校制度作為規范大學內部人的活動的手段,是大學共同體內各種關系的集合,是影響大學發展的一種內生變量。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型,不僅反映在高校發展目標的轉變,更具體地反映在學校三項職能內涵及職能關系上的變化上,體現在以院系調整為主要內容的組織結構調整上,形成縱向的校、院、系,橫向的學科、研究所、研究中心、項目等,它們是一種縱橫交錯的矩陣結構,是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轉化。從教學型的“基于專業的學校主導型的科層管理模式”向教學研究型的“基于學科的事業部制的管理模式”轉化,管理重心要從“學校職能部門”逐漸下移至“二級學院”。

上述轉化和下移的過程是漸進的轉型過程。以浙江林學院為例,這種轉型過程經歷了兩個階段。1999—2003年為學校發展的第一階段,其特征是“外延式發展”,重點在量的擴張,突出“規?!焙汀岸嗫菩浴?,從“以林為主”的單科性院校向“以林為特色”的多科性院校的轉變,實現了萬人大學目標。在這個發展階段,學校主要推出三方面重要改革:在教學管理上,推行了學分制;在人事制度上,改革校內分配制度,實行“三年一輪”的中層崗位和職員聘任,在重要學術崗位實施學術崗位津貼和科研工作量津貼;在管理體制上,完成由教研室制向學科制管理的轉型,實行“學?!獙W院——學科”二級機構三級管理的新體制,推出“三年一評”的校級重點學科評審制度。2003年至今,學校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其特征是“內涵式發展”,發展重心從“擴展規?!鞭D到“提升水平”。在這個階段,學科群的構建已基本完成,形成“重中之重——省級重點——校級重點——一般學科”等4個不同層次的學科體系,提出“確立一個理念,樹立三種意識,打造六大工程”的發展思路。一個理念就是以人為本、觀念興校的理念,三種意識是指發展意識、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六大工程就是人才工程、教學質量工程、學科建設工程、管理工程、開放工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工程。這些制度和政策,特別是“學科制”、“重要學術崗位聘任”、“校級重點學科評審制度”、“科研工作量津貼”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價值導向,在政策上從以“教學”為中心向以“教學”、“研究”為中心引導,從“以本科教育為主”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引導,從“以傳授知識或技能為主要任務”轉向“強調科學研究,突出知識應用和社會服務”,從“以知識傳授與學生發展為價值取向”轉向“以知識應用與社會服務為價值取向”。

二、學科群構建與目標取向

優化學科結構,對不同學科進行分層次地建設,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轉型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的首選策略。一般說來,學科等級劃分的依據有兩種:一是按照學科的規范化程度劃分,即知識體系的專門化、規范化程度決定著規范學科、準規范學科、不規范學科的不同聲望等級;二是按照學科的功能水平,即以學科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所在大學發展的價值大小衡量學科的地位。轉型高校為了競爭資源,滿足升格需要,主要依據后一種劃分標準。也就是說,學科功能等級的建構主要取決于不同學科的基礎、特點及其對滿足學校發展需要的功能。

學校作為最高決策層,要根據各門學科對實現學校生存發展需要的價值大小,確定不同學科的社會地位。它秉持多年積淀而形成的辦學理念對學科發展方向進行價值選擇,并排出各門學科發展的重要性次序,對若干學科給予經費、人才和政策上的傾斜。學科(專業)作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最基層組織,在學校整體發展框架及競爭機制下,要根據學科發展邏輯及其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來確定研究方向,并由二級學院完成在學科專業建設的組織和協調任務。這就規定了學校、學院、學科在學科建設上的角色定位,形成了校內的目標導向、政策引導與競爭相結合的學科發展機制。從某種意義說,高校的轉型期就是學科群的構建期和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的形成期。構建若干個學科群,每一個學科群由特色學科、主干學科、支撐學科和基礎學科組成,各學科有自己的學科定位,有主次之分,布局合理,是這一時期學科建設的任務和目標。學科分層、多學科協調發展、學科間價值取向多元化,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浙江林學院確立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把學校建成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要以做強特色為抓手,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著重培育農學、林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群。具體包括:以遺傳、土壤、生理、生態和森林保護等學科為基礎,森林培育為核心的林學學科群;以應用物理、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為基礎,木材科學與技術為核心的材料與工程學科群;以生態、環境、藝術以及園林植物等學科為基礎,城市規劃與設計為核心的環境生態規劃與設計學科群;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森林經理學為核心的資源信息管理學科群;以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化學等相關學科為基礎,中藥學、食品科學為核心的天然產物加工與利用學科群;以人文與社科類學科為基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發展學科群。為此,學校著重建設浙江省現代森林培育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木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林木良種繁育基地、省級林特業科技培訓中心、省級區域

科技創新中心、竹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木材加工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形成擁有1個省重中之重學科、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6個校級重點學科和29個一般學科的多層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其中省級以上重點學科注重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把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并形成學科、研究所或項目研究小組為組織形式的學術團體。校級重點學科則以碩士點培育為抓手,以提高學科層次為目標,教學科研并重。一般學科則以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為主要任務。為強化學科建設,全校的70%以上科研經費、科研成果與科技服務集中于各重點學科。

三、教師群體結構變化與價值多元化趨勢

高校教師從事的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按照他們的行為傾向,高校教師可大致分為以下類型:(1)科學獻身型,他們注重學術研究,對組織關心較少,崇尚學術自由;(2)事業獻身型,他們更加重視本單位發展;(3)流動型,他們更希望融入社會,尋找更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4)生活型,他們容易接受紀律的約束,工作比較穩定。但是,這種個體的差異并不能簡單稱之為分層,只有當人們對對象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評價的等次時才會產生分層。

隨著教學型學校向教學研究型轉型,不可避免地要經歷教師群體的分層現象。在教學型院校,教師的主流群體是教學型的,研究力量較弱并且是個體的、自發的,課題小而分散。因此,教學型群體則成為強勢群體,處于中心位置。在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型與教學型群體則較為均衡,或者說,更多的教師是教學、研究兩者兼顧。在研究型大學,由于把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因而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學術研究力量,他們以課題組、研究所和學科等學術團隊為組織形式,以項目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以研究為主的學術群體成為學校的強勢群體,處于某一領域的學術精英與一般教師在聲望、權力和資源上存在地位差別,處于學校的中心位置,而以教學為主的教學群體則相對弱勢。

在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型的初期,更多的教師是以教學為主的。他們把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視為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視為“副業”,把那些以科學研究為取向的教師視為“異類”。隨著學校轉型目標的確立,以及為實現轉型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的陸續出臺,群體的結構慢慢會發生變化。那些傾向于“純學術”研究的少數教師,希望通過參加一些國際會議融入國際學術圈子,成為“國際型學者”;一部分教師則以知識應用與社會服務為價值取向,逐步走向社會、走向企業,從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一線中尋找課題,通過科技開發和決策咨詢為社會服務,并獲得研究資助,最后成為“地方級教授”;而更多的教師其活動范圍仍局限于校園,成為地地道道的“校園教授”。這種群體結構的復雜化、類型的多樣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是高校轉型期一個顯著特征。這種變化開始時是模糊的、漸進的,但隨著轉型進程的不斷推進會越來越明朗,不同群體教師的地位體驗也由模糊變得清晰。其中,學科的核心人物(如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權威、價值取向和科研精神對群體心理的滲透和影響,無形中會增強學科凝聚力,增強其他成員的歸屬感和參與意識。而那些結構松散、凝聚力不大、人際關系比較淡漠的教學群體則逐漸被邊緣化而處于弱勢地位。

事實上,轉型期高校的教師群體類型多樣化、層次分化和主導價值取向的變遷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學校政策引導和自下而上的教師個體發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轉型期,為了提升教學科研隊伍的素質,促進以追求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創新為價值取向的形成,學校要憑借良好的制度來激發教師潛能,推動人才工作機制的創新。近年來,浙江林學院為了落實人才強校戰略,建設一支適應學校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迅速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學校順利轉型,制定了《浙江林學院人才工程實施綱要》,推出了“東湖學者”和講座教授遴選及支持計劃、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培養計劃、教學名師和教學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等“八大計劃”,探索了一條以重點學科、創新平臺、重點科研基地為依托,圍繞重大項目凝聚學術隊伍的人才組織模式,其目的就在于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造就一大批學術精英和教學名師,為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奠定人才基礎。

四、結束語

轉型是學校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它不僅意味著人才培養層次和學科水平的提升,更意味著學校在三項職能關系調整基礎上的一系列適應變化。隨著學科結構的調整、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以及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學科結構和教師群體結構必將發生顯著變化,價值取向會呈現出多元化和主流文化變遷的趨勢。學校由同質變為異質,從簡單變為復雜,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不斷增加,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相互交錯,內部控制的規則逐漸增多,學校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也將不斷擴大,最終形成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EmileDurkheim)所描繪的從“環節的社會(同質的社會)”向“復雜的社會”轉變,其社會整合與控制方式從“機械性的團結”向“有機的團結”轉變。在管理上,“以控制為主”逐漸轉化為“以開放為主”,規范因素大于功利因素,注重感染、激勵等管理方式的運用,“管、逼、放”三種管理策略有機結合,使得轉型進程作為一個整體在相互聯系、持續互動的基礎上推進,實現組織結構的多元互動。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為適應現階段高職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本文介紹了藥用植物學課程改革圍繞“四改”進行的探索,分別是改教學內容、改教學方法、改教學手段、改考核評價機制。結果是學生在學習主動性、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藥用植物學 課程改革 高職

高職中藥學專業的藥用植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與后續的專業課如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等課程銜接緊密。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但實際情況卻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這種情況已不能適應現階段高職教育的要求?!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職業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以此為宗旨,筆者學院對藥用植物學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課程改革探索,課改主要圍繞以下“四改”分別展開,主要包括:改教學內容,改教學方法,改教學手段,改考核評價機制。

一、改教學內容

結合企業崗位要求,同時結合目前高職學生“以碎片化學習”為主的學習特點,打破藥用植物學原有的系統教學內容,改為“碎片化教學”。即將原有的系統課程體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個碎片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最終將整個課程分為以下四個項目:藥用植物形態認知項目、藥用植物顯微認知項目、藥用植物顯微技能實訓項目、藥用植物基源鑒別實訓項目。理論和實訓的課時數比例為1:1.5。理論內容適當精簡,實訓課程結合企業崗位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職業道德與責任心。

二、改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從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開始。改變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代之以較為先進、更適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等。如在藥用植物形態認知項目教學中,講到根與根莖如何區別時,教師可采用設定情景及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拿出何首烏、大黃、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藥材讓學生去探究并解決問題,教師進行難點解答。教師從傳統的主講角色轉變成主導角色,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聽課角色變為主動學習角色。這樣,在教師新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變主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均逐漸提升。

三、改教學手段

傳統的一支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手段早已不能滿足現代高職學生對課堂的需求,簡單的PPT也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現代的學生在課上或課下需要更多的視覺沖擊和互動。因此各種教學媒介應運而生,有基于QQ平臺的騰訊課堂,有基于微信平臺的雨課堂以及各種APP軟件。教師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新的教學媒介,給學生呈現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學手段。

四、改考核評價機制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發生變化,考核評價機制必然要隨之改變??己嗽u價機制的改變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改變考核時間??梢噪S堂測試,利用藍墨云班課等APP軟件,教師每堂課都可以進行測試;同時結合每個項目進行單元測試和期末綜合測試。其次,改變考核方式??捎袀鹘y筆試,也可進行移動終端測試及現場面對面考核,可以采用學生自評、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考核機制。再次,改變考核內容。有傳統理論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實訓結果考核、創新能力考核、職業素養考核等。例如,可以對學生進行“常用藥用植物識別”考核,可以對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進行考核,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藥用植物臘葉標本制作成果、浸制標本制作成果的考核,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植物標本創意貼畫考核等。通過改變考核評價機制,學生的動手能力、崗位操作能力、創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結

通過以上“四改”的不斷推進,教學效果明顯增強,學生在以下幾方面發生改變:學習主動性、動手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都得到提升,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藥臨床藥學;中藥師;治療滿意度;醫療糾紛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觀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就醫過程中選擇中醫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中藥在臨床治療上的優勢也在凸顯,藥品種類也在急劇上升,但是中西醫理論對于藥物認識上的差異導致一些藥物不能得到合理應用,進而導致臨床治療總的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上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已經成為醫院臨床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優秀的中藥師結合中藥臨床藥學,充分發揮臨床醫生用藥指導作用,提供合理用藥建議,以減低臨床中藥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就針對80例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分析組40例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以中藥臨床藥學為參考依據的治療方式,分析中藥臨床藥學及臨床中藥師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具體內容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這段時間我院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80例列為研究對象,按盲分法分為分析組40例和參照組40例。分析組患者40例中女患者21例,男患者19例,年齡在25~58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1.5±3.5)歲。參照組患者40例中女患者20例,男患者20例,年齡在24~6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2.0±3.7)歲。數據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比較。

1.2方法

參照組40例患者根據臨床情況進行合理中西醫結合治療。比如高血壓并伴有心臟病患者可以進行炙甘草與生脈散加減治療,連續治療15天;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患者除了對癥止咳平喘治療外可進行熱毒寧注射治療(250毫升生理鹽水對20毫升熱毒寧),每日一次,連續治療20天。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探討組進行以中藥臨床藥學為參考依據的治療方式,具體內容包括:①中藥師參與臨床合理用藥,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采取對癥治療,改善患者原發癥狀。②根據醫院的情況,以科室為單位進行用藥編排,并且中藥師與臨床主管醫生進行緊密合作,加強溝通,確保用藥過程依據中藥臨床藥學進行合理用藥。中藥師根據中藥的性味,歸經,寒熱,濕涼等知識對藥方藥材進行檢驗,提升中藥臨床效果,對患者病史,病因,處方進行分析,藥物相互作用等進行研究,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依據。③對藥品質量進行監控,確保藥品質量合格。對于同樣的中藥,產地不同,采摘時間不同,藥效不同,中藥師對藥品質量要嚴格把關,確保中藥藥效的發揮,促進疾病治療。④定期組織中藥相關知識培訓,針對中藥藥理藥性進行講解,針對藥物相互作用,禁忌等內容進行培訓,以確保藥物的合理使用[2-3]。

1.3觀察指標

根據滿意度量表進行調查,總分為100分,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75~90分),不滿意(75分以下)。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用SPSS24.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差異比較P <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組和參照組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

分析組治療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P < 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分析組和參照組醫療糾紛事件對比

分析組40例患者無醫療糾紛,發生率為0.0%,參照組40例中有5例醫療糾紛發生,發生率為12.5%,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X2=4.1846,p=0.0407).

3.討論

中藥臨床藥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在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安全性的一門學科,是現代臨床藥學的分支。中藥臨床藥學利用現代藥學,藥劑學原理對中藥進行研究,并應用于臨床,有了現代醫學的明確性,科學性的指導,結合患者臨床癥狀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對用藥過程進行監管,科學合理的指導以確保用藥安全,用藥有效[4]。

中藥品種繁多,藥劑量不同,中藥師需要及時收集藥物相關信息,根據中藥臨床藥學為指導建立藥物信息庫,以方便臨床治療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有效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工作,提升治療效果。中藥師與中藥臨床藥學已經成為合理安全用藥的重要構成元素,必要不可少的環節[5]。本次針對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后發現,分析組患者在常規中西醫結合治療基礎上進行以中藥臨床藥學為參考依據的治療方式患者治療滿意度為97.5%,常規中西醫結合治療參照組治療滿意度為77.5%,并且醫療糾紛分析組明顯低于參照組。

總之,中藥臨床藥學及臨床中藥師對于臨床治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減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利于疾病治療,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春霞. 中藥臨床藥學及臨床中藥師的作用分析[J]. 中醫臨床研究, 2016(10):120-121.

[2]陳熹, 王曉東, 倪建騰,等. 中藥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藥事, 2019, 033(005):594-600.

[3]楊清. 中藥師應如何開展臨床藥學服務工作[J]. 養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43):259.

[4]褚香明. 臨床藥學及臨床中藥師的作用探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7(48):165-166.

[5]黃萍. 臨床中藥師在臨床中藥學中的作用[J]. 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2期):143-144.

中藥學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案例教學已在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基礎和臨床課程中廣泛開展。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案例教學可營造“模擬現場”的臨證氛圍,極大地提升了師生綜合素質,引領了中醫藥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案例教學的成功實施應以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充分的論證醞釀為基礎,并依據課程的難易程度有效遴選典型案例,同時加強案例資源庫的構建,完善教學考評體系。

關鍵詞:案例教學;中醫藥課程;應用;分析

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Christophet Columbue Langdell)教授于1870年首創[1],是在學習者掌握了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策劃和引導下,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運用典型案例,使學習者置身特定的事件現場,通過集體合作與獨立思考,著力提高分析、判別、解決某一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正確的工作作風、溝通能力與協調精神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在西方歐美國家的高等院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日臻成熟,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引入我國[2]。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案例教學的優勢日益為我國教育界認同。目前,在我國開展案例教學的領域也由最初的法學、管理學逐步拓展到英語、計算機、經濟學等專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不僅蘊藏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深刻的哲學道理,更在促進我國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和保健事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根植于我國古代哲學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其中的某些理論內容較為抽象、晦澀,學生單憑教師的常規講授可能較難準確理解和把握。而案例教學的引入和廣泛應用,可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客觀化,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營造了“模擬臨證”的氛圍,極大地鍛煉和培養了中醫臨床思辨能力和綜合運用水平[3],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F將中醫藥各學科開展案例教學的情況做簡要的概括和分析。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劉會麗[4]依據大綱要求,將教學內容分為由目錄導航的幾個獨立板塊,將精心收集和仔細挑選的案例資料作為每個板塊的核心部分。注重在“陰陽”、“六淫”、臟腑功能等較為重要而抽象的理論講授中適時引入案例,有效解決了中醫學習中“入門難”的問題,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豐富多彩;為了提高案例教學質量,需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實物模擬操作,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中醫思維模式。羅再瓊[5]等依據學科及學情特點,實施《中醫基礎理論》分段式案例教學,在課程早期引入古今論述、名人軼事和典型醫案,課程中期引入案例并進行詳細的講解分析,后期引入經過師生充分互動的案例討論,激發了學習動力和熱情,初步培養了中醫綜合運用能力。

楊愛萍[6]等在《中醫診斷學》課程中引入案例教學,隨機抽取案例教學組(128人)和對照組(85人,采用傳統教學)進行教學效果的比較。案例教學由教師精講、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概括總結等環節構成,教師精講以針對性和實用性為原則。案例在課前1天發給學生,并附思考題,案例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注重信息采集、整理和師生互動,強調推理步驟和機制分析,將重點放在八綱、氣血津液和臟腑辯證的理解、領會和運用上,總結概括階段由教師指出案例中的關鍵點及討論中存在的長處和不足。教學效果的評估采用期中考試成績、平時小論文成績和教學質量調查問卷形式進行。結果顯示:案例教學組在期末成績、病案分析、小論文成績等指標上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整體評價上,在專業思想鞏固、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接受的難易程度和趣味性方面上,案例教學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杜彩鳳[7]等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引入誤診案例分析。案例的選擇堅持“少而精”,以學生自主討論在前,教師引導剖析在后為基本程序,強化學生對“三基”內容的扎實掌握,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其質疑性、批判性的精神,更加貼近了臨床實際,有助于學生綜合嚴謹辯證思維模式和逆向思考能力的構建和培養。

秦莉花[8]等在《中藥學》教學中應用案例導入法,緊緊圍繞各章節涉及藥物的功效和應用,導入從教材、論著和論文中精選出的典型古今案例,或依據案例在藥物劑型、劑量、炮制、煎煮等方面延伸出用藥安全性,或在課程尾聲階段以案例引出綜合歸納。案例的呈現主要以三種方式為主,即教師在課堂適時引入、課前預先發給學生醞釀準備、鼓勵學生自己制作“麻辣口味”的案例課件并在課上演示。運用案例倒入法對藥物功效與應用進行歸納演繹的教學實踐,在滿意度及總體評價等指標上均達到91.6%以上。王君明[9]等將案例教學與PBL教學緊密結合用于《中藥學》教學,注重通過問卷調研、分析總結等手段,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PBL在中藥學案例教學中的應用方法。課堂教學流程為:中藥學案例選取—討論(分組)—小組代表陳述結果(含理由)—教師總結—調查與回訪。案例選擇緊扣大綱,依托臨床,證型豐富。在藥物選取的討論中,教師通過“抓主證選主藥,針對兼證選他藥,綜合統籌定取舍”的原則,適度引導學生加深對藥物個性特征的認知,強化辯證思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收到了較為滿意的課堂效果。

李玉民[10]在《方劑學》教學中提出采用病案式逆向教學法,主張以病案分析引出方劑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使其按照“播放主治病證—辯證診斷—治法引出—組方用藥—方義分析”的全新順序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病案式逆向教學法與中醫臨床醫療實踐的程序相符,可使學生進入臨床診療的模擬情境,既掌握了方劑理論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臨證組方的綜合運用能力,收到了絕大部分(91%以上)學生的贊成和歡迎。此種教學模式因具有“逆向”的特點,對學習者前期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等)的掌握程度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及時做出必要的提示和復習,確保對案例做出正確的判斷,以便將后續的方藥分析引入正確的教學路徑。孫麗英[11]等認為,方劑學案例教學具有整體性、真實性、目的性、啟發性、主體性、實踐性、多元化的特點,在案例教學中應做到如下內容:①合理安排討論環節,注意控制師生情緒和課堂節奏,達到熱烈而不混亂的效果;②師生雙方應領會和掌握案例中的全部事實,著重提出和強調關鍵性的問題;③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做出有理有據的綜合判斷;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案例的重點、難點和切入技巧進行詳細指導,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祿穎[12]等認為在《內經》課程教學中應用案例分析,可以將學習者引入“特定現場”,在深入角色和情境再現中,切實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在內經教學案例的選擇上,應優先遴選與經文理論較為一致,且具有鮮明指向性的病案,重點放在臨床思路的啟發和用藥的指導上,要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兩個特征,且應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在病案分析環節,要指導學生領會理法方藥的一脈相承,著力強調內經理論如何指導初學者理順由辯證到診斷再到處方的臨證思路,幫助建立良好的中醫思維習慣。

靳紅微[13]等將以問題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法引入《溫病學》教學中,在講授總論部分的重難點內容時,引入病案作為輔佐,并適時通過內科雜病醫案和溫病醫案的診治過程比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溫病不同于內傷雜病的幾大特點;在講授各論部分時,在每一種(類)溫病結束時按由淺入深、從易至難、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引入3—6例病案,著重培養學生的辯證論治技能和辨病識證技巧,從而提高診療的準確率和有效率,并提出在教學實踐中導入案例應以目的明確、突出實踐和鍛煉綜合能力為原則和導向。鄭秀麗[14]等提出構建“教—學”兩用《溫病學》案例庫,在案例的收集、篩選、入庫、分類、開放等方面嚴把“質量關”,通過數字化病案資源的建設與共享,使師生雙方各取所需,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為中醫藥相關課程案例庫的構建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案例教學已在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多門基礎和臨床課程中廣泛開展。相對于傳統講授模式,案例教學在課堂實踐中日益凸顯出其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1.案例教學可營造極強的現場感和臨證氛圍,使學生切實感受“實戰模擬”的緊張感和躍躍欲試的興奮感,迫不及待地嘗試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案例中呈現出的實際問題,有助于鍛煉思維、開闊眼界。納入分析的案例往往都是精挑細選的典型代表,體現出較為完整的中醫思辨過程和辯證思想的精髓,對于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讀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升中醫“敏感度”,早日建立以理法方藥為指導的辯證思維模式。

2.案例教學可極大地提升師生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是較高層次的教學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實踐性強、參與者眾的特點,對師生雙方綜合素質的提升大有裨益。對教師而言:(1)可促使其博覽群書,不斷地充實和完善教學,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案和規劃,如案例引入、總結分析等,保證課程順利實施;(2)可提高課堂現場的駕馭能力,包括對學生發言情況及情緒變化的掌握,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對課堂主題的把控等;(3)可提升教師“慧眼識英才”的能力。案例教學將學生變成課堂的主角,為其想象力、創造力及實踐能力的發揮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學生洋洋灑灑的發言有助于教師成為“伯樂”,去發現才華橫溢的“千里馬”,達到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目標。對于學生而言:(1)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及臨床思辨水平,使其領會到中醫對于疾病的診治是環環相扣的統一整體;案例教學可鍛煉學生在紛繁龐雜的信息中理順疾病線索,可培養有針對性地開展施治的能力;(2)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在表達中可充分展現自我、超越自我,在“面紅耳赤”的爭論中體會到學術中的“火藥味”,在“同舟共濟”的協作中體會到學習中的“人情味”,如此學生既學會了思辨與爭論,又懂得了傾聽與共享。

同時還應看到,案例教學在開展和實施中仍面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與阻礙。

1.有限的課時與“無限”的精彩。案例教學雖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往往較多,且受到參與者水平影響較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還是以“三基”內容為主,案例教學應適度開展,切不可喧賓奪主,影響常規教學。如何在較短的時間里有效地實施案例教學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師生雙方注重日常積累,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和理論儲備,才能在課堂實踐中游刃有余。教師在開課前應認真準備,充分醞釀,謹慎取舍,盡量將最有代表性、最能激發學習動機與效能的案例引入教學,力爭收到“授課一次,銘記一生”的效果。

2.案例教學開展的難度“因課而異”。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各臨床課中,案例教學開展的難度對教師而言,會經歷由難至易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則會經歷由易至難的過程。在前期課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因為涉及內容較少,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但對教師而言,為了闡釋一個很小的概念,往往要費力挑選合適案例,而且難度還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學生因知識能力不足而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在后期課程(如中醫臨床課)中,教師可以較為從容地挑選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課堂,但經歷了長期“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們,盡管學習了不少課程,但始終無法建立常規思辨體系,往往陷入“飽讀詩書仍無從下手”的窘境。因此,在初期課程的講授中,案例教學應有助于學生打好基礎,培養興趣;在后期的課程中,案例教學應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3.案例庫構建及案例教學考評體系亟待完善。在目前的高等中醫院校案例教學中,案例的來源標準不一,質量參差不齊,構建的案例庫不夠完善,而案例教學效果的考評也難以做到客觀、公正,有的甚至流于形式。為此,應著力加強科別清晰、目標明確、療效確切的臨證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探索建立規范嚴謹的案例資源庫。在考核方面,可嘗試建立“專家—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綜合考評模式,博采眾長,廣泛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建議,加強課程監管,切實保障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滲透了當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引領了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已日益成為提高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高等中醫教育中,應在注重夯實基礎理論、加強臨床實踐的同時,適時適度開展案例教學,以此來有效彌補當前教育模式的不足[15],為今后的中醫藥教育教學做出有益的指導和嘗試。

注:本文全部作者均來自: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臨床中藥學教研室。

參考文獻:

[1]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3):8-10.

[2]朱文.案例教學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10):39-40.

[3]徐世芬.案例教學法在中醫教學中的應用概況與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0,16(3):107-109.

[4]劉會麗.案例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7):174-175.

[5]羅再瓊,夏麗娜,馬暉.分段式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的實踐調查[J].中醫教育,2013,3(6):39-40.

[6]楊愛萍,杜堅.案例教學法在中醫診斷學辯證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2):100-101.

[7]杜彩鳳,趙勇,李晶,等.中醫診斷學教學引入誤診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討[J].山西中醫,2014,30(5):55-56.

[8]秦莉花,陳曉陽,李晟,等.應用案例導入法,提高中藥學專業教學效果[J].長沙大學學報,2013,27(2):117-118.

[9]王君明,賈玉梅,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藥學案例教學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2,9(6):145-147.

[10]李玉民.《方劑學》病案式逆向教學法運用效果初評價[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2(4):89-90.

[11]孫麗英,胡曉陽,陳寶忠,等.案例教學法在方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西部中醫藥,2012,25(12):37-39.

[12]祿穎,吳瑩,賀娟.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內經》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中醫,2012,28(2):59-60.

[13]靳紅微,楊紅霞,徐江紅.以問題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法在溫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1,26(1):48-49.

[14]鄭秀麗,楊宇,馮全生,等.《溫病學》“教—學”兩用案例庫構建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0):134-135.

[15]李峰,張立君.構建中醫臨床思維教育模式[J].中醫教育,2008,27(2):5-6.

上一篇:虛擬經濟論文下一篇:精益化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