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

2023-09-29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1篇

蘇人社〔2011〕318號

關于開展“我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 人才支撐研究”調研活動的通知

各市、縣(市)人社局,省內各化學工業園區管委會,各石化企業:

為深入了解我省石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十二五”期間我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人才支撐,提出我省石化產業適應轉型升級,加速推進人才資源開發的合理建議,我廳定于近期開展“我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研究”主題調研活動?,F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研單位

本次調研任務由我廳所屬中國江蘇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市場、江蘇省人才市場,會同江蘇省化工協會、江蘇省化工職業技能鑒定站、南京理工大學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共同承擔。

二、調研內容

調研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我省“十二五”發展綱要,調查了解我省石化企業及其人才隊伍的現狀,分析未來我省石化應對企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及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合理建議。具體內容見所附調研提綱。

三、調研形式

由調研組確定調研的地區,以現場調查、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調研。

四、調研時間

調研時間為2011年7月至9月。具體時間由調研組另行通知。 請各有關單位認真作好準備,積極配合調研。

附:《“我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研究”調研提綱》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2篇

級示范企業的通知

粵經信技改〔2011〕299號

各地級以上市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順德區經濟促進局,省直有關單位,有關行業協會:

為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我省傳統產業率先實現轉型升級,我委決定開展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申報工作。請你們根據《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認定管理工作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組織本地區、本系統有關企業積極參與2011年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申報工作?,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范圍。所有符合《實施方案》(見附件1)申報條件的企業,本著自愿的原則均可申報。2011年將從申報企業中認定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300家,并從300家示范企業中優選出省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100家。

二、推薦數量。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簡化工作任務,各地區推薦名額原則上不超過30家;對于已與我委共同印發推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的地市,可多推薦10家;每個省級及以上行業協會推薦名額不超過10家。

三、材料準備。請申報企業認真填寫申報表,準備申請

- 1附件:

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

認定管理工作實施方案

(試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落實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以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現階段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任務”的會議精神,發揮示范企業在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領帶動和典型示范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即認定300家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并在示范企業內優選出省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100家)認定工作。為規范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的認定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決策部署,從廣東傳統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推廣價值、示范作用顯著、對產業發展貢獻突出、社會認可度高的的行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

- 3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廣東省境內登記設立,企業總部在廣東省境內、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主營業務為本方案認定范圍中列舉的優勢傳統產業領域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的企業。具體條件如下:

(一)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有明確的企業章程,有規范的生產管理、技術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具有產品質量和技術服務質量保證的能力和制度,依法納稅,守法經營,近兩年無違規違法記錄。

(二)企業經營業績良好,財務穩健,近兩年連續盈利,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呈穩定上升勢頭。

(三)在所屬行業領域處于省內乃至國內、國際領先地位,具有較強帶動性或帶動潛力,能夠代表行業發展趨勢,引領行業轉型升級方向。

(四)已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或擁有研究開發機構,技術成熟,研發及消化、吸收、創新能力強,整體技術水平居行業領先。

(五)企業切實采取轉型升級戰略,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對產業發展具有突出貢獻,轉型升級經驗具有較強推廣價值,示范作用顯著。

(六)企業總資產達到3000萬元以上,近兩年平均年銷售收入在1億元以上,其中傳統產業產品和業務收入占比不低于70%。

(七)對于掌握產業發展核心關鍵技術、發展潛力大、國內或世界產品市場占有率領先、填補產業鏈條空白、引領

- 5家庫中隨機抽取若干專家組成專家認定小組,進行評審。根據評審結果,優選300家企業入選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從入選的300家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中,分行業按比例再優選出100家企業作為2011年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

5.公示。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根據認定標準和專家評審意見,綜合平衡,對優選出的300家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包含100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進行公示。公示期限為7天。無異議,即授予企業“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或“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資格,頒發證書和牌匾。

(二)申請材料。

1.申請報告(內容大綱見附件2);

2.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申請表(見附件3); 3.相關證明材料:

(1)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加蓋單位公章); (2)近三年會計報表; (3)納稅證明; (4)其他證明材料。

五、扶持政策

(一)省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支持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節能減排、信息化、關鍵

- 7情況及需要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協調的問題。

(四)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建立與相應的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工作聯系制度,指定專人定期聯系轉型升級示范企業,反饋企業意見和建議,幫助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做好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發展的監測分析。

(五)企業在申報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過程中有弄虛作假行為,一律取消申請資格;在資格證書有效期內企業發生重大違規違法行為,一經查實,將撤銷其轉型升級示范企業資格,收回證書和牌匾。

七、附則

(一)本實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二)本實施方案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負責解釋。

附件:1.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行業分類表

2.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申請報告

3.廣東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企業申請表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廣東省以提升應急管理科技水平為目標,以應急管理產、學、研一體化為突破口,堅持“應急工作科學化,應急技術產業化,應急產業園區化”,努力搶占應急產業發展高地,全力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國務院辦公廳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區、市)的高度評價。2011年10月,國務院應急辦組織專題調研組到廣東省調研應急產業發展情況,充分肯定近幾年廣東省在該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認為廣東省(省政府應急辦)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具有系統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辦法多、措施實、成效大;積累的創新理念和經驗對國家制訂相關政策意義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區)學習、借鑒。負責牽頭推動全國應急產業發展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分別于2010年、2011年先后兩次到廣東省調研應急產業發展情況,認為廣東省為全國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借鑒。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鑒于廣東省率先在全國推動發展應急產業所取得的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廣州市舉辦全國應急產品先進技術高級研修班,并組織參加學習的全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部分應急企業有關負責同志到東莞市實地考察應急產業發展情況。2012年5月15日,美國駐穗總領事館有關負責人及美國克勞斯公司等知名展覽服務公司負責人組成的美國應急管理考察團高度評價了廣東省在推動應急產業發展等方面創造的經驗,認為廣東的經驗值得其他各國學習和借鑒。

(一)應急產業初具規模。據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應急產業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底,廣東省共有屬于應急產業的生產企業(以下稱應急企業)2000多家,年產值約4000億元,從業人員約130萬人。

應急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涉及應急決策指揮平臺技術開發與應用、防控突發公共衛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藥品、應急救援人員防護用品開發與應用、社會群體個人防護用品開發與應用、應急發電設備、應急照明器材及燈具等,覆蓋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中43個子目錄的60%以上(詳見表2)。

(二)應急產業初具集群效應。據調查,應急產業從地域分布、行業類別、經營規模等方面都呈現集群效應。在地域分布上,廣東省應急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呈現出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向粵東、粵西、粵北3個方向由多到少、由強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規律(詳見圖1)。在年銷售額上,據不完全統計,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東莞、深圳、廣州、潮州市。

(三)部分應急產品應用性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廣東省應急企業既包括“傳統”和“低端”的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又囊括應急領域的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與服務等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既有國內最早、最先進的工業生產領域應急安全、預警預測產品的研發生產企業,也有占據了應急產業領域高端的救援裝備技術研發和服務應用產品生產企業。如東莞市德生通用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手搖發電式應急收音機,2005年被美國軍方一次采購20萬臺;“5·12”汶川大地震期間,該企業緊急調運一大批應急收音機送抵災區專供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使用,獲得一致好評;“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緊急訂購了10萬臺。東莞市永強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車、大噸位水罐泡沫消防車和機場泡沫噴灑車等產品在國際上屬尖端類別。東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組合屋(又稱“集成屋”),屬于應用于配套設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災害條件下的組合板房產品,房屋質量和安裝速度接近國際水平,能夠快速解決臨時居住問題。廣東志成冠軍集團有限公司(位于東莞市塘廈鎮,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不間斷電源(UPS)、應急電源(EPS)、高壓直流電源、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一系列產品的研發,部分產品應用于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北京地鐵工程、北京奧運新聞中心和國家體育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比賽場館等。

(四)應急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廣東省積極推動提高應急產品生產企業的科技水平,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應急產品科技含量。廣州市虎輝照明公司作為廣東省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生產的LED應急燈被認定為廣州市2009年自主創新產品,廣泛應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樹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災區。中國規模最大的干電池經營企業——廣州市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應急發光電池,廣泛應用于應急疏散通道。韶關市新宇建設機械有限公司作為省高新技術企業和第一批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示范企業,研發生產的微型挖掘機、塔式起重機等暢銷全國20多個省(區、市),并遠銷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家。

二、主要措施

廣東省充分借鑒國外發展應急產業先進經驗,結合實際,探索“廣東特色”應急產業發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強政策引導,創造應急產業發展良好氛圍。2011年1月7日,時任省委書記汪洋在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上提出要“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長在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積極研究制訂扶持廣東省應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應急產品準入和認證等相關制度,通過政府采購、鼓勵社會儲備等途徑培育好應急產品市場”。2011年2月22日,副省長、省應急委副主任劉昆在全省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提出,“充分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推動建立應急產業體系,加快應急產業發展。”2009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提出要加強應急管理產、學、研結合,整合資源,探索發展應急產業,提升應急管理科技支撐水平。2010年7月頒布實施的《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機構等開展公共安全技術理論研究,開發用于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促進應急管理教學科研一體化。這為發展應急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0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粵府辦[2010]4號)中提出,要推動應急管理產業發展,研究制訂加快全省應急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編制應急產業指導目錄;積極培育應急產業龍頭企業;探索建設應急產品認證中心;推動舉辦全國應急產品博覽會。2011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全省應急管理工作計劃》(粵府辦[2011] 49號)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機遇,推動應急產業體系建設。2011年1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東省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粵府辦[2011] 97號)中明確提出,以救援與運輸裝備、應急能源與動力裝置、應急通信與指揮設備、醫藥和防護用品、應急材料等領域為重點,鼓勵企業對現有產品開展滿足應急需要的適應性改進,推進重要應急工業品的規?;?、專業化、系列化發展,推動形成一批應急產業聚集園區。2012年12月,省政府辦公廳在全國率先出臺的《廣東省應急管理教學科研一體化扶持辦法(試行)》(粵府辦[2012] 129號)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導,教學科研單位主導,創新技術先導,應急產品向導”的原則,通過實施應急管理教學科研一體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創新機制和應急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充分發揮省應急管理學會、省應急產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為應急管理產、學、研一體化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搭建發展平臺,創造應急企業成長良好機會。2010年7月,廣東省成立全國第一個應急管理學會,為應急管理專家、社會各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動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搭建了創新平臺,對推動建立健全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省政府應急辦的指導下,201 1年1月,應急管理學會在廣州市舉辦廣東省科技應急研討會,圍繞“加強應急管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應急管理科技水平”為主題,對進一步通過推動應急產業發展提升應急管理科技水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專家們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2011年3月,應急管理學會在東莞市舉辦廣東省應急產業研討會,結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圍繞“健全應急產業體系,打造應急產業平臺”主題,為進一步加快應急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為建設應急產業園出謀獻策,有力推動全省乃至全國應急產業體系建設;2011年6月,東莞市率先成立了東莞市應急產業協會;2012年3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推動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省級應急產業協會,明確了“政府指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聯合推動”的應急產業發展思路,搭建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合作與發展平臺,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應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應急辦精心謀劃下,全國第一個應急物資服務平臺一一廣東省應急物資信息服務平臺正式開通,實行嚴格的備案、審核、發布機制,實行標準化、動態化管理,建立靈活高效的篩選查詢系統,為政府、企業、個人提供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專業化應急物資信息服務,為完善應急產業鏈,助推應急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為推動廣東省乃至全國應急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政府應急辦聯合主辦,省應急管理學會、省應急產業協會承辦的全國第一個應急產品國際展覽會——2012中國應急產業展覽會(第九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重要專題展之一)在廣州市舉辦,以“做強應急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為主題,為應急企業提供擴大行業影響力、展示應急產品、交流商業資訊的嶄新平臺。國內外近300家應急產品生產企業及相關單位參加了展會,展品涵蓋應急通訊、指揮調度、消防救援、安全生產、應急發電、應急車輛、醫療救援、應急咨詢、應急培訓等領域。與此同時,依托廣東省應急物資信息服務平臺.國內外采購商實現了網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推進應急管理產、學,研一體化。2008年,廣東省啟動應急技術研究中心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廳、省政府應急辦已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領域組建了20家應急技術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應急技術領域的高素質專家團隊,提前儲備了一大批先進實用的應急技術,為提升應急產業發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如廣東省禽流感監測、預警及快速診斷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已研發了快速、特異、靈敏的禽流感診斷方法和配套試劑,研制的疫苗已獲得臨床批文;地質災害技術研究中心在地質災害成災機理、監測預警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防治和決策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產品已投入使用;重大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建設了擁有117株細胞的細胞庫、抗體制備平臺、快速分子診斷平臺、傳染病監測網絡、食源性疾病應急檢測技術平臺等;新發傳染病病原學檢測技術研究中心開展了新發傳染病的生態學、環境學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術國內領先。2011年5月,省政府應急辦推動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廣東分院,依托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強公共安全科學理論和應用的研究,為應急產業發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廣東省組織實施“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究專項計劃。“十一五”以來,投入專項經費2000多萬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針對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問題,開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獲——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技術及試劑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種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檢測技術體系。廣東省每年計劃投入1000萬元以上專項經費啟動實施“農產品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點專項,該專項實施完成后,計劃制訂20項以上安全技術標準或規程;研制新型安全農業投入品10個以上,每年獲得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認證10個以上。

(四)以點帶面,大力推進應急產業園建設。廣東省以東莞市為試點,推動應急產業園區建設。東莞市松山湖工業園區的中國南方應急科技大廈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設。2006年開始,東莞市開始大力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市財政連續5年,每年拿出10億元支持企業技術研發,資助公共平臺建設,鼓勵創新人才引進等;“十二五”期間,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計劃提高到每年20億元,進一步加大財政引導扶持力度。目前,東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應急企業,研發了一大批先進的應急裝備、設備等,應急咨詢服務業也日益壯大,為東莞市率先建設應急產業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存在問題

國家將應急產業列入“十二五”期間優先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為應急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廣東省在積極探索發展應急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覺步履維艱,很多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層面仍沒有對整個應急產業進行長遠規劃,系統性不強,造成目前部分企業產品漸趨同化、企業之間的市場信息流通渠道不暢。與此同時,政府對應急產品的推廣不足,整體市場仍未有效開發。據東莞德生通用電器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其生產的手搖式發電應急收音機在美國的銷量相當理想,僅美國市場5年累計銷量超過400萬臺,但國內市場的份額相當小,不及美國的l/10。

二是專業人才缺乏。從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看,仍然缺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導致應急產品的科技研發不夠,缺少核心競爭力,市場開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約應急產業做大做強。

三是產品認證手段缺失。國內具備應急產品認證資質的機構不多,且價格高昂。廣東省部分生產出口產品的中小企業擁有較好的產品,因未有充足資金進行認證,無法真正打入國際市場。

四是產業集群優勢不明顯。從應急產業集群層面看,廣東省相關企業在深度分工、企業競爭、區域品牌等方面優勢仍不明顯,產業鏈仍然不完善,上游產業和關聯產業薄弱,缺乏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

四、幾點建議

應急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重要抓手之一。實踐表明,發展應急產業是提升應急管理科技支撐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應急管理綜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隨著應急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公眾應急意識的不斷提高,應急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進一步提升應急產業發展水平,建議近期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盡快出臺應急產業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抓緊起草《廣東省應急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應急產業發展目標、政策原則、政策范圍等,特別是要制訂支持應急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動建設東莞應急產業園,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應急產業示范基地,依托產業園形成產業聚集,推動全省應急產業發展。

(二)充分營造應急產業發展環境。一是充分發揮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作業,加快建立部門間應急產業的溝通協調機制,提高產業組織水平,整合供給需求。二是依托省應急平臺體系和省應急物資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建立健全應急產品儲備目錄和資料庫,重點包括企業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應急資源等3個資料庫,實現相關數據信息的動態管理與共享。三是依托廣東突發事件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廣東省應急管理研究院;多舉并重,推動建設國家級、省級應急領域重點實驗室。四是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大力普及防災救災知識,增強公民應急意識,著力培育、開發應急產品市場。

(三)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一是企業要加快轉型升級,從“傳統”和“低端”的應急產品向高端領域救援裝備和服務應用產品延伸,注重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二是企業要加大應急產品研發投入,加快科技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應急產品。三是鼓勵企業做強做大,成為行業龍頭,形成榕樹效應,促進產業資源的高效聚集和產業集群高效、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4篇

產業轉型升級,應定義為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于自己的技術體系。第三,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依賴于政府行政法規的指導以及資金、政策支持,需要把產業轉型升級與職工培訓、再就業結合起來。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經濟持續跨越

近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增量型、吸納式開放拉動,沿江開發強“極”帶動,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統籌推動之路,突出產業轉型升級,有力地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跨越發展。一是經濟總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達到356億元,“十一五”以來年均遞增25.11%;實現財政總收入51.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1.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十一五”以來年均遞增53.19%。二是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十一五”以來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提高10.3個百分點。三是城鄉一體進程加快。“十一五”以來城市化率提高10.7個百分點;城鄉住房、就業、醫療、養老等各類保障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四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十一五”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遞增16.58%和14.9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以內。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由長期以來“蘇中的蘇北”迅速躋身蘇中第一方陣。

一、堅持科學發展,在更高定位上堅定產業轉型升級自覺性。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上海“兩大中心”建設等多重疊加機遇,加快發展港口現代物流、軟件開發等產業,加快建設熔盛、神馬等目標千百億能級企業,不斷增強項目承載能力,持續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努力在快轉型、快見效上狠下功夫,勇當新時期“渡江突擊隊”。

二、凸顯產業特色,在更高平臺上構建產業轉型升級新格局。積極打造新興產業的先發優勢,大力引進和發展軟件和服務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九鼎風電、賽福特物聯網等百億級企業。積極打造現代服務業的配套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推進如皋港船貨港一體化;打造集科研、培訓、信息服務、餐飲物流的全國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開發公司,提升發展長江生態、長壽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業;依托演藝傳媒、教育培訓兩大集團,大力建設文化產業基地。積極打造高效農業的規模優勢,以“高效農業三年倍增”計劃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億元高效農業板塊。改造提升液壓機械、長壽食品等傳統產業,積極打造傳統產業的品牌優勢。

三、注重集聚集約,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再加快。始終把招商選資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的強引擎,放大一類口岸優勢富集效應,大力招引大項目、好項目。始終把“三化”互動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以“萬頃良田”工程、農保區拆遷整理為突破口,堅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動并進之路;加快中心城區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設,強勢推進小城鎮能級提升。始終把特色園區建設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億級企業為龍頭的高端船舶及海工專業配套園,加快建設石油、日用、醫用綠色化工材料產業園和新型電力裝備材料產業園等2個千億級特色園區、 8個100-500億級特色園區,不斷提升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始終把創新型經濟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的主動力,推動銷售億元以上企業和3000萬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全部建立創新平臺,大力推進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示范縣(市)建設。

產業轉型升級須警惕五大誤區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代表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承接國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的梯度轉移,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在工業經濟起步階段,這種承接無疑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但是,處于產業鏈中游的加工制造業,除了利潤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勝),還對各種實體資源存在較大的依賴,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一旦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論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都需要及時做好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計劃中,已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提法。2003年11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但10年過去了,轉型升級未有實質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補“十五”落下的課。但在補課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厘清一些認識和行動誤區。

一窩蜂的跟風唱高調

轉型升級已成為各地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的重點工作,但基于保增長的壓力,我們要防止個別地方口號上的轉型升級調門較高,實際行動卻比較遲緩或找不著北。

一廂情愿的靠外資促轉型

一說到產業轉型升級,許多人想到的就是引進外資,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和行業。實際情況是,我們引進了大量的國外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產業似乎更“科技”了,但我們自己還是處于產業鏈的最末端??鐕境鲇谧陨磙D型升級的需要,也會在華布局一些研發機構,進行一些產品升級,但產品的升級換代不能全部替代產業升級,無論生產服裝玩具還是筆記本電腦,如果只停留在價值鏈最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掀起高科技的“蓋頭”,其效益增長方式都是用人口紅利換取低廉的加工費。外商看中的就是我們相對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簡單加工裝配能力,我們不能將宏觀的區域整體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寄希望于跨國公司微觀的企業升級。汽車行業“以市場換技術”和稀土行業“以資源換技術”的前車之鑒都表明——技術是換不來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興產業

有些人認為,轉型升級就是要淘汰傳統產業等夕陽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從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初稿看,作為調結構的抓手,發展新興產業中的動漫產業園、風能發電、物聯網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產業布局重復現象嚴重,內向性競爭態勢明顯。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或夕陽思維。同樣是制作服裝,歐洲一些企業能夠抓住行業本質,減少前導時間達到快速反應,盈利能力甚至強于火爆的“蘋果”。相反,風光一時的光伏產業已經給現實敲了一記警鐘,產業技術看似升級了,但日益膨脹的產能轉瞬間就成為不良資產。所以說傳統產業改變技術和管理制度,仍可以變成現代產業。而如果沒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業化鏈條和服務,新興產業拿到的可能還是利潤的“邊角料”。

一刀切的三產超二產

三產超二產不是轉型升級的唯一標準。在以第三產業衡量國家發達程度的時候,在最傳統的工業和農業領域,美國也都是世界第一。這也是美國歷經多次經濟危機,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國那樣衰落的原因。美國制造業在最疲軟的時候也貢獻了13%的GDP,超過零售業、金融業等,而中國制造業對經濟的貢獻也為13%。國家如此,城市同樣如此。比如在長三角,第三產業的中心,從戰略安排和選擇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產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擔了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務業功能。如果認為長三角的每個城市第三產業沒有超過第二產業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長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慮以服務業占比衡量自己的轉型升級程度,就是對上海的漠視。

政績驅動的快速轉型升級

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勞動密集型主導產業在整個工業化進程中持續時間最長,占了發展期間的60%以上。美國自1814-1980年約為170年,其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占主導地位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約為120年,其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占主導地位為80年,占75%;臺灣1950-1990年為40年,其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占主導地位為25年,占62.5%;韓國1960-1990年為30年,其中勞動密集型工業占主導地位為20年,占66.7%。如果說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行工業化進程,從現在開始轉型升級,那么我們完成結構調整的時間大約需要10年,雖然隨著技術創新和管理進步,轉型升級的過程將有所縮短,但絕不會是一年半載之功,那種政績驅動的快速轉型升級是不現實的。

面對上述誤區,到底怎樣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呢?

筆者認為,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是轉變經濟效益增長來源的“類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轉行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未必轉型,轉了型未必轉行,只有效益類型改變的轉行才是轉型。產業升級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產業之間的升級。即產業結構根據經濟發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從低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的發展。包括: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5篇

一、泵閥行業發展現狀

泵閥產品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電力、冶金、煤炭、環保、軍工、造船、食品醫藥、市政民用和農田水利等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在我國的裝備制造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生產和長距離輸送以及電力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泵閥產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全球生產泵閥產品的主要國家有德國、意大利、瑞士、丹麥、美國和日本等。國內泵閥產業主要生產基地有浙江、上海、江蘇、廣東、福建、山東、北京、江西等省(市),我省主要集中在溫州和臺州。根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國擁有泵類制造企業3000多家,閥門類制造企業4000多家,年產值約2000多億元。

(一)溫州泵閥產業主要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溫州泵閥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為我國主要的泵閥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火炬計劃永嘉特種泵閥特色產業基地”、“中國泵閥之鄉”和“中國閥門城”等國家級金名片,被稱為“中國泵閥之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集聚程度較高。全市共有泵閥生產企業1251家,其中閥門953家,泵類150家,相關配套企業148家,其中規模以上泵閥企業400多家,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1.9億元(規模以上企業數據來源于溫州市統計局)。主要集聚在 永嘉縣和龍灣區兩大國家級生產基地,部分企業分布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樂清市、瑞安市、甌海區等地。

2. 產業鏈較完善。我市泵閥產業已形成了產品研發設計、鍛(鑄)造件生產、精加工、裝配、檢測等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也有閥桿、蝸輪、密封件、標準件、執行器等配套產業,以及原材料供給、產品銷售和物流等網絡。

3. 產品品種較齊全。主要產品包括球閥、蝶閥、閘閥、截止閥、止回閥、調節閥、水力閥等3000多個品種40000多種規格,泵類產品200多個系列近10000個規格,涉及電力、石油、天然氣、冶金、化工、環保、城市建設等生產生活各個領域。

4 .區域品牌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溫州市泵閥產業共有40家無區域企業,39家高新技術企業,37枚省、市著(知)名商標,14個省名牌產品,16個市名牌產品。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市泵閥產業整體處于國內中上水平,但與一些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一方面是我市還沒有國家級泵閥實驗基地或研究中心,沒有專業的泵閥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檢測機構,也沒有在本地大專院校設立泵閥人才培訓基地。另一方面是我市泵閥產業新產品率不到10%,低于全省裝備制造業18%的平均水平,且泵閥產品主要以通用泵閥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偏少,成套產品較少,高、精、特的泵閥生產技術僅是幾家行業龍頭企業掌握,規??偭坎淮?。

2.原材料制約較大。國際上高品質的閥門材質以耐高溫合金鋼等特種鋼為主,高壓閥門以鍛造件為主,保證了閥門的可靠性和經濟性。而我市閥門原材料主要還是采用鑄造件,采用模鍛的很少。如果要生產一些高參數的高、精、特閥門,國內的特種鋼材料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滿足不了要求,在國際市場上又受到控制,難以購買且成本較高。

3.相關配套行業發展緩慢。一是泵閥產業需要的大量鑄(鍛)件都要從臺州、寧波、江蘇、上海等地購買,大型、高檔鑄(鍛)產品更是從遼寧、湖北等地購買。二是緊固件、密封圈及智能控制系統等配套行業發展滯后,產業化程度低,滿足不了我市泵閥產業的需求。

4.土地空間嚴重不足。溫州人多地少,特別是作為泵閥產業主要集聚區之一的永嘉縣,發展泵閥產業的空間嚴重不足,相當多的企業選擇到上海、江蘇和我省的麗水、臺州、衢州等地投資設廠,有一些企業在外投資的規模已遠遠超過本地企業規模。

5.經營理念較為落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溫州原先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逐步弱化,由家庭工業發展而來的溫州企業,家族觀念強,這直接導致企業在整合重組、市場營銷、產權制度、技術研發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阻礙了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同時,泵閥企業開拓市場的手段比較單一,大部分企業在國內、國外市場還是以銷售給中間商或貼牌生產為主,直接進入終端用戶的很少,這也阻礙了泵閥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泵閥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工業轉型升級321行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見》(溫政發〔2009〕20號),堅持市場主導和政策推動相結合,突出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通過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企業經營管理機制轉型;通過推進“創新強工、轉型升級”項目建設,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通過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打造區域品牌,形成產業集群,努力推進我市泵閥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泵閥產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二)發展方向。向標準化發展。通過持續技術改造和產業提升,引導企業實施標準化生產,培育一批能夠生產高標準通用產品的優秀泵閥企業,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標準修訂,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素質。向專業化發展。堅持向高、特、精方向發展,重點發展核電泵閥、船用泵閥、電子控制泵閥,以及為電力、大型石化、石油輸管線、煤液化及冶金等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配套的大型、耐高溫、耐高壓、耐強腐蝕的特種專用泵閥。向品牌化發展。走整合重組的發展路線,堅持發展自有品牌,積極開展與世界品牌的合作,形成具有溫州特色的區域品牌。向成套化發展。堅持泵閥與控制系統相配套、泵閥一體化,形成信息化與自動化相融合的整體閥門部件及成套設備的生產能力。

(三)發展目標。爭取到2015年,基本實現溫州泵閥產業從傳統塊狀經濟集聚區向現代產業集群的跨越,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努力使我市成為掌握泵閥生產核心技術,產業鏈完善、銷售網絡健全、區域品牌突出、競爭力領先的全球重要泵閥產業基地之一。

――規模以上泵閥企業工業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

――擁有國家級閥門技術研究所和實驗室、國家級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擁有1家以上國家級技術中心。――擁有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5家以上銷售產值超10億元的集團、50家億元以上企業。

――擁有1至2個國際知名品牌。

三、推進泵閥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措施

(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推進項目建設。依托沿海產業帶建設戰略,在沿海產業帶規劃中明確泵閥產業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以永嘉、龍灣兩個國字號產業基地的做專做強為基礎,在民科產業基地、龍灣區、永嘉縣、平陽縣等地重點布局泵閥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在民科基地形成泵閥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另一方面,在樂清南岳等地布局大型鑄造件生產基地,在瑞安布局大型高強度鍛造件生產基地,在龍灣、平陽、蒼南等地布局特種鋼材料及配套產業生產基地,形成合理的空間布局。實施內外溫州人互動戰略,以大企業培育和大項目的推進為載體,強化工業投資力度,積極吸引在外投資的泵閥產業優秀企業家回鄉投資,不斷加強本地優秀企業的技術改造,爭取每年都有一批泵閥行業轉型升級項目落地實施。力爭到2015年,新增投資50億元以上,新增泵閥產業用地2500畝以上,新增產值200億元以上。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品項目、技術創新項目和產學研項目的產業化進程,積極推進國內、省內首臺(套)產品產業化進程。對核電站用一級、二級閥門,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閥門、船用泵閥產品、新型旋塞高中壓閥門、全焊型埋地管線控制閥、煤液化重整環鏈高溫控制閥、防腐耐溫閥門、新型強密封衛生級蝶閥、脫硫用超高性能強耐腐蝕合金閥門、天燃液化低溫閥,以及智能燃油泵、高壓泵、油氣集輸工業用泵、耐腐蝕泵、風電設備專用超高壓自動潤滑泵等產品的產業化項目,要在空間、資金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

(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搶占發展高地。鼓勵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積極聯合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研究開發新產品。加強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研究院等專業研發機構建設,不斷加大土地、資金等政策扶持力度,使其真正成為支持、引領溫州泵閥創新的高地。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幫助宣達實業、浙江超達閥門、環球閥門、大眾閥門、伯特利閥門等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進行國家級技術中心創建申報工作,爭取在2015年前有1家以上

國家級技術中心,同時鼓勵更多企業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鼓勵企業利用好國際泵閥加工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強合作,引進國內外高級和熟練技術人員,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提升泵閥制造水平。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行業技術發展的指導和服務工作,爭取建立“國家級泵閥實驗基地”。要在原有“浙江省泵閥產品檢測中心”的基礎上,聯合龍頭企業,吸收社會資金,申報“國家級泵閥檢測中心”。支持慎江閥門的核閥門試驗基地建設。利用好當前核電發展迅速,核電閥門市場需求旺盛的有利機遇,鼓勵龍頭企業進行強強聯合,開展核電閥門技術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積極吸收其他泵閥企業及社會資金入股,利用好永嘉科技大樓、浙江省泵閥產品檢驗中心等現有的檢測場所與設備,爭取獲得國家機械聯合會、蘭州理工大學等專業研究機構的支持,引進高級研究人員,解決核電閥門研發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三)發展相關配套行業,努力突破發展瓶頸。依托原有的企業,積極引進技術、設備,鼓勵企業走聯合兼并發展道路,做專做強做大泵閥配套產業。在泵閥產業的集聚區和機械工業的重點發展地區打造鑄(鍛)造產業基地。著力抓好幾個重大項目的推進:一是推進慎江閥門的年產6萬噸大型鑄、鍛造件生產項目建設,通過引進世界先進真空爐鑄造生產工藝和世界先進的環保工藝,采用全自動生產流水線,滿足我市的大型閥門、船舶配件、風電設備等的大型高精密鑄(鍛)造需求。二是依托瑞安市“中國鍛造產業基地”的優勢,推進中國躍進集團、正昌道森集團、三聯鍛造有限公司等32家企業整合重組,在瑞安市潘岱建立綠色鍛造工程示范園區。三是引導溫州仙巖鑄造機械廠、溫州開誠機械有限公司等鑄造企業,實行技術改造,提升工藝水平。重點發展閥門控制執行系統的開發。推進特福隆集團有限公司的遠程智能型控制執行系統項目的產業化建設。同時扶持開發液壓、氣動、潤滑等配套元器件產品,努力促進我市泵閥行業向成套化發展。加快緊固件等配件本地化生產步伐。利用好緊固件行業在溫州發展較好的有利條件,引導本地的一批緊固件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增加產品種類,生產泵閥用緊固件、法蘭管件、密封件等閥門配套件,滿足我市泵閥生產的需要。

(四)推進企業整合重組,加快轉變經營模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利用品牌、資金、研發、銷售等優勢,對中小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實現做強做大;引導中小企業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技術合作和擴容增資,組建企業集團,加快做專做強;引導企業與國際行業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公司進行聯合,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爭取做精做強。鼓勵企業由家族制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型,大力支持江南、伯特利、宣達、超達、凱喜姆、立信、良精等企業的整合重組和管理示范工作,加快推進江南控股、伯特利等企業上市。積極推進區域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加大“溫州泵閥”的宣傳力度,建立泵閥行業溫州常年展示平臺,舉辦泵閥產品展覽會,擴大“溫州泵閥” 的影響力。爭取到2015年,培育1至2個國際知名品牌,進一步提升“泵閥之都”的區域品牌形象。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以抱團或其他形式建立全球銷售網或銷售點,直接進入終端用戶,利用自己的品牌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要重視新領域、新產品的市場開拓,強化售后服務,不斷增強“溫州泵閥”的市場競爭力。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范文第6篇

一、產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基本上屬于傳統產業;大多都是行業過度競爭的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品牌創新不夠,產品質量檔次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基本上屬于傳統產業領域,投資不多、技術簡單、產品易于模仿,不少行業生產能力過剩,缺乏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2.處于產業價值鏈的底端;許多產業集群在囯際和國內的市場分工中,基本上處于產業價值鏈的底端,大多數以加工為主,在整個價值鏈當中分到了很少的利潤或處于無利可圖的地步。

3.公共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備;目前我縣政府對產業轉型升級都非常重視,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政府部門對如何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研究還不夠深,公共政策框架還不夠清晰,扶持措施還不夠到位。迄今尚未有發展產業集群的專項規劃,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強的法規保障和扶持政策體系,亟須取得實質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環境。此外還是依賴資源性的行業。企業的融資問題依然十分困難。

二、加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

1.政府和各有關職能部門要轉變職能,加強引導,加快創新、創業、創優,將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有發展產業集群的專項規劃,形成可操作性強的法規保障和扶持政策體系,要取得實質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環境。

2.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特色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規?;?rdquo;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特色產業集群。政府要在公共財政中拿出部份資金獎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的產品,補貼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專業的展覽費用,使的企業能夠在市場竟爭中掌握主導權。

3.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有效解決企業創新發展資金瓶頸扶持企業產業轉型升級有資金的保障??h政府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出資更多的資金扶持“縣個私經濟貸款擔保協會”用于補充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本金,使之成為我縣最大的擔保機構,才能受益于我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完善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制度。繼續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多渠道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全國性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新增貸款應安排一定比例的貸款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貸款增加幅度較大的,縣政府要給予適當獎勵。并營造民間借貸良好氛圍,鼓勵和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以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上一篇:癡心石閱讀及答案范文下一篇:餐飲之禮教學設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