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

2023-09-24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1世紀是綠色產業迅速發展的時代,海南熱帶農產品實施綠色營銷,給海南熱帶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的機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和臺灣省比仍有很大差距。為此要探尋影響海南熱帶農產品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并結合海南實際,制定出海南熱帶農產品的綠色營銷策略,以提高海南熱帶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關鍵詞:熱帶農產品;綠色營銷;策略

海南島是我國唯一的熱帶省份,素有“天然大溫室”的美譽,一年四季都能進行農業生產,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為海南熱帶農產品的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海南最大的優勢和真正的王牌是生態環境,它的價值是巨大和難以估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農產品是一種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依賴于自然環境的生物產品,具有實施綠色營銷的現實必然性。21世紀是綠色食品產業迅速發展的時代,海南熱帶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順應這一潮流,抓住機遇,實施綠色營銷。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拓展海南熱帶農產品市場營銷空間,搞活流通,提高海南熱帶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一、海南熱帶農產品的發展現狀

海南島面積339萬hm2,是反季節瓜菜的良好生產地。1988年建省后,海南立足于熱帶農業資源優勢,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積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狠抓“季節差、名特優、高科技、無公害”四張牌,使海南農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開放的市場經濟為海南熱帶農產品的迅速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2005年冬季至2006年春季,海南省瓜果菜種植面積12.88萬hm2,總產量達300萬t。與上年同期相比,面積、總產量分別增加1.91萬hm2和45萬t,分別增長17.5%和 17.6%;截止2006年4月10日,海南省瓜果菜總出島量達243.03萬t,與上年同期相比,出島量減少8.64萬t,減少3.43%。減少原因主要是水果類受“達維”臺風影響后損失大,出島量相對減少,同比減少33.22%。但由于2006年瓜果菜收購價格較高,效益創歷史新高[1]。

(一)反季節瓜菜迅速崛起

海南瓜菜共有200多個品種,產銷旺季在冬季,是全國的冬季菜籃子。種植面積大、質量好、銷路廣的蔬菜品種主要有:冬瓜、黃瓜、苦瓜、絲瓜、茄子、辣椒、四季豆、豆角、蘿卜、椰子菜、青菜、空心菜等。反季節瓜菜的運銷帶動了全省的物流、加工及其他服務領域的相關行業,據初步估算,海南省反季節瓜菜的整體效益約68.8億元[2] 。

(二)熱帶水果快速發展

海南島素有“百果園”之譽,熱帶水果達53種。同類水果成熟期比內地早一二個月。如菠蘿一年四季上市,4-5月份是小旺季,6-7月份是大旺季,旺季上市比內地早10-40天;荔枝5月上旬上市,比內地早一個半月。菠蘿、香蕉、番木瓜、人心果、西瓜、柑桔等可全年供應。

(三)熱帶作物欣欣向榮

海南立足自身熱帶自然資源優勢,在鞏固島內農墾企業發展天然橡膠的同時,鼓勵民營橡膠的生產,同時協調發展胡椒、咖啡、檳榔等產業。全省大種椰子,全力推進“百萬畝椰林工程”。

近年來大規模發展的反季節瓜菜、熱帶水果和熱帶作物,雖然給海南熱帶農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效益較傳統種植業而言有了較大提高,但和中國臺灣省相比,海南農業仍存在較大差距。海南與臺灣的農業生產條件頗為相似,從總體上看,海南還略勝于臺灣,但海南目前的農業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僅相當于臺灣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

二、影響海南熱帶農產品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農產品的綠色營銷觀念尚未牢固樹立

許多海南農業經營單位和個人未把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他們往往為了謀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全局利益,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中做出種種與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相悖的事情。

(二)農產品的名牌戰略有待全面實施

海南農產品中名牌產品數量不多,名牌產品大都未形成開發規模。部分農產品雖然在省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但都未形成拳頭產品,規模較小,形成不了市場優勢,未能產生名牌效應。傳統名牌多,積極開發,不斷創新的少。在現有的名牌農產品中,傳統名牌占相當大的比例,有些傳統名牌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其特色正逐漸弱化,而有些則由于種種原因,品質下降、退化,與此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開發新的名牌產品卻不多。

(三)農產品的包裝單一,保鮮技術落后,損耗較大

目前海南農產品包裝大多是籮筐或麻袋等簡單的粗包裝,且包裝上沒有商標、品質等文字敘述。這樣的包裝,一來對農產品的保護不夠好,二來不利于熱帶農產品的宣傳,以致熱帶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得不到充分顯示,不便于消費者了解和接受。熱帶農產品易腐爛,需要保鮮,且保鮮需要考慮諸多環節。從采前管理、采收技術、采后分級包裝、運輸到進入市場銷售,環環相扣,均需一定的保鮮技術。但是,目前海南農產品的保鮮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冰塊降溫,效果差,容易造成熱帶農產品冷凍腐爛。

(四)農產品的運輸“瓶頸”尚未徹底解決

近年來,海南雖然先后開通了??谥帘本┖秃?谥辽虾蓷l“綠色通道”,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亂”。然而,這兩條“綠色通道”基本上由陸路上的長途貨車組成,運費相對較高,周期長、運量小、貨物損耗較大,并受到包裝、配送和保鮮技術等條件限制,還不能有效解決海南瓜果菜出島運輸難題。受海南島四面環海的地理影響,海南農產品的運輸基本以汽車為主,汽運外銷出島的比例70%以上。治理汽車運輸超限、超載導致汽車運輸成本的猛漲,對海南的農產品出島運銷影響較大。

(五)熱帶作物品種單一,規模經濟尚未體現

熱帶農業生產品種單一,無法適應多元化的市場消費。除天然橡膠外,海南其它熱帶作物生產經營規模偏小,所以,它們的比較成本偏高。有些作物,如椰子,正在規劃大面積發展,但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一些熱帶果樹,如芒果,有了一定的規模,但由于保鮮加工技術落后,效益時好時壞,整體效益不是十分理想。

此外,海南熱帶農產品還表現為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標準化程度不高,安全衛生質量方面存在較大隱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和出口量有限,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制約因素。

三、海南熱帶農產品的綠色營銷策略

(一)實施生態營銷,以綠色營銷觀念為主導進行產品創新

綠色營銷強調“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是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市場營銷相結合的現代營銷觀念。因而要求農產品具有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從性質上使其成為最純凈、最自然、最和諧、最質樸的綠色產品。海南自然環境保持良好、工業污染較少,具有開發綠色食品的自然和現實條件。因此,海南熱帶農產品生產可依據當前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消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轉變、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和時代要求,生產開發無污染、全營養的農產品,并以綠色、自然、和諧、健康為主題、引導創造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環境的綠色消費環境。

一是將現有企業產品按綠色食品的要求生產和經營,在流通領域尤其是全國各個大型零售企業設立海南綠色食品系列專柜,擴大與消費者的接觸面。二是積極申請并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它是質量證明標志,是產品信譽和質量保證,也是進入市場的有效通行證。據統計,海南省累計有27家農業龍頭企業開發了49個綠色食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有15家企業的24個產品。但是從總體上看,全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后,綠色農業整體潛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整個綠色食品產業與海南建設生態省、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全省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僅占全國的0.59%,遠低于全國21個的平均水平[3]。三是樹立起海南系列食品新形象,以獨特、自然、安全、健康的差異化產品拓展市場,贏得消費者青睞[4]。

(二)無公害瓜菜是農產品綠色營銷的基礎,是海南農產品拓展市場的一張王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的增強,消費者更多關心食品的安全、無污染,無公害的農產品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已成為農產品綠色營銷的內在動力。海南是全國最早提出發展無公害瓜菜的省份,而且海南四面環海,屬典型的島嶼型經濟,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質量全國最優,發展高質量的無公害農產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無公害瓜菜種植不僅需要控制農藥殘留、化肥用量,而且要求瓜菜生長的周邊環境無污染。如今反季節瓜菜已成為海南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生產的第二大短期作物,是海南熱帶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據統計,海南省目前有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317個,面積達2.59萬hm2,其中1.6萬hm2已獲省級認定。2002年6月,海南中海永青的白茅洋基地等9個生產基地,被認定為海南省首批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3]。

(三)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爭創品牌效應

現代經濟屬于“注意力經濟”,品牌不僅可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程度及忠誠度,還能提高品牌所有企業的知名度和經營效益。海南熱帶農產品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把“創名牌”作為工作的重點,培植名牌產品,樹立名牌形象,到國際國內市場上去創牌子、爭地位,以更多更好的名牌產品,增強其國際國內市場營銷競爭力。一是狠抓產品質量,打好名牌基礎。二是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名牌的形成。三是大力培育“名、優、特、新”農產品名牌。四是利用Internet,開展電子商務,努力構筑體現熱帶特色的名牌農產品產業集群。

(四)實施農產品的綠色包裝策略,突顯海南產地的個性化特征

就目前海南農產品的包裝,除了紙箱包裝外,其它大都是不可折疊包裝,造成占用運輸、庫存空間,增加成本,不便回收。而未來農產品綠色包裝材料的趨勢是“取之自然,回歸自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在利用本地資源上,木材、竹片、樹葉、藤條等材料在海南蘊藏豐富,應充分利用海南綠色植物資源,研制開發植物纖維緩沖包裝材料和開發新型包裝,降低外包裝成本。此外,還應根據海南省水果瓜菜產業的特點,引進遠紅外瓦楞紙水果瓜菜包裝箱及脫水成套包裝設備,擴建保鮮包裝技術生產線。海南素有“健康島”、“陽光島”、“生態島”的良好口碑,海南的原產地標志在現階段具有很大的促銷價值,在營銷海南農產品時充分體現這一地域優勢,突出海南產地的個性化特征,從而使包裝與產品完美地結合,達到促進農產品銷售的目的。

(五)提高運輸效能,開創農產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以其他成分為補充,培育多層次的運銷主體。扶持發展農產品運銷中介組織,特別是要引導和支持農民合作組織進入運銷領域,盡快提高農民運銷隊伍和專業戶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產品運銷的行業管理和組織協調,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鼓勵和發展其他各種成份和各種形式的運銷企業和運銷專業戶,放手搞活農產品流通。建立立體運輸體系,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一是要在解決包裝技術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汽車運輸,充分發揮這種方式快捷靈活的特點。二是建立適合海南農產品貯運的“冷鏈式”物流配送體系。要大力加強火車冷藏集裝箱運輸,這種方式既保鮮又減少消耗,運量大、效率高,輻射面又廣,將是未來的主攻方向。此外,充分利用粵海鐵路開通帶來的新機遇,發揮鐵路運輸的比較優勢,同時要關注海運冷藏集裝箱運輸,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拓寬運銷渠道,提高運輸效能,開創海南熱帶農產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林維興 去冬今春海南瓜果菜產銷形勢分析[EB/OL] http://wwwappgovcn/user/chinese/_zone/zone_detailasp?IClass=1910&IID=23429,2006-04-13

[2]曾峰 淺議海南反季節瓜菜的營銷策略[J] 中國農業信息快訊,2002,(5):17-18

[3]秦忠,周兆德 對海南綠色食品發展的思考[J]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2,(1):29-30

[4]陳良珠,許安心 綠色營銷:開拓果蔬市場的思路[J] 福建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4):73

[5]萬后芬 綠色營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

(責任編輯:古巖)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首先介紹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相關概述,其次講述了當前它在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的現狀,緊接著對它的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過程中的制約因素進行簡單分析,最后提出了改善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問題的相應對策,并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網絡銷售;營銷渠道;農產品

Analysis of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twork Marketing

Channel Construction for Anhui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EN Jie

(Business School, Anhui Xinhua university, Hefei 230088, China)

農產品市場營銷是指對農產品進行生產、采集、加工、運輸以及售中、售后服務等一切的經營活動。農產品交易領域主要由生產領域、運輸領域和銷售領域三部分組成。所謂農產品網絡營銷是指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技術,集中展示關于農產品價格的相關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和物流配送,盡力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而完成農產品銷售全過程,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1 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現狀分析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三農”問題直接關系到該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目前恰恰處在傳統現貨農產品交易與網絡銷售農產品并存的歷史節點上,單純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進行農產品網絡銷售,常常會出現好產品沒有好市場、品質優良的農產品不能賣上合理價格的情況。

2016年4月,商務部在安徽召開“農村電子商務”推進會,要求重視電商銷售對于農民增加收入的帶動作用。通過這一導向,一方面體現出國務院相關業務部門對安徽省農業產品互聯網分銷的成功經驗進行了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出農產品互聯網營銷之路的任重道遠。2015年安徽省15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面完成年度目標,通過建設農產品電商產業園、縣域電商綜合公共服務配送中心、鄉村級電商服務網點、線上線下特色館等方式,使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以農業部農產品信息中心網站為中心,我國各地普遍建立起了農產品營銷網絡,但基本上各行其是,并未形成“一盤棋”的局面。安徽省農業部門于1998年開始構建自己的農業信息網站,網站涉及農業種植、農業經濟、農產品加工方面的信息。隨著國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電商的推廣,安徽省部分地區開始嘗試利用互聯網進行農產品分銷。通過示范縣試點的辦法,不少縣市地區已經從挖掘本地優勢產品種類、建設優質品牌、引進互聯網專題分銷平臺、入住主流電商網站門店等環節做出了一定的成效,從該項嘗試中取得了可觀的收益,為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做出了寶貴的示范性嘗試。但是,這種成效是片面的,已經取得成績的各個縣市之間也存在差異。

2 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的制約因素

隨著安徽省開始從全省普及、推廣構建網絡營銷渠道,農民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營銷的觀念也得以提升。但是,由于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在安徽省還處于嘗試階段,其他省份也并沒有可供參照的成熟經驗體系,安徽省在普及推廣農產品網絡營銷、構建網絡銷售渠道方面還有著不少的不利因素。

2.1 農村發展網絡營銷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

安徽省的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尚未構建完善,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面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量。雖然近年來政府在鄉村網絡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但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網絡建設相比,安徽省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薄弱,在市場競爭中難以保持應有的競爭力。對于安徽省農民來說,他們自身的網絡營銷觀念相對落后,所掌握的網絡技能也難以滿足普及推廣農產品網絡營銷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因此,安徽省還應該加大對于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方面的投入,一方面需要增加網絡技術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大對于農民網絡技能培訓,這是解決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問題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務。同時,網絡營銷渠道對于農產品來說只能“觀圖”而不能“實感”,無法判斷商品的質量好壞,導致絕大多數買家還是傾向于從傳統形式的農貿市場、超市等實體渠道購買農副產品;從物流運輸條件方面來看,農副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和對時鮮性的較高要求也會讓買家產生疑慮。

2.2 農產品網絡營銷網站的管理不善

目前安徽省已經建成的用于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網站普遍缺乏統一明確的管理。用戶能隨意、自由發布關于農產品銷售的信息,缺乏相應的審核和監督機制,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網站上信息的可信度,使得交易信息的利用價值明顯降低。缺乏有序的管理控制機制,賣家難以搜集農民發布的交易信息,即使搜集到目標信息也對信息的價值存有疑問。一些農產品交易網站的網頁設計存在較多的技術問題,使得用戶難以及時有效搜集到信息。在安徽省各個地級市涉農網站的品質不一,組織機構的級別直接決定了其網站建設的水準。另外一些縣級市的網站內容雷同,網頁設計缺乏新穎性和創造性,信息更新不及時,只有形式上的框架并沒有實際內容。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區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模式,使得信息建設資源被過度浪費,政府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管職能。

2.3 農產品網絡營銷缺乏制度保障

農產品網絡營銷以互聯網為依托,網絡之間數據源傳遞必然會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這是由互聯網本身的開放性導致,互聯網不具備能確保市場營銷安全的屬性。在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個人信息的泄露、電子銀行資產的丟失等安全隱患嚴重限制了網絡營銷的發展規模。為確保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順利進行,就需要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加強農產品網絡營銷領域的相關立法,用法律制度確保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安全性。當前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網絡商務行為實現不斷進步,而網絡銷售行為涉及面相對較廣,當前的立法遠遠不能起到必要的規制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

2.4 傳統營銷觀念對網絡營銷規模的限制

當前我國農產品銷售主要采用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農產品網絡營銷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方式,其發展直接受到農民傳統營銷觀念的影響。一些農民并不認可網絡營銷模式。當前仍有一些農民對農產品網絡營銷缺乏信任,對其盈利模式存在誤解,并不能夠真正理解網絡營銷對于農產品銷售的意義。由于農民對于農產品網絡營銷缺乏信任,雖然嘗試了進行網絡營銷,但是并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由于農產品的網絡營銷從前期投入到實現穩定盈利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還需要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傳統營銷觀念的制約是難以實現網絡營銷普及推廣的重要影響因素。

2.5 農產品營銷品牌建設舉步維艱

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發展到今天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在農產品標準化、品質化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安徽省目前還缺乏具有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綠色認證機制,在品牌建設方面離成熟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還存在較大的距離。對于農產品網絡營銷而言,經過認證的質量優質的農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只有贏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夠讓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順利構建。

3 改善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的對策

3.1 加強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

安徽省政府需要加大在網絡和技術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只有不斷提升農村技術設施建設的水平,才能夠為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提供物質保障。同時還需要引導建設資金流向,加大在互聯網設施方面的投入,提高互聯網的覆蓋面,要想建設現代化農村,就需要在安徽省建設一個可以實現資源信息互享的平臺。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為安徽省各個地區的農戶提供動態的市場信息,在信息流動的每個環節都建立嚴格的信息采集制度,使用統一的信息傳遞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讓信息成為農產品網絡營銷中的寶貴資源。通過獲得準確可靠的農產品信息,能夠讓農戶把握不同地區農產品差價,輕松掌握市場動態,為農產品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從而選擇合適的交易機會完成交易,獲得最多的利潤。為此,安徽省專門建設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網”(http://www.ahnce.com/index.shtml),及時發布農產品電商銷售的業務和政策信息。當前“扶貧攻堅”的號角就是最好的契機,通過國家政策對于創新助力脫貧、技術助力脫貧的號召,更能便捷、實惠地將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營銷意識帶入安徽省廣袤農村的千家萬戶。借助政策優惠趨勢找準農產品網絡營銷中加強技術基礎的時間節點,將能夠減輕安徽省農村互聯網建設助力農副產品網絡分銷的的壓力,縮短該目標實現的周期。

3.2 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

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安徽省的物流行業也取得了較大發展。雖然當前物流企業較多,但是無法形成關于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完整物流體系。為了建立網絡營銷渠道,需要重視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使用第三方進行農產品配送,農戶難以把握其配送質量,這將直接影響網絡營銷的效果,甚至科可能導致整個銷售模式的失敗。多數農產品具有生鮮屬性,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腐敗變質,另外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會使農戶獲得利潤降低。如果訂貨量有限,商戶單獨進行包裝和發貨也會增加銷售成本,從而面臨“此單生意可做可不做”的尷尬境地;只有發貨量較大時,批量運輸才最為劃算。為了能夠確保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潤,就需要在省內各地區農村構建專門的物流配送體系。

3.3 健全農產品網絡營銷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

因為農產品網絡營銷屬于新興事物,法律法規從制定到出臺需要一個過程。網絡營銷中涉及的糾紛主要有信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合同糾紛等方面。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就網絡營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時的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確保涉及到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順利進行。政策法規方面,安徽省提出了“1112”戰略,即在2014—2015年重點打造一個在消費者中有影響力的省級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10個在全省和全國有影響的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培育100家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緊密結合、特色農產品銷售效益突出的示范企業,在全省范圍培訓2 000名農產品電子商務人員。

3.4 轉變農民傳統的營銷觀念

要想從根本上為農產品網絡營銷掃清障礙,最根本的就是轉變農民傳統的營銷觀念。通過廣泛且具有深度的宣傳教育,改變當前安徽省部分地區農民的傳統思想,讓他們從內心認同網絡營銷,徹底消除其內心對新型營銷模式的不信任感,安徽省政府應該加強對各地區農民進行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讓農民掌握網絡營銷的必要技能。另外還需要開設電子商務課程,普及必要的網絡知識,讓農民能夠提高上網效率,提升農民操作網絡的相關技能,實現安徽省所有地區農民營銷理念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農民網絡營銷的水平。2016年,安徽省多批次入選的15個國家電商進農村示范縣加快了建設步伐,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網絡已經初步建成,鄉村級服務網點3 749個,農民電商銷售意識大幅提升。

3.5 堅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堅持走品牌化道路,才能夠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通過網絡營銷獲得更多的價值。品牌效應就是充分發揮安徽省的地區特色優勢,走品牌化道路對于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走品牌化道路最關鍵的就是對農產品用安徽省當地的地域名進行冠名,創造更多具有知名度的地理標志。只有創造知名的地理標志,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自身的價值。以“京東”電商銷售平臺為例,安徽特色農產品已經在其中建成了省級線上特色館3個、市級特色館11個、縣級特色館24個,品牌集群的優勢正在顯現出來。

結合安徽省目前的現實情況,以“碭山梨”為代表的農產品品牌在國內已經享有一定的聲譽,在傳統分銷體系中也占有較大份額。換言之,在全國各地已經可以購買到安徽省名牌農副產品。那么,如何在互聯網中的電子商務平臺使其同樣流行和被認可,是繼續提升固有知名品牌美譽度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要重視那種“名牌產品在互聯網上可能變成假冒偽劣”的想法,從顧客的心理顧慮出發解決這樣的問題。

3.6 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分銷架構

應該充分認識到農產品互聯網分銷的利與弊。農產品由不同的農戶各自生產,并不像其他商品一樣有統一的出廠標準。如果各自進行互聯網分銷,不僅技術、人力等成本過大,也不符合安徽省農村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進程緩慢的實際。因此,可以嘗試建立線上與線下相統一的“互聯網+”分銷平臺,通過集約化生產模式,將農副產品的生產、配送、營銷等環節打通管理、一致規劃,努力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還可以嘗試建立“電商專業村”,重點將電子商務技術引進至某個基礎好、上升空間大的村鎮進行試點,同樣以集約化管理的思路在村一級平臺上建立分銷中心,實質上等于擴充了互聯網營銷的個體規模,相比商戶個人銷售更能吸引大客戶的注意力和信任感。并且在此基礎上將特色旅游、民俗體驗等項目搬上互聯網電子商務銷售的平臺,通過帶動旅游開發曲線助力農副產品營銷。不但未改變互聯網營銷“搭臺”與農副產品“唱戲”的政策實質,而且這樣的開發與營銷模式還將必然加速扶貧攻堅的進程。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制約因素的相關情況進行研究,充分說明了制約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的相關因素主要是由于缺乏網絡營銷的制度保障、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并且安徽省農民自身傳統營銷觀念也對網絡營銷規模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有必要對新的農產品市場營銷模式進行探索。提出了構建適合安徽省農產品網絡營銷和品牌發展的模式,但是改善當前農產品網絡營銷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需要來自政府、社會各界、廣大農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未來安徽省一定能夠尋求到一條適合本省的農產品網絡營銷渠道構建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永.基于多元化流通主體的農村流通一體化戰略體系構建[J].科技創業月刊,2010,23(11):24-25.

[2] 于云.安徽省滁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中國農經信息網,2013(5):78-79.

[3] 耿建利.以信息化帶動農村流通現代化[J].中國合作經濟,2012(1): 56-57.

[4] 徐海斌,張汛,王麗平.國內外農產品營銷現狀及發展新模式[J].江蘇農業學報,2009(1):16-18.

[5] 王宏偉.淺析農產品營銷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營銷策略[J].企業導報,2019(5):103-104.

[6] 李文偉,張世兵.農產品市場營銷策略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0):24-25.

[7] 卓建國.農產品營銷現狀與對策分析[J].鄉鎮經濟,2009,25(12):113-116.

[8] 王宏偉.農產品營銷的現實問題與策略[J].農業經濟,2010(2):68-69.

[9] 蔣雯昊.論農產品的市場營銷[J].時代金融,2008(10):53-54.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3篇

2、互聯網時代我國鄉村旅游產品電子商務營銷策略研究

3、移動視頻直播模式下農產品電商發展對策研究

4、電商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項目化管理研究

5、電子商務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作用

6、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 大力發展我省農業電子商務

7、電商全產業鏈嵌入扶貧模式:理論、實踐與政策建議

8、江蘇省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分析

9、原生態農產品營銷的電商平臺設計研究

10、電商直播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研究

11、農村電商發展模式與運營體系構建

12、區域性農產品電商平臺使用意向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13、武功:“互聯網+農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14、農產品電商支持政策演進邏輯及需求分析

15、我國后精準扶貧時代鄉村振興之農村電商發展的策略研究

16、社群經濟下農資電商的IP化探索

17、基于新媒體視域下的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研究

18、網紅電商助推農產品上行策略研究

19、莊浪縣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路徑分析

20、“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的創新

21、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瓶頸與策略分析

22、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經驗探析

23、大通湖區生鮮農產品電商銷售發展現狀和對策

24、大數據背景下十堰農產品電商精準營銷模式研究

25、電商扶貧對促進農產品流通的機遇與路徑分析

26、“跨境電商+農民合作社”下中國農業國際化道路探究

27、農村電商直播路在何方

28、直播電商發展促進中小微企業經營轉型

29、傳統零售超市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的顧客讓渡價值評價

30、新形勢下O2O生鮮電商模式的創新策略研究

31、農村電商供給側改革策略與新零售渠道探討

32、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33、互聯網時代下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創新研究

34、縣域電商進入“標配”模式

35、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形成機理研究

36、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社群電商發展現狀

3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珠海農村電商發展的SWOT分析與對策

38、基于社交化的農產品營銷系統設計

39、電商成就“蜂蜜小鎮”自主創業之夢

40、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分析

41、“互聯網+”背景下網紅經濟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探究

42、“互聯網+”下電商精準營銷的現狀、問題與策略研究

43、特色農產品移動電商營銷模式創建研究

44、基于TAM2-IDT的大學生生鮮電商消費意愿研究

45、新媒體視域下留守婦女電商技能提升策略研究

46、水產品電商的品牌建設研究

47、農產品電商與物流耦合協調發展的動態演化分析

48、生鮮品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研究

49、電商驅動農產品品牌價值創造的機制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過對淮北市特色農產品進行調研,指出其生產、銷售和品牌營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為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

淮北市擁有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如臨渙包瓜、臨渙棒棒茶、黃里石榴、塔山石榴、黃里笆斗杏、大莊葡萄、土型西瓜等,但這些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營銷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多數難以跨出較為狹小的市場領域而走出安徽、走向全國。為了提升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避免相似產品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等惡意競爭行為、應對品牌危機等,有必要對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形成方式和營銷策略等進行研究。

1 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形成方式

筆者經過調研,對淮北市特色農產品中代表性區域品牌的形成方式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1 憑借優勢品種形成特色 如黃里石榴、塔山石榴、黃里笆斗杏和土型西瓜。黃里石榴是久負盛名的特產,產于相城西北黃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150m的山坡上。黃里石榴品種繁多,有瑪瑤籽、軟籽、青皮糙、滿園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質最好的是軟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實綿軟,味極甜。黃里笆斗杏因其形狀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種是由技師丁仰齋于20世紀初嫁接培育而成,特點是個頭大、產量高、果皮光滑、色紅黃、肉質厚、酸甜適口。土型西瓜產于濉溪縣土型,主要品種是青核桃紋,屬中熟種,果型較大,橢圓形,皮青、瓤紅、質沙、籽黑,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熟透之瓜,刀劃其皮,自動裂開,瓜瓤突起,不可復合。

1.2 憑借特殊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形成特色 如大莊葡萄。大莊葡萄產于段園鎮,該鎮地處黃淮大平原,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大莊葡萄栽植已有300余年的歷史,素有“大莊葡萄碭山梨”之說。

1.3 由特殊加工工藝而形成特色 如臨渙包瓜。臨渙包瓜是臨渙醬菜的一種,清光緒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在臨渙集開設的“園昌齋”醬園店發明。它以香、脆、嫩以及醬味濃郁等獨特風味而聞名。清末有詩人題詩贊日:“瓜風送香氣,蜂蝶亂飛云,食之包瓜后,忘卻故鄉人?!迸R渙包瓜的制作工藝流程特殊,經選瓜、切蓋、挖籽、初腌、清選、培黃、成品等多道工序,周期較長,口感細膩。

1.4 由獨特的文化民俗產而生 如臨渙棒棒茶。據《通志載記》記載,臨渙人的飲茶習俗始于明代,迄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臨渙集現有10余家茶館,茶座300余張,茶壺300多把,早晨5∶00開張,晚10∶00后熄爐。城內及城外數十里民眾一有空閑,便坐進茶館,遠至三皇五帝、近至時政要聞,邊喝茶、邊閑聊,終日茶館煙霧繚繞,座無虛席,談笑風生。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六安茶葉遠近聞名。臨渙就借著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說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并多飲不撐腹,可暫解饑渴。相傳這是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

2 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和品牌營銷現狀

筆者通過走訪農戶、種植戶、農產品銷售人員和對農貿市場等的實地調查,結合查閱其他資料,對淮北市區域品牌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品牌營銷有了一定的認識。

2.1 生產現狀 就生產而言,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基本上是以單個農戶生產為主,互助組織、龍頭企業較少。以種植業為例,農戶種植面積少的不到1hm?,多的也只有幾十hm?,如黃里最大的3家石榴種植農戶,合計面積才40hm?左右。由于以個體、分散生產為主,因此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生產成本難以有效降低;同時,個體、分散的生產方式不利于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因而產品的品質難以保證,同一地區的產品品質可能出現較大差異。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和品質差異對于區域品牌的整體塑造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2.2 銷售現狀 淮北市特色農產品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銷售:商販上門收購、直接進入農貿市場銷售、農戶組成小團體集體銷售、加工企業收購、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批發,其中以商販上門收購、集體銷售和加工企業收購為主。根據省內外知名農產品銷售的經驗,比較好的方式是由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統一收購、加工、包裝、銷售,既能形成銷售規模優勢,又有利于統一品牌的樹立、宣傳和推廣。但淮北市除了石榴產業有4家較大的合作社外,大多數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并沒有成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與農戶交流,難以建立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引導,農民對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沒有帶頭人,一般人不愿意承擔合作社的組建責任;缺乏組織能力,有的人嘗試過但無法完成合作社的組建工作;農戶適應了個體、分散的舊生產方式,不愿意接受合作社的管理和約束,從而難以聚合等。

2.3 品牌營銷現狀 (1)產品方面?;幢笔刑厣r產品品種較多,而優勢品種的推廣還存在一定困難。比如淮北石榴,現有30多個品種,品種混雜不利于區域品牌內涵的提煉。品牌內涵不精準,導致對外宣傳時難以口徑一致。同一區域出產的特色農產品品質有較大差異,產品品質標準化難以保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難以規?;腿鄙倬哂泻軓娂s束力的統一的生產標準?;幢笔写蠖鄶堤厣r產品都沒有包裝,部分有包裝的農產品,比如石榴,包裝上也有較大的差異,不利于建立統一的品牌視覺形象。

(2)價格方面?;幢笔刑厣r產品的定價比較隨意,常常是因農戶而異。品牌推廣不力,造成品牌附加值不高,因此產品的定價偏低。比如“塔仙牌”石榴,已經通過了綠色產品認證,但其售價并未明顯高于市場其他產品。此外,由于生產規模較小,在定價上常常處于劣勢地位,只能接受銷售大戶的要價。

(3)銷售渠道。目前,已開發的銷售渠道較少,能夠自主掌控的渠道更是少之又少,多數農戶選擇在路邊擺攤銷售,或者送往集市批發,或者銷售給中間商,難以組織大規模的統一包裝和銷售。

(4)促銷方式?;幢笔刑厣r產品生產主體自發進行促銷活動幾乎為零,廣告、媒體宣傳、營銷推介等促銷手段缺位嚴重,過于依賴口碑或者口口相傳的傳統方式進行宣傳。有較大影響力的促銷形式多為政府行為,比如政府組織舉辦石榴文化旅游節,組織名特農產品參加北京、上海等地的農產品交流會等。

3 品牌營銷策略

3.1 農產品實施品牌營銷的必要性 傳統經濟學認為農產品屬于高度同質化產品,可以實行無品牌經營。但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牌消費觀念已經形成,農產品消費也由過去的數量消費和質量消費逐漸轉為品牌消費。品牌營銷對于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品牌營銷,一是強化消費者對于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將農產品與其特色建立起一對一的聯系,實現認牌購物,從而降低消費者選購的時間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同時促進農產品的銷售。二是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因而可以通過品牌的附加值實現高價銷售,增加利潤。這對于增加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種植戶的收入,加快建設和諧的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形成特色農產品及其品牌的獨特形象,使消費者能夠快速、準確地將其與普通農產品區分開來。這對于提升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3.2 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策略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其區域品牌的形成與維護,無法由獨立、分散的眾多農戶來承擔,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營銷有賴于組建具備中介性質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扶持龍頭企業。建議以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為主力,拉動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營銷,具體對策措施如下:

3.2.1 精選品種,實行規?;?、標準化生產,提高產量和品質 精選品種,選擇優勢突出的品種進行推廣,以合作社為主體,集中農戶成片生產,盡快上規模。由合作社出面,進行區域品牌的注冊、維護和宣傳,打出品牌、擴大影響;扶持龍頭企業,采用訂單式農產品種植,由龍頭企業依托自身優勢申請企業品牌,使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梢杂珊献魃鐮款^,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確保從作物苗木繁育、栽培、田間管理到農產品的采收、存儲、運輸,都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質量標準,從而實現農產品品質的標準化;由龍頭企業發揮示范作用,迅速普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通過農戶模仿,帶動周邊農戶自覺實現標準化生產。

3.2.2 實行優質優價,體現品牌價值 通過提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內涵,設計統一的區域品牌標志和包裝,來提升淮北市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品牌價值。以全新形象與消費者接觸,以品牌價值為依托,提升產品檔次,由此可以制定較高的價格。

3.2.3 招寬銷售渠道 適應品牌的需要,改變過去大路貨的銷售渠道,力爭進入各大中型超市,建立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渠道。通過農超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促使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快速發展。建議淮北市政府組織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與特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開展對接,引導建立超市專供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實現農超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還可以通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建立統一的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體系,利用網絡銷售的方式,將產品送達祖國各地。

3.2.4 大力開展促銷活動 以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主,積極進行廣告宣傳活動;以政府為后盾,與各層次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大力宣傳推介淮北市特色農產品;通過體驗營銷和事件營銷,提升淮北市特色農產品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超市現場展示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有關圖片和影像資料,發放宣傳資料,提高消費者的認知度,促進產品銷售。

參考文獻

[1]

淮北市名優產品[EB/OL].http://www.huaibei.gov.cn/col/col53/index.html,2011-1-11.

[2]胡育芳.淺談淮北市石榴產業發展的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9):118-120.

[3]蘇日娜.對內蒙古特色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探討[J].經濟論壇,2012(4):54-55.

(責編:陶學軍)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在農產品實施品牌化的市場競爭中,中小農戶既缺乏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也沒有品牌運營的經濟實力和運作能力,它們也因此處于弱勢地位。面對困境,中小農戶只有在政府的指導與扶持下,聯合創辦合作經濟組織,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靈活應用品牌化策略,加強生產與質量管理,再造供應鏈及流通模式,優化營銷方式等對策來創建農產品品牌。

[關鍵詞] 中小農戶 農產品 品牌 困境 對策

一、前言

過去,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農產品同品牌、商標基本無緣。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很多地方的名牌戰略的實施及大中城市現代超市的發展,農產品開始進入超市,農產品生產、中介組織的品牌意識也越來越強。在加入WTO后,農產品面臨著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的嚴峻形勢,創建品牌、培育名牌已成為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主要手段。隨著品牌策略在農業領域的逐步運用,農產品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農業的整體競爭力提高了,品牌化的農產品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零售貿易方式由集市銷售向超市銷售方式的過度,有品牌的農產品提供了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無品牌農產品也被排除在眾多市場之外。不僅如此,農產品企業品牌也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區域品牌是多年來通過基奠、政府宣傳、顧客口碑等因素形成的品牌,它沒有知識產權,中小農戶、大型企業都是可以使用的,如山東蘋果、東北大米、天津鴨梨等等。而農產品企業品牌一般是大型龍頭農業企業自己創建的企業品牌,如河北的“露露”、海南的“椰風”、“恒泰芒果”等。這些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所培育出來的農產品品牌可以使企業品牌從眾多的區域品牌中脫穎而出,使農產品企業的形象更加突出,使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最終把無品牌農產品及一般僅僅使用區域品牌的農產品排除在自己的目標市場之外。

因此,隨著企業資本不斷投入到農業產業,品牌化農產品競爭力的逐步提高,無品牌農產品及某些農戶生產的區域品牌農產品便面臨著失去市場的威脅,這進而引發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三農問題”。由于“三農問題”基本集中反映在中小農戶身上,無品牌農產品和眾多區域品牌農產品也基本上是由中小農戶所生產。如果把中小農戶排除城鎮主要的農產品市場,這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當然,本文所指的中小農戶是不包括農產品加工、銷售等領域的組織,主要是指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產品生產組織的農戶及農戶組成的小型生產聯合體,它們也才是社會的關注點。因此,在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來提升整個農業競爭力的背景下,為了維護中小農戶的利益,政府、大型企業、中小農戶都是有責任和義務來探索中小農戶應如何來創建農產品品牌的路子。

二、中小農戶在農產品品牌運營中的困境

1.單個中小農戶創建農產品品牌積極性較差

從無品牌的農產品很難進入城鎮的主要零售渠道及有的農產品根本無人問津的實事中,部分中小農戶也逐漸意識到農產品品牌的作用。但是,即使它們具有品牌的意識,由于單個中小農戶的生產方式也使它們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去創建自己的品牌。其原因大致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有區域品牌的情況下,中小農戶都是可以“搭便車”的,從而獲得額外的品牌收益。二是在沒有以政府、大型企業為主體創建區域品牌的情況下,中小農戶是沒有這個動力去為初級農產品創建品牌,因為它們大多期望別人進行此項投資而自己“搭便車”,其投資積極性并不大。三是某些農產品本身的自然屬性使其很難品牌化。如自身價值相當低,無突出的賣點;或者保鮮問題難以解決;或者因外觀不規則,很難做到整齊劃一,不容易包裝,不易用先進的條形碼技術進行物流管理等等。四是農產品市場競爭行為不規范。受自身眼前利益的驅使,中小農戶之間的競爭往往是無秩序和缺乏管理,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在市場行情好時,互相抬價;市場行情低迷時,互相壓價。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甚至不惜假冒別人的品牌,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面對當前不太規范的市場競爭行為,即使有創建品牌愿望的農戶也會打消這個念頭。

2.單個中小農戶創建品牌的實力較弱

農產品品牌化運營往往需要付出巨額費用,因此,單個中小農戶很難成為創建品牌的主體,尤其是創建地域型的品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生產與組織規模小,經濟實力有限。受土地資源總量稀缺約束,單個中小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十分有限;農戶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比較欠缺,素質與能力較低;自有資金積累得少而慢,融資的渠道也非常有限,資金已成為它們實施品牌化運作的重要瓶頸。第二,品種優化的能力與實力有限。品牌經營是一種差異化競爭策略??傮w上看,農產品品質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區差異和品種差異上,單個生產者通過獨特的生產經營方式創造產品差異的空間較為有限。因為現實中單個生產者往往是采用農業科學家所選育的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新品種,具有優良性能的新品種往往是公開推廣的,這樣單個生產者很難獨享這種差異。第三,生產與質量管理能力有限。農產品品牌是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來獲得時常競爭力的。要提高農產品品質就必須通過制定和實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和各個環節的工藝流程和衡量標準,使生產過程標準化和系統化。受經濟實力的制約,單個中小農戶很難做到。第四,缺乏系統的品牌營銷。由于規模小,中小農戶難以獨立建立各自的市場營銷渠道,它們大多選擇批發市場,通過批發市場賣掉所生產的產品。這樣,它們很難對目標市場的消費需求信息進行了解,很多農戶甚至沒有這種營銷理念。在品牌推廣方面,既沒有足夠的資金,也沒有系統的品牌推廣能力。因此,中小農戶在品牌營銷上面臨著營銷意識、資金、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三、中小農戶創建農產品品牌的對策

1.發揮政府的主導與推動作用,創建合作經濟組織

中小農戶單個生產方式不能有效創建農產品品牌,不能成為品牌建設的主體。它們只有通過聯合,成立合作組織,使其組織化程度提高,以企業化經營組織的方式來進行品牌化運營??v觀國內農產品品牌經營實踐,近年來,經濟發達地區一些新興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品牌化運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為了維護中小農戶的利益,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發展,政府應首先推動、指導和扶持中小農戶成立合作經濟組織。一方面,要加大對合作經濟組織的宣傳,讓中小農戶明確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讓它們充分認識到被組織起來的意義和作用,進而追求中小農戶組織化的成功率和規范性。另一方面,還要對中小農戶組織活動提供財政、信息、稅收、科技及其他公共服務方面的政策優惠和支持。

2.結合地域特點及經濟條件,靈活運用品牌策略

農產品的特色是農產品品牌的物質基礎,這種特色或者來源于該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或者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或者來源于先進的經營理念及組織重新,因此,品牌創建應結合當地地域特點、文化、歷史及經濟發展實際。合作組織首先應在搞好市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市場進行細分,確定適宜品牌化的產品,然后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品種先進的、適宜當地生長的、有較好市場前景的、各質量指標均優的新品種,培育自己的品牌產品。由于農產品是人人都要消費的生活必須品,消費的層次也千差萬別,因而也有些不適宜品牌化的農產品,可以暫不采用品牌化策略。其次,如果區域品牌可以借用,合作組織可以采用“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模式,或者直接借用共用的區域品牌,以降低品牌營運成本。第三,如果資源條件許可,有技術含量高,產品賣點獨特,被模仿的可能性小等特點的優質農產品,則可以實施商標注冊保護,采用企業化的品牌策略。第四,如果有較強的加工技術與條件,可以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揀選加工,創立農產品加工(流通)品牌,并確保質量統一。第五,如果有條件同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則可以開展合作創建品牌,或者借用他人品牌,降低品牌運營成本。

3.加強學習與培訓,實現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的標準化

農產品品牌化戰略不僅僅是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行為,更是農戶、合作組織和政府的聯合經濟行動。政府與合作組織的管理者要組織相關人員對農戶進行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合作意識等方面的培訓,創建一個學習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同時,加強對中小農戶的管理,完善合作組織內部的各項生產管理制度,實現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的標準化。合作組織要在政府、農戶、合作組織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符合顧客要求需求和品牌定位的質量標準和生產標準體系,形成符合組織基地實際的質量和生產管理體系,建設符合合作組織資源條件和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物流配送體系。

4.再造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產品流通渠道

由中小農戶、批發商、零售商販等所組成的供應鏈是當前中小農戶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絕大多數的農產品在以批發為主的渠道中經過多次的轉手買賣、多次的裝卸、搬運、運輸等物流活動,最后才到達消費者手中,產品的破損率和浪費極高。如果品牌化的農產品也經過如此折騰,就很難保證產品到達目標市場時的完整性,如質量、品質等屬性都沒有改變。因此,品牌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必須優化,要改變原來定位于農村分散的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游離于城市超市或專業化的市場的局面,以顧客需求為基礎,建立以規范的城鎮市場和城市超市為目標市場,優化農產品供應鏈合作伙伴。在此基礎上,建立直銷專賣店、定制營銷、網絡營銷、農產品會展、觀光與旅游等多種渠道組合的模式,優化產品流通渠道。

5.優化營銷方式,重視品牌推廣

營銷方式是農產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從識別目標市場的需求到讓消費者感到滿意的所有活動,如市場調研、市場細分、市場定位、市場促銷、市場服務和品牌保護等。品牌推廣在傳遞信息,激發需求、突出特點、穩定市場占有率和打入目標市場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合作組織要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地位和份額,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營銷的理念和方法,以此優化傳統銷售方式來提高農產品營銷能力,以重視品牌推廣來擴大農產品品牌的影響。

總之,中小農戶要在農產品市場中生存立足,有效的路徑選擇就是通過聯合,創辦合作經濟組織,以增強規模與實力。合作經濟組織在遵循品牌經營一般規律基礎上,采取多種措施,克服農產品品牌經營所遇到的困難,實現農產品品牌化。

參考文獻:

[1]戴平生:農產品品牌戰略探析[J].農村經濟,2004(1)

[2]任迎偉:農產品供應鏈中小型生產組織管理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05,(06)

農產品營銷渠道論文范文第6篇

按照農業部援疆援藏工作要求和南疆農業結構調整調研工作部署,近日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組織中國農科院加工所、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加工所等有關專家組成調研組,開展了南疆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情況調查研究,重點對喀什、和田地區大棗、杏子及核桃等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主要采用深入企業實地考察、集中座談以及案頭調研等方式進行。調研組通過對調研信息的梳理和歸納,提出了促進南疆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南疆四地州包括和田、喀什、克州和阿克蘇4個地州,距首府烏魯木齊市1500多公里??側丝诮?95.3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2.8%;少數民族人口907.84萬人,占南疆四地州總人口的91.2%。面積58.63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56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1畝。南疆四地州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約有200萬貧困人口,占全疆貧困人口的76.6%。近年來,南疆農牧業、林果業,特別是林果等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南疆地區的優勢產業,是南疆四地州少數民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一)農產品加工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成效顯著。2016年底,南疆四地州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612家,從業人員數量達到10.4萬人,營業收入428.6億元,上繳利稅5.9億元,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3家,占全區的28%,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11.2億元,其中林果類加工企業45家,占比31.5%;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36家,占比25.2%。當地在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建立了拜城縣農副產品加工園區、新和縣農產品加工園區等9個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入園發展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39家,集群發展已初成規模,企業互聯互通、共同開發當地的優勢特色資源,充分發揮了集群集聚效應,對促進當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引導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業提質增效成果顯著。2016年,南疆四地州糧食、特色果品、番茄總產量分別達到649萬噸、493萬噸、67.5萬噸,基本保障了糧食自給。以特色林果、糧食和畜產品等生產加工和流通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了一批優質原料生產基地,顯著提高了特色農產品品質。例如,喀什神戀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當地特色林果產業,集特色林果種植、收購、加工、銷售、冷鏈物流經營為一體,自建林果種植基地9725畝,5000噸冷藏庫,年設計加工能力達10000噸的紅棗、核桃、杏子加工生產線,充分帶動了當地特色林果業的發展;和田帝辰醫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當地特色作物肉蓯蓉,建立了12000萬畝肉蓯蓉種植示范基地,開發出肉蓯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以“農戶+基地+科研+生產”的模式,帶動千余戶農民從事肉蓯蓉種植。

(三)農產品加工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能力增強。2016年,南疆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民收入由2011年的4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70億元,年均增速約17%;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供了3.4萬個工作崗位,帶來6.7億元的工資福利收入。2012年以來,新疆大力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建設,在南疆四地州建設2279座組裝式冷藏庫,新增保鮮能力15.25萬噸;建設6489座熱風烘干房,實現烘干能力近2萬噸,有效地減少了產后損失,帶動了南疆35萬戶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資性收入達到26.04億元。通過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推動了農產品初加工水平提升,帶動了產業精準扶貧脫貧,有效緩解了農民增產不增收、脫貧致富渠道窄、貯藏保鮮加工能力弱等瓶頸問題。

(四)品牌建設穩步推進。南

疆四地州把品牌建設作為市場開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南疆四地州注重產地保護,加強品牌創造和品牌管理,整合品牌、打造名牌,改善農產品發展和經營環境。截止到2016年底,南疆四地州名牌產品共有28個,無公害農產品277個,綠色認證產品44個,有機農產品96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2個。目前,四地州的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已廣泛打入國內各大市場,部分產品出口到周邊國家及歐洲市場。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南疆四地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還存在加工轉化率不高、裝備技術落后、人才缺乏等問題,制約著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

南疆地區是全區農產品主要產區,以糧食、棉花、林果和畜牧產品為主,糧食和畜牧產量分別占全區的45.6%和54%,林果種植面積占全區的70%,但加工轉化率偏低,加工增值率僅為30%,比全區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以喀什為例,2016年果品實際產量193萬噸,77家加工企業實際加工能力僅為17.27萬噸,加工轉化率僅為8.9%。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約為0.5:1,和田、喀什地區僅0.2-0.3:1,遠低于全國2.2:1的平均發展水平。

(二)裝備水平落后、研發投入不足

1.裝備水平落后。農產品加工企業裝備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10-20年以上,且涉農企業基本上都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無力進行裝備改造與升級,從而導致產品技術水平不高、產品品質不佳、科技含量低。如新疆阿瓦提多浪紅棗果品有限公司需要對原有棗分機配套風選機聯合工作,但因為沒有技改資金支持,僅僅維持現狀。

2.研發投入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發投入低,絕大部分企業投入不到銷售收入的2%,如阿圖什富江果業有限公司、喀什神戀有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英吉沙德源農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7%、1.77%和1.79%,其他企業研發投入更少,絕大多數的小微農產品加工企業根本無研發機構和投入。

(三)人才缺乏、招工困難

1.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企業創新意愿強烈,但由于地處偏遠、形勢復雜,企業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大多數企業無力負擔。目前大部分企業采取委托研發的形式進行產品、技術和裝備的研發,難以建立企業自主研發團隊。如陽光沙漠公司主要生產玫瑰精油等系列化妝品,因研發人員不愿在和田工作,只能在烏魯木齊建研發中心,其會計等企業經營支撐管理人員難以引進。

2.招工難,成本高。受地域差異、文化層次、技能水平、語言障礙、傳統習慣、就業觀念、社會心理和宗教信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企業招聘產業工人以農民剩余勞動力為主,但培訓接受能力不高、穩定性差,維護工人穩定性的所承受的工資上漲壓力大,企業用工成本高。人力社保部門開展的相關公益性培訓無法滿足企業實際生產的需求。企業用工高峰期招不上工人,用工成本高。如阿克蘇地區的新圣源果業有限公司固定工人的工資在3000元-3500元/月,而季節性用工上漲至150元/天,企業人工費用占成本的50%以上。

(四)信息閉塞、品牌建設不強

1.信息閉塞,精深加工技術需求迫切。南疆四地州地處偏遠地方,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各級部門設立的有關項目、銷售市場等信息不能及時了解,導致特色農產品尤其是林果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銷售等盲目性發展,引起部分產品過剩、滯銷、豐產不豐收。企業迫切需要開展的研發工作不能及時與科研院所對接。如巴楚縣新疆長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田玉都棗業有限公司等以特色林果為主的企業,急需與科研院校的產學研合作,開展林果冷凍干燥、干果加工休閑食品、功能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應用。

2.品牌建設不強。南疆地區已經形成了和田大棗、紅旗坡蘋果、阿克蘇核桃、伽師瓜等知名區域品牌,但由于產品標準缺失,品牌建設能力弱,內地二三線城市新疆農產品經營網點不健全,現代網絡營銷跟進步伐落后,產品標識與產地消費者辨識難度大,品牌雜亂,市場產品良莠不齊。

(五)農產品加工企業政策環境有待優化

1.融資難、貸款難。南疆金融機構融資難,社會融資合作渠道缺乏,資本對投資農產品加工意愿不強。南疆四地州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普遍低于疆內其他地區,且大都呈下降趨勢。截止到2015年4月,和田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423億元,貸款僅133億元,金融資金“失血”現象嚴重。金融部門對南疆企業貸款特別強調抵押、質押、保證擔保作用,企業缺少法定抵押物,且土地、房產、通用設備抵押率低,難以獲得金融部門的貸款認證。抵押擔保評估手續繁雜、有效時間短、評估費用高,貸款周期長,銀行貸款周期與企業生產周期、實際資金需求周期嚴重不符,大大影響企業生產積極性并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2.高稅賦?!盃I改增”后,南疆農產品加工企業負稅不降反增。如阿克蘇恒豐糖業有限公司“營改增”后,稅負增加200余萬元;和田昌和棗業有限公司稅額占銷售收入的11.5%。

3.物流成本高。南疆四地州遠離國內市場密集區,加工產品運輸距離長、損耗大,物流成本高,導致產品內地銷售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銷售競爭力。2016年底,從南疆四地州運往內地市場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運費1100-1200元/噸,以一車運30噸計算,一車成本30000多元。綠色通道政策對南疆農產品加工企業優惠力度不大,只有鮮活農產品可享受相關政策,干燥后的紅棗等加工產品不能享受該政策。

4.用電成本高。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工業用電價格收取電費,每個企業每月上交基礎電費和電表電費,平均在0.55元/度-0.7元/度之間。如新疆喀春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等,用電費用占到產品成本的20%左右,給企業經營造成較大經濟負擔,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5.園區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南疆多數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無力投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很多費用轉嫁給企業,土地使用費高達5萬多元/畝。如果品干制加工企業需建設前處理、加工、包裝車間、冷庫及其他輔助設施,一般用地在150畝左右,僅土地使用費就高達750萬元。企業不堪重負,入園積極性不高,企業入住后,建設周期長,嚴重影響企業生產進度。

支持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支持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注重規劃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合理布局種養業、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環節;制定加快企業發展優惠政策,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政治賬,讓企業多賺一點,長期為邊疆穩定做貢獻;通過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實現精準脫貧。

(一)規劃引導

圍繞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要,編制《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準確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優化資源,明確南疆農產品加工業短期、中長期發展目標和任務。在公共設施、引導資金、規范管理、宣傳推廣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行業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對當地企業、合作社等開展項目申報、加工技術、市場進行培訓,建立健全投資、服務體系,鼓勵工商企業、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從事農產品加工業。

(二)扶持政策

1.實行固定資產投資獎補政策。對于到南疆地區興辦的符合產業發展規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固定資產投資補貼,投資建廠并投產三年內,對建設資金的15%分期返還;對于企業技術升級改造,給予技改補貼,鼓勵企業發展精深加工,確保加工能力落地。

2.實行寬松金融政策。提高金融信貸總體規模,強化商業銀行支持南疆經濟社會發展責任,對在當地吸儲的存款應主要用于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并拿出一定比例的中長期貸款,用于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等固定資產投資。農發行將南疆特色農產品原料收購納入政策性貸款目錄,將棉花產業調減的貸款額度用于林果業發展。提高固定資產抵押等貸款融資比例,將流動資金貸款期限適當延展,保障企業原料收購資金。

3.制定促進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區、州級農產品及加工制品的優惠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將南疆所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銷項稅率降低到13%,鼓勵多種渠道融資,降低融資門檻,保障土地供應。針對林果類農產品加工業制定企業準入、用電、用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措施,建議農產品加工企業享受當地農業生產灌溉用電、紡織工業實行的新職工入職培訓補貼、土地出讓金80%返還等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建議對南疆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給予專項資金扶持,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設施水平和提升吸引力。

4.出疆運費補貼政策。對新疆林果及其加工產品出疆均享受“綠色通道”政策,免收車輛通行費。農產品及加工品出疆運輸按產品門類、運輸方式進行一次性出疆運費補貼,每噸補貼額度500元,基本可抵消運費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

5.擴大補貼政策資金及范圍。建議給予特殊的農機補貼優惠政策,將急需的采收、分選、清洗、保鮮、貯藏、烘干、破殼機、杏肉切割機等果品蔬菜加工設備設施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并提高補貼比例;加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貼資金額度,加大冷藏庫及配套設施建設力度。

(三)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高新技術項目進行專項扶持;建立人才引進或合作機制,幫助企業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組織相關科研院所與南疆進行技術對接。落實好有關企業技術研發政策。實行企業管理、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培訓獎補政策,對開展自主培訓的企業,于職工上崗一定時間后給予補貼。相關部門加大管理和技術人才交流培訓力度。對國家級項目和基地實行地方資金配套政策,為林果類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四)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力度

支持南疆特色農產品及加工品標準制修訂,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培育區域品牌。實行產品進入商超、參加展示推介的有關費用補貼政策。由自治區主管部門牽頭策劃,農業部支持協調,積極與宣傳部門溝通,在央視等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開展南疆特色農產品及加工品的公益宣傳推介活動。發動對口援建省份農口力量,建議在南疆四地州對口援疆省省會城市免費建立新疆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及配套設施,在相應地方建立新疆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并積極爭取在其省級電視臺等地方媒體,開展名優產品公益宣傳推介。積極組織電商平臺與企業對接,加強電商業務的培訓和推廣。

上一篇:工程倫理五范文下一篇:時政類的論文題目推薦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