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學范文

2023-09-21

生態學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西方社會生態運動的興起和蓬勃發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應運而生。對于兩者的關系,學術界存在著多種理解和說法,大致總結起來有:相異說、包含說、階段說和一致說。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 [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來,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在創造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卻是以環境的嚴重破壞和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代價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不到的影響,常常把第一次結果又取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519頁。)隨著西方社會生態運動的興起和蓬勃發展,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通過重構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開辟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視域,批判當今資本主義制度所引發的生態危機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在此背景下誕生。對于兩者的關系,學術界存在著多種理解,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以王謹等代表的“相異說”;以陳學明、王雨辰等代表的“包含說”;以周穗明、劉仁勝等代表的“階段說”;還有把二者視為相同的“一致說”。本文試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關系的爭論情況作一簡要綜述。

一、相異說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一詞最早來源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本·阿格爾在1979年所著《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一書。中國學者王謹第一次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介紹到國內,從此引發了學術界對此流派的關注和熱烈討論。王謹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是由西方綠色運動或生態運動引發的兩種思潮。“‘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綠色運動所引發的第一種思潮,由北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提出。它的基本出發點是用生態學理論去‘補充’馬克思主義,企圖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找到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注:王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評介綠色運動引發的兩種思潮》,《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6期。)“‘生態社會主義’是綠色運動所引發的第二種思潮。以聯邦德國綠黨為代表的歐洲綠色運動直接提出來的‘生態社會主義’是歐洲綠黨的行動綱領。”(注:王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評介綠色運動引發的兩種思潮》,《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6期。)由此表述可知,王瑾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視為西方綠色運動下所形成的兩種不同的思潮。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內蒙古大學的包慶德,他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一文中寫到“筆者比較贊同‘綠色運動所引發的兩股思潮’這一理解”。(注:包慶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述評》,《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二、包含說

這種觀點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是包含的關系。持這種觀點的有陳學明、王雨辰、郇慶治和曾文婷等。陳學明認為“生態社會主義與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包含后者,但并不等于后者。在生態社會主義陣營中,唯有那些帶有強烈的馬克思主義傾向的人才是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者。”(注:俞吾金:《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 西方馬克思主義卷》(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575頁。)由此可知,作者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生態社會主義陣營中比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并尋求解決路徑的一個理論分支,二者是包含的關系。

王雨辰認為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既包括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同時也包括生態主義為基礎的生態社會主義。(注: 王雨辰:《論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定義域與問題域》,《江漢論壇》,2007年7月。)郇慶治對生態社會主義作了廣義和狹義之分,更加清晰了生態社會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界限。他認為廣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研究可以概括為三個密切關聯的組成部分: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狹義)和“紅綠”政治運動理論。(注:郇慶治:《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述評》,《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年第4期。)曾文婷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書中有過這樣的表述,“通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原著的研讀和對目前國內研究現狀的分析、思考,我比較傾向陳學明教授的基本觀點。”(注: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15頁。)以上就是國內主要學者對于二者關系“包含說”的理解。

三、階段說

國內學者的這一觀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路徑:一種是以周穗明、季正矩等代表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生態社會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說;一種是以曾枝盛、劉仁勝等代表的“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說。

周穗明和季正矩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隨著西方生態運動的發展而興起的一股思潮,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大致經歷了70年代以亞當·沙夫為代表“從紅到綠”階段;80年代以威廉·萊易斯、本·阿格爾和安德烈·高茲為代表的“紅綠交融”階段;80年代末以來以喬治·拉比卡、大衛·佩珀等歐洲學者和左翼社會活動家為代表的“綠色紅化”階段。(注:周穗明:《生態社會主義述評》,《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季正矩:《生態社會主義評析》,《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兩人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代表人物阿格爾、高茲等人的理論作為生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來看,也就是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作為生態社會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來理解的。徐覺哉從地域的角度區分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他將北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作為前者的代表,而將聯邦德國綠黨激進左派作為后者的代表,在內容上,他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作為“生態社會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和組成部分,并將兩者都視為綠色運動中的激進左派。(注:徐覺哉:《社會主義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30~433頁。)

第二種觀點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曾枝盛指出“‘生態社會主義’盡管目前的趨向尚未明朗化,各界人士對它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它至少是當代西方流行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派別中激進左翼的主張,可視為當今新社會運動中的一支屬左翼的運動。”并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衍生物,具有更廣泛的號召力。(注:曾枝盛:《20世紀末國外馬克思主義綱要》,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148~149頁。)劉仁勝指出生態馬克思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生態學,生態社會主義是生態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現實的必然結果,而馬克思的生態學則是生態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初步回歸。(注:⑧ 俞可平:《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高亞春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80年代的產生階段,二是20世紀末80年代以來的發展階段,第二個發展階段中的一大理論建樹就是全面推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注:曾枝盛:《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若干問題的最新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68~188頁。)

四、一致說

國內有些學者認為二者是相同的或者只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徐崇溫在《當代外國主要思潮流派的社會主義觀》一書中所評析的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背景、發展階段、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是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一致的,把二者看成了同一內容。韓孝成在《一種西方社會主義新思潮——生態社會主義的前景》一文中雖然只使用了“生態社會主義”一個詞,但文中所論述的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背景、主要觀點都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還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奧康納的觀點做論證,可見作者是把二者看成了沒有任何差別的思想流派。

有的在文章中直接指出生態社會主義就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ldquo;生態社會主義”的危機理論淺析》開篇就寫到“生態社會主義也稱生態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的生態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新思潮,新學派。”(注: 姚何煜、王華:《“生態社會主義”的危機理論淺析》,《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論生態社會主義》同樣認為“生態社會主義也稱生態馬克思主義。”(注:王素娟:《論生態社會主義》,《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五、后記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不僅對我們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和現實意義。但是由于其誕生較晚,本身的繁雜特性致使學術界對于兩者的關系出現了多種理解和說法。筆者認為這種莫衷一是的爭論一方面與國內學者對此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有關,另一方面更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兩者本身的概念尚未有統一定論有關。什么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生態社會主義?兩者各自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給予定論的問題。因此,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兩者關系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他們各自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然而如何找到定義兩者的標準又是問題關鍵的關鍵,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重視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劉仁勝.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3〕徐崇溫.當代外國主要思潮流派的社會主義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4〕陳學明,王鳳才.西方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二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王 丹〕

生態學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我國教學體系中,高職院校是培養職業型人才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開展質量和我國職業型人才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對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管理逐漸地淘汰,尤其是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教學管理進行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在教育生態視角下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教育生態學

我國的教學改革工作,一方面給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對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以往采用的教學管理方法并不能發揮出較大的作用,進而導致教學管理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對當前的教學管理進行改進就成了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所以高職院校在經過研討后提出了將教育生態學和教學管理聯系起來這一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對教育生態學概念的分析

所謂的教育生態學,顧名思義就是指將生態和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對這兩方面內容隱含的關系進行研究的一門新學科。在這一門學科中,生態學是基礎理論,通過對生態學相關知識的傳播來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然后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教學,進而推動校園教學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

二、對教學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一)所具有的特性

教育生態學這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一門學科將教學管理和高職院校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緊密的連接,這樣就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形成了一個生態體系,在此體系中,各環節以自己的方式運轉著,但每個環節之間又具有一定的牽制作用,能夠實現有效轉換,進而促使教學管理工作處于一個平衡狀態。面對這樣的情況,本文對教學管理所展現出來的特征進行了細化分析。

第一特征:管理工作自身存在特征。高職院校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涉及內容較為廣泛,比如,對教學質量進行管理,對教育的實際運行進行管理等等,這些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和高職院校的綜合教學水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高職院校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說,管理工作的自身是十分重要的,做好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特征:高職院校內部因素特征。高職院校之所以要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促使國家發展過程中不會出現人才緊缺的情況。面對如此重要的教學管理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校園內部的其他因素也會對其產生影響,尤其是校園文化,更是會引導教學管理的走向,所以說,在教學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校園內部的各因素會對其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三特征:高職院校外部因素特征。在高職院校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過程中,教學管理還會受到社會經濟、企業崗位要求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說,這些高職院校外部的教學因素同樣會對教學管理工作產生影響。

(二)教學管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

高職院校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管理不符合實際情況。高職院校和重點高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高職院校重點在于培養技能型、實踐型人才,而重點高校則注重培養全能型人才,其教學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照搬重點高校的教學管理,導致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不符合實際情況,進而出現了與實際情況脫節現象的存在,教學管理分離的出現就這樣使教學管理其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出來,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無法通過管理工作的開展而得到提高。

第二,教學管理沒有緊跟教學模式轉變。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管理也應隨著發生改變,這樣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并沒有緊跟教學模式的轉變,導致教學管理形式化嚴重,其實質性意義并沒有發揮出來。

三、高職院校在教育生態視角下更好地開展教學管理應該采取的措施

(一)根據院校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流程,完善教學管理制度。高職院校在制定教學管理流程的過程中,可以參考重點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但不能完全照搬,高職院校應對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隱秘聯系等進行分析,然后對管理工作進行板塊分類,之后借鑒重點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中的精華,構建完善的雙向監督機制,同時還應該對教學管理的內容、管理標準以及管理職責等進行明確地劃分,這樣教學管理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還應對教學管理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劃分,將每一項教學管理工作和教學實施計劃、教學質量以及教學組織等聯系起來,將教學管理工作貫徹落實到實處,這樣高職院校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才能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才能是規范化的。

(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確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之所以要開展教學工作,一方面是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為企業提供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夠掌握一技之能,能夠在社會中找到自己實現價值的途徑。所以說,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區域經濟這一發展因素,進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才。在當前企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就出現了脫節現象。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過程中,首先就應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確定,對高職院校中的各因素進行協調,同時還應該強化教學、實訓等相關教學活動,并對教學結構進行合理設計,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此來促使高職院校開展的教學管理工作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能夠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三)采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開展教學管理工作過程中,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采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能夠促使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高職院校在制定教學管理方案的時候,應考慮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因素,應該給教師和學生留下一些自由的空間,這樣教師和學生才不會感到自己是被嚴格限制的。同時,在構建管理模式過程中,還應該加快績效方案的擬訂,通過完善的績效方案來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這樣教師才能遵守教學制度來開展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學管理的地位是無法被取代的,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幫助。因此,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就應對教育生態學進行深化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措施,在這一學科視角下有效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以此來促使教學管理工作能夠有實質性的意義,能夠有效地推動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開展,提高院校教學水平,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瑾,顏妮娜.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7(5):61-63.

[2]胡立,張放平.高校教學管理生態的主體存在方式與實踐觀照[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422-428.

[3]魯武霞.基于生態視閾重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執行力[J].成人教育,2011(10):36-38.

[4]石新軍.課堂教學管理創新策略探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16(1):18-21.

生態學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以J.H.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學為研究視角,通過對燕趙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梳理,分析燕趙舞蹈的文化生態適應。燕趙文化的產生是由歷史決定的,燕趙舞蹈的形成是受到其密切的影響而產生,這其中包含文化、歷史、環境等諸多生態因素,其文化適應在形成、發展、成熟多階段具有相互的適應性,這也是燕趙舞蹈形成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燕趙舞蹈;文化適應;文化生態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燕趙群文舞蹈生態環境研究”(項目編號:17BE095)的階段成果。

燕趙是一個地理概念。南至黃河,西至太行山脈,北至燕山山脈,東至渤海。形成以河北為中心,輻射周邊多省市的地域概念。同時又是華北平原北部的核心,因此農耕文化是該區域的主導區位。燕趙是一個歷史概念。從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區域內產生的區域文化,進而延續至今。燕昭王報復伐齊標志著燕文化的形成,胡服騎射標志著趙文化的形成,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別融入到晉文化體系、邢文化脈絡和成鄴文化。近代歷史中,燕趙地區又是“革命”的主要陣地,許多具有標志性的戰役在此發生,從而匯聚成“慷慨悲歌”的英雄群落。加之中國兩次人口的大遷徙——闖關東、走西口,都以燕趙大地為樞紐促使了燕趙文化以文化、歷史、環境為緯度,進行多元化發展,從而構建燕趙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1955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J.H.斯圖爾德在其代表作《文化變遷的理論》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其核心概念包括“文化生態適應”和“文化核心(culture core)及其余留物(remainder)”?!拔幕鷳B適應”是指“一個社會適應其環境的過程進行研究”[1];“文化核心”是指“同生存活動和經濟布列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特征群集”[2]?!拔幕挠嗔粑铩卑ā吧鐣Y構的許多方面及儀式行為”[3]。國內學者對這一概念所存在的技術體系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提出了文化適應的概念“由個體構成的不同文化群體間,由于持續而直接的文化接觸,從而導致個體或群體在文化模式上變化的現象”[4]。

區域文化的形成和創生與其對自然和文化環境的適應是密不可分的。如齊魯文化與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東文化與其地域環境是相互促進的;嶺南文化與其歷史境遇是無法割裂的。然而對燕趙文化,尤其是燕趙地區的舞蹈文化的概念構建,與其生存的環境、文化、歷史有哪些密不可分的因素?在近年來燕趙地區舞蹈作品的創作與燕趙文化之間又存在哪些必然的聯系?河北被稱作“民間舞蹈之鄉”,其多樣性的民間舞蹈,又是遵循了怎樣的文化適應策略而逐步建立?這些問題都有助于豐富燕趙地區舞蹈文化的構建,同時能夠為燕趙舞蹈未來的發展,提供較有利的佐證。

對于“燕趙舞蹈”這一概念的闡述,主要集中在以下文章。如《燕趙民間舞蹈文化對推動河北省旅游業發展的研究》一文中,將燕趙民間舞蹈等同于河北民間舞蹈,研究的主要對象也是河北地域內的民間舞蹈。這與“約定俗成”的燕趙概念相吻合,即燕趙為河北的別稱。此文第一次將河北民間舞蹈以燕趙民間舞蹈的稱謂存在于學術研究之中。此外,《革命烽火熔鑄燕趙文脈》一文中,燕趙文脈建立在“燕趙大地成為敵后抗戰的主戰場”之上,并以代表性的人物、藝術作品,以時間為序,梳理燕趙地區作為“戰場”的紅色革命題材的創作。本文以此為藍本,對燕趙的“民間舞蹈之鄉”和“敵后抗戰的主戰場”以文化生態適應的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探討。

一、地域環境和歷史遭遇奠定燕趙舞蹈品格

燕國地處北寒地區,氣溫寒冷,且經濟較為落后。有學者認為“燕文化是苦寒文化,猥瑣而局促,卞急而狷介,是由政治經濟的相對落后導致激變而產生的文化?!盵5]更有學者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燕薊為邊緣苦寒之地,故而人口稀少??梢哉f,燕趙之地的生存環境相對艱難困苦得多?!币罁h境決定論,氣候能夠決定人的體格和性格。那么燕趙地區的人民因其生活在“苦寒之地”而“易于形成一種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價值認同”[6]。因此出現了俠膽義肝的英雄情結。在李新撰寫的《悲歌慷慨 地靈人杰——論“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與生成》一文中將燕趙文化精神總結為“山川雄峻,地靈人杰”“英雄豪俊,層出不窮”和“儒學傳統,尚質求實”[7]。不僅強調燕趙文化從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衍生而來,而且從史學角度,對燕趙大地上的歷史典型英雄人物進行了總結和梳理。文章還從儒學的角度分析燕趙文化的構成,認為河北詩人能夠在詩歌中直抒胸臆,真實地表達個性思想是儒家思想和燕趙文化的契合。

此外,在河北大學賀志樸在《論燕趙文化的美學精神》中,還論證了燕趙文化與京城之間的關聯,這與河北的民間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流傳于承德的滿族宮廷舞蹈、皇室守靈人的易縣“擺字龍燈”等。文章還在京城文化和中原審美的基礎上,提出鄉土文化也體現著“慷慨悲歌”的核心精神?!凹侥?、冀北、冀東分別體現了農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8]。如徐水舞獅體現了燕趙文化的尚武精神;二人臺充滿了陽剛之氣;滄州落子體現了燕趙文化的俠義精神等。

這些因素共同構建燕趙文化的精神特質:燕趙獨特的自然環境奠定了“俠膽義肝”的精神基礎,厚重的歷史境遇發展成為“慷慨悲歌”的精神核心,多元的文化構建“剛直厚樸”市井文化氣息。

二、慷慨悲歌中的燕趙舞蹈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當時的燕國和趙國有著極為生動的描述,大致可以概括為為“雕捍少慮”“悲歌慷慨”和“好氣任俠”[9]。

首先,“慷慨悲歌”在河北民間舞蹈中有著集中的反映。如滄州落子吸取了當地武術的動作作為舞蹈姿態,如《河北民間舞蹈的文化生態學研究》中提到“滄州濱海而多鹽堿的惡劣自然環境在造成農民減產、饑荒頻仍的同時,也用豐富難點海鹽為滄州民眾提供了一條謀生之路。由于販鹽需要保鏢,這就促成了滄州本地的習武風尚……從而促使當地民眾將落子舞發展成為一種具有鮮明武術色彩的獨特民間舞蹈?!盵10]滄州地處溫帶季風性氣候,本應以農業耕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于其海拔較低,海水倒灌,形成不適宜農耕的返堿地。于是滄州人民開始販賣海鹽,在封建王朝販賣私鹽是大罪,只能夠依靠“鏢局”的保護防止官府的稽查和盜匪的搶劫。習得一身武藝成為滄州人謀生的手段,后來,滄州落子舞蹈中就融入了武術的元素。同時,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繼承·河北卷》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康熙年間,黃天霸為破一山寨,命士兵扮做賣藝人,手持鞭、棍,內藏武器,且歌且舞,上山獻藝,趁機出去武器,殺死山大王,為民除害。后人為紀念他們,就打其霸王鞭、敲起竹板,從此有了落子?!盵11]黃天霸這種為民除害的行為,能夠充分體現燕趙文化中的“好氣任俠”的文化品質。

此外,現當代藝術作品中,對燕趙的“悲歌慷慨”有著較為豐富的詮釋。如由東北師范大學創作表演的《雞毛信》是以同名電影為藍本改編的舞蹈作品。電影版《雞毛信》其淵源為華山創作于1945年7月的小說版《雞毛信》,主人公海娃“是晉察冀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眾多兒童團員和小通訊員們的英勇事跡,經作家提煉、升華、創造而成的”[12]。舞蹈中革命仁人志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質,正是“慷慨悲歌”的真實寫照。

2021年來河北本土的舞蹈創作也在紅色文化中孕育出新的作品。如河北經貿大學創作的《崗南新娘》演繹了抗日戰爭期間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老區平山縣崗南村,送男人上戰場的女人在飽經生活和精神摧殘,飽嘗家國恨、民族仇之后,咬緊牙關誓與命運抗爭到底的存在狀態。再如河北大學創作的《棋盤陀》以狼牙山五壯士為原型,表現無畏戰士在戰斗中臨危不懼,英勇阻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從主峰棋盤陀縱身跳下?!袄茄郎轿鍓咽俊庇蒙王r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舞蹈通過“狼牙山五壯士”為人物形象的舞蹈化演藝,謳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以此喚醒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燕趙舞蹈文化中的市井氣息

如果“慷慨悲歌”是燕趙文化中“超我”境界,那么“好氣任俠”卻是“本我”的自然流露?!摆w文化‘好氣任俠’,有富厚的市井因素”[13]。國家的氣象,能夠通過當時的民間文化展現出來,同時,又能夠通過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展現市井人民的生活狀態。市井氣息的流露,也是在自然和社會的變遷中逐漸形成的。

河北拉花民歌《大過門》“第二段歌詞便是講述冀中大水災中,災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的情景……災民的遭遇與井陘人民有著心理、情感的內在聯系……在拉花中得以體現?!盵14]井陘拉花舞蹈的產生,跟災民求生存、求發展的心態密不可分。河北拉花舞蹈的產生,能夠窺探到災民面對困境的樂觀精神,也是市井情感的自然流露。河北地秧歌主要流傳于唐山、秦皇島一帶,以昌黎最為典型。在對其進行田野考察時,地秧歌至今任然活態傳承。地秧歌已經成為帶有廣場舞性質的民眾娛樂活動,民眾參與性極高,仍舊保存著較為傳統的風格特征。地秧歌人物扮相基本按照我國北方秧歌“四梁四柱”的傳統樣式,但丑角卻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俺笫堑匮砀柚械暮诵慕巧?,因為沒有丑就沒有‘逗’。用當地人的話來說‘鬧秧歌不丑,就同吃飯沒肉一樣不上口’?!盵15]唐山樂亭縣地區,至今任然保留著地秧歌的特征,非傳承人的普通民眾,在丑角的塑造中惟妙惟肖,如傻柱子、丑公子等,極具滑稽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河北人民的面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心態。

舞蹈藝術作品《走山梁》,采用拉花的動作語匯,塑造了一群極具市井特色的山溝里的年輕人。舞蹈中大量采用“上山步”,是太行山脈人民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L趣的表演風格,展現出大山中人民的探索。舞蹈《走山梁》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河北山區貧民百姓的質樸生活。走出大山,就是奔向新的生活。

除此之外,作為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的河北,又地處環北京地帶,勢必受到皇族和宮廷文化的影響。作為守陵人的后裔,保定易縣忠義村的村民所舞動的“擺字龍燈”是皇族文化的延續。其龍舞道具分為十三節,是為了紀念雍正在位十三年。石家莊鹿泉北白砂龍燈在乾隆出巡時進行表演,并被賜予黃馬褂。這些宮廷文化的發展,更加能夠體現市井百姓對宮廷文化的敬畏。

四、結語

“慷慨悲歌作為燕趙文化的精神特質,是燕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的,而后人對這種文化精神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對這種特殊自然地理環境的認識?!盵16]河北地域遼闊,形成了多文化形態共存的局面,如張家口以游牧文化為主,秦皇島以海洋文化為標志,冀中和冀南地區以農耕文化為典型。還有一部分地區古時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后因自然環境的變遷,逐漸演變成為農耕。河北地域是燕趙文化的重要組成,自然環境及其變遷、社會變革、歷史遭遇共同構建了燕趙文化的多樣性。第一,河北傳統民間舞蹈能夠體現積極地樂觀主義態度,能夠展現熱愛生活,笑對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如唐山地秧歌中以丑角的表演最為典型。這也是趙文化“好氣任俠”的當代呈現。第二,河北的歷史遭遇,造就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紅色文化特征。如晉察冀革命根據地、西柏坡革命根據地等,產生了大量的男性英雄形象,促使當代舞蹈作品具有豐富的紅色基因。這也是燕文化“慷慨悲歌”的集中體現。第三,燕趙文化是河北區域文化形成的誘因,同時又是形成過程中的必然結果。距今3000多年的燕、趙兩國所形成的“慷慨悲歌”,至今仍有所延續,集中展現市井百姓的樂觀精神和革命歷史人物的紅色英雄。綜上所述,燕趙文化的產生是由歷史決定的,燕趙舞蹈的形成是受到其密切的影響而產生,這其中包含文化、歷史、環境等諸多生態因素,其文化適應在形成、發展、成熟多階段具有相互的適應性,這也是燕趙舞蹈形成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美]朱利安·H·斯圖爾特著,潘艷,陳洪波譯.文化生態學[J].南方文物,2007(02):107-112+106.

[2][美]J·H·斯圖爾德,王慶仁.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和方法[J].民族譯叢,1983(06):27-33.

[3]崔明昆.文化生態學的理論方法與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58-64.

[4]孫麗璐.農民工的文化適應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1.

[5]張京華.“燕趙文化”概念界定的要點[N].中華讀書報,2015-05-27(013).

[6]周振國,向回.燕趙慷慨悲歌基本內涵及歷史傳承[J].河北學刊,2014(06):185-190+196-197.

[7]李新,周新華.悲歌慷慨 地靈人杰——論“燕趙文化精神”的內涵與生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04):146-147.

[8]賀志樸.論燕趙文化的美學精神[J].中國美學,2018(01):263-272.

[9]二十五史(第一冊)·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5-356.

[10]邢令果.河北民間舞蹈的文化生態學研究[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7:81.

[1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繼承·河北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89:209.

[12]王建軍.《雞毛信》版本溯源及人物原型考辨[N].文匯報,2018-02-05(W04).

[13]張京華.“燕趙文化”概念界定的要點[N].中華讀書報,2015-05-27(013).

[14]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繼承·河北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89:393.

[15]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繼承·河北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89:48.

[16]周振國,向回.燕趙慷慨悲歌基本內涵及歷史傳承[J].河北學刊,2014(06):185-190+196-197.

作者簡介:李建勛(1988-),男,黑龍江齊齊哈爾市,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創作理論;孫姍姍(1981-),女,河北保定市,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

生態學范文第4篇

安世亞太提出工業再設計戰略,就是利用工程仿真手段和精密鑄造工藝創新對現有傳統工業品的設計過程和工藝過程進行優化、完善與升級。從設計源頭開始基于先進精密鑄造工藝、仿真及優化手段,進行工業品再設計,在提高工業品性能和品質的同時,使其走向集成化、輕量化和智能化,有力地推動和建立我國生態設計和綠色制造的工業模式。

一、精密鑄造的綠色制造基因

與傳統制造業的去料加工技術相比,以 3D打印為代表的快速成型技術被看作是引發新一輪制造革命的關鍵要素。精密鑄造技術可以稱為是“金屬材料的 3D打印”,并且具有弱化材料選擇性、規?;a的優勢。

相較于傳統的制造工藝,蘇氏精密鑄造工藝實現了重要的技術創新。以高精度的近凈形、近凈重和近全吻合受力狀態的能力,制造傳統工藝無法、難以或不值得加工的精密零部件,并免除后續加工,實現“無論產品結構怎樣復雜皆可制造”的目標。

“蘇氏集成精密成型技術體系”是在傳統失蠟熔模精密鑄造工藝基礎上,對所有工藝流程經過 100多項微創新而發展起來,實現了精密鑄造領域的“系統集成創新”,基本上杜絕了傳統鑄造工藝容易產生的質量問題,尺寸精度和內部質量均全面超越國內外標準。這種突破性的新工藝對綠色制造具有直接推動作用。

通過集成精密成型技術體系的應用,可以在確保產品功能和性能指標的前提下,弱化產品對材料性能的苛求,拓寬材料的選擇范圍,在組件設計過程中去除“多余質量”,實現產品及組件的減重;可獲得精確的近凈形尺寸精度與形位公差原件,減少或免除產品后續的加工或處理流程,大幅度簡化復雜精密零件產品及組件的制造工藝流程;此外,可以一次性加工制造含多個零件的組件或產品,簡化產品或組件的集成制造,達到綜合成本更低、綜合性能更高的目的。

目前,我國鑄造工藝水平低,資源消耗大,且環境污染嚴重,平均能耗為工業發達國家的 1.6倍,平均排污量是工業發達國家的 3~ 6倍。通過產品輕量化、簡化加工制造流程和提高產品集成度,可以從總體上減少資源消耗,實現節能減排,并為生態設計提供基礎支撐。

二、工業再設計:將生態理念植入工業品研發

研究表明,工業產品 80%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取決于產品設計階段,這使得生態設計和綠色設計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青睞。所謂生態設計就是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現有技術條件和原材料保障等因素,力求產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優化解決各個環節資源環境問題。

由于打破了傳統鑄造工藝的束縛,產品設計就無需采用原來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從而產生工業品的重新設計和改造,即工業再設計。工業再設計將生態理念深入到工業品研發中,形成對綠色制造的強有力支持。

如實施工業再設計,設計師可以重新設計產品結構的分離面,如無特定必要,產品部件可以設計為一體化結構,無需由大量零件構成。僅此一項改變,對當前產品的各方面都會帶來直接的改觀:性能明顯提升,全結構具有均衡的可靠性,材料可以替換至最低標準,重量下降,載重量提升,保障功能性能的前提下動力要求降到最低,成本下降,以及能耗環保指標的提升。

同時,利用工程仿真和優化技術,可以盡早進行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虛擬試驗與制造的迭代,獲得最合理的結構、最好的加工方式、高成功率的試驗以及最合理的制造裝配模式。結構和工藝集成優化設計技術將工程仿真體系、精密鑄造工藝技術體系集成在一起,實現結構力學與材料力學的最優組合,用最少的材料與最有效的空間實現結構共享,受力共擔,使“剛柔并濟”、等剛性體和等強度體的結構實現最符合價值工程的效果。

由于無需擔心不能制造,可以對當前產品的結構做大膽優化,產生與傳統結構差異巨大的產品。這種優化通過材料的重新布局和選擇,形成全新的結構,使產品具有等強度、等剛性、剛柔并濟和隨力應變等特性,并對當前產品性能、重量、材料、成本和能耗等各項指標產生跨量級的正面影響。

通過優化手段對工業品再設計,在產品組件設計過程中去除“多余材料”從而去除“多余質量”,可以實現產品及組件的減重,進一步降低自走式結構在整個運行壽命中的能耗。從已經完成再設計的大量產品來看,在維持原裝備性能,不改變裝備制造材料的前提下,通過再設計,普遍可以減少 15%~ 60%的裝備質量。

工業再設計是在“精簡”的基礎上實現更為卓越的功效,這種精益設計往往能讓我們事半功倍。航天某院一武器系統,通過再設計將殼體重量降低了超過 50%之后,在動力系統明顯落后的情況下,實現了該武器系統在航程、航速和精確性方面全面超越仿制對象。

三、打造綠色設計制造一體化示范工程

工業再設計是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一體化的有益探索。安世亞太工程仿真技術、工業再設計方法與蘇氏精密鑄造工藝的結合,將徹底打破產品設計與生產的藩籬,并且在實踐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目前,安世亞太與蘇氏合作打造的工業再設計體系已建設了以精密成型制造為中心的精密制造產業園和精密制造模范工廠。通過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共同研發模范工廠的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設備和工裝,攻關鑄造領域的生態設計、綠色工藝及裝備技術一體化集成,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讓和成果商業化一體式的產業鏈條,最終面向軍工、通用航空航天、汽車、能源、通用基礎零部件設計制造等行業,提供一體化和輕量化再設計及技術支持服務。

基于“集成化、輕量化和智能化”設計理念開展產品設計,基于工程仿真進行模擬計算分析,基于精密成型技術進行產品生態工藝設計和成型制造,工業再設計體系將綠色生態理念和要求貫穿于產品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全過程,從而打造工業品綠色制造的創新示范工程。IM

生態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

基金項目:校服務地方專項課題“全域旅游視角下武夷山旅游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XD201710S)。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正因如此,人們的旅游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以往單一的旅游類型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積極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才能夠讓游人達成所愿。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能夠正確理解生態農業、農業生態旅游,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構建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
一、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的概述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這一個概念,是在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它以傳統農業為基礎,融入了當代科學技術,可視為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式。社會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國民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黨和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生態產業,頒布了相關政策措施,旨在推動生態產業建設與發展。此種情況下,高度重視并且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可實現糧食生產與其他不同類型經濟作物生產有機結合,一方面保證農業生產符合時代特點,積極且良好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維護生態環境,促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動態平衡[1]。

(二)農業生態旅游

新時期所形成和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為農業生態旅游,它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借助農村自然環境、農村生產活動等來創設旅游項目,為廣大游客提供多樣化的旅游服務及產品,以便滿足游客旅游需求。通常情況下農業生態旅游主題以田園景觀、鄉土人情、民風民俗等為主,無論是工藝設計還是旅游項目都注重生態化、自然化特點的呈現。如此不僅能夠滿足游客參與多樣化旅游項目的需求,還能夠促進我國旅游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然,為了能夠達成這一目的,需要以生態農業為前提,創設適合的旅游方式,即可打造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旅游體驗。
二、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的產業鏈構建的現實意義

(一)產生新的創收增長點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喜愛旅游,并且越來越注重多樣化旅游體驗。近年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趨于穩定,這一方面說明了人們的旅游需求正在悄然改變,另一方面說明了基于生態農業而打造的生態旅游逐漸成為人們旅游的新方式、新選擇。它是生態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通過前期一系列的調查研究,詳細了解游客的需求,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創設適合的、可行的旅游項目,如自然景觀的呈現、農村生活體驗等,以此來讓人們擺脫繁重的生活壓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使之能夠在旅游途中放松身心,同時讓游客能夠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進而能夠重視自然,促使國民能夠逐漸增強生態環保意識[2]。農業生態旅游擁有廣闊的市場,發展潛力較大,其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二)豐富生態旅游資源

農業生態旅游運作是以現有農業資源為基礎,對生態農業進行合理規劃,基于生態原理,利用生態農業技術手段來創設旅游項目及相關產品??梢哉f,農業生態旅游是生態理念與生態技術的完美結合,呈現具有美感、藝術感的農業景觀及產品。與其他類型的旅游相比較,可發現農業生態旅游是緊緊圍繞“生態”展開的,無論是旅游景觀呈現上,還是旅游產品打造、旅游服務提供上,也正因如此才能夠讓游客感受農村的樸實,體會生態自然之美、享受綠色環保產品。這充分說明了基于生態農業來進行旅游開發,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農業資源,與其他類型旅游相比,農業生態旅游可提取利用的資源較為豐富。

(三)推進生態農村社區建設

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生態農業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又因為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程,在積極推進其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注重農業生態旅游的打造,則可以指導農民參與其中,優化生活環境、加強文明建設、開發農村特色產品等,以便呈現多樣化的旅游產品、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滿足廣大游客的旅游需求。與此同時,生態農村社區建設也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且得到良好的發展[3]。所以,農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生態農村社區建設。

(四)提高生態農業經濟效益

農業生態旅游的本質是對生態農業形象進行整合。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生態旅游的打造,可讓廣大游客深入到農村地區,在體驗生態旅游項目的過程中對農業品牌產品予以了解、喜歡及購買。農業生態旅游可促進當地農作物品牌的打造,帶動農產品市場發展,提高農作物或農副產品的銷售量,提高生態農業經濟效益。
三、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的可行性路徑

無論是從促進我國農業發展還是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視角來講,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都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要結合當地農業建設與發展實際情況,探究可行性的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建設之路。

(一)加強產業鏈經營體系的構建

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的構建,需要有經營主體參與其中,支撐起整個產業鏈,并且為了推動整個產業鏈良好運作,要提供相關資源支持,以便規劃方案落到實處,對農村地區進行深度開發,形成生態農業,推出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吸引更多游客來此體驗旅游服務及產品。為此,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進,其次需要農民合作社的加持,最后需要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個人的參與。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積極推進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一方面能夠讓越來越多的游客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逐漸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能夠引導游客深入地了解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并予以大力支持,以便享有綠色健康的農作物。當然,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積極構建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也就是當地政府要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應當正確認識到生態農業長遠發展的意義,根據本地區農業生產與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政策性意見,支持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構建,組織各方力量參與其中。為了能夠穩步推動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政府還要發揮招商引資的作用,為其擴充資金,通過整合和利用資金來打造產業鏈平臺,實現旅游服務、旅游產品一體化,讓游客能夠來此欣賞自然美景、享受美食、體驗農耕等,如此即可持續推動生態農業及農業生態旅游持續且良好的發展[4]。

2.農民合作社的培育

生態農業近年來的整體發展形勢相對良好,同時在有關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要與農民合作社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農業生態旅游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與參與。農村合作社代表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在推動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培育,與農民合作社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參與到農業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中來,如創設農家院、生產農副產品等,提高農業生態旅游服務水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3.國有、民營企業及個人等的培育

為了能夠支持和推動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建設與發展,還可以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個人引入其中,通過提供豐富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和推動生態農業建設、農業生態旅游開發,使得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更加穩固、完善,通過各個環節的良好運作,創造較高經濟效益,帶動農業發展、旅游業發展,也能夠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個人帶來經濟效益[5]。

(二)加強產業鏈戰略聯盟的構建

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在有經營主體支持的情況下,為了使之能夠良好地運作與發展,還需要積極構建產業鏈戰略聯盟,這其中包括動因分析、基本條件滿足、主要方式及任務規劃。

1.產業鏈戰略聯盟動因分析

產業鏈聯盟構建與否直接關系到旅游結構是否完善,直接影響旅游發展。所以,在積極推動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發展之際,應高度重視產業鏈戰略聯盟的構建。首先,需要明確影響產業鏈戰略聯盟構建的動因。對比分析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其他類型旅游,兩者之間雖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對來講農業生態旅游的內容更為豐富,只有農業資源合理且有效的整合與應用,打造滿足游客多樣化旅游需求的旅游項目,才能充分發揮生態農業的優勢,吸引廣大游客。所以,產業鏈戰略聯盟構建的主要動因是能否合理整合應用生態農業資源、能否打造吸引力極強的旅游項目。這需要組織者、經營者在規劃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戰略聯盟的過程中注重做好前期調研,鎖定目標群體,要深度分析、詳細分析目標群體的旅游訴求,結合現有的農業資源,整合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項目,同時注重提高旅游服務水平[6]。

2.產業鏈戰略聯盟的基本條件

實現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的科學構建、有效發展,在產業鏈戰略聯盟構建的過程中注意滿足其基本條件。其一是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因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關系到當地農業是否能夠良好發展、生態農村建設是否能夠實現。所以,政府部門應當從長遠發展的視角來正確認識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的現實意義,積極發揮領導作用、指導作用,通過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來支持和推進產業鏈戰略聯盟的構建。其二,因通常情況下發起人為農業生態旅游經營企業,若其經營狀況良好、資金雄厚、信譽良好,便更能夠支撐起農業生態旅游,避免開發過程中出現過多的問題?;诖?,政府方面應注重對合作對象進行篩選,調查了解合作對象的運營情況,綜合評估合作對象是否能夠支撐起農業生態旅游,進而與之構建合作關系,推動農業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

3.產業鏈戰略聯盟的主要方式及具體任務

農業生態旅游開發與構建過程中,單一旅游經營企業難以支撐整個項目落地。因此,在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的過程中,推進產業鏈戰略聯盟應明確主要方式及任務,以便有序推進戰略聯盟,例如,戰略聯盟方式上以多方參與為主,設定參與標準,符合標準要求的投資方即可參與到產業鏈戰略聯盟中來。因產業鏈戰略聯盟主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或者問題產生,需要劃清聯盟主體的任務,如設置與出資額相匹配的責任、利益,以便所有戰略主體都能參與到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中來[7]。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有所調整,從高速發展國民經濟轉變為中高速發展國民經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態建設上。在這一特定的時期,積極推動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能夠響應國家政策,更好地維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能夠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同時促進我國農業持續且良好的發展。所以,當地政府應大力支持,并且在農業生態旅游建設之中發揮指導作用、領導作用,構建產業鏈戰略聯盟,借助多方力量來推動旅游開發與建設。
參考文獻

[1] 祖鵬.休閑養生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鏈融合互動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2019(11):37-39.

[2] 郭萌,王怡.陜南秦巴山區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耦合協調發展戰略[J].江蘇農業科學,2020(2):19-25.

[3] 郭淑梅,許愛萍.鄉村振興視角下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集群化發展路徑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9(2):42-47.

[4] 王云華.“雙生”循環系統下的生態農業與鄉村振興路徑探析:基于生態與經濟的視角[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50-160.

[5] 易勤芳.休閑養生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鏈融合互動機制研究[J].南方農業,2021(11):157-158.

[6] 臧傳軍,周萍.我國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0(4):174-175.

[7] 韓喜紅.基于甘蔗產業鏈的我國東南沿海省份生態旅游村建設研究[J].甘蔗糖業,2021(3):102-105.

上一篇:生態系統論文下一篇:生態園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