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

2023-09-29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第1篇

導讀:城鎮養老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的一個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梳理與分析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現狀、歷史沿革及現實困境,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有助于建立穩健增值的多層次保障制度。

我國在2000年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13.39億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上升了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上升了1.91個百分點。同時,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城鎮老齡化進程也不斷加速。據預測, 我國老年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將從2010年的9.66%上升到2020年的13.37%, 2030年進一步增加到17.87%, 2040年將達到最高水平22.47%。[1]

伴隨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養老保障的需求急劇增加。重視和發展老年社會保障事業,對于解決好老齡問題意義重大。國務院于2011年印發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初步實現全國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城鎮養老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障的一個重要內容,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城鎮養老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介紹和分析了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就健全和完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了原有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新型的制度模式。

(一)改革措施及其現狀

1.實行現收現付與基金積累相結合的制度,確立了新的資金運行模式

原有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養老金收支方式是現收現付,即從企業收入或國家財政收入中隨時支付退休金。在收與支之間無資金積累,也談不上增值。這種辦法在退休者大量增加和老年人口壽命不斷延長的新形勢下,資金供給難以適應需要。因為在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退休金需求不斷膨脹,國家或企業很難從當前的資金收入中解決不斷增長的養老金需求問題。

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之后的新制度規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是混合式的,即個人帳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其特點是綜合考慮了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也就是把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問題考慮了進去?,F收現付部分考慮的是橫向平衡。所謂橫向平衡是指當年提取的基金總和應與其所需支付的費用總和保持平衡,即保證短期內對已退休人員支付退休金的資金平衡需要?;鸱e累部分考慮的是縱向平衡。所謂縱向平衡是指在未來的長時間內為參加保險的人員積累的全部基金總和(含銀行利息和投資運營收入),應與為他們所支付的費用總和保持平衡,即保證對未來退休者支付退休金的平衡。[2]從形式上看,同一時期內是青壯年在勞動、在創造財富,而老年人在接受養老。從實質上看,對一批人來說則是青壯年時多生產、多創造、少消費一些而留待年老之后享用。[3]這種包含著部分積累式的混合式的基金籌集方式,適合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

與現收現付和基金積累制度相適應,國家建立了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簡稱為“統賬結合”。一方面,國家通過社會統籌方式,將部分上繳資金作統一調配,按統一標準發放。這種方式超出了單位管理的范圍,克服了單位核算的弊端,既便于統一管理和運作,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做到統一發放標準,實現對個人的公平。另一方面,通過實行個人賬戶制度,將個人投保與企業投保的一部分記在個人名下,與個人利益掛鉤,有利于落實個人的責任,調動個人投保的積極性,并且便于勞動者在不同體制的單位之間自由流動。

2.實行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養老保險金費用的辦法

在養老保障金的來源方面,采用的是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的制度模式。1997年國務院發布的《決定》(國發〔1997〕26號)統一了資金收繳標準;2006年開始,按企業工資總額20%收繳養老金,按職工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為職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3.將城鎮全體居民納入養老保險制度

在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方面,政府將進入城鎮就業的所有勞動者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保證勞動者養老保障權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國家還出臺了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1年7月1日起,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當年試點范圍覆蓋全國60%的地區,2012年基本實現全覆蓋。這是健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重要措施。[4]

目前,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截止2011年底,我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8 3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8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21 565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6826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163萬人和521萬人。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414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56萬人。年末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6 28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650萬人。[5]

4.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化管理

在實行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管理方面,我國各級政府建立了社會保障局(中心)等職能機構,逐步實現養老金的管理和發放以及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的社會化。通過社會化管理服務,不僅可以使企業退休人員的晚年生活獲得經濟上的保障,不再與企業經營的風險聯系在一起,也可使其晚年生活質量得到管理和服務上的保障,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二)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主要問題

1.養老金資金來源不足

改革以后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現收現付與基金積累制相結合、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在這種半基金積累制度下,養老金的資金來源仍然很成問題。由于我國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退休人員大量增加,養老金不能滿足迅速膨脹的需求。很多地區出現了養老基金收的少、發的多的局面,導致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截至2010年底,中國個人賬戶記賬額為1.9萬億元,其中做實賬戶僅2039億元,等于1.7萬億元的缺口。[6]

在資金來源方面,引起政府部門不安的是新的資金收繳制度不能順利執行,阻力很大。各地不斷出現企業拖欠養老保險費的問題,有的拖欠數額巨大。2008年全國共清理收回企業欠繳養老保險費289億元。[7]企業欠繳的原因主要是保護自身利益,逃避社會責任,同時也有政府制度執行不力的原因。

職工個人承擔養老保險投保的能力較低。大多數工薪階層收入比較有限,收支相抵,所剩不多,如果再扣除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項開支,很難再有多少剩余,個人投保的經濟條件還是比較有限的。雖然近些年來我國居民在銀行的儲蓄存款增長十分迅速,儲量十分可觀,截止到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已突破46萬億元,[8]但這一點并不能準確反映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實際經濟情況?,F階段分配兩極分化十分明顯,大多數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仍然偏低。因此,一方面依靠收取養老金費用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提高個人繳費率也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將會增加資金來源,有利于解決資金緊張的問題,但是,目前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并不高。原因首先是管理部門執法不夠,其次在企業轉制、崗位轉換過程中,原來的某些國營和集體企業參保人員流失,中斷繳費和保險關系。下崗失業、買斷工齡已是造成養老保險覆蓋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排斥臨時工(農民工)進入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城鎮養老保險的公平性問題

近年來,老年群體在社會保障政策待遇上不平衡以至于不公平問題在社會各個層面凸現出來。早退休人員和晚退休人員之間不平衡,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之間差距過大,不同發展水平地區之間老年人社保待遇差距較大等等。在經濟發達地區,靈活就業人口、個體工商戶、農民工以及外國人、華僑和臺港澳人員等均可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甚至在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卻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9]企業單位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不平衡:對于公務員以及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就業人員,國家財政預算給付水平約為其最后一年基本工資85%的基本養老保險;對于其他事業單位職工、一般企業職工、自由職業者、城鎮個體工商戶業主以及在城鎮個體工商戶的從業者來說,其養老金由職工退休時所在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30%及個人賬戶基金的1/120共同組成。[10]這些問題與體制變革有直接關系,也與政策滯后和政策不完善有很大關系?,F實并不完全是合理的,社會上弱勢群體的不公平現象對于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作用,需要從立法和政策上,并通過政府財政渠道給以更加合理的解決。

3.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足

由于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環境不佳,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額只能用于購買特種定向債券和其他種類的國家債券。由此導致社?;鸬耐顿Y范圍狹窄,收益水平很低,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很弱,影響其保值增值。

我國改革后的城市養老保險政策的發展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這些政策對于保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解決眾多老年人的實際生活問題。但是,由于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轉軌和新的社會福利體制的建設過程中,同時,中國人口變化日漸明顯,生育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壽命逐漸延長,家庭結構和規模也在不斷變化,人口遷移流動不斷加快,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快,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這些都對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新的形勢面前,老年社會保障法規政策發展不足,缺乏系統性,特別是具體的配套措施不充分,也缺乏法律上的保證,在政策落實和公平性上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城市養老保險待遇差距過大的問題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和采取有效的辦法予以解決

退休社會保障屬于二次分配的范疇,與工資性收入不同。工資性收入可以有較大的差距,但是作為社會保障的退休待遇則不宜有太大的差距,它不屬于直接的勞動報酬。對于城鎮養老保險問題,需要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投入——承擔更多的責任。對于企業退休金偏低的問題,需要通過國家立法和財政渠道予以解決。在企業轉制和重組中,必須合理劃分原有的資產??紤]歷史情況和企業的負擔,可以采取企業與財政共同按比例負擔的辦法,建立一個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制度;適當降低企業的繳費負擔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國有資產的返還,是理所當然應該采取的措施。

(二)解決養老金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

解決資金來源不足是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主要任務,具體措施應該是:第一,加大國有資產轉移的力度,將過去積累的國有資產中的一部分返還給退休者;第二,擴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強化國家再分配的職能,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第三,強化社會保障法制化管理,嚴格執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第四,建立國民養老保險制度,將不便于管理的人員全部納入國民養老保險,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險機制。

(三)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制度

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為背景特征的養老保障制度,應該是多層次、多種資金來源渠道的,傳統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一社會保障和農業社會的家庭保障都已經不再適用了。新的體制應該這樣設計:第一個層次是政府直接主辦的基礎養老保險,作為一個養老保底(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對所有沒有正規就業者都適用的基本保障制度;第二個層次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職業養老保險,與就業和工作并與工作績效相聯系的養老保險;再一個層次是由政府支持興辦的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四)克服制度障礙,為老年人生活創造更多的方便

隨著社會的發展,流動老年人口(包括異地養老)呈現增加的趨勢,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必然出現,需要完善流動老年人口的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政策。如流動老年人退休金的異地領取、地區性的老年津貼和福利的轉移等,都存在很多困難。建議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實行全國統一的政策;對于退休金的領取實現全國聯網;對于老年福利和救濟措施實現政府管理部門的銜接和政策上的統一,為流動老年人的生活創造更多的方便。在社區層面,需要將外來流動老年人與本地老年人同等對待,提供相應的服務,老年人原籍的福利待遇關系應該做到方便地轉移,可以通過個人帳戶的方式給以解決。

(五)實現城鎮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政府應積極為基金的投資提供必要的環境,拓展其可投資范圍,除國債和銀行存款外,還可以將養老保險基金投放到較為穩定的、前景較好的政府長期項目進行投資以取得長期穩定的效益,例如基礎建設領域。此外,需制定健全的投資政策、成立專門的基金投資機構,完善資本市場的投資工具, 確保養老保險基金安全穩定的運營。

參考文獻:

[1]李建民,原新,王金營.持續的挑戰——21世紀中國人口形勢、問題與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姜向群.老年社會保障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瑞傳.査瑞傳文集[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4]中國新聞網.今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將覆蓋全國60%地區[DB/OL].2011-07-27[2014-04-20].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7-27/3214074.s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6-05[2014-04-20].http://www.mohrss.gov.cn/page.do?pa=40288020246a7c6601246ad9ea22032f.

[6]人民網.缺口1.7萬億!養老金空賬怎么填?[DB/OL].2012-03-21[2014-04-20].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452065.html.

[7]證券之星.人保部布局社保繳納新標準[EB/OL].2010-02-25[2014-04-20].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09061130270497.shtml.

[8]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DB/OL].2014-04-24.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kuangjia.htm?id=2013s03c.htm.

[9][10]梁穎,郭俊華.我國城鎮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財經科學.2010(1).

[11]劉渝琳,蒲勇健.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作現狀的Granger因果檢驗及成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6(2).

責任編輯:張 煒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第2篇

1992年我國開始著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如今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矚目: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78年時的第10位上升為如今的第2位;將大批的“無產者”培育成為合法的“有產者”。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已經形成,但是還不完善、不成熟,表現在制度體系的建設及其能力上。其中關于人力資源的養老待遇存在兩種不同的制度(以下簡稱雙軌制),造成了養老待遇上的不公平。導致人力資源流動不暢,應該還給經濟主體的自主權還攥在政府的手里,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進一步完善?,F階段已造成經濟社會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困難。雙軌制的問題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一、雙軌制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1、雙軌制背離了市場經濟關于效率優先和公平的原則,嚴重地干擾了人力資源的流動秩序,打擊了市場信心

市場經濟首先是法治經濟,公平是最基本的準則。市場運行需要公平的制度予以規范和維護。制度建設必須站在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這一關乎全局的高度去設計,使之確保經濟在整體上的協調性和持續性。對人力資源這個要素(以下也稱城鎮職工或勞動者)來說更加需要提供良好的流動環境。

養老保險雙軌制本身就反映出在養老待遇制度建設上存在不公平。同為城鎮職工,在養老待遇方面對不同領域的人力資源群體使用不同的政策,違背了市場關于公平的原則。拉開并逐步擴大了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直接從事社會財富創造的產業領域退休人員在養老金待遇上的差距。到了2013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替代率已達到企業的2倍。這種不公平,一方面打擊了產業領域的積極性和創造財富的動力,對人力資源的流動形成了逆向引力。這里有一組數據:2008年到2013年國家招考公務員,參加報考的人數與招錄人數的比例分別是57/1、76/1、67/1、87/1、74/1、75/1。所以,雙軌制的存在必然會迫使人力資源放棄當期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造成當期市場上競爭機會公平性的喪失。導致效率優先的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中一些曾經有流動到產業領域想法的人力資源,也因為雙軌制的持續存在打消了念頭。所以,雙軌制割裂了人力資源在這兩個領域之間的流通渠道。削弱了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遏制了市場需求。

2、削弱了內需動力,影響了消費與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

《人民日報》登載的《老有所養定成真》一文介紹:“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以年均800萬以上的規模激增。預計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2033年突破4億,2050年達到4.83億。屆時,社會總撫養比由目前的45%上升到98.8%。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由此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對‘我的晚年誰來養’的擔憂”。另據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8月我國居民儲蓄額已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僅在最近的5年里居民的儲蓄額就增加了23萬億元,這期間還有24個月是負利率。其中養老保險制度不公平是主要的原因。

養老保險制度的“邀約”影響著人力資源對他們當期消費的安排。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水平相應提高是必然的。我國的養老傳統決定了勞動者對未來的養老保障是規劃中的重中之重。由于雙軌制的存在,產業領域的勞動者會做出未來在養老金待遇上將遭遇不公平對待的預期,進而推導出未來在購買力上存在較大差異的預期。特別是在對相同服務的購買能力上低收入者處于絕對劣勢地位(例如,家庭養老請人照顧的費用、進養老院的費用等)。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預期的發生,他們必然會在當期增加對儲蓄的安排以備養老之需。巧合的是,與最近5年我國居民儲蓄猛增23萬億元相對應的同一時期,正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水平與企業養老金水平差距明顯拉大的5年;也是全社會消費意愿也在不斷下降的5年。從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在扣除價格因素后分別為15.9%、16.4%、14.5%、11.1%、11.5%(基礎數據從國家統計局網站查詢)。這還是在“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刺激下的結果?!氨U喜坏郊?,掙錢不敢花”?,F在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顯然盡量增加儲蓄額是個體唯一能夠做到的可以讓自己在晚年多一份保障的安排。

社會消費是實現社會生產持續和提升的唯一動力源泉。養老制度不公平必然引發消費不充分,導致貨幣和產品流通速度的降低及其流量的下降,迫使生產停滯。

3、不利于政府機構的有效改革,影響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近幾年來,政府在實施機構改革的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是精簡下來的富余人員如何分流出去。由于雙軌制的存在客觀上向擬分流的富余人員提供了對未來養老預期的選擇,造成了富余人員流出機關事業單位的出口不暢。因此,精簡下來的人員只能留在本體制內消化,因人設事。結果是該下放的職能沒放下去,需要取消的職能取消不了,該交給市場做的事情還攥在政府手里。導致經濟主體想要辦成一件事情常常需要消耗許多時間和精力用于到政府部門辦理行政審批,造成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機會的喪失,市場意見很大。中央電視臺曾經在2013年6月24日的《新聞聯播》里報道了“行政審批的‘萬里長征圖’”這樣一個事例。反映辦一個企業、上一個項目,要蓋上百個公章,要用去700多天的時間。市場的機會是轉瞬即逝的。它對政府綜合服務效能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但是人員分流不出去,職能就難以整合。行政審批事項就難以下放或取消。政府職能就難以轉變、難以實現精簡高效。

二、加速推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確保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換的必然要求

1、加速推進并軌是當前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必須由統一的制度體系作保障。在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中,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實現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

當前,建立全國范圍內更加公平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設中必須先行的部分。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種要素資源在這個體系內能夠自由的流動。其動力是在公平的條件下由市場形成的價格。在所有的要素資源中人力資源要素又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它影響著其他要素資源的流動方向和速度。

對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公平的價格。這個價格從本質上講就是收入分配制度。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期的勞動報酬;二是未來的養老保障的預期。特別是未來養老金待遇的預期。因此,必須建立公平的養老保險制度讓他們能夠看到對未來可以放心的公平的保障預期,才能確保市場對人力資源流動和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現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的統一。

2、加速推進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是市場對相伴而生的政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政府的有效性體現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上。即對市場秩序的維護和市場體系的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制度體系建設的能力上。

政府與市場是無法分割的統一體。沒有政府市場不可想象,沒有市場政府難以存活。如果政府不能按照市場的要求發揮作用,就會被市場拋棄。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中,政府機構的不斷改革,職能的不斷調整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所以,政府必須成為這個統一的市場體系中有所作為的組成部分。必須履行其職責。這個職責就是通過建立公平、統一的制度體系,以有效地維護市場體系的秩序。能夠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政府是市場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

一個有效的政府應當是市場中最積極、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因為一切要素資源的活力都會受到政府干預的影響。政府的干預有兩種結果:當它符合市場的要求時,市場是健康的,市場失靈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反之,就會引發市場失靈、經濟秩序混亂。存在了20多年的養老保險雙軌制就屬于不當干預的典型之一?,F在,新型的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均已建立。它們之間的轉換渠道已經打通。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至今幾乎原地踏步,導致人力資源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動力不足??陀^上對我國經濟運行起到了不當干預的作用。所以,必須加速推進養老保險制度并軌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發揮其有效性。

三、市場經濟是流動經濟

我國從1992年開始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首先是從制度上解決流通問題:1、在人力資源的流通方面,制定《勞動合同法》確定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建立《社會保險法》確保契約關系作用的發揮;農民被允許自主地進城務工;2、在物的流通方面加速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截止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比1978年增長88.8%;公路里程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增長21倍;同時新建高速公路里程9.62萬公里,新建高速鐵路運營里程9356公里;3、信息通信業的建設突飛猛進。截止2012年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03.10部;手機普及率為每百人82.50部;互聯網普及率達42.10%。4、在資本的流通方面。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經濟活動;不斷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以提高資本的流動速率。其成果是,截止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11.5%。

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如同一個人體。人力資源是其中的血液,其流通渠道如同人體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暢,血液的流動就會受阻,機體就會出問題,人體就會生病。所以,政府要積極承擔“清道夫”的責任,始終確?!把堋钡臅惩?。所謂“水流則不腐”,“通則不痛”,工具是建立公平的制度。

總之,加速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從本質上說是要加速推進公平制度的建設,以滿足完善的市場治理體系建設的迫切要求。目的在于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滿足市場經濟對人力資源流動性的要求。養老保險制度本質上是人力資源在市場中的價格。統一了人力資源的價格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才能確保我國經濟結構的順利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的順利轉換?!?/p>

(作者單位:合肥市機關事業養老保險管理中心)

責編:周蕾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人的城鎮化  民生  公共服務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1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也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城鎮化發展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人的城鎮化是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核心,是挖掘內需潛力,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新形勢下,根據新型城鎮化新情境、新態勢和新要求,我國政府將進一步推進人的城鎮化發展。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和“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并指出:“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p>

新時代人的城鎮化內涵

升級的人口城鎮化。物的城鎮化與人的城鎮化不同。物的城鎮化主要表現為空間城鎮化、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1]而人的城鎮化注重進城農民和居村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側重在“質”上達到與市民相同的水平。雖然人的城鎮化仍需減少農業人口,促進更多農業人口進城,并使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相協調,但人的城鎮化不僅對人口城鎮化有“量”上的要求,更有“質”上的要求,即賦予進城農民和居村農民與市民相當的權益,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擴大規模的城鎮化升級為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的城鎮化。

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化。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是重城市、輕鄉村,重市民、輕農民的經濟社會結構,不對等的“制度屏蔽”結構力阻礙著農業人口進城、身份轉變和市民化的實現。有學者認為當前城鄉二元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由過去的剝削性結構變成保護性的結構,“變成保護進城失敗農民仍然可以返回農村的權利的結構”,[2]并且能防止或避免城市出現貧民窟,有效維護城鄉社會秩序穩定。然而,從本質上看,城鄉二元結構具有的一些正面功能和“善”,只能維護進城農民的生存權,不能保障進城農民及其家屬的發展權。因此,只有消除城鄉分立,促使農村與城市對接、并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之一是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而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人的城鎮化的價值訴求,其程度高低是檢測人的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指標。公共服務是以政府為主體向民眾提供的非排他性、非營利性服務,分為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其中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應該均等。人的城鎮化發展有賴于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鎮所有常住人口,而向進城農民提供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城鎮政府的重要工作。只有進城農民真正擁有與市民均等、同質的公共服務,切實享有與市民相同的權益和福利,他們才能順利地進行并完成市民化。

居村農民市民化的城鎮化。城鎮化發展不僅改善了進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市民生活,而且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倒逼農村承包地流轉和農業生產規?;洜I,促進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城鎮化發展促使農村居民轉變身份。除多數離土進城、轉身為城市市民的農民外,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一部分在承包地流轉中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成為全職的體面的農業勞動者;一部分進入城鎮非農企業工作,成為產業工人;一部分從事“三農”的相關服務工作,成為農村服務人員。未來的中國農民不再是傳統“小農”,無論其在農村從事農業或非農業工作,都將過上與市民相同質量的體面生活。

新時代人的城鎮化現狀與問題

部分農民市民化意愿不強。近年來,國家為了促進人的城鎮化發展,不斷深化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減少了進城農民向市民轉身的障礙,[3]但有些打工者和居村農民仍不愿成為城鎮居民。筆者對全國13個省市、40多個市、區、縣的1450份相關調查問卷的統計顯示,41%的農民工明確表示不想將農業戶口轉變為非農業戶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國家持續提高強農、惠農和富農力度,越來越多的農民將不愿轉變其農民身份,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將返鄉居住、創業,并在鄉村安享晚年。這將成為影響人的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重要因素。

進城農民在大城市落戶仍舊困難。就我國當前農業轉移人口集中程度看,有關調查顯示,近40%的進城農民聚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并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提高。大城市的進城農民集中,人的城鎮化難度大;特大城市的進城農民最集中,農民市民化與人的城鎮化難度最大。[4]人的城鎮化進一步發展需要破解大城市、特大城市農民市民化瓶頸。然而,當前我國戶籍制度改革沒有正面回應農民進入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民化要求,也幾乎沒有有效措施引導進城農民向中小城市分流。同時,多數中小城市的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等公共服務仍不能完全覆蓋進城農民,甚至進城農民享有的公共服務數量和水平比在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少更低。因此,進城農民對大城市的選擇偏好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空間壓力還將進一步加劇,引導大城市的農民到中小城市居住、生活任重道遠。

公共服務沒有全面覆蓋進城農民。人的城鎮化應有之義之一即進城農民與居村農民享有城鄉均等化公共服務。然而,在筆者的相關調查中,84.2%的農民工感覺自己與市民在公共服務的享有上差距較大,要求政府解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問題。該調查顯示,農民工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由高到低依次是基礎醫療衛生、子女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勞動力就業與培訓、養老保險、法律援助、社會治安、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服務、公共交通服務。其中,在基礎醫療、子女義務教育和最低社會保障這三項農民工最迫切需求的公共服務方面,進城農民享有的服務數量與水平仍很不足。

住房是進城農民實現市民化的最大障礙。[5]大中小城市都存在一定數量的進城農民沒有穩定住所的問題。多數地方城鎮政府并未重視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進城農民通常依靠自身能力或單位的有限幫助解決住房,因此多數進城農民為降低居住成本選擇環境和條件較差的房子,甚至部分打工者住在地下車庫、簡易工棚中。筆者調查的農民工中,78.2%沒有得到雇主或單位的住房補貼,29%住在單位提供的簡易宿舍,40%住在自己租賃的房子,只有11%在打工地買了房子。有近45%的農民工認為城鎮生活的最大問題是房子貴、買不起。如何解決進城農民住房問題成為人的城鎮化發展中最棘手的問題。

鄉村留守老人被城鎮化發展遺忘。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造成鄉村出現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等留守“人”的問題。隨著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留守婦女的丈夫在城鎮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進入城鎮求學、打工、居住,獨自留守鄉村的老人問題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的留守老人既是農業勞動的主力軍,也是村莊最終的“看守人”,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既不能進入城鎮生活,也不能在村莊安享晚年。

深入推進人的城鎮化相關對策

再助力,增強農民市民化意愿。據2019年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有2.9億多農民工在城鎮居住、生活、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我國城鎮經濟,加劇了進城農民工城鎮就業的結構性問題和現實挑戰,或使其工作不穩定、頻繁變換工作,或使其因生活困難無奈返鄉。農民工失去城鎮就業崗位、返鄉從事農業生產,給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發展造成困難,亟需國家再助力,推動城鎮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崗位。此外,國家需要繼續推進農村綜合體制改革,在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確權基礎上,鼓勵農民流轉土地、進城居住,[6]提高進城農民的財產獲得感。再者,國家和城鎮政府需要進一步優化進城農民的生存環境,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全方位、立體式覆蓋城鎮常住人口,努力讓“新市民”“準市民”轉變為名副其實的“真市民”。

再探索,尋求進城農民落戶新途徑。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基本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重點人群落戶限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戶,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未落戶常住人口,大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加大“人地錢掛鉤”配套政策的激勵力度。然而,就筆者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農民工中對落戶政策表示“支持”“反對”“不好說”的各占1/3。一些中小城市曾嘗試以“三置換”政策推進農民市民化,但因置換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換而被否定。一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采用“積分落戶”政策限制人口過度擴張,雖不利于農民市民化,但因可控制城市規模仍被推行?!叭脫Q”和“積分落戶”不能被簡單評價,都有其適用區間與條件?!叭脫Q”主要適用于城郊、村鎮,針對的是農民就地轉移或就近轉移。如果政府給予進城農民足夠多的“置換”補償,農民就可以在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即時享有與城鎮市民一樣水平的社會保障?!胺e分落戶”主要適用于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對象是異地或外出遠距離打工的農民。然而,就目前各個大城市積分落戶分值及權重設置看,只有極個別農民能落戶,致使占城市外來人口多數的農民難以市民化。大城市需要博士、碩士學歷的“文化人”,需要海歸、專家等高層次人才,也需要大量進城農民做“藍領”“灰領”,因此要進一步探索進城農民落戶新途徑。

再賦權,保障進城農民享有高水平公共服務。筆者的相關調查顯示,約44%的進城農民認為其市民化真正需要落實的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戶口僅僅是獲取公共服務的手段。公共服務是農民工的基本權益,人的城鎮化發展需要城鎮公共服務全面、深度地覆蓋全體農民工及其家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個長期過程。就進城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迫切程度看,政府應著力解決其就地看病問題,以便其能低成本、方便地在打工地看病、治病;解決農民工子女讀書問題,讓其能接受與城鎮孩子一樣水平的教育;解決進城農民再就業培訓、低保等問題,保障其基本生活,以便將其留在城鎮。

再讓利,解決進城農民居住問題。進城農民住房問題不僅是關系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的經濟問題,還是關涉中國農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的社會問題。房子是進城農民能否進行、實現市民化的關鍵性制約因素。筆者調查顯示,農民工對農民工公寓、租賃住房以及用工單位提供住房等都有一定要求(被調查農民工中,37.2%勾選“建設經濟適用房”,18.5%勾選“完善信貸體系,推動限價商品房建設,幫助農民工購買自有產權房”,兩項相加達到51%以上)。鑒于此,政府應盡可能給予優惠政策,以便進城農民在打工地擁有自己的住房。

再振興,促進居村農民市民化發展。居村農民可以經過市民化改造轉化為市民,路徑有兩條。其一,將鄉村振興重點放在村鎮,打造村鎮公共服務“高地”,引導農民向村鎮,尤其向縣城集中,從事非農職業,過城鎮化生活;其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居村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進一步推進,部分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等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將成為職業農民,部分居住在農村的農民,其主要職業將是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工。人的城鎮化關切重點之一即居村農民,政府應在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中改善鄉村居住和生活條件,促進鄉村公共服務與城鎮對接或并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進而促進居村農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公共服務均等化視閾下‘人的城鎮化’實踐問題與體制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ASH015)

注釋

[1]任遠:《人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134~139頁。

[2]賀雪峰:《城市化的中國道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年,第11頁。

[3]吳業苗:《戶籍制度改革與“人的城鎮化”問題檢視》,《學術界》,2016年第4期,第45~57頁。

[4]吳業苗:《“人的城鎮化”困境與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第72~81頁。

[5]文軍:《農民市民化: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55~61頁。

[6]任常青:《進城落戶農民“三權”問題研究》,《河北學刊》,2017年第1期,第109~114頁。

責 編∕桂 琰(見習)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第4篇

1.1 我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我國不僅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的數量也在日趨增多,未富先老成為我國目前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同時隨著醫療衛生技術的發展我國的人均壽命也在不斷增長,由于年老臥病難以自理的老年人無疑會給原生家庭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負擔和壓力,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已經不可避免。目前我國的人口結構有向倒三角發展的趨勢,對我國今后的社會經濟發展無疑是不利的,不僅會造成我國青壯年勞動力比重的下降,同時會增加有關養老保險基金方面的供給,造成收支的嚴重不平衡,會使得整個社會都面臨著養老負擔。

1.2 社會保障的三大支柱并不協調

企業年金則是基本養老制度的補充,企業年金顧名思義以企業為基礎,通過儲蓄來發揮作用。長壽風險的保障功能機制則由商業性的保險來承擔。但是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過大,和發達國家相比三種模式的比重不甚相同,發達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的比例只占據兩成,我國目前的強制性養老保險已經占據了我國養老保險中的很大分量,單純的靠這一支柱已經難以使得我國的社保體系健康發展,我國應該加大團體性的養老保險計劃和企業年金,扶持這兩大支柱的增長比例和發展速度。

2 城鎮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2.1 人口普查背景下養老基金分析

在目前我國的人口普查中可以發現,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鄉鎮人口轉變人群中的年輕人比例要高于老年人,所以新轉換的這部分人群的年齡層次都是較低的,目前我國高低年齡層次的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都逐步提升,高年齡層次更是接近100%,隨著人民思想意識的提升和低年齡層次人口年齡的增長,以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低年齡層次人的參保率一定也會不斷地上升發展,我國官方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已達25%,隨著我國社保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我國的社保征繳真正的達到100%以后,我國的城鎮化程度必然會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2.2 二孩計劃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居民的生于意愿會進一步降低,日韓等從未有過限制生育的國家真實的生育率僅有1.4左右,我國放開二孩計劃后,我國東部地區的目前的生育率和之前并無太大區別,偏遠的山村及一些不發達地區的生育率略微有些浮動,我國的生育率也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反彈,根據之前的學者的模型測算發現,就算我國城鎮的生育率可以回答1.44左右的峰值,但是社?;鸬挠绊憰?0年以后才會顯現,40年以后才會形成規模性的影響,所以現階段二孩計劃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影響作用并不是很大。

2.3 延遲退休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雖然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依然存在未富先老的現象,人民群眾對于物質激勵的渴望較大,我國可以提高彈性的就業政策,鼓勵老齡人群在面臨退休等情況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發展量力而行,緩解我國存在的就業矛盾,我國人口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對于那些高素質人才我們應該人盡其用,在其自愿的前提下適當的延遲人才的退休時間,這也有利于經驗豐富的勞動者可以幫助企業新員工更好的適應企業工作幫助企業進一步良性發展。在以往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發展,延遲退休是目前對于養老保險影響最為明顯的制度,短期內就能對養老保險基金產生影響。根據我國國情來說,可以適當的延遲女性的退休時間,同時各類進行緩慢的推進,并考慮到延遲退休對青年人的壓力,排除其他相關因素來說,延遲退休無疑是緩解我國目前養老保險保障基金收支不平衡最有效的方法。

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養老保險制度基金的收支平衡有賴于城鎮化的推進,而相關的政策如計劃生育則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并不是太明顯,從長期來看二孩計劃也會使養老保險制度得到改善,但是延遲退休會對養老保險制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城鎮化背景下構建合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我國的重要作用,構建完善的這會保障體系有利于老齡化日益加重情況下我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本身來說,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資金的維護來降低風險并提高養老保險的制度的決策能力,從而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良性發展做出貢獻。

摘要:近年來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使我國的社會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同時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相關數據,在城鎮化的背景下探究城鎮化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關鍵詞:城鎮化,養老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城鎮養老保險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對臨朐縣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的的做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議,以資借鑒。

【關鍵詞】城鎮居民 醫療保險 基金 保障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是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行后,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醫療保障問題,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重大舉措。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隨著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問題的逐步解決,現在矛盾突出的人群是包括中小學生、無收入老年人等在內的城鎮非從業居民。這些人群主要依靠家庭提供醫療費用,如果沒有制度保障,一旦得了大病,往往難以承受,甚至因病致貧。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大病醫療費用問題,實現人人享受基本醫療保險的目標,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矛盾的主要舉措,是改善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自2008年8月臨朐縣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實施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該縣人社局、社保中心扎實有效地開展了這項工作,無論是進展速度、實施效果,還是建章立制、規范運作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市前列。本文對臨朐縣的做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議,以資借鑒。

一、臨朐縣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基本情況

(一)框架基本建立。2008年8月18日,臨朐縣出臺了《臨朐縣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臨朐縣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細則》,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籌資、診療、補償、基金管理等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從制度上保障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平穩運行。

(二)參保擴面進展較快。從2008年啟動之初的9769人到2013年度參保131403人,居全市第二位。其中包括城關街道、東城街道35個村3.8萬明村民整體參加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013年度個人繳納1035.61萬元,財政補助按每人320元。

(三)保障功能初步顯現。到目前,縣城設定藥店和門診138家,與12家定點醫院簽訂服務協議,與3家定點醫院簽訂尿毒癥包干門診治療服務協議。2013年,城鎮居民住院1834人次,門診慢性病31人,生育待遇11人,共支出統籌基金796萬元,為1876名大病、重病患者家庭緩解了大額醫療費用的壓力。

二、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保險覆蓋面還不大。參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居民反映較集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定點醫療單位的服務強差人意。有的定點醫療機構的個別醫務人員從個人利益出發,開大處方、賣高價藥;同一生產廠家的同品牌藥品,定點醫療機構的價格是同地區市場藥店的數倍。這些現象的出現,使參?;颊哂X得雖然享受了醫療補助,但實質上多花了許多冤枉錢,得不償失。二是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尚未建立調控有力的工作機制。雖然政府花費了許多大力氣,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機制還不夠完善,對相關部門工作和定點醫療機構缺少硬性考核措施。三是政策宣傳還有盲區??h城不少居民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還不了解,有不少人誤將財政補助的居民醫療保險與商業人壽保險相混淆。

(二)保險基金風險較大。醫療保險遵循大數法則,由于參保率不足,加之首批參保對象大多年老體弱、身體多病,保險資金抗風險能力比較脆弱。據統計,在2013年度已參保城鎮居民中,在40226名居民中,60周歲以上的老年居民占23.49%,參保住院率高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正常年份尚能實現收支平衡,一旦遇有特殊情況,保險基金將難以抵御補償風險。

三、對當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的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工作做好,使醫療保險達到居民全覆蓋,建立健全公平和諧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應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降低門檻、提高待遇、擴大范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越多,基金盤子就越大,運行的路子就越寬。為此,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應當降低門檻、提高待遇,吸引居民持續參保。一是擴大參保范圍。在力求做到全縣在校中小學生全員覆蓋的基礎上,將范圍逐步擴大到縣城城鎮居民參保。對使用臨時工較多的沒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企業,要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將其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條件成熟后逐步過渡到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二是提高補償額度。適當放寬門診特殊慢性病范圍,將治療周期長、醫療費用高的門診特殊病納入大病補償范疇,不斷加大對城鎮居民中非住院重病患者的補償力度。對當年未住院費用的參保居民,可組織一次專項免費查體。

(二)完善體制、落實責任、形成活力。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機制,建立監管、考核機制。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要嚴格實行財政專戶儲存、收支兩條線管理,獨立核算,??顚S?。人社、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加強對社?;鸬墓芾砗褪褂帽O督,確?;鸬耐暾桶踩?。二是完善監督制度。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要建立全方位的監督體系,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紀檢監察、新聞媒體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的監督作用,全力促進此項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對縣管部門、單位和社區應單獨明確,落實指標,明確責任,捆綁考評,確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條塊銜接、整體推進。

(三)增加投入、健全網絡、提供保障。為了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這一德政工程做實做好,必須增加必要的投入,以進一步建好服務平臺,健全服務網絡,為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大對醫療保險政策宣傳的投入,在宣傳內容上要深入宣傳醫療保險不同于商業保險的公益性,著力宣傳醫療保險“大家幫小家”的本職內涵,重點宣傳醫療保險個人的義務和權利、待遇享受、診療程序、補償比例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在宣傳方式上要靈活多樣,以案宣傳,提高宣傳的針對性、有效性,這樣才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作者簡介:張永生(1972---)男,青州人,大本學歷,現為臨朐縣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經濟師,主要從事社會保險及勞動就業問題研究。

上一篇:城鎮居民社保下一篇:農村城鎮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