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

2023-03-22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學分銀行已成為國內外實踐終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學分銀行及其管理系統建設則需要細致的需求分析。我國學者提出的學分銀行子系統劃分方法偏重功能分析,以此為基礎補充結構要素分析,整合而成的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是綜合分析學分銀行結構與功能的方法與工具,為學分銀行建設的后續環節提供支持。韓國學分銀行和我國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的案例,闡述了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的使用方法與效果。

[關鍵詞]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結構功能框架;韓國;自學考試

從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來看,學分銀行制度已經成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由于學分銀行制度本身具有標準多樣、過程嚴謹、操作復雜等特點,其學習成果認證及學分積累與轉換兩大核心功能的實現需要功能強勁的管理系統提供支持。提取和分析學分銀行的結構與功能,則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建設的基礎。

一.學分銀行子系統結構

根據我國學者楊黎明的觀點,學分銀行的結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學分標準子系統、學分互認子系統、學分積累子系統、學分兌換子系統和學分誠信子系統,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以上劃分方法以學分銀行的功能為主要線索,界定了五個子系統相對獨立的功能,具有簡單、清晰、直觀等重要特點。但該劃分方法尚未描述各個子系統的組成要素,將組成要素與該劃分方法想結合,即可得到學分銀行子系統與核心要素的對應關系,如表2所示。

由對應關系可以發現三個問題。第一,除課程標準子系統只包括認證標準等各種靜態要素外,其余子系統既包括靜態要素,又包括動態過程(如認證過程等),但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的分析方法不同,對系統設計的影響也不相同。第二,靜態要素中既包括可當做操作客體的操作對象和操作工具,又包括影響操作過程的屬性和特征。前者是認證過程的載體,如認證內容和認證標準;后者是認證過程的影響因素,如認證單位和認證級別,兩者對操作過程的作用和影響不同。第三,該劃分方式關注功能而非要素。以功能為劃分依據,關注各功能的區別與聯系,但對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各要素不同的作用方式,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區別關注較少。

所以從功能出發的劃分方法不能有效分析學分銀行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需要采用一種方法兼顧結構與功能。

二.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

1.學分銀行分析方法的調整原則

根據系統需求分析“確定和詳細說明客戶需求”的要求,我們提出以下原則調整學分銀行的分析方法。

第一,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相分離。如前所述,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核心功能以動態過程為基礎,操作對象則以靜態要素為基礎,兩者的作用不同,分析方式和對設計的貢獻也有差異,所以在探索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建設需求時,需要將靜態要素與動態過程分開討論。

第二,實體對象與影響因素相分離。因為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影響因素決定了操作過程和操作對象的具體實現方式,故其影響因素在時間上應最先考慮;此外兩種靜態要素的作用方式不同,所以兩者也應該分開討論。

第三,操作主體與客體工具相分離。在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對操作主體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主體類別與對應權限,對操作客體工具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其表征方式、使用方式和使用效果。兩者關注點不同,也應該分開討論。

2.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

根據以上原則可得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如表3。其中,屬性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靜態要素中的特征與影響因素,是建設學分銀行管理系統最先需要確定的內容,也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根基。對象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靜態要素中的操作對象與操作工具,是操作主體的直接作用對象。用戶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用戶組織結構關系,定義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操作主體及其權限。流程模塊用于記錄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動態過程要素,是學分銀行管理系統功能的基礎。

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可以從四個角度細致全面的掌握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需求,且四個模塊對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作用方式不同,模塊內部則基本相似,所以借助學分銀行結構框架可以有效協助系統開發者進行需求分析。

三.韓國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分析

下面將利用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分析韓國學分銀行制度的特點及其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

1.建設初衷、制度保障及組織結構

根據1997年頒布的《學分認定法》,韓國政府以增強對非正式、非正規教育形式的認可,促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發展為目的,于1998年推出學分銀行制度,提供包括機構認證和學習成果認證在內的認證功能、學分積累功能,以及授予學士學位或兩年/三年副學士學位轉換功能,并通過立法和設立專門機構的方式予以保障,如圖1所示。

2.認證標準與認證過程

韓國學分銀行的認證工作包括認證教育/培訓機構和認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兩部分。其中教育/培訓機構認證的標準包括以專業為單位的標準化課程體系(Standardized Curriculum and Syllabus)和機構認證標準;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則依據六種學習成果類型。

韓國學分銀行系統每年認證教育機構一次,認證流程如圖2所示。

學習者使用學分銀行認證學習成果需要完成注冊和認證兩個步驟。如圖3所示。

3.學分轉換標準與轉換過程

學分達到要求的學習者可得到教育科學技術部授予的學士學位、三年制副學士學位或兩年制副學士學位。申請轉換過程如圖4所示。

4.小結

綜上,韓國學分銀行系統通過立法設立專門機構的方式自上而下管理,因為執行機構較其他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機構更高一級,具有獲得其他機構支持的條件,故使用學分銀行單向認證和累積其他類型教育成果,轉化為國家學位。

從其認證的機構和學習成果可知,其認證級別為高等教育,認證類型包括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正式教育形式,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正規教育形式。其各機構自上而下分工明確,權限逐層遞減。

韓國學分銀行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如表4所示。其中,對象模塊可直接細化為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數據庫設計,用戶結構可細化為數據庫設計和用戶權限設計,流程模塊則可轉化為功能設計。

四.我國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分析

1.定位、組織結構與管理方式

自考制度是“對自學者進行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币虿幌拗瓶忌鷹l件、采用完全學分制、以國家考試作為認證標準、認可部分非學歷證書,自考制度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公平性和銜接性等特點。自考制度建設學分銀行力求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認可范圍,拓展與其他各類教育形式的銜接,推動終身教育發展。

在組織結構方面,自考制度學分銀行將沿用自考制度現有的組織結構框架(如圖5)。其中全國和省兩級考委負責制定國家和各省政策,開展理論研究,指導實踐推進;全國和省兩級考辦負責主持自考的日常工作,維持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具體運行;由全國考委設置的專家委員會在原有課程大綱、專業計劃的基礎上負責學分銀行課程、專業、認證、轉換等各種標準的制定;由省級考委指定的主考學校負責考評其主考專業的實踐環節成績,并錄入學分銀行管理系統。

自考制度學分銀行服務于成人繼續教育領域,定位在高等教育層次,以學歷教育和證書教育為主要落腳點,主要認證正式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職業認證及少量非正規教育形式。因與其他學歷教育形式級別對等,不同于韓國學分銀行由政府設立高于各學位授予單位的專門機構統籌管理,故自考制度學分銀行不具備單向認證其他學歷教育的條件,只有與其他機構合作協調、雙向認證,才能得到其他形式和機構的支持。所以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系統內部管理沿用自考制度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而認證方向則采用與其他機構對等的雙向互認。

2.認證與轉換標準

自考制度學分銀行以現有專業目錄和課程大綱作為核心認證標準,一方面認證滿足授課資格和教學質量的教育機構,一方面認證學習者在符合條件的授課單位參與學習的成果。經過認證的學習成果將被轉換成學分,與學習者參與的課程一并存入學分銀行管理系統中。專業目錄同時作為學位轉換標準,當學習者達到該水平后,即可申請轉換學位。故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的認證標準主要包括專業目錄和課程大綱,認證內容包括機構和學習成果,以學分和課程信息作為學分積累的單位,以專業目錄作為學位轉換的依據。

3.認證與轉換過程

如上所述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管理系統需完成三大過程:機構認證過程、學習成果認證過程和學分轉換過程。其中,機構認證過程分為五步:1)機構提交認證申請;2)省級考辦審核其辦學資格;3)專家委員會認證其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4)專家委員會與省級考辦共同提交材料到全國考辦;5)全國考辦根據標準和條件最終審批。學習成果認證過程分包括:1)學習者提交學習成果;2)機構審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果或批量錄入學習者的學習結果;3)省級考辦審核學習者的學習成果;4)系統將通過審核的學習成果轉換為學分并記錄。學分轉換過程包括:1)學習者申請轉換學位;2)省級考辦初審轉換申請;3)全國考辦終審轉換申請;4)全國考委授予學習者學位。

4.小結

綜上所述,自考制度學分銀行的結構與功能如表5所示。

五.總結

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是分析學分銀行特點及其管理系統建設需求的重要方法。我國建設學分銀行及其管理系統時,也應首先采用學分銀行結構功能框架梳理學分銀行的建設需求,以支持后續的設計和開發過程。

編輯:李婷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危機管理;信息披露;變化趨勢

一、銀行危機的特征和影響

銀行危機的特征。1.突發性.危機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帶來混亂和驚恐。2.破壞性。危機發作后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物質損失和負面影響,甚至引發擠兌、股價大額波動等連鎖反應,導致銀行巨額虧損甚至倒閉。3.不確定性。危機出現的征兆不明顯,難以預測。4.急迫性。危機的突發性特征決定了銀行對危機做出的反應和處理十分緊迫,任何延遲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危機的迅速發生引起了各大傳媒以及社會大眾對于這些意外事件的關注,使得銀行必須立即進行事件調查與對外說明。5.輿論關注性。危機事件的爆發能夠刺激人們的好奇心理,常常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和媒體跟蹤報道的內容。銀行越是素手無策,危機事件越會增添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關注。

二、建立銀行危機管理機制的重要性

銀行危機處理不當將影響銀行的聲譽,甚至可能引發擠兌等社會恐慌事件,涉及國家和地方金融穩定和民眾切身利益。一旦危機處理不當,使客戶對銀行客戶資金管理的安全性和銀行可持續發展產生懷疑,將會破壞銀行多年的聲譽和品牌價值。如今年6月8日,花旗銀行稱其網站遭黑客攻擊,21萬北美地區銀行卡用戶的姓名、賬戶和電子郵箱等信息泄露,引發部分客戶對銀行資金安全的懷疑,動搖了客戶對該銀行的忠實度。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仍處于發展成熟階段,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業務、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形勢、日益復雜的衍生金融產品、商業間諜和電腦黑客的挑戰,未雨綢繆,研究和提高危機管理的能力,建立完善的銀行危機處理機制將更為重要。

三、銀行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危機處理不及時。未能在第一時間及時反饋,消除影響,延誤了最佳解決問題的時機,信息傳遞速度慢,未能及時啟動應急處理機制,而是層層上報延誤時機。

(二)危機處理方法不當。銀行機構的危機意識不強,能力欠缺。 目前,我國銀行主要工作重點以負債業務為主,公關也主要用在業務公關上,面臨危機事件的處理嚴重缺乏經驗。由于平時未能評估各類突發風險,做好應急處理預案,導致在危機處理時未能采用最優方法,而是用錯方法,擴大了事態的發展。

(三)外部溝通機制不順暢。平時對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缺乏關注和溝通,當危機發生時,未能有效引導宣傳導向,傳達企業解決問題的坦誠和負責任的態度、積極解決問題的措施,未能掌握宣傳的主動權,導致輿論一邊倒,嚴重地破壞了企業的形象。

(四)內部危機處理機制不合理。多頭處理、步調不一致貽誤時機。未建立科學、有效的危機處理機制。如內部協調機制不順暢,多頭負責結果都不負責,對外發言口徑不統一、自相矛盾。又如,危機發生時,未能根據事態發生涉及的條線成立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的應急小組,火速解決危機事項,迅速控制事態發展,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幅度。

四、銀行危機管理要點

(一)思想高度重視。作為銀行管理層應意識到銀行作為金融行業,與國家經濟命脈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應高度重視危機事件對銀行聲譽、資產安全、品牌價值的巨大影響,平時就應高度重視銀行危機管理,并對全員進行宣傳、動員、引導,使危機處理機制、處理方式方法深入人心。教育員工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意識,強調許多大的、災難性危機事件可能僅僅源于疏漏,提高員工對危機事件的警惕性,關鍵時候才不會束手無策。

(二)建立一套規范、全面的危機管理預警系統。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各類擠兌風波、客戶投訴,如對偶爾從銀行流出的假鈔進行的投拆,都可能導致一場銀行資金安全和信譽的危機。因此,銀行機構要將危機意識貫穿于銀行機構的日常經營管理之中,預先制定科學而周密的危機應變計劃,平時應建立銀行危機處理領導機制,進行危機管理的模擬訓練,要注重外部金融危機風險對本行的影響,了解行業危機的最新動態,才能積極制訂應對策略,做好防范措施。

(三)建立銀行危機處理機制。明確銀行危機處理方法,包括信息傳遞渠道,根據情況處理跨部門、跨地區的應急小組,全部轄屬機構的應對方法。

(四)日常風險防范是銀行危機管理的基礎。充分評估各類危機,對所有的潛在危機事項進行通盤考慮。定期評估各類風險,對能消滅的風險,及時研究對策,消滅風險。對各類不可控風險,及時制訂危機處理預案和方法。并針對各類風險,做好危機應急預案和應急練習,以提高員工處理危機的經驗和能力。風險預防還要不定期舉行強化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有:熟悉危機時內部溝通系統和應急處理方案;了解危機時應如何與客戶、媒體、政府等群體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其他企業危機管理的成功經驗和教訓。

(五)正確處理與地方政府和媒體的關系。銀行機構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新聞媒體間的關系,平時多了解信息渠道,學會正確與媒體打交道的方法,在處理危機時積極回應媒介,保持坦誠的態度,并將積極處理事件、控制事態發展、減少和避免損失、消除風險隱患和負責任的態度傳達給公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響。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了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等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人民銀行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動金融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銀行賬戶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載體,已經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礎,銀行賬戶管理改革是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滿足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促進社會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
銀行賬戶管理改革始終堅持服務改革開放大局

1977年,遵照黨中央“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經工作總方針和各項經濟政策,為加強資金管理,嚴格財經紀律,人民銀行頒布了我國第一部銀行賬戶管理制度——《銀行賬戶管理辦法》。通過確立基本賬戶的主導地位、嚴格限制賬戶開立種類和數量、賦予銀行監管資金使用職責等制度設計,建立了一套適應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銀行賬戶管理體系,在滿足國有企事業單位資金收付需要的同時,有效實現了對國家財政資金的監管。

1994年,遵照黨的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會計、結算制度改革”精神,為順應經濟體制改革,人民銀行修訂并頒布新的《銀行賬戶管理辦法》,明確銀行賬戶管理目的是“維護經濟、金融秩序”,將銀行賬戶分為基本存款賬戶、一般存款賬戶、臨時存款賬戶和專用存款賬戶,并建立基本存款賬戶核準制,構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賬戶管理基本框架,將對銀行賬戶的行政管理轉換為對開戶主體行為的規范,適應并有效促進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作者( 左三) 調研取消企業開戶許可試點工作

2003年,為滿足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日益增長的經濟活動需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加強對“三逃一套”、小金庫、洗錢等違法活動的打擊力度,人民銀行出臺《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規范銀行賬戶開戶和管理手續,鞏固基本存款賬戶的主導地位,增設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加強對逃廢債務和財政資金的管理,銀行賬戶管理進一步由行政管理向市場管理轉變。

2015年以來,為順應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保護個人銀行賬戶安全,防范電信網絡詐騙,人民銀行按照“鼓勵創新、防范風險”的原則,對個人銀行賬戶體系實施全面改革,以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和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為核心,將個人銀行結算賬戶分為Ⅰ、Ⅱ、Ⅲ類結算賬戶和信用卡賬戶,根據實名程度和賬戶定位賦予不同類別賬戶不同功能,由此構建起全新的個人銀行賬戶體系。
銀行賬戶管理改革是新時代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促進社會資金安全、高效流轉,保障金融“血脈”通暢,是支付體系建設的基本使命。銀行賬戶是支付體系的基礎和入口,抓住銀行賬戶管理改革,就抓住了支付領域改革的“牛鼻子”。

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旨在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李克強總理多次就銀行賬戶管理相關工作作出批示。對此,人民銀行全面優化企業開戶服務,通過調整銀行開戶流程、建設行政許可預審核系統等提高開戶效率,小微企業開戶時間縮短至平均3天,我國企業開戶時間已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在江蘇泰州和浙江臺州試點取消企業開戶許可,將企業基本存款賬戶由核準改為備案。截至2018年11月末,試點地區銀行共為企業開立基本存款賬戶3.8萬戶,其中小微企業2.23萬戶,個體工商戶1.57萬戶,企業開戶一般在半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

另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打擊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人民銀行針對公安機關反映的情況,深入分析支付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強化賬戶實名制、實行ATM轉賬24小時到賬等20項針對性措施,筑牢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支付結算防線。截至2018年10月末,共堵截冒用他人身份證件開立賬戶2.98萬人次,拒絕不明人員組織開戶、無法說明開戶用途等異常開戶申請26.04萬人次。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推進銀行賬戶管理改革

堅持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銀行賬戶是企業開展正常經營活動、獲取各項金融服務的重要前提,也是企業存放并管理資金的主要載體,記錄的資金軌跡是銀行后續為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重要參考,銀行賬戶使用的安全和便捷對企業意義重大。要通過實施銀行賬戶管理改革,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建立宏觀審慎銀行賬戶管理框架,減少對微觀市場行為的直接管理和干預,鼓勵銀行發揮自主性和創新性,通過與客戶平等約定的方式,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和風險水平,采取適當銀行賬戶管理模式,使小微企業獲得更為優質、便捷和安全的單位銀行賬戶、支付結算及信貸等金融服務。

堅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是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則之一。銀行賬戶管理是防范金融體系被不法分子用于轉移非法資金的第一道防線。當前,利用銀行賬戶轉移洗錢、恐怖融資、偷逃稅款、電信詐騙、非法集資、貪污受賄等違法犯罪活動資金,仍是犯罪得逞的重要環節。要通過實施銀行賬戶管理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保護企業資金安全。充分發揮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作用,對嚴重開戶違規行為實施聯合懲戒,提高違規成本;借鑒國際經驗,明確賬戶實名制核心要素及落實目標,壓實銀行管理責任;加強涉企信息共享,協商相關政府部門為銀行提供詳實、權威的涉企信息,提升銀行客戶身份識別能力;依托賬戶管理系統,建立風險預警監測機制,整合銀行賬戶、支付業務、社會信用等信息,及時發現銀行賬戶業務存在的異常和問題。

堅持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銀行賬戶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其開立和使用是存款人與銀行作為平等的經濟主體,本著合法、平等、自愿原則從事的民事活動和市場行為,銀行賬戶管理要堅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通過實施銀行賬戶管理改革重塑權責關系、再造管理模式,做到“寓管理于服務,以服務促管理”。持續優化企業銀行賬戶服務,通過開展督導、組織暗訪、完善企業投訴處理等方式,建立優化銀行賬戶服務長效機制;積極支持銀行開展有利于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創新賬戶業務;督促和引導銀行全面轉變銀行賬戶管理方式,調整內部考核及激勵導向,強化客戶身份識別和內部風控措施,全面、獨立承擔賬戶管理責任。

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近年來金融科技飛速發展,通過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銀行能夠更好地采集分析海量銀行賬戶和支付業務數據,及時、準確掌握客戶情況,提高服務效率,拓寬服務范圍,同步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同時,監管制度的有效實施也離不開信息化系統的支撐,一些原來只能通過復雜的制度設計才能達到的監管目的,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系統控制和監測予以實現。在銀行賬戶管理改革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建設涵蓋銀行賬戶和支付信息于一體的監測分析系統,通過大數據挖掘、比對,人工智能自動分析,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效能,確保銀行賬戶管理制度有效執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鼓勵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客戶體驗、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風控水平。督促銀行提升系統運維能力,切實開展系統安全檢查,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電子銀行作為Internet的一個重要應用在國外蓬勃發展,應用日益廣泛。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銀行的交集越來越多,從刷卡繳費、投資理財,甚至小到水、電、通訊費繳納,大到買房買車、置業安家無一不與銀行扯 上關系。但是,每筆業務都要去銀行排上長長的等待業務也實在煩人。其實,這樣的你已經“OUT”了,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網上支付、遠程銀行等方式正在有效替代有型的物理銀行,足以滿足生活中大多數金融服務需求,讓你可以“宅”在家里玩金融。那么其對監管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我國電子銀行的發展與監管對策。

關鍵詞:電子銀行;安全;監管;法律

1、我國電子銀行發展的現狀

1.1 我國電子銀行使用的現狀

電子銀行即通過電子信息渠道,提供金融產品的,與傳統銀行相對應的新型銀行組織形態,它反映了銀行業在采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金融創新而導致銀行業在經營方式、組織形態等方面的制度變遷。我國的電子銀行業務產生于上世紀末期的90年代,其主要標志為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于1996年和1998年率先推出了電子銀行網上支付業務。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為國內首家電子銀行交易額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的銀行,2010年更是進一步提升到400萬億元。截至2010年底,全國個人網銀客戶已達2.48億戶,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2010年中國網上銀行市場交易總額達800.88萬億。截至2011年第3季度末,中國網上銀行注冊用戶數達到2.89億。

1.2 電子銀行的優勢

1.2.1 降低了業務經營成本

電子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節約了成本。電子銀行的成本優勢十分明顯,不僅每筆交易僅為柜面交易的十分之一,還大大節約客戶的交通費用和時間成本。有調查顯示,某某銀行前3個月共完成各類交易1.5億多筆,哪怕每兩筆需用一張紙,全年行里光節省的大小紙張就有5000多萬張。正因電子銀行利國利民,今年,隨著3G手機的廣泛應用,行里將把“手機銀行”作為推廣重點,加快使銀行從實體銀行向“低碳銀行”轉變。

1.2.2 突破了地域限制

由于電子銀行的虛擬運作方式,電子銀行的服務范圍已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比如手機銀行突破了傳統銀行服務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處理各項業務。企業版手機銀行就徹底讓企業財務人員“解放”出來了,不僅可以實時查詢企業賬戶收付款情況,查看交易明細信息,而且可以對企業財務人員提交的貿易買賣的付款信息進行授權確認。

1.2.3加快了業務創新

電子銀行改變了傳統銀行的業務流程,資金的劃撥周轉在一瞬間即可完成,而電子銀行良好的業務擴展性,使得銀行加快了業務創新。我們知道,中小企業主由于經常出差在外,很多時候待支付的貨款一直掛在網銀上沒法進行授權付款,耽誤了發貨期,只能干著急。比如深圳發展銀行針對企業移動金融服務的訴求,把賬務查詢、移動授權等功能帶入了企業手機銀行。手機銀行作為一種嶄新的銀行服務渠道,與傳統網銀相比,它的移動通信“隨時隨地、貼身、快捷、方便、 時尚”的優勢特效就凸顯出來了。

2、電子銀行發展中存在的風險

隨著電子銀行的迅速發展,其安全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不法分子制作克隆卡、通過網銀盜取客戶資金等金融犯罪花樣不斷翻新,導致一些客戶對電子銀行業務望而生畏。

2.1 技術風險

一般來說,電子銀行的技術風險在理論上是不存在的,UKEY里有個CPU,所有數據是128位加密的,每毫秒都在變化,破解的幾率比買彩票中500萬的幾率還要低很多。銀行信息技術風險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有系統響應時間過長,系統宕機,服務中斷;客戶信息泄露,客戶賬戶資料或者客戶身份被冒用;銀行電子渠道遭受攻擊,比如黑客入侵、拒絕服務攻擊;病毒入侵;數據記錄不完整或不正確,自然災害帶來的設備、數據的毀損、服務中斷等等。近年來,我國各大銀行紛紛從原有的數據分布式處理模式,逐漸轉 向了數據大集中處理模式。數據集中為銀行的改革與金融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和條件,為各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的收益,但同時也帶來銀行技術風險高度集中的 新問題。近幾年,隨著銀行業數據大集中的不斷推進,國內各銀行的信息技術服務大范圍中斷的案例時有發生。去年,就發生了數起信息科技風險事件,個別金融機 構或服務提供商由于信息系統故障而導致全國大面積、較長時間業務中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影響,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其教訓必須引起國內金融機構的高 度重視。分析其中原因,數據大集中后災難備份中心滯后、監控滯后、應急體系建設滯后和對集約化數據中心安全生產管理不足是造成銀行業信息技術服務中斷的主要原因。

2.2 管理風險

我們知道,根據巴塞爾協議對電子銀行的定義,當銀行介入電子銀行領域開展服務時,并不會產生新的風險的類型。但是給銀行經營風險帶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說技術風險和 外包風險,這都是電子銀行風險管理中的一些特點。各個國家對電子銀行風險監管的手段不一樣。英國金融服務局認為電子銀行只是銀行拓展業務的一種渠道,故對 電子銀行持“技術中性”的態度,不因電子銀行這種新型服務渠道的產生而改變基本的銀行監管,也沒有專門針對電子銀行制定規章,對電子銀行的監管主要是維護 金融市場的有序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防止阻礙金融的創新。

2.3 操作風險

前不久,一名從事小額股票交易的交易員使得瑞士聯合銀行虧損23億美元。令人震驚的是,他的違規交易已經進行了3年之久,瑞銀竟毫無察覺。在業務調整以及風險中心調整的過程中,由于商業銀行缺乏監控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經驗,“魔鬼交易員”違規交易造成嚴重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 1992年,巴林銀行一交易員的違規操作給這家老牌銀行造成14億美元損失,并最終導致其破產。2007年,法興銀行一交易員因從事未經授權的投機交易, 最終導致71億美元損失,創下了截至目前違規交易損失的世界紀錄。出現魔鬼交易員,并不是銀行體系共有的現象,更多的還是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的缺陷所致。國際銀行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及操作風險的監控要求已大幅度提高,但對監管者和銀行業來說,相關風險并未消失,未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2.4 市場風險

隨著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發展,遭到黑客和病毒的攻擊,帶來極大的安全 風險。金融業務與服務創新一直是近年我國銀行業研究的主題,而借助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手機銀行等多種渠道實現銀行業務與服務創新,也一直是我 國各商業銀行業務與創新的主要手段。目前,各商業銀行正在依靠信息技術為客戶提供全天候服務,向客戶提供信息檢索、網上支付、轉賬、貸款、代繳各種費用、 債券買賣、個人理財等一攬子金融服務。但隨著金融網上業務的拓展,諸如信用卡號失竊、電子欺騙等金融犯罪活動逐年增加,來自互聯網的各類攻擊、病毒及黑客 入侵對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帶來巨大威脅。我國電腦用戶的網上商業行為越來越多,很多黑客的行為從純粹的攻擊興趣轉為非法牟利,通過網上攻擊獲取用戶密碼竊 取賬戶錢財的事情時有發生。

2.5 法律風險

當前網上銀行在有關服務承擔者的資格、交易規則、交易合同的有效成立與否、交易雙方當事人權責明晰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與傳統銀行相比更加復雜、難以界定。不過銀監會在這幾年也發布了一些法規,最早是人大發的電子簽證法,是開展電子銀行業務的一個基本法律,此后頒布了了電子銀行的安全管理辦法、電子銀行安全 評估指引、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機構業務資格認定工作規程,以及關于做好網上銀行風險服務的管理通知等,在不同的階段做了不同的管理法規。

3、當前國內外電子銀行的監管現狀

目前國內外銀行體系已經開展了面向用戶的電子銀行業務。與此同時,隨著直接面向用戶的電子銀行系統技術的推出,電子銀行通道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被拓寬了,出現了以下發展趨勢:在功能上,由封閉型轉向社會開放型,從獨立的行業性向多家的社會性轉換,由一家銀行向多家銀行發展,由單一的帳款服務系統向綜合服務發。從技術上,系統結構由集中型處理向客戶機/服務器的分布式處理轉化,開發手段由采用高級語言逐步發展到采用第四代語言,數據組織由傳統的文件系統向數據庫發展,組網方式由專用的網絡向公用數據網和局域網相結合的方式過渡。

4、我國電子銀行監管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網上銀行的準入要在注冊制度、安全工作、地域界定方面從嚴,而在準入標準、業務范圍等方面從寬,建立一套區別于歐美已有網絡發展優勢國家的準入制度,加快 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網上銀行法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關的法律規范相聯系的,主要有稅收征管法、合同法、國際稅收法、電子商務立法、刑法、訴訟法、票據法、證券法、商業銀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4.2 建立自律監管組織

一方面,要加強企業內控制度建設。內部控制是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從已有案例來看,絕大多數操作風險都是與內控漏洞或者與不符合內控程序有關。尤其是 魔鬼交易員,都有從事后臺工作的經驗,這為其掩蓋違規操作事實提供了便利。因此,設計合理的風險管理程序很有必要。崗位分離、雙線制約等基礎風險管理流程 仍需進一步強化。同時,要提高內控部門的監督作用,加強對新業務和新金融工具的監管,加強對表外業務的檢查,并對操作風險隱患進行及時整改,避免同一類操 作風險蔓延或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在觀念上扭轉和改變交易員的機會主義傾向,也是從根源上杜絕違規交易的重要內容。

4.3 加大基礎安全投入

鑒于我國銀行網絡化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要加大對銀行網絡化信息系統的基礎建設,只有銀行的信息高速公路建好了,銀行的知識資源才能充分利用,才能為適應未來網上銀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政府和商業銀行共同協調。同時其中銀行信息技術風險管理和風險防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 而就。通過一個階段的風險防范,或者幾個技術方案,決不可能解決未來所有的風險。隨著外部環境和銀行自身的變化,新的風險還會不斷滋生出來。這就要求銀行 必須將信息技術風險管理和防范當作一個持久、連續的工作來完成。這樣才能有效地管理和防范信息技術風險,最終達到業務連續性的目標。

4.4 建立信息數據庫

網絡環境下收集信息非常重要,網絡銀行在完整的信息基礎上才能提供差異化服務,設計出個性化特色強的金融產品。作為監管當局,為了更好地把握銀行網上業務開展動態情況,需要建立一個適應經濟金融發展變化、標準統一、檢索方便的金融信息數據庫。比如光大銀行十分重視電子銀行的安全性建設,持續加大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創新,自主研發的核心安全防范技術、防火墻與路由器的安全策略控制、先進加密手段和 安全認證等國際先進的安全技術廣泛應用,為客戶打造了一個科技、穩定的安全平臺。尤其是近年來推出的陽光令牌和“白名單”機制在前述安全措施外,為客戶資 金安全提供了多重安全保障,在安全性與易用性上取得完美的統一。

總之,電子銀行的發展提高用戶網上系統操作的靈活性和安全性。拓展服務通道,擴大用戶對象。在國外商務系統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產業,在國內的應用還比較狹窄。通過對電子銀行監管的研究能夠刺激和促進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伍軍,齊亞莉.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比較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0,(6):22-24.

[2] 楊明輝.國際金融監管體制的比較和我們的選擇[J].經濟導刊,2005,(6):110-112.

[3] 解淑青,裴濤.我國網上銀行監管現狀及應對策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6):88-91.

[4] 劉海平.美國網上銀行業務風險控制概要[J].國際金融研究, 2010,(8):24-26.

[5] 劉新鋒.對電子銀行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12):52-57.

[6] 史曉龍.防火墻技術在網絡中的應用[J].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56.

[7] 王盈英.網絡信息安全技術[J].教育信息化,2O09,(11):32.

[8] 黃賢英,龔箭.大型企業計算機網絡安全實施方案[J].計算機安全,2OO8,(2):69-71.

[9] 王預.企業網絡信息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臺肥工業大學學報,2010,(26):788-791.

[10] Hong H S, Kim Y K, Cha S D et al.A test sequence selection method for reactive systems using statecharts[J].Software Testing Ver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2010,10(4):203-227.

[11] A.Offutt, A.Abdurazik.Generating Tests from UML specifications.In: Proc. 2nd Intl. Conf. on 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M].London:Springer-Verlag,2009:416-429.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銀行戰略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是職業院校將學生的學習數據與學分進行收集、歸納整理,鼓勵學生在畢業之后仍可通過自身學習,將所產生的學分進行存儲、兌換。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發展及專業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會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但在實踐中,由于對學分銀行的重視程度不足、作用了解不全面、定位模糊、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不統一以及覆蓋范圍不明確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分銀行運行的推進。應加強對于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宣傳,提升學分銀行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覆蓋范圍,促進學習成果統一認證標準的建設,推動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全面運行與發展。

關鍵詞:學分銀行;職業院校;路徑

學分銀行起源于終身學習理念的興起與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旨在為人們的發展提供一種“統合的、一體化的、真正能方便學習者開展學習和教育的機會” [1]。開展學分銀行試點工作,是“職教二十條”中明確提出的要求,對于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職業院校對于學分銀行理念、制度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還存在定位模糊、對于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不一及缺乏明確的管理規則等問題,影響了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正常開展與運作。因此,職業院校還需進一步提升教師與教學教務管理人員對于學分銀行制度的認識與重視程度,明確定位,統一學習成果的認證標準,制定運行規則,促進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健康發展。

一、職業院校運用學分銀行的重要價值

1982年,學者關世雄發表文章《美國成人教育一覽》,首次將學分銀行這一概念引入我國。2004年,教育部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中首次提出建立和探索學分銀行制度[2]。經過十多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我國的學分銀行制度在教育領域的開展與運用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國家開放大學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建設,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慈溪市民學分銀行建設以及各種協議聯盟模式開展的學分互認。在職業教育領域進行學分銀行制度的實踐,有助于提升學校的內涵建設,促進職業院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進一步加快我國職業教育標準化建設速度。此外,學分銀行還有助于我國人力資源的開發,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

(一)有利于促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自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學分銀行系統”以來,我國職業院校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設與探索。職業院校學分銀行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有助于促進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借助學分銀行,符合資質的職業院??梢约尤氲綄W分銀行系統,不達標的院校就無法獲得學分銀行的準入資格,通過市場機制淘汰一些不達標的院校,勢必會導致各院校間的競爭,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借助學分銀行,學習者的教育收益將大幅提高,可滿足學生獲取相應職業教育資源的需要,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豐富及實踐技能的提升,促進職業院校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梢愿咝У膶邮袌龅男枨?,有利于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二)有利于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一直是職業院校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目標。學分銀行可以實現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大引擎。當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獲得認可后,將大大提高學習效用,換言之,借助學分銀行,學習者的學習計劃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自主選擇、有機組合,更好地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學分銀行為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有效的學分評價與轉換模式,提升學習的目標指向性,鼓勵在學習過程中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3]。

學分銀行使學習者獲得多樣的學習機會和多元的評價體系,避免了由于重復學習而導致的時間浪費,增加了學習的自由度和靈活度,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了教育成本的支出,提高了教育的收益率。

(三)有利于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標準化建設

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運用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工作開展模式借鑒了現代商業銀行的管理理念,將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分當作可存儲、兌換及信貸的工具,通過學分認定、積累與轉化,打破原本存在于職業教育之間、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之間的壁壘,為1+X證書制度更好的落地提供支持。首先,可有效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縱向銜接與橫向溝通,不僅有助于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還有助于推動我國職業院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有助于促進我國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通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運行,推動職業院校之間育人理念與方式的交流溝通,從而推動職業院校工作效率的提升及進一步發展。最后,還有助于將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緊密結合,促進職業院校的學分系統的建設及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四)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借鑒了現代商業銀行的管理理念,將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分當作可存儲、兌換及信貸的工具,通過學分認定、積累與轉化,打破原本存在于職業教育之間、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之間的壁壘,學分銀行的建立使得學習者通過不同路徑獲得的學習成果能得到轉換,降低學習和成才成本,人力資源開發的社會總成本也隨之降低,從而凸顯制度建設的溢出效應和社會價值。通過建立多樣化的激勵保障機制,吸引社會資源積極投入到職業教育領域,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

二、職業院校學分銀行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

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管理模式是學分銀行制度落實的關鍵。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由于大家對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理解與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了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定位模糊、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不統一,使學生的學分轉化存在困難,影響了學分銀行運作的效率。此外,職業院校學分銀行具體運作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實施規則,導致了學分銀行運行效率的低下。

(一)職業院校學分銀行定位模糊

明確的定位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發展及有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首先,職業院校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訴求不清晰,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沒有對學分銀行的運作提出明確目標,導致職業院校教師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運用程度有限,影響了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轉換作用的發揮。其次,大部分職業院校限于本校學生的學分互認工作開展,影響了在學習過程中與其他院校的橫向溝通及與高一級學府之間的縱向溝通,影響了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最后,由于對于學分銀行這一管理模式存在認知誤差,認為學分銀行僅僅是將學生現有學習成果錄入網絡系統,將學習成果存儲起來就可以了,弱化甚至忽視了學分銀行將學習成果轉換的功能,也是影響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發展的重要原因[4]。

(二)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不一

科學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高效的運行具有重要意義。但大部分職業院校在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上還存在不少分歧。首先,職業院校一般都具有本校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部分院校雖與周邊學?;騾^域內學校在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上大體達成了一致,但僅僅是在學習成果認證上擁有了推廣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條件,與普通本科院校之間的教育層級界限明顯,其學分互認工作開展存在較多困難,影響了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進一步推廣。其次,在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運用過程中,由于各校人才培養模式標準的不同,導致不同地區之間的職業院校無法形成統一的學習成績成果認證標準,繼而影響了學生選修其他地區課程時的學分認證,影響了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5]。最后,不同院校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側重點不同,導致多數院校在制定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標準時分歧過大,與高等院校在學習成果認證標準上不能達成一致,不利于我國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推行,不利于職業院校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缺乏明確的規則

制定明確的章程及具有普適性的工作原則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推廣和運用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大部分職業院校都缺乏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實施原則與標準的詳細說明。首先,大部分職業院校沒有對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管理內容與管理方式進行明確界定,在實際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與學生就何種學習成果應該錄入學分系統以及學習成果的量分標準不明確,導致學分銀行管理混亂,影響了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作用的充分發揮,限制了職業院校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提升。其次,部分職業院校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覆蓋范圍并沒有進行明確說明,導致職業院校對于學分銀行的運用處于被動的跟風狀態,無論條件是否成熟,是否滿足學分銀行的準入條件,都匆匆加入學分銀行,導致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管理工作效率下降。最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開展缺乏專門的實施主體,大部分職業院校在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開展過程中都缺乏專門的機構與部門對此類工作開展進行推進和指導,其他校內部門抽調的工作人員專業性不強,導致職業院校學分銀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四)職業院校教學及管理人員對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了解不足

教師對于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了解程度的高低,對于這一模式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職業院校的教師與教學教務管理人員,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了解直接決定其工作態度與質量。然而,在實際推廣過程中,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并沒有得到重視。首先,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人員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了解與理解程度較低,不重視學分銀行作用的發揮[6]。其次,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錄入學分銀行了解不全面,導致教師對于學生的學分錄入不及時,部分教師還存在對于學分銀行中的教學資源匯總工作態度不積極的情況,影響了職業院校學生學分銀行制度的貫徹與落實[7]。

三、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路徑探析

推動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及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是職業院校教育工作開展的目標和方向。在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訴求與定位,幫助職業院校領導和教師明確自身的在運用學分銀行進行教學管理過程中的教學目標以及本校人才培養方向。同時,相關教育部門還要進一步統一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下學習成果的認證標準,明確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工作原則,促進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下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兌換,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促進學生終身學習以及充分發揮學分銀行的作用。

(一)明確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定位

在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實施與運用過程中,明確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定位是促進學分銀行作用發揮的關鍵。首先,職業院校領導是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決策者與推進者,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開展與運用具有重要作用,在職業院校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院校領導要明確運用這一管理模式的意圖和初衷[8]。由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主要是讓學習者擁有自我積累與資格轉換平臺,所以要積極爭取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的授權與認證,具備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登記、換算資格,同時也要加強對于學分轉換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及專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相關教育部門還要適當擴大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管理模式的覆蓋范圍,確保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可以在本校內進行存儲與兌換,還可以與其他院校進行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積極主動地實現自我知識更新與技術提升。最后,相關教育部門還要繼續加強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管理和引導,對于學分銀行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不斷完善職業院校學分銀行的實踐規則,促進學分銀行管理模式進一步發展[9]。

上一篇:金融企業會計論文下一篇:銀行中間業務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