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

2024-01-04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引發生態環境破壞、城市居民利益受損等諸多問題,如何實現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構成要素出發,分析限制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各項因素,立足旅游空間結構規劃視角提出以城市旅游網絡構建、多級旅游板塊演變,以及旅游邊緣空間擴散為核心內容的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并以杭州市城市旅游為例,探討其如何依靠空間組織與結構規劃推動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優化;旅游網絡;環城游憩帶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ZHOU Ya-qing,PAN Li-jun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Key words:urban tourism;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travel network;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城市旅游的興起帶來了客流、商流、信息流的大量涌入,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引發了城市交通擁堵以及居民生活環境受影響等諸多問題。城市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確保旅游資源代際之間的公平發展和高效利用,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相互協調?,F有的城市旅游發展規劃與建設傾向于顧客導向、旅游者導向,但傳統的市場驅動型的城市旅游開發導致旅游空間無序、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的產生。本文強調城市旅游要不斷發展,不僅需要依靠市場調節,更需要“有形的手”的調控,這種調控即為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

一、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是指城市旅游經濟客體在空間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間聚集程度及聚集狀態,它體現旅游活動的空間屬性以及相互關系[1],反映了城市旅游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組織關系[2]。國內外學者對旅游空間結構模式的類型以及旅游空間管理的重要性分別做出闡釋,早期的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研究側重于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構成要素以及模式類型的探討,后期則側重于應用型研究,提出了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優化模式、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城市生態環境調控機制等。Dredge(1999)提出單節點、多節點、鏈狀節點三種旅游空間結構類型[3];Pearce(1999)分析了城市旅游空間與旅游吸引物,強調旅游景區、商店、教堂等空間管理對于游客的重要性[4];吳承照(2005)提出資源導向、市場導向、產品導向城市旅游空間布局模式[5];汪德根(2007)以蘇州市為例,探討了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演進過程及優化問題[6];楊國良(2008)根據形態特征將城市旅游物質實體空間結構分為點狀結構類型、廊道空間結構類型、等級擴散空間結構類型和面狀空間結構類型[7]。

旅游空間結構是構成城市旅游的微觀基礎,城市旅游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在于城市旅游空間組織與結構布局的不合理。本文從旅游節點、旅游通道、旅游客流、旅游區域等構成要素出發,分析城市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限制其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以引導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合理規劃和布局。

(一)旅游節點建設單一化

旅游節點是旅游吸引物與旅游服務設施的集合體,包含了旅游、食宿、購物等完備功能[3]。我國城市旅游開發多依賴自然資源稟賦,旅游節點建設圍繞自然資源做文章,超越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開發力度使得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人工的旅游吸引物缺乏系統規劃,城市之間跟風、隨大流現象嚴重,加劇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歷史、人文遺跡在城市旅游建設中未受到足夠重視,旅游節點建設剝離歷史、文化內涵,節點建設停留在表層。

(二)旅游通道承載壓力大

旅游通道是指聯系所有旅游節點,以保證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與旅游服務設施之間順暢運轉的所有有形和無形線路。由于城市旅游交通對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依賴程度很高,加之旅游線路組織存有諸多不合理之處,我國快速交通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給旅游者的流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影響游客出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影響其生活質量,加重城市公建負擔。

(三)旅游客流淡旺季分布明顯

城市旅游客流受空間距離、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旅游資源吸引力、自然環境和旅游費用等的限制,呈現不同的旅游客流特征。資源導向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客流往往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和波動性。在旅游旺季,旅游需求快速膨脹,對旅游景區、交通以及旅游接待設施提出嚴峻挑戰,但在旅游淡季,設施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

(四)旅游區域特色欠缺、功能單一

旅游區域是指具有相似定位的旅游節點的聚集區域,反映了城市旅游節點的內聚程度。城市旅游不僅依賴于城市自然資源,還包括優越的商務與購物環境、服務娛樂設施、科技信息交流等。我國城市旅游規劃普遍存在旅游區域形式單一化的問題,商務、會展、購物等旅游形式未得到重視,單一旅游區域很難給旅游者留下鮮明、生動的城市印象,難以形成重復旅游。

二、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策略解析

城市旅游要可持續發展,首先要達到“內外兼修”的要求?!巴狻敝赋鞘新糜文軡M足旅游者需求,有利于擴大旅游市場;“內”則指城市旅游空間組織的合理性,結構布局的優質化。當前城市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旅游交通網絡體系不健全、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力超負荷等問題,在根本上限制了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通過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實現城市旅游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具有結構上的“慣性”,以旅游空間結構優化為核心內容的可持續發展策略要求通過人為干涉空間結構布局,調整旅游系統內部結構,選擇空間結構要素的重點發展和優先發展[8],以實現旅游者、旅游商品與服務的合理流動,促進旅游節點的網絡化、一體化發展,提高城市旅游地的區域影響力與吸引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和歷史遺產等,以滿足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一)城市旅游網絡構建

旅游網絡是指以各級景區景點、旅游城鎮、旅游接待中心等為節點,由各種交通道路、旅游線路等線狀要素組合而成的區域總體空間結構形態[9]。旅游網絡的形成受旅游資源分布狀況、旅游交通線路以及旅游需求結構的影響,要構建城市旅游網絡首先要根據旅游客流規律以及旅游者的空間行為規律,找到旅游網絡建設的關鍵節點。旅游網絡強調旅游流能在系統內外順暢流通,強調首要節點、次級節點以及末端節點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可以通過完善的旅游通道實現。旅游通道反應了旅游節點的可達性,除了依賴城市陸路系統外,河道、湖泊等水域體系也是可加以利用的有形通道之一。一旦旅游網絡形成,服務設施配置則以旅游網絡為參照物,節點之間共建與共享旅游服務設施,既滿足游客住宿、餐飲、娛樂等各項需求,又能減輕旅游通道的承載壓力,實現集約化發展。

(二)多級旅游板塊演變

單一的城市旅游板塊憑借傳統旅游資源,或依據人工景區,圍繞一個中心吸引物或吸引物聚集體做文章,旅游產品選擇范圍小,游客只能在狹小的空間范圍內活動,僅適用于城市旅游的開發階段。當城市旅游繼續發展,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模式必須逐步往多級板塊模式演變以突破單一旅游核心的限制。城市旅游板塊的形成是旅游者空間活動和區位選擇的累積結果,多級的城市旅游板塊遵循“領域分割、功能互補”原則,以旅游節點為基礎,形成不同等級的旅游板塊?!邦I域分割”指旅游板塊之間存在的地域與區位差異,以削弱優質旅游板塊對旅游非優區的“襲奪”效應,利于各層級旅游板塊的共同發展;“功能互補”則指旅游板塊之間差異化的功能定位,依托不同旅游資源,打造完善的、能滿足旅游者多項需求的旅游空間結構。

按照資源等級、游客需求及區位條件等因素形成一級城市旅游板塊與較低層級旅游板塊并存的多級旅游板塊,促進旅游產品的多樣化發展。當前深度文化旅游、養生休閑游以及海濱度假游等形式已逐漸興起,城市旅游不再局限于傳統觀光旅游,或挖掘城市歷史文脈,建設具有歷史深度的文化旅游板塊,或把握時代高度,建動感、活力的休娛、商業旅游區塊,形成完整的城市旅游產品體系。

(三)旅游邊緣空間擴散

旅游資源是城市旅游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則為城市旅游樹立天然屏障。城市旅游規劃應向邊緣空間轉移,打造大城市范圍內的旅游空間結構,引導旅游客流向邊緣空間擴散,確保合理的流向、流量與流速,實現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分散與聚集”的平衡。

旅游邊緣空間擴散指城市旅游客流按步驟、有層次地從城市中心區向城鄉結合部、郊野擴散、轉移。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按照“圈層模式”由城市中心區逐級向外擴張,由里向外分布商業中心區、居民居住區、城市郊區與工業區[10]。商業中心區以多級聚集、分區聚集形式分布核心旅游節點、旅游購物商店等旅游、游憩場所;居民居住區主要分布公益性旅游項目,如文化廣場、購物中心、城市公園等,數量多,規模有限,呈散點狀分布;城市郊區作為城市旅游的邊緣空間,旅游產品類型以生態性旅游項目為主,形成城市旅游的“分散”結構。

環城游憩帶是城市郊區旅游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成是城市級差地租與游客旅游成本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城市旅游資源創新的需要。由于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需求,城市旅游者正逐步由喧囂、熱鬧的城市中心區走向寧靜、綠色的城市郊區,環城游憩帶成為旅游高峰期旅游客流分流的有效途徑。環城游憩帶內自然與人文景觀、生態旅游文化及旅游活動等物質與非物質的吸引要素構成環城游憩帶的旅游資源,通過風景名勝區、主題公園、農業產業旅游等旅游形式為旅游者提供全新旅游體驗[11]。

三、杭州市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分析

杭州作為國內著名的風景名勝旅游城市,目前已有3A級以上(包含3A級)旅游景區23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18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城市旅游競爭加劇,杭州通過城市旅游規劃,逐步解決景區相對集中、旅游空間狹小、與周邊城市旅游定位相似、可替代性程度較高等弊端,使其保持良性發展,旅游總收入、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杭州城市旅游發展正經歷著由資源依托型向經濟驅動型的演變,城市旅游空間結構隨著城市旅游的發展而趨于成熟化[12],為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多級旅游板塊模式逐步形成

隨著杭州市“旅游西進、城市東擴”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杭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實現了由單一板塊模式向多級板塊模式的演變。杭州城市旅游開發、建設過去一直圍繞西湖做文章,游客游覽主要集中在靈隱、岳廟、孤山、太子灣等景區,但單憑西湖風景名勝區單一的產品類型、有限的環境容量難以促進城市旅游的進一步發展。之后,杭州市人造旅游景觀開始大量涌現,以宋城旅游景區為代表的主題公園旅游板塊形成,包括宋城旅游景區、杭州樂園、東方文化園等,杭州進入西湖、主題公園兩級旅游板塊結構。隨著杭州“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旅游開始向南跨錢塘江發展,多級旅游板塊模式初具雛形,以西湖風景名勝區為核心的西湖中央游憩區作為第一層級旅游板塊,以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為核心的城市西部旅游板塊以及環湘湖旅游區塊兩個第二層級旅游板塊分列錢塘江兩岸。

(二)城市旅游網絡不斷完善

杭州城市旅游網絡以錢塘江、京杭運河杭州段等水域為軸,沿軸兩岸分布。旅游節點不斷增加,旅游產品類型多元化發展,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旅游區域不斷完善[13]。

1.首要節點逐步完善。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完工后,“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西湖旅游節點深度發展,西湖懷舊旅游、夜西湖旅游等“新西湖旅游產品”豐富了西湖旅游產品體系。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完成,公園品位、知名度逐步提升,二、三期開發不斷推進,生態度假、休閑旅游得到發展。

2.次級節點豐富多元。城市游憩商貿業得到重視,西湖RBD、錢江新城中央商務區、武林廣場核心商圈等商業區塊規劃、開發,購物、觀光、休閑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南宋御街、良渚博物館等豐富了杭州文化旅游。

3.大運河國際旅游區建設初具雛形。西湖文化廣場、運河廣場等旅游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進行,錢江觀潮旅游區進一步挖掘錢江觀潮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集觀光、修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商貿旅游區。運河水上觀光旅游巴士、錢江游船、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投入使用,水、陸一體的旅游通道逐步鋪開。

(三)大杭州環城游憩帶建設

大杭州環城游憩帶的構建以兩江(錢塘江、富春江)、一湖(千島湖)、一山(天目山)為主線,在大杭州范圍內的五個下轄縣級市圍繞千島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天目山自然旅游區、建德新安江避暑勝地、富陽野生動物世界、臨安高山度假等旅游節點,形成杭州城市旅游的邊緣旅游空間,提供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農業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依靠G320國道,S02、S05、S06省道,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等城市公共交通網絡以及錢塘江、富春江流域,提高環城游憩帶的通達性,實現游客由城市市區到城市遠郊的空間擴散,擴大杭州城市旅游承載能力。

四、結論

城市旅游的發展給旅游者、政府、社區居民等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同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但也引發了城市旅游生態環境破壞、城市旅游產品同質化等諸多病癥,難以保證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依賴于有效的市場機制的調節,同時也需確保旅游資源的可續利用,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角度看,旅游空間發展無序、旅游節點規劃布局不合理、旅游節點雷同是局限城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以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優化作為核心內容,人為地對旅游空間組織和結構布局加以干預和引導,突破城市旅游“結構慣性”的限制。

通過城市旅游網絡的構建、多級旅游板塊的形成以及旅游邊緣空間擴散,引導城市旅游節點、旅游通道的合理布局,形成集觀光、度假、商貿、娛樂于一體的不同層級旅游板塊,確保城市旅游的優勢區塊優先發展、重點發展,引導城市中心區至城市郊區形成商業游憩區(RBD)、公益性旅游區、環城游憩帶(ReBAM)的旅游空間結構,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減輕城市旅游環境承載壓力,形成可持續的城市旅游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卞顯紅.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及其空間規劃布局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 陶偉,戴光全,吳霞.“世界遺產地蘇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研究[J].經濟地理,2002,22(4):487-491.

[3] Dredge,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4):772-791.

[4] Pearce,D. 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6(1):77-97.

[5] 吳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間單元與空間結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5(3):82-87.

[6] 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演變與優化機制——以蘇州市為例[J].城市規劃設計,2007,14(1):21-32.

[7] 楊國良,黃鷺紅,劉波.城市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研究[J].規劃師,2008,24(2):58-62.

[8] 朱青曉.旅游目的地系統空間結構優化研究——以河南省為例[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地區旅游空間結構分析與優化[J].經濟地理,2009,29(6):1036-1041.

[10]肖貴蓉,宋文麗.城市游憩空間結構優化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86-92.

[11]趙媛,徐瑋.近10年來我國環城游憩帶(ReBAM)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8,28(3):492-496.

[12]鄭嬗婷.杭州城市旅游空間結構的演變及優化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3]郭佳,陳曉東,姜立峰.城市旅游競爭力的評價——以浙江省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責任編輯:關立新)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旅游市場;營銷環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文獻標識碼:A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農民旅游市場作為我國國內旅游最具潛力的市場,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剛剛起步的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在對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基礎條件、制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從提高認識、構建產品、完善服務三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建議。

[關鍵詞] 農民旅游中部地區市場開發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農業旅游和農村旅游都成為旅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些主要是以城市的視角看待農業和農村,而農業和農村的主體——農民的旅游問題一直被忽略。農村居民不僅是各種農村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和供給者,也可以和城鎮居民一樣成為旅游產品的需求者和消費者。魏小安指出:農民旅游是“三農”旅游中的最高層次,旅游能否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是衡量是否達到全面小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雖然近年來一些學者也對農民旅游做了一定研究,指出中國最富潛力的旅游市場將掌握在農民手中,但與總量龐大的鄉村旅游研究相比,仍顯得較為單薄。而從現實發展來看,2004年我國農村居民國內旅游6.43億人次,旅游消費351.67億元,出游率達68.7%。相對于這樣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為農民提供的旅游產品和消費市場卻相對落后,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農民旅游需求。因此,有專家稱“農民旅游是鄉村旅游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

目前,從全國來看,農民旅游存在著東部發展、中部起步、西部蓄勢的區域分化。東部2億多農民已經成為中國國內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部的農民旅游正處在起步階段。中部地區集中了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據了很大比例,隨著中部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旅游市場的巨大潛力將凸現出來,中部農民旅游的全面開展之時也必將是中部地區全面崛起之日?;谝陨纤伎?,本文對中部地區的農民旅游市場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正在啟動的中部地區農民旅游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建議,并對即將啟動的西部地區農民旅游有所啟發。

二、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基礎條件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部地區在經濟收入、閑暇時間、旅游意識等方面已經具備了開發農民旅游市場的基礎條件:

1.國家政策機遇?!叭r政策”對中部地區農民旅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促使了更多的農民外出打工,目前中部地區的外出務工人數在東、中、西三大地區中數量最多增幅也最大,他們的收入必然會有一部分流入旅游消費,同時也加強了農村與外界的信息聯系。另一方面,“三農政策”給以農業生產為生的農民提供了更大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為確保農民增收出臺了“兩免”、“三補貼”等優惠政策,使得中部糧食主產區人均純收入達到3025元、稅收負擔人均下降47.5%。

“中部崛起”戰略更是為中部各省的全面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此舉必將激發中部各省加快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建設等方面的改善都將為農民旅游提供便利。

2.經濟收入的增長。在社會福利制度還不健全的今天,具有很強消費性的旅游活動在各環節都要求旅游者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廣大中部農村地區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逐年提升, 6省平均值已從1989年的500元上漲到2004年的2693元。根據世界旅游組織,人均GDP達到300美元~400美元,就會產生國內近距離旅游的動機。中部各省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都已超過300美元,可見已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具備了近距離旅游的經濟能力。

3.閑暇時間彈性的增大。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得農村居民出游時間的彈性越來越大。中部地區農民可分為從事農業生產和從事非農業生產兩種,除了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中部農村地區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當地鄉鎮企業就業,這些非農業農村人口也有周末、公休假等假期;而從事農業的人口除了農忙時節外隨時都可以出游,農村機械化程度的推進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都使得農民出游在時間上有了更多保證。

4.旅游意識的增強。隨著中部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加、消費觀念的轉變,農民自身也產生了游山玩水的欲望,旅游在廣大中部農村地區已成燎原之勢。過去5年,山西省農民旅游消費支出持續增長,2005年出游率達38.33%,人均出游花費1260.71元,年均遞增29%;2004年湖南農民對旅游認知狀況的調查表明:有57.7%的農民曾經出游過,有78.0%的農民想(還想)出去旅游;而在河南的一些鄉村,已經出現了農民自發組織的“草根旅行社”。

三、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制約因素

雖然目前中部地區的農民旅游已經啟動,出游人數不斷增長,但應看到還有約60%的農民沒有參與到旅游中來,已經參與旅游的這部分農民在旅游消費上也還存在很多問題。中部地區農民旅游的長足發展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約:

2003 年中部各省農民出游情況表

(根據《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04》整理而成)

1.經濟水平較低。中部地區擁有全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卻只有全國十分之一的土地,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人多地少,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偏低。雖然近幾年中部農民的收入日益增多,但與城鎮居民相比還不到其三分之一,這直接導致了農民的旅游消費支出處于較低水平: 從表1可以看出2003年中部地區農民過夜游和一日游平均出游率雖然均高于全國農民旅游的平均水平,但其人均花費均低于全國農民旅游的平均水平,與東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經濟收入的低下也是造成一日游出游率較高的主要原因,表1顯示:中部六省農民一日游出游率均高于過夜游出游率,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河南的一日游與過夜游出游率的比例更是高達5∶1。

2.文化程度較低。中部地區深處內陸,信息較為閉塞,同時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其農村地區文化水平與東部相比也較為低下,雖然近年來中部農民的消費觀念、維權意識等得到了很大轉變和提高,但文化程度低仍是其正常旅游消費的一大障礙,嚴重制約了旅游消費層次的提高和旅游消費結構的優化,表現為:中部農民旅游者有相當部分是走親訪友或到大型集貿市場購物,純外出觀光游覽的比例不高,度假等專項旅游產品更是少人問津;旅游花費主要集中于交通費和景點門票,購物、娛樂等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過少。

3.旅游信息不通暢、服務不健全。由于目前中部農民旅游市場的開發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引起眾多旅游企業和經營者的足夠重視,農民旅游的宣傳和組織力度不夠。有許多農民想外出旅游,卻不知該怎樣去、去什么地方旅游,他們絕大多數靠親友介紹和自由出游。2001年河南農調隊的調查資料顯示:農民旅游者散客比例高達99.3%。由于旅游宣傳、服務跟不上,中部農民旅游整體上處于一種自發狀態。

4.社會保障壓力。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保障體系普遍不健全,中部地區人多地少、貧困人口密度大,社會保障壓力尤為突出。農民對未來生活缺少必要的安全感,對剩余收入的積累要求就大于消費要求。另外,子女上學、蓋房嫁娶等客觀現實問題的費用需求又是不確定的。因此,他們寧愿把剩余的錢存到銀行以求保險,而不愿花在旅游上。

四、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開發的建議

開發中部地區農民旅游市場,關鍵在于怎樣為農民旅游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氛圍。除了切實做好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已經形成共識的基礎性工作之外,從市場角度來看還應從以下三方面給予重視:

1.提高認識,倡導農民出游。(1)政府要認識到農民旅游的重大意義,鼓勵旅游企業進行農民旅游市場的培育和開發、鼓勵鄉村自己成立旅行社,對這些以農民為旅游服務對象的旅游企業給予稅費減免等政策優惠。同時也要對其加強規范管理,從目前情況看,以農民旅游為主的低端旅游市場問題近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揭開農民旅游發端的“草根旅行社”是目前較好的替代品,應做好引導和管理工作,促使其健康發展。

(2)旅游企業也要充分認識到開發農民旅游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目前,中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只有將近30%,若達到50%的目標,將有20%的農村進入城鎮化。如果占領了這20%的即將城鎮化的農村旅游市場,那么當這20%的農村城鎮化后,旅行社在城市市場的占有率就提高了20%;農民旅游正好在城里人出游的淡季,旅游線路的安排、飯店賓館的接待能力也都會有保障;再者,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部省份近期的工作重點,對旅游企業來說,借助政府力量進入農民旅游市場是利用社會資源的一條捷徑。

2.提供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刺激農民出游。只有選擇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才能從根本上有效開發市場。根據中部農民旅游者對出游活動安排較為謹慎、以探親訪友、觀光游覽、一日游為主等特點,在農民旅游產品的設計上需注意以下幾點:

(1)內容:傳統的“觀光型”旅游是十分適合農民旅游市場的產品,以風景名勝區、大城市為出游目的地的農民占絕大多數。同時目前中部農民旅游目的又有多元化的特點,觀光只是一個方面,他們更希望在觀光的過程中發現各類商業機會。如湖南農民中,以增長知識為目的的“學習”動機已成為時下農民旅游的新動向。

可根據農民對現代大都市的向往開展“都市風情游”;為滿足農民朋友尋求致富門路的需求開展“觀光+觀摩”、“觀光+科技”等旅游形式。另外,根據以往調查,老年旅游者的人數和旅游花費在農民旅游市場中都占有較大比例,應針對老年游客開發“首都觀光”、“健身療養”等產品。還可根據當地情況開展針對農村黨員的“紅色旅游”、學生的“高校游”等。

(2)價格:總體而言,農民收入較城鎮居民偏低,加上長期的傳統文化影響,對產品價格較敏感。這就要求旅游產品開發應以低價位為主,增設大眾化的旅游設施。如景點對農民旅游團隊游客采取打折優惠;賓館飯店開設接待農民旅游平價房、鐘點房;旅行社對農民旅游實行淡季打折、禮品贈送等,以“薄利多銷”和“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理念來經營農民旅游。

(3)線路安排:在線路設計上,最好能集農民朋友所喜愛的觀光、學習、考察等旅游類型于一體,例如,針對農村市場設計的江陰—華西村—張家港—無錫—南京旅游線路,以全國百強縣市為骨架、南名城為點綴,迎合了農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頗受歡迎。

3.加大農民旅游服務力度,方便農民旅游。(1)發展農村中介組織,構建農民旅游產品銷售網絡。中介組織的作用在于發掘農民的潛在旅游需求、引導農民的旅游消費、為農民的旅游活動提供服務。目前中部農村基本沒有旅游業務機構,旅行社在農村旅游市場的銷售還是一片空白,對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農村設立專門門市部和收客點的辦法,還可利用各地的郵政代辦點、村委會等一些成熟網絡來方便農民外出報名。

大多數農民日常出行通常限定在縣域范圍內,鄉鎮、村委是趕集和經常光顧的地方,也是農民各種信息來源的主渠道,在農民心中具有較高的信譽度。因此,可以縣城為據點,以鄉鎮、村委為網點,逐步構建農民旅游產品銷售網絡。

(2)做好旅游服務安全工作。農村居民“安土重遷”,“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的思想還比較嚴重,即使在東部發達地區如浙江,對已經旅游過的農民為什么不再去旅游的原因進行調查,其中認為“旅游不安全”的比重最大。所以在組織農民旅游時一定要在加強服務的同時注重安全措施和設施的落實。一方面,要注意解決旅游過程中的餐飲、交通、衛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場準入等問題,打消農民旅游者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堅決打擊宰客和欺騙游客的行為,做好投訴處理服務。此外,也要對服務人員加強培訓,使其能夠為農民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涉外旅游人才的培養卻不能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我國涉外旅游市場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涉外旅游人才培養的思路。

【關鍵詞】市場需求 涉外旅游人才 培養策略

隨著交通、通訊等產業的迅速國際化、網絡化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旅游成為當前人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表明:旅游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最大的“出口產業”,成為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創匯最多、帶動面最廣、開放度最高的“朝陽”產業。

一、目前我國涉外旅游市場的基本狀況

1.涉外旅游人才的來源。從我國目前涉外旅游人才的市場供給來源看,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高等院?;蛘呗殬I技術學校直接培養,其專業背景主要是旅游管理和外語,這類人員專業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畢業后直接應聘到星級旅游飯店從事涉外接待服務工作,或者是通過資格認證考試持證上崗;二是我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飯店以及規模較大的國際旅行社進行行業培訓,然后直接進入賓館飯店從事涉外接待服務工作;或者考取涉外導游、出境領隊等資格證,再到國際旅行社從事導游服務工作。三是其它行業改行而來的人員,如原外事部門人員以及留學歸國人員等。他們通過資格認證考試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再掛靠國際旅行社或直接應聘到星級賓館飯店從事涉外旅游方面的管理服務工作,這類人員最明顯的特點是,外語水平高,對某些國家的基本情況也非常熟悉,因此,他們從事涉外旅游工作游刃有余。

2.涉外旅游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目前涉外旅游專業人才缺口大,尤其迫切需要的是涉外導游、出境領隊以及外語翻譯類人才、具有國際水準的涉外旅游經營管理人才、景觀規劃設計人才、品牌項目策劃人才、市場推廣人才、信息資源開發人才、電子商務人才及高檔旅游飯店的部門經理等。與此同時,小語種涉外旅游人才更為稀缺。

二、涉外旅游行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情況看,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技能與旅游產業發展的要求還沒有達到一致,旅游人才開發和職業教育培訓滯后,旅游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整體偏低。主要表現為:一是旅游從業人員學歷偏低。旅游景區的從業人員多數為當地的農民,基本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二是從業人員閱歷淺、知識貧乏、服務意識淡薄、服務技能不高。特別缺少中高級職業經理人、旅游策劃、人力資源開發和旅游管理、旅游外聯營銷和能把握市場、懂業務、高素質的中高級管理人才。三是旅游行業缺乏訓練有素的培訓師資隊伍,沒有充分發揮校企共同培訓旅游從業人員的作用。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養策略

1.實施校企合作辦學。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能夠實現“雙贏”目標。對學校來說,通過與企業合作,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又滿足社會、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通過合作教育,學生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學生對行業和社會進行零距離接觸,專業意識不斷增強,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師資隊伍建設也得到加強,培養了一批雙師型教師;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學成本。對企業而言,無須付出前期培訓費用,即可獲得高質量、高素質的一線人員,提高了企業聲譽;降低了用人風險和人工費用,提高了競爭能力和企業效益。

2.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涉外旅游專業在構建新型的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合理而詳細的實踐教學計劃。特別是針對于企業實踐的計劃。其次,開發有效、合理的實踐教學資源。合理的實踐教學資源包括校內外的各種實訓、實踐教學基地和場所。最后,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運作機制,順利達成實踐教學的目標。院校在跟企業合作過程中,要本著平等雙贏的態度,雙方商議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討論實踐教學計劃內容,實施辦法及考評方式。

3.建立教師與職業人聯動機制。旅游專業課教師或旅游實習帶隊教師在實訓基地掛職,參與實習基地工作,承擔實習基地相應課題研究,并負責實訓學生的管理監督和實訓成績的鑒定。同時,旅游行業、職業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職業人走進學校,并參加學校相關的組織,對教學工作進行研究、指導和服務,對教學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教學研究與質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議,為專業的建設發展決策提供科學的分析和指導。

4.實施憑證上崗制度,增強畢業生的行業認可度。對旅游專業學生實施 “雙證書”(畢業證和導游證)制度,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全國導游資格證等行業資格證書,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這些畢業生在畢業后,以 “適應快、動手強、素質高”而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因此增加了企業對高校旅游專業的滿意度,從而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并形成良性循環,企業將為以后的畢業生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崗位。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和第一大旅游接待大國,隨著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既懂外語又熟悉業務的人才非常缺乏,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培養以市場為導向的涉外旅游人才,能形成對旅游人才市場的互補,這不僅是國際化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劉詠梅.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涉外旅游方向教學改革初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6).

[2]邵小慧.創新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文教資料,2012(2).

*本論文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旅游市場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鄉村旅游、農家樂休閑是伴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新型旅游模式,如今,在人們周末休閑的時候,驅車至郊區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雖然我國鄉村旅游起步較晚,但是發展確實十分迅速,尤其是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的高峰期,處于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可是我們卻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問題,在鄉村旅游市場營銷方面,無論是理論支持還是實踐操作,都存在很多不足,這些從根本上制約著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結合旅游市場營銷理論知識、成功的鄉村旅游案例,展開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策略的研究,探索出一條可以實現鄉村旅游市場營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旅游市場營銷

一、 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是一種區域性的綜合性旅游,帶有很強的地方性和鄉土性,也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在農村地區特色的前提下,以農村的自然環境等旅游資源為依托,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到提高鄉村旅游競爭力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鄉村旅游的特征 。從鄉村旅游的興起和發展來看,因為其各地的自然環境等的不同,鄉村旅游的特征也具有了以下方面。

(1)鄉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顯。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環境、人文氣息不盡相同,所以才有了現在鄉村旅游的地域特色明顯的特征,是因為每一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或山河或景觀或生活方式的特點。才吸引了更多的城市人們為了休閑,逐漸發展起了鄉村旅游,這也是鄉村旅游的優勢條件。

(2)鄉村旅游的參與性較高。重在參與,在實踐中收獲開心和放松,是鄉村旅游為城市人們帶來的最切身的心里體驗,鄉村旅游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松享受的地方,同時也極大的調動人們的參與性,在體驗中享受勞動,收獲成功,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的雙重休閑。

(3)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是城市人們。城市作為鄉村旅游的客源地,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足夠的消費力,這主要是因為城市中狹小的生活、工作空間,給城市的居民和工作人員帶了極大的壓力和緊張感,而鄉村旅游產生與發展,正好為城市人們提夠了一個休閑放松的地方,同時也相互滿足了彼此的需要。

(4)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鄉村旅游不僅僅是發展鄉村旅游,為人們提供休息的場所,也是結合農業生產和勞動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是將生態、農業、社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因而,鄉村旅游是一種可持續旅游。是在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農業的發展方式,形成新的社會互動模式,從而進一步的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旅游的市場營銷狀況和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旅游產業作為發展最迅猛,規模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不斷地完善著發展的模式。鄉村旅游產業作為異軍突起的一只,是一種全新的旅游發展模式,但是在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的市場營銷狀況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也明顯的暴露出一些問題。

1.缺乏應有的營銷觀念 。作為一種產業,也可以說是特殊的商品,鄉村旅游產業應該具有成熟的營銷觀念,而事實是,現在的鄉村旅游市場營銷不具有成熟的營銷觀念,主要體現在,旅游內容的過于單一,方式過于簡單,市場規范過于混亂,這就造成了,客源的不斷流失,競爭不斷的缺少公平,更多的鄉村旅游市場萎縮,以至于逐漸地消失,同時可能帶來的是自然環境的惡化,農業生產受到不好影響。這是現階段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的一大狀況和問題。

2.地域特色表現不突出,競爭力不足 。突出的地域特色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特征,應該是保障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的有力手段,而現實的發展是,更多的鄉村旅游地呈現的是相互的復制和模仿,盲目的借鑒和采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卻忽視了本身的地域特色,這恰恰是最為致命的問題。盲目的復制和借鑒,在短時間內能收獲一定的效果和成績,但從長遠來開,這種成績是建立在不斷消耗消費者耐心的基礎上的,隨著新鮮感的消失和疲勞的體驗,會從根本上削弱鄉村旅游的競爭力,以至于在后來會消失在進步的歷史中。

沒錯的,這些具體的發展狀況和問題確實存在,也有了一定時間的積累,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市場營銷理論知識即市場營銷組合理論,進行宏觀上的分析和戰略上的研究,提出必要的解決方案。

三、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鄉村旅游的認識與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鄉村旅游市場營銷,這是一個需要思考和總結的過程,與此之中必然會出現明顯的發展趨勢。

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的觀念必然要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相結合。這是行業能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時代的要求和前進的趨勢。以鄉村自然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其獨特特征,重視自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重視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給消費者帶來舒適放松的感受,重視鄉村旅游整體形象的構建與宣傳,明確開發與利用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帶來經濟上的進步,更是為了能更好地保護當地鄉村資源和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重視旅游管理和服務的建設,強調優質服務的不斷完善,這是適應以人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服務人員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給鄉村旅游帶來持久消費的重要途徑。

營銷組合策略及營銷模式的延伸。以培養鄉村旅游品牌為最終目的,以樹立良好的鄉村形象為目標,除了對營銷組合“4Ps” ,即產品、價格、銷售渠道和促銷進行整合和運用之外,還將公共關系的手法運用到營銷組合中,最終實現目的與目標。

四、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策略

在進入了市場營銷為主導的鄉村旅游業,想要更好的發展,就必須結合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本文通過對鄉村旅游的認識與思考,以及結合相關市場營銷理論知識,就此提出一些解決現存的鄉村旅游市場營銷問題的策略,并希望能憑此探索出一條可實現鄉村旅游市場營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創造優良的營銷環 境,充分發揮政府、區域、各部門以及鄉村的重要作用 。只有提供優良的營銷環境,才能為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這需要政府部門出臺相關規定,以及支持政策,從發展上游為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旅游提供政府保障。進行資源整合與利用,對自然資源相對集中、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基地,進行良性引導和幫助,逐漸建立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發展模式,循序漸進,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有破壞原有自然資源的旅游企業進行整改和取締。

2.細分鄉村旅游市場,準確進行市場定位 。鄉村旅游市場主要是選擇城市區域或者經濟發達地區中由于生存、工作壓力較大,想要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年輕人作為主要的旅游消費者。事實上,由于鄉村旅游產品所處的地位位置的不同,會有環境的差異,旅游資源特性的不同,當然也包括知名度的高低,所具有的服務內容不一樣,以及可提供休閑的時間有所差異,更包括經營者的能力有多不同,所以在具體選擇目標市場時一定是不一樣的,采取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差別,所以說,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自然要根據各地方的經濟狀況、發展水平、自然資源、交通狀況等來確定目標消費者區域和所需要開拓的相關市場之間的順序問題。我們可以將與鄉村旅游產品距離近的市場和富裕起來的地區和人群都作為潛在目標市場。 同時在目標市場選擇過程中,要從營銷主體資源、目的、優勢和規模等方面對細分市場進行評估,所選擇的目標市場必須與生態旅游市場營銷主體的經營目標、產品形象、所擁有的經營資源等相符合。否則,就應該放棄此類細分市場。

3.將鄉村旅游產品賦予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實施產品策略時,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我們必須采取新的思考方式、利用新的營銷手段。(1)基礎設施不得完善,確保往來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保障景點安全、衛生價格合理,旅游飯店以農家樂為主;(2)開展多樣富有鄉村氣息的活動,如農作物種植與采摘,農田認領,鄉村運動會等等;(3)增設休閑環境,增加景區周邊的休息、娛樂地,(4)突出“農家樂”的特色,以鄉村景區為中心,開發鄉村旅游的潛力;(5)創造優質服務,樹立鄉村形象,突出樸實、踏實的鄉村人民的品格特點,讓休閑的有課能感受到家的溫暖;(6)突出新主題,根據各地資源,以適應游客心里需求為目標,準確把握消費者消費心理,開展輕松愉悅的交流性活動。

通過以上的介紹和分析,我們不難總結出,發展鄉村旅游,進行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的決策,一定要明確分析所代表的鄉村的現狀,其中包括其優勢資源,不足之處,能夠把握的時代機會,可以采取的發展策略。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一定是科學的,有規劃的,可持續的。

上一篇:電力教育論文下一篇:現代科技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