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發展戰略范文

2023-09-10

發展戰略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會計發展;以會計人員為本;會計發展要求;會計發展目標;特色會計

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007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戰略思想,指導會計學的發展。

一、發展核心:以會計人員為本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會計發展。什么是會計發展?會計發展是會計事物運動過程中前進的變化。發展的特征是:發展是永恒的,事物的發展是永恒的、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著,靜止是相對的;聯系是發展的前提,由于相互聯系從而形成的相互作用才引起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發展是方向性的,發展的方向是上升性和前進性;發展是量到質的轉化,發展呈現漸進性和曲折性,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發展的原因在事物的內部,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統一和斗爭,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發展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從會計歷史分析,會計從萌芽、產生到發展,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會計發展源于客觀的需要,有了各種需要,才開始按照需要進行相應的工作,在工作中有所創造,有所發展,發展是工作結果所表現的成就,不是在工作之始為發展而發展。

會計發展核心是以會計人員為本。什么是“以人為本”,需要有全面的認識。以人為本的人就是人民、人民大眾,各行各業的人;本就是“事物根基或主體。” ①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主體。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和達到其要求,或其涵義包括哪些內容,各方面根據本部門的特點在認識上和實踐上有所不同。如國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之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他部門,如“以人為本,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以人為本,關愛生命”“以人為本,尊重人,維護人的尊嚴”“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以人為本,全面育人”“以人為本,以運動員為核心”“以人為本,尊重戰士,關心戰士” “以人為本,也就是以觀眾為本,以讀者為本”“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等等。還有的認為,“以人為本,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人的本質特征是創新性勞動,人不僅僅是提供勞動力,而人的價值在于能進行“創新”性的勞動,以人的創新性勞動為出發點,去探索經濟的發展規律。也有人認為:“以人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條件來分析和解決與人相關的一切問題,其核心內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把人作為手段與目的的統一。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人。從總體說,尊重人大致包涵以下10種含義:一是尊重人的生命;二是尊重人的利益;三是尊重人的勞動;四是尊重人的價值;五是尊重人的權利;六是尊重人的人格;七是尊重人的創造和創新;八是尊重人的個性;九是尊重人的自由;十是尊重人的能力。 ② 有人對“以人為本”進行了歷史考察,認為“以人為本”的思想,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重民??隙癖娫谏鐣?、國家政治中的基礎性作用。(2)愛民。愛護民眾。(3)養民。保障庶眾物質生活豐裕。(4)從民。重視民眾的呼聲,遵從民眾的意愿。(5)同民。在情感性上與老百姓同憂樂。(6)信民。取信于民。中國古代形成的“以民為本”的思想,作為一種“歷史智慧”,對今天有著重要的啟示。③ 尊重人不是消極地尊重人沒有正確目標的自發的發展,而是與關心人相聯系,使人在一定環境下,有正確的目標而不斷提高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尊重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因此,以人為本不只是以人為出發點,考慮人在物質、文化、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正當需要,還要以滿足人在這些方面的正當需要為目標;更是以人為主體,促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得到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在會計領域就是以會計人員為本。會計發展要以會計人員為本,包括以下內容:

會計發展要依靠會計人員。會計人員包括會計研究人員、會計教育人員和會計職業人員。會計發展體現在會計理論發展、會計實務發展和會計教育的發展。以會計人員為本,要堅持把會計人員放在首位,要尊重會計人員人的理念,尊重會計人員的品質,尊重會計人員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會計發展的主體是會計人員,因為會計發展的基礎是會計實踐,會計實踐是會計發展的源泉。會計人員以會計實踐為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把握會計實踐的源泉作用,對會計實踐進行全面、深入地認識,捕捉會計實踐中形成的新的需要、新的條件、新的萌芽、新的雛型和其他新的因素,揭示會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拓展會計理論、方法與實務,促進會計的發展。

會計發展要為了會計人員。以會計人員為本,要尊重會計人員人的工作,尊重會計人員的權利,尊重會計人員的職責。會計發展是為了會計人員更好地工作,要考慮和滿足會計人員的需要。會計人員的需要是會計人員為維持自身的延續和發展而對外界各方面的要求。會計人員有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需要形成會計人員內在的動機,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前提和動力;通過會計創新和會計改革,為會計發展營造和諧的會計條件和環境。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改革是發展的動力。通過改革對會計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等創新會計體制,對有關財務會計方面的內容創新會計管理、會計方法和會計理論,實現和維護好會計發展。

會計發展要促進會計人員。會計人員要得到人們的尊重,實現和維護好會計發展相應要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會計人才。創新會計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會計人才。創新精神,是具有為事業的發展而不怕風險、堅韌不拔、永攀高峰的精神;創新思維,是運用一定的新思維方式對客觀事物提出新認識的過程;創新能力,是把創新的觀念、思想、理論和方法轉化為現實有用的、可操作的、具有一定價值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的實際能力。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精神是靈魂,指導創新的方向;創新思維是基礎,解決怎樣去創新的路徑;創新能力是保證,為創新的實踐創造實施的條件。培養創新會計人才既要在學校培養,又要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只有培養創新的會計人才,才能促進會計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會計

會計發展包括會計各個方面的發展。在會計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如全面與重點的關系,引進與創新的關系,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會計與環境的關系,會計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與地方會計制度的關系,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關系,會計基礎與會計運用的關系,會計穩定與會計改革的關系,會計國家化與會計國際化的關系等。正確處理各種關系才能有利于會計的全面、協調和持續發展。

(一)會計全面發展

會計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會計各個方面的發展。會計是一個系統,是由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組成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是多樣性統一的系統,可以從不同方面去揭示這個會計系統的全面發展。

1. 會計領域各要素全面發展。會計系統內容的范圍是會計領域。會計領域就是會計的范圍,這里會計的范圍要比傳統上僅指會計工作的范圍要大得多,會計工作是其基礎,此外還包括其他內容,也就是以會計工作為基礎的會計內容在擴大。一是會計工作本身的內容在擴大,如企業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多種經營的內容使會計工作的內容在擴大;企業以產品經營為主發展為資本經營,其他資本經營內容使會計工作的內容在擴大;企業經營形式從廠店經營發展到網上經營,網上經營使會計工作的內容在擴大。二是與會計工作相關的內容在擴大,為適應知識經濟和高科技促進會計工作發展的需要,相應要運用創新金融工具,建立和健全會計規范體系;與統計核算、業務核算一體化的加強,與業務管理相結合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等,使會計工作的內容在擴大。所以,擴大了內容的會計領域所包括的會計工作、會計市場、會計研究、會計思想和會計教育等各要素都要得到發展。

2. 會計兩大部類全面發展。會計領域所包括的內容按其是否計量可以分為兩大部類(大的分類),即計量會計部類和非計量會計部類。(1)會計第一部類:計量會計。計量會計的對象是資金運動(具體表現為經濟業務),采用貨幣形式,運用數學方法,使用計算工具,以數字為語言,描述會計事項、財務收支活動、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會計計量的方法包括數學方法、會計核算方法和會計管理方法。計量會計按其內容的性質,可以劃分為會計基礎、企業會計、政府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個體經濟會計和專門會計。(2)會計第二部類:非計量會計。非計量會計的對象是資金運動的相關質的方面,它不直接涉及資金運動,而是涉及與資金運動相關的質的方面,如表現為會計人員與資金運動相關的思想方面,會計人員與資金運動相關的行為方面。非計量會計的方法是定性方法,主要有搜集資料獲取經驗知識的方法,分析資料獲取理論知識的方法等。非計量會計按其內容的性質,可以劃分為會計人才、會計機制和專門會計。會計領域兩大部類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都需要得到全面發展。

3. 會計理論全面發展。會計領域所體現的會計理論是一個體系,它是各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理論要素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會計理論體系按內容的作用,可分為會計基礎理論、會計應用理論和會計開發理論。會計基礎理論是以哲學、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依據,運用其他科學知識,闡述會計領域會計運行規律的理論。會計應用理論是以會計基礎理論為基礎,運用其他科學知識,闡述會計基礎理論在會計實踐中創造性運用的技術基礎性理論。會計開發理論是運用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應用理論和其他科學知識,闡述創造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按內容的作用,還可以分為會計核算理論、會計管理理論和會計體制理論。在會計理論全面發展中也需要注意會計理論發展的重點,即發展基礎理論、企業會計理論、熱點和前沿會計理論。會計理論發展的平臺,是建設會計學科,相應需要建設會計學、會計類學科和會計分支學科,從而建設會計理論體系和會計學科體系。

(二)會計協調發展

會計協調發展就是要與會計環境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發展。會計發展受一定歷史條件下會計所處客觀環境的制約,會計協調發展反映了會計與客觀環境相互聯系而與之相適應發展的客觀要求,并促使會計各要素之間處于有序聯系和協調一致,從而使會計發展保持良性的活力和生機。

1. 會計發展與會計環境發展協調。會計所處的環境是會計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它呈現為各種環境。會計所處的各種環境是一個系統即會計環境系統。會計環境系統是各種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交融、相互制約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與會計相關的環境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法律環境和管理環境等,從而形成會計環境系統。會計環境對會計的影響實際上集中體現在會計環境對會計內容(對象)的影響,是通過會計對象各方面的具體內容而發揮各種影響。要適應會計環境的發展變化,會計發展要與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法律環境和管理環境的發展相協調,去相應發展會計內容,完善會計體系。

2. 會計發展與外部其他方面發展相協調。會計系統是相關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在相關的大系統中會計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相互影響。因此,會計發展要與大系統中其他方面的發展相協調。這包括:(1)會計與單位外部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如會計發展與銀行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稅務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審計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工商管理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協調等。(2)會計與單位內部其他方面協調發展,如會計發展與管理體制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業務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審計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統計發展協調,會計發展與其他方面發展協調。

3. 會計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協調發展。會計領域是各構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會計領域按其主體范圍不同使其構成要素有所不同。宏觀會計構成要素,即會計工作、會計市場、會計研究、會計思想和會計教育等各要素之間要協調發展。微觀會計如企業會計,會計對象要素即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之間的協調發展;會計核算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之間的協調發展;會計管理要素即預測、決策、計劃(預算)、控制、檢查、考核和分析之間的協調發展,資金管理、成本管理與利潤管理之間的協調發展,會計核算與會計管理之間的協調發展;會計組織、會計人員、會計機制、會計制度之間的協調發展。只有會計各構成要素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會計整體的健康發展。

(三)會計可持續發展

會計可持續發展,就是會計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陀^事物的發展是永恒的、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著,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是絕對的。因而會計的發展也是永恒的,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前進過程。要使會計得到持續發展,其動因在于:

1. 夯實基礎。夯實基礎是要加強會計基礎理論建設。會計基礎理論對于認識客觀會計事物的本質、發展過程及其規律,促進建立與發展一般會計理論、會計理論體系和會計方法體系,指導會計實際工作,推動會計教育,預測未來會計事業的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個方面需要重視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加強會計基礎理論學科建設,為會計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促進會計發展??芍^,理論之樹長青,會計發展之路長存。

2.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陳舊觀念、習慣勢力、主觀偏見和僵化教條的束縛,反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破除迷信和盲目崇拜,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思想不解放,脫離實際,迷信洋教條,只會使發展停滯甚至倒退。解放思想,從各種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煥發青春,振奮精神,永葆創新活力。

3. 創新發展。會計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創新是會計發展的靈魂,創新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要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管理現代化,需要會計創新。中國會計發展的歷史是創新發展的歷史,會計創新發展是客觀的必然。會計創新是會計人員在會計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活動。會計創新包括各個方面的創新。會計創新要提倡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堅持會計創新是會計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4. 與時俱進。會計發展是與時俱進的發展,是同時代同步的發展。與時俱進的“時”,是客觀形勢和社會實踐,與時俱進是跟著時代發展而全面一起前進,與時俱進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智慧。會計面臨發展變化的時代,要與會計環境的變化和會計實踐的發展相適應,把握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和重大的社會變革實踐,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會計,推進會計的國際化。

三、發展目標:建設中國特色會計

(一)特色會計

會計發展的目標是要建設中國特色會計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會計的發展,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建設中國特色會計。

特色會計是研究反映中國實際情況并具有特殊性的會計理論的知識體系。特色是“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④ 中國特色會計是研究中國會計實際問題,與其他國家會計相比較具有獨特的色彩和風格,并逐漸形成的會計理論的知識體系??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個體的、具體的,都有其矛盾特殊性,各有其特點和特殊的本質。特色會計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建立和發展的,有其特點和特殊的本質。中國特色會計既是指導思想,又有具體表現。中國特色會計從宏觀考察是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去建設中國特色會計,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大膽地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會計理論與方法,認真地探索和開創新的會計理論與方法,而不是全盤照搬、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同時,中國特色會計從微觀考察又有具體表現和內容,是從中國會計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與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對其具體表述,明確認識,以便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

中國特色的會計特色,是會計具有的特殊性質。我國會計特色就是指會計具有中國特色。會計中國特色根植于中國的特殊會計環境。在中國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環境下,會計受環境的影響使會計具有中國特色。會計特色具體體現在:會計理論特色;會計工作特色;會計體制特色;會計人員管理特色;會計法規體系特色;會計監管特色;會計模式特色;會計文化特色;會計教育特色;會計方法特色;會計現代化特色。這些特色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特色會計的基本情況。會計特色的具體內容,一般說,在我國會計學科的建設中,各種會計學科都有其中國特色。

(二)會計特色的先進性與發展性

中國特色會計不是某些人所說是中國會計落后的方面,而是具有先進性和發展性的特殊性質,通過會計工作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1. 會計特色先進性。會計特色先進性是會計特色具有引領作用的性質。中國會計特色內容的先進性體現在:從中國國情出發,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正確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依據與環境相適應的科學標準,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反映會計的本質和規律,能起指導作用,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2. 會計特色發展性。會計特色發展性是會計特色具有積極變化不斷升華的性質。隨著會計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體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科技進步和管理現代化的要求,會計特色也在發生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中國會計特色內容的發展性體現在:(1)會計特色不斷完善和健全,對不全面的和不確切的內容,經過補充和修訂使其更加完善和健全;(2)會計特色不斷豐富,對原有的內容進行充實、增加厚度,使其更加豐富;(3)會計特色不斷提高,及時總結會計實踐經驗,更廣泛采用現代化技術,提高會計理論與方法水平,發揮的作用在增強;(4)會計特色不斷擴大,隨著會計內容的變化,會計特色的范圍在擴大;(5)會計特色不斷更新,對不適應和不反映變化了的客觀情況的會計特色內容,以新的內容淘汰舊的內容;(6)會計特色不斷改革,對影響會計工作、經濟發展和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會計特色內容進行改革,促進其會計理論性更準確,會計方法更科學,與信息化結合更緊密;(7)會計特色不斷創新,在會計實踐中,通過對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細化、綜合和交叉的發展,增加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再創新,使會計特色不斷創新。

(三)會計特色的普遍性

中國會計具有特色,也不是說其他國家的會計不具有本國的特色。實際上,會計特色是具有普遍性的,各個國家的會計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殊性質。各個國家的會計所處的客觀存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環境各不相同,因而使其會計各有特色。中國會計有特色,其他國家的會計也各具有自己的特色。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都有其特色,從其會計模式的不同就表明各有會計的特色。諸如:美國會計模式亦稱“公認會計原則”模式,其基本目標是保護投資者,特別是購買股票的潛在個人投資者的利益,基本要求是通過制定使財務數據最大公開的“公認會計原則”,來達到基本目標,為此,美國職業團體相繼制定“公認會計原則”和“公認審計準則”。英國會計模式亦稱“真實與公允”會計模式,其基本目標是保持債券持有者、一般債權人和優先股票持有者等固定收入者的利益,基本要求是圍繞證實財務報表的“真實與公允”。法國會計模式亦稱“稅務定向會計”模式,其基本目標是保證國家稅收,基本要求是審計師證明財務報告,一般要與稅務法規相一致,對工業進行嚴格管理,以增進賦稅的收入,但公司則想盡辦法逃避交稅,采用過分的穩健,如在收益中借故列支過額準備、列支特別高的折舊、不公正的壓低存貨價值,將收益移入下一年。德國會計模式亦稱“公司定向會計”模式,其基本目標是面向公司并保護公司的利益,“只要求公司給予最低限度的揭示”“允許公司建立秘密儲備”,基本要求是審計報表一般應用的術語,有“依照可靠的會計實務”“依照法規”“依照公認會計原則”和“依照謹慎的實務”等。會計的統一性是這一模式的傳統,各種法律在規范會計實務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會計模式亦稱“財政主導型”會計模式,其基本目標是強調為國民經濟宏觀服務,基本要求是通過“三法(商法、證券交易法和稅法)”制定的會計制度和以官方為主結合民間制定的會計原則(含會計準則)來達到基本目標。為此,日本現行的會計制度由會計原則(含會計準則)、“三法”方面的會計制度和會計職業方面的會計制度構成。以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會計模式,各有其自身特點,說明美國會計、英國會計、法國會計、德國會計和日本會計各具特色。

(四)會計特色的國際性

中國會計具有特色并不是要獨樹一幟,與世隔絕,而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會計。在世界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會計特色同時具有國際性。會計特色國際性是會計特色具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協調的性質。會計特色具有國際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具有特色的會計內容隨著不斷完善和健全,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并有廣泛的實用性而被國際上所認同,使其具有國際性;二是具有特色的會計內容通過與各國和國際會計職業性組織進行相互交流,借鑒其他國家和國際上先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隨之不斷完善和健全而逐步邁向國際化,使其與國際通行會計規則融合而具有國際性。

【參考文獻】

[1] 龐元正. 什么是發展觀所說的“發展”?[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4).

[2] 本報評論員. 發展比黃金更重要—— 三論在危機中把握機遇推動科學發展[N]. 天津日報,2008-11-10.

[3] 亢安毅.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為本”[N]. 大眾日報,2003-10-27.

[4]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執筆人:馮天瑜). 關于“以民為本”的歷史思考[N]. 光明日報[N].2003-11-20.

發展戰略范文第2篇

當前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一)控股模式單一,導致各方利益主體動力不足?!洞彐傘y行管理暫行規定》要求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調研的22家村鎮銀行中,超過一半的發起行擁有51%及以上的絕對控股權,部分銀行持股比例達到80%。民營資本股東的話語權太小,對村鎮銀行采取觀望態度的居多,客觀上阻礙了民間資本和證券、保險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的積極性。國有商業銀行出于經營效益,不愿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農信社也在農村沒必要再成立村鎮銀行,現有村鎮銀行大部分是地方商業銀行設立。這種制度設計在一定意義上對繁榮發展村鎮銀行、促進支農機構“廣覆蓋”不利。

(二)村鎮銀行有偏離目標的現實外在條件。但“村鎮”一詞刻畫了其應“在農村地區設立,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F實中,大多成立的村鎮銀行都將其支行設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縣城。村鎮銀行最終呈現“冠名村鎮,身處縣城”的格局。這并未完全符合在農村這個金融服務空白地區布局的經營思路。另外,長期身處縣城或發達地區城鎮,村鎮銀行成立之初,肯定會嚴格執行有關政策和法規,以服務“三農”為己任開展金融服務工作,但時間一長不可避免會“移情別戀”:偏離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的辦行宗旨,尋求新的市場定位。不排除會青睞于大、中型企業上,在某種程度上偏離設立村鎮銀行的政策初衷。

(三)先天不足,制約村鎮銀行發展。目前從現實看,一是結算系統孤立。部分村鎮銀行至今沒有單獨的行名行號,無法加入人民銀行的大小額實時支付系統,只能進行資金的手工清算,匯劃到賬速度較慢,不能滿足客戶快速、便捷的服務要求,而且容易出現差錯事故。二是網點少,便民服務上不去。由于村鎮銀行目前多是在縣城的一個孤零零的網點,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須要到網點來,任何一筆從外地匯入的款項都是跨行跨區,匯費昂貴,村鎮銀行在匯兌業務上競爭不過農行、郵儲銀行、農信社。此外,村鎮銀行的通存通兌沒有開通、銀行卡業務缺失,匯路不暢也是一個大問題。三是力量小制約發展。從目前看,絕大多數村鎮銀行人員偏少,多為10來個人,加之都是新來人員、成分素質不一,對本銀行的發展理念認識不一,這些都勢必加劇“萬事開頭難”。

(四)客觀要求創新經營與觀念陳舊化的矛盾。村鎮銀行要想在農村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闖出一片新天地,必須創新方式、適應農村實際,如創新貸款風險管理制度,創新貸款審批流程,創新具有農村特色、真正符合農村實際的金融產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鎮銀行的從業人員大都是其他金融機構的人員或社會上的招聘人員,老觀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業務模式照搬過來,但農村市場具有自身的特點,照抄照搬很難開辟新天地、實現大發展。如何避免村鎮銀行走四大商業銀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東向村鎮銀行輸出經驗并使之適應縣域市場的特點是一大難題。

(五)宣傳不夠,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鎮銀行成立的時間短,農村居民對其缺乏了解,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相比,農村居民對村鎮銀行的認可程度較低,擔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鎮銀行經營網點少,大多數只在縣城有一個點,極少數能開設一兩個支行的,服務不夠方便,就很難爭得農民市場。特別是河南省不少農村地區是典型的“打工經濟”,外出務工收入是當地經濟支柱,村鎮銀行失掉這筆業務,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來源。而且員工數量、網點覆蓋方面的“軟肋”也導致其自身運營成本較高、盈利空間較小、競爭力不足。

推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對村鎮銀行發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建議一是適當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許村鎮銀行根據當地實際發展狀況和資金供求狀況在一定范圍內自主地確立貸款利率;二是在3至5年實行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支持其發展初期不斷壯大;三是由當地財政出資建立獎勵基金,對發放涉農小額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村鎮銀行給予獎勵,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四是央行要像支持農村信用社一樣,支持村鎮銀行,給予其同等支農再貸款的優惠政策,監管部門應出臺促進村鎮銀行與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競爭和發展的有關政策,幫助村鎮銀行增強競爭力和發展活力。五是要盡快建立村鎮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兌體系,適應科技網絡時代便捷高效的資金周轉需要。

(二)探索村鎮銀行子銀行管理模式,引導大中型商業銀行牽頭批量發起村鎮銀行。適應新的農村發展要求,就要大量設置村鎮銀行等新型機構,以實現“增機構,廣覆蓋”的要求。要進一步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等多種經濟主體到村鎮銀行參股,適當改進股權設置規定,調動多方主體投資積極性。要探索村鎮銀行子銀行模式,讓國有大銀行或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專業化、規?;匕l起設立村鎮銀行,避免母銀行直接單個投資設立村鎮銀行的繁瑣程序。從實際經營角度,鼓勵大銀行到縣域設立村鎮銀行,以便利用其遍布全國的網絡,成熟的風險管理制度與文化,推進村鎮銀行規范發展。同時,要加快村鎮銀行“下鄉”步伐,多設基層網點,真正俯下身去,深入農村,服務農民。

(三)加強監管,真正讓村鎮銀行走好走穩。加強村鎮銀行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審查,要加強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和運營水平。要加強村鎮銀行人員企業文化理念培訓,增進認同感和歸屬感,將個人主人翁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銀行監管部門加強對村鎮銀行的檢查考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鎮銀行支農指標的考核,保證村鎮銀行對農民適當的貸款比例。要積極引導村鎮銀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完善的內控和風險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村鎮銀行應對風險的抵御能力。

(四)加大務實性宣傳,讓百姓主動為村鎮銀行宣傳。創建初期,村鎮銀行應不斷地利用各種廣告和公關媒體,深入農村基層,宣傳村鎮銀行性質、服務宗旨和自身特點。還要堅持深入農村經常拜訪客戶,不斷提高影響力和美譽度。另外,還要以實績、以成效宣傳,真正扶持一些有能力、有前途、符合市場的農村家庭企業,讓他們先富起來、帶動一片,以優質服務帶來的優質客戶獻身說法宣傳村鎮銀行,讓“先吃到螃蟹”的人成為村鎮銀行的義務宣傳員。時間長了,就會不斷增強村鎮銀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增進自身的發展和服務能力。

發展戰略范文第3篇

淺論現代企業發展戰略選擇

摘要

在金融海嘯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的形勢下,企業的經營環境將持續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樣雖然使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為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戰略選擇現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現代企業;發展戰略;戰略選擇

企業要在國內和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制定和實施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經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對現代企業經營環節的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過程;第二是對企業未來產品結構、資本股本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人才結構調整的定位、走向的管理。

一、 現代企業戰略制定的基本原則

企業戰略是關于如何協同不同生產技能及整合多種技術的幾何知識。他是溝通、包容以及對跨組織邊界國內工作的高度承諾;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更新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公司獲得成功的關鍵技術或知識領域;是一個企業人才,國家或者參與競爭的個體能夠長期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因此,現代企業戰略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1長效性原則

考慮的是企業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所以,發展戰略要長遠謀劃,不能是短期打算或權宜之計行為,發展戰略的成效要以長遠效益來衡量。

1.2全局性原則

企業發展戰略是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的,涉及的是企業的總體布局和企業發展的大問題,追求的是企業的整體效果,所以企業戰略同時具有綜合性和系統性。綜合性和系統性是指他從外部環境到內部條件,從經營思想、經營方針、經營方向、經營策略到行動計劃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綜合性系統性的決策。

1.3競爭性原則

企業發展戰略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而產生的,是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適應能力和贏得競爭優勢而制定的。因此提升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就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之一。其具體表現是,密切注視市場競爭態勢和企業的相對競爭地位,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克服弱點以求在“商戰”戰勝對手,保障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能力。

1.4動態性原則

社會經濟活動的隨機因素很多,這回事情況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人們也不可能預見到未來的所有變化。因此,企業發展戰略也需要不斷地、及時的作出相應的反應與調整,要隨著市場供求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資狀況的變化和

經濟形勢、國家政策、國家建設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二、現代企業戰略制定的注意事項

2.1做好企業戰略制定的基礎工作

制定一個科學的發展戰略,要做好大量的調查、研究、測算、論證和比較選擇等基礎工作。其中包括:對預期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及容量的測算;競爭對手的潛在供給、價格和競爭手段的分析以及可能采取的對策;對產品結構調整更新換代可行性論證;對今后資源供應及其價格變化的測算和計量;對國內外經濟和政治形勢在預期范圍內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及其對企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可能長期的對策。弄清楚這些問題,有利于企業把握市場機遇,化解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趨利避害,加快發展。同時,還要對企業內部環境和條件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為這些決定著企業技術開發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

2.2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設計

制定企業發展戰略要設計規劃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包括可能進入新領域的最佳時機和原有產品的升級換代、延伸,未來產品的構成,核心技術的定位以及核心能力的培養;規劃股本結構的調整,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和投資融資戰略、資本擴張及資產重組并購等問題;規劃企業組織結構的設計,包括企業改制,完善決策程序和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放權與制衡、授權與監督、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法人治理結構;設計規劃與企業戰略相適應的人力資源戰略、科技與研發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產品品牌戰略、企業文化戰略和秋國際化經營戰略等。同時,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中,要特別加強企業的創新。創新主要是創立或創造新東西,具有原創新的東西,指過去完全沒有的東西,包括知識、思想、觀點、方法、技術、材料、產品、市場、制度等,或是將已有的事物,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從而帶來新的社會或經濟效益,即推陳出新的過程和結果。企業創新主要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等內容。

2.3企業發展戰略的評價與選擇

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是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首先,選擇確定企業戰略目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目標是否需要改變,如何改變,這涉及到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開發方向及市場范圍。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沿著一定的方向將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其一,選擇確定企業戰略措施。企業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其二,戰略方案評價選擇。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要列出多種方案以供應選擇。這是發展戰略評價與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多個發展戰略方案提出后,應該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以決定哪種方案最有利于實現戰略目標。例如,那些方案能夠支持和加強企業實力,并且能夠克服弱點,哪些方案能夠完全利用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會,是企業面臨的威脅最小化或完全消除等。

三、企業發展戰略選擇

3.1成長的戰略選擇

企業發展戰略可以簡明地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指企業的發展目標或前景;另一個是指企業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發展目標。圍繞發展戰略,企業戰略管理應考慮如何利用企業自身的資源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去滿足顧客的需求,從而實現價值的創造。就企業發展立足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將戰略管理思維方式劃分為資本性競爭戰略和市場性競爭戰略兩種類型。

資本型競爭戰略是指企業以自身擁有的某些核心資源或能力為基礎,實施有效地整合已利用,進而產生和提供特有產品與服務的能力,即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戰略性思維和管理方式。很多企業由于種種原因而具備了某種資源,如專利技術、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知識儲備等,這種資源可以通過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體現出來,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市場型競爭戰略是指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滿足顧客需求而制定的一種戰略性思維和管理方式。在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今天,尤其是隨著實物性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逐步轉變,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也在轉變,企業更注重把維系顧客作為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因此,發現、引導創造顧客訊,滿足顧客需求,維系顧客關系,這些都是市場新競爭戰略的重點。

以上兩種類型戰略思維并沒有優劣之分,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應系統考慮具體的運行成本。

3.2戰略成本控制

成本是決定企業產品或服務在競爭中能夠取得多少市場份額的鍵因素,而影響成本的核心是企業的戰略成本,而非傳統的經營成本。戰略成本管理是堅持“以盡可能收的成本支出獲得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從而為賺取利潤提供盡可能好的基礎”的成本預測、決策,而且還能有效幫助企業正確地選擇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系,進而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

3.3戰略保障

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沒有固定順序,一般而言,需要經過戰略調查、戰略提出、戰略咨詢和戰略決策四個階段。

戰略調查與戰略思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戰略調查要有寬廣的視野和長遠的目光,要善用直覺并靈活思考,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抓住企業發展的深層問題和主要問題,因著重調查清楚以下因素的實現情況與潛在情況,包括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生產資源、自身優勢、核心問題等,還有查清楚有關事物的聯系,既包括空間聯系、也包括時間聯系、有形的無形的。

在戰略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企業發展戰略草案。戰略草案不需要很具體、很系統、很嚴謹,但要把核心內容講述清楚為防止戰略失誤、提高戰略水平,企業在提出戰略草案之后、確定發展戰略之前,一方面要在內部充分發揚民主,尤其要聽取不同意見;另一方面要就整個戰略或其中部分問題征求業內人士和戰略專家的意見。

3.4改進與創新

就像技術、管理、營銷等需要不斷創新一樣,企業發展戰略也需要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戰略穿心就是研究制定新的企業發展戰略。雖說企業發展戰略應該

保持相對穩定,但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當外部環境或內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毫無疑問就應該與時俱進調整或重新制定發展戰略。

智慧有大有小,戰略有高有低。企業發展戰略存在著水平差異,而發展戰略水平又決定著企業其他各項工作水平。因此,企業應該不斷進行戰略創新并提高水平。要實現戰略創新,首先要改變企業領導觀念。因為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有的需要重新定位,有的需要重新整合資源,有的需要重新制定戰略措施。這就需要企業領導向自己挑戰,完全摒棄原有觀念,并把戰略創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參考文獻:

【1】賀星岳.對中小型企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管理科學文摘,2007(3)

發展戰略范文第4篇

成本領先戰略也稱為低成本戰略,是指企業通過有效途徑降低成本,使企業的全部成本低于競爭對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業中最低的成本,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種戰略。

根據企業獲取成本優勢的方法不同,我們把成本領先戰略概括為如下幾種主要類型:

(1)簡化產品型成本領先戰略;就是使產品簡單化,即將產品或服務中添加的花樣全部取消。

(2)改進設計型成本領先戰略; (3)材料節約型成本領先戰略; (4)人工費用降低型成本領先戰略; (5)生產創新及自動化型成本領先戰略;

從國際范圍角度來看,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驗效益被人們所認識,成本領先戰略逐漸成為多數企業所采用的戰略。

這一戰略的優勢在于:

? 企業處于低成本地位上,可以抵擋住現有競爭對手的對抗。即在競爭對手在競爭中不能獲得利潤、只能保本的情況下,企業仍能獲利。 面對強有力的購買商要求降低產品價格的壓力,處于低成本地位的企業在進行交易時握有更大的主動權,可以低于購買商討價還價的能力。 當強有力的供應商抬高企業所需資源的價格時,處于低成本地位的企業可以有更多的靈活性來解決困難。

企業已經建立起的巨大的生產規模和成本優勢,使欲加入該行業的新進入者望而卻步,形成進入障礙。

在與替代品競爭時,低成本的企業往往比本行業中的其他企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

成本領先戰略的收益與風險 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收益在于: (1)抵擋住現有競爭對手的對抗; (2)抵御購買商討價還價的能力; (3)更靈活地處理供應商的提價行為; (4)形成進入障礙;

(5)樹立與替代品的競爭優勢。 采用成本領先戰略的風險主要包括: (1)降價過度引起利潤率降低; (2)新加入者可能后來居上; (3)喪失對市場變化的預見能力; (4)技術變化降低企業資源的效用; (5)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案例:淮南礦業集團成本領先戰略

1、構建完善的成本控制責任體系。

重點解決成本控制過程中職責不清,權限不明問題。建立集團公司、基層單位及各單位領導、部門、科區和操作人員各個層面的成本責任控制體系,將成本責任逐層落實到位,壓力層層傳遞。

2、建立嚴謹的成本管理科學體系。

按照現代成本管理七個職能,建立嚴謹的成本管理科學體系。

(1)成本預測。根據企業目前經營狀況和發展目標,利用定量和定性及用因果分析法,對企業未來成本水平和變動趨勢進行預測。

(2)成本計劃。根據成本預測及其可控性,編制計劃期內成本總目標和各級分目標,健全成本目標控制體系。煤炭行業成本費用要素主要包括12項:材料、

[3]電力、工資、福利費、折舊費、維簡費、新井建設基金、安全費用、修理費、地面塌陷賠償費、勞動保險費和其他支出。

其中,通過一定方法和手段能夠控制其消耗數額的成本為可控成本,如材料費、工資、電費、設備修理費等;反之,不能對其耗費加以控制的成本即為不可控成本,如按產量計提的維簡費、新井建設基金等,按工資總額計提的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福利費等。成本目標控制體系重點抓可控成本,尤其是在成本構成中占大頭的材料費、電費、工資、修理費等。

(3)成本決策。根據成本計劃或既定的目標,在成本預測的基礎上,擬定出各種降低成本的可行性方案,通過對各方案進行分析計算,從中選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佳的方案。

(4)成本預算。是保證成本決策所確定的最優方案得以在實際中貫徹執行,研究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5)成本控制。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就必須對企業的生產活動加以控制。就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項耗費,以及影響成本的各種因素加以管理,發現其與目標成本的差距,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調節和干預,以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它按控制時期的不同分為事前控制和過程控制。

(6)成本分析。構建成本控制信息體系,對實際發生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產生差異的性質因素以及每種原因造成的影響,揭示成本差異的構成,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及時糾正偏差。

(5)成本考核。構建成本考核體系,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原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等可控指標執行情況與預算的差距,明確責任,實行獎懲,以確保成本計劃順利完成。根據各單位各部門,規定不同的考核指標,按期進行考核評比,重點是嚴格程序、辦法實施成本考核,確保成本考核的剛性的否決性。

成本管理的7個職能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目的在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厲行節約,不斷降低產品成本,增加企業盈利,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保障企業目標實現。

3、實行要素成本自主管理,拓展成本管理空間。

根據生產作業流程、崗位職責,落實各單位要素成本自主管理責任。

(1)完善全面物資管理信息化系統,加強材料物資管理。一是建立全面物資管理信息化系統,推進物資管理規范化。二是發揮集中采購優勢,降低采購成本。三是完善材料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按可控性原則,分解落實到分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和區隊,相關職能部門和區隊要層層分解到班、組、個人或崗位,材料管理部門負責對材料指標跟蹤管理,做到旬分析、月考核,及時查找超節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見。四是加大材料回收復用和修舊利廢。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回收和修舊利廢工作,建立回收復用臺賬,制定獎懲措施。

(2)進一步優化勞動組織,調整人力資源結構,降低人力資源成本。一是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控制用工總量,實現減總量增活力,建立人員上下進出等有序流動機制。二是規范勞務派遣工和市場化隊伍的管理,調控總量和結構。建立勞務派遣工和市場化隊伍淘汰競爭機制,考慮效率及投入產出關系。三是完善薪酬分配體制,推行勞動工資定額管理,實行以工作量計資、以定額成本計資相結合辦法,充分發揮工資杠桿作用,增強活力。

(3)加強用電管理,降低電力消耗。一是從設備選型、設計源頭控制功能性浪費,從簡化工程入手降低設備運行費用。二是嚴格執行峰谷分時電價管理,制定避峰調荷措施,做到調荷節電,峰時檢修、谷時生產,工作面盡可能裝表計量,加強大功率、高能耗設備管理,提高大型機電設備運轉效率。三是建立電力經濟運行指標體系。

電力指標分解分峰、平、谷時段下達,按月考核;辦公、工廣場所核定用電總量;生產用電,根據最大計費負荷、功率因數、噸煤電耗等指標,制定考核辦法。四是利用節能降耗機制,降低電力消耗。確立節能目標,建立長效機制,常抓不懈,推動降成本工作。

(4)加強裝備費用管理調控。一是對裝備費用實行總量控制。根據噸煤裝備費和年度總產量,確定年度裝備總費用,然后分解落實到各單位。二是按照輕重緩急統籌安排,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生產設備、設施優先保證,輔助設備、設施合理安排,非生產性地面設備、設施控制發生。制定修理費計劃,落實到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嚴格考核。三是規范大修理項目管理程序。包括修前鑒定、預(概)算審核、招(議)標、簽訂修理修繕合同(協議)、修后驗收結算等。責任部門加強過程監督,盡量降低維修成本。四是實行承修商準入制,杜絕維修的無序競爭。承修商實行比質比價,招(議)標確定,減少修理成本。

(5)嚴格控制管理費用,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重點對辦公費、會議費、差旅費、業務招待費進行控制。一是嚴控辦公費。各種辦公用品建立購買、消耗管理臺賬,嚴格控制購置高檔辦公用品。逐步推行無紙化辦公,降低辦公耗材。及時修訂通訊費用管理辦法,控制通訊費用。辦公費用分解到科室、基層區隊直至個人,嚴格考核,獎罰兌現。二是嚴控會議費。取消集團公司部門召開會議權,內部會議盡可能利用視頻,開短會、講短話,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嚴格會議費報銷程序,嚴控費用標準。三是嚴控差旅費。嚴格控制市外出差次數、人數、地點,嚴禁出差繞道,嚴禁以“出差”名義公費觀光旅游。市內差旅費據實報銷。出差報銷餐費發票,不得支付伙食補助。差旅費實行總額控制,不得列支購物支出、景點門票等。四是嚴控業務招待費。嚴格執行集團公司內部單位不得相互宴請、工作日中餐“禁酒”等有關規定。

4、推行結構成本管理創新

結構成本管理是淮南礦業集團針對企業領導層和機關部門在成本管理中長期存在的管理缺失提出的一種管理創新,主要是解決技術源頭的浪費、市場經營中的浪費和銜接政府中的浪費,同時為集團公司管理和決策服務。結構成本管理的責任在領導層和機關部門,管理的關鍵是讓技術經濟一體化在領導層和機關部門扎根。

(1)建立全成本口徑的結構成本框架體系。按三大板塊進行構架,一是安全生產技術板塊,主要包括物耗、資源、裝備、工程和安全成本;二是經營金融板塊,主要包括采購、銷售、人力資源、資金、稅費成本;三是生態環境板塊,主要包括拆遷、棚戶區改造、環境修復、“三廢”治理和土地成本。集團公司經營口負責將結構成本每項內容分解給各部門,各部門對相關結構成本管理負終端責任,負責對每項內容進一步進行細化分解,并制訂落實管理責任的思路、重點、措施和目標。

(2)建立基于管理需要而不是核算需要的結構成本統計口徑、統計模式和統計資料。結構成本統計不同于要素成本統計,不是為考核基層單位要素成本指標和上報會計資料服務,而是直接為落實集團公司領導和部門成本管理責任,為集團公司的管理和決策服務。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能全面、真實、動態反映集團公司成本構成及其變動發展狀況的統計分析基礎資料。

(3)建立結構成本管理規范。與質量標準化和“兩規范”工作相結合,研究制訂結構成本每個管理單元、每個管理環節的管理規范,從方案、措施、標準、規定等技術源頭和制度層面,重點規范集團公司領導和機關部門的成本管理行為。

(4)提出結構成本年度管理目標。與集團公司年度各項工作目標相結合,與年度預算相結合,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定性的目標要求或規范性要求。

(5)建立結構成本日常管理和考核問責機制。各板塊、各部門每月進行一次分析匯總。集團公司根據日常工作需要隨機召開碰頭會,每兩個月召開一次結構成本調度分析會。針對單項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技術后評價機制和技術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年度對各部門結構成本管理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考核和問責。問責主要是與部門績效考核掛鉤,與部門負責人“帽子”掛鉤,與具體工作人員的崗位掛鉤。

5、全面推進安全生產技術經濟一體化。

(1)充分考慮投入產出關系,樹立“大成本”觀念,從設計源頭控制。工藝、裝備、材料、技術選擇落實“先進、適用、集成、經濟”原則,重大生產技術方案進行經濟論證,在保證安全可靠性、技術合理性的同時,做到經濟最優化,提高工程效率和效益。(2)探索和實現最佳經濟規模安全系數。統籌考慮安全生產、瓦斯治理、煤質管理、人力資源配置、資源環境、成本控制等,簡化系統,合理集中,提高技術的經濟貢獻率,測算最佳經營點。(3)推廣“Y型”通風、沿空留巷技術,多打巖巷多打鉆,實現礦井瓦斯治本,以技術進步降成本。四是加強資源環境管理,實現資源成本效益。從方案源頭考慮井下與地面的對應關系,充分利用有關補償政策,積極協調地礦關系,確保正常生產。

6、建立健全以財務為中心的經營調度調控機制。

(1)建立信息化平臺,提高經濟活動分析的時效性。通過經營管理平臺分層次提供安全、生產、成本等綜合信息,實現成本費用控制實時化、自動化。(2)按照“分層分類、實用實效、循序漸進”原則,研究經營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實行經營調度定期分析制度,變事后分析為事前控制。(3)完善成本管理基礎工作。建立各類消耗輔助臺賬,將成本消耗價值量與實物量相對應,成本分析既考慮價值量變化,也考慮實物量消耗過程。

淮南礦業集團上述成本管理方面的探索與創新,為企業近幾年來的高速發展和戰略推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特色優勢戰略

企業力求就顧客廣泛重視的一些方面在產業內獨樹一幟。它選擇被產業內許多客戶視為重要的一種或多種特質,并為其選擇一種獨特的地位以滿足顧客的要求。

案例:Stop&Shop 超市將經營特色轉化為戰略優勢

分銷渠道是商業中最活躍的部分,它帶領著商業潮流,在該領域到處都是游擊隊。當然,它們必須要找到方法使自己與其他游擊隊員區別出來,否則很難生存。Stop & Shop是美國東北部一家很大的連鎖超市,他們就面臨這樣的巨大壓力。有一個超市價格比他們低,還有一個超市產品比他們更有檔次、質量更好,而價格也算相當合理。他們處于一個兩面夾擊的尷尬狀態。

在探討戰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Stop & Shop有一個突出的經營特色,那就是他們實實在在的價格。他們不管從供貨商那里爭取到多大的價格空間,也只取固定的一個合理比例作為毛利,不管他們采購到了多么難得的商品,他們也不會加價,還是堅持那個固定的比例。據此,我們建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這一經營特色建立起區隔于競爭對手的戰略定位。也就是說,他們對于生意是非常誠實的,實在的。那么如何讓顧客感知到這一切呢?我們的答案是:“價格透明化”,這種“透明”可以區隔于它的兩個競爭對手。

有了“價格透明”的定位之后,該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重整。Stop & Shop開始把發生在貨架后面的故事告訴顧客,它要做些什么才能夠保證顧客得到最好的產品,而且支付非常實在的價格。它告訴顧客,它是如何讓魚變得新鮮,并保持所有產品的質量,而它的成本是多少、毛利是多少,等等。很多東西是人們不知道的,人們不知道超市到底如何來進行運作,那Stop & Shop來告訴他,它是如何為顧客尋找到好的東西,怎樣定一個實實在在的價錢。 結果非常成功。Stop & Shop的CEO羅伯特專程給我們發了一封感謝信,他說:“在我們進入變革期的關鍵時刻,是您與我們共度——您的知識無價。我們現在獲得了提升和利潤,你們應得一份功勞。”實際上是“價格透明”的定位挽救了這個公司,當一個歐洲集團要購買他們的時候,它付出了29億美元。一個定位使得Stop & Shop加強了在市場的位置,而最終也使公司在出售時獲得了非常高的價格——非常透明的高價。

目標集聚戰略

目標集聚戰略是主攻某個特定的顧客群,是在市場內部的某個特定狹小空間或者某產品系列的一個細分區段做出的戰略選擇,是針對某細分市場選擇以低成本或者差異化的產品服務作為競爭力來實現競爭優勢。

案例:當瑞士鐘表業在市場上被日本石英表全面擊潰時,一種名為Swatch的新手表誕生了。迄今Swatch的全球銷售量已高達兩億只以上,為股東帶來了滾滾財富。

仔細推敲,不難看出SWATCH的目標集聚戰略:

1.目標定位在手表行業的低端細分市場中。瑞士手表業中低于100瑞士法郎的瑞士手表根本沒有人生產。要找到一個方法,在瑞士以30美元的價格出售手表。

2.手表的差異化。改變了手表單純的計時功能,并開發了其作為服裝配飾的新功能,使計時工具走向時尚。

3.品牌的特色化。什么是SWATCH呢?Swiss watch和second watch,然后就是Swatch。

4.質量的差異化。低端市場往往會與劣質相連。然而Swatch手表盡可能保持最高的質量。它的返修率不到1%。而世界上最好的手表的返修率是不到3%。

5.成本領先。他們把手表的零部件從155個減少到51個。減少了轉動的部分,也就降低了損壞的幾率,并且公司在組裝手表時所需的人手也少得多,而這些瑞士工人的工資都很高。由此,勞動力成本從30%降到10%。

到底選擇在強壯的身體下逐漸長大還是選擇不強壯的成長,通過此,結論不言自明。 目標集聚戰略是圍繞行業中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目標市場開展戰略經營活動。它要求零售商著眼于行業中一個狹小空間來做出選擇,為這一狹小市場顧客量體裁衣并開展服務。

1.目標集聚戰略的益處

(1)集聚戰略便于零售企業集中精力,更好的服務某一特定目標。

(2)集聚戰略能夠使零售企業更好的“知己知彼”。

(3)戰略目標集中明確,經濟成果易于評價,戰略管理過程易于控制,帶來管理上的簡便。

2.目標集聚戰略的風險

(1)由于企業將全部精力和資源集中于某一特定市場,當顧客偏好發生變化或替代品出現時,企業就會受到沖擊和威脅。 (2)當競爭者打入企業選定的市場,并采取優于企業的服務方式時,企業風險非常大。

(3)當市場銷量減少,生產成本增加時,使得企業集聚戰略優勢削弱,甚至戰略難以為繼。

四、結論

1.目標集聚戰略是不具備足夠多資源和足夠競爭實力的企業的首選。以我國企業為例,一方面由于絕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尚不具備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競爭實力,另一方面由于跨國公司無暇顧及產業內一些狹小而偏好多樣的消費群體,因此,選擇目標集聚戰略可以獲得比較巨大的成功。

見縫插針,是市場后來者或者中小企業的立足之道。每一個市場后來者和弱勢者都可以利用目標集聚戰略來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而且最終同樣能夠占據強有力市場位置。

2.目標集聚戰略是有實力大企業實施擴張的必要戰略。對于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在選擇進入新的、不熟悉的行業和產業的時候,同樣要像小企業那樣尋找目標集聚點,實施目標集聚戰略。并且通過多次多個目標集聚戰略組合實現擴張,獲取更豐厚的利潤。這樣所獲得的競爭優勢會遠遠高于盲目追求全產業內總成本領先戰略和標歧立異戰略。

可見其在企業的各階段都是具有其廣泛適用性。

戰略聯盟

戰略聯盟就是兩上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跨國公司為了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有的觀點認為戰略聯盟為巨型跨國公司采用,但這決不僅限于跨國公司,作為一種企業經營戰略,它同樣適用于小規模經營的企業。當然,由于產品的特點、行業的性質、競爭的程度、企業的目標和自身優勢等因素的差異,企業間采取的戰略聯盟形式自然也呈現出多樣性。

戰略聯盟是現代企業競爭的產物,它是指一個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與其他企業在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松散式網絡化聯盟。它可以表現為正式的合資企業,即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共同出資并且享有企業的股東權益

或者表現為短期的契約性協議,即兩家公司同意就某頂課題,例如開發某種新產品等問題進行的合作。戰略聯盟是各企業在追求長期競爭優勢過程中為達到階段性企業目標而與其他企業的結盟,通過相互交換互補性資源形成合力優勢,共同對付強大的競爭者。

一、目標

① 增強自身規模。

② 擴大市場份額。

③ 迅速獲取新的技術。

④ 進入國外市場

⑤ 降低風險。

二、方式

1、品牌聯盟

2、供求聯盟

3、研究開發聯盟

4、市場共享聯盟

5、銷售聯盟

6、投資資本聯盟

三、成功要素

1、合作伙伴的選擇標準

① 必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② 必須具有企業所缺乏或者重視的能力。

③ 對聯盟的目的應該和本企業有共同的認識。

2、戰略聯盟的管理

3、對待合作伙伴的態度

① 一家企業能否從戰略聯盟中獲益,取決于它向戰略伙伴學習的能力。

② 企業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應該了解合作伙伴的長處和短處。

③ 好的合作伙伴不會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機會主義地利用它的合作伙伴。

案例一:思科系統公司[6]

所謂戰略聯盟,是指以多種方式顯著提高成員公司及其客戶之間收益的一種關系。這種合作伙伴關系是思科系統公司發展戰略的基石。2002財年,思科來源于戰略聯盟關系的收益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0%,總額高于20億美元。

當前,商業競爭異常激烈,產品和服務普及速度日益加快,風險也隨之增高,因此客戶和投資者一般都追求短期投資回報(ROI)。在橫向商業模式興起的今天,聯盟關系正順應了此潮流。

思科聯盟致力于幫助思科及其戰略聯盟合作伙伴降低成本并創造收入。在合作方面,思科制定了風險和道路各不相同的六個發展目標。只有經過認真規劃,才能通過聯盟實現增加收入的最終目標。

戰略聯盟計劃六步走

第一步:了解聯盟在構建決策或購買決策上的ROI。

計算何時應自主開發解決方案,何時應購買解決方案,何時應建立聯盟或合作伙伴關系。一般在這幾種情況下,思科會考慮建立聯盟:合作伙伴擁有自身不具備的技術或專業優勢;內部對目標技術或服務知之甚少;并購存在的障礙過大(如并購對象實力很強,并購費用太高)。

第二步:選擇最好的合作伙伴。

思科戰略聯盟副總裁Steve Steinhiber說:“我們需要分析思科是否適合與潛在合作伙伴建立聯盟。首先,兩家公司必須能從合作中得到短期和長期利益,這是聯盟之關鍵。但執行和運作部門的配合狀況是合作伙伴關系能否成功的標準。如果沒有良好的配合,合作伙伴不久就會分道揚鑣。”

第三步:制定目標明確的商業計劃。

計劃應該包括明確的客戶價值取向、現實的共同目標、可執行的有效贊助關系以及與重大成效和成功緊密相關的投資。許多公司常犯的錯誤是,沒有經過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匆忙建立了新一輪聯盟或合作伙伴關系。如在事先沒有擬定完善的商業計劃、組織模式不適用或者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就簽署協議。據

Thompson Financial/P. Pekar Jr. Studies/Forbes調查,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美國公開宣布的合作伙伴聯盟數量從2000年的10,000迅速下降至2002年的6,500。

第四步:經常分析聯盟是否取得成功并與業績掛鉤。

商業計劃和聯盟目標中需規定應審核的內容。思科戰略聯盟合作伙伴Intel公司的執行副總裁Sean Maloney說到,“我們的經驗表明,制定發展目標以及雙方認可的審核指標是保證雙方能夠通過合作提高業績的兩大關鍵因素。

為鑒定聯盟是否取得成功,思科制定了詳細的運作規程,以便衡量每種合作伙伴關系是否達到了特定的商業目標和指標。審核的指標不但包括可定量的數據,如市場份額增加值、市場加速度、收入增加額、客戶滿意度和推行的新解決方案,還包括非定量數據,例如標準推行進度等。

第五步:掌握結束聯盟的時機。

合作伙伴必須按照預定指標審查聯盟的成果,并確定聯盟是否取得了成功。在這個階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聯盟因個人或公司的失敗而結束,我們更愿意看到,合作伙伴關系在取得了預定目標之后圓滿結束,或者因市場情況變化以及其中一方公司的戰略變化而結束。值得注意的是,結束聯盟關系也要象建立聯盟時那樣認真規劃。聯盟結束之后,客戶需受到保護,正常關系也要保持下去,因為以后存在再次合作的可能。

第六步:做好善后工作。

善后工作包括確定所需要的技能,聘用適當的人員,建立牢固的聯盟管理系統,組織強大的聯盟運作管理隊伍等等。

為實現這些目標,思科做了大量工作。如公司建立了相應的部門,可為每個新合作伙伴快速設計定制課程,使其員工能夠快速了解所需要的思科知識,保證為客戶提供一致的高質量服務。

戰略聯盟收益影響

組織良好的聯盟通常能實現多贏。一方面客戶能夠獲益,另一方面每家合作伙伴也能繼續以核心業務為重,同時可將產品和服務推向新市場。

Steinhilber說到,“戰略聯盟能夠按照客戶的特殊要求,將最佳產品融入到定制解決方案中??蛻舨恍枰约簩ふ耶a品,也不需要將多種解決方案組件融合在一起,因為思科及其戰略聯盟合作伙伴能夠預測客戶需求并事先為他們做好相關工作。”

通過戰略聯盟,思科合作伙伴能夠在財務方面大大獲益。舉個簡單的例子,思科每從聯盟關系上掙一塊錢,其合作伙伴就能因解決方案和服務面拓寬而平均掙兩到三塊錢。其它的益處還包括能將產品和服務迅速推向新市場,節省研發費用,共享最佳實踐經驗等等。

合作伙伴關系不但有利于快速進入新市場(如思科通過與四家存儲系統市場領先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快速進入存儲市場),還能顯著降低研發費用。思科戰略聯盟一般能夠在兩到三年內收回成本,ROI高于30%。

虛擬運作

企業通過合同、參少量股權、信貸幫助、技術支持等方式與其他企業建立較為穩定的關系,從而將企業價值活動集中于自己優勢方面,而非其專長方面外包出去。從而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虛擬經營的基本運作方式

虛擬經營是1991年由美國著名學者羅杰·內格爾首先提出來的,它是指企業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雖然本企業具有設計、生產、財務、營銷等功能,但是企業本身卻不必設置執行這些功能的具體組織實體,而能照樣完成各種功能任務),僅以優勢的、有限的、關鍵的資源,將其他功能虛擬化,通過各種方式,借助外力進行整體彌補,仍能實現總體各項功能,最大效率地發揮其有限資源的一種經營模式。

企業經營在經歷了“產品經營”、“資本經營”兩個階段后,又發展到了“虛擬經營”階段,由于這種經營方式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柔性化的趨勢,因此在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顯得游刃有余。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正以每年遞增35%的速度組建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國界的虛擬企業,并已形成了2500億美元的經營規模,其中美國的“敏捷制造”、日本的“整體性管理”以及德國的“不規則型企業”等都是虛擬經營的典型形式??梢灶A見,未來的時代必將是以“虛擬經營”為主導的經營時代。

作為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它是對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的生產經營的一種革命,是新型的獨特的經營模式與管理方式的融合。

其特點主要有:

1.虛擬經營可以實現管理職能與實物資產的分離.傳統上,一個全能企業要實現設計、生產、營銷、財務、設備等管理職能,就得作相應的投資,形成相應的實物資產。這樣的資產一經形成,便有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沉沒成本、專用性等特征,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比較差。而在虛擬經營條件下,管理職能與實物資產分離,企業是按照能力分工的原則組成的,僅僅保留了最具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其他不具備優勢的職能,則被虛擬化,借助外力來完成。

2.虛擬經營實行“大幅度、少層次”的扁平式管理,節省交易費用。傳統企業采用的直線制、職能制、事業部制、矩陣制等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是協調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之間的矛盾的具體形式。傳統的小幅度、多層次的結構中,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產生是在所難免的,其直接后果是影響企業的競爭力。虛擬企業借助現代信息網絡系統,將部分管理職能虛擬化,實現少層次、大幅度的扁平式管理,其優勢是,減少內部管理層次,淡化企業內部門之間的界限,消除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之間的體制障礙,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員直接接觸到市場動態信息,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增強,競爭力提高。

3.虛擬經營可以使企業將大公司的優勢與小公司的長處兼收并蓄。大公司實力雄厚、信譽可靠;而小公司反應迅速、運轉靈活。在傳統經營模式下,“魚與熊掌兼得”的理想狀態是難以出現的。但在虛擬經營模式下,大、小公司各自的優勢可以被融于一體,大企業推行虛擬經營,將一些管理層次減少、加大管理幅度,使一線員工面向市場,以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小企業實行虛擬經營,保留自己的優勢能力和經營項目,而將一些沒有競爭優勢的職能虛擬化,借助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資源,在做強的基礎上將企業做大。

這是一種超越常規的管理方法,它追求的目標是突破企業有形的界限,弱化具體的組織結構形式,達到全方位借用外力的效果。在一個極端的情況下,企業可能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實體資源的空殼。只要它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想法,比如它預測到某一種產品將會在世界范圍內熱銷,它就可以迅速地整合利用各類外部資源,運用國際互聯網組成一個完備的虛擬企業,去完成該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策劃、銷售、訂單履約和會計核算等工作。如果該企業試圖逐步建立自己的設計、生產和營銷能力,它將會錯過這班船而痛失發展機會。

網絡依托性Internet企業的虛擬運作必須以信息網絡為依托,以信息工程聯網為硬基礎,能過E-DI等信息網絡建立動態聯盟,這樣才能跨越時空界限,企業因此能夠在更廣的范圍遴選合作伙伴,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核心功能與一般功能分離性虛擬運作突破了傳統企業管理模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往往只控制核心功能,即企業擁有的專利、品牌、商標和專有技術等最主要資產,把這些知識和技術依賴生強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它低增值部分則實行虛擬運作,借用外部協作力量來完成。

運作隱形性虛擬組織以任務信息為聯系彼此的紐帶,只要能及時有效地提供產品和服務,時空的限制是不存在的,用戶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關心何時何地由哪個廠家完成任務,他們需要的只是最終產品和服務。也就是說,從顧客的角度來看,虛擬運作中的服務提供者以及管理機制都是隱形的,顧客完全不必要也不可能知道每項服務是由誰提供的。

發展戰略范文第5篇

明,從低收入國家步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階段,既是“黃金發展時期”,又是“矛盾凸顯時期”。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面對這種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尤為迫切。

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觀,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

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我國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 G D 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 G D 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

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據測算,我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萬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個百分點,就可以減少排放近4000萬噸,這將使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比如,按現行匯率計算,2003年我國 G D P約占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很高,石油為

7.4%%、原煤31%%、鋼鐵27%%、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國資源利用率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于我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于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我國國家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增強我國環境競爭力,實現我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五、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我國如果繼續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的目標無法實現,而且由于經濟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的制約,物質文明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課程教學實踐論文下一篇:管理會計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