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

2024-04-19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小城鎮;農村;城鎮化

小城鎮處于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加強城鄉聯系的“中轉站”。目前,小城鎮已成為城鄉經濟活動中最強有力、潛力最大、發展最快的區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小城鎮得以迅速興起,它為我國農村城鎮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當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1.建制鎮數量增加,鄉鎮(即政府駐地小城鎮)數量減少,基層政府駐地小城鎮總量減少。我國的小城鎮主要由建制鎮和鄉鎮組成,此外還有少部分非政府駐地小城鎮。從1988年到1999年,建制鎮從10,609個增加到19,184個,鄉鎮從45,393個減少到25,557個。由于鄉鎮減少的數量大于建制鎮增加的數量,建制鎮和鄉鎮的總數從1988年的56,002個減少到1999年的44,741個。鄉和鎮是我國的基層行政區劃單位。由于行政中心在我國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有一些村莊發展成了小城鎮,但基層行政區劃的變動和鄉、鎮數量的減少還是導致了我國小城鎮總數的減少,這與人們通常的想象正好相反。我國小城鎮的發展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漸進入以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為主的階段。

2.小城鎮規模普遍偏小,與農村非農化不相適應,但近年來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的趨向已經出現。我國小城鎮的規模普遍較小,1997年建制鎮的平均非農業人口有6,618人,并且有很多建制鎮的非農業人口在2000人以下。鄉鎮的規模就更小,1992年鄉鎮的平均人口為1,7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只有398人。目前鄉鎮企業已有8%分布在建制鎮,12%分布在集鎮,80%分散在村落。雖然大部分鄉鎮企業分布在村落中的基本格局未變,但比起1992年來,更大比例的鄉鎮企業集中在了小城鎮。隨著改革的深入,宏觀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鄉鎮企業實力的提高,這種集中的趨勢還會加強。

3.隨著建制鎮數量的增加,建制鎮平均非農業人口在減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展迅速,建制市、鎮的數量增加,單個市、鎮的規模擴大。就建制鎮而言,除少數例外,絕大多數建制鎮的非農業人口或城鎮人口都在增加,這種例子俯拾即是。但是,雖然已有的建制鎮規模的擴大會導致建制鎮非農業人口規模的擴大,新設置的、規模小于原有建制鎮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的建制鎮,卻會使全部建制鎮的平均非農業人口減少。從1990年到2000年,全部建制鎮的平均非農業人口從7044人減少到了6870.5人。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將“嚴格限制建制鎮的審批”。這一政策將促進建制鎮發展方式的轉變,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將成為發展的重點。

4.市域內建制鎮發展迅速。如果把全國面積劃分為市域(不包括市轄縣)和縣城兩大部分,我們發現近10多年來,建制鎮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市轄建制鎮的數量增長遠快于縣轄建制鎮的數量增長,市域內建制鎮的分布密度比縣域內建制鎮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由于市轄鎮的數量增長比縣轄鎮快,市轄鎮占建制鎮總數的比重迅速增加。1984年市轄鎮占建制鎮總量的比重僅為9.0%,2000年增加為38.5%。由于市建成區的規模一般都比縣城大,上述情況說明,在較大的城鎮周圍,小城鎮更易生長。

5.大城市周圍及城市群地區建制鎮分布密度高。大城市周圍及城市群地區建制鎮的分布密度又比市域內建制鎮的平均分布密度高,這進一步證實了“在較大的城鎮周圍,小城鎮更易生產”的結論。目前我國較為成熟的城市群有:滬寧杭地區城市群、京津唐地區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遼寧中部地區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此外還有若干近似城市群的城鎮密集區如武漢地區城鎮密集帶。大城市周圍建制鎮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顯然與大城市的輻射帶動有關。反過來,大城市周圍建制鎮的發展,對于緩解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對于大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只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城鎮化

1.通過改革和加強管理,促進小城鎮發展。

第一,積極培育小城鎮的經濟基礎。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要因地制宜,把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根據小城鎮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著力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形成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地。充分發揮小城鎮連接大中城市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各類服務業。

第二,改革鄉鎮企業產權制度。當前,鄉鎮企業存在著布局分散、浪費土地、污染環境等問題,而鄉鎮企業的社區屬性與其空間布局的分散化有著很強的因果聯系。因此,要促進鄉鎮企業向鎮區集中,除采取完善服務設施、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外,關鍵要弱化鄉鎮企業的社區性質,變鄉鎮企業與鄉村社區之間的全部聯系為單純的經濟聯系,其核心就是改革鄉鎮企業產權制度。要探索和完善資金、帶動、技術、土地等多種要素的產權多元化制度創新,為生產要素的空間集中和跨社區結合創造條件。

第三,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搞好以小城鎮為中心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深化小城鎮投融資體制改革,放開興辦公用事業的限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采取BOT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個人及外商參與投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政府要摒棄那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城市的事情,完全不考慮農村地區的思想。

第四,強化農村土地使用權制度創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有效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也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產生,并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大量轉移。但農村剩余勞動力并非與農業全面脫離,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承包田,享有土地的使用權。這種不完全的轉移,制約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完整轉移,形成農業的產業化、規?;洜I,必須進行以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為核心的制度創新。

第五,做好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2000年7月中央在《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已明確,凡在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及縣以下小城鎮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轉為城鎮戶口,并在于女入學、參軍、就業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當前,必須大力落實這一政策,從而有效地吸引鄉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解決小城鎮人口規模小、居住分散而不穩定等問題,最終使農民職業轉移與空間轉移同步。

2.建設具有可持續性的小城鎮。

一個小城鎮能否稱之為可持續性的小城鎮,主要看其在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是否只有可持續性。而維護小城鎮的可持續性,關鍵是保護小城鎮的資源環境,提高小城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通過加強需求管理,采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限制和防止對資源環境需求的過度增長,以使其供給與需求保持適當的平衡。具體措施有:(1)積極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大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2)支持生態友好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減少對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污染。(3)采用低能耗的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節約有限的資源。

3.建立可持續的農村城鎮網絡。

要做好區域城鎮網絡體系的前瞻性規劃。我國要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就必須改變過去以中心城市為主體、城鄉單向輻射的城鄉布局,加快建立以小城鎮為主體、以廣闊鄉村為依托、通過高密度、高強度的相互作用連接起來的組團式、開敞式的城鄉布局。要在城鄉布局的總體背景下考慮,立足各自實際情況,加強總體分析,確定小城鎮建設在空間密度上的合理定位,形成小城鎮發展的梯次分布。

要建立可持續的農村城鎮網絡,健全農村縣級市—建制鎮—農村集鎮—中心村等多級城鎮體系。一方面要糾正目前一哄而上的“撤縣設市”和“撤鄉改鎮”的建市熱,采取差異發展,重點扶植經濟基礎較好、條件具備的縣級市和建制鎮逐步升級;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有發展前途的農村集鎮和中心村,使之成為農村非農化、城鎮化的支撐點。

(作者單位:西南財大行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劉學俠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2篇

陳進

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了我鄉城鄉協調發展,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縮小了城鄉貧富面貌差距,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目前我鄉的小城鎮建設主要是在原有發展基礎上的集中整合,堅持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原則,將我鄉的小城鎮健康發展作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努力把小城鎮建設成為促進農村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基地。

一、因地制宜,長遠規劃,準確把握小城鎮建設的科學定位

(一)小城鎮發展的空間定位。在小城鎮建設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和控制小城鎮空間尺度,小城鎮空間尺度的確定問題,由小城鎮所處的空間位置決定的“體量”空間。一個小城鎮的體量空間,也就是這個小城鎮對人口的容納空間和擴展的邊界空間。由于小城鎮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連接帶,由此決定了小城鎮在容納人口和發展的規模上,不可能超過其比鄰的中心城市。

(二)小城鎮建設的產業定位。在小城鎮建設規模中,必須同小城鎮的產業結合起來考慮。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小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有多大,除了小城鎮與大城市的關聯空間這一因素外,其決定性的因素是小城鎮的產業發展規模和潛力。

(三)小城鎮建設的文化定位。文化特色是小城鎮建設不可忽視的無形資產。一個城鎮沒有自己的特色與文化內涵,等于沒有靈魂。不論在城鎮建筑、生活方式方面,還是在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方面,小城鎮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保存空間。對于這份文化資產,一旦開發成功,就會變成小城鎮發展的寶貴財富。

二、統籌協調,夯實基礎,有效發揮鄉鎮企業的載體作用

(一)發展鄉鎮企業可為小城鎮建設積累資金,有利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鄉鎮企業是小城鎮集聚人口規模的主要載體,發展小城鎮、加快推進農村化,使周邊地區的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小城鎮,頭等重要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當只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才能為小城鎮建設積累較多的資金,小城鎮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鄉鎮企業必然加快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堅實,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質合管理水平。鄉鎮企業發展是小城鎮基礎設施堅實的驅動力。小城鎮“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在小城鎮謀求發展的鄉鎮企業,必然要求小城鎮的功能設施和管理水平與之相適應。這主要表現在: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并在小城鎮謀求發展必然要求小城鎮有繁榮的市場、便利的交通、靈通的信息。以及為商品生產與交換服務的其他有利條件,就是引導先進生產要素向小城鎮集中,進而從根本上強化和完善小城鎮的整體功能。

三、突出特色,培養產業,不斷增強與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

(一)要緊緊抓住基礎硬件建設這個重點。經濟落后地區最大的困難是經濟實力較差、農業弱質低效。目前,我鄉推進小城鎮建設必須把發展生產作為首要任務,努力夯實基礎,從而加快村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對小城鎮進行改造,才能完成基礎設施的改造,才能在此基礎上提升并促進農村

二、三產業的發展。

(二)要牢牢把握特色優勢產業培育這個關鍵。推進城鎮化的實質是發展城鎮經濟,而城鎮經濟的發展,必須有產業做支撐。因此,在建設小城鎮的同時,必須把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條件,各打各的特色仗,各走各的特色路,來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和建立主導產業。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3篇

姓名:林威雄

學號:1035004403891

小城鎮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務為特征的地域系統。作為有戰略意義的小城鎮建設,已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建設日漸升溫,其成效也日益明顯。但是,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長遠的社會性大工程,僅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我認為,要高質量地建設我國的小城鎮,盡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那么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各級相關領導,就必須對以下五個關鍵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一、小城鎮建設目標的階段性與根本性

目標決定方向,只有目標清楚,才能產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確有效的措施。這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首要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明確,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證。

小城鎮建設的目標有階段性與根本性之分,二者絕對不能混淆,這必須有清醒和明確的認識。所謂目標的階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礎條件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小城鎮各有不同的建設與發展目標。比如,有的是完成舊鎮改造任務,有的是搞好“幾通一平”,有的是建設安居工程,還有的是抓好基礎建設、解決綠化環衛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小城鎮建設階段性的目標。這種階段性的目標體現的是個性、特性與差異性,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比較容易明確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是現在的薄弱環節。所謂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就是不管哪個小城鎮,不管在什么時期,也不管處于什么建設階段,都要把吸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種根本性目標體現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為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鎮(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0%,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4篇

基本概念

團隊建設主要是通過自我管理的小組形式進行,每個小組由一組員工組成,負責一個完整工作過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工作小組成員在一起工作以改進他們的操作或產品,計劃和控制他們的工作并處理日常問題。他們甚至可以參與公司更廣范圍內的問題。團隊建設應該是一個有效的溝通過程。在該過程中,參與者和推進者都會彼此增進信任、坦誠相對,愿意探索影響工作小組發揮出色作用的核心問題

團隊精神

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后而推動團隊的高效率運轉.團隊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所產生的真正的內心動力。沒有良好的從業心態和奉獻精神,就不會有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與群體、集體主義有何區別:團隊精神更強調個人的主動性,團隊是由員工和管理層組成的一個共同體,該共同體合理利用每一個成員的知識和技能協同工作,解決問題,達到共同的目標。 集體主義則強調大家共同性。兩者具體區別如下:1:在領導方面。群體應該有明確的領導人;團隊可能就不一樣,尤其團隊發展到成熟階段,成員共享決策權。2:目標方面。群體的目標必須跟組織保持一致,但團隊中除了這點之外,還可以產生自己的目標。3:協作方面。群體的協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時成員還有些消極,有些對立;但團隊中是一種齊心協力的氣氛。4:責任方面。群體的領導者要負很大責任,而團隊中除了領導者要負責之外,每一個團隊的成員也要負責,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負責。5:技能方面。群體成員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團隊成員的技能是相互補充的,把不同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人綜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補,從而達到整個團隊的有效組合。6:結果方面。群體的績效是每一個個體的績效相加之和,團隊的結果或績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產品。 重要性

團隊建設的好壞 ,象征著一個企業后繼發展是否有實力 ,也是這個企業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充分體現。團隊建設首先應該從班子做起 ,班子之間親密團結 ,協作到位 ,管理著心里始終要裝著員工 ,支持員工的工作 ,關心員工的生活 ,用管理者的行動和真情去感染身邊的每位員工 ,平時多與員工溝通交流 ,給員工以示范性的引導 ,撲捉員工的閃光點 ,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沉下身去和員工融為一體 ,讓員工參與管理 ,給員工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形成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 ,讓員工感到家庭的溫暖 ,在這個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 ,有福同享 ,有苦同擔 ,個人的事就是團隊的事 ,團隊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建設團隊六條建議:

第一:人才是團隊最寶貴的資源。熱忱投入、出色完成本職工作的人,是團隊最寶貴的資源和資本。

第二:尊重人,為優秀的人才創造一個和諧,富有激情的工作環境,是上至老總下至部門主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重點.

第三:我們尊重每一個員工的個性,尊重員工的個人意愿,尊重員工的選擇權力,所有的員工在人格上人人平等,在發展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倡導簡單真誠的人際關系.

第四:打造培養自己的管理團隊,是公司人才理念的具體體現,持續培養專業的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隊伍,讓每一個員工都成長為全面發展,能獨擋一面的綜合性人才,是企業一項重要使命.

第五:我們倡導健康豐盛的人生,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工作本身應該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和成就感,在工作之外我們鼓勵所有的員工追求身心健康,追求家庭的和諧,追求個人生活的極大豐富.

第六: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希望每一位員工,以空杯的心態,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迅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我們鼓勵各種形式的溝通,提倡信息共享,反對思想黑箱操作,反對任何形式的官僚主義

以神州數碼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來談談如何進行團隊建設

(案例來自教材43頁)

班級:09人力資源管理姓名:談世偉學號:0903131012摘要:團隊建設是指有意識地在組織中努力開發有效的工作小組。每個小組由一組員工組成,通過自我管理的形式,負責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團隊建設是這樣一個過程,在該過程中,參與者和推進者都會彼此增進信任,坦誠相對,愿意探索影響工作小組能創造出不同尋常的業績。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后而推動團隊的高效率運轉.關鍵詞:團隊建設事業愿景激勵考核團隊目標

通過神州數碼與惠普的團隊較量以及神州數碼公司里發生的感人故事,我們知道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小成功靠個人,大成功靠團隊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任何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都不可能靠一個人的力量,而必須要靠組織的力量,團隊的力量,高效而有執行力的團隊組織成了未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那么,企業如何才能做好團隊建設,從而打造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一流的企業團隊呢?以下是我的的六條建議:

優秀的組織領導。大到一個企業集體,小到一個職能部門,或者是一個工作小組,要想組織有力,使團隊成員擁有較高的忠誠度,那么,優選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團隊領導人至關重要。案例中郭為作為神州數碼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領導者)對公司的團隊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優秀的組織領導一般應具有如下素

養:

一、品德高。品德即人才,一個優秀的人才擁有良好的品格,可以讓組織成員眾望所歸,可以成為組織的精神領袖,可以帶領大家克服困難,迎來一個又一個成功。歷史上的三國劉備以及水泊梁山“及時雨”宋江都是因為具備了較高的人格魅力,而吸引一大批英雄人才相伴左右的。

二、能力強。要想保證組織團隊的同心同德,讓大家心平氣和地工作戰斗在一個有效的平臺上,這個企業或者組織優選出來的團隊負責人,一定要具備某一專長,也就是要有突出的能力,突出的能力必然帶來突出的業績,只有在能力、業績上,而不是學歷上超越屬下,大家才能心服口服,才能避免出現內訌或者內耗,讓下屬能夠安心地工作與處事,這個負責人也許是技術型的,也可能是管理型的,甚至有可能是從低到高發展起來而屬于實干型的。

三、多領導,少管理。作為一個團隊領導,如何僅僅依靠組織授予的職權來去管理下屬,這個是治標不治本的,通過組織授權是團隊建設與管理的基礎,但通過“領導”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個人內在涵養提升,展現自己的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等等人格魅力,才能擯棄由于通過組織授權而采取“高壓管理”帶來的缺乏人性化的弊端。比如,蒙牛集團牛根生,依靠他的組織團隊,僅僅經過八年的時間,就打造出中國液態奶第一品牌,憑的是什么呢?就是他“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的個人魅力上。由于他的無私,帶來了大家的無私,由于他的無我,帶來了大家的無我,從而創造了中國企業史上的奇跡或者神話。

共同的事業愿景。一個組織能否一起走的更遠、更久,歸結于這個團隊是否有共同的遠景,也就是團隊信念,組織信念是讓團隊成員排除萬難,風雨同舟,以及上下同欲的前提,共產黨為何能夠在“白色恐怖”下立場堅定,甚至拋頭顱、灑熱血,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為人民大眾“謀福祉”,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念,這種信念促使大家一往無前而無所畏懼。共同的事業遠景,包括如下方面:

一、找到組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走在世上一遭,總有留下點什么,一個找不到活著理由的人,注定猶如行尸走肉,而空虛度過一生。因此,組織的成員要想同仇敵愾,就一定要給大家展示未來的前景,即要在階段時間內,給組織、給社會、給世界留下什么,比如,微軟公司愿景:讓計算機進入每一個家庭,并使用微軟的軟件;福特公司愿景:汽車要進入家庭;中國移動通信:創無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會棟梁等等。

二、實現事業的組織分工與責任。為了達成企業的事業遠景或者使命,團隊成員要有各自的組織分工,要明晰自己承擔的事業責任,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達成組織的長遠規劃。清晰的團隊目標。團隊制訂了明確的愿景或者使命后,要想更好地去實現,作為團隊負責人,還要進一步規劃與落實團隊的目標。包括如下要素:

一、制定組織的經營目標,比如,銷量目標、行業地位目標、品牌建設目標甚至利潤目標等,這個目標應該包括組織的長、中、短目標,包括更小組織單位的階段目標,比如,三年、五年、十年目標,包括每一部門、每個工作小組、每個人的目標。

二、組織成員個人的利益目標。組織目標是個人目標的根本,但為了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目標,團隊成員的利益目標,也就是團隊成員的“動力”目標也不可缺少,它是組織目標實現的保障。因此,組織要為團隊成員規劃未來的職業規劃,要為屬下描繪未來的“前景”和“錢景”,讓大家心有目標,身有行動。

互補的成員類型。要想保證組織團隊的有效有力,組織成員的組成非常關鍵,很難想象,一個組織都是性格暴躁,或者性格柔弱,或者都是某一塊面的高手,他們組合在一起能夠給團隊帶來什么,因此,互補型的成員類型,才是“粘合”組織的基礎。包括如下兩點:

一、團隊成員的個性互補,就象這個世界有男有女,方為和諧一樣,一個組織的成員個性類型,一定是互補型的,性格都較強、或者都較弱,會讓團隊成為“爭吵”的平臺,或者讓團隊成為“綿羊”,而缺乏活力或者柔性,因此,團隊的性格類型應該強、弱、柔互補的。

二、能力互補。戰國時期平原君趙勝,為何能夠順利解除“邯鄲之圍”,跟其所養擁有各類能力的“門客”有關。因此,一個組織,一定要有各類能力的人才組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比如,有的人善管理,有的人懂經營,有的善外交,有的偏技術等等,只有因材施用,因人制宜,團隊才能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合理的激勵考核。人都有惰性,一個團隊組織要想保持持久的動力與活力,就必須要引入競爭機制,同時,一個團隊在從不穩定到穩定發展過程中,必須通過激勵考核,來優勝劣汰,來獎優罰劣,包括如下

方面:

一、建立合理而有挑戰性的薪酬考核體系。在具備競爭力的前提下,按貢獻大小予以合理分配,只有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薪酬體系,大家才能在同一套制度下,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二、團隊組織建立階段,要多獎勵,少懲治。獎勵是激揚人性,懲治是壓抑個性,因此,為了避免大家離心離德,甚至分崩離析,就必須采取多正面激勵,比如,多獎勵,要不斷地樹立榜樣和標桿,讓組織形成一種學、趕、幫、超的氛圍,少處罰,即使處罰,也要采取人性化的處罰,比如,聯想的柳傳志對于開會遲到者,不罰錢,但“罰站”的做法,效果就很不錯。

三、團隊成長、成熟階段,要多規范,要用制度來管理與約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組織的快速成長、成熟,促使企業必須要擯棄“人治”而走向“法治”,必須要靠流程、組織、制度來做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真正地做到法治化。

系統的學習提升。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一個組織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當一個團隊以經驗作為工作的依靠時,這個組織就有可能陷入“經驗主義的”的怪圈,就有可能會陷入“僵化”,就有可能“死在自己手里”。一個組織要想保持基業長青,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須要依靠系統的學習提升。包括: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決定未來。只有打造學習型組織,保持決策的先進性、前瞻性,企業的流程才不會“僵死”,才會實現“大企業的規模,小企業的活力”,這種學習型組織,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組織成員每一個人要有有一種學習的動力與渴望,確保讓學習成為企業的“驅動力”。比如,海爾為了創建學習型組織,而成立了“海爾大學”,讓大家都積極學習,從而提升技能,增強企業與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二、打造學習型個人。作為組織要想方設法,為團隊個人提供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打造學習的良好氛圍。比如,有的企業每年給員工報銷書籍、培訓費用,每年送員工外出進修,免費給優秀個人提供高級研修班等等,從而營造一個人人學習的好風尚。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5篇

根據XX鎮《創先爭優活動方案》和《基層黨組織服務民生實施方案》,結合XX鎮城鎮建設目前現狀,本著“厲行節約、操作實際、面貌改觀、居民滿意”的原則,提出近期工作方案:

一、鎮內街路維修

全鎮需整修街路27處,總面積1105平方米,其中XX街13處、龍山街7處、沿河西路3處、東嶺路303國道交匯處1處,303國道放牛溝口1處、商業城門口1處、城信門口1處。全部為油碴路面。

維修預算:

第一方案預算:混凝土填充補修,翻漿處用石料填充后混凝土砂漿。

水泥94.6噸×325元/噸=30745元

碎石 299立方米×50元/立米=14950元

沙子99立方米×40元/立米=3960元

清理基層(含運出)人工費及車工費=297立方米×50元/立米=14850元

C20混凝土(30cm厚)1105平方米×30元/平米=33150元。

合計:97,655.00元,此預算為現行價格。以上用料均可在鎮內水泥廠、石場、沙場取材。

第二方案預算:以上路段均為油柏路,混凝土維修易損,應以油碴填充補修。瀝青市場價格為800元左右,價格較高。

二、公廁維修

全鎮共有公廁15個(含鎮政府廁所),其中危廁3個。具備維修價值的12個。采取地面水泥罩面,蹲位補修,房頂串瓦,粉刷內、外墻面。

維修預算:鑒于修繕廁所人工較貴,平均按照每廁維修3500元計算,15座維修費需52500元,粉刷內、外墻面(按36平方米、8元/平方米計算)每廁350元/座×15座=5250元。

合計:57,750.00元。

三、清理占道經營、違規匾牌,規范經營秩序

1、坐商禁止在自家門前或街道兩側擺攤設點;

2、街道兩側實行早、晚市,規定擺攤時間,即早市截止7:30分前,晚市4:00以后,早7:30—晚4:00不允許沿街擺攤,早、晚市地點為XX街國稅局至老電影院路段。

3、各商業網點及店鋪嚴禁在戶外擺放落地燈箱、匾牌,嚴禁懸掛橫街條幅,要求一店一匾。

措施:計劃在9月23日至26日進行集中清理,需城建、公安、司法、安監站、商貿城、工商聯合進行,集中清理后由城建保持日常管理。

四、街路、居民區垃圾集中清理及日常管理

1、集中清理:計劃在9月18日至22日,對街路、居民小區內沉積的垃圾進行集中清運,計劃臨時雇用1臺鏟車、1臺翻斗車,將堆積的垃圾全部清理完成。

2、日常管理:實行早、晚定時定點清倒垃圾制度,規定早6:00—7:00,晚4:00—6:00定時定點清倒垃圾,規定各居民區、散居

民民點、企事業單位垃圾清倒地點。

實施措施:

(1)入戶宣傳推廣。通過城建宣傳車向廣大居民宣傳制度規定,通過宣傳單入戶宣傳,保證家喻戶曉。

(2)有單位的職工家庭落實單位包保。通過召開會議,與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簽定《衛生包保責任書》,凡本單位職工違反規定的,由城建通知該單位,由單位負責對職工進行教育,屢禁不止的通過城建宣傳車全鎮通報職工所在的單位。

(3)散居居民家庭落實社區居民小組長包保。各居民小組長落實管護責任,違反規定者通過城建宣傳車予以點名通報。

(4)沿街商戶落實“門前四包”,即包衛生保清、包綠化看護、包門前占道經營清理、包冬季清雪。此項由工商分局配合,凡違反規定者責令整改,情節嚴重者停業整頓。

(5)落實垃圾衛生管護包保責任。日常管理由衛生隊清潔工分段負責包保,實行考評機制,增加獎勵工資,包保責任與獎勵工資掛鉤。

通過包保措施強化責任,利用移動廣播通報營造全民清潔氛圍。

五、重型運輸車輛及出租車監管

1、重型水泥運輸車輛一律停在城鎮區以外,嚴禁在街道、居民區門前停放。運送石料的重型車輛指定通行路線(東嶺路—交警隊—三商店—塔山路—水泥廠),其余街路嚴禁石料運輸車輛通行。此路線需與監獄、運輸隊業主商議。

長遠規劃:由監獄和運輸業主出資修建老303國道至馬市專用運輸通道,徹底解決該難題。

2、出租車管理。鎮內出租車分三類,一類為跑線出租車,一類為“壓地頭”鎮內出租車、面包車、小型運輸車,一類為人力方箱車和恒力三輪車。出租車停放管理問題是我鎮城鎮居民最為關注,因此提出如下兩項方案,由鎮政府協調相關部門解決:

第一方案:(1)鑒于跑線車都是電話聯系客源,將跑線出租車規劃到鐵路車站門前廣場,比照XX鎮、XX市管理方法排號接人,汽車站處規劃兩臺跑線出租車位保證臨時客源乘降,不能突破兩臺,每車客滿立走,空車補齊。(2)鎮內出租車、面包車、小型運輸車規劃到東北亞商場門前及糧庫家屬樓下,劃定停車位進行管理。(3)方箱車和恒力三輪車規劃在老電影院門前、藥材、商業城門口,劃定停車位進行管理。

第二方案:選定一處停車場,將所有車輛全部進行集中管理。但由于鎮內面積較大的空地均由個人占用或集體產權空地租用,需協商解決。

此問題需由城建、交警中隊、公安、運管所、客運站聯合進行,規劃完成后由城建進行日常管理。

XX鎮人民政府

小城鎮建設上范文第6篇

摘要: 我國正處在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加快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選擇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發展戰略為研究對象,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目標取向并以凱里市小城鎮建設為例,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進行初步探討,為加速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服務。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農村人口城市化;發展戰略

我國至今仍是一個擁有9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社會政治的根本問題,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恰是農民問題的一個關鍵。農民作為能動的社會政治角色,農民安則社會穩,農村的現代化又是中國現代化的關鍵。隨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人們把目光投向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和農民,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他們關注并反思我國城市化政策,努力探索積極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建立廣大農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新機制。因此,黨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卑凑者@一要求,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應當從加快市場經濟進程,實現農村經濟繁榮,推動中心城市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小城鎮建設在整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氣搞好小城鎮建設。目前,學術界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戰略的研究還方興未艾,研究成果為數不多,由此,本文擬以處于西部民族地區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為例,從凱里市人口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的現狀,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思考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夠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以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突出問題

(一)民族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與新增人口不斷增加的矛盾。

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人口過多,在城鎮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建設和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征占了農民的土地,農村成年人口每年都在不斷地增加,地少人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必須向城鎮轉移求生存、求發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城鄉經濟顯得非常迫切。以處于西部民族地區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為例,2006年全市總人口46.4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0.78萬人,勞動力資源人口數為181189人,全市土地面積1306萬畝,耕地總面積20.25萬畝(田:14.02萬畝,土:6.23萬畝),果園61公頃,菜園2公頃,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據每個勞動力可負擔耕地2畝計算,全市20.25萬畝耕地需要勞動力約10萬人,勞動力資源人口數減去實際從事第一產業所需的勞動力即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由此得出2006年該市剩余勞動力總數約為81189人,這就為凱里市的農村人口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口條件。同時,也體現了民族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與新增人口不斷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農村大量過剩勞動力對城鎮化戰略的影響

首先,由于農業自然資源的相對穩定性,建設占地使耕地逐年遞減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農村人口逐年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將會越來越多。我們仍然以西部民族地區的凱里市為例分析:據有關資料統計,2006年該市農村勞動力資源人口數為181,18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按10‰遞增,那么10年以后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人口數將達到約199,308人。假設該市耕地仍然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變即20萬畝,耕種20萬畝耕地實際需要勞動力約10萬個,那么屆時該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將接近10萬人,如何安排,吸收、消化這批剩余勞動力,對農村的穩定、發展和繁榮,對加快凱里市的城鎮建設步伐,推動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出路問題,應提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及早進行決策。

其次,大量過剩的勞動力如果不能實現有序轉移和流動,不僅會成為制約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而且還會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我們仍然以西部民族地區凱里市為例分析:目前,這種轉移和流動正遭受到來自兩個相對方向的壓力:其一表現為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勢頭持續減弱、規??s小,并且減弱的趨勢今后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這其中的原因是由于隨著城市國有企業改革內部結構,精簡冗員,企業的約束機制趨硬,使得國有企業大量隱性失業問題浮出水面,下崗職工增加,農村勞動力進城找工作難。此外,近年來鄉鎮企業效益下滑,再加上政府限令“三小”企業進行壓產和轉產,使得一部分勞動力從鄉鎮企業中回流出來。其二表現為農業勞動力又不斷地從土地上被排擠出來。這是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同時,耕地面積也在逐年減少,而每年又不斷有農業人口成為新增的勞動力,并從一開始就具有過剩的性質。正是在這樣兩種壓力下,加快推進西部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充分發揮小城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大影響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三)鄉鎮企業現狀對小城鎮建設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證明,沒有高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小城鎮的崛起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鄉鎮企業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主體,是小城鎮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應該看到的是,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鄉鎮企業傳統發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這就使得鄉鎮企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從而影響到小城鎮的結構升級和素質的提高。在西部民族地區,鄉鎮企業的現狀對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形成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鄉鎮企業一度對繁榮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經濟起到過重要作用。以凱里市為例:由于凱里市地處山區,鄉鎮企業布局過于分散,社區特征明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狀況造成了鄉鎮企業在運輸、信息交流、物資聚散等方面的成本增加,阻礙了鄉鎮企業向縱深層次的進一步發展,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凱里市的鄉鎮企業和當時全國的鄉鎮企業一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有過輝煌時代。但隨后鄉鎮企業的發展走的是一條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相分離的道路,許多風光一時的鄉鎮企業都逐漸垮掉了。凱里市鄉鎮企業的這種現狀更是印證了這一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此,通過小城鎮對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促使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連片發展,加快西部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合,使農民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鎮,是一條實現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戰略舉措的重要途徑。

(四)規劃工作滯后與基礎設施落后對小城鎮建設的影響

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規劃普遍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做出的,鄉鎮規模小比較利于管理。但隨著改革的深化,這種規劃工作滯后與基礎設施落后的小規模鄉鎮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規劃滯后與基礎設施落后的小城鎮必然造成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使得城鎮經濟難以繁榮起來,城鎮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極大影響,導致小城鎮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財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其次,鎮域規模小,但行政人員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劇財政的負擔。規模與財政負擔的關系可見一斑。再次,這種規劃比較僵化,缺乏彈性。有些地方小城鎮發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來的規劃,有的地方有兩個或多個相鄰的鄉鎮已經聯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城鎮化水平的經濟區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區劃的制約,這些經濟區域的基礎設施不能共享,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各鎮各自為政,在同一經濟區域爭市場、爭資源,其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在低水平上重復建設,其結果是都形成不了規模,造成很大的浪費,并阻礙了人口和其它資源的進一步集聚。以凱里市為例:凱里市城鎮規劃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歷了兩個階段,對指導小城鎮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體系規劃比較宏觀,可操作性不強,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一是小城鎮在整個區域的中心地位難以界定,以鎮為單位編制規劃實際上只考慮自身的發展,而不考慮與周圍地區的聯系和城鎮間的分工,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重點和特色難以體現。出現了產業結構雷同,城鎮性質相似的現象,體現不出不同城鎮的特點。二是規劃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在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一些基層干部規劃意識淡薄,不執行規劃要求,搞短期行為,得過且過,導致“規劃規劃,墻上掛掛”的不良現象隨處可見,規劃形同虛設。三是凱里市小城鎮基礎設施仍然很薄弱。受資金困擾或規劃不到位,城鎮中心區的供水、供電、排水、電訊等設施建設滯后,遇上趕集馬路市場導致交通擁擠的現象仍然很突出。從總體上說,凱里市小城鎮目前的現狀,使其對人口和企業的遷入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五)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管理手段落后對小城鎮建設的影響

在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城鎮規模普遍偏小,聚集的人口也達不到必要的規模,多數人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搞飯吃,其產業結構必然單一而且不合理,加上管理手段粗放落后,對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根據建設部、農業部的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一個小城鎮只有當鎮區人口達到1萬人時,才能夠發揮經濟中心對鎮域經濟的集聚和擴散作用;2萬人時作用比較明顯;超過5萬人則可以對周邊若干鄉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小城鎮規模小,管理手段落后,產業結構單一,對資源的集聚能力就小,不僅難以把周邊的資源吸引過來,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無法起到促進作用,對鎮域經濟也法起到輻射作用。

以凱里市為例:據貴州省黔東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測算,凱里市8個鎮鎮中心平均人口才248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45人,如此超小規模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經濟,對人口和企業的集聚效應十分低下,對帶動城鎮建設起不了多大作用。從產業結構看,8個鎮鎮中心區平均非農業人口只占34%,鎮區人口仍以搞農業為主,這與小城鎮應以二、三產業為主的要求很不相符。由于城鎮缺少工業支撐,加之鄉鎮企業發展滯緩,使小城鎮人口聚集較為困難,因此也未能帶來三產的發展和城鎮的繁榮,反過來又制約了小城鎮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從而使小城鎮缺乏足夠的輻射能力。從管理層面上看,存在的問題有二:一是為二、三產業和城鎮建設服務的力量薄弱,不能從體制上促使小城鎮成為二、三產業為主的農村區域經濟中心。二是小城鎮建設投資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及相對滯后,使小城鎮建設對資金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總之,凱里市在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綜述以上五個方面對小城鎮建設的影響,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制約西部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健康發展和農村人口城市化問題進程的種種不利因素,做到未雨綢繆,先行一步,爭取主動。這樣,既有利于我們在工作中認清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優勢和問題,揚長避短,事半功倍,也有利于促使我們做好不利因素的轉化工作,加快西部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和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發展戰略及對策研究

(一)堅持走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

在西部民族地區加快小城鎮建設和發展,要按照小城鎮發展的客觀規律,走出一條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建設小城鎮的路子。首先,各級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流動的政策。城市化的過程,也是人口流動的過程。人口的集中導致城市化的發展,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區城市化發展,就要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因此,要轉變過去長期實行的農民“離土不離鄉”的觀念。離土不離鄉,是指農民可以在家鄉辦鄉鎮企業,經營非農產業,而不能離開家鄉。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戰略實施以后,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加快小城鎮建設,就是要促使農民離土又離鄉,在小城鎮尋找生機和出路。

其次,各級政府要實行進城人口的市場化安置。分散于自然村的居民向小城鎮集中,一部分人是轉移居住地,一部分人還要在小城鎮工作,實現工作性質的轉移。不論是居住還是工作,都不能用行政的方法安置,即進入小城鎮的人口,什么都由政府管起來,政府是不堪重負的,小城鎮也發展不起來??尚械霓k法是實行市場化安置,即由進入小城鎮的人口自費安置。這樣做不僅不會形成政府的沉重負擔,而且還會形成小城鎮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為進入小城鎮的人口市場化安置創造了條件:第一是糧棉油等供應市場的放開,為進入小城鎮人口提供了衣食條件;第二是房地產市場的形成,為進入小城鎮的人口提供了居住條件;第三是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為進入小城鎮的人口提供了尋找工作的便利;第四是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為進入小城鎮人口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目前,西部民族地區的一些小城鎮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再次,各級政府要降低農民進入城鎮的門檻。農民進城與否,歸根結底是一種利益的選擇,無利可圖,或者進城還不如當農民收益大,農民是不會選擇進城的。因此,各級政府對于農民進城要有優惠政策,以此來降低進入小城鎮的門檻。降低進城門檻的核心問題是應當取消不合理的收費,必要的收費也應當規范標準。比如有的地方收取的城市增容費,就應當取消;有的城鎮實行高價賣戶口的政策,也屬于不合理收費;對進城學齡人口的入學,有的學校收取贊助費,也是不合理的。

最后,各級政府要為進城農民就業創造條件。農民進城,能否最后立足,還要看能否在城鎮找到合適的工作,不能立足還是要回到農村去。當然,一定的回潮是不可避免的,但回潮過多,小城鎮的規模就難以確定下來,應當以降低開業條件,低稅費的方式,鼓勵進入小城鎮的農民自謀職業,這是解決民間投資不足的重要措施。另外,降低過高的開業條件還可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形成有利于吸引投資的政策環境,徹底改變那種持幣待投的狀況,這不僅是增加對小城鎮投資的途徑,也是吸引外來投資的措施。以凱里市為例:現在該市的8個小城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下崗職工,再加上新增加的進城人口,如果投資不足,就業壓力過大,小城鎮建設就難以為繼。此外,該市的小城鎮建設還涉及土地政策方面的問題,如進入小城鎮人口原來作為農民承包的集體耕地和進入小城鎮后所占用的土地等問題如何處理,都需要各級政府認真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人口城市化即農民進入小城鎮創造條件。

(二)強化宣傳教育,搞好科學規劃,正確界定小城鎮的經濟功能

大力發展小城鎮,推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人口城市化,首要的問題是解決干部和群眾的認識問題,搞好科學規劃,正確界定小城鎮的經濟功能,使他們真正認識城市化的實質和作用,為城市化工作創造好思想基礎和輿論環境。同時要嚴格管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凱里市為例,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進一步搞好全市城鎮體系規劃,構建合理的城鎮結構,逐步形成以市區為中心,三棵樹、鴨塘、龍場三個衛星鎮為主體,其它建制鎮為框架發展的三級城鎮體系。規劃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滿足近期發展的需要,又為遠期發展留有充分余地;既要有利于居民生產、生活和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又要有利于協調指導城鎮建設因地制宜,根據自然條件及經濟基礎的差異,立足當地資源,突出特點,選準符合自身的發展重點和路子,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不照搬一個模式,搞一刀切、一哄而起,確保農村人口城市化有序進行和小城鎮既好又快地發展。二是在執行規劃時,要嚴肅對待,按照規劃要求進行建設,不得隨意變更,著力強化小城鎮建設的組織和管理,逐步將凱里市的小城鎮建設納入正常的管理軌道。三是改革小城鎮宏觀管理體制,優化配置小城鎮內部的管理機制。小城鎮的發展應以二、三產業為主,其管理體制應圍繞這一功能來設置,如在市級政府中明確專門人員和機構管理小城鎮的各項事務,精簡小城鎮的政府機構,增強為二、三產業服務和其他必要的社會服務機構等。

(三)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工作

西部民族地區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注意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和結構優化工作。小城鎮產業結構調整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發揮各地擾勢,并且要從有利于增加就業,節約資源,提高農業增加值和保護環境著眼。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走農業產業化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路子,強化農業與小城鎮工業的關聯度,培植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二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開辟產業空間,因為小城鎮綠色資源的生態環境相對中心區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綠色產業領域大有作為;三是大力發展各種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樣做不僅能壯大自身實力,而且還能為農村經濟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四)完善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制度

西部民族地區在實施城鎮化建設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始終注意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大力建設就業和生活的社會保障機制。以凱里市為例,目前可操作的措施可以考慮:第一,積極開發和引進人才、科技,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小城鎮人才緊缺,技術落后是其經濟發展的巨大制約因素。解決人才、技術問題,一靠開發,二靠引進。為此,必須實施有利于成才,有利于創新,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技術的政策措施,如增加對人才開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積極同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合作聯姻,鼓勵人才和技術入股等等。第二,健全城鎮投資融資機制,將土地出讓金從建設基礎設施配套費中分離出來,通過土地批租,熟地開發,配套共建等途徑擴大籌資渠道,逐步實現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和市場化運作。同時,要逐步建立成熟的還貸機制,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小城鎮的投資力度。第三,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允許農民種養結合和土地使用經營方式的自由調整,允許土地指標在村鎮間流轉的方式來引導“農業向大戶集中,工業向區域集中,居住向中心集中?!钡谒?,建立社會保障機制,逐漸推進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障體制改革,大力發展保險事業,穩定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減少他們進入城鎮發展的后顧之憂,實現社會保障的現代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使凱里市的小城鎮建設盡快步入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的軌道,順利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

(五)加快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中的戶籍制度改革

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發展戰略要順利實施,要求各級政府要把戶籍制度改革早日提到議事日程,加快已不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戶籍制度改革,大力引導農民和鼓勵農民向城鎮聚集,打破農與非的界線,逐漸平衡居民戶口對農民戶口的相對優勢,最終取消戶籍城鄉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公平自由的戶籍管理制度。今后,凡在城鎮有固定合法住所,有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或生活保障的農村人口均可申請在城鎮落戶,同時也允許農民進城鎮落戶不轉非。以凱里市為例:在小城鎮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原有戶籍管理造成了很多矛盾,例如給計劃生育的管理,流動人口的子女入學,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等帶來了許多困難。從長遠來看,戶籍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實行住地管理原則,即人在什么地方住,就在什么地方將其戶口管起來,這樣就做到戶口隨人走,而不是目前的人跟戶口走。當然,要在全市這樣做,難度還比較大,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在小城鎮先做起來,待條件成熟后,即在全市范圍內推開,為在西部民族地區全面實現這一先進管理模式作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實際上,當糧油市場在全國放開以后,戶口觀念已經大大地淡化了,加之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和逐漸成熟,已經基本形成了人口流動的條件。

(六)加大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財政支持,合理利用和保護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具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構成了建設和發展小城鎮的自然基礎,要把這種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必須堅持合理利用和節約資源的原則。要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發展小城鎮的重要內容,合理利用和保護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搞好開發建設的環境監督管理。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要切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老路。一定要進行合理開放、利用,既要注重其經濟價值,更要注重其生態價值,特別是如森林資源、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等自然資源,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區實施城鎮化建設的戰略中,在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區資源優勢的經濟價值同時,要加強其環境生態價值的建設和保護,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科學決策。

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小城鎮的最大問題之一便是資金障礙,無論是合理利用和保護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還是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都需要國家加大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建設的財力扶持力度。中央財政預算應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建議國家從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切出一塊資金專門用于民族地區城鎮的公用設施建設,發揮國家投資對民族地區小城鎮發展的拉動作用。要改革轉移支付制度的辦法,保證支持資金專項用于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運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調節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要研究生態補償的方式,以爭取東部和沿海地區對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建設的支持。

三、結束語

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涉及到其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一宏大戰略構想千頭萬緒,牽一發而動全身,必然涉及多項價值目標的選擇,如以農業產業化為目標取向,或以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為目標取向,或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標取向等等,對之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對策措施都是很有意義的。對本人來講,都是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本文的著眼點在于研究農村人口城市化問題。以凱里市為例:筆者以為,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貫穿于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戰略各個目標的一條紅線,把它作為推進城鎮化戰略的價值取向,加快凱里市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城鎮建設,特別是重點小城鎮建設,建成一定數量的萬人集鎮。同時,要在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以區域中心,區域次中心,重點小城鎮并舉為特色的黔東南城鎮體系,實現全州城鎮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也符合凱里市客觀實際的要求,較之其它目標在實踐上更具有可操作性。

總之,要通過小城鎮轉移和配置農業勞動力資源,以此帶動各種要素的配置和產業的協調發展;要把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為西部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發展的牽引線頭,抓住這個線頭搞好小城鎮規劃,合理進行功能定位;要避免城鎮建設中容易出現的功能滯后效應,著眼于提高小城鎮對人口增量的發展彈性,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避免短期行為;要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裕和要素價格較低的條件,發揮勞動力替代資源的優勢。因此,筆者認為,西部民族地區的城鎮化戰略規劃要加強二三產業的設計定位,在小城鎮中形成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服務體系,為形成一批萬人以上城鎮打下堅實的基礎,順利實現西部民族地區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黔東南州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N]. 黔東南日報,2006-03-2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N]. 貴州日報,2006-03-17.

[3]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N]. 黔東南日報,2006-03-30.

[4] 貴州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N]. 貴州日報,2007-01-30.

[5] 黔東南州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N]. 黔東南日報,2007-02-16.

[6]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而奮斗,中共貴州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報告[N]. 貴州日報,2007-05-08.

[7] 趙苑達.城市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8] 陳曉芳,方 明.城市化發展存在的總是問題及對策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3).

[9] 余明侵.區域經濟學經濟利益分析[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10] 劉耀彬,等.中國省區城市化水平差異原因分析[J]. 城市問題,2005 (1).

[11] 王行偉.小城鎮建設與農村城市化道路選擇[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12] 佟景春.建立農村城市化發展機制[J]. 吉林農業,2002(5).

[13] 高 強.美國農村城市化歷程及啟示[J]. 世界農業,2002(5).

[14] 石揚令.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思路和對策[J]. 生產力研究,2003(4).

[15] 溫鐵軍.中國的城鎮化道路與相關制度問題[J]. 開放導報,2000(5).

(責任編輯:周真剛)

上一篇:新城投資模式范文下一篇:校辯論賽策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