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

2023-04-04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一、完善業務經營系統平臺建設,提升業務經營效率。

該行在今年發展過程中,各項業務種類和金融產品不斷完善,內控管理手段不斷強化,面臨著管理方式的創新問題,在解決現有業務處理流程與日益繁重的業務種類與業務量相沖突的矛盾中,該行善于通過科技手段建設系統平臺,實現業務流程的有序發展。

(一)提升內控管理能力,融合業務操作流程。在內部運營方面,通過整合現有平臺,統一操作口徑,使各系統平臺集中發揮作用,通過現代化科技設備與系統的對接,完善服務手段,規避操作風險,實現了科技系統推動內部運營控制的良好局面。

隨著該行經營發展,運營類平臺系統逐漸增多,為整合現有運營平臺,提高內控管理效率,一是自主開發了大運營管理平臺。通過結合事前、事中、事后風險防控措施,聯動客戶對賬,及時進行風險排查,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及防控意識;重塑業務操作的多個流程,規范化業務操作,從系統上和制度上去規定業務操作流程,對于各個業務流程進行細致化管理;從內控制度執行方面控制風險,提升制度執行的規范性,提升內部管控能力,提供坐班日志用于支行運營主管記載每日工作情況,有效管理運營主管的工作,網點諸多手工登記簿的電子化,推動支行電子登記簿的規范化轉變。大運營管理平臺為提升內部運營管理水平和客戶服務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上線現金流通平臺。該行從前期試點到系統全面上線,從自動柜員機到柜臺業務,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了現金收付“兩條線”管理的推進工作。全面推進人民幣滿意工程。一方面使假幣無處遁形,杜絕了支付假幣的可能性,讓客戶取錢放心;另一方面使殘破、損傷、污漬、反宣等不宜流通人民幣能夠及時退出流通領域,提高了該行對外支付人民幣的整潔度,讓客戶用錢順心。

(二)完善即時流程處理,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在信貸管理方面,采用了無紙化信貸審批方式,通過科技平臺,將信貸管理納入影像平臺,在程序上加以控制,并于近期引入了移動辦公理念,這種將平臺建設主動對接到信貸流程中。

一是開發了信貸無紙化審批系統。于2011年4月正式上線。實現了基于影像的信貸無紙化審批功能,通過在信貸管理系統生產環境中嵌入影像傳輸機制,實現了信貸資料的高效實時審批,并在此基礎上按照風險管理的要求對信貸業務的基礎資料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資料進行了補充登記,通過程序加以控制,為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提供了最有效的資料,通過信貸輔助系統的報表查詢功能可進行靈活查詢。二是開發了移動辦公平臺。利用當前越來越普及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實現內外網即時通訊,可在任何環境下進行辦公流程處理、內部文件傳閱等。移動辦公平臺的建立,不僅有利于該行信貸人員上門服務客戶、縮短業務辦理時效,更有利于辦公流程處理,提升該行“科技立行”的優良形象。

(三)暢通客戶業務渠道,豐富信貸服務手段。在服務客戶方面,該行做到了將服務客戶融入到流程建設中去,通過科技手段,打造客戶服務體系,建立獨立客戶服務電話,并以互聯網、通信為載體,用多種形式實現了科技立行,科技服務的良好典范。

為提升客戶服務質量和效率,該行,一是開發了“88880000”新客服系統。從5月份正式運營至今完成了貸款預約與回訪客戶投訴、咨詢、建議等工作,首次在信貸申請中引入了工單受理的理念,除了方便客戶,提高該行信貸服務的標準,也通過客服坐席的電話回訪,有效的監督該行客戶經理在辦理貸款中的各項行為,使其成為內部提高效率與服務質量監督的有效途徑,對外也極大地樹立該行現代銀行的良好形象。二是建立到期貸款短信平臺。該項目于2012年3月上線。該項目通過導入客戶聯系方式,建立客戶信息電子化平臺,對到期貸款的短信提醒,對于貸款到期前20天和前10天友情提醒客戶按時歸還貸款,貸款到期日提醒客戶經理和支行行長,逾期5天提醒分管行長。短信通過省中心的短信平臺進行發送。

(四)助力區域三農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方面,該行同樣以平臺建設為依托,將陽光信貸系統的作用發揮到位,并通過大力推廣“村村通”惠農工程,代理社會業務,從客戶的切身利益出發,提升該行發展境界。

“陽光信貸”工程是該行支持“三農”發展的重要涉農信貸產品,目前陽光信貸涉及290個行政村,農戶266083戶,授信金額51.16億元。一是立足陽光信貸系統。該系統主要用于查詢農戶授信額度,是融合了“客戶管理”、“授信流程”、“授信調整”、“貸后管理及年檢”等功能的農戶授信查詢管理平臺,實現了陽光信貸的貸前調查管理功能。陽光信貸系統平臺為該行發放陽光信貸提供了貸前調查、查詢授信額度、集中年檢等功能,提升了陽光信貸發放效率,為該行支持三農建設奠定了科技基礎。二是開發代理鹽城水費中間業務平臺。具有單筆繳費、批量繳費、自動對賬、查詢打印、錯誤沖正等功能,目前己完成測試并于2012年12月初正式上線。該項業務有效補充了該行中間業務種類,提升了經營能力。

二、推進后臺管理系統平臺建設,提升科學管理水平。

近幾年來,該行科技立行還體現在以科技推進后臺管理,以科統領制度建設,使管理實現電子化、智能化、系統化。改變了以往的“人治”的被動局面,大大提升了該行各項人力、物資等資源的管理水平。真正實現了“科技引領”的真實內涵。

(一)推進電子管理水平,規范流程管理手段。在資源管理方面,該行能利用系統程序的客觀性、智能化和系統化,對以往的管理內容進行重新整合,重新定義管理方式,避免了各種管理中存在的主觀因素,逐步建立了規范、精確的管理格局。

隨著該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該行,一是開發建設了實物資產管理系統??梢詫λ鶎僦谢虿块T的資產進行查詢對賬。具備入庫、調撥、盤點、處置等功能。各支行通過系統,可以實現購入申請、領用申請和查詢統計功能,當有購入或申請需求時,通過在線提交,由四個歸口管理部門(科技管理部、后勤保障部、運營管理部、電子銀行部)進行操作和審核,在歸口管理部門,由部門一般操作員進行業務發起后,部門主管進行審批。二是建立了外包管理系統。該行外包管理系統于2012年4正式上線。對全行的設備廠商、電子設備進行登記管理,當設備出現故障時,由使用人直接在外包管理平臺中進行故障登記,系統將自動以短信聯系廠商維護人員,若廠商維護人員未及時響應,則進一步通知廠商管理人員,若仍未響應則通知該行科技部,直至分管行長。系統對每次維護質量進行全程跟蹤,并對設備廠商進行服務質量評級考核,今后將以此為標準來選擇設備廠商。

(二)整合現有系統資源,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在行政管理方面,該行善于將已有的各類管理平臺進行有效融合,提升各類管理平臺間的交互能力,實現信息化管理方案,推進各類后臺管理的進步與完善。

隨著該行信息化、科技化發展的不斷深入,組織傳統的管理方式己不能適應業務經營和管理的需要,部分信息溝通滯后、協作困難、流程重疊。迫切需要系統的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以滿足銀行各種流程需要,進而提高業務處理能力,行政管理平臺建設便提上日程,該行組織實施了行政管理平臺建設工作。該平臺將整合現有系統資源,其功能涵蓋“個人辦公、督辦管理、業務辦理、公文管理、檔案管理、綜合行政、宣傳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后勤管理、招標管理、固定資產、郵件管理、涉法事務、系統管理”15個大項,內部行政審批管理辦公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子系統功能的集成。系統除了商行機關各部門使用之外,同時需要支持轄內的各支行和分支機構使用。

(三)提升科學管理能力,保障員工基本權益。該行做到了將科技建設與民主管理相結合,推動人性化管理,用系統平臺為員工打造權益保護平臺,具有客觀公正的保障機制,實現了人性化管理,凸顯了人文關懷,切實將員工權益放在了第一位。

在業務經營推進過程中,科學管理是該行實現全員業務推進與發展的重要手段,該行一是建立績效管理平臺。該平臺于3月份啟動,4月份形成系統開發前的需求確認,5月份進入數據入庫開發、界面設計,11月份完成績效業績查詢模塊等模塊的開發工作,己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重新設計了個人績效維護路徑,實現個人存貸款數據申請、審批和實時查詢等一體化操作,為全員營銷提供了便捷完善的系統平臺,推進該行營銷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三、狠抓風險控制系統平臺建設,加大合規管理力度。

風險管控是銀行業經營的重要課題,只有保持優質發展,才能推進持續發展,該行作為日益發展的現代化商業銀行,能將科技提升作用發揮到風險管控的最前沿,突出風險流程建設、審計稽核建設等防范平臺,為業務經營打造了三道防線,保障科學發展。

(一)完善風險管理流程,提升審計稽核效率。在防控建設方面,該行通過科技建設,實現了電子檔案管理,審計系統流程建設,確保后臺實現高效集中監督,把風險控制從事后監督提升到事中監督,加強了業務風險防控能力,保障了客戶服務水平,促進了該行業務健康發展。

一是打造風險預警系統。業務監督系統由影像采集、日常監督、電子檔案管理平臺、賬戶管理、電子驗印(后臺驗印)、批量預警、差錯管理、制度執行管理、工作量考核(柜員和主出納考核、監督人員考核等)、信息查詢、視頻聯動、短信聯動等子系統組成。通過各子系統具有的單獨控制功能和相互間關聯形成的組合控制功能,達到電子檔案統一管理,并實施嚴密、高效管理的集中監督目的。業務監督覆蓋全行所有機構的所有業務。營業機構可以進行電子檔案化處理、業務監督、差錯處理、電子檔案查詢等;風險監控中心為全轄業務監督系統的操作部門,是業務監督系統的操作機構;風險管理中心依據業務監督系統對全行各項業務分析與預警的結果,強化對業務的監督與管理。同時,系統可根據該行業務管理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拓展功能,為該行的經營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參考。二是結合該行實際需要自行開發了內部審計稽核系統。審計稽核系統為本行內部審計業務工作平臺,對審計發現問題的事實確認、問題整改、積分處罰等流程,審計稽核系統將自動發送至合規系統,相關責任人或協助整改業務部門在合規管理系統完成事實確認、問題整改等操作,待流程完畢后再自動返回審計稽核系統進行流程確認。行長、監事長等行領導審閱報告及對報告內容的批示請登陸合規系統進行相關處理。為規范柜面業務操作和業務實時審核處理,加強運營風險管理,保障銀行和客戶的資金安全,三是建立業務實時審核系統。實現重點業務的集中實時審核,業務實時審核遵循重要性、及時性和風險控制原則。建立專業化、規范化、流程化的實時審核模式,實行業務經辦與業務審核相分離,通過科學配備審核人員,合理安排勞動組合,使大額業務和高風險業務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提高業務操作的客觀性和審核的獨立性。實施審核系統是該行大運營管理系統的重要模塊。

(二)強化合規風險管理,推進審批流程升級?,F代化商業銀行的成熟標志之一是管理的健全發展,該行近年來通過合規管理建設,不斷推進各項業務流程的制度化、合理化與規范化,運用科技手段,將合規管理納入到系統平臺中去,實現了合規管理的獨立性,實現了無紙化審批系統的升級與改造,真正實現了以科技防控風險。

該行根據《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及《江蘇省農村社合規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對合規管理工作要求,結合本行實際,一是開發了合規管理系統。將銀行原本分散的法律、規則和準則、風險點管理、業務流程管理、問題庫管理、積分管理、案防內控管理、合規交流考試管理有機整合到一個平臺中,形成一個以法律、規則和準則為主線、以風險為導向、以流程風險點和合規檢查控制為基礎、以評價和報告和案防內控為手段、以合規創造價值為目標的綜合的合規監管平臺、工作平臺。該平臺于2013年上線,系統上線以來,使該行制度建設、流程管理和合規積分管理等工作實現了在線提交管理,促進了科學化管理水平。二是開發了信貸風險輔助系統。該行在原有無紙化審批系統的基礎上做了二期、三期改造,于2012年4月正式上線。主要涵蓋無紙化審批控件升級(新控件實現了導出、打印、旋轉角度記憶、自動比例縮放、對比等多項新的功能,操作更加便利);客戶影像檔案周期歸檔;后臺影像檔案集中管理;非現場檢查(包含客戶關聯人信息檔案、資金使用明細、陽光信貸系統客戶家庭檔案等);風險預警(包含客戶準入資格排除、客戶資金交易情況監測、內部員工資金交易情況監測、貸后檢查超時預警、審批流程節點用時控制預警等);信貸報表升級(行業分類統計、五級分類統計、存貸款分析等)。該系統自升級上線以來,大大強化了該行在信貸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加強了該行信貸業務上的信息化管理。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在文化哲學視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構和諧社會過程中的獨特功能。全書體現了敘事主旨和時代主題的共映,在追問與反思中定位科技文化的價值,并以“科技文化的本土化”來架構其發展戰略。

關鍵詞:文化哲學;科技文化;和諧社會;構建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2.027

對科技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不僅是科技哲學界的焦點問題,也是當前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各門學科爭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種研究熱潮不僅僅是科技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的體現,也是科技哲學發展向科技文化哲學轉向的現實需要。楊懷中教授等以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的研究成果,在“文化哲學”的視域下對科技文化新的研究路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專著《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2008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是在整體性概念和文化哲學視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構和諧社會過程中的獨特功能的一部新的力作。

一、敘事主旨和時代主題的共映

和諧社會構建是時代主題的訴求,因此,作為一種實踐文化,科技文化研究必須凸顯時代主題和弘揚時代文化精神?!犊萍嘉幕c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在其開篇中就從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和活動論的角度闡述了當下社會發展的本質訴求,即和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規律,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訴求。作者從歷史思想源流中探尋和諧之音,從主體性認識和實踐性體悟兩個層面概括了和諧文化的特征及功能。這些闡釋都使該著作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和時代功能,體現了時代主題和時代文化的凸顯與共映。

那么,科技文化是如何映現和契合我們的時代文化精神?該書給予的解答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人道主義精神、寬容精神、法治精神、誠信精神、創新精神等文化底蘊的支撐,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訴求。而科技文化所蘊涵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既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和先導。在此背景和現實文化的訴求下,科技文化是惟一能適應這一時代背景和滿足這一文化訴求的文化?;诖?作者又創造性地提出了“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觀點,認為這也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的邏輯性蘊涵?!翱萍嘉幕堑谝晃幕钡恼撌霾粌H揭示了“科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功能的事實判斷、價值評判和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其功能的必然性,也闡釋了“科技文化”對人類利益、福祉追求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對人類利益和幸福維度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

科技文化與時代主題的共映在該著作中亦有鮮明的體現。作者從哲學、科技哲學、文化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中,揭示科技文化的內隱奧秘。在廣度上從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背景和時代主題之需中,來考察和研究科技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所蘊涵的“和諧因子”,以及如何發揮出這些“和諧因子”的作用來獲得其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形式與實質的統一性;在深度上,試圖探尋可稱為科技文化之根或科技文化之魂的更深層面的東西,通過闡釋和諧社會的文化底蘊和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精神,明確提出科技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資源。

二、在追問與反思中定位科技文化的價值

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二元分裂,一直是現代科技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所面臨的最深刻的困難或危機。因此,追問和反思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與融合問題是文化哲學研究的使命。在《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中,作者對20世紀以來的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現象進行了系統地回眸,并對置身于其中的根源及其來龍去脈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追問和反思。作者以對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分裂表現及其根源進行批判性地解析為其切入點,通過對二者內部結構、思維方式、文化價值、教育模式等之間的差異的追問,來判斷現實社會發展的文化維度上的“問題”及其文化發展的新動向,確立了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實現路徑,從而回歸到和諧社會構建的本質層面上。通過這種追問和反思,來定位科技文化的價值,從而又回到“追問與反思”的原點,凸顯出科技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基頻能在實現社會和諧發展中提供精神資源與營養,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正當的文化尺度、文化框架與文化支撐,最終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提供可資依托的精神家園。

該書也從文化現代化的角度反思了現代化建設的深層維度,提出“文化現代化不僅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社會現代化的先導和靈魂,沒有文化的現代化也就無所謂社會的現代化”。這一觀點不僅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的概念,也為解決現代化的出路規避了新的思維和路徑。作者還認為,和諧社會構建呼喚以科技文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體系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建立在以科技文化為基頻的豐厚的文化底蘊上,需要融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文化的支撐。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當代融合的最高境界是走向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消除和諧的障礙因素,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該書作者在對科技文化的反省和洞見的過程中,把科技文化在人們的認識境界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追問與反思的結果是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是共生、共變的。作者在“文化哲學”視域下進行的科技文化研究,以促進和諧社會構建為路標,以對科技文化的價值定位,將科技文化內在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之中。也正是作者這種反思追問和批判的現代精神,不僅張揚了一種深刻而又獨特的學術體悟和文化關懷,也充分展現出在當代社會和文化境遇中作者的某種文化情感和價值取向。

三、以“科技文化的本土化”來架構其發展戰略

對“科技文化的本土化問題闡釋”是《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的另一創新點??萍嘉幕俏鞣浇萍及l展的產物,在中國它屬于“舶來品”,如果真正讓科技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獲得生機和活力,則務必賦予它“本土”的形態,使之與“中國文化”中積極的因素進行有機地融合,否則“科技文化”將只能徒有華麗軀殼地存在于中國社會的生活和文化領地上。因此,置身于社會轉型的中國,要想推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就必須建設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融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文化。在作者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慣性中的消極因素對科技文化創新體系的障礙,對科學技術與科學理性精神的片面理解,現行體制機制和政策中的諸多弊端等都不利于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普及。因此,在架構科技文化的發展戰略時,必須以“科技文化的本土化”策略來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體系。

該書在闡釋科技文化的“本土化”時,并未在理論上把科技文化的“本土化”固定化、靜態化。作者從中華文化的復雜底質中探尋與科技文化所秉承的要素一致的和諧因子,并致力于尋求能夠融合未來視野,具有世界胸懷和開放品格的科技文化“本土化”策略和可行的操作路徑,這不僅是科技文化的內在理論品格要求,也是作者致力于科技文化研究的目的與歸宿。

科技文化的本土化實踐是一個文化重構和創造的過程。在闡述科技文化的本土化重構和創造的過程中,作者還提出了一系列諸如全方位弘揚和普及科學精神,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發展科技文化產業,營造科技文化與科技創新良性互動的文化氛圍等兼具“本土化”和開發視野的戰略措施,對于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科技文化支撐體系的建設,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都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總之,《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給人視角新穎,文筆精練,論述精辟,別開洞天,耳目一新的感覺,具有前瞻性,是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科技文化和科技文化本土化等問題的一部力作。當然,對于和諧社會構建這一宏偉工程,一本著作不可能窮盡其中的所有問題,在有些方面,該書的論述尚屬破題之見,或者尚未充分涉及。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宏觀的視角和對時代主題的關照,它的價值主要在于其對今后的科技文化的實證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責任編輯 易 明)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金融科技

一、引 言

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小微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方面表現出強勁的活力,已成為我國創新性國家建設的重要主體,但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成長卻始終面臨著融資難、生存難、發展難等問題, 一直以來也是個尖銳的世界性難題。數據顯示,我國占企業總量0.5%的大型企業擁有50%以上的信貸貸款份額,而88.1%的小型企業貸款份額不足20%,90%以上的民營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而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貸款份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這些現象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央也出臺了包括靈活應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降準、創新公開市場業務等手段)、信貸政策指導、信貸政策傾斜、財政資金支持、稅收減免和優惠,以及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定向支持,多種類型金融機構(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等)共生發展等多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起到了緩解作用,也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的多樣化開辟了渠道,但問題是,實際效果似乎并不盡人意,各國政府也因此更加積極地在探尋能夠有效緩解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繼而助力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其他手段和方式。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則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提供了可能,金融科技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①,實現以點對點直接交易和撮合為基礎的金融資源配置,極大地拓展了金融發展的空間。依托于數據和信用的廣泛應用使金融風險更容易被識別、融資方式更為便捷高效,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生存難和發展難開辟了渠道。因此,研究當前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基于金融科技如何助推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緩解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融資難、生存難和發展難問題,顯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注定會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據此,本文從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何其難”的現實問題入手,分析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可能性,并進一步剖析金融科技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并基于此提出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健康成長的創新機制、策略建議。

二、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現實分析

(一)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何其難”?

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創造就業機會、實現靈活就業、推進產品創新等方面的作用已經非常明顯,是我國建設創新性國家的重要主體,但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依然面臨融資過程中有效抵押物和高信用擔保缺失、信息不對稱、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體系偏弱,扶持力度不足,以及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薄弱等難以有效得到解決的問題,已經成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何其難”的根源所在。

1.融資難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面臨的首要難題

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世界各國的難題,一般而言,小微企業管理制度、財務制度往往并不健全,也沒有完善的年報制度;部分小微企業可能仍是家庭式經營模式,導致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信用信息難以有效完全獲取,也難以通過財務報表等常規材料判斷其信用狀況,這已經成為當前小微企業融資難、金融機構不愿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的常態現象,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小微企業缺乏有效抵押物和高信用擔保的缺失,以及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惜貸,使得融資難、融資貴成了制約小微企業生存的枷鎖(潘錫泉等,2016)[1]。

科技型小微企業作為小微企業的一種特殊形式存在,通常是從事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高技術產品生產與經營、獨立核算或相對獨立核算的智力密集型小微企業,不僅具有傳統小微企業的特征,而且科技型小微企業往往還表現為輕資產,普遍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物,擁有的大多是無形資產,比如專利、商標、股權等,而金融機構很難對專利權、股權、存貨、商標等資產進行合理評估(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所擁有的核心技術難以估計,科研結果存在的不確定性),政府又缺乏在政策體系上建立相應的能夠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合理擔保的舉措,這就使得金融機構很難據此建立起良好的金融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風控機制,再加之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多聚集于科技園區、創業園區和高新產業園區等區域,金融機構對其融資的事前調查、事中審核、事后監管等環節變得更為復雜和艱難,從貸前調查、向小微企業確認信息、簽署協議到銀行審批,時間上也需要花費很久,金融服務可得性低、成本高、效率低、業務流程復雜已成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代名詞,金融機構也因此缺乏主動培育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意愿,這使得以商業銀行為典型代表的間接融資渠道嚴重受阻。

除此以外,科技型小微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來進行直接融資的門檻依然沒有打開,雖然理論上來說,科技型小微企業可以通過中小板和創業板進行融資,而且關于資本市場推出科創板市場的相關頂層設計規則已在近日落地,但真正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卻寥寥無幾。顯然,直接融資市場的高門檻和間接融資市場受阻仍將是短期內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常態現象,這已經成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面臨的首要難題。

2.政策支持體系相對偏弱,扶持力度不足

大量研究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助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建立起實質性的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進而促進企業的成長。近年來,政府雖然也已經出臺了諸如《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3〕87號)、《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77號)等文件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但真正能夠落地,特別是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政策支持仍然相對偏弱,已有的政策也僅僅是鼓勵小微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但科技創新的制度環境卻并沒有因此得到有效改善,科技創新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仍未落到實處。在實際運行中,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被侵犯事件時有發生,模仿成本低、創新成本高使得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面臨創新風險,更沒有動力去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其根源還是歸因于政府政策支持和創新保障體制偏弱所致(楊漢明等,2016)[2]。在財稅政策扶持力度方面,國家雖然對初創期小微企業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了一定的優惠舉措,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依然嚴重不足,尤其是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上仍然呈現出“重大輕小”現象,對企業引進創新人才、創新技術方面,尤其是初創期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及其平臺建設方面支持嚴重不足。

3.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薄弱

除了融資難和政府政策支持因素以外,小微企業自身因素也是其成長的重要決定因素。在實踐中,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不足導致投資者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投資愿意不強、投資力度不足,而其他渠道(銀行間接融資渠道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渠道)的融資能力又受阻直接導致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難以為繼,反過來又影響到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另外,科技型小微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研發、咨詢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與經營等自身特征決定了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投入的資金周期卻相對比較長久,而且大量資金投入之后,其盈利能力又無法得到保證,且科技型小微企業還有一個明顯的不足之處在于抗風險能力比較薄弱,一旦市場環境變化、融資環境惡化,科技型小微企業就會面臨資金鏈斷裂和融資困難問題,甚至可能會由于資金鏈問題導致企業的直接破產倒閉。

(二)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何以能”?

金融科技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能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緩解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首要問題——融資難問題。隨著信息科技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驅動金融業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轉型,為金融行業乃至實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能夠成為打開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瓶頸的金鑰匙。Lina Sonne(2012)[3]的研究認為金融創新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Soogwan Doh(2014)[4]基于韓國的實證研究也表明政府金融支持對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張玉喜(2015)[5]基于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靜態和動態研究發現,短期內金融支持我國科技創新的產出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谖覈鹑跈C構與小微企業之間先天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性,劉蕓和朱瑞博(2014)[6]認為互聯網信息技術驅動下的金融發展能夠有效緩解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從而降低其融資成本和征信成本。徐潔等(2014)[7]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四大金融創新模式及其作用機制。郭喜才(2014)[8]聚焦互聯網金融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的服務模式進行了研究?;ヂ摼W金融千人會創始會長黃震則認為,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征信和風控方面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風險問題,基于大數據的征信評級技術能為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工具,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還可以利用場景嵌入技術,讓金融機構更加敢于放款,使融資難、融資貴得到很好的解決。螞蟻金服彭蕾女士則認為,“云計算使得金融業務更有效率,成本也越低,這種基于技術能力、數據能力和信用體系為基礎的金融科技能夠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提供思路,是中小企業未來的融資方向。”吳朝平(2018)[9]從金融科技融入商業銀行自身生態圈建設、外部生態圈融合、顛覆式金融科技研發和智慧銀行轉型四個方面提出了商業銀行轉型服務小微企業成長的方式。沈福泉(2018)[10]從金融科技對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應用視角研究認為,金融科技在降低小微企業和長尾客戶金融服務成本,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強化風險管控方面具有很大的成效。賈鳳軍(2018)[11]研究指出,銀行業應擁抱金融科技,掌握大數據,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來推動銀行業的積極轉型,繼而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姜增明(2019)[12]基于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轉型的視角分析了金融科技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成果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金融科技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研究,為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何以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作用體現

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實現其成長的關鍵點所在。金融科技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從模式、數據、模型和場景四個層面徹底改變了金融機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能夠有效解決金融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面臨的信息不對稱性,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控能力,降低金融機構與科技型小微企業雙方的成本,提高資金交易效率;也能夠有效地拓寬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和金融機構的客戶渠道,促進金融服務質量的提升,改善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用戶體驗。

(一)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的金融科技能夠破除信息不對稱性問題,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控能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信息不對稱性的客觀存在是金融機構與科技型小微企業之間融資難的天然屏障。金融機構是否能夠給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不僅會從宏觀的行業和企業層面進行初步的判斷,而且更關注企業微觀層面的經營情況(財務數據)和抵質押情況給予綜合評級,但難點就在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微觀層面的財務數據可能存在造假和失真的現象,有效抵質押更是存在缺失的可能。其結果是,金融機構不愿意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資源供給。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優勢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顯現,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保證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性,能夠對結構化和非結構化、離散型、碎片化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相關數據特征進行分析,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識別科技型小微企業動態運營中融資需求特征及其風險,顯然能夠有效消除信息不對稱性鴻溝,而基于云計算技術的金融科技則可以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管理成本(王碩和宋佳燕,2018)[13]。即使是面對當前環境下企業可能出現的套貸、過度融資、關聯交易等信用風險突出問題,金融科技依然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功效。雖然金融機構原有的風險識別手段可能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新形勢下風險特征的變化,但金融科技的介入,特別是以去信任化、去中心化、分布共治為特征的區塊鏈技術和云計算技術能夠依托對這些大數據及科技型小微企業動態變化的數據,建立可靠的金融風險控制模型,有效檢測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風險變化,幫助金融機構在原有風險識別的基礎上,探索以企業經營和交易的資金流、數據流為核心的大數據,解決當前風險防控存在的安全、技術等問題,搭建基于數據動態模型的開放式交互信息平臺,實現風控模式由碎片化向集約化轉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風控體系,徹底改變和顛覆原有風控運行機制,解決業務運營過程中的信任問題,繼而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

事實上,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實踐中往往不受金融機構青睞,主要原因在于:在貸前調查時,由于科技型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集中,金融機構往往需要憑借客戶經理去收集信息,這種人為的信息搜集方式容易導致貸前調查成本過高,獲取信息的可信度又偏低的問題。在貸款審批環節,科技型小微企業與大型企業審批流程幾乎是一致的,但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額度較低且十分頻繁而收益較低,單筆業務交易的邊際成本過高導致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在貸后管理中,部分科技型小微企業并不能提供合規的報表,對貸款使用的隨意性較大,不僅導致金融機構管理成本較高,而且還可能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而金融科技支持信貸人員通過挖掘和分析信息數據,實現信貸管理過程中貸前目標客戶推送、授信審批、貸后風險管理等功能。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夠讓金融機構在貸前調查中基于風控判斷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出差異化的融資解決方案,實現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精準對接;在貸款授信審批階段,金融科技的融入可以發揮出大數據分析的功效將傳統人為授信轉化為模型,通過模型來進行風險評估以決定是否能夠實現盈利與風險控制的權衡;在貸后管理中,能夠基于科技型小微企業經營效益的動態數據運用風控模型,解決貸后管理客戶經理走流程、走形式的“人盯戶”難題(陸岷峰和徐陽洋,2019)。金融科技的應用,推動了信貸業務流程貸前、貸中、貸后不同環節的業務方式再造,能夠從技術手段上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的風險評估問題,有效降低金融機構風險的同時,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可得性。

(二)基于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科技變革金融服務場景,拓展金融服務渠道,深化金融服務質量

金融科技強調金融服務的場景化。從金融機構層面來看,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機構,幫助金融機構改變金融服務場景,解決金融機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供需結構性矛盾的痛點,擴大金融機構服務范圍,促使金融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讓科技型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便捷化、效益化的體驗,不僅能夠有效解決金融機構如何去做大產品(尤其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如何拓展金融服務渠道,拓寬客群基礎,并更好地去根據客戶的差異化特征做好精準分析、精準定位,而且還可以助力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打造智能合約平臺,實現小額高頻信貸的流程管理,實現科技型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與信用沉淀,幫助科技型小微企業打通交易鏈條,建立整個供應鏈上的互信機制。具體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基于設備指紋、交易軌跡、社交網絡等對信貸交易、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出現的異常行為進行實時監控,對原始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加工判斷后,提取有效數據信息再反饋給金融機構,為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提供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數據挖掘,結合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可以更好地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預測,對資金去向和風險防控做到智能監控和預警,提升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識別能力,有效防止科技型小微企業詐騙與套取資金等欺詐行為的發生。

從科技型小微企業層面來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同時借助于區塊鏈賬本不可篡改的特性助力金融機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實際運行情況的可信監測,進而克服科技型小微企業向金融機構融資實踐中缺乏有效抵質押物和運營風險難以監控的不足??萍夹托∥⑵髽I利用金融科技的人工智能服務可以隨時隨地觸及融資需求條件是否達到、需要準備什么資料等服務的便捷性,并基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還可以對企業自身的成長(經營效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管理成本的下降等等)、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策略建議

要推動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成長,必須要發揮好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三方合力作用,依托政府政策支持體系來搭建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體制機制,依靠金融科技對金融業態的改造,加快金融機構轉型升級來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服務力度,通過金融科技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的觸動,來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終實現金融科技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目標。

(一)政府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搭建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政策支持體系

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是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有力保障。政府層面應該做好頂層設計,積極搭建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一是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間接融資渠道建設,最關鍵的就是要盡快開放政府非涉密部門數據共享,打通數據孤島現象,由政府牽頭,聯合金融機構搭建龐大的企業信用數據庫,滿足金融機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信息獲取,破除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實踐中的信息不對稱難題;二是加快科技型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建設,盡快出臺專門面向科技型小微企業的資本市場特許機制,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在創業板和新三板的上市交易制度,降低交易門檻,盡快落地科創版市場上市融資的實施細則,激發股權、債權融資活力,暢通科技型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三是完善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譬如,采取像浙江臺州基于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科技型小微企業共同分擔的風險擔保機制,來克服科技型小微企業抵質押物缺失問題,幫助科技型小微企業從金融機構更好地獲得融資。

(二)金融機構層面:借力金融科技促金融機構轉型升級,激發金融機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金融支持力度

破解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助力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首要前提。在當前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渠道門檻高企的背景下,應該充分發揮好以商業銀行為典型代表的金融機構間接融資渠道作用。在操作上,金融機構一是要充分借助金融科技發展的便利契機,從服務模式變革、獲客模式變革、審批模式變革、風控模式變革等視角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方式進行改革,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效來緩解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要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政府部門、科技型小微企業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自身沉淀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構建以企業全方位信息數據為基礎的大數據平臺,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等進行精準化定位,改變傳統金融機構營銷、風控中人際資源為王的營銷模式,將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個性化、差異化金融需求進行標準化改造,實現金融機構金融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智能化服務、精準化對接;三是要完善金融機構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的相關業務培訓與技術支持,譬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遠程金融支持、咨詢及服務。

(三)科技型小微企業層面:加快金融科技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功能性改造觸動,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科技型小微企業應該充分借助金融科技的功 能性觸動作用,通過企業內外部治理機制的完善,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不斷螺旋上升。一是要通過有序地規范科技型小微企業內部財務運行機制、嚴格控制資金使用環節,健全科技型小微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二是要充分利用股權、應收賬款、訂單融資等新型抵質押工具從多元化渠道獲取融資支持,并提高資產周轉率,進一步實現較高的融資效率;三是基于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技術對市場交易信息、市場風險進行動態監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盈利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應對市場環境惡化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不斷提高科技型小微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注 釋]

① 金融科技的內涵本質就是以數據為基礎,以技術來推動金融創新(包括大數據挖掘技術、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質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潘錫泉,周鋒,趙國忻.融合與重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再創新——基于“臺州模式”的實踐及思考[J].浙江金融,2016(12):62-67,44.

[2]楊漢明,劉長進,楊婉君,等.政策支持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16(13):181-184.

[3]LINA SONNE. Innovative initiatives supporting inclusive innovation in India: social business incubation and micro venture capita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2,78(4): 638-647.

[4]SOOGWAN DOH. BYUNGKYU KIM. Government support for sme innovation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ies: the cas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program in south Korea[J].Research policy, 2014,43(9): 1557-1569.

[5]張玉喜,趙麗麗.中國科技金融投入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靜態和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2):177-184,214.

[6]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深化[J].征信,2014(2):31-35.

[7]徐潔,隗斌賢,揭筱紋.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4):92-96.

[8]郭喜才.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4):109-112.

[9]吳朝平.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聯合創新探討[J].新金融,2018(2):54-58.

[10]沈福泉.論金融科技在發展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中的應用[J].福建金融,2018(6):40-45.

[11]賈鳳軍.銀行業應擁抱金融科技、掌握大數據、積極轉型[J].銀行家,2018(7):55.

[12]姜增明,陳劍鋒,張超.金融科技賦能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轉型[J].當代經濟管理,2019(1):85-90.

[13]王碩,宋佳燕.金融科技助力小微金融創新與發展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 2018(9):57-61.

Key words: small and micro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financial technology

(責任編輯:蔡曉芹)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基金項目:大連金普新區2018年度科技計劃項目(軟科學研究計劃)。
一、溫泉康養旅游相關概念界定

(一)溫泉旅游

目前,學術界關于溫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并未統一。國外學者對溫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寥寥無幾,一些國內學者對溫泉旅游作了概念界定。如王艷平認為溫泉旅游是一種以地熱資源為依托的休閑旅游活動。焦維軍認為溫泉旅游不僅僅是單一的身體療養,還包括體驗溫泉文化,是集健康、養生、休閑于一體的體驗旅游。王新認為溫泉旅游是體驗溫泉文化、感悟溫泉精神,達到溫泉保健養生、休閑、度假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萬龍將溫泉旅游界定為“以溫泉資源為依托、以溫泉服務為旅游產品、以體驗溫泉文化和康體保健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活動”。

綜上所述,學者總體從3個角度對溫泉旅游的概念進行界定,一是強調要有溫泉資源,二是感受溫泉文化,三是以休閑、養生為目的。由此可見,溫泉旅游是一種以溫泉資源為載體,通過體驗感悟溫泉文化,進行休閑、消遣、康體、養生的旅游活動。

(二)康養旅游

國外對康養旅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其中相關研究多是溫泉、森林康養旅游以及醫療旅游??叼B旅游的外文通常翻譯成“health tourism”或“wellness tourism”。Jonathan N. Goodrich將康養旅游定義為:通過提高健康服務水平和設施水平等手段,增強旅游目的地或景區對旅游者的吸引力的旅游類型。Gardaaltes A和Lunt N認為所有與健康相關的旅游活動都是康養旅游。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康養旅游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根據《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LB/T 051—2016),康養旅游指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身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徐紅罡在《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解讀》中提出康養旅游即健康旅游、養生旅游。王趙認為康養旅游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基礎上,以達到觀賞、休閑、康體、游樂目的的旅游活動。汪文琪認為康養旅游是具備康養資源的休閑度假旅游,是旅游者為了強身健體、修養身心以及娛樂消遣而進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動。楊振之綜合前人對康養旅游的研究,認為康養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氣候資源條件下,促進游客的身心健康、使游客感到幸??鞓返膶m椔糜?。

總結各學者的定義,康養旅游包括健康旅游、養生旅游,是通過各種手段使人在身心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

(三)溫泉康養旅游

國外學者對于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較少,對于溫泉康養旅游的概念界定更是少之又少??叼B從字面上理解,即健康、養生,泰國學者Nipon Chuamuangphan認為溫泉康養旅游包含3個方面,游客通過熱水進行治療、改善身體狀況、達到休閑放松的目的,是游客出于對健康的關心而開展的溫泉旅游活動。伯爾尼大學休閑旅游研究中心提出“養生旅游是指以維護或促進健康為主要動機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夏威夷養生旅游組織提出“養生旅游是旅游活動的一種,其目的是旅游者尋求身心放松”。

部分國內學者對溫泉康養旅游作出了概念界定。許春華和王曙認為所謂溫泉康養,就是感受溫泉沐浴和溫泉文化,以消除疲勞、滋養身體、緩解壓力乃至治愈疾病的相關活動的總稱。王立紅通過綜合前人的研究,提出溫泉康養旅游就是將溫泉元素及其諸多功效融入康養旅游活動之中,以達到養生、養身、養心目的的各種溫泉旅游活動的總和。根據《國家溫泉康養旅游項目類型劃分與等級評定》(2017-LB-01),溫泉康養旅游是以具有保健、療養等功效的溫泉資源為依托,以溫泉療法為主要手段,提供以健康養生、預防保健、康復療養為主要功能和特色服務的康養旅游活動的總和。還有部分學者對溫泉養生作出了概念界定。梁歡認為“溫泉養生”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上,指通過泡溫泉達到療養身心的功效;廣義上,是指結合一系列溫泉沐浴相關的休閑娛樂、康體療養活動,進行溫泉養生的綜合體系。孟曉翠認為溫泉養生旅游是以溫泉資源為旅游吸引物,以養生和休閑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楊海哨認為溫泉養生旅游是以濕泉為旅游資源,為了讓游客達到養生、休閑、度假的目的,圍繞溫泉文化開展的一種旅游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溫泉康養旅游是以健康、養生為主要目的,以溫泉為載體,通過一系列有利于健康的手段,使人在身心上達到自然和諧狀態的一種旅游活動。
二、國外溫泉康養旅游研究進展

在梳理國外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進展時,以溫泉康養旅游作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搜集,發現國外學者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文獻較少,其中確實以溫泉康養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外文文獻更是寥寥無幾。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國外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可分為產業發展和旅游者兩個方面。

(一)產業發展方面

國外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某特定區域的溫泉康養旅游進行研究,來探討行業發展的對策。Nipon Chuamuangphan 研究了泰國西部溫泉康養旅游的潛力和可持續性,從影響溫泉康養旅游的因素(旅游質量、安全、基礎設施、管理和旅游價值)、旅游模式、泰國西部溫泉旅游概況3個方面進行研究,將泰國的溫泉分成4類,并提出道路和通道必須重新考慮綠化、建筑物包括商店和游客中心必須具有當地特色或體現傳統藝術、必須保護傳統植物、制定獨特的標志和溫泉名稱等發展建議。Suwicha Komaladat運用SWOT分析法、波特鉆石模型對泰國某溫泉康養旅游目的地進行了研究,認為高質量的旅游服務與政府的管理措施相結合,對溫泉康養旅游目的地的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者方面

國外也有一些學者對溫泉康養旅游者進行了研究,包括游客的動機、偏好、旅游體驗和忠誠度幾個角度,這些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來探討旅游者的主要出游動機、偏好以及影響體驗感和忠誠度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議。

James Clark-Kennedy和Marc Cohen通過對4265位澳大利亞溫泉康養旅游者進行調查分析,發現休閑放松、逃離日常、緩解壓力、改善身體狀況是重要動機,許多受訪者表示,溫泉使自己睡眠更好,對緩解腰痛、關節炎、壓力(焦慮)、抑郁和失眠有明顯益處。Kaung-Hwa Chen等人對康養旅游中老年消費者的偏好進行系統分析,來研究性別和年齡因素是否會影響游客對客戶服務的看法,通過采訪溫泉酒店行業的13位專家和50多歲的469位溫泉酒店游客,發現影響溫泉康養旅游中老年消費者偏好的8個關鍵因素分別是人事服務、環境、健康飲食、放松、健康促進療法、獨特的旅游資源體驗、社交活動和心理學習。Tsung‐Hung Lee對中國臺灣省溫泉旅游目的地游客的體驗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游客強烈認同溫泉休閑區發展生態旅游計劃,并提出利用自然景觀、溫泉品質、酒店服務品質及鄰近目的地來提升游客體驗、獲得發展。Heesup Han和Kiatkawsin等人對泰國溫泉康養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忠誠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產品性能、游客的情感體驗和滿意度與游客忠誠度的形成密切相關。
三、國內溫泉康養旅游研究進展

在梳理國內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進展時,筆者在知網上以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搜集到81篇相關文獻,其中溫泉康養旅游6篇、溫泉養生旅游12篇,另外,還包括43篇溫泉旅游、20篇康養旅游。之后對搜集的文獻進行閱讀梳理,并提取出溫泉旅游和康養旅游中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部分,認為國內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可分為5個方面,分別是基礎理論方面、溫泉康養旅游資源方面、產業發展方面、產品開發方面以及旅游者方面。

(一)基礎理論方面

國內學者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基礎理論研究可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溫泉康養的特征、溫泉康養的功效以及溫泉康養旅游的發展歷程。

在溫泉康養的特征方面,許春華等人認為,溫泉康養有3個特征:第一,以自然溫泉資源為依托,優良的溫泉資源是基礎;第二,以人的身心健康為目標,通過溫泉康養活動,達到修身養性、康體保健乃至治愈疾病的目的;第三,溫泉康養資源具有文化、生態、綠色、低碳等特點。

在溫泉康養的功效方面,李萌認為包括物理和化學兩個方面的功效,物理功效體現在通過溫泉水的高溫促進毛細血管的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按摩、收斂、消腫、止痛等功效;化學功效則體現在溫泉水中包含多種對人體有利的礦物元素,在浸泡溫泉時,一些化學物質透過人的皮膚進入體內,從而發揮治療的功效。

在溫泉康養旅游的發展歷程方面,王立紅認為我國溫泉康養旅游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康療階段,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第二階段是休閑階段,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第三階段是體驗階段,以體驗感知為目的;第四階段是綜合康養階段,包含保健、養生、休閑娛樂等目的。

(二)溫泉康養旅游資源方面

國內學者關于溫泉康養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可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概念、定位、開發對策。

在溫泉康養旅游資源的概念方面,鄭偉俊認為溫泉康養旅游資源是包含生態文化特色,利用溫泉旅游目的地獨特的礦物成分進行康養的旅游資源。

在溫泉康養旅游資源的定位方面,黃巨朋等人在研究貴州省康養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時,提出康養旅游資源類型應該細分為康旅資源、康體資源、康療資源三大類,其中溫泉康養旅游資源屬于康療資源。

在溫泉康養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方面,王留成對湖南省康養旅游資源群開發潛力的研究中,針對溫泉康養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出關注地域開發布局、加大對溫泉資源的開發利用、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提高溫泉康養的服務水平的對策。

(三)產業發展方面

在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大多對行業發展的對策進行研究,也有學者專門針對產業發展中的溫泉養生文化、品牌建設、區域聯動發展等進行了相關研究。

1.關于產業發展對策的研究

國內許多學者對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對策進行了研究,大連市政協港澳臺僑聯絡和外事委員會在對湯崗子溫泉康養產業的研究中,提出推進溫泉康養產業聯合開發、提升理療醫院的康養功能、傳承溫泉康養文化、開發溫泉康養旅游品牌等對策。張穎輝等人研究了優質旅游視角下遼寧溫泉康養旅游提升對策,提出制定地方性管理法規、健全溫泉康養旅游產品體系、深挖當地溫泉文化內涵、加強公共及醫療設施建設、提升溫服務層次等措施。吳曉亮對海南溫泉養生旅游產業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豐富溫泉養生旅游產品內容、提升溫泉養生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完善溫泉養生旅游的餐飲和購物環節、構建溫泉養生資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等建議。鄭偉俊研究了武義縣溫泉養生旅游,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武義溫泉養生旅游發展的創新模式,認為應開發溫泉養生的度假體驗型旅游產品、建設良好的環境、發揮節慶賽事功能。

由此可見,在產業發展的對策方面,學者較多提出豐富現有的產品線、挖掘溫泉康養的文化內涵、完善娛樂康養設施、提升服務水平4個方面措施,也有部分學者提出加強溫泉康養旅游法規建設、注重品牌開發、加強宣傳等行業發展建議。

2.產業發展中針對特定方面進行的研究

在溫泉養生文化方面,吳家興針對全民健康背景下的溫泉養生文化進行了研究,提出將中醫健康與溫泉文化、國內旅游融為一體,打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的溫泉養生文化,調動新聞、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個媒體與相關部門進行全面的報道和宣傳,全面提升健康溫泉養生文化的影響力。劉麗君對我國溫泉養生文化的發展歷程、內容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溫泉旅游開發應注重養生文化。

在區域聯動發展方面,徐平等對海南和伊犁兩地的溫泉康養旅游資源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兩地聯動發展的戰略,以促進兩地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的發展。

(四)產品開發方面

在溫泉康養旅游產品的研究中,國內學者較多關注產品細分、產品整合、產品文化內涵。

一些學者提出對溫泉康養旅游產品進行產品細分。郭偉提出面向不同群體提供不同特色、不同檔次的溫泉養生產品。王冬萍等提出針對追求生活品質和亞健康的人群開展SPA、健康講堂、特色健康飲食等服務,針對中老年人開展居家優惠型產品服務。劉碧秀提出結合中醫藥理論和養生保健學,針對老年人群體開發康體保健類的溫泉旅游產品。

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溫泉康養旅游產品的開發要進行產品整合。鄒鳳蓮對整合營銷視角下廬山星子溫泉養生旅游產品開發進行研究,分別從產品開發模式、產品線路設計兩個方面對星子溫泉養生旅游產品的整合開發提出一些建議,認為溫泉可以與會議旅游度假地、觀光娛樂度假地、生態農業游相結合。汪文琪提出要加強不同康養旅游產品之間的聯合開發,打造復合型的康養旅游產品如濱海溫泉療養度假區、森林溫泉康養度假區、溫泉醫療度假區等,多元化錯位發展。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溫泉康養旅游產品開發中要挖掘文化內涵。吳悠研究了陜西省康養旅游產品的開發,提出陜西省溫泉康養旅游產品應該有效結合相關文化進行開發。例如,華清池溫泉可以與皇家溫泉養生文化相結合,溫泉康養旅游景區住宿環境可以設計為皇家園林風格。

(五)旅游者方面

國內學者關于溫泉康養旅游者方面的研究,包括旅游者體驗、旅游者對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以及旅游者偏好幾個角度。

王立紅在研究溫泉康養旅游者的體驗時,基于扎根理論構建出體驗價值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溫泉資源價值、產品設計價值、服務體驗價值、康養功能價值、文化內涵價值),并根據評價體系進行案例研究,提出溫泉康養旅游體驗價值的提升策略。陳素平基于攜程和馬蜂窩上的網絡文本分析,探討游客對康養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發現目的地的旅游資源、基礎設施、特色康養活動3個方面最受旅游者關注,據此提出強化特色康養活動感知、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知名度等建議。干永和在中醫藥康養旅游產品開發中分析了康養旅游消費者偏好,發現旅游者最為喜歡的康養旅游資源地是溫泉,并且女性和高學歷人群對溫泉康養旅游產品的接受程度較高,可進行重點開發,而職場人群由于面臨的壓力較大,潛在需求也較大。
四、研究評述

筆者通過對國內外溫泉康養旅游的相關文獻進行查閱、梳理,認為國內外在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上既存在相同之處又有不同,結論如下。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外學者都對溫泉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和旅游者進行了研究,不同之處是國外的研究側重于研究的深度,對于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較少。而國內的研究更具廣度,研究除了產業發展和旅游者兩方面,還涉及基礎理論研究、溫泉康養旅游資源以及產品開發。在探討產業發展對策時,學者較多關注服務、基礎設施、文化內涵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文化發展思路,對管理、法規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也較少。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外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通常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訪談法和問卷調查使用得較多;而國內以定性為主,定量方法較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之后關于溫泉康養旅游的研究可以更多關注溫泉康養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溫泉康養可持續旅游等方面,尤其是當地社區的作用、溫泉康養旅游法規建設、溫泉康養旅游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溫泉康養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多一些建立在事實基礎上、具有數據支撐的定量研究。

(作者單位:1.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大連大學旅游學院)

科技科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內容提要] 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科技倫理的新思考、新認識、新理念,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有著特定的時代條件、社會基礎和理論淵源,有著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的深厚學理支撐、中國共產黨科技倫理思想的直接理論奠基和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的豐富智慧滋養,其核心要旨包括:科技發展要關注現實,造福于民;科技工作者要正心明志,修身立德;倡導綠色科技,推進可持續發展等。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不斷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行動指南,為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了有益啟示,為化解人類科技倫理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關鍵詞] 習近平;科學技術;科技倫理;科技為民

[作者簡介] 于安龍,法學博士,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科技活動與社會生活深度融合,同時,科技運用所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也更加尖銳復雜。2019年7月,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等重要文件。會議指出:“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必須遵守的價值準則。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目的就是加強統籌規范和指導協調,推動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盵1]“科技倫理”一詞曾是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但近年來卻頻頻見諸報端,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近年來一些科研造假、學術不端、道德失范等負面事件的屢屢發生,表明科技倫理建設已成為需要人們高度重視并著力推進的重大課題。當前,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斗爭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2]推進科技發展,充分發揮好科技促進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作用,科技倫理問題不應被忽視。

一、 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的思想淵源

近年來,習近平圍繞科技發展、科技創新進行了十分廣泛而深刻的系列重要論述,其中就包括對科技倫理的新思考、新認識、新理念,涉及生態倫理、生命倫理、網絡倫理等諸多方面。如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他明確提出:“要整合多學科力量,加強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盵3]然而,任何思想理論的形成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條件和社會背景,同樣也離不開一定的思想淵源,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也有其深厚學理支撐和豐富智慧滋養。

1. 深厚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成果廣泛運用的時代,科技發展對當時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對社會現實進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科技倫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等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的基本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首先充分肯定了科技的重要作用,認為科學技術是促進生產關系調整、勞動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社會發展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作用,應當辯證地來看待。對于科學技術和道德的關系,他們認為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道德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既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也能推動道德的進步。同時,道德對科技發展具有反作用,科技人員道德素養的提高、道德情操的塑造,能夠產生強大的激勵作用,推動科學技術不斷向前發展,“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4]。他們還認為,科學活動應建立和遵守一些倫理準則和行為規范,如在科學探索中的求真原則以及科學技術為人類服務的價值取向等。馬克思認為,科技人員要有熱愛真理、獻身科學的精神,要有頑強拼搏、不懈探索的精神,沒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毅力,是很難實現科技創新發展的。綜上,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倫理思想揭示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闡明了科技與道德之間的辯證關系,為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提供了深厚的學理支撐和理論根基。

2. 直接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科技倫理思想

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和科技發展實踐,對其進行了發展和豐富,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萍紓惱硭枷胍劳杏谝欢ǖ纳鐣F實和實踐基礎而產生,而每個時代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和發展任務是不同的,因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既一脈相承而又具有特色,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技倫理的深刻思考和時代探索。毛澤東就曾提出過“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強調科學發展要造福于民,即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生產,服務于人民大眾。他還認為,搞科學研究要腳踏實地、謙虛謹慎,“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任何一點調皮都是不行的”[5]。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科技倫理思想,認為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巨大作用,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在強調科技發展的生產力功能的同時,鄧小平反復申明科技發展的價值取向,即要將之用來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6]。他還特別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認為科技發展的核心之一就是培養人才。無論是在經濟體制改革還是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他最關心的都是人才。正是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我國科技工作人員的社會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逐步形成,極大地推動了科技事業的發展。江澤民繼承了科技倫理思想的精髓,多次強調科技要造福于民、為人類謀福利,倡導科技人員要發揚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進一步發展了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胡錦濤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技倫理思想,強調人在科技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和重要性,要使科技成果普惠于民、改善民生,使科技與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他還強調,科技人員要繼承和弘揚優秀職業倫理精神,“發揚愛國奉獻、頑強拼搏、團結合作、開拓創新的精神”[7]。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構成了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的直接理論淵源。

3. 豐富智慧滋養: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

科技倫理問題并非新生問題,人們對其思考和探索由來已久。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民族,我們一度在科技創新方面領先于世界各國,習近平曾引用過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先賢名言,無不凸顯了中華民族崇尚創新、追求突破的品格。事實上,在中國悠久的科技發展歷程中,除產生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外,也形成了一整套的科技倫理思想,如宣揚造福人類的科技倫理原則、頌揚相互協作的科技倫理規范等,這些都為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提供了豐富的智慧滋養。具體而言,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注重“以道馭技”,意指技術行為和技術應用要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對利于國計民生的技術發明要大力弘揚,對一些“奇技淫巧”要加以限制和禁止,即“術不可不慎”(《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墨家也強調要“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墨子·尚賢》),實現“德行”與“道術”的有機結合。正如李約瑟所言:“早期的墨家著意于倫理、社會生活與宗教;而后期的墨家則頗注重于科學的邏輯與科學及軍事技術?!盵8]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科技倫理還具有濃厚的以人為本傳統,認為人在科技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審時》)。在人與物的關系中,重人力而輕物力,強調人是器物的主宰,如“人為物本,物因人而用”“用水有良法,假物役機智”(王禎《農書》)。在技術應用方面,認為有利于人是技術發展的根本目的,“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魯問》),即衡量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功效價值,要看其是否對民眾有利。此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交融的價值理念也是中國傳統科技倫理的一大特色,這為解決當代科技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傊?,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國先賢對科技發展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當代價值。

二、 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結合人類發展的時代特征和當前科技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高瞻遠矚,洞察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深刻闡明了科技對于人類生活的巨大價值,創造性地發展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科技倫理思想;同時對當前科技發展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和強烈的擔當精神,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統闡發,形成了新時代關于科技倫理的系列重要論述。

1. 科技發展要關注現實,造福于民

從歷史來看,人類的很多發明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但科學技術為誰服務始終是一個根本的價值取向問題。在習近平看來,科學技術要為全人類造福,而不是只為少數人服務。2014年6月,他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是工程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員要切實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盵9]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能“畫地為牢”,在科技發展、科技創新方面要有整體思維、大局意識,要致力于將科技進步成果應用于全人類,使其在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發揮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對于關系人類整體福祉和前途命運的重大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觀察和思考問題。當前,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和難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貧富差距拉大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大力推動科技發展與進步,使其幫助人類解決現實問題,增進人類福祉。也就是說,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必須秉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價值導向,堅持科技發展服務于、造福于全人類,而不是脫離于、危害于全人類,這也是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的核心內容,充分體現了他心系民生福祉的博大情懷和開闊胸襟,“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使人們在持續的天工開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讓科技為人類造?!盵10]。

科技發展的動力在于同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相結合,如果僅將其作為個人雅興而自娛自樂,把科技發展局限于實驗室,則會極大地隔絕科技發展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束縛科技發展的生命力,因此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轉化,使科學技術滲透和作用于社會現實,將引發社會現實的巨大變化,如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等,繼而增強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所以說,科技創新是前提,科技應用是關鍵。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而應對之策就是要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使科技創新真正發揮出引領性、支撐性的重要作用??萍汲晒挥型瑖倚枰?、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唯有立足現實、關注現實,才能使科技發展在改善民生、造福于民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翱茖W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盵11]總之,習近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標準,倡導把科技活動與人民群眾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主張用科技來造福人類、改善民生。這一主張彰顯了濃厚的民本思想和為民宗旨,為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 科技工作者要正心明志,修身立德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創新的道路上,他們不僅要有豐富知識、深厚學養這些“硬功夫”,而且要正心明志、修身立德,養成良好的職業倫理與道德規范,不斷修煉和提升“軟實力”。習近平十分重視人文價值對科技活動的指引和支撐作用,他指出:“在科技領域取得成就,不僅需要豐富的科技知識、創新的思維能力,還要有高尚的思想品格、頑強的拼搏精神?!盵12]

一是要有正確的價值目標和人生理想??萍脊ぷ髡邚氖碌氖聵I關乎千家萬戶,要把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在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中實現自我價值,持續為社會進步、民生改善作出貢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樹立造福國家、服務社會、惠及大眾的遠大理想,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科研業績來。習近平強調:“要教育和引導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創新,報效祖國?!盵13]16從現實來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廣大科技工作者應堅持科學的價值導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義利觀,學習鐘南山院士的“國士之風”和擔當本色,把科學精神、博愛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結合起來,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于疫情防控的斗爭中,在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非凡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要強化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切實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科研成果運用于戰勝病毒的第一線,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努力為戰勝疫情貢獻力量,實現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有機統一。

二是要有刻苦攻關、不懈鉆研的品質??萍紕撔虏皇且豁椇唵蔚墓ぷ?,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科技工作者具備不懈探索和矢志鉆研的精神,踏踏實實搞研究,始終保持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歷經無數失敗和挫折,才能最終取得成功。因此,沒有堅持不懈、刻苦攻關的精神品質,就不可能有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廣大科研單位青年要在深入鉆研學問、主動攻克難題中多出創新成果”[13]53。戰勝疫情離不開科學的力量,科學技術是戰勝疫情的強有力武器,無論是疫情的發現、預防還是病患救治、疫苗研制,都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支撐以及科技力量和手段的運用,正如習近平多次強調的,要堅持“科學防治”。面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砥志研思,科學論證病毒來源,盡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為戰勝疫情提供科學依據,“要鼓勵專家學者增強擔當精神、職業責任,在科學研究的前提下多拿出專業意見和建議”[14]8。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正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潛心攻關,才使我們在與病毒的艱難較量中日益勝出。2020年5月,習近平在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健等25位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全國科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重要貢獻。

三是要有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和鮮明品格?;厥走^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之所以能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取得“兩彈一星”、結晶牛胰島素等重大技術突破,靠的就是上下一心、團結協作的精神。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重大進步,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但這種精神依然沒有過時,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和現實啟示。習近平高度重視我國科技界的倫理道德建設,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應繼承老一輩科學家同心合力、淡泊名利的精神,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齊心協力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而不懈奮斗。在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斗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推動各行業、各領域科研力量的匯聚融合,做到群策群力、共克時艱,習近平強調:“對相關數據和病例資料等,除有法律規定需要保密的外,在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條件下,要向我國科技界開放共享”[14]7;需要科技工作者發揚“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腳踏實地進行抗疫攻堅,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好大喜功傾向,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作風,在破解病毒的攻堅戰中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3. 倡導綠色科技,推進可持續發展

從整體上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提高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茖W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也助長了人類駕馭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以致在實踐中違背自然規律、過度開發自然的行為屢有發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如水土流失、氣候變暖、土壤污染等,科學技術發展的負面效應不斷凸顯。非法銷售、肆意食用野生動物等不道德、不文明行為也日漸暴露于眾,引發了人們的深刻反思。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4%的受訪者認為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常見,22.3%的受訪者曾食用過以野生保護動物為原料的食品、藥品及保健品,19.7%的受訪者曾使用過野生保護動物的制成品,如衣服、裝飾品等。[15]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的開采和使用,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殺、肆意食用,反映了一些人以征服者、主宰者自居,對大自然缺乏足夠的敬畏和尊重,是一種不文明生活方式和非理性自然觀的體現。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生態平衡,不利于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極有可能會“引火燒身”,引發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導致人類付出慘重代價。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盵14]12所以,人類應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遏制自己的貪欲和狂妄自大,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人與動物共存共利的生命共同體。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山清水秀的綠色環境越來越期待。而無論是應對資源消耗過度、環境持續惡化的局勢,還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都需要轉變發展思路,依靠科技創新建立綠色發展新模式?!熬G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盵9]所謂綠色科技,即以防治環境污染、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旨的科技活動。倡導綠色發展,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習近平指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制度建構、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等諸多方面,“不僅要從政策上加強管理和保護,而且要從全球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面加深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11]。事實上,倡導綠色發展理念,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自然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問題,要從哲學、倫理學層面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不能把人與自然定位為主仆關系,不能僅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自然肆意掠奪、竭澤而漁,不顧子孫后代的發展利益,而是要為他們留下一定的發展空間。習近平反復強調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發展問題上,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不僅要看到經濟效益、經濟利益,而且要看到人的價值、自然的價值,更要重視科技的作用,“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11]。唯其如此,才能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三、 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在繼承我國科技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充分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基于新時代的科技發展視角,深入研究探討了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科技倫理實踐中出現的許多重大問題,逐步形成了關于科技倫理的重要論述,立意深遠、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 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的新發展

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繼承了以往我國科技倫理思想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從本質上來說,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二者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開放品格。理論立足于實踐、根植于實踐,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緊密結合中國科技發展實踐,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深刻反映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最新發展變化,是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和現實規律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中關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關于科技發展的原則等,既繼承了前人的優秀思想,也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它集中體現了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關于科技發展與科技倫理的新觀點、新論斷、新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其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強烈的創新精神,彰顯了其敏銳的時代眼光和深厚的理論修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2. 面向實踐:中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行動指南

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保證科技事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皩崿F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盵16]當今世界,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沒有科技事業的發展和科技實力的提升,很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16]。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進步顯著,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能力不能增強,這些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取得的,所以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是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面臨著新的環境、新的任務。作為馬克思主義科技倫理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深刻反映了世界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時代呼喚和現實要求,更加強調科技發展的為民取向,更加倡導科技人員的修身立德,成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具有重要的實踐導向作用。

3. 價值引領: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有益啟示

在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的相關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中涉及了科技活動的基本價值導向、科技人員的基本素養等方面內容,為科技工作者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了有益啟示。具體來說,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義利觀,注重科研成果的現實轉化,使科研成果在抗擊疫情的現實實踐中發揮出最大效用;要正確處理好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把全部精力和才智投入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益中;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狹隘觀念,增強協作能力,做到通力配合、協同攻關,加強有關實驗數據、臨床病例、流行病學統計等數據、成果的開放共享,圍繞一線疫情防控需要,聚焦重大目標和核心關鍵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形成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不可否認,科學技術是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科技創新是征服病毒的不二法寶,但科技工作者只有弘揚“求真求實、求善求美”的科學精神,秉持“科研濟世、治學為公”的博大情懷,才能為人類以最小的代價、最高的效率破解病毒、戰勝疫情作出中國貢獻。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要樹立正確生命觀、生態觀,從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進行深刻反思,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類無所不能、可以為所欲為的錯誤認知,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樹立生命之間共生共存、息息相關的新理念,并以實際行動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

4. 貢獻世界:化解人類科技倫理難題的中國方案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時至今日,科學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自由解放。但只有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才能為人類帶來利益,否則,科學技術就有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極大危害。揆諸現實,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和生活便利性,但同時也帶來了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謠言四起等問題;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對核能的和平開發與利用,但核戰爭、核訛詐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此外,基因工程、器官移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也給人類帶來了無數隱憂和潛在威脅,引發了很多的倫理道德問題,深深困擾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言:“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破壞為代價換來的?!盵17]尤其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生命技術、信息技術等使人類社會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也給人們的倫理價值觀帶來一定的挑戰。對于這些人類社會普遍面臨的共同難題,習近平關于科技倫理重要論述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路和中國方案。事實上,所謂科技倫理問題,最根本的就是科技研究、運用中的道德關系問題,即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對人類社會有利還是有害的問題。雖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此問題的標準和衡量角度有所差別,但在習近平看來,最根本的是不能危及人類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則。習近平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認為科學技術應該求真向善,應以惠及民眾、造福于民作為終極追求,在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實現普遍繁榮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這無疑是飽含東方智慧、彰顯天下情懷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 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N].人民日報,2019-07-25(1).

[2] 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 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N].人民日報,2020-03-03(1).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 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N].人民日報,2018-11-01(1).

[4] 保爾·拉法格,等.回憶馬克思恩格斯[M].馬集,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

[5]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

[7] 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6-03(1).

[8]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陳立夫,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88.

[9] 習近平.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4-06-04(2).

[10]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2).

[11]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6-01(2).

[12] 習近平.科技工作者要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多作貢獻——在中國科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N].人民日報,2011-05-28(2).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4]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J].求是,2020(4).

[15] 55.4%受訪者感覺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常見[N].中國青年報,2017-03-16(7).

[16]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2).

[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編輯:牟世晶)

上一篇: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下一篇:科技論文科技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