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校師德范文

2023-09-18

高校師德范文第1篇

[關鍵詞]師德;長效機制;創新

國家強盛系于教育,教育興衰系于教師。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有高質量的教育。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教師是關鍵,而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師德建設的好壞決定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也決定著我國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敗。

目前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也應繼續加強。高校教師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分子,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等人才的重任,因此,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創新師德培養方式勢在必行。

一、高校師德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成因

高校教師具有學歷高、知識深等特點,當前高校整體師德狀況還是令人滿意的,高校教師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絕大多數教師能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在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承擔著大量的工作,能夠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耕耘,贏得社會輿論的贊譽、學生和家長的敬重,但不良的師德現象仍然存在,如“肖傳國事件”等。

對我校327名教師和380名學生進行師德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教師問卷中,對我校師德狀況進行總體評價時,有39.8%的人認為很好。有56.9%的人認為一般,有3.4%的認為較差。學生問卷中,認為師德很好占30.6%,認為較好的占53.9%,有15.6%的人認為一般。顯然目前高校師德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問題依然不少,尤其是在教師問卷中有60.3%的人認為一般和較差,學生問卷中認為一般也占15.6%。這表明高校師德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的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讓老師滿意,讓學生滿意,讓社會滿意。筆者把當前高校師德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成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專業素質考核,輕師德修養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師德建設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對學生問卷中,認為在老師的各項素質(政治素質、專業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中,道德素質最重要的人占61.7%,依次是專業素質占32.18%,政治素質4.26%,心理素質1.86%。師德關注的是教師的精神世界和德行修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業務、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導向,導致教師很少參加師德教育活動。在對教師考核中,學校更看重教師專業素質,個別學校為引進急需人才,只重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在職稱評審中,一般只注重其科研、學歷,雖然也有把個人的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方面的內容列入考核范疇,但真正做起來形同虛設,這無形中造成了教師“重業務輕政治”、“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歷輕素質”的傾向。在教師問卷中顯示,作為教師,有62.9%的人認為當教師是其理想的選擇,有27.7%的人是因為教師地位提高、工作穩定選擇教師職業,而有9.5%的人則認為當教師是無奈之舉。作為教師,有65%的人感到很光榮,有29.7%的人有一定光榮感,但不強烈,有5.3%的人認為沒有光榮感。這說明一些教師受社會大環境負面因素的影響,把教師工作僅僅看成是一種普通職業和謀生的手段,沒有職業的認同感和光榮感,沒有把教師職業看作是承擔著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一項事業,更沒有深刻認識到教書育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二)重外在要求。輕道德內省作用

在師德建設中,人們更多研究、關注的是教師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對學校等外部關系中所應有的職業理想、責任、態度等,而很少關注教師個體的內心世界可能產生的沖突、失衡及所應采取的態度、信念、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教師的內心是否失衡,是否和諧,主要反映在教師的教學態度上。這就造成師德只是約束教師行為,督促其自覺為國家、民族、社會、學生的利益而盡職盡責的外在手段,而忽略通過道德內省對教師個體自覺承擔教師職責、踐行教師教書育人、優化教師形象的積極作用。這影響到師德建設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問卷顯示。在教師教學態度方面,有52.2%的人認為教師中有90%以上教學態度認真,有44.1%的人認為教師中有60%以上教學態度認真,但也有3.7%的人認為有30%以下的教師教學態度不認真。這足以引起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三)重道德宣教,缺師德行為準則和細則

長期以來,高校比較習慣通過宣傳那些道德高尚的優秀教師來推進師德建設,這無疑是對的,這些優秀典范為教師職業樹立了一個可以追求、可為榜樣的道德標準。但對普通教師來說,有許多籠統、抽象的道德要求缺乏清晰具體、可以操作的行為準則和細則。師德的普遍提高應該依賴一種良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嚴格細密的規則,沒有統一的行為準則和細則,如何評判師德的高低,在實踐中存在很大困難。

(四)重突擊形式,缺師德的長期培養機制和有效監督

高校師德的培養重在建立長期的培養和監督機制,不斷修正改進培養方法,才能促進師德水平進一步提高。師德培養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就是沒有長期培養機制的必然結果。師德水平提高不是短期就能做得到的,不是上面推動一下,下面重視一下,就能提高的,需要一個長期培養過程和監督機制來保證培養方案的正確執行。許多高校對師德建設的監督主要是職能部門,有的高校還成立專門的師德建設監督小組。對教師師德行為的強化是通過獎懲制度來實施的。但是由于師德監督激勵制度的虛置,獎懲制度的空泛,弱化了師德考評在教師職稱評定、年終考核中的份量,使得師德建設很難有效推進。

二、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創新師德培養方式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當前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我們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國家對高校教師的要求,加強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一)嚴把“入門關”,疏通出口,創新教師招聘工作

加強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最為重要的內容。高校的水平關鍵在師資。嚴把教師“入門關”,長期堅持把德才兼備,尤其是是師德優良的教師招聘到學校。補充到教師隊伍中去。是提高教師師德水平一項重要措施。高校要創新教師的招聘工作,制定招聘制度時一定把師德的考核放在首要突出的位

置,在加強學術水平的同時注重師德的考核,絕不能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切實實行“師德水平一票否決制”,把師德考核落實到實處,把那些熱愛教育、師德水平高且業務水平高的優秀教師招聘進來。另外也要有教師退出機制,注重聘期考核,尤其首聘期考核,把師德水平低、口碑不好的教師要清除出師資隊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師德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校在這方面作了積極探索。分別于2007年修訂了《北京化工大學高層次杰出人才實施辦法(試行)》,2010年出臺了《北京化工大學教師招聘和考核管理辦法(試行)》,注重在招聘和考核教師時對師德的考評。

(二)建立師德培訓及宣傳機制,構建和諧、良好師德建設校園氛圍

沒有機制,不能長久。高校應建立師德培訓、宣傳機制,整合力量,大力營造敬業愛生、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良好氛圍,形成正面導向,以此推動高校的師德建設和校風學風建設。要創新培訓和宣傳策劃,制訂方案,明確培訓和宣傳的切入口、規模、內容、時間跨度,掌握培訓和宣傳的廣度、深度、密度、強度及節奏,讓教師覺得有榜樣可學、有高度可攀、有發展可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和諧、良好師德建設校園氛圍。我校歷來非常重視師德培訓及宣傳機制,分別于1997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出臺了《北京化工大學德育大綱》、《北京化工大學德育大綱實施細則》、《北京化工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北京化工大學學術規范及違規處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從新教工人職開始就加強師德學習,把這些文件還有其他師德材料編輯成冊,即《北京化工大學師德建設手冊》,每位新教工人手一冊。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宣傳我校的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北京市高校青年師德標兵及北京化工大學十大本科生最喜愛教師等優秀教師的事跡,給教師樹立學習的榜樣。所有這些對加強師德建設、構建和諧校園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創新研究師德建設內容,建立科學合理評價和監督機制

要結合時代背景,創新研究師德建設內容,了解高校教師需要什么、缺什么,什么是教師最關心的問題,什么是影響師德水平的關鍵因素。只有研究透了師德在新形勢下的內容,才能建立合理科學評價和監督機制。師德評價體系作為師德建設的導向機制,是師德建設關鍵的一環。首先,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師德規范或師德標準,要從政治思想、敬業精神、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向上的進取精神等方面著手制定規范或標準,盡量使師德基本要求具體化,增強師德建設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與師德標準或規范相適應,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和監督體系,要根據教師的社會責任和職業責任制定獎懲制度。獎懲指標要客觀、公正,使之與師德行為調控結合起來。根據時代背景下教師職業良心而確定的規則,是一種形成正氣必不可少的社會輿論監督氛圍,對師德具有更直接的影響作用。最后,還要給教師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增強教師對學校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一切以教師為本,一切為了教師。

(四)增加投入,提高教師生活待遇,消除教師后顧之憂

教師也是社會人,要生存、要生活、要發展。薪酬待遇雖不是教師選擇學術職業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卻是教師最為關心的內容。在今天的社會大環境下,單純寄托于教師的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是不可取的,反而可能因生活的壓力,加劇教師把學術職業看成是謀生手段的傾向。要求教師堅守道德底線的前提是給教師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師德建設的保障,將學術作為理想的事業而保持“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教師為了生存目的而工作,往往就會缺乏責任感,所以必須千方百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生活待遇,讓廣大教師一心一意把心放在教書育人和科研上。所以,學校必須在教師薪酬上有所創新,在分配上可以采取階段性策略,對于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側重于保障生存需要,以競爭性措施激勵其工作積極性的發揮;對于年長的教師,則應注重高層次需求的滿足,考核政策因人而異,發揮其道德自律的主動性。

(五)關注教師個性心理,注重道德內化,修養良好職業德行

高校要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學校要采取綜合創新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形成良好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克服學術浮躁,查處學術不端行為。道德內化是教師個體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磨煉的過程,是一個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作為教師。僅從理論上學習職業道德,或作為一種強加的外在規范,還遠遠不夠,師德得以落實,關鍵是道德內化。形成對道德本質的認同。并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目標。

(六)領導高度重視,建立師德培養領導組織機制

領導重視是師德建設的重要一環。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隊伍建設中核心內容之一,是保證高校辦學質量和提高育人能力的根本。建立師德培養領導組織機制是師德培養的前提和重要保證。一方面,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把師德建設作為黨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協調全校師德建設的各項工作,明確職能機構的具體責任,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學校的人事、組織、宣傳、工會、教務等部門分工負責、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學校應成立師德建設專門機構,由專人負責師德建設工作,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定期提出學校師德建設的具體目標與措施,為學校提供理論與實際支持。只有領導高度重視,建立師德培養領導組織機制,各部門齊心協力,才能把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抓好、抓實,抓出成效來。

高校師德范文第2篇

【摘

要】師德和藝德是教師的一個標準,要做一個好教師,就應該是師德和藝德都過硬的人。胡總書記對我們教師有四點希望“靜心教書,立足三尺講臺成才;磨練技能,著力提高質量;潛心育人,成為學生良師益友;成就事業,實現人生價值。”德藝雙馨是人民對教師的要求;更是人民對教師的期盼。因此我們要以德修身,立德育人,在師德中見藝德,在藝德中見師德,藝德和師德再通過教學實踐體現出來。

【關鍵詞】師德

藝德

德藝雙磬

塑造途徑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師德藝德水平,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研究制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該《規范》于2011年12月30日由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以教人〔2011〕11號印發?!兑幏丁贩謵蹏胤?、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6個部分,也是德藝雙磬的核心內容。

高校教師承擔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肩負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這就需要高校教師轉變觀念,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師加強自身修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做一名德藝雙磬的高校教師。

一、高校教師應有的師德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提高教師各項素質的動力,是教師形象的突出體現,也是辦好一所學校、取得社會良好評價的重要因素。

(一)身正為范。高校教師應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崇高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前提,學生很多心理問題的形成與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師內部心理狀態的平衡及內部心理活動與外部世界的協調。教師的心理健康應善于自我維護。要經常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自我調適的方法,保持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具有正確的認識觀念和自我意識,熱愛教育事業和教育對象,對教育有執著的追求,樂于奉獻,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始終保持心境愉快,要善于自我調節,做自我情緒的主人。窘境中以幽默方式排解,遇到麻煩時多想高興的事,學會自我安慰,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運用合理有效方法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工作有創造性,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并能迅速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適應教育改革中不斷深化的形勢。工作上始終有成就感,生活中覺得順心如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隨時調整思維認識的偏差,善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要勤于內省,檢查自己的認識是否有偏差,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保持健康的心理還要學會適應,樂于合群,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活動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際交往積極和諧。多參加集體活動,與人交往要以誠相待,多稱贊別人的優點,能夠悅納他人并能自尊自信。面對新環境、新領導、新班級,要很快地融入到新的集體中,樂觀大度,豁達寬容。教師保持了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就是說我們做教師工作的,必須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要以自己的“言”為學生之師,“行”為學生之范,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做名副其實的 人類靈魂工程師。

(二)行正為范。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僅僅當作一種職業,而不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這樣的教師只能是一個“教書匠”,絕對成不了教育專家。愛生,是師德之靈魂。只有具有崇高責任感、事業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師當作畢生的事業的教師,才能窮盡畢生精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律己,能夠使教師具有較好外部形象。作為一個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師要時時處處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乃至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

目前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師德失范熱點現象,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對高校教師一條永恒不變的重要要求。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樹立優良學風教風,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尚。言行雅正,舉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從教,以身作則。自覺抵制有損教師職業聲譽的行為。

二、高校教師應有的藝德

(一)高校教師的藝德首要在教育,即教書育人。做為一名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呢?教書育人是一個整體,不能簡單地把兩者分開。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艷。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新時代,教育成為優先發展的戰略要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傳播者。在教學活動中,黨的教育方針能否貫徹,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能否處于世界先進之列,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科技發展、教育發展,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才能在課堂教學這個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上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二)高校教師藝德的其二表現在治學。

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必須掌握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淵者,深也,博者,廣也。首先對所授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要了如指掌,熟透專深,融會貫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電影、電視、圖書館、計算機網絡、博物館的日益普及,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這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只有做到刻苦學習,鍥而不舍,才能是"銖積寸累,日進有功",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有汩汩而流的源頭活水。

教師治學,既要刻苦,還要嚴謹??炭嗄苁菇處煹闹R深厚而淵博;嚴謹能對知識做到追根求源、沙里淘金,要對知識嚴密謹慎。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是趔與錯誤相伴相爭而前進的,有時謬誤的殘云會遮住真理的光輝,人民教師更應獨具慧眼,用真理的光輝照耀學生的心田,用真正的科學文化知識來培育人才,向學生傳授知識,就是傳授科學真理。

教師刻苦學習,鉆研業務是一個辛苦煩重的工作,需要決心、毅力和方法。學習鉆研業務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它需要教師要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做一個敢于在崎嶇小路上攀登,勇于達到光輝頂點的人。

三、德藝雙磬的途徑

(一)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樂于奉獻。教師要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用感。要認識到,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創新和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還要認識到,教育的發展,關系于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興衰。教師從事的是光輝而神圣的事業,在推進社會進步和提高民族素質的偉大事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應該全身心地投入,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銳意改革,更新教育觀念,為學生的持續發展、為社會發展而努力、自覺、主動工作。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人們的道德觀念及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變化,商品經濟的一些負面效應沖擊著社會、波及到校園的時刻,仍要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獻身精神,甘于清貧,甘于寂寞,愛崗敬業,樂于奉獻。

(二)對學生真誠熱愛,平等相待。在實施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認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有正常的生理需要,渴望理解和尊重。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要尊重學生,因材施教,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和諧寬松的教育氣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動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作出這樣精辟的論述:“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的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與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愛是教育的潤滑劑”,師愛是理智與感情的統一,既體現在尊重學生上,更貫穿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既表現在個別接觸中,更融化在集體教育中;既要愛優秀學生,更要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嚴,是一種更強烈的愛,是一種最大的尊重。如果說,師愛是育人的根本,那么師嚴則是育才的保證。我國古代教育家始終提倡嚴教的,“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正是嚴格要求的真實與照。教師不但是學生學習上的良師,更是學生思想、生活中的益友。

(三)對自己講究修養,以身作則。作為教師,若想嚴于待生,必須嚴于律己,這是一切育才者不可缺少的職業品質。布魯納曾經說過:“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們一言一行南昌航院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只會“言傳”,不會“身教”的老師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把“言傳”和“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德以修己,教以導人。

(四)針對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啟迪學生心靈?,F在的學生究竟有哪些特點?這是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要注重的問題。教書育人的指導思想一定要突出時代性,適應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渠道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采取適合于學生心理特點的措施加以誘導,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點,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針對學生的特點多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把學生吸引到正面來,寓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如經常開展紀律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紀律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遵紀守法的道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修養,立德為本。立德之要,德藝雙磬,作為高校教師,要進一步增強教師的使命感、責任感,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學生,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高校師德范文第3篇

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 是改變目前師德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的需要。為此首先要理解高校教師師德的內涵和要求。

1 對高校教師師德的理解和探討

師德, 是指作為教師應當具備的品德, 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 (活動) 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督處煼ā分杏嘘P師德的第三條說,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 承擔教書育人, 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一個優秀的高校教師, 除了教書更要育人, 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這是教師最應該具備的本質與內涵。因此, 教師的品德修養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對教師崇高人格的敬仰和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 就必須具備高于一般人的價值觀念與操守, 用高尚、美好的人民教師形象去影響、熏陶、感染和激勵年輕一代, 為學生垂范??傊處煴仨毦邆涓呱械膸煹?。

在中華文化中歷來重視個人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修煉放在首位, 追求人格自我完善和超越, “道德”一詞, 不僅是指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調整人們關系的規范, 而且還指個人的思想品質、個人修養達到的境界。那么師德作為教師應該具有的道德, 除了必須達到一般社會大眾水平, 更重要的是具有更高的境界, 教師應向著“內圣外王”的方向一直不懈努力。也許教師除了教書必須育人、在道德上近乎完美的要求, 是對教師的“苛求”, 但既為人師, 就要為人師表, 就要符合教師的神圣職責, 否則就做不得人師。加里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 是最神圣的職業, 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的專門人員?,F在我們不乏授業的人師, 缺乏的是傳道、解惑的人師, 缺乏的是“萬世師表”級的大師, 即能夠由內到外、在思想上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在精神上深刻影響學生的教師。

所以在教師群體中必須具有鮮明的道德修煉意識, 而且這種道德修煉不是僅僅作為教師時才刻意進行、離開教師崗位就丟棄的, 而是作為人一直畢生追求的境界, 就是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做教師, 而不是做了教師之后才去注意修煉, 甚至只是暫時性的裝樣子, 那種“后天”的修煉終究不如一開始就自覺追求的修煉自然天成、始終如一。這樣才能保證教師隊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群體, 成為人們心目中道德的楷模, 成為人們敬佩和學習的對象??傊處煄煹聭摮蔀樯鐣J可的時代精神的代表, 成為思想道德的高峰。以上所述可以說是師德的最高要求, 是教師群體應努力畢生追求的, 但不一定能夠全部實現, 是師德的內化、師德的理想境界。根據我們2007年11~12月對北京大學、哈工大、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8所高校師生抽樣問卷調查, 19%的師生認為高校師德師風總體上是優秀, 61.3%的師生認為總體上是良好, 另有19%的師生認為總體上是一般。這個比例說明:從師德的最高境界來說, 高校教師中還存在著道德人格還不夠高的問題, 雖然大部分能夠達到“良好”道德水平, 但能夠超越、能夠為人師范的“優秀”比例還不夠, 還未能形成鮮明的群體效應, 成為教師隊伍的顯著標志。提起教師人們也許認可他的社會地位、學識和教學水平, 但不一定贊佩他的人格道德, 教師對學生在道德人格方面的影響并不很深刻, 有的甚至還有負面影響。

當然師德還有最低要求, 是教師群體必須做到的, 是教師崗位起碼的職業道德, 是師德的外化, 即教師必須具備的一般師德素質, 即使一個教師沒有內圣的根基, 也要在教師職業崗位上做出符合教師師德規范的育人活動, 客觀上、理智上教育好學生, 也就是上面調查中師德良好部分的最大化, 良好加優秀應該達到100%。這里需要我們采取措施從外部制度、規范、環境、輿論等方面促進師德由一般水平階段向更高階段的發展, 促進師德的內化。因為除了天生的“圣人”, 一般人、一般的教師是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師德的最高境界, 是需要在教師職業生涯中經歷不斷強化道德修養、終身不斷提高師德境界的過程。因此, 從外部著手促進內化, 這是符合客觀實際規律的。

那么高校教師最起碼的師德要求應該有哪些呢?應該區分高校教師不同類型各有側重。狹義上的教師僅指教學科研人員, 但實際上高校育人不僅僅是專任教師的事情, 而且廣義上的教師還包括高校中教育管理人員, 甚至包括后勤服務人員。因此, 我們這里將全部的高校工作人員列入應該加強師德建設的范圍。首先專任教師,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時育人, 首先要教好書, 要精通專業、學高為師, 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學上, 否則學生不認可教師的學術和教學態度, 就更談不上仰慕教師的人格, 教師對學生的精神影響會很微弱。因此,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授業, 是鉆研學術、嚴謹治學、認真授課、誨人不倦, 在此基礎上給學生以精神激勵、思想滲透、人格影響。目前高校教師大部分能夠勝任教學任務, 問卷調查顯示9.7%的學生認為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為優秀, 58.6%認為為良好, 26%的學生認為為一般, 只有4.8%的學生認為較差。但在教學學術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有的教師下了課夾著包就走, 缺乏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有的甚至課堂上隨意發表言論, 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還有的學術行為不端, 學術造假、剽竊他人論文成果, 或占用大量時間精力忙于行政管理事務, 從事非學術性的公關工作, 真正用在研究上的心血少得可憐, 在學術上粗制濫造、拼湊糊弄, 廉價利用研究生的勞動力;學術腐敗日趨擴大腐蝕范圍, 達到猖獗的程度, 這種現象嚴重惡化了學風, 影響教學質量, 敗壞了師德, 扭曲教師的靈魂進而影響學生的成長。目前我國的學術激勵、職稱評定制度等存在一定機制上的缺陷, 導致高校教師急功近利、重科研而輕教學, 使學術腐敗現象愈演愈烈, 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學生輔導員是高校教師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他們是教育管理人員, 同時他們也是德育教師, 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直接,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最能夠體現教師的本質:傳道授業解惑, 而以傳道解惑為主。在輔導員身上體現的應該是高校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如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政治立場堅定;尊重、愛護學生, 為學生服務;傳道授業解惑, 做學生的引路人;愛崗敬業, 甘于奉獻, 任勞任怨;處事公平, 廉潔自律;工作有方法、寬嚴結合;能夠面對各種挑戰, 具有良好的應變處理能力;心理健康, 承壓能力強;具有團隊精神, 實現與各部門的良好協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等。據我們的問卷調查對輔導員應具備的師德素質選擇中, 以上各項幾乎都達到了50%以上, 尤其“尊重、愛護學生, 為學生服務”選項最多, 師生總計達到85.3%, 其次是“處事公平, 廉潔自律”, 達到69.5%。輔導員隊伍應該是高校教師中綜合素質較高的部分, 尤其要在教育、管理、服務中育人,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隨著高校擴招和大學生群體思想心理狀況的日趨多元化復雜化, 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因此, 高校要重視、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吸引優秀人才從事輔導員工作, 適當提高輔導員的待遇, 創造一個有利于輔導員成長的環境, 改變過去那種學校不重視輔導員工作、沒人愿意做輔導員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規范輔導員工作, 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使輔導員認真履行傳道解惑的職責, 對學生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這方面也需要高校認真研究和實踐。

高校機關教育管理人員及后勤服務人員,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日常事務處理及服務。對于大學生來說機關及后勤工作人員也是老師, 在接觸過程中他們的言行代表著學校的文明素質、誠信服務水平。機關工作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也要以老師自居, 也要講師德, 這樣才能實現高校的全員育人。尤其大學生交費上學、后勤服務社會化的背景下, 學生對高校整體的管理、服務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很強, 新時代精神也要求高校教師及工作人員轉變教育觀念, 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對機關及后勤來講更強調服務育人, 在關心愛護學生、為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提供有利的軟件和硬件服務, 創造一個文明、和諧、人格平等的和諧校園環境。因此, 對機關及后勤工作人員要加強制度約束、禮儀規范, 強化服務意識, 改變過去那種管理學生、動輒懲罰違規學生、將懲罰當教育的觀念和做法。

總之, 我國高校教師在整體上能夠履行教師職責, 認真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引導學生專業學習和思想成長, 也不乏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 但在師德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各類教師還存在著部分道德人格、職業道德不高, 自覺修身、能夠為學生垂范的還不夠多, 未形成鮮明的群體效應。

(2) 學術浮躁與腐敗, 缺乏德藝雙馨的大師級人物, 校園內急功近利思想蔓延, 影響高校學風和科研的深入進行, 對教育事業和國家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3) 機關及后勤工作人員服務意識還不夠, 需要轉變觀念, 規范禮儀行為。

2 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一些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 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

(1) 按教師和工作人員各自工作職責特點分別考察, 要求具有最起碼的師德。

首先加強制度建設, 實現師德考核科學化, 制定具體的規范的師德建設規章制度, 這些規章制度一定便于操作。應該從政治思想、業務素質、教書育人、遵紀守法、為人師表等方面進行具體化, 形成一個可供考核的相對量化的指標體系, 科學地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予以考評。專職教師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其他如輔導員隊伍、機關、后勤工作人員也是高校教師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各支隊伍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因此, 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 還應該做好其他幾支專業隊伍的建設, 同樣要進行師德考評, 這樣才能促進高校整體教師隊伍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和作用。

根據專職教師、輔導員和機關、后勤工作人員的工作特點, 考察方面要有針對性。需要考察的共同方面:政治思想堅定,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對專職教師尤其要求:愛崗敬業、嚴謹治學;教書育人、關愛學生;為人師表、以身垂范。輔導員尤其要求:愛崗敬業, 履行工作職責;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處事公平, 廉潔自律;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對機關、后勤工作人員尤其要求: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人師表、作風端正……具體可以建立一套完備的考評體系。

(2) 引導踏實學風教風, 在利益引導如職稱評定制度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探索, 改變急功近利的虛浮作風, 將教師的積極性引到扎實求學、認真授課上面來, 逐步實現教師個人利益與學生利益的完全一致性。

目前, 我國高校職稱評聘工作標準單一, 教師的職稱評定和聘任越來越趨向于論文數量、著作字數、科研成果級別、獲獎項目多少等, 引起了教研泛濫;評審過程中存在關系職稱、感情職稱等人為因素干擾;聘后管理跟不上, 存在終身制??梢娐毞Q評聘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1) 改變現有職稱評審標準。首先在職稱評定中要考慮的因素是教師的師德, 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 對于有違反教育教學紀律, 教學態度和人格品質上有問題的教師, 即使在學識和科研上再優秀, 也不能晉升高一級職稱, 情節嚴重的, 要將其清出教師隊伍。其次, 各高??砂磳嶋H情況將教師分為教學型, 科研型和管理型分別制訂評審標準、有所側重。

(2) 促進職稱評審社會化。評審委員應社會化、專家化, 消除以往評審辦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會化評審職稱的唯一標準是教師的學識、職業道德及業務水平的高低。職稱評審社會化使社會上同專業的教師都站在一個平臺上, 這樣的評審結果會得到所有人的信服。

(3) 強化教師考核, 完善教師職稱聘任制度。高校應成立教師考核領導小組, 積極探索并制定科學、有效、可行的教師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 使教師考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根據各級教師的工作職責及完成情況, 讓所有教師都接受學生、同行和專家的評價, 其中學生的評價尤為重要。這些評價對所有任課教師的聘任起決定性作用, 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聘任, 簽定聘任協議, 不符合條件的可以不聘、緩聘或降級聘任, 每年進行一到兩次考核。職稱評聘工作公平合理就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使所有的教師都能發揮潛力, 善教樂教, 成為師德良好-高尚的優秀教師。

摘要:教師必須具備高于一般人的價值觀念與操守, 具有高尚的師德。但高校師德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過高校師德建設, 應促使教師首先具有最起碼的師德, 在此基礎上向最高境界的師德發展升華。因此, 應針對高校教師的不同隊伍, 采取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要求考察, 是高校師德建設的一條途徑。

關鍵詞:高校,師德,師德建設

參考文獻

[1] Ralph Fessler, Judith C.Christensen[著], 董麗敏, 高耀明, 等[譯].教師職業生涯周期——教師專業發展指導[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5.

[2] 蕭鳴政.人員測評與選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3] 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 蔡亮.用和諧理念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 2007, 4.

[5] 馮亞麗.以人為本加強師德建設[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7, 4.

[6] 馮亞麗, 何華萍, 何穗妍, 等.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路徑分析[J].廣東藥學院學報, 2007, 4.

[7] 吳嵐.試論改進高校“績效考核”的辦法[J].科技咨詢導報, 2007, 26.

[8] 于建民.淺談高校師德建設[J].山東電大學報, 2007, 3.

[9] 黃萍.建立和完善高??冃Ч芾眢w系初探[J].重慶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 8.

高校師德范文第4篇

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全社會尊重教師,廣大教師更應該自尊自勵,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術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全社會的尊重?!边@話指明了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方向。確實,在高等教育中,教師的師德素養關系著高校生存和發展的走向,關系著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關系著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直接決定著未來的國民素質。

一、高等教育師德建設的主體——高校教師

一般來說,大學生無論是在文化知識技能還是思想道德品質方面,都還不夠成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仍處于形成過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動中,高校教師顯然處于較高的指導性的地位。每一節課知識傳授的方式和程度,備課的深度和廣度,課堂組織的導向及進程,作業批改的認真程度,對每一個學生的耐心和關懷程度,為學生排憂解難的態度等等,主要是通過教師工作的自覺自主而體現的。高校教師的勞動在時間上富有特殊的彈性。只有理論課、實訓課、輔導答疑課的時間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勞動時間由個體自由支配。在勞動空間上,高校教師不“坐班”,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甚至家中,都可以成為勞動場所,這一空間自由就使得教師內在動力的培植特別重要。良好師德的形成,受許多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如:教師的個人因素、學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師評價機制、社會環境因素等。盡管影響師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上看,教師本人的學識水平、道德水準、責任感、價值觀、身心修養、團隊精神、人生價值的定位等內在的反應才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凸現師德建設中教師自身的主體性作用,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示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自覺地提升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責任、端正職業態度、提高職業技能、端正職業作風,才能充分體現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高校師德建設應當以高校教師為本,弘揚高校教師的主體地位。在強調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強調奉獻精神的同時,凸現師德建設對教師個人和教師群體的意義和價值,滿足教師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讓每一個高校教師都明白:師生之間是互相映襯的,教師在創造性的教學科研活動中,獲得職業的成就感,獲得人生的意義,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輝煌。讓每一個高校教師都能自覺地積極地完善師德修養,保持師德建設永不衰竭的動力。

二、高等教育師德建設的關鍵——師生關系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趨于穩定,自我評價能力逐步增強,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趨于抽象化,因此,他們對教師已不再僅僅是感情上的依戀,而是從品德、學識、興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沒有良好的職業形象,學生的期待就會落空,這樣就限制了師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離”,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就會受到影響。教師要經常研究學生,體驗他們的感受,不僅聽懂他們的語言,而且理解他們的思想,體會他們利用語言所傳達的感情。

大學實行的是一種相對松散的管理模式,這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獨創性,所以高校教師更應該注重與學生的心靈交流,而不僅是在課堂上完成我說你聽的教學過程。

在有關院校組織學生評價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師”的工作環節中,學生普遍選擇和藹可親、脾氣好;能夠聽取學生的意見、信任鼓勵學生;寬容,能夠理解與關心學生;幽默風趣,有人格魅力;認真負責的教師。這表現出學生渴望與教師建立平等信任、關心理解、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亦師亦友”關系。

高校師生關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動性。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成年人之間的關系,雙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教師對學生付之以熱忱、關懷、負責,學生就會報之以尊重、感謝、認真,反之,如果對學生冷漠、敷衍、鄙視,學生會同樣表現出輕視、厭惡和馬虎。情感的互動將會對教與學的效果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由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認知理解能力,在接收到教師的關愛、尊重和期待后,其中的絕大部分會調動一切潛能,克服困難向期待目標奮進。同樣,學生對教師的良好配合也會對教師的工作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應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嚴格教育和全面要求學生,盡力構建和諧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三、高等教育師德建設的主要途徑——教育教學

教育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徑,教師對待教育教學的態度既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又關系到高校人才的質量。因此,教師必須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的主體對象是人,只有把人的教育作為教學主體,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發揮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和出眾的創造力,實現知識向能力的發展。從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學習信念,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根本職責,教師要出色地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努力學習,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為了在學生眼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睆V博精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熟練出色的專業技能,是為師者最起碼的條件,也是高校教師贏得學生和社會尊重的奧秘。

教育的組織能力是由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這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如職業性的語言表達能力、處理教材內容能力、觀察和研究學生的能力、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操作教學流程的能力等,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既要克服傳統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法體系,建立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目的,以師生共同活動為途徑的新的教學方法體系,又要重視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把學科知識和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四、高校教師必備的倫理素養——關愛學生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大學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立志向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極易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大學生發揮著教育引導作用,既影響一個人的學生時代,又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在建設過程中要多層次地把師德建設與教書育人的實際結合起來,把關愛學生當成自己必備的倫理素養,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學生。

關愛學生是教師最高貴的職業情感。西方現代教育家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笔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當高校教師真正地把關愛大學生當成自己全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的時候,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從而生成有效的教育。

不論教師的教學技能、技巧多么精湛,如果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和體貼,如果學生沒有將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那教師的“教”就只是單向意義的灌輸。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關愛,才能使學生產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形成強烈的進取心,在成長過程中取得較快的進步。能讓學生感受到師愛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從而懂得真誠與合作的價值,并能夠用同樣的情感去對待自己的老師、同學、親人、朋友和他人。

老師態度和藹可親,善于鼓勵和引導,實際言行經常體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和尊重,能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這樣學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愛的雙向交流,也會使師生感情融洽、關系和諧。

著名教育家劉佛年提出:“所謂師德,或者說是教師修養,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態度就是對事業的態度,這是修養中最重要的內容?!睂Υ龑W生的態度與對待事業的態度提升到同樣的高度,這是高尚師德的體現,是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無比熱愛的表現。有了愛,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就會有豐富的靈感和活力,就能夠真正從自己的工作中體驗到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大樂趣。

參考文獻:

張鼎如 張國榮:《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高校師德建設》,《莆田學院學報》2008年2月。

黃少強《新時期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重點的研究》,《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張敏《尊重關愛學生——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5月。

高靜,武漢商業服務學院中文副教授;羅雙燕,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講師。

高校師德范文第5篇

摘要:為掌握高校教師基本師德現狀,對南京市三所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高校師德建設總體情況較好,但還存在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滑坡、價值取向偏差等問題。課題組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途徑:塑造現代大學精神、完善考評激勵機制、以人為本。

關鍵詞:高校師德;職業道德;大學精神;發展性建設

高校師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了解我國師德建設現狀,厘清當前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新途徑,課題組針對教師和學生群體的不同特點,分別制作了《高校師德建設調查問卷(教師卷)》和《高校師德建設調查問卷(學生卷)》,在南京市3所\"211工程”高校(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內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能深入了解師德建設的現狀,并為高校構建科學的師德建設體系提供依據。

一、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法,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200份教師問卷、300份學生問卷),回收率100%。兩份調查問卷均為自編問卷。第一部分是被調查人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對高校師德現狀的調查。課題組采用定性分析和復雜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

接受調查的教師男性62.9%,女性37.1%;從事教育工作5年以下和5—10年的均占22.9%,從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54.2%;中級及中級以下職稱者48.6%,副高及以上職稱者51.4%。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33.3%,女生66.7%;本科一二年級學生67.1%、本科三四年級學生lO.3%,碩士研究生11.5%,博士研究生11.1%。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當前高校師德建設總體情況較好調查問卷對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和職業道德表現進行調研,得出以下結論:

1.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所在學校教師整體素質較高,對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比較滿意。83%的教師和66%的學生認為所在院校教師整體素質較好,77%的教師和75%的學生對所在院校教師的整體道德素質比較滿意。

2.大多數教師能做到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調查顯示,97%的教師能夠遵守學校的各項教學規章制度、93%的教師能認真組織教學、80%的教師對學生有學習以外的困難時愿意伸出援手、86%的教師能課后答疑指導學生學習、86%的教師愿意向學生公開自己的電話、97%的教師能將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課堂、77%的教師關心學生全面發展、60%的教師關心學生心理健康。

3.多數師生能認識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不少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建議措施,排名前三位的建議是:把師德作為評價指標列入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74%)、抓好教學科研環境建設(83%)、引入教師上崗競爭機制(86%)。

總結調查結果,當前高校教師的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教師關注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仍占主導地位,大多數教師能做到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二)高校師德建設中出現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滑坡、價值取向偏差等問題

1.部分教師愛崗敬業精神不夠,職業忠誠度不高。74.3%的被調查者熱愛高校教師職業,其中62%以上具有副高職稱,選擇熱愛本職業的主要理由是教師職業社會評價較高(50%)、工作穩定并有帶薪寒暑假(69%)、喜歡和年輕學生相處(62%)、有機會學習更多知識(46%)。25.7%的被調查者對自己高校教師的身份缺乏認同感,其中80%具有中級及以下職稱,缺乏認同感的原因主要是待遇差而且工資低(56%)、工作任務繁重并且壓力大(44%)、社會地位不高(22%)。

2.部分教師急功近利,過于看重經濟利益。一項對教師從事第二職業態度的調查顯示,48.6%的教師認為教職工從事第二職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持贊成態度;37.1%的人認為教職工從事第二職業會分散教學和科研精力,持反對態度。

3.部分教師師德狀況滑坡。主要表現在對校、院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不關心(68.6%)、對國內外重要時事不關心(37.2%)、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違紀行為不管或不及時處理(22.9%)、不約束個人作風(14.3%)等方面。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場經濟,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形成沖擊。調查顯示,最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形象的三個現象分別是“謀取私利”(62.9%)、“學術造假”(60%)和“工作敷衍”(28.6%)。在當前社會上逐利思潮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喪失了基本的師德,把追逐經濟利益、謀取個人私利當成了主要追求,出現價值取向偏差、政治信仰不堅定等問題,個別教師甚至公然在課堂向學生散布不良言論。在市場經濟浪潮的導引下,有的高校教師把掙錢當作第一要務,熱衷第二職業,不安心本職工作,有的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職稱評定和學術研究中弄虛作假。這些都嚴重損害了教師的公信力。

2.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對教師的引入和評價考核機制對高校師德整體滑坡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調查顯示,在職稱評定系統中越難以勝出的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度越低。高校擴招導致教師隊伍的迅速壯大,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13年),高校教師隊伍中45歲以下和3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分別占教師總數的75.6%和45%,其中絕大部分教師是非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這些青年教師往往缺乏對師德的深刻認識。即使許多高校及時注意到師德建設滑坡的傾向,要求將“德才兼備”作為教師選拔和評價考核的重要依據來加以糾正,但是由于“師德”作為思想道德范疇的內容之一,很難量化,因此實際上,師德在教師的引入和評價體系中還是長期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政策的導向作用既導致教師自身忽視師德建設,也導致管理部門難以建立起對高校師德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

3.高校師德建設過程中人文關懷缺失,高校師德建設發展性模式尚未建立。在調查中,有85.7%的教師認為教師的個人作風也是師德建設的范疇,教師應加強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91%的學生認為教師應模范遵守社會公德,這說明,教育活動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要求。強調高校師德建設,不能忽視教師的物質需要和個人發展的要求。但是,傳統的師德建設往往過于強調教師應弘揚奉獻和犧牲精神,對教師作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

三、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的新途徑

(一)通過塑造現代大學精神來強化高校師德建設

《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1)明確規定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應遵循的六個基本規范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施教者,除了應遵循這些基本規范,還應具有大學教師特有的師德風尚。本課題組研究認為,這種特有的大學師德師風,即是高校教師應具備的現代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在大學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為大學人所認同的價值觀,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的靈魂所在?,F代大學精神的核心包括學術自由、獨立自治、科學人文精神、開拓創新和理性批判等。大學精神與高校教師師德共契共通。一方面,大學精神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要靠大學師生共同努力,但高校教師在大學工作和生活的時間更長,因此,高校教師是比學生更穩定的大學精神建設的主體,是大學精神的建設者、踐行者、承載者和直接體現者。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結果直接關系到大學精神的形成與否。另一方面,大學精神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形成和發揚具有良好的定向與規范、激勵與感染作用。通過塑造充滿科學和人文精神、開拓創新、理性批判的現代大學精神,能夠使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責任觀、學術自由觀、社會責任觀和崇高的學術追求與獨立的學者人格。承載著大學精神的學者的學術追求與思想、治學態度與精神面貌、堅持真理的執著于超越、睿智的言行與灑脫的舉止等,無不對學生產生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這種滲透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的,但其作用效果卻是深遠而持久的。

(二)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建立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管理機制

1.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定和教師聘用制度,重視教師職后教育。嚴把教師人口關,把思想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品質作為必備條件和重要考察內容,保證教師隊伍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比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重視教師入職后的崗位培訓工作,加大對高校新進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新教師崗前培訓絕不能僅限于組織新教師參加一場考試獲得合格證書而已,應當通過入職考試、老教師現身說法、課堂觀摩、案例討論和研討交流等手段切實提高新教師的師德水平。強化學術和學風規范教育,對輔導員、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進行德育教育專題培訓。

2.不斷建立健全各類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師德建設工作評估制度,將高校教師師德評估結果引人教師的評價和考核體系,建立正確導向,為師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高校應制定具體的師德規范,實施教師綜合素質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師的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派出進修和評優評模等的重要依據,師德師風實行“一票否決”制。

3.建立勸誡獎懲制度,對師德不佳的教師及時勸誡,經勸誡不改正的,要進行嚴肅處理,對嚴重失德行為,影響惡劣者,一律撤銷其教師資格,并予以解聘。對師德高尚、業績卓著的德育先進集體、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輔導員和班主任大力進行表彰,并將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結合起來,以達到弘揚正氣、鼓舞斗志的作用。

4.堅持長期教育。在當前的師德建設模式中,常見“師德教育一陣風”的傾向。其實,良好師德的形成和不斷完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高校師德建設要有計劃,從小處著手,從具體處起步,使師德建設真正落在實處,富有實效。

(三)以人為本,探索高校師德發展性建設模式

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社會對教師有很高的道德期望,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表率,還要是社會的楷模。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承載者和傳播者,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致力于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工作和道德的壓力都比較大。加強高校師德建設,不能無視教師的個人發展,應該充分發揮人文關懷精神,探索高校師德的發展性建設模式。

1.把教師工作擺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要關心教師的生活,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為教師教書育人創造更為良好的校園環境。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從制度上確立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這是增強高校教師職業認同感、提高師德建設自覺性的重要保證。

2.轉變觀念,重塑教師精神。長期以來,人們側重于鼓吹和贊頌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卻忽視了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應遵循現代人文關懷精神,鼓勵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獲得“雙贏”,即通過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積極引導大學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師也能獲得個人價值的實現。這就需要全社會和高校在教師的職稱晉升、在職進修和科學研究方面創造良好的條件,鼓勵教師個人價值的充分實現。

3.與時俱進,積極應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對教師師德提出的新要求,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師素質。受全球化沖擊和知識經濟浪潮的影響,現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來越注重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實現需要靠一支具有一定素質條件的教師隊伍支持,因此,高校教師除了要具有傳統意義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如豐富的專業知識、適當的教育技巧和關心學生,還要努力擁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具有時代特征的先進的道德意識,如有效的溝通能力、和諧的師生和同事關系、不斷學習的能力和動力、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專任教師年齡情況[EB/OL].[2014~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82.html.

[2]教育部,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Z].教人[2011]11.

[3]劉亞敏.大學精神探論[J].未來與發展,2000(6):62-65.

[4]郭大成,孫剛成.大學精神是大學素質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56.

[5]蔣偉.高校教師隊伍素質建設現狀及改革對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3-76.

高校師德范文第6篇

[摘要]新時期開展師德教育,對適應社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受教育者成長和師資隊伍培養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結合時代特點、社會發展和教師思想實際,把為人師表、以生為本、改革創新、理想信念、嚴謹治學等八個方面作為新時期師德教育的內涵,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品格。

[關鍵詞]師德教育 必要性 內涵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全國各地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廣大教師普遍認為,總書記的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教師的親切關懷,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講話中提到“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教師道德不同于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行為的基本要求。一名教師如果缺乏高尚的師德,哪怕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再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新時期開展師德教育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師德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教育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培養人來實現的,培養塑造什么樣的人,就形成什么樣的社會。伴隨市場經濟的深入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各種新情況的出現充分說明我們必須要把師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來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從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保證教師隊伍的發展,保證教師事業的發展,保證和諧社會的構建,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證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與中華民族復興。

其次,師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映出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教師不僅授人以技能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肩負精神生產的重任。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要努力建設的是一支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的教師隊伍。教師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執行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者。教師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精神文明的繼續發展。沒有教師辛勤耕耘和無私奉獻,黨的教育方針就不能落到實處;沒有一支政治素質良好、工作作風踏實、專業技能過硬的高校師資隊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

再次,師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成長的需要?!敖逃裏o小事,處處是教育”,“師德無小節、處處是楷?!?,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行為的楷模。他們大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品行、舉止等,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將影響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長。受教育者的許多道德品質都是從小養成的,一個人從小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高超的技能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責任感,自覺抵御消極的教育、文化觀念的侵襲,承載起教育的重責。

最后,師德教育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青年教師在高校教師中的比例逐漸擴大,憑借較高的學歷層次、較新的知識結構以及較強的活力,他們給高校注入了新的血液。這些是青年教師師德的主流是好的,他們對于改善學校教師年齡隊伍、學歷結構和科研力量作出了貢獻。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場功利化影響,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主要表現為政治思想觀淡化、價值觀功利化和職業道德觀虛化,這將嚴重地損壞了青年教師的形象。作為靈魂工程師,教師只有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愛護學生,才能確立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用自己的師德力量感染學生,才能在學生中具有威信,才能引導學生,從而完成“教書育人”的教學宗旨。因此,師德教育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自身發展的追求。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面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現狀,加強師德教育已刻不容緩,我們首先必須理解師德教育的內容,特別是青年教師師德教育的新內涵。高校教師師德教育的內容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集中體現人民教師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學為人師、行為示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師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為人師表,是師德教育的準則。為人師表的基本內涵是指,教師在生活、教學和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與行為都可以成為他人的表率。著名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進一步把它具體化為五方面,言行一致、文明禮貌、語言美、儀表端莊、作風正派。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最起碼的要求,它是社會發展對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也是從師立業的根本前提。李嵐清同志最近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一輩子,它是一種主要的育人手段,具有重大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嚴于律己、誠實正直、言行如一,真正成為學生的楷模和學習的典范。例如,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為人師表是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身為教師應努力按照為人師表的要求,塑造自己的言行,贏得學生、家長、社會的尊敬,進而使教師職業具有較高的職業聲望。

第二,以生為本,是師德教育的核心。以生為本,就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和寬待學生,它是師德教育的核心,也是時代的召喚。熱愛學生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深刻的愛生之情會激發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精力才智,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就如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是他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他的人生格言。尊重學生,就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許多教育家一再強調,教師要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公平能使他們得到均等的強化機會,不能因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同,獲得技能的能力的差異,或按照個人好惡,偏愛某些學生。尊重學生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要寬容,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教師對學生要寬容、豁達,用心去喚醒那些缺少天賦、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是犯了錯誤的學生的上進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清除自卑感,排除他們的煩惱和悲傷,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用熱情和溫暖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寬容并不等于放縱,“愛在細微中,嚴在當嚴處”,這個

“嚴”并非就是嚴厲、冷漠,而是指教師嚴肅執教、嚴格管理、嚴中有情,公平、一致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現代西方社會有許多規范教師行為的要求,他們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能因為強調知識和學習的重要性,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對學生要和藹,不管學生有何種出格表現,教師只可向學校部門反映,絕不可對學生進行言語上的侮辱和身體上的傷害,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

第三,改革創新,是師德教育的理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構建創新教育理念,不斷吸納最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使自己盡快具備多元的、合理的知識結構,學會改革思路,提高自身創造力,敢于在本學科領域開拓創新,對那些思想活躍,敢于突破常規,敢于開拓創新的教師應積極肯定。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在于提高自身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當以探索和創新的態度,幫助學生成為知識的積極追求者,使學生最終成為一個在學習上不依賴于他人、具有獨立性的人,表現在教學上就是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第四,理想信念,是師德教育的支柱。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如果沒有了這個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了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鄧小平同志曾經告誡全黨說:“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苯處煴仨毚_立正確的價值信念和高尚的教育理想,增強傳播先進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但是,隨著社會的激烈轉型,教師的理想目標、信念追求面臨著空前挑戰,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面及其社會公眾理想信念的消極影響已挺進學校,少數教師受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出現了價值觀錯誤、價值取向偏激、理想信念淡漠的傾向,失去了精神支柱。這種傾向已不僅表現在教書育人的觀念淡化、責任感下降等方面,甚至還直接地表現在對學生錯誤的價值觀教育導向上。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產生很大的沖擊和影響。

沒有精神家園的人生是蒼白的,是軟弱無力的,確立正確價值觀以構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園是師德教育的支柱。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有四個環節,包括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形勢政策的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大學的教師應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學會用唯物主義的、辯證的和歷史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問題,看社會發展,進而教育學生。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方永剛教授帶著深厚的感情和真誠的信仰,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侵蝕,同時將理想信念落到實際行動中,立足本職,做好每一件具體的事,為實現黨和國家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奮斗。

第五,嚴謹治學,是師德教育的任務。嚴謹治學,是指教師認真完成教學任務,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教學,以認真嚴謹的態度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研究。對于學生,教師所給予的都是新知識,對知識的第一印象會給學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教授內容必須準確科學。明代思想家黃宗羲曾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知識的更新,傳授知識的教師就必須認真鉆研業務,提高業務能力,就必須在嚴謹刻苦上下功夫。如果一個教師的治學態度嚴謹,具有淵博的學識,那也就會像磁石一樣吸引大批的學生,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受到學生的愛戴。

第六,傳統美德,師德教育的源泉。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規范體系的中心,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生存和發展之根。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社會的進步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完成,有賴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也有賴于優秀的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當代2,3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會議結束時發表了一個宣言。指出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東方文化經過重新鍛煉,必將煥發青春,鑒照今天與未來。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它屬于過去,也會照耀未來。江澤民也說過,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我們中華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優秀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加強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必定要從傳統美德中汲取基本的精神。

第七,公民道德,是師德教育的底線。公民道德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都要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作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體現,也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礎。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主張,師德教育首先應從公民道德談起,應著眼于社會良序生活的建構。首先,公德教育符合當前師德的實際情況,也契合一般教師的道德心理?!敖處熞彩侨恕?,他也要生存、發展、消費和娛樂,在道德上可以要求他做一個優秀公民,但不能苛求他做一個輕利寡欲、無私犧牲的“圣人”。其次,也是學校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而教育學生做合格公民,教師首先就必須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例如美國,雖然政府只是間接管理、指導調控,但為了能培養“有特色的美國人”,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公民道德教育,盡管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內容和方法各有差異,但也都有相同的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培養國家精神。

第八,規章制度,是師德教育的保障。道德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它主要依靠的社會輿論和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它本質上并沒有外在的強制力量,相對于道德教育的自律,規章制度則更具有強制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如果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師德教育將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規章制度包括以下幾個層次,一是國家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二是政策;三是高校的有關管理規章,屬于內部管理制度,具有內部約束力;四是教師行業協會的章程、公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五是教師與學校的聘任合同等,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

教師首先要圍繞《教師法》《高等教育法》接受法制教育,了解掌握相關政策,加強自身師德教育的規范性與自覺性;同時,要學習基本制度,例如培訓制度、激勵制度、監督制度、評價制度等,從而在師德方面不斷提高,適應學先進、爭先進的競爭氛圍,優化教師隊伍。比如,美國教育協會先后制定美國人事和指導協會的《倫理規范》,美國心理學(NpA)的《心理學家倫理規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制定《美國教授職業倫理準則聲明》。教師職業道德的制度化、規范化,確保了師德建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強了師德建設的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在加強和改進師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時代特點、社會發展和教師思想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師德培養應貫穿于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使教師能適應新時代、保持新優勢、扮演新角色、擔負新使命。

參考文獻

[1]彭斌,龍顯成,高校青年教師師德現狀及師德教育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1)。

[2]李春玲,敬業是師德教育的主題[J],思想教育研究,2004(7)。

[3]盧品慕,淺論新時期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教育[J],桂海論叢,2005(6)。

[4]彭亞青,周振軍,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6(1)。

上一篇:個人年度安全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腦血栓康復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