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

2023-09-20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1篇

1 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現狀

隨著工業發展的需要以及經濟的發展, 人們對于木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為了滿足工業發展以及社會對木材消費的需求, 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相對落后, 最早制定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文件即為20世紀50年代國家林業總局頒布的《在“三北”風沙危害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規劃》。而21世紀初, 我國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并明確提出了堅持生態效益、科教興林、依法治林的基本方針, 并以優化林業結構, 增加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思路[1]。

近年來, 雖然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提出, 我國在林業生態建設方面也在不斷的努力, 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但由于社會中經濟發展以及人們對木材的消費需求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滿足, 為此, 由于各方面的影響, 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甚至由于人為因素, 在利益的催促下, 大量砍伐林木, 使我國的林業破壞程度在不斷加深, 林業生態壞境的破壞將直接導致森林資源的急劇減少, 林業生態自身的防護功能在不斷下降, 并使部分地區的土地不斷荒漠化或沙漠化, 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并嚴重影響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根據相關的數據統計資料顯示, 到目前為止, 我國的水土流失的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400萬km2, 這將近占據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2。根據全國第四次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 截至2009年底, 中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37 km, 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額27.33%。而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下, 由于人們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的意識淡薄, 并最終促成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的遭受嚴重的破壞, 使生態環境難以發揮處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及保持水土等多方面的生態功能, 由于對于我國的江河流域的破壞程度進一步增加, 使得我國的旱、澇等災害越發頻繁。

2 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健全政治體系以及監管維護管理機構

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本來就相對落后, 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 對相關的部門及工作安排并不多, 盡管我國對林業生態建設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 并相繼開展了一些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工作, 然而由于缺乏一套健全的林業生態環境發展的政治體系以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監督和管理單位和組織, 大部分林業生態工程完成建設后, 并沒有得到合理有效的監管和維護, 導致我國在林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 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投入和相關工作的開展變得事倍功半, 難以達到較高的有效率[2]。

2.2 缺乏合理的林業生態建設規劃

在林業生態規劃的過程中, 往往忽略以優化林業結構, 增加森林資源為主要任務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思路, 對不同水文及質量環境缺乏專業的了解。為此, 在林業生態建設中, 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科學性, 從而使部分林木或樹種在種植后出現地域或水土不符的情況, 甚至還出現部分人員過分追求成林效果卻不惜購買大量成活率相對較低的老樹或大樹等, 不僅降低了林業生態建設的有效率, 也加大了建設的成本。此外, 由于相關機制的缺乏以及投入力度不夠, 使林業生態建設的過程中, 缺乏專業的林業建設隊伍, 在林業科技人才及資金不足的情況下, 使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工作難以施展。

2.3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法制觀念意識淡薄

目前, 由于我國針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并不完善, 甚至出現部分基層領導或干部基于利益為出發點, 在進行退耕還林以及天然林保護等林業建設統計的過程中, 過分追求形式, 沒有嚴格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統計, 出現了弄虛作假等行為, 嚴重影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健康發展。此外, 由于人們對于林業生態環境的意識缺失, 使部分單位為了追求經濟的利益, 忽略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造成了部分地區通過森林樹木的砍伐泛濫來換取經濟效益, 并進一步破壞了林業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3 我國林業生態保護性發展的設想

3.1 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 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 結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 建立完善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林業生態建設的標準規范和規定, 采取以保護為主, 生產為輔的方針, 全面轉變林業發展思路。利用民眾的力量來對林區進行規范化管理, 積極鼓勵民眾植樹造林;同時, 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將這些林區的權利、責任及利益讓利給民眾, 如將林區或即將種植的林區分配給人民群眾, 并以單位面積為計算基點給人民群眾分發相應的補貼等, 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對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其次, 加大生態公益林區及保護區的補償力度, 通過市場機制引入碳匯交易, 使林區民眾真正受益并主動護林。再次, 對天然林及退耕地, 可實施封山育林措施, 讓林地自然生長自然進化, 以提高生態效能。而對于規劃種植的林區, 也應該集約經營集約管理, 從而提高林業生產效率[3]。最后, 加大監督和管理的力度, 嚴格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 相關的部門或工作人員應管理好本地區管理范圍的林區的檢查以及驗收的工作, 加強林木采伐的管理和監督。

3.2 合理規劃, 樹立長運的發展觀

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 可以要充分計劃好每一項資金的使用, 樹立長遠的投資規劃的思想。結合不同地區的地域性特點、環境特點以及水土特點, 從而科學合理地優化林區的生態體系, 并根據不同的地區的需要, 培育出適合當地地域所使用的優生優質的樹種。在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的過程中, 首先, 應該充分考慮到防災減災、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和凈化空氣等多方面的要求的綜合。其次, 考慮到生物的多樣性, 不同類型的樹木之間其生長時間和節律也是不同的, 為此, 依據以此來進行搭配種植, 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有效率, 避免非法移植的情況發生, 使林業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3.3 加大林業生態建設的宣傳力度以及法律建設的完善

建立和完善林業生態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的相關部門或單位, 應該以正確科學的方式來積極引導, 并以身作則, 從自我開始規范, 避免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并將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納入地方政府領導的工作績效考核中, 對于阻礙林業生態建設的人員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給予處罰;對于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突出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 從而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4 結語

盡管林業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但由于林業資源的再生速度緩慢, 周期過長。為此,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應該充分考慮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加大力度來保護和發展我國的林業資源, 使其更利于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

摘要: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主要從林業生態建設的角度, 分析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保護性發展的設想。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現狀,保護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我國水土流失現狀及防治技術探討[J].科技資訊, 2011 (34) :124.

[2] 魏海燕, 胡方彩.我國荒漠化的現狀及防治對策[J].貴州科學, 2014 (6) :83-87.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2篇

利用高郵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對高郵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規劃綜合分析,更深一步探究拉動高郵生態旅游產業的有效途徑,將其旅游業和農業結合發展,能夠推動高郵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以高郵湖和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為研究對象,更進一步探究高郵農業和旅游業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在對文獻查閱和分析的基礎上,對高郵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訪問高郵湖的周邊居民、了解高郵湖漁業的發展情況和高郵湖旅游的發展動態;通過對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當前建設結果、未來發展規劃的了解,結合在高郵湖的實踐,分析了高郵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等;并且通過對兩者的SWOT分析,對高郵利用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這一方式的經濟發展提出一定的建議和發展的改善方向。

二、高郵湖的現狀和發展建議

高郵湖又稱璧瓦湖,處于江蘇省中部,是江蘇省的第三大湖。水域總面積為760.67平方公里,水位5.55米時,氣候適宜,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物產資源,實現了漁業養殖、灌溉、航運等多種功能,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由于高郵湖生態良好、風景優美,高郵政府意識到了其旅游價值,正積極打造高郵湖周邊旅游景區的建設,大力發展高郵旅游產業。

(一)高郵湖的SWOT分析

1、優勢和劣勢

高郵湖水域寬闊、水質良好,為各種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其條件極利于水產養殖,盛產各種魚類諸如青魚、白魚、鰻魚等,以高郵湖龍蝦、大閘蟹、銀魚等而出名。另外,高郵湖不僅水生植物豐富,更是麻鴨的適宜居住地,常有附近的居民在此放飛鴨子。

高郵湖漁業養殖產業發展良好,多為散戶經營。每家劃分魚塘,并與當地或者外地的餐館簽訂合約,定向銷售。2000-2015年高郵市的漁業產值呈線性增長趨勢,漁業產值占農林漁總產值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

然而,雖然高郵湖聲名遠播,景觀很美,但是慕名而來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將高郵湖視為水產養殖的地方,很少有人前來觀光。

2、機遇與挑戰

高郵湖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由于多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例如淮河上游帶來的泥沙不斷堆積以及大量圍湖養殖,造成自然水域面積急劇減少,直接影響湖泊的蓄水功能,從而影響整體的生態效應。1988-2015年由于周邊居民利用良好的水域條件,大力發展圍湖養殖,導致高郵湖的人工養殖面積從湖邊周區向內部不斷擴大,湖泊自然水域面積不斷減少。

同時,在長三角經濟帶動下,鄉鎮企業迅速增加,工業污染排放嚴重,對高郵湖的水資源造成了污染;周邊農民使用的化肥、農藥等殘留物隨著污水流向湖泊,多處地區總氮濃度超標:北部超標0.1倍,湖中區超標0.02倍,南部超標1.03倍。

但是,高郵市高度重視高郵湖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實施了《高郵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意見》,統籌開展高郵湖環境整治和區域環境治理,是發展高郵湖自身特色的一大機遇。在積極保護的基礎上加大充分利用高郵湖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將高郵的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積極重點打造三大板塊,努力實現高郵湖濕地和其他兩大板塊即清水潭溫泉養生度假區、古城文化探尋體驗區休閑觀光區的一體化建設,加快推動高郵的生態旅游業,以此拉動高郵經濟發展。

(二)高郵湖的發展現狀與問題

本文通過SWOT分析法簡單總結了高郵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針對性提出了一些建議:

1、發展現狀

(1)水產養殖業發展較好,但多為散戶經營,且銷售渠道單一。

(2)旅游資源豐富,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湖泊污染嚴重,自然水域面積減少。

2、發展建議

(1)企業定向收購散戶的水產品,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推動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體化;

(2)拓寬銷售渠道,必要時引入電商;

(3)加強高郵湖旅游業的宣傳,吸引外來投資;

(4)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經濟和民生的共同發展。

三、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

揚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的“綠楊城郭”三年行動計劃,是以造林綠化為突破口,以生態中心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的原則建立生態中心。從經濟發展方面來看,清水潭生態中心的建設不僅符合揚州市政府對為扎實推進高郵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符合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

通過建設生態中心,可以發展現代林業建設,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另外,也可以發展現代農業,同時合理利用農業,延長農業產業的產業鏈,將其與旅游業相結合。例如,鴨養殖帶來的知名“野鴨放飛”景點。

(一)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的SWOT分析

1、優勢與劣勢

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位于高郵,而高郵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中部,地理位置相對優越,氣候條件和水文條件優良,水面之多居于揚州市之首。

在自然資源方面,高郵市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另外,高郵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種類繁多。這都是清水潭生態中心可以加以利用的優勢。

另外,高郵有著上千年的養鴨歷史,形成了特有的鴨文化,因此有許多養鴨能人。在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的建設規劃區域內,名為陸高忠的養鴨人將野鴨子從小馴化,在平時便放飛,而生態中心也充分利用了這一本屬于個人養殖的“野鴨放飛”,將其通過類似于“雇傭”的方式將其歸入生態中心的旅游景觀,形成了著名的“野鴨放飛”奇景,也是清水潭生態中心的獨特優勢之一。

但在擁有著諸多優勢的生態中心,同樣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劣勢。最主要的一點是旅游受眾的問題,清水潭生態中心的游客有團有散,但大多數是高郵市本地人,很少會有外來游客,這就極大地限制了生態中心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經濟利益獲取的有限性,一旦盈利能力的有限性和生態中心建設維護的巨額資金發生沖突,就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導致生態中心運營困難。

另外,雖然高郵地理位置相對優越,但相對于一些其他旅游城市諸如上海、廈門、西安、成都等等來說,由于城市面積的限制、社會資源限制等原因,相對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要落后一些,旅游特色也不足,現代社會人們選擇旅游城市往往更多選擇可玩性、景點較多的城市,一些距離較近追求生態優良環境的游客可能會選擇高郵清水潭生態中心,但距離較遠的游客就往往容易直接忽略高郵這一旅游地的選擇,帶來的問題就是高郵市的生態中心的旅游業發展前景堪憂。

2、機遇與挑戰

從高郵市清水潭濕地生態中心的建設項目總體規劃來看,該項目投入的資金還是較為充足的,而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為推進高郵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旅游業發展,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同時還有一定的資金補貼。

在政策方面,根據《高郵市旅游業發展規劃綱要》來看,高郵市將旅游發展的空間布局整合成四大板塊。其中清水潭-東湖濕地公園被歸入水鄉休閑度假游板塊,明確提出通過連綿的水系、成片的水杉、豐富的濕地植被和以野鴨放飛為代表的濕地景致,體現濕地生態的多樣性、完整性。緊緊圍繞這一規劃發展水鄉休閑旅游,合理利用東湖濕地公園,與其共同發展,是清水潭生態中心的一大機遇。

在資金方面,從《高郵市清水潭濕地生態中心建設項目總體規劃》來看,資金較為充足,又有政府補貼支持。

另外,生態中心的“野鴨放飛”奇觀對于農業和旅游業來說,這是傳統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一大結合,如果能探索出更多諸如此類的傳統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結合的途徑,這將會成為清水潭生態中心的一大發展優勢,也是生態中心不可多得的機遇。

除此之外,在一些基礎項目建成后,也將有高郵市的旅游公司接手共建生態中心。后續生態中心也會逐漸建設揚州大馬戲和溫泉等景點。先通過政府補貼等建設景點,再通過旅游公司更進一步發展景點是一常見的方式,即通過PPP合作模式來發展生態中心。但在PPP模式下要想更好發展生態中心,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盡可能放大,就要抓住政府的支持,合理利用有利的政策,同時旅游公司也要合理規劃發展,積極建設與宣傳。

同時,清水潭生態中心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態中心的普遍性。揚州市政府將生態中心納入重大項目建設考核,要求每個縣, 市、區至少建設一個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態中心”。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即使因地制宜,也很可能使得生態中心過多,而游客因為選擇性更多,就不一定會選擇清水潭生態中心。光從可知規劃建設的生態中心來看,就有清水潭濕地生態中心、龍虬莊遺址公園、東部新城文體公園、東部新城澄子湖公園、新民灘油菜花基地、運河西堤沿湖生態公園等19個生態公園。要想從這些生態中心中脫穎而出,自己的特色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發展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就是清水潭生態中心,當然也是其他生態中心的一大挑戰。

另外,從清水潭生態中心的總體規劃來看,當前生態中心的建設有些滯后,總體規劃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并未按照進度完成,所以清水潭生態中心的建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二)高郵市生態旅游業的現狀和發展

通過對清水潭生態中心的SOWT分析法探究到生態中心的現狀和問題,并更進一步深入分析高郵市生態旅游業,對此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建議。

1、現狀問題

(1)政府對于生態旅游業發展有一定規劃,較為重視高郵市的生態旅游業發展并給予了一定的資金補貼支持。

(2)個體生態中心發展規劃比較完善,但建設進度較為緩慢。

(3)生態中心數量較多,很可能帶來資源尤其是資金的浪費。

(4)高郵市生態旅游業的競爭能力相對于知名旅游城市來說較弱。

2、發展建議

(1)督促生態中心的規劃建設,加快生態旅游建設。

(2)合理整體規劃生態中心,發展各生態中心自身的優勢特色,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

(3)加強高郵的生態旅游業建設,同時也要尋找高郵旅游業不同的特色景點,將各景點規劃處一整條高郵旅游特色,吸引外來游客。

(4)加強高郵市旅游的宣傳。

四、結論

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高郵旅游業正處于穩步發展的過程中,新建了多個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區,高郵在旅游業在這一方面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仍然沒有構成完整成熟的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合理地制定解決方案并實施。與此同時,除卻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高郵也需要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例如自身旅游特色來吸引外來資金,更進一步拉動經濟發展,從而給高郵的農村、農民、農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摘要:高郵地理位置優越, 自然資源豐富。近幾年, 政府響應鄉村振興政策的號召, 大力支持高郵旅游產業的發展, 將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結合, 帶動了高郵經濟的整體進步。此文著重選取了高郵湖和清水潭生態中心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文獻閱讀和實地考察, 用SWOT方法分析了它們的發展現狀, 旨在為高郵的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生態旅游,高郵湖,清水潭生態中心

參考文獻

[1] 郭玉梅.勾鳳誠赴高郵湖開展河長制巡河工作[R].高郵市人社局, 2017-07-12.

[2] 陳園園, 盧勇.江蘇高郵湖泊濕地農業系統的保護與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9, 30 (10) :1-3.

[3] 管玉瑩, 虞功亮, 韓睿明, 許君利, 霍達, 王巧佳.近30年來高郵湖 (含邵伯湖) 自然水域面積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OL].環境科學研究:1-11[2019-07-29].https://doi.org/10.13198/j.issn.1001-6929.2019.06.27.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3篇

1 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沙灣縣擁有比較豐富的水資源, 其擁有的河流包括金溝河、巴音溝河、瑪納斯河、沙灣河、寧家河和大小南溝河等6條。有兩座中型水庫和一座小型水庫。2013年末, 沙灣縣土地總面積1 245 815.55 hm2, 耕地面積257356.81 hm2, 占沙灣縣總面積的20.66%。林地總面積99568.04 hm2, 占沙灣縣總面積的7.99%。豐富的水資源是比較有利于沙灣縣的農業發展的。

李成圓和熊黑鋼[2]等人通過對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研究, 得出沙灣縣、瑪納斯縣、呼圖壁縣和昌吉市等為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較發達地區。能夠一躍成為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較發達地區, 沙灣縣在農業發展方面的確做了較多的工作, 具體包括3個方面。

首先, 創建高產示范區。2013年末, 沙灣縣創建高產示范區田6.07萬hm2, 建立科技示范戶1 305戶, 確定小麥、玉米和辣椒萬畝高產示范片各1個;棉花萬畝高產示范片5個。8個高產示范片的建設帶動了大面積的增產, 如沙灣縣四道河子鎮為農業部棉花整建制高產創建示范鄉鎮, 已經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效益。

其次, 增加農戶科技咨詢與培訓力度。2013年, 沙灣縣共發放科技宣傳資料2 800份。同時, 沙灣縣還成立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和信息咨詢等工作[3]。2013年末, 沙灣縣接受電話咨詢服務425次, 接受上門咨詢服務42人, 完成農業部7期農村實用帶頭人培訓工作。

最后, 規范農產品質量。沙灣縣為11個鄉鎮配發速檢儀器設備, 并對檢測人員進行了專題農產品快速技術培訓。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得到保障是其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 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 已經擁有2個綠色食品品牌, 一個新疆農業名牌產品。2013年, 沙灣縣積極推進農戶參加第四屆新疆農產品北京農展會、新疆名優特及精深加工農產品上海展示會、武漢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三大展會。這些都為推進沙灣縣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

2 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農業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沙灣縣的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地膜、化肥與農藥, 其中尤為嚴重的是地膜。為了自身利益考慮的農戶, 并未切實遵守國家政策的推行, 而是仍然采用難以回收的地膜, 這勢必對沙灣縣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整治帶來較大的阻礙。

其次, 農民受教育水平低。雖然每年較多的村官被選派進入村級進行工作, 然而真正留在農村, 仍然是較低教育程度的農戶。他們受教育程度主要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如北京市農村農民受小學教育及未上學的人口最低, 占抽樣數的34.99%。沙灣縣的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也是其現代農業發展不足的重要阻礙。

3 推進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規范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快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助推農業現代化的最好的方式, 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建立, 能夠為農戶帶來效益。國外許多國家在農業專業合作社上都有較好的模式, 如日本農協模式、美國農業合作社模式、德國的農業合作社模式, 且這些國家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 已經實現了農戶增收、農業競爭力的提升[5]。因此, 作為沙灣縣需要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打破現有的小規模農業專業合作社, 努力推進大規模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 充分凸顯規模經濟, 堅實為農戶增收提供保障。

3.2 增強培育新型農民力度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 農民仍然是主體, 因此, 現代農業的推進需要借助農民的力量, 這就要求農民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近幾年, 沙灣縣舉辦了一系列的科技培訓班, 對當地的農戶的基本種植和養殖技能提升有了一定幫助。然而, 沙灣縣的農戶的培訓工作是缺乏系統性[6]。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角度來講, 對農戶的培訓需要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的培訓, 如農閑時候可以安排相應的網絡技術推廣, 種植技術的交流等, 農忙可以安排不定期的田間交流。從分工角度來講, 培訓需要分層次性, 即可以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班、養殖技術培訓班和網絡技術培訓班和管理技能提升班。有條理的、系統的、可持續的對農戶培訓, 既能夠為沙灣縣的農業發展提供新型農民, 還能夠為當地的現代農業的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摘要: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 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我國的“三農”仍然是國家關注的焦點內容。近幾年, 現代農業的推進則是改善我國“三農”問題最好的措施。對于作為農業大省的新疆來說, 其各縣的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努力推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簡要剖析新疆沙灣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以及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并結合其實際情況, 為沙灣縣的現代農業發展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專業合作社,面源污染,新疆沙灣縣

參考文獻

[1] 戴小楓, 邊全樂, 付長亮.現代農業的發展內涵、特征與模式[J].中國農學通報, 2007 (3) :504-507.

[2] 李成圓, 熊黑鋼, 閆人華.天山北坡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異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 (8) :93-98.

[3] 鄭娟, 張麗.新疆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J].新疆財經學院學報, 2007 (2) :11-18.

[4] 楊蘭根.江西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 2008, 20 (3) :19-122.

[5] 曹俊杰.我國東部地區幾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比較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 2009 (1) :59-63.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4篇

1 現狀與問題

1.1 起步相對較晚,規模相對較小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改變,已經要求農業體制進行改革。我國自在1990年出現農業產業集群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由于缺乏發展的經驗,農業產業集群一直處于自由式的發展狀態中,沒有得到統一規范的管理和運作;同時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相對來說受到冷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1.2 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差,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低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發展水平的嚴重不均衡情況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造成農業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抵抗自然風險能力不強,常常出現“大災大損失,小災小損失”的現象,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自古以來靠天吃飯的狀況。同時,與發展現代農業息息相關的規?;洜I、機械化種養、精細化管理、耦合化發展等方面也嚴重滯后。

1.3 農業產業集群技術水平低,合作關系不穩固

產業集群的效益主要來自于企業集群內部之間的密切合作,但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技術開發必須實現有效結合,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不確定因素遠高于工業產品生產的情況下,農業產業化集群更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支撐。集群企業空間的集聚能夠帶來長期的合作,能夠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強對于企業未來的預期。但是,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營銷機構之間很難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較容易破裂,嚴重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1.4 缺少必要的機制條件,關聯產業依賴性較弱

農業產業化集群需要與其相對應的制度保證,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致使我國集群機制發展滯后。同時,產業關聯性是產業集群的基礎特征,也是其形成的基礎。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主要是其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與協同效應,成員企業之間的產業聯系是協同效應的基礎,但是我國目前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同時存在,是農戶既可以單獨完成生產,也可以聯合生產,很容易使農業生產走向封閉性,導致農業產業關聯性產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1.5 高素質勞動力少,“低效性”情況明顯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日益彰顯和農產品價格的長期低迷,越來越多的農民舍棄本業,外出務工,使得農業產業集群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流失現象更為嚴重。同時,集群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自身資金并不充足,競爭力弱,配套設施不完善,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競爭力低下、利潤低、效益低的“三低現象”。

2 對策建議

2.1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擴大規模

農業產業集群的大力發展,在要求保證質量的同時要有數量的保證。從整體上來講要讓產業集群得到更普遍的發展,從一個產業集群內部來講,要有足夠多的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的分工、參與,才能使集群內部協調一致、利益共享,從而達到集群的整體發展。從全國范圍看,要普遍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使之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較快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

2.2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現代農業發展要素

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使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突出表現為基礎設施的薄弱和觀念的落后,在我國農業產業集群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突出表現為基礎設施的薄弱,與發展現代農業格格不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發展農業的首要任務,要在加強財政投入,做好服務于農,加強農村基本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鼓勵農民、企業和社會組織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發展建設相應基礎設施。

2.3 提升農業企業科技含量,形成緊密型合作關系

根據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不斷培育創建新的龍頭企業,提升農業企業的科技含量,逐步發展壯大龍頭企業集群。做好農業產業集群的拓展和延伸,既要重視提高整個企業集群在規模、設備、資本、產品等硬性方面的競爭力,也要重視在管理、信用、品牌等軟性方面的競爭力,大力發展龍頭企業,使之成為現代農業企業的領頭羊。同時,要重視各集群內部各農業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上下游合作或者平行合作關系,加強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的共享,提高整體效益,形成共贏局面。

2.4 做好早期規劃,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在研究和制定農業集群建設初期,就要以市場為基礎,選擇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內生的產業集群才更具有優先發展的優勢,才能更好的形成本地的競爭力,農業產業集群應該重點突出特色、優勢、潛力,突出區域特色,增強科技含量。例如糧食產業是一個涉及糧食的生產、存儲、加工和流通等多個環節、多領域的大產業,如果農業產業鏈存在嚴重脫節現象,致使產業鏈無法形成合力,各個環節的效率將大大降低,從而導致整個糧食產業鏈的低效率運營。因此,要促進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5 積極培育高素質勞動力,努力追求高效益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是我國追求農業高效益的必然途徑?,F階段我國農業勞動力呈現的“386199”部隊(38指婦女,61指小孩,99指老人)現狀,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集群的壯大,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矛盾。所以,要從培育新型農民和引導高素質青年回鄉發展兩2個方面同時發展,尤其是鼓勵接受高等教育的農村青年回鄉創業。這些青年學生能夠掌握最先進的耕作方式,了解最新的生產技術和信息,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思維反應較快,能夠為農村和農業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各級政府要出臺政策吸引農村青年的回流,以更好地促進農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提高農業效益。

摘要:分析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5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擴大規模;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現代農業發展要素;提升農業企業科技含量,形成緊密型合作關系;做好早期規劃,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高素質勞動力,努力追求高效益”等對策。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5篇

“十二五”期間,黔江區水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推廣了池塘生態養殖,實施了“噸魚萬元工程”;切實加強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真抓好資源養護,大力開展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程。但是,黔江水產業與重慶市內其他區縣相比,發展相對滯后,與快速發展的社會購買消費水平極不適應。為此,就黔江區近幾年生態漁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提出初步建議。

1 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黔江區大力推廣了漁業生態養殖系列技術。實施了“噸魚萬元工程”,切實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真抓好資源養護,大力開展了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程,水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2015年,全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 950 t,比“十一五”期末的1 108 t,增長75.9%;人均占有水產品從2010年的2.1 kg增加到2015年的3.6 kg,增長71.4%;全區漁業經濟總產值4 255萬元,其中漁業產值3 619萬元。全區生態漁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不斷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提升產品附加值

多年來,黔江區結合黔江山地特色資源實際,將優化品種結構作為挖掘水產養殖內部潛力的重要措施,加大了水產養殖的品種結構調整,養殖魚類的名優品種比例得到不斷增加。引進養殖了中華倒刺鲃、巖原鯉、胭脂魚、長吻鮠、黃顙魚、泥鰍、大口鯰、大鯢以及棘胸蛙等名優水產品種。

1.2 切實加強新技術推廣,全力開辟新興養殖模式

近年來,黔江區在繼續推廣80∶20池塘生態養殖和無公害高產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大力推廣了“噸魚萬元生態集成養殖技術”和“池塘魚菜共生生態養殖”技術,全區共推廣池塘“一改五化”集成技術超過133.33hm2,其中示范片13.33 hm2。在推廣養殖新技術的池塘,平均667 m2產量超過400 kg,最高單產超過1 200 kg。通過新技術推廣運用,加強了池塘名特優高產養殖和水產品健康養殖管理,進一步提高了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1.3 江河大水面增殖放流效果顯現

2012-2014年,黔江區連續3 a開展了阿蓬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共計投入市級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專項資金90萬元(每年30萬元),投放魚種443萬尾。魚種包括鰱鳙魚、草魚、鯽魚、黃顙魚、南方大口鯰、中華倒刺鲃、胭脂魚以及巖原鯉等名優魚類。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江河魚類捕撈產量從2010年的123 t增加到2015年的198 t,增長了61%.通過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修復了阿蓬江漁業資源,又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漁業和諧發展。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由于受山區自然條件的限制和漁業發展資金緊缺等因素的影響,漁業生產效益不明顯,漁業在大農業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因而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在水產生產發展上,地方財政投入較少,水產養殖業在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增收致富作用沒有完全顯現。

2.2 生態養殖技術水平較低

由于受傳統的養殖習慣影響,一些地方仍存在“人放天養”的落后狀況。池塘、水庫及江河大水面的生態養殖還處于示范推廣階段,許多養殖戶還沒有完全掌握相關技術,因此,生態養殖的技術水平不高。

2.3 水面利用率低

2 0 1 5年全區塘庫養殖面積6 1 9 h m2、稻田養魚面積260 hm2,占塘庫、稻田可養總水面2 050.87 hm2的42.8%。而中型水庫和江河大水面的生態養殖利用率較低,亟待開發利用。

2.4 龍頭企業缺乏,典型示范帶動性不夠

在黔江區的生態漁業發展中,缺乏自身效益好,能夠帶動千家萬戶通過發展生態養殖致富的水產龍頭企業。

2.5 野生資源嚴重枯竭,漁業行政執法力度不夠

據漁業資源調查,黔江區野生魚類資源共有6目18科120種,其中鯉科魚類占絕大多數,有79種,雅羅魚亞科47種,鮈亞科21種,裂腹魚亞科2種,鯉亞科5種,鰍鮀亞科2種,鰱亞科2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品種有黃顙魚、鱖魚、中華倒刺鲃、大口鯰、大鰭鱯,以及大鯢、疣螈、中華鱉、黃鱔等特種水生野生動物。但由于漁業行政執法力度不夠,造成濫捕酷殺,毒魚電魚現象時有發生,對漁業資源和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破壞。

3 發展對策建議

發展黔江生態漁業,應根據山地氣候特點和水面、水體資源情況,圍繞全市打造百億生態漁產業鏈的總體部署,結合黔江在全市作為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定位,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產業特色突出的發展原則,狠抓名特優新水產品和經濟魚類的生態養殖,加大山區水體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助推全區水產養殖業由傳統養殖模式向生態高效漁業轉變,不斷提高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突顯水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此,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3.1 強化組織領導

抓好全區養殖水域的統一規劃,確定科學的養殖容量,鼓勵和推廣生態養殖方式。各級政府尤其是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統一認識,狠抓宣傳,切實做到統籌兼顧、重點突出、增添措施、有序推動。區農委負責統籌、指導全區水產業發展工作,要及時研究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爭取市區項目支持,嚴格目標管理,為推動水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3.2 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生態漁業要取得快速發展,應以設施漁業作支撐。因此,要加大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做好舊塘改造、漁機配套、技術推廣、品種引進等關系水產養殖效益提升的基礎性項目,要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資為主體和社會籌資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與全方位的開放式投入機制,形成投入多元、利益共享的格局。

3.3 加快土著品種及名優魚類的開發養殖

201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了《關于加快大鯢產業發展的意見》(渝府辦發〔2013〕43號),該文件是重慶市出臺的首個針對單個水生動物發展的政府性文件。黔江區根據該文件精神,制定了《黔江區2014-2020年大鯢產業發展規劃》。

5 a內爭取完成中華倒刺鲃、鱖魚、白甲、裂鰒魚及大鯢等土著魚品種的開發養殖;同時,引進國家大宗淡水魚新品種及名特優魚類的養殖,不斷優化養殖品種結構。

3.4 推廣生態養殖新技術,提高水產養殖質量技術水平

圍繞全市打造百億生態漁業產業鏈的總體部署,結合黔江在全市作為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定位,在全區大力推廣池塘環保健康養殖、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江河大水面增殖放流、稻魚同田穩糧增收、名優冷水魚流水養殖、特色土著魚保種開發和觀賞休閑漁產業化等生態漁業模式,促進漁業健康、和諧、快速發展。重點推廣“池塘綜合種養高效養殖技術”“池塘噸魚萬元生態養殖集成技術”“稻田綜合種養集成技術”等水產養殖新技術,切實搞好漁業生產疫病防控,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監管,不斷提高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漁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3.5 加強漁業資源和環境保護,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繼續實施日臻完善的漁業基本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禁漁期”制度和捕撈限額管理制度,嚴厲打擊電毒炸魚等漁業違法行為,保護漁業資源;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嚴厲打擊違法使用禁用藥物的行為,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繼續加強漁業資源的增殖保護,加大對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和資源調查等基礎性工作;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大對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救護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各種違法行為,確保黔江區漁業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發展。

摘要:重慶市黔江區具有較為豐富的漁業資源條件。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將黔江定位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后,黔江水產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但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黔江近幾年生態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剖析,提出未來5 a發展生態漁業的對策建議。

生態農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第6篇

1.1 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開發利用不合理

雖然我國的水資源豐富, 但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缺水的13個國家地區之一。尤其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工業用水及城市用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 水資源的缺乏問題將會更加明顯, 影響我國經濟形勢及城市化進程的整體發展。當前, 在我國的某些地區, 由于當地對于地下水的過度開發, 導致了水資源的分配利用十分不合理, 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 用水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而在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經常出現沒有生產生活用水的情況發生, 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就是當前我國水資源現狀中的重要問題。此外, 由于我國不正確的農業灌溉方式以及水利設備的滲漏等情況給我國的地下水造成的次生鹽堿化更是增加我國水資源保護的難度。

1.2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嚴重污染造成水質性缺水

我國幅員遼闊, 降水分布不均勻, 南方地區的降水相對較多, 而北方較少, 我國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面積比例相對較少, 但占據全國水資源的80%, 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面積比例相對較大, 但水資源匱乏, 只有全國的90%, 缺水問題十分嚴重。近年來, 隨著我國工業、農業的不斷發展, 污水的排放量逐漸增加, 對于河流湖泊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由于大量河流、湖泊的水資源遭到污水的污染不能夠進行生活、生產用水的采集, 造成了我國大面積的水質性缺水。

2 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的意義

2.1 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要求

近年來,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對于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 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更加突出。近幾年, 盡管我國的農業用水量已經開始逐漸下降, 但是在某些地區, 尤其是在農業大省內, 農業用水量仍然占據著60%的巨大比重。在水質性缺水日益嚴重的問題下, 農業灌溉的發展前景必須在保證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 向節水型高效農業發展, 這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必然要求。

2.2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傳統農業的灌溉是非常不科學的, 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 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灌溉效果。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已經成為時代的選擇?,F代農業對于灌溉勞動的需求, 已經從傳統的人工作業轉變為機械化的自動操作, 而且現在農業更加注重對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外觀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就對于農業灌溉提出了更加細膩化的要求。采用各種先進的灌溉技術進行農業灌溉, 拋棄傳統的不科學的灌溉方式, 提高農業灌溉中的水資源利用效率, 保障灌溉效率, 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重大跨越。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 要根據實際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農業類型的選擇, 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 保證農業生產的較高效率, 增加農民的實際收入, 減少農業用水量。

3 我國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發展對策

3.1 加強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力度

為切實建立起高效節水型的現代農業, 我國的水利部門需要加強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力度, 各地水利部門要科學高效對當地的地下水、地表水、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等進行合理的資源調配, 建立起統一的地下水管理體系, 確保各個行業用水的合理配置, 促進各個行業的節水建設及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避免管理體系內部的水資源不合理分配問題, 切實加強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力度, 保障在我國的有限水資源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2 推廣田間節水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目前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已經相對完善, 各種各樣的節水措施層出不窮, 如噴灌、溝灌和膜下灌溉等技術。在田間進行灌溉時, 根據田間的實際情況, 選擇最為合適的灌溉技術進行灌溉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 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對于保障農業的快速發展和水資源的節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 建設調水工程

為了更好地改善我國的水資源現狀, 彌補我國水資源南北的巨大差異, 建立跨流域調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調水工程的建設不但實現了對于我國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水資源利用率, 對于改善當地環境, 實現水資源的長期利用及農業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4 進行污水處理, 實現生活、工業污水的二次利用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現代工業建設不斷增加的基礎上, 城市的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實現對于污水的處理回收利用既是解決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措施, 也是發展我國高效節水型農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生活、工業污水的處理, 不僅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灌溉需求, 也可以緩解我國水質性缺水的窘迫現狀。

3.5 加強農業水利設施投入, 提高節水意識

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農業基礎水利設施的投入建設, 農業水利設施的建立健全可以幫助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 良好的水利設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好地節約水資源, 減少水資源浪費。此外, 還要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 讓每一位居民都認識到當前我國水資源的緊張狀態, 認識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 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結語

當前, 我國的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要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保障農業的高效發展, 不僅需要國家部門的宏觀調控, 還需要每一個公民的積極參與。本文就我國的水資源現狀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發展對策, 希望能夠為農業發和水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參考。

摘要:當今世界, 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焦點問題, 我國雖然水資源豐富, 但人均占有量相對較少, 在我國經濟技術快速發展及水資源大力開發利用的背景下, 我國的水資源保護壓力也逐漸增加。為了應對當今時代不出現的不利于水資源保護的各種問題, 就我國的水資源現狀進行闡述, 并提出了建立高效節能型農業的發展口號, 對建立高效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高效節水型農業,發展對策

參考文獻

[1] 李艷杰.科學利用水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 (5) :222.

[2] 季琨, 胡瑞法, 張林秀, 等.中國農業科技投資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0.

[3] 劉廷娥.澤州縣農業資源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 2006 (9) :63-64.

上一篇:幼兒園實習生教育工作報告范文下一篇:農村土地承包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