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據監測范文

2023-09-21

數據監測范文第1篇

[摘要] 采用B/S結構軟件體系,建立一套技術先進、實用性強、運行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提高了環境監測數據的報送、查詢、統計等工作效率。

[關鍵詞] 環境監測 數據管理 開發

環境監測是環保部門的法定職責,是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執法的基本依據,是環境監督的重要手段,是履行環境管理職責最基礎、最基本的技術支撐。環境監測必須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環境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福建省環境監測事業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各級環境監測機構每年通過監測獲得了大量數據,為環境保護管理部門管理和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但數據高效及時傳輸、數據挖掘處理、數據綜合分析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目前各級環境監測機構仍采用excel或dbf填寫監測數據,再通過email上報數據的手工傳輸模式,省級環境監測機構借助excel數據處理功能對全省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審核及評價,缺少相應的專用數據庫。如果單憑手工方法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進行處理,不僅工作量非常大、時間相當長,而且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從而影響環境監測數據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效果。因此,建立一套技術先進、實用性強、運行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數據處理工作效率,還能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對于提升全省環境質量監測網的整體運轉效率,提供更準確快速的數據保障,從而圓滿完成各項監測任務,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決策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系統結構

1.1 傳輸網絡

各環境監測機構屬于相對松散的組織機構,在目前條件下無法實現專用廣域網絡的連接,各單位之間的數據傳輸只能通過互聯網進行,本系統采用建立虛擬專網技術(VPN)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1.2 結構體系

根據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的網絡環境和軟件使用、維護的特殊要求,本系統采用B/S結構軟件體系。B/S結構即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是隨著Internet技術的興起,對C/S結構的一種變化或者改進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用戶界面完全通過WWW瀏覽器實現,一部分事務邏輯在前端實現,但是主要事務邏輯在服務器端實現,形成所謂3-tier結構。B/S結構具有分布性特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查詢、瀏覽等業務處理;維護簡單方便,只需要改變網面,即可實現所有用戶的同步更新;且共享性強。

1.3 數據庫服務器

數據庫服務器選用Windows 2003 Server服務器加Oracle 10g數據庫。

1.4 開發工具

開發工具選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 系統組成

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包括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用戶管理3個信息管理子系統,以及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3個數據管理子系統。其中,水環境子系統包括河流、飲用水、湖泊水庫、內河、地下水5個系統;大氣環境子系統包括城市空氣、降水、降塵、硫酸鹽化速率4個系統;聲環境子系統包括功能區噪聲、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3個系統。系統組成情況見圖1。

3 系統主要功能模塊

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是針對各級環境監測機構數據管理需求設計的,不僅要滿足地市環境監測機構數據高效及時傳輸,還要提高省級監測機構數據處理效率,減少工作量的同時還能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本系統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用戶管理、監測數據錄入、監測數據查詢、評價結果表、數據上報情況查詢、數據上報截止、配置管理,其中配置管理包括測點管理、監測項目管理、評價方法管理和綜合配置管理等模塊。系統主要功能模塊見圖2。

3.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包括公告管理和短信息管理2個功能。公告管理是省級用戶發布各類通知、文件和技術規范等信息的平臺,各級用戶進入系統后均可對公告管理中的信息進行查詢和下載。短消息管理是各用戶之間互發消息,接受消息的平臺。

3.2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包括測站管理、系統日志和系統安全3個功能。測站管理是對各測站進行分級,分成省級、設區市級、縣級市級和縣級4級測站。系統日志主要功能是記錄各用戶登錄系統的IP地址、時間等信息。系統安全是對系統進行安全設置。

3.3 用戶管理

用戶管理是設置用戶名稱、用戶代碼、用戶密碼、所屬測站級別等,并對用戶的使用權限進行設置。

3.4 監測數據錄入

監測數據可以用直接錄入和通過excel數據模板導入兩種方式輸入。這兩種不同方式的組合使數據輸入便捷、準確。數據輸入的同時將該數據和評價標準進行比較,如果超標,則給出顏色提示。

3.5 監測數據查詢

監測數據查詢功能幫助用戶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從而更好地為環境管理、環境預測和決策等服務。數據查詢方便靈活,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和組合任意查詢條件,如選擇查詢的測站、測點、監測時間、點位類型、點位級別等,對查詢的結果以列表方式顯示并以excel格式導出。

3.6 評價結果表

評價結果表功能是根據管理的需要,對輸入到系統中的監測數據按照相關評價技術方法進行統計評價,形成各種統計報表。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和組合任意統計條件,如選擇統計的測站、測點、監測時間、點位類型、點位級別、報表類型、評價類型等,對評價結果以列表方式顯示并以excel格式導出。

3.7 數據上報情況查詢

數據上報情況查詢可通過設置查詢條件,如選擇查詢的測站、點位級別、上報情況、監測時間等,快速查詢各測站監測數據上報情況。

3.8 數據上報截止

根據數據報送時限要求,系統管理員統一設置截止時間,超過截止時間各用戶將不能填報監測數據或修改已填報的監測數據。

3.9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包括測點管理、監測項目管理、評價方法管理和綜合配置管理等模塊。

3.9.1 監測點位設置

系統管理員對監測點位的基本信息進行統一設置,基本信息包括測點名稱、測點編碼、經緯度、地理位置等。為保證監測點位信息唯一性,各用戶可查看但不能進行新增、修改和刪除等操作,

3.9.2 監測項目設置

系統管理員對監測項目的基本信息進行統一設置,基本信息包括項目名稱、項目編碼、化學式、單位、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值等。各用戶可查看但不能進行新增、修改和刪除等操作。

3.9.3 評價方法設置

系統管理員根據全省監測技術規定對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評價方法進行統一配置,以保證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

3.9.4 綜合配置

系統管理員根據具體的監測頻次、評價方法等屬性對各監測點位進行逐一綜合配置。只有經過綜合配置的點位才處于正式啟用狀態,才能填報監測數據。

4 系統特點

4.1 形成全省環境質量監測網數據管理評價平臺,具備先進的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數據匯總方式,采用全省集中式數據庫方式運行,各級監測站通過網絡直報監測數據。

4.2 系統具備實時、準確的數據傳輸和評價功能,并且具備隨時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調整評價方法的靈活性、擴展性。

4.3 系統數據管理檢索、計算引擎較為先進,能夠滿足全省各級監測站點并發傳輸數據、查詢數據、結果計算等實時的需要。

4.4 對于需要上傳至上級監測部門的數據能提供完善的轉換接口,滿足各級監測站匯總數據和上報數據的無縫轉換。

5 結論

本系統采用B/S結構軟件體系,建立一套技術先進、實用性強、運行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解決環境監測數據的報送、查詢、存儲、統計、管理等問題,使工作人員從繁雜的手工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了數據共享及數據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為環保部門管理監測數據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也為今后軟件功能的擴充提供了穩定的、符合信息技術主流趨勢的開發平臺。目前,本系統已在福建省各級環境監測部門使用,用戶只需要打開瀏覽器,就可以填報、查詢和分析數據,選擇豐富多樣的數據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環保信息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張亦含,李旭文等.網絡化環境監測數據管理平臺設計與開發[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5,17(4):16-18.

[2] 熊果,桂柏林.環境監測數據計算機管理系統的開發研究[J].冶金環境保護, 2003,(4):58-60.

[3] 葉萍.淺論環境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方法[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9,19(1):99-101.

[4] 謝振華.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的開發[J].環境技術,2004,(2):30-34.

[5] 文新宇,黃萍等.環境監測數據管理系統簡介——以湖南省為例[J].四川環境, 2006,25(2):54-56.

數據監測范文第2篇

任務來源情況(包括合同簽訂),組織領導,監測計劃確定,監測任務的組織實施(監測布點、現場監測),監督管理(監測資料的檢查核定),監測結果分析,監測階段報告,上級檢查。 1 項目區及項目概況 2 監測時段和監測點布設 2.1劃分監測時段

2.2擾動地貌類型劃分和監測點布設 3 監測內容與方法 3.1監測內容

3.1.1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 3.1.2 擾動面積監測 3.1.3 棄土棄渣監測 3.1.4 臨時防護措施監測 3.1.5 植被恢復監測 3.1.6 工程措施監測

3.1.7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 3.2監測方法

3.2.1 定位監測(沉沙池、簡易觀測場等) 3.2.2 臨時監測 3.2.3 調查監測 3.2.4 巡查

4 不同侵蝕單元土壤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 4.1 原地貌不同土地類型土壤侵蝕模數 4.2不同擾動類型土壤侵蝕模數 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蝕模數 5 水土流失監測動態結果與分析 5.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 5.2 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 5.3 擾動地面動態監測結果 5.4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結果與分析 6.1 棄渣處理及防治效果 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 6.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 6.4 運行初期水土流失 7 結論

7.1 防治達標情況

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綜合評價 7.3 監測工作中的經驗與問題

(二)監測

對項目建設過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數量、強度、成因及其動態變化過程進行監測,對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情況、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對項目水土流失治理達標情況進行評價,為竣工驗收提供依據;積累建設項目建設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數據資料和監測管理經驗,給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依據,從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

1、監測原則

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及其批復文以及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點和水土流失特征,確定如下監測原則: (1)全面調查監測與重點觀測相結合

全面調查是對整個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而言,主要針對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動態變化,也就是全面了解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狀況。重點觀測即對特定地段較長期的連續監測,主要針對侵蝕強度監測、特殊地段及突發事件監測。 (2)以地表擾動類型確定水土流失量

開發建設項目地表擾動類型決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過監測地表擾動類型(各擾動類型的面積和侵蝕強度)確定水土流失量。

(3)地表擾動類型監測以棄土棄渣和平臺監測為重點

本工程的棄土棄渣量(包括臨時堆渣)達396.6×104m3。

平臺的侵蝕模數相對較小,但面積很大,基本上每個標段都有,因此選為監測重點。22監測內容與方法

2、監測內容

(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

建設項目的防治責任范圍包括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項目建設區分為永久征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征占地面積在項目建設前已經確定,施工階段及項目運行階段保持不變,臨時占地面積及直接影響區的面積則隨著工程進展有一定變化,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主要是通過監測臨時占地和直接影響區的面積,確定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面積。 (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

主要監測棄渣量、巖土類型、棄土棄渣堆放情況(面積、堆渣高度、坡長、坡度等)、防護措施及攔渣率。 (3)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監測。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臨時防護措施)實施數量、質量;防護工程穩定性、完好程度、運行情況;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

不同階段林草種植面積、成活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擾動地表林草自然恢復情況;植被措施攔渣保土效果。

(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

針對不同地表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對不同地表擾動類型,分別采用標樁法、侵蝕溝樣方測量法、簡易徑流小區法以及人工模擬降雨方法進行多點位、多頻次監測,經綜合分析得出不同擾動類型的侵蝕強度及水土流失量。

3、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包括調查監測、地面定位觀測。 (1)調查監測

調查監測是指定期采取全線路調查的方式,通過現場實地勘測,采用GPS定位儀結合1:5000地形圖、照相機、標桿、尺子等工具,按標段測定不同工程和標段的地表擾動類型和不同類型的面積。填表記錄每個擾動類型區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堆渣和開挖面坡長、坡度、巖土類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攔渣工程、護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實施情況。 ①面積監測

面積監測采用手持式GPS定位儀進行。首先對調查區按擾動類型進行分區,如堆渣、開挖面等,同時記錄調查點名稱、工程名稱、擾動類型和監測數據編號等。然后沿各分區邊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記錄所測區域的形狀(邊界坐標),然后將監測結果轉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軟件顯示監測區域的圖形和面積(如果是實時差分技術的GPS接收儀,當場即可顯示面積)。對棄土棄渣量測量,把堆積物近似看成多面體,通過測一些特征點的坐標,再模擬原地面形態,即可求出堆積物的 ②植被監測

選有代表性的地塊作為標準地,標準地的面積為投影面積,要求喬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分別取標準地進行觀測并計算林地郁閉度、草地蓋度和類型區林草的植被覆蓋度。計算公式為:

D=fd/fe C=f/F 式中:D—林地的郁閉度(或草地的蓋度); C—林(或草)植被覆蓋度,%; fd——樣方面積,m2;

fe——樣方內樹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積,m2。 f——林地(或草地)面積,hm2; F——類型區總面積,hm2。

需要注意:納入計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積,其林地的郁閉度或草地的蓋度都應大于20%。關于標準地的灌叢、草本覆蓋度調查,采用目測方法按國際通用分級標準進行。 (2)地面觀測

對不同地表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的監測,采用地面觀測方法。如樁釘法、侵蝕溝樣方測量法、簡易徑流小區法,人工模擬降雨試驗等,并以樁釘法和侵蝕溝法為主。同時采用自記雨量計觀測降雨量和降雨強度。 ①樁釘法

將直徑0.6cm、長20-30cm、類似釘子形狀的鋼釬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縱橫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釘帽與坡面齊平,并在釘帽上涂上紅漆,編號登記入冊。坡面面積較大時,為提高精度,鋼釬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終了以及時段末,觀測釘帽出露地面高度,計算土壤侵蝕深度和土壤侵蝕量。計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θ,式中A-土壤侵蝕量,Z-侵蝕深度(mm),S-侵蝕面積(m2),θ-坡度值。 ②侵蝕溝樣方法

在已經發生侵蝕的地方,通過選定樣方,測定樣方內侵蝕溝的數量和大小來確定侵蝕量。樣方大小取5-10m寬的坡面,侵蝕溝按大(溝寬>100cm)、中(溝寬30-100cm)、小(溝寬﹤30cm)分三類統計,每條溝測定溝長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溝頂寬、底寬、溝深,推算流失量。

侵蝕溝樣方法通過調查實際出現的水土流失情況推算侵蝕強度。重點是確定侵蝕歷時和外部干擾。必須及時了解工程進展和施工狀況,通過照相、錄像等方式記錄、確認水土流失的實際發生過程。 ③簡易徑流小區法

用木板、鐵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濕材料圍成矩形小區,在較低的一端安裝收集槽和測量設備,以確定每次降雨的徑流量和土壤流失量。

徑流小區設置依據監測點實際地形,通過簡單布置形成簡易徑流場,測定徑流、泥沙。簡易徑流場分固定式和臨時式兩 ④人工模擬降雨

利用人工模擬降雨器,選擇適當的降雨強度進行高土堆流失試驗。研究堆渣的產流產沙規律。人工模擬降雨器選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產的便攜式降雨器,降雨器噴頭高度3-6m,采用雙噴頭和單噴頭兩種方式,雨強范圍為25-89.82mm/h,降雨時間10-60min。 降雨觀測(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用自記雨量計,常規雨量觀測每日進行。

4、監測時段劃分

項目所在區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續時間長、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為重點監測時段。根據工程進展情況和項目區降雨規律,監測工作分為以下四個時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為第一時段,制定監測方案并細化、全線調查及各種面積監測、部分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及監測設施布設,完成階段報告1。

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為第二時段,重點進行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同時進行各種面積監測及防治措施調查,完成階段報告2。

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為第三時段:完善侵蝕強度監測、各種面積監測及防治措施調查,完成階段報告3。

2003年2月至2003年8月為第四時段:重點進行植物措施監測、各種面積核實監測、棄土棄渣整治監測等。完成總報告。

5、監測點布設

監測點布設主要指定位監測點。

樁釘監測點31個,分別布設在蓮湖泵站、旗嶺泵站、官倉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

侵蝕溝樣方監測點21個,分別為蓮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 簡易徑流小區監測點6個,分別為蓮湖泵站、旗嶺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 人工模擬降雨監測點3個,均在雁田箱涵。

(三)

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分析

1、侵蝕單元劃分

根據水土流失特點,可以將施工期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劃分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擾動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構筑物及防治措施等無危害擾動)三大類侵蝕單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較高,隨著工程進展,擾動地表的面積逐漸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漸減少;最終原地貌完全被擾動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隨后防治措施逐漸實施,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

施工期某時段(一般以年計)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該時段防治責任范圍內各基本侵蝕單元的面積與對應侵蝕強度乘積的總和。因此侵蝕單元劃分及侵蝕強度的監測確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①原地貌侵蝕單元劃分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區域屬東江中下游地區,自然侵蝕主要集中在觀瀾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帶,面積約16km2,為中度面狀侵蝕,少量溝狀侵蝕。

監測的重點是施工期因項目建設引起的水土流失,對于原地貌的流失評價采用《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書(報批稿)》中的分類方法和侵蝕模數,即將原地貌水土流失狀況分為兩種類型,大體上A標段為平原區,B、C標段為丘陵區。 ②地表擾動類型劃分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設內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為了客觀地反映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特點,對建設項目的地表擾動進行適當的分類。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擾動主要表現為棄土棄渣、開挖面、建筑物、施工平臺等。堆渣、開挖面、平臺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點。根據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依照同一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和流失強度基本一致、不同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和流失強度明顯不同的原則,共分為8類地表擾動類型,結果見下表。 地表擾動分類表

地表擾動

流失危害

有危害擾動

無危害擾動

擾動特征

開挖面

侵蝕對象

土質低堆渣

石質低堆渣

土質高堆渣

石質高堆渣

土質開挖面

石質開挖面

施工場地、

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護的開挖面等

特征描述

花崗巖風化物高度≤4m

沙礫巖頁巖類高度≤4m

花崗巖風化物高度>4m

沙礫巖頁巖類高度>4m 花崗巖風化物

頁巖類

地勢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無流失、流失物進入封閉的區域(征地范圍)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質面

石質面

平臺

無危害

1

8

1-4類為堆渣類型,

5、6類為開挖類型,第7類是平臺,最后一類稱為無危害擾動. ④防治措施分類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溝、排水溝、漿砌石護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場覆土、草皮護坡、草坪、各種防護林以及臨時沙包擋土墻。監測中發現,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護措施還包括混凝土噴描護坡、磚砌擋土墻(利用原有舊的磚墻),但未發現有渣場覆土、防護林。

監測結果表明:漿砌石護坡、混凝土噴錨護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利用原有舊磚砌擋土墻的渣場,擋渣墻的攔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場地平整后配合草坪,邊界修建漿砌石排水溝,其防護效果也很好;截水溝一般與護坡工程連在一起;排水溝主要修建在輸水線路的兩邊邊界,其作用與護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區分。因此監測過程中將各種防治措施分為兩類——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溝的植物措施等;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沒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漿砌石護坡、混凝土噴錨護坡、擋渣墻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輕微土壤流失,但已達到允許范圍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護坡等)、恢復自然植被等。 2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 (1)原地貌侵蝕模數

原地貌侵蝕模數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數據,平原區水土流失輕微,一般處于允許侵蝕范圍之內,平均侵蝕模數為502.7t/km2.a,丘陵區平均侵蝕模數為7096t/km2.a。 (2)各地表擾動類型侵蝕模數

為了更好地反映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特點,侵蝕強度分別以雨季月流失量(t/hm2.m)、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和侵蝕模數(t/hm2.a)三種方式表示。

在被測定的幾種地表擾動類型中,土質高堆渣侵蝕強度最大,平臺侵蝕強度最小。相對來說,除高堆渣和土質開挖面以外的幾種擾動類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個數量級,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顯比其它類型大一個數量級。

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

擾動類型

侵蝕強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蝕模數 (t/hm2.a)

土質高堆渣

97.99

28.58

748.25 石質高堆渣

63.40

18.49

484.17 土質低堆渣

5.14

1.50

39.23 石質低堆渣

3.88

1.13

29.65 土質開挖面

17.21

5.02

131.45 石質開挖面

7.03

2.05

53.69 平

3.11

0.91

23.72

從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來看,土質高堆渣和土質開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別為97.99t/hm2和17.21t/hm2,流失速度是很高的。雨季一場降雨平均可以沖刷掉28.58t/hm2(土質高堆渣)和5.02t/hm2(土質開挖面)的泥沙。施工過程中,對土質高堆渣和土質開挖面應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流失。

(四)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

1、

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 (1)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

根據《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為486.27hm2,見表4-1。其中項目建設區361.73hm2,包括項目建設所需要的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項目永久占地面積203.94hm2,因管線沿線施工營造布置占地、軋篩場、渣場以及導流、支洞、公路施工等項目臨時占地157.79hm2。

本工程直接影響區主要包括輸水沿線施工的兩側、泵站周圍、渣場、石料場周圍及下游、臨時道路兩旁。該項目直接影響區面積124.54hm2,其中輸水管線開挖平均寬度30m為項目建設區,中間地形較為陡峭(坡度大于20°)的及臨水開挖的管線的平均影響范圍為50m,管線開挖的直接影響區面積8.72hm2。隧洞開挖直接影響區面積為2.6hm2。泵站直接影響區面積為4hm2。渣場分布在地勢較低的山溝、廢棄河道、待開發用地上,棄渣處理不當將會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直接影響區面積為45hm2。石料場直接影響區面積為4.33hm2。供水改造工程場內的臨時道路長為59.89km,直接影響區為道路兩旁平均寬度10m的范圍,面積為59.89hm2。

表4-1水土保持方案中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

單位:hm2 時間

項目

泵站

管線

渣場

石料場

其它

小計

合計 可研究段

項目

建設區

永久占地

134.44

56.16

13.34

203.94

361.73

臨時占地

22.59

56.27

4.99

78.93

157.79

直接

影響區

4+8.72+2.6

45

4.33

59.89

124.54

124.54 初步設計

占地

29.87

104.61

18.81

14.45

1.58

169.31

416.2

臨時占地

24.25

100.44

12.71

109.49

246.89

直接

影響區

4.34

16.54

38.87

11.21

90.57

161.53

161.53

到初步設計階段,由于項目建設內容的調整,如取消漳洋和鳳崗泵站,隧洞及箱涵等輸水管線走向的改變等,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防治責任范圍調整為577.73hm2,詳見表5-1。其中永久占地面積由原來的203.94hm2減少為161.31hm2,而臨時占地面積則由原來的157.79hm2增大為246.89hm2,項目建設區增大為461.2hm2,直接影響區相應增加為161.53hm2。 (2)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

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與水土保持方案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永久征占地面積由可行性研究中的203.94hm2,以及初步設計中的161.31hm2,進一步減少為126.63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減少37.91%和21.50%。第二,取消了初步設計中的石料開采場,工程所需的石料,部分利用隧洞開挖過程中的棄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購。石料場和渣場是大部分建設項目施工期的兩大水土流失源,利用棄渣做石料,既減少了棄渣數量及其占地面積,同時不再有石料場水土流失問題。第三,棄土棄渣用地明顯減少,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12.43hm2,以及初步設計中的119.25hm2,減少為64.60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減少42.54%和45.83%;而且均改為臨時用地,不再包含在永久占地中,棄渣經加工利用(包括工程本身用做石料以及當地利用)和整治處理后歸還當地政府,因此棄土、棄渣占地均為臨時占地。第四,臨時施工道路占地大為減少,由于項目建設區東莞市交通發達,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過程中所需修建的臨時道路很少,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利用現有道路完成任務。第五,直接影響區面積減少50%以上,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24.54hm2,以及初步設計中的161.53hm2,減少為39.36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減少68.40%和75.63%。

由于施工過程中的以上變化,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比水土保持方案中確定的范圍明顯減小,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為352.63hm2,比可行性研究減少27.5%,比初步設計減少39%。項目建設區面積為313.27hm2,分別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減少15.47%和32.86%。詳見表5-2。

4-2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表

單位:hm2 標

項目建設區

直接影響區

合計

建設區

合計

永久征地

臨時占地

渣場

臨時道路

施工場地及營地

A-Ⅰ

8.65

3.96

1.42

2.24

0.37

9.02 A-Ⅱ

22.54

10.57

5.15

0.6

7.25

0.89

23.43 A-Ⅲ1

21.15

8.9

12.25

4.6

25.75 A-Ⅲ2

27.8

9.52

6.98

11.3

3.45

31.25 B-Ⅰ

32.58

10.68

8.37

13.53

1.17

33.75 B-Ⅱ1

35.27

12.74

7.79

2.3

16.1

1.92

37.19 B-Ⅱ2

5.9

2.9

0.42

6.32 B-Ⅲ1

20.95

7.05

5.71

1.2

5.81

2.38

23.33 B-Ⅲ2

9.8

3.6

4.95

1.2

11.00 B-Ⅲ3

15.11

9.2

4.68

3.46

18.57 C-Ⅰ

34.65

18.45

9.55

2.1

4.55

6.8

41.45 C-Ⅱ

21.42

10.24

5.36

1.1

4.72

4.42

25.84 C-Ⅲ1

15.44

3.25

4.63

7.56

1.47

16.91 C-Ⅲ2

16.43

4.54

5.35

6.54

1.17

17.6 C-Ⅳ

25.58

10.93

4.29

0.7

9.66

5.64

31.22 合計

313.27

126.63

64.60

8.00

114.04

39.36

352.63

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 (1)設計棄土棄渣

根據《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及有關設計資料,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中認定的土石方開挖量774.89×104m3,土石方回填量437.76×104m3,工程棄渣量為419.73×104m3,擬分11個渣場堆放,渣場設計占地面積為112.43hm2。

初步設計中核定的土石方開挖量減少為658.51×104m3,土石方回填量417.63×104m3,工程棄渣減少為241.88×104m3,擬采用13個渣場堆放,新增2個渣場,可行性研究階段的11個渣場,在初設中,位置和編號略有變化,初設中渣場編號為1#-14#,缺2#,設計占地面積為119.25hm2。 (2)棄渣場及占地面積監測結果

監測結果表明,施工期棄土棄渣實際使用了19個渣場。19個渣場中,11個為水土保持方案中設計的渣場,2個為初步設計中增加的渣場,這13個渣場均為設計渣場,施工期新增6個渣場。

設計渣場中,有2個渣場在施工期位置和原用地類型有較大改變,它們是1#渣場由原計劃東江邊山坡地改為嶺頭村魚塘,14#渣場由原定山溝改為雁田村魚塘。6個新增渣場位置分別為蓮湖泵站(N1#)、旗嶺泵站(N2#)、走馬崗支洞口(N3#)、官倉倒虹吸(N4#)、石山涵洞(N5#)和地下涵(N5#)。 各渣場的占地面積與設計(水土保持方案)相比,施工期渣場數量增加,但占地面積則減少,實際占地面積比可行性研究減少42.54%,比初步設計減少45.83%。 (3)棄土棄渣量動態監測結果

施工期棄土棄渣監測結果見表4-3。由表可知,第一年全線棄土棄渣量為256×104m3,第二年為396.6×104m3,第三年為225.9×104m3。

施工期最大棄渣量(第二年)低于水土保持方案中棄渣量,但高于初步設計中的棄渣量。施工期棄渣量與方案(可行性研究)棄渣量的不同,主要由于設計變更。施工期第二年大部分臨時棄渣還沒有回填,因此實測最大棄渣量大于按挖填平衡計算的設計棄渣量,第三年大部分臨時堆渣已回填或被加工利用,因此監測值低于設計值。

表4-3施工期棄土棄渣監測結果

標段

數量(×104m3)

渣場

2001

2002

2003

編號

面積hm2

A-Ⅰ

2.7

4.3

4.3

1.42

由原定山坡地改為魚塘、土渣 A-Ⅱ

7

永久征地范圍內

4.6

4.6

N1

1.53

附近廢棄地、土渣、第二年開始使用

14.8

14.8

3.62

廢棄舊河道、土渣、石渣 A-Ⅲ1

7.5

永久征地范圍內

A-Ⅲ2

19.8

24.9

24.9

6.98

廢棄舊河道、土渣、石渣 B-Ⅰ

37.6

20.1

N2

1.16

施工場地附近山溝中、石渣

36.1

7.21

陳屋貝村魚塘、第二年開始使用 B-Ⅱ1

2.4

2.4

走馬崗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9.1

29

N3

3.22

走馬崗支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3.7

10.3

N4

2.29

官倉河灘地及農田、土渣、石渣

11.4

18.6

5

2.28

河灘地、石料 B-Ⅱ2

B-Ⅲ1

12.4

12.4

6

1.51

河灘地、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0.4

13.3

9.5

N5

1.9

丘陵地、土渣、第三年植樹

4.5

4.5

2.3

低洼地、土渣、石渣 B-Ⅲ2

5.2

3.2

永久征地范圍內 B-Ⅲ3

16.8

10.5

永久征地范圍內

C-Ⅰ

27.8

40.1

40.1

9.55

山塘、土渣、石渣

1.5

1.5

永久征地范圍內

4.6

4.6

永久征地范圍內

C-Ⅱ

27.2

12.4

3.4

農田、有1.8m磚砌擋渣墻

11.8

11.8

1.31

山溝、石渣

N6

0.65

農田、土渣

C-Ⅲ1

5.3

5.3

5.3

0.88

低洼地、土渣

33.3

18.8

3.75

山塘、石渣、石料(包括C-Ⅲ2) C-Ⅲ2

25.4

25.4

12

3.23

丘陵、石渣、有1.8m磚砌擋渣墻

12.7

12.7

12

2.12

土渣,第二年恢復植被,第三年回填利用

C-Ⅳ

3.6

3.6

13

0.52

廢棄地、土渣、第二年利用完

15.1

15.1

15.1

3.77

魚塘、土渣

6.6

6.6

6.6

永久征地范圍內 全線

256

396.6

225.9

64.6

3、地表擾動面積動態監測結果

地表擾動面積監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擾動類型判斷和面積監測,其中擾動類型判斷是關鍵,擾動類型的劃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蝕強度確定的,監測過程中必須根據實際流失狀態進行歸類和面積監測。 在施工期第一年,防治責任范圍內有55.76hm2(15.81%)的區域屬于原地貌類型,堆渣、開挖面和平臺的面積分別為16.99hm

2、2.55hm

2、55.63hm2,分別占防治責任范圍的4.82%、0.72%、15.78%,占防治責任范圍62.87%的區域為無危害擾動。堆渣和平臺所占比例雖然不大,因其侵蝕強度較大,是該階段防治責任范圍內的主要流失源。

施工第二年,防治責任范圍內的原地貌逐漸減少。該階段土壤流失比較嚴重的堆渣、開挖面和平臺的面積分別為18.35 hm

2、2.58 hm

2、61.49 hm2,分別占防治責任范圍的5.2%、0.73%、17.44%,與第一年相比,所占比例均增大。

施工第三年,隨著各項防治措施的不斷實施,無危害擾動面積進一步增大為285.68hm2,占防治責任范圍的81.01%;堆渣、開挖面和平臺的面積分別為17.38 hm

2、1.78 hm

2、47.79 hm2,分別占防治責任范圍的4.93%、0.51%、13.55%。

4、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

流失量=∑侵蝕單元面積×侵蝕強度。 表4-4施工期各標段土壤流失量監測結果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A-Ⅰ

20.6

0.59

20.6

0.60

8.8

0.32 A-Ⅱ

216.2

6.19

253.2

7.32

104.6

3.80 A-Ⅲ1

436.1

12.50

192.0

5.55

76.8

2.79 A-Ⅲ2

121.7

3.49

97.5

2.82

83.0

3.02 B-Ⅰ

607.6

17.41

268.6

7.77

59.7

2.17 B-Ⅱ1

189.9

5.44

189.9

5.49

261.5

9.50 B-Ⅱ2

31.2

0.89

26.8

0.78

B-Ⅲ1

362.3

10.38

592.0

17.12

463.1

16.83 B-Ⅲ2

81.4

2.33

153.5

4.44

66.7

2.42 B-Ⅲ3

321.3

9.21

224.0

6.48

98.5

3.58 C-Ⅰ

243.6

6.98

648.0

18.74

648.0

23.55 C-Ⅱ

185.1

5.30

274.0

7.93

261.7

9.51 C-Ⅲ1

274.6

7.87

187.8

5.43

187.8

6.82 C-Ⅲ2

83.2

2.38

42.6

1.23

165.5

6.01 C-Ⅳ

315.3

9.03

286.9

8.30

266.5

9.68 合 計

3490

100

3457

100

2752

100 由表可知:第一年的土壤流失量為3490t。土壤流失量較大的標段分別為B-Ⅰ(旗嶺泵站)、A-Ⅲ1(蓮湖-石水口明槽)、B-Ⅲ1(石山涵洞)、B-Ⅲ3(契爺石水-塘廈明槽、箱涵)、C-Ⅳ(沙嶺-上埔箱涵)、C-Ⅲ1(窯坑隧洞)、C-Ⅰ(金湖渡槽)、A-Ⅱ(蓮湖泵站)等八個標段,其流失量合計占該階段總流失量的79.57%。其中僅B-Ⅰ標段的流失量就占該階段總流失量的17.41%,是該階段流失最嚴重的標段,因為該標段旗嶺泵站棄渣沒有按規定堆放,沒有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施工第二年的土壤流失量為3457t,與第一年接近。土壤流失量較大的標段分別為C-Ⅰ、B-Ⅲ

1、 C-Ⅳ、C-Ⅱ(鳳凰崗-窯坑地下涵)、B-Ⅰ、A-Ⅱ、B-Ⅲ3 、A-Ⅲ1等八個標段,其流失量合計占該階段總流失量的79.21%。與第一年相比,主要流失標段仍然為八個,但流失最嚴重的標段變為C-Ⅰ標段和B-Ⅲ1標段,其流失量分別占該階段總流失量的18.74%和17.12%,合計達35.86%。 施工第三年的土壤流失量為2752t,明顯低于前兩年。大部分標段的流失量均減少,土壤流失量較大的前四個標段與第二年一致,即C-Ⅰ、B-Ⅲ

1、C-Ⅳ、C-Ⅱ,但它們的流失量占該階段總流失量的比例增大到59.56%。

5、各地表擾動類型土壤流失量

不同階段地表擾動類型土壤流失量見表4-5。 表4-5施工期不同地表擾動類型土壤流失量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質面

石質面

原地貌

措施 第

第 第7

6、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

(1)

水土保持方案中設計的防治措施 ①設計工程措施

方案設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水溝、排水溝、沉砂池、覆土工程和護坡工程等,見表4-6。 表4-6方案設計工程措施統計表

序號

單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內容

單位

可研

初設

數量

數量

工程輸水沿線開挖面防治區

渡槽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258.5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643.5

倒虹吸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2237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5539

輸水箱涵段

總覆土量

m3

48035

38839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11940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39780

隧洞口開挖面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1690

5636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1950

11234

例(%)

18.30

3.47

26.92

5.81

0.53

3.26

41.19

0.53 三年二年

比流

比流

例量例量(%)

17.29

0.28

6.86

13.32

0.79

3.60

37.81

20.05

(t)

652.0

853.0

285.7

89.4

102.0

1458.5

16.8 (%)

18.86

24.67

8.26

2.59

2.95

42.19

0.48 (t)

503.7

95.5

740.8

159.8

14.5

89.7

1133.6

14.一年

量(t)

603.4

9.8

239.4

464.8

27.6

125.6

1319.5

699.8

沉沙池人力挖方

m3

6500

1300 2

石料場防治區

截水溝人力挖方

m3

3120

14432

削極石方明挖

m3

1600

1808

截水溝M7.5漿砌石

m3

2520

4113

臨時沉沙池開挖土方

m3

10000

外拉表土覆蓋

m3

6000

6000

C20種植槽

m3

960

1248 3

棄渣場重點治理區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16520

921.5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4620

14296

外拉表土覆蓋

m3

22500

24074 4

泵站及其附屬建筑保護區

截水溝人力挖方

m3

1500

截水溝M7.5漿砌石

m3

1200

2920

沉沙池開挖土方

m3

2000

3162

外拉表土覆蓋

m3

6000

6387

M7.5漿砌石網格護坡

m3

15000

7015 5

臨時性道路防治區

M7.5漿砌石擋土墻

m3

8750

10062.5

外拉表土覆蓋

m3

14000

截水溝人力挖方

m3

6084 ②設計植物措施

方案設計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各種綠化工程,見表4-7。 表4-7方案設計植物措施統計表

序號

單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內容

單位

可研

初步設計

數量

數量

工程輸水沿線開挖面防治區

渡槽

綠化面積(邊坡及道路周圍)

m2

6995

倒虹吸

綠化面積(邊坡及道路周圍)

m2

23530

輸水箱涵段

植草皮面積

m2

548470

587565

隧洞口開挖面

綠化面積(邊坡及道路周圍)

m2

44850

42385 2

石料場防治區

恢復植被面積

m2

133400

133400 3

棄渣場重點治理區

渣場綠化面積

m2

1124900

224140 4

泵站及其附屬建筑保護區

植草皮面積

m2

80000

13537 5

臨時性道路防治區

臨時道路綠化面積

m2

180000

167400 6

合計

2111620

③渣場防治措施

方案設計的渣場防治措施見表4-8。 表4-8方案設計渣場防治措施統計表

水土保持工程項目

單位

數量

備注 排水溝人力挖方

m3

16520

排水溝M7.5漿砌石

m3

4620

外拉表土覆蓋

m3

22500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動態監測結果

包括對工程開挖面、堆渣及施工場地的防護措施,可分為護坡工程、排水工程、攔渣工程、綠化工程及臨時防護措施等。

①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及工程措施 表4-9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監測結果表 標段

單位工程

分部工程

備注 A-Ⅰ

東江口—蓮湖人工渠道

綠化工程

施工第二年完成大部分,第三年基本完成

排水工程(主體)

第二年人工渠兩側便道外修建漿砌石矩形排水溝

影響區整治工程

第三年自然植被恢復 A-Ⅱ

蓮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體)

02年7月完成回填覆土,開始建排水溝、護坡等

綠化工程

02年7月開始站場內綠化

渣場整治工程

4渣場平整為建筑用地、N1渣場自然植被恢復

影響區整治工程

完成 A-Ⅲ1

蓮湖-石水口明槽

綠化工程

03年開始綠化、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體)

03年開始兩側砼抹面矩形排水溝建設,已配套

永久道路護坡工程

草皮護坡6月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03年7月自然植被恢復 A-Ⅲ2

箱涵工程

綠化工程

02年7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體)

02年底兩側砼抹面矩形排水溝已配套

渣場整治工程

平整為建筑用地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基本恢復

B-Ⅰ

旗嶺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體)

完成

綠化工程

部分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臨時渣場未整治

邊坡防護工程

邊坡砼噴錨01年初完成、漿砌石護坡03年7月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未整治

旗嶺渡槽

綠化工程

部分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B-Ⅱ1 走馬崗隧洞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開口初期完成削坡開級、砼噴錨護坡、截水溝

支洞渣場整治工程

未整治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出口為公路,02年8月完成洞口建設

官倉倒虹吸

箱涵綠化工程

03年初開始,已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影響區整治工程

平整、未綠化

觀音山隧洞

箱涵綠化工程

03年5月開始,已完成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開口初期完成開挖面砼噴錨護坡、截水溝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開口初期完成開挖面砼噴錨護坡、截水溝

筆架山隧洞

渣場整治工程

棄渣利用完,轉化為扎篩場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開口初期完成砼噴錨、截水溝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施工期砼噴錨、完工后漿砌石護坡 B-Ⅱ2

樟洋渡槽

綠化工程

03年初開始,已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B-Ⅲ1

石山隧洞

渣場整治工程

未整治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漿砌石排水溝、開挖面砼噴錨、漿砌石護坡

石山涵洞渠道工程

護坡工程(主體)

02年7月完成漿砌石、網格植物

排水工程

02年10月完成漿砌石、砼抹面排水溝

綠化工程

部分于02年3月完成,03年5月全部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02年6月平整后植樹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續表6-4 標段

單位工程

分部工程

完成情況

B-Ⅲ2

隔水-契爺石水明槽工程

綠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護坡工程

02年10月完成漿砌片石護坡、截水溝

B-Ⅲ3

契爺石水-塘廈明槽及箱涵工程

綠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復

永久道路護坡工程

草皮護坡

C-Ⅰ

金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體)

03年6月完成

泵站場區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護坡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部分未平整

排水工程(主體)

03年6月完成漿砌石

金湖渡槽

護坡綠化工程

03年6月種草

綠化工程

03年6月種草、植樹

影響區整治工程

03年6月已植樹

C-Ⅱ

鳳皇崗--窯坑輸水管

排水工程(主體)

漿砌石、砼抹面

護坡工程

03年6月漿砌石

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03年6月基本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03年6月自然植被恢復

C-Ⅲ1

窯坑隧洞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開工初期砼噴錨護坡、漿砌石截水溝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02年9月完成漿砌石擋土墻、漿砌石截水溝

綠化工程

箱涵02年5月完成,其它03年4月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未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Ⅲ2

鳳崗隧洞首段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01年初砼噴錨、漿砌石截水溝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01年初砼噴錨、漿砌石截水溝

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03年2月平整、6月植被恢復

鳳崗隧洞中后段

進口護坡工程(主體)

01年初砼噴錨、漿砌石截水溝

出口護坡工程(主體)

01年初砼噴錨、漿砌石截水溝

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Ⅳ

隧洞出口箱涵、沙嶺倒虹吸

綠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體)

已配套

渣場整治工程

02年10月完成

影響區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沙嶺-上埔箱涵

綠化工程

部分02年初,其它03年6月完成

渣場整治工程

01年初完成

排水工程(主體)

漿砌石、砼抹面

影響區整治工程

部分自然植被

②棄土棄渣防治措施監測結果

表4-10渣場防護及整治監測結果 渣場

數量 ×104m3

說明

4.3

魚塘,已平整,建房 3

36.1

陳屋貝村、魚塘、已平整 4

39.7

廢棄舊河道,已平整、建房

筆架山隧洞渣場,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現已為石料廠,由他人經營 6

石山隧洞渣場,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場地需要平整綠化 7

4.5

低洼地,已平整、建房 8

23.1

低洼地、山塘,部分未綠化

地下涵臨時棄渣、山溝中、已全部利用,場地已平整、植樹 10

3.4

有1.8m磚砌擋渣墻,大部分棄渣已利用,未平整綠化

5.4

石渣已利用、場地正在變為建筑用地,土渣仍在,自然植被恢復較好,覆蓋度80% 12

棄土棄渣全部回填利用,渣場已平整,自然植被恢復較好,覆蓋度80% 13

棄土全部回填,場地被地方利用,與附近垃圾場連為一體變成了垃圾場

15.1

魚塘、已平整,建房

N1

4.6

蓮湖泵站附近,棄渣未整治,部分地段自然植被恢復較好 N2

旗嶺泵站附近山溝,施工期棄渣已回填利用或運走 N3

走馬崗支洞口、隧洞開挖渣料、全部利用、未平整綠化 N4

官倉箱涵棄渣、部分未平整、自然植被恢復良好

N5

9.5

石山涵洞渣場、堆放在河溝邊,局部有沙袋攔擋,部分為自然植被攔擋,自然植被生長茂盛。渣場表面種植山指甲樹苗,成活率70%左右,有自然草生長。 N6

地下涵臨時棄渣、已全部利用,場地已平整、植被恢復良好 合計

154.7

③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監測結果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輸水箱涵、渡槽、泵站等完工區綠化,綠化方式以鋪草皮為主,并配合有少量喬木樹種和灌木、及花卉,同時包括自然植被恢復。

箱涵區完工后一般形成30m左右的永久占地區,邊界建有圍墻或護欄,僅靠護欄為漿砌石或水泥排水溝,中間除箱涵和水泥路以外的地方全部覆土綠化、綠化方式有鋪草皮、植樹、栽花,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防治責任范圍內可恢復植被的面積為120.8hm2,施工第二年初石山涵洞完工區及雁田箱涵完工區開始綠化,綠化面積為16.88hm2。第三年綠化面積增加為51.1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蓋面積達115.92hm2。 (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 ①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理度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防治面積占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總面積的百分比,分監測。

施工第一年,各標段以開挖為主,產生大量棄土棄渣和開挖面。該階段防護措施主要包括開挖面水泥噴漿、截水溝、擋渣墻、臨時沙包及排水工程。各項措施的防治面積合計為221.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為62.87%。其中護坡工程面積為4.72hm2。

第二年新增防治措施包括輸水管線兩側永久排水溝、開挖面漿砌石護坡、網格植物護坡及綠化工程等。各項措施的防治總面積為270.21hm2,水土流失治理度為76.63%。其中護坡工程面積為10.3hm2,綠化工程面積為16.88hm2。

第三年綠化工程及生物護坡面積繼續加大,各項措施的防治總面積達285.68hm2,水土流失治理度為81.01%。其中護坡工程面積為11.97hm2,綠化工程面積為39.21hm2,生物護坡面積為5.05hm2。 施工期末及運行初期的防治總面積增大為323.8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為91.84%。其中護坡工程面積為12.11hm2,綠化工程面積為57.28hm2,生物護坡面積為17.89hm2。

②攔渣率

攔渣率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實際攔擋棄土棄渣量與防治責任范圍內棄土棄渣總量的百分比。 表4-11施工期棄土棄渣流失量監測結果 標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面積

侵蝕模數

流失量

面積

侵蝕模數

流失量

面積

侵蝕模數

流失量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A-Ⅰ

1.42

0

0.0

1.42

0

0.0

1.42

0

0.0 A-Ⅱ

2.33

39.23

91.4

2.33

39.23

91.4

0.0

0.0

1.53

39.23

60.0

1.53

39.23

60.0

0.0

3.62

0

0.0

3.62

0

0.0 A-Ⅲ1

0.0

1.51

39.23

59.2

0.31

0.0 A-Ⅲ2

4.21

0

0.0

6.98

0

0.0

6.98

0

0.0 B 27.5

0.0

5.01

0

0.0

7.21

0

0.0

B-Ⅱ1

0.6

0

0.0

0.6

0

0.0

0.0

3.22

0

0.0

3.22

0

0.0

3.22

29.65

95.5

2.29

39.23

89.8

2.29

39.23

89.8

1.68

39.23

65.9

-Ⅰ

0.96 484.17

464.8

0.26

484.17

125.9

1.16

23.72

2.28

0

0.0

2.28

0

0.0

2.28

0

0.0 B-Ⅱ2

0.0

0.0 B-Ⅲ1

1.51

0

0.0

1.51

0

0.0

1.51

23.72

35.8

0.32

748.25

239.4

0.63

748.25

471.4

0.48

748.25

359.2

0.0

1.13

39.23

44.3

2.3

0

0.0 BB

--

ⅢⅢ2

1.3

39.23

51.0

0.86

39.23

33.7

0.86

39.23

33.7 3

4.61

39.23

180.9

2.13

39.23

83.6

1.1

39.23

43.2 C-Ⅰ

8.11

0

0.0

9.55

0

0.0

9.55

0

0.0

0.0

0.58

39.23

22.8

0.58

39.23

22.8

0.0

0.51

748.25

381.6

0.51

748.25

381.6 C-Ⅱ

0.0

3.4

0

0.0

3.4

0

0.0

0.33

29.65

9.8

0.33

484.17

159.8

0.33

484.17

159.8

0.0

0.65

39.23

25.5

0.65

39.23

25.5

C-Ⅲ1

0.88

0

0.0

0.88

39.23

34.5

0.88

39.23

34.5

3.75

0.0

3.75

0

0.0

3.75

0

0.0

C-Ⅲ2

3.23

0

0.0

3.23

0

0.0

3.23

29.65

95.8

2.12

39.23

83.2

2.12

10.6

2.12

39.23

83.2 C-Ⅳ

0.52

39.23

20.4

0.52

39.23

20.4

0.52

0

0.0

3.77

0

0.0

3.77

0

0.0

3.77

0

0.0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全線

49.97

1317.4

68.81

1801.3

67.16

1610.6 由表4-11可知,施工期棄土棄渣流失量,第一年為1317.4t,第二年為1801.3t,第三年為1610.6t,合計為4729.2t。以施工期最大棄土棄渣量396.6×104m3計,可得施工期攔渣率為99.88%。 ③植被恢復系數與林草覆蓋度

植被恢復系數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植被恢復面積占防治責任區范圍內可恢復植被面積百分比,可恢復植被面積是指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通過分析論證確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積。林草覆蓋率則是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林草面積占防治責任范圍總面積的百分比。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責任范圍為352.63hm2,由植物措施監測結果可知,可恢復植被的面積為120.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蓋面積為115.92hm2,由此可計算出運行初期的植被恢復系數為95.96%,林草覆蓋率為32.87%。

施工期第二年、第三年林草覆蓋面積分別為16.88hm2和51.18hm2,則第二年的植被恢復系數和林草覆蓋率為13.97%和4.79%,第三年的植被恢復系數和林草覆蓋率為42.37%和14.51%。 ④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的容許土壤流失量之比。

根據SL190-96《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區域屬于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允許流失量為500t/km2.a,由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監測結果,計算各階段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土壤流失控制比(表4-12)。 平均土壤流失量=標段(全線)土壤流失總量÷標段(全線)面積 土壤流失控制比=標段(全線)平均土壤流失量÷土壤允許流失量

表4-12施工期平均土壤流失量及土壤流失控制比

標段

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

土壤流失控制比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A-Ⅰ

2.29

2.29

0.97

0.46

0.46

0.19 A-Ⅱ

9.23

10.81

4.47

1.85

2.16

0.89 A-Ⅲ1

16.94

7.45

2.98

3.39

1.49

0.60 A-Ⅲ2

3.89

3.12

2.66

0.78

0.62

0.53 B-Ⅰ

18.00

7.96

1.77

3.60

1.59

0.35 B-Ⅱ1

5.11

5.11

7.03

1.02

1.02

1.41 B-Ⅱ2

4.94

4.24

0.00

0.99

0.85

0.00 B-Ⅲ1

15.53

25.37

19.85

3.11

5.07

3.97 B-Ⅲ2

7.40

13.95

6.06

1.48

2.79

1.21 B-Ⅲ3

17.30

12.06

5.31

3.46

2.41

1.06 C-Ⅰ

5.88

15.63

15.63

1.18

3.13

3.13 C-Ⅱ

7.16

10.60

10.13

1.43

2.12

2.03 C-Ⅲ1

16.24

11.10

11.10

3.25

2.22

2.22 C-Ⅲ2

4.73

2.42

9.40

0.95

0.48

1.88 C-Ⅳ

10.10

9.19

8.54

2.02

1.84

1.71 全線

9.90

9.80

7.80

1.98

1.96

1.56

由表可知,施工期第一年全線平均土壤流失量為9.90t/hm2.a,即99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為1.98;第二年全線平均土壤流失量為9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為1.96;第三年全線平均土壤流失量為7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為1.56。 ⑤擾動土地整治率

擾動土地整治率是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擾動土地整治面積占擾動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擾動土地是指開發建設項目在生產建設活動中形成的各類挖損、占壓、堆棄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積計。擾動土地整治面積,指對擾動土地采取各類整治措施的面積,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積。

根據以上定義,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擾動土地面積應該為整個防治責任范圍,即352.63hm2。而擾動土地整治面積即等于綜合治理面積(土壤流失量已達達允許侵蝕標準)加上那些采取措施后仍然未達到允許侵蝕標準的面積,由此可得擾動土地整治面積為339.08hm2,擾動土地整治率為96.16%。

6、運行初期水土流失監測

經過采取各項防治措施,運行初期防治責任范圍內91.84%的區域其土壤流失量已達到允許侵蝕標準,其中大部分區域基本沒有土壤流失,監測結果可以計算出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運行初期防治責任范圍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18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為0.41。

7、結論

(1)防治責任范圍

根據《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及水利部批文,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為486.27hm2。其中項目建設區361.73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積203.94hm2和臨時占地157.79hm2;直接影響區124.54hm2,包括工程沿線兩側、泵站周圍、渣場、石料場周圍及下游、臨時道路兩旁。 從可行性研究到施工設計,工程發生以下變更:①取消了鳳崗泵站并對輸水線路進行了優化;②取消了石料開采場,工程所需石料,部分利用隧洞開挖過程中的棄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購;③利用隧洞棄渣加工石料,永久棄渣大為減少(包當地利用),渣場整治后歸還當地,棄土、棄渣占地均改為臨時占地,面積由112.43hm2減少為64.60hm2,減少42.54%;④由于項目建設區東莞市交通發達,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過程中所需修建的臨時道路很少,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利用現有道路完成任務,臨時施工道路占地大為減少;⑤隨著渣場和臨時道路占地面積的減小,直接影響區面積減少50%以上。

由于設計上的以上變化,實測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為352.63hm2,與方案設計值相比,減少27.5%。其中永久占地減少為126.63hm2,直接影響區減少為39.36hm2,但臨時占地有所增加,為186.64hm2??紤]到工程設計的變更,可以認為,水土保持方案中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基本上是合理的。 工程竣工進入運行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應為永久征地范圍,即126.63hm2。 (2水土保持措施評價

將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分為5個防治區,即棄渣場重點治理區、工程輸水沿線開挖面防治區、泵站及其附屬建筑保護區、臨時道路防治區和石料場防治區,分區采取了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總體布局合理,效果明顯,達到水土保持方案設計要求。

8、存在問題及建議

(1)蓮湖泵站廠區內未綠化區域,補播適宜的草種,以增加地面覆蓋,控制水土流失。

(2)旗嶺泵站廠區內、直接影響區及渡槽未綠化區域,補播適宜的草種,以增加地面覆蓋,控制水土流失。 (3)走馬崗支洞口渣場在歸還當地前應盡快平整、覆土。

(4)石山涵洞渣場頂面需設置排水設施,將地表徑流安全排入河道。渣面在交還地方前補播適宜的草種,以恢復自然植被。

(5)部分臨時工棚及場地尚需妥善處理,局部臨時道路邊坡仍需種植林草,以恢復植被。

數據監測范文第3篇

1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解析

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最主要的裝置是一套自動分析儀器, 在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和自動控制等技術支持下, 利用專業軟件對地表水進行監測分析。此系統日夜歇運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得到一組數據, 通過通訊設備傳輸到監測中心。監測中心在接收到數據后會進行保存、管理和發布等操作[1]。

2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數據技術評估的作用

2.1實時了解水質具體情況

在我國, 水污染較為嚴重, 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形成制約。水質的一般監測都是人工采樣后進行實驗室分析, 通常每月、每季度監測1次, 在水質監測上存在較大缺陷, 無法得到水質變化的規律[2]。此技術則能連續得到數據, 結果客觀、公正, 能為環境管理提供支持。在某些地表水水質監測中, 人工采樣等方式依舊發揮重要作用。但此技術能自動監測水質, 自動將數據傳輸到監測中心, 避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3]。

2.2實時監控水污染

使用此技術可獲得水體污染物數據, 且由于獲得的數據有連續性, 因為可判斷水體變化情況, 可實現對突發事件的實時監控。在污染發生后, 觀察數據的變化, 判斷污染程度, 及時對水污染采取控制措施[4]。

2.3增強環保部門工作效率

此技術被應用在地表水監測中, 使環保部門在監測系統的支持下, 實現改進環保工作的目的, 實現相關部門間的水質數據共享, 提高了水質監測的效率, 讓水質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快[5]。

3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數據技術評估方案

3.1具體監測過程

在對地表水的水質實施監測時, 要對監測裝置進行調整, 使其符合監測要求。p H檢測在現場完成即可, 氨氮和TOC數值等方面的檢測則要在實驗室完成。每個方面的檢測都有固定的檢測方法, 在實施檢測時要嚴格遵守要求。為讓結果客觀合理, 要在每個采樣位置收集瞬間以及時間混合類型的水樣。

3.2評價過程

在實驗室中獲得結果后, 與自動監測結果進行對比, 使用t進行檢驗, 對比結果差異。使用t進行檢驗, 可靈活對結果的差異實施判定, 為環境監測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對氨氮和TOC實施檢測時, 要使用加標回收率法。在使用此方法對樣品實施檢測時, 要在同類型樣品的子樣品中添加某些物質, 如此才可順利開展測定, 對回收率實施測算。

3.3試驗方案

為讓試驗使用的水樣符合實驗要求, 可在監測站取水口的各個方向安置采樣點, 安置的深度要和取水口保持相同水平。為了防止收集的水樣和自動收集的水樣之間存在差異, 兩者的采集時間要相同。具體采樣時間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測定方式:⑴首先實施全天候測定。從0 時開始到20 時, 每隔4h, 自動監測設備進行采樣。在相同深度開展自動取樣和人工取樣。直接在現場測定p H, 其余指標在回到實驗室后進行檢測。⑵在自動監測設備開始取樣之前和之后的20min, 每隔5min在與其保持相同水深位置手動取樣。p H直接在現場檢測, 其余指標在回到實驗室后實施檢測。⑶在自動監測設備開展檢測時, 以人工的方式在相同水深的位置開展取樣。各項指標的檢測方式同上。⑷選擇符合容積符合試驗要求的塑料水桶, 使用水泵抽取當地地表水, 對桶內的水進行徹底攪拌, 將自動采樣設備放入水桶中, 重新攪拌, 開展自動檢監測。各指標測定方式如上。⑸選擇符合要求的水桶, 加入一定量的試驗添加物, 將水攪拌到均勻狀態, 啟動自動監測設備。各指標檢測方法如上。⑹選擇兩個水桶, 使用水泵將地表水抽入其中, 如雜物較多, 需要進行過濾, 把自動監測設備的采樣工具放入其中, 將水樣攪拌均勻。將大桶的水抽入兩個小桶中, 兩個桶容積相同, 對體積進行測量。將自動監測設備放入其中一個小桶。另外一個水桶加入試驗添加物, 充分攪拌后, 使用自動監測設備檢驗。

4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試驗結果分析與評價

在此次試驗中, 通過對樣本的p H值進行測定, 發現各種使用測定方法獲得的結果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表明自動監測獲得的結果比較準確。在對高錳酸鉀實施測定時, 水樣不均勻的情況對結果產生一定干擾, 實驗室結果和自動測定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可利用自動測定結果均值變化對地表水的耗氧量變化情況實施判定。在測定TOC時, 對回收率結果實施分析時, 發現自動檢測結果較為準確。但由于測定此項指標有較高的時效性要求, 導致其結果比實驗室結果高。在測定氨氮水平時, 在對回收率數據進行研究后發現, 樣本顏色會對實驗室研究方法產生較大干擾, 原因可能是水樣渾濁程度越重, 在絮凝沉淀時發生乳化現象, 致使過濾不徹底, 測出的結果相對較高。

5 增強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效果及保護地表水的對策

5.1減輕取水口周圍因素的影響

在選擇采樣點時, 要與河岸保持距離。要保證河岸、河灘的衛生狀況較好, 如果存在較多雜物就會對檢測結果產生不利影響。

5.2按時維護自動采水口設備

在開展試驗時, 要對自動采水口實施觀察, 分析其上是否存在青苔、藻類等物, 僅靠自動采水口設備的反沖洗功能無法將這些污染物清除干凈。如果這些污染物進入到監測裝置, TOC指標等方面的測定就會受到較大干擾。此種情況是導致水質不均勻等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

5.3編制統一的評價標準

地表水中含有較多種類的物質, 加之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 導致水體不均勻。因此, 某個區域的水質無法代表整體水平。要想讓自動監測站能發揮更強的作用, 就要創建起統一的趨勢評價機制。

5.4對TOC和氨氮的監測實施干預

使用已有的方法對兩者的檢測實施干預, 均無法保證使用不同方法獲得的結果之間存在的差異處于較小水平。在準備模擬水樣時, 如不能對地表水實施精確模擬, 可針對檢測方法開展回收率試驗, 這能有效提高此類試驗結果的精確度。

5.5改進水質自動監測水平

可以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的發展情況進行觀察, 了解相關技術的最新發展動向, 一旦發現新技術, 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工作單位經濟狀況, 引進合適的技術, 提升監測水平。監測站的工作人員也要在日常的監測工作中總結經驗, 將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記錄, 找出工作中的不足, 尋找解決辦法。

5.6緩解水污染的措施

農業中的農藥、化肥等會對地表水形成污染, 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施肥時, 要普及精量施肥等技術, 從源頭上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進行控制。堅持循環經濟理念, 確保產業實現清潔生產。

可以和當地媒體合作, 拍攝愛護水資源的公益性宣傳片, 在電視等平臺播出。也要利用新媒體發布我國水污染情況, 告知人們水資源污染產生的后果, 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布節約用水宣傳, 提升人們的節水意識。

6結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資源, 要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梢酝ㄟ^宣傳讓人們養成愛護水資源的習慣, 防止浪費水資源。要關注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的發展動向, 積極引進最新技術對水質監測站進行改進, 確保水質得到有效監測。

摘要:水資源對人們的生活及各個行業產生重要影響。地表水對維護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因此, 需要定期對地表水水質進行檢測。在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 環境監測技術不斷增強, 地表水水質監測實現自動化, 可實時了解地表水水質的動態變化情況。一旦發生重大污染事故, 可根據預警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關鍵詞:地表水,水質自動檢測,TOC,氨氮

參考文獻

[1] 魯子豫, 馬燕, 李志強, 等.青海長江源區2005—2012年地表水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分析[J].水資源保護, 2015, 11 (3) :53~56.

[2] 楊旭光, 束金祥, 朱志勛, 等.地表水VOCs氣相色譜自動監測影響因素探討[J].人民長江, 2014, 24 (18) :87~91.

[3] 劉薇, 康可佳, 劉僑博, 等.針對高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的地表水水質評估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4, 39 (8) :178~182.

[4] 任海軍, 宋偉偉.地表水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開發研究, 2014, 25 (1) :148~153.

數據監測范文第4篇

一、數據融合技術概述

(一) 數據融合技術的概念

數據融合技術是對數據源給出的有用信息的采集、傳輸、綜合、過濾、以及相關合成, 便于人們進行環境判斷、規劃、探測、驗證、診斷等。數據融合的目的是收集各類傳感器采集的信息, 將各種傳感器直接給出的信息稱作源信息, 源信息是信息系統處理的對象, 該系統下的功能就是把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 以便直接使用某種波形、數據和結論。數據融合技術最早被應用于軍事領域, 通過遙感技術與數據融合的智能化合成系統, 為作戰管理系統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技術基礎。數據融合技術, 實際上就是在一般的地理坐標系當中, 將對相同的檢測目標以及不同的遙感圖像數據使用更加專業的算法和技術, 從而就能夠生成一幅圖像信息, 這樣的圖像信息更加具有表現力,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數據的使用質量以及效率。

(二) 數據融合原理及過程

在通常情況之下, 遙感影像所測得的數據進行融合分為預處理和數據融合兩個步驟。

首先進行的是預處理, 主要包括糾正遙感影像的幾何圖像、進行大氣訂正、輻射校正及立體空間上的調節和配準。遙感影像的空間調節和配準時進行遙感影像數據融合, 通常情況之下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步驟, 包括選擇特征、匹配不同影響的特征、空間上的變換配備、插值和調節。在與配準的兩幅影像內容上, 選擇邊界以及線狀物交叉點、區域輪廓線等非常明顯的特征, 采用專業的配準技術和算法, 找到多幅的影象, 對應出非常明顯的特征點, 作為影像空間調節配準的控制內容和控制點。根據確定的控制點, 建立影像間的不同映射關系, 對非參考影像進行重新采樣。

隨后進行的是數據融合, 數據融合這個步驟非常重要, 是將多個不同傳感器信息源的數據和信息不斷的融合加以聯合最后分析, 從而便可以獲得更精確的位置估計以及身份估計。根據各不相同的融合目的和融合層次, 才能夠智能地選擇比較精準適合的數據來進行融合算法, 將空間調節配準的遙感圖像數據進行有機合成, 也可以根據提取的影像特征及影像模式識別的屬性分別進行詳細的說明, 才可以精準的數據來進行表示或估計。

二、數據融合技術的應用

(一) 數據融合技術的總應用

不同環境有著不同的特點以及特性, 便能夠構造出根據目標環境監測的分布式多傳感器體系結構。通過溫度傳感器組、濕度傳感器組、以及光照傳感器組共同作用于局部融合中心, 以自適應加權。再通過全局融合中心推行更加先進的D-S推理算法, 最后得出融合結果。局部融合中心采用的算法是自適應加權融合, 這樣在時間和空間上, 對于不同環境目標的數據融合效果會達到最優值。通過不同的傳感器組的多源數據進行融合, 數據會自適應的尋找到對應的權數, 傳感器所感測的數據值會達到最優的融合效果。在全局融合比較中心的內容和部分, 采用專業的D-S推理技術算法, 依據不同環境中的不同溫度、濕度以及光照度的數值, 將這三個環境參考數據進行融合, 提高對環境監測的準確度。

(二) 自適應加權融合算法在環境監測中的運用

在目標環境中根據特想在不同的特定位置安裝多個合適的傳感器, 由于每個傳感器的特點和精度不同, 可以選擇均方差誤差最小的條件下, 尋找傳感器所對應的最優加權算法。如果每個傳感器的方差分別為, 一定的數值要估計真值, 建立數據彼此間的相互獨立性。通過一定的公式可以計算出, 自適應最優加權因子, 依據相關的實際情況研究, 可以將自適應加權估值, 獲得的平均估值更有效的融合數據。

(三) D-S推理算法在環境監測中的運用

這一融合算法的數據融合過程中, 對于不確定的信息處理方法, 表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在數據收集上具有靈活性的特點, 可以在問題預測以及專家系統等多個領域中進行應用。首先將收集的信息進行預處理, 通過對信息數據的基本概率進行計算后, 根據合成規則, 對收集的數據在綜合作用下, 進行概率分配計算。最后, 建立具有合理結構的環境識別框架, 按照收集數據的基本概率分配賦值, 將系統的不確定性數值降低, 根據計算出的結果和判斷規則, 得出具有綜合性的融合結果。

結語:

綜上所述, 本文首先概述和數據融合技術, 將數據融合技術應用在環境監測中, 數據融合技術能夠結合各方面的傳感器監測的數據, 將這些數據融合在一起, 加強了數據信息的聯系, 對環境監測的準確性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通過實際的環境監測的檢驗證明, 將數據融合技術應用在環境監測中, 有效的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準確性, 對環境監測和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 人們將更多的科學技術, 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過程中。將數據融合技術運用在環境監測工作中, 針對于不同環境指標下的數據, 在信息描述上和信息采集上有著不同的差別。并且環境目標監測這一過程, 具有較高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因此, 本文將數據融合技術與環境監測工作, 進行緊密的結合, 通過自適應加權算法和D-S推理算法, 將影響環境因素的數據進行數據的融合, 得出綜合環境監測的結果, 幫助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力度, 加快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環境監測,數據融合技術,自適應加權算法,D-S推理算法

參考文獻

[1] 張曉亮, 羅文廣.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在室內環境品質監控系統中的應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 2012 (2) .

[2] 李恒燦, 李權才.數據融合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1 (4) .

[3] 孫紅鴿, 臧義, 曹毅, 等.模糊數據融合在多傳感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工礦自動化, 2009, 35 (8) .

數據監測范文第5篇

現階段我國環保在線監測工作主要面臨以下問題。第一互聯網使用程度較低。雖然各個地區都加大了對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重視力度, 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無法滿足國家發展的具體需求。當前我國的環保在線監測建設始終處于一個初級階段, 局部部署占據主要部分, 大多以縣市為單位對環境污染源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和相應的采集工作。充分暴露出了這一系統功能簡單的弊端, 無法結合聯網技術做進一步發展。第二, 缺乏數據發掘能力。在環保在線檢測過程中, 各個領域均會產生數量較大的檢測數據, 而如何在龐大的數據庫中提取出有關環保的相關數據信息, 已逐漸成為環保監測應急系統中的重要問題。

2 在線監測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 大部分在線監測系統主要安裝在企業污染源排放的現場, 周圍環境較為復雜惡劣, 且污染物的濃度隨時都會產生較大的變化。這些不利因素無法通過相關技術手段來有效解決, 嚴重影響到在線監測儀器的準確性。使得在線監測儀器出現運行不穩的現象, 同時獲取數據信息的準確性也無法保證。其次, 在線監測系統的管理工作相對復雜, 安裝在線監測儀器的排污企業需要為儀器提供水、電、氣、通信等資源,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等各項支出費用, 因此大多數企業不愿意配合相關技術人員的監測工作。最后, 排污收費標準不夠準確?,F階段我國主要是以在線監測數據作為排污收費的主要參考依據。然而在實際工作中, 這種收取排污費用的方式具有一定弊端。通常情況下, 廢水中含有多種污染因子, 而在線監測系統通常只會監測出少數因子。

3 計算機整合技術

計算機整合技術主要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不同廠家、不同協議中的各項在線儀表進行整合并最終形成統一的瀏覽界面。在整合過程中, 應針對不同的儀表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在采集工作結束后, 將這些采集到的數據人為存放在SQLSERVER數據庫中, 該數據庫可以針對儀表中的具體信息進行統一的設計和編碼工作, 從而為后續的開發工作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第一, 現階段我國主要采用兩個公司生產的煙氣在線監測儀器, 針對兩種不同的監測儀器計算機綜合技術將采用同樣的方法將數據上傳至服務器端, 主要步驟如下:在客戶端建立起ODBC數據源, 同時開發出ISOCKL巧客戶端程序, 使得ISOCKL巧客戶端程序可以通過數據源對客戶端數據庫中的具體內容進行采集, 然后由SOCKETS將數據傳送至SOCKETS服務器, 服務器在接收到數據后再將相關數據存儲到實現設計好的數據庫中。第二, HACH水質監測儀器也是計算機整合技術的一部分, 經過HACH儀器MODBUS網卡跳線、儀器連接、安裝配置轉換模板, 從而實現數據采集工作。第三, 采用DJBC的方法對污水總排監測數據進行采集。通過將各種協議數據統一到同一個數據庫中, 最終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用戶瀏覽界面。

4 使用效果

在計算機整合技術投入使用后, 在線監測的反應時間明顯縮短, 且監測的水平顯著提高。該系統將相關公司內部的環保在線監測數據進行有效整合, 使得多套監測系統可以集中有序接受統一管理。此外, 這種系統還具備實時報警功能, 可以在第一時間內針對具體情況作出反應。通過應用計算機技術在業內建立環保網, 有利于及時了解重污染源的具體情況, 加強對污染源頭的監控力度, 同時還可以為崗位員工提供便利, 使得崗位員工可以針對檢測系統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調整, 以保證裝置穩定運行。當在線監測系統檢測出外來毒氣時可以及時發出警報, 為企業員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環保網的建立, 對于環保治理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在監測污染源的過程時可有效提高工作質量, 從而實現“排污受控”, 極大程度提高了排污公司的環境監控水平。

結束語

在環保治理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技術整合環保在線監測有助于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同時還可以提高相關部門的檢測水平, 對環保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相關科研人員應加大對計算機整合技術的開發, 從而促進我環保治理工作的不斷發展。

摘要:強調綠色環保, 建設可持續、健康和諧發展社會的今天, 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在環保工作中, 實現信息化在線監測不僅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也是提高數據精確度, 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基礎。本文從以下幾方面膚淺論述了應用計算機技術整合環保在線監測數據, 以供參考。

數據監測范文第6篇

在實際采煤的過程中,很多的人會用到較多的機電設備。機電設備本身的質量將會直接決定開采的效率。但實際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問題:第一,諸多檢修的時間較為混亂,有關的制度并不健全,建設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的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機電設備經常會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故障,甚至會嚴重影響煤礦生產的情況。但是,最近幾年出現的在線監測技術將會直接改變傳統的檢修模式。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對基于數據庫分析的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監測和檢修進行討論。

1.系統總體框架的特點

從網絡管理系統發展的過程來看,C/S以及B/S的結構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C/S的模式下,使用者需要按照相關程序來進入到數據庫內部,并有效地查閱相關的數據[1]。但是,B/S的結構則相對較為簡單,一般不需要直接安裝程序都能夠發揮作用。

專業人員需要在操作的過程中先直接點擊IE瀏覽器,并通過搜索關鍵字和輸入網址進入到數據庫內部,于是相關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相關的信息。另外,因為B/S的結構比較簡單,并不需要有多余的程序。因此,在實際安裝的過程中,專業人員需要先點擊IE瀏覽器,并在輸入關鍵詞之后進入數據庫。一般而言,B/S結構顯得相對靈活,也能夠全面地運用于煤礦生產的過程中。本文就是以這種結構為支撐來發揮作用。多數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時間進入到數據內部,并有效地調取相關的數據。

從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該結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便利性,更能夠全面地運用于煤礦使用的過程中。只需要在系統內部預先安裝相關的服務器,才能夠讓使用者更好地實現與網頁請求有關的服務。之后相關的信息就能夠進入到數據庫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調取內部的信息。

2.機電設備故障監測與檢修系統設計

多數煤礦在檢修故障的過程中,主要以Web Sevice為媒介,再讓其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將松散的結構整合在一起,希望在這之后變成一個更加完整的架構??梢钥闯?這個系統主要是能夠獲得統一的模型,并將所有的數據都能夠轉換成XML形式,再直接將數據存在相應的數據庫內部[2]。

在實際設計數據庫的過程中,相關的應用系統能夠有效地對不同故障進行分類。之后也就轉換成另外一個系統內部的Web服務信息。該系統的優勢主要就是在檢測幾點設備的過程中,并不會對系統直接產生影響??梢钥闯?各個機電設備都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目前,包括設備故障系統、數據庫系統和推理系統都會一起構成整個系統。不同的系統能夠相互地配合在一起,并有效地監測和檢修幾點設備??梢钥闯?每個系統之間都會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如果一個系統出現錯誤之后,其他系統自然就不會被影響。各個不同的組件將會以Web Service為媒介來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如果發生了故障,不同的系統會結合在一起處理故障。內容如圖1所示:

(1)數據庫診斷系統

數據庫系統一直都在整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系統發生故障時,所有的數據信息都會直接存儲于數據庫系統內部。如果系統要直接進行工作,故障診斷系統就會在第一時間診斷設備運行的情況。

針對上述所有的環節而言,只有讓不同的故障服務單元都更好地集合在一起,才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3]。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故障服務單元需要先分析各個設備內部的具體要求,之后再將其劃分為風機設備,最后再提升設備監測的質量。

在此系統中,機電設備故障監測正是故障診斷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另外也代表了整個程序運行的流程。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可以通過收集機電設備中運行的數據,之后再全面地收集相關的數據。只有將相關的數據都集中在一起,才能夠更好地分析故障??梢钥闯鱿到y內部故障診斷系統、數據庫系統、故障原因和應用系統都會發揮各自的作用。

(2)故障監控系統

機電設備內部的故障監控系統一直都不斷地診斷故障,同時也是運行程序的初始流程。在使用的過程中,專業人員需要將相關的運行數據都收集在一起,之后再全面地收集合適的數據。當監測出相關故障之后,內部的診斷系統便會先分析機電設備中正常運行狀態,并有效地分析數據信息。之后,專業的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數據傳輸到數據庫內部。

整個監測流程一直都在系統運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本身也屬于非常重要的一個流程。如果處理的好,其內部的監測能力會影響到系統的整體性。因此,在關鍵的時刻構建診斷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故障監控系統自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數據庫系統的作用

數據庫系統能夠直接存儲已經被診斷的結果,之后再將所有的信息都融入推理系統內部。專業人員需要全面地分析已經收集的數據。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數據庫會直接劃分成知識庫、模型庫和元數據等內容,與試驗相關的信息更可以在第一時間進入知識庫內部。

當這些數據集中在一起之后,大家可以有效地對比相關的故障原因。多數的數據庫不僅能夠存儲更多的信息內容更,其他一些零散的信息也會直接存儲于數據庫內部。

因此,從地位來看,整個數據庫可以為系統內部的核心。在關鍵時刻,相關人員只有不斷地管理數據庫系統,才能夠更好地更新信息。整個數據庫系統的結構如圖2所示。

專業的人員可以在推理系統中先設定一系列核心的算 法[4]。之后也可以借助算法來監測數據信息,這樣自然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機電設備所產生的故障進行判斷。在分析故障原因之后自然能夠制定出更為合適的處理方案。相關計算機軟件自然能夠植入系統內部,從而更好地處理各類數據信息。專業人員自然能夠根據所收集到的相關數據和自身所具備的一些知識來提升判斷故障的能力。之后才能夠讓判斷故障的過程變得更加順利。

作為一名專業的人員,大家可以在分析實際情況之后制定科學的解決故障的方案。專業的人員也可以將決策的內容融入應用系統內部。

廣大應用系統的作用就是先完善具體處理的方案,之后再全面地實施整個策略。在判斷推理系統之后,專業的人員能夠制定合適的方案之后再傳送到應用系統內部。另外,幾乎所有的應用系統都會落實已經被處理的方案,之后才能夠有效地開展修復工作。專業的人員可以先分析接口的差異化,之后再將應用系統劃分成不同的數據庫接口和兩大不同的部分[5]。專業的人員可以通過處理和調用服務的內容來有效地服務終端用戶。

4.結束語

機電設備的安全性將會對煤礦安全生產有極大的影響。只有讓機電設備更好地運行,才能夠讓煤礦生產更好地進行,最終也就能夠促進社會經濟更好地發展。目前,現階段的新技術會在很大程度上改進機電設備的安全性。但是,多數機電設備在運行的過程中仍然會存在不少的安全隱患。只有有效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才能夠更好地改進和優化煤礦機電設備內部的檢測系統。之后也能夠促進煤礦生產更好地向前進行。

摘要:煤礦機電設備將會對煤礦的穩定運行產生很大的影響,更能夠保證煤礦的順利生產。本文結合計算機和信息通訊技術來具體監測煤礦機電設備的應用情況,并通過設計與數據庫相關的煤礦機電設備來更好地分析系統內的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煤礦機電設備都能夠正常運行。

關鍵詞:數據庫分析,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監測,檢修策略

參考文獻

[1] 常彥鵬.煤礦機電設備故障診斷及維修技術[J].科技傳播,2017(5):69-74.

[2] 田俊生.機電設備故障診斷及維修技術分析[J].科技傳播,2017(5):39-43.

[3] 母曉斌.煤礦機電設備故障診斷及維修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2):39-43.

[4] 黃元庭.淺談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管理模式[J].科技促進發展,2017(5):69-74.

上一篇:老鼠嫁女兒故事范文下一篇:美術實習見習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