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

2023-10-08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1篇

2011年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家約翰·杜爾提出SoLoMo概念之后, 到今天已有超八年的歷史, 社會各界都有不同角度的研究, 筆者通過廣泛地閱覽文獻以及對湘中地區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及小農戶的銷售情況進行調查發現, 最大部分踐行“SoLoMo”營銷模式使用微信及微信公眾號, 進行銷售。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花費的成本最小, 微營銷操作簡單、上手快, 而且只要擁有智能手機都可以實現操作。近年來, 微營銷發展迅猛。各大企業蜂擁而至, 入駐微博、微信, 開設官方微博, 官方公眾號。微商借助于朋友圈平臺, 利用熟人關系網進行營銷。目前, 微商已經泛濫, 每個人的好友中都有微商, 每天數十條的朋友圈信息且毫無新意, 內容只是對產品進行描述或買家秀, 讓用戶容易產生厭倦而屏蔽信息。且由于微商運營沒有好的監管機制, 不良交易記錄持續上升, 導致市場混亂。

因此, 如何改進創新微營銷模式, 整合各類資源, 促進生鮮農產品營銷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基于SoLoMo生鮮農產品營銷模式———微營銷

(一) 微營銷

常見的微營銷平臺有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店、微博官方公眾號、大V、直播平臺等。微商是現今微營銷中通過在朋友圈發布產品信息、買家秀等進行營銷。傳播形式多樣, 有純文字, 圖片+文字, 短視頻等。以直觀、圖文并茂等方式, 抓住人們的碎片化時間。同時借力朋友圈的關系網, 通過朋友轉發、點贊評論等實現進一步營銷。微營銷渠道主要借力微博和微信, 它們有著高使用率, 廣泛的傳播面和及時的互動性。新型的營銷手段, 更能迎合現代人的喜好。此外, 微營銷擁有廣闊的客戶資源, 巨大的市場潛力;能準確地進行市場定位, 實行精準營銷。由于微商無門檻, 從事微營銷的大都是新創的小型企業和農戶等。

(二) 微營銷模式

微營銷運營模式如下圖一所示:

(三) 微營銷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微營銷物流鏈不完善。

現有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基礎設施落后, 冷鏈儲存技術還遠不能滿足生鮮農產品的存儲運輸要求, 且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地一般在地廣人稀, 居住分散, 道路崎嶇的地區, 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鮮農產品營銷的發展。從上面圖一可以看出, 農戶或生鮮農產品生產者在利用微營銷平臺進行銷售時, 一般會銷往本地的消費者, 少部分會流向外地消費者。而在本地消費者一般會采用自送的物流形式, 尤其是在量不是很大或者訂單不集中的情況下, 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或生鮮生產者的成本, 包含了物流成本、精力成本等, 從而導致營銷成功, 但沒有成交的情況, 阻礙微營銷的持續發展。生鮮農產品銷往外地消費者目前冷鏈技術不成熟, 物流成本高, 再加上小農戶生鮮生產者的農產品的生產量不是很大, 也很難構成規模營銷。

2. 微營銷形式單一, 效果不明顯。

從微營銷自身的概念來講, 形式是多樣的, 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營銷。但針對于生鮮農產品農戶或生產者來講, 微營銷雖然不陌生, 能拍照、簡單的文字發朋友圈、發微信群, 但內容不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不能達到良好的營銷效果。

二、基于SoLoMo生鮮農產品微營銷模式創新

綜上所述, 微營銷在生鮮農產品營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仍存在許多的問題。本文結合生鮮農產品的特征以及生鮮農產品生產者的實際情況, 綜合運用SoLoMo的營銷背景, 對生鮮農產品營銷模式進行了創新。其運營模式如圖二所示:

微營銷新運營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SoLoMo“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的特點。對于生鮮農產品來說本地市場應該是最大的市場, 尤其是規模與產量不是很大的農戶來說, 更加要抓住本地市場。而對于本地市場最難的是物流配送, 用戶分散, 增加了配送的成本。因此, 在新運營模式中最主要的特點是集聚人群, 在本地市場的各小區、社區、各單位建立專門的微信交流群, 并該在區域設置攤位或取貨點。在利潤許可的情況下, 在各小區聘請相關人員, 進行攤點管理, 微信平臺的互動交流管理, 從而減少物流配送的成本, 促進生鮮農產品的持續銷售。

三、基于SoLoMo生鮮農產品微營銷新模式的實踐

(一) 婁底五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簡介

婁底五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 由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農林學院畢業的學生劉勇所創辦, 位于婁底中陽村, 占地五十畝, 主要立足于生產綠色、健康、生態的農副產品, 包括無花果、果桑、櫻桃、黃桃、棗、葡萄、特色蔬菜等生鮮農產品。原有的銷售渠道主要有采摘、配送蔬菜店、市場批發、供應超市等。

(二) 微營銷新模式實踐, 取得良好的效果

從2015年下半年, 通過訪問了解該公司的銷售情況, 當時剛成立不久, 銷售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開, 建議其運用微營銷進行生鮮農產品銷售, 在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微信群, 并且在農林學院實訓基地申請到了產品存放點, 同時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進行農產品耕種、生長至成熟拍照介紹, 讓消費者對產生信任, 相信產品品質。經過這幾年的運行, 取得了良好的營銷效果, 擁有了穩定的客源。

四、基于SoLoMo生鮮農產品微營銷新模式的優化措施

婁底五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運用微營銷模式過程中存在許多需要優化的地方, 主要以下幾點:

(一) 應采用多樣化的微營銷, 增加圈粉人數。

目前, 五良生態運用微營銷時, 只是簡單地用文字或圖片進行產品介紹, 微營銷要贏取良好的營銷效果就必須堅持運用多種形式的營銷方式, 比如利用小視頻或內容營銷。重點運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 朋友圈等微平臺, 利用微博、公眾號引流, 利用有新意的內容或熱點話題在各平臺轉發, 吸引發展新的顧客。同時學會將產品與熱點結合, 提升營銷效果。

(二) 增加本地銷售點, 擴大銷售范圍。

目前, 五良生態公司目前只是在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銷售點, 建立了微信群, 涉及的范圍比較窄。應根據自身的生產量來擴大銷售范圍, 根據銷售點來建立微信群等各微營銷平臺, 以此來提高銷售量, 增加利潤。

摘要:本文基于SoLoMo生鮮農產品微營銷模式進行闡述, 結合目前微營銷存在問題, 對常見微營銷模式進行創新, 經過婁底五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實踐運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一定問題, 本文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關優化措施。

關鍵詞:solomo,生鮮農產品,微營銷模式,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1] 李承晉, 黃勇.移動電子商務背景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J].經濟管理, 2017 (4) .

[2] 張莉.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6 (11) .

[3] 李文, 王志和.移動電子商務背景下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探究[J].電子商務, 2018 (6) .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2篇

摘要:農田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之后,其毒性很容易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動物及植物中沉積,從而給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等帶來很大威脅??萍嫉目焖侔l展帶動了化肥、農藥等的大范圍應用,這就更加劇了重金屬對農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本文總結了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并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一些修復技術。

關鍵詞: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修復技術

隨著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化肥及農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就使得重金屬可通過很多方式殘留到農田中,導致農田土壤被嚴重污染。重金屬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點,因此極易在人體、動物、植物中沉積,從而給人體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必須不斷探索與創新,努力研發出科學、環保、高效的修復技術,從而有效解決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

1 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問題

農業管理部門對我國多個城市的農田土壤進行了實驗與分析,實驗數據顯示,大多數城市的農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單位含量都大大超過了土壤原來的背景值。防治農產品污染的農業部實驗室對我國24個省市的農田土壤調查結果表明,有近330個重度的重金屬污染區,總面積大概57824平方米,農產品被重金屬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農產品中占比高達80%。當前,我國很多城市郊區的農田均受到或輕或重的重金屬污染,比如江蘇南京的農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為嚴重;2010年黃浦江沿岸地區農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連續5年北京近郊農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遠遠超過遠郊;2010年深圳農田土壤采樣點中有37%的Hg單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樣點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慶、海南、江西、廣西、河北、福建、貴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復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技術

當前我國很多省市地區的農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而這些污染源都具有難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點。因此,必須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努力尋找能高效、科學、環保的修復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技術,從而有效解決或降低重金屬污染帶來的危害性。

2.1 植物穩定修復技術

生物修復技術,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術降解、清除、轉化、吸收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以達到恢復生態效應、凈化環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穩定修復就是生物修復技術中的一種形式,其具有修復效果好、沒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強、成本較低等優點,因此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植物穩定修復技術,是借助很強的耐重金屬的植物有效降低農田土壤中重金屬的移動能力,從而減少重金屬在食物鏈中富集的機會。植物穩定一般借助根部轉化、沉積、積累重金屬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將重金屬固定下來,從而大大減小了重金屬擴散到周圍環境及下滲到地下水中的風險系數。植物根部產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變周圍的環境,可改變As、Cr、Hg的形態與價態,減弱這些重金屬的毒性與移動性。有研究表明,黑麥草對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并且這些重金屬主要集中在黑麥草的根部,很少向葉與莖轉移;東方香蒲對農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積量高達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葉與莖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東方香蒲修復被Pb、Cd、As污染的土壤。當前,用紅麻、薺菜、纖維大麻、五節芒、荻、蘆竹、蘆葦等經濟植物修復被重金屬污染的農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環境效益與生態效益。

2.2 熱脫附修復技術

熱脫附修復技術,是指通過加熱被重金屬污染過的土壤,把具有揮發性能的重金屬從土壤內吸出來的一種修復技術,比如Se、As、Hg等都具有較大的揮發性。有人通過太陽能對被Hg污染過農田土壤進行修復。在實際操作中,熱脫銷設備是由中溫及低溫的太陽能爐兩部分組成的。實驗結果顯示,低溫與中溫狀態下,對Hg的處理率依次為5.1%~77%、41.5%~88%。溫度過高的話很可能使土壤的性質發生較大變化,并且還可能改變其他重金屬的形態。有研究人員對Hg污染物進行加熱時,當溫度升到550度時,其在土壤中的濃度快速從1320mg.kg-1減少到了6rag.kg-1,并且還發現在高溫情況下土壤內的鐵錳氧化物從結合狀態變成了殘渣態、酸溶解態等,這都會對土壤性質產生嚴重影響。熱脫附修復技術的優點是工藝簡單,缺點是費用高、能耗大。因此,主要用于修復被易揮發性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3篇

國家能源局所推動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與光伏扶貧政策,讓光伏農業搭上加速前進的快車。專家認為,如果大規模推廣,光伏農業五年內將達到人民幣萬億元的龐大市場規模,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強勁動力。

金從土地生,農戶增收快

光伏與農業結合的最大優勢是,通過對農業空間的立體利用,克服了光伏發電行業的用地制約。光伏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就是不能改變土地的使用屬性,即土地原來是農業用地,仍主要用于農業。光伏農業電站在設計過程中,就必須根據土地屬性及特點,在不改變使用性質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農業設施發電,進而增加單位面積土地的經濟附加值。

在光伏與農業結合的各類項目中,光伏農業大棚的應用最為廣泛。它結合了太陽能發電、智能溫控、現代化高科技種植等技術。太陽能系統所發電力可供智能控溫與灌溉、補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剩余電量還可回售給電網公司,創造額外收益。立體式的開發讓土地資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創造的財富讓農戶享受到農業現代化所帶來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從土地生”。

綠色無污染,節能又減排

作為光伏農業大棚大家庭一員的“太陽能加溫大棚”項目,將太陽能加溫系統與農業設施大棚有機結合,實現農村能源與農業生產無縫對接,改變了以往農業設施大棚冬季依賴煤、電等常規能源加溫的模式。通過太陽能系統加溫,可提高大棚溫度4-5℃,每個大棚1個取暖期可節約標準煤近7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2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約0.2噸。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熱能,

減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減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光伏與農業結合所產生的巨大效力,試點的成功經驗將會向更廣闊的范圍普及,從而產生更大范圍的影響。這不僅是對農業本身的積極改變,更是轉變思想,利用光伏技術為生態環境所做的可貴努力。光伏農業的普及必將會影響更多相關行業的光伏推廣,形成多行業合力為環保做出貢獻的局面。

薄膜來助力,推進新生態

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光伏農業的發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其中,漢能輕質化薄膜發電組件,因其充分滿足大棚的承載條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當先鋒,為許多農業項目帶去了陽光的力量。漢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設的光伏農業項目就是三個典型的案例。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曾是歷史上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現如今因交通、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漢能為永寧縣帶來的總裝機43kW、占地面積達5畝的輕質光伏組件,將有效地緩解農業用電的迫切需求。在并網后通過余電上網獲得國家補貼,還能獲得收益。一“省”一“掙”,省的是農業資金;掙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就在前不久,漢能將農業種植與光伏發電相結合的新型溫室大棚項目帶到了安徽省安慶市的獨秀山旅游區,建立起首個漢能光伏農業示范基地。這一行動是漢能積極推動綠色能源產業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態農業的關鍵一步,同時也是安慶市積極落實國家政策,改變傳統農業落后局面,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重大舉措。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4篇

1 我國理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

理縣位于我國四川省西北部, 是我國長江上游的天然綠色屏障, 是阿壩州唯一具有藏羌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縣域城鎮。全縣面積為4 313.42 km2, 可用的農耕面積約為0.25萬hm2。全縣共有81個村委會, 204個村民小組, 9 871個鄉村戶數, 農村人口約為3.64萬, 是典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給理縣傳統農業的轉型帶來了契機, 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的優勢, 不僅可以提高理縣的經濟, 還能帶動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從1987年開始, 理縣作為成都市的秋淡三線蔬菜基地, 建設有蔬菜基地0.23萬hm2。其中, 大白菜、萵筍、番茄、辣椒和花椰菜等, 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1年該縣成為甜櫻桃為主要特色的水果基地, 占地333.33 hm2。2002年, 理縣古爾溝鎮, 成為阿壩州第一個農業標準化示范鄉鎮。2004年, 理縣被專家評為國家一級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理縣區位優勢明顯, 到成都約185 km。近年來, 都汶高速已經形成通車, 213國道完成升級改造, 交通區位得到明顯改善, 給理縣交通運輸提供了便捷的貨運通道。理縣由于海拔高度懸殊, 地形復雜, 氣候差異, 具有三維氣候特征[2]。植被覆蓋率較高, 空氣水源污染較少, 氣候宜人, 年平均氣溫11.3℃, 年有效積溫在3 700℃以上, 年均降雨量460 mm, 年日照時數1 680 h, 無霜期211 d以上, 理縣農作物面積約3 763.6 hm2, 總產量7 974 t, 農村住戶家庭純收入7624.08元。理縣自然環境獨特, 工業的污染少, 空氣質量清新, 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理想區域。

2 理縣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自然條件較差

理縣地勢地貌復雜, 山多溝峽, 修路成本過高, 工程量和難度較大?,F有道路受地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道路垮塌等自然災害現象時有發生。盡管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 但是通往鄉、村的“毛細血管”公路仍有待完善。交通方式相對單一, 目前只有公路交通, 沒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其次, 李縣屬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高山峽谷地區, 夏季雨季明顯, 干旱頻繁, 冬季寒冷,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日照強烈, 坡度陡, 農田水利設施完備, 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2.2 農業發展生態效益低

由于理縣參與生態農業的主體是農民, 公司化程度較低, 生產主體承擔風險較弱, 市場營銷能力不足等, 第一, 從投入產出來說, 以個體農民為單位的生態農業建設資金少, 規模小, 這樣是很難形成產業化的大生產現代農業[3]。加之農民合作意識不強, 農業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存在不足, 這就使規模經濟和生態效益大打折扣。第二, 生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面臨投資經營風險大, 隨能力弱等問題, 新的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面臨資金投入大, 個人無法承擔等問題, 由于經營主體規模不足, 基礎設施薄弱, 生態農業的承載力低, 一旦受到自然災害或外部競爭壓力, 生態農業經營主體將難以承擔類似經營風險。第三, 農村生態農業生產, 主要生態意識差, 往往是因為追求經濟利益和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效益, 這種短視的意識往往導致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在短缺, 影響生態農業產業化, 最終影響生態效益的提高。

2.3 生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從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內涵來看, 生態農業產業化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產業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不僅要謀求傳統農業所具有的產業穩定性, 還要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全程化和區域化。將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 以及銷售管理和網絡化的市場緊密結合, 形成系統的整體。加工和營銷團隊發展緩慢, 規模小, 管理水平低, 名牌產品少, 缺乏創新, 缺乏市場競爭力, 科學農業的意識淡薄, 是生態農業市場化經營的重要障礙之一[4]。

2.4 農村清潔能源的比例還有待提高

理縣目前部分高山上的農民用的還是以薪柴為主的能源, 每戶年均消耗薪柴2 000~3 000 kg, 由于理縣生態比較脆弱, 長期以來不僅造成薪柴量的減少及資源的減少, 還造成對理縣生態的破壞。

2.5 農民對生態農業的主體意識不強

“十八大”后, 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大戰略布局之一, 理縣也開始倡導綠色消費、低碳經濟, 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中??墒侨藗兊膮⑴c熱情依然不高。目前, 四川省、州、縣政府也沒有對公眾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行為提出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從企業角度來講, 生態農業建設意識較為滯后, 認為發展生態農業的投入產出比過高, 不能形成短期經濟效益[5]。而在生產過程中, 考慮到防止污染的成本過高, 企業沒有動力防止或治理污染, 仍然以環境破壞為代價達到企業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對理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生態農業宣傳工作, 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

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生產, 主要是依靠農民。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 必須首先加強農民的生態意識, 必須以農民的參與和分享為內生動力機制的核心。長期以來,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慣性, 在農業生產和農民的觀念相對落后, 不知道“生態農業”的新概念, 這使政府的積極指導的地方尤為重要。因此, 由縣級政府加大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 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是實現生態農業優化主體意識的關鍵因素。

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工作, 一是要不斷加強各級政府領導干部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農業市場意識, 只有政府領導干部真正領悟和認可了生態農業, 以促進落實相關政策等問題在實際實施中, 進而通過政策引導作用, 引導農民走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二是要注重電視、互聯網和報紙等媒體的廣泛宣傳, 結合生態農業實驗成功的典型案例, 引導農民對生態農業致富的思想認可[6]。三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提高教育程度和教育質量, 增加對生態農業理論、技術培訓類課程, 重點是要對領導干部及群眾進行生態農業理論技術的系統培訓, 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理論、技術水平的生態農業方面的人才。特別要抓好技術的推廣和傳播, 提高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 確保生態農業的發展有足夠的技術支持。

3.2 加大生態農業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是以農業技術創新為中心, 為解決農業技術供給、推廣、需求之間矛盾而進行的農業技術研究開發、試驗、推廣、生產應用和擴散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技術發展過程。理縣農業需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 重點圍繞主導產業開展應用性的科技開發研究, 為提高生態農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3.3 加大人才隊伍的培養

充分發揮理縣獨特的區位優勢, 大力培育和挖掘精通生態農業人力資源, 營造人才集聚的環境。通過多種途徑, 大力引進高層次、高技能、熟悉國際通行規則, 熟悉先進的生態農業人才的現代管理, 給予家庭、住房、就業的配偶和子女的優惠政策, 激活人才的創新、創業激情。在培養人才的同時, 由縣政府財政每年給予一定的資金, 設立理縣宣傳生態農業人才扶持獎勵專項資金,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培育、推廣機制, 扶持高層次、有潛力、有成績的優秀人才, 使理縣成為擁有優秀生態農業精英的寶地。

3.4 建設和完善生態農業保障體系

生態農業的發展, 對理縣的農業轉型發展、跨越升級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 全縣人民和政府, 必須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戰略任務來抓, 突出生態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的地位作用, 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7]。大力建設和完善生態農業保障體系, 各個鄉鎮都要相應地建立組織機構, 配備專門工作人員, 健全監督評估機制, 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 各盡職能, 特別是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消除任何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質量差的農產品, 如過量的農藥殘留、重金屬、硝酸鹽等標準。在全縣形成有承擔組織、協調和落實任務領導組織體系。各政策的實施和實施相互配合, 可以相互補充, 形成合力, 使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發揮最大效益。

4 結語

發展生態農業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改變粗放型、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的農業,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途徑和途徑。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農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 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實現農村、農業的經濟效益, 還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外部性效益。當前, 理縣農業生產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 農民增收、農業發展也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農業既是解決生態危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保障理縣現代農業在國際農產品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重要途徑。

摘要:發展生態農業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改變粗放型、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的農業,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途徑和途徑。以理縣為對象, 重點以農業為主體的縣域經濟,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的環境、資源優勢, 面臨的主要組織、市場、技術和認識等劣勢方面入手, 探討縣域經濟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借助的優勢和克服的障礙。通過對理縣產業發展的近距離觀察, 提出發展生態農業需要解決問題及其途徑。

關鍵詞:生態農業,優勢,劣勢,理縣

參考文獻

[1] 蔡普民.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生態農業建設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07, 35 (20) :6327-6328.

[2] 朱文玉.我國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 2009.

[3] 李國蓮, 齊美福.我國農業問題與生態農業[J].安徽農業科學, 2003, 31 (3) :409-411.

[4] 韓忠軍, 陳壽剛.對拜泉縣生態農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黑龍江環境通報, 2011, 35 (1) :49-51.

[5] 王穎.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 2010.

[6] 楊順平, 周桂虹.理縣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及主要措施[J].四川農業科技, 2013 (3) :52-53.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態循環農業通過對資源的協調、高效利用,將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實現廢棄物零排放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良性生態循環。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的生態循環農業在取得一定發展成果的同時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通過對以色列、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發展經驗的比較研究,針對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黑龍江??;產業鏈延伸

一、循環農業的內涵與特點

生態循環農業是指從系統論和經濟學原理出發,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組織農業生產,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可利用資源和經濟的有機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一種農業經濟發展形態。

生態循環農業強調循環的重要性,與傳統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廢棄物”這一粗放、單一甚至存在環境破壞性的經濟模式相比,生態循環農業強調農業發展應當注重生態效應,通過變廢為寶的方式建立“生產資料-農產品-廢棄物-廢物再利用”這一高效循環機制,形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形式。與傳統小農經濟相比,循環農業是技術主導型農業發展模式。

二、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是我國農業資源大省,耕地、森林、草地、水利資源豐富,在全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近年來黑龍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大力推進以及政策保障體系的日趨完善,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腳步正在逐步加快。

從模式上看,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模式主要包括(1)以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為代表的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模式;(2)以“養豬-沼氣存儲-廁所-日光室”為代表的農牧結合發展模式;(3)初級農產品種養與工業加工相結合的模式。

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從發展理念和發展重點上看,黑龍江省根據國務院相關指導精神,積極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設,目前的發展重點是以生物肥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載體,在確保戰略農產品供應的基礎上減少農藥和工業化肥的使用,打造適合黑龍江省情的循環農業生態圈。同時,黑龍江省開展了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在能源節約、廢棄物再利用、經濟產值和生態保護等四個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與此同時,黑龍江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點:首先,目前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仍為政府主導推動,由于宣傳不到位、傳統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應有的激勵措施,導致農民生態農業意識淡薄。其次,受制于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不足以及工業農業之間原本的行業隔閡,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大量水資源浪費、濫用農藥、工業化肥和廢棄物回收率低的情況。再次,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投入仍待加強,實踐中仍然存在著資金缺乏、投入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技術研發、產業完善等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狀況。最后,相關政策法律與服務體系尚未健全。目前,黑龍江省仍然處于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探索期,未能制定科學有效的實施細則和與之配套的監督激勵制度。

三、國外循環農業發展經驗借鑒與啟示

1.以色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地處地中海西岸的以色列土地資源貧乏且常年干旱缺水。惡劣的自然環境催生了以色列以科技創新為推動的生態循環農業,主要包括在55%的土地上實施了高科技節水灌溉技術、無土栽培的技術研發和推廣。

縱觀以色列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背后的技術創新功不可沒。多年來,以色列探索出了一套從政府支持到高??蒲性俚綄嵺`推廣完備的生態循環技術研發與推廣體系,直接轉變了以色列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形成了優質高效、精耕細作的新型集約化的現代農業。

2.美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美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設思路是采用科學輪種保持土壤肥沃,從而減少農藥化肥的濫用,同時通過農牧業的深度結合產生共生,建立大農業內部的循環鏈條,獲取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

3.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圍繞著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日本構建了從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法、大類管理的綜合法以及具體農產品相關的細則這三個層次、從宏觀到具體、囊括了各行各業廢物回收細則等生態循環內容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日本以有機綠色農業為切入點大力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并為此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有機農業評價體系,將農作物的從種養到最終作為產生品出售的整個環節納入評價考核體系之中,保障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質量。

通過對以色列、美國和日本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建設經驗的探討,對比黑龍江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總結出以下幾點借鑒之處。(1)技術創新是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黑龍江省應當借鑒國外積累的先進經驗,通過加大技術研發的推廣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2)搭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鏈是循環農業的關鍵,黑龍江省應當在遵循農業規律的前提下構建更為科學、與生態更為融合的農業產業鏈條。(3)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的支持,黑龍江省應拓寬資金渠道,提高資金投入。(4)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黑龍江應著手構建與循環農業發展相關的法規和細則以及相關評價標準和激勵措施。

四、黑龍江省循環農業的對策建議

在分析黑龍江省生態循環農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的啟示,本文提出了以下發展建議。

首先是樹立生態環境理念,一是通過講座、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化肥化學農藥雙減、秸稈、生活垃圾再利用制造生物肥料的宣傳。二是政府可采取轉移支付和投資優惠政策等方式對開展復合肥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村和農民進行補貼,解決生態農業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長的問題。

其次,從技術和產業鏈兩個角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黑龍江省應當科學整合農戶資源、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等資源,推動生物復合肥、沼氣生產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另一方面,圍繞戰略作物和優勢作物進行產業鏈延伸,搭建一個“作物種植-秸稈腐熟-生物肥-再種植”的循環農業生態閉環。

再次,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資金投入的保障可以從政府出資、社會資本投資和資金運用三個方面開展。政府層面可以利用轉移支付、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和農民初始資金投入。同時可以將農村沼氣能源、秸稈腐熟生產復合肥等技術較為成熟的項目對社會開放以吸引資本。此外,最終還要依靠生態循環農業本身經濟效益的提高分擔其成本。

最后,可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針對生態循環農業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體系。一方面,既要從生態農業整體出發出臺一系列綜合性較強的法規,又要針對諸如生態肥料項目等具體問題制定指導性、評價性較強的細則。另一方面,在出臺多層次規章制度的基礎上,要制定具有實踐意義的評價體系和與之配套設施的獎懲體系,共同保障生態循環農業沿著正確的方向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齊禹,張永春.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鏈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05):284-285.

[2]楚云菲,李娜.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探析[J].創新科技,2015,(03):20-22.

[3]宋喜斌.以色列節水農業對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05):56-58.

作者簡介:楊榆(1982-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商業大學MBA、MPA教育中心2015級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項目戰略管理

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范文第6篇

上海農村經濟2010年第4期

一、上海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受到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制約,面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雙重挑戰,必須著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集約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減少資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農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的現代化。發展生態農業就能把農業真正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二)發展生態農業是生產和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市民更注重生活的質量,安全、優質的生態農產品成為首要選擇。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潔土”、“凈食”的生活環境,就能為廣大市民提供安全、優質的生態農產品,拓展廣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

(三)發展生態農業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需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應用生態農業的一些先進理念和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減少化肥農藥流失,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減小環境壓力,為上海的生態環境做出積極貢獻。

(四)發展生態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注重生態農業科技開發及推廣應用,健全生態農業管理制度,提高農民生態意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價值,有利于促進廣大農民增收。

總之,上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統一的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二、上海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與初步成效

(一)積極探索區域生態農業建設

1、農業部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上海郊區崇明縣、寶山區已分別被列為農業部生態農業試點縣和示范縣(區),根據“立足示范、著眼推廣、點面結合、講求效益”的原則,在都市型生態農業建設上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發展上海都市生態農業,建立一個農業生態經濟結構協調合理,整體功能較強,資源綜合利用,環境優美整潔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新農村,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2、環太湖流域生態建設。上海市涉及環太湖流域有青浦區的金澤、練塘兩個鎮,共有耕地面積11.4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6.9萬畝。近年來,這兩鎮圍繞化肥、農藥減量使用,推行綠肥養地輪作休耕制度,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和秸稈還田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工程等,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進耕地質量建設

1、推進綠肥生產。綠肥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肥源,種植綠肥既可以增加農田經濟效益,又可利用綠肥根瘤菌固氮、以小肥調大肥、以磷肥調氮肥等特點,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鉀及其它養分資源,翻壓后可提供作物多種養分,綠肥秸稈還田還可增加土壤碳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從而改善土壤結構和其它理化性狀,實施種地與養地相結合,促進耕地地力提高。在綠肥種植補貼政策的引導下,上海大力推進綠肥生產,2004年以來累計推廣綠肥種植面積200多萬畝。

2、完成耕地質量普查。2002-2003年,完成基本農田土壤環境質量普查工作,耕地符合上海市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占38.1%,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占47.9%,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占10.8%。2006年,又完成356萬畝耕地的地力調查

與等級劃分,全市耕地總體上處于較高等級,其中,一等地占17.4%,二等地占32.76%,三等地占26.09%,四等地占20.17%,等級最差的五等地僅占3.58%。同時,摸清當前耕地質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部分地區農田耕作層變淺,土壤次生鹽漬化面積有所增加,養分失衡現象較嚴重,耕地土壤酸化趨勢明顯。

3、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耕地質量監測是一項長期性的、公益性的農業基礎工作。上海已在2007年底建立了500個地力定位監測點、100個環境質量監測點和30個肥料效應流動監測點,覆蓋郊區大部分土壤類型和種植利用方式,每年為政府提供上耕地地力與環境質量報告。

4、加快中低產田改良建設。近年來,針對郊區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的障礙因素,一是推進松金青地區低洼地土壤改良工程建設,標準糧田建設面積30.4萬畝;二是開展南匯5萬畝灘涂改良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以及奉賢每年約2萬畝平整田土壤熟化與改良工作;三是開展3萬畝蔬菜等經濟作物設施土壤連作障礙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四是嘉定等區開展重金屬污染農田生物修復技術示范工作。

5、補充耕地質量建設。為落實“占補平衡”政策,2010年以開展耕地質量評定工作為切入點,以建立和完善補充耕地質量管理制度和技術規范為重點,把補充耕地質量建設管理和驗收工作落到實處。按照“部省共建、因地制宜、分級負責、部門協作”的原則,構建農業、國土資源兩部門共同開展補充耕地驗收工作機制為核心,積極探索加強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2010年計劃在奉賢區開展“補充耕地質量建設”省級試點工作,做好評定和驗收補充耕地質量工作,指導補充耕地質量建設。

(三)全力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l、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料。商品有機肥推廣作為解決全市畜禽糞便對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2004年在郊區水稻地區試點示范,推廣商品有機肥1.5萬噸;2005年至2007年商品有機肥推廣工作連續三年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推廣范圍以糧田為主,兼顧種植蔬菜和西甜瓜的基本農田,三年累計推廣應用33萬噸;2008年、2009年繼續加大推廣力度,推廣數量分別達15萬噸和16萬噸。至2009年累計推廣數量達64萬噸。商品有機肥的推廣應用,每年資源化利用畜禽糞便50-60萬噸,保護了郊區生態環境,改善土壤地力,減少氮化肥用量,減輕鹽漬化程度,提升農產品品質。

2、資源化利用秸稈。一是推廣秸稈直接還田。主要是在農作物收割時留高茬或利用農機設備直接將秸稈還田,以及稻田秸稈覆蓋還田。目前,全市秸稈通過機械粉碎后還田的比例占到全市稻麥種植面積的80%左右。二是發酵制作食用菌培養料。以現有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組建食用菌培養基料生產中心,集中收集周邊地區的稻麥秸稈,并加工成食用菌培養料,用于蘑菇等食用菌生產。同時,蘑菇種植后的廢料還可用于水稻機械化育秧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秸稈資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秸稈焚燒對空氣的污染,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維持土壤的生物質平衡,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

3、減量化使用肥料農藥。

按照上海市第四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化肥農藥減量工程實施方案,6個區縣(農場局)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計示范面積8720畝,基本代表了本市種植業的主要生產方式,示范基地分3種類型:一是以規模種植水稻小麥為主的糧田雙減示范基地,例如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奉賢莊行現代農業園區和長江農場;二是以種養結合小型家庭農場為主的雙減示范基地,例如松江新浜家庭農場;三是以蔬菜生產為主的雙減示范基地,例如青浦練塘茭白生產基地和嘉定華亭城市超市蔬菜生產基地。2009年通過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肥耕地地力技術、農藥合理科學使用、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和種養結合等措施,減肥減藥效果明顯,各示范基地水稻、小麥、蔬菜化肥用量比2008年減少6~

12.11%,有機肥料與化肥、化肥中氮磷鉀使用比例逐漸合理,農藥減17.7-38.2%。

4、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目前,本市郊區除閔行區外,其他區縣均列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2009年全市測土配方面積達303.44萬畝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一是初步建立主要土壤養分豐缺指標和主要作物施肥指標體系。包括主要土壤養分豐缺指標、主要作物施肥指標體系和水稻施肥分區圖,稻、麥推薦施肥技術模型,以及推薦施肥的主要技術參數。二是肥料施用結構漸趨合理,氮磷鉀比例逐漸合理,中高濃度復混肥料、配方肥用量增加,有機無機肥料平衡使用。三是節本增效經濟效益良好,水稻畝均節本增效38.98元,小麥畝均節本增效41.59元。

5、探索種養結合農業。目前,上海已經在種養結合發展生態農業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種:一是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松江區結合土地集中流轉試點工作,推出了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家庭農場平均經營面積100-150畝,并在農場內建設一個年出欄1200頭的豬場,豬場里產生的糞便和尿液,收集經發酵處理后就近還田利用。二是種養結合大型農場模式。警備區農場和海豐農場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形成了大型農場種養結合傳統模式、現代模式以及歐盟模式。傳統模式是指豬一豬糞一牧草一養豬模式、豬一豬糞一圍河養魚模式和豬一豬糞一林苗木一發展林業模式;現代模式是指豬一豬糞一有機肥還田一有機水稻和蔬菜模式、豬一豬糞(農作物秸稈)一沼氣發電一養豬供暖和生活用電模式、豬一污水一氧化塘處理一還田模式;歐盟模式即“糞水生態還田”模式,建設全封閉糞水收集系統,將豬糞收集后由管道泵入儲存6個月的大池中,經自然發酵無害化處理,然后通過大型糞水施肥機和攪拌機將發酵后的糞水噴灑農田。三是林下經濟生態農業模式。隨著上海生態林建設推進,逐步發展形成了林下經濟等生態農業模式。據統計,2006年上海林地養殖規模百畝以上的使用林地11.6萬畝,年出欄家禽115.37萬多羽,產值約2000萬元。2008年上半年,僅科委項目的一個示范基地約10000畝林地,養殖肉鵝60000多羽,實現產值約600萬元。

三、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生態農業建設的思考

(一)加快規劃制度建設

l、制訂發展規劃。各區縣應根據本區域農業生產特點,以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所產生的廢棄物再利用生態循環鏈建設為核心,科學制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逐步實現區域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無害化目標。一是近郊城鄉一體功能區(包括閔行、嘉定、寶山三區)。由于城鄉處于一體,對農業生態要求更為嚴格,不僅要求將農業的自身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要求農業本身對都市環境作出積極的貢獻。所以它是以環境友好為導向的環境友好農業,著眼于通過使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技術、裝備、手段及管理方法來提高農業產出效率,還必須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重視發揮農業的生態友好功能,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二是遠郊濕地生產功能區(松江、金山及青浦三區)。遠郊濕地生產功能區應最大限度地保護稻田的種植面積,以“稻田圈”作為重要的生態單元,減輕氮、磷元素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實現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雙贏,確保上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在水體污染日趨嚴重,河、湖藍藻肆虐,局部地區取水口水源嚴重污染,百姓生活用水發生困難的現象屢有產生的今天,充分發揮“稻田圈”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更顯重要。因此,該區域生態農業建設重點應放在“稻田圈”為主的人工濕地建設上。三是濱海果品生產功能區(包括奉賢、浦東兩個區)。該生產功能區的農業生產比較發達,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大,是上海市果品生產和蔬菜生產的重要基地,南匯的兩甜瓜、水蜜桃,奉賢的黃桃,早已成為上海市著名的名、特、優產品。該功能區農田中經濟作物栽植的面積較多,相對于糧食作物而言,經濟作物對土壤肥辦的要求較高,所以在生產過程中,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的投入較多,且對農田排水系統的要求較為嚴格,農田地力培育投入費用較多。四是三島生態旅游功能區(包括崇明、長興及橫沙三島)。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素以水清、氣凈、土潔而著稱,加之島上工廠企業少,所以生

態環境十分優良。三島是上海綠色蔬菜和稻米的生產基地。該區域每年還有大量的灘涂經過熟化培育后轉化為基本農田,該區域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加快熟化灘涂土壤,促進耕地質量提高。

2、出臺相關法規。生態農業建設要得到長期健康發展,必須有完備的政策法規作保障。應加強生態農業立法,制訂出臺“上海市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上海市耕地保養管理辦法”、“上海市耕地質量驗收辦法”、“耕地質量驗收標準”、“畜牧業糞便污染處理規范意見”、“秸稈處理辦法”、“種養結合生態補償實施辦法”等地方法規,為限制環境污染、鼓勵資源再循環利用和發展生態農業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考核制度。為有效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加強各級政府工作責職,需要建立生態農業建設長效機制,配套制訂《上海市生態農業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對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做出成效或者失責的單位和人實施獎罰。同時,對區縣、鄉鎮政府,應從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消耗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探索新型績效考核體制。

(二)加強隊伍體系建設

1、恢復農業環境保護站。建議協調市有關部門,盡快恢復上海市農業環境保護站,具體承擔本市生態農業建設技術指導工作,各區縣農委相應成立本區域農業環境保護站,組織和實施本區域生態農業建設工作。

2、健全市、區縣和鄉鎮三級農業環境保護隊伍。進一步健全市區鄉鎮三級農業環境保護隊伍,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等基礎性工作,加強土壤肥料與環境保護實驗室力量,承擔農業環境檢測監測工作。

3、加快生態農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認真總結推廣傳統農業生產中符合生態農業要求的投資小、易操作、實施面廣、增收明顯的生產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大力加強生態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農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研發體系,重點研究開發無污染、無公害以及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節材等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等。同時,加強生態農業技術培訓與宣傳工作,加快生態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l、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小規模種養結合模式。重點推廣松江區新浜“畜禽養殖一糧食種植”相結合的種養模式;二是示范大型養殖場的生態利用模式。建設“畜禽養殖一廢棄物綜合利用一種植”示范工程,將畜禽養殖場的畜禽糞便固體加工生產有機肥還田,畜禽糞便液體采用管道田間配套工程輻射周邊地區還田。

2、大力發展低碳農業。研究碳循環中的適用農業控制技術措施,并加快在農業生產中應用,降低農業生產的碳排放。3~5年內加大水稻、小麥、茭白、油菜秸稈綜合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發展有一定效益的經濟綠肥50萬畝,建議對實行低碳農業的栽培措施推行生態補貼。

3、推進水稻高產創建和蔬菜標準園建設。重點推進水稻高產創建基地生態配套工程和千公頃設施菜地標準園的建設,同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成立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以保護生態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和應對綠色貿易壁壘。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商標注冊,參加農產品質量評比和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標識,打造知名品牌。

4、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稻麥、蔬菜、水果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標準化管理,實行有機肥與化肥、氮磷鉀肥與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保障上海糧食和蔬菜等農產品的安全、優質、高產。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網絡,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點,加強上游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實施重點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研究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

治技術,繼續推廣化肥農藥減量技術,降低上?;兽r藥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畜禽糞便綜合治理工程,推廣商品有機肥20萬噸/年;加快推進上海農產品產地安全普查工 作,爭取在1~2年內摸清上海農產品產地環境基本情況,全面開展上海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監管工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研究,開展農業投入品的有害物質跟蹤分析和環境效益風險評估。

6、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建設生態莊園。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水平,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建設有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農業觀光旅游基地、生態莊園。使農民在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農村風光、帶農特產品”的旅游消費中實現增收,并促使生態農業在豐富旅游內涵的同時自身也得到長足發展。

(四)強化資金政策保障

上一篇:師徒結對活動師傅計劃范文下一篇:送同學的小年夜祝福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