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

2023-12-16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1 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現狀

自2001年國家“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按照國家農業部有關要求,云南省各級農業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全省無公害農產品取得了快速發展,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較為顯著,為確保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1.1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規模不斷擴大

產地是產品生產的第一車間,實施產地認定是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為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步伐,云南省自2007年起組織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項目,在全省范圍內采取整體認定的方式,以縣為單位分批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83個縣(區、市)完成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工作,全省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種植規模達317.33萬hm2,畜禽養殖規模達9 131萬頭(只、羽)。產地整體認定項目的實施,集中了財力、物力和人力,節約了認定成本,縮短了工作時間,為各項目縣及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的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2 無公害農產品數量逐年增加

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地方認證到全國統一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規模不斷擴大,數量逐年增加,且認證產品種類、品種也日益豐富,涵蓋了蔬菜、糧油、水果、茶葉、林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及其他特色產品。截至2011年底,全省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 110個,較2002年增長了數十倍,較2005年也增長了2.43倍,認證產品生產規模達39.4萬hm2,畜禽養殖規模達1 294萬頭(只、羽),認證產品實物產量達568萬t,年產值逾143億元。其中,無公害種植業產品852個,占總數的76.75%;無公害畜禽產品173個,占總數的15.59%;無公害水產品85個,占總數的7.66%。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

為保障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云南省各級農業部門切實加強以農藥、獸藥、飼料及添加劑、肥料等生產資料為重點的投入品監管力度,認真組織和配合國家及省級相關部門開展各種農產品的監督檢查、抽檢工作。多年來,全省獲證無公害農產品未發生任何重大質量安全事故,尤其在近年各級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抽檢活動中,全省無公害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均達100%以上。瘦肉精事件發生期間,全省所有經認證的無公害生豬(豬肉)經抽樣檢測,均未檢出瘦肉精等β-腎上腺素興奮劑,合格率達100%。同時,各級農業部門定期開展以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規范使用為重點的市場監督檢查和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工作,有效保障了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維護了無公害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1.4 無公害農產品工作體系日趨健全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云南省各級農業部門通過積極工作,廣泛宣傳,多方爭取,相繼組建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機構,改變了10多年前僅省級機構從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管理的工作格局。全省16個州市均成立或明確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機構,配備了專職人員,且90%以上的縣區也明確了具體工作部門(或科室、站所)和人員。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一支相對穩定、專業的工作隊伍,累計有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注冊檢查員逾330人次,逐步形成了省、地(州)、縣3級聯動的較為完善的工作機制,為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 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經多年的發展雖已略有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認識不足,無公害農產品的整體發展仍較緩慢,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對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同時,大部分生產者、經營者對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一無所知,仍按傳統方式生產經營,還有部分生產者僅為爭取獎勵和項目而認證或跟風認證,對其產品認證證書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宣傳使用卻不予重視。廣大消費者無公害消費意識尚淺,對無公害農產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消費群體十分有限。

2.2 資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夠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在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產品認證、產品檢測、市場營銷、宣傳培訓及監督管理等方面均需要政府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但目前云南省尚沒有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專項資金,也沒有制定出臺相關扶持措施和政策。各州市、縣區的資金支持也不到位,只有少部分地區針對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定了獎勵措施,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設立專項投入,尤其是縣級財政支持幾乎為零。日常認證工作通常需借助其他項目經費來完成,至于抽檢、監管及宣傳等工作就更難開展。沒有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不僅影響了廣大生產者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制約了各級農業部門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與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總體規模小,發展不平衡

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總體規模較小,發展較慢,且由于各地經濟發展和自身條件的差異導致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無公害農產品累計認證最多的是曲靖市、昆明市、紅河州,認證產品數依次為246、161、105個;最少的是德宏州、怒江州、迪慶州,僅有9、7、6個;且無公害農產品空白縣區還有22個,占全省縣區總數的17.05%。從產品結構來看,種植類認證產品占總數的76.75%,畜禽類產品占15.59%,水產品只占7.66%。而在種植類產品中,蔬菜類產品占64.00%,水果類產品占17.93%,糧油類產品占9.90%。在畜禽類產品中,禽蛋產品占61.20%,生豬占33.58%,牛羊產品只占5.22%。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制約了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選擇,也不利于開拓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消費市場。

2.4 通過認證后宣傳不足,品牌效益難以顯現

無公害農產品要求標準化生產,生產經營成本高于普通農產品,其價格理應高于普通農產品。但由于無公害農產品數量規??傮w較小,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且產品檔次不高,包裝差,難以刺激廣大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農產品優質優價難體現。同時,由于多數生產者缺乏品牌培育意識,不重視自身宣傳,不愿意在其上市農產品或包裝上加貼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其產品認證證書成為擺設,更有甚者抱有僥幸心理隨意用標,致使“一標多品”、“一號多品”等超范圍、超期用標行為時有發生。不用標或不規范用標不僅起不到宣傳作用,而且會降低其產品檔次,更難體現無公害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間接挫傷了廣大生產者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4]。

2.5 通過認證后監管力度不夠

與認證工作相比,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工作相對滯后,重認證、輕監管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各級農業部門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監管,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因資金、人員、職能、手段等因素致使監管不到位、查處不得力,監管制度、措施流于形式,監管收效甚微。監管不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以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為重點的生產投入品監管查處和生產管理監控力度不夠。二是針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日常督查、指導,產品抽檢范圍、數量、次數十分有限,對不合格產品的處罰難度大。三是超范圍、超期用標、假冒用標等不規范用標行為未能及時查處。認證后監管不力不僅給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留下安全隱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無公害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2.6 工作體系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雖然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全省各州市及大部分縣區成立或明確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機構,但幾乎都是加掛牌子,且多數縣區尚未掛牌,存在業務多、人員少、穩定性差、無專職人員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的現象。再加上各地機構設置不統一,部分縣區農業、畜牧、漁業主管部門相對獨立,不利于協調開展工作,致使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在部分地區成為附屬工作。據初步統計,到2011年底,全省專(兼)職從事無公害農產品工作的人數逾300人,但大部分人員尤其是縣級機構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相對較低,業務能力弱,多數縣區尚沒有具備能開展工作的資質,檢查員或檢查人員數量少,專業單一,部分單位僅有1人,現場檢查、抽檢工作往往還需要州、市或省級工作機構派人參與。工作體系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響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3 加快推進云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對策

3.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提高對發展無公害農產品重要性的認識,將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納入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在機構、人員、經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逐步建立健全以農業部門為主,發改、財政、商務、工商、質監、科技等部門參與的協調工作機制,廣泛調研,科學規劃,針對重點產業(或產品)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認真研究制訂有利于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實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2 增加投入,加大扶持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政府推動的公益行為,是密切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項民心工程。各級政府都應高度重視,將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安排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產品基地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及生產技術規范的制訂和推廣應用等。動員和支持廣大農產品生產者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采取以獎代補的措施對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企業或個人予以扶持。同時,要加大各級農業部門用于開展產品認證、產品抽檢、例行監測、市場監管、標志推廣、宣傳培訓、市場開拓等工作的經費投入,確保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各項相關工作順利開展。

3.3 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無公害農產品的基本知識、成功發展經驗和實例,廣泛介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管理過程,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等。引導和支持廣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規范用標,鼓勵其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市場開拓活動,加大產品認證后的品牌宣傳。通過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及農產品生產者多形式的宣傳,逐漸提高社會各界對發展無公害農產品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逐漸引起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以爭取政策、資金上的更大支持,從而為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4 加強培訓,促進發展

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應加大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相關培訓的工作力度。以科技進村入戶、綠色證書、陽光工程等為平臺,通過舉辦培訓、印發資料、信息交流等形式對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管理者進行培訓,逐步提高廣大生產者和管理者對生產無公害農產品重要性的認識,使其了解和掌握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產品認證管理及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積極主動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經營。同時,也要加強各級農業部門從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管理人員的培訓訓,提提高高廣廣大大農農業業科科研研人人員員及及管管理理者者指指導導農農戶戶生生產產與與開開展展認證管理的業務能力,從而促進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的快速健康發展。

3.5 強化監管,確保質量

強化監管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和維護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形象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要加強組織協調,切實加強認證后產品的生產經營與規范用標管理,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協調組織相關部門開展以種子、農藥、獸藥、飼料及添加劑、肥料等生產資料為重點的投入品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農用物資的違法行為。二是認真組織或配合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開展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或針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基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的監督抽查、抽檢工作,嚴厲查處不合格產品及生產單位。三是積極指導和支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規范用標,定期組織開展以標志使用為重點的市場監督檢查,聯合工商、質監等部門嚴厲打擊過期用標、亂用標的假冒偽劣行為,以維護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形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6 健全工作隊伍,保障事業發展

體系隊伍是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各項工作的基本保障。隨著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及各種資金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大,廣大生產者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越來越高,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規模會不斷擴大,認證和監管的工作量也會不斷增加。如果沒有一支相對穩定、高素質的檢查員隊伍進行有效的監管,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質量就很難保證,必然會導致認證形式和內容嚴重分離。因此,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無公害農產品管理工作隊伍建設,健全機構,完善制度,改善條件,充實人員,加大技能培訓,切實培養一批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人才隊伍,以滿足新時期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工作需要。

4 結語

無公害農產品是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嚴峻、突發事故頻繁發生的背景下產生并發展的,是國家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產品基本消費安全的“底線”,目前已成為我國認證總量規模最大、公共安全品牌影響力最強的一種農產品認證形式[2,5,6,7]。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保障農產品的消費安全,使民眾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是各級政府履行監管職責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更是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

參考文獻

[1]金發忠.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與審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馬三喜.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強制性認證制度的法律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12(35):53-54.

[3]劉海波,劉永軍.論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的重要意義及技術保障[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5):60.

[4]林海華,林青青,林海陽,等.關于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的探討[J].中國農技推廣,2010(8):7-8.

[5]劉建華,朱彧.新時期無公害農產品科學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業質量標準,2009(4):25-27.

[6]江應松,李慧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意愿的博弈[J].華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2-27.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1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 農產品質量安全, 關系百姓健康。食用安全的食品是個人生產、生活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保障和必備條件。當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在公眾的視野內, 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2005年海鮮產品體內含有“孔雀石綠”, 2006年蘇丹紅鴨蛋,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2010年地溝油事件, 2010年瘦肉精事件、中國臺灣省300多家品牌塑化劑超標, 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湖南“鎘大米”, 2014年福喜公司使用過期肉等食品質量安全事故不絕于耳;孔雀石綠、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劇毒農藥等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添加劑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之上, 不斷刷新人們對食品安全的知識。

龍泉市總人口29萬, 每天的頭等大事就是吃飯問題。每年龍泉市大量的香菇、木耳、新鮮蔬果等農產品銷往中國的杭州、上海等地區, 出口到日本等國家。以食用菌為例, 2015年龍泉市香菇產量4 788 t干品, 產值33 000萬元;黑木耳產量8 243 t干品, 產值53 000萬元;僅2015年7月, 龍泉市和慶元兩地食用菌出口就達到297.7萬美元。在發生了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故后, 要吸取經驗教訓、敲響警鐘, 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還大家一個安全、健康的餐桌。

2 保護農業品牌優勢, 提高農業產業發展

提起火腿, 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華火腿。早在清光緒年間金華火腿就揚名海外, 在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是“世界三大火腿之一”。金華火腿既是金華的名片, 也是金華的一大產業, 帶動了金華的經濟發展。但2003年發生“金華火腿事件”之后, 談到金華火腿, 頓時大江南北色變, 各地政府紛紛組織查封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在各地大中超市紛紛被撤柜, 代理商不約而同地提出退貨, 金華火腿銷售幾乎停滯。“金華火腿事件”引發了“多米諾骨牌”式的信任危機, 使“金華”打造了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間蒙垢, 也給火腿及其他食品產業帶來沉重的打擊。金華市的160多家金華火腿廠家無一例外地遭受了史無前例的重創, 金華火腿產業岌岌可危。

龍泉市大力發展“茶菌蔬”三大產業,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 截至目前, 共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 浙江名牌農產品5個;中國馳名農產品商標1個, 省著名農產品商標9個。培育“龍泉黑木耳”“龍泉金觀音”和“龍泉綠”三大市域公用品牌。龍泉市先后榮獲“中華靈芝第一鄉”“中國黑木耳之鄉”“浙江省食用菌產業和竹木產業強縣”“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和“全國食用菌產業建設示范市”等稱號。創業難守業更難, 在長期努力不斷經營打造出來的各種榮譽前, 更應該吸取那些“守業”失敗的經驗教訓, 一絲不茍地走無公害農產品的道路, 把自己的農業品牌做得好、hold得住。以蔬菜為例, 龍泉市切實做好蔬菜產業產前、產中、產后一條服務, 聘請蔬菜產業農技員加強技術指導, 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及殺蟲燈、黃板、誘捕器等物理殺蟲技術, 推廣有機肥、菜餅肥。2015年, “龍泉茄”“龍泉高山番茄”在全省精品蔬菜推介會質量評比中獲得金獎。

3 保護整體生態壞境, 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龍泉作為浙江之巔、三江之源、生態屏障、是國家級森林城市, 省級生態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 素有中國生態第一市的美名。近年來, 龍泉市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思想引領。成功探索“豬-沼-茶-豬-沼-竹”的生態養殖模式、“廢菌棒為紐帶”的食用菌循環產業鏈模式和“噴灌滴灌為重點”的減量節約清潔化生產模式等山區循環模式, 有力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長效化, 成為全省首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據統計, 2015年龍泉市環境空氣質量有效監測362 d, 優良天數355 d, 優良率98.1%, 在麗水市排名第一;PM2.5均值25μg/m3, 排名全省第一。全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 提倡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 采用有機肥、綠肥等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減少環境污染保護龍泉市生態環境, 使龍泉市的綠水長流青山永在。為進一步加快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 2015年, 龍泉市農家樂鄉村漫游活動16站新鮮出爐, 上垟筍王擂臺賽、屏南高山蔬菜節、城北獼猴桃采摘節、道太鄉“親魚節”鄉村漫游活動等鄉村漫游活動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 以生態環境和優美風景為基礎, 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品農家菜、購農家物、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 吸引了近20萬游客到鄉村休閑度假, 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 把鄉村旅游推向高潮。龍泉市吸引游客的不僅僅是龍泉優秀的生態環境, 也是那些綠色、無公害“原汁原味”的農產品。

隨著時代和農業的不斷進步,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經之路。它不僅關系著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影響著農業產業的發展, 也關系著龍泉市的整體生態環境, 影響著旅游產業和農業多元化的發展。

摘要:龍泉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對人民身體健康、農業產業發展以及龍泉生態環境、鄉村旅游和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近年來, 忻州市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 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名優產品, 為全面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創造了較好的基礎條件。

一、現狀

1. 產地生態環境較為優越, 為發展無公害農業提供了環境條件保證。

忻州市是一個以大秋作物及雜糧為主的農業大區, 夏熱冬寒,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光照資源豐富, 土壤肥沃, 同時雨澇、冰雹等自然災害較少, 溫、光、水、土等資源對農業生產較為有利, 且工礦企業少, 工業“三廢”對農業的污染較輕, 農業投入品對土地、作物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形成了忻州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獨特優勢。

2. 農產品生產基地化程度較高, 為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 目前忻州市已建成了一大批規模大、區域優、品種不斷更新的特色農產品基地100余個, 面積達到89.87萬畝, 其中綠色食品產品及原料生產基地檢測面積38.3萬畝, 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37.8萬畝。市級在忻府區、定襄、代縣、岢嵐縣建立示范區10個, 面積達18.6萬畝, 為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

3. 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實施和推廣, 為無公害農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制度保障。

近年來, 忻州市努力抓好原料基地, 嚴管源頭, 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 已陸續制訂和實施了一部分農業標準。2002年以來, 市農業局先后編印《無公害農產品與綠色食品培訓教材》《無公害農產品操作技術規程》等2萬余冊, 印發到涉及的所有基地鄉村農戶和生產企業, 同時組織制定經市質檢局發布了《優質甜糯玉米栽培技術規程》等多項地方農作物栽培技術規程和產品等級標準, 對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問題

1. 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強, 對發展無公害農業認識不清、目標不明、信心不足, 即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程度欠缺。部分干部群眾特別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戶和企業, 對什么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其標準是什么, 尚無正確的理解和判斷;“不干不凈, 吃了沒病”等落后的不科學的消費觀仍然存在。

2. 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多, 管理跟不上, 有毒有害物質殘留問題存在。

3. 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滯后, 遠遠不能滿足支持無公害農業發展的需要。

4. 農業投入品質量參差不齊, 農民施肥用藥習慣不科學。

(1) 國家明令禁止使用也是無公害農產品 (食品) 地方標準規定禁止使用的農藥, 如有機氯殺蟲劑、有機磷殺菌劑等, 在市場上仍有銷售, 農民仍在使用。這些高毒、高殘留農藥極易導致人體中毒甚至致畸, 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2) 農藥、化肥市場經營秩序亂, 進貨渠道多, 假冒偽劣產品大量存在, 很難保證使用效果, 極易造成土壤、水質和農產品污染。

(3) 一些農戶受經濟利益的驅使, 施肥用藥中存在認識誤區, 偏愛高效高毒農藥, 偏愛肥效快的氮肥。

三、思考和建議

發展無公害農業, 盡快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已經成為忻州市農業的必然選擇。

1. 轉變觀念, 提高認識。

農產品始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 農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 食品的質量安全也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保障。廣大分散經營的農戶仍是目前忻州市農產品生產的主體, 他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及認知程度直接影響他們的生產行為。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和企業的宣傳教育, 宣傳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的意義, 普及標準化知識, 教育和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生產習慣和經營策略, 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 明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操作規范和國家對投入品使用的規定, 自覺參與從事無公害農業生產。

2. 加強領導, 明確分工。

發展無公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 必須有眾多部門的密切配合, 全社會共同參與。一要建立機構。自2002年以來, 忻州市相繼成立了有關機構, 各縣、市有關部門也成立了相應工作班子, 抽調工作人員, 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二要明確部門分工。要落實部門責任制, 明確農林、質監、工商、環保等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 分工協作, 共同搞好制訂規劃、制標貫標、質量認證、市場準入、投入品整治、環境監測等工作。

3. 科學布局, 合理規劃。

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有著嚴格的環境要求, 即公路兩側3公里內、污染性工廠周圍3公里內不能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如果無序地、無選擇地發展工業, 走“先污染后治理”“村村點火, 戶戶冒煙”的發展路子, 無公害農業將失去生存和發展空間。已建或準備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鎮、村, 在上工業項目時, 應合理規劃生產布局, 盡量遠離農產品基地, 為發展無公害農業和以后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預留空間。

4. 規范市場, 嚴格監管。

農業投入品的質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要大力整頓市場秩序。根據國家、省、市有關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對忻州市農業投入品進行清理分類, 盡快制訂和發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禁用和限用農業投入品目錄, 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繼續加大市場稽查和行政執法力度, 堅決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要建立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 對農藥、化肥、飼料經營單位和個人重新進行資質審查, 確保市場上經營和農民使用的農業投入品達到規定的質量安全要求。二要推薦和引導使用無公害投入品。應根據忻州市農作物生產需要, 向農民推薦使用綠色、無公害的肥料, 合理施用肥料, 以減少環境污染, 提高農產品質量。

5. 加強建設, 完善體系。

標準化是發展無公害農業的必經之路, 沒有標準化, 就沒有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無公害農業, 必須制訂和嚴格執行產地環境、生產技術和產品安全等方面的標準。一方面, 應加快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 嚴格執行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沒有標準的, 圍繞做大做強忻州市特色農產品的目標, 根據基地建設和品牌包裝的需要, 依據現有的技術規程, 抓緊制訂有關標準。另一方面, 應加強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相關部門應多渠道籌集資金, 加大投入, 購置必要的檢測設備尤其是快速檢測儀器, 培訓技術人員, 為盡快開展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檢測工作。

6. 創新機制, 加快發展。

由于忻州市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幾乎全部是一家一戶的承包農戶, 生產規模小而分散, 即使達到統一生產經營環節的標準也必將會出現很高的生產成本, 降低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朔陨先觞c的最有效途徑, 就是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谛弥菔袑嶋H, 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產業化經營的最佳組織形式應是“公司+基地”模式, 其運行機制是公司基地一體化、農民工人化, 基地的生產和管理由公司進行決策, 農民一方面作為土地承包權擁有者和使用權出租者收取租金, 另一方面作為農業工人, 受雇于基地, 這樣可以很好地解決往年“公司+農戶”模式中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也可以解決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氐男问? 可以是龍頭企業的生產車間, 也可以是企業化經營的農場、實行規模經營的農戶, 農場或農戶完全按照公司的訂單和所規定的標準進行生產。

參考文獻

[1]《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及影響因素分析》馮忠澤, 李慶江《農業經濟問題》2007年4期.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一、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成效

1. 發展成效

近年來, 赤峰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 緊緊圍繞著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 認真抓好農業部《無公害食品》標準體系的實施, 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生產基地的管理工作, 使全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管理的軌道上,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 目前全市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達102個, 其中種植業基地面積678.9萬畝, 獲證產品332個, 產品產量220.03萬噸;養殖業規模為31.85萬頭只, 獲證產品17個, 產品產量0.82萬噸;漁業養殖規模為2.75萬畝, 獲證產品14個, 產品產量0.01萬噸。認證產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糧食、畜禽、水產品、蛋、食用菌以及上述產品的初級加工產品,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2. 要素分析

“十二五”是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的快速發展時期, 其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環境、隊伍和市場等各類要素作用的綜合發揮。

(1) 政策的支撐作用。赤峰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引導農畜產品生產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等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及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 強化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普及、標準化技術培訓、生產服務指導和農畜產品品牌創建, 輻射帶動更多的農畜產品實施標準化生產, 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擴大“三品一標”產品總量規模, 提升赤峰市農畜產品整體品牌形象和社會公信力, 全面提高農畜產品檔次和市場占有率。其中, 市級每年安排一定經費對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進行獎勵, 對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例如有的旗縣區已經把品牌農產品與項目直接掛鉤。

(2) 環境的基礎作用。赤峰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污染治理, 發展循環經濟, 推行清潔生產, 為無公害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產地環境。從歷年的產地環境監測數據來看, 其合格率均保持在較高水平。

(3) 隊伍的關鍵作用。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工作由市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全面負責, 各旗 (縣、區) 、鄉鎮 (蘇木) 也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 形成了市、旗 (縣、區) 、鄉鎮 (蘇木) 齊抓共管, 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全市已有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內檢員177人, 專職、兼職從事此項工作。通過技術培訓, 已實現各旗縣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檢查員、內檢員全覆蓋。

(4) 市場的拉動作用。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工作強化市場主體經營的觀念, 積極將生產主體與市場有效對接, 利用各類展示展銷活動和電臺、網絡, 報紙、雜志等信息平臺, 大力推介認證企業和產品, 形成了“品牌引導消費、市場拉動生產”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一批優秀無公害農產品企業。

二、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健康發展的對策措施

“十二五”是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關鍵時期, 全市的無公害農產品工作要以爭創國內一流為目標, 在抓主體、促管理、強宣傳、強監管等重要工作和重點環節上下工夫, 不斷創新, 干出實效, 爭取又好又快發展。

1. 加強組織領導

無公害農產品工作具體要靠地方推動落實, 屬地管理。各級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 加強領導, 將無公害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工作中謀劃、推進。加強與編制、人事、發改、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 積極反映情況, 主動爭取支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 認真研究提出無公害農產品工作的具體意見, 制定工作方案, 明確目標任務, 細化工作措施。要深入基層, 加強調查研究, 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2. 加強體系建設

加強基層體系隊伍建設, 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結合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把無公害農產品工作體系隊伍建設一并納入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范圍, 在職能、人員和條件等方面予以加強, 將工作隊伍培養練就成為支撐和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主力軍。[2]

3. 講究工作方法, 提升主體水平

無公害農產品工作的第一要義是提高發展水平, 核心是人的健康安全, 基本要求是依照法律、法規和標準, 根本方法是“樹標順推、擠水倒逼”。一是要通過政策激勵、項目扶持和考核評優等活動, 樹立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無公害農產品標兵企業。以標兵企業為榜樣, 順向推動企業主體提高思想、技術和管理水平即發展能力, 為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總量規模打下扎實的基礎。二是要強化企業是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主體意識, 通過對企業的引導以及嚴格的認證監管、執法檢查和專項整治等措施, 把企業生產過程中不符合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水分”以及“水分”較大的企業擠出去, 形成逆向的倒逼機制, 促進認證企業提高質量水平。

4. 抓住本質核心, 推進轉型升級

無公害是農業標準化生產中最嚴格和最具操作性的載體即推進方式;農業標準化生產是無公害的本質核心和主要功能, 是確保無公害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的基本保證。工作中要正確把握無公害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關系, 把農業標準化建設的重心轉移到無公害農產品上來, 充分發揮認證、檢測、農技和執法等整個系統的力量。在政策和機制上給予傾斜, 開展以無公害農產品為核心的農業標準化建設, 建立一批有標準、執行標準、達到標準的農業產業基礎, 達到既促進標準化生產有效實施, 又體現無公害農產品核心價值的目標, 這是推進無公害農產品轉型升級的關鍵。[3]

5. 加大宣傳力度, 打響安全品牌

品牌是無公害農產品的靈魂, 要讓品牌“從有界倒無疆”, 成為名牌, 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大宣傳。 (1) 加強對生產經營主體的宣傳。積極灌輸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意義、方針政策和典型經驗等, 并充分運用市場要素, 重視培養主體提高自身宣傳無公害農產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努力讓企業成為宣傳的主角。 (2) 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 讓消費者認知無公害農產品, 消費無公害農產品, 享受無公害農產品的發展成果, 從而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 擴大品牌市場, 營造良好的安全優質農產品消費氛圍, 使無公害農產品真正成為“生產者追求, 消費者信賴”的品牌。

6. 強化責任制和目標考核建立獎懲機制

各地要建立無公害農產品工作目標責任制, 把工作任務列入到各級農牧業部門的工作任務, 納入目標管理體系, 層層分解, 責任到人, 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自治區中心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對各盟市工作機構“三品一標”認證工作質量以及檢查員工作質量考核管理辦法, 建立激勵和獎懲機制, 形成獎懲制度, 對于工作完成較好的工作機構和檢查員給予表彰獎勵。對于工作不到位, 責任心不強, 現場檢查質量得不到改進的盟市和人員, 自治區中心采取督辦、協辦, 對主要負責領導工作情況向當地農牧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通報。

7. 開展“三品一標”檢查員、監管員業務培訓

各盟市要建立健全“三品一標”檢查員、監管員、內檢員管理制度和辦法, 按照相關管理要求, 結合監管工作、制定相關培訓計劃, 加強隊伍能力提升, 提高“三品一標”工作人員業務能力, 規范檢查員工作行為, 造就一支履職盡責、懂管理、會審查、善監管、能服務的“三品一標”檢查員隊伍, 加強對認證企業的指導和服務, 提升認證質量和工作效率[4]。

摘要:概述了我國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 詳細地論述赤峰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現狀及采取的主要做法, 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曉華.持續發展“三品一標”, 努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10 (3) :5-8.

[2]張玉香.新時期“三品一標”工作重心及發展重點.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12, (3) :5-7.

[3]吳愉萍, 吳降星, 連瑛.寧波市“三品一標”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011, (4) :18-19.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1 云和縣農業的特點

1.1 主導產業發展健康有序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 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 云和縣已形成以食用菌、水果、中藥材、茶葉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浙西南最大的鮮菇市場就位于崇頭鎮崇頭村, 有連片規模的三望欄、巖下、南山袋料標準化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據統計, 2014年云和縣食用菌總產量8 150萬袋, 從業人數4萬人以上, 食用菌產業主要分布在崇頭鎮及白龍、鳳凰、元和、浮云等街道, 約占云和縣區域面積的60%, 茶葉種植面積2 530 hm2, 中藥材種植面積260 hm2, 云和雪梨種植面積1 070 hm2。茶葉主產區為石塘鎮和緊水灘鎮, 中藥材主要分布在安溪鄉、崇頭鎮, 而雪梨主要分布在元和街道、安溪鄉, 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總產值4.24億元, 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5.8%[2,3]。

1.2 農業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2014年, 云和縣已推介發布主導品種10個和主推技術12項, 落實科技示范戶660戶, 建立了3個示范基地, 組織了62位農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培訓;聘請技術顧問6名。2014年共發布各類信息1 814條, 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業大戶和普通農民信箱用戶建立網上攤位348個, 浙江農業信息網全省公共模塊上傳農業信息50條、技術資料5條。組織申報農技推廣項目和農技推廣基金會項目4項。

1.3 農業基礎不斷夯實

繼續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重點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深入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 積極實施合作社經營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著力把合作社培育為帶動農民、聯結市場的新生力量。鼓勵扶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養大戶發展訂單生產, 開展產銷對接、農超對接、農市對接, 搭建起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橋梁。2014年創建生態精品農業示范企業2個, 示范合作社2個, 大學生農業創業典型2個, 示范家庭農場31家。

2 云和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存在的問題

2.1 無公害產品認證加快, 產品“量”少

近幾年數據顯示, 云和縣無公害認證產品數量有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相對于鄰近的縣區, 認證總數還是很少,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態精品農業發展。

2.2 認證主體認識不夠, 積極性不高

無公害認證部分農產品沒有很好實現優質優價, 成為影響農戶認證產品積極性的最大障礙, 更有甚者, 只有需要證書認證時才想要認證產品, 沒有把認證產品帶來的利益最大化, 農戶對認證的需求不迫切[4]。

2.3 技術支撐不足

基層農技人員缺乏和老齡化, 現代農業知識滯后,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品農業的發展, 農戶只知道應該施肥、套袋、噴藥, 而不懂得如何適時、適量進行肥料運籌。

3 對策

3.1 加大品牌宣傳建設

通過舉辦“云和梯田開犁節”“云和雪梨節”“垟田西瓜節”等一系列農事節慶活動, 宣傳特色精品農產品。引導農業企業樹立品牌理念, 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 成為優勢品牌農產品, 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產品附加值。

3.2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根據市場需求, 結合云和縣當地生態環境,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是云和縣發展精品生態農業的關鍵。借助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 不斷提升農耕文化, 拓寬為民增收的新渠道, 把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有機銜接起來,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在梯田繪制“五水共治”、五線譜、蝴蝶、英文歡迎字母等有趣味和亮點的“稻田畫”;“最美梯田游”路線的梯田趣味稻草人景觀把休閑觀光農業作為促進云和縣農民就地創業就業的重要方式。

3.3 加大農業技術推廣

注重科技與生態相結合, 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把現代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同時將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的精耕細作相結合,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以優質農產品占領市場。

3.4 加強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建設

充實基層農技人員隊伍, 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 豐富培訓內容, 加快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 不斷提高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質。

摘要:云和縣地少人少、生態環境獨特,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云和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分析云和縣農業發展的特點以及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存在的問題, 并依此提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對策。

關鍵詞:無公害農產品,問題,對策,浙江云和

參考文獻

[1]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 (2015-04-17) [2015-06-25].http://www.yunhe.gov.cn/dwgk/zfwj/zfgzbg/201504/t20150417_311781.html.

[2]何素芬.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生產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 2011 (1) :57-58.

[3]周敏, 鹿永華, 王少婷, 等.青島農產品品牌建設淺析[J].農業經濟, 2011 (5) :31-32.

農產品無公害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1 發展現狀

2010年, 河北省農業廳、財政廳聯合下發了《河北省“三品一標”蔬菜產品補貼資金管理辦法》, 文件要求連續3a對新認證的“三品一標”產品進行一次性補貼,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精心組織, 各農業主管部門把該項工作作為當年首要任務來抓。在這種形勢下, 衡水市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發展迅速, 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獲證的無公害農產品有42個, 到2011年增至78個, 2012年增至108個, 認定面積達到39333.3hm2。無公害農產品產業已經成為全市種植業中農民投入較多, 經濟效益較高, 覆蓋范圍較大, 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

2 存在問題

2.1 認證的產品總量增多, 但規模較小

2010年衡水市通過無公害認證的產品42個, 認定產地36個, 到2012年底衡水市無公害獲證產品達到108個, 認定產地40個, 較2010年認定產品數成倍增加。各產地規模不等, 其中1000hm2以下產地25個, 占全市認定產地的62.5%, 2000hm2以上產地僅5個, 占全市認定產地的12.5%。各產地的布局分散, 全市認定的40個產地分布在10個縣, 31個鄉鎮, 全部從事初級農產品的生產。

2.2 認證基地管理不到位

衡水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起步較晚, 加之近3a的新形勢, 基地管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些認證主體只是為了套用認定的補貼資金或者為某項目開展提供便利, 一旦證書到手他們就把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擱置一旁。也有一些認證主體根本不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生產, 只重視產品的產量和效益, 不重視產品的質量。另有一些認證主體能夠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生產, 但田間生產記錄不完善, 只重視生產操作, 不重視文字記錄。

2.3 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不健全

衡水市市級檢測機構存在著儀器設備陳舊 (多數儀器是2001年配置) , 部分儀器專業化程度較低, 配套性差, 限制了檢測范圍和檢測能力。實驗環境控制系統較差, 布局合理性欠缺, 間接影響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衡水市新籌建的縣級綜合質檢站4個, 配備了常規檢測設備, 但檢測任務多數掛靠其他業務站, 檢測人員不固定, 隨意性強, 為檢測任務的及時完成帶來了一定困難。

2.4 市場準入制度未能實施

衡水市共13個農產品批發市場, 由于沒有實施市場準入制, 造成許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無據可查, 無法追蹤。再加之進貨渠道較多, 無公害產地與市場間未建立產地標識相互認證制度, 致使無公害農產品優質不優價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的假冒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對外地農產品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且對農藥殘留超標的產品沒有相應的處理制度和法規。這是衡水市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中最大的隱患, 加快推進實施市場準入制的步伐, 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3 發展對策

3.1 充分發揮區域特色, 積極推動小型產地進行有機整合

衡水市現已形成武邑和武強深冬黃瓜產區, 饒陽大棚西紅柿產區, 阜城西瓜、櫻桃西紅柿產區, 故城韭菜產區, 冀州辣椒和食用菌產區等五大產區。衡水市要統一規劃, 充分發揮區域特色, 重點扶持一些規模較大, 效益較高, 管理較好的認證產地, 積極推動有資質、有意向的小規模的產地進行整合。通過整合使原有的產地, 規模更大, 檔次更高, 更加能適應統一化生產, 促進衡水市無公害認證產地向規?;?、標準化發展。

3.2 加大對認證產地的監管力度, 嚴格把好質量關

衡水市要由原來相對注重發展外延式的總量擴張, 盡快轉為注重發展內涵式的質量提升, 認真落實農業部提出的“嚴格審查、嚴格管理、稍有不合, 堅決不批, 發現問題, 堅決出局”的要求。農業主管部門對認證產地進行不定期的實地檢查, 并將檢查結果及時通過電臺、報紙進行公布, 對于查出管理不善, 違禁使用農藥、化肥的, 堅決吊銷其產地、產品證書, 對于管理適當, 生產檔案不全的, 要限期整改;對認證產品進行入棚抽樣, 抽檢結果直接向縣級政府通報, 不合格的產品由政府指派工商、農業等執法部門依法進行查處, 要確保全市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產品安全。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能力和監管范圍, 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對于市級檢測機構來說,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檢測設備, 加大對全市農產品抽檢的數量和頻次, 加強對無公害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中產品質量的監督, 定期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全面抽檢;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 爭取資金, 盡快使實驗室的環境得到改善, 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升級改造。而縣級的農產品綜合質檢站, 要積極籌備, 爭取成立獨立的檢測機構, 固定專門的檢測人員, 保證農產品例行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3.4 積極推動市場準入制的實施

目前, 衡水市已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 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 市區的批發市場也配備了速測儀, 但因經費欠缺設備一直沒能正常運轉。建議改進措施:加大農產品質量監測經費的投入, 確保檢測設備的正常運行;積極開展外銷農產品及外地農產品進入我市的相互認證工作;嚴厲打擊假冒無公害農產品以及超期用標現象;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傊? 各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 嚴格把好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的每個關口, 加快衡水市農產品市場準入制的實施步伐。

摘要:近年來, 隨著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 人們的健康意識也逐步增強, 致使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更為關注。本文著重介紹了自2010年以來在新認證產品給予補貼的條件下, 衡水市無公害農產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上一篇:法律規避問題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目標成本利潤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