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

2024-03-27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政治作為一種生活實踐活動,本身就內含著政治價值與政治活動的統一,由此決定了政治活動應是經驗性與規范性之間的一種張力。站在這種立場上審視政治概念在西方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古代人的政治觀念與近代人的政治觀念分別走向了追求政治活動與追求政治理性的兩個極端,而唯有馬克思主義才使得政治回歸到了其現實生活的根基之中。

關鍵詞:政治概念;政治活動;政治價值;政治理性

對“政治”這一范疇,由于觀察立場、實踐地位等不同,人們常常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追問“什么是政治?”將不會有什么確定的答案。本文試圖從不同視角來闡述人們對“政治概念”的理解,并說明“政治”本身就是一種二元結構。

一、政治概念的思想追溯

(一)亞里士多德:政治是參加城邦的活動

在古希臘時代,政治活動都與城邦有關,城邦,原來是指“城垛”(the citadel)所在或指涉城垛內外居民全體,慢慢變成一個強調“全體公民共同體”的概念。后來,所有與政治活動有關的概念都由“城邦”衍生出來,例如,希臘文的polites是指享有參與城邦事務權利的公民politeia是城邦的憲法、政體或生活形態;polkeuma是掌握城邦統治權的統治團體politikos是政治家等等,政治也就成為與“私人”相對立的“公共領域”?!墩螌W》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來自于家庭:家庭集聚為村落,村落發展成了城邦,這是人類自然而然發展的結果。城邦的出現,除了促進相互利益的極大化外,更主要的是為了“追求最高的善”,達成“自足的生活”?!拔覀兛吹?,所有城邦都是某種共同體,所有共同體都是為著某種善而建立的(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著他們所認為的善),很明顯,既然所有共同體都在追求某種善,所有共同體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那就是所謂的城邦或政治共同體?!弊罡呱凭褪恰靶腋C篮玫纳睢?,包括外在諸善(如財富、權力、聲譽)、身體諸善(如健康、美貌)及靈魂諸善(如勇敢、節制、良善)等,其中以靈魂諸善為最重要。而城邦乃是幫助人們實現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場所。

政治生活乃是公民之為公民的體現方式,或者說,是人在城邦生活中意義和價值的實現方式,政治被人們當成一種追求的生活樣式而被實踐著。人們普遍認為:“所有共同體中最崇高、最有權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币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治活動被賦予了深刻的價值在內,城邦公民只有在政治活動中才能找到自身的意義之所在,人們只有在公民社會中并且只有通過公民社會才能達到其本性的完美。所以,在古希臘,政治是公民踐行德性的最好方式?!皢渭円饬x上的公民,就是參與法庭審判和行政統治的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要求?!灿匈Y格參與城邦的議事和審判事務的人都可以被稱為該城邦的公民,而城邦簡而言之就是其人數足以維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組合體?!?。

(二)霍布斯:政治是一種權力活動

在15-16世紀,馬基雅維利首先將政治學與道德分離開來,主張從現實經驗和人性出發觀察政治問題,認為統治者應該順應形勢變化,采取不同對策才能取得政治成功?;舨妓褂捎诖_立了個人權利、自然狀態、社會契約等概念,被視為近代政治概念的奠基者。

霍布斯采取了與古希臘相對立的角度思考政治問題。亞里士多德從宇宙目的論角度來闡釋政治,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幸福生活”,而霍布斯采取機械論的思考方法,從感性出發,使利己主義成為說明政治行為根據的心理學基礎?;舨妓狗磳喞锸慷嗟碌摹叭颂焐褪钦蝿游铩边@一說法,認為社會起源于相互需要或追求榮譽,而非天性。他說,人是自利的動物,在自然狀態中人們相互猜疑、爭斗,而在自然狀態中,人們的身心條件大致相等,甚至連好惡的事物也約略一樣。人人都想擴大利益,保全性命,爭取榮譽,于是出現戰爭。幸虧大家都有理性,“把大家所有的權利和力量托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的意見把大家的意志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一人格是大家人人相互訂立信約而形成的,其方式就好像是人人都向每一個其他的人說:我承認這個人或這個集體,并放棄我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授予這人或這個集體,但條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權利拿出來授予他,并以同樣的方式承認他的一切行為?!彼?,自然狀態必然會向社會狀態過渡?;舨妓顾f的政治,指的就是依據人們的自由意志的判斷,以平等的方式締結契約,建立至高統治權的過程。

古希臘政治向近代政治的轉化是“應該怎樣”向“實際怎樣”思維方法的轉變。古希臘提倡“應該是什么”角度(即善)來說明政治,而近代不關注“應當”(即善),更多的是關注“實際上是什么”(即正當),因而是從“人性”而不從“神性”立場出發,根據因果關系推導政治的概念。

(三)施密特:政治是敵我對立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是一本專門討論政治概念的著作。施密特不從實質性的活動或目標來定義政治概念,而是從某種非實質性的層面人手,“政治的定義只能從發現并界定政治特有的范疇來獲得。對比于人類思想行動中各種相對獨立的活動(特別像道德、審美、經濟等),政治自有其判準,而這些判準可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笔┟芴財[脫了從名詞角度來看政治問題,而以形容詞化的名詞來看待政治本質問題。施密特認為,“政治不過就是精神一教會與世俗一政治之間的對立:政治意味著兩種具體秩序之間的緊張關系?!眲澐謹秤咽钦蔚臉藴?。他推導說,“道德領域是善和惡,在審美領域是美與丑,在經濟領域是利與害,問題在于,是否也有這樣一種特殊劃分來作為政治及其內容的簡明標準?!姓位顒雍驼蝿訖C所能歸結成為的具體政治性劃分便是朋友與敵人的劃分?!?/p>

當然,施密特強調他所謂的敵人并不是一般的競爭者或對手,更不是我們私下里憎恨的人,“我們與政治上的敵人對立,戰斗,甚至加以鏟除,不需要出自個人的恨意,然而,政治敵人畢竟是外人,非我族類,他的本性是以使他在生存方面與我迥異,所以,在極端情況下,我就可能與他發生沖突?!?/p>

(四)奧克肖特:政治是一種“暗示”

在《政治中的理性主義》一書中,奧克肖特考察了兩種“政治”概念的理解。一種是經驗政治觀,即認為政治是一種經驗活動,它只是追求當下的目的和欲望,而沒有政治的計劃和目的?!皩⒄卫斫鉃榧兇饨涷灥幕顒邮遣缓线m的,因為它根本沒有揭示一種具體的活動樣式。它還有附帶的缺點,即似乎鼓勵無思想的人去追求一種參加他們社會的安排的方式,這種方式可能有不幸的結果;試圖做內在地不可能的事總是一件有破壞性的事?!绷?

一種政治觀是意識形態的政治觀。在這里,“政治”被理解為一種純粹的抽象目的?!叭藗兗俣ㄕ我庾R形態是理智預先策劃的結果,因為它是一批原則,本身不是由于參加了一個社會的安排所致,它能決定和指導那個活動的方向?!薄白詈唵蔚恼我庾R形態就是單一的抽象觀念,像自由、平等、最大生產率、種族純潔,或幸福。在那種情況下,政治活動被理解為保證一個社會的安排符合或反映所選的抽象觀念的事業?!?/p>

奧克肖特反對這兩種政治觀,特別是第二種觀點。他認為,政治活動當然要追求某些理想和目的,但這些理想和目的不是通過抽象演繹出來的,而是應該在我們的生活中“暗示”出來的。將政治理解為一個獨立地預先策劃的活動是一個誤解?!昂喲灾?,先有政治活動,政治意識形態隨之而來;我們正在研究的對政治的理解在嚴格意義上有本末倒置的毛病?!彼昧溯^多的篇幅來批判這種政治觀,并分析了其原因。在他看來,意識形態的政治觀就是“理性主義”的政治觀,而所謂的“理性主義”的理性,不是一般的理性,而是近代以來流行的技術理性,這種理性是可以學習和繼承的“知識”,也是專注于確定性的“知識”。技術理性在政治上所造成的結果是理性主義的“政治”成為了技術政治的替身。

在批判兩種政治觀后,他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政治是一種“暗示”,“政治是參加一批人的一般安排的活動,這些人由于機遇或選擇而走到一起,在此意義上,家庭、俱樂部和各種學會都有它們的‘政治’?!@個活動是除了兒童和瘋子外,群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份和有責任的活動?!?/p>

二、政治概念的哲學分析:政治概念的邏輯悖論

“政治”概念的多歧性,大致都可以把它規定在“活動”概念之內,把“政治”當成一種“活動”來對待。而作為“活動”的政治必須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例如:第一,政治活動是發生在公共領域,如果把政治當成一個公共領域來看待,這個領域該如何劃定?第二,如果把政治當成一種活動來看待,這種活動的特質是什么?它有沒有什么特定的目的或功能?第三,政治的本質是理性的嗎?政治之中該不該講理性?等等。人們認為,作為“活動”的政治關鍵就是要處理“個人活動”與“公共利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矛盾關系。

在古希臘時代,個人包括在城邦之內,公民之為公民的體現方式就是通過在城邦中反映出來,或者說,政治被人們當成一種追求的生活樣式而被實踐著。公共利益先于個人利益,個人只具有次要的實在地位,“個人行動”并不是在本體論意義上或經驗上優先于社會而存在。古代人的目標是在有共同祖國的公民中間分享社會權力,但是,“古代自由的危險在于,由于人們僅僅考慮維護他們在社會權力中的份額,他們可能會輕視個人權利與享受的價值?!倍诮?,古典自由主義者強調“個人行動”對社會有一種本體上的優先性,社會屬于次要的地位,個人具有“天賦權利”,而政府就是為了保護個人的權利不受侵犯。后者是前者的手段而不是相反?;舨妓?、洛克等古典自由主義者強調公民私人權利不能被侵犯,個人擁有自由權利,但“現代自由的危險在于,由于我們沉湎于享受個人的獨立以及追求各自的利益,我們可能過分容易地放棄分享政治權力的權利”。對于盧梭來說,現代個人的境遇是自相矛盾的:個人必須依賴他人(公共利益)才能生存,但現代人被迫與他人合作(公共利益)而又一心考慮自身的利益。盧梭的個人與公共利益的矛盾,直接導向了“公意”的產生。他認為,對這一根本問題的解決在于“公意”,“公意”是每個人的“共同利益”。在一個社會共同體內,每個成員既有特殊利益,又有共同利益?!肮狻笔怯擅總€人特殊利益中共享的部分構成的。但每個人在向公共領域轉讓所有權利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在繼續擁有自己的權利。因此,公共利益與個人活動實現了“同一”?!肮狻庇肋h是正確一致的,“公意”通過主權得以實現,所以,主權也就具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但是主權在執行過程中,卻遇到了難題,當權者常常以“公意”的名義為借口,對他人實行奴役。再說,“公意”本身的虛幻性,也不利于人們進行自由權利的保護。

故此,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出現了兩大政治思想流派,一種是洛克等人所開啟的,經由密爾至哈耶克等人所強調的“公民自由權利至上,以法治約束政府,崇尚的是代議制的民主”這一流派。另一種是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經由黑格爾到阿倫特等人所強調的公民對政治的積極參與流派。強調對公民自由的保護與強調公民對政治的積極參與,是政治哲學家們一直試圖解決但難以解決好的問題。

奧克肖特等人試圖從政治與理性的關系角度來解釋政治概念本身的矛盾。在奧克肖特看來,政治活動又是捉摸不定的,沒有統一性,它之所以成為知識的可能對象,是因為它的所有部分不是同時變化的,它經歷的變化潛伏在活動之中?!皼]什么會長期不變,一切都是暫時的?!痹谡问聞丈?,只有猜測和純粹意見,而沒有普遍必然的真理。所以,在奧克肖特那里,理論是一個起事后解釋與回應的應聲蟲,而政治活動本身也無非是一個沒有長遠目的的“大海航行”。在政治活動中,人們是在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航行,既沒有港口躲避,也沒有海底拋錨,既沒有出發地,也沒有目的地?!鞍凳尽敝荒苁窃谝欢ǚ秶鷥绕鸬揭环N導向作用的反思而已。在他那里,政治概念仍然是被片面化地理解的,政治活動與政治理論的關系仍然相脫離。

其實,不管是政治概念的何種概括,都必然面臨著政治活動的兩面性。根據康德的觀點,每一種活動都必將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表示與客觀相聯系的必然性的法則;二是把意志對上述行為作出的決定的原則主觀地聯系起來,從而使得參與活動具有了意義,成為了該行為的動機。政治活動也處在“既要求把規則當成外在的一致,也要把它當成行為的一種動機”這樣一種二律背反的處境中。例如,在古希臘時代,政治生活乃是公民之為公民的體現方式,或者說,是人在城邦生活中意義和價值的實現,政治被人們當成一種追求的生活樣式而被實踐著。人們普遍認為城邦這一共同體旨在追求某種善,因而,所有共同體中最崇高、最有權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治活動被賦予了深刻的價值意義在內,城邦公民只有在政治活動中才能找到自身的意義之所在。人們只有在公民社會中并且只有通過公民社會,才能達到其本性的完美,政治具有內在的價值。但是,人畢竟是社會中理性的人,而政治也必須要服從一定的規則,對政治的價值追求不能代替政治的理性追求。遵循政治的規則中,人們又把政治當成一種外在的目標。古代人的政治觀念與近代人的政治觀念恰好是片面化地理解了政治概念。近代人在對政治理性的追求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肇始于近代的工具理性在政治領域的極度擴張,使政治價值理性被湮沒,促使多數人在政治生

活中無法找到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如霍布斯所言:要確保智慧成為現實,就得肅清懷疑論,還真理一個絕對可靠的基礎,在所有已知的科學探討中,只有數學是成功的,因此,新的教條主義哲學必須按照數學的模式來建立?!暗芽▋簺Q定性地把培根對古人的革命轉變為一種數學和科學的形式?!芽▋菏降姆椒?,正如在《規則》中所描述的那樣,必然導致把人所建立的規則強加給多種多樣的研究對象,或者在自然之光的目光下的東西,從而使之屈從于研究者理智的統一體,但也屈從于其意志?!崩硇灾髁x“政治”相信人類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設計、監視社會和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這似乎保證了人類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達到完美的境地。理性是決定事物的價值、觀點的真理,或行動適當與否的力量。近代以來人們對政治理解的片面化,必將導致把政治劃分為現實社會生活的一個獨立的領域,從而將政治工具化,使得政治生活脫離大多數人的生活世界。

三、政治:作為一種生活實踐

對“政治概念”的誤解必然導致政治遠離人的生活本身。在文德爾班看來,存在著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事實世界,一個是價值世界,事實世界是表象(現象)世界、理論世界,價值世界是本體(自在之物)世界、實踐世界。與這兩個世界相適應,他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范式,前者追求的是嚴密的理性邏輯、普遍的真理和知識體系,在理論形態上表現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后者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其理論形態表現于道德哲學、社會哲學、實踐哲學等。政治哲學顯然屬于實踐哲學范式。所以,在政治中,政治不能沒有價值追求。這種追求是哲學的,因而是終極的,它所要追問的不是政治活動的具體目標,而是由政治事物的內在本性決定的終極價值。但是,人類的價值追求并不能脫離生活,它是現實的人同滿足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因為任何價值都有其客觀的基礎和源泉,具有客觀性,是人的某種需要同滿足這種需要的客體屬性的特定方面的交接點。而且,人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在現實的人同客體的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即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只有通過社會實踐,人們才能發現客體事物及其屬性對自己的實際意義,并自覺地建立起同客觀事物之間現實的價值關系;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人們才能實際地發現和掌握關于客觀事物的屬性的理性使用方式,使客觀事物更加有益于人,以人所需要的形式為人們所占有,亦即使它們的價值得以實現。因此,價值一方面具有意義的向度,另一方面又不能離開理性的向度。人們在追尋意義的同時,不能忘記,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使客體的屬性功能合乎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價值與政治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政治價值是反映政治主客體關系的概念,它通過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的認同或排斥、支持或反對、構建或廢除的政治實踐活動反映出來。政治的價值蘊含著實踐的目的性,主體通過實踐活動能夠獲得自身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并使之賦予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同時,這種實踐的意義還有其更為深刻的內涵,即實踐就是通過一定的人類理性協作性活動方式,在追求這種活動方式本身的卓越的過程中,獲得這種活動方式的內在利益,實踐的價值關系中內含有價值與理性的統一。在這一點上,與奧克肖特理解的實踐不同,實踐并非捉摸不定的,沒有統一性的政治活動,政治理論在政治中的作用也并非是對政治活動的回應的應聲蟲。在馬克思主義這里,政治實踐本身就是政治價值與政治理性的統一。

在政治實踐活動中,不應該把政治活動與政治理論分開來理解。在馬克思看來,任何一種哲學或理論,其根基都在于現實生活之中,任何理論都來源于并受制于生活實踐。但是,馬克思視實踐為本原,并不否認理論的作用,他“反對理論哲學的方式,但卻并不一般地反對理論體系?!薄斑@是因為否定理論活動主體能夠絕對地超越于現實生活,并不否認理論主體能夠相對地超越于現實世界?!毕喾?,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和批判功能?!叭绻裾J理論對于現實生活的任何超越性,把生活世界視為終極的東西,那么,理論不可避免地會成為一種現實生活的應聲蟲?!?/p>

政治活動既是經驗性的,又是規范性的,政治概念應是經驗性與規范性之間的一種張力。經驗性政治概念告訴我們政治在現實生活中指涉哪些現象,經驗性的定義是用來幫助我們察覺日常生活中哪些人、事、物與政治有關。規范性的政治概念建議我們理想的政治應該意味著什么。規范性的定義是用來描繪一種美好的圖像,鼓勵我們在進行政治活動時以之為標桿,使人性得以提升,世界更趨完美。政治的經驗性與規范性是不可分離的。

責任編輯 劉榮軍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第2篇

憲法修改的歷程,實際上就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軌跡,是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證明,也是中國憲法制度不斷完善、憲政事業持續進步、憲法作用逐漸增強的真實記錄。

助推經濟體制改革

20世紀80年代初,安徽蕪湖“傻子瓜子”創辦人年廣久,因為請了12個待業青年做雇工,突破了當時雇用8個人即為資本家的標準,而波瀾驟起。

而當時在浙江東南面,以溫州“八大王事件”(八位個體戶被舉國通緝)為代表的經濟整頓攪動得大半個溫州城噤若寒蟬,個體戶與私營老板,人人提心吊膽,無不擔心“八大王”的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溫州市工業在1980年增速為31.5%,到1982年卻下滑到-1.7%,其后3年一直徘徊不前。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正在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在一些地區,私營經濟實際上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如何確定私營企業的性質,讓它在發展生產力、繁榮經濟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當時的認識,私營經濟是帶有剝削性質的資本主義經濟,它是在個體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對公有經濟起著重要的補充作用。如果限制其發展甚至取締它,不但私營經濟本身會逐漸萎縮,個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國民經濟和體制改革的發展必然減緩,所以必須通過修改現行憲法,給私營經濟以恰當的生存地位。

“讓他經營一段,怕什么?傷害了社會主義嗎?”鄧小平聽說“傻子瓜子”后明確表態。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農民向各種企業投資入股,興辦各種企業,國家要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不久,“溫州八大王”得以平反。

順應時代潮流,引領私營經濟發展,憲法修改勢在必行。1988年現行憲法第一次修正,第十一條增加規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這是一個重大突破。這次修憲,肯定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在土地所有權問題上,這次修憲肯定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1992年春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1993年修憲,繼“私營經濟”之后再為“市場經濟”正名,明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還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寫入憲法。1999年修憲,又把非公經濟提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將私營經濟等非公經濟平等地納入到了國家經濟的體系中。2004年第四次修憲一口氣提出14條意見,將第十一條修改為:“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經濟的發展”,并對其“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正是在憲法的確認與指引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突破思想禁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深化,修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勾畫國家發展宏圖

憲法不僅描述了當下的社會現實,更勾畫了國家發展的偉大宏圖。無論是“共同綱領”、“五四憲法”,還是改革開放背景下制定的“八二憲法”,都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指引國家建設未來方向的航標。

1993年第二次修憲,國家根本任務又一次修正方向,從而開啟了中國“富強”之路。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被明確寫入憲法,這是對國情的科學判斷,也是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在此大背景下,憲法規定,國家將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國家的奮斗目標,則由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變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兩個字的增加、兩個詞順序的變化,看似微小,卻寓意深刻。在憲法的普照下,“富強民主”成了時代中國的最強音。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全面建設惠及全國人民的小康社會,成為黨領導下的華夏兒女激情澎湃的奮斗目標。2004年修憲,明確指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增加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同時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路徑和更為光明的圖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共和國的憲法上留下了輝煌的足跡。從“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現代化建設”,再到堅持改革開放載入憲法,回答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究竟多長”、“改革道路會不會變”等疑慮,四次修憲,一脈相承,與時俱進,與時代同頻共振,強力地推動著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輝煌未來。

保障人權與私產

“人權”在中國曾經是一個禁區。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們不僅在憲法和法律上不使用人權概念,而且在思想理論上將人權問題視為“西方產物”。特別是“文革”時期,受極“左”思潮的影響,人權被當成資產階級的東西加以批判,在實踐中也導致了對人權的漠視和侵犯。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一些重要報刊還以“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人權不是無產階級的口號”等為題,發表過一大批文章,把人權看作資產階級的“專利”,強調“無產階級歷來對人權口號持批判的態度”。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進行了再認識,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我們正確認識人權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1991年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權為主題的官方文件。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首次將人權概念寫入報告,明確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p>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再次在主題報告中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確立為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重申在“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中,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在這一背景下,2004年修憲時,“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最為耀眼的條款,人權這個政治概念首次被提升為憲法概念,上升為人民和國家的意志。這次修憲還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边@表明,我國在憲法中首次確認私有財產權的地位,確立私有財產權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成為了人權的一項重要內容。

人權入憲帶動了中國法治理念的全面更新。在2012年3月,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再度出現在素有“小憲法”之稱的刑訴法修正案中,人們發現從“人權入憲”到“人權入法”,人權價值已經深深融入到中國法治的骨髓之中,也必將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之中。

從刀“制”到水“治”

從古至今,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方法,即依法治國(或稱法治);另一種是以言代法、依人而治的方法,即以人治國(或稱人治)。要法治還是要人治,這是任何政治體制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法治國家的顯著特征。1999年修憲中,一個非常耀眼的亮點,就是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了憲法。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決定,從此,“法治”成為了國家意志,在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史上樹起了一座嶄新的豐碑。

2011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宣布“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由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回顧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正式文件中提的都是“法制”而非“法治”。1996年的八屆人大四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確定為治國方略,但一年多以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卻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雖只改動了一個字,卻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制”與“治”雖是一字之差,卻是治國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制度,而法治不僅強調要有法律制度,還強調憲法和法律要處于至上的地位。法治的精髓保障人民權利和自由的同時,限制公權力的濫用。

“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币婪ㄒ幏逗椭萍s國家機關的權力,確保其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依法治國”的入憲,正是為國家權力依法行使打造了一具堅固的“籠子”,同時也為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提供了一道堅實屏障。

“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痹邳h的十八大報告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將引領中國法治建設邁向新征程。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一百多年以來,英國著名學者戴雪的《英憲精義》,對于我國的憲法學者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在建構憲法學科和促進國人憲法知識方面,它都發揮了啟蒙教本的作用。此書的主要貢獻是明確了憲法學者的職責以及憲法的概念。此外作者系統地分析了歐洲各國的憲法且將其與英國憲法進行對比,由此得出英國憲法自身的特點。在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分析和了解這些理論,對于我國的憲法和憲政的成長都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英國憲法;中國憲法;憲政

英國憲法毋庸置疑對全社會憲政制度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但是英國是不成文法國家的典型代表,一直以來都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要想研究英憲的憲法理論,只有在憲法慣例、憲法性判例和憲法性法律中來探索,這樣的研究方式無疑具有較高的難度。然而《英憲精義》的作者戴雪不畏艱難,打破傳統憲法的束縛,由此為憲法學的研究開拓了一片新的局面。他對傳統憲法學進行了客觀而深刻的批判,與此同時也注重吸收其進步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此構建了我們今天理解的古典憲法學。他在1885年出版的《英憲精義》(“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囊括了其理論精髓。直到今天,這部書仍然是現今學者研究英國憲法的權威。

英國憲法“不成文”的特性, 使得學者們缺乏“成文憲法”的明確對象,因而增加了憲法學者們的研究難度。然而打破傳統思維,另辟蹊徑,從憲法的實質性入手,在眾多文獻中探尋出,英憲的三大精義——議會主權、法律主治、憲法與憲典的聯系。正如作者在序文中講到:“這部書不是一部憲法大綱,更不是一部憲法通論,其目的只在于探討英憲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或稱基本精義?!?/p>

一、憲法學人的職責

憲法學者的天職和使命是什么?怎樣成就偉大的憲法學者?一名憲法學者怎樣為其民族和國家做出貢獻?他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他又怎樣發現研究對象?這都是那些致力于憲法學的人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戴雪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戴雪說:“凡是英憲的學生,其所有本分,既不可信口雌黃,亦不可純然敬畏,惟應博學與審問憲法的真相,凡是英憲的教師,其所有職務,既異于批評者所為,亦異于解嘲者所為,惟在于祛疑辨惑,與闡明法理?!雹?/p>

由此可見,戴雪對于憲法學人的天職的論述具有鮮明的分析法學的痕跡。簡而言之,就是體現了奧斯汀和邊沁的觀點。奧斯汀的《法學的范圍》的主體部分就是專門為我們解釋什么是法律。邊沁把法律的研究分為兩大類:第一是解釋和分析的學問;第二是審查和批評的學問。邊沁主張,真正意義的法學只能是解釋和分析的學問。第一類學問屬于倫理學和立法學的范疇。然而,戴雪從這些觀點著手,以至于把解釋憲法當做《英憲精義》的首要任務。

二、英國憲法的定義和特點

(一)英國憲法的定義

戴雪說,根據英國的用法,憲法包含直接或間接決定國家主權分配和行使所有規則(Rules )。論述了憲法的內容后,戴雪強調要注意該處的措辭:此處是規則(Rules),不是法律(Laws)。同時,戴雪說,這樣嚴謹的用詞是刻意要引起讀者的注意。就英國用法而言,憲法(Constitutional Law )的規則(Rules)包括兩套性質不同的原則和準則。當中有一套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他們在法院當中經常得到應用,包含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定法和普通法,這些都構成了適當意義 上的憲法,被稱為憲法的法律(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另外一套規則包括默契(unDerstandings),習慣(Habits),通例(Practices )和慣例(Conventions)。盡管它們也制約主權成員、閣員和其他官員的行為,但因為它們無法在法院中實施 ,所以它們根本不是法律。

戴雪說,他絕不認為憲法慣例的重要性低于憲法法律,在這本書里作者這是想著重強調憲法是由法律和慣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部分組成,同時這兩者的區別不同于成文和不成文的差別。無論是成文憲法還是不成文憲法,都存在憲法法律和慣例的區別。

而現實中,就算是有著完備的憲法文本的國家,就憲法學者而言,憲法慣例的重要性絕不亞于憲法文本。真正要研究一個國家的政治,只需要研究憲法慣例就足以。同樣在一些憲政國家,憲法慣例的重要性也不能小覷,比如,戴雪認為憲法慣例在美國的作用和在英國一樣重要。戴雪認為,憲法學者的對象,只是法律,和慣例沒有直接聯系。慣例的重要內容是政治,而不是法律,不需要法律學者的涉足。憲法法律才是憲法學者應該真正關注的。

憲法學者的職責是說明什么是憲法規則所包含的法律規則(即被法院所承認和使用的規則)。僅是這一點,就能讓憲法學者花費畢生精力。從這本書的書名:《憲法法律研究導論》,就可以看出,本書的研究對象其中在憲法的法律。然而慣例還是在此書中占了一章。也許讀者會覺得困惑,認為存在矛盾的地方,對此戴雪做出了解釋:第一,慣例的確重要,法律家要想完全把握憲法學的研究,就必須關注憲法慣例,不然連憲法的法律方面也會顯得力不從心。第二,憲法慣例的效力來自于憲法法律,違反憲法慣例就必將違反憲法法律,進而會受到制裁。因此,實際上,憲法慣例具有憲法法律的分性質。

(二)英國憲法的特點

戴雪認為英憲不是機械不變的,而是政治社會中一種有機體的組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證了歐洲大陸國家的憲法與行政法并同英國憲法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了英憲本身的一些特點。首先,英憲具有柔性憲法的特點,它可以隨時被議會修改,這是與法國的的剛性憲法完全不同的。第二,英國憲法具有保守的特點。英國具有改革的傳統,歷代制度既因襲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而遵守成規無疑是英國憲法的別具一格的特點。由此推出第三,英國憲法具有連續性。這個特點是由英國民族生活的連續性決定的。最后,英憲還具有名實不符的性質,也就是理論與實際經常不符。眾所周知,英國的立憲政治是從之前的獨裁政治發展而來的,政治體制發生了變化,但某些法律,典則并沒有與時俱進,所以理論與事實不同步的情形則經常發生。英國憲法的這些特點是憲法學人不能忽視的??梢哉f,英國是世界資產階級憲政之母,英國憲法對于憲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戴雪在《英憲精義》首次中提出了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憲法的觀點,論證了英國憲法的特征,即“議會主權”和“法律主治”兩要義之間的聯系。其憲法理論都是英國憲法學界普遍認同的主流觀點,對后世西方憲政理論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該書的出版“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治國之才杰出成就”(戴維·M·沃克語)。戴雪雖然在《英憲精義》中論證了英國憲法的基本特征,然而這些都是其形式上的特征,戴雪沒有也不可能揭示出英國憲法的本質特征。關于英國憲法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列顛憲法其實只是非正式執政的、但實際上統治著資產階級社會一切決定性領域的資產階級和正式執政的土地貴族之間的由來已久的、過時的、陳腐的妥協?!?/p>

三、對中國憲法與憲政的期待

盡管距戴雪的《英憲精義》問世已有一百多年,但書中作者的觀點以及研究憲法的方法和態度對于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迄今為止我國已制定了一部成文憲法并經多次修改, 這為憲法研究和憲政建設帶來了便利, 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我們的視野。我們應該去追尋我國憲法的真實存在。戴雪在著作里提到的治憲態度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在書中戴雪指出:“我們的態度既不是批判也不是歌頌而是理解。一個以講授憲法為職責的教授應當作為一個社會的角色,要求于他的既不是一個憲法評論家,也不是一個憲法檢討者,更不是一個歌功頌德派,而僅僅是一個說明者。他的職責既不是攻擊憲法也不是保衛憲法,而僅僅是分析指明其中的法則?!睂W習戴雪的研究方法,到憲法習慣、憲法慣例和憲法性法律當中去探究我國憲法的本質特征, 應該從憲法文本背后,從憲政事實中去尋找真實的憲法。要像戴雪一樣, 在繁復的憲法判例、憲法法律、憲法慣例和習慣中找尋我國憲法的幾大精義(原則)。

戴雪曾認為,美國憲法不是法律自然生長的結果,而僅僅是一種宣示;英國憲法不是一種宣示,而是一種法律保護人權的結果。在今天看來,這樣經典的結論是不足以讓人信服的,原因是,美國憲法中也有法律生長的結果,同時英國憲法中也有權利宣示的部分。權利保障的結果和原因其實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若試圖將兩者截然分開,不外乎是抽刀斷水,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不過整體來說,戴雪的這一論斷是比較合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憲法為一種理想,而英國憲法則是腳踏實地的現實。

[注釋]

①[英]戴雪.雷賓南.英憲精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87.

[參考文獻]

[1][英]戴雪.雷賓南.英憲精義[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2]韓大元.外國憲法[M]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3]龔祥瑞.憲法與法律——讀戴雪<英憲之法的研究導論>比較法研究[D],1995,(3).

[4]龔祥瑞.比較憲法和行政法[M].法律出版社,2003.

[5]韓新林.解讀<英憲精義>[J].法律研究,2006,(2).

[6]李俐.常曉波. 論戴雪的議會主權思想[J].中國商界,2010,(12).

[7]張彩鳳.英國憲政:商談式民主演進范式[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

[8]梅劍文.論<英憲精義>的憲政觀[D].重慶大學,重慶大學,2010.

[作者簡介]任志鋒,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檢察院。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第4篇

·哲 學·

3.5 真正的哲學是智慧之學呂 嘉

3.11 “人的問題何以可能?”——論康德哲學對啟蒙的吸收與轉化黃學勝

3.17 本體論:哲學對崇高的承諾與尋求——新時期哲學使命的理論自覺莊忠正

3.22 論文化產業精英的品格塑造黃品嘉 趙繼倫

·政治理論·

1.5 身體現象學: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內核伍小濤

1.12 “自然狀態”下赫費“思想實驗”的另一種運用

——以霍布斯的國家主權理論為研究對象石 珍

2.5 數字政治的不確定性后果

——民主與信息技術的難兼容性本杰明·巴伯 著 葉敏,譯

2.10 網絡倫理的契約論緯度與網絡實名制的道德困境肖紅春

3.29 從“民族國家”到“政治國家”

——兼論“民族國家”與“政治國家”之異同白貴一

3.34 語境主義:思考正義的一種方法論原則刁小行

3.39 和諧視域下的生態倫理范式構建研究柳蘭芳

3.45 從“生態人”假設到人的“生態化”生活方式袁 云

4.5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中的“還原論”和“結合論”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新進展桁 林

4.12 馬克思《霧月十八日》的當代解讀白云真

4.20 毛澤東婦女解放思想的文化批判視角和女權自由主張趙 春

5.5 青年馬克思如何理解“物質”和“唯物主義”

——“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語境中的哲學探索李 銳

5.11 理性、傳統與現代政治歐克肖特政治思想引論趙 淼

5.17 多元主義視野中利益集團與政府的關系劉恩東

6.5 論格萊斯頓的“自由帝國”思想沈秋歡

6.12 民主理論的修正與補充

——試析達爾對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貢獻喬貴平

6.17 ??碌纳眢w政治評析徐國超

·國際政治·

1.16 評析民族主義文化對當代印度外交的影響宋 靜

1.22 西方女性主義三種性別平等觀之比較許春榮

2.15 馬格里布地區一體化:進程與前景

——地區認同的視角汪長明

2.22 論英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對2010年大選的影響常勝澤

2.28 利比亞戰爭折射出的奧巴馬政府軍事戰略轉向倪正春,徐華娟

4.26 新安全觀視域下政治安全的內涵分析及其體系構建舒 剛

4.32 沃爾茲新現實主義學派的合理性與缺失

——評《新現實主義的貧困》李潔宇

5.21 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美學觀照章 遠

5.27 今日之民主第三波[美]拉里·戴蒙德(著),倪春納、鐘茜韻(譯)

5.33 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法規制的可行性劉海江

6.22 冷戰后捷克政黨體制嬗變與政黨沉浮宋 靜

6.28 世紀美國行政道德發展趨勢[美]科恩 & 艾密科 著;左秋明 譯

·中國政治·

1.27 民主政治條件下社會穩定的內在機理探析黃毅峰

1.33 民生、民主與社會正義

——基于羅爾斯正義理論對中國政治轉型的一種分析鄭維偉

1.40 黨政合署:形態變遷與改革策略傅金鵬

1.44 陳云與人民來信吳 超

2.33 中國文化的協同改革與提升軟實力途徑研究王 琳

2.39 網絡政治參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何正玲 劉 彤

2.44 國內農民環境維權研究:回顧與前瞻張金俊

2.50 提高領導干部網絡輿情工作緊迫性的若干思考薛瑞漢

2.54 以信息化促進干部監督工作科學化

——以天津市委組織部研發使用“記實監督系統”為例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干部監督處

5.40 民主革命時期共產黨積累政治信任的基本經驗及啟示上官酒瑞,陳竹汝

5.47 “富強”語境下中國現代化的三組不等式

——一種以19世紀末20世紀為時間段的考查王彩波 徐百軍

5.53 冷戰后的中國外交變遷:西方學術界的研究鐘龍彪

5.58 陳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相關研究的現狀朱 磊

6.35 鄉村研究視閾中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

——脈絡檢視與范式反思韓鵬云

6.42 文化民生概念生成邏輯的歷史考察與當下審視

——基于改善民生與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辯證關系的視角劉 近

6.48 滲透與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大眾媒介何紅連

6.54 通過黨章變化看黨內民主的演變特征周福振

·公共行政·

1.51 中國特色行政學:歷史審視、現實定位和建構路徑范紹慶

1.59 公共利益:政府與媒體的互動邏輯王 敏 鄧 莊

1.63 辨議勞動分工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劉西林

2.58 管理學和管理哲學的聯系與區別

——基于研究對象及學科屬性的視角彭光燦 李道模

2.63 合作生產理論與公共服務治理的思維轉換陳建國

2.68 試析賦權的合法性風險及其消解

——基于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視角劉雨辰

2.72 我國非營利組織自律的演化:基于集體行動的視閾陳超陽

3.49 公共行政學研究可以撇開國家概念嗎?對勞倫斯·馮·斯坦因思想的反思

[荷]Mark R.Rutgers(著),韓瑩瑩(譯)

3.56 行政吸納社會的實踐邏輯——基于個案的描述和分析蔣金富

3.66 政府績效評估的主體選擇困境閻 帥

3.72 鄉鎮政府政策執行力研究的意義、現狀與前瞻周定財 徐元善

4.38 反思學習型組織:理論與實踐的批判張曉蘭 宋學增

4.44 村民自治與大學生村官成長機制研究申端鋒

4.50 加強公共危機管理 預防群體性突發事件

——以天津市為例傅恩來

5.66 多元共治:基層維穩機制理性化構建之制度邏輯陳發桂

5.72 危機事件是如何影響政府的羅國亮

5.78 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主體的法律界定李國旗

6.59 專業化服務——試論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啟示任 敏 胡一迪

6.64 環境保護中的政府與公民社會:“從主導到合作”

——一個研究述評王拓涵

6.70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研究十年回顧與前瞻——基于對CNKI數據庫(2002-2011)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胡洪彬

6.76 非政府組織提供公共物品的正當性及其邊界——基于新政治經濟學視角的考察馬全中

6.82 論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機制的構建陳 曦 劉 彤

·行政改革·

2.78 政策議程設置中的行動者與行動策略研究

——基于G市P區垃圾焚燒廠選址的個案吳 月

2.84 “陽光財政”政策執行評估

——以H省《陽光財政公民讀本》公布數據為分析對象墨紹山

3.77 整合、協調、回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民主機制及其功能探究王 棟 徐承英

3.84 共享式改革與包容性發展——利益整合時代的現實邏輯倪明勝

3.90 “效率改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理論闡釋與實踐邏輯豐 云

3.96 尋找中國公共行政改革的均衡之美黃俊輝

4.54 論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劉瓊蓮

4.62 大部制改革研究述評蔡長昆

4.68 行動者、利益與行政轄區合并:一個制度分析的框架陳小華

4.73 國家建設視角下的村莊合并政策研究邢 健

5.83 論當代我國行政價值觀演變的階段規律

——以歷次五年計劃(規劃)為視角類延村

5.89 我國公務員津補貼發放的失范與規范分析

——基于合理測算與制度保障維度汪 旭 劉桂芝

·政府與經濟·

1.68 論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市場發育許經勇

1.76 論鄉村水利的經濟基礎賈林州 劉 銳

2.90 邁向城鄉一體化:問題難點與未來取向陳秀山 張 帆 董繼紅

2.97 我國涉“商業秘密”信息公開之反思

——基于實證分析的視角張魯萍

3.101 關于“十二五”時期實現我國政府采購事業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杜鴻林 陳燕平

3.107 監管預算的前景與挑戰張慶才

4.99 中國的體面勞動赤字及其政策建議——基于包容性視角的分析丁開杰

4.107 基于感知公平的政府服務補救對民眾滿意度的影響研究梁建春 張國娟

5.95 地方行為、市場秩序重構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蔡玉勝

5.102 清末至民國政局的嬗變與長蘆鹽商的式微張立杰

5.108 論我國汽車產品責任實現中的政府角色張牧君

6.88 國務院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權的界限及改進策略柴 華

6.95 國內外環境會計研究理論綜述何 利

6.102 我國鹽業管制制度改革策論——基于日本鹽業專賣制度改革之啟示呂福玉 曾祥鳳

·行政與法·

1.82 行政復議駁回決定方式立法問題評剖

——兼評《行政復議法修改專家建議稿(討論稿)》第七十六、七十七條徐曉明

1.87 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博弈與平衡

——以《行政強制法》為視角的探討張世福 李正春

4.79 憲法實施之理吳元中

4.87 行政裁量基準的效力研究王傳干 張方勇

4.93 努力建設適應開發開放的審判體制

——關于天津濱海新區人民法院體制現狀、問題的調查與思考劉書祥

·比較與借鑒·

1.92 國民健康以人為本

——英國健康保險改革最新動向及其對我國醫改的啟示毛艾琳

1.99 法國社會保障政策變革的障礙因素: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鄧念國 向德彩

·書 評·

2.103 社會變遷視野中的政黨嬗變研究

憲法基礎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樹立憲法權威。依法治國,簡單而言,就是按照憲法的規定和人民的意志來管理國家,而不依照個人的意志決定事務,以憲法為最高法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所以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

關鍵詞: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憲法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只能通過憲法來實現。

一、依法治國的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治理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舉措。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憲法。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的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于我國現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因而相對應就需要具法制體系完善。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才能更加更好的調動我國十三億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充分地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從根本上解決現代生產力無法滿足人民需求的現狀。

常言道,“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我們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違法可怕、違憲不可怕”“憲法是閑法”的觀念屢見不鮮,例如以徇私枉法違反憲法法律的現象則時有發生。因此,廣大人民群眾期盼,以憲法作為我們新的起點,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切實維護憲法權威。

二、依法治國與憲法的關系

集治國原則、制度、體系于一體的憲法,內容充分。在治國這個龐大體系中,憲法的地位至關重要。如何去根本的理解和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相互關系,如何去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怎樣增強維護憲法的權威性,是我們必須明確的重大課題。

依法治國的前提就是要依憲治國,在現代法治中,一個根本要求就是憲法權威至上。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必須先樹立憲法權威。首先,憲法權威與憲法的穩定性緊密相連,由政策性憲法向規范性憲法的轉變是憲法權威的樹立的必經過程。其次,要根據社會變遷不斷完善、科學的修改憲法,做到憲法社會相適應。再次,建立健全憲法自身的制度是樹立憲法權威的一個重要因素,加速憲法的規范性轉變,從而使憲法更具有更好的實踐性。

法治是要規制政府部門的權利從而達到保障公民的人權的目的,最后的目標則是盡力實現民主和人權。這是法律人盡其一生想要實現的目標,而憲法中的內容是最全面的。所以,依法治國必須要堅持依憲治國。

三、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憲法充分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

第一,依法治國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最高原則:“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和尊嚴”。第三,憲法至上原則:“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四,憲法的最高權威:“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第五,論述了法大于權、法高于人的法治觀念:“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由此可以看到,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內在統一的關系,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以依憲治國為基礎。

依憲治國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全方面實施憲法是法治建設的首要任務,這是由憲法根本大法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為維護國家和諧穩定,我們應不斷確定依法治國的方向、路徑和方法,從而保證能夠依憲治國。

四、樹立憲法權威的方法

憲法的實現程度與國家的法治程度與法治水平密切相關。如果不能樹立憲法的權威,就不能實現法治,只能出現人治形式下的法治,而不是所追求的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所以,不斷樹立憲法的權威這項任務在我國法治建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想要建立憲法的權威,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全面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慎重考慮,堅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相結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最后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特殊國情的道路,從而實現我國樹立憲法權威和依法治國的目標。

五、結論

依法治國首先要實現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必須以憲法為前提,以全面實施憲法為首要任務,只有堅持依憲治國,才能保證依法治國的方向、路徑正確、方式正當,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陳端洪.論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法[J].中外法學,2008.

[2]韓大元.中國憲法文本中“法治國家”規范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

[3]李步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

[4]王娟.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核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

上一篇:行業技術下一篇:興趣教學法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