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

2023-11-08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年來遼寧加工貿易快速發展,促進了遼寧對外貿易和經濟的增長。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政策變化,遼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關系到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本文研究了遼寧加工貿易的現狀,分析了當前發展遼寧加工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遼寧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遼寧加工貿易 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出口

20世紀9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我國因為潛在市場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等因素,成為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聚集地,而加工貿易則成為國際資本直接投資的首選方式。當前加工貿易在我國發展迅猛,已成為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構成了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拉動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國際經濟形勢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遼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問題日益成為遼寧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課題,并將對遼寧產業結構升級和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產生深遠影響。

一、遼寧加工貿易現狀

1.加工貿易規模穩步增長,但增速小于出口增速。遼寧得益于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及沿海地理優勢,近年來加工貿易發展很快,加工貿易額不斷增長,截止2007年,加工貿易額比2002年增長了一倍以上,發展勢頭良好。但從表1中也可看出,加工貿易總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穩中有降。從加工貿易出口增速來看,除2005年與出口增速基本持平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出口增速,其中2004年和2006兩年指標的差距還比較大。另外雖然遼寧加工貿易增幅較快,但其總體規模仍然偏小,2007年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為9861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6177億美元,遼寧分別只占2.74%和2.66%,遠低于廣東、江蘇等其他沿海經濟發達省份。而且加工貿易占遼寧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顯示相對與整個進出口而言,遼寧加工貿易發展的相對速度有所放緩,加工貿易出口競爭力還有待加強。

數據來源:2002年~2007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得出

2.省內各市加工貿易發展不平衡。2007年在遼寧省14個城市中,加工貿易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城市有兩個,分別是大連和沈陽,超過1億美元的有7個,分別是營口、遼陽、錦州、丹東、撫順和朝陽。其中大連市加工貿易出口130.2億美元,沈陽為11.7億美元,兩市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6.3%。素有我國“鋼都”之稱的省內第三大城市鞍山,加工貿易出口僅為0.4億美元,排在第10名??梢钥闯鲞|寧省各市加工貿易的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地區差異明顯,加工貿易發展集中在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沈陽附近。除大連、沈陽外,其余城市加工貿易出口規模較小。

數據來源:遼寧外經貿統計專報

3.外商投資企業仍是遼寧加工貿易出口的主體。2007年遼寧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貿易額176.63億美元,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而且發展速度遠快于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出口直到2007年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出口達到106.13億美元,同比增長32.2%。

4.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來料加工增速超過進料加工。采用加工貿易增值率來衡量遼寧加工貿易的增值幅度,加工貿易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加工貿易進口額。從表3可以看出2002年~2007遼寧加工貿易增值率基本在50%以下,只有2007年才有了較大幅度的躍升,基本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沿海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顯示遼寧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不高,還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產品上。另外2005年以來來料加工增速開始超過進料加工,2007年進料加工貿易進口77.06億美元,增長5.3%;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28.21億美元,增長33.6%。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相比,原料由外方提供,我方僅收取工繳費,增值能力低于進料加工,也說明遼寧的加工貿易還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數據來源:2002年~2007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得出

二、當前發展遼寧加工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

1.宏觀經濟形勢及國家政策變化減少了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空間。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屢創歷史新高,截止2008年7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達6.84,相對匯改初期的8.11累計升幅已超18.56%,大大削弱了出口加工企業的價格優勢。2007年7月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了《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旨在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意味著部分遼寧加工貿易企業將面臨著被洗牌出局的危險。

2.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環節,加工貿易增值率不高。遼寧加工貿易主要還處于勞動密集型且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組裝環節,即使高新技術產品也少有自主研究的產物,核心技術、產品設計、軟件支持、關鍵零部件配套以及品牌等環節,多數被跨國公司的母公司所控制。遼寧2002年~2007加工貿易增值率數值較低,也印證了加工貿易仍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環節上。

3.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國內企業參與不足。遼寧當前的加工貿易主要依賴外資企業,而跨國公司為保持競爭優勢往往將高附加值環節限制在母公司內部。為了集中優勢資源,降低生產成本,而將附加值低的組裝環節轉移到具有豐富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和地區,這也造成了遼寧加工貿易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環節。而國內企業對與國際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則參與較少,從長期看遼寧加工貿易如固守在加工組裝環節,將會出現出口越多,價格越低,附加值越低的“貧困化”增長現象。

4.加工貿易對全省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作用有限。由于外資企業的經營要服從母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因而其從事的產業與遼寧相關產業關聯度較低,其貿易規模對遼寧國內企業和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有限,對遼寧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不大。另外2007年遼寧14個主要城市加工貿易出口較不均衡,也體現出了各市加工貿易彼此之間的關聯與帶動效應不明顯。

三、遼寧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與建議

遼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關系到遼寧對外貿易的發展,關系到遼寧產業結構升級,關系到遼寧經濟的振興。因此必須將其納入到遼寧經濟整體發展的系統工程中來,把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與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結合起來,與遼寧“五點一線”戰略結合起來,科學規劃、戰略布局。

1.沿產業價值鏈延伸,實現產業鏈升級。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產業國際化的趨勢日益加強,世界各國將依據其競爭優勢而分居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遼寧勞動力資源豐富決定了一段時期內還不能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樣具有高附加值的環節,以勞動密集型環節嵌入跨國公司的全球價值鏈,同時沿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從簡單組裝向上游復雜組裝、零部件生產和產品研發和下游銷售和品牌環節轉移,開展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不斷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實現由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的轉變。同時大力發展倉儲、物流行業建設,拉長國際產業鏈在遼寧境內的長度,提升產業附加值。

2.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實現產業整體升級。在這一過程中,要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機遇,主動承接跨國公司資金、產業和技術的轉移,按照遼寧的發展定位,有規劃、有針對性地吸引外資,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遼寧,實現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導的方向轉變。改變傳統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低的現狀,利用外資促進遼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以及服務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增強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最終實現產業鏈的整體升級。

3.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加工貿易,實現主體升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應使加工貿易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逐步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發展,最終實現內資企業主導。外資企業受制于母公司的經營戰略,而且還有隨時撤回資本的風險,因此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最終要依靠內資企業,要推動更多內資企業參與到加工貿易中來,通過利用資金扶持、信用保險、出口退稅等政策,培養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力爭成為加工貿易新的出口增長點。

4.培育加工貿易產業集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加速升級,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開始陸續向我國轉移,并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區。特別是最近幾年,以汽車、化工為代表的全球重化工業50%以上的投資集中在中國。遼寧的沿海地理優勢明顯,遼寧的港口承接了東北三省絕大部分進出口貿易,海岸線上為數可觀的沿海灘涂、廢棄鹽田,是迎接國際產業轉移不可多得的寶貴土地資源。因此要把培育加工貿易產業集群與遼寧的“五點一線”戰略結合起來,要通過實施產業規劃、產業配套等措施來推動產業集群,完善基礎設施,物流設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訊設備,提供金融支持等,引導外資和相關產業進入臨港經濟園區。例如大連莊河花園口工業園區將以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精細化工、新能源、機械電子、新型建材和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建成黃海北岸的現代化工業新城。同時引導內資企業通過主動配套、自主創新、聯合開發等途徑,通過產業集群,打造為外資企業的配套網絡,獲取更大的比較利益和積聚效應。逐步實現制造優勢轉向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并最終向產業集群優勢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蘭 勇 杜紅梅:論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內涵與途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132~134

[2]孟 亮 梁瑩瑩:遼寧省加工貿易發展現狀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1):38~39

[3]李風華 孟祥生:我國加工貿易轉型與政策研究 [J].商場現代化,2008,(2):10~11

[4]吳玉蘭: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中國加工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2):49~51

[5]王 珍 齊艷霞 王惠欽:加工貿易增長模式與“貧困化增長”[J].生產力研究,2007,(15):11~13

[6]國民經濟研究所: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及其轉型升級[J].中國宏觀經濟分析,2006,(8):9~11

[7] Engman, M., O. Onodera and E. Pinali (2007),“Export processing Zones: Past and Future Role in Trade and Development”,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s, No. 53, OECD Publishing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農產品交易成為電子商務領域里的新生力量。一方面,農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長期存在結構性失衡矛盾;另一方面,農產品有著鮮活易腐的特殊屬性、流通基礎設施的不健全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這使得農產品電子商務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有必要先了解我國農產品交易的發展現狀及其傳統交易模式,進而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創新模式;通過分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因素,尤其關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法律風險,從而為促進和保障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 農產品交易 農產品電子商務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信息通信科技的普遍應用及網絡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正迎來“互聯網+”的時代?!盎ヂ摼W+”引起各行業新形態演變,其觸角也逐漸延伸至農產品領域。在我國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中,農產品從生產端最終到達消費者需歷經冗長的流通環節,導致交易效率低下、交易成本節節攀高,無法解決農產品供需矛盾的問題。而農產品電子商務立足于整合農產品資源、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在滿足農產品供需間平衡的基礎上,力圖解決“三農”問題。因此,必須引導農產品電子商務往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避免各種亂象,使其納入法律規范的軌道。

一、農產品交易:從傳統模式到網絡模式

(一)傳統農產品交易的發展現狀

按照國內外普遍認可的觀點,農產品是指植物、動物、微生物產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包括糧、棉、油、林、牧、魚、果、菌等8 大類,涵蓋食用和非食用兩個方面。相較于工業產品,農產品在本質上具有鮮活易腐的特點,受到來自地域性、季節性、周期性等等的限制。

1.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根據圖1所示,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從生產端流通至消費端歷經多個批發商、銷售商。從表層上看,流通環節冗長直接導致了成本的節節攀高,而最實質的問題在于我國農產品分散性的生產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目前我國農產品超七成是由散戶經營,這種分散性不但降低物流效率,增加物流成本,而且阻礙了我國農業集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

2.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現狀。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目前我國農業仍處于市場化初級階段,距離農業強國有較大差距。發達國家農產品商品率平均水平已達85%以上,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甚至已達90%以上,而我國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僅在55%左右。農產品市場化程度低也直接表現在農產品的物流情況上,在2015年全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219.2萬億元,而農產品物流總額僅占3.5萬億元,相較于其他線上交易的產品,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生鮮農產品市場的滲透率不到1%,而在已經較為成熟的服裝的電子商務領域此數據已達20%~30%,農產品的流通潛藏著巨大上升空間。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農產品消費國,14億人口的農產品消費量潛藏著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消費已進入結構轉型期,消費總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總的趨勢是從低層次消費轉向高層次消費,人們消費的農產品更豐富和多樣化,對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價值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農產品的價值鏈延長。

(二)“互聯網+”改變農產品交易的傳統模式

“互聯網+”趨勢的發展,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融合的產物。通過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進行滲透,打破了原本的信息不對稱,減少中間環節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在對資源的整合以及大數據的運用中推動行業朝產業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最終完成經濟轉型升級。電子商務是典型的互聯網+商業活動,是傳統商業交易的電子化、網絡化。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電子商務領域里的分支,指的是經營主體在互聯網上圍繞農產品或與農產品相關的服務進行交易的現代商務模式。

根據圖2所示,在傳統的農產品交易中,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信息交流的不對稱使該交易模式具有單一導向性,而在電子商務模式下,農產品生產者依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市場交易信息了解市場需求,明確消費者喜好,以銷定產;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將分散的農產品資源進行整合,發布農產品經營企業、市場動態、價格行情、供求等信息;消費者依據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信息購其所需,實現農產品的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農產品產、供、銷鏈條中交易環節減少,交易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高下推動完善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加工、運輸、分銷環節在內的農產品供應鏈,對我國農業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瓶頸與前景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農產品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一大表現,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交易規模翻番增長,據《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達150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盡管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態勢如此強勁,但該數額僅占整個農產品銷售額的3%左右,表明尚處于起步階段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隱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形成“兩超-多強-小眾”的農產品電商格局。農產品電子商務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電商企業紛紛挺進農產品電商行業,搶占市場份額。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在內的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設立農村站點、建立倉儲、完善供應鏈物流體系,積極推進工業品下鄉及農產品進城。新興的農產品電商企業如宅急送、我買網、本來生活、美味七七等也將大量的PE/VC融資注入農產品電商行業。此外,一些傳統農產品企業也順勢轉型。整個農產品電子商務領域形成特色的電商格局。

第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市場分布不均。據阿里研究院《阿里農產品電商白皮書(2015)》中數據顯示,整個農產品電子商務消費集中度從東部沿海地區逐漸向中西部地區降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相應地該地區消費水平也高,這表明經濟水平決定了消費水平,并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

第三,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多樣。生鮮農產品電商企業面對市場高淘汰率的現實下,都在探索適合企業發展的較為完善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農業合作社、傳統經濟人、第三方服務商等參與主體的加入豐富了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企業嘗試在提高消費者消費體驗獲得穩定消費群體的同時擴大企業輻射范圍,降低企業經營的各方成本以獲得經濟利潤,從而得生存謀發展。

第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獲惠農政策的大力扶持。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已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四年強調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性引導下,各部委及各級政府響應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包括在稅收、農村金融、食品安全、食品監管等方面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二)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因素

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市場推動以及政府扶持下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仍面臨重重阻力。具體因素包括:

第一,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同質化競爭。據《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平臺有4000家,但4000家中僅有1%盈利,其中7%巨虧,88%略虧,4%持平。企業經營的農產品大同小異、可替代性強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勢必要提升品牌意識和提高核心競爭力。

第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物流成本過高。相較于其他產品的物流費用,由于農產品生鮮易腐的屬性在產品儲存運輸需增加額外的保護措施,進而導致農產品單筆的配送成本較高。而目前我國冷鏈物流設施較落后導致流通損耗率高,加之物流企業規?;潭鹊?,農村電商物流中非常重要的加工、包裝等增值服務基本處于空白,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是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第三,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質量監管缺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中農產品標準規定的不全面以及法律責任不明晰、管理權限分散加重了市場亂象出現。相對于傳統銷售方式,電子商務模式下缺乏政府實體的監管加之在網上消費者難以直觀判斷農產品的質量情況,良莠不齊的經營企業影響消費者的主觀消費意愿和消費信心。

第四,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產品標準缺失。農產品在生產加工環節中包括施用化肥、農藥投入、農產品加工輔料的使用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導致主管部門在產品檢測、監測、認證中難以執行標準且弱化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認證的效力,降低了認證的公信力。

第五,農產品電子商務缺乏售后保障。由于鮮活易腐的特殊屬性,生鮮農產品被排除在網購產品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規則之外,在賠償機制中也并未具體規定舉證責任,索賠程序等針對性的法律規范。除此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并無明確的法律規范規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可追溯的內容,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仍處于不完善的狀態。

除了上述制約因素,未來在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引進農產品電商人才、落實惠農政策等方面農產品電子商務仍然面臨著重重阻力。

三、規制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制度分析及完善建議

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市場中出現的交易主體良莠不齊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現有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寬松的市場準入機制下,經營企業的魚龍混雜進一步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加大了市場監管的難度,也增加了消費者需售后維權的可能性。而目前我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市場監管體制和消費者售后維權機制等相關制度尚未完善,這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也給農產品電子商務往縱深方向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的準入制度

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的準入制度,就是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必須先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衛生許可證,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這對于確認企業的營業資格,對企業自身及其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中的經營商家超過70%是散戶經營,由于獲取食品經營資格的成本較高,很多自產自銷的賣家在網絡平臺上售賣三無自制食品。在試圖將從事網絡商品交易活動的自然人納入第三方交易平臺開展經營活動,由第三方平臺對經營賣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準入限制,最后現實情況演變成:一方面仍舊存在大量的經營散戶游離于市場準入規則之外,另一方面平臺既當裁判者又當教練員的規則在利益相關下,很難保證準入審查規則公平高效地進行。

因此,提高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市場準入標準應當強化政府和市場的二元監管機制。針對B2B、B2C交易模式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嚴格進行工商登記,按法定的標準對符合資歷的經營者發放許可證。而對于大量存在的由自然人作為網絡經營者的情況,應當鼓勵行業自律監管并強化平臺的審查義務,嚴格執行平臺營業規則,發揮平臺的信用等級制度以及市場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現狀表現為以下兩方面:第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第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權限分散。

隨著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其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農產品生產主體的分散性,從源頭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可操作性。相對于傳統銷售模式,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政監管由于中間流通環節減少而存在較大的難度。第二,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的難度大、成本高。第三,相對于傳統銷售模式,網絡環境下消費者難以判斷農產品的質量情況。第四,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產品標準缺失。

為了解決電子商務環境下日益嚴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筆者主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完善電商農產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第二,加強各個監管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通過各部門的互相協作提高監管效率,將監管責任落到實處。第三,建立并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制度,使相關部門在農產品檢驗、檢測、認證中有標可依。第四,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電商企業的誠信責任和自律意識。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售后維權機制

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售后維權機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企業提供的售后服務;中國消費者協會受理消費者的投訴,并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與調解;向人民法院進行起訴。由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售后維權幾乎停留在第一階段,因此該部分主要談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企業提供的售后服務。

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售后維權存在的法律問題主要包括:第一,由于生鮮農產品具有鮮活易腐的特殊屬性,生鮮農產品排除在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規則外,目前也僅有兩成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可做到48小時內無理由退換貨。而在賠償機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在法律法規的層面上未具體明確舉證責任,行業也并無統一標準,更多地是每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根據自身企業的需要制定各自的售后服務政策。第二,消費者維權成本高。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生鮮易腐的特性,質量在不斷變化,消費者難以取得有效的證據對自身訴求進行支持,因此在大量消費者消費金額不高的情況下需承擔過重的舉證責任,維權持續時間長且成本高,因此消費者往往放棄維權?;谙M者在網購農產品糾紛中居于弱勢地位,在消費者承擔一定舉證責任的同時,也應規定賣方需承擔部分的舉證責任。

(四)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監管機制

對于在網絡交易第三方平臺進行食品銷售,來自于銷售平臺方的監督及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F行制度主要涉及農產品與電子商務這兩個領域的監管措施,但對于相交叉的部分,即我們所要研究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領域,行政監管的立法尚未到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包括:第一,各部門有相對獨立的監管范圍,但是管理權限分散。第二,線上銷售相較于線下銷售而言,線上交易平臺也只是對農產品的個人賣家進行形式上的身份審查,并不能對賣家所銷售的農產品進行有效的質量把控或者抽樣檢測。第三,在B2C領域,已進行工商登記的商家,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建立良好的品牌,往往十分重視“品控”。但整個農產品電子商務行業并沒有建立起足夠規模的行會,商家之間未能形成良好的交流與信息共享機制,這不利于構建一個統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質量標準體系和形成一個良性的溝通機制。

因此,為保證農產品在網上銷售的質量,首先,嚴把準入關,將農產品經營實名登記職責回歸政府。其次,通過部門間聯動協作加強電商農產品的日常監管。在現階段,對于電商農產品安全的監管,食藥部門仍舊需要與工商、衛生、農業、公安等部門緊密配合,加強協作。

參考文獻:

[1] [B2C數據]農副產品在網絡市場的滲透率僅為1%.http://b2b.netsun.com/detail--6124160.html

[2] [電商數據]2014年全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超870億元. http://b2b.toocle.com/detail--6251048.html

[3] 阿里研究院.阿里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4(12)

[4] 洪濤,張傳林.2014-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J].中國商論,2015(Z1)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研究報告.2015

[6] 吳芳.食品安全立法中基本概念辨析[J].價格月刊,2008(7)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責編:賈偉)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第3篇

摘要:農產品加工業是以農業物料--人工種養或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著技術落后、農產品加工機械性能不高、科技投入及成果轉化不足、加工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主要問題。今后.我國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應當拓寬農產品開發利用的途徑,加強果蔬儲藏與保鮮加工技術研究以及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農產品加工裝備和現代高新技術應用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業管理。

關鍵詞:農產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模式;發展策略 正文:

1、 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

國外農產品加工做得比較早,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農產品的保鮮率達70%,還有一些國家是60%,比我國現在的保鮮率還要高。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值是農業產值的3倍以上,加工程度一般在90%以上。國外農產品加工業在制造業中所占比重較大,荷蘭為13%,加拿大為13.6%,美國為9.1%。美國農產品加工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的農產品加工水平也較高,在稻谷、畜產品、水產品領域的世界排名靠前,玉米加工水平世界排名第一。還有一些國家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做得比較好,十分注重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升級、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采取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壯大和農產品研發水平提高,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主要體現在:1)總量持續增長;2)帶動能力強;3)結構不斷優化;4)產業加速集聚;5)創新步伐加快;6)專用原料基地不斷擴大。

總體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加工由初加工向深度、精度及專用化方向逐步轉型,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形勢良好。

2、 農產品加工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1) 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落后,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較之國際先進國家還相對落后,特別是技術儲備方面嚴重不足。以食品行業為例,雖然從業者多,但科技創新人員及其科技創新能力缺乏,尤其是高新的加工技術,如非熱加工、真空、紅外能加工等新興工藝新興技術的應用程度較低,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高端視頻產品行業未能由國有品牌占據主導地位。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 農產品加工裝備與技術全面落后

相比較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加工技術和裝備全面落后10~20年,90%以上的中小企業由于設備落后,根本無法建立起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質量檢查手段,甚至很多企業連明確的質量標準都沒有,質量保證體系更是無從談起。 3)

資金短缺問題仍然嚴重

資金短缺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國農產品加工發展建設中的大難題,同時也是今后需要長久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食品加工行業往往利潤率較低,屬于價值重量比較低的基礎型行業,資金周轉周期常;二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變化較大;三是金融業發展落后,融資渠道狹窄;四是政府資源配置效率低,且多為分散占用,閑置資產較多。 4)

標準和質量體系不健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競爭力的品牌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標準條款缺乏、標準規則陳舊、標準起點低等問題普遍存在,滿足不了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不適應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和與國際接軌實現國際競爭力加強的要求。

5)

前、中、后的三產嚴重脫節,未形成產業化體系

目前,我國沒有對農產品加工基地及加工園區建設引起足夠重視,以至于無法形成規模,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3、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與對策 (1)為解決農產品加工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更好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國采取了以下對應決策:1)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首先應清楚自身的優勢所在,要注重利用當地農產品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地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農產品加工。既要著眼于國內市場需求,又要瞄準國際市場需求,不斷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數量和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方便化、安全化、營養化等需求;2)充分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在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區域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倡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發展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區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低層次惡性競爭和產業結構重疊,比如山東可根據區域性優勢重點發展蔬菜出口加工;3)采取措施,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要與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輻射半徑相適應,不宜盲目求大。要實行“大中小”結合,堅持大、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共同發展,重點扶持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行產加銷一體的產業化經營,促進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型主體;4)加大力度,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護和優化具有民族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的同時,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引進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不斷培育和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著重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檔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提高蔬菜、果品、水產品精加工、雜糧深加工能力和糧食轉化的速度;合理調整農產品加工業布局。不斷提高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農產品加工增值潛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廣闊的行業或領域流動;5)政府管理,政府引導,綜合協調管理,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進步.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一個集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要求從原料的生產到加工和銷售各環節的協調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保障。要樹立系統發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門和地區的界限,成立協調組織,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的領導。

(2)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

以上為較系統的戰略決策,2013年專家以新疆為例提出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的構建對我國因地制宜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戰略聯盟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對等實力或互補資源的企業之間,處于對整個市場的預期和企業總體經營目標的考慮,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合作研究與開發,共享資源和增強競爭力等目的,通過各種協議而結成的優勢相長、風險共擔的合作競爭組織。

此戰略適用于具有以下特點的地區:單一企業經營規模偏小,缺乏競爭優勢;產業鏈較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夠;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創新能力低,帶動能力弱,缺乏致命的品牌產品;融資渠道狹窄,制約企業規模擴大。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第一,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型企業之間的聯盟;第二,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銷售型企業之間的聯盟;第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資供應商之間的聯盟;第四,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盟。

戰略聯盟的構建:1)構建長期戰略目標,強化企業間合作與競爭意識,保障信息暢通無阻,促進聯盟長遠發展

2)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力

3)加快政策落實力度,扎實推進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定發展

4)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步伐,推動精深化發展要求

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有兩個有益的發展前景:一是強化同行業聯盟,將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主體結合成聯盟關系,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二是可以有效整合農業知識、信息及文化資源等特色,使農產品加工具有特色和高度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4、 發展方向:

“十一五”期間應成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調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穩定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 為目標。以畜牧、蔬菜、林果和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因地制宜,依靠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提高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特別應該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數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檔次,積極引導企業開發具有市場潛力和引導消費的新產品。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產方面。

今后中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應是針對中國農產品加工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問題,積極開展谷物化學、油脂化學、蛋白質化學、淀粉化學、分子生物學、酶學、營養學、乳品科學、肉品科學、果蔬保鮮學、工程數學和材料學等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針對農產品加工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適應工業化生產的產業化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基因工程與酶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反滲透技術、分子蒸餾技術、色譜柱分離技術、淀粉改性和蛋白質修飾技術、質構重組技術、高效濃縮發酵技術、高效制汁與低溫多效濃縮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速凍技術、噴霧干燥技術、瞬間高溫殺菌技術、非熱殺菌技術、無菌灌裝與無菌大容器包裝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膠囊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微波技術、現代包裝技術、果蔬儲運保鮮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專用原料選育技術等。 發展趨勢:

1)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產品加工各個環節。

隨著食品化學、生物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迅速,一批高新技術如瞬間高溫殺菌技術、微膠囊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膜分離技術、微波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無菌貯存與包裝技術、超高壓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已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將迅速普及與深化。

2) 精深加工能力越來越強,資源利用越來越綜合。

對農產品原料的綜合利用,既可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已成為農產品加工的重要發展方向。如對植物的根、莖、花、葉、果的充分利用,對畜禽、水產品副產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農產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進軍,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制人體所需的營養保健食品,又稱分子食品,使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3) 加工新產品向安全、綠色、休閑方向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安全、綠色、休閑農產品已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和方向。據統計,美國休閑產品消費量每年每人平均達8 . 6 kg ,荷蘭為6 .5kg,英國為5.7kg。發達國家看好安全、綠色、休閑食品的生產,從追求農產品加工品種多樣性轉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如在果蔬的加工處理方面,力求保持鮮嫩、營養、方便、可口,除傳統的速凍、罐頭、脫水產品外,近年發展趨勢為最少處理的果蔬切割產品。

4) 加工設備向新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

加工技術的高新化將帶動加工設備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飲料罐裝生產設備,無菌包裝技術設備,果蔬激光分級、清洗、包裝成套設備,膜分離技術設備,超微粉碎設備,速凍設備等。

5) 加工原料專用化。

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其農產品品種大多為加工專用品種,種養生產過程按加工的技術要求,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降低了加工過程的成本。

6)重視加工過程的質量管理。

建立國際市場標準,針對食品的安全問題,對農產品的加工實施質量管理,除對原料的安全性嚴格要求外,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 規范及ISO(國際標準組織)9000 族系規范,并建立國際市場標準,多方面保證產品質量。 結論:

經過研究關于農產品加工的文獻和相關資料,我發現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而至今沒有較系統有效的一系列決策能夠帶動全國的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起來,而且由于一些政府領導人和群眾對此行業的不夠重視是農產品加工業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甚至使一些地區的農產品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國家應充分認識到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意義,它不但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更關乎了國民的身體和生活健康。

目前,我國各地區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建設程度參差不齊,從而導致了經濟發展不平衡,而提出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戰略決策往往針對某一地區或時某種條件,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我國應致力于一套全面有效的方案,使其盡量滿足各地區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胡坤,項喜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模式分析[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01:100-103.

[2]孟憲軍.國內外農產品加工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1:16-17.

[3]李瑜.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經營組織模式選擇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05:126-130.

[4]何春輝,周發明.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的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7,10:34-35.

[5]文學.我國農產品加工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1998,04:200-205.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第4篇

甲方: 乙方: 第一條:總則

1、雙方本著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則,經友好協商,特訂立本協議。

2、甲方以本協議為基準,把協議規定的 大米 系列產品委托給乙方生產,乙方接受此委托,并保證將合格產品提供給甲方。 第二條:本協議應用范圍

1、本協議適用于根據此協議由雙方締結的、以書面形式確認的,所有具體的委托加工的 大米 系列產品。

2、所有委托加工的 大米 系列產品,如有不明確、不詳盡之處,將按此協議相關條款執行。 第三條:項目約定

1、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生產之產品為 大米 系列產品,乙方保證按甲乙雙方確定的委托加工要求進行生產.

2、甲方負責提供委托加工成品的品質檢驗標準和驗收方法,經乙方確認后作為產品的唯一驗收標準。

3、乙方保證不向任何第三方公開或透露甲方產品與乙方的關聯,保護甲方產品的獨立性,且不得將產品任何相關資料透露或轉予第三方,亦不可授權第三方代為加工。

4、包裝印刷樣式由甲方負責提供,由乙方制作。 第四條:包裝、運輸及交貨要求

一、因甲方產品的特殊性,專用包裝材料由甲方提供,通用周轉包裝材料,由乙方提供。乙方最終產品的包裝形式,要符合甲方的要求。

二、甲方提供的原材料由乙方來車送至乙方所在地,成品或者待檢品由已方送到甲方公司。

三、乙方為接送原材料及成品而提供的免費送貨,需辦理產品運輸保險,否則應賠償由此帶來的所有損失。 第五條:付款方式

一、甲、乙雙方的交易價格,一律以雙方簽字確定的《產品報價單》、《訂購單》為準。

二、付款方式:訂貨甲方先付乙方總訂貨款的30%作為預付款,乙方將產品完成并送貨給甲方驗收合格后

一次性付清余款。 第六條:違約責任

一、以上條款甲、乙雙方必須遵守,凡違約者,按照本協議或定購單約定條款處罰,未盡之處,雙方另行協議處罰。

二、違約之處罰原則:違約者無條件賠償因違約給對方造成的直接及關聯損失。 第七條:不可抗力因素之條款

一、因不可抗力因素:自然災害、戰爭、國家政策,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造成的違約,雙方均不予以追究,相應損失各方自負。 第八條:仲裁原則

協議在執行期間,如發生爭議,雙方另行協商解決,協商未成,可由告訴方提請所在地仲裁委員會仲裁解決。

第九條:協議有效期

一、自雙方簽署之日起生效,本協議有效期為三年,若期間任何一方經判定有違約行為,另一方有權終止本合同,并保留法律追述權。 第十條:其他

一、本協議如有未盡事宜,雙方可另行協商,在意見達成一致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修改。

二、本協議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農產品深加工范文第5篇

摘要:農產品加工業是以農業物料--人工種養或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支柱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存在著技術落后、農產品加工機械性能不高、科技投入及成果轉化不足、加工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及地區發展不平衡等主要問題。今后.我國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應當拓寬農產品開發利用的途徑,加強果蔬儲藏與保鮮加工技術研究以及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農產品加工裝備和現代高新技術應用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行業管理。

關鍵詞:農產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模式;發展策略 正文:

1、 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

國外農產品加工做得比較早,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農產品的保鮮率達70%,還有一些國家是60%,比我國現在的保鮮率還要高。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值是農業產值的3倍以上,加工程度一般在90%以上。國外農產品加工業在制造業中所占比重較大,荷蘭為13%,加拿大為13.6%,美國為9.1%。美國農產品加工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日本的農產品加工水平也較高,在稻谷、畜產品、水產品領域的世界排名靠前,玉米加工水平世界排名第一。還有一些國家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做得比較好,十分注重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升級、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采取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壯大和農產品研發水平提高,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主要體現在:1)總量持續增長;2)帶動能力強;3)結構不斷優化;4)產業加速集聚;5)創新步伐加快;6)專用原料基地不斷擴大。

總體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農產品加工由初加工向深度、精度及專用化方向逐步轉型,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形勢良好。

2、 農產品加工業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 1) 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落后,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較之國際先進國家還相對落后,特別是技術儲備方面嚴重不足。以食品行業為例,雖然從業者多,但科技創新人員及其科技創新能力缺乏,尤其是高新的加工技術,如非熱加工、真空、紅外能加工等新興工藝新興技術的應用程度較低,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高端視頻產品行業未能由國有品牌占據主導地位。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 農產品加工裝備與技術全面落后

相比較國際先進水平,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加工技術和裝備全面落后10~20年,90%以上的中小企業由于設備落后,根本無法建立起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質量檢查手段,甚至很多企業連明確的質量標準都沒有,質量保證體系更是無從談起。 3)

資金短缺問題仍然嚴重

資金短缺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國農產品加工發展建設中的大難題,同時也是今后需要長久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食品加工行業往往利潤率較低,屬于價值重量比較低的基礎型行業,資金周轉周期常;二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變化較大;三是金融業發展落后,融資渠道狹窄;四是政府資源配置效率低,且多為分散占用,閑置資產較多。 4)

標準和質量體系不健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競爭力的品牌

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標準化工作起步晚、標準條款缺乏、標準規則陳舊、標準起點低等問題普遍存在,滿足不了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需要,不適應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和與國際接軌實現國際競爭力加強的要求。

5)

前、中、后的三產嚴重脫節,未形成產業化體系

目前,我國沒有對農產品加工基地及加工園區建設引起足夠重視,以至于無法形成規模,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3、 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與對策 (1)為解決農產品加工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更好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國采取了以下對應決策:1)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首先應清楚自身的優勢所在,要注重利用當地農產品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地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農產品加工。既要著眼于國內市場需求,又要瞄準國際市場需求,不斷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數量和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方便化、安全化、營養化等需求;2)充分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在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區域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倡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發展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區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低層次惡性競爭和產業結構重疊,比如山東可根據區域性優勢重點發展蔬菜出口加工;3)采取措施,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要與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輻射半徑相適應,不宜盲目求大。要實行“大中小”結合,堅持大、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共同發展,重點扶持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行產加銷一體的產業化經營,促進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型主體;4)加大力度,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護和優化具有民族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的同時,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引進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不斷培育和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著重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品質和檔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提高蔬菜、果品、水產品精加工、雜糧深加工能力和糧食轉化的速度;合理調整農產品加工業布局。不斷提高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農產品加工增值潛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廣闊的行業或領域流動;5)政府管理,政府引導,綜合協調管理,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進步.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一個集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系統工程,要求從原料的生產到加工和銷售各環節的協調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經營為保障。要樹立系統發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門和地區的界限,成立協調組織,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的領導。

(2)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

以上為較系統的戰略決策,2013年專家以新疆為例提出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的構建對我國因地制宜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戰略聯盟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著對等實力或互補資源的企業之間,處于對整個市場的預期和企業總體經營目標的考慮,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合作研究與開發,共享資源和增強競爭力等目的,通過各種協議而結成的優勢相長、風險共擔的合作競爭組織。

此戰略適用于具有以下特點的地區:單一企業經營規模偏小,缺乏競爭優勢;產業鏈較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夠;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創新能力低,帶動能力弱,缺乏致命的品牌產品;融資渠道狹窄,制約企業規模擴大。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第一,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型企業之間的聯盟;第二,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銷售型企業之間的聯盟;第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資供應商之間的聯盟;第四,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盟。

戰略聯盟的構建:1)構建長期戰略目標,強化企業間合作與競爭意識,保障信息暢通無阻,促進聯盟長遠發展

2)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力

3)加快政策落實力度,扎實推進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定發展

4)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步伐,推動精深化發展要求

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戰略聯盟有兩個有益的發展前景:一是強化同行業聯盟,將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主體結合成聯盟關系,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二是可以有效整合農業知識、信息及文化資源等特色,使農產品加工具有特色和高度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4、 發展方向:

“十一五”期間應成為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快速發展階段。在國家政策的調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穩定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 為目標。以畜牧、蔬菜、林果和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因地制宜,依靠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提高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特別應該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數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檔次,積極引導企業開發具有市場潛力和引導消費的新產品。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產方面。

今后中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應是針對中國農產品加工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問題,積極開展谷物化學、油脂化學、蛋白質化學、淀粉化學、分子生物學、酶學、營養學、乳品科學、肉品科學、果蔬保鮮學、工程數學和材料學等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針對農產品加工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適應工業化生產的產業化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基因工程與酶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反滲透技術、分子蒸餾技術、色譜柱分離技術、淀粉改性和蛋白質修飾技術、質構重組技術、高效濃縮發酵技術、高效制汁與低溫多效濃縮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速凍技術、噴霧干燥技術、瞬間高溫殺菌技術、非熱殺菌技術、無菌灌裝與無菌大容器包裝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膠囊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微波技術、現代包裝技術、果蔬儲運保鮮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專用原料選育技術等。 發展趨勢:

1)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產品加工各個環節。

隨著食品化學、生物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迅速,一批高新技術如瞬間高溫殺菌技術、微膠囊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膜分離技術、微波技術、真空冷凍干燥技術、無菌貯存與包裝技術、超高壓技術、超微粉碎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等,已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將迅速普及與深化。

2) 精深加工能力越來越強,資源利用越來越綜合。

對農產品原料的綜合利用,既可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已成為農產品加工的重要發展方向。如對植物的根、莖、花、葉、果的充分利用,對畜禽、水產品副產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農產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進軍,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制人體所需的營養保健食品,又稱分子食品,使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3) 加工新產品向安全、綠色、休閑方向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安全、綠色、休閑農產品已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和方向。據統計,美國休閑產品消費量每年每人平均達8 . 6 kg ,荷蘭為6 .5kg,英國為5.7kg。發達國家看好安全、綠色、休閑食品的生產,從追求農產品加工品種多樣性轉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如在果蔬的加工處理方面,力求保持鮮嫩、營養、方便、可口,除傳統的速凍、罐頭、脫水產品外,近年發展趨勢為最少處理的果蔬切割產品。

4) 加工設備向新型、高效、節能、環保方向發展。

加工技術的高新化將帶動加工設備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飲料罐裝生產設備,無菌包裝技術設備,果蔬激光分級、清洗、包裝成套設備,膜分離技術設備,超微粉碎設備,速凍設備等。

5) 加工原料專用化。

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其農產品品種大多為加工專用品種,種養生產過程按加工的技術要求,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又降低了加工過程的成本。

6)重視加工過程的質量管理。

建立國際市場標準,針對食品的安全問題,對農產品的加工實施質量管理,除對原料的安全性嚴格要求外,在加工生產中實施HACCP 規范及ISO(國際標準組織)9000 族系規范,并建立國際市場標準,多方面保證產品質量。 結論:

經過研究關于農產品加工的文獻和相關資料,我發現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而至今沒有較系統有效的一系列決策能夠帶動全國的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起來,而且由于一些政府領導人和群眾對此行業的不夠重視是農產品加工業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甚至使一些地區的農產品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國家應充分認識到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意義,它不但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更關乎了國民的身體和生活健康。

目前,我國各地區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建設程度參差不齊,從而導致了經濟發展不平衡,而提出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戰略決策往往針對某一地區或時某種條件,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我國應致力于一套全面有效的方案,使其盡量滿足各地區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胡坤,項喜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模式分析[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01:100-103.

[2]孟憲軍.國內外農產品加工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11:16-17.

[3]李瑜.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經營組織模式選擇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05:126-130.

[4]何春輝,周發明.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的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7,10:34-35.

[5]文學.我國農產品加工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J].農業工程學報,1998,04:200-205.

上一篇:農產品價格下一篇:綠色農產品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