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世界文學范文

2023-10-09

世界文學范文第1篇

2、比較文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導向和探索

3、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教師的素質建設

4、系統論、比較文學和文學

5、比較文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定位研究

6、瑞典本土詩人摘得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

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歷史與發展

8、運用比較視域提升世界文學教學的研究

9、淺析《無字》中女性的愛情悲劇

10、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

11、關于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

12、論《曼斯菲爾德莊園》中道德主題的復雜性

13、黑澤明電影與文學的狂歡化

14、他山之助——國際比較文學研究瑣論

15、世界文學中的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6、解讀“比較文學”的狹隘民族性與文化多元性

17、談簡·奧斯丁的婚戀觀

18、比較文學未來發展之路

19、“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中國話語”學術專題全國研討會在我校成功召開

20、論變異學與世界文學理論的新發展

21、“世界文學”與非西方世界

22、論比較文學在西方的發展

23、“中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大學英美文學教學芻議

24、外國文學史系列課程建設的探索和成效

25、對比較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

26、論1992—2015年間“世界文學”概念的界定

27、《孩子們留下》和《紅鞋》女主人公的成長圖式結構研究

28、從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史看文化軟實力

29、匠心獨運, 各臻其妙

30、論總體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

31、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前景

32、比較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介入思路與意義

33、比較文學的人文主義傳統

34、當前國內比較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35、簡述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發展

36、四川外國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37、評“中國學派”的“闡發研究”

38、關于比較文學危機論的回顧與反思

39、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40、《當代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文庫》

41、新時期比較文學何為?

42、世界文學的區域形態及其基本方式

43、研究生團隊的最佳結構是什么?

44、“真語文”觀引導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思路初探

45、世界文學的新視野:變異學與跨文明研究

46、留學生與中國比較文學學科之構建

4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體系新探

48、比較文學研究的新境界

49、《魯濱孫漂流記》的食物與文化

世界文學范文第2篇

摘 要:20世紀90年代初期,王富仁寫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學經典重讀的文字。這些文字強調從自我感受出發,與文學經典傳達的情感和經驗直接對話,運用了諸多現代文本解讀手法,將閱讀還原成了審美體驗的過程,從而實現了與古代知識分子真正的心靈溝通。王富仁的這些經典重讀的文章,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發揮主體性、有所作為的范例。

關鍵詞:王富仁 古代文學經典 解讀

20世紀90年代初期,王富仁寫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學經典解讀的文章,最初發表于1991至1995年的《名作欣賞》上,在語文教育界產生了異常深遠的影響。這組文章給中學師生提供了一種極具個人體驗的閱讀示例,又能被包容在中高考制度的整體框架中——換言之,這些解讀并不以思想層面的標新立異自炫,它展現的是解讀者細膩出色的藝術感受力和將現代文本解讀手法作用于古典作品所帶來的清新感。有意味的是,作者提到自己寫作這些作品的初衷,是在某種低氣壓的環境中,試圖通過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溝通,尋找自我內心的慰藉和安穩。在這樣的背景下,解讀者收發自如的學術功力令人稱贊。自然,這種“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操作背后,也有王富仁當年實際任教中學所帶來的個人經驗和理解在內。在技術層面上,作者將現代文學的文本解讀技巧應用于古典作品,以讀者的身份——而非權威的闡釋者或宣教者——與作品進行精神溝通,切入角度新穎,結論別具一格又平和穩妥。

王富仁的經典解讀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從自我感受出發,將閱讀還原為審美體驗的過程,避免一系列既有結論對閱讀活動的干擾。他曾談道:

當我們一提到岳飛的《滿江紅》便想到它是一首愛國主義詩詞,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長恨歌》便想到它表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時候,它們的詩意特征便淡漠了。這些“主題思想”像橫亙在我們心靈與詩之間的一道堤壩,使我們的心靈再也難以與詩的本身實現直接的擁抱。其原因何在呢?因為對詩的任何一種主題思想的確定,都把詩的各種豐富的內涵簡化了,而詩意恰恰只有使心靈主要活動在直感的、情緒的、審美的,亦即難以言說的境地的時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現出來。a

上文中提到的結論性描述,無疑是以往解讀活動一步步提純的結果。但結論性的描述會受制于時代或個人的局限,對一名“新讀者”而言,如果對論斷的接受超越了個人的體驗,則未必具有積極的意義。王富仁的詩歌解讀強調從自己直接感受到的詩歌意境入手,將自己的心靈直接沉浸到詩歌所展現的豐富的心理流程和繁復的意象中去,用個人感受與詩歌傳達的經驗直接對話。如孟浩然的《春曉》這首人人熟稔的小詩,在王富仁的分析中,它首先被定位為詩人對自己描寫的外部世界保持了一定心理距離狀況下的創作,展現了詩人從朦朧的無意識到建立起自我主動意識的過程,即人從沉睡到醒來的一剎那間所感受到的春的意蘊;并進一步提示到,伴隨這一過程的獨特的精神境界,是有著玄妙意味的,這種玄妙之處可以感同身受,卻不可言傳——“藝術家的目的在于使我們和他共享這種如此豐富、如此具有個性、如此新穎的感情,并使我們也能領受他所無法使我們理解的那種經驗?!眀從文藝學的角度看,這更接近于“直覺”論的分析方法?!八^‘直覺’,就是對解讀對象的‘直接的領悟’,即當下的、突如其來的、直截了當的理解、覺察?!眂

王富仁的古典詩文解讀,無疑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發揮主體性、有所作為的范例。如《江南》一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在以往的文學史論述中,多強調樂府民歌內容的寫實性和音韻之美。王富仁在《江南》詩中卻讀出了自由的意味以及人類對自由的向往之情。該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蓮葉茂盛豐美的樣子,但后五句卻很快將讀者的關注點從“蓮”轉到了“魚”上,魚圍繞著無窮碧綠的蓮葉追逐嬉戲,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圖景,而五個方位詞,“間、東、西、南、北”的運用,因為涵蓋了所有的方向,實則是沒有方向、沒有限制、無拘無束地游戲和穿行,更突顯出魚的自由和愜意。這種體驗自然有著強烈的現代意味,它跨越的是歷代對這首詩的分析、討論和定評,將“現代人讀古詩”變為“現代人讀詩”,讓讀者與作品猝然相遇,將中小學古詩文講解這種知識傳遞活動,還原為閱讀審美活動;但作者緊扣文本,只談個人體驗,不代古人立言,亦不做顛覆性結論,將重讀牢牢框定在審美范疇之中。這種穩妥性正如解讀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時展現的,王富仁從劉蘭芝的陳述——“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中感受到,這是一位意識到自我存在價值卻在婆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女子的自我申辯,在這種申辯里,我們可以體會到劉蘭芝對丈夫的埋怨和失望,這無關愛情,只是平淡如水的婚姻中常有的抱怨。在這里,王富仁從正常的人的情感取向出發,認為“一個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視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產生對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愛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傳統婦德,盡到一個妻子對丈夫應盡的義務”d。接下來,王富仁又分析了焦仲卿這個人物形象,指出男主人公在蘭芝被遣歸時表現出的既同情又猶疑的態度,以及在自己的母親面前缺乏獨立人格的言行,都使得他缺乏獲得一名正常女子愛情的基本條件。順著這一思路推演開來,王富仁認為,劉蘭芝的死是由于相繼在婆家和娘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的結果,她對焦仲卿的眷戀,只是由于對方維系了她在人世間的一絲溫情。簡言之,劉蘭芝的死是為了絕棄薄涼無情的人生,而焦仲卿的死則是為了證明自己殘存的自我意志,《孔雀東南飛》一詩是作者對人生與命運的思考,其中亦有對理想愛情的向往,但卻不是對劉蘭芝和焦仲卿已有婚姻關系的歌頌。以往文學史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將《孔雀東南飛》定義為愛情主題,實際已是具有現代意味的劃歸和提純操作,王富仁質疑該作品的主題,所采用的方式并非概念的拆解和歷史場景的還原,他在分析人物形象時,采用了袁昌英改編同題話劇時相似的策略,為作品灌注了更多的現代心理活動和倫理原則,內涵的豐富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主題歸納,實則揚棄并重構了對《孔雀東南飛》的解讀理路。充分呈現“現代”所具有的豐富性,以凸顯以往文本闡釋的僵化和粗疏,這是王富仁的策略,也是現代文學學者重讀古典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如王富仁所言:“作為一個人,總想感覺到自己,感覺到自己心靈中的東西,而感受別人,感受別人的作品,又是感受自己、感受沉埋在自己心靈深處的思想、感情和情緒的唯一途徑?!眅王富仁的古典詩文賞析,十分注重分析詩人創作時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系數,行文時又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人生經歷融入其中,這是古詩的新讀,而解讀者在古代文人和作品中進行精神追索的熱切和虔誠,同樣讓讀者心有戚戚焉。在屈原、陶淵明、杜甫、韓愈等人的作品中,王富仁讀出了現代人的生存體驗和精神意志。陶淵明的《擬挽歌詞三首》,包含了從死者觀察生者的視角及對生之意義的拷問。在傳統的主流文化觀中,人們更為重視的是對人生的評價,“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對死后哀榮的執著,掩蓋了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陶淵明卻注意到,生者對死者的悼念儀式,原本只是為了排解生者的情緒和意愿。這一由死觀生的寫作視角,讓人猛然醒悟——對身后名的追逐,會讓自己的一生系于別人的意愿,失卻自身的主體性,這是因襲的重負,也是人生的異化。討論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時,王富仁強調的是,詩人的孤獨感是在時間與空間的四維結構中體味到的“孑然獨存,無所憑依”的感覺,這是一個有著使命意識的個體,面對人生的困境,又對所從屬的精神譜系的信心有所保留時的緘默與痛楚。上述解讀充分融入了王富仁的個人體驗,這樣的文字貫穿著魯迅《摩羅詩力說》中“任個人而排眾數,掊物質而張靈明”的精神力度,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知識界低氣壓氛圍中,其中包含的感慨和期許,無疑會令讀者動容。

另一個例子是王富仁對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解讀,他將這首詩理解為“一個老年人的悲哀”。在這篇賞析中,作者將自己的中學老師米中和兒時所見的一個孤寡老人的經歷拿來與杜甫作比較。他們都在一連串的生活挫折和人生失意中落入人生的困境,在不斷的人生理想破滅之后,他們努力打造一道最后的防線——一個精神上的“窩”。一旦這個“窩”像杜甫草堂上的那些茅草一樣被風卷跑、被年輕人公然抱去,他們便陷入徹底的絕望。在王富仁看來,杜甫對茅草得失的擔憂,象征著一個歷經滄桑的老年人對已經改變了的社會的不信任和無助感?!睹┪轂榍镲L所破歌》所展現的,正是這些經歷了人生節節敗退、物質和精神方面都極端困窘的老年人脆弱的社會應對能力,以及對如何安放自己風燭殘年的困惑。將普通人的經歷與文學經典的情景結合起來,引導人們去探究文字所傳達的人類共同的困境,從而拉近讀者和經典的心理距離,使得王富仁的經典解讀帶有強烈的生命體驗特征。從教學層面看,王富仁的解讀方案是先贏得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性認可和親近,再去處理諸如文字、音韻和思想等具體問題,以求事半功倍。

總體而言,王富仁的解讀極為契合世態人情,這種世態人情無疑是遵從現代而非古代的邏輯。這批經典解讀文字,更像是對魯迅《故事新編》寫作策略的致敬——在古人的軀殼中吹入現代的氣息,使其鮮活,和現代人心靈相通。在藝術感悟力和歷史知識背景之間,王富仁的知識結構可以保證自己的解讀妥帖地處理二者的關系,但他的解讀重心偏向前者;對于中學師生而言,這種文本解讀的真正意義在于不為作品的先驗性主題左右,在緊扣文本的前提下,表達個人在閱讀時的獨特體驗和感受。

a王富仁:《賈島〈尋隱者不遇〉的解構主義批評——〈舊詩新解〉(十二)》,《名作欣賞》1993年第5期,第52頁。

b柏格森:《創化論》,《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頁。

c曹明海:《文學解讀學導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頁。

d王富仁:《主題的重建——〈孔雀東南飛〉賞析》,《名作欣賞》1992年第8期,第17頁。

e王富仁:《古老的回聲·自序》,《古老的回聲——閱讀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頁。

世界文學范文第3篇

2.經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圣聞周達曰昭,圣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智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義曰穆。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min),慈仁短折曰懷,殺戮無辜曰厲,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殺戮無辜曰紂,短折不成曰殤。

襁褓:未滿周歲嬰兒。 孩提:2~3歲兒童。 齠齔(tiaochen):兒童換牙。 總角,垂髫: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女子13歲。 笄禮:女子15歲。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50歲。 花甲,耆(qi),平頭甲子,:60歲。 古?。?0歲。 耋:70~80歲。 髦:80~90歲。 期頤:100歲。

主考官 參加者 中者名稱 日期 名稱

院試:各省學政,童生(儒生),生員(秀才),三年之內兩次,第一案首,第

二、三無。 鄉試(秋闈):中央政府特派官員,生員及監生,舉人,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第一解元,第

二、三無。

會試(春闈):欽差大臣,舉人,貢士,鄉試次年三月、杏榜,第一會員,第

二、三無。

殿試:皇帝,貢士,進士,會試同年四月、金榜,狀元,榜眼,探花。

江表,江東:長江以南的地區。 關中:函谷關以西的地區。

山東:崤山以東的地區。有時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

河北,河南:黃河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 九州: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八州、八荒:泛指中國。 南京:建康、建業、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

杭州:臨安、錢塘、武林等。 福州:又稱三江。 鎮江:又稱京口。 開封:又稱東京。

三都:東漢的三都是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是東都洛陽,北都晉陽,京都長安。

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考妣: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1.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2.指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仁義禮智信。 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七種借口,無子,淫逸,不事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三從四德: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老大伯,老二仲,老三叔,最小是季。

古時座次坐向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以左為尊;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夜半,子,23-1。雞鳴,丑,1-3。平旦,寅,3-5。日出,卯,5-7。食時,辰,7-9。隅中,巳,9-11。日中,午,11-13。日昃(ze),未,13-15。晡時,申,15-17。日入,酉,17-19。黃昏,戌,19-21。人定,亥,21-23。

五音,六律:宮商角徵羽,后來變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

中國歷代紀元表

五帝(約前26~前22世紀) 黃帝,顓頊,帝嚳,堯,禹 夏(前2070~前1600)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帝杼zhu4,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jiong1,帝廑jin3,帝孔甲,帝皋,帝發,帝履癸(桀)

商(前1600-前1046) 商前期(前1600-前1300)

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dan3甲,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

商后期(前1300-前1046)

盤遷(殷后庚)小辛,小乙

前1300-1251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lin3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紂)

周(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姬發)

成王(姬誦)

22

康王(姬釗)

25

前1250-1192 1191-1148 前1147-1113 前1112-1102 前1101-1076 前1075-1046 前1046-1043 前1042-1021 前1020-996

昭王(姬瑕)

前995-977 穆王(姬滿)

55

前976-922 共gong1王(姬繄yi1hu4扈)23前922-900 懿王(姬囏jian1) 8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xie4)

厲王(姬胡)

37

共和

宣王(姬靜)

46

幽王(姬宮涅)

東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jiu4)

51 桓王(姬林)

23

莊王(姬佗)

釐xi1王(姬胡齊)

前899-892 前891-886 前885-878 前877-841 前841-828 前827-782 前781-771

前770-720 前719-697 前696-682 前681-677

惠王(姬閬)

25

前676-652 襄王(姬鄭)

33

前651-619 頃王(姬壬臣)

前618-613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簡王(姬夷)

靈王(姬泄心)

景王(姬貴)

敬王(姬匄gai4)

元王(姬仁)

貞定王(姬介)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驕)

烈王(姬喜)

前612-607 21

前606-586 14

前585-572 27

前571-545 25

前544-520 43

前519-477 8

前476-469 28

前468-441 15

前440-426 24

前425-402 26

前401-376 7

前375-369

顯王(姬扁)

48

前368-321 慎靚jing4王(姬定)6

前320-315 赧nan3王(姬延)

59

前314-256 秦(前221-前207)

秦始皇(嬴政)

前221-210 秦二世(胡亥)

前209-207 秦子嬰

無 漢(前206-公元220)

西漢(前206-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劉邦)

前206-195 惠帝(劉盈)

前194-188 高后(呂雉)

前187-180 文帝(劉恒)

23

前179-157 景帝(劉啟)

前156-141 武帝(劉徹)

53

前140-87 昭帝(劉弗陵)

前86-74 宣帝(劉詢)

前73-49 元帝(劉奭shi4)

成帝(劉鷔ao3)

哀帝(劉欣)

平帝(劉衎kan4)

孺子嬰(王莽攝政)

(新)王莽

淮陽王(劉玄)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

明帝(劉莊)

章帝(劉炟da3)

和帝(劉肇)

前48-33 前32-7 前6-1 1-5 6-8 9-22 23-25 25-57 58-75 76-88 89-105

殤帝(劉隆)

106 安帝(劉祜hu4)

107-125 順帝(劉保)

126-144 沖帝(劉炳)

質帝(劉纘zuan3)

桓帝(劉志)

靈帝(劉宏)

獻帝(劉協)

三國(220-280)

文帝(曹丕)

明帝(曹睿)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元帝(曹奐)陳留王

145 146 147-167 168-189 190-220 220-226 227-239 240-253 254-259 260-265

昭烈帝(劉備)

221-223 后主(劉禪)

223-263 吳

大帝(孫權)

會稽王(孫亮)

景帝(孫休)

烏程侯(孫皓)

晉(265-420) 西晉(265-317)

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min3)帝(司馬鄴)

東晉(317-420)

222-252

252-257

258-264

264-280 265-290 290-306 307-313 313-317

元帝(司馬睿)

317-322 明帝(司馬紹)

322-326 成帝(司馬衍)

325-342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海西公(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yu4)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劉裕)

343-344 345-361 362-365 366-371 371-372 373-396 397-418 419-420 420-422

少帝(劉義符)

423-424 文帝(劉義隆)

424-453 孝武帝(劉駿)

454-464 前廢帝(劉子業)

明帝(劉彧)

后廢帝(劉昱)蒼梧王

順帝(劉準)

齊(479-502)

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ze2)

郁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465 465-472 473-477 477-479 479-482 483-493 494 494 494-498 499-501 501-502

梁(502-557)

武帝(蕭衍)

502-549 簡文帝(蕭綱)

550-551 元帝(蕭繹)

552-555 敬帝(蕭方智)

555-556 陳(557-589)

武帝(陳霸先)

557-559 文帝(陳蒨)

560-566 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567-568 宣帝(陳頊xu1)

569-582 后主(陳叔寶)

583-589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國于丙戌(386)正月,初稱代國,至同年四月始改國為魏,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濬jun4)

獻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ke4)

孝明帝(元詡)

孝莊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

東魏(534-550)

452 452-465 466-471 471-499 500-515 516-528 528-530 530-531 531 531-532 532-534

孝靜帝(元善見)

534-550 西魏(535-556)

文帝(元寶炬)

535-551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

北齊(550-577)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緯)

幼主(高恒)

北周(557-581)

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yu4)

552-554 554-556 550-559 560 560-561 561-565 565-576 577 557 557-560

武帝(宇文邕yong1)

561-578 宣帝(宇文赟yun1)

579 靜帝(宇文衍)

579-581 隋朝(581-618)建國于581年,589年滅陳,完成統一。

文帝(楊堅)

581-604 煬帝(楊廣)

605-617 恭帝(楊侑)

617-618 唐(618-907)

高祖(李淵)

618-626 太宗(李世民)

627-649 高宗(李治)

650-683 中宗(李顯)

684 睿宗(李旦)

684 武后(武曌zhao4)

684-690 武后稱帝,該國號為周

690-704 中宗(李顯復唐國號)

705-710 睿宗(李旦)

710-712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闊)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chen2)

懿宗(李漼cui3)

712-756 756-761 762-779 780-805 805 806-820 821-824 825-827 827-840 841-846 847-859 859-874

僖宗(李儇xuan1)

874-888 昭宗(李曄)

889-904 哀帝(李柷zhu4)

904-907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溫、全忠)

末帝(朱瑱zhen4)

后唐(923-936)

莊宗(李存勖xu4)

明宗(李嗣源又名亶dan3)

閔帝(朱從厚)

末帝(朱從珂)

后晉(936-946)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907-913 913-923 923-926 926-933 934 934-936 936-941 942-946

后漢(947-950)

高祖(劉暠gao3)

947-948 隱帝(劉承祐)

948-950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世宗(柴榮)

954-959 恭帝(柴宗訓)

959-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960-976 太宗(趙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976-998 真宗(趙恒)

998-1022 仁宗(趙禎)

1023-1063 英宗(趙曙)

1064-1067 神宗(趙頊)

1068-1085 哲宗(趙煦xu4)

1086-1100 徽宗(趙佶)

1101-1125 欽宗(趙恒)

1126-1127 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1127-1162 孝宗(趙眘shen4)

1163-1189 光宗(趙惇)

1190-1194 寧宗(趙擴)

1195-1224 理宗(趙昀yun2)

1225-1264 度宗(趙禥qi2)

1265-1274 恭帝(趙xian3)

1275-1276 端宗(趙昰shi4)

1276-1278 帝昺(趙昺bing3)

1278-1279 遼:耶律氏(907-1125)

遼建國于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該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907-926 太宗(-德光)

927-947 世宗(-阮)

947-951 穆宗(-璟)

951-969 景宗(-賢)

969-982 圣宗(-隆緒)

982-1031 興宗(-宗真)

1031-1055 道宗(-洪基)

1055-1101 天祚帝(-延禧)

1101-1125 金:完顏氏(1115-1234)

太祖(完顏旻min2,本名阿骨打)1115-1123 太宗(-晟)

1123-1135 熙宗(-亶dan3)

1135-1149 海陵王(-亮)

1149-1161 世宗(-雍)

1161-1189 章宗(-璟)

1190-1208 衛紹王(-永濟)

1209-1213 宣宗(-珣)

1213-1223 哀宗(-守緒)

1224-1234 元:孛兒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兒只斤氏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 托雷(監國)

1228 太宗(-窩闊臺)

1229-1241 乃馬真后(稱制)

1242-1246 定宗(-貴由)

1246-1248 海迷失后(稱制)

1249-1251 憲宗(-蒙哥)

1251-1259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成宗(-鐵穆耳)

1295-1307 武宗(-海山)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剌)

恭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速吉八)

文宗(-圖帖睦爾)

明宗(-和世剌)

文宗

寧宗(-懿璘質班)

順帝(-妥懽帖睦爾)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

1308-1311 1312-1320 1321-1323 1324-1328 1328 1328 1329-1330 1330-1331 1332 1333-1368 1368-1398

惠帝(朱允炆)

建文

1399-1402 成祖(朱棣)

永樂

1403-1424 仁宗(朱高熾)

洪熙

1425 宣宗(朱瞻基)

宣德

英宗(朱祁鎮)

正統

代宗(朱祁鈺)

景泰

英宗(朱祁鎮)

天順

憲宗(朱見深)

成化

孝宗(朱祐樘tang2武宗(朱厚照)

正德

世宗(朱厚熜cong1)嘉靖

穆宗(朱載垕hou4) 隆慶

神宗(朱翊yi4鈞) 萬歷

光宗(朱常洛)

泰昌

1426-1435

1436-1449

1450-1457

1457-1464

1465-1487

弘治

1506-1521

1522-1566

1567-1572

1573-1620

1620

1488-1505

)

熹宗(朱由校)

天啟

1621-1627 思宗(朱由檢)

崇禎

1628-1644 清:愛新覺羅氏(1644-1911)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圣祖(-玄燁)

康熙

世宗(-胤禛)

雍正

高宗(-弘歷)

乾隆

仁宗(-颙yong2琰yan3)嘉慶 宣宗(-閔min2寧) 道光

文宗(-奕詝zhu3) 咸豐

穆宗(-載淳)

同治

德宗(-載湉tian2)光緒

愛新覺羅溥儀

宣統

世界文學范文第4篇

摘要: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是文學的共同體,兩者相互依存,同構共生。不過現如今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存在諸多問題,文學創作認為文學批評機械化、同質化嚴重,甚至趨炎逢迎,不能真實地評析文學作品的價值,文學批評又認為文學創作過于套路,毫無新穎,沒有佳作。事實上,兩者之間都應堅持以人為本,為讀者服務,共同擔負起構建時代精神的責任來。

關鍵詞:文學創作;文學批評;隔膜

1引言

寫作是表達人類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應伴隨人們一生,然而在我國寫作止于高中結束,很多人到了工作崗位可能連寫一份工作報告都要去網上照抄照搬,而文學創作只是小眾行為。近些年,文學創作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長篇小說每年出版量達到3000部,這些小說種類繁多,成功地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真實表現了現代人們的生活,在我國文學界出現百花盛開的局面。與此同時,文學批評也隨之復興,文學批評是對文學的做出褒貶評析,在文學共同體中產生了極大的作用。不過隨著文學批評與政權的逐漸分離,文學創作似乎得到了自由,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之間友誼的裂縫也越來越寬。

2唇齒相依,卻彼此隔膜

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兩者都在文學范疇里,不過卻有著本質的不同,文學創作是一個個人化的過程,相對獨立,文學批評卻要從整體視角下考察一部文學作品是否符合文化傳統或文化背景。沒有文學創作,談不上文學批評,所以文學創作是文學批評生存的土壤,為文學批評提供養料。而文學批評則是文學創作的生長劑,為文學創作催生助長,可以說是文學創作的先鋒。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相互依存,這在文學創作者和文字批評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共識。

文學創作者往往期待文學批評者能夠讀出自己作品里的細膩情感和作品里蘊含的真正價值及理念等,以此來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公眾的認可,擴大自身的知名度,激發自己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不過文學批評家并不會按照創作者的期望對其作品進行評析,由于文學批評者接受到的文學教育各不相同,面對眾多的作品,只能按照自己所學到的批評套路對作品進行評論,要么搬來一些概念和生僻詞語,要么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對作品里的內容卻提到很少,有時根本沒有參照文本,因此這種批評很難按照文學創作者的預期達到效果,自然讓作家非常失望。所以在寫作技術方面,作家們往往對文學批評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文學批評在他們眼中成了雞肋[1]。不過文學批評者也經常對文學創作表示不滿,指出文學界雖然創作出的作品數量和種類繁多,尤其現在多媒體時代,所有人都可以創作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卻總是缺乏新意,不能使人眼前一亮,不能使人為之吶喊,真正鼓舞人心的作品太少等。文學創作者與文學批評者雙方相互指責對方,友誼的船說翻就翻,使得它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離,逐漸形成了一層無法超越的隔膜。

3敷衍與癡愛,責任同構

文學的邊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進一步延伸,文學批評也隨著文學的發展而向前一步,文學創作失去文學批評,雖然不會對人們的生活有所改變,但也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痕跡[2]。同樣沒有文學創作的文學批評,則會是紙上空談,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它們的最終服務目標,都是人。它們其實是對等互助、同生共構的關系。

然而在許多作品研討會上,我們不難看到存在太多的敷衍現象。文學批評者在發言中對作品極力贊賞,他們經常高歌贊美一部作品,稱其為“珠寶”、“完美的藝術”等等,也給于作家高度的評價,稱其“優秀作家”、“先鋒”等等,這些溢美之詞太過泛濫,即使談及作品的不足之處,也會稍稍帶過,話鋒一轉,又轉回作品的優勢,批評者的這種態度使人很自然聯想到紅包批評、人情批評,這樣反而使讀者對作品本身降低了興趣,也使文學進步的可能性降低,也會使文學界出現的有特色的作品銷聲匿跡。而文學創作者也會在公眾場合公開表達對批評家的感激之情,感謝批評家對自己的栽培,感謝批評家對作品的欣賞,并立志以后會出更好的作品等等。

不過文學創作者在私下里會覺得,創作是個體的行為,是自己的宇宙,與文學批評著沒有什么關系,文學批評者的評析對自己的作品并無實質性的用處。而文學批評者在談到整個文學的形勢時,則又義憤填膺,指出整個文壇都比較死寂,沒有上好的杰作,整個文學界都為了逢迎讀者而寫作,太過媚俗??傊?,文學創作者與文學批評家的隔膜越來越大,文學創作認為文學批評家對作品的分析太過僵硬,分析不做作品真正的內涵,所以越來越不信任文學批評家,而文學批評家也看不上文學作家,認為作家們按照套路寫作,引誘讀者進入圈套,或者作家只是把寫作當成賺錢的手段,不會有真正的文學營養在里面。因此,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并沒有做到并肩同行,同舟共濟,文學創作者沒有從文學批評家的評析里判斷出自己作品的好與壞,而文學批評家也沒有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是否有實質性的進步。

盡管如此,存在即意義,即使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之間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但都無一不可或缺,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要服務于讀者,它們是文學的共同體,注定要在每個時代留下腳印,是每個時代人們對文字對情感的表達方式,見證了時代的發展。所以解決當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之間的間隙問題,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是同生共構的關系[3],尤其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作家和批評家,應堅持以人為本,致力追求真善美,

文學作品要反映人們的心聲[4],而文學批評也要深入社會實際,分析作品對照現實生活所存在的缺陷,并真誠地揭露出來,這樣才能真正提醒作家,使作家進步。因為文學批評只強調作品對讀者的娛樂性質,卻忽略作品背后的消極因素,那就沒有負起文學批評的真正責任,只是敷衍了事。但是,無論是文學創作者還是文學批評家,應建立一種對文學癡愛的態度,文學批評家由于癡愛文學,才不能容忍文學作品里的負面影響,而文學創作者由于對文學癡愛,才應該坦然接受文學批評家真誠的建議,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文學水平上真正地提高。

當我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時,文學創作應該積極地站出來,貼近實際,洞悉社會問題,參與時代精神的而構建。而文學批評也要介入現實,加強自身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以及對文學的理解,解析文學作品與現實的關系,幫助人們發現現實中的深層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洱.作為寫作的文學批評[J].上海文化,2017(1):103-127.

[2]毛郭平.問題·原因·對策——論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關系[J].西北民族大學報.2020(5):182-188.

[3]毛郭平.“多元對等互動”視角下的文學批評[J].學習與探索,2020(2):170-178.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信息:肖一諾,女,2000年10月,漢,湖南省衡山縣人,大學本科,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創作、文藝學等。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世界文學范文第5篇

【摘要】現代文學教學中“怎么教”問題是教師們在教學改革中實驗最多、用力最為集中的方面,本文試圖總結近三十年教學實踐和有關教學論文作以梳理歸納,以期對現代文學教學的實踐與改革有所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現代文學  教學法

如果說“教什么”是教師們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考慮的問題,那么,“怎么教”這一為了達到既定目標、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則是教師們在教學改革中實驗最多、用力最為集中的方面。這既如黃修己所反復“呼吁”的——“現代文學教學也要百花齊放”[1],也如范志強所認定的——“相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更為重要”[2],更多的現代文學教師的探索與實驗已經在他們的教學論文中留下了充分的證明。

就近三十年的主要教學論文來看,現代文學的教師們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繁雜而又多樣。據初步統計,大約有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發現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型教學、創造型教學、比較教學法、教師講述分析法、師生共同分析法、學生講析教師小結法、學生獨立分析法、舞臺演出法、詩文朗誦法以及電化教學、影視劇的播放、多媒體與網絡的利用等20余種。如果按照它們在論文中出現的頻率和教師們論述的深淺度來考察,比較具體、常見的則有如下六種:(一)啟發式教學。它在楊占升的《改進教學漫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周筱華《以學生為主體探索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新思路》(《黃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等論文中曾經被多次提及,而又在曹安娜的《現代文學啟發式教學的探索》中(《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得到了詳盡的論述。而總括他們的觀點,這種方法強調師生間的雙向互補與互動,主張以疑問、詢問、設問、反問或者課堂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二)討論式教學。這種方法與啟發式教學緊密相連,它除了在上述曹安娜、周筱華的文章中被同時論述外,衛奉一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之淺見》(《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論文則給予了明確的界定,即它在包含啟發式教學的師生間互動的情況下,更加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鋒,并且,這種方法還要求教師應有對討論內容的統籌安排,學生則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三)比較教學法。這種方法在王志明的《電影電視與現代文學教學》(《廣西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和上述衛奉一的文章中被從一般比較的意義上進行理解,他們要比較的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改編前后的異同、《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版本差異、同一時代不同流派的社團及其作家作品、同一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等;而田玲華的《比較文學方法與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蘆海英的《文學比較介入現代文學教學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則把比較文學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借鑒到現代文學的教學中來,她們所強調的是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中外作家作品之間、同類主題不同作家的創作之間以及不同的人物形象之間的比較。(四)開放式教學。這種方法曾經在陸嘉明的《開放型交叉系統教學法初探——現代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性思考和實踐》(《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中較早地得到了系統的論述,而后的梁丹譯、姜彩燕等也都分別著文進行了大力肯定與提倡。從他們的表述來看,無論是“教學內容實行開放”,還是“思維方式實行開放”,抑或是“教學形式實行開放”,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把多種教學方法“綜合”起來。(五)電化教學。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所謂“電化教學”,其實就是通過放電影、電視、錄象或錄音的方式來輔助教學,它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現代文學教學中被普遍地運用。王圣杰的《現代文學課的形象思維教學》(《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宋鳳英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方法初探》(《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經濟管理版)》2002年第3期)等論文都認為電化教學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它既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夠加深對現代文學原著的理解,同時還能夠使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六)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比電化教學更為先進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是利用以錄音機、幻燈機、投影儀、電影、電視錄像、計算機等設備所構成的“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教學。由于它能夠集聲音、視頻、圖像、文字、動畫等各種信息于一體,因而在中國的計算機和因特網得到迅速發展的90年代末期以后,便很快被包括現代文學在內的各科教師所使用。對此,李柏青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現代文學〉教學》(《瓊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姜彩燕的《現代文學教學中的美感教育與歷史認知》等論文都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并且,他們都認為多媒體課件具有簡便快捷、內容豐富和形象生動的特征,既解放了教師,也解放了學生。

參考文獻:

[1]黃修己:《現代文學教學也要百花齊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

[2]范志強:《從創新教育談現代文學教學改革》,《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上一篇:青年文學下一篇:建筑面積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