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

2023-09-29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1篇

【摘要】在幼兒園內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我們要將其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在兩者融合中會出現環境創設過于單調、幼兒主體性不突出等問題,通過探索傳統民俗文化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融合方法,應具體從戶外環境、室內環境以及墻飾三方面進行融合。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智慧與經驗的成果,龔自珍講:“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學習、保護并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對于個人來說,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而幼兒作為新生一代,他們將來是傳統民俗文化的主要傳承者,使他們對祖國的文化產生興趣,從小培養他們了解明白、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是極其重要的。幼兒園要挖掘出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有效的在幼兒園進行創新和體驗?!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作為幼兒園的潛在課程,不僅能激發幼兒思考,而且能引導規范幼兒的行為與活動,提高幼兒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能力,將傳統民俗文化有效的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讓幼兒生活在帶著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的環境中,充分體驗傳統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深刻感受祖國的悠久歷史,從而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培養良好的品德、促進各方面和諧發展,并將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融合傳統民俗文化的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幼兒園與幼兒園班級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步入一個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就像一個窗口,展示不同幼兒園的風格特色,同時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激發幼兒的創造潛能。通過抽樣調查研究,我們認識到大部分幼兒園在不同的活動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環境創設,為幼兒創造出來具有教育功能的環境,也有部分幼兒園重視了將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教育作為重要的學習任務作為一項教學目標,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在部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或是與傳統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存在著一些誤區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環境創設過于單調

部分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內容長時間固定不變,僅有的墻面創設也只是單純的一些卡通畫,只是為了美觀,缺乏一定的功能和教育性;活動區角的投放過于單調,幼兒可操作性低。

(二)幼兒的主體性不突出

幼兒參與性原則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之一,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環境創設有利于幼兒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部分教師以幼兒的手部肌肉未發育成熟或幼兒不會做美術手工等其他原因,只是教師預設一個環境,從未讓幼兒參與過環境創設的過程。

(三)傳統民俗文化內容選擇問題

在觀察、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幼兒園意識到了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嘗試將其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思考例如:

教育性難以彰顯。例如:在幼兒園A的活動墻面上粘貼了十二生肖的精美剪紙,十二生肖屬相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剪紙是傳統民間工藝,兩者十分具有教育意義,也非常適合用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但我們問過A幼兒園的教師,貼于墻面的剪紙并不是教師自己制作,也沒有和幼兒開展過相關主題的活動,所以傳統民俗文化的教育意義沒有彰顯出來,教師與幼兒的創造性也不夠。

內容過于單調。例如:公辦幼兒園B是示范幼兒園,經過我們的走訪觀察,B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較好,園長及教師也很重視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幼兒園內的傳承,園內布置了幼兒入園時玩的“龍舟船”,在表演區有傳統民族服飾。但也存在著內容選擇過于單調的問題,我們采訪了中班、大班的主班老師,她們較為了解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情況,訪談結果顯示:對于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的問題上,兩位老師均表示幼兒園一直在開展相關的環境創設,花的功夫也比較多,但主題較為單一,大型環境創設主要是傳統節日,如春節等。從這兩所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情況及問題來看,對于內容的選擇,仍值得我們仔細思考與推敲。

(四)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途徑選擇問題

教育方式小學化。例如:八月,C幼兒園正在火熱招生中,在宣傳燈牌上C幼兒園直接寫著:教學特色:國學、傳統文化。走訪C幼兒園,不難發現幼兒園在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上有小學化傾向,教育方式十分直接、較為“死板”,通過念古詩再多次復述的方式學習古詩,將傳統知識直接講述給幼兒聽,這樣的填鴨式教育不僅沒有達到傳統民俗文化的教育意義,因為幼兒不理解其內涵,只是背誦記憶,可能還會磨滅興趣,產生厭煩心理。

教師對教育方法缺乏創新與研究。幼兒園教師除了將傳統民俗文化融入環境創設中的具體區域,也要會對幼兒進行專業教育以及隨機教育。教師要將環境創設的主題不斷深化,深挖、細化中華傳統民俗文化,使其更好的融入至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幼兒園并沒有真正看到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幼兒的必要性,只是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功夫,以此作為幼兒園的特色,這樣的方式既不能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作用,還會給教師、幼兒甚至家長增添負擔。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傳統民俗文化融合的注意事項

1.遵循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

幼兒園環境創設要遵循環境與教育目標一致的原則、安全性原則、發展適宜性原則、幼兒參與性原則、開放性原則、經濟性原則等【1】。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民俗文化合理的進行融合,如:教師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應參考幼兒意見,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選擇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環境創設,并通過適宜的方式進行教育,促進全體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制作,要注重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與發展同時,幼兒的參與能更加親近傳統民俗文化,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

2.教師應有的觀念與理論基礎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在安全的基礎上,將幼兒參與作為首要原則,讓幼兒在參與中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2】,為了幼兒的發展許多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需要改變觀念、提高認識,了解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并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首先,幼兒園的園長及領導階層應重視并加強這方面的探索,將傳統民俗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落到實處。其次,對在崗幼兒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人,也是在幼兒園中與幼兒交往最密切的人,教師主要承擔了環境創設中的具體工作,創設內容往往體現教師的教育觀念,同時,教師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以及適宜言傳身教直接決定著環境創設所能達到的教育目的。

3.教育內容選擇得當

現如今的環境創設較為單調,一般多使用卡通元素,事實上我們的創設應在充分考慮幼兒喜好的同時融入優秀的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審美固然是必須要考慮的方面,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根據幼兒實際情況以及教育目標篩選傳統民俗文化,選擇合理的教育內容作為素材,通過多種方式、多種藝術形式,讓我們的幼兒感受中華文化的精髓。

4.就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加強家園合作

家長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更是環境創設中重要的資源與支持者。家園合作也是弘揚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家長需要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才能更好地促進家園合作,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教育資源,讓家長了解傳統民俗文化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與家長積極交流聯系,共同為傳統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做出努力。

三.幼兒園環境創設與傳統民俗文化融合的具體操作

(一).戶外環境創設。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都會根據自己園的實際情況創設種植養殖區,結合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我們可以在幼兒園一角設置親近自然的“農莊”,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動手栽種作物,喂養一些小動物,不僅給幼兒園增添新綠,更將帶來一片生機,猶如歸園田居般的感覺。這里不僅是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更是一本孩子親近自然、回歸生活、探索植物奧秘的“活教材”,通過這些經歷幼兒能獲得快樂、體驗成功。種植的過程是幼兒親近自然的過程,也是幼兒關注、關愛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現的過程【3】,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能讓幼兒體驗傳統農耕,感受民族文化。

(二).墻飾創設。墻飾作為室內環境創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能直接彰顯一個幼兒園的文化內涵,墻飾的形式應多樣、豐富。墻飾創設的內容,幼兒園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具有傳統民俗文化的內容如傳統節日、中國剪紙、陶藝、國畫、毛筆字、中國結、古詩、刺繡、中國民歌、民族舞、中國歷史等作為研究主題,借與該主題相適應的墻飾來進一步烘托民族文化,充分發揮墻飾潛在的育人功能【4】。

(三).活動區創設。依據最常見的區域歸納我們將幼兒園共劃分為七個活動區域,然后根據不同區域的具體功能和創設要點與傳統民俗文化進行融合。

1.角色表演區及表演游戲區。設計不同的角色游戲區,如餐廳、超市、學校、工廠等場所,融合傳統民俗文化,可以為幼兒提供進行戲劇角色扮演的服裝、面具、配飾、彩帶、鼓等道具;在角色環境中投放有故事的曲藝內容,如圖片、音樂、視頻等,幼兒可以在角色表演區,先欣賞戲劇故事,然后分角色模仿和扮演不同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在體驗學習地方戲劇的同時,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同時飲食文化也可在角色扮演中進行學習了解。

2.建構游戲區。需要較大的空間范圍;數量較多的材料如:積木、紙箱、易拉罐、水瓶、紙板木板等,自然材料包括樹葉、秸稈等,融合傳統民俗文化,本土的農作物、鵝卵石、河沙都可以成為材料;用廢舊材料制作燈籠、獅子等,在進行建構游戲時能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識和想象力,發展動手操作能力。

3.美工區。提供不同的美術材料和區域如:繪畫區、雕塑區、泥工區;各種美術工具:紙、筆、橡皮、剪刀、膠水、顏料等,融合傳統民俗文化,可以在美工區投放麥稈、小樹枝等其他搭建的材料供幼兒編織、搭建;投放彩色紙,讓幼兒與老師一起學習本土的窗花工藝,教師們可以將充滿童趣,有故事性的經典剪紙放在欣賞區。陶瓷區,老師和幼兒可以在觀賞本土文物之后,進行陶塑創作;刺繡如今在幼兒園大班較為常見,教師可以在美工區為幼兒提供刺繡工具,幼兒既學習了傳統工藝,又增強了對色彩、線條、構圖的理解,體驗了美術的樂趣。

4.生活操作區。系扣子、串珠子、釘釘子、用錘子、用筷子、用勺子等,在生活操作區放的音樂可以是教師篩選出來適合幼兒聽的民歌,讓幼兒在民歌中熏陶,同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益智區。提供拼圖、七巧板、迷宮、棋類、牌類、集合拼擺、圖片比較等材料;結合科學活動和數學活動投放尺子、天平等材料。融合傳統民俗文化,提供各種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圖,幼兒可進行拼擺和排序,能培養幼兒專注、細致、有序等習慣。

6.閱讀區。提供不同年齡段、不同主題的閱讀材料:圖書、靠墊、小沙發、書柜,融合傳統民俗文化,投放民間故事書、民間手工藝作品畫冊、少數民族畫冊、民俗圖書、文人名著、謎語書等。

除以上劃分將明顯的活動區,我們還可以將傳統民俗文化在以下方面融合至幼兒園環境創設:

1.戲?。簯騽≈械娜宋镄蜗罂梢宰鳛檠b飾,以照片、貼畫、玩偶等形式,布置在班級墻面上,加深幼兒對戲劇內容的印象,形成視覺感受,更有助于提高幼兒對于戲劇文化的理解;除了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幼兒觀看,有條件的園所還可以邀請本土戲劇表演家到園內為幼兒演出,讓幼兒欣賞現場的藝術氛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園內各種資源如結合墻飾,區角,以及園內的櫥窗,壁飾,廣播等多方位立體化建構本土戲劇文化環境;組織民俗表演游戲,宣傳傳統優秀文化,如《孔融讓梨》、《游子吟》等主題表演,在文學表演中切實感受中華優良傳統。

2.飲食文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明博大精深。例如湖南有著地方顯著特色的飲食文化,湘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制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制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創設以湖湘本土飲食文化為主題的環境,幼兒園可以專門設立一個飲食文化區角【5】,在活動區材料的投放選擇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設計和投放層次不同的操作材料。通過張貼代表各種飲食的圖片、玩教具模型等,以方便孩子們認識各種小吃的名稱,種類,制作材料及方法等。

3.文人與文學:幼兒園應創設良好創設語言交往的環境,教師們在走廊的兩側布置與古典詩詞、民間故事相關的圖片,班級教室的主題墻上可以幼兒的古詩繪畫作品,激發幼兒對古代文學的興趣的同時了解歷史文人,讓古典文學陶冶幼兒的性情。

4.音樂與舞蹈:傳統音樂與舞蹈,可以通過音視頻的方式在閑暇休息時間,讓幼兒受到熏陶。

參考文獻:

[1] [2]陳幸軍. 幼兒教育學(第三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168-172.

[3]虞永平. 用“全收獲”的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 幼兒教育,2017(Z4):4-6.

[4]馬麗潔. 構建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幼兒園文化環境——淺談幼兒園窗飾、墻飾文化建設[J]. 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3(04):16-17.

[5]張衛民,曾虹,詹霞. 基于民俗文化傳承的幼兒園環境創設[J]. 學前教育研究,2011(06):57-59.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劉璨,易虹穎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東北

民歌

民俗

關系

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我們民族不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來勞動人民就在生產、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創造了極其豐富和具有民間特色的民間歌謠。東北民歌是居住在東北的勞動人民用智慧與汗水記錄的他們的風俗習慣,反映他們的民俗特色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們無法否認民俗與民歌之間如孿生姐妹間的親密聯系,只能從民俗的角度,去更加深入的挖掘民歌在起源、發展過程中民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東北民歌在內容上與民俗的聯系

東北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以狩獵、游牧,打漁為主要生活方式。在明清以后,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們帶著自己的風俗習慣涌入東北,為東北民俗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都使東北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風格。民歌的起源、發展都與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的關系極為密切。從東北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可知民歌的主要內容。如以狩獵為主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獵歌”就是他們民歌的主要題材。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魚”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烏蘇里江》、《捕魚歌》、《四季》等反映打漁生活內容的民歌就源于此。

隨著農業發展、進步,農耕生活便代替了狩獵、游牧的生活方式,民歌內容也由與狩獵,打漁有關變為與農業生產有關,東北的勞動號子產生與此。勞動號子的種類很多,有直接反映勞動場面、勞動情景的,如《哈要掛》、《撥糧包號子》、《打路基歌》等,也有表現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怕困難,積極樂觀心態的,如《姐妹上場院》、《生產忙》、《打樁歌》。還可以按林區勞動號子、“碼頭工人號子”、“漁民號子”來分類。除了這些本地居民創造的民歌外,一些外來民族,如17世紀朝鮮族遷入東北,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習俗,創造了有著民族特色的民歌,最典型的要屬《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喲長在山里,只要我能挖上一兩根,就可以裝滿我的小菜籃子„„”

地方戲二人轉也是反映東北地區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民歌的一個代表,如《東北風》、《月牙五更》、《小拜年》,還有傳統曲目《藍橋》,演唱的內容是藍瑞蓮向魏公子介紹自己家住哪里,不僅介紹了東北房屋建設的結構特色,也充分展示了東北農家的生活面貌。

二、東北民俗賦予東北民歌的獨特性

東北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性格特征,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風都使東北民歌在創作打上了獨特印記。眾所周知,滿族的規矩多是出了名的,滿足婦女不準“纏足”,與漢族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以自然的“天足”為美,這與她們參與耕作有關。在當時,這種健康清新的風尚也有一首與之相應的民歌——《做繡鞋》“:找個鞋匠錛鞋底,找個木匠做鞋幫,絨線用了一板半,細布用了八皮箱„„姑娘伸腳試繡鞋,鞋小腳大箍得慌„„”這些歌詞將滿族姑娘的大腳描寫的夸張有趣,也反映了滿族婦女的生活面貌。不僅如此,她們在飲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粘食是滿族最喜愛的食品,什么峰糕、五花糕,金絲糕、盆糕各式各樣,逐漸也形成了風俗習慣,飲食風俗反映在民歌里,也被賦予了特殊感情,如“黃米糕,粘又粘,紅蕓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飯,雙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紅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覺粘„„”這是一首通過粘食來表達男女間愛情的民歌,“粘”也有暗示兩人感情越來越好之意。

朝鮮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漸與漢民族融合,但也保留其自身的一些特色。跳板舞是朝鮮婦女由于舊社會封建禮教而不得出庭院半步,為了觀賞庭院外的風光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舞蹈“„„跳跳板,跳跳板,„„踢球做了,我們結伴來跳跳板„„”就展現了該種舞蹈的內容。以前,朝鮮族有一風俗習慣,就在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小伙子就會用木架子搭一個臺子,他們叫“望月臺”,請數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臺子上,當明月升起時,哪位老人先看到,就說明這位老人將來全家會幸福,望月之后,就用樹枝、木桿等燃起一個火堆,人們就會圍起火堆唱歌,這種歌曲就叫“輪舞歌”,它的歷史久遠,早在朝鮮衛國戰爭時期就已流傳,像《強羌水越來》、《快吉那慶慶那捏》就是輪舞歌。

除了少數民族,漢族也有自己的民俗民風,如在黑龍江農村大部分地區都有秧歌隊,每到過年初二開始,就有秧歌隊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演出,一進院就開始演唱,扭秧歌,演唱的歌詞大多都是即興編的,有《拜年喜歌》、《賀年調》等。

三、民俗也對一些民歌的形成具有約束性

我們知道民歌的起源、形成都與民俗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民俗對一些民歌的起源、發展也具有限制、約束性。一是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約束,從上面舉出的民歌的例子中能夠感覺到,東北民歌中對歌形式很少,很多都是單獨演唱,如現在新疆的錫伯族,他的發源地本是東北,后遷至新疆的,早期就有這樣的婚俗,在女方舉辦婚禮的時候,男方要帶來幾個擅長即興對歌的小伙子去赴宴,席間,他們要向女方親朋好友對歌并勝過他們,才被視為有能力娶女方。因此,在這里,對歌作為一種婚俗就顯的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東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時間也有限制,如朝鮮族在拔秧和插秧時在不同時間唱什么歌也有限制,早晨的歌是:“太陽升起,太陽升起„„梅花正月正復返,為何還不下地去?”上午勞動時唱的歌就是:“三響水田要插完,只剩半邊月亮大,„„”中午時就這樣唱:“太晚了,太晚了,中午時間已過去。„„芹菜水靈菠菜綠,為嘗新菜來得遲。”等等,幾乎不同時間就有不同的歌曲演唱,這些歌都與勞動內容本身聯系不大,大多是休閑、娛樂性質的。

再如,在遼寧地區的蒙古族,婚禮在程序上也有相應的儀式歌,定親的時候、娶親的時候、在宴會上,都有不同的歌曲。如果有女兒要嫁人,在將要離別娘家時,父母、兄長就要唱《送親歌》:“„„不要以為炕沿矮就跳上炕,不要以為丈夫厲害就頂撞,妹妹喲!哥哥囑咐的話可就記心上。”以表示眷戀之情。

四、總結 東北地區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不僅給民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不同的內容,也賦予了屬于東北獨特的文化內涵,使這些色彩斑斕民歌深深地打上了東北鄉土的烙印,是東北民俗文化最好的展示。作為東北人民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這塊藝術瑰寶更好地保護傳承下去,在保持它的原始形態的同時注入時代精神,使之更具生命力與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張宏. 東北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遼寧師專學報,2010-04。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3篇

【關鍵詞】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發端于黃帝和老子,創教于張道陵,至今約有1900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鞓?、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道教文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已在中國民間習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魯迅先生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對民間節日的影響

由于古代人們對于一些奇怪自然現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對自然的敬畏,同時又依賴于自然的給予,于是古代人們就認為這是神靈在主宰的世界,對其產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產生了很多民間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傳說, 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下面列舉幾個例子,從中不難發現道教文化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春節:古代人們過一個年,現在我們過兩個年。即陽歷年和陰歷年。為了區別開來.我們現在把陽歷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陰歷年叫"春節"。其實,按人們的傳統習慣,尤其是在農村,重視的仍然是陰歷年。所以."春節"成為我國最盛大的節日。在春節期間,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學說。

元宵節:元宵節這天要吃元宵,點龍燈。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上元節是道教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日。1

清明節:清明節也是道教的重要節日。道教奉行的教義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禮神明的內容。道祖老子認為,人們依道而行,就會有"子孫以祭祀不輟"的福報。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曾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而每逢清明節,道教都要舉辦祭幽度亡的法會,以滿足信眾追思、感恩親人的愿望。

重陽節: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自古至今.重陽節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至今日,重陽節依舊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親人的日子。而重陽節的由來也源于道教故事。據《續齊諧記》所載,汝南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長房謂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災難,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暴死,后重陽登高沿襲成俗。這就是登高飲酒的來歷,其中明顯有道教的影子。2

許地山認為:"從我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和宗教的信仰看來,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一般人的理想與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對中國傳統節日影響深遠,其中的多種民俗均來自于道教祭祀活動,并且其中充滿了玄學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與民間祭祀

談到這個方面,不得不說其產生原因。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數是非常容易的,這就使得人們對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觀念以及方術迷信導致很多人們相信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數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隱蔽性也加深了人們對神鬼事物的恐懼??傊?,古代人對于未知事物的恐懼是民間祭祀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間祭祀活動,不得不提幾個重要的影響深遠的道家活動,如:祛病消災,喪葬,祭灶神,廟會等。

祛病消災:古人生病了往往請道士,道士用法術驅逐致病的妖孽鬼祟。這種驅妖的法事場面一般比較大,《紅樓夢》里面就有相關章節描述賈府請道士做法驅妖,由此可見道教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習俗影響之大。4近代民間仍有請道士做法祛病的習俗。

喪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請道士或和尚來做道場"超度"亡靈。在湘西、鄂西和貴州、浙江等地仍有為亡人"開路"、"打繞棺"、"接煞"等習俗。5

祭灶神:又稱送灶神,漢族節日,灶王爺又稱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民間傳說灶神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因貧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憐他,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間作督善之神,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隨著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廟會:廟會的源泉在于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廟會起源于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于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各地方不同的廟會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財、求醫祛病、卜問吉兇等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會有商人販賣民間玩具和小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因此廟會又稱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后來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活動,如雙簧及高蹺等。自此逛廟會成了人們過年不可缺少的活動。

在對民間神祀的指導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層"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總之,道教文化在中國民間活動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對中國民俗影響深遠,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有重大意義,對于維護社會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現今,科技的發展盡管使得大部分人們對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經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能看到道教的蹤跡,如農村建房屋的選址、布局,農村門上掛照妖鏡等。

三、道教文化對人民性格的影響

中國的道教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文化,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影響。然而,道教很多哲理僅僅是對士大夫階層有影響,對于世俗社會,它太深奧玄妙,文化素養差的人是無法理解的,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它太遙遠,因而道教的這些哲學理論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階層產生影響??偟膩碚f,道教在世俗文化中產生影響的則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觀念、宗教倫理信條以及儀式方法。7

中國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倫理的影響十分嚴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問題非常嚴重,人們往往無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國的神仙譜系一樣,佛道兩家都在大量收錄民間著名人物進入他們所謂的神譜,如關云長,佛教封他為伽藍佛,道教則尊他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大帝。但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他們如何去收錄神仙,完整神仙譜系,他們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眾去信仰他們,去崇拜他們。引導人們向善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風俗習慣只是俗文化的表層結構,而它的深層架構應該是在這些習慣里所潛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8人們在種種行為上表現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卻表現出濃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維方式。這種對宗教的狂熱迷信壓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對鬼神的敬畏感,對倫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們的壓抑感更加強盛。而通過各種神圣的宗教儀式又凈化了人們的內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們又重歸于平靜。這樣,社會安定了,人的創造性與個性意識卻消失了。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固統治就是來源于儒釋道等的文化對中國眾多人民的影響,而一部中國封建史同樣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盧世菊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道教論壇第26頁。 2盧世菊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26頁。 3許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4盧世菊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28頁。 5盧世菊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28頁

6曹堅平中國道教文化透視 1990年3月

324頁。 7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 1987 322頁。 8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 1987 362頁。 ---------------

-----------------------------

---------------

-----------------------------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4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村。” 每當我想起唐大詩人杜牧的這首詩歌時,就想到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今年也不例外。那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跟著爸爸媽媽經過十幾分鐘的電瓶車顛簸,終于來到了爺爺的墳前。我們清理掉墓前的雜草,疏通邊上的排水溝,放上供品,點好香、蠟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親人拜祭,我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爺爺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我們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爸爸就拿出鞭炮,點燃它。鞭炮就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一聲聲鞭炮是我們對爺爺的問候,一片片紙錢是我們對爺爺的思念。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小路往回走。路上扶老攜幼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家鄉的清明節

又到清明,家鄉的空氣中彌漫著清明的氣息。杜牧說得好“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逢清明節,人們便會去踏青、插柳、掃墓,以這些方式來祭奠已逝的親人或朋友。在我的家鄉,臨近清明節的幾天,人們早早就將逝者墳頭的野草鏟光,并在墳上重新添上一層新土,讓逝者生活在干凈、舒適的“新屋”之中。

每逢清明節這一天,路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沉痛,手上都拎滿了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去到墓地,為已故的先人掃墓。人們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我家同樣如此,來到祖先的墳前,爸爸將祭品擺上,點燃香、燭,裊裊炊煙扶搖而上,家人的目光也隨之移動,墳前靜默無語。我眼前浮現出奶奶慈祥的笑臉,耳畔響起她那爽朗的笑聲,我不由得哽咽起來,任淚水模糊我的雙眼,縱聲大哭。媽媽連忙過來,用手背擦去我的眼淚,說:“不哭,不然會吵醒奶奶的。”回去的路上,我還看到有些墳頭沒有焚燒的紙錢,而是栽插了一些鮮花、樹苗。

清明節讓我懂得了活著的意義,我想:我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幸福。 2 家鄉的清明節

我的家鄉在風景優美的安順農村,我們清明節的風俗是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到山上掃墓祭拜祖先。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天雖然下著雨,但阻止不住人們對親人思念的腳步。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山路往山上走,路上也有很多攜老扶幼和我們一樣去掃墓的人。經過十幾分鐘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祖先墳前,墳墓長滿了雜草,大人們趕緊拿出鋤頭和鐮刀清理雜草和疏通排水溝,經過大家的努力,祖先的家變得干干凈凈了。我們拿出飯菜、糖果等供品,點好香燭,把折好的紙錢燒成灰燼給死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好生活。然后全家人來到墳前默默地許愿,希望祖先能保佑我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許完愿后我們向祖先深深地鞠躬,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尊敬。行完所有禮節后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告訴已故親人“我們來看你了”。最后全家人在墳前陪著死去的親人共同進餐,我聞到山上飄滿了香味,能和全家人在野外進餐,我的心情很高興。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上山掃墓把全家人聚集在了一起,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一種深深懷念。

3

清明節掃墓

今天,我們去了墓場,為我去世多年的奶奶掃墓。

上午七點,我們全家早早就準備好了拜祭的祭品,坐著叔叔的小車向奶奶的墓場走去,大約半個小時左右,我們就來到了離奶奶墳墓最近的公路邊。下了車便朝著奶奶的墓地方向,翻過一座高山,走過一片樹林,終于到了奶奶的墓前。

只見墓前長滿了高高的野草。爸爸拿起鋤頭鋤草,雖然很累,但爸爸仍堅持著??梢姲职质嵌嗝礌繏熘ナ赖哪棠贪?鋤完草后,我們就插蠟燭、擺盤果、燒紙錢、放鞭炮。當我還未從鞭炮聲中回過神來,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說:“xx,快過來跟奶奶說說自己的心愿吧。”我走到墓前,雙腿跪下,兩手并合,眼里閃著淚光說:“奶奶,雖然您去世多年,但我們依然牽掛著你,回憶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奶奶,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幸??鞓?”我用紙巾檫去眼淚,然后把一束鮮花插在奶奶的墳墓上,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望著這郁郁蔥蔥的樹木,自由自在的小鳥,各式各樣的白云,綠茵茵的草叢中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我輕輕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里。我將永遠記住這美好的清明節!

4 家鄉的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

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準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

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們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鏟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支香和兩根蠟燭在墳墓周圍插好、點燃,然后開始燒紙錢,等燒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

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

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5

我喜歡的節日

——中秋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我最喜歡的就是中秋節,看著朦朧似水,如夢如幻的月色,吃著香甜的月餅,和親人聊聊天,敘敘舊,什么煩惱、憂愁全都拋到九霄云外。

中秋節少了什么都不能少了和家人吃月餅,因為月餅是圓的,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所以,中秋節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月餅的種類很多,我最喜歡的口味是五仁叉燒,里面有很多餡料,有花生、有叉燒肉、有豆子、還有核桃等嗯!好好吃啊! 今年的中秋節我過的很開心,和家人坐在院子里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我提出了一個游戲:大家一起來猜燈謎。雖然沒有燈籠,但是大家異口同聲地對我提出的建議表示贊同。游戲開始了,我清了清嗓子,說出了一個燈謎的謎面:“草上施化肥(打一字)。”大家撓撓頭皮,想了想,我二姨媽立刻想到了答案,脫口而出,說:“是花字!對不對?”“答對了!恭喜!”大家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第二題:“一位女子(打一字)。”“我知道!是好字!”哥哥答得好快,讓我們所有人都大吃了一驚。下一題。彎彎的小船在天空。我看見姐姐想了想,然后突然舉手說:是月字。……

就這樣,我們幾個孩子邊吃月餅邊玩游戲,大人們一邊賞月一邊敘舊。我們一大家其樂融融地度過了一個月趣的中秋節。

6 中秋趣事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安順市的農村。我們這里過中秋節可有趣了,中秋節又被我們稱為“八月半”或“八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要“拜月亮婆婆”;打糍粑,吃月餅,吃瓜果,瓜不用買,而是去“偷”。有的年輕人在當天晚上以偷食別人的瓜果或偷偷摘取別人家栽種的大南瓜為樂。偷得南瓜是一種家族后人興旺的好彩頭。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

每逢中秋之夜圓月升起時,大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草坪上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蘋果等果品,準備供奉“月亮婆婆”。

拜過“月亮婆婆”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大人們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我們會更乖,更有福氣,更吉利。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中秋節,你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歡迎您到我的家鄉來做客,親身體驗一下我們家鄉的節日氣氛。

我愛端午節

有關民族傳統習俗的節日很多。在此,我想說說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粽子的香味和賽龍舟的熱鬧里度過的。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粽子葉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粽子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粽子包完后,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8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墒请S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竹葉、糯米和絲線。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我看著外婆那嫻熟的動作,心里癢癢的。于是,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竹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竹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將鍋里倒上水,然后將粽子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后,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里,還甜到了心里!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節,是多么熱鬧,多么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有趣的端午節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形形色色,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

一、二”“

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后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我的家鄉端午節還要泡雄黃酒、淹雄黃蒜。雄黃酒入口清香,還有驅邪去病的象征;在房前屋后撒下雄黃蒜可以驅趕蚊蟲蛇蟻。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10 家鄉的春節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F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

我的家鄉在安順。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傍晚十分,鞭炮聲紛紛響起,孩子們在這噼里啪啦的響聲里,歡樂地活蹦亂跳,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拉開了序幕。這聲聲爆竹寄托了人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吃團圓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魚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既有對逝去歲的留戀,又有對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共享天倫之樂。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席間,晚輩會對長輩送上祝福,長輩也會在此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期盼孩子“歲歲平安”。

一時間,春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11

家鄉的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是我們漢族最重要的節日,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我們家鄉過年,一般指從舊年的大年三十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大年三十早上吃年糕,甜甜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高。新年初一到初三早上吃湯圓,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

除夕這天中午,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紅紙寫成的春聯。有的人家在門前掛上大紅燈籠或貼上福字,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除夕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魚是必不可少的年菜,“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當然,守歲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地看春節聯歡晚會。

對于我們這群未成年人,過年最開心的就是紅色的大鈔票,對于這種誘惑力,是誰都無法抗拒的,但大人們就要破費了,嘿嘿。

說了這么多,你對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也大致了解了吧!

12 我愛春節

春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今年的春節,我過得特別有意思。直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了”。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兩盞大紅燈籠。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里彌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全家人都其樂融融,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年夜飯,屋子里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爺爺奶奶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就有雙倍紅包。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爺爺奶奶分給我兩份紅包。鼓勵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蕩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春節,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春節,我會過得更好! 13

愉快的春節

這個春節我過得非常愉快,我們都穿上了新衣服,拿到了壓歲錢,嘗到了美味的飯菜,玩到了千姿百態的煙花鞭炮,看到了精彩的春節聯歡晚會……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那五彩繽紛的煙花了!

自從逛完集市,買了煙花之后,我就一直盼望著大年三十的到來,因為那天就可以玩到好玩有趣的煙花了。

終于,這天來到了,我心里高興極了,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吃完年夜飯,我興高采烈地和爸爸拿著煙花和炮來到三樓平臺放,“霹靂啪啦,霹靂啪啦”,已經有很多人在打鞭炮慶祝新年了。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像炸彈的炮讓爸爸點,自己卻像個逃命的小兔子一樣跑得遠遠地了!這個炮開始旋轉了,旋轉的同時還噴出金黃色的火焰,火焰噴完了,就跳起來霹靂啪啦地打起鞭炮來。哇,原來這個炮這么豐富多彩呀!我又拿出一個像魔方盒的火箭炮,爸爸點燃了導火線,盒子里25個小炮帶著響聲陸續飛上天,在天空中綻開迷人的花朵,我也興奮地跳起來,真想和它們比比高低呀!

真是太奇妙了呀!我發自內心地感嘆到。突然,一聲巨響把我嚇了一跳,原來,對面的鄰居在放大的型煙花呢!那綻開的煙花像一朵朵絢麗的鮮花,那些美麗的鮮花的顏色可真多呀,有紅的、綠的、白的、黃的……看著看著,我仿佛走進了美麗的花的海洋,到處都是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花朵……

這個春節真有意思!我過得非常愉快! 14 愉快的春節

在一年中,小朋友玩得最開心的一天莫過于春節了吧?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過春節時有小朋友們最喜愛的東西:煙花。其實我也不例外噢。

小時候爸爸在外面放煙花我一直很害怕,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慢慢得變得大膽了?,F在我居然敢放大煙花了。

今年爸爸像往常一樣給我準備了不少煙花,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讓我盼到了除夕的夜晚,吃完飯我就摧著爸爸放煙花,爸爸說:“再等一小時吧,現在天還沒黑。”聽了爸爸的話我的心就更加急切了,所以我只能先玩一下小鞭炮。

雖然只是一小時,可是我卻覺得這個一小時很漫長,心急如焚的我從沙發上跳到桌子上,再從桌子上跳到地上,終于一小時過去了,我和爸爸把煙花拿出來,我拿起打火機點著了煙花,隨著一聲巨響,煙花中沖云霄,一個個煙花就像剛剛綻放出來的花朵,一朵剛剛凋謝,另一朵又開放了。

貼春聯也是過春節時的一種習性,因為我的個子太矮了,所以只能當爸爸的助手,還有一個問題把我給難住了,春聯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我搞不懂。所以就看怎么樣讀得順就怎么貼。

過了今天,我就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了,我也長成了一個少年,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爭做祖國的優秀接班人。

難忘的中秋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每年的這天家家戶戶歡聚一堂。今年我們也不例外。我按照慣例和爸爸媽媽一同去爺爺奶奶家過中秋節。俗話說:中秋節是團圓節。這天天公也作美。天氣格外好,艷陽高照,金風送爽。這一天,我們早早地就聚在了爺爺奶奶家,我們各顯其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燒了滿桌子的菜,并把這些飯菜端到了樓頂上。

借著黃昏微弱的光亮,我們共同舉杯慶祝,品嘗不同的美味佳肴。面對眼前這么多的美食,我不敢貪嘴,我要留下肚子的一部分,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這才是完整的過中秋節。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月亮何時已悄悄越上了天空。亮了,圓了,美了。天完全黑透,皎潔的月亮微笑著掛在天上。我們趕緊把吃剩的飯菜收拾了,然后擺上各種水果和月餅。我們一大家子人都坐在陽臺上一起賞月,吃月餅,我還給妹妹講了幾個關于月亮的傳說。大家在一起說著,笑著,看著月亮,在一起說家常,說說笑笑,不亦樂乎。這時我把我準備好的禮物送給了爺爺奶奶,他們非常高興,接過禮物還夸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會心地笑了。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5篇

晉 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時候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依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掇z》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唐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

在古時候,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依據《事物記》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涂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唐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中華傳統文化民俗范文第6篇

舞龍(又稱舞龍燈)、舞獅(又稱舞獅燈或獅燈舞)是具有一千多年傳承史的全國性體育民俗事象。每逢年節和重大喜慶日子,舞龍、舞獅都是主要的表演活動。所以,只要提到舞龍舞獅,人們自然會想到龍神祈雨和長龍在大街小巷穿行的情景。中華民族有“龍的傳人”稱譽,外國人素以“東方雄獅”形容中國。遠在漢代的《春秋繁露》一書中就有關于民間舞龍風尚習俗的記述,綿延不斷,傳承至今,盛行不衰?,F在凡有華人居住的地區,遇到喜慶節日,都會以舞龍舞獅作慶祝。所以,舞龍舞獅無疑是中華民族體育的優秀代表。

小的龍燈,一個人舉著舞動。巨型龍燈有100多米長,由幾十個訓練有素的青壯年舉起,動作協調,做出騰飛、游動、盤旋、疾駛、翻滾躍進等各種形態變化的精彩動作。伴有爆竹聲。鑼鼓聲和民間樂曲聲,在云霧氤氳之中時隱時現、忽急忽緩,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龍。而舞獅常常伴隨舞龍一起表演,歷經千余年傳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全國各地的舞獅子活動,已發展演變成日趨成熟的風格各異的南北兩大流派。

舞龍、舞獅是介于舞蹈民俗與體育民俗之間的文化形態。就全國范圍來說,舞龍舞獅的扮演者約有幾十萬之眾,再就對舞龍舞獅的由衷贊賞者,為數之多更難估計??梢赃@樣說,除去尚不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中國人(包括僑居各國的炎黃子孫)沒有不知道舞龍、舞獅是祖國重要的民俗事象。因此說,舞龍、舞獅是中國典型的體育民俗活動之一。

二、江西的舞龍文化

江西境內舞龍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與興盛,歷經數百年經久不衰。江西舞龍種類主要有板龍、草龍、竹龍、紙龍和布龍。其中以草龍、板龍起源最早。從江西舞龍的文化特征看,表現了農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娛樂、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龍”為四靈之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一種神物。龍在封建社會是皇帝的象征,與王權的提倡有重要關系。龍更是中華民族主要的圖騰物,傳說中的“龍”為虎頭、蛇身、鷹爪、鹿角,系由我國遠古時代各部族的動物圖騰復合而成。“龍”被創造出來以后,就賦予它無窮的力量,龍可以上天入地、管理風雨,無所不能。對農耕民族來說,龍更是成了又敬又畏的一種神物,各地紛紛建起龍王廟以祭祀。而舞龍與其他形式的祭龍不同,它是以娛龍的形式出現,通過這種形式來驅崇和滿足人們心里上的敬畏,久而久之,娛樂的內容漸多,并與元宵觀燈巧妙的結合,成為元宵節上最受群眾喜愛的民俗活動。

民俗文化,具有廣泛而深入的時空制約性,客觀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民俗文化形成種種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雖然舞龍有其文化傳承的一貫性和集體的共識性,但其地域差異還是明顯的。江西自古以農耕文化為主,以農業為主體的人們,則多歸服于自然威力的統攝之下,因此其信仰的內核是自然崇拜和具有天、地、人、物和諧統一的理想觀念。從江西“舞龍” 便能看出農耕文化傳承的一貫性及其思想意識。

三、江西舞龍的主要特點

(一)龍的種類 1.草龍

又稱草把龍。這種草龍主要盛行于江西的贛北和贛東北廣大地區。草龍制作方便、用料簡單,所以舞草龍至今在江西農村仍很盛行。每到耍龍的時候,前面大人耍板龍,后面小孩耍草龍,那情景就像群龍隨母,十分有趣。草龍在江西境內出現是最早的。草龍,又稱“火龍”,火即紅火,有吉利之意,通常在元宵舞龍時,其他人都要給草龍讓道,可見草龍享有很高的地位。 2.江西板龍

又稱板凳龍、長板龍、長橋燈、板龍燈等。這種板龍在江西各地都能看到,尤其在贛北和贛東北較為盛行。近年,板龍在贛東北的鉛山縣一帶最為流行,每到大年初三前后,鉛山縣周圍四鄉農民都要大鬧板龍燈,其長有1000多米,沿曲曲彎彎的馬路蜿蜒前行,鄉民傾城而出,人群將幾里長的馬路擁擠的幾無插足之地,汽車喇叭的轟鳴、舞龍鼓聲的敲打、數萬群眾的喧鬧聲震破云霄,這樣熱鬧的場面是歷史罕見的,表現出了貧困的新一代農民從“溫飽型”向“享樂型”發展的文化心態。 3.紙龍

紙龍較為古老,因紙龍可以繪上具有一定迷信思想的動植物,所以紙龍在明清較為多見?,F代人迷信思想已經淡化,所以紙龍上的繪畫趨于簡單,盡管紙龍每遇風雨很容易毀壞,但紙龍十分輕巧,舞龍時紙龍受到空氣的作用,更有一種飄逸感,于是現代紙龍還是受歡迎的。 4.布龍

一般用竹篾扎成龍頭、龍尾和龍身圓筒,龍身由七節或十二節連成,罩之以紅布,布面畫或剪貼鱗片成龍形。 5.竹龍

江西一些城市和丘陵地區,由于缺乏木料,故多用竹子為原料,將竹剖成細篾扎成龍頭、龍尾和龍身,外糊以紙,故稱“竹龍”。因竹龍輕而堅韌,所以舞動時,節奏較快,并多用激情昂揚的音樂配奏,能激發觀眾的情緒,場面也顯得熱鬧,竹龍無疑是最有發展前景的龍。

(二)江西舞龍動作的組成特點

從江西的舞龍總體上看,上述五種龍的動作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板龍”多以嬉水狀、翻滾、舉、奔跑動作為主。板龍比其他龍都要顯得重,而且板龍由于插銷作接頭,龍翻滾時摩擦力很大,甚至能聽到互相擠壓的吱吱聲,因此板龍舞動和配合的難度大,十分費力,所以騰空、搖擺動作不多,有的用秧歌形式配舞,翻舉時顯得威猛。“竹龍”多以騰空、翻滾、搖晃等動作為主,竹龍連接是用活動釘,比板龍要顯得輕巧。竹龍舞動時,翻舉動作幅度大,所以更加活躍。而布龍、紙龍較之上面兩種龍都要輕便的多,在其動作中除了騰空、搖晃、嬉水狀,翻滾。奔跑之外,甚至將翻滾、舉、跑與跨越結合起來,起伏很大。還有推、點。轉,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的龍珠相戲,將龍上天入地,張牙舞爪,騎云布雨等動作特點表現的十分真切,栩栩如生。

三、江西舞龍的文化特征

(一)農耕文化的體現

(二)儒家“中和”思想文化的反映

(三)追求娛樂的文化心理

上一篇:中國古籍古書大全范文下一篇:中考作文素材積累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