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

2023-06-20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第1篇

一是抓帶頭,明確領導責任。局黨組進一步細化了“一崗雙責”廉政責任分工,使其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依靠全體干部、職工的支持和參與,確保黨風廉政建設有序推進。班子成員帶頭執行廉潔自律規定和要求,要求大家做到的,班子成員率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班子成員帶頭不做。二是抓源頭,明確教育責任。局黨組始終堅持把思想建設擺在首位,引導班子成員積極學習中、省、市紀委全委會精神;深刻學習領會縣紀委監察局有關紀律作風要求——不能做的99件事。堅持每季度繼續組織職工收看《廉政中國》系列警示教育片。對人對事堅持客觀評價,每月在職工例會上堅持對干部隊伍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進行批評教育,實行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止出錯,引導干部提高思想警惕。為了加強學習交流,開通了發改局監察室政務微博。三是抓防范,明確監督責任。定期召開局黨組會、局務會,對“三重一大”事項集體研究決定。圍繞我縣“兩會”確定的科學發展、富民強縣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督檢查。6月底對易地扶貧搬遷、陜南發展專項資金、服務及物流產業發展等政策扶持性專項資金進行督查,配合市審計局開展對以工代賑專項資金進行專項審計。已在單位門戶網站開通黨務、政務公開專欄,全面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嚴格責任監督,嚴格監督檢查項目審批、項目申報、項目管理、招投標監管等

- 1 -

重點環節工作。四是抓制度,明確違紀責任。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相繼制定和完善了一般干部述職述效和考評獎懲制度,優秀干部推薦制度以及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進一步修訂完善《****縣發展改革局公開服務承諾》、《****縣發展改革局首問負責制》、《****縣發展改革局限時辦結制》等制度,并將相關規章制度收集整理,組織集中學習,明確制度要求,明確違紀責任,對照“目標責任書”,嚴格責任追究。 五是抓重點,嚴格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批,根據《****縣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投資項目的范圍、審批權限和工作要求。實行項目審批由縣項目評審小組評審,局務會議審核,報縣項目委員會由主管縣長和縣長審定的審批程序。加強招標監督管理,嚴格依照《陜西省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采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進行項目招標,將招投標信息在“公眾媒體”全面公開,接受全社會監督,實現招投標規范化管理,預防腐敗。為加強項目審批和招投標工作監管,我局認真落實了崗位風險防范措施,并將崗位防范措施上墻,接受監督。

(供稿人:徐松鋒姚遠明)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第2篇

一、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 在勞務派遣方面規定比較原則, 實際操作有一定難度

1. 勞務派遣條款規定的比較原則。

特別是第六十六條:“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2007年底, 全國人大法工委在關于勞務派遣疑問答復勞動部時明確:國內勞務派遣期不得超半年, 崗位為非主營業務, 崗位須為可替代性崗位。如果這一規定理解為勞務派遣崗位應當是同時具備這三條, 勞務派遣的工作將面臨很大調整?!秳趧雍贤▽嵤l例》對這一條沒有做解釋, “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的基本概念需要進一步界定。

2. 簽訂兩次以上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后, 是否要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兩次以上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再續簽時應當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關于勞務派遣的規定中, 強制性地規定了勞務派遣公司應當與勞動者簽訂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這一規定有兩種理解:一方面, 勞務派遣公司與勞動者簽訂的應當是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另一方面, 勞務派遣公司與勞動者簽訂的應當是二年以上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本意來看, 從保護勞動者的角度考慮, 應該理解為后者, 但勞務派遣作為勞動合同法的特別規定, 對于勞務派遣公司與勞動者是否適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兩次以上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再續簽時應當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 還是應當予以明確。

3. 同工同酬問題。

法律規定的“同工同酬”的“酬”具體如何理解仍不明確。根據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勞部發[1995]309號) , “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 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 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也就是說工資是勞動報酬的一種或一部分, 同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 “同工同酬”在理解上應該不存在問題, 但在勞務工和勞動合同制用工之間, “同酬”是指“同工資”、“同勞動報酬”或者“同勞動分配制度”, 應當加以明確。

4. 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 給被派遣的勞動者造成損害的, 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22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或者用工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的, 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為共同當事人。在現實情形中, 如勞務派遣單位在合同的訂立階段就違法侵害勞動者利益, 如扣押勞動者身份證, 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財物, 或者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等侵犯了勞動者的權益, 是否應判令用工單位與勞務派遣單位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是值得商榷的, 因為在此種情形下, 用工單位既未介入該案存在共同侵權的行為, 又不存在共同過錯, 要求其承擔連帶責任會過分加重其負擔, 尤其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 勞動仲裁可能大量產生的情況下, 用工單位的訴累會大大增加。建議在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時, 可對法條作限制性的解釋, 明確用工單位僅和派遣機構連帶承擔有關工作時間、最低工資、加班限制和加班報酬、安全和衛生、反就業歧視、休息休假等與其行為有關的連帶責任。以縮小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

(二) 關于勞動合同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將“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作為勞動合同必備條款進行了規定, 同時規定勞動合同的變更必須與勞動者協商一致, 在部分跨度較大、企業內部行業較多的集團化企業中, 人員的地域流動性比較強, 崗位調整頻率也比較高, 如果在勞動合同中對于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作出了明確規定, 并且要協商一致以書面形式進行變更, 對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將產生很大影響。調查中, 我們遇到這樣一個案例, 某企業國外項目急需一個特定工作人員前往, 該人員以勞動合同中工作地點在國內某市某街道某號為由不愿前往, 企業又無法強制, 在這種情況下, 企業的用工管理權就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換一個角度考慮, 如果其前往, 該企業就需要與其書面變更勞動合同, 但國外項目一般都是采取的輪換工作制, 如果該人員工作數月后回來繼續工作, 該員工的勞動合同還要作書面變更。企業對員工有內部管理的權限, 在不降低待遇的情況下, 為了工作需要對員工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地點作合理調整是比較正常的, 如果每次調整都要協商一致變更勞動合同, 對于勞資雙方都是一種負擔。

(三) 人才流失現象可能進一步加劇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 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第三十七條規定,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 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八十九條規定, “用人單位違犯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 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 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法》充分尊重勞動者的擇業自主權, 一是對企業現行的采用違約金等約束手段留住骨干員工的行為進行了嚴格限制, 規定了勞動者違約金的封頂線, 相當于無成本違約;二是職工解除勞動合同不用再經企業批準, 提前告知即可;三是企業逾期不予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就違犯法律, 要受到處罰。過去企業依靠行政審批和經濟制約留住人才的辦法已不符合法律規定。

(四) 個別條款規定與實際操作存有一定差異

第三十九條第四款實質上是許可了多重勞動關系的存在, 法律規定的對完成本單位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情形, 從行為界定和證據采集方面均不好操作。第五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后15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實現。一方面部分人員解除勞動合同后不提供檔案和社保關系轉移接收單位, 企業無法正常轉辦;另一方面目前社保關系轉移需要停薪次月才能封存賬戶, 辦理轉移審批手續, 15日內難以完成。

二、貫徹《勞動合同法》工作的措施

(一) 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 樹立全員守法意識

《勞動合同法》中首次提出了“誠信原則”, 要積極營造誠信管理氛圍, 繼續加強《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學習活動, 增強員工的法律意識, 讓企業和員工共同明確地認識法律是維護正義, 而不是簡單的扶弱, 職工的權利首先要在自身守法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 要宣揚誠信用工、誠信工作的價值理念, 健全誠信體系, 在全社會形成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二) 依法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體系

規章制度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主要依據。在《企業和職工獎懲條例》廢止的同時, 《勞動合同法》在勞動用工、工資分配、員工的日常管理內容等諸多方面較先前更加細化, 程序要求更加嚴格, 建設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企業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職工管理制度, 細化崗位管理制度和崗位行為規范。在制度建設過程中要著眼于管理體系的完善, 現行各種規章制度應在現有基礎上結合單位管理特點, 對人員招用標準條件、崗位管理規范以及休息休假、日常獎懲具體標準、離職程序等均應及時進行細化規范, 形成完整有效的規范約束網絡, 才能保障內部管理行為的有效開展, 避免管理無標準、處理無依據的尷尬問題。

(三) 扎實基礎, 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員工契約管理

一是以勞動合同為基本框架, 以崗位說明書為基礎, 授權所屬單位根據崗位特性與職工簽訂《上崗協議》, 明確崗位工作內容、職責、標準、考核條件等內容, 作為勞動合同附件, 推進勞動合同個性化管理, 完善《勞動合同法》規定內容。二是建立職工勞動合同履行情況跟蹤評價制度, 如實記錄職工年度績效考核、獎懲、安全健康以及崗位協議履行情況, 并將記錄作為職工合同續訂、解除和崗位調整的參考依據。三是強化勞動合同日常管理, 依據《勞動合同法》及《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要求, 按照“走足程序、留下痕跡”的原則, 對職工勞動合同書以及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基礎資料進行歸類留存, 建立職工勞動合同履行檔案。

(四) 適時調整管理思路, 多渠道補充崗位用工

一是建立社會化、市場化用工機制, 適當通過職業院校引進企業急需的主體工種 (專業) 畢業的高職高專畢業生, 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 確保企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為保障隊伍發展和規避用工風險需要, 針對生產或經營隊伍特性, 對部分輔助性、相對較為獨立的、單一的服務性業務, 可發展若干個合作對象, 并建立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 形成相輔相成的合作網絡, 建立相應的合作對象信息庫, 從目前的完全獨立型施工向部分依靠社會資源的合作型隊伍轉變, 以業務外包的形式借助社會力量, 從而減少自用工總量;三是對關鍵崗位和技術操作崗位優秀的勞務用工進行可適當轉為直接簽訂合同的企業用工, 一方面解決《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的規制, 另一方面保障企業隊伍結構的不斷優化, 滿足主業技術骨干隊伍的接續與培養。

(五) 對企業內部勞動用工進行監督檢查

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勞動合同》的雙向約束的積極作用, 依法加強內部管理, 不定期對《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貫徹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發現問題, 及時糾正。在保證企業依法管理的基礎上, 通過加強形勢任務教育和為員工提供職業咨詢、職業心理輔導及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形式, 了解和平衡員工與企業、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系, 積極營造團結、上進、健康的勞動關系環境, 培養員工依法履約的自覺性, 增強員工歸屬感, 指導員工樹立依托崗位成才, 依靠企業發展的忠誠思想, 共同把《勞動合同法》及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貫徹落實好。

(六) 強化工會組織作用, 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第3篇

《實施辦法》以堅持黨政領導、齊抓共管、預防為主、標本兼治、依法管理、循序漸進為原則, 以達到組織網絡健全、工作機制完善、內部和諧平安、干部職工滿意為目標, 從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區分責任、建立健全制度、重點工作以及考評獎懲等方面確定了具體細則。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將綜治分為七個方面重點工作:加大宣傳力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強化通信網絡安全防護、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深入保障網絡信息安全、抓好通信安全生產、加強內部安全保衛工作等。

針對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將進一步健全綜治維穩工作制度, 形成快速高效執行有力的工作機制。加強信訪工作, 努力做到“件件有著落, 事事有結果”。認真做好電信用戶申訴工作, 妥善化解用戶與企業之間的矛盾。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第4篇

2015年1月1日,重慶火車北站北廣場正式投入使用,成渝、渝利等多條動車運行線調整到北廣場???大量乘客涌向了北廣場。為使乘客能夠平安、順利地出行。公交集團精心組織運力,調整運行方案,落實運行措施,使重慶北站北廣場的公交疏運保障工作順利、有序進行。保障了乘客平安、順利出行。北廣場是重慶火車北站擴容的必然措施。該廣場投入使用后,大量原在南廣場??康膭榆嚱M遷入此廣場???。使該地的客流量劇增。而南北廣場的交通又不甚便利。為此,重慶公交集團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及市交委、市運管局等有關部門的要求,高度予以重視,經過實地調研和勘測,研究并制定了北廣場公交疏運方案。同時多次與行業管理部門及公安交管部門對接,為疏運方案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集團按照方案,對各涉及主營公司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把責任措施落到實處。使北廣場的交通疏運工作得以平安順利進行。

北廣場公交疏運任務,讓公交系統又一次接受了市政府和上級部門以及市民的大檢驗,經受了一次大考驗。重慶公交再次向全社會顯示了公交企業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市民平安出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一次證明了公交企業是一個讓政府放心、市民信賴的團結戰斗集體,廣大公交人是一支思想好、素質高、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敢打硬仗的隊伍。

落實六保工作措施范文第5篇

一、“十一五”時期甘肅省財政支農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 財政支農資金規模不斷擴大, “三增”成效顯著

甘肅是經濟欠發達省份, 各級財政部門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 多渠道增加投入, 調結構挖潛力, 擴總量促發展, 形成了以政府性投資為導向, 工商企業、銀行信貸等為主體的多層次、多渠道投資格局, 有效地緩解了農業投入的供需矛盾。2006-2010年全省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達到628.21億元, 年均增長30.1%,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糧食持續增產, 2010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958.3萬噸, 再創歷史新高, 實現連續8年增產。農業持續增效, 圍繞發展現代農業, 出臺了一系列重點產業和重點龍頭企業扶持辦法, 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提高經濟效益。2010年, 全省農業產業增加值達到575億元, 比2005年增加266.94億元。農民逐年增收, 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恢復性增長, 2010年達到3425元, 比2005年增加1445元, 為構建農村和諧、全面建設小康奠定了的基礎。

(二)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農業基礎地位明顯增強

改善生產、生存條件, 大力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是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治本之策, 也是抓農業的一條根本經驗。近年來, 甘肅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一是改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2006—2010年, 全省水利建設總投資167.46億元, 其中中央投資84.99億元, 地方投資82.43億元。全省新增灌溉面積116.69萬畝, 累計達到2149.91萬畝;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578.28萬人, 累計達到1120.90萬人。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1.01萬畝, 累計達到1261.30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2萬平方公里, 累計達到8.76萬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灌溉、防洪、水土保持為主的水利體系, 在保障農村安全飲水、糧食生產、防洪減災、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爭取國家補助, 足額落實地方配套, 全面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草原生態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 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755.8萬畝, 其中:退耕地還林1003.3萬畝, 荒山造林1557.5萬畝, 封山育林195萬畝;三是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至2008年, 我省開展第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省級每年安排6200萬元專項資金, 在全省范圍支持1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從2009年開始, 開展第二輪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省級每年籌措安排14000萬元, 支持3個試點市、11個試點縣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四是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2006—2010年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累計達64.68億元, 突出支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科技扶貧、產業開發、勞務輸出等重點, 促進貧困地區增強自主造血功能, 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全省貧困人口從2005年的503.86萬人減少到309.8萬人, 貧困面由37.2%減少到了14.8%。43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05.55元增加到2599元,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 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迅速發展, 現代農業取得實效

一是認真落實好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政策。近年來, 甘肅省認真落實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政策, 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落實意見,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 科學合理地選擇確定項目, 認真編制規劃和實施方案, 同時, 切實加強項目組織實施工作, 及時撥付資金, 確?,F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落到實處;二是大力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按照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六大行動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 從2009年開始, 省級財政設立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專項資金1億元, 同時整合支農資金, 選擇關鍵環節, 大力支持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 (面積達到了1000萬畝) 、馬鈴薯、草食畜、中藥材、蘋果、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與此同時, 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 2010年, 全省肉蛋奶總產量139.9萬噸, 蔬菜總產量1145萬噸, 分別比2005年增長22%、32%。特色優勢重點產業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規模優勢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736家, 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顯著增強, 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4%。

(四) 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穩步推進, 支農資金管理取得新突破

2006年以來, 甘肅省按照財政部統一部署, 積極開展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 各試點縣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制定了支農資金整合五年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 以整合規劃為依據, 以項目為載體, 搭建整合平臺, 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集中投入, 逐步實現支農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向產業集聚、地域集聚和項目集聚的目標任務, 加快了地方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的發展步伐, 促進了地方區域經濟發展, 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礎。據統計, 省級考核的26個資金整合縣, 2010年累計整合使用各項財政支農資金48.6億元, 其中:整合部門管理使用的財政支農資金19億元, 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和群眾投資投勞29.6億元, 確保了2010年支農重點項目和現代農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與此同時, 省級財政會同有關部門, 建立協調配合工作機制, 著力支持了省委省政府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提出的一批農業重點項目建設。整合規模由2009年的4.3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4億元, 重點支持了旱作農業、草食畜、馬鈴薯、中藥材、節水農業等農業重點項目建設。通過資金整合, 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面積從2008年的289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1048萬畝, 成為我省普及速度最快、覆蓋面最大的一項先進適用技術;馬鈴薯脫毒種薯, 特別是脫毒原種的繁育能力顯著增強, 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草食畜、中藥材、蘋果、蔬菜等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同時,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甘肅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 由甘肅省財政廳牽頭, 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 研究制定并上報甘肅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行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完善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工作的通知》, 在全省積極推進了惠農財政補貼改革工作。據統計, 2010年, 全省通過“一冊明一折統”方式發放各項惠農補貼項目多達30多項, 發放惠農財政補貼資金70多億元。

二、當前甘肅省財政支農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從總體上看, 甘肅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好成績, 但農村基礎脆弱、農民增收困難,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財政支農工作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投入總量不足;二是農業資金投入渠道窄, 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從我省目前情況來看, 財政支農投入, 主要依賴于中央財政, 從近幾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看, 投入農業特別是農業生產的投入所占比重較小;同時, 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滯后, 導致有效的農業信貸資金投放嚴重不足;三是支農資金投入渠道多, 難以發揮整體效益;四是資金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資金使用和項目管理方式還需進一步規范;五是基層財政建設有待加強。

三、“十二五”時期甘肅省財政支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

今后五年, 是甘肅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 甘肅省委、省政府已明確提出“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總體思路, 為此“十二五”時期甘肅省財政支農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認真貫徹中央和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三農”的方針政策, 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 進一步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按照工業化思維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積極探索支農模式, 不斷完善政策措施, 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 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開創財政支農工作新局面。

(一) 進一步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 切實加大財政支農投入

繼續落實好增加“三農”投入的各項政策, 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 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不折不扣地落實財政支出“三個優先”的政策規定, 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不斷增加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投入,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六大行動”, 重點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盡快形成有效的農業生產能力。建立健全各級財政責任分明的投入分擔機制, 明確各自支農投入責任和支出范圍, 逐步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的支農投入體系和上下聯動、統籌兼顧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格局。繼續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 不斷完善惠農財政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方式, 落實各項惠農政策。

(二) 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 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進一步加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作力度, 以縣級農田水利規劃為平臺, 以小型農田水利補助資金為引導, 整合相關資金, 集中投入, 整體推進。繼續支持做好1-5萬畝灌區節水改造建設項目。加大補助力度, 提高補助標準, 大力支持梯田建設, 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加快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 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繼續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 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提高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 同時,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 多渠道籌集公益林補償基金, 建立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績效考評制度。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 圍繞發展項目, 著力在完善規劃、促進公共資源優化配置、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實施農民增收“六大行動”、農村危房改造以及培育新型農民和村莊整治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堅持開發式扶貧方式, 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繼續增加財政扶貧資金, 建立健全中央、省級與市縣共同增加投入的協同機制;完善扶貧開發戰略, 實行新的扶貧標準, 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 并把盡快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 確保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 完善資金分配辦法, 強化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激勵機制, 加大“以獎代補”力度。

(三) 進一步加大優勢產業扶持力度,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繼續做好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在繼續堅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創新機制的原則下, 認真落實好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政策,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二是完善和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加大良種補貼力度, 提高補貼標準, 落實好良種補貼全覆蓋政策;做好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試點工作, 大力支持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提高補貼比例和補貼標準;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生豬生產和奶業生產的扶持政策, 進一步加大對生豬和奶牛良種補貼力度;三是突出支持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和資金整合力度, 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補助, 采取以物代資、以獎代補方式, 支持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技術, 實施馬鈴薯增產增收項目、大力扶持草食畜牧業、中藥材、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四是積極探索支持循環農業發展。以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為目的, 結合各地農業產業結構, 因地制宜支持推廣循環農業技術, 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 不斷促進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 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 實現農業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轉變。

(四) 創新農業投入引導機制, 促進農業投入不斷增長

一是探索建立吸引金融投入新機制。廣辟重點支農項目投融資渠道, 支持成立農業投資公司、農業貸款擔保公司等, 多方搭建農業投融資平臺, 以此為“踏板”和“紐帶”, 做好與銀行業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優惠政策的對接, 積極吸引金融資金投入, 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二是探索建立吸引工商資本投入的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 健全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逐步降低和防范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同時, 積極采取貸款貼息、投資補助、以獎代補、稅收優惠等方式, 對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給予鼓勵和支持, 以解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領域的“市場失靈”問題;三是探索建立吸引農民群眾投入的激勵機制。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把項目選擇權真正交給農民, 廣泛采取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等辦法, 鼓勵和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扶持下, 主動投資投勞參與農業項目建設, 切實發揮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五) 加大資金整合力度, 完善資金整合機制

一是從職能調整入手克服資金整合中的體制性障礙。積極推進建立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 各部門分工協作的聯席會議制度, 統籌協調配置各方面的支農資金, 充分發揮好綜合和整體效益;二是從專項設置入手梳理完善支農政策體系。注重運用政策、資金等手段, 引導地方各級合理確定支農資金分類, 及時取消、壓減、調整有關專項資金。特別是在新增專項資金設置上, 應盡量安排綜合性項目, 按照統一規劃, 分工協作、共同實施;三是從重點項目入手搭建支農資金整合的新平臺。省級財政將以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和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兩大專項資金為平臺, 以縣域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重點, 建立財政支農資金整合新模式, 引導各級各部門將有關支農資金特別是生產性支農資金統籌安排使用, 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農業優勢產業發展, 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從激勵機制入手調動地方開展支農資金整合的積極性。省級財政將選擇部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縣和省直管縣, 積極探索建立“縣級自主整合、上級績效考評、專項資金獎勵”的支農資金整合新機制, 鼓勵縣級政府立足當地實際, 以主導產業、重點項目或優勢區域為平臺, 以統一規劃為指導, 將各級次、各部門、各渠道資金統籌起來, 捆綁使用。省級財政在對縣級整合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績效考評的基礎上, 對資金整合效果明顯、成效突出的地方, 結合支農專項資金分配給予獎勵, 引導和鼓勵基層自主開展整合工作。

(六) 完善預算執行機制, 加快資金支出進度

一是進一步做好上下級直接的政策銜接。上級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應及早研究謀劃、提出意見, 并告知下級財政部門有關政策出臺、資金補助等情況, 以便下級財政部門及時研究實施意見、編制項目規劃、分配下達資金, 盡可能做到支農政策體系完整、內容統一、標準一致;二是規范資金分配辦法。繼續推廣運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學分配方法合理分配支農資金, 并利用以獎代補、民辦公助、以物代資、獎補結合等有效的激勵引導手段, 不斷完善支農資金分配管理機制。特別是要逐步建立支農資金安排與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績效考評結果相銜接的分配制度;三是規范支出行為。對直接補貼農民的資金, 要通過“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方式, 及時足額地兌現給農民。進一步推廣財政支農資金國庫集中支付、縣級報賬制等管理措施, 努力提高支農資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規范性;四是加快支農支出進度。根據農業季節性明顯、時效性強的特點, 采取得力措施, 切實加快支出進度。堅決杜絕人為滯留支農資金的現象。正確處理好支出進度和支出管理的關系, 防止出現資金使用單位突擊花錢、違規花錢等行為。

(七) 建立支農資金績效考評機制, 切實提高考評結果應用水平

穩步擴大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考評范圍。全面開展事前績效審核、事中績效跟蹤、事后績效檢查的全過程績效考評。探索建立省直農口部門預算管理績效考評制度, 及時調度、評價省直農口部門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財務資金資產管理、財政決算、項目建設等情況, 切實強化部門在預算編制和執行中的主體責任。切實提高績效考評結果應用水平, 把考評結果真正作為預算安排和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并將考評獎懲措施進一步具體化、系統化、規范化, 切實發揮績效考評對預算編制和資金分配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八) 加強基層財政隊伍建設, 強化鄉鎮財政監管職能

上一篇:疫情排查工作措施下一篇:醫院疫情工作措施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