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

2023-03-20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議

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對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以往傳統的生產方式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破壞了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影響子孫后代的利益。這些環境問題都與森林資源減少有著密切關系,開展森林環境的修復工作及植被恢復和生態環境重建工作尤為重要。

我國也曾先后確立了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對于加速實現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起到了恢復生態環境的巨大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植樹造林的工作是造福于后代的工作,是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任務。植樹造林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可以改善空氣質量,可以預防沙塵暴,能減少一些人們的呼吸道疾病。我國的生態林業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要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積極響應我國的建設生態文明目標,在思想觀念、行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對策,以促進全體人民攜手保護環境,推進生態建設,促進美好生活目標的順利實現。

1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

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維護自然資源,保護地球的重要舉措。林業資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態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長期發展的保障。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更加關注精神文明,熱衷于地球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工作。人類破壞自然而導致自然生態的惡化,例如:人們的亂砍亂伐、開山采礦、工廠排污流入河流、汽車尾氣等,人類的各種索取、活動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負擔。只有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珍愛環境,才能實現共贏,長久地生活發展下去。

從生態保護的方向來看,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互相輔助,缺一不可的。從林業產業建設角度來看,森林的綠化效果與人們所生活的環境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對林業資源進行大量開發的時候,植被綠化率以及覆蓋率也會隨之減少,從而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環境污染、空氣質量降低以及環境受到破壞等,最終也會對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

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的建設之間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要想發揮林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就必須對森林進行大面積的種植,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林業資源的取之不盡,才可以加快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就是林業產業的發展,對林業生態進行建設不僅可以調節環境還可以降低污染,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業產業發展必須與林業生態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產,也會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我們應意識到生態危機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是相互聯系的。只看重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忽略林業生態的建設,導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林業生態的建設對生態環境具有促進作用,只有加大對林業生態的建設,才可以很好的保護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調節氣候以及對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在林業產業發展階段,除了重視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更應該重視林業的生態效益,加大對林業的保護以及維護。

2 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分析

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國家也加大了對林業生態的建設工作,使我省的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的惡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進生態環境逐步好轉。但是,我省的林業生態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影響林業產業的發展。比如:林業分布不均衡、經營水準較低。消耗巨大森林資源、缺乏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投入、林業改革較為遲緩等,導致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舉步不前。

人們往往由于林業建設的不確定性而放棄對林業建設中資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導致人們不管是生態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相應的差異感,生態效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另一方面來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是林業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林業產業要想獲得快速的發展,必須加強對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林業建設是林業資源發展的基礎以及前提,如果沒有林業資源的建設,一切都是妄談。

2.1 林業生態工程及其作用簡述

林業生態工程是指依據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設計、建造與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其目的是在滿足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需求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還在林業生產過程中達到一種和諧、具有較高綜合效益的發展關系。

2.2 林業生態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

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迅速,對于林業也是有多方面的需求,而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矛盾,不相適應。林業生態工程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非重點區域的林業工程項目建設科技含量較低,片面的純林種植,“外來樹種”引種少;樹種結構不合理等。森林覆蓋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蓋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嚴重。由于傳統思想和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往往把林業只當作產業或一般的經濟來看待,忽視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 促進林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措施

3.1 加大生態教育,提升生態素質

生態素質的高低對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直接影響,要加大對林業生態意識教育,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態素質。運用各種方式宣傳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們能夠踴躍參加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全社會人們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

3.2 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基本觀念。以人為本。加強資源供給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發展林業生產和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在林業發展中,妥善處理好生產林業經營者的投資關系,切實維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要樹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尊重自然規律,盡快做好林木恢復,發展林業建設。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努力維護林業資源建設,樹立良好保護環境思想。

3.3 改進林業生產方式

林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多個方面的相互調節以及資金支持,所以,要不斷擴大林業資源資金投入渠道,通過社會參與以及政府支持等多種形式建立具有多元化特點的林業體系。要把林業生態文明的建設放到區域或者社會當中進行規劃,充分意識到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推動林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3.4 加強林業法制化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就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加大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以此來提高森林綠化的覆蓋率。要對林業進行法制化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依法治林,保護林業資源,推動林業產業化發展。

3.5 完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維持生態平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前期要做出林業建設的整體規劃,以大局觀念全面實施生態建設,完善林業整體規劃與布局,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狀況提出針對性措施,從根本上治理林業環境。

3.6 政府給予支持

在林業建設上,政府的資金、人力以及技術上要予以支持,在林業的生態建設與保護項目上要高度重視,優先撥款,以保障建設的資金充足,更好的開展工作。

3.7 重視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管理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我國重要戰略,各部門在管理工作上一定要認真執行、切實落實,融合各部門共同協助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加強林木的恢復,根據地域具體情況對長江區域的林業生態著重維護,加強水土流失的治理,配合水力部門做好工作,確保林業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

3.8 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宏觀調控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政府和人們共同努力建設和維護,堅持維護生態平衡,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以合理、科學的手段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實施,在生態環境良好的狀況下,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實力。目前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在眾多公益項目上也取得進展。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青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在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工作上著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保障林業與環境之間互相協調,促進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4 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深入發展,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業生態工程總的發展趨勢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等生態環境保護目的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區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經濟體系,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向著可持續方向發展。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現代林業和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門新工程。它不僅是從單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來進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研究林業發展的措施,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總之,林業產業的發展和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在今后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有機結合它們之間的關系,使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能夠相互促進,既可以推動林業產業發展,也有利于生態的建設,增加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朝暉,王麗敏.論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與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7(2).

[2] 李大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建議[J].綠色科技,2011,12:6-8.

[3] 郭永庭.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原理及未來發展趨勢[J].資源·生態·環境,2007(5).

[4] 李永存.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綠色科技,2018(15):179,182.

[5]譚書嶺.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30).

[6]劉曉立.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的思考[J].農家科技,2017(9).

[7]李翠秀.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分析[J].農家科技,2016(11).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已列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濕地生態為載體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從而系統全面地保護區域生態安全是目前探索濕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內蒙古巴林左旗位于大興安嶺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西遼河一級支流烏力吉沐淪河貫穿全境,這里是松遼平原的重要生態涵養地,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上京遺址所在地。針對巴林左旗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以烏力吉沐淪河為核心,建立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形式,并結合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形成“一山一河”的保護內容,明確生態保護紅線,以此為骨架形成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對保護我國重要的遼文化遺存、保障西遼河生態安全、推動地方生態轉型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全域生態保護;國家濕地公園;多規協同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04?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YU Xuejing, MA Xiaolin, GUO Ling

引言

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提到了一個新高度;國家“十三五”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年規劃,并設專篇布局,提出全面保護、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人類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邁進的重大決策。濕地作為“地球之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構成要素,具有蓄水防洪、調節城市小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2]。

近年來,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國際重要濕地、濕地保護區、濕地保護小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其中國家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有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836處[3],其中河流型國家濕地公園是我國內陸濕地公園中最常見的一種。河流型濕地公園是以河流型濕地為濕地主體,以河流水系(或以河流水系形成的庫塘)為主要水系的濕地公園[4]。本文以內蒙古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這一河流型濕地公園為載體,探索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如何通過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從而達到全域生態保護的目的。

1 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時代背景

1.1?“全域”語境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國家要求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多次出現,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地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堅定了我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我們樹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5]。

1.2?“全域”語境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學術探索

近年來,隨著全域旅游、全域醫療、全域文明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全域”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新語境?!叭颉笔且环N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導向和路徑,其意義在于站在更高的起點上統籌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可持續,強調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各項功能,使其向著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意義的系統工程。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全民共同參與、各行業積極融入、各部門齊抓共管,從而真正實現綠色共享?!叭颉闭Z境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代表了一種統籌的思想,體現了大局觀念。其核心在于對全部有利于生態文明發展的資源進行整合評估,將能夠利用的優勢、能夠培育的產業要素整合在一起,在空間上形成不同特色的生態業態集群,盤活全域生態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綜合效益,最終形成全域生態建設的格局[6]。

1.3?“全域”語境下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實踐

自2012年以來,山東省招遠市按照“全域行動、整體規劃,示范帶動、分類實施”的原則,編制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財政資源向農村傾斜,農村環境向城市看齊,將全市724個行政村全部納入藍圖,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目前,招遠全市90%以上的村莊人居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躋身全省“城鄉環衛一體全覆蓋示范市”的行列。2017年9月,甘肅武威市涼州區開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以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為突破口,以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預防和整治并重,深入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并出臺了《涼州區全面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落實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只重視生態建設,而忽視了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廣泛性;只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而忽略生態管理,導致治標不治本;只將生態行政區(生態省、市、縣等)的創建作為工作重點,而沒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7]。

2 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基本邏輯

2.1?基本思路

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是以“保護”為綱,立足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劃定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明確生態功能區,構建生態保護格局。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既是落實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手段之一,又是建立底線思維、推動“多規合一”空間規劃的有效途徑。

2.2?地域范圍

近年來,在流域尺度上開展生態保護工作逐漸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關注。流域指的是在一定地形界限范圍內收集雨水或有一條河流、水系灌溉的區域。流域可以體現一定區域內水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的特征,它是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當地社會經濟、建設良好生態秩序和提高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基本單元[8]。在流域尺度上建設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就是要以流域生態學為基礎,從全流域的視角對環境保護和區域資源利用進行規劃建設;就是要改善和協調區域內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促進生態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落實流域一體、設施一體和要素一體。

2.3?體系架構

濕地是依托流域存在的生態系統,在保障流域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濕地生態系統的水文調節和循環功能,在凈化水質、蓄洪抗旱、抵御洪水和減輕徑流等方面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是流域生態功能得以體現的重要組成部分[9]。本文主要探討的便是依托濕地生態系統,在流域尺度上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過程。這是一個自下而上、以點帶面的過程,其要點包括:以整體保護為綱,選取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載體(國際重要濕地、濕地保護區、濕地保護小區和國家濕地公園等),劃定流域一體化的保護范圍,形成以流域為紐帶的保護地網絡,進而全面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見圖1)。通過“點—線—面”層層遞進,最終形成完整的流域生態保護體系[10]。

3 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實證研究

本文以內蒙古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為例,研究探討依托濕地生態系統,在流域層面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過程。

3.1?濕地公園概況

內蒙古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巴林左旗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生態區位,其境內的主要河流烏力吉沐淪河屬于西遼河上游,其生態系統對我國東北西遼河流域的水源涵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來過度放牧、森林砍伐等導致了河流斷流、土地沙化、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環境日益惡化。為搶救性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巴林左旗先后申請了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鍋山國家級地質公園和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見圖2)。

3.2?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路徑

3.2.1?劃定流域一體化的規劃范圍

本次濕地公園總體規劃邊界的劃定,在遵循 “生態系統相對完整、管理可行、用地無爭議”原則的基礎之上,從流域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形成了以山脊線、道路、堤壩、用地邊界、行政邊界組成的規劃范圍(見圖3)。

規劃范圍內包含了兩條主要的河流及一座水庫。其中烏力吉沐淪河是巴林左旗第一大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該旗全境;沙里河屬于烏力吉沐淪河的支流、巴林左旗第二大河流;沙那水庫是巴林左旗境內唯一的水庫。兩條河幾乎流經了旗內所有鄉鎮,是該旗人民生產生活的唯一水源。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保護優先,保護兩條河流生態系統,對維護巴林左旗人民的水源安全、完善整個巴林左旗水生態安全網絡、發展國民經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規劃將沙那水庫、沙里河及烏力吉沐淪河的大部分區域劃入濕地公園的規劃范圍,并分五段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分別為沙那水庫上游段、沙那水庫段、烏力吉沐淪河段、沙里河城區段和沙里河上游段(見圖4)。

流域一體化規劃范圍的劃定,是做好以烏力吉沐淪河流域濕地為主的濕地公園保護工作的基礎。有利于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保護半干旱地區稀缺的濕地資源,進而完善西遼河流域的濕地保護網絡,達到全域生態保護的目的。

3.2.2?規劃范圍內的多規協同

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范圍呈窄長形,涉及巴林左旗境內的三山鄉、富河鎮、碧流臺鎮、十三敖包鎮、林東鎮、查干哈達蘇木等6鄉鎮(蘇木),遼代皇城所在地—遼上京遺址部分區域也屬于規劃范圍。此外,濕地公園兩公里范圍內涉及了巴林左旗境內的96個村莊(嘎查)。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因此成為一個集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和城鎮生態系統等幾個生態系統于一體的復合體,與“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形成了巴林左旗“一山一河”的全域生態保護格局。因此在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中要從全域的角度出發,踐行多規協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協調發展,系統性地解決目前區域面臨的問題和矛盾。

落實“多規協同”的關鍵是要做好濕地公園內土地利用的協調。綜合濕地公園涉及到的農林、國土、水利、環保、規劃等相關部門的意見,確保濕地公園內土地權屬無爭議。同時要處理好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為重點。將裸地全部變為林地,以更好地發揮水源涵養的功能,減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改善濕地公園的生境;對分布在保育區的林地進行嚴格的封育保護,嚴禁與濕地保護無關的其他任何活動;沙那水庫以南的部分永久性河流四周土地調整為洪泛平原濕地,增加動植物棲息地面積。

3.2.3?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

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是完善濕地保護網絡、進而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基礎性工作。規劃采用以生態技術為主要特點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方式。

在生態保護方面,分別從水系與水質保護、水岸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等方面入手,踐行流域生態保護[11]。(1)水系與水質保護:從巴林左旗全域的角度,對水資源進行協調規劃;對直接影響規劃區水生態安全的區域,通過封禁的方式進行保護,以保證良性的自我修復和生態循環;杜絕無序的引水活動,合理營造水岸生態系統,提高水體自凈能力[12]。(2)水岸保護:對現狀良好的水岸生態系統進行嚴格保護,維護其生態功能的有效發揮。因地制宜地進行結構完善的水岸生態系統的重建、恢復和修復。水岸生態系統保護建設應該以鄉土植被為主,嚴格限制外來物種的引入。(3)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保護:分別對鳥類、魚類、兩棲、爬行和哺乳類動物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進行野生動植物檔案管理建設。同時為加強濕地公園內濕地資源的實時監管。

在生態恢復方面,從山體植被修復、水岸修復、棲息地恢復等幾個方面采取不同的針對性措施。(1)山體植被修復工程:對直接影響水質的第一山脊線內的山坡進行植被修復,達到固定泥沙、減緩水土流失的目的(見圖5)。(2)水岸修復工程:采用生態駁岸,對河道沖刷嚴重的可在駁岸近水部分采用疊石護岸,使規劃區的水岸既滿足防洪要求,又滿足基本的生態要求。(3)棲息地恢復工程:對沿河因生產生活引起明顯面源污染的區域進行生境修復(見圖6)。避免出現由于人為活動擠壓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搶占野生動物的生存資源的現象,實施生態移民,清理人為干擾、修復生境,為野生動物提供最佳的棲息生境。

3.3?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的作用

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是西遼河上游重要的河流型濕地生態系統,現狀生態系統相對完整穩定,具有很強的自然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但脆弱性也十分明顯,通過在河流主干道建立濕地公園的方式,在流域層面開展全域生態保護,對整個巴林左旗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3.1?以生態保護推動產業轉型

依托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是巴林左旗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加強以濕地為重點的生態紅線保護,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做好巴林左旗“生態+”的文章,逐漸走出一條生產、生活、生態良好互動并進的綠色發展新路[13]。

3.3.2?以生態保護推行新型城鎮化

以流域濕地生態為載體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可以形成生態、生產、生活有機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方式[14]。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補償方式實現農民生活與生態可持續,以生態旅游的發展轉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增收途徑等。

3.3.3?通過生態共建實現效益共享

以全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為目標,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措施,將生態保護的效益在全域共享。通過全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打造工程提升區域環境質量;通過國家濕地公園的開放和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和設置,帶動提升區域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促進一三產業融合,增加村民就業機會,帶動全民參與。這種方式克服了人為的行政區域邊界障礙、進行全流域經濟和環境一體化規劃布局,是探索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新要求[15]。

4 結語

建立內蒙古遼上京國家濕地公園,是巴林左旗依托境內的烏蘭達壩山和烏力吉沐淪河這“一山一河”打造全旗域生態保護格局的重要舉措,同時對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屏障功能完善和國家文物遺址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6]。

從體系的視角出發,依據濕地公園所處流域生態系統的特點,劃定流域一體化的濕地公園規劃范圍、遵循多規協同的規劃思路、運用流域生態保護與恢復技術手段等,多管齊下,致力于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來保護和恢復流域生態環境。規劃按照流域生態系統的系統性、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全面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為生態文明背景下,逐步實施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進而構建全域生態保護體系提供一種思路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17-10-27).[2017-12-28].http://www.xinhuanet. 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王學雷,蔡述名,曾艷紅.湖北省濕地的保護與利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2,11(5):437-441.

[3]國家級濕地公園名錄[G/OL].(2017-06-15)[2017-12-28]. http://www.shidi.org/lib-reserves-park-list.html.

[4]胡可濤.“全域化”戰略思維下的徐州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淮海文匯,2016,6(6):41-49.

[5]李曉江.生態文明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J].小城鎮建設,2014(12):14-15.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4.12.001.

[6]鄧小明.河流型國家濕地公園功能區規劃方法探析[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5,11(1):4-6.

[7]鄧毛穎.統籌城鄉推進全區域公園化戰略——增城市綠道規劃建設與效益分析[J].小城鎮建設,2010(10):22-25.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0.10.001.

[8]王學雷,許厚澤,蔡述明.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與流域生態管理[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5):564-568.

[9]李孟穎,袁琳.天津薊縣公樂亭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規劃設計[J].小城鎮建設,2010(3):24-29.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0.03.004.

[10]楊海樂.構建新疆阿爾泰兩河流域生態保護體系:特殊性、重要性與已建保護地的空間格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5):260-264.

[11]王靈艷.湖北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7(20):42-46.

[12]向穎,戴彥.西南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初探——以四川省達州市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3(11):86-91.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3.11.012.

[13]趙杰.淺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2(8):130-132.

[14]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Z].2014(6):32-48.

[15]劉玉龍.生態補償與流域生態共建共享[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16]呂慧芬,杜明凱,劉珊珊.低碳理念下內蒙古小城鎮總體規劃探索——以多倫諾爾鎮城市總體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6(12):33-3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2.008.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而生態治理越來越走向法治化軌道必將成為今后重要的治理方式,同時生態法治化也是推動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通過梳理并闡釋國家對西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的規范文本及其釋義,透視國家對黃河流域發展的理念轉變,進而指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存在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沒有充分體現生態法治體系化發展的理念,缺乏地方立法對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實,環境政策沒有與其他政策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再從健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規范體系出發,實現法律與環境政策之間協同保障生態環境,達致環境政策一體化實施的目的,進一步完善法律規范與環境政策協同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黃河流域生態法治化保障進路。

關鍵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法治化;環境政策一體化;黃河流域協同治理

文獻標志碼:A

一、從西部生態保護透視國家對黃河流域發展的理念轉變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9年9月18日上午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突出了法治生態治理、法治生態保障的重要性。從地理位置看,黃河流域生態法治保護涉及東中西部地區的生態法治一體化規制。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是對多年來生態治理問題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將環境治理問題提到了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一體的高度,是對人類日益需求美好生活的積極回應。

2006年國務院同意批復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為“十一五”規范)對“生態保護和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提出要求,特別是針對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提出制度性安排,對生態保護重點工程予以明確,并對修復森林草地公頃數制定了量化指標。其中,在針對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問題上,“十一五”規劃提出“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發展理念??梢钥闯?,當時國家對生態保護理念,并不是以“保護”作為重點,而是將生態資源的“開發”與“節約”提到并重的地位。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難具體把握“開發”與“節約”之間的度量關系。盡管可以看到,西部地區的第一個十年,是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的時期,但是這樣的生態保護理念,勢必會對后來環境惡化埋下隱患。

以西部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對黃河流域保護為例,2008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將“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梢?,國家對于西部地區生態保護理念的轉變,即從“開發與節約并重”轉變為“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但是針對黃河黑山峽河段重點水利開發工作,使用的是“加快”該地段的開發,同時也沒有健全與之配套的保護制度。所以在具體的黃河流域資源開發與保護工作中,并沒有深入貫徹生態保護的理念。事實上,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其實質是指兼具“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效合一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針對具體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該正確平衡好自然資源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度”,這才是真正實現生態法治化治理的關鍵。

《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818個縣域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2018年與2016年相比,生態環境質量變好的縣域占9.5%?;痉€定的占79.1%,變差的占11.4%”。不難發現,從2016年到2018年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整體變差了1.9%。進一步研究后發現,在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問題上,破壞的速度要略微超過保護的速度。無論對環境資源進行怎樣的保護,都會對后代人的代際利益造成影響,“子孫后代所繼承到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就會降低”。這就需要正確處理好資源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平衡,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保護好子孫后代的代際利益。不能對自然資源一邊開發、一邊保護,又一邊破壞。

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2年印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為“十二五”規劃)到2017年印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為“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國家對生態保護問題的重視。特別是“十三五”規劃將“十二五”規劃中的“生態環境”一章改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突出了國家對生態保護的理念已經上升至“生態安全”的高度,特別凸顯的是對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將黃河中上游納入重點生態工程,使國家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此外,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以“堅持綠色永續,建設美麗西部”作為生態發展的原則,強調了對黃河上游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的力度,形成了開發與保護相銜接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再一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將其置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同等的地位,共同構成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從而豐富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涵。2018年3月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進一步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不僅實現了從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的轉化,提升了生態文明概念的法律地位,也會對憲法上的觀念、權利、制度及其實施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對環境憲法自身體系而言,豐富了憲法中國家環境保護義務規定的有限性和生態文明建設職責的局限性,甚至是完善了憲法中人權保障;另一方面,對部門憲法而言,使其成為了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為下位法在生態文明法治領域立法起到規范和引領作用,特別是憲法環境條款的內外規范結構對環境法律規范的影響。

2019年9月,中央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納入區域協調國家級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黃河流域的跨區域性,決定了其肩負探索流域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旨在為全國跨區域河流流域協同治理提供可供復制的經驗,從而推動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凸顯出國家對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問題的重視。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該以生態法治體系化構建為重心,用法治的方式推動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平衡,將生態發展納入法治的軌道,從而實現依憲、依法保護與發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二、黃河流域之生態法治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充分體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法治體系化發展理念

生態保護法治體系化的構建是實現新時代下黃河流域法治生態化的價值目標,也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對西部地區生態保護理念的梳理,可以看到,雖然在法律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中有“生態保護”“生態環境”“生態安全”等概念,但是缺乏可以具體實施的標準以及法律責任部分的規定,使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形同虛設。

其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缺乏對生態文明理念的構建。生態相對于環境而言,是一個更高層級的概念,因為生態“既關注各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性,也重視環境要素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資源要素割裂開來保護的理念,不利于實現生態整體性保護。自然資源要素范圍大小的限定將直接影響生態保護的整體性與全面性。黃河流域被譽為中國的“能源流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礦產資源。我國環境法律規范采取以環境保護要素為對象的立法模式,例如,針對黃河流域的資源保護與發展涉及的中央立法有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礦產資源法等。這種立法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在看到生態資源各要素獨具特性的同時,沒有注意到生態資源之間所具有的共性。導致在具體考慮生態資源各要素實現目標價值的時候,沒有將其他生態資源的要素考慮其中,如此,將不利于對整個黃河流域生態資源的系統性保護,更不用說對后代人享有生態權益的保護。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告別傳統的以生態資源要素分類的保護理念,不再受制于人類對于生態資源要素認識的局限性。

其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制度構建不完備。在全國一系列空間發展戰略中,從上至下依次是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空間一體化。與黃河經濟協作區一體化發展不同的是,“黃河流域尚無東中西部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而國家其他空間發展戰略彼此之間簽訂眾多協議,一般以發展經濟為契機,其他各項生態、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制度依次鋪展開來。黃河經濟協作區第一次會議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由山東省牽頭在青海召開。以后每年輪流召開一次省區負責人會議,至今已經過去了30多年。事實上,黃河經濟協作區并沒有展開深度的、實質性的合作。黃河經濟協作區內各省市在生態、文化、教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制度構建上也沒有達成實質性協議,更不用說達致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有效協議。

生態保護制度的構建應當立足于黃河流域的生態問題。有學者提出,西部地區的生態特點主要表現為“土地沙質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草原生態破壞嚴重”。例如,在公民個人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參與規制上,將生態保護的主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國家、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強調國家在生態保護與防治中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生態保護中應盡的義務。事實上,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是保護環境的義務主體。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制度的構建上,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濕地保護是治理的重點,除了要發揮國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外,還需要當地居民提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自覺性,貫徹綠色發展意識,進行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此外,發展特色旅游產業也是推動黃河流域全面復興的重點任務。然而,隨著旅游業的大肆開發,公民個人對生態保護參與的缺位勢必對西部地區生態保護進度帶來阻礙,因此有必要生態保護立法先行,構建完備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制度。

(二)缺乏地方立法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政策的落實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中,涉及黃河流域現行有效的中央層面立法有95件;現行有效的地方規范562件,其中涉及黃河流域的地方工作文件332件;地方其他規范性文件200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僅有20件??梢?,涉及黃河流域的地方立法大多以不具有法律強制力保證實施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做出,也就是以通常所說的“軟法”來規范黃河流域的開發與保護。在公法中,軟法是指行政主體發布的非法律性的指導原則、規則和行政政策。本文也將采用這一論證邏輯,將涉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非法律性的指導原則、規則和行政政策視為軟法。

不可否認,軟法在調整法律關系中發揮著硬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就立法成本和技術而言,軟法具有制定成本低、制定效率高的特點。當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經驗的時候,就可以先制定軟法來予以規范,特別是在區域合作治理中應當突出軟法治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立法落實的難易程度而言,軟法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特點。而硬法受制于本身固有的性質,即當制定完成之后,法律就已經落后于社會現實。此外,硬法也不能朝令夕改,否則便無法維護法律的權威。但是具體結合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來看,若不能及時將行之有效的軟法上升為硬法,賦予其國家強制力以保證實施的效力,將會對整個黃河流域生態法治保障帶來困難,甚至對整個生態法治化進程帶來阻力。所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中,軟法雖然發揮著硬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軟法在參與黃河流域治理中也存在法律效力層級不高、執行標準不統一的難題。

其一,在黃河流域治理中,過多的不具有法律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將不利于國家生態法治建設,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重慶作為直轄市,享有先行先試的立法權: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代表的自治區享有先行先試和有限制變通的立法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變通的立法權。當中央層面發布了針對黃河經濟協作區生態保護的規劃之后,各省區是否能將規劃中的精神、原則,甚至是制度及時與本地區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轉化為法律,是保證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的關鍵。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黃河經濟協作區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立法少之又少。大多數是決議、通知、意見等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政策性文件。

其二,黃河經濟協作區各省市立法主體沒有及時將生態保護政策予以法治化確認。例如,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內蒙古自治區退耕還林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為《管理辦法》)的部分條款已經不能對退耕還林活動予以全面的系統化保護?!豆芾磙k法》對退耕還林活動的范圍作了界定,即退耕地還林、配套的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沙)育林。然而在“十三五”規劃中,已將“重要水源地坡耕地”納入新一輪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之中。同時在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的四大專項整治就將水源地保護納入新的專項整治范圍,而地方立法卻沒有及時根據政策的需要作出立改廢。

其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政策的靈活性與法律的穩定性之間沒有實現一個動態平衡。黃河經濟協作區各省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差異較大,建立統一的環境資源保護立法不具有現實可行性。不能因為政策的偏向就進行大量的立法,也不能因規避風險而不進行地方立法創新,新時代完善生態法治中國建設,應該在實現法制的需求與法制的供給之間形成穩定的動態平衡。

例如,2002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的批復》,旨在用10年左右時間初步建成黃河防洪減淤體系。2008年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黃河流域防洪規劃的批復》,提出到2025年,黃河流域流經省份建成比較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基本控制洪水和泥沙。然而地方對中央政策防洪減淤體系立法情況整體表現為立法積極性不高,通過地方性法規對中央政策予以落實的省市有山東省、河南省,以及江蘇宿遷市、山東東營市。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省市有山東省、河南省,以及山東淄博市、甘肅蘭州市??梢钥闯?,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立法制定主體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新增立法制定主體表現出積極的立法偏好,而黃河流域上游地區的新增立法制定主體表現出消極的立法回避,大多采取以不具有法律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方式作出,即立法不作為。

(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環境政策沒有與其他政策之間實現良性互動

應當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在制定其他政策,甚至是法律的時候,也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其中?!拔逦灰惑w”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戰略布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應當深入貫徹“生態文明”理念,除了要在生態法治領域體現生態文明理念,還需要在其他領域的政策制定也體現生態保護的理念。

其一,缺乏財稅制度與黃河流域法治生態化的結合。雖然在《環境資源法》中已經針對排放污染物作出明確的規定,即采取征收環境保護稅或者污染物排放稅的制度設計。有學者也提出,“采取稅收限制與稅收優惠相結合的辦法”,對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具有積極的意義?!董h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國家有關機關可以采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在環境保護方面基于政策和措施上的鼓勵和支持?!拔覈F行資源稅覆蓋的征稅范圍,基本上屬于礦藏資源占用稅的性質,征稅范圍遠遠小于世界其他國家”。黃河流域流經的省份,可以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采取稅收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政策導向,要符合稅收制度的依法合理設定,不能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抑制作用,當然也不能設定過低的稅收優惠,從而對地方的財政收支帶來負擔。

其二,商事經濟領域與黃河流域法治生態化結合不足。在追求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忽視了向法治生態化轉化。經濟發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效率、成本,不符合環境資源保護與防治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必然會在法治生態化轉向過程中出現阻力。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西部地區自身就在經濟、環境等領域落后于東部地區,所以不能因為盲目趕超東部地區而過度地在商事經濟領域予以傾斜,恣意開發和利用黃河流域的自然資源,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其三,缺乏旅游業與法治生態化的結合。為了加快旅游的發展而盲目地興修道路、橋梁,給生態法治發展帶來阻力。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黃河經濟帶旅游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的制定,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應當充分發揮黃河旅游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黃河旅游業的發展,實現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然而黃河流域各地區在開發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建設相配套的有關旅游基礎設施方面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效益原則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由于生態旅游資源的特殊性,有很多生態旅游資源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具有不可再生性,過度開發生態旅游資源不利于對黃河流域生態資源的保護。

三、黃河流域生態法治保障之完善

法治才是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根本。2018年“生態文明”的入憲,標志著生態法治發展有了新的內涵,“意味著中國憲法觀體系進一步豐富”,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提供了新的規范指引。將黃河流經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到并重的位置,從健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規范體系、法律與政策協同保障生態發展,以及環境政策與其他政策相協同的法治發展等三個方面人手保護黃河流域生態。

(一)健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規范體系

黃河流域生態法治體系是實現作為第五國家戰略之一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實現黃河流域依憲、依法開發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學者提到,要構建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法治體系。黃河流域生態法治應該是以憲法為根本,以環境保護法等環境法律規范為核心,以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其他規范性文件為主要內容的多層級、多部門融貫的生態法治規范體系。因為“體系不僅可以保障最大可能的概觀性,同時亦可保障法安定性”。在時間上實現將生態文明貫穿于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的始終:在方式上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的法治生態化轉變。因此健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規范體系可以從生態保護的理念和制度建設兩個維度出發。

其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理念構成?,F階段,在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理念的時候,首先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和實際,正確處理好黃河流域開發與保護的問題。由于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面臨著新的矛盾和任務。因此面對生態發展問題,在借鑒國內外成熟的生態治理經驗的同時,應該結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特別是國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水平。其次,要立足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內涵。有學者早在2003年就提到,“只有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才有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也有學者提到,“生態文明入憲應該成為世界各國生態環境領域發展的最新趨勢”。生態文明理念豐富了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的內涵與外延,為提高黃河流域水資源的集約利用提供了規范指引。最后,要立足于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綠色發展是對憲法序言中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化。其核心就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統一,正確處理好“綠色”黃河流域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

其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蓮狞S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治理制度、保障制度,以及救濟制度出發。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治理制度中,制定嚴格的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在各省市分段治理的同時,也要實現跨區域污染防治合作治理制度建設。在黃河流域生態保障制度中,要加強黃河流域環境執法,形成多層級、跨區域、跨部門的高效環境執法梯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監督救濟制度中,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環境督查常態化,完備的生態補償機制,健全的黃河流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主體方面,可以分為國家、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因為“公民、國家和社會是當代法律規范乃至憲法規范中最主要的主體性要素”。根據各主體在生態環境中所享有的權益的不同,應當分別對國家、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對生態保護負有的義務予以明確,確保生態保護主體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功能定位。首先,應當突出國家在生態問題中的“治理”功能。這是由國家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其次,應當彰顯社會組織在生態保護中的“防治”功能。社會組織在從事民商事活動的時候,應當做到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負有充分的注意義務。最后,應當鼓勵公民個人在生態保護問題中具備“預防”功能。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然而在一系列西部地區生態保護規劃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采取的是防治的進路。也就是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防治的環境對象要遠遠多于保護和維持的環境對象。不可否認,因為在政績的要求下,對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防治要比保護和維護現狀的生態環境治理容易很多,直接表現為政策在發揮生態法治進程中具有易變性,給生態保護法治化進程來帶阻力。筆者認為,可以將環境保護的對象類型化,“既要求保護自然資源和維持良好環境,也強調對負面的污染和公害進行有效預防”。因此在黃河流域保護與發展建設中,對環境保護的對象所處不同的狀態進行分類保護,如維持現狀、預防、治理。

(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法律與政策,協同保障生態發展

政策的靈活性與法律的穩定性之間應該實現一個動態平衡。一方面,實現政策的靈活性能夠彌補法律自身固有的滯后性;另一方面,實現具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能夠彌補政策效力層級不足的問題,從而達致政策與法律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方面功能互補。筆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以黃河流域政策與法律相協同的法治發展路徑。

實際上,國內外在很多領域都借鑒了歐盟開放協調機制(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并逐漸形成可以廣泛推行的成熟經驗。例如,京津冀地區跨區域霧霾治理,長江三角洲地區對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合作,泛珠江三角洲對跨區域水域的治理等。所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中,政策與法律規范協同保障生態發展的完善可以通過對歐盟開放協調機制的借鑒,以及國內成熟的經驗,實現黃河流域生態法治一體化。

具體來說,歐盟開放協調機制包含四個主要步驟:第一步,由歐盟負責制定統一的政策目標,再由各成員國根據已經制定完成的政策目標,分別制定各國具體的實施計劃。而且歐盟統一的政策目標,也是建立在各成員國平等協調一致的基礎之上。由于考慮到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程度的差異,各成員國可以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政策目標完成的時間。第二步,保證各成員國忠實地履行實施計劃,減少不必要的拖延情況。該機制規定了各成員國實際情況的定性指標(indicators)和基準(benchmarks),并以此為依據對比各成員國的完成情況。第三步,各成員國將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將已經制定的政策目標上升為本國國家法律。第四步,監督機關定期對各國實施情況予以監督和評議。

歐盟成立之后,為了保證每個成員國都能積極地落實政策。一開始是采取“共同體方法”,即選擇行政強制力推行政策實施的硬法治理模式,然而并沒有取得良好實施的治理效果。與歐盟治理模式恰恰相反的是,西部地區黃河流域生態法治在一開始多采取軟法的治理模式。由于政策在治理模式上效力的不足,西部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扭轉。事實上,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法治,就會制約司法審判在環境保護案件中監督與救濟功能的發揮。

具體到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問題上,在國家層面制定了統一的政策目標規劃之后,黃河流域流經地區應當積極落實,突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階段性和地域性。前面也提到,由于黃河流域流經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制定統一的有關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法律并不具有現實可行性。事實上,“黃河上游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所以在國家層面制定了統一的生態政策目標、保護規劃之后,黃河上、中、下游地區應當根據自己所轄行政區劃內實際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情況,制定相應配套的軟法或者硬法來保障國家層面生態政策目標、保護規劃的落實,即黃河上游地區應將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中游地區的經濟轉型,以及下游地區的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分別視為本轄區的改革目標。同時,還需要監督機關對各地區的實施情況予以監督和評議,才能保障黃河流域生態法治發展的持續性和完整性。此外,還要加強立法機構與利益相關方的對話。立法機構和利益相關方的交流,是實現利益博弈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立法參與的重要環節,有利于保證立法制定后,各地區之間都能切實遵守。

(三)實現黃河流域環境政策與其他政策之間良性互動

實現黃河流域生態法治建設不單單需要有關環境資源保護與防治的政策法治化,還需要實現有關環境資源保護與防治的政策與其他各領域的政策實現良性互動。特別是實現與稅法、經濟產業發展、基礎性設施建設、行政監管等政策的對話。在歐盟環境政策制定和實踐中,將該此種模式稱之為“環境法律政策一體化原則”(Environmental Policy Ietegration,EPI)。

我國學者在研究歐盟環境政策法律問題領域,對EPI的定義其實就是采用簽署國際協議中的解釋,即一體化原則又稱將環境保護納入其他歐共體政策之中的原則,即“環境保護要求必須納入其他歐共體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之中”。與我國“五位一體”的政策目標基本相似,但是在地方具體落實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政策目標內涵與外延的規范闡釋。事實上,有學者在文章中梳理EPI歷史的發展脈絡中指出,EPI并不是一項指導性原則,而是由一系列的政治性承諾發展而來。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制定的環境行動計劃(Environmental Action Plan),以及隨后于1993年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Maastricht Treaty),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Amsterdam Treaty)。非環境政策領域需要考慮環境的影響,為歐盟EPI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環境法律政策一體化原則具體可以分為在組織機構上的一體化和法律政策制定上的一體化。一方面,在組織機構上,在制定其他法律政策的時候,應該允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生態保護與發展小組的積極參與,加強各組織機構、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真正意義上保障各部門所代表利益集團的正當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在其他政策制定方面,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產業結構、基礎性設施建設等非環境領域,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于法律政策制定的全過程。

黃河流域生態法治化是保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有利于助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破除西部生態環境“短板效應”難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要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納入法治軌道,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流域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無法可依的問題,從而健全黃河流域生態法治規范體系。用法治邏輯、法治思維處理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從整體性視角出發,通過對環境政策的生態化轉變,實現環境政策與其他政策之間的良性互動,進而實現法律規范與政策協同,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健康有序地發展。

(責任編輯 胡志平)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過對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梳理發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與黨和國家總體戰略部署緊密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路徑,主要從解決突出問題和全面系統推動兩方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任務,具有整體和側重領域及階段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五年生態環保重大任務進行分析研判。

關鍵詞: 生態環境保護 目標 路徑 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通過深入研究生態環保領域重大政策文件,發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著極為清晰的目標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科學高效設定相關任務,為生態環保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邁上新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樹立和踐行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文明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緊密圍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黨和國家總體戰略部署?!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預計“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可以如期實現。今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后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國家總體目標同步推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意味著生態環境領域目標同步完成。即,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于生態環境領域意味著,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細化未來五年目標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生態環保實現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從生態環境保護的實現路徑來看,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全面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又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點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例如,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分別針對大氣、水、土等民眾最為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出臺整治方案,2018年《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指出在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其中,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里面包括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內容。另外,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實行領導干部責任制,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本行政區域主要負責人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等;推動環保督查,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在河北展開,大約兩年時間,督查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2017年,省級生態環保督察相繼啟動;強化監管體系建設,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2018年整合分散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等,上述舉措為解決當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面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開展深入持久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從人與自然兩方面,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例如,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構建、全局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氣候變化應對等戰略性、長遠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另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為系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無論是當前的突出問題解決,還是長遠的全面系統建設,都需要體制機制構建作為堅實基礎。上文提到的黨政領導干部責任制建立、環保督查、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等,對于當前突出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傮w來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下簡稱《體制改革》)提出的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獲實效、見長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生態環保重大任務

首先,生態環境問題主體可以分為生態、環境、資源三大方面。由于客觀事物及系統具有復雜性,上述三大方面具有緊密聯系,嚴格意義上并不能完全區分開。但從認知邏輯和陳述要求出發,在任務部署和規劃研究中,上述細分能夠一定程度利于工作的推進。第二,由于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交互作用,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尤其是人為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不在于生態環境本身,而是由產業發展、城鎮建設所帶來,因此生產生活的綠色化是從源頭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在此,在生態、環境、資源三大方面之外,一般會再加上綠色發展,或是將其嵌入三大方面中。最后,體制機制建設是政府除了直接治理外的又一重要工作,這既包括各自領域的體制機制,也包括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在此,在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之外,一般會加上體制機制內容,或是嵌入相關方面中。因此,生態環境領域一般會細分為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五大方面。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任務,遵照總體思路、圍繞目標要求、按照具體路徑,從上述五大方面全面系統而又各有側重地展開。

(一)任務梳理

從整體來看,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各大方面均有條不紊、全面系統推進。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重大任務。其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推進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建設。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重大任務?!扼w制改革》構建了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上述均體現了任務推進的整體性、全面性、系統性。

從側重來看,解決當前階段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了全面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五大方面中,民眾關注的環境問題治理任務是當前階段的重中之重,這其中,大氣、水、土壤、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是核心。與上述重點相對應,與突出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管理(如,領導干部責任制)、監督(如,中央環保督查)等體制機制建設,強力治污的綠色發展轉型(如,重污染行業轉型升級)等作為重要任務扎實推進。除直接涉及環境外,其他方面圍繞當前階段突出問題以及全面推進生態環保的先行和基礎重點突破,例如,生態方面的自然保護地清理整治專項行動,資源方面的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體制機制方面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等。除此之外,從地方來看,結合各地實際特征,以環保督查為契機著力推進中央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等問題整治。

(二)未來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環保領域重大任務也會據此同步推進。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正是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把握未來生態環保重大任務的走向和脈絡。

從整體來看,十九屆五中全會從生態、環境、資源、綠色發展等各方面系統綜合地提出未來政策方向,相關體制機制內容融入上述各領域中。具體包括,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內容。

從側重來看,在對當前形勢及政策現狀、十九屆五中全會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對未來五年生態環境政策重點預判如下:

一是綠色發展政策。當前階段,我們已經在生態環境末端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相關政策的深入落地,污染排放進一步壓縮的空間有限。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既是自然地理影響所致,同樣也與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緊密相關。而當前,生態環保政策在從經濟社會領域前端治理、源頭治理方面,還有較大的努力空間。另一方面,前期生態環保政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同程度影響,迫切需要全面統籌考慮。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表述來看,生態環保領域的重點任務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放在最前面,而第二項改善環境質量任務中“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放在最前面,上述均體現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從經濟社會源頭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二是生態環境優化治理政策。當前階段,生態環境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較粗放、欠合理、成本高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迫切需要從精準化、科學化、節約化、法治化等方面對生態環境政策進行優化,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另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發展目標,這其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要組成。在此,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優化治理政策是應有之義。

三是生態系統高質量保護政策。生態全面整治和深度修復投入較大、發揮效益時間較長,須在資金有充分積累、社會有充足意愿的前提下開展。除此之外,生態高質量保護涉及面廣、作用機理錯綜復雜、數據獲取難度大,需要在一定的技術條件支撐下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高質量生態保護的資金儲備、社會意愿、技術水平等基本成熟,為生態系統深度修復奠定堅實基礎。未來一段時期,將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著力點從主要追求自然生態空間的擴張、自然資源總量的增長,逐步轉移到量質并重、以質為先,通過高質量建設重大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從量變到質變,構筑和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除此之外,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系統恢復政策將更加健全完善。

四是與上述重點相關的體制機制。綠色發展方面,包括綠色設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工業污染治理、能源清潔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服務業綠色發展、綠色產品消費、綠色生活方式等為重點的體制機制。環境治理優化方面,包括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為重點的體制機制。生態系統深度修復方面,在國土空間、自然保護地、森林草原、海洋環境、河道、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將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高敬,王立彬,史衛燕.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綜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17/c _ 1122849833.htm,2018-05-17.

[2]國家發展改革委,司法部.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9/content _ 5493065.htm,2020-03-11.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 _ 5556997.htm,2020-11-03.

[4]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03).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5/content _ 2857363.htm,2015-04-25.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6/24/content _ 5300953.htm,2018-06-16.

[7]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 _ 2936327.htm,2015-09-21.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03/content _ 5486380.htm,2020-03-03.

〔王麗(通訊作者)、黨麗娟、劉洋、文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生態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態環保墊料養殖能夠改變傳統養鴨過程中污染周邊環境的問題,且具有提離鴨群疾病抵抗力、降低成本、提升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眾多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樂埠山生態開發區肉鴨生態環保墊料養殖模式為例,探討了該養殖模式的制作過程及其優點,針對肉鴨的生態養殖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肉鴨;效益;生態環保墊料;養殖

養鴨在國內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在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除了鴨絨市場穩定的供應國內外市場之外,鴨脖、鴨掌等小吃也逐漸在年輕人的群體中產生更大的消費需求,直接刺激了國內的養鴨市場。但在鴨的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場依然采用傳統養殖方式,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污染,且易導致病菌的傳播。在此情況下,有人提出了生態養鴨模式,即通過在養殖場中鋪設生態環保墊料的方式解決鴨場傳統養殖模式產生的問題,得到了很多地方的認可,下面本文就對這一養殖模式進行總結。

1 濰城區樂埠山生態開發區養殖概況

畜牧行業內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中國畜牧看山東,山東畜牧看濰坊”,這句話正反映了山東省著名的畜牧養殖大市——濰坊市畜牧業的良好發展。為了迎合建設生態經濟的思路,濰城區樂埠山生態經濟開發區也把畜禽業養殖作為重點發展項目。但是由于本地區過去基本都是以農村為主,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養殖場保留了傳統的養殖方式,產生了大量的污水和廢棄物,使該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日漸突出。為了加快本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落實中央政策,搞好新農村建設,建立美好的生態家園,全區對養殖場進行了區域劃分,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基本緩解了這一問題。鴨的養殖區域劃分為距離村居、河流、公路200 m以內的區域為禁養區,200~500 m的區域為限養區,500 m以外為適養區。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濰城區樂埠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共有肉鴨養殖戶397戶,其中禁養區170戶、限養區183戶、適養區44戶。隨后按照要求分別執行肉鴨生態環保墊料養殖模式。執行后上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鴨場對本場的改善也較為滿意。

2 生態環保墊料養肉鴨的優點

2.1增強肉鴨抗病力 在肉鴨養殖過程中,除了鴨易感的流行性傳染病之外,常見病多為消化道類疾病,發病原因主要由有害微生物的過量繁殖而引起。而通過使用生態環保墊料,鴨群在采食過程中會不斷把有益菌吞人體內,既抑制了有害菌的繁殖,降低了發病幾率,又在有益菌的作用下調整腸道消化機能,增強對普通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增強鴨的抗應激的能力。

2.2改善養殖環境環境問題是肉鴨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困境之一,現在多數鴨場依然采用以水沖糞的形式,用此種方法沖掉的糞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周邊農田或者河流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但在生態環保墊料養殖模式下,鴨糞全部自動沉積到墊料中,減少了以水沖糞的過程,做到了無污染,零排放,是一項重大的進步。與此同時,墊料中的微生物能夠較為陜速的降解排泄物,減少了臭氣、甲烷等有害氣體的產生,有效改善了養殖場及其周邊的環境。

2.3節省勞動力 采用生態墊料后,糞尿等排泄物不必再定期清除打掃,只需靠生態墊料中的微生物菌群自行分解即可,也不用再定期沖洗圈舍,節省了很多人工和電力。

2.4節約成本勞動力的減少是節約成本之一;鴨群用水量減少是降低成本之二;鴨群發病率降低,不必再使用藥物治療,此為降低成本之三;另外,本方法還可提高鴨群的消化吸收率,更是變相的節約了飼料成本,此為節約成本之四,可謂一舉多得。

2.5提高綜合效益除了以上成本的降低之外,在肉鴨出場后,生態墊料需要全部更換,而更換下來的墊料里面含有大量經過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機物,可以作為農作物生長的良好肥料,在花卉生產和蔬菜種植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因此,本生態養殖模式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難以估量的。

3 生態環保墊料的制作

3.1選擇菌種菌種的選擇范圍首先確定為有益菌;其次要求該菌種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能夠在露天環境和較為惡劣的條件下繼續繁殖;第三要求其具有較好的糞污分解能力,能夠較為快速地實現糞污的無害化處理。有鑒于此,目前采用的菌種基本上以乳酸菌、枯草桿菌、酵母菌和糞鏈球菌為主,有效活菌含量大于1010個/g。

3.2生物床墊料準備 生物墊料的選擇要求無毒環保,吸濕能力強,柔軟易干燥,且價格低廉。在北方地區,常見的墊料以鋸末、刨花、小麥秸稈、麥糠、沙子等的混合物為主,本次樂埠山生態開發區大多數養鴨場都是采用的此類墊料。南方地區可以就地取材采用稻殼、水稻秸稈等,滿足以上要求即可,如粉碎的花生殼,粉碎的玉米秸稈等皆可用于生態墊料。

3.3接種菌種將所選取的菌種直接添加到墊料中即可,濃度為每立方米墊料中添加0.1~0.2 kg的菌種。菌種添加之前可先用5kg左右的清潔水混合攪勻,然后噴灑到墊料中。如果想要獲取更好的效果,可以在水中適量添加適量紅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菌群的活力。

3.4制備生物床首先在圈舍內進行地面處理,向下挖40cm左右,將墊料和發酵劑按比例混合均勻,調節物料水分為35%~40%(以用手握物料成團不滴水,置于地面能散開為宜),再將物料堆積,鋪上草苫。2~3d后,在物料快速升溫時翻堆,以使物料發酵完全。4~5d后,即可將物料在鴨舍內鋪開使用,要求鋪墊的厚度不低于20cm。一般在7~10d時翻動一次。一批主料制備后,中途需視墊料質地,根據相應配比添加部分配料和菌種,可連續使用2~3年。

4 結論

總的來說,生態環保墊料養鴨是一種經濟可行、環??煽?、效益明顯的養殖模式,該模式實現了人工、藥物等成本的節約,也能夠有效的減少糞污的產生,保護了周邊環境,因此很值得推廣。另外,本養殖模式所需要的養殖技術并不難掌握,僅僅是在原有生產技術上進行一次改進,但產生的效果卻極為明顯,尤其符合當前社會人們食品安全和環保要求日益增長的情況,實現了科學可持續發展,滿足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上一篇:環保保護論文下一篇:科研項目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