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

2023-09-23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糖尿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3], 冠心病診斷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絞痛命名及診斷標準[4]。

1.1.2 中醫診斷標準。

符合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糖尿病氣陰兩虛證, 主癥:咽中干燥, 倦怠乏力;次癥:多食易饑, 口渴喜飲, 氣短懶言, 五心煩熱, 心悸失眠, 尿赤便秘。加上冠心病心血瘀阻證:胸部刺痛、絞痛, 固定不移, 痛引肩背或臂內側, 胸悶, 心悸不寧, 唇舌紫黯, 脈細澀, 具有胸痛、胸悶主證之一, 其他癥狀具有2項及舌脈者, 即可診斷。

1.2 一般資料

選擇符合診斷標準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住院患者72例, 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 男14例, 女22例;年齡49~71歲, 平均 (59.5±8.96) 歲;病程5~21年, 平均 (3.93±2.85) 年。對照組36例, 男11例, 女25例;年齡51~73歲, 平均 (57.62±8.76) 歲;病程3~23歲, 平均 (3.23±2.85) 年。兩組病例均無重度高血壓、心肌梗死和肝腎功能不全等并發癥及冠心病家族史。兩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以中藥滋陰活血方。藥物組成:生地黃、熟地黃、黃芪、山茱萸、丹參和墨旱蓮等。制備方法:上述藥物按比例凈選、干燥, 粉碎成細末過篩, 機制為丸, 裝塑料袋密封, 每袋6 g, 每日3次, 飯后服用。

1.3.2 對照組。

復方丹參滴丸 (天津天士力制藥有限公司) 每次10粒, 每日3次, 飯后服用。

1.3.3 療程及其他。

兩組患者均進行系統的飲食運動治療, 并配合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治療, 嚴格控制血糖, 將空腹血糖控制在4.0~7.0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4.0~10.0 mmol/L。同時口服長效消心痛20 mg, 每日2次, 在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 (記錄用量) , 伴高血壓病者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 (ACEI) 。兩組服藥期間均停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制劑、降脂藥及同類中藥。觀察4周后統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每日心絞痛胸悶發作次數、程度和持續時間, 硝酸甘油用量及血壓、心率、舌象和脈象等體征變化;記錄治療前后血糖、血脂、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凝集率 (PAR) 、肝功能、腎功能和心電圖ST-T的變化及用藥期間的反應, 血、尿常規及必要時做心臟超聲檢查。

1.5 療效標準

1.5.1 糖尿病血糖控制指標。

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4.4~6.6 mmol/L, 餐后血糖4.4~8.0 mmol/L;一般水平:空腹血糖≤7.8 mmol/L, 餐后2 h血糖≤10.0 mmol/L;血糖控制較差:空腹血糖>7.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1.5.2 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指導原則[5]。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以上, 靜息心電圖正常, 主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 次要癥狀明顯減輕;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80%, 靜息心電圖ST段回升≥0.5 mV, 主要癥狀好轉, 次要癥狀明顯減輕;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 靜息心電圖無改善, 主要癥狀無變化, 次要癥狀有或無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1.5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由表1可見, 兩組血糖控制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 兩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 兩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比較

由表3可見, 治療組治療前后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和紅細胞比積均明顯下降 (P<0.05) , 對照組只明顯降低了全血黏度和纖維蛋白原 (P<0.05) , 其他指標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

由表4可見, 治療組治療前后TC、TG、LDL-C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mmol

3 討論

從流行病學調查看, 冠心病多發生在40歲以后, 以50~60歲為高峰期, 以中老年人為多, 此時處在人之腎氣漸虛、氣血衰少之時, 這在體質上有其特定因素, “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 起居衰矣”。年過半百, 腎氣漸衰, 腎陰虧乏則不能濡養五臟之陰, 可引起心肌內耗, 心陰虧虛, 又可使氣血運行不暢, 導致血淤、心脈淤阻, 發生胸痹。而消渴陰虛貫徹始終, 初期燥熱傷陰, 灼傷心肺之陰, 心陰受損, 日久陰損氣耗而致氣陰兩虛;陰虛則血液濃稠, 脈道失于滑利潤澤, 血流滯澀, 痹陰心脈, 而在消渴病的基礎上并發胸痹。因此,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病機為陰虛血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發展演變過程, 初起雖陰虧陽虛各異, 久則勢必陽損及陰, 最終見心腎俱虛, 陰虛胸痹。因此, 重視辨證, 注重調整機體功能, “扶正祛邪”, 提出“滋陰活血, 補益肝腎”這一整體治療法則, 是振奮機能、滋養心血、鼓動血行與消除病因相結合的治療措施。

基于上述認識, 針對以往對中藥研究多側重于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上[6], 陰虛血淤型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療目前研究較少, 因此, 我們改變了以往的以活血化淤為主的立論方式, 針對陰血虧虛、心脈痹阻病機進行立論組方, 采用滋陰活血法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藥方中以丹參、黃芪、熟地黃為君, 即在活血化淤基礎上加用黃芪、熟地黃、生地黃、山茱萸和墨旱蓮等, 諸藥配伍, 共奏滋補肝腎和活血化淤之功。

此方以滋陰活血為治則, 活血之品多燥易傷陰液, 加重陰虛;滋陰之藥多滋膩, 易阻氣機, 加重血淤, 益氣、滋陰和活血三法合用, 相得益彰, 行氣不傷正, 補而不滋膩, 謹守病機靈活施治, 可有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 改善微循環, 在降糖、降脂等方面亦有明顯效果, 從而達到預防和減輕并發癥, 提高遠期療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Heinig RE.The patien with dibetes:preveing cardiovascuar complications[J].Clin Cardiol, 2006, 29 (l10) :13-20.

[2]Morrish NJ, Wang SL, Stevens LK, et al.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HO Multinational Study of 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J].Diabetologia, 2001, 44 (l2) :14-21.

[3]錢榮立.糖尿病臨床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0:7-11.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4.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41.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2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該院收治的71例ICU危重并發高血糖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隨機血糖指標≥11.1 mmol/L、空腹血糖指標≥6.9 mmol/L?;颊吣信壤?3:28,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58.57±5.96)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8.65±3.24)個月;臨床表現:無法進食者18例、應激性潰瘍15例、吞咽困難27例、交感神經興奮過度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胰島素注射以穩定血糖指標,胰島素劑量在2~4 IU/h之間,同時根據患者具體體征情況給予適量調整,治療時間為7 d,治療后進行血糖指標測定及療判定。

1.3 統計方法

數據均以SPSS 20.0的統計軟件分析,計數用例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通過胰島素治療,血糖有效控制者53(74.65%)例,其預后死亡率1.89%(1/53);無效控制者18(25.35%)例,死亡率16.67%(3/18);有效控制組MODS死亡率顯著低于無效控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有效及無效控制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有效控制組低血糖、感染及MODS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66%,顯著低于無效控制組的2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組間比較,*P<0.05。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方式也發生較大改變,生活質量的提高導致高血糖疾病人數逐年遞增,為臨床醫療救治帶來了較大壓力。尤其在ICU危重癥患者群體中其高血糖發病率較一般患者發病率更高,危重患者一旦出現高血糖情況,易導致其各組織器官損傷,增加缺血性心臟心肌疾病壞死面積,從而增加ICU患者死亡率或誘發較多并發癥[2]。對此,需及時采取積極有效控制血糖指標治療方法,以穩定患者血糖,延緩病情發展及死亡進程。為此,該現就回顧性分析該院在2014年11月—2016年3月以注射胰島素的方式對71例ICU重癥患者進行血糖控制取得的療效,旨在為臨床ICU重癥患者治療呢效果探究提供有效循證依據。

該中,通過分析患者血糖控制后取得的療效,其有效控制血糖人數為53例,控制率為74.65%,預后死亡率為1.89%;無效控制者18例,控制率25.35%,死亡率16.67%;經比較,血糖有效控制率、死亡率均低于無效控制組。分析其原因為高血糖的發生是由于患者體內胰島素出現功能障礙,致使其分泌胰島素能力下降,進而在患者汲取糖分后無法完全、有效地分解血液中糖分,使其糖分逐漸增加,一定程度后則影響患者各組織機能運轉,對此,臨床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則是為患者增加胰島素含量,使其進入人體后通過血液循環,對機體內血糖進行有效分解,以此降低患者血糖,減輕其機體組織損傷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3,4]。此外,患者血糖指標的大幅度波動可激發炎癥,使其釋放大量炎癥因子,以破壞血腦屏障,導致腦水腫,造成腦神經細胞的凋亡,極易誘發祥光腦血管疾病,因此需及時采用胰島素治療,通過分解血糖含量以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5]。研究中,通過比較血糖控制有效組與無效組并發癥情況,有效組以并發癥率5.66%顯著低于無效組的27.78%,由此證實血糖的有效控制可以減少患者并發癥,提高其生命安全。當然,在注射胰島素中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適量藥劑,以減少低血糖發生率。受例數限制和外界因素影響,該研究尚未對患者在治療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作詳細分析,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綜上所述,及時對ICU危重并發高血糖患者采取積極有效控制,可以通過穩定患者血糖指標,減少患者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更好地促進ICU重癥患者早日康復。

摘要:目的 分析ICU危重患者并發高血糖的積極控制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1例ICU危重并發高血糖患者臨床資料,給予所有患者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觀察其臨床控制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治療后血糖有效控制率為74.65%,死亡率1.89%;無效控制率25.35%,死亡率16.67%;有效控制組血糖控制率高于無效控制組,其死亡率低于無效控制組(P<0.05);有效控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66%,顯著低于無效控制組的27.78%(P<0.05)。結論 及時對并發高血糖的ICU危重患者采取積極有效地血糖控制治療可以提高患者治療效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因此臨床需高度重視患者血糖指標變化并及時控制。

關鍵詞:ICU,高血糖,療效

參考文獻

[1] 賀彩玲.危重患者強化胰島素治療血糖監測間隔時間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6):690-691.

[2] 梁福攸,葉文華,梁偉燦,等.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聯合胰島素泵治療[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3):3793-3794.

[3] 龔建玲.血糖水平波動對ICU危重癥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4,21(19):3-4.

[4] 單亮,王彌,王志宏,等.神經危重患者的血糖管理[J].臨床內科雜志,2014,31(3):212-214.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3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于2011 年5 月—2013 年6 月所接收ICU危重癥患者80 例作為該調查對象, 行不同臨床措施護理, 干預組患者40 例, 男性、女性患者分別21例、19 例, 年齡段30~75 歲, 平均 (50.3±1.3) 歲;其中, 心力衰竭患者10 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 例, 多發傷患者8 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 例; 常規組患者40例, 男性、女性患者分別24 例、16 例, 年齡段31~78 歲, 平均 (50.5±1.5) 歲;其中, 心力衰竭患者12 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9 例, 多發傷患者7 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2例。80 例患者進入ICU期間均為清醒狀態, 且其年齡段、病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可比較。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行臨床基礎性護理, 如:觀察患者病情, 發現不良現象后及時處理; 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適當給藥, 并叮囑其禁止出現隨意更改藥物劑量現象。 干預組患者行臨床綜合護理干預, 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健康教育由于ICU患者病情相對嚴重, 再加上該病房處于完全性的封閉狀態, 患者長時間和冰冷的機器、導管等接觸, 沒有家人的陪伴, 極易產生緊張、恐懼等負性情緒, 間接誘發ICU綜合征。 因而, 臨床針對每一位入院的患者, 均需耐心講解醫院環境, 講解疾病治療過程和效果, 以消除不良心理[2]。

1.2.2心理護理患者進入ICU病房后易出現恐懼心理, 擔心自己生命就此終結, 不利于后續治療。在這種情況下, 護理人員首先需為患者營造良好、安靜的舒適環境, 讓患者產生家庭的感覺, 從而積極接受臨床治療;利用日常時間多和患者交流, 獲得其充分信任, 以減輕負性情緒, 促使正確認識自身疾病[3];盡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臨床生理和心理需求, 耐心講解病房相關設施的使用過程和效果, 使患者充分認識到ICU病房的臨床價值。臨床針對性格內向、相對膽小的患者來說, 護理人員需告知家屬探視期間鼓勵患者積極配合疾病治療, 給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支持;針對情緒煩躁不安的患者, 護理人員需及時滿足其需求, 解除不適現象, 以緩解不良心理, 加快康復進度。同時, 臨床護理操作過程中, 護理人員還需借助溫和的語言多贊美、表揚患者, 以緩解ICU病房相對緊張的氣氛, 使患者心情開朗。

1.2.3睡眠護理護理人員需盡量減少夜間的相關治療和護理, 以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若情況緊急需夜間治療, 應做到輕拿、輕放, 以免影響其他患者休息。

1.2.4 隱私保護臨床護理操作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盡最大限度的保護患者隱私, 如:導尿、擦拭身體期間, 應盡量遮擋患者私處。 此外, 加強衛生護理, 每天按時清潔患者口腔、身體等, 預防壓瘡等病癥;若存在由于疼痛所導致的情緒過于激動現象, 護理人員可在醫師叮囑下適當行鎮痛、安神處理。

1.2.5 皮膚護理ICU危重癥患者由于自身營養現狀、臥位、會陰潮濕等因素的影響, 易出現各種皮膚病癥, 降低生活質量。 因而, 護理人員應加強患者皮膚護理。如:臨床ICU室進入前期全面評估患者皮膚情況, 并根據其情況詳細填寫壓瘡預報單, 耐心向患者講解皮膚問題, 以獲得患者的充分配合[4];其次, 加強患者營養。日常根據患者營養現狀適當補充營養物, 以提高抵抗力, 糾正低蛋白血癥引發的全身性水腫病癥;最后, 保持皮膚干燥度。 每天幫助患者擦拭身體, 并于浴后涂抹潤膚露或爽膚粉。 針對導尿管留置患者來說, 若存在溢尿現象, 需及時查找出現原因, 以便借助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 保持皮膚干燥度。 若患者伴有失禁、腹瀉現象, 可于便后借助溫水擦拭肛周, 再涂抹氧化鋅油藥物保護肛周皮膚[5]。 另外, 臨床針對氣管切開患者來說, 需確保其面部、頸部清潔度, 及時將口腔殘留分泌物清理干凈, 按時更換系帶。 頸部后方皮膚可鋪墊無菌紗布, 借助系帶綁扎, 但此系帶綁扎過程中需確保系帶松緊度適宜, 一般以可容納兩個手指為主, 過松則會導致導管脫出;密切觀察患者氣管切開部位皮膚是否存在紅腫、淤血等現狀, 若發現存在感染癥狀, 除行抗生素治療外, 還需涂抹紅霉素軟膏等藥物, 進而預防全身性炎癥。

1.2.6 呼吸道護理臨床針對行手術療法的ICU危重癥患者來說, 若術后處于清醒狀態, 且不存在呼吸系統等并發癥, 護理人員需行講解性的護理干預, 即:護理人員講解相關內容, 患者接受其指導。 如: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臨床呼吸道護理的重要性, 幫助患者拍打背部, 教會咳嗽、排痰的方法。 同時, 根據患者痰液粘稠行霧化吸入治療。 若臨床術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 并伴有不同程度呼吸衰竭癥狀, 護理人員則需進行被動性的護理干預:每2~3 h幫助患者翻身一次, 以免分泌物進入呼吸道引發窒息[7];借助吸痰管將患者痰液吸出, 此過程需確保動作輕柔, 以免損傷呼吸道。 當然, 臨床吸痰處理前期需確?;颊叱浞治? 時間在15 s以內。

1.3 評估項目

患者臨床護理結束后評估其疾病效果及臨床護理滿意效果, 疾病效果:臨床疾病癥狀消退, 相應檢查結果恢復正常說明疾病得以控制;臨床疾病癥狀減少, 相應檢查結果逐漸恢復說明疾病得以好轉;疾病癥狀、相應檢查結果和預前相同說明疾病治療無效。 護理效果:患者臨床預后發放護理滿意調查表, 讓患者自行填寫后回收統計, 若總分在90 分以上說明對臨床護理滿意, 若總分在60 分以上說明對臨床護理基本滿意, 若總分在60 分以下則說明對臨床護理不滿意。

1.4 統計方法

借助SPSS18.0 軟件對該研究相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利用 (%) 對結果中相關計數資料進行表示, 計數資料進行 χ2檢驗, 若結果顯示P<0.05, 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效果評估

該調查結果表明, 干預組患者疾病控制27 例, 好轉10 例, 無效3 例, 疾病好轉率為92.5% ; 常規組患者疾病控制16 例, 好轉14 例, 無效10 例, 疾病好轉率為75.0%, 兩組ICU危重癥患者疾病好轉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501, P=0.034) 。

2.2 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評估

該調查結果表明, 干預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31例, 基本滿意8 例, 不滿意1 例, 臨床護理滿意率為97.5%;常規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21 例, 基本滿意10 例, 不滿意9 例, 臨床護理滿意率為77.5%, 兩組ICU危重癥患者臨床護理滿意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 . 314 , P =0.007) 。

3 討論

臨床資料顯示[8], ICU綜合征發病因素相對較多, 如: (1) 患者因素。 患者年齡、病情等均會誘發ICU綜合征; (2) 疾病因素。 病發心臟病、冠心病等患者ICU綜合征發生率相對較高, 且隨著病情的加劇, 該綜合征病發率也就越高; (3) 環境因素。 強烈的噪音刺激會影響患者交感神經, 致使其出現血壓指標升高、 心率加快的現象, 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焦躁、煩躁等不良心理, 最終誘發ICU綜合征; (4) 心理因素。 由于ICU危重癥患者需長時間處于ICU病房中, 氣氛相對嚴肅, 缺乏和家人、醫護人員的交流, 致使患者出現孤獨、恐懼等負性情緒, 間接提高ICU綜合征病發率; (5) 藥物因素。 患者臨床治療中所使用的鎮靜、 麻醉等藥物均會產生相對明顯的精神毒性, 影響患者腦功能, 增加ICU綜合征發生率。因而, 臨床針對此類患者需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 以提高生活質量, 加快康復進度[9]。

該調查結果表明:臨床干預組患者經由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實施后疾病好轉率92.5%、護理滿意率均優于基礎性護理組75.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說明:臨床給予ICU危重癥患者健康教育、心理指導等護理措施, 可緩解不良心理, 提高疾病知識了解率;于臨床睡眠護理、營養支持等過程中行皮膚護理、呼吸道護理干預, 可有效預防臨床并發癥, 提高生活質量, 和黃媛媛等[10]報告疾病有效率的91.7%等同。

綜上所述, 臨床針對ICU危重癥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可提高疾病好轉率, 減輕臨床疼痛度, 值得應用。

摘要:目的 觀察ICU危重癥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于2011年5月—2013年6月所接收ICU危重癥患者80例作為該調查對象, 隨機分成兩組后行不同臨床措施護理, 干預組40例行綜合性護理干預, 常規組40例行基礎護理。評定臨床效果。結果 干預組患者臨床好轉率92.5%、護理滿意率97.5%和常規組 (好轉率75.0%、護理滿意率77.5%) 相比, 臨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臨床針對ICU危重癥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可提高疾病好轉率, 減輕臨床疼痛度, 值得應用。

關鍵詞:ICU危重癥,綜合護理干預,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晴.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在ICU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 (30) :91-92.

[2]Zhou Lu, Wang Ling, Chen Yinjiao.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y[J].Contemporary medical essays, 2014, 14 (20) :104.

[3]陳曉翠, 曾登芬, 何海燕, 等.ICU危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及其管理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 2014, 14 (4) :254-255.

[4]齊穎, 張萍, 徐艷, 等.ICU危重癥患者的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西部醫學, 2011, 23 (3) :572-574.

[5]何蕾, 陳連芳, 侯麗, 等.舒適護理在ICU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 (8) :1327-1328.

[6]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Zhang Zhuo.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study[J].forefront of medicine, 2014, 20 (9) :284-284.

[7]Fan Xiaoming, Yang Min.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ized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in 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forefront of[J].medicine, 2015, 26 (20) :255-256.

[8]Yu Xiaoqin.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J].of modern medicine, 2011, 27 (21) :3273-3276.

[9]Chen Guoyan.Research on effect of[J].medical frontiers of comfortable nursing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in, 2013, 16 (9) :193-194.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4篇

關鍵詞:ICU危重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 (ICU) 危重癥患者常常合并多種疾病, 且死亡率非常高, 而上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癥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它是指屈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 以嘔血、腹痛、便血、黑血和休克為主要特征, 常見的原因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消化性潰瘍、門脈高壓、急性胃黏膜損害和胃癌等[1]。為探討治療ICU危重癥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及臨床療效, 現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該院收治的ICU危重癥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方法和診治療效, 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在該院收治的ICU危重癥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96例, 其中男60例, 女36例, 年齡在46~78歲之間, 平均年齡64歲。主要臨床表現為嘔血、腹痛、黑便、便血, 且伴有嘔吐咖啡樣物。其原發病:腦梗死患者36例, 腦出血患者27例, 呼吸衰竭患者21例, 多發傷患者6例, 心肌梗死患者6例?;颊咧熬鶡o消化道出血病史。

1.2 治療方法

在控制原發病情的基礎上, 抵抗感染要使用有效抗生素, 同時進行營養支持的治療, 以達到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預防其它并發癥的發生, 再用5%的碳酸氫鈉10~30 mL再加3倍的生理鹽水稀釋后洗胃數次, 直到把胃液清洗干凈為止, 然后向胃內注入雷尼替丁, 保留3~4 h。有嚴重腹脹和腸鳴音消失者, 進行鉀和糾酸的補充, 同時靜脈滴注入酚妥拉明0.5~1.0 mg/ (kg·次) 。持續3~5 d[2]。

1.3 療效判斷

12 h內病情有所緩解, 胃腸基本不再出現, 患者體征較之前有很大改善, 為顯效;24 h內患者的癥狀有所改善, 胃腸停止出血, 患者體征較之前有所改善, 為有效;24 h內各種癥狀無明顯改善, 為無效。

2 結果

96例患者經過治療, 顯效69例, 有效22例, 無效5例, 總顯效率71.9%, 總有效率94.8%, 無效5例患者均因搶救無效死亡。

3 討論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ICU危重癥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因為危重癥患者的基礎疾病較多, 且年齡偏大, 大多器官功能不全, 因而容易引發上消化道出血, 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結合臨床資料分析, 危重癥患者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1) 深部真菌感染。進行腸道手術的患者由于長期禁食, 導致腸道細菌移位, 并且加之器官切開和深靜脈的導管滯留, 真菌很容易侵入器官,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進而導致消化道黏膜出血、水腫。 (2) 應激性潰瘍的發生?;颊哂捎谑苁中g和嚴重感染的侵入, 導致胃粘膜血管收縮進而缺血, 黏膜屏障受損至H+殘留, 從而導致應激性潰瘍, 臨床上就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 (3)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使用。這類抗生素的使用會干擾維生素的代謝引起低凝血酶原癥, 同時易導致二重感染, 也會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4) 危重癥患者易合并嚴重的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 從而導致血管的內皮細胞損傷, 進而釋放大量的組織因子進入血液, 導致DIC的發生, 嚴重者臨床也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3]。因而對于危重癥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預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 對于腸道術后的患者, 根據病情及早進食, 防止腸道細菌移位并發真菌感染;第二, 對于術后的危重癥患者及早的使用制酸劑, 保護胃黏膜屏障;第三, 對需要長期禁食的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同時加用維生素K, 對上消化道的出現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第四, 對于合并復雜感染的患者, 應注意血小板和凝血3項的檢測, 以便可以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為治愈贏得最佳時機。

經臨床經驗表明, 凡危重癥患者胃內出現了鮮紅色的胃液或出現大量咖啡色的嘔吐物、便血, 基本可以初步判斷為上消化道出血, 這些危重癥患者胃部容易出現黏膜屏障破損, 而引起急性胃出血。危重癥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常常發生并且嚴重或惡化, 嚴重缺氧、窒息的情況常發生, 還會伴有急性腦水腫、呼吸衰竭、循環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該組治療無效死亡的5例中, 均為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5]。

因此應該及時發現及時搶救ICU危重癥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使患者胃液的pH值提高, 從而使pH值達到安全水平, 防止消化道大出血使病情加重, 搶救的難度增加。同時隨著不斷發展的醫療科技, 新的針對危重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方法不斷出現, 如生長抑制類藥物的介入治療, 均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為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增添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并對進一步控制該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祝斌.危重癥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66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 (24) :28-29.

[2]楊忠東.危重癥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5) :100-101.

[3]馬英霞, 林青.危重癥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20例臨床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0, 27 (4) :457-458.

[4]Chen T, Masson CL, Sorensen JL, et al.Residential treatment modifications:adjunctive services to accommodate clients on methadon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09, 35 (2) :91-94.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5篇

從現代定義學上出發,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指內外科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3天后發生的肺部與呼吸道感染,它是內外科急性患者常見嚴重并發癥[1]。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呼吸機相關肺炎病死率可高達40%左右,并且并發癥多,多為器官衰竭而死。比如法國學者法共恩對625名機械通氣患者應用痰液診斷肺炎發現醫院獲得性肺炎患病率為9%左右,社區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為10%左右[2]。同時經過嚴格的多因素統計學分析表明,進行機械通氣時間越長,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病率越高,具體為:機械通氣每增加一天,其發生機械通氣的危險性增加2%[3]。同時不同醫院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病死率為50%,相差無統計學意義。在危險因素方面,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的相關因素有多種多樣,國內有研究報道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患者自身狀況,疾病歷史,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痰狀態,機械通氣狀況,應用抗生素狀況等[4]。

1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流行病學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當前一種典型的醫院獲得性肺炎,表述上就表明其發生與機械通氣密切相關,是機械通氣中常見的并發癥,預后差[5]。相關研究報道其病死率可高達40.0%左右。因此呼吸機相關肺炎引起了醫務工作者的廣泛重視[6]。在流行病學上,在接受機械通氣的危重患者中,肺炎的患病率明顯升高,約為未行機械通氣患者的5倍以上,其發病率根據患者群體等的不同可達25%左右[7]。某些特定的病原菌如銅綠假單菌、鮑曼鮑曼不動桿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機相關肺炎尤其容易致死。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占主要地位[8]。

2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細菌耐藥性

在細菌耐藥性方法,革蘭氏陰性桿菌耐藥率高,且大多數為多重耐藥,對頭孢噻肟、頭孢曲松、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臨床廣泛應用的抗菌藥物存在較高的耐藥率。

3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

(1)內源性因素。年齡及基礎疾病。老齡患者易患呼吸機相關肺炎。老齡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較差,肺組織退行性變,加上嚴重的原發性基礎疾病,更易罹患呼吸機相關肺炎。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生率與呼吸機使用時間長短呈正相關。國外文獻報道機械通氣每增加一天,發生呼吸機相關肺的危險增加2%[9]。(2)外源性因素:手術是呼吸機相關肺炎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比如氣管切開術由于建立了人工氣道,當我們定期將氣囊放氣時,這些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且氣管導管的內外表面均易形成一種糖蛋白組成的生物被膜,含有大量細菌的生物被膜碎片脫落進入下呼吸道引發呼吸機相關肺炎。

4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與防治

在預防與防治方面,國外早在1997年已經提出耐藥發生的主要原則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和進行耐藥菌寄殖者與感染者的隔離。(1)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我們知道,濫用抗菌藥物是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細菌耐藥的主要因素,抗菌藥物的應用使多重耐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細菌產生增多,給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的治療帶來了困難。同時免疫功能低下,易發生泛耐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細菌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文獻顯示合理使用免疫調節劑有助于預防和控制肺炎細菌感染及耐藥菌的產生和傳播,比如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干擾素等的應用。(2)耐藥菌寄殖者與感染者的隔離: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細菌耐藥菌在患者中間的傳播方式與其敏感細菌的傳播方式是一樣的,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微粒傳播。細菌一旦產生耐藥性,也特別容易傳播耐藥,易形成危重患者中的流行。對感染此類病人進行隔離,可以減少和預防這些肺炎細菌耐藥菌的傳播。

總之,合理使用抗生素,嚴密動態監測呼吸機相關肺炎病原菌及避免呼吸機相關肺炎相關因素,以達到有效控制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全嗚,夏娟英.閉合式吸引技術在人工氣道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55

[2]金志鵬,王群思,候新光.呼吸機相關肺炎26例分析[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4;18(2):138

[3]金兆辰,吉木森.有創-無創序貫性通氣在.ICU危重患者撤機中的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14:410-414

[4]干建新,張茂,施小燕,等.俯臥位通氣對創傷后急性肺損傷/患者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8):499-500

[5] Cosgrove SE,Kaye KS.Eliopoulous GM.et al.Health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the emergence of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 species[J].Arch Intern Med,2009;162(2):185-190

[6] Walther SM,Erlandsson M.Burman L G,et al.Antibiotic prescription practices.consumption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across Section of Swedish intensive care unit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9;46(9):1075-1081

[7] Kollef MH.Prevention of hospital-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9;32:1396-1405

[8]杜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J]中華醫學雜志,2010;82(2):141

icu危重患者護范文第6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我院接收治療的ICU危重感染患者,剔除ICU住院時間< 24h者 ;真菌感染患者 ;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 ;選取108例患者,其中男72例,女36例。年齡為55 ~82歲,平均年齡(64.1±4.8)歲。其中重癥肺炎45例,腹部手術33例,多發性創傷25例,其他5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10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4例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抗生素使用方法 (1)觀察組患者入院后1、5、7、10d對其血清PCT進行檢測,根據患者血清PCT水平決定是否對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當患者血清PCT<0.25μg/L時不給予抗生素治療。當0.25μg/L≤PCT < 0.5μg/L時給予使用抗生素治療。當PCT≥0.5μg/L時,強烈建議給予抗生素治療。當患者血清PCT < 0.25μg/L時停止使用抗生素[5]。(2)對照組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標準決定,使用時間為10-14d。當患者檢驗指標、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時停止使用抗生素。

1.2.2 PCT測定方法取2mL靜脈血,分離血清后儲存于 -20℃的環境中待測。采用免疫發光法測定血清PCT含量,儀器和試劑由德國BERTHOLD診斷公司提供,使用PCT KRYPTOR/ 時間分辨免疫增強發射分析技術對PCT進行定量檢測,操作嚴格按照說明進行。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天數、死亡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結果用(±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 <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CRP、WBC計數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CRP、WBC計數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組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RP、WBC計數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指標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3 討論

重癥監護病房感染是造成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診斷、準確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6]。雖然檢測感染的臨床指標較多,病因調查、病原學經檢測、細胞因子水平等均可進行檢測,但是由于檢測時間過長或某些檢測指標缺乏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因此無法快速有效地衡量患者是否感染細菌[7]。因此臨床需要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的指標來指導抗生素使用,減少耐藥菌群的產生和抗生素的濫用[8]。PCT對細菌感染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嚴重的敗血癥或細菌感染患者,在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表現或免疫抑制時血清PCT濃度就已經大大增加,病毒感染、手術創傷、非細菌感染、局部細菌感染等引起的全身嚴重反應并不會造成PCT明顯升高[9]。PCT是一種膿毒癥誘導蛋白,它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含有116個氨基酸,分子量在13000左右[10]。PCT是降鈣素的前體蛋白,在機體內外都有較好的穩定性,健康人體內PCT濃度很低,成人約為10-50pg/mL,幾乎不能檢測到[11]。但是由于PCT的產生受到細菌毒素和多種炎癥性細胞因子的調節,其中細菌內毒素對誘導其產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是嚴重細菌感染早期的較敏感的特異性診斷指標,對細菌感染的鑒別診斷及判斷預后等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1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RP、WBC計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死亡率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這與黃偉平等人[13]的研究結果相同。臨床中運用PCT檢查能夠相對準確的對患者的感染程度做出判斷,可以為醫師用藥進行指導,通過檢查能夠避免抗生素濫用情況的發生,也能夠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降低醫療費用,從而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14]。有研究指出一些重癥感染患者沒有表現出較明顯的血漿PCT水平升高,甚至某些敗血癥患者的血漿PCT水平也較低,但在某些非傳染性疾病中PCT水平可能會升高[15]??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危重患者身體的營養狀況較差,特別是某些老年患者對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因此對于PCT的臨床應用必須結合臨床評估,最終決策必須根據臨床醫師對患者的癥狀、輔助檢查、體征等綜合評估結果做出決定[16]。

上一篇:戰略空間布局規劃范文下一篇:變壓器故障及處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