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

2023-05-20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自上個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女性主義藝術由女性解放運動的發展而伴生并發展著。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格局的不斷變化,女性主義藝術也由初始的對抗狀態日漸趨于融合。女性主義及女性藝術家在當下的環境中呈現出的創作狀態和作品已經與傳統的女性藝術相去甚遠。北京草場地藝術區荔空間7月舉辦的《“無差別”當代藝術展》所遴選的若干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便呈現出“去性別”的作品樣態。展覽開幕前,荔空間有意在對外宣傳時隱去了這是一次全部由女性藝術家參加的展覽這一信息。展覽后續的“變化與差異”學術研討會中,參展藝術家及關注女性藝術的眾多批評家就女性和女性藝術在當下時代的變化與差異展開了討論,現場來賓就展覽話語權和預設邏輯的質疑,對展覽主題設置的質疑,對藝術評論的概念化和反概念化提出的批評和質疑,對女性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的變化等展開討論,場面精彩熱烈。

顧振清:謝謝各位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家來參加北京荔空間的“變化與差異”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緣起于荔空間近日舉辦的《“無差別”當代藝術展》。女性藝術家在我看來是一個群體,而不是美術史的一個章節,或者創作隊伍里面的特殊人群。女性特殊的敏銳度、對人性經驗的早熟式的積累,包括她們相對輕松的經濟負擔決定了功利主義的壓力對她們起的作用小了一些,這一切造就了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女性藝術的創作和態勢。好多女性藝術家認為她們是無性別的,我們希望通過“無差別”展覽,和其中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拋磚引玉。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女性藝術家,她們非常勤奮地創作,質疑和反思2005年到2012年商業化對當代藝術的巨大沖擊和影響。

王端廷:有一位德國的藝術評論家說,當代藝術是不被博物館收藏的藝術。當藝術進入博物館里頭,意味著它已經成為歷史了。尤其在中國這么一個資本主宰藝術、藝術幾乎完全被資本綁架下的狀態更是這樣。但是還有這樣一些藝術家,尤其是女性藝術家,在這兒勇敢地探索一些新的藝術形式,這是令人敬佩的。在當代藝術界,男性、女性、白人、黑人、黃種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大家平等地來思考人類當今社會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每個人心理上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意大利的瓦妮薩·比克羅夫特(Vanessa Beecroft),她做藝術表演藝術,這個時候她的女性的表演不再是把女性形象的美感作為一個作者所有關注的焦點。她用非常漂亮的女模特作為焦點,實際上表達的是人性的一種冷漠,透過美麗的外表表達的是人性的冷漠,是整個人性的一種表現。我覺得女性藝術家需要自己的堅持,同時批評、學術界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顧振清:王先生所說的女性主義,又稱為女權主義,當時強調兩性沖突的一種詞匯。概念可能隨著“冷戰”的借助,社會開始走向更多的融合,各種以前對立的一些人群、階級、種族、性別都已經走入了一個新的語境??赡芪覀冊敢庥煤蟋F代主義的語境來描述它,也可以用當代語境來表述它。我想提醒的是,這些藝術家,包括這次參展藝術家的作品,跟很多調查所獲得的一些數據不一樣。我昨天碰到了一些藝術基金會的人,他們用一些美學特征來調查2005年到2012年的藝術,他們發現最受藏家歡迎的作品的特征就是兩個字—“甜美”,除了甜美以外還可以加上兩個字—“清新”。也就是中國社會對中國藝術的一種接受度首先是徘徊在“甜美”和“清新”這兩個美學訴求上??赡茉谖覀冞@個展覽上比較少看得到,這些也可能成為我們一個討論的話題。

杭春曉:這個展覽的名字叫“無差別”,是想設置一個陷阱,在對公眾的宣傳行為上不想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女性藝術家的群體展,然后試圖讓他們到現場以后自我發現這是一個女性藝術家的群體。剛才提到收藏家用甜美、小清新,當然這兩個是容易被接受的。就像最近“鳳姐”跑到美國去以后比較踏實地做洗腳姑娘,而且很坦然地說我就是一個洗足的工人。你想她在中國裝瘋賣傻,跑到美國去以后成為了勤勞的勞動者,這就是話語環境導致的結果。這種話語環境在中國女性話語一直都會產生,嚴格地說我們有沒有女性藝術都是一個問題。今天的展覽,藝術家在創作和闡釋上發生的問題,如剛才文芳的作品的骨頭和頭發,如果一定要被闡釋為女性藝術,也很容易被闡釋。你看她做出是笤帚,笤帚是什么?拖把是什么?是一種家務勞動工具。這種家務勞動工具的被使用和被展示,骨頭和頭發作為人的生命的殘留物,象征著女性在家庭勞動空間中的被剝奪和被壓制,這也可以轉化來說。但是文芳本人想說的是“塵歸塵、土歸土”,人的生命在這里面的程式問題。這里又有兩個話語條件,一個是人類生物學的研究,人最后的消亡,只會保留骨頭和頭發,這個作為基礎;另外一個基礎:她用了中國傳統中所謂的人世就是塵世,人是用來清掃的。關于生命、死亡的浪漫想象,這樣的浪漫想象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和被書寫過程中,放在所謂“有差別”的東西,完全可以倒向另外一個理解。這里面,可能這種闡釋方式屏蔽掉了非常具有直接化個體經驗的東西。這是當代藝術最可貴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在話語條件下闡釋的預設邏輯。比如藝術家對傷疤的移植,以身體作為一個媒材相關聯的時間段,和作為一個觀看藝術的現場鏈接。她把自己身體部分和現場的鏈接,個人經驗和公共空間的討論。男性藝術家也可以這樣做,不是女性藝術家才能做。同樣的道理,耿雪的作品是把文字、字母編譯為一個花。實際上她可能討論的是我們所有的世界都有一些潛在的規則化和規律化,是一種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導致了世界萬物的某種成像。人可以陳述這種規定性,借助字母組合是強調字母組合過程前后次序和生長性,這種東西可能與女性完全無關。從這些作品回過頭來看,“無差別”就是無差別,這里面甚至可以有一、兩個男性藝術家又怎么樣呢?倒過來又形成另外一個話語陷阱,大家說著說著就說成女性藝術家。在這樣一個判斷結果下,每個人被迫地又回到原來的問題上。這也是一個權利,也是一個規定性,規定這個展覽全部是女性藝術家,最后還是導致“無差別”指向一種差別性?;剡^頭來,女性主義或者是民族性這些成為二十世紀以來當代藝術的一個話題,背后都是對話語條件、話語權利的反思性。當話語權利成為一個反思,開始的時候他完成了對話語權利的反思,之后成為一個方法、一個策略本身又構建了新的權利。我非常理解一些藝術家,有時候她強調我不是一個女人的時候,實際上她是被成為女性藝術家的權利的再次挑戰和游離。最終指向個人經驗的開闊,和對理性思考的編碼轉譯思考方法的轉換,或多或少滲透著某種個人化經驗和體驗。

顧振清:剛才杭春曉的發言也正好撕破了我的一個伏筆,之所以談“無差別”因為藝術家的身份有差別,所以才會提出“無差別”這樣一個話題。

張海濤:我剛才聽幾位講到差異,我覺得老顧提的“無差別”不是一個反差別的概念。它是一個特定的語境,可能叫“權且”提出來了這個概念。在后現代時期提出差異和差別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就是反對二元對立的關系。其實差別、差異提出來的意義是肯定的。因為差異,從生態學角度來說必須有差異,人與自然的關系或者是自然動物界食物鏈的關系,必須有一個差異或者是多元化才能鮮活、或是制衡整個生態,良性的生態發展。

段君:我來是因為對最近青年女性藝術的發展比較感興趣,而不是對歷史感興趣。我覺得這次的展覽是很有創造性的。從表面上看它可能跟一個所謂男性為主題的觀念作品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從總體上看,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差別是涉及到題材、指向上的差別,而不是方法上的差別。方法上,和目前最新的觀念藝術、男性藝術家創作的觀念藝術、方法,還是有比較接近的地方。女性藝術仍然圍繞著男性來做,工作里就會出現女性藝術不能夠達到。這種內部的差異,不是一個群體內的差異,而是當代藝術個人的差異。對于女性,我的觀點是不用刻意地去回避女性藝術的提法,最好的辦法是面對而且化解它。不管是女性藝術還是男性藝術,都應該保留自己的特色而不是頑固地堅持本質。剛才有一個作品可以提出來討論,就是從瓴萁的作品把傷疤轉到畫廊,這個非常值得討論:可能男性也會注意到身體的傷疤,但是我覺得女性對于自己身體的敏感性會更強,同樣是一種對男性的不公平,如果一個男人過于注重自己身體上的傷疤,很可能會被社會的話語歸結為所謂的“娘娘腔”或者是迷戀自己的身體,甚至是沒有所謂雄性氣概。雄健的男人應該忽略自己身體的傷疤,成為一種硬漢,這個就導致創作中非常有可能讓男性不對自己身體上細微的差別有所作為,這對男性也同樣是一種壓制。今天真正重要的不是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對抗,而是一種對話語權的質疑。李笑男:我們談到女性主義,首先段君剛剛說的不關注歷史。對歷史,中國女性主義運動線索也不是很清楚,現在也沒有什么定論。西方無外乎那么幾種:一種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強調把在男性社會實踐的女性自由也會說一下女性,這是自由主義藝術;還有激進的女性主義藝術,希望女性可以發展出來女權,是相對控訴類的藝術形式;進入到六、七十年代后現代的一個階段,可能女性主義不強調二元性的對抗,更多的是多元性的作為女性的一種表達。不管怎么樣,剛才我聽到很多藝術家的自述都是從個人的經驗上在說,很少像男藝術家在談什么是藝術,或者作品是什么。都在談,我所經歷的東西是什么。是一些個人化的經歷,來表述自己藝術觀念的形式。我認為,無差異并不是女性和男性沒有差異,“無差別”可能是說這不是一個女性主義藝術展。剛才為什么回顧歷史,就是女性主義藝術從來都是跟政治有關的,并不是說男女之間沒有差異?!盁o差別”:不是一個女性主義的展覽,只是一些女性藝術家在向內觀望自己的人生經驗、藝術體驗時做的展覽。

杜曦云:我個人感覺,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本身,生命就是沒有辦法被規定的。當代藝術這個詞,不定義索性就不定義。因為不定義,反而更顯示出了發生在當代之外,它的一切都是自由開放的東西,流動生長的東西。關于定義、概念、反定義、反概念,這還不是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可能主要還是一個人與人的差別,而不是一個男性、女性的差別。

劉虹:這個展覽是討論差別的,我在這兒應該更多地討論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和新一代藝術家的差別。我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我們的成長、所獲取的文化營養、藝術營養是絕對不同的。我們接受的教育和現在新的年輕藝術家們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當時受到更多的教育是架上藝術,是繪畫。是很陳舊的藝術方式。有的批評家說的一個叫“前育文化”和“后育文化”,藝術應該永遠是后育的—藝術永遠跟其他的不一樣,永遠是通過邊界的、通過過去的,是傳承的。新的藝術家應該把我們推翻,與我們不一樣,以突破我們為己任。這種差別是非常重要的差別,我們應該更多的來看、來學習。年輕藝術家帶有更新的基因跟我們有很大的區別和差異,這一點是肯定的。實際上,這些批評家都是男性,他們是怎么看待女性藝術的?希望多有這樣一些展覽和討論。

夏可君:把“無差別”in difference這個詞拆開,它是一個雙關語,“無差別”意味著兩個意思,是消除一切不是原初的同一性,也不是后來特意形成的差異,就是最終的差異達到融合;另一個意思是“在差別里面”,“在”什么是在差異里邊呢?在差異里邊又有“無差別”。這個張力,我想藝術的魅力它不是答案,不是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們能夠承受生命。我想,女性跟男性的差別在于男人意圖性很強,他可能要找一個方向,解決問題。對于女人她更多的是一個承受者,比如當她懷孕的時候,不到十月懷胎就生不出來。她必須承受、忍受這樣一個漫長的攜帶過程。這種“無差別”還有一個雙關就是“無”的差別—文字游戲,怎么把“無”做成差別,前邊說在差別之中,男人的性別差異,把“無”做出來。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我想問一下女人是不是比男人更能體驗到無意義、虛無感、空無感、無價值?我想女人應該比男人更虛無,如果女人不比女人虛無就不會吃零食,買衣服。男人要擁有地位、財富,女人更容易感覺疲憊、衰老,這一點上她更虛無。我這么說不是貶低,我的意思是說女性來自于女性的藝術,我沒有說女權主義和女性藝術。

唐克揚:我最近寫了一本書,前面用了三句格言,正好說我們的觀點:第一句話就是來自于王小波小說,他說“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實質”。男女名稱,剛才說的器官的差異,體征的差異也是一種命名,包括提到的生理現象,但是這個差異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大。男女本來就是對稱的概念,倒過來一換,女性社會和男性社會都是這樣的。第二句話,“是上升和下降是同一條路”,等于上天堂的人和下地獄的人是同一條路,貌似是一天一地,方向相反,其實用的是同一個通道。第三句話是一切自古就有,一切久已發生。性別這個話題在古代就有,現在見識的花樣古代都有了,可能現在還比以前少一點。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因為這些都存在已久。談到具體的藝術本身的問題,藝術本身就是一個形式和語言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跟差別有關系。不分男女,或者不分你用的記號是什么,而是在于你的創作質量、創作的方式、達到的目的。差別是什么呢???抡f差別是空間、差別是關系,空間又扯到顧老師的空間—荔空間?!翱臻g”已經被我們用濫了,但是荔空間有點兒新意,從概念是自我矛盾的一個概念。荔是女性的稱呼,帶有一點女性的清新也好或者是柔和也好,但是空間本身又是代表男性色彩的詞,通常把男性和女性認知稍微擴大一點。男性占有空間,是空間的主宰,畫廊、展覽、博物館的頭通常是男的,帶著十幾個女的助理,就一個館長是男的,女性主宰女性的空間,這個是不一樣的。女性代表的是孕育,男性是關系的操作者,是關系中的重要節點,女性是關系本身,這個事是好玩的一個事。換句話說男性喜歡突出自己的作品,作品是白墻的一幅畫,一個東西,女性的作品就是展覽的關系,就是情境,剛才有人提到很多女性作品不再談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非常明晰的一個觀點、一個主題,談的是自己的一個經歷,一個場景性的東西,一個環境,一個大的語境,一個故事。這里面呈現了某種差別,這種差別從某種意義上已經在那兒了。

顧振清:這次在展覽上,的確各位藝術家的作品有點兒互文性,有的作品有點兒關系。比如楊光南的“跳動的衣服”,跟孫芙蓉“被剪裁的衣服”有一個聯系。走到樓上看到有一個鏡子,當時也是跟藝術家討論,這個鏡子是看不到人的一個鏡子。你在一些沒有人的實體的衣服、衣架里,看到消失的人的影子的一個鏡子,可能會對這樣的概念有一個更加的深入。所以作品和作品之間的環環相扣是有關系的,并不是強調作品和作品的距離感。接下來吳秋龑老師。

吳秋龑:順著剛才唐克揚說的,關于空間這個主題。實際上顧老師這個展覽,他的題目里邊暗含著一個節點,今天我們大家都在談關于“無差別”和“差別”,實際上還是放在一個藝術的大的空間概念里邊去討論。如果我們在十年之前或者是二十年之前,實際上好像不被涵蓋在這個范圍之內??赡墚敃r是一個小姑娘或者是一個小孩子,今天的“無差別”可能還是會漏掉某些突破藝術本身一些文化的因子。比如說你在三歲之前的狀態,這個時候好像你還沒有具備很多思維方式的時候,你的藝術如何滋長出來?如果在這個時間節點,就可能會產生一個關于“無差別”的狀態。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作品都滋長出很多物化,特別具有精神、批判性、具有很多內涵的一些形象、語言。這些形象語言我們是特意進行一種對話或還原的。這種還原實際上會說到,比如說女性在孕育孩子的時候,在她子宮里邊,當你們不能辨別他(她)是男人還是女人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產生的力量在哪里?今天我們看到大量都是年輕化的藝術家,還算是成年的年齡段,我覺得“無差別”最大的,一個時間所帶來的一個空間的概念,就是如何看待一個關于歷史文脈??礆v史可能會很長,看到你自己就會看得很清楚,你的兒時、你的童年或者你的老年,這幾個時間節點都是很清晰的,在這個清晰的維度里如何區分男性藝術家、女性藝術家在社會這個空間里產生如何大的一種碰撞,這種碰撞是我們人類文明產生社會空間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所以今天在于探討大量的年輕女性藝術家,比如今天笑男說的內化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很重要的。你可能感覺,她在內化的空間里邊各個藝術家,雖然有大量的不同的形式語言的轉換,但是她們好像有一種“無差別”的趨勢。如果你非要跟男性藝術比較會發現差別很大,這個時候實際上是你放在不同的維度里,思考你的創作是否需要跟其他的環節進行交流。如果你需要,就可以說它有差別。如果你不需要,或者階段性不需要,就可以是無差別的,或者是更自由的狀態。這個其實是當代女性藝術家必須要注意的,當你建立一個對抗的坐標的時候,實際上你可能自己也是在成長的。當你在進行一個去差別、無差別這樣一個趨勢的創作的時候,實際上你也是在成長的。今天大家都在討論無差別和有差別都是一個變化量,都是在不同的變換,只是大家希望看到別人變化的可能性在哪兒。

顧振清:剛才吳秋吳秋龑講到的“去差異性”可能也是一種增量,也是一種成長。今天我們也有機構策展人,也做藝術家的朋友在,從法國回來的莊衛美。從你看到的中國和法國女性藝術等等交流經驗,現在女性創作的一些優點或者一些差異性,包括哪些問題?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性主義的起源角度為主要的出發點,進而對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所具有的社會與政治意義進行闡述,希望對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西方女性主義藝術;中國女性藝術;女權主義;生發機制

西方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與盛行對中國女性藝術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但是由于二者受到區域、社會背景以及文化等方面差異性因素的影響,在表現形式上以及社會主張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若想更準確對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進行研究,必須要對從二者不同生發機制進行著手。

一、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來自于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的兩種不同的譯法,主要是指女性爭取與男性具有同等社會的權利的一種主張行為。但是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女性主義主要側重于男性與女性之間在精神上以及文化上具有平等性,而女權主義主要側重于主張女性與男性在權利上具有平等性。

女權主義最早時期是由法國人在為婦女爭取選舉權時而提出的。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權主義也逐漸被美國人們所接受。然而,女性主義是西方國家一種新型的社會熱潮,并且起源相對比較早,大約在文化復興時期就曾有人提出,并與后期由婦女發起的運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對婦女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西方女性藝術

隨著第二次婦女運動的發生,西方女性藝術得以迅速發展,自女性藝術產生的初期,這種藝術形式就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及反叛性意識。根據相關的專家與學者對于西方女性藝術進行研究表明,早期的西方女性藝術家通常都被看作是社會與政治的一種景觀,并且以媒介的方式,對女性受壓抑的兩種最為主要的領域(生育與性欲)發起挑戰。舉例來說,著名的日裔美國藝術家所創作的《剪》,直接的指出女性的受到男性目光欺凌的這一身體政治性的問題。后期西方女性藝術家逐漸創作出不同的作品,對當時的父權主義思想發起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七十年代,西方女性藝術家以女性身體作為主要的藝術創作媒介已經明確的具有政治與社會意義,并且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女性發起運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與實踐使得當時父權制下的女性權威地位有所動搖。

三、中國女性藝術

在中國,曾經兩次的傳入“feminism”一詞,第一次傳入發生在五四愛國運動時期,而第二次傳入發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五四時期,男女平等的主張已經成為反封建主義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旗幟之一,對女性權利的爭取是婦女解放運動的具有標志性的口號。但是與西方女性主義存在著差異性的是,在中國發起的女性主義重點是在婚姻上進行女性自由與平等權利的一種的追求。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女性藝術才逐漸的顯露出來,九十年代得以盛行,但是,與西方的女性藝術相比,中國的女性意識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及土壤的差異性。90年代是中國女性藝術家最為活躍的年代。從1990年陳淑霞、喻紅、寧方倩、李辰、余陳、姜雪鷹、劉麗萍和韋蓉這八位年輕的女畫家的聯展《女畫家的世界》開始,女性藝術家的活動就愈加頻繁。到1995年初,徐虹在《江蘇畫刊》發表了一篇宣言式的文章《女性意識的覺醒》,5月廖雯主持了在北京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女性方式》展,8月又有世界婦女代表大會的召開,女性藝術作為一個話題逐步展開并形成第一個熱潮。到1998年,女性藝術在一個更為開闊的時空中展開:3月在北京的《世紀·女性藝術展》、4月在臺北的《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以及6月在德國波恩的《半邊天——中國女性藝術展》,進入21世紀后又有《進行時·女性》、《時尚之巔》、《自我畫像》等重要的女性藝術展覽,可見,女性藝術在中國逐漸被接受。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有著不同的生發機制,從而使得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追求的社會目標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性,但是,中國女性藝術受到西方女性主義藝術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進行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過程中,需要從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著手,進而才能更加明確對西方女性主義藝術與中國女性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與社會關注點。

參考文獻:

[1]黃一斐.對社會制度的質疑與女性主義的實踐—讀《失落與尋回—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J].參花(下),2017(07).123-126.

[2]凱西·戴維斯,沈齊齊,閔冬潮.女性主義作為理論旅行和跨國實踐—以《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一書為例[J].浙江學刊,2016(02):45-47.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1840年以后進入近代, 隨著殖民強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和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出現, 女性開始覺醒, 參與到各種政治和文化中來, 成為新一代女性。女性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隨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思潮的傳入, 19世紀末發生了維新變革。作為一場大規模的思想啟蒙運動, 在婦女問題上明確提出了“廢纏足, 興女學”的口號, 在“女性解放”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了女性主義運動。辛亥革命以后, 長期的閉關自守開始結束。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 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 款式幾經變化, 徹底擺脫了老式樣, 兩側的開叉亦有長短。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裹臂的舊貌, 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 正適合當時的風尚, 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二三十年代年輕女性身著旗袍、頭披婚紗的裝扮正是早期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時髦女性在結婚時最時尚的表現。自30年代起, 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 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更有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女性, 一改中國傳統女性陰柔的低調風格, 開啟了人性追求的大門。她們的服飾文化張揚著獨立, 追求著精神個性。后來, 旗袍還傳至國外, 被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毛澤東的“婦女能頂半邊天”喚醒了中國婦女的自我意識。隨著新中國的建設, 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 女褲成為正裝, 褲門襟開口從側面轉到正面, 這或許是女性在性意識上轉變的一種細微表象。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到社會生活中來, 大量女性就業, 更有不少加入了“白領階層”, 有部分女性還擔當了一定的領導職務。中國女性獲得穿褲裝的權利與西方女性大不相同。西方女性是通過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 是來自女性自身的內部自釋, 而中國的女權更多的是外部因素滲入的結果。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 列寧裝和布拉吉風靡中國。列寧裝對中國服裝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對改良傳統中山裝的影響, 二是新中國女性因崇拜世界革命領袖而以身穿列寧裝為榮, 其中包括向往革命的女學生和新中國各行各業的女干部。這也從側面體現出當時的女性向往革命, 并努力爭取其地位。在那個非常年代, 女性的服飾成為政治生活的符號, 極端的社會“時尚”導致極端的服飾文化異變。

同樣在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歐洲, 婦女也選擇了束縛??v觀整個時裝發展史, 最具爭議的服飾品種, 理應首推緊身內衣。歷史學家認為, 緊身內衣扮演了一個壓迫工具的角色, 即男性社會用它來控制女性, 并通過它最大程度地展現女性性感的身體。將健康的身體套入束身胸衣之中, 緊身胸衣令人呼吸困難, 肌肉受迫, 但它們最能體現優雅的風度, 最能體現女性的性別特征, 符合當時社會審美的標準, 同時也能滿足男性的欲望——女性是被觀賞的。無論是東方的“三寸金蓮”, 還是西方的高跟鞋, 都是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屈從表現, 是男性統治者限制女性自由的寫照。

16世紀, 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一度極力倡導束腰, 影響了當時女性的時尚。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服以細腰身的裝束美而著稱, 從服裝外觀上看, 性別差異的強調和夸張是這時期的主要特點。男子服裝的重心在上半身, 呈上重下輕的倒三角形, 通過上半身的健壯和下半身的緊貼來表現男性的性感特征;女性服裝重心在下半身, 呈上輕下重的正三角形, 通過袒露胸口, 使用緊身胸衣與下半身膨大的裙子形成對比來體現女性的性感特征。

在洛可可時期, 為了博得男性的欣賞與青睞, 女人們想盡一切辦法來裝扮自己, 她們用緊身胸衣勒住腰肢, 用裙撐增大下半身的體積來表現胸、腰、臀三位一體的女性特征, 這就意味著這些婦女不用工作, 還得處處依靠別人的幫助。在新洛可可時代, 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政力求復辟第一帝政的風習, 極力推崇路易十六時代的華麗豪奢。女性參加勞動并不被認可, 理想的女性形象是纖弱文雅, 供男性觀賞的“藝術品”。

緊身胸衣和三寸金蓮是服裝史上對女性身材及心理最為束縛的服飾。在服裝現代化的進程中, 由于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差異和傳統觀念的束縛, 女性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才從緊身胸衣、三寸金蓮的禁錮以及裝飾過剩的服飾中解放出來, 同時排除了服裝上的社會性差別。1910年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大師保羅·波烈設計的文胸, 就是將婦女從傳統的緊身胸衣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最有代表性的設計。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 便形成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體系, 男人們擔當著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主要角色。而女性成為相對弱勢群體, 最好是“足不出戶”, “女子無才便是德”成為男性堂而皇之地反對女性穿褲子的理由。經過多少世紀對男性的依附之后, 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 女性不再愿意呆在以家庭為中心的小圈子中, 開始幻想與男人擁有同樣的權利。20世紀初的偉大設計師保羅·波烈讓他的妻子率先穿起了具有東方特色的穆斯林長褲, 褲子穿在外面, 并被社會承認。接著他推出革命性的設計——女式馬褲。女性開始更多的參加到體育運動中。

一切有關婦女權利的改革都進行得很快。20世紀30年代, 瑪麗蓮·夢露的一身褲裝使婦女領教了長褲的魅力。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東西方女性服飾形成的巨大差異, 可以看出服飾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的密切關系。凡此種種都預示著人類將奏響女性藝術和服飾文化新的篇章。英國朋克之母——維維安·韋斯特伍德將女性性徽作為標志應用于服裝上, 用粗糙的面料, 縫邊開绱, 還故意撕破衣服來塑造性感女郎。其大膽的設計風格, 深受當時前衛女性、搖滾人士的追捧。由此體現出現代女性自我覺醒, 開放自我, 尋求地位平等的愿望。

20世紀80年代初, 我們打開了國門, 歷經浩劫的中國女性放眼世界的同類, 文化觀念、審美觀念都在不斷地變化, 更新自我與時尚的追求使得我們的女性初嘗了襯衫、牛仔褲、喇叭褲帶來的新鮮與刺激, 使女性的服飾趨向無性別化。追求體育運動為時尚文化的女性把運動裝、旅游鞋穿得瀟瀟灑灑, 顯然這是與現代社會對運動的崇尚及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息息相關的。

改革開放使我們的觀念, 意識、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濟飛速發展, 提供了女性認識、創造和享受服飾的物質基礎。雙休日的生活方式, 女性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休閑娛樂。當都市女性在繁忙喧囂的緊張生活之余, 更渴求使身心放松、人性回歸的生活方式, 因而追求自然、質樸的休閑裝正符合了今天的生活式樣。女性意識的強調使職業女裝也成為流行, 白領麗人以穿著高品質、有個性的職業裝為時尚文化之追求。前衛新潮的女性可以穿袒胸露背式、超短式、露臍式……當今社會有著多元的文化并存, 各種思想、觀念的相互影響、相互包容, 使世界處在一個大融合的時代。

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 經濟、科技、社會、藝術相互間的影響與關注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趨同, 尤其在藝術領域中, 女性與服裝的縮影無處不在。近年來。時下流行的人體彩繪, 用特殊的顏料, 將藝術、唯美與人體巧妙的結合, 女性對自身的認識與表達已趨于白熱化, 拋棄羞怯, 拋開非議, 用無形的“服裝”和肢體語言展現真我在精神領域的追求, 極大地推動了女性藝術和服飾文化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發展。

現代女性生活在一個寬容、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 女性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她們掌握著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信息, 真正地自我決定生活, 獨立而自信, 可以自由選擇著裝方式, 但服裝史上女性束縛的血淚史仍提醒現代女性要以健康和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美。

綜觀全局, 女性的服飾文化與社會發展狀態、民主平等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她們獲得了人的尊嚴和相應的社會地位, 女性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家庭, 參與到社會的各種活動之中, 從而贏得自我權利, 不再成為男性的附庸, 才可能使女性服飾文化獲得完整的、健康的和自由的發展。

摘要:女性藝術是21世紀的新話題, 從人類的發展進程來看, 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態始終表現著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與文明特征。女性不僅是人類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是服飾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從出生到死亡, 從搖籃到墳墓, 從離開與生懼來的“胎衣”的那一刻起, 就被包裹進不同的“衣裝”里去了。從服飾文化的歷史和發展中可以折射出社會的政治、經濟、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歷史內涵, 女性的服裝反映女性被禁錮的程度。女性的服飾文化與社會發展狀態、民主平等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其服裝的演變, 體現著女性在社會中地位的提升。

關鍵詞:女性服飾,禁錮,演變,解放,女性藝術

參考文獻

[1] 李建群.西方女性藝術研究史.山東美術出版社.

[2] 耿幼壯.女性主義.人民美術出版社.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那么, 女人的健康從何而來呢?大家自然而然首先想到了運動。但是, 像跑步、打球等需要用力量完成的運動并不是受所有女性的青睞。對于那些生性嫻靜的女子, 可以選擇幅度較小, 稍帶美感的運動, 比如:跳舞、瑜伽等。這些充滿女性特色的運動方式不僅可以鍛煉身體, 還能修身養性, 可以說是為女性量身打造的。

但是對女性健康最有摧毀性的是來自心理層面的, 也就是心理健康。如果你平時有關注養生這方面的知識, 便會發現, 女性大多是情志病 (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 。那些出了問題的臟器, 要么是被倔脾氣悶壞的, 要么是被暴脾氣氣壞的, 但更多的是抑郁成疾, 也就是傷感、惆悵, 還有各種憂慮。女性感情天生比較脆弱, 再加上敏感, 一點小事就耿耿于懷很久, 而且經常會被搞得六神無主。所以, 女人一定要大氣, 要有肚量, 這不光是提升氣質的事兒, 更直接影響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一個大度的女人, 不但健康了自己, 還能健康別人, 因為她的存在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磁場, 與她交往的人不用小心翼翼, 面對著她的時候, 整個人自然就放松下來, 心情愉悅。而過于“小氣”的女人, 別人都怕接觸, 生怕一不小心就“冒犯”, 自然無法交心。氣量小的女人容易孤獨, 而長時間孤獨就導致健康問題的出現, 這就是惡性循環。

在此, 給大家分享一句話:一個疾病纏身的國王不如一個健康的乞丐幸福, 唯有身心健康, 美貌、金錢、地位和權力才可以長久的擁有[2]。

前一段時間, 我參加了一個茶話沙龍, 聽到一個男人痛心疾首的吐槽, 講的是女人時間觀念太差, 經常不按照約定時間出現的現象, 其實, 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我看過很多沒有時間觀念的同性, 她們覺得遲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甚至還會為自己開脫, 她們認為——正式場合, 比如開會、面試、簽合同等都會守時, 而遲到情況一般多發生在與熟人的約會中, 因為那是非正式場合。其實, 對于這樣的觀點, 我不敢茍同。守時不但是一種禮貌, 更是一種修養, 不管約會的對象是誰, 既然承諾了, 就要信守, 不能根據親疏和場合來區別對待。比如戀人之間的約會, 你可能覺得男士等女士是天經地義的, 但男士可以從你淡薄的時間觀念里考察到你的人品, 他會把你的遲到當作你對這段感情的態度, 你既然不在乎他在為你浪費時間, 那他同樣可以理解為你沒那么在乎他;如果是同性之間的約會, 面對一個總是守時的女伴, 你卻屢次不守時, 她會覺得你對此相約根本沒什么興趣, 覺得你不在乎她的感受, 從而對你們的這段友情產生質疑。不守時這件事, 看似很小, 卻能將你的修養暴露無遺。在人際交往中, 不管對方的能力如何, 如果他是一個信守時間的人, 我都會對他平添幾分好感, 我會覺得他是一個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人, 做人、做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女性有不守時的特權, 那只是在強化你的弱點罷了, 尤其是職場女性。即便優雅的你優雅的姍姍來遲, 然后優雅地說著sorry, 對你望穿秋水的人一樣會有厭煩的念頭一閃而過, 因為那是本能。其實, 要做到守時并不難, 可以提前動身, 提前出發, 提前做好規劃。讓別人在約定的時間如期看到你, 那是一種沉穩的氣質, 對別人是一種尊重, 同樣對自己也是一種尊重。

如果你從來沒有意識到守時的重要性, 不要緊, 從現在開始矯正你的時間觀念, 并把它養成一種終身的好習慣。雖然這并非一日之功, 但從現在開始, 還來得及。俗話說, 一日之計在于晨, 那就從每日按時起床開始吧, 不要讓你的鬧鐘形同虛設, 也不要再讓別人覺得你沒有時間觀念, 從而覺得你這個人不靠譜、不值得信賴。

“微笑是世界上通用的語言”。無論走到哪里, 行在哪個國家, 真誠的笑容總能讓我們的惶恐與陌生感瞬間消失。我相信, 沒有人能夠抗拒微笑, 那盈盈一笑, 將多少不安、悲傷、痛苦、絕望、尷尬、憤怒全都化于無形之中, 尤其是女人的微笑, 簡直是世間最有用的靈丹妙藥。母親一笑, 嬰兒失去了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恐懼感;朋友一笑, 多少誤解恩怨冰消雪融;愛人一笑, 所有疲憊壓力被拋到九霄云外……微微一笑, 世界萬般和諧。

微笑是作為女性的一個標配, 你縱使長著一張沉魚落雁的臉, 如若總是面無表情或面帶慍色, 那也必將無法產生傾國傾城的效果。如果點綴一抹微笑的喜色, 便會令人過目不忘, 可不要小覷了微笑的魔力, 那是帶著殺傷力的。微笑是最能提升一個人形象氣質的表情符號, 它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感情的最好方式。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只有微笑能夠達到。特別是在比較莊重的場合, 微笑最是恰到好處、不浮夸、不諂媚、不世故。

有一句話想必大家都聽到過:要么旅行, 要么讀書, 身體和靈魂, 必須有一個在路上。但是, 作為女性的我們可能會由于學習、生活、工作、家庭、事業、時間、精力等等原因, 無法做到無牽無掛、肆無忌憚的到處旅行, 那所謂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不過只是說說罷了, 試問, 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那么, 這個時候, 既然我們無法毫無牽掛的旅行, 那就唯有讀書, 讀書讓女人變得聰慧, 變得堅韌, 變得成熟。愛讀書的女子, 無論到哪里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愛讀書的女子, 靜得凝重, 動得優雅;坐得端莊, 行得灑脫。那是天然的質樸與含蓄混合在一起, 像水一樣的柔軟, 像風一樣的迷人, 像花一樣的絢麗, 幽雅的談吐超凡脫俗, 清麗的儀態無需修飾。因為書給了底氣, 熏陶了至真、至美、至純的情感, 從而使人變得溫文嫻雅, 善解人意, 充滿書卷氣息。“腹有詩書氣自華”, 愛讀書的女子哪怕是素面朝天, 走在花團簇錦濃妝艷抹的女人中, 也格外引人注目, 是氣質, 是修養, 是渾身散發的書卷味, 使之變得與眾不同。

讀書使人變得睿智與坦蕩, 使人修德養性、智慧無窮。人生在世, 吃山珍海味是一種享受, 讀一些振聾發聵的書更是一種享受, 前者只能飽一時的口福, 后者會讓你終生受益。書使女人懂得:包裝外表固然重要, 然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滋潤。

即使貌若天仙, 穿著華貴時髦, 用物質涂抹起來的面具, 終歸是淺薄的, 再好看也不會長久。相反, 充滿書卷氣質, 即使穿戴樸素, 依然會顯得那么高雅雍容。

摘要:有健康、善微笑、有智慧、愛讀書……好習慣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細節貫穿于日常的點點滴滴, 做一個注重細節、面面俱到, 擁有好習慣的女子。

關鍵詞:職場,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金正昆, 《社交禮儀》,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

女性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當然, 也不能走入另外一個極端, 那就是過分謙卑。謙卑本身是美德, 但過度就會適得其反, 使人感覺虛偽。我們大家都知道, 女性都是很敏感的, 其實就是感情比較豐富, 極易在比較中產生心理落差。比如, 有些人會說:我覺得某某某比我漂亮;某某某工資比我高;某某某家境比我好等等, 從而產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 這必將直接影響我們在職場中與人交往時的風度和氣場。要知道, 落落大方的氣質, 必須要有強大的自信心支撐才行。

不管你有多么傲人的資本, 都不要把趾高氣昂變成一種習慣;無論你有多么的不如她人, 都不要有自卑心理, 做個不卑不亢的女子就好, 只有虛懷若谷, 才能氣質如蘭, 值得品鑒。

很多人在第一次見面之后都會好奇的說我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樣, 他們想當然的以為老師應該是能言善辯的??墒俏覅s不怎么愛說話, 不多言不多語, 給人一種安安靜靜靜的感覺。對此, 我總是笑一笑, 從不做過多解釋。其實我也有話多的時候啊, 那就是我站在講臺上的時候, 一個老師若寡言, 必是在職業素養上有所欠缺??墒? 當我走下講臺, 走到平時的生活和日常交際中, 我就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中國不是有句古語嗎, 叫做“言多必失”。人的本事大小, 不在于你話多話少, 而在于你是否把話說到點子上。不是還有一句話叫做有理不在聲高嗎?人有的時候不小心犯了錯或者得罪了人, 并不一定就是做了什么違法亂紀, 違背道德的事, 而是在言語上讓他人感到不舒服了, 有一句話叫做:“關心過度就是傷害”。在生活中總是有人喜歡刨根問底, 招人厭惡, 使人難受, 這種使他人心理上產生不適感的無意行為, 往往更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 而隨之帶來的后果要比想象的更為嚴重。那么, 怎么避免在說話時得罪別人呢?方法很簡單, 那就是:閉嘴, 盡量少說。

青春年少時, 我也曾經有過“咋咋呼呼”的歷史。不但喜歡辯解, 還喜歡揭穿別人的偽裝, 總覺得自己的據理力爭或直言不諱都是為了所謂的“正義感”、為了維護“真理”與“真相”。后來才發現, 無論是領導還是老師, 都不會因為你義正言辭地“捍衛真理”而對你刮目相看, 相反, 甚至都不怎么愿意與你接近。我那時候涉世未深, 總是想不明白自己的“直爽”為什么在別人眼里就不可愛了呢?直到后來, 自己也吸引了些相同性格的人在身邊, 才發現有時候話多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遇到安靜的人, 話多就會讓人覺得煩躁;遇到自尊心強的人, 話多就容易戳中別人的敏感地帶;遇到好勝心強的人, 話多就是一種壓制, 是一種居心叵測的搶風頭, 甚至是一種無聲的挑釁;遇到智慧的人, 話多就是愚者的虛張聲勢……我記得有一次, 和一位朋友在外辦事, 恰巧遇見了我以前教過的一位學生。和對方寒暄了幾句后, 臨告別時, 學生很有禮貌地說:老師, 您這么年輕就已經當老師了, 還能在大庭廣眾之下給那么多人講課, 而且一點兒都不緊張, 真的很令人羨慕。我正想開口表示感謝, 我身邊的朋友急不可耐的搶著替我回答:“哎呀, 你是不知道啊, 她當初緊張成什么樣子, 講課前幾天就開始坐立不安的, 覺都睡不著。她第一次上講臺, 都不知道偷偷練習了幾遍呢, 結果自己還是記不熟, 出現了很多錯誤。”她的這一番傻大姐式的直白之語, 瞬間令我恨不得找個洞鉆進去。雖然, 說的都是大實話, 但是, 在這樣的場合, 以如此“坦率”的方式陳述事實, 是不是有點不妥呢?自從我發現我的這位朋友“可怕”的一面之后, 便特別害怕和她一起出門。這并不是什么虛榮, 而是每個人都要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你們的關系是多么的親密, 尊重是做人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

在我所接觸的人群中, 最讓我佩服的就是那些說話很有分寸的人, 在人多的場合, 你幾乎很少看到她們高談闊論, 但即便如此, 也絲毫沒有影響她們的氣質, 恰巧就是那種無聲的氣場是最有震懾力的, 而且神秘且優雅。在私底下, 她們說話也不會百無禁忌, 而是懂得分場合地發表觀點。而更多的時候, 你會發現她們善于聆聽, 而很少發聲。這樣的人, 你以為她們真的是沉默寡言, 什么都不懂嗎?或者說, 你以為她們是交際能力差, 沒見過世面而感到羞澀嗎?統統不是。她們只是多思慎言而已。她們一般會在關鍵時刻說一些關鍵的話, 一下便說到了點子上, 瞬間秒殺旁人那一堆堆的廢話, 瞬間吸引眾人的眼光, 讓人不得不暗自佩服。

我們要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 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言論, 大意是:“話說多了, 并沒有好處。你看池塘里的青蛙, 夜以繼日不停的叫, 但又有誰會去注意呢?而雄雞每天只是在天亮之時報曉, 且只叫兩三聲, 可是人們就像聽到了號令一般, 立刻從熟睡中醒來, 開始一天的勞作。這就說明, 話不在多, 有用才是王道, 說話之前考慮三秒, 可說可不說的話盡量不說。

有句話叫做:看穿不說穿、看透不說透。這其中除了包含說話的技巧, 還有處世的智慧。很多事, 我們何必去把它挑明呢?不但對他人不利, 對自己也沒什么好處。女性對有紳士風度的男士青睞有加, 而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身為女性, 也該有這樣的風度才行。當然, 人張著一張嘴, 除了吃喝, 肯定要說話, 那要怎么樣說話才好呢?借用我甚為贊同的觀點:要說自己經歷過的感慨之語;要說心靈深處的衷心之語;要說自己有把握的話;要說能警戒他人的話;要說能教育別人的話;要說能溫暖他人的話;要說能為他人排憂解難的話。反過來, 少說言不由衷的話、傷感情、傷自尊且無中生有的話, 不說粗言穢語。說話、做事以尊重為本, 說讓對方舒服的話, 做令對方舒服的事。

摘要:洞悉一切卻虛懷若谷, 心有所像卻從不強求, 圓融的背后是委婉的坦率, 糊涂的背后是修心的智慧。職場女性應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為自己的事業、生活助力。

關鍵詞:職場,處事,修養,智慧

參考文獻

[1] 金正昆, 《社交禮儀》,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雕刻藝術論文下一篇:生活中藝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