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

2023-09-23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第1篇

A.基因突變發生在DNA的復制過程中

11.一園藝工作人員發現一株結有核蜜橘的枝條上結無核蜜橘,據此分析回答。

B.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進化

(1)從變異的來源分析,無核蜜橘出現的原因是 。 (2)從植物形態學分析,C.只有細胞核中的基因才會發生基因突變

結無核蜜橘的枝條是 ,發生變異的結果。 (3)欲想培育出結無核蜜橘的新D.同源染色體上的成對基因往往同時突變

2.果蠅約有104對基因,假定每個基因的突變率都是10-5,一個大約有109個的果品種,常采用的方法是 ,其原因是

蠅群,每一 代出現的基因突變數是( ) 12.基因型為AaBbCc的植物個體,若進行無性生殖一般情況下能產生 種A. 2×109 B. 2×108 C. 2×107 D. 108

3. 在田間選擇穗大粒多的變異植株的種子播種后,子代植株有的保持了穗大粒多的特點,有的卻不能.原因是( ) A. 上述穗大粒多的變異是不遺傳的變異

B. 上述穗大粒多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 C. 上述穗大粒多的變異有的是遺傳的,有的是不遺傳的 D. 上述穗大粒多的變異在播種后又產生了新的變異

4. 大麗花的紅色(C)對白色(c)為顯性,一株雜合的大麗花植株有許多分枝,盛開眾多花朵,其中有一朵花半邊紅色半邊白色,這可能是哪個部位的基因突變為c造成的 ( )

A. 幼苗的體細胞 B. 早期葉芽的體細胞 C. 花芽分化出的細胞 D. 雜合植株產生的性細胞 5. 某基因的一個片段中αDNA 鏈在復制時一個堿基由G→C,該基因復制三次后發生突變的基因占該基因總數的 ( ) A. 100% B. 50% C. 25% D.12.5% 6. 誘發突變與自然突變相比,正確的是 ( ) A. 都是有利的 B. 都是定向的 C. 都是隱性突變 D. 誘發突變率高 7. 誘變育種有許多突出優點,也存在一些缺點,下列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①結實率高,發育遲緩 ②有利個體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 ④莖稈粗壯,果實種子大,營養物質含量高⑤提高變異頻率,使后代變異性狀較快穩定,因而加速育種進程

8.基因突變按其發生部位,可以分為體細胞突變和生殖細胞突變兩種。如果是前者,則發生在細胞 分裂的 期;如果是后者,發生細胞的分裂方式和時期是 。人的癌腫是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突變,它屬于 ;如果突變導致突變型后代的產生,則屬于 。

9.填寫下列育種方法:用抗倒伏不抗銹病的小麥與易倒伏抗銹病的小麥育成既抗倒伏又抗銹病的小麥品種是 。用60CO輻射的稻種,育出成熟期提前、蛋白質含量高的品系是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

10.基因重組的兩種類型是 和 ,二者都是是通過 生

類型的后代,若采取自花傳粉,能產生 種表現型的后代,這些后代中是

否產生了新的基因? 。由此可見, 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_____生殖的過程,控制______的基因重新組合。 14. 基因突變按照發生的部位可分為體細胞突變和生殖細胞突變。前者應發生在________分裂______期,后者應發生在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期。

15.一株世代都開紅花的植物,在依次突然性冰凍后,在一個枝條上出現了一朵

白花,白花授粉后所結的種子種下去長成的植株都開白花,試分析該白花是來自于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發育成該花芽的細胞在___________時發生差錯,從而使_______________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 16.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火烈鳥,喙、翅邊緣和腿都是鮮紅色的,而捕到的火烈鳥

經人工飼養繁殖的后代沒有鮮紅色。但如果在飼料中加入火烈鳥在野外常吃的紅

色藻,紅顏色就會出現?;鹆银B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紅色藻,眼的顏色仍然是橙色的。請分析回答: (1)火烈鳥食用紅色藻,身體的有關部位就呈紅色,不食用紅色藻則不呈紅色。這種性狀的變化是由

引起的,屬于

。

(2)火烈鳥的眼色不會因食用紅色藻而發生變化。這說明火烈鳥的眼色是

控制的。 17. 昆蟲學家用人工誘變的方法使昆蟲發生基因突變,導致酯酶的活性升高,該酶可催化分解有機磷農藥通 過轉基因技術已將該基因導如入細菌體內,并與細菌的DNA整合在一起。這樣的細菌仍能繁殖。請根據上述內容回答: (1)用人工誘變的方法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作

。 (2)這種重組DNA技術可以達到定向改變

的目的,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或者組建出新的

。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第2篇

(1)在學習基因重組的概念時,應聯系減數分裂的染色體變化。同時注意與基因突變進行比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兩種變異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更加清晰。

(2)在學習基因突變時,重點是帶領學生學習基因突變的基本概念,研究內涵即基因結構的改變,外延是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結合基因的結構和基因對性狀控制的相關知識,教師以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研究基因突變是否一定會帶來性狀的改變。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本質時,要聯系DNA復制和基因表達的有關知識。在DNA復制過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堿基對暴露,因而使堿基對易發生替換.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變。突變后的基因成為一個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該基因在表達時,由于引起mRNA上密碼子的改變使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目都可能發生變化,生物體的性狀也可能發生改變。但由于一種氨基酸有多種密碼子,所以基因發生突變后,所編碼的氨基酸也可能不發生改變。

(3)任何事件的發生總是有內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變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變的外界因素有三類: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對于這三種因素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來進行歸納總結。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第3篇

一、內容要求

(一)題目

題目應是整個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一般控制在25字以內。

(二)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應將畢業設計(論文)要點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內容應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畢業設計(論文)中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關鍵詞3-5個。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應與中文對應。

(三)目錄

目錄要求標題層次清晰。目錄中應包括緒論、論文主體、結論、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

(四)正文

正文是畢業設計(論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包括緒論、主體及結論等部分。

1.緒論

緒論應包括選題背景、目的及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研究方法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主體

根據課題的性質,主體應參照以下一般性要求撰寫:

(1)理工類一般包括理論分析,總體方案設計及選擇論證,設計計算,試驗方案設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實驗(試驗)數據處理及分析,結果分析等。

(2)管理和人文類學科一般包括對研究問題的系統分析,比較研究,模型的建立,實驗方案設計,案例論證或實證分析,模型運行的結果分析或建議、改進措施等。 (3)凡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均應詳加注釋。

3.結論

結論是畢業設計(論文)的總結,應準確、完整、明確、精練地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或新的見解及其意義、作用,以及進一步需要討論的問題、建議或研究設想等。

(五)參考文獻

1.產品說明書、各種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等通常不宜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2.引用網絡參考文獻時,應注明該文獻的準確網頁地址。

(六)附錄

附錄一般包括冗長公式推導、輔助性數學工具、符號說明(含縮寫)、計算程序及說明等。

(七)致謝

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單位及個人表示感謝。

二、書寫要求

(一)語言表述

1.畢業設計(論文)須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對同行專業人員已熟知的常識內容,盡量減少敘述。

2.畢業設計(論文)中如出現一些非通用性的新名詞、新術語或新概念,須在首次出現時做出解釋。

(二)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1.“中文摘要”用黑體小三號字居中。

2.中文摘要正文用宋體小四號字,1.5倍行間距。

3.“關鍵詞”用黑體小四號字,在摘要下方另起一行,與摘要正文左對齊。 4.關鍵詞用宋體小四號字,各關鍵詞之間空2個字距,且不加標點符號。 5.“Abstract”用黑體小三號字居中,正文用TimesNewRoman小四號字,1.5倍行間距。

6.“Keywords:”與摘要要用同一號字號,加黑,左對齊。各關鍵詞之間空2格,不加標點符號。

(三)目錄

1.“目錄”用黑體三號字居中,字與字之間空4個字距。下空兩行為章、節標題及其開始頁碼。

2.目錄內容按三級標題編寫(即:1„„、1.1„„、1.1.1„„),用宋體小四號字。

3.標題序號一律左對齊,頁碼右對齊,中間用小黑點連接。

(四)標題和層次 1.格式要求如下: 第一章××××(居中) 1.1×××× 1.1.1××××

2.畢業設計(論文)正文分章節撰寫,每章應另起一頁。

(五)篇眉和頁碼

1.篇眉自正文第一章開始,采用宋體五號字居中書寫。奇數頁為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偶數頁為“河北工程大學畢業設計(論文)”。

2.頁碼自正文第一章開始,到畢業設計(論文)的最后一頁,采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排頁碼,摘要、目錄等前置部分采用羅馬數字連續編排頁碼,宋體五號字居中書寫。

(六)圖

1.圖中的術語、符號、單位等應同文字表述一致。

2.圖序按章順序編號,例如,圖3-2即為第三章第二圖。圖序和圖名之間空一格,采用宋體五號字居中置于圖的下方。 3.繪圖必須工整、清晰、規范。其中機械零件圖按機械制圖規格要求;示意圖應能清楚反映圖示內容。

(七)表

1.表的編排。內容或項目由左至右橫讀,數據按內容或項目依序對齊豎排。統一采用三線表,建議表格的頂線、底線采用粗線1磅,欄目線、輔助線采用細線0.5磅。表格中的文字采用宋體五號字。

2.表序按章順序編號,例如,表3-2即為第三章第二表。表序和表名之間空一格,采用宋體五號字居中置于表的上方。

3.表內的縮寫詞和符號等,必須與文字段落中的一致。各符號的單位應盡可能標出。表內不得用“同上”、“同左”等類似詞,一律填入數字或文字。表內空白處代表無此項內容。

(八)公式

1.公式在正文中另起一行。公式的序號按章順序編排,例如,(3-2)表示第三章的第二式,并標注在該式所在行(當有續行時,應標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邊。

2.較長的公式,另行居中橫排。如果公式必須轉行,只能在+、-、×、÷、<、>處轉行。序號用括號括起寫在右邊行末,其間不加虛線。

(九)參考文獻

1.按正文中參考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在方括號內連續編號,同時,所列的參考文獻都應在正文中出現。

2.正文中的參考文獻序號采用上標進行標注。

3.參考文獻中每條項目應齊全。文獻中的作者不超過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在“等”字或“etal”前加逗號;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法。名可以縮寫為首字母(大寫),但不加編寫點“.”。 4.參考文獻的第一頁編排時先空一行、采用小三號黑體居中打印“參考文獻”,再空一行,左起、懸掛縮進、依次列出參考文獻,中文參考文獻采用宋體五號字,西文用TimesNewRoman五號字。

(十)量和單位

1.要嚴格執行GB3100—3102-93有關量和單位的規定(具體要求請參閱《常用量和單位》.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2.單位名稱的書寫,可采用國際通用符號,也可用中文名稱,但全文應統一。

(十一)附錄

附錄中的序號采用“附錄1”、“附錄2”等。附錄中的圖表公式另編排序號,與正文分開。

三、打印要求

(一)封面

采用河北工程大學統一制式封面。

(二)畢業設計(論文)字體、字號要求 一級標題 黑體三號 二級標題 黑體四號 三級標題 黑體小四號 正 文 宋體小四號

(三)段落及行間距要求

1.正文段落采用1.3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為0行。

2.標題采用單倍行距,按照標題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段前、段后間距: 標題級別 段前、段后間距 一級標題 1.5倍行距 二級標題 1倍行距 三級標題 0.5倍行距

(四)打印規格 1.畢業設計(論文)一律要求采用A4幅面的紙張打印。頁邊距:上3cm,下2.5cm,左2.5cm,右2cm,裝訂線0.5cm,選擇“不對稱頁邊距”,頁眉1.8cm,頁腳1.5cm。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第4篇

答:基因是具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斷, 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蛲ㄟ^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控制蛋白質表達, 決定生物的特征特性, 并在繁衍過程中代代相傳。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高產、抗逆、抗病蟲、提高營養品質等已知功能性狀的基因,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轉入到目標生物體中, 使受體生物在原有遺傳特性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 獲得新的品種, 生產新的產品。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異花授粉和天然雜交等。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 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傳統育種技術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種內實現基因轉移, 而轉基因技術可打破不同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 擴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圍;二是傳統的雜交育種技術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 不可能準確地操作和選擇具體基因, 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基因具有明確功能, 后代表現可準確預期。

由于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 因此, 將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緊密結合, 能培育多抗、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 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 并可降低農藥、肥料投入, 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潛力巨大。

問: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情況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 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 并呈現以下發展態勢:

一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 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 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 一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征, 目前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一代產品, 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 以及工業、醫藥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 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

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 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準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 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 14年間增長了79倍。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 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 3.21億畝;阿根廷, 3.195億畝;印度, 1.26億畝;加拿大, 1.23億畝;中國, 5550萬畝;巴拉圭, 3300萬畝;南非, 3150萬畝。值得一提的是, 2000年以來, 美國先后批準了6個抗除草劑和藥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準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準了轉基因水稻進口, 允許食用。

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 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 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 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

問:我國在發展轉基因技術與應用方面有何政策措施?

答: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解決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突破耕地、水等資源約束, 減少環境污染,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 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與應用。經多年努力, 我國在重要基因發掘、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 是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重大戰略, 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2006年, 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2008年7月, 國務院批準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09年6月, 國務院發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 提出“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 “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 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 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

目前, 農業部正會同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10個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遵照中央和國務院的總體部署, 按照“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范管理、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 遵循“強化自主創新, 突出戰略重點, 創新管理機制, 培植生物產業”的總體思路, 堅持以產品和產業為導向, 上中下游緊密銜接、多部門多學科聯合協作、產品研發與安全評價協調推進和分類分步推進產業化的基本原則, 加快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 努力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 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蟲、優質、高產、高效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 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問: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狀況如何?

答: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是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要保障。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堅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執法保障, 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 依法實施安全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1996年, 農業部發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2001年, 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簡稱《條例》) , 對在中國境內從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等活動進行全程安全管理。農業部和質檢總局制定了5個配套規章, 發布了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 建立了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等環節的許可和標識管理制度。

二是加強技術體系建設。經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推薦, 農業部組建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 (簡稱安委會) 、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35個檢測機構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和農業部審查認可。大力組織開展轉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 不斷提高技術支撐能力, 目前已發布62項技術標準, 保障了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科學規范開展安全評價。安委會按照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要求, 參考國際組織制定的評價指南, 遵循科學、個案、熟悉原則, 嚴謹規范地開展評價工作。截至2009年底, 批準發放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矮牽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證書。

四是強化行政監督管理。各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加強田間試驗、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經營和產品標識等環節的執法監管, 大力開展法規培訓和科普宣傳, 確保各項活動依法有序進行。

問:我國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怎么標識?

答: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我國對轉基因產品實行目錄標識制度, 列入標識目錄的轉基因產品需要標識。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調和油均已標識。今后, 農業部將借鑒國外標識管理經驗, 結合國內農產品生產、銷售特點, 進一步完善轉基因產品標識管理制度, 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問:請介紹一下轉基因水稻有關情況?

答: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蘇云金芽胞桿菌 (簡稱B t) 殺蟲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 受體品種是水稻三系恢復系“明恢63”。“華恢1號”與“珍汕97A”所配的雜交組合為“Bt汕優63”。

轉基因水稻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鱗翅目害蟲的抗蟲效果穩定在80%以上, 具有節省投入成本, 減少勞動強度和中毒風險, 大幅減少農藥用量, 減少環境污染, 維持稻田生物種群動態平衡等優勢。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轉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 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 引起害蟲腸麻痹, 造成害蟲死亡。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 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 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Bt蛋白作為生物殺蟲劑已安全使用70多年;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無相似性, 不會引起過敏反應。動物喂養、遺傳毒性、三代繁殖、慢性毒性以及急性毒性試驗表明, 轉基因水稻對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營養檢測分析表明, 兩種轉基因水稻的營養成分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變化, 與普通水稻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

環境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在國內生產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相比, 在生存競爭能力、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發現變化;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影響方面, 沒有發現Bt蛋白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安全有不良影響;在對非靶標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影響方面, 沒有發現轉基因水稻對非靶標害蟲、稻田天敵、經濟昆蟲, 以及節肢動物的種群結構與多樣性產生不良影響。由于屬內種間以及種內亞種和品種間的基因漂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轉基因水稻品種和非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基因漂移, 對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影響是一樣的。

問:請介紹一下轉基因玉米有關情況?

答: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的自交系, 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自行克隆植酸酶基因, 受體品種是“Hi-Ⅱ”玉米自交系。

植酸酶可以減輕植酸的抗營養作用, 將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植酸分解為肌醇和可被動物利用的磷, 從而提高動物對磷的利用效率, 減少高磷糞便排放, 有利于環境保護。

食用安全性分析和檢測結果表明,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同樣安全。植酸酶在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植物中廣泛存在, 在食品工業中廣泛應用, 人類或動物有長期安全食用或飼用的歷史;與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無相似性, 與過敏人群血清無交叉反應, 不會導致過敏;動物毒理學試驗未見不良影響。

環境安全性分析與檢測結果顯示,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在國內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該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相比, 在生存競爭能力、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面未發現變化;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影響方面, 沒有發現植酸酶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中國沒有玉米野生近緣種, 因此不存在植酸酶基因向野生種漂移的風險。

問: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過程與后續管理情況是怎樣的?

答:1999年和2004年, 農業部先后受理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 分別經過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 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準發放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在整個安全評價過程中切實做到:

一是評價指標全面規范。依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指南》, 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 制定了分子特征、環境安全、食用安全、飼用安全等評價指標, 部分指標比國際相關標準更加嚴格。

二是評價過程科學嚴謹。以轉抗蟲基因水稻為例, 經相關省政府部門審核、安委會評價和農業部批準, 研發單位于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 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 2004年申請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除申請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外, 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 2004—2008年,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檢測驗證。

三是評價結論真實準確。多年的安全評價試驗和檢測驗證結果表明, 轉基因水稻、玉米分子特征清晰;未發現環境安全不良影響;關鍵營養成分沒有差異, 毒性試驗對試驗動物未發現不良影響, 與已知過敏原無同源性。安委會綜合評價認為, 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四是決策過程慎之又慎。安委會做出同意發放安全證書的建議后, 農業部召開由國務院11個有關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 對安全證書發放事宜進行審議。同時, 農業部對后續監管如品種審定區域試驗、種子生產經營、商業化生產管理、產品標識目錄制定及監督管理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部署。

五是產業應用尚需時間。發放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并不等同于允許商業化生產。按照《條例》《種子法》和《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 首先進行嚴格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達到標準的才可獲得品種審定證書;之后, 相關種子企業還要通過嚴格審核才可獲得轉基因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 方可進行種子生產經營。

問:我國有沒有批準進口轉基因糧食種子在國內種植?

答:截至目前, 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中國境內商業化種植, 在國內也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

依據《條例》及配套規章, 農業部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三類進行管理:一是用于研究和試驗的, 二是用于生產的, 三是用作加工原料的。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程序包括兩個環節:一是境外研發商向農業部申請安全證書, 經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在中國境內檢測, 并經安委會評審合格的, 由農業部批準發放進口用作加工原料安全證書。二是境外貿易商憑研發商獲得的安全證書等資料, 向農業部申請每船進口安全證書, 農業部批準后發放每批次進口安全證書。

基因重組與基因突變范文第5篇

一、基因編輯技術的社會倫理問題

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對于生命的探索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未來過去的幾十年中, 基因編輯技術逐漸開始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 它不僅涉及到生命體的改變, 更是關系到人類價值觀念的巨大變革[1]。這項技術直接作用于生命體以及人類, 很可能直接改變生物進化的方式和方向, 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一) 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問題

隨著研究儀器和設備的不斷進步, 醫學工作者對于基因的研究也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研究者發現人類的許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結構和功能的改變而引起的, 于是采用基因方式進行疾病治療成了進行基因編輯最顯而易見的理由??茖W家試圖通過找出缺陷基因, 并對其進行修飾, 將正常的基因片段取代病變的基因, 抑制或者關閉病變基因的表達方式, 以此達到治療某些由基因引起的遺傳疾病的目的。但是這其中卻存在著重要的安全問題, 采用基因的方式治療疾病需要有一個安全的運載工具, 運載工具承擔著運輸具有治療作用的基因的責任。目前, 公認最為安全的工具其中之一就是腺病毒 (AAV) [2]。但最近有新的研究表明, 有部分接受這種治療方式的患者的癌細胞會發展出異常的染色體, 也就是說, 采用AAV法治療的患者有更大的可能性出現染色體被分裂的情況, 繼而導致癌癥的發生。這項研究使得人們重新審視AAV的治療方式, 它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安全。

(二) 基因編輯技術的選擇問題

基因編輯技術目前的研究熱點趨勢是對生殖細胞或者早期胚胎進行改變, 因為這些細胞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除了上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遺傳疾病的治療, 還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對體細胞和生殖細胞進行增強。醫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胚胎進行操作, 改變相關個體的基因結構, 并且整合生殖細胞所代代相傳的基因, 這些行為將會對人類基因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由此就會改變人類對于后代的選擇, 隨之也會改變每個人對于自己后代的責任[3,4,5]。第一, 就醫學方面來說, 我們無法預測這種增強對于人體的危害。人類一直在探尋者體能的極限, 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一直支撐著運動員們突破自我, 挑戰極限。但是無論運動員們怎么努力, 極限始終存在。一旦人類為了更高的身高、發達的肌肉、更好的智商改變我們幾千年來進化形成的基因, 突破了這一極限, 所可能引起的后果和風險難以預測, 而責任又由誰來承擔呢?第二, 就社會問題來講, 一旦人們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基因治療, 也就會要求利用該技術進行基因增強, 二者界限難以把控。父母是否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隨意改變子女的基因?父母是否會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為子女選擇更多的“音樂細胞”或“運動細胞”?孩子將來在成年后是否會抱怨父母當面沒有將自己設置成“范冰冰”的模樣?這種基因編輯技術將會使后一代喪失選擇的權利, 后一代人的生存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又該如何衡量?那么父母是否有這種權利決定胎兒的基因?胎兒有無選擇自己基因的權利呢?

(三) 基因編輯技術的隱私問題

基因編輯技術比以往任何一門技術都更直接、更有力地影響著每一個生命體。就人類生命體的基因來說, 不同的人類個體基因中有99.9%的基因是相同的, 而正是最后0.1%的不同基因, 構造了這世界上成千上萬具有唯一性的人類個體??梢韵胂? 在基因技術繼續高速發展的將來, 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自己的遺傳身份信息, 但是這其中因個體差異而可能產生的基因歧視和基因隱私問題也出現在我們面前[6]。在將來, 這些基因信息會不會像當下的膚色、種族問題一樣, 給我們的生活、就業、受教育、安全等帶來歧視, 我們各種權利會不會由于基因的不同而受到差別對待?作為個人唯一性的標志和信息, 這些遺傳信息是否可以被國家、學校、單位、保險公司、醫院等機構掌握, 他們是否有權利采集和獲得個體的遺傳信息?考慮到下一代的優秀基因, 將來人們在進行配偶的選擇是是否需要公開自己的遺傳信息并且將對方的遺傳信息納入選擇的考慮范圍之內?

二、基因技術的社會倫理綜合分析

基因編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它可以為人們的生命的延續帶來強大的好處, 也可能危及社會的安全甚至人類的生存, 使社會為了搶奪有利的基因技術和基因編碼展開戰爭。因此, 人們一定要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進行倫理的分析和判斷, 是基因編輯技術朝著對人類整個社會發展有利的方向前進。

(一) 倫理意識分析

人類如何認識基因決定著人們形成何種基因倫理意識, 同時也影響著人類的社會倫理行為?;驔Q定論認為, 每一個人其相貌、智商、行為、性格、疾病等更多的由其本身所攜帶的基因決定?;蜻€原論認為, 人是由23對染色體組成并其決定性作用的, 因此, 在受精卵階段, 一個人類生命個體就已經出現。但實際上, 眾所周知, 除了少數疾病、意外災害人類無法控制之外, 性格、身體健康程度、智商等都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可以通過鍛煉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而吸煙、輻射等會增加個體得癌癥的風險。如果認為基因決定一切, 那么不僅人類的疾病取決于基因, 個體的違法犯罪活動是否也可以用異常的基因 (例如“暴力基因”、“性基因”) 來解釋?如此一來, 就會牽扯出眾多的倫理及法律問題。是犯罪個體該為其行為負責還是其基因該為其行為負責?政府是對這些犯罪個體進行健康、道德教育并關押監獄使其接受懲罰, 還是對其進行基因的糾正?這些理論使人們過渡依賴基因, 認為自己的不幸全部都是由基因造成的, 人類不再擁有意志和選擇, 而是將一切的罪名推脫到基因的頭上[7,8]。

(二) 倫理價值分析

對于科學是否具有倫理的價值這一問題, 在學術界始終存在爭議, 更多的人認為科學的價值是中性的, 科學知識并不代表人類的價值觀。有些學者認為科學研究的動機應該僅僅在于科學其本身的發展, 不應當參與個人與社會的價值。還有的人認為, 科學家只負責對科學進行研究, 并不會直接使用并作用于社會, 因此, 也不應該為某一門技術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承擔責任, 這一理論被稱為“科學價值中性論”。這一論斷在某種意義上是成立的, 它將科學作為一個純粹的知識體系或者工具, 不帶有人類的目的性。但是不可否認, 科學以及科學活動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進行的, 科學研究是人類成果的一部分。因此“純粹”二字其實并不存在, 尤其是越來越經濟化的今天,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團體利用資金支持科學家的活動, 都是希望得到經濟利益的匯報, 而其中不乏一些商人采用金錢的誘惑,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整個社會的道德, 而科學家也極少僅僅為了科學無償奉獻一生。因此, 可以說技術中立性的觀念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 “技術”與“利益”二者無法完全區分開來。

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應用, 與其他技術一樣顯示出倫理道德的二重性。首先,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深化了人們對于生命的認識, 并且根據人類的需要, 使人類改變基因顯現方式、控制疾病成為可能, 極大促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 如果這一技術被濫用或使用不當, 很有可能危及社會的安全以及整個人類的發展, 為地球帶來無盡的災難, 使人們成為基因的奴隸。因此, 基因編輯技術比以往人類歷史出現的各種其他科學發明更需要解決倫理的問題。

(三) 倫理責任分析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擁有更多機會和能力干預人的受孕、出生、身體構造、心靈健康以及壽命等。在科學尚未被承認之前, 人類認為“上帝”或“神”是其生命的主宰, 而通過基因編輯技術, 人類越來越有可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但是就其目前的發展技術來看, 科學家僅僅可以就某些簡單的基因進行改造, 顯然無法按照某種圖紙設計出“完美”的生命個體。自然界是極其復雜的, 而人們對于復雜的事物, 也只能通過統計學推測大多數的特性, 卻無法精確的掌握每一個人類個體的特性。除了法律所授予我們的受教育權、選舉權等后天權利, 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天生具有主宰自己身體和生命的權利, 這是與生俱來的權利, 不以任何國家意識和法律政策為轉移。假如條件允許, 掌握技術的科學家和政府是否有權利決定整個人類的遺傳走向?我們當然同意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正疾病的發生, 但是這些技術擁有者是否可能將人類基因按照自己的統治要求進行修改 (例如更具戰斗力, 更白的膚色等) , 這種物化人類和生命的行為該受到誰的監控?這一問題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挑戰[9]。

三、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

人類為了與自然界和諧共處, 就一定需要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但我們的探索不應該是為了改變自然界, 而是為了更好的掌握它的規律, 并且適應它。人類掌握越多的自然界奧秘, 就越能更好的適應它, 反過來, 也能更方便的改變自然界。因此, 人類必須要謹慎地使用其所掌握的每一項技能, 加強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

(一) 基因編輯技術道德調控的原則

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兩個主要原則。第一, 公眾利益優先原則。這是所有科學活動一項最基本的準則, 所有的科學活動都應該是以增進人類公共利益和生存環境為出發點, 一切有損可持續環境與后代發展的科學都是不道德的科學。這一條原則應該作為各種行為的最高倫理準則。也就是說, 相關的研究實驗室應當以嚴守此準則, 盡量保證科學研究的純粹性, 避免過分功利化的傾向, 拒絕任何不法分子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濫用。此外, 相關的科學家與醫務人員還應當保證其實驗過程的安全性, 對所有的操作進行危險性評估, 謹慎處理其尚未通過觀察期的試驗品, 保證成形的基因片段不會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 知情同意原則。每一個人類個體都有其與生俱來的自主性, 在照顧公眾利益的同時也應該給予每個人自主選擇的權利。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 對待事物的判斷標準也不同, 所以每個人做出的選擇也不同, 任何明顯或隱性的強迫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茖W、醫學或者政府等機構不能夠以其思想作為道德的統一標準, 而應當尊重每個個體對其遺傳材料、信息等所做出的選擇。任何基因樣本的銷毀和復制都應當經過當事人的同意, 而不能對當事人進行任何方式的誘導和欺騙, 也不應該試圖將團體的利益強加于個人。

(二) 實施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

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際的運用過程當中呈現了倫理上的二重性, 這點主要取決于科學活動的主體, 即研究基因技術的科學家、運用基因編輯技術的醫學家, 這些人比其他的普通民眾和國家管理者更能夠全面地預見技術所能帶來的利弊, 這也決定了科學家和醫學家對技術的應用和后果負有重要的道德調控責任[10]??茖W家應該“求真”, 但同時也應該“至善”, 科學家在全身心投入到科學事業的同時, 也應該擔負起一項重要的責任, 即謹慎地評估、預測其所研究的技術所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茖W的研究本應該是一項相對獨立的活動, 但是現如今對于很多科學家來說, 更多的考慮科研課題是否能夠得到資助和獎勵, 卻忽略了社會價值與研究動機。其次, 科技人員應該積極走出實驗室, 參與社會活動。一方面協助政府進行的科學決策, 另一方面為民主普及對于基因編輯技術的認識, 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和社會政策的走向, 避免民眾和政府之間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而產生不必要的沖突和誤解。

(三) 基因編輯技術道德調控的政治保證

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不僅需要科學家和醫學人員嚴格的自律精神, 還要政府、法律牽頭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 保障研究人員的權利, 也規定其應履行的義務和責任。這其中, 政府的干預措施直接關系到整個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走向。目前, 各個國家的政府基本承認對基因研究成果的共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成立了“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 致力于人類基因研究的倫理研究。由該委員會起草的《人類基因組宣言》中提到, 基因研究的基本原則是“保證每個人類的尊嚴和平等, 保護科學家的研究自由, 維護人類和諧以及國際合作”。

就第一原則來說, 各個國家的政府與領導人相繼發表聲明, 呼吁各國科學家公開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成果, 認為人類基因圖譜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雖然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普遍認可基因技術是全人類的財產, 應當進行共享, 但是目前還是存在個別的國家或者私人研究團體進行著以私利為目的的研究, 意圖控制基因技術的發展。因此, 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 保證每個人對自身基因圖譜的所有權, 就需要國家相關機構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 任何機構和個人對于未經本人同意擅自盜用、負責他人的基因信息等行為不僅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 還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國家應該對相關的技術使用范圍進行嚴格的規定。無論基因的優劣, 每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 個人不應該因為自身基因的優劣, 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歧視, 基因也絕對不能草率地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國家的法律、法規應當加強對個人基因權利侵犯行為的懲治力度, 有力地表明政府的立場和態度。

就第二原則來說, 我國政府目前對基因編輯技術的支持有待進一步提高。例如, 上海某醫科大學是我國在基因研究上處于前沿的研究單位, 但其因缺乏資金打算放棄部分專利的申請。由于資金的不到位, 許多基因編輯技術無法知識產權化, 長此以往必將導致科技人才的流失, 不利于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我國應當從資金和政策兩方面及時采取措施, 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保障科技人員的研究, 同時應給予科技人員足夠的資金, 這有助于我國在此研究技術上處于世界前沿的地位。此外, 還應該以基因研究為紐帶, 促使產、學、研三者緊密結合, 一方面促進研究的實際應用, 另一方面緩解基金不足的問題, 為科學家的研究提供堅強的后盾。

(四) 基因編輯技術道德調控的法律約束

道德只是人們內心的一種約束, 并靠外部輿論進行監督, 因此道德本身并不具有強制力, 單純依靠道德的約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 我們在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 也應當進行法律的建設, 兩者相互促進, 相互補充, 保證有關人類的基因編輯技術及研究健康發展。

第一, 我國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就將來有可能在就業中出現的基因歧視問題作出嚴格的規定。直到現代化的今天, 性別、種族、殘疾歧視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 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 基因歧視極有可能成為將來社會當中一種新的不公正現象。由于我國的《勞動法》規定, 用人單位不得隨意解雇患病職工, 或在解雇時給予一定的賠償。因此, 雇傭單位通常在招聘時對職工進行身體檢查。我們可以猜想, 在不久的將來, 用人單位很有可能會從單位的利益出發, 對職工進行基因的檢查, 拒絕帶有缺陷基因的應聘者。

第二, 針對基因防治也應該建立健全的法律保護。采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疾病的治療可以促進人類的健康生活, 但同時也可能為人類基因治療帶來不良的結果。法律應當針對此項研究工作制定嚴格的行業規范和法律約束。例如, 采用一定的技術對被治療人員進行生理和情感的改變和控制, 或者試圖通過改善基因淘汰所謂的“低等民族”, 以及有意制造人獸混合物等非正常物種等行為, 都應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巨大的利益常常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因此我們才需要法律的存在, 最大限度地消除高科技的負面影響, 使這門技術朝著光明的方向不斷前進。

四、結語

對于基因編輯技術, 有人贊揚它強大的功能, 也有人恐慌它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不僅僅是科學家、政策的制定者和律師, 越來越多的普通公眾也參與到了這場激烈的討論中來。這樣的一門科學, 使得人們對生物體的受孕、出生、身體構造甚至壽命等各方面具有更多的把控能力, 也帶來了危險的可能性。因此, 本文從倫理和道德的視角對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分析, 希望對這門技術未來能夠造福于人類社會, 越早對基因編輯技術進行道德的討論, 就有越大的機會避免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然而, 所有倫理的分析與道德的調控只有一個主線, 即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要以人類為本。

摘要: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在其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做出貢獻的同時, 本身也隱含著巨大的隱患?;蚓庉嫾夹g在治療疾病、保護人類健康的同時, 也引起了人們對社會倫理和道德的熱烈討論。本文首先簡要敘述了基因編輯技術的基本發展狀況以及其中的倫理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倫理問題分別從倫理意識、理論價值和倫理責任三個方面進行這詳細論述;其次, 本文聯系現實情況, 討論了基因編輯技術的道德調控原則及其具體的內容。這一倫理問題關乎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和每一個人, 其討論也對醫學的發展和社會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基因編輯技術,倫理分析,道德調控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劍康, 李立峰.論基因科技的道德調控[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5, 02:5-8.

[2] 薛桂波.基因技術的倫理風險及其社會控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1:246-248+245.

[3] 謝志青.基因科技發展的倫理學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 2009, 10:50-53.

[4] 盧媛.轉基因技術倫理道德問題探析[D].成都理工大學, 2012.

[5] 高宏珍.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突顯與解困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 2014.

[6] 鐘琳.轉基因技術的倫理道德思考[D].成都理工大學, 2007.

[7] 朱俊林.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倫理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 2006.

[8] 王婷.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倫理問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 2010.

[9] 崔磊.轉基因技術引發的科技倫理思考[D].成都理工大學, 2010.

上一篇:就職任職表態發言稿范文下一篇:禁止管制刀具進校園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