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

2023-04-04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回顧了技術創新過程模式和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的研究文獻,結合復雜產品系統特征,在第五代技術創新過程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

關鍵詞:復雜產品系統;技術創新過程模式;系統集成與網絡模式

1、問題的提出

復雜產品系統是指研究開發投入大、技術含量高、單件或小批量客戶定制的大型資本品或基礎設施,如大型電信通訊系統、大型計算機、航空航天系統、智能大廈、電力網絡控制系統、大型船只、半導體生產線、智能大廈、大型礦山機械、能源化工綜合體等大型產品、系統或基礎設施,復雜產品系統由許許多多的子系統和零部件組成,涉及諸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技術領域的高度集成,創新難度大且失敗率高,但是復雜產品系統作為現代經濟的技術骨干,其創新意義巨大,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復雜產品系統作為一種新概念的提出僅有10余年時間,研究還不夠深入,目前的文獻多采用案例研究,對典型的復雜產品系統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個案性比較強,從研究內容和思維方式上,主要基于復雜產品系統和大規模制造品的比較分析,突出復雜產品系統在創新上與大規模制造品創新的區別,而對復雜產品系統的創新過程、創新能力以及成功的關鍵要素則缺少系統完整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在回顧技術創新過程模式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并深入剖析其微觀過程,為有效管理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提供參考。

2、文獻綜述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涉及創新構思產生、研究開發、技術管理與組織、工程設計與制造、市場營銷等一系列活動,根據Rothwell的觀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經出現了5種具有代表性的技術創新過程模式:技術推動模式、需求拉動模式、交互模式、鏈式或一體化模式、系統集成和網絡模式,前四代技術創新過程模式屬于傳統技術創新過程模式,順應了不同時期的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每一代模式都存在著各自的過程特點和模式缺陷(見表1),因此,Ren和Khim等認為它們無力解釋復雜產品系統的創新現象。

第五代創新過程模式,即系統集成與網絡模式,本質上是第四代創新過程模式(一體化及并行發展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核心在于戰略集成,是最適合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的模式,系統集成和網絡模式強調協作者(用戶、供應商、高校、研究院所、政府)之間密切的戰略關聯、使用智能專家系統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輔助設計與制造、利用仿真模型代替實物原型以及跨越組織邊界的多組織協作。

復雜產品系統在產品特性、生產特性、創新流程、競爭戰略與創新管理、組織結構和市場特性六個方面與大規模制造品存在明顯區別,使得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難以劃分出界面清晰的研發和生產這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

Davis認為復雜產品系統創新要經過概念產品形成和開發制造兩個階段,項目是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的核心,其創新最適合的組織形式就是項目導向型組織(prliect based organization,PBO),創新管理過程與項目管理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導致描述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的理論模型也與一般產品有很大不同,它必須是一個流程和項目相結合的過程,

陳勁等提出了復雜產品系統創新三階段漏斗模型,他們將復雜產品系統創新分為涌現式創新、設計式創新和指導下創新三個階段,陳勁團隊選取了大型電站的集中控制系統、大型石化裂解設備控制系統、冶金廠的集中控制系統、水泥生產流程控制系統、核電站常規核島控制系統等具有典型復雜產品系統特性的10個案例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型,該模型與普通產品創新過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任務分解、外包選擇、集成聯調三大階段,反映出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的極端復雜性。

Davies等從價值鏈增值角度提出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將其分為早期階段、制造、系統集成、運營、提供服務、最終消費者。

相比較而言,陳勁模型更為強調復雜產品系統研發過程管理以及模塊化和外包等開發工具,關注復雜產品系統是如何被開發出來的;Davies模型則注重整個開發的價值傳遞和開發過程中需要的若干階段,兩者都集中反映了復雜產品系統的結構復雜性以及創新過程的階段性和順序性,但并沒有考慮創新過程的集成性和企業不同職能部門在創新過程中的功能作用,特別是創新流程和企業系統的融合。

由于復雜產品系統的行業跨度大,從單一行業案例中總結的創新過程模型都有行業個性,如大型交換機是典型的復雜產品系統,但我國電話交換機技術的創新過程模式并不是完全符合第五代(SIN)模式。

本文基于系統集成與網絡模式,結合企業組織行為特征,從理論上提出一種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參見圖1)。

3、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

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屬于一種特殊形態的創新過程,它建立在常規產品創新的基礎之上,在本質上又與常規創新過程不同①,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是典型的第五代創新過程模式——系統集成和網絡模式,雖以單獨項目形式執行,卻不局限在項目范圍內,而是在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網絡中集成企業戰略、職能、技術和項目等過程的企業整體協作活動,見表2。

Hakansson H等認為創新網絡范式包括行動者、行為和資源等三個要素,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網絡中,行動者已不僅僅是系統集成商、買賣雙方,而且包括政府、高校、研究機構、銀行、投資商等,不同類別的創新行動者在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明顯界限,而且連接不同類別行動者間的媒介也不盡相同,如系統集成商與科研機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通過市場實現連接,連接方式很多,包括成立合資企業或研究公司、鑒訂合作R&D協議、人才培訓、與政府聯合資助研究項目等類型。

復雜產品系統主要以單位或小批量形式進行生產,不具有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的優勢,且創新需要跨越企業邊界,多參與者的協調整合,因此復雜產品系統創新戰略比一般企業的技術戰略更加系統和復雜。

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項目的時間跨度大、創新成本高,所消耗的創新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各異,而且創新資源在不同階段的投入強度是非均勻的,因此,企業必須根據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的規律來確定重點,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中,五個過程在創新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

4、子過程的內在關系

(1)創新網絡是復雜產品系統創新行為發生的環境,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創新網絡即是外部動力源,創新網絡中每一個節點同時又是創新活動過程的參與主體,網絡主體直接參與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系統集成商和原材料供應商、分包商、金融機構、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和用戶等網絡成員以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為導向,以合同契約為保證組成創新聯盟,并成立項目組負責協調合作各方的利益,形成整個創新過程中的應變和協調機制,減少各成員間的磨擦,提高創新效率,創新網絡可以緩解復雜產品創新

過程中的資源約束,金融機構的加入能增強資金實力以及資金運作效率,大學、科研院所的科學資源和技術訣竅拓展了系統集成商的技術寬度和深度,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減小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的風險。

(2)戰略過程是先導,戰略指引創新的方向和所發生的領域,戰略過程涉及組織發展的方向性要素,如企業哲學層面的愿景、定位和實踐層面的程序、市場細分等,這些戰略層面的要素決定了系統集成商的客戶特征、行業特征、競爭對手情況和技術創新可能性,因此,系統集成商要在清楚地了解自身創新戰略和競爭態勢的基礎上,根據客戶需求和技術發展現狀確定新產品的構思,結合企業能力確定新產品的研制,在開發過程中實現“戰略一客戶一產品一技術”的有效整合,在復雜產品系統集成商的戰略體系中,特別強調企業總體戰略與技術創新戰略的一致性和協同性,總體戰略是企業完成使命、實現價值的一系列行為規劃,是解決企業如何發展、走向何方的計劃和大的方針政策;技術創新戰略是總體戰略的核心。

(3)職能過程是保障,企業的職能行為是為實現戰略而進行資源的運用活動,在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中,職能過程表現為其他過程的服務和輔助,為創新過程提供資源保障,從價值鏈角度來看,復雜產品系統創新并非是企業研發中心或企業某個環節的獨立工作,需要整條價值鏈上各個單元共同溝通協調的支撐,有效的職能過程為復雜產品系統提供充足的資金、合適的人才以及專用性資產的投入。

(4)技術過程是關鍵,從創新對象的角度出發,復雜產品系統的本質是技術復雜性,表現為涉及的技術寬度和技術深度都超出了單個企業的能力范圍,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的關鍵是技術上的突破能夠實現最終的功能,由于技術復雜,所以技術積累、技術購買、技術融合與學習對創新過程至關重要。

(5)項目過程是核心,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的微觀層面就是從概念設想到功能實現的項目流程,企業戰略解決了企業在什么領域獲取項目;技術能力解決執行項目過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問題;職能過程則是項目資源的供給與調配行為;而創新網絡增加了獲取項目和項目成功的幾率,其他四個子過程最終集成到項目過程中,實現復雜產品系統創新的成功。

本文將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看作為典型的系統集成與網絡模式,構建了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模式,集中描述復雜產品系統技術創新過程模式中的創新網絡、戰略過程、職能過程、技術過程和項目過程五個子過程及其內在關系,這對復雜產品系統集成商對創新過程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金融產品;金融創新;金融風險;監管深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等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推動了金融創新產品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金融風險及金融危機,尤其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金融創新產品風險所直接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發生已經表明,金融監管理論尤其是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理論已經嚴重滯后于金融實踐的發展。本文在對金融監管理論進行階段劃分的基礎上,對金融監管理論發展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理論及分析框架,這對于我國金融創新及金融監管理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對于我國金融產品創新實踐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理論發展的階段分析與比較分析

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的理論發展一直圍繞著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進行演化,與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以及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實際需求緊密相連。金融監管理論發展的主要階段如下:20世紀30年代以前以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以貨幣發行管制、存款準備金強制制度及存款保險強制制度等有關銀行監管為主要內容,體現市場自由發展的主要思想傾向。這一階段的監管理論反映了市場競爭有效及市場經濟自由發展的主要特征,政府監管主要扮演“守夜人”的功能。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以市場不完全性為基礎,在金融產品的負外部性、金融產品的公共特征、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失靈使自由市場價格機制無法確保市場自動出清與充分就業的最優狀態等基本認識的前提下,政府干預主義逐步增強,金融監管開始全面發展。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期,金融深化及金融自由化發展促進了金融創新產品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金融深化理論、監管失靈理論、監管尋租理論、監管成本理論等理論的產生與發展。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及全球金融監管協作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理論主要是以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和監管深化發展為主要內容。

金融創新產品的理論與實踐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都出現了嚴重的“滯脹”現象,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理論開始倡導向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經濟傳統進行回歸,有關政府失靈的理論研究成果開始出現,市場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再次向主導思想發展蔓延。在金融市場實踐中,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尤其是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徹底崩潰,金本位制度的廢除,固定匯率制度轉變為浮動匯率制度等等,導致金融機構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為應對金融風險、提高競爭力等,金融創新產品開始迅速發展,金融創新實踐也促進了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市場失靈引起了政府監管的加強,而政府加強監管的實踐在彌補市場失靈的同時,也產生了監管抑制、監管被利益集團“俘獲”、監管尋租等種種監管失靈問題。哥德史密斯、麥金農和肖(Goldsmith、Mckinnon、Shaw)認為金融監管抑制了金融創新活力導致金融效率低下。斯蒂格勒(Stigler)提出了管制為被管制產業的利益服務的觀點,認為政府管制經常會帶來市場效率低下和社會福利損失;波斯納(Posner)進一步研究指出,監管的需求和供給由于難以計量而無法證明它的實踐作用,因此認為市場的正常運轉不需要政府監管。Stigler和Posner還對金融監管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比較研究。古戈爾(Krueger)提出了尋租理論,認為政府監管會引起尋租行為而導致監管效率下降。

盡管監管失靈的相關理論對金融監管提出種種質疑,但市場失靈畢竟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客觀事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發展,以及金融監管實踐介入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的逐步加強,新古典主義思想和凱恩斯政府干預主義思想的更多學者已經不再將爭議焦點放在是否需要金融監管上,而是更多的放在如何更好地監管上,出現了功能監管、激勵監管、資本監管、市場約束監管、法治監管等相關理論觀點。博迪和默頓(Bodie&Merton)提出了功能監管理論,認為金融機構的創新和競爭會導致金融功能的加強和效率的提高。功能監管理論的主導思想就是同一類型的金融產品應該受到同樣的監管而不管該產品是由哪些金融機構開發的,該理論直接影響了美國國會于1999年頒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適應了金融綜合經營的監管需求。有些學者建立了最優相關監管模型,并提出了讓監管方擁有與沒有保險的存款人相同激勵的監管方法與對策以促進解決監管失靈問題?;魻柭?Hellman)構建了資本監管比較靜態博弈模型以對資本監管的帕累托效率進行研究;凱利(Keeley)認為要改善監管有效性就要注重市場對銀行的約束力;格雷斯爾和施萊佛(Glaeser&Shleifer)對政府監管環境及監管執行與司法訴訟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低的環境政府監管比司法訴訟更有效,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高的環境不需要政府監管,法律秩序和監管執法水平中等的環境需要政府監管與司法訴訟結合起來才有效。

在監管失靈有關理論蓬勃發展的同時,支持金融監管的理論也在不斷地與監管失靈理論即自由主義思潮進行爭論。明斯基(Minsky)提出了“金融體系脆弱論”,認為金融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引發金融風險導致金融系統內存的脆弱性,因而需要加強監管。格羅斯曼和斯蒂格利茨(Grossman&Stiglitz)認為由于價格機制扭曲造成金融信息成本增高導致金融效率低;斯蒂格利茨認為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完全及不對稱導致金融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卡肯(Kareken)等研究了金融產品的外部性問題,認為銀行破產的社會成本比銀行的自身成本高。

在有關市場失靈的理論與監管失靈的理論進行激烈爭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雙方爭議觀點的理論融合。如,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人物薩謬爾森認為,政府和市場對經濟的有效運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通過貨幣、價格、財政、金融、稅收等工具或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而企業等私人部門則通過市場來決定價格和產出,因而所有發達經濟體都呈現出某種混合經濟的特征;斯蒂格利茨也認同監管部門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存在的監管失靈問題,但仍認為由于監管收益大于監

管成本,因而在政策建議上仍強調監管的必要性。

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及金融監管協作背景下,以全球金融監管改革推進監管深化的全面發展。美國、英國及歐盟等相繼進行了金融監管的全面改革,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提出了加強全球銀行體系資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爾協議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20國集團峰會也相繼提出加強全球金融監管的改革方案。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理論既沒有簡單地回歸到向南主義市場經濟的放任監管狀態,也沒有簡單地對金融產品創新采取禁止式管制狀態,而是針對金融創新產品的市場發展規律與金融經濟的發展實際需求,圍繞監管存在漏洞、監管不力、監管方法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監管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內容,從機制設計與完善角度推進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

二、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深化理論分析框架

金融創新產品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監管深化理論發展卻是滯后的。抵押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等金融創新產品主要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金融深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美國自1933年制定并通過證券法等一列法律以來,一直對金融業的發展實行嚴格的金融監管。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于國際金融環境的變化和金融競爭的加劇,美國金融業面臨嚴重的競爭威脅,在自由化思想的影響下,放松金融管制的呼聲越來越大。在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美國經濟學家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論,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體制與該同的經濟發展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Mckinnon提出了金融壓制論,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與金融深化完全相反的惡性循環狀態。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從正反兩面強調了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進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以及全球金融產品創新,推動了美國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但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對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問題卻未進行討論。

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由競爭,而市場經濟的內在缺陷必須由政府介入以加強監管。市場作用機制失敗時,需要政府介入以維護市場的競爭機制。但從政府失靈理論、政府尋租理論等相關理論研究結果來看,政府不僅不是萬能的,而且會導致政府監管失敗。因此,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應對方式上,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創新產品監管理論創新。

從金融發展的歷史來看,金融交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金融監管活動。早在17世紀,洛克(John Locke)就指出,自由意味著不受束縛和強暴,但這種自由應是法律所允許的自由。金融深化理論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應該是法治框架下的自由發展,而不是毫無約束的自由發展。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明確指出,經濟活動的自由,原本意指法治下的自由,而不是說完全不要政府的行動。從自由的本質內涵及歷史發展來看,金融自由化不是絕對的自由化,并不意味著沒有約束。其實,恰恰相反,金融自由化應該是法治規則約束下的自Fh化,是增進市場秩序的自由化,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由化。金融深化論與金融壓制論在推進金融自由化的同時,并沒有提出金融深化相應的法治約束,也沒有提出金融深化相對應的金融監管深化問題。因此,金融深化所推進的金融自由化應該是以“政府行動”為前提的,以市場法治監管為約束的金融自由化。那么,從理論分析角度來看,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應該是金融監管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

從金融深化下的金融自由化所推進的金融產品創新實踐角度來看,無限制的金融自由化必然會造成金融產品創新的泛濫,從而帶來相應的金融風險,引發相應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事實上,正是在金融深化的背景下,金融自由化促進的金融產品創新所帶來的風險引發了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眾多,但監管問題是普遍認同的原因之一。如高(GAO)認為美國監管體系仍然處于一種分業分散的低效監管狀態,無法適應混業經營的監管要求;巴利(Baily)、艾肯格林和巴瑞(Eiehengreen&Barry)等研究認為,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是引發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同時,必須進行相應的監管深化,將金融自由化納入法治框架下,將金融深化配套以相應的監管深化。這樣,不僅是對金融深化理論構建上的完善,也是金融創新實踐良性循環發展的必然。

對于金融深化相對應的金融監管深化,既不是對金融自由化的放任不管或者放松監管,也不是對金融自由化的無限監管,而是從法治本意上推進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評價的。首先要將金融深化納入一定的法治框架下,不留監管真空。哈耶克認為,一個功效顯著的市場經濟,是以國家采取某些行動為前提的;有一些政府行動對于增進市場經濟的作用而言,極有助益;而且市場經濟還能允許更多的政府行動,只要它們是那類符合有效市場的行動。從2007年次貸危機的監管實踐來看,抵押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等金融創新產品由于產品流程的復雜性及相應監管的缺乏,導致事實上的監管真空,以至于金融創新產品所引發的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并最終引發危機。當然,監管深化也不意味著過度監管或無限監管,而是以促進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適度監管。過度監管或無限監管必然會妨礙金融自由化發展與金融創新,從而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金融監管深化理論創新研究主要針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由于常規金融產品風險和監管一般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監管理論也比較完善,因此常規金融產品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等消極后果的可能性比創新產品引發的金融危機等消極后果的可能性要小。從監管實踐角度來看,常規金融產品的監管機制比較完善,而創新產品由于產生時間不長,監管機制尚未完善,監管實踐經驗還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而在金融深化理論發展下,金融實踐的推動是以金融創新產品為重點的,因此,監管深化理論創新主要是針對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的監管。

從前述金融創新產品風險監管理論分析來看,這些理論一般都只是從一個角度來對產品創新及其風險進行解釋或分析,具有理論的片面性或深度分析不夠。如,柯恩和卡特(Kane&Gaa)等學者把金融產品創新歸因于金融監管的促進作用,圖法諾和懷特(Tufano&White)等學者則認為金融監管阻礙了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產品監管深化的主要理論觀點就是政府行政干預要逐步減少,市場法治監管介入要適度,具體監管方法和監管技術要不斷科學化以減少或代替部分行政干預措施對市場自由競爭機制的影響。當政府行政干預過多,市場法治監管介入過度,監管技術水平不高,就會限制和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發展,扼殺金融產品的創新思想,阻礙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當政府行政不干預,市場法治監管過少,監管技術水平過低,就會導致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過度自由競爭發展,金融產品的過度創新,容易積聚金融風險并引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最終阻礙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當政府行政干預盡量減少,市場法治監管介入適度,監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就會預防并減小金融風險的負面效應,防止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從而從防止風險破壞金融經濟角度來促進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過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現狀和國際競爭力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順差逐步擴大,整體競爭力不斷改善,但由于一些不利因素影響,仍處于競爭的弱勢地位,在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實現出口貿易轉型升級方面尚需努力。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競爭力

文獻標識碼:A

自我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生顯著變化,首次實現貿易順差41億美元,我國逐漸從高新技術產品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發展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變化的回顧,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競爭力狀況的研究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增長源泉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且極具現實意義。

1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狀況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一直保持增長(見表1),2002-2008年間,進出口總額從1507億美元增加到7575億美元,增長了5.03倍。2002年我國處于貿易逆差地位,貿易逆差額達149億美元,2004年以后,出口貿易額增長速度和幅度大于進口貿易額增長速度與增長幅度,順差額不斷提高。

1.1 出口狀況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取得了突出成績,并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02-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679億美元增至4156億美元,增長6.12倍,保持平均每年37.49%的增長速度。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比重逐漸上升,但增長緩慢,出口占外貿出口比重平均為27.03%,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29.09%,比2002年提高8.2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30.60%上升到2008年的30.77%,表明在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高新技術產品占據了重要的份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主要集中于計算機、通信技術和電子技術,這3個高新技術行業的出口占到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7.54%(2008年)。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2005-2008年分別為81.15%、79.90%、80.39%、74.20%,其次是電子技術,所占比重為分別為11.22%、12.79%、13.13%、13.34%。

1.2 進口狀況

在進口貿易方面,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總額快速增長,從828億美元增長到3419億美元,增長4.13倍。2002年、2003年我國是高新技術產品凈進口國,出口量所占比重很低,進口額占外貿進口總額比重為28.05%,出口僅占外貿出口的20.85%,2004年進出口貿易狀況發生變化,由貿易逆差轉變為貿易順差,且貿易差額不斷擴大,由2002年-149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737億美元,增加了886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外貿進口比重逐漸上升,進口額占外貿進口比重平均為28.01%,且進口額占外貿進口額的比重每年均高于出口額占外貿出口額比重。

2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競爭力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表明一國的某種產品是凈進口還是凈出口,從而反映該國生產的某種產品相對于其他供應該產品的國家來說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或劣勢。其計算公式為:TCI=(Xij-Mij)/(Xij+Mij)。其中TCI 表示貿易競爭力指數,Xij和Mij分別表示i國j種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大于零,表示該類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TCI小于零,則表明競爭力較弱;其取值范圍為-1≤TCI≤1。

從表2分析看出,2005-2008年,我國工業制成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總產品的TCI指數均大于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表明較強的競爭力,工業制成品TCI指數平均值為0.22,從0.164上升到0.274,增幅為67.07%,高新技術產品平均值為0.077,增幅為97.96%,總產品平均值為0.102,增幅為59.72%,盡管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比例提高,但TCI指數低于工業制成品和總產品,競爭力不強。初級產品的TCI指數小于零,呈逐年下降趨勢,競爭力較弱。由表3可見,2002-2008年,計算機與通信技術TCI指數一直為正,從2002年的0.323上升到2008年0.589,增幅為82.35%,保持較強的競爭力。生物技術2002-2007年為正值,平均值為0.243,顯示一定的競爭力,2008年出現負值。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電子技術、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四類產品的TCI指數始終以負值出現,但TCI指數在不斷提高,其中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的TCI指數處于-0.59~-0.852之間,接近-1,國際競爭力較弱。生命科學的TCI指數從2005年開始為正值,并持續上升,光電技術的TCI指數處于波動狀態。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整體競爭力來看,2004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首次出現正值,并在以后幾年里持續上升,至2008年TCI指數已達最高值0.097,小于1,表明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競爭力從整體上出現了實質性改變,但距離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強國還有很大差距。

3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存在的貿易狀況原因分析

盡管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正穩定高速地發展,但出口產品整體水平較低,國際競爭力不強,以下因素制約著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3.1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外資企業為主體,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產業處于國際高新技術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的生產加工環節,創匯能力低,企業普遍缺乏高研發、高投入的自主創新基礎,自主創新能力弱。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自主品牌,關鍵技術來自國外技術投資或技術引進,導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研發水平低,影響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技術水平,難以提升高新技術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3.2 出口結構不均衡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過于集中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和電子技術。2005-2008年,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平均達78.91%,電子技術所占比重平均達12.62%,生物技術、光電技術、生命科學、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等6個行業僅占很小的比重。由于自主技術、自主品牌開發設計的產品少,且集中在資金、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品上,更加速這一趨勢的發展。

3.3 企業成長環境不利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外部成長環境不通暢,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速度。外資企業控制技術、融資、銷售渠道,掌握競爭中的主動權,抑制本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多數企業由于抗風險能力弱、信用能力低等原因,缺乏穩定可靠的融資渠道。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和技術市場中介服務體系,難以收集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市場信息,難以順利實現從科研成果到實際產品的轉化過程。

4 對策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巨大促進作用,但產品出口規模依然偏低,出口商品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鼓勵政策,政府在稅收優惠、金融、獎勵等政策上給予支持,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建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二是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技術水平,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加強對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效應強的生產環節的投資,完善高新技術的配套產業體系的建立;三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節約生產成本,有利于相互合作和協作,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四是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便利、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完善現有中介機構運行機制,為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供有效服務。完善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體系,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專利和專有技術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1]孫志慧.近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的新特點與發展策略選擇[J].現代財經, 2008,(5).

[2]于芳.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現狀與對策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0).

[3] 李磊.200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07,(5).

[4]許倩.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現狀、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7,(1).

[5]朱振榮,王文浩.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制約因素及應對措施[J]. 經濟縱橫2007,(11).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第4篇

本文研究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遇到的問題,并針對具體的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展開研究,提出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控制對策,增強金融產品創新發展能力。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然使得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成為必然趨勢。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帶來較為明顯的市場經營風險,并在市場金融體系下,倒逼金融市場體系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有必要針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具體內容進行科學的管控,并為其提供有效的金融產品創新的保證,以此來提升銀行金融產品風險防控能力。本文研究銀行金融產品創新以及風險控制問題,并針對具體的風險控制內容,研究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問題,并針對具體的風險內容進行科學的防治,以此提升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能力。

一、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基本原則

(一)成本最低原則

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基本原則是成本最低化,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利潤,保持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價值最大化。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而針對風險的控制投資成本是比較有限的,通常比較局限于交易成本、機會成本、風險成本等幾個方面內容。

(二)效率最大化原則

銀行金融風險防控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同時要體現風險的最低化,不僅要保持損失的最小,同時要有效的降低銀行金融風險控制成本,尋找銀行金融風險防控的平衡,以達到良好的金融風險防控目的。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根本體現是體制的創新,也是產品的創新,創新的效率決定著銀行的綜合競爭力,體現了銀行金融產品的發展能力,對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發展構成了不同推動作用。

(三)收益最大原則

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在體現收益的前提下,以最大收益目標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獲取最大的經濟價值,同時合理控制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以提高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效率,降低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以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最終目標是體現其收益目標的最大化,是其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其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降低經營風險的動力源泉,是從根本上發展銀行金融產品的重要體現。

二、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遇到的問題

(一)創新的思想意識不高

銀行金融創新創新的思想意識不高,銀行作為傳統金融產業,其不僅占據了較大的金融市場份額,同時其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傳統銀行金融產品受到了一定的威脅。所以有必要提高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首先,管理層對金融產品創新的認知不足,導致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中存在盲目性,且創新的人力、資源等浪費比較嚴重,極大的造成了銀行的經濟負擔。其次,銀行金融產品的抄襲現象普遍,抄襲產品缺乏創新,金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造成了銀行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大量同質化的銀行金融產品必然使得其創新過程中的風險不斷增加,且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管控難度高,極容易發生較大的金融風險,造成銀行經濟上的損失。

(二)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對創新比較排斥,且銀行金融產品缺乏創新的體制機制,這就造成了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難度加大,創新的風險提高,使得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步伐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和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是一個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需要合理避免金融風險的基礎上,加快金融體制的健全發展,才能滿足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發展需要。首先,構建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健全,銀行金融產品本身存在著諸多的風險,且不利于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更加不利于銀行金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因此,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體制是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有必要針對銀行金融產品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保證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活力不動搖。并以此為契機,推動銀行金融產品的全面綜合競爭水平提升,保持銀行金融產品能夠以健全的體制增強創新活力,激發其持續穩定創新的體制機制保證。其次,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需要合理的控制其金融風險,在金融風險的有效保證下,加快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能力的提升,以使得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市場競爭力獲得滿足。因此,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過程是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更是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重大體現,也是對傳統金融產品的刺激,提升銀行金融產品網絡化發展能力的重要保證。

(三)科技創新與金融產品融合的難度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已經成為銀行助推的產品。且金融行業產品創新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聯日益加大,雖然促進了銀行金融產品的網絡創新,但也為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帶來了更多的風險,使得銀行金融風險不斷加大。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行為缺乏完善的審批流程和監督機制。

總體來看,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需要體制機制、相應的思想意識以及技術的保證,在三者的配合下,才能實現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與發展,并保證銀行金融產品的進一步加速創新,奠定銀行金融產品的技術創新以及風險防控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礎。所以,有必要針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提高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能力,降低金融市場的風險,為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三、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防控的對策

(一)提高銀行創新思想

提高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思想認知。與互聯網相互結合,發展互聯網金融,并再一次開發網絡金融市場,占據更多銀行金融市場份額。同時,借助于互聯網技術開發風險防控系統,對銀行金融產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給予一定的重視,并提供全面多元化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銀行金融系統,為銀行金融產品持續穩定創新提供更多的保證。因此,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防控技術創新,才能更好的助力于金融產品本身的創新與發展,為其提供更堅強的技術創新后盾。另外,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在其主動發展的基礎上,開發金融產品的過程,需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金融產品的創新,更需要從本質上提高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尤其是構建銀行金融產品風險防控部門,可以從根本上保證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需要得以滿足,并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收益的最大化,經營風險的最低化。所以,必須要重視提高銀行金融昌平線的創新思想意識,從思想上加快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能力提升,奠定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重要基礎。

(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完善銀行金融監管體制,積極履行銀行金融監管的基本職能,并對銀行金融監管法律規范加以完善,以此來促進銀行金融監管法律規范的完善,增強銀行金融監管的適應性發展能力。積極采取銀行金融風險預防措施,以加強銀行金融市場的有效控制。首先,有關部門應當針對銀行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加以完善,制定銀行金融風險防控體制,由證監會等對共同完成對銀行金融機構風險的有效防控,并在此基礎上,加快銀行金融風險機構的建設,實現對銀行金融產業的全面監管,以促進銀行金融產品持續穩定創新的基礎上,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創新與發展能力。其次,完善銀行內部金融監管,構建內部金融監管部門,重視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可是實現對金融風險的有效規避,最大程度的降低銀行金融場盤創新的風險,并保持銀行金融產品的持續穩定創新需要得以滿足。

(三)健全金融信息共享機制

積極構建銀行金融風險共享機制,轉變銀行金融風險監管方式,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可以加快金融產品創新。通過構建金融信息共享機制機制,提高銀行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并在共享信息的協助下,實現金融風險的有效監管,極大的降低銀行金融風險的發生幾率。并依托于金融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對金融風險的全面監管,為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更多保障。而銀行金融監管部門需要對可能存在風險的金融產品進行創新,對存在漏報、瞞報等行為的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行為加以控制,嚴格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降低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的風險。通過嚴格的金融市場準入制度,加快銀行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以保證銀行金融風險的有效控制,激發金融市場創新的活力,并對銀行金融風險進行綜合評估,有效避免銀行金融產品的評風險。

綜上所述,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控制,必須要依托于信息技術才能促進其創新發展,實現產品創新與風險的雙向創新控制,并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競爭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滿足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的需要。因此,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風險的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構建風險防控機制以及創新機制,才能保持銀行金融產品持續穩定創新的需要得以滿足。

(四)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必要性

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符合歷史發展要求,同時也是銀行金融市場商業化發展的重大調整。在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多經濟利益之時,為銀行創造更多的經濟利潤。同時滿足用戶對金融產品服務創新的需要。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社會個體對金融產品創新發展要求持續穩定的提升,不僅從本質上增強了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能力,同時從形式以及內容是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給出了思路,對其多元化、多層次創新提供了保證。因此,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同時期,人們對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要求不同,但銀行創造經濟利益,獲取經濟價值的目標是不變的。因此,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必須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以人們的消費需求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并增強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水平。在合理控制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基礎上,保持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更上一層樓,構建金融產品創新體制機制,以確保銀行金融產品持續穩定的創新與發展。

四、結論

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符合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環境下,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銀行金融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銀行金融服務以及產品多元化發展是廣大用戶的基本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另外,傳統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是提高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其對互聯網金融相互促進發展的關鍵。因此,銀行發展多元化的理財產品、金融服務是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創新進步的重要體現。(作者單位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產品技術創新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設計中,材料和設計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基礎,材料的創新運用具有升華設計靈感,將設計創意轉變為現實的能量。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會為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創造條件,并對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給設計帶來新的飛躍。出現新的設計風格。產生新的功能、新的結構和新的形態。但設計中的材料問題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關于材料創新應用的理論研究較少。文中針對先鋒設計師的作品,分析他們的材料實驗性設計,歸納出材料在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引導設計師勇于進行材料探索、關注材料與設計的相互作用,積極評價材料在設計中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材料成為一種創造出革命性新產品的催化劑。

關鍵詞:材料:創新:實驗性設計

材料是產品設計師、藝術家們用來表現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們對生活感覺的主要表現方法和手段,也是構建社會文化形態的最主要的載體。在產品設計中,材料是產品設計的物質條件,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和前提,材料以其自身的特性影響著產品設計,是設計師們傳達設計觀念、實現設計功用、表現設計風格的重要手段。材料不僅保證了維持產品功能的形態,并通過材料自身的特性滿足產品功能的要求。成為直接被產品使用者所視及與觸及的唯一對象。設計師在熟練地掌握材料的功能特性、感覺特性與符號語義后,將各種設計理念與之特性相結合,可以賦予產品設計新的創意。

1.材料的創新實驗

設計師對材料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創意,是對設計材料的深入觀察和思索,是設計師構思的集中體現。材料是設計師產生靈感和創新的手段,同時也提供給觀者自由聯想的天地。毫無疑問,設計材料已成為現代產品設計創意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也是最具個性化的表現語言。材料所表現出來的豐富性為產品設計提供充分條件。它賜給設計者更多更全面發揮才智、探索表現和創造的機會,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視覺上更為豐富、更具誘惑力、更能感動人的效果。

設計師能夠通過實驗來挑戰材料的特性,并通過新的加工處理方法揭示材料先前沒有被認識的,具有吸引力的屬性。對于材料的實驗性嘗試為創意的產生提供了機會。這些實驗通常是較為客觀的。但也可能具有抽象性和隨意性。偶爾依靠設計師的潛意識和本能來進行設計也是富有成效的。即興的試驗或練習不需要被認可和接受,也不需要遵照標準的設計規則,它試圖讓思維自由的發揮并使設計師發現新的可能和方向。

設計師通常需要通過設計材料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從構思創意向實體產品轉化的過程中,新的想法會在制造加工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當不懈的探索態度有助于設計師創造性的表達時,當流暢的思維淋漓盡致地帶給設計師愉悅的經歷時,傳統的規則就被打破了。投機性的實驗不應該在思考方式中占主導地位,但是當許多常規的方法變得平庸和乏味時,設計師也許可以放縱一下自己的思維,在設計程序中,無序和有序的方法都可以實現應有的平衡?;谶@些原因,許多一流的設計師、藝術家和手工藝者都熱衷在“愉悅的時間”中進行設計研究,不忽視和放棄一些創意概念,在無壓力的環境下嘗試著一些無關緊要的創意和想法,因為這些創意概念通常是動搖一切常規的火花。所以,材料的創新實驗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2.設計中材料的創新應用

現代設計材料種類不斷地擴充,以適應不同的產品需求。隨著各種新型材料的開發和投入,擴展了產品表現的材料領域。再者,各種現代設計風格的影響,從觀念上打破了材料運用的界線,強調材料材質的表現力,促使對材料材質特征的新認識和完善。

2.1材料特質的探索與創新

材料作為設計的構成要素,以其豐富的種類、不同的材質特征和多樣的造型形態,構成千姿百態的直觀形象?,F代設計通過不同材料來體現美感,而材料的運用則成為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現環節。對材料的選擇和表現形式的運用,實質上是對材料進行再創造。這會誘發設計師產生豐富聯想和創作的靈感。對于材料特質的探索與創新,不僅要重視材料自然質感的表達,而且要拓展材料人為質感的應用。自然質感突出材料美,價值性強,以“稀”為貴。而人為質感突出工藝美、技巧性強,以“新”為貴。設計創意不同。效果也不同。

盡管設計師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應用新的材料。但是研究普通材料使用的可能性也許更加能夠吸引設計師,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并具有挑戰性。傳統材料種類的多樣化及其應用方式的變化往往會對設計帶來新的啟迪,傳統材料創造了許多既在使用方面發揮了材料優勢,又具有創造性和美感的視覺形象。為設計的探索和發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有必要對傳統的常規材料進行不同的測試研究,觀察材料在極端條件下的應用,創造性的思考和評估其設計應用的價值。在設計中不乏利用材料特征性能而具有獨特美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是順應與表現材料特征性能的造型。

如今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舊有的材料仍然在改進并發揮其光芒,同時新材料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新的材料具備新的審美特性,新的藝術產品體現了新的材料風格,新的審美觀念也應運而生了。一些新材料正以其某方面的過人之處慢慢的普及,它不僅能彌補傳統材料的某些缺點,還給設計師帶來了更多選擇。新材料的產生往往引起設計的根本革命,促成設計的飛躍,使從前認為不可能的設想如今變成了現實。新材料是設計師創新設計的重要著眼點之一,設計師通過嘗試采用新材料對傳統命題進行革新,設計出極具創新性的作品。設計師要時刻關注最新動態,思考怎樣發揮新材料的最大優勢,巧妙的運用到設計中去。如寶馬概念跑車,車的外殼采用的是某種無縫光滑纖維材料,這是一種靈活,高度耐用、防水且極具擴展性和可塑性的抗織物材料。汽車像被賦予了柔軟的皮膚,又像穿了一件帶拉鏈的衣服。隨著汽車的開動,它的外形可以不斷變換來適應空氣阻力,車燈還能像人眼一樣眨動。由此可見,新材料的應用使汽車的未來更有靈性,跟人的關系更加親近。

2.2材料工藝的探索與創新

材料一旦被選擇后,便是考慮采取什么樣的表現技法將材料語言營造出特定的設計效果。因此對材料的成型加工、組合變化是一種創作的升華過程,是設計語言更具生命活力的催化過程,也是對設計的創意予以最大限度的拓進。當設計師拋開常見的應用技術手段,借鑒甚至試驗新的成型技術、表面加工技術,對傳統材料的成型性、表面肌理等進行大膽嘗試。并使用不同的實踐處理手法進行實驗時,令人興奮的創意就會產生,新的潛在市場機會就會被發現。

材料具有自身的材質特征,加工技術又使這些特征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形成材料的外在美。對于成型制造、組合裝配、表面處理等方法的應用常常與特定的材料緊密聯系。并直接預示著特定的設計形式。但是,在對其他種類的材料進行設計加工時,這些方法同樣可以被靈活運用,進而產生與常規設計生產實踐完全不同的效果,這樣做的結果常會獲得富于啟發性的回報。不應固執的認為材料僅僅適用于某種特定的工藝方法。不要用一種永恒不變的方法去研究和評估材料的應用價值。將材料和工藝風格進行有機聯系,可以為進一步對材料和設計進行混合、匹配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日本設計室Neodo的作品Blown燈,這款燈的設計靈感來自日式的chochin燈籠。它采用了合成纖維的新材料smash。這是一種無紡聚酯長纖維,可以熱壓成型,輕盈而耐撕裂,光線穿過時會有美妙的光影。他們意識到,smash的特殊性質使它們的形狀能夠像吹制玻璃一樣成為無接縫的燈籠(圖2),這種工藝借鑒為新產品的誕生創造了條件。由于smash在超過80℃的溫度下會變形,所以設計師選擇了低溫、節能的LED燈泡與之相配。

2.3材料的跨界創新

為了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思維,許多先鋒設計師會暫時跳出本學科的范圍領域,拋開自身的傳統思維方式進行實驗性研究。以這種方式,建筑師去設計產品,產品設計師去設計建筑,甚至汽車設計師去設計空心粉,這些在新的領域進行的短暫嘗試幫助設計師引入了新的思維方式。

設計師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去了解別人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對這些問題的探究能夠幫助設計師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拓展其視野。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去復制別人所做的事情,而是要找到可供學習借鑒的知識,在不同學科之間創造建設性的對話??缃绲姆椒ú⒉恍枰O計師隨意的變換學科信念,而是要求他們了解周邊學科,審視周邊學科,然后進一步著眼未來。

如果設計師能夠從不同角度考慮并超越限定的語境,那些在其他領域習以為常的實踐方法就會成為啟發設計師靈感的有價值的資源。在某個領域被過多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可能會帶給其他領域超乎想象的成果??此破接购筒蛔兊膽梅椒ㄐ枰O計師對其進行重新挖掘。圖3為羅恩·阿拉德設計的混凝土音響?;炷帘緛硎墙ㄖ牧?,羅恩·拉德把它運用在產品外部裝飾上,粗獷的肌理與音響的精致音效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類設計以打破常規的材料應用給設計界帶來了新的風格,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以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打動人們。有些或許沒有批量生產,但他們給設計界帶來的沖擊是不可忽視的,它告訴設計師:只要你敢于探索和實踐,材料也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

3.結論

材料創新實驗作為一種現代設計創作活動,離不開材料這個載體。它首先要考慮到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征;其次,要體現材料的形式美,充分利用材料固有的形式特征;再次,要挖掘材料的非常規特征。眾多材料創新實驗,從正面和側面證實材料世界有著極為廣闊的未知新大陸。材料自身有著巨大的發掘潛力。當今材料科學日新月異。材料從種類到加工技術都在以加速度發展。材料自身不會去做設計,但它擁有提升和加強設計創意并吸引用戶關注的能力。非傳統的運用材料的方法往往預示著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而且會進化到可行的應用階段?;蛘哂绊懙皆O計未來的發展方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應將設計材料的范疇拓展到最大范圍,突破傳統,勇于實踐,才能獨樹一幟,開拓創新,探索出不同的設計風格。

上一篇:科學技術專業論文下一篇:智能科學技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