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

2023-09-23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1篇

1、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

)

A、長安

B、洛陽

C、涿郡

D、余杭

2、隋朝政權的基礎是(

)

A、北齊

B、東魏

C、西魏

D、北周

3、和右圖人物無關的史實是(

) A、 建立唐朝

B、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觀點 C、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D、注意“戒奢從簡”,節制享受欲望

4、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契丹蕭太后

B、慈禧太后

C、武則天

D、呂后

5、唐朝長安城內繁華的商業區叫做(

)

A、坊

B、市

C、瓦肆

D、勾欄

6、科舉,就是由封建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的是(

) A、隋文帝時利用分科取士的辦法選拔官吏

B、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C、武則天時開始進行武舉考試

D、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7、“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首詩反映了(

)

A、唐太宗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許多賢才為他所用,一直到頭發花白 B、貞觀年間,進士科錄取率極低,不少人從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C、唐太宗將詩詞作為考試內容,許多考生為作詩熬白了頭發 D、唐太宗設立武舉考試,許多英雄為此奮斗終生

8、唐朝初年,下列名稱中還未出現的是(

) A、回鶻

B、匈奴

C、吐蕃

D、突厥

9、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區設立的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機構是(

)

A、北庭都護府

B、西域都護府

C、安西都護府

D、新疆行省

10、今天的印度半島在唐朝時被稱為(

) A、波斯

B、大食

C、大秦

D、天竺

11、下列是對鑒真和玄奘的敘述,其中錯誤的是(

) A、他們都是唐朝僧人

B、他們都在對外交往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C、鑒真東渡和玄奘西游都是為了向所到國家傳播佛學 D、他們都為完成自己的使命歷盡艱辛

12、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下列詩句中,哪一句出自“詩圣”之手(

)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13、提倡詩歌要更多地反映現實生活,達到教育目的的詩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安石

14、右圖作品字體方折峻麗,骨力勁健它的作者是(

)

A、顏真卿

B、柳公權

C、王羲之

D、王獻之

15、我們要加大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力度,這是因為(

) 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畫和大量佛經、文書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書法 C、它的建筑具有獨創風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時期開鑿的,年代久遠

16、建立遼國的是(

)

A、元昊

B、完顏阿骨打

C、鐵木真

D、耶律阿保機

17、北宋與南宋的關系類似于(

)

A、西周與東周

B、西漢與東漢

C、西晉與東晉

D、東魏與西魏

18、宋朝糧食產量居首位的是(

)

A、小麥

B、玉米

C、高粱

D、水稻

19、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20、宋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習俗有較大變化,下列敘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 A、 人們服飾自由,各取所好

B、農村百姓住房較簡陋,貴族官僚宅第則相當宏麗 C、食物已相當豐富,東京的夏季甚至有冷飲

D、由于缺馬,人們出行多用牛車 七年級歷史期中試卷答題卡 〈只交答題卡〉 一. 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辨析題(本大題有4小題,共18分。其中,第

21、22小題各3分,第

23、24小題各6分。請寫出試題中錯誤的史實或觀點,并簡要說明理由。)

21、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運河。

錯誤:

理由:

22、南宋都城東京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

錯誤:

理由:

23、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的吐蕃人是維吾爾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他們的杰出贊普尺帶珠丹統一青藏高原,開始了與唐朝的友好關系。

錯誤:

理由:

錯誤:

理由:

24、隋朝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洛陽橋,以及唐朝印制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活字印刷品——《金剛經》,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

錯誤:

理由:

錯誤:

理由: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有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5、閱讀下列圖文材料:

材料一:(下圖文字說明: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遠洋商船。該船長為34米,寬11米,深4米左右,載重量200噸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

,加以管理。廣州、

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外國商人是中國海船的???。 材料三: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市舶:古代中國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亦指海外貿易。) 請回答:

(1)請在材料二的劃線處填空。(2分)

(2)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分析當時外國商人成為中國海船??偷脑?。(4分)〈答出2個要點〉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業的發達,請利用材料

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答出2個要點〉

26、閱讀材料:“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請回答:

(1)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什么節日的景象?這一節日在今天的名稱是什么?(4分)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請寫出兩個。2分)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這一節日來臨之際,要從成都購進500匹上等絲綢待售,你將選擇使用下列哪一種貨幣進行支付?為什么?(4分)

你所選擇的貨幣:A、銅錢

B、鐵錢

C、交子 —— (

)(2分) 理由:

(2分)

四、綜合題(本大題有2小題,第27小題12分,第28小題10分,共22分。)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遼宋議和,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下冊》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遼是由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2分)

(2)根據材料指出,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有哪些?(2分)

(3)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澶淵之盟?(4分)

(4)下列4幅兩宋與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圖中,哪一幅是錯誤的?請說明理由

A.

B.

C.

D.

錯誤: ______ < 填字母>(2分)

理由:

(2分)

28、在中央電視臺“挑戰主持人”的節目中,兩位挑戰者正在就“如何評價唐太宗李世民”展開對擂。

(1)請你給這兩位挑戰者提供兩條唐太宗治理國家的措施。(4分)

(2)兩位挑戰者正在辯論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請你為他們舉出一例唐太宗時唐政府與西藏友好往來的例子。(2分)

(3)唐太宗統治時期,歷史上稱為“

”。(2分)

(4)主持人要求挑戰者用一句話來評價唐太宗的統治,請你幫他們寫出來。(2分)

歷史期中試卷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BDACB

DBACD

CACBA

DCDBA

二、辨析題

21、錯誤: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大運河 理由: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煬帝的暴政

22、錯誤:南宋都城東京 理由:南宋的都城在臨安

23、錯誤:維吾爾族

理由: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錯誤:尺帶珠丹

理由:統一青藏高原的吐蕃贊普是松贊干布

24、錯誤:洛陽橋

理由: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趙州橋

錯誤:活字印刷品

理由:唐朝《金剛經》是雕版印刷品(唐朝采用的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北宋才出現)

三、材料解析題

25、(1)市舶司、泉州(2分)

(2)中國海船船體大,裝載多,結構堅固,抗風力強,能戰勝驚濤駭浪;(2分)船上裝有指南針,能準確地辨別航向。(2分)

(3)海外貿易獲利豐厚(2分)政府重視和鼓勵海外貿易(2分)推動了造船業的發展

26、(1)元旦、春節

(2)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3)C;理由:因為交子便于攜帶(安全)

四、問答題

27、(1)契丹(2分)

(2)遼朝撤兵,宋朝給遼歲幣(2分)

(3)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2分)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2分) (4)C.(2分)

理由:南宋在遼滅亡后才建立,南宋和遼不可能同時并立。(2分)

28、(1)請你給這兩位挑戰者提供兩條唐太宗治理國家的措施。(4分)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合并州縣;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完善科舉制度。(只答其中兩個即可,每個得2分) (2)文成公主入藏(2分) (3)貞觀之治(2分)

(4)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2分)(答“貞觀之治”只得1分)

蓮山課件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2篇

教學工作計劃

虎洞初級中學 張彥榮

一、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區前列。

二、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荚嚾〉脠A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三、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四、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五、教學進度

第二周: 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說 第三周: 單元回眸;夏傳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 國慶長假 第六周: 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七周: 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八周: 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 歷史文物仿制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周: 復習、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況總結;六王畢 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無道 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周:絲綢之路的開辟;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第十五周:單元回眸;三國鼎立

第十六周:三國歷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 第十八周:單元回眸、復習 第十九周:復習 第二十周:復習、期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里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3篇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6 更新時間: 2007-12-03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通過看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培養我們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思考和探究“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

哪些進步”,養成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 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簡要介紹了祖國境內舊石器時代遠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及南北,十分豐富。本課只是講了三個典型: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以發現頭蓋骨化石聞名世界的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頂洞人。

“北京人”是本課的重點。北京人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的典型代表,它的發現成為古人類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這一子目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艱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內容,全面而簡要地勾畫了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山頂洞人”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比北京人晚數十萬年,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山頂洞人”這一子目從體質形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使用骨針縫制衣服、結成氏族等方面,展現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反映出他們與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長足進步。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學法指導:

1.觀察配合課文的有關圖畫,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注意觀察的優良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歷史要善于抓比較、抓聯系。本課中的“活動與探究”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對于比較能力很有助益,抓準對應的比點??闪斜砣缦拢?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骨針 采集、狩獵 懂得愛美 氏族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 )

A.會不會制造工具

B.會不會使用工具

C.會不會漁獵和采集

D.會不會用火 3.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山頂洞人( ) A.懂得鉆孔技術 B.懂得人工取火

C.會制作裝飾品

D.開始使用天然火 4.我們已發現的人類,請你按時間的先后排列( )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藍田人④山頂洞人

A.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5.我國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 A.元謀人

B. 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6.在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屬于黃河流域發掘的原始人類遺址( )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7.下列各項不符合“北京人”生產和生活狀況的是( ) 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

C.使用簡單語言

D.制造使用簡單工具

二、材料分析題

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幾處較厚的灰燼堆,埋著燒裂的石頭和獸骨……”

閱讀材料回答:

(1)這則材料證明了什么?

(2)材料所證明的事實有什么意義?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這些概念和結論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 時間 地區業 原始農耕 原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2.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

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

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

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能在低洼的地方開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3.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 )

A.堯的部落聯盟

B.禹的部落聯盟

C.蚩尤的部落聯盟

D.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聯盟 4.屬于我國母系氏族時期的原始人類有( )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

D.湖南玉蟾巖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中,地理位置最東的是( )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遺址

7.下面幾項表現了我國原始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

A.用火把肉燒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著麻布縫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8.下面幾個時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屬于氏族公社時期的居民是( )

A.大汶口氏族公社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題

9.“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通“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篇》

閱讀材料回答:

①這段古文講的是什么時候的情況?

②文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是哪些史實?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學習目標

禹傳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夏朝建立的時間、國家機構。夏朝糧食等的生產。夏桀的暴政。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商朝的繁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的“商湯滅夏”的講解,指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夏朝奴隸制國家建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商朝奴隸制文明的介紹,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同時,還認識到奴隸社會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經濟繁榮,它比原始杜會前進了一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發展的觀點.

知識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階級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夏朝出現了國家機構。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指導盤庚遷殷后,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 重點分析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第一個階級社會。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因為商朝無論在農業,畜牧業還是在手工業方面都超過了前代.特別是商代的青銅器,從其鑄造的精工、形狀的繁多和花紋的精巧,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為全世界所有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所少見。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他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開始了階級社會。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講解,是學生理解階級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讓學生能夠把朝代的更迭放入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教法建議

重點突破:

首先指導學生識別圖示代表都城的圖標,其次根據圖示在地圖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為陽城;商的都城為毫。

難點突破:

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發展、繁榮和衰亡4個時期,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說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夏亡商興的原因.主觀即個人品德、對政事的態度;客觀即人心向背,夏桀與商湯有何不同。從而教會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

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講清奴隸是怎樣制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商朝奴隸制經濟的繁榮。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的頂盛時期

教學難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學習方法:夏、商、西周的興亡掌握三個朝代的起止時間、建立者,知道三個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夠講出來。 練習:

1.填寫下面的表格: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滅亡時間 夏 商 西周 2.選擇題:

(1)夏朝的第一個國王是:A、禹B、啟C、桀D、湯 (2)西周眾多諸侯是通過( )產生的。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3)我國原始社會結束于 A.黃帝時期 B.堯時期 C.舜時期 D.禹時期

(4)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懇辦事,“有功于民”的這位有作為的君主是:A、湯B、桀C、盤庚D、紂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學習目標:

1.了解夏、商、西周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

3.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我們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我們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重點和難點 :

本課的主題在于使我們對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子目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業--青銅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其他手工行業如陶瓷業、漆器制造業、玉器制造業及釀酒業的概況;又在第二個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農業及畜牧業繁榮的表現;最后,以“奴隸的悲慘生活”這一子目明確了自夏至西周奴隸制繁榮的基礎。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青銅制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特點。在聽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應注意講清青銅制造業的上述特點,還應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性,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連續發展這一顯著特征有初步認識,還應適當了解其他手工業行業的狀況,使我們對夏至西周手工業的發達有一全面了解。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我們往往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制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我們應該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了解。首先應對“青銅時代”進行簡單了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學習方法:

1.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本課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如: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階段特點;青銅器生產的特點及種類;其他手工業行業;農業及畜牧業發展的表現;奴隸的悲慘境遇,等等。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

2.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討論:“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會出現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在討論過程中應注意引導,使我們掌握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這一結論。 復習鞏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業達到較高水平的是( )

A、造酒業 B、玉石雕刻業 C、青銅鑄造業 D、制陶業。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古鼎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銅立人像 D、青銅面具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我國最早出現瓷窯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4.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

5.與商朝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文化。

6. 業、 業、 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進程,培養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的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我們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決定戰爭勝負,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強烈。戰國兼并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上陣,對陣雙方攻守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幾十萬,戰爭的殘酷性盡顯。對比分析齊桓公稱霸和秦趙長平之戰,上述特點明顯。教材弱化了對戰國兼并戰爭歷史作用的分析。但從教材“有些諸侯中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我們要分析理解。 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識讀《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形成春秋爭霸大國和戰國七雄的時空觀。在教師的提示下,盡可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繼。戰國七雄并存的特點。

2. 吳越爭霸,特別是舔嘗苦膽的故事,學生較熟悉,可由學生自學或講述。同時告訴學生,由于年代久遠,在故事的流傳過程中,也增添了許多虛構的成分。培養學生從傳說和故事中探究歷史真實的科學精神。

3.“圍魏救趙”內容設計成學生活動。教師可提供與這場戰事相關的政治、軍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學生分小組設計出多種救趙方案,介紹方案特點,評價優劣,在比較鑒別中認識國魏救趙戰例的典型意義,認識軍事謀略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參照附圖)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2.晉楚爭霸時,楚國勢力最北達到( )

A.長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黃河流域 3.下列典故與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有關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臥薪嘗膽

D.紙上談兵 4.戰國初年,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國家是( )

A.齊

B.晉

C.楚

D.燕

5.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下列史實,正確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戰③勾踐滅吳④葵丘會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歷史事件或典故與成語“朝秦暮楚”有關的是( )

A.圍魏救趙

B.紙上談兵

C.臥薪嘗膽

D.“合縱”“連橫” 7.戰國時期,都城分別在今湖北荊州和北京的是

①齊②楚③韓④燕⑤趙(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8.下列哪一戰役后,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

A.城濮大戰

B.桂陵之戰

C.馬陵之戰

D.長平之戰

二、材料分析題

9.“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時期的歷史事實?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結果?

三、問答題

10.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我們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課本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學法指導: 1.注意前后聯系。學習本課時,應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后,我們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就會知道什么看法是對的,什么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

A.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B.牛耕的推廣

C.肥料的使用和適時耕種

D.大興水利工程

2.我國古代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處在戰國時期的(

)

A.齊國

B.楚國

C.趙國

D.秦國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黃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遼河流域 4.戰國時期,推動各國國君變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稱雄天下的欲望

C.緩和階級矛盾

D.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力量 5.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農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限制商業活動

C.增強秦國實力

D.廢除舊貴族特權

二、材料分析題

6.“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閱讀材料回答:

① 上述內容出自戰國時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國實現了這一理論?有何歷史影響?

三、問答題:

7.簡述商鞅變法的內容。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我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我們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教學難點。 學法指導: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瑣碎,在課后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列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時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后,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等??傊?,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類別 時間 主要成就 歷史地位或影響

天文 夏朝 記錄了我國最早的一次日食 古書記錄的我國最早的一次日食 歷法 商朝 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12月 是歷法上最大的成就 戰國時期 定出一年的24個節氣 是歷法上最大的成就

醫學 春秋戰國 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一直為中醫沿用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套) 【字體: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7 更新時間: 2007-12-03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下列哪個時期開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2.竹書和帛書出現于( )

A.商朝

B.商周時期

C.西周晚期 D.戰國時期 3.我國歷史上最早記錄的日食發生在(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4.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歷法,將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這個歷史時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5.下列哪一項史實不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

A.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記錄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個節氣

C.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D.名醫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

6.下列幾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甲骨文已相當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C.竹帛書出現于春秋

D.大篆出現于西周晚期 7.下列幾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商周是我國青銅藝術的鼎盛時期

B.享譽中外的青銅藝術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不斷創新,出現“金銀錯”

二、材料分析題

10.“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這一作品是誰創作的?

③我們應如何評價此人?

一、綜合題

1.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民俗,相傳是為了紀念誰?他為什么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 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通過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聯系起來,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鬃邮侵袊鴼v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對后世影響深遠。準確、詳細了解孔子,將有助于我們理解歷史上的許多問題。另外,由于孔子是一個爭論頗多的歷史人物,通過實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們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張是本課的難點。思想史本身就很難,加之這一時期思想繁雜,理論抽象,更增加了我們學習的難度。 學法指導

1.學會聯系。第一,學習本課文化史內容可與同一時期經濟、政治特點聯系;第二,注意不同時期同一學派觀點的前后承襲關系;第三,注意同一時期不同學派觀點的聯系;第四,可以將課外知識與本課涉及到的內容結合起來,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2.注意總結、歸納知識。本課共學習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軍事家,內容十分龐雜。但是有些人的活動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過比較,歸納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可以利用表格進行分類總結。這樣將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處理復雜學習內容的方法。

3.要加強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本課學習內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學,如果不理解,將變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蠟。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覽表

流派 人物 歷史時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響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學說,愛人,為政以德;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論收在《論語》中。

孟子 戰國時期 民貴群輕,仁政,保護資源 言論收在《孟子》中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道家學派創始人,著《道德經》 莊子 戰國時期 鄙視富貴利祿,痛恨不公平 著《莊子》 墨家 墨子 戰國初期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戰國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權 著《韓非子》

兵家 孫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著《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下列作品中,主要闡述道家學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經》

B.《論語》

C.《韓非子》

D.《孫子兵法》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觀點(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3.提出“溫故而知新”主張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5.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這一主張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8.試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類的一項(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9.莊子代表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學說

D.孫武的著作是《孫子兵法》 11,在諸子百家中,主張“民貴君輕”的代表人物是( )

A.韓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2.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頻繁的爭霸戰爭

B.學術繁榮

C.社會大變革

D.新興地主階級產生 13.下面四項內容中,表明墨子觀點的一項是(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B.主張“兼愛”、“非攻”

C.歷史是進步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4.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其主張對當時封建統治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5.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莊子

D.荀子

16.春秋戰國時期,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主張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

A.孫武

B.孫臏

C.孟子

D.韓非 17.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是( )

A.孫武

B.孫臏

C.孟子

D.管仲

二、材料分析題

1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是誰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還有許多名言,試舉兩例。

③我們應怎樣評價他?

三、問答題

19.試簡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貢獻。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

歸納并試評“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提高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等直觀教具,提高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進步作用。 重點和難點

貫穿本課的核心問題是“統一”: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國家;北筑長城、開發南疆,維護統一國家。因此,秦的統一及其作用是本課的重點。 秦統一前,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秦的措施幾乎囊括了我國不同統一時期所例行的諸多方面,學好本課對今后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將有極好的啟迪。 焚書坑儒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對我們來說,難以理解,易主觀臆斷。

此外,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因我們見識與閱歷的因素,難以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 學法指導

1.整體把握秦滅六國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的學習方法以及比較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閱讀教材“北筑長城和開發南疆”一目,并填寫地圖,使我們能夠把歷史材料和地圖聯系起來,進行想象,建立正確的歷史時間和空間觀念。

3.通過制作“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表,簡單學會列表歸納史實的方法,便于我們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

4.設計秦朝疆域示意圖,學會壓縮信息的記憶方法。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國在軍事實力上對六國形成優勢是( )

A.商鞅變法以后

B.戰國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長平之戰以后 2.建議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的是( )

A.李斯

B.蒙恬

C.趙括

D.淳于越 3.秦統一后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

A.刀形幣

B.蟻鼻錢

C.鏟形幣

D.圓形方孔錢 4.秦長城的起止點是( )

A.西起臨挑,東到遼東

B.西起遼東,東到臨洮

C.西起長平,東到臨挑

D.西起臨洮,東到長平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樹立秦的形象

B.加強思想控制

C.限制人們的言論

D.禁止儒學傳播 6.秦始皇派誰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趙括

7.為解決運輸上的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開鑿的靈渠把哪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

①長江②黃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設郡,還移遷50萬人與當地什么族人雜居( )

A.匈奴

B.越族

C.回族

D.壯族

二、材料分析題

9.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醫藥、占卜和種植等書,其余一律集中焚毀。他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內容在歷史上稱為什么?

②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三、問答題

10.簡述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比較戰爭性質。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亡,課文完全緊扣此問題展開。

秦末農民戰爭是本課的重點,教材首先從導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談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法導致民怨載道。其次,介紹了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殺秦軍,占縣城,建政權,天下應,說明秦朝統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后,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是本課難點。同樣是劉邦、項羽,他們在秦朝滅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而秦亡后的活動就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對此問題會有一些疑惑,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難點。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學法指導

1.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從圖片和史料中感知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2.農民戰爭是第一次學習的課題,要在學習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從特點、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績等幾個方面入手,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

3.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應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進行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較劉邦、項羽在秦亡前后所領導的戰爭的目的,從而認識楚漢戰爭與此前進行的農民戰爭的本質區別,初步懂得判斷戰爭性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九百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去戍守邊境,在前往漁陽戍邊業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誤期,導致起義戰爭爆發。但這只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從當時社會現狀來看,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間的殘酷統治,也包括秦二世時的黑暗統治,這種暴政的主要表現是:(1)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2)繁重的賦稅、徭役(農民要將收獲的2/3上交國家)和兵役;(3)嚴酷的刑法(“族誅”和“連坐”);(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的途中,遇雨誤期是偶然的,這只是戰爭爆發的表面因素,即使沒有陳勝、吳廣在漁陽遇雨誤期,秦末農民戰爭也會爆發,只是時間遲早問題。所以,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朝的暴政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局動蕩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力嚴重破壞 2.秦朝的嚴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誅③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農民戰爭中,對推翻秦朝統治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馬陵之戰 4.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楚漢之爭

D.城濮之戰 5.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題

6.秦始皇時,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領導大家舉行起義。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事發生在哪一年?具體地點在哪里?

②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③兩位小隊長是誰?這一事件標志著什么?

三、問答題

7.秦末農民戰爭什么時候爆發?領導人物是誰?有何影響?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由于時間跨度大(約四百年),涉及史實多,但限于課時,在教材中,“兩漢”側重講的是西漢,“興衰”側重講的是“興”。

“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全課的重點子目。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課文前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本目的重點是寫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課文中未作任何理論性的評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本課的難點。首先,應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抬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謂“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最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實行“獨尊儒術” 的必然結果。 大一統 1.原因 { 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 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 加強中央集權 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

3.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學法指導

1.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本課通過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們接觸幾段簡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讀懂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課文的理解。

2.在本課重點子目學完后,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并用圖示小結,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通過討論和圖示小結,分析歷史問題要依據史實,“讓史實說話”,論從史出。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西漢建立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西漢第一個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3.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秦亡教訓

B.文治天下

C.經濟困難

D.人心思安 4.漢高祖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不包括( )

A.讓士兵復員生產

B.發還逃亡者田宅

C.釋放奴婢為平民

D.定田租三十稅一 5.漢高祖時期的田租是( )

A.十稅一

B.十五稅一

C.三十稅一

D.收獲物的 2/3 6.連續12年全免田租的西漢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文帝

D.漢景帝 7.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文景之治的內容( )

A.定田租為三十稅一

B.平定七國之亂

C.讓士兵復員生產

D.主張以農為本

8.平定“七國之亂”,使漢朝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的統治者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二、材料分析題

9.(漢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

閱讀材料回答:

① 這段話反映了漢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漢景帝的哪些措施體現了這種思想?

③歷史上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稱之為什么?

三、問答題

10.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進一步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我們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我們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

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兩漢經濟發展的表現,課文緊扣此題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首先,農業的進步,包括黃河的治理,耕犁的進步,耬車的出現,小麥、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種植。第二,手工業的新成就,包括絲織業的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提高。第三,商業的繁榮,包括交通的發達,錢幣的鑄造以及長安、洛陽的繁榮。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古代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兩漢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興修水利、改進農耕技術、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及桑麻的種植等。兩漢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在講述這兩個重點子目時,不要僅局限于講述其具體表現,還應注意其內在聯系,如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講述經濟發展的內容,不能就事論事,忽略它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這樣就不容易講深講透。因此,在講解時,既要深入分析本課課文的內容,又要跳出本課,結合前后篇目,聯系到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等等,注意貫徹歷史的、辯證的觀點。 農業的進步: 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農具: 耕犁:安裝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耬車:播種工具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

桑麻廣泛種植 學法指導

1.本課導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間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圖、插問及活動與探究部分是對正文的形象說明和補充,要有選擇地閱讀和思考,以加深對正文的理解和認識。如利用導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作用,以便對漢代水利興修有一較全面的認識。又如閱讀引自《后漢書》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們理解水排的發明給當時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再如觀察《東漢市集畫像磚》一圖,有助于我們體會兩漢商業的繁榮景象。 2.本課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對于漢武帝,通過前一課學習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體現,為學完整個兩漢歷史后全面評價這一人物奠定基礎。對于王景、杜詩兩位人物,記住其功勞即可。

3.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是本課的重點,可列表歸納掌握。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發明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南、北方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桑麻的廣泛種植 手工業 絲織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西漢時期實行的重要經濟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農抑商

C.發展工商業

D.重商主義 2.漢武帝和漢明帝的相同歷史功績是( )

A.反擊匈奴

B.治理黃河

C.提倡節儉

D.弘揚佛法 3.漢武帝時期發明的新的播種工具是( )

A.犁壁

B.耬車

C.水排

D.提花機 4.下面幾項重大發明,屬于東漢時的是( )

A.溫室栽培蔬菜

B.發明耬車

C.發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裝犁壁 5.西漢時期,不是手工業技術的新成就是( )

A.冶鐵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風

B.發明使用耬車

C.紡織使用提花機

D.用植物纖維造紙

6.下列對兩漢時期歷史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高祖和漢明帝都曾大規模治理黃河

B. 西漢時,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兩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幾乎家家種植桑樹

D. 東漢時期,都城洛陽的人口總數多達百萬以上

二、材料分析題

7.(公元三十年)詔曰:“令……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

閱讀材料回答:

①根據材料判斷這是哪一位皇帝下的詔書?

②該皇帝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三、問答題

8.簡述兩漢時期在農業上的新成就。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我們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钴S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我們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學法指導

1. 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 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學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于

C.贊普

D.大王 2.匈奴在統一后經濟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

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打擊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國

B.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C.蒙恬出擊匈奴

D.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5.下列是兩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屬于西漢時期的有( )

①衛青②霍去?、鄹]憲④竇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邊城晏閉,牛馬遍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關系( )

A.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B.漢朝宮女王昭君出塞

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D.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題

7.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漢武帝獎勵他,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位名將死時僅20多歲,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戰功。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將指的是誰?

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表達了這位名將的什么品質?

③他的英勇善戰對當時的邊防產生了什么影響?

三、問答題

8.簡述西漢與匈奴的關系。

① 漢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圍。②自登之圍后,漢與匈奴"和親"。③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政打匈奴,把匈奴趕到漠北,從此不再能與西漢抗衡。④漢元帝時,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執筆人

曹小丁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通過將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認識,培養思考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通過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我們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這一主題集中地體現在張騫通西域這一重點問題上。張騫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尋找盟友夾擊匈奴為目的。因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同時伴隨著同年衛青、霍去病在軍事上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張騫在西域的活動明顯帶有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的政治經濟交往和聯系的目的(從出使的規模即可看出)。此后,漢朝和西域的聯系日趨密切,終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政治管轄。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也是本課的重點子目。絲綢之路有海陸之分。陸上“絲綢之路”是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的。它從首都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西行,經武威至張掖至酒泉,然后到達敦煌。從敦煌西去,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走昆侖山北麓,越過蔥嶺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稱為南道;另一條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蔥嶺的北部,西向到達大宛、康居等國,稱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課的難點。絲綢之路的得名,是因為中國的絲綢最初由陸上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為中國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目前,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 學法指導

1.本課用的地理知識較多,可以通過指圖說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標出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區,從空間上強化我們對絲綢之路的掌握。也可以把絲綢之路作出以下簡單圖示: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的大秦

2.本課基本知識點較多,圍繞與西域的關系,可以讓學生填寫作出以下表格,幫助梳理知識:

重要人物 時間 主要事跡 結果和意義 張騫

班超

3.通過對張騫、班超兩位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對絲綢之路作用的認識,充分調動思維,啟發和開闊視野,提高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于

C.贊普

D.大王 2.匈奴在統一后經濟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

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打擊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國

B.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C.蒙恬出擊匈奴

D.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5.下列是兩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屬于西漢時期的有( )

①衛青②霍去?、鄹]憲④竇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邊城晏閉,牛馬遍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關系( )

A.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B.漢朝宮女王昭君出塞

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D.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7.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產情況 C.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D.開辟絲綢之路加強中外聯系 8.西域地區正式歸屬漢朝中央政權管轄始于( ) A.張騫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D.絲綢之路的開辟

9.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開始于( ) A.秦

B.西漢

C.東漢

D.新朝

二、材料分析題

10.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漢武帝獎勵他,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位名將死時僅20多歲,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戰功。

閱讀材料回答:

① 材料中的名將指的是誰?

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表達了這位名將的什么品質?

為國忘私的高貴品質。

③他的英勇善戰對當時的邊防產生了什么影響? 匈奴從此再不能與西漢抗衡。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通過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我們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科技史的學習,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漢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漢文化,所謂“昌盛”,即興旺、興盛的意思,可見秦漢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本課主要介紹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

本課的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使用紙之前,世界各地人們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不適合于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不僅解決了上述種種困難,而且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2)地動儀。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候,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人們的恐懼。張衡卻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告訴了人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對破除迷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地動儀還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能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它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本課的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我們沒有學過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拾取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學法指導

1.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內容,掌握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

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論事地看待歷史現象的毛病。

2.通過學習本課的內容,歸納概括出本課所涉及的秦漢時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可以設計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出一期歷史小報,在班級交流、展示。這既可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類別 人物 著作或發明 時間 影響

造紙術 蔡倫 造紙術 105年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 醫學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東漢 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華佗 麻沸散 東漢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天文 張衡 地動儀 132年 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105年,總結勞動人民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的是( )

A.張仲景

B.華佗

C.黃帝

D.蔡倫 2.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療專著是( )

A.《齊民要術》

B.《傷寒雜病論》

C.《黃帝內經》

D.《神農本草經》 3.下列哪一項是華佗的醫學成就( )

A.望、聞、問、切四診法

B.《唐本草》

C.《傷寒雜病論》

D.麻沸散

4.東漢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紙術②地動儀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題

5.老師把五禽戲傳授了他的弟子吳普,對他說:“人體應該經?;顒?,血脈才能流通,不會生病。你身體若有不適,就做做五禽戲,自然就會增加食欲,身體也就輕便了。”吳普照著老師的話去做,活到九十多歲,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完好。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老師指的是誰?

②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戲指的什么?

③此人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是什么?

三、問答題

6.概述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成就。

①西漢前期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②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③東漢華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7.紙的發明,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

① 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書寫。②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二)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和磅礴氣勢。

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辯證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秦兵馬俑的認知和感受,培養歷史審美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輝煌的文化成就,培養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操。通過了解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經歷和《史記》的卓越成就,培養我們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形成嚴謹求實的學風,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敘述的是秦漢文化中有關宗教、思想和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重點是佛教、道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難點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材重點介紹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漢時期的發展情況。佛教的傳入是秦漢時期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帶來的結果,道教則來源于我國春秋戰國以來逐漸發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難,來生轉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張修身養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這兩大宗教得以傳播和發展。佛教和道教的興起與傳播,對我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司馬遷撰寫《史記》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有著悠久的傳統,到西漢時期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并為后世史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司馬遷的《史記》是這一時期史學發展的代表。司馬遷修成《史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漢武帝時期西漢社會的繁榮與國力的強盛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司馬遷的史學家傳和個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記》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妒酚洝吩谥袊糯穼W研究和文學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為研究西漢之前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成為后世歷史研究的典范;同時,司馬遷的史學思想更成為歷代史學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則。此外,《史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漢時期傳記文學的發展。魯迅因此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學法指導:

1.學習本課的內容,充分利用前幾課所學過的秦漢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有關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加深對教材中所介紹的文化現象的理解。

2.本課內容涉及比較多的學科,而且各子目涉及的知識相對獨立,可以通過表格整理各部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整體結構。如下表:

宗教 思想 史學 藝術 秦

西漢

東漢

3.閱讀教材中的小字補充內容,思考教材中所提出的問題,加深對教材正文內容的理解。如,閱讀教材中對王充及其著作《論衡》的介紹,思考王充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深入理解宗教的興起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

4.運用本課中所學習的有關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影視作品中所見到的文化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進而培養我們的文化素養。 復習鞏固:

1.佛教傳入我國后,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倡導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貴族信佛

B.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對封建國家統治有利

D.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道教之所以被統治階級尊奉,是因為它( )

A.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B.適應了統治者統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

D.主張修身養性,得道成仙 3.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作者是( )

A.司馬遷

B.班固

C.司馬光

D.孔子 4.下面對《史記》的敘述不確切的是( )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C.《史記》是一部杰出的史學名著

D.《史記》是一部文學名著 5.《史記》敘述了( )

A.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

B.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C.從戰國到西漢時期的歷史

D.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的歷史 6.秦漢時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

A.馬王堆漢墓畫

B.秦始皇兵馬俑

C.龍門石窟

D.敦煌莫高窟 7.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 )

A.龍門石窟

B.云岡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馬俑 材料分析題:

8.秦始皇陵墓里有騎、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馬六百余匹,戰車一萬多輛。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態……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雕塑藝術?

②這一時期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是什么?

③該雕塑藝術品被譽為什么?

第18課 三國鼎立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于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的地位。經濟上,采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后,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以后,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后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后稱帝、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學法指導:

1.學習本節內容時,要注意將歷史的真實情況和自己以前從小說或電視劇中了解到的有關三國的故事進行比較,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許多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現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質的東西。如: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系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與次要。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勝敗原因時,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因素。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對諸多因素進行比較,看看是哪個因素決定著其他因素,找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戰爭勝敗的最主要原因。 兩幅“三國鼎立”圖: 復習鞏固:

1.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一帶實力最強的封建軍閥是( )

A.袁紹和曹操

B.曹操和孫權

C.曹操和劉備

D.劉備和孫權 2.曹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的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3.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重要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4.官渡之戰中,曹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糧足

B.戰術得當

C.政治優勢

D.取得民心 5.魏國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劉備

D.孫權

二、材料分析題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詩的作者是誰?②他的“壯心”是什么? 曹操。 完成統一大業。

③此人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么?他為什么能有如此作為? 基本統一北方,因為有遠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確策略。

④我們今天應如何評價此人?

曹操是我國古代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

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和十六國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通過本課的學習,綜合認識頭緒紛繁和較長時段的歷史過程,把握其發展線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認識我國歷史上存在的主要經濟區域,并運用這種認識思考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淝水之戰史實的學習,感受不畏強暴,勇于抗擊強敵的精神,并進一步認識到各民族之間團結的重要性。通過關于江南開發史實的學習,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內容所含時段相對較長,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或歷史過程也相應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課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本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從3世紀中葉到6世紀后期三百多年歷史的簡要脈絡;一是各個時期內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過程。 簡要脈絡大約由三個時期構成:第一個時期是西晉興亡,講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馬氏代魏和西晉的皇族紛爭,連帶簡述了少數民族的內遷。第二個時期是東晉十六國的對峙,在簡略說明朝代的興替之外,對十六國政權僅僅涉及一度統一北方的前秦,而著重講述淝水之戰。第三個時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經濟的開發問題。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是本課的難點。 關于“淝水之戰”的處理,應該突出趣味性,想象戰爭波瀾壯闊、瞬息萬變的場面,領會戰爭指揮者的斗智斗勇,還可以充分利用地圖建立關于戰役的空間概念。同時,還應領會東晉將士在強敵壓境、眾寡懸殊的形勢下,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精神;探討前秦失敗的原因,認識到前秦軍內部的民族矛盾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因素,進而懂得民族團結對于穩定政治的重大意義。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核心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加以學習和掌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搞清楚江南開發的條件和原因、主要表現和重點區域、深遠影響等問題。江南開發問題之所以成為教學的難點,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內容高度概括了這個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現象,而不是講述具體的歷史事件,趣味性不強,不太適應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梢越Y合課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記載的資料,將江南開發前后的社會經濟生活特點進行比較,加以闡釋,盡可能能有直觀的印象。 學法指導:

1.本課雖然頭緒較多,但是著重要掌握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導學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兩個問題。對于“淝水之戰”應著重認識前秦失敗的原因和對當時局勢的影響。對于“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是認識清楚江南開發的原因和條件、江南開發的成就以及江南開發的深遠影響。2.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梢酝ㄟ^以下的圖示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線索: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以下組合選項中,屬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馬陵之戰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所建( )

A.氏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4.北朝末年時完成了黃河流域統一的是( )

A.東魏

B.西魏

C.北齊

D.北周

5.3~6世紀,黃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現統一局面,其共同點是( )

A.都結束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

B.都是由少數民族政權完成的

C.都是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

D.都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材料分析題

6.“遷都洛陽……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這些改革有何積極意義?

③歷史上是怎樣評價這位統治者的?

三、問答題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我們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就是民族大融合,課文緊扣此問題展開:首先,簡要地說明了自十六國以來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這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其次,比較全面地講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強調孝文帝改革對推進北方民族大融合進程的積極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孝文帝改革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和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處理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注意講清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應該將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遷都洛陽和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機地聯系起來,看到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是一個難點問題。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漢化簡單地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個民族的現象。歷史上有兩種民族同化,一種是強制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這在階級社會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有到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以后很長的時期內才有實現的可能。目前學術界在論述古代的民族關系時,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詞,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這一現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處理的。 做出北朝更替的簡單圖示: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學法指導:

1.通過對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明確本課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識。在此列出本課的基本知識,供參考:黃河流域的統

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北魏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簡略的表述。

2.做好本課的“活動與探究”,思考推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對于教科書的邏輯結構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圖式: 各民族人民的長期接觸 民族融合的趨勢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遷都洛陽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書上的知識以外,還應注意提出或思考對孝文帝改革歷史意義的認識和評價,進而認識民族融合對我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以下組合選項中,屬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馬陵之戰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所建( )

A.氏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4.北朝末年時完成了黃河流域統一的是( )

A.東魏

B.西魏

C.北齊

D.北周

5.3~6世紀,黃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現統一局面,其共同點是( )

A.都結束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

B.都是由少數民族政權完成的

C.都是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

D.都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材料分析題

6.“遷都洛陽……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這些改革有何積極意義?

③歷史上是怎樣評價這位統治者的?

三、問答題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一)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我們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科技傳統,發揚創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第21課、22課均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屬姐妹篇。其中本課重點介紹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展現了本時期我國在數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祖沖之是十分博學和深邃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過重要貢獻。其中推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是他最主要的貢獻。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認識祖沖之利用并發展了劉徽的“割圓術”,經過高位數字的極艱苦、繁瑣的推算,終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進成果。要充分利用發揮活動與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學法指導:

1.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引導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思考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與本課內容“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內在因果聯系,使歷史知識建立在科學系統之上。這一系統認識可概括為下述認識圖式: 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方經濟大發展 南北經濟發展 科技文化繁榮

2.本課課文中介紹的古代科學家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治學和做人的品質,應從中吸取寶貴精神財富,提高自身的素質。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數學家是( )

A.劉歆

B.劉徽

C.何承天

D.祖沖之 2.《齊民要術》的內容不包括( )

A.農作物的選種、施肥方法

B.農、林、牧、副、漁的生產方法

C.抓緊農時適行耕作

D.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

二、材料分析題

3.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曾著書總結了我國古代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內容反映了哪位科學家的成就?

②這位科學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節選自他的什么著作?

③這部著作有何重要價值?

三、問答題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哪些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各有什么貢獻?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二)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與思想成就: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介紹,使學生認識: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字造型藝術,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使我國的書法升華為一種高級藝術形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對顧愷之繪畫藝術的介紹,了解他的人物畫創作的特點和主要代表作。

通過對“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介紹,認識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是聞名世界的古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套) 【字體: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9 更新時間: 2007-12-03

代藝術寶庫,它們以令人驚嘆的浩大工程、無比雄偉的氣魄和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量。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我們的藝術修養和文物鑒賞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樹立愛護文物古跡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是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第二課,側重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這個時期是我國藝術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發展轉化時期。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其中王羲之的書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藝術成就,世稱“唐詩、晉字、漢文章”。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偉大的藝術寶庫。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又是本課的難點。由于缺乏書畫藝術修養,分不清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等。這給本課學習帶來難度。 學法指導:

1.事先預習,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分析,概括提煉本課的基礎知識。

2.手腦并用,“知動學習”。課前盡量搜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結合課后“活動與探究”讓學生動手臨摹其中幾個字,加深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和理解。

3.開展疑難問題的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學會通過討論方式,集思廣益,糾正偏見,加深認識。如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均屬北魏統治者為宣傳佛教、加強統治而開鑿,這些石窟還有現實意義嗎?我們應怎樣評價這種帶宗教色彩的石窟?通過討論,正確區分石窟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形成正確認識。

4.新課學完后,設計制作魏晉南北朝文化成就簡表,以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類別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品

藝術 書法 王羲之 東晉 《蘭亭序》

繪畫 顧愷之 東晉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雕刻 南北朝 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始于( )

A.西漢末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西晉時期 2.下列關于云岡石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開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畫藝術為主 3.顧愷之生活在( )

A.西晉

B.東晉

C.南朝

D.北朝 4.下列關于石窟藝術表達不正確的是( )

A.體現了田園詩意境

B.包含外來藝術特色

C.不限于雕刻藝術

D.佛教盛行的結果

二、材料分析題

5.吸取前人精華,獨創一家,其字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藝術成就?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稱?

③后人怎樣尊稱此人的?

一、問答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4篇

2017年10月17日

第二單元教學小結

本單元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閱讀學習了這些課文,,加深了我們對親請的感受和理解。豐富了孩子們的情感體驗。

學習本單元,繼續重視了朗讀訓練,學生們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了語氣、節奏的變。整體感知了課文,并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體如下:

1.了解了課文的作者極相關文學常識;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點,積累運用重點詞語,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領會其深刻涵義。

2.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課文,瀝青文章脈絡;掌握插曲、倒敘得寫作方法,學會寫自己最熟悉、最能感動人的事情。

3.感受和理解了各篇課文所表現的親情,喚醒和豐富了自己的親情體驗。

史鐵生的敘事散文《秋天的懷念》,運用精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回憶了身患絕癥得母親忍受痛苦,精心呵護自己的故事,表現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散步》是莫懷戚的散文,文章選取散步這一平常小事,借助細節描寫,表現了家人之間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

《散文詩二首》中,兩手散文詩都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抒寫了子女對母愛的深刻感受。

《<世說新語>二則》中,《詠雪》通過對詠雪意識的描寫,透出一種生活得機智,啟示人們做人要誠信,要方正。

寫作“學會記事”引導了學生掌握了記事的要素和敘述的條理性,嘗試在敘述中借助恰當的詞語表達情感。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5篇

公元前1046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漢高祖指的是()

陳勝

B.項羽

C.劉邦

D.吳廣 下列現象出現在西漢景帝時期的是()

長平之戰

B.尊王攘夷

C.修建靈渠

D.以德化民 漢武帝時太學主要教授的是()

儒家的經典

B.法家治國之術

C.墨家的經典

D.道家的經典 七國之亂發生在()

漢高祖時

B.漢景帝時

C.漢文帝時

D.漢武帝時 下列人物在歷史上以節儉著稱的是()

商紂王

B.夏桀

C.漢文帝

D.周幽王 建立了刺吏制度的是()

秦始皇

B.秦二世

C.漢文帝

D.漢武帝 確立了察舉制的是()

周厲王

B.周武王

C.漢武帝

D.漢文帝 下列朝代中,推行分封制的是()

夏朝

B.西漢

C.商朝

D.秦朝 歷史上的五銖錢流通于()

秦朝

B.春秋戰國

C.夏朝

D.西漢 歸納列舉題(共15分) 請寫出下列朝代的都城。(4分) 西周—— 東周—— 秦朝—— 西漢——

請列舉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被秦攻滅的六個國家.(6分) 請根據提示寫出相對應的人物。(5分) 夏朝的建立者—— 東周的建立者—— 主張“兼愛”“非攻”—— 秦始皇時北擊匈奴的大將—— 西漢的建立者——

材料分析題(共20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那時候,到處一片荒涼景象。牲畜奇缺,皇帝出門,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將相只能乘牛車。漢高祖路過一個縣,先前有三萬多戶,漢初只剩下五千戶,他還稱道這個地方繁盛。

材料二: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間,國家安定沒有大的不安定事件發生。只要不遇上洪澇和干旱的災禍,老百姓就人人保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錢財多達以萬貫計,而穿錢的繩索都腐朽了從而無法查檢到底有多少錢。太倉的谷物一年積壓一年地堆放。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社會景象有何不同?(2分) 歷史上把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盛況稱作什么?(1分) 漢初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這樣的成就?(4分)

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他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貨幣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他還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

材料二:他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了五銖錢。還把經濟方面的一些經營權收歸國有;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誰?“秦國的貨幣”指的是什么?“度量衡”的統一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誰?材料中的“一些經營權”包括哪些?(3分) 材料二中的措施起到了哪些作用?(2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凡是不在《禮》《樂》《詩》《書》《易》《春秋》等六藝范圍之內,不屬于孔子學說的各種理論和學派,都應禁止傳播和泛濫,不要讓它們與(孔子學說)共同發展。 材料涉及的是什么事件?發生在哪個朝代?當時在位的皇帝是誰?(3分) 材料的內容是誰向當時的皇帝建議的?(1分)

材料中的做法使哪一學派的學說在以后的歷代王朝中居主要地位?(1分) 綜合探究題(共15分)

明君興政。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商朝的建立者是誰?(1分)

周武王在哪些人的輔佐下,使周部落日益強盛?(2分) 秦孝公任用何人進行改革?此次改革開始于哪一年?(2分) 西漢在哪位皇帝在位時進入鼎盛時期?(1分)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深灰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戰國時期,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家是誰?他是哪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其他主張有哪些?(舉兩項即可)(4分)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題范文第6篇

親愛的同學,出這份考卷,老師很想給你一個盡情展示自我的舞臺,請放飛你的思絮,盡現你的才華。讓我們相信:真情的體驗、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探究永遠是最有價值的!

一、積累與運用 (20分)

1、根據語境及拼音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字。(3分)

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陶ye()了我們愛美的心靈,duan()煉了我們發現美的眼力,為我們展現一個色彩斑 lan()的天地,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2、“腹有詩書氣自華”,請你根據要求填空。(選填5句)

(1)《錢塘湖春行》一詩中寫詩人被美麗的春色所陶醉,留連忘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浩瀚詩海,思鄉是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王灣在《次北固山下》吟詠“_______________”,滿蘊思鄉的淚水。

(3)《觀書有感》中,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

(4)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一詩中,寫出農家優美風光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教育家孔子用“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論述了學與思的關系。

(6)書上學到的知識必須親自實踐才能深刻理解,正如陸游所說“____________________。”

(7)《龜雖壽》中,作者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表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

3、下面歇后語中要填的都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里的人物。(選做兩題)(2分)______借荊州————有借無還______進曹營――――一言不發______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4、探究下面的材枓,說說你能獲得什么啟示。(2分)

伊索寓言中《農夫和鶴》說的是:一個農夫在他剛播種的耕地上,張著羅網,許多來吃種子的鸛雀都被捉住了,當中還包括一只鶴。鶴的腿被網弄斷了,它哀求農夫饒它一命:“主人呀,請你把我放了吧!我折斷了腿,也夠你可憐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鸛雀,我是一只鶴 ,是一只性情溫柔的鳥兒呀!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為他們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鸛鳥也完全不一樣呢!”農夫大笑說:“你說的話也許不錯,可是我只知道,你是和這些強盜似的鸛雀一起被捉到的,所以你應當和它們得到同樣的命運。”

我的啟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了把“跟著課本游紹興”旅游品牌及魯迅故里等王牌景區做成中國文化旅游精品,1月10開始,紹興魯迅故里將通過央視《媒體廣場》欄目,向全國觀眾問“早安”,請你為之設計一份精彩的廣告詞(時間在10秒鐘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

(一)老師的淚(13分)

初二時,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我的語文老師。

老師姓楊,愛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講臺上講藍藍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飄來飄去,輕盈極了。

她有一雙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時,便成了甜甜的彎月······“齊玉。”楊老師叫我。我發怔。

“為什么走神?”她停止講課,走到我面前。云飄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歡看你的眼睛。”我說。同學們爆發出哄堂大笑。在笑聲中,她的臉紅紅的,(a)美麗的眼中似乎還有淚水——她剛從師范大學畢業呢。“你——你請出去。”

我懊喪地走出了教室。她從沒發過火,這一次一定真生氣了。

第二天,楊老師叫我們寫周記。我花整整一個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傾倒出來:“美麗的媽媽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將、賭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餓了、怕了、病了,也沒人知道。那時我常常一邊哭,一邊看媽媽的相片;可現在我長大了,是個男子漢,我不哭,把淚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畢竟是個孩子,需要愛護,需要有人聽聽心里話。我選擇了我的語文老師。因為,她像媽媽。”

不久后的一天,楊老師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誠惶誠恐地走進她的房間,只見她眼睛紅紅的。

“原諒老師,好嗎?”

淚水涌出我的眼睛,盡情流淌。在同學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從不流淚,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盡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為我擦干淚水,輕輕地講了一個姑娘的故事:

“一個小姑娘上中學時,父母在一次車禍中雙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個人。當小姑娘絕望時,是她的老師收養了她,給她生活的勇氣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后來,小姑娘考上了師范大學,可老師不行了。彌留之際,小姑娘跪在老師的床前,哭著說:“媽媽,我還沒報答您呀!”老師卻含笑地笑了一句:‘給你未來的學生吧······’”(b)楊老師淚水盈盈。我明白了:“楊老師,你也······”她擦了擦眼淚,微笑著扶住我的雙肩:“你是個男子漢,對嗎?”我嗚咽著點點頭。

“你恨爸爸,這不好。男子漢不這樣,男子漢是笑著對待整個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我會幫助你的——像我的老師一樣。”她眼中突然滾出了淚水,灑落在我的額頭上。“記住你是個男子漢,做個樂觀正直的人!”我狠狠地點點頭。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覺得我額上有著圣潔的印跡。我永遠也忘不了。6. 文章開頭說“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歡上了我的語文老師”,其實,“我”喜歡語文老師的原因是?!?分〕7. 第

2、3自然段對老師外貌的描寫,目的是表現老師的外表和的心靈?!?分〕8. 文中多處寫老師的“淚”,細膩傳神地表現了老師的心理和情感。請你簡要回答,橫線(a)處的“淚”表現了楊老師此時怎樣的心理?橫線(b)處的“淚表現了楊老師對恩師怎樣的情感?〔4分〕答:(a)處:(b)處:9. 最后一段“我覺得我額上有著圣潔的印跡”一句中,“額上有著圣潔的印跡”指的是〔2分〕(1);(2)10. 文中楊老師對“我”說“男子漢是笑著對待整個世界,真的”。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簡要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或體會?!?分〕答:

(二)愛如茉莉(11分)那是一個漂浮著桔黃色光影的美麗黃昏,我從一本纏綿悱惻、蕩氣回腸的愛情小說中抬起酸腫的眼睛,不禁對著一旁修剪茉莉花的母親沖口說:“媽媽,你愛爸爸嗎?”媽媽先是一愣,繼而微微紅了臉,嗔怪道:“死丫頭,問些什么莫名其妙的問題!”我見從媽媽的口中誘不出什么秘密,便改變了問話的方式:“媽,那你說真愛像什么?”媽媽尋思了一會兒,隨手指著那幾株平淡無奇的茉莉花說:“就像茉莉吧。”我差點笑出來,但一看到媽媽一本正經的眼睛,趕忙把很是輕視的一句話“這也叫做愛”咽了回去。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歸來的前一個晚上,媽媽得急病住進了醫院。第二天早晨,媽媽用去虛弱的聲音對我說:“映兒,本來我答應你爸爸今天包餃子給他吃,現在看來不行了,你呆會就買點現在的煮給他吃,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肚的。”然而爸爸并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他直奔到醫院,此后,他每天都去醫院。一個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別的叮囑,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帶到醫院去。當我推開病房門,不禁被跳入眼簾的情景驚住了:媽媽睡在床上,嘴邊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1)初升的太陽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是我驚醒了爸爸。(2)他睡眼朦朧地抬起頭,輕輕放下媽媽的手然后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口,把我攔了出去。望者爸爸憔悴的臉和布滿血絲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問:“爸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邊打呵欠邊說:“我夜里睡得很沉,你媽媽有事又不肯叫醒我。這樣睡,她一動我就驚醒了。”爸爸去買早點,我悄悄溜進病房,把一大把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進空罐頭瓶里,一股清香頓時彌漫進來。我開心地想:媽媽在這花香里欣然睜開雙眼該多有詩意啊,輕念又笑自己簡直是不可救藥的“耍”浪漫。笑著回頭,卻觸到媽媽一雙清醒含笑的眸子:“映兒,來幫媽媽揉揉胳膊和腿。”“媽,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么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卻使我靜靜地留下淚來。淚眼朦朧中,那叢叢簌簌的茉莉花更加潔白純凈,它送來縷縷幽香,裊裊娜娜地鉆到我們的心中,而且縈縈不去。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11、選文標題“愛如茉莉”的含義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文中(1)處畫線句是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2)處畫線句是對“爸爸”的____描寫,寫出了“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文中(3)處是寫媽媽說的話,請你根據文中的意思,想一想,“媽媽”此時此刻最有可能說的話是什么?把它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生活中愛表現多種多樣,請你仿照下面句子,也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造個句子,來表達人你對愛的感受。(2分)例如:愛是早晨的陽光拂面,輕而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童趣(8分)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

端,為之怡然稱快。

16、解釋下面加點的詞。(2分)

A、果如鶴唳云端B、項為之強_____

17、翻譯(2分)

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這句話中作者的觀察對象是誰?“項為之強”一句反映出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2分)

19、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作者認為富有情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8分)

任末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注釋:笈:書籍。 庵:茅草小屋。麻蒿:植物名,點燃后可照明。2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雖死猶存______(2)常以凈衣易之______

21、翻 譯:(2分)

人若不學,則何以成?__________________

22、從全文看,任末的學習有兩個特點,它們是(2分)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

23、你從中悟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寫作(40分)

上一篇:青島旅游推薦必游景點范文下一篇:淺談項目責任成本管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