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生哲學范文

2023-10-23

人生哲學范文第1篇

個人事業規劃: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事,手勤、眼勤、腿勤,多聽少說,謙虛謹慎,不卑不亢,不蔓不枝,不溫不火,與人為善,熱情有度,保持深度、高度、氣度,不抱怨、不計較、不牢騷,既要埋頭拉車,又要抬頭看路。對事業和仕途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得魚固可喜,無魚亦欣然。

為人處世:積極處世,不斷進取;淡泊名利,注重學問;保證睡眠充足;心胸開闊,平等待人;飲酒適量,趨利避害。義不逃責,事不避難;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勿戚戚于功名,勿孜孜于娛樂。對人講誠信,言必行,行必果,不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腦中慮少,自然紋少。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注意健康養生,多喝水從內部排毒,多洗澡從外部排毒,少飲酒,少抽煙。

親情與友情:禮尚往來,收放有度,絕不自吹自擂、自作多情、自找苦吃、自取其辱。深刻體會“杯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的道理,對什么都沒必要太較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體裁

1 衣,看米下鍋,要知道自己的斤兩,對外交往策略采?。翰恢鲃?、不打聽、不虛榮。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交往是講究成本的,要把有限的金錢用在刀刃上,要養家糊口。要孝順照顧好雙方老人,重要的親戚要經常走動;善待自己的孩子,盡量不去打罵他們,要嚴慈相濟、恩威并重,對孩子要旗幟鮮明,不能溺愛,更不能過度的嬌慣、縱容,要讓孩子懂得文明禮貌,有正確的是非觀,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優秀的生活習慣;疼愛自己的另一半,風雨同舟,甘苦與共,另一半才是一生中相伴最久的人,凡事多交流、多溝通、多體諒、多關心、多理解;關心自己的家人,一奶同胞,血濃于水,俗話說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個從一個家里走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的親情,不要忽略他們,關鍵時候就可以看出力量的偉大。顧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既然不能掃天下,首先要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掃干凈,努力各掃門前雪。

一年365個日子感覺在瞬間就這樣過去了?;厥走b望過去的365天,有付出,有收獲,有傷痛,有快樂,有迷茫,有醒悟.......當我們跨進2012年的時候,我們應該滿懷激情,笑臉迎接充滿希望的每一天.很多時候,靜靜的想一想,時光流逝,不容我們去等待,不管我們是否有對明天和未來有所準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都會依次向我走來,我們無法預料,其間不管有多少機遇,多少挑戰,也不管生活是絢麗多彩,還是平淡如水,我們都要把握每一天的美好時光,好好努力,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

2 光陰,盡情的展示自我,充分的享受生活所帶來的無限樂趣!

新年是“樂”的,辭舊迎新,一段嶄新的美好的時光又煥發出勃勃生機。新年又是那么“快”,歲月如繽紛的落英無聲地飄灑,輕盈而莊嚴。計劃中的許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做,時光就浩浩蕩蕩地迎來了新的輪回。新年無疑是快樂的,生命的年輪由四季的輪換鐫刻,人生的段落由歲月的交替組成。昔日的一切,無論是沮喪是榮耀,是成功是失敗,都已成為人生的一段經歷。一段美好的時光,又向我們綻放燦爛的光彩。新年是人生中一個意味深長的驛站,它讓我們在辭舊迎新的歡愉中,去感覺時光的魅力,然后,它又浩浩蕩蕩地裹挾著我們向前邁進。歲月的成長讓我們明白時間的珍貴,光陰的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浪費光陰,所以請珍惜!

過去的無數個365天已隨時光流逝,未來的無數個365天正等待我去擁抱.我們應該學會樂觀的生活,用欣賞的目光,看朝霞,看落日,用微笑看成功,看失敗,為生命的成長歡呼,把昨日的榮辱得失鎖進記憶,把今日的真誠追求加入收藏.新的365天就要來臨,讓我們好好的用平淡之心去善待人生中的喜怒哀樂,用活力之心去感受生活中的五彩繽紛,用智慧之心去傾聽歲月中的成長,總之用微笑去好好的迎接每一個日出日落的來臨吧.......

歲月之路無法重來,這就注定了我們的人生感覺的偶然性和不可再現。因此,我們對于每個元旦的感受也同樣不可重現,這

3 個標記在人生路上的意義自然也就并非僅僅淪為時間的分割點了。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如是寫道:“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為中心,不停地旋轉著”。這并非悲觀的厭世情緒,而是對于生存宿命的清醒認識: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同樣,一切開始都以結束為中心不停地嬗變。進入元旦,我們就注定走向歲末。“在世體感”和“在世負擔”是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中反復使用的個體詞語。劉小楓之所以這樣強調“在世”,是與他所述的“天堂”對應的,人與“天堂”是通過一根細線聯系的,人要進入“天堂”必須通過這根細線,而這根細線就是受苦。因此,我們對元旦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在世體感”和“在世負擔”,而不管這種感受是歡欣、喜悅還是焦慮、落寞。既然我們無法回避元旦的自然來臨,那么,我們不是負著元旦如履薄冰就是隨著元旦歡呼雀躍、忘乎所以。時光荏苒,光陰如梭。伴隨著元旦的鐘聲,歷史的車輪駛入新的一年。

撕下最后一頁日歷,翻過最后一頁月歷,合上最后一頁年歷,生命的歷程中,就又少了一年的路程,而生命的里程中,又增加了一年的厚重...

人生因了這一疊疊舊的日歷愈為厚重;人生,更因了這一頁頁撕去的日子而更為精彩。古人面對生命的更迭,曾發出了“時光只解催人老”的感嘆。為了將逝去的歲月保存,聰明智慧的先賢們,選擇了歷法。國家有國家的“歷”,個人有個人的“歷”。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洋公歷始,據考證,僅中國歷史上

4 就產生過102部歷法。但種種歷法歸根結底,不外乎都是用來“記日”,翻開中外歷法,公歷也好,農歷也罷,每一部歷法,都是堅實歷史的承載,都是一部洋洋灑灑的生命的紀錄,是可以回頭審視與思考的一串串腳印。

人生是漫長的。悠悠歲月,日復一日地演繹著天荒地老;人生又是短暫的。過隙之間,灰飛煙滅,轉眼便是百年。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司馬遷曾經用他的如櫞巨筆為人類記錄下栩栩如生的往事。然而他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顯然,這位古人未能夠正確詮釋人生的真諦。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月共代序”,“歷”的每一次循環,就像是在生命的賬戶里取款,取一次少一段長度,多一層厚度,但每一次都是唯一的??梢哉f每一個今天,都是在為下一個昨天填寫著內容與色彩。今天的你我,或喜或悲,或興或愁,或聲名赫赫,或平凡一生,都會被日歷一頁頁記下。笑著,是一天;哭著,是一天;美著,是一天;丑著,依然是一天。這個中滋味、個中顏色,全然取決于自己的選擇。嘆息中,這一天也會過去,像沒有一絲漣漪的水面,沒有精彩,甚至還會有些苦澀;熱鬧中,這一天也會過去,卻是在生命的畫板上,會留下一些斑斕的色彩,一些精美的回憶,一些能讓人們在慢慢變老的過程中,反復咀嚼的甜蜜和溫馨...

既然,我們的人生“歷歷”在目,既然,這種強制性的“取款”我們無法選擇。那么,何妨微笑著迎接這一年一度的“取款”

5 之日,好好計劃,好好慶祝,然后用心去“消費”這每一次的唯一。

有一種心情,叫喜怒哀樂;有一種味道,叫酸甜苦辣咸;有一種智慧,叫深謀遠慮;有一種緣份,叫天長地久;有一個群體,叫煙火人間,人生百態;有一種心境,叫順其自然。

人生如夢,歲月無情,驀然回首,才發現人活著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開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能永遠珍惜的就是好心情。所有大事、小事、難事、易事、樂事、苦事,都是一件事,事情總有因有果,人與事、事與人,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歲月在悠悠然然的鐘聲里消失,一切將幻化成空氣中的那份寧靜、淡然,所以,人應該順其自然,知足常樂。

風雨坎坷人生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所有的事情都來的很自然,有失敗就會有成功,有完美就會有遺憾,且讓一切順其自然,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面對生活,面對人生記憶里或者正在發生的新鮮的事和物。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要更加珍惜,屬于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就留作回憶,想要得到的就要更加努力。

累了把心靠岸,錯了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滿足,痛了才享受生活,傷了才明白堅強;從中感悟順其自然的心境,豈不是更美!

總有起風的清晨,總有炙熱的午后,總有絢爛的黃昏,總有流星的夜晚,所以不如保持順其自然的心境,把握每一個瞬間,試著去做,去面對每一個昨天、今天和明天。人生中的成敗得失,全憑把握,縱使歷經所有的艱辛苦難,始終要保持一種心境順其自然。

人生哲學范文第2篇

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唐]劉長卿《彈琴》

幽幽琴聲,美侖美奐,當你在喧囂浮躁的都市中感到疲憊,當你在觥籌交錯后感到厭倦,當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感到緊張,不妨撫琴一曲,古樸悠遠的琴音可以使人獲得一份難得的心靈寧靜,追尋到精神上的真正回歸。

常說領導人有十大修煉:琴棋書畫劍,詩醫茶酒花。第一個便是琴,古琴具有厚重的人文積淀,沒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聞著清香的茗茶,聽著令人心醉的古琴,或抒發對古琴的崇敬,或講述一段琴緣。“繞梁三日”也好,“余音環繞”也罷,歸根結底,古琴的本質就是一個“清”字。

領略到這樣的深刻感受,才算把琴聽懂了。翟大師曾經說過,一位領導人只有把琴聽懂了,才能擁有做人的知識,天人合一的文化才能開始,才會是一位真正卓越的領導人。

輕輕坐下,細細聆聽,靜靜品味„„

對面不相見,用心如用兵。算人常欲殺,愿己自貪生。

得識侵吞遠,乘危打劫贏。有時逢敵首,當局到深更。

[唐]杜荀鶴《觀棋》

棋,不管是圍棋還是象棋,是隨處可擺的游戲?;蛟谇逑?,或在半月橋邊,或在籬邊松下,或在綠苔石桌,或明窗對花,都可以設局邀友、以棋會友。

人們常說:人生如棋!人一出生就注定落入棋中,開始了不停的與時間對弈,與命運對弈,與別人對弈,與自己對弈。如何走贏人生?這與棋理是何等的相通!雖然是一盤棋,卻是奕者智慧的對壘、經驗的較量、膽識與心智考驗,也是意志與靈機的比拼,更是體現著人的境界、深度、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千古不衰的游戲融進了多少禪意玄機,讓世人樂此不疲的游戲其中而沉思于此!

人生如棋,棋如戰場,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搏弈。真正的知己,抑或就是對手。古語云“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懂得籌謀才能成功。行棋就是要運籌帷幄、未雨綢繆、縱攬全局、堅毅果斷,但也要懂得學會放棄。學會下棋,才能了解人生、戰無不利。

今聞東楚人,結網為書圃。池墨潑飛云,紫毫揮廣宇。

風流與我逢,狂草競龍舞。一舞醉三回,消愁極千古。

佚名《記東楚網書家墨場》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類型(不考慮源出系出于中國書法的日本書道),這種藝術從一開始就得到重視,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但是古時文人們的必修課,還一度成為科舉考試的項目。

在一切藝術門類之中,以書法為最高。它兼具抽象(文字的抽象,文化含義的抽象)與具象的美(點線的具象,結構以及布局的具象)。它無聲音而具音樂的韻律與節奏;無色彩而具圖畫的形象與色彩;雖靜止卻具舞蹈的動感與神采。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藝術,它擁有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點線、形體、顧盼、揖讓、牽連、章法、布白等藝術語言來表達書者的感情。

學書,必先求平正,平正既得,則求險絕,險絕至極,復歸于平正。學書有成的人,大都經歷了“平正——險絕——平正”的這樣一條藝術道路。初學書,必先立法度規矩,尚平正,以立筆法結構之基礎。入門之后不免經歷筆山墨池的辛苦。既有所得,則追摩前輩法書之精神氣象,一朝靈感觸發,情思倏至,下筆則恣肆豪放,顧盼生姿,有奇崛突兀之勢,然而不免有過分,有欠缺,有張狂。到了“人書俱老”,達到藝術上的成熟時,下筆則氣象簡淡,平正樸實,不求奇險而筆筆皆奇,不求獨特而筆筆難摩。古往今來大書家一生藝術風格的變遷,無不映證了這樣的規律。永遠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的平正,永遠都只是書法的小學生;懂得了第二個階段,始可言書;而達到第三個階段的平正之后,才是真正懂得了書法之道,達到了游刃有余,運斤成風,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以學書的歷程證之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平正--險絕--平正”的路途。我們度過了規規矩矩童年、少年,有時覺得生活無聊呆板也無可奈何;到了意氣風發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屢有奇想,敢做敢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卻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閱世頗豐,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則有看透,有徹悟,寵辱去留無所動心,就有一種臨風自笑的雍容。

書法用筆既要精深,又要單純,唯精深乃有味,唯單純方清麗。人生亦然,既要盡全力深入挖掘,又要不失那份孩童般的對待世界的好奇與真誠。學書之路,人生之路,往往就這樣交融為一。

意闌信步過楓欄,一掛霞紗半面山。彩練舞發詩興漾,洞蕭奏引百禽彈。

柳絲撲水撫香浪,新浪搖波動玉帆。榭畔清歌催麗影,揮毫潑墨畫江煙。

佚名《過東江灘閑書》

畫畫是人生的感悟,是激情的抒發,是對生活中美的發現,是與大自然和諧的共鳴。不同風格的畫,如生活一般豐富多彩,不同畫法都顯示著不同的氣概。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美術作品都被賦予不同的評價,占著不同的位置。

中國畫中最常見的有寫意和工筆兩種。寫意是大筆伐,粗線條,每看寫意都有接近自然的感覺,它的潑墨跋扈和瀟灑氣概被無數大手筆的豪情派所熱衷。工筆則相反,它細膩,周全,畫家不拉一筆,那細到鳥獸翎毛,草木紋鱗,也將人物細微的面部表情勾畫到眉間眼底。哪怕再簡單的道具一旦到了工筆畫家的手下,也立刻變得華麗,繁雜。這兩種畫法表現手法形成鮮明對比,都是根據表達的情懷所選的。

人生就像是一幅畫,從出生開始,上天就交給我們一張白紙,每走一步,都會在這張畫紙上添上一筆,畫下去就沒有了悔改的余地。有時,一筆失誤也會毀掉整幅畫面,小心的醞釀每一筆,才會最終收獲一幅滿意的畫面。

一個人,一幅畫。當你真正看懂一幅畫時時候,就會有一種超越自我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畫本身,也來自畫畫者。每一幅畫都有靈魂。當你觸動了她,你的心靈便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交融于天地之間。

你,會是怎樣一幅畫呢?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李白《塞下曲》

書以博文,劍以報國;習武思奮,劍為知音。千百年來,劍已成為古人的文化素養和才能的重要標志與象征,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歷代眾多的仁人志士修身立天下的重要人生修為之一。古之文官武將,詩人名士,莫不以配劍舞劍為榮耀。

習武練劍能陶冶品格,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英雄主義精神。借劍抒情,激勵斗志,把劍這個無情之物變成有靈性的有情之物,它使人在窮途無望時,以舞劍來尋求自己的出路和激發人的進取心。劍為中華民族所崇尚,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人產生一種振奮精神,陶冶情操,奮發進取與健康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劍在鋒利之中寓含著祥和,堅韌之中包含著柔情,冷酷之中體現著溫暖和友誼。劍術不是依賴說教,而是通過優美高雅的劍姿、俊逸飄灑的動作、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和武德浸透于人們的心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使人從劍術的精巧、穩健和快速多變中獲得從容不迫的風度和氣概,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從中得到升華與提高。

劍道,更是人道!

刮肚搜腸枉自悲,珠璣每與我相違。為求詩句出新意,先得鑿穿故紙堆。

零落王孫《七絕·論詩》

詩者,靈感與意境之化身也。于物質抑或現象中誕生之感悟。古往今來,人們常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憂傷或是憤懣,都能在詩中淋漓盡至的體現出來。

毛澤東借詩言志,徐志摩借詩抒情,聞一多借詩宣泄„„

詩中包含了人的情感、思想、志向,體現了人生的多彩,詩可以用簡練的語言來表示復雜的情感,它可以帶著憂傷帶著豪放帶著溫柔帶著發泄。

每天可以早早地起來,放上幾首古箏曲,泡上一盞淡茶,打開窗戶,享受著清晨的味道;讀宋詞憂傷,感受獨上高樓的清傲,體會大江東去的豪放,欣詩賞詞就像喝茶一樣輕松。

詩人活的非常感性,通常會給自己思想一個飛翔的空間,適當地把情感抒寫成文字,要得不是完美,而是一種表達,像博文一樣,有的可能是思想上的共鳴,有的可能是一種壓抑的宣泄,很隨意,很自然。

詩是美好的象征——詩如小舟,生活就是那載舟之水,泛舟者,只有拋錨揚帆,乘風破浪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極目騁懷;詩也如攀登者,必須披棘斬荊、遍體鱗傷方能立高峰絕崖俯瞰群雄、臨風呼嘯。為詩之道,亦為人之道焉——至真,至善,至美!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明]龔廷賢《攝養詩》

《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內經》上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季養陰,以從其根。”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處于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順應四時,效法自然的養生之道。

人生歷程,由生至老,從病到死,蘊涵著七情六欲,名、利、福、禍、貧、福、貴、賤,在飛遁的歲時和玄妙的人事中,如何安度日月,怎樣康健人壽,乃是人人希冀而渴望者。“養生之道,莫先于食。”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藥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在記錄管仲思想的《管子》一書中,著重闡明了飲食乃是產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質基礎,提倡“節飲食”、“薄滋味”的養生法,即飲食要有定量,應“得度”而不宜失度,適可而止,食不過飽,也不過饑。就這樣,管仲把飲食養生與學問道德內涵相互串聯了起來,飲食成為了道德倫理學的范疇,而飲食養生的過程就是認知修養的過程。管仲提倡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個判斷式的千古名句,從倉廩和衣食對人的滿足程度,來推演信義禮節和人生榮辱。一個人,只有有了正確的健康觀才能做到真正的養生,才能活出一個精彩的人生來!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靖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唐]杜甫《重過何氏五首》(選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茶介入人們的生活,恐在漢代。而作為一種文化則在西晉南北朝時期己初露其風采。茶含有了文化色彩便給人們注入了清新自然的氣息。文人們更喜愛茶的性格:如水、雋永、清幽、雅儒,樂而不亂,因此嗜而敬之。

中國人大多是是愛喝茶的,不論是飯前還是飯后,不論是聚會還是作客,中國人都是離不開茶的。淺嘗一口也好,認真品味也罷,每個人都是津津有味的邊喝茶邊聊天,淡淡的茶香彌漫在空氣中,任憑那濃濃的苦澀在舌尖蔓延„„

在茶香的浸染中,可能最令人喜愛的是它在空氣中漫散開來的清釅。淺嘗依舊是濃濃的苦澀,但后面是淡淡的甘甜,再然后是升浮于鼻腔和血液里的清香,似乎一切都可在這稚香內斂的香氣中滌蕩清洗;不似酒香的濃烈張揚,奪人神志,不似飲料的香傲膩甜,讓人喝不解渴。

其實茶如人生,品茶是品味人生——苦則苦,因苦而甜;甜似甜,甜中苦香。當生活的苦在心中淬煉出那種甜,讓自己身邊的人感受來自你的寧靜、祥和或快樂,或許我們可以像茶香一樣為生活形成一道屏障。融合了苦,只把快樂作為一種素質修煉。再或許,做人可似茶般安靜,平凡,不自尊大也不自菲薄,心平氣和,與世為善,那也許更不容易,但算是醇美了。佛語,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茶似一人生,盡斂苦澀,散發清香。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李白《將進酒》

鄭板橋論酒曰:“酒能亂性,佛家戒之。酒能養性,仙家飲之。我則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酒,一直都與人們牽扯在一起:喜慶之事舉杯齊賀,知己相逢千杯嫌少,失意落魄借酒消愁,商場周旋海量不可小„„

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地位舉足輕重;酒,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檢閱中國的文壇,與酒相關的詩句層出不窮。“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酒,一直都陪伴在人們的生活中,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分離,或明志或失意,或小酣或狂醉,無論喜悲,一切皆離不開酒!

在文人雅士的眼中,酒不再僅僅是那單純的酒精,不同的酒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酒也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相同的酒也不盡是相同的韻味!酒道亦如人道,要想“眾人皆醉我獨醒”難,要想“與民同醉,與民同樂”也不是易事,或者“有酒學仙,無酒學佛”,方為飲酒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意闌信步過楓欄,一掛霞紗半面山。彩練舞發詩興漾,洞蕭奏引百禽彈。

柳絲撲水撫香浪,新浪搖波動玉帆。榭畔清歌催麗影,揮毫潑墨畫江煙。

佚名《過東江灘閑書》

鮮花朵朵,怡人心性。鮮花是春天的使者,鮮花是心靈的童話。古人對花的贊美,已經超越了鮮花本身的燦爛。不同的季節,有著不同的鮮花來妝扮,人們的情感也隨著不同季節盛開的鮮花,賦予花以不同的寄托。梅花的高潔,牡丹的富貴,菊花的純潔,水仙的清麗,桃花的嬌艷,蘭花的幽香„„都是詩人胸中的詩、畫家筆下的畫!

人生就像是一束鮮花。從出生開始,就是待放的花蕾,經過父母、老師的修剪、澆灌、培育,就會怒放,展示出人生的燦爛;再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們都會象花一樣枯萎,以至凋謝,最后埋入多情的大地。等到來年,必將迎來又一朵美麗的嬌容。這既是一個輪回,也是又一個開始!

一個人,一束花。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生長,才會有不同的花的品種;有了萬紫千紅的花朵,這個世界才五彩繽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鮮花,那將是何等單調啊!是做寒梅,還是水仙;是做蘭花,還是秋菊;是做牡丹,還是艷桃„„空氣、陽光都是平等的,那特別的一點可能就是自己的“根”。

人生哲學范文第3篇

2006年4月29日,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高層論壇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本次高層論壇是為了深入貫徹中共中央[2004]16號文件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5]64號文件的精神,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而舉辦的。論壇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和宣傳部主辦。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理論建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課程設置等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研究、交流和討論,形成了一些共識和建議。具體內容綜述如下:

一、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從原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到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二級學科,經歷了跨越式發展,這對于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設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學術和學位平臺,為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的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機遇,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形象的確立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同時,與會專家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是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新學科。雖然過去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上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要從整體上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在學科的研究方向、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工作、學術活動、體制平臺和硬件建設等都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對此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與會專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的增設狀況進行了分析。經2006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2次會議批準,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博士點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二級學科碩士點,有的從無到有,總體數量大大增加。據初步統計: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單位2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單位210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單位94個,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單位842個。專家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具有發展速度快、新增數量大、覆蓋院校廣等特點,與其他學科相比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面臨的建設任務十分緊迫,任重道遠。

與會專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當前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和使命意識,必須進一步推進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必須進一步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必須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理論建設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理論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往政治形象突出,而缺乏學科形象。對此,與會專家圍繞馬克思主義基礎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重點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方法論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1.關于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專家強調,對待馬克思主義要設法區分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核”和“外圍”,把“調整外圍”與“堅守內核”結合起來,進而在避免“思想僵化”的同時也避免“立場喪失”。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內核”包括:第一,對理論和實踐關系問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它的一個具有“元理論”地位的基本問題是,這個理論本身具有什么樣的性質、與實踐處于什么樣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不僅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與實踐密切相聯的科學理論,而且在其后來的發展中也一直把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作為最重要的問題。第二,對現實和理想關系問題的回答。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把現實和理想的關系問題作為核心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第三,關于個人和社會關系問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所論證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的核心關鍵在于對個人和集體、共同體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看法,也就是強調個人和社會(聯合體)的相互依賴,尤其是“真實個人”和“真實共同體”之間的互為條件。在堅守以上三個馬克思主義核心內容的同時,也要放寬和調整“外圍”。有的專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建設必須關注十個問題:第一,經濟制度和運行機制的關系;第二,社會主義本質、原則和特征的關系;第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和現實途徑選擇的關系;第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的關系;第五,社會意識多樣化與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一元化的關系;第六,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第七,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的關系;第八,以人為本與人道主義的關系;第九,時代主題和國際戰略的關系;第十,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選擇性的關系。有的專家提出,要在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上形成新突破。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應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要充分研究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方法論基礎;第二,要充分研究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當代化的新探索;第三,要充分研究十六大以來黨在理論上形成的一系列新成果;第四,要充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必然性。

2.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研究重點。有的專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立有其政治性要求,如何將政治性要求轉變成學術性工作,如何將政治性要求轉化為教學的內容,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和考慮的問題。為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實現三個轉變:第一,從詮釋性研究到學術性研究的轉變。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建設,必須從研究的范式,包括我們的話語系統都要轉移到學術性研究上來。第二,從功利性取向到研究性取向的轉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都要有研究性取向,這樣才能獲得穩定的根基。第三,從封閉性的視角到開放性視角的轉變。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開放的視角來研究把握馬克思主義。同時,還必須關注三個基礎性領域:第一,文獻學的研究。必須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文獻學的研究,并把它作為學科建設的基礎性領域來研究。第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要認真地研究社會主義所走過的歷程和經驗教訓。第三,加強對近現代的社會思潮和政治思潮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才能體現出它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應該密切關注近現代的社會思潮和政治思潮。有的專家認為,要在“說什么,怎么說”上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結構性配置。第一,從“說什么”的角度看,結構性配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專業系科與非專業系科的關系、理工科學校與非理工科學校的關系、基礎性學科與應用理論的關系、經典理論與當代成果的關系、文本與本文的關系、社會理論與人生哲學的關系。第二,從“怎么說”的角度看,結構性配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的關系、重點學科與一般學科的關系、知識灌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日常的基礎教學與專題講座的關系、文本解讀與多媒體演示的關系、學科自身發展與多學科拓展嫁接和融合的關系。

3.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方法論問題。有的專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魅力在于大智慧,它提供給人類的是超越時空界限的大智慧。當前人類所處的世界性問題很多,面對形形色色的全球語境,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不能回避這些挑戰,且要正面回應這些挑戰。為此,要向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法,要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轉智成德,成為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學生的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充滿生機的一種理論體系,需要不斷的理解和解釋,在理解和解釋中才能得到超越與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聯系馬克思主義面臨的當代性問題、聯系馬克思主義面臨的社會性問題、聯系馬克思主義面臨的國際性問題。必須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必須考慮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國內與國外的結合、實踐與創新的結合,在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整體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化。有的學者認為,討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問題,不能離開中國本土文化發展的大背景,應當從文化發展史的大背景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有蓬勃生機的民族精神發展的源泉。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注重培養政治素質高、理論方向正確,具有比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素養和理論功底,并能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當代現實問題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專家們認為,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各個學科點培養方向的設計。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下設的五個二級學科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上,既要區別于原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要區別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相關學科,要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下發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培養目標進行培養方向的設計,防止不顧學科培養目標,以教師的學科背景、研究興趣來設計培養方向的現象,防止過分功利化、脫離本學科培養目標而盲目追隨某些“熱門”學科或專業的現象。

專家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所屬的二級學科都應當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同時又應當有所側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方向應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和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功底的培養,著力培養本專業的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和黨政工作部門的專門骨干人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方向應強調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情況和特點的系統掌握,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方向應強調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與理論成果的系統掌握,強調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發展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理論來源的系統理解和應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方向應強調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發生、演進及基本思想的研究,并能熟練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方向應強調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研究,強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方法與教育對象的特點,把握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等方面的研究,能勝任與本學科相關的教學、科研和黨政、群團、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有的專家提出,應當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培養體系,使本學科人才培養形成本(專)科、碩士、博士逐步提高的三個層次,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上既有側重,又能實現有機貫通。建議在本科教育中,設立馬克思主義基礎專業,培養政治素質好、思想品德優良、具有較好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大學生,滿足社會對本科層次人才的需要,同時為本學科碩士、博士點提供穩定可靠的生源。有的專家針對當前博士生培養年限仍然較短的實際情況,建議應當在優秀的碩士生中挑選好苗子,重點培養,通過實行碩、博連讀,增加人才培養的連續性,來培養本學科真正的專門性人才。

有的專家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培養上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既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又要研究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培養出學貫中西、能夠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大家”。

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課程設置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它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有關文件,新增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個二級學科。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課程設置問題,專家們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反映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真理,其二級學科的課程設置既要體現學科的特色和研究的重點,又要體現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專家們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對馬克思主義主要經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有利于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對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必然性,有利于考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基本歷史階段,有利于總結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和指導實踐的歷史經驗;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基本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專門研究;對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思潮和流派的發生、演進及基本思想進行研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培養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的專家從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角度,提出學科課程設置必須處理好十個關系: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性與政治性、實踐性的關系;第二,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與三個組成部分的關系(邏輯起點、價值目標);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五個二級學科的相互關系;第四,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第五,文本的馬克思主義與條理化的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關系;第六,經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第七,問題與主義的關系;第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性與辯護性的關系;第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與理論范式的相對穩定的關系;第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關系。

有的專家根據2004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的精神,提出要在“兩個推進”中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課程設置并著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課程設置,要把握宏觀與微觀的統一。從宏觀上看,整個學科應該設置的基礎性課程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整性和內在統一性。盡管按傳統理解,其“三個組成部分”各有側重,但就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來說,它們又都是“一整塊鋼鐵”。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來說,這些原理又都是必須使教師和學生弄清楚的,也應該在精選的同時擴大經典作家著作的“面”,特別是我們黨的創新理論不能忽視,這樣才能為各方向學科進行“兩個推進”奠定堅實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基礎。從微觀上看,各專業方向課程的設置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貼近現實、貼近需要,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專家們還就組建、培訓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特別是培養有造詣、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上海市各院校博士點之間專業方向和學科建設的協調與交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研成果的評估等一些實際問題進行了討論。

宋進/華東師范大學社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生哲學范文第4篇

201321011622)

摘要:對人生問題的思考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出發點,而“道”則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根基。莊子哲學是直指人生,關注生命的哲學。追求心靈的絕對自由和理想的人格,則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基本理論方向和價值回歸。 關鍵詞:莊子人生哲學道 現實意義

對人生問題的意義,莊子有著獨特的思考,他的豁達、超脫一直被后人借鑒和效仿,但卻從未有人能夠超越。盡管誕生于兩千多年前,但在當今社會,莊子的人生哲學依然會給人們教誨和啟發,為人們解決自身問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查閱資料參考文獻的基礎上試從以下幾方面淺析莊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實意義。

一、從“道”中悟出的智慧

莊子本人極賦浪漫主義氣息又具有批判精神,他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超越生命困境,達到個體的自由,向世人展示著他從容自然,豁達超越的人生態度。莊子人生哲學中的智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天人合一

在莊子那里,人生中的煩惱和痛苦都可以被道點化,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關于道的思想。“莊子認為一個經驗主體只有通過體道或道同而為一的方式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人生問題,才能使人生具有終極意義。”①一個人真正掌握了道,所有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因為道無形,無聲,無窮盡;道生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道,意味著對生死的超越、豁達的人生態度還有保持獨立自我人格的人生境界。正如莊子所說“道無始終,物有生死„„”

在孔子那里,人與大自然的關系還是是“敬鬼神,知天命”,而莊子卻認為人與世界是容為一體的,沒有隔閡,宇宙萬物之間沒有界限。莊子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②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訴人們只有視萬物與自身為一體,對人和萬物抱有一種大同情之心,才能走出一條真正的康莊大道。

(二)無己、無功、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③,至人,神人和圣人是莊子哲學里三種理想人格的塑造。無己的意思是“喪我”,只有如此才能解決精神與自身形體的關系,這樣的人才不會自私;無功,才能處理好人與他人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 ①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②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7:79. ③<<逍遙游>>

1 因為熱衷功名,勢必與別人發生沖突;無名,不貪圖名利,才能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三)外化內不化

所謂外化內不化,就是人可以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但內心卻是保持不變的。莊子是在提倡外在一定要很通達。外化就是說人要順應外在,把外在的一切做到最樸素。順應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莊子認為外在處世中,最難做的是說話。所以我們在說話時,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絕不夸大其辭,也不亂傳閑話。除了這些,莊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必須要靠心智的聰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東西。所謂內不化,就是存在于人骨子里的東西是不能變的。無論外界怎么變化,人都要堅持自己的主心骨,不能人云亦云。

二、擺脫桎梏,追求精神自由

莊子是逍遙哲學的開創者,而他的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遙。他既是一個的文學家,又是一個追求自由、回歸自然的哲學家。“莊子認為人生有中有四種限制,分別是時間、空間、生死和義利。”①

(一)超越空間的限制

他的代表作《逍遙游》一文開篇就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超越空間的生物,我們當然知道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現實生活中哪里有“不知其幾千里大的鳥”??墒乔f子卻展他的想象,超越空間的限制,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種生物。逍遙游的核心就在于破除世間的種種桎梏,不為物役,超脫一切困境從而獲得完整、獨立的人格和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二)超越生死的限制

對于一個平常人來說突破生死是很難的事情, 但是莊子能夠淡然處之。也正是由于莊子深刻的體會出了“道”中的到了,才會有他那樣從容的面對生死。“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其踞,鼓盆而歌”②,生與死從他人的絕對,到莊子那里就變成了相對,像晝夜交替、四季變換一樣自然。

(三)超越義利的限制

面對義與利,莊子從容的選擇了前者。他“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意違背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終他隱于南華山,寫出了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南華經》。“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 ,莊子認為與其這樣,倒不如尋找一片凈土去守護自己內心的寧靜。莊子向來重視人內心的平靜和愉悅,不慕富貴的虛名,他認為榮華富貴往往會讓人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在他看來,名和利,都不是生命真正的目的。

①②傅佩榮.莊子心得[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1. <<莊子·至樂>>

2

三、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時期,物欲橫流,人心躁動。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們需要回歸傳統,找尋精神上的出路。莊子的人生哲學對當今人們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良藥。

(一)正確對待欲望

和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道家注重避世,提倡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那一個人怎樣才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誘惑,保持內心的寧靜呢?古語云:“知足者常樂。”在莊子看來,就是要正確對待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人的內心就會處于一種不和諧的狀態;如果過分滿足內心的欲望,就會滋生貪婪,威脅到他人的發展甚至是社會的穩定。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不能祈求一個人的人格有多么高尚,多么的無私奉獻,他只要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就好。例如,企業經營的目的雖然是為了利潤,但是企業不能任由自己的野心膨脹,用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權益來謀取利益而不顧自己的長遠利益;對于為官者者來說,正確對待欲望就顯得更為重要。“權利一旦濫用,就會滋生腐敗”,如果當官者的欲望無限膨脹,最后受傷的肯定是百姓。如果現在的為官者都能從莊子那里學習哪怕一點點智慧,那么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那么的貪官污吏了。

(二)塑造理想的人格

莊子所塑造、構想的人格是對其所生活現實的回應、批判和超越。 在社會的經濟、政治結構發生著的劇烈變化的今天,個體自我往往湮滅在物欲中,失去獨立的人格和自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之風正在侵蝕著人們的心靈。莊子的這種自我批判的精神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對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有著重要的啟示,在社會中個體必須保持自我批判精神,追求一種超越世俗、名利、自我的逍遙境界。

莊子所塑造的一系列理想人物及其賦予的理想人格,都具有“至人、神人、圣人”這種超越的品格。他所主張的超越品格的意義在于,當我們在追求實效,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始終不要忘了我們作為人自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不要忘了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超越品格。否則,個體就會成為純粹追求物欲的畸形人,人的發展就會受到異化的限制。人是可以超越空間、時間的限制,甚至是生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今天,莊子所塑造的人格中追求人與萬物的和諧正是人的全面及和諧發展的基礎。

(三)尋找幸福的真諦

老莊的思想教人順應自然,以淡泊寧靜的心態去對待世間萬事,保持寬容和諧的人生態度,學會“張弛有度、勞逸結合”,這樣就能夠適應社會繁忙的工作 3 和快節奏的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以退為進、克己謙讓,有利于諧調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使人消除自大自負心理,遠離紛繁事物中無謂的爭斗。用“齊物”的胸懷去對待世事,達到不為外在情境所煩擾的心境,樹立灑脫寬容的人生態度,達到心靈上的逍遙自在,從而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擁有樂觀、豁達、瀟灑的人生態度,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堅守自己獨立的人格,是莊子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我們也只有將莊子的人生哲學智慧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才能達到“無路可走,卒歸于有路可走”的境界。

參考文獻:

人生哲學范文第5篇

1、(中國歷史上只有)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普及指數:★★★★深刻指數:★★★★★★ 千百年來,無數的的哲學家、思想家、史學家窮盡一生苦苦探索人類歷史的規律,答案可以說五花八門。然而魯迅獨辟蹊徑,指出了人類歷史其實只存在三個時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沒有奴隸的時代。而過去的中國實際上只有前面兩個時代,第三樣時代則需要現代的青年去努力奮斗。魯迅對歷史的這一概括,可以稱得上是簡單明了的天才創造。那么今天,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呢?我們青年人都在做些什么呢? 憑借超出五星級的深刻指數,位列榜首。

2、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普及指數:★★★★★沉痛指數:★★★★★ 《狂人日記》揭示了中國數千年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凡是讀過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狂人在翻開歷史的時候,見到每頁都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可是研究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到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中國人從一出生時起就要接受所謂的“仁義道德”的教育的,其實,不過是在教授著如何吃人罷了。然而,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魯迅通過狂人的嘴巴喊出了: “救救孩子!”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悲壯指數:★★★★★ 三一八慘案發生后,魯迅為他遇害的學生寫了一篇悼念文章《紀念劉和珍君》。在這句句是血,字字帶淚的千古名文中,魯迅歌頌牲者為“真的猛士”,而蔑稱自己是“茍活者”。魯迅稱他們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即為自己的民族的貧弱而哀痛;幸福者,即為自己能夠獻身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幸福。魯迅的這篇文章,保存了那個時代一幅全新的婦女的影像。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普及指數:★★★★★激憤指數:★★★★★ 一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大屠殺已經令人慘不忍睹了,一些流言家們還要撰文對手無寸鐵的請愿者進行無端誣蔑。魯迅為此激憤的說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然而魯迅在此提出了他的預言:沉默過后,不是爆發就是滅亡。魯迅的預言其實也是忠告??墒?,專制制度是一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制度,多少人明白了魯迅的忠告,又多少人在意了魯迅的忠告。 所以,民眾在政府門前喋血的事總在不斷發生。

5、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普及指數:★★★★★鮮明指數:★★★★★ 這是高度概括魯迅一生的詩句。柏楊說魯迅只有戰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該罰他背誦這句詩一萬遍。其實戰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實施對象不同罷了。一個人只知愛,不知恨,那是沒有是非的濫愛;一個人只有恨,沒有愛,那就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邪路了。鮮明的愛憎,正是魯迅豐富性的體現。 據說現在青少年學生最恨的就是魯迅,冤哉,魯迅最愛的就是你們啊!

6、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 普及指數:★★★★★哲理指數:★★★★ 《故鄉》中,“我”希望將來宏兒和水生不要再像“我”和閏土那樣相互隔膜起來。然而這希望又是那樣的茫遠。但是,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是不是也會變成現實呢?魯迅在文末用路來作比喻告訴我們答案。 其實地上本沒有民主,追求的人多了,也便……

7、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死》 普及指數:★★★決絕指數:★★★★★ 魯迅死前,希望愛人“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希望兒子長大后“莫做空頭文學家”,希望朋友“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但是對于怨敵,魯迅則強硬的指出:“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呵呵,魯迅最為“正人君子”所詬病的正是這句話。其實,我發現所有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中的“也”字的含義。魯迅的潛在意思是說,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沒有怨恨了,那么我也可以寬恕他們。但魯迅對人性的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自己死后怨敵必然鞭尸不斷。如果現在表示了寬恕他們,死后他們就心安理得的鞭尸了。不如,給他們留點骨鯁,讓他們鞭尸時不那么舒服自在。果然,魯迅死后,怨敵們提到他時往往吞吞吐吐,既想鞭尸,又想立一座客觀公正的牌坊,搞得渾身不自在,正是這句話的威力。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魯迅輩也!

8、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普及指數:★★★激勵指數:★★★★★ 很多人說,魯迅老是把中國人罵得一文不值,好像中國人是低等民族一樣。其實實在是冤枉。魯迅是民族的精神醫生,當然主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出什么了毛病。如果我患了癌癥去看醫生,醫生卻告訴我我的手還能活動,腳還能走路,嘴巴還可以吃飯,沒事,回家睡覺去吧。砰!這樣的醫生我死前首先把要他給槍斃掉。魯迅是不是認為我們中國人一文不值呢,《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很好的答案。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9、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 普及指數:★★★★★爭議指數:★★★★ 其實這是一句很平常的句子,在過去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提起。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把魯迅拉下神壇成為一種潮流時,好像首先是一位語文老師發難,拿出這句作為例子,說明魯迅的文章也有病句。從此,關于這句是否病句就一直爭論不斷,而這么一句很平常的句子,也搖身一變成為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 魯迅在地下竊笑:在我的身后,可以看見兩個爭論不休的傻子,一個不知道我寫了什么,還有一個也不知道我寫了什么。

10、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門外文談》 普及指數:★★★★哲理指數:★★★ 魯迅不是哲學家,魯迅帶有一定哲理的句子其實都不算很深奧,這句也是。但是因為比喻得很恰當,很貼切,所以流傳很廣,引用很多。魯迅說這句話,原是批評漢字難寫難學,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聯想到魯迅一生,他確實也深受浪費時間之害。很多青年作家熱愛魯迅,經常把稿子寄給他。但是有些人總是寫得很潦草,讓他看著吃力;有些把初稿給他,讓他改得吃力;有些要求把稿子發表出去,魯迅不僅要幫他改稿,還要把稿子謄抄好。魯迅為了扶持青年作家,常常不顧有病在身,默默的忍受了。記得我在大學時,為了系里的刊物給系主任寫了一份報告,主任很快回復了,可是見到那份回復時我羞愧難當:主任的回復比我的報告還長,但是全是一筆一劃寫的正楷字,工工整整;而附在后面的我的報告卻潦草不堪,有些字連我看了都還要再遲疑一下,有些語病主任還幫我改了。哎,我想,我不知道浪費了主任多少時間來看我的“書法”,他卻不愿意讓我多花一分鐘時間看他的回復。 其實,浪費別人時間的人,雖然謀了別人的財害了別人的命,自己卻往往一無所獲。 推薦閱讀:

1、沈從文先生筆下那些美到極致的句子/

2、十句著名的俗話讓多少人受過傷

3、100本名著濃縮成100句話,都是精髓

上一篇:機械制造廠下一篇:哲學與人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