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

2024-02-01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字時代;版權制度;發展趨勢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83

1版權制度當前面臨的困境分析

目前我國出版行業急劇增長,根據國家版權局2015年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作品自愿登記總量997350件,可見傳統的版權登記模式已無法適應如此龐大的申請需要。主要體現在:一是數字版權產品時效性更強。數字時代通過互聯網傳播數據,盜版等侵權行為所發生的時間更短,而傳統版權登記模式申請時間長,無法迅速打擊版權侵權行為;二是數字版權產品的易篡改性。產品在互聯網傳輸過程中極易被篡改,如小說創作抄襲現象;三是數字版權產品信息量更大。如用戶生產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等信息爆發式增長,主流網站每日的內容可達上萬條,傳統的版權登記難以滿足登記需求;四是數字版權認定難,侵權人在互聯網中對原版內容可隨意修改,難以認定版權歸屬。

數字化產品的版權保護需要適合的版權登記模式,而新的版權保護需要考慮以下三方的利益:一是版權權利人和內容提供商之間;二是內容提供商和服務運營商之間;三是消費者合理使用問題。多重意義上的版權保護不僅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需要相關的制度來保證。

2實踐中新興版權制度研究

目前出現了一些新的版權模式來替代現有制度或補充現實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種。

21iTunes網上音樂商店

iTunes網上音樂商店的發展經歷了以P2P技術為依托的Napster音樂網絡共享軟件到以DRM 數字版權管理為技術核心的網上音樂商店。Napster因給唱片業造成巨大損失,被美國錄音產業協會中的公司以侵犯音樂版權為由告上了法庭。美國法院最終判決Napster 敗訴,這標志著Napster時代的結束。

直至2003年,Apple公司推出了Apple iTunes Music Store,數字化音樂走入了新的時代。iTunes是以 Fair Payl 技術,即數字權限管理技術(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為核心技術保護來限制對從商店購買來的音樂作品的使用,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盜版。但是,2008年2月,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發出公開信,呼吁音樂界取消 DRM數字版權管理。2009 年 1 月,蘋果公司宣布對其 iTunes網上音樂商店的 1000 多萬首歌曲逐步取消版權限制。蘋果公司這一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公司的利益,但不可否認的是其開創了一種新的音樂版權模式。

Apple公司的 Fair Payl 系統就是對在iTunes音樂商店中的文件進行加密,用戶購買后,再開通用戶對購買的擁有版權的媒體文件的使用權。這種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可以在終端管理用戶使用的賬號,查詢次數,一旦發現用戶違法使用,可立即鎖定用戶賬號,從而保護版權。但目前Fair Payl 技術只適用于Apple iTunes Music Store,限制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Fair Payl 系統能否適用于其他領域,實踐中還有很多技術困難需要突破。

數字版權管理的法律意義在于通過由版權人或數字內容提供商單方設定的授權—許可模式來管理和分配數字產品交易各方的權利和利益。iTunes網上音樂商店模式在平衡各方權利和利益方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開啟了網上音樂新模式。但這種模式是否適用于其他數字版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2開放存取運動

開放存取運動(Open Access,OA)是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圖書館界為打破商業出版者對科學研究信息的壟斷和暴利經營而采取的聲勢浩大的運動。運動的主要宗旨是推動科研成果經由互聯網得以免費、自由地合理利用。“開放存取”指在公共互聯網上的自由可用性,除接觸互聯網本身的那些無法分離的障礙之外,允許任何用戶沒有經濟、法律或技術障礙地閱讀、下載、復制、分發、印刷、搜索或鏈接到相關文章的全文,對相關文章進行索引、將相關文章作為數據納入軟件或將相關文章用于任何其他合法目的。開放存取運動的技術支持為數字技術和網絡化的通信技術,其目的是打破商業出版機構對知識進行壟斷的局面,促進開放存取資源的共享與學術資源的傳播。

開放存取主要分為OA期刊和OA倉儲兩種形式,目前也涌現了一些新的開放存取形式,如個人網站、電子圖書、博客、學術論壇、文件共享網絡等。開放存取是網絡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以開放、自由、免費、共享為理念的全新學術信息交流模式,是解決學術交流危機的良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迅速,并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初衷為解決“學術期刊出版危機”的開放存取運動。

目前學術界和業界對開放存取的出版模式、平臺等進行深入研究,發現OA期刊雖然數量快速發展,但OA期刊的運營依舊困難,一方面開放存取出版的作者需要額外付費,而多數作者并不愿意支付額外的費用;另一方面則是出版者為基本的運營收入而煩惱。筆者認為知識的共享是全社會的福利,故應由政府來為開放存取付費。

23創作共用

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CC)是在傳統的公有領域理論基礎上的改進,是網絡上的數字作品,如文學、美術、音樂等的許可授權機制。創作共用將版權人“保留部分權利”替代了“保留所有權利”。創作共用將版權分為四種主要權利:署名(Attribution);非商業使用(Non-commercial);禁止演繹(No Derivatives);相同方式共享(Share Alike)。

創作共用通過建立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來有效降低版權大鱷對版權作品的壓制。創作共用信息共享機制具有三個突出特點:對現行版權制度的補充性;創作者使用的自愿性;創作共用授權許可協議的法律約束性。

創作共用是一種新的作品共享模式,影響作品的創作、傳播以及使用,是對版權制度的補充。創作共用產生的原因是版權法對作品合理使用規范的不明確。創作共用實質是通過協議使作者保留一部分權利,放棄一部分權利,是對現行版權制度的一種補充。創作共用運動發起的初衷是應對美國的版權過度保護主義,反對版權工業企業對版權作品的嚴格控制。實踐中的模式是創作者必須轉讓版權給出版商,使版權保護帶來的利益歸于出版商。出版商擁有版權后,就會通過對創作者和使用者的控制來擴大自己的利益。創作共用更加擁護使用者,力求重建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創作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版權制度起著補充的作用,但論其在創作者權益保護上的作用依然甚微。創作共用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激勵創作人自愿放棄自己的一部分版權給下游的創作人,為使后者能夠更好地進行創作實踐。

24版權補償金制度

歐美一些國家,考慮到私人復制的作品無償使用會對著作權人造成實質財產性的損失,提出了版權補償金制度。這是針對著作權保護的一項特別制度安排,由國家出面,給予權利人一定的補償,緩和著作權人與使用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來盡可能地平衡各方利益。

在當今的數字時代,由于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版權人獲得經濟利益的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版權補償金制度。利用刻錄機、MP3、網絡下載、搜索引擎、P2P 軟件等技術設備,個人復制及公眾對于網絡資源的無限制使用已經完全超出了版權人所能容忍的合理使用的限度。如今,擺在我們面前最難兩全的問題,則是采取怎樣合理且有效的措施,在滿足公眾的信息共享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版權人的經濟利益不致受到過分損害。

3數字時代版權制度發展趨勢探索

美國2016年《特別301報告》將中國列入“重點觀察名單”(Priority Watch List)。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肯定了中國多年來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所做出的努力,并極力贊同中國政府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的決定?!短貏e301報告》自發布以來就與我國結下不解之緣,歷年來我國都是榜上有名。我國盜版現象屢禁不止,根據2015年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行政處罰數量4728件,罰款金額達到13499937元,收繳盜版增長到16665890件,其中音像制品就有9224736件,占總盜版書的55%,其次是書刊有6117975件,占總盜版數的37%??梢?,打擊盜版首先要從音像制品開始,其次是書刊類。

筆者以為,我國要想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版權制度,就要從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懲罰機制來入手,雙管齊下,發揮共同的作用。如在外國,若是消費者拿一整本書讓復印店復印,復印店是拒絕復印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小例子,若是在我國,是可以全本無條件復印的,深究起來,是我國的版權制度不夠完善導致的。外國復印店拒絕復印的原因是若是全本復印將對復印店進行懲罰,而我國懲罰力度小,對這種情況并不會給予懲罰。國內傳統立法意義上的版權保護已經不能直接適應全球化環境中數字時代產品權益的歸屬,我們必須以歷史發展的長遠眼光來設計未來的版權保護制度。

對于版權的保護關系到文化的健康發展。版權,又滲透在數字出版產業鏈條中的每一處。而版權登記或變更集中于文化產業鏈的中上游,是保證著作權人或產業鏈相關利益人的合法利益的源頭。保護版權要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并用現代科技手段加以輔助。目前,數字版權保護的主要手段是數字權限管理,即版權限制管理。DRM是適用于數字版權的方方面面的多功能技術。2001年DRM 技術被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雜志評為“將影響世界”的十大新興技術之一。DRM包括數字水印技術、數字加密技術等。

數字化的服務便捷和傳播快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頻繁地參與信息的傳播和共享,進一步加劇了網絡傳播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頻率和難以追蹤,知識產權人、服務運營商和社會公眾消費者三方的利益沖突日益尖銳。國內的數字版權管理標準研究起步較晚,沒有形成主導性的優勢標準來控制和推動產業的發展,各種商業模式的開發還不夠清晰和明確。更致命的因素是整個數字內容的保護僅僅建立在加密為基礎上的物理計算之上,技術一旦被黑客攻破,后果不堪設想。如愛奇藝VIP賬號用戶名和密碼被破解在淘寶網上銷售事件,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21世紀國際版權立法的重要趨勢在形成以平衡公共利益和私

人利益關系的核心和以協調社會公平與效率為目標的補償金制度。

4結論

中國人已經習慣免費模式下享受他人的著作權,如盜版光盤、盜版書等。這種缺失導致數字時代版權制度舉步維艱,使版權制度的發展缺少最重要的“地基”。傳統的版權保護立足于版權的有形載體。數字時代的到來挑戰了傳統的觀念和現有的法律,信息通過多種復雜方式傳播,傳統的版權保護變得力不從心。數字時代的來臨,版權保護遇到嚴峻的考驗,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國家版權保護體系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宇紅數字版權管理與合理使用的沖突與協調[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肖冬梅開放存取運動緣何蓬勃興起?[J].圖書情報工作,2006,50(5).

[3]周金娉開放存取期刊學術影響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4]魏志鵬開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5]劉弦創作共用與版權保護的未來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增刊1).

[6]韋景竹創作共用信息共享機制的特征分析及其評價[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3(7).

[7]王曉峰論我國著作權補償金制度的構建[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機構知識庫;高校圖書館;開放獲??;概念模型

摘要:文章研究的主旨是利用文獻概念分析方法分析以往與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相關的研究,從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視角,創建我國高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概念模型。OAIR(Open Acces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概念模型強調三個變量:人員協作、流程和技術功能。整合這些包含很多元素的變量,能幫助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捕捉他們自有的學術研究,從而形成一個整體。此外,集成的宗旨是促進知識共享,豐富知識內容和加強全球獲取。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又稱機構信息庫、成果數據庫、機構庫、機構典藏庫等,是收集、存放由某個或多個學術機構(例如大學、研究所、圖書館、博物館等)創造的,可供機構內外用戶共享的學術文獻的數據庫。自從首個機構知識庫在美國建立以來,全世界范圍內的機構知識庫發展迅猛,為用戶提供了大量的資源服務。在機構知識庫服務的研究和實踐中,國外一些機構已開始意識到知識管理對機構知識庫服務的促進作用,并進行了一些較為成功的嘗試。然而,大多數的機構知識庫還是單一的提供功能服務,知識管理視角的概念還比較膚淺,所以,增強知識管理在機構知識庫服務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能使之有效地將現有機構知識庫的信息服務提升到知識服務層面,從而真正體現出機構知識庫為科研和教學等服務的功能[1]。

1知識管理(KM)和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OAIR)

1998年,著名知識管理專家達文波特教授定義知識管理為著眼于促進組織目標的組織機構知識資產的開發利用,管理的知識包括能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出來、容易以硬數據的形式交流和共享的顯示知識和高度個性化而且難于格式化的隱式知識。管理包括所有的流程與識別、共享和創造知識,這就要求具有創建和維護知識存儲庫的系統,培養和促進知識的共享和組織學習。在知識管理方面成功的組織將知識視為資產,以此開發組織的規范和價值觀,支撐知識創造和分享。2002年,Ahmed提出以知識管理作為組織過程部署、信息處理技術、組織策略和文化,增強了對人類知識的管理、利用以及學習,并造福于企業。

基于以上對知識管理的定義,在實現知識管理時有以下重要的方面:①知識管理的管理者必須了解存在兩種類型的知識,即顯性的和隱性的知識。②只要與組織的目標和利益相關,這兩種類型的知識就是資產。③必須有一個系統來促進知識共享以及維護知識存儲庫。④知識管理實踐的中心是利用人類知識和學習。⑤組織需要在作為支持知識共享的工具——技術的幫助下創建過程、策略和文化背景。

Mc Inerney and Koenig建議知識管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在初期階段,知識管理主要是由信息技術驅動的,技術被視為一個有價值的工具來完成組織內信息和知識共享。知識管理的這一階段,很多組織機構為實現組織知識共享的目標,通過實現新技術部署知識管理實踐。在知識管理第二階段,出現了兩個關鍵問題——知識管理的人類和文化維度,不考慮組織的人類和文化方面,知識管理實施將會失敗,單靠技術不能完全解決組織內的知識分享問題,第二階段的標志性短語是“實踐社區”。最后一個階段的標志性短語是“內容管理和分類”,它強調組織中知識管理系統內容安排和結構的重要性,易于訪問和方便知識分享,當用戶無法檢索其中存儲的內容時,知識管理系統不工作。當強調為了組織中知識分享和人們之間的交流而沒有忽視文化維度實現這個目標的技術時,知識管理就趨于成熟了。為了知識分享目的,技術、人文維度、實踐社區、內容管理和分類等概念,在組織中構建知識管理是不容忽視的[2]。

顯而易見,作為便于分享知識的工具,知識存儲庫是知識管理實現的一部分。機構知識庫與知識存儲庫工作機理相同,即獲取對組織有價值的可編碼或者顯式知識。在商業環境中,知識資產以經驗教訓、最佳實踐、專利等形式被捕捉;在高等教育中,知識以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未發表的報告、會議論文等形式被獲取。這些都將管理和存儲在數據庫中,確保知識保護和易于分享。Mc Cord認為機構知識庫是高等教育中知識管理越來越重要的一個明顯表征;Branin表明在學術環境機構通過建立機構知識庫實施知識管理,以便管理由大學社區成員創造的范圍廣泛的學術數字作品。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旨在獲得更多讀者查看和分享其學術內容,也被認為是知識管理。高校圖書館中的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被看成是在學術環境機構中的一種知識管理主動。

2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優點

專業學者的智力勞動是高等教育機構的核心業務,這種工作大多數被記錄在研究論文或材料中用于教和學。大學是一個知識在學習、教導、研究和社區服務等不間斷的學術生活活動中被密集創造、產生和分享的地方。很多大學開始意識到知識作為知識資產,需要通過建立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被保存和分享到其社區甚至是公眾中。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優點如下:①提供一個單一的綜合集成系統。在高等教育中發展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原因是對大學或者研究機構來說,很難知曉其擁有的整個學術成果。有研究提及與歐美研究機構相比,臺灣地區或其他亞洲國家的問題是其較低的學術影響力。首先,對于學術信息沒有一個單一的綜合集成系統,并在機構內傳播。研究成果通常存在于不同的信息系統中,使潛在用戶難以搜索、瀏覽和訪問這些分散的信息。其次,服務支持性不佳,僅僅提供元數據或者摘要而不是全文。最后,沒有系統的方法用數字格式存儲機構的學術產出,如會議論文和技術報告。因此,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提供了一個單一的綜合集成系統,便于輕松訪問和知識分享[3]。②傳播智力勞動的主要目的是使全球范圍的讀者能夠訪問學術成果,其他的學者可以利用和引證從而創造新的知識。通過互聯網提供免費的全文獲取,對于提高引用次數和提升機構聲譽是一種很好的策略。不斷上漲的期刊價格、預算削減、版權持有者意識的增強、對研究循環速度的日益不滿以及通過傳統出版方式學術成果排他性訪問都促使實施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

李情,易建芳,項峻求,毛華兵,錢曉芳:以知識管理視角創建高校圖書館機構知識庫概念模型*3國內高校圖書館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現狀

我國的機構知識庫建設起步較晚,根據著名的開放存取知識庫目錄網站Open 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提供的數據顯示,如圖1所示,截止到2016年3月,Open DOAR收錄的機構知識庫總數為2,578個,然而我國大陸地區機構知識庫總數僅為40個,臺灣地區有58個,香港地區有3個。網站統計顯示我國排名第一的廈門大學圖書館機構知識庫在全球范圍排名321位,不管是從機構知識庫建設的數量和質量,還是服務的水平來看,發展程度都不及港臺地區,與歐美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同時,國內機構知識庫的建設程度有很大的差別,區域發展水平嚴重失衡,缺乏完善的體系和政策支持,宣傳推廣和技術保障方面還需向港臺地區及國外先進機構知識庫學習;提供的服務資源類型有限,不能滿足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創新性學習的需要。大部分的機構知識庫收藏的資源類型主要是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等,圖像、多媒體等復合數字資源則收集得較少;我國機構知識庫使用的軟件平臺種類及功能單一,且本地化程度低,軟件平臺的類型決定機構知識庫存儲對象的種類、存儲對象的互動性、安全性以及提供服務的多種能力等[4-6]??傊?,我國機構知識庫處在發展初期,建設水平亟待提升。

圖1全球范圍內各國機構知識庫所占比例及增長趨勢

4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概念模型

在商業領域,創建組織存儲知識主要關注于技術本身,Petrides and Nguyen強調在高等教育中實施知識管理,必須從商業領域的弊端中學習應該強調人員、流程和技術的相互作用從而分享知識。在組織機構努力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時,人員、流程和技術三者作為一個持久動態的整體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因為擁有知識、管理政策、優先權和流程從而支持知識分享的是人員而不是技術,所以人員被認為是交互的主角。在高等教育中創建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時必須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4.1人員協作

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實踐中,協作是基本屬性。很多研究表明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實施需要圖書館員、技術人員、全體教員和領導者等不同職業之間的協作從而達到目標。眾所周知,對知識進行組織便于輕松訪問,圖書館員是專業的,但是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需要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識別和擴充機構知識庫的知識內容。技術人員的專業是提供技術維護和確保長期保存,提供界面友好的軟件和提高全球訪問;教員專攻教學、研究、提供社區服務以及創造學術成果;領導者具有絕對的權威性為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經濟、合法和道德支持。只有不同的職業之間協同合作,同時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責任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機構知識庫才能獲得成功。

4.2機構知識庫流程

4.2.1搜索分散于校園中潛在的知識資產。圖書館員有責任明確識別分散在校園中的數字或者印刷形式的知識資源,他們必須主動地搜索發現存在于校園內部或者外部的潛在知識資產。以下是高校圖書館員為搜索知識資源時展開的幾個活動例子:識別和聯系已經出版學術著作的教員,要求教員完成出版物列表和全文文件;搜尋校園中的杰出作者或者退休教員獲取學術貢獻;訪問學校附屬網站,辨別學術或技術報告;尋找預發布的研究報告,積極瀏覽互聯網、在線數據庫和開放的電子資源識別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尚未包括的教員論文。

4.2.2發展知識補充策略。知識補充是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內容創建過程中的一大挑戰,絕大部分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內容有望從教職員工中得到。許多研究顯示當教職員工了解了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益處,他們更傾向于分享他們的學術著作到機構知識庫中。機構知識庫需要更豐富的知識內容,這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Mark and Shearer明確了在收集教員學術作品方面的策略:①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社會化。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服務的益處即社會化需要通過不同的資源(出版、在線、個人)正式或者非正式地進行。②存儲服務。教職員工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他們的論文著作,圖書館員將檢查其版權問題,輸入文檔的元數據,并發布在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中。③自動知識獲取。有些機構知識庫能夠通過收集材料本身自動獲取知識,例如:高校圖書館員發現大多數作者已經在互聯網上發表了他們的作品,系統從互聯網上收獲來自本?;虮静块T的教職員工的著作。④強制性政策。強制性要求校園社區內成員必須提交他們的學術作品,這一策略有助于豐富機構知識庫的知識內容,它賦予高校圖書館員在收集教師學術作品時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4.2.3組織數字文檔。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必須系統化數字格式以確保以下的數字文檔質量控制:①名稱規范控制。出版他們的著作時,責任者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他們的名字,對于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系統,有必要執行名稱規范控制保證一致性。②版本控制。能夠區分不同版本的文檔——不管是印前還是印后版本,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③版權控制:版權問題是發展良好的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一大挑戰,教職員工和研究者通常無法貢獻他們的科研產出到機構知識庫系統中,因為他們與傳統的期刊系統關系密切,版權歸屬于出版社。在此,針對教員對版權問題的疑慮,圖書館員應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機構知識庫團隊需要尋求版權許可。

4.3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技術功能

利用技術適應用戶的需求,激勵用戶參與和向機構知識庫提供他們的學術著作,機構知識庫社會化的益處是用戶必須依靠技術工具。如若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促進了自行典藏,那么機構知識庫團隊需要確保用戶友好的頁面提交的可用性。另外一個刺激教職員工作者貢獻他們的論著的方法是利用統計數據。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需要技術的支持保證系統與其他典藏庫工作的互操作性。圖2為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的概念模型。

圖2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概念模型

5結語

筆者所提出的概念模型還沒有正式測試,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國內環境下基于國內高等教育體系中機構知識庫發展的經驗和實施,從而建立一個更加精確的模型。開發獲取機構知識庫是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主動表現,它的目的不僅僅是保存、組織、傳播高校社區內的本地內容,而且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可見性。我國機構知識庫的總數在世界范圍內來說處于較低水平,亟待提高,但是也存在知識資源的巨大潛力,需要關注組織,促進訪問和知識共享。開放獲取機構知識庫是學者學術著作和研究的另外一種交流,其概念模型說明了人員、機構進程和技術功能需要協調一致工作,確保捕捉當地知識內容的集成系統的順利運行,有助于向全球用戶分享這些知識。希望學者之間學術知識共享的文化氛圍良好發展,為高等教育和學者提供更多的益處。

參考文獻:

[1]郎慶華.基于知識管理的機構知識庫服務體系構建探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1(9):

64-67,114.

[2]夏萍.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機構知識庫的構建[J].現代情報,2010(5):41-42,52.

[3]李大玲,柯平.基于知識管理的學術機構知識庫激勵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0):98-101.

[4]陳美華,劉文云,劉昊,等.國內外機構知識庫建設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55-59,63.

[5]王亞杰.國內知識庫模型研究綜述[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5(4):19-23.

[6]馮磊.高校圖書館機構知識庫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2):106-108.

(編校:崔萌)第36卷第8期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年8月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服裝設計;知識產權;版權保護

服裝設計是指運用特定的思維形式、美學規律和運作程序,先將設計構想運用繪畫手段以直觀的形象表達出來,并選擇適當的材料通過相應的剪裁方法和縫制工藝,使設計構想有序地成型為產品的過程。{2}就其成果而言,它由服裝設計圖和服裝兩個部分組成。目前,關于版權保護的國際公約和許多國家的版權法都規定服裝設計是受保護的作品之一,但我國版權法只對服裝設計的成果之一——服裝設計圖提供保護。而知識產權保護的邏輯和基礎是通過給予創作人對其創作物的所有權以鼓勵創新{1}。如果不能對其權利提供充分的保護將會挫傷創作人的創作積極性。因而,面對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我們需要完善現行法律,將服裝設計納入版權保護體系的范圍,以提升服裝行業的附加值,激勵設計者和企業進行創新。

一、服裝設計應當受版權法保護

(一)服裝設計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弊端

1968年簽訂的《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對外觀設計進行專門分類,服裝被列為第2類。我國自1985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施行時即采用該協定所規定的外觀設計分類法。即我國自1985起就已對服裝設計提供外觀設計專利保護。{3}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現有的服裝外觀設計專利數量與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是極不相稱的。服裝具有極強的季節性且生命周期不長。根據現行專利制度,一件服裝創作完成之后,要申請外觀設計專利保護,必須經過提交申請、受理、審查、公告乃至最終授權等一系列漫長而繁瑣的程序,即使申請人最終獲得了專利,其等待審批的這段時間內又存在著服裝過時滯銷的風險,更不用說存在著未獲得或未及時獲得審批服裝被侵權的可能性增大的風險、準備專利申請材料和相關費用等成本問題了。

(二)服裝設計受版權保護的可行性

服裝設計能否受到版權保護,關鍵在于其是否構成版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版權法所保護的作品一般應具備兩個構成條件,即獨創性和可復制性。只要服裝設計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就達到了版權法對作品提出的要求,就應當受到其保護。對于獨創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并未規定明確標準,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規定:“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題材創作的作品,作者的表達系獨立完成并且有創作性的,應當認定作者各自享有著作權。”由此可見,對于同時滿足“獨立完成”和“創作性”的服裝設計,是完全具備獨創性的作品要件的。至于可復制性則有些復雜,因為這牽涉到作為服裝設計作品的設計圖制作服裝是否構成復制的問題。我國《著作權法》沒有明確規定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屬于復制,但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觀點,復制包括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4}筆者也認為這是一種復制,因為設計者繪制服裝設計圖的目的和服裝設計圖的價值都體現在如何將設計圖上的服裝轉變為現實的服裝,服裝設計圖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應屬于復制,屬于版權人權利的范圍??傊?,服裝設計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思想表達形式,是符合受版權法保護的條件的。

(三)服裝設計版權保護的優越性

從對服裝設計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僅僅依靠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服裝設計是不夠的,從版權角度尋求保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版權保護服裝設計作品有其優越性。表現在:一是權利自服裝設計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動產生,毋須辦理申請、審查、登記等手續,因此獲得的保護成本相對較低且十分方便,符合商人對利益和權利穩定性的追求;二是這種保護方式非常符合服裝設計的時效性,能把流行一時的服裝設計直接置于法律保護之下;三是帶給了服裝設計者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更低的創作成本——由于版權法并不排斥獨立的創作,服裝設計者不必在創作前查閱大量知識產權資料以確認自己的設計會不會侵權。

二、服裝設計版權保護的現狀

對服裝設計的保護當前主要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代表的雙重保護模式。在法國,即使是已經獲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服裝設計,只要符合作品的條件,也受版權法保護。1902年頒布的法國版權法中規定:一切工業品外觀設計(包括已經受到工業產權法保護的外觀設計),均受版權法保護。{5}西班牙也采用這種模式。西班牙1987年版權法第3條明文規定,“作者的權利與作品可能具有工業產權是相容的”。{6}第二種是以德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納入實用藝術作品或其他作品保護模式?!兜聡鳈喾ǖ洹吩噲D把所有的文學、科學以及藝術作品都納入到自己的保護范圍之內。{7}在德國,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不僅僅是那些純藝術作品,還包括那些實用藝術(《著作權法》第2條第1款第4項),即鍛造藝術、珠寶藝術、家具制造工藝、制圖工藝、服裝皮件工藝等。當然,上述工藝產品必須滿足藝術作品全部前提條件。{8}俄羅斯法律將服裝作品納入“工業品藝術設計作品”范圍給予著作權保護。俄羅斯1993年《聯邦著作權法和鄰接權法》第7條第1款規定:“著作權的客體是……繪畫作品、雕塑作品、工業品藝術設計作品、連環畫和其他造型藝術作品。”{9}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服裝設計圖可以依據《著作權法》第3條第7款之規定,納入“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給予保護,但服裝本身卻被排斥在版權客體之外。因而,從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來看,服裝設計作品是處于尷尬境地的。不過,在當前司法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典型案例,已有部分法院承認服裝設計受版權保護:如在“秦某訴馬某侵犯版權糾紛案”{10}中,法院就認為秦某設計制作的舞臺服裝和設計草圖屬于版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在“胡三三與裘海索、中國美術館著作權糾紛案”{11}中,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美術作品不單純指純藝術性的美術作品,還包括了實用藝術作品,本案雙方各自設計的“服裝作品”是利用服裝形式語言表現的立體造型藝術作品,受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二審法院則認為服裝設計屬于實用美術作品,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盡管法院們對服裝設計的作品類型并未達成共識,但至少都認為具有藝術內涵的服裝設計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承認服裝設計受版權保護,這應該是我國版權法的一個發展趨勢。

三、對服裝設計作品的定位

在“胡三三與裘海索、中國美術館著作權糾紛案”中,面對一審和二審法院對服裝設計作品定性的困惑,我們需要先明確美術作品與實用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對服裝設計作品進行定位。

(一)美術作品與實用藝術作品的關系

對于二者關系的問題,有觀點認為美術作品包括實用藝術作品,即實用藝術作品屬于美術作品。但筆者認為二者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規定,“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法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由該定義可見,“有審美意義”,即“藝術性”才是其關鍵所在,美術作品并未對“實用性”提出要求,因而允許作者采用虛構或夸張等手法來盡情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創作的自由度很高。實用藝術作品則是一種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特殊作品。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編寫的《版權和鄰接權法律詞匯》中對其定義為:“具有實際用途的藝術作品,無論這種作品是手工藝術品還是工業生產的產品。”{12}對于實用藝術作品而言,作者的思想表達必須服從于產品實用性的要求,創作的自由度相對美術作品就低了很多。因而,在《版權和鄰接權法律詞匯》中,還認定美術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是存在明顯的區別的——美術作品僅僅是某種藝術品;實用藝術品除了必須是藝術品外,還必須是為實際使用而創作的作品(即不能僅為觀賞目的而創作)。

(二)服裝設計是實用藝術作品

實用性、功能性與美感設計的完美結合早已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理念之一,而且服裝設計的藝術性以實用性為前提,即在服裝上的藝術創作必須以實用功能為載體,實用藝術作品體現的是藝術性表達和產品實用功能的渾然一體。因此,服裝設計作品應屬于實用藝術作品。

四、對我國服裝設計版權保護模式的探尋

西方發達國家對服裝設計采用的法律保護模式都是基于自身的國情考慮,我國不能全盤吸收,畢竟這些國家服裝設計產業都很發達且擁有眾多著名品牌,而我國的服裝產業相對落后且知名品牌不多,在對服裝設計作品定位進行分析后,面對其他國家的服裝設計保護模式和本土服裝產業的情況,我國在服裝設計版權保護方面又應當何去何從呢?

筆者認為,我國應對服裝設計提供外觀設計專利與版權的雙重保護。對此,設計者可以根據其設計成果,在綜合考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保護的方式。對于功能性強但時效性不強的服裝設計以及作為品牌標志的代表性服裝設計,如Crocs的“洞洞鞋”,Channel套裝等,這些服飾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功能或品牌效應,其本身的款式、圖案以及色彩變化很小,對于權利人而言,比版權更具有排他性、專有性的外觀專利更能使其獲利,因而申請外觀專利保護更為合適。而對于一些經濟實用價值不大而單純表現美學創意的服裝設計如概念型服裝等用版權保護足矣,申請外觀專利反而不利于保護設計者的權利。

但如果倚重版權對服裝設計進行保護,則要相應的對我國《著作權法》做出修改,不僅對服裝設計圖進行保護,還應當將實用藝術作品納入到其保護的范疇內并將服裝設計定位為實用藝術作品。不過,也并非所有的實用藝術作品都能順理成章的獲得版權保護,對于實用藝術作品而言,物質存在決定了物質產品本身所具有的可感知形式,但非所有的產品均具有“藝術性”。國際上和國內的主流觀點是認為實用藝術作品可納入版權的對象為與實用性分離的具有獨創性的藝術表達,藝術性是其可以獲得版權保護的基本要求。同樣的,對于服裝設計而言,其能否獲得版權的保護的標準也應當是其是否具有藝術性,是否凝結了設計者獨特的理念和思維。不過,如何衡量一件普通的服裝是否具有藝術性,是一個難題。筆者認為,試圖在藝術性與非藝術性之間畫出一條清晰的界限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有參照以往的司法實踐,結合法官的實際工作經驗以及廣大消費者的普遍認知才能進行較為準確的認定。

五、結語

服裝設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人類對服裝的創新源于內心對美的追求,因而不管是否受保護其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然而,包括版權法在內的知識產權法對服裝設計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必將激勵服裝設計創作,促進更多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誕生,因而給予服裝作品充分的版權保護是十分必要的。而針對我國當前國情,將服裝本身納入版權保護的范圍中,形成對服裝設計作品提供版權和外觀設計專利的雙重保護模式,將為我國服裝業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進而促進我國服裝產業的整體提升。

注釋

{1}HOWARD C. ANAWALT, IP STRATEGY: COMPLE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ANNING, ACCESS AND PROTECTION § 1:1 (West 2012)。

{2}余強著:《服裝設計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頁。

{3}劉玉梅:《服裝設計的著作權保護》,資料來源:中國知網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訪問時間:2014-01-05。

{4}《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1款規定:“受本公約保護的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權以任何方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復制這些作品的專有權利。”

{5}《外觀設計專利權與著作權的沖突域解決》,http://www.lawtime.cn/info/zscq/zhuanliquan/20111026114169.html,訪問時間:2014-01

-05。

{6}南振興,劉春霖著:《知識產權學術前沿問題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292頁。

{7}[德]雷炳德,張恩民譯.《著作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8}[德]雷炳德,張恩民譯.《著作權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9}“Law on Copyright and Neighboring Rights of Russia” .Article 7(Works Protected by Copyright)1. The following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works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graphic and design works, cartoon strips and other works of figurative art。

{10}孫南申著:《知識產權典型案例精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8頁。

{11}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三庭編:《知識產權訴訟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頁。

{12}劉劍文著:《 TRIPs 視野下的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頁。

[作者簡介]張文娟(1989-),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新疆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國目前的信息資源版權司法實踐中,司法者維護版權公共利益的途徑主要有:剔除公共領域的知識和信息,還原著作權權利范圍;內容不當的作品的著作權不予保護等。版權司法審判中要實現版權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法官應具有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同時要結合我國的重義輕利傳統。

〔關鍵詞〕信息資源;版權;公共利益;司法

Research on Public Interes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Judicature Angle

Wei Jingzh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copyright;public interest;judicature

當今國際版權體系是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其國內版權產業、維持其在世界上的經濟優勢而主導制訂的。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我國國內的版權政策也要受到國際版權制度的制約。然而我國的版權產業還不發達,在國際版權貿易中處于版權輸入國的位置,一味追隨國際保護的高標準于我國顯然不利。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考察版權制度的運行,討論維護公共利益的司法途徑,對于我國在國際版權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使版權制度真正成為我國信息資源開發和文化繁榮的助推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司法維護信息資源版權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

司法與版權公共利益有著緊密的關系。司法化是保護公民權利的重要保障、更是法治和憲政的必由之路[1]。當今的社會已是信息社會,信息資源應當是自由地被公眾獲取,但是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信息自由不意味著獲得信息的代價是零;合理補償是確保信息自由獲取的必要條件[2]。信息資源版權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是具體客觀的,有著實質性的內容,幾乎每個案件都會涉及公共利益的特定內容。如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版權公共利益內容,它不會是任何一個版權侵權案件的訴訟標的,但法官卻必須保證每個案件的審判結果都必須體現這一公共利益。因而,版權公共利益要求在版權司法審判實踐中得以實現和維護。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立法權與司法權之間的界限比較分明,法院對案件的審判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薄缎淌略V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边@兩條規定奠定了我國民事、刑事案件的審判原則,也說明了立法權和司法權的關系。我國立法權和司法權的關系,使版權立法中的公共利益可以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體現和實現。而且,根據全面的司法功能觀,司法不僅要維護秩序,更應該充分地反映時代發展的需求,表達社會進步的渴望,引導社會向文明、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向發展[3]。法官在嚴格遵照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發揮能動作用,在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進行協調時,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對個人權利提供充分救濟的同時,實現公共利益。司法權的行使過程不僅是為受到侵害的個人權利提供救濟的過程,也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

2 司法實踐中維護版權公共利益的途徑

2.1 內容不當作品的著作權不受保護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的規定,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我國《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了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等10類內容,含有這些內容的出版物屬于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許具有獨創性,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由于其內容違反了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等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所以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的孫桂金訴韓淑秀著作權糾紛一案即為典型案例。涉案作品是含有不當內容的文章,法院判決作者的著作權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該案被告韓淑秀是青島一個無證行醫、專行騙術的所謂“神醫”,原告孫桂金為她寫了一篇吹捧文章《神醫奇女韓淑秀》。該文章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小報發表后,韓淑秀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將孫桂金的文章大量復印,作為自己的宣傳品發放。孫桂金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韓淑秀復制自己文章的行為侵犯了她的著作權,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對于該案件,法院在經過大量的調查后,認定韓淑秀的行為屬于無證行醫,且其行為明顯的是在搞封建迷信。由于孫桂金的文章明顯地在宣揚封建迷信,違背了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的規定,認定其作品不享有著作權[4]。

2.2 權利不當行使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禁止

我國著作權人享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但任何權利的行使范圍和方式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吨鳈喾ā返谒臈l第二款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倍诂F實生活中,著作權人出于種種目的,會以不同的方式行使著作權,有些方式超出了法律的許可范圍,屬于越權行使權利。另一些則是權利行使方式不當,損害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前者由于違反了《著作權法》的規定,可以為著作權法直接禁止,后者則屬于濫用著作權的情形,應根據《著作權法》和其他法律進行限制和糾正。

在張五常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深圳市新華書店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第一被告為了使即將出版發行的原告的作品不違背中國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原告作品進行了個別地方的修改,原告認為第一被告侵犯了其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性權。法院從維護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的原則出發,判決原告雖享有修改權、保持作品完整性權等人身權利,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為了達到出版合同目的,并為了使出版行為符合我國法律、并且不違背公共利益,根據合同有權對原告作品中違反了法律規定和損害了公共利益的內容進行修改,這種修改不視為對原告著作權的侵犯。法院判決對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進行了限制,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其判決也是正確的。

2.3 著作權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制止

著作權人利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著作權是不當行使著作權的表現形式之一,但這種行為通常是具有市場壟斷地位的企業所為,所以對正常的市場競爭、科技進步和公共利益的危害比一般的不當行使著作權更要嚴重。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國外企業為了保證其壟斷地位和壟斷利潤,憑借其在知識產權方面的資源和經驗積累,搶先占領科技和市場制高點,并試圖利用知識產權訴訟將與其有競爭關系的我國企業排擠出市場。近年來,國外政府和企業相繼發起了針對我國企業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的知識產權侵權訴訟,這些訴訟或在國內,或在國外進行,但都對我國企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美國思科系統有限公司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知識產權侵權案、豐田訴吉利商標侵權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與奇瑞汽車有限公司之間的知識產權爭議、INTEL訴東進著作權侵權案等。這些案件反映出外國企業在進入我國市場、謀求市場獨占的知識產權戰略。在這些案例中,不乏濫用知識產權的嫌疑。我國企業必須迅速積極應對,同時立法和司法方面也應有所作為。

2.4 著作權司法審判活動對社會進步要求的反映

司法審判活動不僅要公平、公正,對當事人受到損害的合法權益進行充分救濟,也要反映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要求。由于著作權與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著作權制度越來越具有公共政策的工具性質,因此,在著作權案件的司法審判中,也應堅持這一標準。數字圖書館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案件是近幾年新出現的著作權糾紛類型。2002年刑法專家陳興良訴國家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一案,以及我國知識產權專家鄭成思等訴書生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都屬于這類案件。

數字圖書館是網上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我國相關的著作權法律法規不健全,且實踐中高效率的著作權授權機制的缺位,導致數字圖書館侵犯著作權的現象時有發生,對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也使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數字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司法者不能使裁判結果嚴重阻礙其發展。所以在這幾個已決判例中,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官在案件審判過程中,較好地對各方利益進行平衡,使判決結果不至于窒息數字圖書館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經濟賠償的標準確立和賠償數額上?!霸诓门羞^程中,如何平衡作者和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者的利益、判定賠償的標準,是法官精心考慮的結果?!覀冇l感到,版權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作品的創作和傳播,讓公眾在作者的智力勞動中獲益,過度的保護會窒息借鑒和創新?!?/p>

3 法官司法過程的公共利益意識

3.1 法官的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

要維護版權制度實施中的公共利益,在司法過程中,要求法官應具有公共利益意識,在依照法律對個人權利提供充分救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利益。但是,許多案件并不直接體現公共利益,在這些案件中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就需要法官的利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熬W絡時代,解決信息的利用與版權保護之間沖突的原則,就是要維護多方的利益平衡。[5]”司法審判過程一方面是依據法律規定,根據案件事實對案件進行裁決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對各種存在“序差”的利益進行取舍和協調的過程。當出現兩種權利的沖突現象時,法官應考慮各權利所包含的法益價值哪個更為優越,如果對此權利的保護能比對彼權利的保護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法官就應選擇更多地保護此權利,反之,如果對彼權利的保護能比對此權利的保護帶給更多人福祉,就應選擇更多地保護彼權利。如有學者指出,從對著作權與表現自由權、著作權與隱私權、專利權與健康權、專利權與環境權四類權利基本范疇的分析,可以得出處理知識產權與一般人權相沖突時應奉行“法益優先保護”的原則[6]。

在國內外已經出現的司法判例也反映了法官們在兩種都應受到保護的權利發生沖突時,應以“法益優先”原則來裁判。如英國前自由黨領袖Ashdown訴星期天電報公司一案。Ashdown曾口授一則短信給英國首相布萊爾,討論工黨和自由黨結盟事宜。星期天電報公司隨后刊發了包含有該短信內容的一篇文章。Ashdown起訴該公司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和版權。被告以英國《1988年版權設計和專利法案》第30條批評、評論和報道時事的“合理使用”為由進行抗辯,但一審法院拒絕接受這個抗辯,被告一審敗訴。被告隨即進行了上訴,提出法院應在英國國內法之外適用《歐洲人權公約》規定的言論自由權利,《歐洲人權公約》第十條規定了每個人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該權利包括發表觀點的自由、接受和傳授信息和思想的自由,這一自由不受任何公權的干涉。上訴法院接受了該抗辯,認為,言論自由的權利有時會與版權保護相沖突,法院應審查每一個案件,確定適用的法律是否應該進行調整以和言論自由的權利相適應。于是,上訴法院取消了禁止令,允許該報紙可以繼續出版,但應彌補版權人因此遭受的損失。

法益優先是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對各方利益進行衡量的結果,審判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對沖突各方利益進行衡量、比較和協調的過程,對各方利益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利益平衡,利益平衡既是法官在司法審判中應有的一種意識,又是對案件進行裁判的一個方法。在具體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往往并不能直接分辨出一個法益明顯優于另外一個法益,當法官在各種利益之間難以取舍時,就必須對案件中所涉各利益進行衡量,使裁判結果能夠使各方利益達到平衡。從審判結果的社會效果要求來看,只有當裁判結果使各方利益得到了適當的安排和處置,社會總效益才能達到最大。尤其在法律規定明顯滯后,不可能及時對新出現的社會關系作出法律調整時,在司法中適時引入利益平衡更具有實踐意義。

3.2 司法中注意對我國重義輕利傳統的取舍

法官在案件的裁判過程中應具有法益位階意識和利益平衡意識的同時,還應重視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義輕利”傳統。在我國,儒家思想和儒家傳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在這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受到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個人利益是不受重視甚至是受到鄙視的,人們常常恥于言利??鬃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這句話是儒家思想義利觀的集中體現,這里的“義”隱含著道德的含義以及儒家學說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和社會公利的含義,而“利”就是指的個人的利益??梢娫谌寮宜枷胫?,對個人利益始終持一種壓制甚至否定的態度。認為追求個人的利益是道德墮落、人格卑下的表現。在處理義利關系時,必須堅持把義作為第一位,而個人利益無論如何也要服從于這個義。

作為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家重義輕利思想,有其可取之處,它讓人注重自我道德品行的修養,以大局為重。但把這種思想應用于法律之中,弊端就顯而易見了,首先它是一種錯誤的道德評價標準,影響了人們對正當權利與利益的追求,其次就是容易導致公權利對私權利的侵犯。所以,法官在審判過程中要摒棄這種思想,以免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侵害了正當的個人權利,最終卻達不到公共利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帆.關于憲法司法化問題的探析[J].法學與實踐,2007,(4):14.

[2]周林.信息自由與版權保護[J].電子知識產權,2007,(8):81.

[3]黃竹勝.司法權新探[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3.

[4]北京海淀區法院.對網絡侵權案件審理情況的調研報告[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3/2005/11/li964953044112115002183890178744.htm,2008-02-18.

[5]Dr.Lulin Gao.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internet era:the new frontier[J].The John Marshall Law Schoo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2006:589.

[6]吳漢東.知識產權vs.人權:沖突、交叉與協調[N].中國知識產權報,2001-11-01,(3).

版權危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伴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軟件開發與應用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應用專業軟件解決地下水環境中的實際問題,成為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更是培養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本文結合桂林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軟件教學課程的建設與推廣實例,總結分析了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軟件課程建設、內容以及存在問題,對比分析不同畢業需求下需要掌握的主要專業軟件,為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與實踐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軟件教學;課程建設

一、引言

桂林理工大學是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管理為主的高校。學校源于1956年原國家重工業部在廣西組建的桂林地質學校,歷經五改歸屬、十易校名的發展歷程,其中,1978年更名為桂林冶金地質學院,1993年更名為桂林工學院,2009年正式更名為桂林理工大學[1]。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學校地學優勢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該專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多樣性的需要,培養側重于地下水資源和地下水工程研究,突出地下水資源的勘查、評價、開發、管理學術型人才及地下水環境和地質環境監測、評價和治理,工程地質勘察、設計、施工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1,2]。學生畢業后從業適應面廣,主要從事國土資源、水利、城建、環保、煤炭、冶金、交通等部門的相關單位(如水利勘察設計研究院、電力設計研究院、煤炭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研究院、地熱開發設計院及各種工程施工單位等)以及中外合資企業、教育部門、部隊的相關領域的與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的科研、教學、管理、設計和生產等方面的工作。

經過長期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桂林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形成了一系列主干課程,包括綜合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勘察、水文地球化學、水文地質數值法、工程地質學、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工程地質勘察和環境地質學。系統地構建了集中性實踐教學課程,包括測量實習、綜合地質實習、生產實習、水文地質勘察設計、工程地質勘察設計和畢業實習[3]。

然而近幾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采用傳統學科的講授與野外實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無論是研究型機構,還是應用型單位,越發迫切的需要大量熟練操作專業軟件的人才進行專業的數據處理與分析、建設地下水環境相關的綜合數據庫(地下水水質、水位實時監測等信息),甚至是基于特定的應用目的進行軟件的二次開發,而這些恰恰是高校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4-6]。因此,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結合其在專業軟件應用課程方面的建設與推廣過程,總結分析了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軟件課程的建設與內容,揭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比分析不同畢業需求下需要掌握的主要專業軟件,為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和實踐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軟件應用課程建設

與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桂林理工大學的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保留了學科前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辦學的模式,重點針對廣西等西南巖溶地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與解決進行了專業建設與學生培養[1]。作為廣西唯一的學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連年100%。盡管該學科辦學早,教學制度成熟,師資力量強,但受計算機信息教育條件所限,該學科中專業軟件應用教學建設直到近幾年才得到重視和發展。目前,該學科的軟件應用教學主要包括三方面:圖像繪制與處理軟件的操作與應用、以地下水動力學為主的軟件操作與應用以及水文地球化學方面的軟件教學與應用。對軟件的二次開發與應用則主要以學生自學和小班研究型課程為主。

1.圖像繪制與處理軟件的操作與應用。本科學習的第二年,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了CAD軟件制圖等必修課程,需要掌握CAD軟件操作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軟件繪制水文地質鉆孔圖、地下水流等值線圖、地形圖等。第三或第四年設立GIS軟件原理與應用選修課,選用MAPGIS和ARCGIS兩款軟件作為教學工具,要求學生能利用GIS軟件提取地形圖中的點、線、面等信息,熟練進行不同坐標系的轉換。

2.以地下水動力學為主的軟件教學與應用。在學習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數值法課程的基礎上,開設Visual modflow為主的軟件操作應用課程,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適時增加與此類似的專業軟件操作教學,例如GMS等。Visual Modflow是目前國際上最流行且被各國一致認可的三維地下水流和溶質運移模擬評價的標準可視化專業軟件系統。該系統是由加拿大Waterloo水文地質公司在原Modflow軟件的基礎上應用現代可視化技術開發研制的。這個軟件包由Modflow(水流評價)、Modpath(平面和剖面流線示蹤分析)和MT3D(溶質運移評價)三大部分組成,并且具有強大的圖形可視界面功能。設計新穎的菜單結構允許用戶非常容易地在計算機上直接圈定模型區域和剖分計算單元,并可方便地為各剖分單元和邊界條件直接在機上賦值。掌握該軟件的操作與應用,有助于學生從事研究型和應用型的工作,例如,對水文地質調查區進行三維建模,根據實驗數據預測水流、水質的演化,進行有效的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等。

3.水文地球化學方面的軟件教學與應用。在學習地下水污染與防治、水文地球化學課程的基礎上,設立phreeqc軟件應用課程的教學實習。Phreeqc是一個用于計算多種低溫水文地球化學反應的計算機軟件。Phreeqc最簡單的應用就是計算溶液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以及溶液中礦物質與氣體的飽和狀態。反演模擬功能可推導和量化在流動過程中能夠反映化學物質變化的化學反應方程。Phreeqc能夠處理的反應方程包括建立礦物、表面絡合物、陽離子交換劑、土壤溶液、氣體組分單位分壓、固定壓強或固定體積氣相間平衡的物質運移反應。Phreeqc在未污染和污染環境的調查中,在實驗室、野外和區域調查中也是有用的。Phreeqc能夠調查各種自然和受人類影響的環境的地球化學反應,包括酸性礦水排放、放射性廢物隔離、污染物運移、營養物富集、含水層自然及人工修復、含水層儲量恢復、飲用水處理、室內實驗和區域含水層系統等。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該軟件的教學課程包括軟件的所有操作功能,主要以簡單的礦物平衡、混合反應、新物種的形成與逆向模擬等四個功能的應用操作為主。

三、軟件應用課程推廣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軟件應用課程的推廣過程需要考慮諸多方面,例如專業軟件的篩選、場地建設、計算機系統、軟件的版權問題等。

1.軟件篩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涉及的軟件專業性強、種類豐富、各有特色。在軟件應用課程的建設與推廣中,選擇合適的軟件進行教學尤為重要。例如,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幾個水文地球化學模擬軟件有PHREEQC、TOUHG2TOUGHT2 & TOUGH REACT、Visual MINTEQ、CHEAQS、CHESS and JCHESS和WATEQ4F等,每款軟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局限性?,F在許多高校以開設PHREEQC軟件教學為主,部分研究生課程會增加TOUHG2TOUGHT2& TOUGH REACT軟件操作。此外,由于軟件的各個開發公司不定期更新數據庫,需要操作者實時對軟件的版本進行更新。軟件應用教學的課程也相應的需要及時補充和更新,有針對性的調整課程內容或者增減相應軟件操作的課程。

2.硬件設施。場地和計算機系統要求是專業軟件課程建設和推廣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國外很多高校針對地下水學科的軟件開發與應用,單獨設立數據庫和機房,組裝多個處理器進行快速計算。國內近幾年來對計算機計算能力建設方面日益重視,例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均設立了處理器機房并進行計算。

3.版權購買。在軟件應用課程推廣方面,版權費的投入是巨大的。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的軟件,大多由國外的公司開發,費用昂貴,大部分需要進行采購,在這方面學校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進行課程建設和推廣。

四、問題與分析

近幾年來,桂林理工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軟件教學與應用課程建設和推廣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課程的建設推廣中,迫切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學科建設更多地強調通過科學研究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而專業建設則更側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兩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師資隊伍,教學質量才有保證,才可能辦出高水平的專業。在科學研究時強調學術梯隊建設,在專業建設時需要強調教學梯隊建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1]。當前的師資力量主要集中在軟件操作與應用方面的教學,在二次開發與利用,尤其是編程方面缺少人才,主要原因是計算機能力強的教師缺少專業積累,而專業能力強的教師主要是老教授,缺少計算機能力。

目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1)通過對現有的師資力量,特別是對青年師資力量到各軟件公司設立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提高師資質量,為教師創造更多的深造機會,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建設一批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師資隊伍。(2)積極引進本專業相關的專家,實現以老帶新的良好發展梯隊,為此桂林理工大學出臺了一系列引進專業教師的高薪待遇。

五、展望

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兩個重大問題。地下水作為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將對人類生存、生活、生產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課程的合理建設與人才培養,對于國家發展和地下水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1]。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對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助力。針對性的建設和推廣社會需要的軟件應用型人才,加強研究型人才的軟件開發能力建設,成為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所需。此外,具備一定專業基礎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都日益認識到掌握專業軟件的操作與應用的重要性,對于未來從事社會工作以及科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越發迫切需要學習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蔣亞萍,陳余道,程亞平,劉漢樂,夏源,黃月群,藍俊康.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實踐與探討——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J].大眾科技,2014,16(02):134-135,139.

[2]夏源,劉漢樂,陳余道.地下水數值模擬的本科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93-94.

[3]陳余道,蔣亞萍,朱義年.地方高等院?!八ぁh”學科辦學的調整、適應與未來——以桂林理工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1-2.

[4]肖長來,梁秀娟,高淑貞,蘇小四,段長春.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與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1(01):28-33.

[5]盧丹美.地下水數值模型和軟件的特點及在我國的應用現狀[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3,13(01):107-109.

上一篇:音樂基礎論文下一篇:版權保護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