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鐵路運輸發展歷程

2023-06-05

第一篇:中國鐵路運輸發展歷程

新中國鐵路62年發展歷程

從第一條營運鐵路——1876年通車的上海吳淞鐵路算起,中國鐵路迄今已有135年的歷史了;如果從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1909年通車的京張鐵路算起,也有102年的歷史了。但中國鐵路的大發展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的62年時間里。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只有2.18萬公里鐵路,其中能夠維持通車的僅有1.1萬公里。1950年中國首先決定填補西部地區的鐵路空白,開始建設成渝線(成都到重慶)和天蘭線(甘肅天水到蘭州),以及蘭新線(甘肅蘭州到新疆烏魯木齊),這標志著新中國鐵路建設的開始。 1952年成渝鐵路建成,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條鐵路。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內,先后建成的新干線有:成都至重慶、天水至蘭州、來賓至憑祥、寶雞至成都等鐵路。

1958—1962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期內,先后建成的新干線有:包頭至蘭州、北京至承德、蘭州至西寧等鐵路。

1970年7月成都至昆明鐵路建成,這是中國鐵路網中的重要干線,改善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狀況。

1983年京秦鐵路通車,這是中國新建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

1992年大秦鐵路全線貫通,大秦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重載列車線路,第一條實現微機化調度集中系統線路;第一條采用全線光纖通信系統的線路,科技含量達到了國際水平。 1994年廣深鐵路建成,這是中國第一條準高速鐵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5月在香港和紐約上市,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在境外上市的鐵路。

1996年9月京九鐵路開通,京九鐵路不僅直接和間接地降低了沿線地區農業生產成本,也為沿線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提供了極大便利,使貧困地區大規模人口流動得以實現,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3年10月12日秦沈客運專線開通運營,它是中國第一條快速客運專線,設計時速達到或超過200Km/h,成為中國高速鐵路的技術和裝備試驗基地。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車。

2008年8月1日中國擁有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最高350公里)--京津城際鐵路。成了世界上最快的列車,北京到天津也由過去的一個半小時縮短到了半個小時。

2009年中國又擁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的高速鐵路(設計350Km/h)--武廣客運專線。

目前,中國已投入運營的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75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的國家。

第二篇:中國石油發展歷程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并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于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仡欉@一歷史過程,將有利于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和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后,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鉆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占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采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鉆壓,大排量”鉆井等新技術,先后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面積,并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鉆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占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后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臺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準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并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巖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后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于“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干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于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鉆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在大慶找到油田后,一些外國人曾說:“大慶油田的原油又粘又稠,除非搬到赤道上去開采”,并吹噓,離開他們“中國人不可能開發這樣大的油田”。會戰隊伍不服輸、不信邪,他們堅定地表示:我們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夠開發好大油田。實踐證明,會戰隊伍也確確實實做到了這一點。與國外(同類油田)相比,美國拿下(東德克薩斯)油田用了9年,前蘇聯拿下(羅馬什金)油田用了三年,而大慶油田從第一口井(噴油)到探明(長垣面積)只用了一年零三個月,到實現石油基本自給,才僅僅用了三年時間,真正(為國)爭了光,為民族爭了氣。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夸,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準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 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后,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準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后,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

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堿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于大慶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臺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后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后,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干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于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

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第三篇:中國戲曲發展歷程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支奇葩。戲曲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閃邊,其聲腔曼妙委婉、韻律動人;其人物形象飽滿、鮮明生動;其故事感人至深、膾炙人口。戲曲縱橫古今、博雅通實、韻律無窮,是一門品賞不盡的藝術。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謠。如果說戲劇史西方的歌謠,那么戲曲則是古老中國五千年燦爛輝煌文明史上的優美歌謠。然而,中國戲曲這么博大精深的藝術,或許是因為太古老太遙遠,竟沒人說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處。關于戲曲的起源,有一下幾類說法:其一,起源于宗教儀式說。這一說法認為,中國戲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間有著頗為密切的關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他在《中國戲劇起源于宗教儀式考》一文中認為:“在中國,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儀式在任何時候,包括現代,都可能發展為戲劇,決定戲劇發展的各個因素,不必求諸于遙遠的過去,它們在今天仍然還活躍著。”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說。這是非常主流的一種說法,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原始時代的歌舞雖具有模仿性質,但它的宗教性質卻決定了它并非審美靜觀之物,不是純粹的表演,還不能成為“戲曲”。不過它一初具戲曲的前期形態了,中國戲曲就醞釀于這種原始時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宮廷優人說。戲劇只能活在舞臺上,沒有演員的當眾表演,也就不會有戲劇。上古宮廷的俳優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演員。他們或笑謔,或歌舞,或彈奏,以供人主之笑樂,所以不少古代學者視之為“優戲之始”。優可以說是中國戲曲最早的專業演員,他們為中國戲曲的發展積蓄了深厚的底蘊。其四,起源于傀儡戲說。早在戲曲正式誕生之前,傀儡戲就已在我國廣大地區普遍流行,是深受群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因為傀儡戲是以演繹人物故事為職,故被稱為戲曲之源。戲曲的起源決定了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貌,同時也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

到漢代,“百戲”開始盛行。“百戲”不是指一種單一的藝術形式,而是熔漢時雜樂和各種表演藝術技藝為一爐的綜合體,是盛行于漢代廣大社會,包含有民間散樂、歌舞雜奏、雜技、角抵、幻術等音樂藝術形式的總稱。“百戲”又稱“角抵戲”?!稏|海黃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戲,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術的黃公到東海區降服白虎卻法術失靈被虎所殺的故事。在《東海黃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殺的情節,有特定的服飾、人物、情節沖突和既定的結局,這顯然已不屬于兩兩相角、以力的強弱裁定勝負的角抵競技,而是衍化出為表演既定的故事內容的戲劇表演。因此,這出古老的藝術也一度被許多學者看做中國戲曲的雛形。漢以后的魏晉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戲,百戲的發展為戲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成為戲曲萌芽的搖籃。

邁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參軍。弄參軍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參軍”屬于官職的名稱,是當時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戲樂舞中角色扮演或節目表演的代稱,如漢代百戲有“弄丸”,唐代有“弄參軍”、“弄蘭陵王”等。弄參軍將兩者結合,成為唐代戲曲的專有名詞。弄參軍的內容是提前準備、精心安排的。弄參軍既風靡于宮廷,又流行于民間;既有男演員,又有女演員,如周季崇和妻子劉采春都擅長演的弄參軍《望夫歌》。據唐趙璘《因話錄》記載:(唐)“肅宗宴于宮中,女優有弄假宮戲,其綠衣秉簡者,謂之‘參軍樁’。”除了正式的參軍戲,還有一些參軍戲的延伸。

之后,出現了廟會和瓦舍,它們為戲曲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的舞臺提供了客觀和主觀的條件,使其擁有固定的場所、穩定的觀眾和專業藝人群,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宋代出現的宋雜劇標注著戲曲真正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宋雜劇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華的商業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在北宋時期,雜劇沒有明確的范圍艱定,它不僅繼承了唐代的“參軍戲”,還廣泛吸取各種表演藝術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戲、滑稽戲、角抵戲等,如《目連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宋雜劇的演出形式有著生動活潑的特點,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為“滑稽戲”和“歌舞戲”兩個類別,它們表現內容的方法各異,題材豐富。其中,“滑稽戲”所占比重比較大,《宋官本雜劇段數》中的280個劇種中,絕大多數都是滑稽戲。而歌舞戲在宋雜劇中則居于突出的地位。宋雜劇在開始的時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俗事,稱為“艷段”;然后再上演正雜劇,通名“兩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戲,一段大曲;最后是開玩笑式的小節目“雜扮”。金滅北宋后,繼承了北宋的雜劇,稱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雜劇名異實同,在表現形式上也沒有太多的區別,但是金院本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時形成的北方派雜劇。金雜劇是宋雜劇向元雜劇轉化的渡口,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戲曲的歷史性發展。

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時產生于元代的文學主題。我們常說的中國三大文學體裁“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名翁燦爛輝煌的長卷中最為絢麗的篇章,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雖然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元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元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基礎上綜合各種民間藝術發展而成的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雖然說中國戲曲的源頭至今眾說紛紜,但是中國戲曲成熟與繁榮的標志,卻都一致公認為元雜劇。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點。元雜劇在金代就已經開始了其演變、形成的過程,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趨于成熟而與原來的金院本有了顯著的區別。二者繼承的關系可以從其劇目上看出一二。不少雜劇就是把金院本加以豐富或改編而成的。如《太湖石》、《打球會》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從雜劇的角色行當以及歌舞、表演、念誦等各種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難看出其與金院本一脈相承的關系。元雜劇在形成的過程中還廣泛吸取了其他藝術的成就和特色,如宋金時期的說唱藝術諸宮調就對元雜劇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在舞臺藝術方面,特別是在曲調的音樂和聲腔形成方面,元雜劇還充分吸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間歌舞及各種百戲等因素。同時,在金元時期,在北方有很多少數民族的人民和漢族人民雜居,這對于元雜劇能夠融合各民族的藝術成就,特別是接受各民族音樂和歌舞的影響,以形成元雜劇的戲曲聲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元雜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唱。元雜劇主要有三個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凈。元雜劇一劇一角色,由正末演唱的成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稱為“旦本”。此外,還有外旦、貼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雜(有孤、駕、卜兒等)。元雜劇“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戲中,正旦一人唱,在末本戲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確。元雜劇綜合了豐富的文學和動聽的音樂,繼承和發展了說唱藝術,同時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梢哉f,元雜劇是一個朝代的戲曲,它隨著元代的興起而孕育,伴著元代的發展而繁榮,最終隨著元代的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但元雜劇具有空前的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時期,標志著戲曲的成熟,在我國戲曲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元雜劇的逐漸衰落,南戲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到了元末明初,南戲發展更加迅猛,并產生了一種新的戲曲形式——傳奇。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傳奇漸漸繁榮和成熟,成為繼元雜劇之后戲曲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傳奇”一詞來源于唐代對奇異荒誕小說的統稱,自元代起,“傳奇”一名指稱戲曲,宋元南戲、元雜劇都曾稱為“傳奇”,自明代以后,則多之明清兩代以演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作品,寓意著具有傳奇性和新穎性的特色。至今,戲曲學界對于傳奇的指稱范圍尚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認為傳奇包括元末南戲,有的認為傳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謂眾說紛紜。明清傳奇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傳奇進入繁榮時期。這時期,傳奇不僅創作人才輩出,各種優秀劇本更是爭奇斗艷,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輝煌局面。明清傳奇的舞臺藝術在南戲、北雜劇和元雜劇的基礎上,有了更為顯著的進步。在面部造型中,分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種各樣的臉譜色彩來區分不同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傳奇演出注重場景的布置,充分運用簡易的道具和寫實的燈彩,達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需要特別強調的事,傳奇突破了雜劇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體例,使《西廂記》那樣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劇本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穩固。同時,傳奇時代的開始,標志著南戲的結束,二者的區別不僅僅在于稱謂的變更,更在于體制上已有很大的變化。明清時期常演內容復雜、人物眾多的大戲,增加了許多新型人物,傳統角色行當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時期的角色行當沒有改變以生、旦為主的體制,在角色行當的分工上趨于細密和合理,更專業化,表演的程式化加強??v觀明清傳奇,傳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兩千六百種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謂是繁盛一時。明清時期最突出的作品是歷史劇,出現了“南洪北孔”兩位偉大的劇作家,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明清傳奇的崛起,不僅在戲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后來遍地開花的民間地方戲曲也有深遠影響。

近代,各個地方劇種涌現,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川劇......紛紛走上歷史舞臺。戲曲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中國戲曲如一枝春意盎然的紅杏,蓬勃著生命和活力。

第四篇:中國網球發展歷程

世界網球

古代網球: 網球起源于法國宮廷,起初叫“掌球戲”。其方法是相對的兩人用手打過場地中間的一條繩。球用布包裹的草,樹葉,頭發制成。古代網球場地中間是用一條細繩而后改為繩簾。 古代只有室內網球。

近代網球: 開始于1873年,一位英國人將室內網球改在夏天的草坪上進行,因此有了“草坪網球”的說法,這一時期網球場地的中間阻擋物由繩簾該進成了小方格網子,室內網球也發展到了室外的網球運動,出版了《草地網球》的書籍并得到宣傳和推廣。近代的網球不在是用手打而是用將拍面的面積放大拍柄加長的羊皮紙板打

現代網球:現代網球由原來的布球發展到膠皮球,橡皮球。球拍也也改了富有彈性且輕巧方便的穿細網拍,現代網球在球網及球場的規定和積分方式也有了權威的規定?,F代網球正發展成一項世界普遍的體育項目

中國網球

很少有一項體育運動像網球這樣,記錄著中國發展變遷的軌跡:清末侵華英軍將其帶入中國,傳教士將其推廣,很長一段時間是“洋人”在遙遠的東方排遣寂寞的游戲;此后又成為達官貴人的消遣;后來網球運動逐漸在教會學校中開展起來,1898年,上海圣約翰書院舉辦了斯坦豪斯被網球賽,這是中國最早的網球比賽;新中國成立后,網球是運動員的專利;改革開放后,網球成為高收入者的新寵;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網球已褪下“貴族運動”的外衣,走入尋常百姓家……

跟不少運動項目相比,網球在中國開展的時間相當長,但由于新中國建立前,網球只局限在少數人的圈子里,運動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新中國成立后,網球運動得到迅速推廣:1953年,天津舉辦了首次全國網球表演賽,中國網球協會同年成立;1955年初,在北京東四塊玉訓練基地成立了網球臨時國家隊;1956年起,網球被列為每年一度的全國比賽項目,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同年,中國選手開始參加國際比賽;1964年,全國網球訓練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反對了保守思想、研究了今后網球運動的發展方向:要求在快速進攻、積極上網、力爭主動、狠巧結合、準確的思想指導下努力提高訓練質量和技術水平……

1885年前后,網球運動傳入中國。先是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傳教士和商人之間出現網球活動,后一些教會學校也開展起這項運動,1898年,上海圣約翰書院舉行斯坦豪斯杯賽,這是中國網球史上最早的校內比賽。1906年,北京匯文學校、協和書院、清華學校之間,上海圣約翰大學、南洋公學、滬江大學、以及南京、廣州、香港的一些學校開始舉行校際網球賽,促進了網球運動在中國的傳播。

二、三十年代那時的網球運動只有少數人中間流行。從1924~1946年雖6次派對參加戴維斯杯比賽,多是在第

一、二輪被淘汰,技術、戰術水平較低。

中國成立后,網球運動在起點低、基礎差、交往少的情況下逐漸發展,1953年在天津首次舉辦了包括網球在內的四項球類運動會(籃、排、網、羽),1956年舉辦全國網球錦標賽,后來全國網球等級聯賽定期舉行,并實行升降級制度,還定期舉辦全國網球單項比賽、全國硬地網球冠軍賽、全國青少年網球比賽,近年來又搞起了巡回賽,另外,老年網球賽、高校網球賽、少年網球賽。這些競賽對促進網球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網球運動水平提高幅度較快。1986年第10屆漢城亞洲運動會網球比賽,我國李心意獲女子單打冠軍。1990年第11屆北京亞洲運動會網球比賽,我國運動員獲得三塊金牌、三塊銀牌和一塊銅牌(男子團體冠軍、潘兵獲男子單打冠軍、夏嘉平和孟強華獲男子雙打冠軍)。女子隊參加1991年聯合會杯網球團體賽,在58個參賽隊參賽隊中進入16強,李芳從國際網球排名200號位躍升到155位,夏嘉平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網球比賽獲得男子單打冠軍,……這些成績說明我國網球運動有了長足的進步,令人鼓舞。然而從世界角度看,我國網球水平存在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僅從國際網聯世界排名看,1991我國男子排名最前的是300位,女子排名最前的是155位。

1992年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網球賽,中國選手有5名參賽。女單李芳、陳莉,女雙李芳/唐敏,男雙孟強華/夏嘉平,除女雙進入第二輪外,其他均在第一輪被淘汰。在1994年年終國際網聯世界排名中我國夏嘉平為313位,潘兵為215位,李芳(女)為66位,陳莉233位,唐敏237位。2004年,中國的雙打選手李婷與搭檔孫甜甜站在了邁阿密大師賽的女雙半決賽賽場上,能夠進入邁阿密女雙四強,這對中國姑娘已經創造了中國網球史上新的紀錄:在總獎金高達650萬美元的WTA一級賽事的半決賽上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2004年雅典奧運會,李婷/孫甜甜奪得女子雙打冠軍。

網球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原因 1 網球是一項很好的終身體育項目

1.1 網球項目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1.2 網球項目具有很強的娛樂性

2 網球是世界上是最具影響力的運動項目之一 3 網球是一項高雅的運動 4 網球是一個很有效的社交媒介 5 網球運動符合中國人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我國網球現狀

1、網球人口少大眾基礎薄弱

2、網球競技水平不高

3、網球經濟舉步維艱

4、中國網球“陰盛陽衰”

影響因素

1、社會參與度低

2、網球設施不足

3、培育運動員體制不合理

4、缺乏健康的游戲觀念

5、缺乏網球運動的意識

對我國網球發展建議

1、更新思想觀念,加強網球消費意識的引導

2、繼續深化體制改革

3、繼續健全和完善職業網球俱樂部體制

4、盡快提高網球競技水平

5、加強網球市場的理論研究

6、群眾性的網球運動的開發

我國網球與世界的比較

雖然近年來中國網球運動的發展很快,但是和歐美發達國 家相比,我們在場地數量、網球人口、競技水平及網球文化底蘊 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我國現有的網球軟硬件條件,還遠不 能滿足日益增加的網球人口的需求。歐美的網球運動已有上 百年的歷史,而在我國,真正的發展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 對策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并掌握網球運動的特點和發展規律, 使之與人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并以此 為基礎確立網球運動發展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借鑒國外經驗, 努力與國際接軌。為此,我們應注意吸取以往搞體育的經驗和 教訓,切忌只盯奧運金牌而忽視網球的普及,要積極推動網球 運動市場化,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培養,大力推行學校網球,加強 網球文化的宣傳和建設,注重各類網球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 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網球運動的健康發展

第五篇:中國跨境電商發展歷程

概述:1999年阿里巴巴實現用互聯網連接中國供應商與海外買家后,中國對外出口貿易就實現了互聯網化。在此之后,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實現從信息服務,到在線交易、全產業鏈服務的跨境電商產業轉型。

1、跨境電商1.0階段(1999~2003)

跨境電商1.0時代的主要商業模式是網上展示、線下交易的外貿信息服務模式??缇畴娚?.0階段第三方平臺主要的功能是為企業信息以及產品提供網絡展示平臺,并不在網絡上涉及任何交易環節。此時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向進行信息展示的企業收取會員費(如年服務費)??缇畴娚?.0階段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衍生出競價推廣,咨詢服務等為供應商提供一條龍的信息流增值服務。

在跨境電商1.0階段中,阿里巴巴國際站平臺以及環球資源網為典型代表平臺。其中,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以網絡信息服務為主,線下會議交易為輔,是中國最大的外貿信息黃頁平臺之一。環球資源網1971年成立,前身為Asian Source,是亞洲較早的提供貿易市場資訊者,并于2000年4月28日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股權代碼GSOL。

在此期間還出現了中國制造網、韓國EC21網、Kellysearch等大量以供需信息交易為主的跨境電商平臺??缇畴娚?.0階段雖然通過互聯網解決了中國貿易信息面向世界買家的難題,但是依然無法完成在線交易,對于外貿電商產業鏈的整合僅完成信息流整合環節。

2、跨境電商2.0階段(2004~2012)

2004年,隨著敦煌網的上線,跨境電商2.0階段來臨。這個階段,跨境電商平臺開始擺脫純信息黃頁的展示行為,將線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實現電子化,逐步實現在線交易平臺。

相比較第一階段,跨境電商2.0更能體現電子商務的本質,借助于電子商務平臺,通過服務、資源整合有效打通上下游供應鏈,包括B2B(平臺對企業小額交易)平臺模式,以及B2C(平臺對用戶)平臺模式兩種模式??缇畴娚?.0階段,B2B平臺模式為跨境電商主流模式,通過直接對接中小企業商戶實現產業鏈的進一步縮短,提升商品銷售利潤空間。2011年敦煌網宣布實現盈利,2012年持續盈利。

在跨境電商2.0階段,第三方平臺實現了營收的多元化,同時實現后向收費模式,將“會員收費”改以收取交易傭金為主,即按成交效果來收取百分點傭金。同時還通過平臺上營銷推廣、支付服務、物流服務等獲得增值收益。

3、跨境電商3.0階段(2013~)

2013年成為跨境電商重要轉型年,跨境電商全產業鏈都出現了商業模式的變化。隨著跨境電商的轉型,跨境電商3.0“大時代”隨之到來。

首先,跨境電商3.0具有大型工廠上線、B類買家成規模、中大額訂單比例提升、大型服務商加入和移動用戶量爆發五方面特征。與此同時,跨境電商3.0服務全面升級,平臺承載能力更強,全產業鏈服務在線化也是3.0時代的重要特征。

在跨境電商3.0階段,用戶群體由草根創業向工廠、外貿公司轉變,且具有極強的生產設計管理能力。平臺銷售產品由網商、二手貨源向一手貨源好產品轉變。

對于3.0階段的主要賣家群體正處于從傳統外貿業務向跨境電商業務艱難轉型期,生產模式由大生產線向柔性制造轉變,對代運營和產業鏈配套服務需求較高。另一方面,3.0階段的主要平臺模式也由C2C、B2C向B2B、M2B模式轉變,批發商買家的中大額交易成為平臺主要訂單。

跨境電商行業可以快速發展到3.0階段,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得益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力推動的同時,跨境電商行業的規范和優惠政策也相繼出臺。如《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海關總署2014年第56號)、《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13]894號)、《關于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12]226號)《關于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11]463號)等多項與跨境電商相關政策的出臺,在規范跨境電商行業市場的同時,也讓跨境電商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得到了保障。

其次,在海外市場,B2B在線采購已占據半壁江山。有相關數據指出,在美國,B2B在線交易額達5590億美元,是B2C交易額的2.5倍。在采購商方面,59%采購商以在線采購為主,27%采購商月平均在線采購5000美元,50%供貨商努力讓買家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提升利潤和競爭力。

第三,移動電商的快速發展也成就了跨境電商3.0階段的快速到來。2013年,智能手機用戶占全球人口22%,首次超過PC比例,智能手機達14億臺。同時,另據公開的統計數據,今年圣誕購物季使用移動端進行購物的用戶占比達50%。在美國比價網站PriceGrabber調查中顯示,今年感恩節購物季,40%的消費者會在進商場前進行網上比價,50%的消費者表在商場會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網上比價。

移動電商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大屏智能手機和wifi網絡環境的改善使用戶移動購物體驗獲得較大提高,用戶移動購物習慣逐漸形成。另一方面,電商企業在移動端的積極推廣和價格戰促銷等活動都進一步促進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大幅增長,預計2016年將達到7362.4億元。方便、快捷的移動跨境電商也為傳統規模型外貿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職工信息課程設計報告下一篇:中國移動湖北省分公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