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

2023-09-23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1篇

張垚

總有這樣一些人讓我們動容:四川省涼山山區郵遞員王順友,24年跋涉26萬公里,沒有丟失過一份郵件;航空發動機專家吳大觀,以對航空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88歲高齡才離開科研一線;中信重工能源公司經理、黨委書記楊奎烈,在醫生已經下了“死亡判決書”后,還將在病床上口述的《關于能源供應的變化及應對措施》一文作為“遺產”留給企業……

上述幾個事例,內容不盡相同,但都生動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內涵——敬業。他們用敬業樂業的精神,書寫了一個個大寫的自我。他們都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

對國家和民族而言,敬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精神支撐。敬業體現為“畏而不敢怠慢”,將“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在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的精氣體現在所從事的職業和事業中。敬業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為各個民族所珍視。無論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社會發展永遠需要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大力倡導敬業精神。

對個體而言,敬業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修為方式。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說:“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體會到:當我們以虔誠恭敬的態度對待工作、對待事業時,就能夠在精益求精中體驗到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愉悅。這樣來看,敬業就不是約束人的“規矩”,而是激勵人的理念,需要每個勞動者、每個行業以至全社會共同遵守。

世界上一切幸福生活、美好未來,都從勞動中來,從奮斗中來。敬業正是勞動、奮斗的具體體現,是創造幸福生活、美好未來的不二法門。唯有敬業,我們才能成事成功,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提升人生境界。

(選文略有刪改)

18.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2分)

答:我們要在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

19.選文開頭列舉三個人物的敬業事跡有什么好處?(3分)

答:開頭列舉三個人物的敬業事跡,引出下文的論述內容(論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充當本文的事實論據,論證中心論點。

20.選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道理論證。引用梁啟超的話,權威有力地論證了敬業是“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修為方式。進而論證了中心論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21.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敬業”的正面事例,請舉出一例,充當本文的事實論據。(2分)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2篇

教學方法:思考、講析、讀悟、練習 第一課時

一、學生閱讀課文

二、師生談感悟(學生先講,啟發:通過事例談)

本人說說仔細品味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個等級,我想到下面的文字。這個故事在講《山民》里好象說過:

山區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還有一段故事:

蕓蕓眾生皆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幾位老師一起在大連旅游,一天,從旅店要到星海廣場。的士司機從星海廣場繞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風光嗎?;貋頃r,大家都坐公交車。車子開動了,車由東往東開,一會兒就到。咦,這么近?來時的“桑塔納”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現在走東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無大有周恩來 (道德境界)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說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黨始。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說,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系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為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于手握黨權、政權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偫碓谒γ撟晕?,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遙想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手待哉?„„

1 板書(略)

三、亮點探究

1.“人之戰”和“蟻之戰”的區別是什么? 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為,有覺解才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才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為前提,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于道德,但嚴格地說,并不是道德的行為。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為其群,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為是道德行為。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于打仗及其危險并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說,其行為并不是道德行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誰的成就大,誰的境界高? 探究學習: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境界與一個人的成就等同起來。境界的高低,以覺解的多少為標準。成就的大小,在藝術上有藝術的標準,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標準,我們不能認為一個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為標準。 3.關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嗎? 探究學習: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義者(如那位的士司機)以為道德不過如此,這是對于道德沒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他們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樣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學習:“我”有自私義和主宰義。就“我”之自私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無“我”;就“我”之主宰義說,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這就是說,道德境界也就是無“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會為“我”,所以他們不自私,不利己。他們為社會做事,為社會謀利時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他們的行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為雖無個人目的,但卻有覺解,他們的行為是出于“真我”自覺選擇的行為。

5.《莊子》之“游”和馮先生之“游”有什么區別? 探究學習:“游心”說來源于《莊子》?!肚f子》所謂“游”即游動、飛翔之意,如魚游于水,鳥翔于天,都叫做“游”?!肚f子·逍遙游》中講了4種“游”:一是蜩與學鳩之游,“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為它們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條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樣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莊子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游”“神游”,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游。馮先生常說,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游、神游。不過,莊子的心游是游于“無何有之鄉”,游于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莊子的游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游是“順理以應事”。“順理應事”是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無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四、選題設計

1.三種境界的區別是什么? (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頓悟)。 (2)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寫悟道了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的心態。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馮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較法。參讀書目: 社1986年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課堂討論:練習

一、二

六、課后完成:練習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種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種境界

在查閱資料時看到幾家大報都刊登了文字說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畫面卻有很大差異的三張新華社傳真照片。其文字說明內容為:某地一雙黑天鵝孵化11只幼鳥。

這三張照片是同一記者拍攝的照片稿。按新聞概念來講,“傳真照片”是為了“先聲奪人”,除此之外,還取決于新聞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畫面的質量。常讀報紙尤其是揣思報紙照片會有這樣的感覺,“質量”不僅是照片虛實和大小,它更應該是準確的信息和畫面語言的表達。 從照片原稿上看,有兩點不具優勢,或者說不是一張好照片。首先,它是軟新聞,極容易被當天的重要新聞所沖擊,不容易被讀者發現;其次,由于拍攝場地條件所限或鏡頭把握不當,因為看上去畫面前景雜亂(有鋼絲網狀的圍欄),原本有的優美之處也就陷入尋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報的編輯們對原照片動了“手腳”,試驗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鵝的羽毛和小天鵝與父母的關系,并配以標題《天倫之樂》。這張“超常”照片畫面變“虛”,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鵝的白羽毛卻特別醒目,這反而讓讀者更清楚地看到它們與“爸爸媽媽”的鮮明對比。 的確令人拍案叫絕。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種超常的“犯規”。按常理說,只要照片達到一定的水準之后,關于照片的“好”與“不好”是難以量化的,因為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標準。當然,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講,這樣的剪裁試驗不可能經常發生,也許還會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說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卻是一種境界!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3篇

第一種:童心人們常說:年輕是一種心態。童心,意味著真誠、善良。有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快樂,少一份憂愁,你的心就永遠不會老。第二種:音樂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沒有音樂的世界是枯燥的,不喜歡音樂,不會欣賞音樂的人生是極其乏味、毫無意義的。第三種:浪漫浪漫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格調、一種情感體驗。浪漫其實很簡單,浪漫無處不在,浪漫隨時可為。不是你會不會、懂不懂浪漫,而是你有沒有一顆浪漫的心。第四種:優雅優雅是一種氣質,優雅是一種風度,優雅是一種做派。女人需要優雅,男人必須學會優雅。輕言細語,尊重別人,禮遇他人,自然優雅。第五種:沉思

哲人說 : 我 思故我在。沉思是一種心靈的生活,沉思是心靈的清洗劑。沉思使人內心豐富而充實,沉思使人淡定,沉思使人成熟,沉思使人自信。第六種:馳騁馳騁是一種放松,馳騁是一種解脫,馳騁是一種遺忘,馳騁是一種發泄,馳騁是一種放縱。當你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馳騁在曠野郊外,馳騁在運動場館,馳騁在狂風暴雨中,馳騁在網海……但是,人最需要的是心靈的馳騁。第七種:純潔純潔是一種思想境界,純潔與天真做伴,純潔與純真為鄰,純潔與善良為伍。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要保持純潔真難,因為說你純潔,并不意味著你可愛,而是意味著你傻得可愛。不過,人還是需要一點純潔,圓滑世故總是要被人看穿的。第八種:勇敢

勇 敢 是 一 種品質,勇敢是一種智慧,勇敢是一種力量,勇敢是一種自信。敢于直面人生,敢于直面困難,你就擁有了勇敢的心靈。第九種:美麗美麗人人盼望、美麗人人喜歡;美麗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情感體驗。哲人說:因可愛而美麗。美麗無處不在,人人皆有美麗,也許你還沒有發現;人們不是缺乏美麗,而是缺乏發現美麗的心。美麗其實很簡單:你覺得美麗,就美麗。第十種:追求追求是一種目標,追求是一種理想,追求還可能是一種永遠無法實現的幻想,追求無所謂高低貴**生何曾沒有過理想、沒有過幻想?不管理想、幻想能否實現否,生活不能沒有目標,不能沒有追求。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4篇

摘要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明確新課程的特點、性質和使命,科學認識課程的任務、目標和追求,理清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不斷形成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以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來促進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對于充分發揮課程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真正實現課程的理論與現實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程教學 價值取向

自2006年秋季全國高校普遍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以來,作為首先進入課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已經運行至第二輪。從2007年初教育部在各地召開的“教材使用征求意見座談會”的反饋來看,各高校均認為新方案的實施已取得了較好的總體效果。這不僅意味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程地位已初步確立,同時也意味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聯姻”已開始從“初生之物”走向逐步成長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如何進一步認識新課程的屬性和使命,不斷增強新課程的教學實效,成為當前及下一階段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惟有明確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取向,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探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問題的緣由

從課程的歷史沿革來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在“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和體系編排來看,新課程無論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上都有其自身的新定位。新課程并不是舊課程的簡單合并,而是在體系和內容上將兩門舊課程融為一體的嶄新課程。新課程的這一特點,既需要我們在理論認識層面不斷達到新境界,又需要我們在實踐探索層面不斷作出新舉措。

但是,從現狀來看,在認真落實新方案的同時,我們在認識和實踐兩大領域與新方案的目標和要求之間尚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與不協調性。一方面,我們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深度融合的教材內容以及新課程的性質和要求在理論認識上把握還不夠深透,表現為僅僅把“榮辱觀”、“理想觀”、“愛國主義”、“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等內容作為組織課程的孤立片斷來實施教學,缺乏系統的貫穿與連接,我們“合并”了課程,但“融合”與“一體化”的工作還未到位;另一方面,我們在具體的操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分而治之”的傾向,一門課由過去分別承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兩位或多位教師來實施教學,以及同一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在教學過程中張揚或偏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某一方面內容等現象都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些都是不同步性與不協調性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這些問題的存在,與我們尚未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課程的性質、特點和使命是密切相關的,也即與我們尚未真正厘清新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的價值取向是密切相關的。這些問題的繼續存在,不僅會使新課程在內容體系上出現“貌合神離”的傾向,還會貶低新課程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并進而削弱新課程正在確立和建設中的地位。因此,進一步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消除理論認識和教學實踐中的偏向,迫切需要我們不斷明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價值取向,這也將成為推進課程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般來說,“價值”表達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相關性,是客體所具有的屬性及其對主體而言的意義,教育的價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質特性基礎之上的,是教育對于主體的存在和發展而言所具有的意義?!敖逃顒泳褪且环N以人的需要為動力,以掌握社會歷史經驗為媒介,以培養人為特征而構成的價值認識、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特殊活動?!弊非髢r值是教育教學活動重要的驅動力,而且教育教學還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實踐活動,這不僅意味著教育教學的內容本身是具有價值的,還意味著我們對教育教學活動存在一種價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實現我們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在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明確價值取向,就是要在眾多的意義中作出符合某種需要的選擇,而且這一選擇與取舍的過程是一個比描述、分析、認識客觀價值本身更為重要的過程。事實上,人們關注價值的更重要之處在于我們對事物本身作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也就是說,確定教育教學中價值取向的意義在于既能充分地實現課程本身的靜態價值,又能較好地體現和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的價值追求。因此,明確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取向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與教育體系中的其他課程一樣,它有自身客觀存在的價值,而課程的教學則承載了實現其客觀價值的特定使命。我們可以把其中屬于課程本身價值的部分稱之為靜態價值,而把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價值部分稱之為動態價值,可以說,動態價值的實現是體現其靜態價值的重要途徑,動態價值和靜態價值一起構成了整門課程的價值系統。因此,如果沒有動態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沒有存在于這一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整個價值系統就會成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課程的真正價值也就無法實現。

二、形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依據

要形成新課程教學中正確的價值取向,就需要我們科學地認識新課程的性質、特點和使命,科學認識新課程的任務、目標和追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領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新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擔了幫助大學生確立和堅定理想信念,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的任務。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看,新課程的產生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高度重視。同時,新課程的實施方案和要求還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科學判斷,在國際層面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中,以及在國內層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引領大學生的未來發展,由此也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這些認識和判斷是形成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根本依據。

新課程的根本任務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理論武裝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理論認識、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著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根源。在青年人的思想、認識、觀念逐步成熟和成型的大學時期,科學的理論武裝可以成為

青年人的行動指南,可以確保青年人才的發展方向??茖W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讓學生能正確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領域的復雜現象,是新課程在理論教育和人才培養領域所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國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高校培養大批懂業務、有專長的人才,更需要這些人才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因此,培養怎樣的人才,培養這些人才具有怎樣的素質品質,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必須充分體現這一基本目標,并由此出發形成一條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線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既體現了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一定的繼承性,又在課程體系和內容上體現了許多新理念,形成了許多新安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一些共同性之外,更要認識和實踐差異性。新課程雖然在名稱上沿用了舊課程的關鍵詞,但是在內容上并不是兩門舊課程的簡單疊加。新課程把社會共同生活作為青年學生形成思想和理論認識的土壤,以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為主線,并通過它們之間的結合與統一,勾畫了我國社會所追求的基本社會秩序的方向、內涵和樣式,也反映了我國社會在秩序領域的基本構造和性格特點。新課程通過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思想道德覺悟與法制觀念的結合、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結合,體現的是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社會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體現這些特點和要求,是形成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基本原則。

新課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結構體系和內容安排的同時,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認為,人的思想認識不是自發形成的,而必須是從外部灌輸進去的。由此,理論灌輸和課堂教學也向來是我們實施理論教育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從人們的社會實踐中發展而來的,它既在內容上體現了實踐的豐富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思辨性。作為理論的教育者和傳播者,教師需要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理論的深刻內涵,把教學實踐牢固地建立在深厚的理論根基之中;同時,還要不斷地轉變教學觀念,以人為本,深入學生,全面掌握和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傾向,把教學視野拓寬到學生思想實際和生活實踐之中。教師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理論優勢和特點特長,又要以理論為紐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深入淺出,情理結合,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既準確又生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以質量和效果保證新課程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踐中不斷地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增強教學實效,是形成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基本準則。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

厘清了形成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意義和方向之后,我們的任務就是依據新課程的任務、目標和要求,形成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價值取向。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角度出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需要發揮其作為政治理論課應有的政治功能;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新課程需要體現其作為一門課程應有的教育功能;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新課程需要體現其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何種人才的社會功能;而從教育內容出發,新課程還需要實現思想、道德、法律諸領域在教育實施以及觀念形成中的一體化目標。

1 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根本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新課程的基本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建立在黨中央對當前國際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等形勢的基本判斷的基礎上提出的,是為了培養我國社會未來發展所需要的社會主義公民而提出的,是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在全社會加強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政治性是新課程的根本方向和顯著特征,在教學中體現政治性既是落實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以體現政治性為價值取向,是指在新課程所有章節的教學中,都要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重要指導思想,教學的至高宗旨是以此為方向引領學生的思想、觀念,并進而引導其行為。這一方向既要落實在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在法律修養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避免具體地、逐個地講解法律條文。對于法律修養部分的教學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清法律條文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內涵,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代社會在其構成上的特點是追求自由自主的個體和強大的國家機器并存,認識主體、主體的行為與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認識遵守法律規范與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要能使學生形成對于法律的總體認知——法律規范是為了維護人(不僅是單一的個體,而且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平等、正義而出現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出現的。因此,它既實現人的需要,又約束人的行為;它通過國家的強大力量促使主體在滿足和實現自身各方面需要和利益的同時,又不去損害和妨礙他人、社會、國家的需要和利益的實現。法律所調整和規范的行為,都是主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交互行為,法律規范主體行為的目的就在于確認、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具體領域和一門具體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既有體現政治性的特殊需要,也有其他課程所具有的共同性——科學性??茖W性是指就課程內容體系的各大組成部分而言,“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和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基本經驗,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確切性和指導性,是對思想、道德和法律領域問題的規律性的認識和論述。這種科學性在教育實施的領域還表現在:其一,就社會規范而言,它是社會生活中較為獨特的一個領域;其二,它可以向學生展示社會生活和社會規范領域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標準,并由此鼓勵學生在思考這一領域的問題時變得更為敏感、穩健和理性;其三,它可以用適當的方法鼓勵學生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不斷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是“初生之物”,在其全新的邏輯結構和課程體系之下,它既承載了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方向性使命,又要在這一過程中傳播知識和信息。因此,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要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成果。特別是新的教材體系中出現

了一些過去兩門舊課程中不曾出現的新關鍵詞,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榮辱觀、國家利益、公共秩序、法治精神、法律思維方式等,這些新的核心概念既是承接全書內容的重要鏈條,也給我們的解讀和教學提供了新視角,也體現了課程內容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科學性??梢哉f,政治性與科學性共同構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程生態”,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學性則是其生命之源,新課程在教學中必須形成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2 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體系中,不僅包含了科學的理論和系統的知識,同時還在理論邏輯中凸顯了問題意識,把理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踐相聯系作為實施教學的落腳點。要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新課程的目標是通過教學使青年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法律觀,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這是一個宏觀性的目標,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的社會性要求,這一社會性要求對于我們實現社會的理想、追求和秩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一個宏觀的社會性要求之上來實施教學的話,理論的說教就很可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很可能高高在上而遠離學生的實際需求,就很可能變得空洞而沒有說服力,并最終導致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言行不一、知行脫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社會在利益追求和價值表現層面都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大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實踐是非常豐富的,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自身的需要和追求,在實現這些需要和利益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行為方式選擇,這些需要、追求和選擇具有明顯的個體性特征,特別是在社會規范的領域內,事件的發生在更多時候帶有個體性的特點,平凡而豐富的日常生活則是他們作出所有判斷和選擇的現實基礎。因此,教育教學的實施只有把宏觀的目標與受教育者的具體生活結合起來,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形成教育教學中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價值取向,才能真正把教學效果落到實處。

要做到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必須把思想、道德、法律領域社會性的要求轉化為青年學生的內在需要,事實上,在這些領域的社會性要求中包含著許多對于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性生存等方面內容的關注。國家的、社會的理想是對個體理想的概括和抽象;愛國使個體獲得歸屬感,維護國家利益使個體獲得更高層次的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個體價值的實現以社會為基本的參照體,而社會價值的實現又能更好地實現和發展個人;良好的社會秩序在個體對道德和法律規范的遵守中逐步形成,而良好的社會秩序又是個體發展的先決條件??梢哉f,教育教學的過程既是通過理論講授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過程,同時也是讓學生不斷地接受社會的規范性要求的過程,而“行為者的規范行為模式不僅具有一種‘認知情結’,而且還具有一種‘動機情結’,有了‘動機情結’,才有可能存在符合規范的行為”。因此,我們的理論教育一定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思想實際才能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喚起并引導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規范領域社會性的要求放到社會實踐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形成學生在實踐中遵循規范的心理基礎,并成為個體行為的重要動力。

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以積極的姿態去認識、理解、領會、接受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分析、評判社會現象與自身的思想實際,立足高遠,明辨是非,分清真偽,從而成為規范領域社會性要求的主動服從者和實踐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考慮學生的個體性需求,把塑造個體的德性、增強個體的全面修養和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克服單純地強調社會性或個體性需求的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形成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體現了教育中的人文關懷,符合時代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追求。

3 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體系有三大組成部分,即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這三大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法與倫理的關聯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新教材從社會秩序結構的角度,把這個法哲學、社會哲學中的問題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們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會規范的層面上讓我們重新認識:思想、道德與法律都以社會為其發生的基礎,它們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實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立足于社會、歷史經驗和現實的基礎之上,共同構成影響社會秩序的要素;它們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綜合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來形成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會秩序。

人類歷史的發展表明,在沒有社會共同生活的地方,社會規范只有觀念上的可能性而不具有現實性;而只要有社會共同生活的領域,就需要規范和秩序的存在。在現代社會,自由、自主的個人行為若離開一定規范的制約就會導致混亂,就像市場的自主運行若離開了政府的有效干預和調控就會產生無序一樣,現代社會的秩序是由思想道德和法律規范共同支撐的。法律意味著和平的秩序,而和平又恰是道德的重要戒律之一,形成對現代社會生活的這一理解和認識,也是思想修養的重要體現。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并不是社會主義中國所特有的現象,西方國家的公民教育也把社會規范意識的形成作為基本目標,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開維護各自價值追求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領域的教育。當然,一個國家和社會究竟需要哪些規范,以及它們之間怎樣結合與統一,這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這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基本構造和性格。

當我們站在社會規范的確立、傳播和踐行的角度來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時,我們發現,其內容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內在地融為一體的。也就是說,整個教學過程可以由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統領,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在教學培養目標上把思想道德覺悟與法制觀念的增強相結合、把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的提高相結合。對青年學生提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的要求,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及其相互關系的內在要求在行為評價標準上的反映。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等的要求是健全法律制度、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也為社會主義法的

實施以及法的意義與功能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的各項制度在制定與形成過程中既融合了思想道德領域對公民的要求,也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宣告和肯定了我們所提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正當性,法律是更為具體化、更具可操作性的社會規范。

從社會規范的層面上來看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融合,體現的是在建設目標上追求人的內在思想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前者更關注人的思想動機,后者更關注人的行為結果,而內在的思想動機又是影響外在的行為結果的重要主觀因素。以我國《刑法》對犯罪構成的規定為例,對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確定需要考量構成犯罪所必須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犯罪的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是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有無主觀上的犯罪故意將直接影響定罪量刑的尺度。而且,許多違法行為都可以從思想道德上找到行為的重要根源,一個在思想道德領域的修養上有重大欠缺的人其違法犯罪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一個思想道德修養較好的人其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梢哉f,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助于增強法律意識和守法的自覺性,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執行的加強又有利于推行和弘揚道德。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把以促進個體全方位修養的形成為內在尺度的價值取向與以促進規范的全方位落實和遵守為外在尺度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有機地融合三大組成部分的內容,形成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是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4 以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來促進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

前三大價值取向是筆者從形成教學理念、把握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進行闡述的,在此基礎之上,把強大的理論體系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是高質量地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方案的根本要求。因此,積極地探索、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使新課程受到學生的歡迎,是需要我們每個教師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上嘗試以下方法,將有益于促進新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其一,案例導入法。在強大的理論邏輯下凸顯問題意識,是新課程內容體系三大組成部分均具有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從現實出發,把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轉化設計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人入勝的案例,把案例分析作為實施教學內容的切入點,這一過程也是把抽象的理論還原到豐富的實踐中并從實踐中提煉和升華理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具體生活來觀察、分析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根源及其與規范、理論之間的關系。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挖掘的問題和案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積極地融入到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由于案例的設計是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出發的,往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因此案例分析的過程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新平臺,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理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雙贏。

其二,專題研討法。新課程內容體系的各個環節之間既有一致的精神相貫穿,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我們可以以這些相對獨立的內容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專題。以“愛國主義”的教學為例,“國家利益”是我們在這一領域的教學中首次引入的概念,我們可以在“做忠誠的愛國者”一節中設置“國家利益”專題,列出“國家利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家利益的判斷依據和分類”以及“國家利益的實現途徑”等專題,在研討中把教學要求落到實處。通過專題的設置,把現有的理論結論引向深入的探究,通過分析理論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站在體系的高度去把握理論,這樣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認同理論結論的科學性,理論也才能真正產生物質的力量。當然,專題的設置需要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那些理論上的熱點、難點、前沿的問題列入研討的專題,通過分析研討,使學生體會理論本身的魅力,如果僅僅把教學作為理論結論傳播的環節,不去關注理論上的熱點、難點和前沿問題,理論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其三,對話教學法。僅僅從知識傳授和理論灌輸的角度去理解和落實新課程的教學是狹隘的,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和信息的過程,還是一個與學生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并共享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因為“我們的目的主要是幫助人們獨立地思考和更理智地行動,我們要讓所有學生明白,我們不是要把他們強行塞進某一種模子里”。今天的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許多事物傾注了自身大量的情感,其價值追求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價值追求與我國社會所倡導的信仰和價值觀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沖突,要通過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育去改變這些情感、信仰和價值觀,是有較大難度的,如果直接以社會所倡導的規范去霸權式地壓制學生中存在的差異和分歧,還可能因為學生內心的抵觸情緒而使理論教育流于形式。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些價值沖突的存在恰恰可以成為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豐富資源,教學可以以這些價值沖突為紐帶,來尋找使青年學生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以及各方面修養上走向成熟的突破口,關鍵是我們是否能看準問題、抓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因此,在“以理服人”之前,教師和學生之間要有溝通,先要激發學生認識差異和沖突的興趣,并在相互傾聽、相互理解、共同體驗的基礎上把問題和探討引向深入,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理解為對話式的教學過程。對話式教學在德育領域并不是一種新方式,“對話——作為檢測主觀知識有限性的試金石——為人類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康莊大道,用于重建我們自己與他們以及與我們所棲居的世界之間的種種交流、溝通、關系與聯系”。課堂、網絡以及校園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成為師生之間展開對話的平臺,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回歸生活、還原實踐的過程。我們可以把事先設定的“案例”和“專題”作為對話的主要內容,通過充分展示價值公理、展示沖突和差異,使學生逐步形成共識,并由此在思想情感上、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上不斷走向理性與成熟。當然,對話的運用需要教師既有智慧又有藝術,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是形成智慧和藝術的基礎,在講解各類社會規范的過程中,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強大的語言感染力,都是形成價值感召力的重要源泉。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5篇

就筆者工作所在的高等院校來說, 時常會發生的新聞攝影類別包括:會議攝影、對外交流、學生活動三大類。我們的思考也是圍繞著這三類的攝影實踐所展開的。

針對會議攝影這類, 必拍清單包括:場景方面, 至少包括主席臺正面全景照片、會場正面全景、左右側全景和中景、聽眾席全景以及個別與會者的近景等, 要特別注意會議新聞圖片一定要飽滿整潔;人物方面, 要有主要領導人、發言人以及主持人的正面照片, 并最好不同景別各拍攝一組, 便于后期編輯排版??梢栽跁h剛開始或最高級別領導講話時拍攝參會席全景, 此時與會人員狀態最好。

如果是對外交流類的照片, 在拍攝主賓雙方交談的鏡頭時待主賓雙方都落座后利用平攝角度拍攝, 要拍出雙方目光交流、融洽懇談的情景。一些校友走訪、產學研基地合作的活動需要在對方工作場地進行拍攝, 這種情況下, 除了與本次活動有關的指定的拍攝區域、與會人物之外, 未經允許, 不要在其他細節上過多拍攝。

如果是學生活動類的照片, 除了全景照片之外, 還一定要有組織者和參加者間交流互動的特寫鏡頭, 再拍攝一些有亮點的會場布置, 充分體現出整個活動的特色和現場熱烈的氛圍。不同于會議, 學生活動的現場可能會比較雜亂, 這個時候也非??简灁z影師的掌控能力, 需要攝影師多留心, 以觀眾的角度審視照片, 及早發現問題, 及早調整。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提到“人生三境界”。筆者認為, 新聞攝影也有三個境界, 分別是:見場景、見事件以及見態度。

所謂“見場景”, 是指拍出來的照片要符合基本的“指標”, 包括曝光準確、畫面清晰、構圖合理等。如果受現場條件限制新聞圖片模糊或過暗, 在后期圖片處理的過程中也應盡量彌補。畫面清晰就是要求拍照時對焦要準確, 要端穩相機, 不要移動, 不要猶豫;構圖合理, 首先要畫面水平, 有平衡感。拍攝人物之前考慮好景別, 不要將主要人物的關鍵部位, 如頭、手一類的部位切到畫面之外。但另一方面, 由于新聞攝影主要依靠抓拍完成, 所以不強求在構圖、光線、色彩等形式方面的完美, 而特別強調樸素、自然的美學格調[2]。這就更考驗攝影師的拍攝基本功。

比“見場景”更高一層次的要求是“見事件”。新聞照片與普通的攝影照片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帶有大量使觀眾一眼就能夠識別的新聞信息。為什么會議主辦方都會把會議主題、時間、主辦、承辦這些信息都放在背景板上?這樣攝影師拍攝會場全景或者主席臺的時候, 就可以一圖盡覽了。如果鏡頭里沒有這種背景板, 就要尋找別的材料, 比如手冊、墻帖、學生的統一服裝等等一切為了這次活動“定制”的東西。這就要求攝影人員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框架內獲取豐富的相關信息。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也要換位思考, 站在觀眾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圖片是否能夠清楚表達出這次活動背景信息?進而適當調整角度, 以便能夠直觀準確地呈現新聞事件內容。如果一張照片不能充分說明問題, 有時需要一組照片。

但我們所使用的拍攝技法往往不僅僅是為了傳達我們所選擇的信息, 而且是表達潛在情境和蘊含其中的情感內容[3]。這也就需要達到更高的層次——見態度。我們現在常聽到一句話:我們做有態度的新聞。同樣, 新聞攝影照片也要表現出態度。在展現新聞事實的同時通過視覺信息的傳遞表達著畫面中人物的情感, 進而調動觀眾的感情, 使觀眾自覺進入圖片所描述出來的場景, 甚至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 從而達到向觀眾表達情感的結果。攝影師通過對技巧的運用使照片充滿多種構圖、明暗對比、虛實結合等, 在這些元素交錯使用的過程中, 不僅形成一定的視覺沖擊力, 而且還會表現出隱藏在畫面之中的內在的對比, 如美丑、善惡、哀樂等。

新時代背景下對新聞攝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高校新聞攝影師, 要懂得如何利用圖片來發聲, 不僅要向師生傳遞畫面、信息, 更要傳遞態度和情感, 不僅在藝術展現上, 更要在思想內涵上提升作品的層次, 為師生奉獻更多、更好的作品。

摘要: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相對于文字來說, 畫面生動、構圖優美的照片更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起讀者共鳴。因此我們需要找準、摸清特定行業的新聞規律和攝影技巧, 及時挖掘凝煉, 便于對一些非專業出身, 但在實際工作中會涉及到新聞攝影的人員進行業務能力的普及提高。本文提出了新聞攝影“三境界”, 即見場景、見事件、見態度, 即從不同層次提高新聞攝影師對新聞攝影的認識和把握, 力爭為觀眾奉獻更多、更好的作品。

關鍵詞:新聞攝影,高校新聞攝影,圖片的態度,場景攝影,活動攝影

參考文獻

[1] 聶滿如.強化新聞攝影優勢淺談[J].中國地市報人, 2017 (04) .

[2] 梁君健.當代中國新聞攝影觀念的形成——以“抓拍”為個案[J], 新聞記者, 2017 (4) .

人生感悟三境界范文第6篇

【摘 要】宋詞是一朵美麗而又耐人欣賞的花,周邦彥的詞可以說是北宋末期婉約詞的巔峰之作。周詞既體現了其羈旅人生,亦體現了北宋末年的現實,更表現了詞人復雜的內心變化。一篇《蘇幕遮》傳唱古今! 【關鍵詞】宋詞,周邦彥,蘇幕遮,羈旅

中國,詩的國度!中國古詩詞來源于春秋戰國的《詩經》、《楚辭》,發展于漢魏時期的《樂府》和

四、六駢文;兼收而并蓄,久錘而始成;波瀾壯闊于唐、宋;余波激蕩于明清;是中國漢語言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

唐詩宋詞,中國文學史上兩顆耀眼的明星,直至當前仍被廣泛傳誦。這顯著的成績與當時的現實社會以及人才的個人因素都有著密切關系。相比于唐詩,我對于宋詞有著更濃厚的興趣。

詞是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又被稱為“詩余”或“長短句”。詞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到宋代達到了頂峰。北宋初期,詞風繼承了花間一派婉約綺靡的風格。詞的發展,當然離不開柳永,他大都從下層人民生活吸取創作素材,簡明易懂,因而可以在底層大為流傳。而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的當屬周邦彥,他在繼承柳永詞風的同時,加進了自己對音律的高超天賦,使得詞顯得更加優美。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他的詞主要受到柳永詞風影響同時吸收眾家之長而集于大成,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 王國維在晚年寫的《清真先生遺事》中,對周邦彥的評價為“: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王國維將周邦彥列于歐陽修、秦觀、黃庭堅之上,將其比之于杜甫,可謂評價極高。

最初對周邦彥的認識是從“并刀如水,誰未曾年少”開始的,《少年游》的問世,充分展現了周邦彥的文學才能。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能夠流傳下來,一是因為語意工新,對情致拿捏得很有分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所牽扯的關于宋徽宗、李師師和周邦彥的著名“三角戀”。

傳說中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周邦彥正在和李師師卿卿我我,你儂我儂,忽然探子來報,說宋徽宗蒞臨指導,請師師姑娘馬上接駕。聞聽此言,美成和師師都非?;炭?,不知如何是好,沒辦法,只好趕緊讓周公子委屈一番,藏于床下。 徽宗賊頭賊腦地進來,帶來了一枚新鮮的橙子,于是和李師師開始溫言軟語地調笑。想那周郎趴在床下,心中必定五味雜陳,醋意橫生。 后來宋徽宗礙于皇帝的面子終于走了,周邦彥爬起來寫下了這首亙古名詞《少年游》,記下了這酸酸甜甜的少年心事。 當然,也有王國維等詞學家對這種說法始終持懷疑態度,并力爭其必無。然而無論詞作緣起何處,能夠提供充沛的文學養分就足以下酒;至于野史逸聞,能夠作為咀英嚼華的調料,被人津津樂道也是快意之事! 不管故事是否真實,我們都能看到周邦彥少年時期放蕩不羈的個性,以及周邦彥的文學功底。

周邦彥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與道家道教的關系比較密切。周邦彥道家道教思想的產生與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為影響有關;還與其太學讀書時閱讀的道典及其結交道友有關。潥水為官時茅山道教對其影響尤大,其作品中表現出明顯的道家道教思想傾向,常常采擷《莊子》典故援入詩文。

周邦彥的人生有起有伏,大多處于漂泊之中,因而很多詞寫羈旅。少年時落魄不羈,后在太學讀書,神宗時獻上《汴京賦》,仕途坦蕩,因精通音律,后屢被提拔,為朝廷作樂。故浪子氣息較少,宮廷感受頗濃,有很強的幫閑意味;雖比柳永工密典麗,卻沒有柳永的世俗瀟灑。生活有時候像一枚雙面硬幣,你選擇了仕途坦蕩,為官而歌,也就必須同時放棄世俗的支持和“井水皆可歌”的影響力。這恐怕也是上天的公平。周邦彥所處的宋徽宗時期,一國之君居然溜出宮跑去煙花柳巷之地玩,可見國運如何堪憂。周兄食人俸祿,所作詞曲必定要為朝廷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日子恐怕不好過,青樓自然成了他緩釋精神壓力的“桃花源”。

北宋末年的社會現實是官僚機構龐大,文官名目繁多,導致許多文人尤其是遭貶謫的文人長年生活在宦海浮沉中,疲于旅途奔波。這是當時北宋士人的真實寫照。而周邦彥恰好是這群文人中的一個,“在清真的全部詞作中,羈旅之慨似一條紅線,它不僅和相思相望密不可分,切貫穿與詠物寫景,甚至懷古之詞中”。“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這不只是周邦彥個人的生存狀態,也是整個時代許多士人所共有的生存狀態。對于周邦彥來說,“荊襄之游”可能是其一生人格心態的轉折點。而何時及因何游歷荊襄有著兩種分歧極大的說法:一是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據《清真集》中相關詞推測“其時在教授廬州之后,之溧水之前”。二是陳思《清真居士年譜》則據《清真集》中相關作品推斷清真是在少年時代(19—21歲,未成年、未入官、未入太學之前)游學荊州。無論如何,周邦彥確有荊襄之游,彼時清真身份應為職位卑微之下層地方官吏。清真之羈游荊襄,可能是受到黨爭沖擊,也可能與地方僚屬相處不協有關。清真羈游荊襄期間,孤身遠游,情懷牢落,精神苦悶,思歸心切。而晚年,周邦彥與蔡京死黨劉昺過從甚密,名節有污。

另外,周邦彥的仕途與新法行廢有著密切聯系。他早年入讀太學、獻賦得官,受到新法對太學的改革影響至深;中年重進《汴都賦》、得授秘書正字,亦與紹圣年間重行新法的政治背景相合。不難辨別他支持新法的政治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即使在歷經飄零之后仍能信念不改。正因如此,在新舊黨爭的背景下,他的個人命運不可避免地與新法行廢息息相關??疾熘馨顝┑纳绞论E、思想情感以及作品題旨,恐怕無法回避這一事實。

談到周邦彥的詞,有著明顯的兩個特點:“現實性”和“沉郁性”。北宋末年的官僚機構龐大,文人常年處于貶謫,生活在宦海沉浮中,疲于旅途奔波,而周邦彥自然是其中之一。因而周詞在情感上以羈旅之愁、身世之感為主,夾雜著相思之情、知音之嘆。這些情感相互融匯、彼此交織,表現出了北宋士人普遍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情感。這就使得周詞在情感上也極為厚重真實、沉郁真摯。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蘇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蘇幕遮》

【注釋】: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溽暑:盛夏濕熱天氣。侵曉:破曉,天剛亮。吳門:本為蘇州別名,此指古屬三吳之地的錢境(杭州)。長安:借指北宋汴京。芙蓉浦:長著荷花的水邊。

讀書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選擇,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長期遠離家鄉,難免不思念故鄉的親人與風物,因此,思鄉成為古代詩詞中的永恒主題,最能引發天涯游子的共鳴。思鄉的情懷往往借助作家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故鄉景物來表達,周邦彥的這首《蘇幕遮》正如此,它以荷為媒介,表達對故鄉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詞上片描寫盛夏早晨的風景:詞人一早醒來,便嗅到昨夜點燃的沉香依舊彌漫在空氣中,令人煩悶的暑熱也已退去。窗外傳來鳥兒嘰嘰喳喳的歡叫聲,據說鳥鳴聲能預測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詞人抬頭朝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才微微放亮,鳥雀在屋檐上跳來跳去,晃動著頭腦爭噪不停,似乎也在為雨后新晴而喜悅。盛夏酷暑時節,難得有這樣一個清爽的早晨,詞人漫步荷塘邊,只見荷葉上的雨珠在朝陽下漸漸變干,看上去更加碧綠凈潔,一張張圓圓的荷葉鋪滿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葉間,微風吹過,微微顫動著更顯豐姿綽約。“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被譽為寫荷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此語“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幾筆,將荷的搖曳多姿、神清骨秀寫盡,營造出一種清新恬靜的境界。

下片轉入思鄉的愁懷與回憶。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詞人的鄉愁:故鄉遙遙,就在那蓮葉田田的江南,羈旅京師已經很久,何時才能歸去?汴京(今河南開封)的荷塘喚起了詞人的思鄉濃情,思緒飛回故鄉,不知兒時的玩伴是否還記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夢回故鄉,依然是劃著輕巧的小船駛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聞名天下,楊萬里曾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詞人生長于斯,他對荷花的記憶是與童年的水鄉生活聯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牽動了詞人對故鄉最親切的回憶,荷花成了詞人思鄉的媒介,同時將這首詞的上下片聯成一氣,成為一篇寫荷絕唱。

這首詞天然真美,不事雕飾,它以質樸無華的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風神與詞人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風韻,這在周邦彥以雕飾取勝的詞作中當為別具一格之作,陳延焯稱贊此詞“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詞人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鄉“天然去雕飾”的荷花所賦予的嗎?

美成詞以化典為主要特色,將詩典融化在詞句中,有痕跡但是卻與詞意嚴絲合縫,情感合一。美成詞用典居多,其中亦有詞作不曾用典,卻也依然從容淡雅,結構精巧,自然出色,這與周邦彥深厚的文學素養和知識積淀分不開,這篇《蘇幕遮》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放眼當今社會,我們學生雖不說寒窗苦讀十余載為求仕途,但也是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能讓以后的生活道路更加平坦。我們也會背上形囊,離開故鄉外地求學。孤身一人在外,莫過于思念之情,始終支撐我們下去的動力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衣錦還鄉,為了那份榮耀,如今的苦難必須克服。對于現代化的我們亦是如此,更何況古人呢?他們沒有便捷的聯系工具,那份思鄉之情可以說是一種煎熬。在百般無奈之下,一首首名篇也油然而生,讓人讀了不自覺的陷入其中,感受詞人當時的心理變化。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參考文獻

[1]孟桂紅.紅大講堂—-婉約詞說

上一篇:聘書證書范文下一篇:胰腺癌診斷要點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