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

2023-09-17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我國,關于農民工的政策制定正在逐步完善,但目前農民工仍處于弱勢地位,喪失很多權利。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是提升農民工地位,取得話語權的組織推手?;谵r民工非政府組織理論,對其缺失現狀進行分析,旨在通過加強政府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自身組織建設,多渠道解決資金等途徑,發展農民工非政府組織。

關鍵詞: 農民工; 非政府組織; 現狀; 路徑

由于制度的隔離、經濟實力低下、傳統觀念的歧視、生活方式和習慣上的差異,“農民工”一直被視為一個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特殊群體。與城市居民相比,他們在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社會身份、社會交往等方面均處于弱勢。社會關系的實質是社會各成員和利益集團之間利益博弈的結果,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是在長期的利益博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擁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的強勢群體,憑借其優勢地位,占據社會話語權的主動地位;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喪失經濟資本,逐漸失去話語自主權,導致其社會地位的低下。任何公民都有獲得公平正義、主張自身權益的權利,農民工要獲得同等國民待遇,必須獲得“話語自主權”。農民工缺乏參與制訂“規則”的權利和力量是他們沒有能力伸張自身合法權益的根本原因。對農民工而言,這種權利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政策制定和執行等外因,最根本的是要依靠成立或加入自己的組織來提高自身在城市生存的話語權和博弈權,通過組織為他們經濟維權、政治參與等提供支撐,以獲得同等國民待遇。

一、非政府組織理論

(一)非政府組織的概念

非政府組織的英文為Non—Govermental Organizations,其在20世紀中期后隨著民主化浪潮的推進逐漸流行起來,但世界上對非政府組織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第四次婦女大會舉辦的“非政府組織論壇”,被視為非政府組織在我國開始發展。國內學界認為,廣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政府和企業外的一切民間社會組織;[1]156狹義的非政府組織指依據我國的三個行政法規①成立的社會組織,只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三類組織。筆者采取王名的定義,把非政府組織界定為“屬于非政府體系,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正式組織形式的社會組織,它們具有自治性、志愿性和公(互)益性特征”。[2]

(二)中國非政府組織的分類

對于非政府組織,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主要包括法律地位、組織性質等。按照以上標準可將非政府組織分為以下類型。

1. 按照法律地位劃分。從法律地位出發,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可以分為法定非政府組織、草根非政府組織和準非政府組織。法定非政府組織是指在民政部門已經登記注冊,具有法律地位的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它們是政府認可、有嚴格組織性、具有一定政治職能的主體。草根非政府組織是指未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并獲得法人地位,由民間自下而上自發組建的組織,他們有的在工商行政部門登記,有的掛靠在單位名義下,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的特點。準非政府組織是指性質未定、正在轉型的組織。

2. 按照組織性質劃分。從組織性質上可將非政府組織分為互益型非政府組織和公益型非政府組織。公益型組織是為某些特定群體提供公共物品的團體,它不代表團體成員的利益?;ヒ嫘头钦M織是為內部成員提供服務的團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它也會做一些有益于公益的事,但那只是其自我服務的副產品。

如哈貝馬斯所言,公民社會由在不同程度上自發出現的社團、組織和運動所形成。公民社會的關鍵是形成一種社團的網絡,從而對公共領域中人們普遍感興趣的事務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話語機制。非政府組織作為重要的社團力量,在我國社會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對我國農民工而言,通過各種農民工組織團結力量,影響政府事務的處理,可使農民工獲得平等國民待遇,成為真正的公民。

二、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現狀分析

(一)農民工組織的分類

農民工可以加入的組織主要有基層組織、工會、婦聯和非政府組織?;鶎咏M織包括黨組織和團組織,它們是黨團結和凝聚力量的重要場所,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的核心。工會組織和婦聯組織是維護農民工利益的重要團體,也是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重要方面。農民工是一個亦工亦農的群體,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將出現分化,一部分會回到農村,大部分要被市民化,融入城市,伴隨這個過程該采取何種組織形式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我國已將農民工認定為新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作為工人,他們主要的組織形式是工會,但工會對于農民工而言,并不是其自身利益真正的代言人,因為工會作為黨團結工人的組織,缺乏獨立性,實際發揮作用有限,其維權職能弱化,不能切實代表農民工的利益,維護農民工的權利。當前農民工加入工會只是形式化的狀況,農民工更渴望建立自組織,維護自身權益,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建立適應了農民工的要求。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是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草根”非政府組織,是由民間的精英和志愿者組織產生的為農民工及家庭提供服務的民間公益性組織。它們以維護和救助農民工權益為目的,具有民間性、直接性和針對性特征。

(二)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缺失

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是自發產生,符合農民工需要的產物。中國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發展的標志是1996年成立的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打工妹之家”,2005年9月成立了“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從此開始蓬勃發展。它們提供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新模式,主要靠調動農民工社會資源處理問題,為農民工服務,具有非政府、非營利、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代表,可對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提供法律服務和知識培訓。非政府組織多以維權組織的面目出現,包括法律學習小組、移民協會、打工者協會和上訪協會等形式。但他們仍處于起步階段,多屬草根類農民工組織,一般是由民間發起,官方色彩較少,與政府基本沒有關聯。由于受制度的約束和社團登記準入門檻的限制,它們一般沒有在相關部門登記,即使登記采取的也是工商注冊的形式,不被社會公眾認同。所以現階段中國真正存在的民間組織的數量大大超過民政部發布的官方數據。[3]正式登記的民間組織僅占實際數量的8%-13%。[4]由于缺少國家和社會資金的扶持,它們的資金和活動能力較弱,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質專職人員,限制自身發展,生存環境艱難。但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已普遍存在,總體規模較大,據保守估計,約有200萬-270萬個。[5]它們自主性強,靈活性強,能反映自身的利益需求,是一個影響重大的群體,農民工非政府組織雖剛起步且生存艱難,但對中國的公平與和諧問題有重要意義,對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選取農民工非政府組織作為對象,對其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進行了分析。

三、發展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路徑分析

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意識的增強使公民的利益表達和訴求機制多元化發展,政府在官方上對民間組織的默許使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建立得以實現。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是自發性和誘致性變遷的產物。[1]18因而農民工非政府組織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加強自身的建設,以實現有序的、有力的社會參與,保障自身利益。近年來,國家對非政府組織的關注與重視在不斷加強。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我國政府對民生問題日益重視,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機遇。

(一)加強政府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支持

當前政府要站在公共治理的角度,利用權力優勢和資源優勢,制定完善的規則,把農民工非政府組織視為合作治理的伙伴,給予其制度和資金上的支持。

1. 制度方面。政府要從微觀干預轉向宏觀指導,通過制定完善的制度,規范和約束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仿照國外的做法,形成認定、登記和監管的三級民間組織準入制度。首先,要拓寬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準入范圍,解決組織的合法性問題;其次,改革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辦法。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普遍注冊備案,通過備案掌握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信息;最后,對獲得法律地位的組織提供相應的政策待遇,同時對這些組織進行嚴格規范的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督。

2. 財政政策。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扶持和發展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對符合減稅和免稅條件的組織,政府要給予財政和稅收等最大限度的優惠;對捐助了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企業、個人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提高其捐助積極性;鼓勵、支持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競爭各類公共服務,引導它們良性發展。

3. 媒體支持。通過媒體擴大社會影響力。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在社會中已有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一些媒體,如《南方周末》經常報道非政府組織及其開展的活動。但現實中公眾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認知度還是不高的。媒體的大量報道能使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得到公眾的關注和逐漸認可,可為自身組織發展和生存獲得資源。政府部門可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為他們的發展提供社會基礎。

政府在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進行管理和引導的前提下,要逐漸轉變治理模式,收縮自己的權力,為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提供多種服務,為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生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健全法律制度

現在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和非政府組織開展活動主要是依據《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三個行政法規進行,它們存在著立法層次位階低;法律法規內容籠統復雜,法律制定的透明度低,適用困難;條例內容側重于登記程序,在主體資格、稅收、財務管理、責任和監督等方面欠缺;對非政府組織實行雙重管理體制,成立條件苛刻等缺陷。應借鑒民間組織體系發達的西方國家,建立對非政府組織的基本立法,如奧地利有《社團法》、法國有《非營利社團法》等。首先,我國應盡快制定全國性的“非政府組織法”,建立系統和配套的法律體系,從法律層次規范非政府組織的設立條件、審批程序、職能、權利和義務、運行機制等,解決非政府組織法規層次低的問題,使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在法律的框架內規范地開展活動;其次,在法律上對非政府組織有明確的定位和分類,改革和完善現有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降低登記門檻,實現有效管理;再次,借鑒香港關于法定組織的立法經驗,對有重要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進行專項立法,規范其參與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行為;最后,要制定非政府組織行為法,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非政府組織予以法律保護,對假借非政府組織之名為個人謀利或進行反黨、反社會的非政府組織的違法違紀行為作出嚴懲的法律規定。

(三)完善自身組織建設

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已是規范組織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組織自身建設的好壞是其能否良性發展的決定因素。農民工非政府組織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完整的章程,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如自律機制、財務管理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等,提高自身的自律水平和素質,獲得社會公信度。

1. 完善自律機制。要健全農民工組織內部的規章和制度,如理事會制度、民主參與決策和責任體系等運行機制,使非政府組織的日?;顒佑姓驴裳?,從制度上確保組織的自律,加強自我管理和約束,防止組織權力的濫用和成員行為的失當,確保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嚴格依照組織的宗旨行事。

2. 完善外部監督制度。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和自身的限制,非政府組織在財政與管理實踐中有許多弱點,這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非政府組織治理監督機制,以重塑非政府組織的形象,提高自身能力。外部監督是指利益相關者為了自身利益,而采用不同方式監督與管理非政府組織的行為。它主要依靠政府、監事會、同行、公眾和捐款者等多方主體的參與以保障組織良性發展。此外,還可仿照西方的經驗,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如美國所建立的獨立的第三方評估監督制度。

3. 完善財務管理機制。由于非政府組織具有民間性和非營利性,它的財務制度在利潤計算、報表項目、評價標準等方面與政府和企業的財務制度有不同之處,必須建立獨立的財務和審計制度,并在簡報或公共媒體上向社會公眾公開其財務信息,任何一個社會公眾可以隨時索要、查詢和置疑組織的詳細財務報表,使資金運作公開化、透明化,以提高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和公信度。

4.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當今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第一資源,非政府組織要得以發展,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首先,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現有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如通過組織管理、法律知識、項目管理等內容的培訓,培養大量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其次,可通過目標和資金以及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和志愿者為組織服務,運用志愿者資源,激發其工作的能動性,培訓能負責和推動工作的骨干,讓他們倡導和推動非政府組織各項工作的進行;最后,從農民工中招收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對組織的信心和歸屬感,調動參加組織的積極性,以保持工作人員穩定性。在凝聚人才的基礎上突破以職能、職位分工和管理為中心的科層制,創設靈活的網狀組織結構,形成充滿活力的工作團隊。

(四)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

資金是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得以發展的基本資源,農民工組織的非盈利性特征決定其要通過多種合法方式來籌集開展活動的經費,以解決發展資金問題,從全球來看,非政府組織資金籌集除了部分政府支持外,大體都以捐贈和收取會費為主。根據我國現有法規,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經費和收入可從國內外捐贈、政府部門資助、會費收入、有償服務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獲得。

1. 國內捐贈。對于農民工非政府組織來說,國內捐款主要包括個人捐款和企業捐贈。盡管國內募捐資金對非政府組織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但國內捐贈仍處于萌芽階段。首先,要獲得個人和企業捐款,非政府組織要加強自身組織建設,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和公信力,贏得大眾的認同。其次,仿效西方國家,建立專門的勸募機構。通過勸募機構的宣傳和鼓勵,征集捐贈,有助于提高募捐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捐款浪費。[6]再次,修改稅收政策,向農民工非政府組織捐款的個人和企業提供減免待遇。如美國的稅收收入法規定,能夠享受稅收減免資格的捐贈個人和企業的捐贈對象必須是享有受贈資格的公益性組織。最后,農民工非政府組織要公開財務,使捐贈者了解并及時監督捐助資金的使用情況。

2. 政府部門資助。在農民工生活水平不高,公民社會公益意識淡薄,募捐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政府的補貼是促進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根據政府補貼理論,非政府組織是“政府的替代物”,其代為執行了政府的部分職能,從事了政府應該辦,卻沒有辦好的事情,政府必須資助非政府組織,西方一些國家重視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直接資助,如美國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資助在總收入中就達到31%。農民工非政府組織在保障農民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須加大其支持。一是政府直接的資助。政府撥出部分稅款和通過財政經費轉移支付直接用于資助非政府組織;二是政府間接的資助。首先可以購買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服務,其次通過補貼、貸款和貸款擔保等形式對農民工非政府組織的服務予以資助。

3. 合法收入。通過組織的努力獲得合法經營性收入是籌備資金的重要途徑。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外部資金的注入,還需要從組織內部入手,獲得發展資金。非政府組織具有非營利性,非營利性并不否定盈利,但它獲得的利潤主要是用于公益事業而不是個人需要,只要非政府組織經營性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不超過50%就可發展多種經營。[7] 因此,非政府組織的管理者要通過多種途徑經營非政府組織,通過提供優良公共產品,滿足多種公共服務以獲得組織發展的資金。除此之外,非政府組織還可通過各種投資項目,如銀行存款、實業投資、股票和基金投資實現資產增值,也可發動志愿者、組織義賣、收取會費、動員媒體資源和社會資源等籌集資金。

參考文獻:

[1]王名.中國社團革命——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楊群英,莫麗月.我國民間組織的“草根”境遇及現行登記管理制度之改革[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3.

[3]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08)[R].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72.

[4]謝海定.中國民間組織的合法性困境[J].法學研究,2004,(2):11.

[5]李立秋.機制創新是體制建設的重要任務[J].中國農技推廣,2007,(3).

[6]王名,等.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73.

[7]豐存斌.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中存在的 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3):1.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2、技術創新:后危機時代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之本

3、基于技術創新生態化的企業和諧發展

4、關于國有企業管理和發展的幾點思考

5、企業論壇透視中小企業的成長軌跡

6、實施扁平化企業再造實現經營業績提升的實例研究

7、國有施工企業人員內部流動分析

8、縣域小企業金融需求與農業銀行信貸對策研究

9、可持續發展的中小企業稅收制度研究

10、格蘭仕,恰“三十而立”

11、論中國企業核心能力的構建和提升

12、制度情境復雜性與企業戰略邏輯形成機制

13、零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14、加快橋頭堡建設 云企大有作為

15、國有企業資金優化管理的策略探析

16、加強煤炭企業財務預算與成本控制研究

17、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SWOT分析

18、電力企業內部控制研究

19、僵尸企業并購重組績效研究

20、中國企業管理的不等級階梯發展

21、伙伴間依賴與國際合資企業的不穩定性研究

22、新常態經濟下我國中小企業轉型研究

23、淺談企業經濟彈性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應用

24、現代工業企業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

25、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組織結構現狀與調整的對策

26、建黨百年論國有企業的發展路向

27、從萬科控制權危機看反收購策略優化與健全

28、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探析

29、切實加強國有企業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30、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走進非洲

31、論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戰略的契合

32、基于產權視角的內部控制研究

33、科技創新:把中國人造革技術推向了高峰

34、“韓企逃逸”與“瑞士思維”

35、中國企業“空降兵”驅動的營銷變革現狀調查與思考

36、國企如何面對市場競爭

37、我國中小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產業集群集聚研究

38、企業稅務風險戰略管理系統設計

39、淺談新形勢下中小企業如何利用政策促發展

40、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培育

41、數字化信息與企業管理

42、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支持

43、我國中小企業成長期的戰略選擇研究

44、集群外部性的發生機制

45、中央企業改制模式的分析

46、基于ERP的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及意義

47、探討如何提高國有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意識

48、民營科技企業成長中的管理創新研究

49、論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的協同管理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2、冷霧化兩用機在病理石蠟組織切片中的應用

3、雞卡氏住白細胞病病原學研究和防治技術

4、幾種植物多糖的結構特征與預防肥胖活性研究

5、國家級金課驅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6、翻轉課堂在醫學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7、北五味子總木脂素對腦缺血模型大鼠神經細胞凋亡及p—AKT表達的影響

8、淋巴結組織制片中常見問題與對策

9、“病理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析

10、多媒體實驗考試課件在組織胚胎學中的應用

11、尖銳濕疣復發與其皮損中Livin表達的關系

12、滲透式人文教育在人體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

13、觀察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和病理特點

14、新生兒退黃中藥洗液對溶血性黃疸大鼠模型的實驗研究

15、藥物體外肝代謝研究方法

16、單克隆抗體藥物組織交叉反應試驗質量控制分析

17、不同光周期條件對羅非魚生長及性腺發育的影響

18、不同負荷劑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高血壓腎病大鼠腎臟損傷的影響

19、柞蠶雄蛾營養液對小鼠保肝降酶功能的研究

20、骨素對軟骨細胞及軟骨組織修復的影響

21、動物病理標本制作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22、細胞自噬與皮膚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23、田薊苷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大鼠腦組織的保護作用研究

24、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動態變化”腫瘤組織切片應用分析

25、濃縮型獸用雙黃連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及亞慢性毒性試驗

26、白細胞介素—21和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在人根尖囊腫和肉芽腫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27、數字切片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28、益奧源膠囊降血糖藥效學初探與分析

29、一份病理報告的“誕生”

30、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在甲狀腺乳頭狀癌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及其可行性探討

31、傣藥咪多領(云南琵琶甲)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實驗研究

32、藕的組織切片制作方法及顯微結構研究

33、優化多媒體課件在中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34、DMN誘發大鼠肝纖維化庫普弗細胞與肝星狀細胞的分布

35、組織學數字切片庫的構建及其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36、獸醫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37、不同教學方法在少數民族學生病理實驗課中的應用及探索

38、中草藥添加劑對育肥豬免疫功能的影響

39、感染維氏氣單胞菌后齊口裂腹魚主要器官組織的病理變化

40、胎兒生長受限胎盤滋養細胞凋亡相關因子P53、bcl-2、bax的表達

41、術中快速冰凍切片環保封片劑封片效果的探討

42、牛源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大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及中藥治療效果初探

43、壬基酚對P450arom和MIS基因表達的影響

44、網狀纖維在鑒別淋巴組織非霍奇金淋巴瘤與反應性增生中的應用

45、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組織切片技術課程

46、空中配送神器——無人機

47、淺談高職院校病理學實驗教學數字化資源庫構建①

48、比較巖藻黃素?靈芝孢子粉和黑枸杞對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響

49、一例延邊奶山羊梭菌病的病理學觀察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摘要: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政府扮演著主要角色,但政府不是公共危機管理的唯一主體。非政府組織作為公民社會的重要組織,具有貼近民眾、靈活快捷等獨有的優勢,在參與應對公共危機中應該且也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從認識公共危機和非政府組織開始,指出目前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非政府組織如何更好地參與公共危機管理進行一些探索,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 公共危機管理 作用 對策思路

非政府組織由于自身的優勢,在應對公共危機中有其顯著特點,在歷次公共危機中,非政府組織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和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在當今社會中仍存在諸多不足,這大大影響了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政府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深入推進法制建設、加快完善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來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危機管理需要更多非政府組織的參與

公共危機則是相對于人類生活中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引入的一個概念,是指由于內部或外部高度不確定的變化因素對社會共同利益和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的一種危險境況和緊張狀態。如飛機失事、海嘯、恐怖活動、地震、惡性疾病流行等,其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控制性、重大性和廣泛性。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我國目前的公共危機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自然災害;第二類,是事故災害,主要是指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這種事故;第三類,是社會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第四類,是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是指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非政府組織,英文全稱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簡稱NGO,即指獨立于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組織。目前,較為流行的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萊斯特·薩拉蒙教授提出的,泛指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的、致力于公益事業的社會中介組織。隨著各種危機的不斷爆發,各國的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2005年的倫敦連環爆炸襲擊中,英國紅十字會迅速在全市范圍內派出急救志愿者和救護車,協助政府做好現場應急救護工作。爆炸后,社區安全基金參與負責倫敦各社區安全,各種援助中心也開始全天候運轉,皇家志愿服務等機構也紛紛向受害者及其親人提供最大限度的援助和心理危機干預,盡管事態嚴重,英國政府仍然處變不驚,這跟非政府組織在其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開的。

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由于起步較晚,所以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非政府組織幾乎不存在。在應對危機中,我國政府承擔了各種繁瑣的社會問題和公共事務,而各種社會組織只是在政府組織下才被動地運轉起來,與國外公共危機發生后各類非政府組織迅速到位并立即開展相應工作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優勢

1.貼近民眾的優勢

非政府組織作為一種社會公益性組織,更多的彰顯出的是公益性和社會性。它的組成人員來自基層社區,能更好地表達人民的各種訴求,從而為政府和民眾構架起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在危機發生時,非政府組織的本質決定了它能夠迅速廣泛地進行社會動員,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民間力量,籌集一切可以利用的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源投入到應對公共危機中去,同時其志愿性特征也可以迅速吸收大批量的志愿者參與到整個危機管理中,做好群眾疏導和保障工作,彌補政府在人力資源上的不足。

2.維護社會公平的優勢

在公共危機發生后的,政府作為公共權力主體在公共事務處理中更多的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必然有一小部分沒有利益表達渠道的弱勢群體,其利益可能會被政府所忽略。而很多非政府組織則以社會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作為其服務對象,維護了社會公平的同時也更好的促進了社會福利。

3.專業性優勢幫助發現危機并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救助

非政府其組織成員雖來自基層,但也決定了其可以也能夠吸納各行各業人才的優勢,因此往往可以先于政府發現工作需求的信息,發現社會動態,了解民意動向。他們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基于自身知識開展的救援行動,也能幫助政府更好地開展公共危機管理工作。以汶川地震為例,陳光標先生率領中國首支自發抗震救災隊伍,由60臺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組成的搶險突擊隊抵達綿陽、北川一帶,展開了大規模救災行動。

4.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靈活性優勢

公共危機事件是一種非常規下的突發性事件。危機發生時,正常的社會秩序受到破壞,民眾心理處于恐慌期。而對于出現的公共危機事件,政府組織由于其自身的科層體制或某些政治原因、價值因素等使得他們反應出現滯后,無法及時有效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現狀

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美國的“9·11”事件以及美加大停電等諸多國外公共危機管理事件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許多非政府組織的身影,他們依據自身不同的特質,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整個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中除政府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經歷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機事件中,盡管國內非政府組織都參與了公共危機管理工作,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政府忙碌的身影,非政府組織參與的熱情和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甚理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國非政府組織無法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呢?

1.非政府組織數量不多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數量與大多數國家相比,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于偏少的狀態。數據表明,每萬人擁有的非政府組織數量,法國是110個,日本是97個,美國52個,巴西13個,而我國只有2.4個?,F代公共危機具有發生頻率高且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等特點,數量上的不足必然導致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難以發揮有效作用,政府從始至終“獨自挑大梁”的局面很難改變。

2.制度的不完善為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設置了門檻

我國對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管理實行雙重管理原則。在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登記成立,不僅要得到中央和地方民政部門的許可,還必須找到一個與自身業務相關的業務主管單位。這些管理條例和規定就如同一把雙刃劍,雖然加強了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監督管理,但也為很多非政府組織設置了相當高的門檻,使得大批活躍在民間的非政府組織被拒之于合法登記的門檻之外,很難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中并發揮相應的作用。

3.資源的缺失使非政府組織缺乏社會公信度

非政府組織其非營利性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對政府有著加強的依賴性,許多非政府組織的基金來源也大多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在國內有很大一部分非政府組織是掛靠在政府部門下的,甚至其本身就是政府部門轉化而來的。因此,很難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獨立性的缺失導致非政府組織帶有較強的官僚化和商業化,甚者背離非營利的宗旨,開展商業活動謀取利益,這些都使社會民眾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公信度產生了質疑。

4.活動資金的缺乏影響非政府組織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富裕的人,但民眾對于富裕之后如何回饋社會的意識顯然還沒有明顯提高。所以,國內大部分非政府組織仍然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募集到的資金遠遠達不到其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資金。

四、發揮好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的對策思路

現代危機管理的特點決定了公共危機管理必然是一個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共同發揮各自作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加強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同時,必須積極推進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促進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

第一,政府要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并提供相應的扶持。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政府身上的壓力和負擔,是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重要幫手。所以,政府應該積極轉變職能,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并為非政府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政府應在政策上,尤其在稅收上,應給予非政府組織大力的扶持和幫助。通過加強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質,培養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愿奉獻精神,積極實現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良性互動。例如,國內比較知名的“壹基金”,正是由于依托中國紅十字會的幫助,才能在短短幾年中迅速發展起來,完善自身組織體系的同時也讓社會大眾從最初認識到慢慢熟知再到后來主動參加其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壹基金”社會公信度的提高,幫助其在幾次國內公共危機事件中都能發揮相應的作用。

第二,推進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制建設。法律的支持是一個組織有效開展活動的重要前提。政府應但盡快以立法的形式確定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地位,并制定規范非政府組織活動的基本法律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行為方式、活動范圍和監管方式等,準確界定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權責關系,規范兩者在公共危機處理中的程序和辦法,及時化解兩者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矛盾,為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解除非政府組織的后顧之憂。

第三,非政府組織應加強自身的公共危機管理水平,其中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加強組織自籌資金能力。非政府組織應加強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捐贈,保證有足夠的運作資金。

(2)努力吸引各方面專業人才,為組織參與公共危機管理做好人才儲備。

(3)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機應對機制。非政府組織應當在日常管理中建立一個符合自身特點的公共危機應對機制,包括組織內部管理流程、公共危機發生后的工作流程以及人員招募的規章制度和監督體制等。

參考文獻:

[1]張曉軍,齊海麗.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性組織參與.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25(1):35.

[2]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6.

[3]王名,貢西津.中國NGO的發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8):32.

[4]李軍鵬.發展非政府組織與構建和諧社會.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6,(3).

[5]于奮立.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32):109.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2、中國外交戰略觀念的轉變

3、基礎教育國際化 開啟中小學綜合教育改革之門

4、軟實力、比較軟實力及其對文化外交的意義

5、人類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6、“兩個大局”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意識自覺到責任擔當

7、新文科理念下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思考

8、領導力實驗室研究型培訓探析

9、當代中國語境中的法治革命

10、高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策略研究

11、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動力機制研究

12、基于執業能力基準的工程管理專業“三型”人才培養

13、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

14、國際視野融入國際教育交流項目管理

15、中國要發揮多邊外交特殊作用

16、新華書店總店提供1666種可供書目

17、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

18、“國際文化論”視野下日本的東亞區域秩序影響

19、南非國際組織公共外交

20、陳德海就任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

21、聯合國青年專業人員項目初探

22、基于人類安全理念的全球衛生治理升級

23、避免責任領導的五大雷區

24、越南交通基礎設施大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策略的思考

25、國際組織跨文化管理實踐的三大挑戰及探析

26、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面向世界培養工程型創新人才

27、中國與UNESCO:角色變遷40年

28、培養青少年的全球勝任力,基礎教育何為?

29、我國大學可持續管理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30、雙一流建設高校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探析

31、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對外抗疫援助

32、團隊U型心路 成就新型組織

33、美國全球領導力為何減弱

34、2020年度霸凌主義思潮剖析

35、面對西方抹黑,中國需要重塑全球治理話語體系

36、全球治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37、區域功能性合作與日本的文化外交

38、全球衛生治理的“金德爾伯格

39、中國外交全球戰略環境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40、多邊金融機構的環境治理功能

41、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

42、生態環境治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策略的思考

43、CFT陳百加在哈佛大學參加第三代領導力學術研討會

44、韓國歷屆政府反腐敗治理的經驗及借鑒研究

45、“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鐵路行業高校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與派出路徑探究

46、CIPRA參加首屆歐洲傳播大會

47、基礎教育國際化開啟了中小學綜合教育改革之門

48、高校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有效路徑探析

49、堅定信心 共克時艱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非政府組織的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2、“善治伙伴”:公共危機心理救助中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

3、突發公共事件中強化政府誠信責任的途徑

4、公共危機知識系統的構建

5、從環保議題看政府公共關系

6、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公共關系

7、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與公民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公共危機信息傳播中的政務新媒體回應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9、論公共危機管理中行政人員倫理缺失及救治

10、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政府與媒體關系探討

11、試論我國政府公共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

12、略論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

13、論NGO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與政府互動時的角色定位

14、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倫理研究

15、面對突發事件政府與媒體協調機制的完善

16、論政府公共警告的立法構造

17、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地方政治溝通與互信機制探析

18、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與重塑

19、從管制型政府走向流程型政府

20、公共危機管理體制與機制的法治化研究

21、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公民參與:價值困境與路徑選擇

22、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與問題探析

23、新冠肺炎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現存問題的揭示與對策研究

24、分權與族群分離運動:基于印尼的分析

25、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中的歸責原則分析

26、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創新中政府與社會關系的發展路徑探析

27、關于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回顧與思考

28、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領導心理應急研究

29、我國政府會計的改進:一個公共危機背景

30、試析良好政府形象的建構

31、抗爭事件的政府治理轉型:從應對到回應

32、南寧市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模式研究

33、基于電子政務視角的公共危機管理模式研究

34、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責任

35、數字治理趨勢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治理路徑優化

36、網絡時代危機治理中的政府公共關系

37、應急管理中政府—社會聯動的路徑研究

38、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媒體與公眾的關系探析

39、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40、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研究

41、從國有企業邊界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42、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

43、中國大都市區膨脹病的國家治理政策

44、公共危機管理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5、中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現狀與對策分析

46、新媒體時代公共危機管理問題研究

47、新媒體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探討

48、風險社會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優化與完善

49、網媒環境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現狀與應對措施

上一篇:關于高爾夫的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反壟斷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