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

2023-10-10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1篇

近日, 歐洲議會以48票贊成, 15票反對和4票棄權通過決議, 敦促歐委會提出立法建議, 要求在加工食品中強制標注肉類成分原產國, 以保證食品鏈全程透明度, 更好地令消費者知情。議會重申對食品欺詐問題可能影響食品安全、消費者信心、健康、食品鏈的運轉和農產品價格的擔憂, 并強調快速重建歐洲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性。議會稱, 歐委會出臺的報告也表示超過90%消費者認同在加工食品中標注肉類成分原產地的重要性。議會引用數據稱, 約有30%~50%屠宰肉成為食品的肉類成分。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2篇

早晨的風吹過,還有些淡淡的寒氣,我仍記得我和小伙伴們抱團發抖的樣子,還有在車上呼呼大睡的同學,當然也有因為睡姿“太美”而被爆“美照”的人。

語言課的老師Nina是個和藹美麗的人,她喜歡眨那雙水靈的大眼睛。她十分有耐心,會一遍又一遍地給我們解釋。語言課程并不那么有趣,但我很喜歡Nina,她那樣認真地為我們準備,忍耐我們的誤解,她絕對稱得上是個好老師。

下午的太陽穿過茂密的樹林,透過車窗打出薄薄的光圈。踩著它的腳步,我們走進了浪漫的街道。古老的石板堆積,凹凸不平卻盡顯自然。歐式的樓房錯落有致,拍打著翅膀的鴿子落在虛掩的木雕窗旁,那是詩意和夢幻的天堂,是玫瑰與鴿子的圣殿,一切都美得迷離, 令人神往。接下來踏上萊茵河的征程,陽光肆意灑落在河面上,輕輕反射出粼粼波光。陽光與清風,河面與古堡,承載了一船又一船人們的歡笑與回憶以及人們對歷史的敬仰。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3篇

法國

法國對于留學生提供了非常優厚的留學政策。外國留學生與法國當地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外國留學生如果在法國公立高校就讀,免交學費,并且享受交通和房屋補助。因此法國是很多學生向往的理想留學國家。

學生如果想通過轉學去法國留學深造,最好在大一進行。這是因為法國大學學制為三年,學校不接受大

一、大二在讀學生學分轉換,因此國內大一大二在讀生到達法國后,絕大部分需要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讀起,部分院??梢越邮茏x完大二的學生插入本科第二年。 德國

德國教學嚴謹,教學水平高,學歷獲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很多學生都希望能到德國留學深造。德國對于外國留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因此國際留學生想轉學去德國留學的難度很大。轉學制雖然是不被禁止的,但是轉學制可能會給留學生帶來一些風險,比如說獎學金等教育資金方面可能會因此受到損失,因此,德國大學的有關部門警告留學生轉學制時要慎重。

意大利

最為歐洲乃至世界藝術中心,意大利每年都吸引大批的藝術生前往留學。意大利留學費用在眾多歐洲國家中費用最低,因此也是工薪階層學生的理想選擇。學生在意大利留學轉學,應掌握以下幾點。選好學校和專業;在學校官網找到轉學方面的規定。 找到后仔細研究,不放心的話再跟秘書處核實一遍。然后就是著手準備考試了。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4篇

地理特點:

喀斯特地貌十分發育,多奇峻嶺,河谷暗流,飛瀑流云,奇洞異窟,特別是溶洞、溶溝、伏流分布廣泛。武陵山、巫山、大婁山、大巴山四大山脈穿越其境,長江從恩施州東北角穿過,清江等數百條河流橫貫東西,小高原、小盆地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恩施自治州境內絕大部分是山地,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恩施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恩施州面積2.4萬平方公里,居住著土家、苗、漢、侗、蒙古等27個民族,人口387萬,土家族占總人口33%,苗族占15.5%。 恩施自治州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上古時屬稟君國,春秋為巴國地,戰國屬楚巫郡,秦漢屬黔中郡、南郡,三國吳及晉為沙渠縣,北周置施州,隋為清江縣。由唐至清隸屬名稱多變。其間雍正六年(1728年)稱施縣,次年改稱恩施縣,意思是皇帝賜恩于施縣,從此定名,沿襲至今。從秦統一到元以前,土家族聚居地稱為"巴郡南群蠻"。元至清雍正年間在恩施實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為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置施南府,民國十五年(1926年),

先后將鶴峰、巴東劃歸恩施管轄,成為八縣之始??谷諔馉帟r期,恩施曾為湖北省戰時省會。1949年以后,設恩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巴東、鶴峰、來鳳、咸豐、宣恩、建始六縣。1997年改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恩施市。

自然資源:恩施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1.62%,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植物園"、"華中藥庫"的美譽。已知的植物品種達3000余種,樹種資源占全國現有的七分之一,其中有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藥用植物達50多種。有第四紀冰川時期幸存下來的被稱為"活化石"的"水杉",有珍貴的珙桐、銀杏、臺灣杉等,植物中有不少名貴中藥材,如:黃連、黨參、當歸等,不僅種類多,而且產量高。礦產資源以沉積礦床為主體,門類齊全,目前已發現各種礦藏60多種,礦產地366處,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五分之一。尤其是近年發現的世界獨有的硒礦床,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恩施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硒都"。

地區特產:恩施州是中國四大煙葉生產基地之一,白肋煙產量居全國第一,產品遠銷西歐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壩漆"名冠全球",茶葉、柑橘等傳統土特產品久負盛名。恩施民風淳樸,民俗奇特。土家人飲"咂酒",住吊腳樓,唱山歌,對山歌,唱哭嫁歌,喜歡"撒爾嗬"和"巴山舞"等群眾性舞蹈,擅長表演肉蓮湘、儺戲、八寶銅鈴、畢茲卡等傳統舞蹈,織"西蘭卡普",葬"巖葬"等,具有原始、古樸

的土家氣息。起源于土家男女談情說愛的"女兒會",質樸粗獷的土家歌舞"擺手舞"是吸引游客參與的好項目。

恩施大峽谷

位于恩施市屯堡和板橋境內,正處于恩施-利川-長江三峽旅游黃金線上,318國道橫穿景區,距恩施市區30公里。峽谷以龐大著稱,險峻傳奇,山頭高昂,有仰天長嘯之浩氣;水質清幽,有脫胎換骨之感受。峽谷中沐撫大小龍門6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百座獨峰,僅200米以上的獨立石峰就有30余座,可謂舉世無雙。峽谷全長108公里,其間近10公里的地縫幽深奇絕,世所罕見。有開發價值的景區達300余平方千米。奇山、異水、怪洞、珍禽數不勝數。萬米絕壁畫廊,千丈飛瀑流芳,百座獨峰矗立,十里深壑幽暢,這些絕美、奇美、雄美、優美的景色與原始森林、梯田山莊、遠古村寨構成一幅雄偉壯觀、古樸和諧的景象。主要景點有大河扁、大小龍門、云龍河瀑布、前山絕壁、馬寨絕壁、朝東巖隧道、車壩水庫、羅針田農莊、天樓地枕電站、銅盆水森林公園等。騰龍洞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清江上游利川市近郊,距利川市城區6.5公里。屬地文景觀類風景區。2003年9月,利川騰龍洞風景區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投巨資1.5億元打造騰龍洞,使之成為湖北省乃至全國的一大旅游品牌。2006年5月,一期工程正式投入營運。

騰龍洞由水洞、旱洞、鲇魚洞、涼風洞、獨家寨以及三個龍門、化仙坑等景區組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與旱洞相連,主洞與支洞互通,集山、水、洞、林于一體,以雄、險、奇、幽、秀的神奇風光和獨特魅力而馳名中外。洞口垂直高度74米,寬64米,洞長52.5公里,該洞穴系世界特級溶洞之一,位居世界第七,亞洲第一。清江至此跌落形成"臥龍吞江"瀑布,水聲如雷吼,氣勢磅礴。步入洞中,極品的自然奇觀、大尺度空間效果的激光電子劇場和大型原生態歌舞"夷水麗川"等,游客不僅可以觀賞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化,感受到當今高科技的沖擊波,還可以體驗到原始野趣的鄉土歌舞和親身參與的快樂。2005年10月,騰龍洞被中國地理地質界、風景旅游界最具權威的國家級刊物《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恩施土司城

國家3A級景區。距州府恩施市中心1.5公里。屬古跡與建筑類園林景觀民俗風景區。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游州、民族風情園"的發展方略,由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筑群。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并題寫為"恩施土司城",2002年向社會開放。

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以休閑、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園和旅游景點,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區、宗教展示區、休閑娛樂區三個主要區。是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

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志性工程。城內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民族的傳統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藝術。自2005年以來,土司城每年舉辦民間藝人絕活表演,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位于民族文化區中心的土家族"九進堂",將土家族傳統的干欄民居吊腳樓、擺手堂、官言堂、書院、月臺、戲樓等融為一體,亭榭樓閣錯落有致,雕梁畫棟賞心悅目,雕花門窗原始古樸,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外觀最壯觀的仿古建筑群。

坪壩營

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咸豐縣南端,與恩施的來鳳縣、重慶黔江區接壤,距咸豐縣城50公里,距渝懷鐵路正陽火車站12公里,距黔江旅游機場32公里。屬山岳型自然風景區。

園內有12萬畝原始森林、6萬畝原始次森林、7萬畝人工林、萬畝千年古樹杜鵑、無數的飛禽走獸、罕見的穿洞群落、別致的飛瀑溪澗以及宜人的高山氣候,堪稱樹的王國、花的海洋、動物的樂園、人間的仙境。以古、奇、秀、幽、野等景致構成的濃郁的原始生態氣息為顯著特色。遠看群山逶迤、浩瀚蒼茫,是我國中西部連接最大的原始森林群落區。園內景觀奇特多樣,林海茫茫,鳥語花香,隨處可見溪流峽谷、瀑布,尤其是公園內穿洞群落,堪稱一絕,象隧道、象迷宮、象神秘的人體器官;白家河溫泉"景"上添花,讓游客感到暖意融融;站在海拔1911.50米的坪壩營最高峰觀

全景,或晴空萬里,或云遮霧鎖,都顯得氣勢磅礴,奇異縹緲,一年四季景色各異。

唐崖土司皇城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5篇

學號:2012060001 人文學院 應用英語 姓名:朱怡霞

摘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萬綠之中”的美譽。26個民族的歷史積淀,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豐富多樣。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這些豐富多彩而富有內涵的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

關鍵詞:云南民俗風情;民俗旅游資源;資源開發

云南民俗風情

1、傣族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云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平安?,F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瞼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征著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 互潑出晶瑩明亮的水珠,還混合甜蜜的愛情。街市里、廣場上到處見人們在相互追逐潑澆。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濺,大地一片歡聲笑語,“潑水節”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景洪市的潑水節期間,還舉行極富民族特色的斗雞、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擲彩繡荷包、放高升以及在瀾滄江里進行劃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民族娛樂活動。

2、彝族火把節

云南的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共同的節日--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鸢压澒糯址Q”星回節”。關于星回節的起源,其說法各不相同:納西族是為紀念一位保護人間五谷豐收而犧牲的天將;傈僳族是為歡迎諸葛亮南征而點燃火把前去驅散前進路上的瘴氣,趕走猛獸;彝族是為除蟲害、慶豐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則是為慶賀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燒死欺壓撒尼人的魔王。每年農歷6月24日至25日(陽歷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彈著月琴、大三弦,吹著蘆笙來參加火把節?;鸢压澋膬热莩绦蚴牵喊滋烊藗冿嬀谱YR節日并進行摔跤、斗?;顒?。武定縣、祿勸告縣等地的彝族還開展射箭、賽馬、打秋千等活動。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長約2米、直徑約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點燃。人們高舉火把匯集在村頭、寨邊或廣場上,然后在松林、田間奔馳,表示驅除蟲害邪惡,以求豐收幸福。每年逢火把節的晚上,從昆明到路南縣石林風景區的中外游客有數萬人至十幾萬人,每個人手持火把,與彝族人民匯集在石林風景區,把整個大地照得通紅,形成燦爛耀目的火海。為給旅游者助興,當地政府還在石林風景區組織放禮花,整個夜空五彩繽紛,使觀者目不暇接。

3、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歷時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盛會,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歡聚的節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時在蒼山東麓、大理城西舉行。這期間'諸商云集,環貨山積'。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藝品、土特產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優秀的文藝節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選最好的騎手參加賽馬。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三月街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幾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參加這一盛會,在全國或云南亦屬少見。

4、哈尼族長街宴

每年農歷12月初(陽歷10月10日左右),是元陽縣俄扎鄉哈播村哈尼族的春節--昂瑪突節。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每當節日的頭天,村中龍頭就到村頭的龍樹林中央擺設祭桌,宰殺無雜色毛的龍豬,敬請龍來和大家共度佳節。請龍完畢,龍頭就把龍豬肉切成與全村戶數相等的塊數分給各家各戶吃。昂瑪突節的第二天,家家戶戶要做黃糯米、三色蛋、豬、雞、魚、鴨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種哈尼族風味的菜肴,準備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一家擺一至二桌,家家戶戶桌連桌沿街擺,擺成一條700米多長的街心宴(當地人稱長龍宴或街心酒),這是中國最長的宴席。除此之外,云南各民族的節日還有:景頗族目腦縱歌、傈僳族刀桿節、彝族插花節、苗族花山節、瑤族盤王節、三朵節等等。

5、佤族婚俗

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在農閑季節:一是在農歷四月,即佤族舉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動到蓋木鼓房前這個月內;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間,從修完房屋曬臺到祭祀水鬼這段時間內。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為她準備嫁妝。嫁妝主械有衣服、被蓋、紡織工具和生產工具。姑娘出嫁時所戴的銀器飾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兩年后歸還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錢購買。佤族的結婚儀式比較簡單,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各自請本寨的鄉親們來吃一餐酒飯。第二天,男方給女方家送去聘禮,聘禮中含有部分現金、部分結婚用品和送給女方家的禮物。第三天,父母牽著姑娘的手歡歡喜喜同迎親隊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來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殺雞看卦,并對新婚夫婦祝福。

過去,佤族也有轉房的習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轉房給弟弟,如弟弟已婚,經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轉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轉房,也可另嫁,但必須由新夫家付聘禮給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離婚,但若為男方主動提出,則不退聘禮;若女方提出,則要退回聘禮。

云南的民俗風情旅游資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萬綠之宗的美譽,這里山河壯麗,自然風光優美,擁有北半球最南端終年積雪的高山,茂密蒼茫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使云南成為自然風光的博物館。云南的民族旅游資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全國總共有55個少數民族,云南有51個,人口超5000人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納西、景 頗、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15個民族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風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構成了云南旅游資源的一大特點和優勢。

1、云南民俗旅游資源的構成和優勢

云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源系統龐大,尚未開發和發現的潛在的旅游資源還相當豐富,有待列入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級、地市級風景名勝區。在民俗旅游資源方面擁有獨特的相對優勢,如果說少數民族地區自然旅游資源以奇而絕取勝, 那么人文旅游資源則以古而稀聞名。云南民族地區不僅有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古墓葬和眾多的壁畫石窟、寺院佛塔,而且還有各民族在發展過程形成的生動活躍、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集會活動、民族歌舞、民族服飾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資源對發展旅游業來說是一種優勢,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源流,這種個性上的獨特性必然構成總體上的多樣性。從總體上看,云南廣袤的少數民族地區在客觀上可以為旅游者提供多種的旅游環境和旅游活動內容。

云南民族地區的民俗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形成較好的搭配和合理的組合,形成了云南民族地區一種“人無我有”的獨特旅游資源。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旅游資源豐富,潛力巨大,頗具開發優勢。體現在:

第一:云南民俗旅游資源的內容極其豐富,具有多樣化和獨特性的特點,有利于開發獨特的旅游產品。云南的獨特的地理位置、經濟社會條件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只要合理開發,注意保護,將具有很大的優勢,必然推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第二:云南民俗旅游資源既分散于全省各地,又相對集中,有利于聯合開發和集中開發的結合。

云南行政區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多山、海拔懸殊大、氣候差異大的狀況;二是一個行政區劃中具有多個民族;三是同級行政區劃間的面積懸殊很大;四是民族自治地方多;五是市的建制偏少。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容易溝通,形成中華民族中的特殊民族團體。各個民族又是相對集中分布的,形成各自的民俗文化。這樣的民族分布特點決定了云南民俗旅游資源的相對集中與分散的局面,容易進行單個民族旅游資源的集中開發,又有利于多民族的聯合開發。

第三:云南民俗旅游資源的分布與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旅游資源不同類型的有機組合可增強資源的吸引功能,具有良好的旅游開發效應。

第四:云南民俗旅游資源的分布正與現有成熟的旅游線路相結合,極易開發。云南的旅游資源豐富,幾乎是到處都有,現在而且一般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云南的旅游資源豐富,又與東盟接壤,可以發展國內旅游,也可以發展國際旅游。中國大陸居民到東盟旅游的主要路線之一就是以云南為基礎向東盟延伸。

第五:云南民俗旅游資源中民間節日較多,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休閑性。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民族節日也很多,大大小小約有四百個,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節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節日。有的節日不僅一個民族過,其他民族也過,只是在時間、方式、傳說等又有一些不同。對于外地游客來說,這也正是了解少數民族風情習俗,到少數民族地區觀光旅游的好時機。

2、云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

1、資源總體開發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區外,其他地州市的旅游設施較差。景區建設覆蓋面積較大,旅游路線長,景區開發程度低,服務設施還不配套,景觀資源的開發較單一,造成資源特色的浪費,開發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2、旅游管理差

云南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往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盲目開發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相當的部分環境質量高、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上乘,且具有科學考察價值的重點旅游資源得不到更深層次的開發,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當,造成景觀的破壞和景點的重復建設,大大損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護意識差

開發過程中資源的保護意識差,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現象仍然存在,人為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

4、開發資金不足

云南旅游資源開發的資金來源不穩定。旅游資源的發展建設本身就具有建設周期長、資金消耗大的特點。因為缺乏資金,很多旅游項目擱淺,開發速度遠不能與迅速增長的游客市場需求相適應。此外,諸如資源開發規劃人才匱乏,地方政府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政策的認識不足,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約云南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結束語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曾是荒蕪野蠻的代名詞,甚至少數東部地區的人說起云南還會驚恐地問:你們的毒品放在街上賣的嗎?這未免夸張,但云南的發展的確比較落后。云南擁有豐富的民俗旅游資源,卻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云南的民俗旅游業未能得到有力地發展。如此豐富的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云南26個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充滿內涵,豈止是個蠻荒地? 參考文獻:

1、歐陽國斌云南優勢資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2、楊桂華突出特色,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資源開發云南大學旅游經濟重點學科研究文集1996年

歐洲民俗風情范文第6篇

任課教師:周大明

題目:民族建筑

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專業:師范

姓名:楊帥

學號:222009316011226

班號:二班

編號:50

民族服飾

摘要:一個民族的服裝,可反映民族文化的某些特征。每個民族的服飾均有其自身的特色,而與其它民族相區別。它是民族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民族穩定的標志之一。服飾習俗,是指人們關于穿衣戴帽、佩戴裝飾的風俗習慣。服飾的產生和習俗的形成,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體現出人類最初發明的功利目的。從我國各民族所流行的各類不同的服飾中,可以看到自然環境和氣候對服裝樣式及其使用價值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除環境和氣候外,各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對服飾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很大作用。由于服飾的構成既有實用和功利目的,又有審美裝飾用意,所以不同服裝款式在不同地區、民族和個人本身,都體現出不同含義,這就形成了不同類型和品目。比如不同的年齡、性別、職業、地位、季節、用途等,都會影響到服飾的制作,式樣千差萬別。有了這種服飾上的差別,便可從人們不同的穿著打扮上,判斷其屬哪個民族,或哪個地區的民族。從這種意義上說,服飾及其民俗,可以稱為各民族的標志。

關鍵詞:服裝反應民族文化 環境、氣候、各地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服飾的形成和發展 本民族的不同服飾體現個人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地位等

正文: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

維吾爾族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維吾爾人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歷史久遠,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們的先祖曾經是游牧于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兑菅拧吩疲?ldquo;履禮也,飾足所以為之。” 維吾爾人的鞋多為牛皮面制作。在農牧區生活的勞動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間工匠。他們掌握了從制作木楦頭到選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傳統絕技,技術熟練、手藝精湛,不比制鞋廠工人遜色。由于經濟生活的穩定,交通的便利,鞋、靴價格的合理,現代的維吾爾人也去商店買鞋穿。 維吾爾族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制作。

過去的維吾爾族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的長外衣,穿時腰間系一長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攜帶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隨用隨取。腰巾長短不等,長的可達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時在腰間露出一個角。腰巾多為黑、棕、藍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么講究,節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鮮艷,有的印花、有的繡花。維吾爾族男子穿上裕袢系上腰巾,顯得別有一番風度。過去富有的人還在裕袢外再穿長袍。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系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別。

袷袢是現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制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云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維吾爾族女裝式樣很多,主要有長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襯衣、長褲、裙子等。過去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子。維吾爾族婦女除用各種花色的布料作連衣裙外,最喜歡用艾德來斯綢,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做衣裙的綢子,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維吾爾族婦女多在連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里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綢縫制,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料,然后在褲角繡上一些花。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直領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艷的顏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圓球形、圓片形、橄欖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袖口等處繡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

畬族

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滿族

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后,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

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

袍樣式。

毛南族

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 男子則穿唐裝或琵琶上衣。

門巴族

門巴族的服飾多采用氆氌為原料。氆氌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墊的一種羊毛織品,種類多樣,色彩艷麗,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門隅一帶男子喜戴一種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藍色或黑色氆氌作帽頂,下部使用紅色氆氌,翻檐處用桔黃色絨布鑲邊,并留一個缺口,戴帽時把缺口對在右眼上方。門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氌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狹,人們愛穿軟底長筒靴,用紅、黑兩種色的氆氌鑲配縫制。墨脫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編的斗笠防日曬雨林。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織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懸砍刀或葉形小刀。

門隅的婦女也是穿袍服,外邊圍一塊白色氆氌圍裙。勒布、邦金一帶的婦女,習慣在背上披一張羊皮或牛犢皮。婦女頸上都懸掛著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她們穿的內衣叫“不布熱”,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只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稱“冬固”,分長短兩種,用紅、黑氆氌做成。有的胸前掛上一個用金屬制成的護身佛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做“噶烏”。不論男女,都系一條長2 米,寬約6 米的紅氆氌腰帶。

墨脫一帶由于氣候溫暖,婦女都喜歡穿色白質薄的小上衣或無袖無領的褂子,下著花色裙子,配上項鏈、耳環,顯得格外瀟灑俊俏。

蒙古族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

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

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苗族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制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

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

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后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仫佬族

仫佬族服飾簡樸,尚青色。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婦女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辨,婚后結髻。

納西族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繡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

發髻,戴圓形的

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后,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干、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斗,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后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

普米族 按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3歲以后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牦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于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后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羌族

男女都著麻布長衫,外套羊皮長背心,包頭巾。女頭巾、衣服上繡花邊,衣領上鑲一排梅花形圖案銀飾,系繡花腰帶、挑花圍腰,穿勾尖繡花鞋。戴耳環、頸圈、手鐲等飾品。

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繡荷包是愛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保安族

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布朗族

布朗族穿著簡樸,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

布依族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朝鮮族

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民族服飾可分為官服、民服、節日服、喪服等。

傣族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夸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于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F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姘{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達翰爾族

男子夏天穿布衣,外加長袍,白布包頭,腳穿皮底靰鞡,冬天戴狍頭皮或狐貍頭皮做的帽子。婦女穿長袍,以藍色為主,穿白布襪和花鞋,年節或喜慶時穿各色繡花綢緞衣,外套坎肩。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說明她聰明能干、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并以多為榮。

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艷奪目,別具一格。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

東鄉族

東鄉族信奉伊斯蘭教,在生活習俗上與西北回族相似,服飾上也帶有回族的特點。顏色素凈,多青、藍色或藏青色布制成。少女也有著紅、綠色者。衣領圈及大襟均有繡花裝飾。袖子寬大,滾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滾兩道邊,用飄帶束住。節日喜慶,穿高跟繪花鞋,包頭巾,發上插銀制飾物。上衣長至膝蓋,寬大。大襟右衽,袖長至手腕,袖口約15厘米。有的外套齊膝布坎肩,下穿長至腳面的褲子。結婚時,穿裙子或長袍。出嫁后戴黑色蓋頭,中老年戴白色蓋頭。

東鄉族男子的服飾是,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長褲。冬天穿山羊皮襖,在袖口處縫有黑色或紅色的寬邊。平時還穿毛織的褐衣。

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手鐲等金銀首飾。

水族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繡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槎Y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繡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繡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繡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繡好,最后將繡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系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絨作面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奔馳于草原、雪山間和白云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艷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御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繡花棉帽。帽的后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后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鏈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艷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塔塔爾族

在服飾方面,塔塔爾族男子喜歡穿繡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繡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歡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寶珠項鏈為裝飾。

土家族

男女老少都穿滾邊無領向右開襟衣,中年婦女的衣襟角上綴兩顆銅扣子:上衣為花邊衣,褲也是花邊褲;更有特色的是在褲膝蓋部兩外側繡有圓形的“雙鳳朝陽”圖案。喜穿繡花邊鞋,圍青布繡花圍腰,其花紋圖案全為手工刺繡。繡工精細,色彩鮮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土家閨女還普遍用紅頭繩扎一根長辮子,自幼穿耳戴圓圈式的大耳墜。土家族婦女習慣頭梳“盤龍髻”,在頭上戴大小不同的銀質花枝,胸前向右開襟處戴一掛長牙簽,手指上戴銀質戒子,手腕上戴銀質扭或空心花手鐲。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習慣在頭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腳上還習慣穿白布襪,女的腳上喜纏青布或藍布裹腳。小孩的服飾主要是在帽子上,根據年齡、季節的不同,分別戴“雞冠帽”、“狗頭帽”、“魚尾帽”等。有的還用五色絲線綴上銀質的“長命富貴”、“富貴雙全”或“福祿壽喜”等字,也有在帽子上綴銀質的“八洞神仙”或“十八羅漢”的圖樣。這些服飾都是土家人用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自制的。

土族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繡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更顯得別致、飄逸。

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艷。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制成的。遠看,如同兩道美麗的彩虹。據說,這幾種顏色帶有象征意義,如藍色表示天,紅色表示太陽,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寬而長的彩帶,帶子兩頭繡有花、鳥、蜂、蝶、彩云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志。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復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干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F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檐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扎紅頭繩,系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繡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

佤族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么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婊ú即?,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 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婦女很會打扮自己,款式獨特,美觀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稱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澤鮮艷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條明麗的花頭巾。老年婦女戴古樸典雅、凝重端莊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團錦簇的連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繡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并綴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時,在連衣裙的外面加上繡花襯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別具風采。相對而言,老年則喜歡寬大,褶多的衣裙,不過都是絲綢制成。

婦女的冬裝更是華貴,富有西北風情。她們除毛衣、毛褲、棉、絨上下衣、呢大衣之外,還喜歡穿價格昂貴的狐皮,羔皮、水獺、早獺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雙高筒皮靴。顯得身材更為修長伶俐。

烏孜別克婦女戴的首飾樣式繁多,質料考究。金、銀、珠、玉、絨、絹精工制成的簪、環、花,錯落有致地戴在頭上,再配上精美玲瓏的耳環、金光閃爍的項鏈、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時裝模特的風范。

藏族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差異并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男式藏袍多為黑、白兩色,領圍、袖口、衣襟和底邊,鑲上色布或綢子底邊,古樸渾厚。夏天或勞動時,一般只穿左袖,右袖從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古銅色的皮膚袒露于外,雄風凜凜,彪悍剛健。女式藏袍,分有袖和無袖的兩種,夏秋兩季的藏袍無袖。里面多襯有紅、綠等色彩鮮艷的襯衣,襯衣翻領在外,衣袖要長于胳膊一至二倍,長出部分,平時卷起,舞蹈時放下,舒展飄逸,瀟灑自如。藏族的帽子式樣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薩等地以金寶頂帽為最多,用金絲或銀絲繡織圖案,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繡有圖案花紋。靴頭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歡佩飾。耳穿大環,手腕金銀,頂戴珠鏈,尤其是在腰間,男挎長劍,女佩腰刀,更顯得粗獷彪美。 肥腰大袖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征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并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壯族

壯族先民的服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處于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 代,由于經濟的發展而促使服飾增添了時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飾。

在壯族聚居的農村,婦女的服裝端莊得體,樸素大方。藍黑顏色是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繡花帕,腰系精致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其中又分有領和無領之別。在以藍黑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邊、下擺和袖口等部位喜歡鑲一道寬約一寸的五彩花邊,表現出各自巧奪天工的本領和審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褲子的,女褲腳邊分別鑲有兩道不同花紋圖案的花帶,其中底邊一道寬5寸.另一道寬3寸,多為菱形連續紋樣。這一身在平穩中透出青春熱力的服裝,顯示出壯家姑娘的純樸美。壯族婦女有佩金戴銀的習俗。婦女的主要飾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戒指、銀鐲等。銀鐲式樣豐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寬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裝飾;有的打成藤條,上有小枝纏繞、新葉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纏,其中有的還嵌上綠色小珠。鐲子的式樣繁多,其特點是精致小巧,其形態和花紋多取自壯鄉的自然景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姑娘們的手鐲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還是愛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鑲邊衣服上,配上各種形態的銀飾,在黑底的襯托下,銀光閃閃,格外明亮。人體的媚態與自然景物的美融為一體,俊秀中透出一種藝術的光澤。類似的裝飾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壯寨還可見,而居住在城鎮周圍或者交通沿線的壯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式樣完全漢化,且追求的都是現代時裝。 參考文獻:

上一篇:牛奶的廣告詞范文下一篇:歐洲禮貌禮節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