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

2024-05-01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繪畫創作者開始熱衷于將綜合材料融入繪畫創作中。而繪畫演變過程,又與材料改進有很大關聯。綜合材料以其自身的審美優勢,為藝術創作者帶來了藝術觀念的創新,極大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方式,為人們帶來一個全新的審美世界,進而滿足人們對繪畫的多元需求。為了提高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價值,創作者要根據創作主題和情感表達等,選取合適的綜合材料。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創作;情感表達

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繪畫中運用綜合材料已成為一大發展趨勢,綜合材料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能極大推動繪畫創作創新發展。為了讓繪畫作品更具審美性,滿足人們多元文化需求,藝術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思路、創作主題及內心情感,選擇恰當的綜合材料,進而彰顯作品內涵,提高藝術價值。

一、綜合材料的審美特征

綜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審美特征,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水性、油性顏料,各種形式的廢棄物等,如報紙、紐扣、玻璃等人工材料,樹葉、木頭、獸骨等自然材料等[1]。

(一)質感美

綜合材料具有一定的質感美,主要表現在材料本身的軟硬、光滑度等特點所體現出的美感。不一樣的材料,呈現出的質感也不一樣,例如玻璃和金屬、陶瓷和玻璃、真絲和棉麻、報紙和普通紙張等,它們之間的質感是極不一樣的,帶給人的感官體驗也不一樣。玻璃材料給人的感官效果是透明、細膩、光滑、單薄、寒冷等;棉麻材料給人的感官效果是粗糙、樸素、溫暖、清新等;麻繩給人的感官效果是粗糙、耐磨、堅韌、靈活等。鑒于此,藝術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選擇恰當的材料。

(二)肌理美

綜合材料的肌理美,主要是指材料特有的紋理、結構及形態呈現出的美感。人可以通過眼睛觀察到,不一樣的材料所擁有的肌理不一樣,也會讓人產生不一樣的感官效果。如樹木材料呈現出的紋理是圈,而麻布則為網??梢哉f,肌理變化能夠體現材料的屬性和審美價值,是一種重要的繪畫語言形式,也具備一定的造型和情感表達功能,能夠表達出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隨著多元文化的影響,更多的藝術創作者意識到肌理為作品帶來的美感,熱衷于借助多種工具材料及技法讓作品呈現出凹凸的紋理效果。

(三)心理美

綜合材料所體現的心理美,指的是當觀看者感受到材料表面呈現出的物理美之后,能引起感情升華,帶來心理上的美感,有助于觀看者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想認識,探索作品背后的深刻內涵,進而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梢哉f,不同材料所呈現出的心理美和材料結構、性質以及排列組合形式等有很大關聯[2]。以貝殼為例,貝殼本身作為一種自然材料,能帶給人一種自由自在、心胸開闊的感覺,如果創作中借助貝殼進行裝飾,不一樣的排列組合方式會帶給人不一樣的心理感觸,排列凌亂可能會讓觀看者產生一種不安情緒,而排列整齊有規則,則讓人感受到內心平靜。借助材料的特性進行繪畫創作,有利于創作者進行情感表達,如同給繪畫注入了靈魂。

二、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價值

(一)促進藝術觀念的創新

藝術創作離不開創新,而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有利于促進藝術創作者理念的更新,使創作者形成創造性思維。法國藝術家羅丹曾說過,“對材料的研討過程,也是藝術家創作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材料的質感、紋理、排列組合等能為藝術家帶來創作空間,藝術家對這些材質的研究,可以激發創作靈感,他們會思考如何借助材質特性呈現自己的創作理念,達到最佳效果。如讓·杜布菲就善于借助普通泥土、乳膠等材料呈現原始野性和視覺刺激。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繪畫技法已不能完全滿足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需求,因此,他們需要運用以往未曾使用過的材料,從中尋找各種靈感,進行嘗試和創作,借此讓自己的作品呈現出和以往不同的效果。這個過程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也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欲望和激情。

(二)豐富表現方式

運用綜合材料可以豐富繪畫的表現方式,彌補傳統繪畫技法的不足,也更能體現出繪畫的藝術價值[3]。在當今社會中,面對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單調的繪畫形式已無法表達新的世界。因此,繪畫技法需要創新,所使用的材料需要豐富,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創作者對新社會、新環境的內在情感和真實想法。綜合材料以其自身的包容性,可以打破不同畫種間的壁壘,實現藝術創作的多角度、多形式,促進藝術文化大融合,使創作出的繪畫作品更具有時代價值。另外,綜合材料的使用,還可以使傳統繪畫中材料缺少的問題得到緩解。繪畫中所使用的綜合材料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復雜難找,只要你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就會發現有很多普通材料都可以用于繪畫創作,像日常所見的紐扣、布料、報紙、玻璃、樹葉、貝殼等,將這些日常材料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可以體現出現代化的藝術風格,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三)滿足多元審美需求

人們并不是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創造歷史,而是在客觀存在,在原有基礎上,從對過去的繼承中進行創造。藝術創作者會根據所處時代特定文化現象,通過材料、色彩等反映自己的看法,畫面中的色彩、藝術造型、人物形象等因素,都與當今時代有緊密聯系。網絡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面對多元文化影響,消費者的精神追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繪畫創作中所運用的綜合材料,能為藝術創作者提供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繪畫語言[4],能滿足當前消費市場對繪畫作品的各種需求,即對質感、美感及情感表達的需求。繪畫中運用綜合材料已然成為當代社會一大趨勢,這種創作手法也為大眾帶來了一個新的審美世界。

三、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樹立正確藝術觀,加強對材料的認識

一方面,創作者要重視積累。創作者在進行創作之前,首先要根據創作思路挑選恰當的繪畫材料,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能在眾多材料之中發現適合自己創作思路的材料。因此,創作者要樹立一個正確的理念,即重視文化素養和基礎能力的培養,扎實基本功,對各種材料的特點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質感、肌理、形態與顏色等,平時創作時注意將構圖、主題和綜合材料的基本屬性等記錄下來加以積累[5]。

另一方面,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融入創新觀和實踐觀。創新并不是否定傳統,而是推動傳統繪畫發展,使其永葆活力?,F代藝術的基本精神是創新思想,不僅是藝術形式的創新,更是對藝術本身及藝術教育思想觀念和意識的更新。人在進行藝術創作前,會先在意識層面對所創作的東西,有一個初步構架。然而這個構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源于人們在社會勞動中的經驗總結,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帶著情感賦予其創造性。因此,創作者在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時,要善于利用材料對自己內心情感進行表達,賦予作品真情實感。

(二)明確主題表達,提高材料選擇的針對性

有了正確的學習理念,對各種材料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之后,創作者在進行創作之前還需明確自己的創作主題,因為主題也是影響材料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繪畫創作的主題就如同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樣重要,只有把握了主題,才能確定用哪些內容和形式表達情感和思想。這就需要藝術創作者能夠深入研究和分析繪畫的主題,進而提高綜合材料選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以環境保護類主題進行繪畫創作,當明確了主題后,就可以搜集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材料,選取為環境保護主題服務的表現內容,再選擇合適的藝術表現方式進行創作;以懷舊、返璞為主題的繪畫創作,可以選取能彰顯出舊時代質樸感、懷舊感的材料,如棉麻、報紙等。創作者對綜合材料進行運用時,不能只充當搬運工,照搬過來不加以創新,而是要賦予這些材料新的生命力,借助材料讓自己的繪畫作品主題更鮮明,更具吸引力。

(三)選擇合適材料,融入真情實感

如果說主題是繪畫作品的中心思想,那么情感表達就是它的靈魂和生命。一幅繪畫作品可以呈現出不同風格、色彩及背景等,但情感表達是重中之重,沒有情感表達的繪畫是蒼白無力的。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能給觀看者帶來感官刺激的同時也能使觀看者產生情感上的碰撞升華,但前提是創作者需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使用技巧,能夠根據客觀材料進行反復思考,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性分析。如果創作者只是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盲目運用各種時髦材料,只會讓作品更加膚淺和空洞,有價格卻沒有藝術價值,這樣的創作之路也不會走得長遠。每個人都會擁有不同的情緒,有喜歡、開心、哀怨、愁悶,也有悲觀、樂觀情緒等,這些都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優秀的繪畫創作者擅于借助作品表達自身的情感,會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融入作品,觀看者往往能夠從他們創作的繪畫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緒和情感,找到共鳴。因此,創作者在運用綜合材料時,要重視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也是每一位優秀的藝術創作者畢生都在追求的精神境界。繪畫創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會對作品的藝術特點產生重要影響。

四、結語

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可以為藝術創作者帶來創作靈感,豐富表現方式,進而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在當代藝術領域有著巨大發展前景。藝術創作者要善于通過發展的眼光觀察現實,加強對綜合材料的了解和積累,在選擇材料之前要明確自己所要創作作品的主題及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要用無限的個性去創造,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作品,才能使最后的作品彰顯出深層次的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現代繪畫創作才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武原.現代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運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6):172-173.

[2]周瑞琪.論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9.

[3]張喆.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價值與應用[J].美與時代(中),2019(11):47-48.

[4]王大壯.打破與重塑:我的綜合材料繪畫創作[J].美術,2021(1):146-147.

[5]付今旸子.綜合材料在繪畫創作中的應用[J].國際公關,2020(4):191,193.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美術史的劃分中往往把17世紀的荷蘭美術劃分在巴洛克藝術目錄下,但在巴洛克風格盛行的17世紀,荷蘭的藝術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景象。荷蘭人民對于現實生活的熱愛使他們更加傾向于對現實環境的描述,因而不是巴洛克藝術,也不是古典藝術,而是樸素、自然、生活化的藝術占據了主流。17世紀的荷蘭通常被認為是歐洲早期藝術市場的開端,銀行業、商業和貿易領域的發達,以及新教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使依附在新秩序下的藝術創作和藝術評價體系都產生了變化?;羧A德·S·貝克爾(Becker,H.S.)認為慣例提供了藝術界的基礎,并協調著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關系。正是因為這種默契,使創作者按照慣例創作的畫作可以在市場上較多的流通,因為觀者可以通過共享慣例讀懂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語言。從這個方面看,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正是在慣例基礎上所有參與者對于共有慣例的肯定與欣賞。因而,這種以慣例形成的默契影響著藝術的創作與發展。本文以17世紀荷蘭的繪畫藝術為樣本,以當時的藝術界為背景,通過觀察各個群體或個人之間的藝術活動與慣例來解讀17世紀荷蘭的藝術場景。

關鍵詞:17世紀;荷蘭;藝術市場;啟示

一、社會的變革

17世紀的荷蘭文化特色分明,這種特色必然離不開其生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藝術,尤其是繪畫作為荷蘭文化最為明顯的一個方面,也散發著截然不同的精神。1609年,經過多年的戰爭,荷蘭終于獨立,并建立起荷蘭共和國。在這個新教國度,加爾文式的精神苦行和倡導樸素的思想規范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藝術觀。加爾文教認為教會必須對圣經經文有透徹的理解,個人要通過對上帝的虔誠信仰而不是通過牧師和圣餐達到靈魂凈化。教會反對圖像崇拜,反對在禮拜場所使用圖像,因此,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以宗教和神話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在17世紀的荷蘭失去了市場。信奉新教的荷蘭人勤儉、樸素,他們并不欣賞在信奉天主教國家盛行的巴洛克風格,而是更加偏愛生活化的描述。人們常說17世紀的荷蘭藝術是市民的藝術,藝術品的訂購者不再是國家和教會脫離了教會和大家族贊助的藝術家把自己的出路投注在富裕的中產階級和市民身上。在17世紀的荷蘭用繪畫裝飾居室成為一種風尚,這些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出于美化生活環境或者附庸風雅的目的,大量訂購繪畫。正是這些中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對于繪畫作品的極大需求推動了17世紀荷蘭繪畫的空前繁榮。此時,符合市場需求的風俗畫、風景畫及肖像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使過去僅僅被當作背景的風景和景物獨立開來,成為了專門的畫科。

17世紀荷蘭的繪畫貿易特別發達,繪畫和其他商品一樣,有行情、有市場,一些有名氣的畫家作品還出口到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甚至銷往美洲。因此創作者常常繪制相對小幅、易于運輸的油畫,以方便作品的流通。此外,發揮中介作用的經銷商的數量也在增加,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17世紀的荷蘭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藝術品商業流通。17世紀的荷蘭藝術是歐洲的例外,它不符合歐洲普遍的藝術潮流。政體的變化、新教的影響、市民的生活態度以及市場的開放都為17世紀荷蘭獨特藝術現象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在大致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之后,讓我們把目光聚焦于社會變革對于藝術生產者的影響,以及繪畫行業因受到這些影響而產生的一些特有的現象。

二、藝術創作者的選擇

17世紀荷蘭藝術市場的大規模擴張,對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市場的開放使得藝術品委托制度衰落,行會與教會在繪畫領域里的權威讓位于開放的市場秩序。同時,藝術商品化增加了競爭的激烈程度,促使了繪畫門類的專業化分工。對于藝術的生產者來說,慣例就是藝術界的“游戲規則”,如何在藝術商品化的沖擊下調整自我與市場的關系?如何通過共享慣例與市場達到契合的同時又保持藝術的價值?面對這些考驗,17世紀的藝術創作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些人很快掌握了市場的法則,找到了滿足新興消費者審美趣味的創作途徑。而一些作品雖然日后被認可,但在當時因為沒有迎合市場需求和評價標準,遭到了市場的打擊。此時的藝術贊助依然存在,但新型的藝術贊助人不同于之前的王宮貴族,藝術家必須面對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有穩定經濟基礎的資產者,會大量收集畫作。有時他們會向藝術家確定畫的主題和大小,而一些時候他們僅僅要求擁有大師任何作品的優先購買權。這個時期對于繪畫材料的要求或者以幾何方式來考量畫作的價值贊助傳統已經改變。相比起文藝復興時期被動地接受訂單,此時的藝術家會主動創作作品提供給未來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謙卑的工匠、農夫到當權的政要和富裕的中產階級。大量的繪畫需求加劇了市場競爭,藝術家的創作也愈發細分和專業化。

藝術商品化促使藝術走向社會,藝術家依賴大眾而不是雇主來購買他們的作品,這致使藝術家更加區分私人關系與職業關系。此外,奧斯汀·哈靈頓(Austin Harrington)認為17世紀荷蘭繪畫呈現出的高度專業化的分類顯示了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一些特征。由于繪畫貿易的發達,繪畫和其他商品一樣產生了更近一步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藝術家專注于某一種特定的繪畫風格與題材,從而提高了創作的效率,達到增加繪畫成交量的目的。在一個領域里成為專家的聲譽對于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的畫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繪畫類別的細分也是市場導向的必然結果,但專業化同時也會導致藝術創作的局限性。作品中的藝術語言一旦被人們知曉,并且被人們認同,那么作品在市場中的流通會變得比較容易。慣例使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簡單、有效地合作成為可能,熟悉其領域內慣例的創作者,可以有效的通過共享慣例使作品與觀眾產生共鳴。17世紀荷蘭細分的繪畫市場,雖然沒有成文的界定,但是當時的畫家和消費者都遵循著這一劃分,因此觀者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一幅畫所表達的內容。然而,熟知并運用慣例雖然可以為創作者提供很多便利,但慣例一旦形成,便成為金科玉律,將很難被撼動,并最終導致模式化的可能。17世紀的一些創作者為了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不得不像工廠生產產品一樣批量創作作品,從而產生了一些庸俗的作品。17世紀的荷蘭作為現代藝術市場的搖籃,已經顯現出一些藝術市場的特征,藝術家從持續性的雇傭關系掙脫出來,轉而受到市場的束縛。在當時,藝術生產無疑成為反映市場變化的一面鏡子,接下來,我們將以藝術生產為切入點,通過這面鏡子來進一步了解17世紀荷蘭的藝術市場。

三、藝術生產與市場經濟

上文已經提到,17世紀荷蘭藝術市場的繁榮是荷蘭共和國經濟繁榮發展的結果,社會各個階層卷入經濟生活的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繪畫作品的消費真正成為了大眾消費。市場對畫作的大量需求,使畫家在當時成為熱門職業,他們的創作與市場息息相關。對于17世紀荷蘭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多種說法,一些學者試圖從藝術家的社會出身來解釋荷蘭繪畫的發展,認為荷蘭畫家普遍來自手工藝作坊,藝術家的社會出身影響了藝術作品的生產。一些學者則試圖從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或者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來揭示荷蘭繪畫風格變遷的原因。無論是何種原因,17世紀荷蘭的藝術風貌的確與當時流行的巴洛克風格迥然。雖然17世紀的荷蘭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場所,但是荷蘭的藝術卻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藝術生產者的主題遠離華貴,但技藝卻并不遜色,因為他們身處在一個新型市場體制中。由于繪畫作品在商品交易市場異?;钴S,資本的投入、收藏的盛行、投機市場的發展推動了藝術生產者隊伍的不斷壯大。有資料證實1650年,可能有650~700個畫家在荷蘭共和國生活和工作,每1000個居民中就有1.5~2個畫家。有穩定贊助者的創作者會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常?;ㄙM較多的時間進行一副畫作的創作。而更多的創作者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放棄了精雕細琢,這樣既節省顏料又縮減了時間,為了減少創作開支提高生產效率,畫家甚至請同行來幫助他們創作某些他們認為別人能夠畫得更好更快的部分,幾個專門擅長某個類型的畫家一起創作在當時是很普遍的現象。由于當時一幅畫的價錢主要是由所投入的工作量來決定的,這種費時很短的畫作價格十分便宜,主要在低檔市場銷售。因此繪畫市場呈現了不同的層次,市場中高檔作品的需求較穩定,而低端的作品因為面向大眾消費,故而受供需關系的影響較大,17世紀末荷蘭繪畫市場的衰敗就是首先從這一層市場開始的。

現在我們回到市場本身,通過觀察當時開放的自由市場,來了解17世紀荷蘭藝術生產所處的市場環境。17世紀阿姆斯特丹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信息交流系統。從1585年開始,在阿姆斯特丹每星期都會有一份商品價格清單問世,它包括了在阿姆斯特丹進行交易的大部分商品價格,上面的價格成為當期價格。它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手段,我們知道在17世紀,荷蘭許多藝術生產者的作品被經紀人、畫商帶到阿姆斯特丹售賣,并通過阿姆斯特丹的港口銷售到國外,行情表對于中介者也許是一份重要的參考標準——來考察市場的供求信息,從而更有效地買賣作品。而現代拍賣則在1650年興起于荷蘭的布魯塞爾,當時人們已經懂得通過印刷海報或者宣傳單等方式吸引匿名賣家,隨著藝術品拍賣逐漸發展,這些宣傳單頁在分享藝術品信息、提高價格并吸引潛在賣家的功用更加明顯。除此之外,由于繪畫行業的繁榮以及藝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供應商逐漸承擔了一些具體的事物,比如賣畫筆、顏料以及打好底的畫板和帆布。1643年,一個畫具經營商甚至在一本歷險小說中為自己的商店做廣告。新型的銷售制度、資本的高度流動性無疑推動了荷蘭繪畫市場的繁榮發展。投資者將繪畫看作可以獲利的商品,人們把自己的財富投資于繪畫,這種濃烈的投機氣氛與看漲的資金投入也成為17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之間荷蘭繪畫市場繁榮的推手。藝術生產與藝術市場的活動是分不開的。17世紀的荷蘭共和國在生產、商業、金融等領域的良好表現以及迅速發展起來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使之成為現代藝術市場的原型。市場中經紀人、經銷商、收藏者等不同角色的出現無疑是西方藝術市場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突破,荷蘭的藝術市場形態也愈發完整。

四、逐步完善的藝術市場

17世紀的荷蘭,由于經紀人、經銷商等中介角色的出現,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藝術市場體系,因此17世紀的荷蘭也被認作現代藝術市場的開端。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者雖然開始直接面向匿名市場,但仍是以自產自銷的方式銷售作品。到了17世紀,荷蘭的繪畫貿易相當發達,銷售形式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期作品開始通過經紀人、經銷商流入市場。17世紀傳統行會產品很難滿足消費需求,在市場經濟中,藝術創作者與行會的聯系變得松弛,經紀人與經銷商在代理藝術家和作品買賣方面顯得日益重要。如17世紀荷蘭的著名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Rijn,1606-1669),其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進入市場,正是依賴于經紀人亨德里克·凡·烏倫(Hemdrik uylenbuegh,1587-1661)的極力推介,才迅速地占領了阿姆斯特丹的肖像畫市場。3而在17世紀70年代的德爾夫特4,許多創作者把自己的畫委托給阿姆斯特丹的經紀人,以此來拓展作品的銷路。雖然很多創作者也會直接出售作品,但是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適合各個階層的不同價位的畫作表明,在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發揮中介作用的群體在增加。此外,還有一些云游四方的畫家也充當著中介者的角色,這些畫家或經紀人往往與當時的大藏家有密切的往來,并從創作者手中購買大量的畫作,這些繪畫作品以商品的形式通過中介者在國內和國際流通。17世紀荷蘭繪畫市場經紀人、經銷商的出現填補了文藝復興以來中介角色的空白,也表明了17世紀荷蘭藝術市場已經具備了當代藝術市場的雛形。

荷蘭繪畫作品的生產和營銷過程與其他行業頗為相似,創作者以工作室為中心從事藝術活動的傳統由來已久,這種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手工作坊發展起來的空間兼具創作、教學和銷售的功能。在17世紀的荷蘭,工作室的后兩種功能逐漸被藝術學校和經銷商分化。當時,創作者會制作尺寸較小、方便運輸的作品供經銷商出口至國外,“這一時期的藝術品經銷商主要由散居地的猶太人擔當,他們與國外同行進行合作,大多是親屬或熟人。作為國外代理商,他們通過郵寄方式長期提供信息。這些藝術品經銷公司如威廉·福尚(Willem·Forchont)聘了約100個畫家,要求每個畫家進行規范化的藝術創作,批量出口,大約1500~1650幅書畫作品銷售給國外客戶”。由于經濟的增長和貿易體系的發達,繪畫作品的銷售渠道也更多,除了經銷商,創作者還可以通過書畫店、集市和畫展賣畫。當時,荷蘭多數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都設有專門的畫市。在海牙,一年交24盾的費用,一個畫家就能在當地的“白色宮廷美術館”租一塊空間。畫店的店主有些是畫家本人,有些是經銷商,還有一些是普通的平民。他們在沿街的畫店里掛滿了各種類型的畫作供消費者挑選,只要他們能賣掉這些畫,就可以得到可觀的收入。出現在畫市的作品層次普遍不高,主要是銷售給普通的市民階層,因此,這些作品受市場需求的影響非常大,價格也只能隨行就市。

獨特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使荷蘭藝術從整個17世紀歐洲的大環境中獨立出來,并創造了顯著的成就。從商品流通的角度來看,經紀人、經銷商、拍賣行的出現以及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繁榮使我們可以把當時的美術市場看作是現代藝術市場的原型。然而,相比起現代藝術市場,當時的經紀人對于如何發掘藝術家潛力和藝術品的運作沒有系統的認識,較多時候只是一個簡單的引薦者或者短期的投機客。當時的畫店充斥著大量批量生產的畫作,這種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藝術品經營方式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一旦需求達到飽和或者消費者審美發生變化,這些畫店將很難抵御市場的變動。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藝術市場的開放使得藝術品委托制度衰落,脫離了持續性的雇傭關系,藝術創作也逐漸從被動轉為主動,但是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依然由消費者的審美趣味引導,創作者的主觀意志只能向市場妥協,這必然導致對藝術的折損。然而,即便當時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市場所反映的意愿并非十分符合藝術鑒賞力的眼光,但是這種自由市場的建立,在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之間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為現代藝術市場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1 寫生與造型能力的提高

阿恩海姆曾說過藝術家的優越性在于:“他不僅能夠得到豐富的經驗, 而且有能力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體現這些經驗的本質和意義, 從而把它們變成一種可觸知的東西。”[1]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技巧”, 但是技巧的提高首先是建立在對對象的直觀感受的基礎上, 然后把這種活生生的感受加以深化、提煉, 最后內化為畫家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 由此可見, 寫生的訓練對于畫家造型能力的提高有著優先地位。

首先, 寫生培養了畫家獨特的感受力, 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前提, 也是創作的基本前提。這種感受力就是建立在觀察和感知的基礎上, 比如畫家的任務就是如何在客觀對象中感受到線條、色彩、明暗、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等等, 通過寫生, 可以鍛煉畫家在對象中感受到這些純粹形式組合, 從而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

其次, 寫生最為直接地鍛煉了畫家的技巧, 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關鍵。寫生不是主題創作, 它不需要考慮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諧調問題, 可以直接地、感性地捕捉對象, 在寫生中提煉自己的繪畫技巧, 從而提高造型能力。

最后, 寫生可以積累審美經驗、豐富藝術表現力, 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因素。造型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審美經驗的積累, 缺乏審美經驗就無法提升造型能力, 也無法豐富藝術表現力, 而寫生正是積累審美經驗的有效途徑。

2 寫生在創作中的作用

寫生的特點以及它對造型能力提高的幫助, 使它在繪畫創作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畫家張海東說:“寫生為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 而藝術創作又將客觀世界提煉升華, 通過對自然萬物深入體察, 帶有創作意識的寫生, 把握住客觀空間, 自然會使我們穿越畫面的空間, 進入夢寐以求的自我空間的創作。”[2]寫生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寫生為創作做好了技巧上的準備。沒有哪個畫家一開始就進行創作的, 都是經過了嚴格、系統的基礎訓練之后, 才有能力進行繪畫創作。寫生就是基礎訓練最為重要的部分, 通過寫生, 畫家不但習得了表現對象的繪畫語言系統, 而且也提高了他表現對象的能力, 這種造型能力的獲得為他解決創作中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持。

(2) 寫生為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美術創作的根本源泉是真實的生, 只有通過對真實生活的切實體驗和感知, 繪畫創作才能具有感染力。寫生活動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與生活、與對象之間的直接性, 使它能夠積累大量原始的、豐富的素材, 為創作提供了啟發和內容的源泉。

(3) 寫生為創作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啟發。創作的構思以及具體實踐中會遇到大量難以想象的難題, 比如構圖、形式與內容的協調、表現、造型等等, 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創作的成敗, 向優秀作品借鑒是一條重要途徑, 但通過寫生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更具針對性和直接性。

3 從寫生到創作的方法步驟

由上可見, 寫生對繪畫創作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從寫生轉換到創作則成了畫家的重要課題, 并對創作的成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具體探討這種轉換的方法步驟。

(1) 確定創作的主題。畫家要先明確創作的主題以及創作意圖, 只有確定了創作的主題, 才能形成畫家的“問題意識”, 并能夠帶著這個問題有目的地進行寫生, 使寫生成為有針對性的活動, 并在寫生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或者在寫生中尋找靈感, 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繪畫創作。創作指導寫生活動。創作會使寫生成為有目的性的鍛煉, 也就是說使寫生也具有一種“問題意識”, 從而深化對寫生的理解。

(2) 帶著問題進行寫生。不針對創作的寫生最后常常流于膚淺和漫無目的, 在寫生活動中應該以創作試圖表現的主題或創作中所遇到的難題為核心, 有目的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同時, 這種“問題意識”深化了對寫生的理解。比如不能確定創作主題時, 可以通過寫生深入入觀察生活, 畫家“總是能在常人所不在意的普通的事物中發現生活與自然的內涵, 尋找與生命的契合點, 做出對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獨特思考”[3]。比如在表現生活場景或人物神情遇到困難時, 可以通過寫生而得到解決, 使創作更具生動性。

(3) 將在寫生中的鮮活感受轉換到繪畫創作中來。雖然創作相比寫生更加成熟、深入, 但是創作的一個弊端就是缺乏寫生的那種鮮活感, 這種鮮活感能夠在繪畫創作中表現出來, 那么創作就更具生命感, 作品也就實現圓滿。在寫生中就應時刻注意哪些具有感染力的東西可以移植到創作中, 在創作時也應強調如何保留寫生中那些動人的因素。

摘要:寫生不但對于造型能力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為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 它與創作的關系是寫生為創作做好了技巧上的準備, 積累了大量素材以及審美經驗, 豐富藝術表現力;從寫生到創作的步驟就是:確定創作的主題, 帶著問題進行寫生, 將在寫生中的鮮活感受轉換到繪畫創作中來。

關鍵詞:寫生,創作

參考文獻

[1]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228.

[2] 張海東.創作與寫生之淺議[J].文藝評論, 2007 (1) :93.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一) 綜合材料具有質感美

天然材料與人工材料均具有一定的質感美, 在藝術創作中科學地運用綜合材料能夠提升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此外, 在現代繪畫中, 綜合材料已經不再是附屬品, 其為一種極具質感的語言, 能夠表述藝術家的情感, 展現作品的主題。對于材料而言, 質感美是其基本屬性之一, 具體指的是材料的輕重、軟硬等。不一樣的材料所展現的質感不同。比方說陶瓷與玻璃, 這兩種材料的質感截然不同。不一樣材料給人所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有些材料能夠令人身心愉悅, 有些材料則令人憂傷。比方說棉麻纖維往往令人感覺到自由、清新, 木纖維則帶給人厚重、樸素的感覺。所以, 不一樣質感的材料具有不一樣的審美屬性, 創作者在繪畫過程中應當從審美方面入手, 選擇適宜的材料, 更好地表達作品主題。

(二) 綜合材料具有肌理美

材料的形狀、紋理與結構等都能夠有效地展現材料的肌理美, 令人獲得美的享受。不同材料擁有的肌理不同, 審美結果也千差萬別。比方說, 麻布這一材料是網紋式的肌理, 樹皮材料則是樹皮紋式的肌理, 兩種材料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前者是樸素、自然之感, 后者則是粗獷、天然的感覺。此外, 不同的表現手法能夠令同一材料展現出多種肌理效果。藝術家弗雷澤在雕刻皮夾克的過程中選擇了木頭這一材料, 其一改木紋的質樸, 創作出的皮夾克極為逼真。綜合材料的肌理可劃分為人工肌理、自然肌理與復合肌理等, 其審美價值在于提升繪畫創作水平, 促進各種藝術創作的發展。

二、綜合材料的作用

(一) 綜合材料的表現作用

在繪畫創作中, 綜合材料具有突出的表現作用, 具體展現在其物理特點與蘊含的情感特點中。所以, 借助不一樣的表現形式, 綜合材料能夠產生不同的情感表現作用。在對該方面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應從所用材料的物理特點、情感特點等入手。詳細而言, 在選擇綜合材料時應充分考慮作品展現的美感與表達的思想, 從機理、色彩與物理形態等進行綜合考量。此外, 創作者還應該深入了解綜合材料的特殊意義與具體內容, 進而確定材料所能夠表達的情感。

(二) 綜合材料的美感作用

綜合材料所呈現的美感與觀賞者的審美水平、創作者的情感等直接相關。創作者所選擇的材料、材料的布局等都會影響材料的美感功能, 這是由于不一樣材料及布局會帶來不一樣的美感。所以, 創作者在選定材料時應當對綜合材料的美感進行全面考察, 將材料與創作目的結合起來, 科學地布置材料, 令材料能夠更好地承載創作者的情感, 突出作品的主題。

三、繪畫創作中綜合材料的形式

就色彩方面而言, 在繪畫創作中運用綜合材料時, 應高度重視材料具有的繪畫語言, 發揮綜合材料在色彩表現方面所具有的純粹性, 借助直接表現的方式來向觀者展現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這一過程并不受形式的局限, 通過色彩就能夠令觀者產生共鳴。就繪畫主體而言, 有的學者提出綜合材料的運用與傳統美學理念、繪畫方式等相沖突。在綜合材料的大量應用下, 繪畫創造的主體轉為綜合材料, 整個作品借助綜合材料的拼貼來完成。就繪畫風格而言, 在綜合材料的運用下, 繪畫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藝術風格, 創造者能夠運用多種視角展現手法而將綜合材料融合到創造中, 使得作品的藝術風格更加多變。

四、繪畫創作中綜合材料的運用

(一) 選擇適宜的綜合材料

在繪畫創造中, 要想更好的運用綜合材料, 創作者應不斷學習與持續創新。創作者應當從作品的主體與所承載的情感出發, 選擇適宜的綜合材料, 確定整個繪畫構圖?,F階段, 新媒介材料大量出現, 有效地豐富了綜合材料, 令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更為高漲。創作者在選擇綜合材料時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其能夠選擇出更具審美價值的材料, 從而有效改善繪畫效果。在這種局面下, 創作者應當對綜合材料有更深入的認識, 包括質感、色彩、肌理等方面, 從而令綜合材料能夠更好地融合到繪畫創作中。針對此, 創作者應隨身攜帶筆記與草稿紙, 養成自覺記錄繪畫主題、綜合材料屬性的習慣, 強化繪畫積累。另外, 創作者還應當善于思考, 對繪畫主題與繪畫構圖進行全面考量, 對綜合材料具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只有這樣, 繪畫語言才能夠與綜合材料充分綜合起來。創作者應當格外關注綜合材料的功能與特質, 持續創新, 借助綜合材料創造出更具審美價值的作品。

(二) 善于表達情感

對于創作者而言, 繪畫是其表達情感的重要路徑, 繪畫作品中承載著創作者的思想與情感。所以, 在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時, 創作者應關注情感的表達, 令情感與綜合材料融合起來, 進而更為充分地展現作品的主題, 突顯作品的情感價值。針對此, 創作者應深入研究綜合材料的心理美, 從作品的主題和綜合材料的心理沒入手, 將自身的情感傾注到作品中, 從而賦予作品更高的情感價值。

(三) 充分表達主題

事實上, 作品主題對綜合材料的選定有直接性的影響。所以創作者在運用綜合材料時應充分考慮繪畫主題, 自作品的主題出發而確定適宜的綜合材料。創作者在明確繪畫主題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自身的喜好與藝術追求, 確定與作品主題保持一致的材料, 并借助材料進一步突出主題。比方說, 在令作品具有更厚重的歲月感與陳舊感時, 創作者可借助棉麻與報紙等材料帶有的質樸感、懷舊感來實現。

五、結語

在繪畫創作領域中, 綜合材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元素, 對繪畫創作的創新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繪畫創作中, 綜合材料具有多重審美價值, 如心理美、肌理美與質感美等, 其能夠賦予作品更為強烈的美感, 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繪畫創作中, 創作者應對綜合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 科學地選擇綜合材料, 并從主題與情感等方面入手, 整體把握好綜合材料的應用。針對繪畫創作領域中綜合材料的運用展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助于繪畫創作的創新發展。

摘要:在本文中, 筆者自綜合材料具備的審美價值切入, 對綜合材料的功能進行了論述, 分析了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形式及作用, 并就其運用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繪畫創作,現代綜合材料,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妍.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美感與繪畫表現[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8 (03) :412.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蒙克繪畫作品的創作理念及特點

蒙克繪畫創作最堅實的理念就是對同一題材在不同時期定期重復性的創作, 并在重復創作的過程中賦予不同的內涵。蒙克的藝術總是圍繞著“疾病、死亡、憂郁和孤獨”的主題, 表現了極為痛苦的精神性, 他的作品將主觀化的表現方式推到極端, 變形強烈, 線條簡練, 色彩觸目驚心, 彌漫著死亡與病的氣息。他畫出的人物, 給人以心情沉郁、失魂落魄之感, 欲望與困頓、生命與死亡、狂歡與痛苦扭成一團;他使用的色彩, 注重和人的心理變化相聯系, 在強烈情緒化的筆觸下常常是跳躍的與非和諧的, 敏感戰栗、焦躁不安;使用的線條具有木刻的風味, 賦予了精神紊亂的特征及本能的表現。他認為:“一個人的藝術必須以他的生活為基礎, 講自己的生活, 說自己的感受, 去痛苦、去感受、去呼吸、去愛戀。反對那種只是披掛著自然界的外衣卻喪失了感悟人類自身靈魂的貌合神離的繪畫”。蒙克在這種堅實信念的驅使下, 潛心專研現代繪畫的表現方法, 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藝術的真諦, 蒙克曾跟隨較為保守的學院派畫家里恩.波奈特學習繪畫的表現技巧。蒙克不斷地強調要畫出自己的“真實生活”, “我不畫看到的, 只畫看到了的”, 因而為了表現這一種真實的發自內心的感受, 他不厭其煩地對同一題材進行“重復性”創作。比如其代表作《病孩》曾經多次重復地再創作, 每次都注入了自己不同的真實感受。一次次地表達著自己對青春與死亡, 這種人類普遍意義上生活悲劇的關注。另一幅作品《卡爾.約翰街的傍晚》正是對1891年蒙克創作作品《傍晚》這一主題的進一步反復的重復性表現, 畫面仍然保留著《傍晚》舊作簡潔的構圖、透視與平涂手法的局部特征, 但注入了新的內涵。其后期的代表性作品《生命的飾帶》又是對《卡爾.約翰街的傍晚》作品中人類心理恐懼這一主題的再一次重復性創作。除了油畫, 蒙克還用版畫的形式對相同主題的繪畫作品進行重復性的創造, 每一次重復性的創造都會流露出他對人類命運的人道主義深思。

二、蒙克創作理念的背景及原由

1) 悲病交加的人生閱歷:1863年, 蒙克出生在一個收入微博, 遵循傳統的清教徒式的家庭里, 父親是一名醫生, 家庭成員團結和睦、知書達理。但是可怕的病魔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肺結核這種可怕的疾病先后奪去了母親、姐姐以及哥哥的生命, 而小妹勞拉最終也精神錯亂。這種家庭式遺傳病的恐懼感一直伴隨著蒙克的一生。蒙克回憶說:“疾病、精神錯亂和死亡這個恐怖的黑三角, 從我搖籃時代便跟隨了整個一生”。另外, 1889年12月, 蒙克父親的意外去世, 對蒙克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加之后來他個人的感情經歷加深了他對“愛情與死亡”這一主題的獨特感受, 也是他不斷重復和延續同一主題進行創作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因。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 年輕富有的圖拉.拉森成了他的戀人, 然而婚姻對于一個立志獻身藝術的孤獨探索者來說, 僅僅是一種夢境。特別對于蒙克來說, 對家庭生活與婚姻一直懷有深深的畏懼, 只想過單身生活, 他需要愛, 需要的真愛是藝術, 是生命。面對圖拉拉森的糾纏, 為了擺脫可怕的激情和情欲的烈火, 回歸生活的平靜, 蒙克選擇了逃避, 然而逃避又成為另一種折磨人的災難, 蒙克在逃避中不由地陷入了酒精醞釀的苦海之中, 經常處于酩酊大醉之中。“醉”被尼采認為是酒神精神的所指, 他認為人在酣醉狂放狀態下會身不由己地進入一種自棄狀態, 在痛苦與狂喜的癲狂中, 個體生命和個體意識逐漸化入一種渾然忘我之境, 人由此解除了個體化的束縛, 獲得與世界本體相融合的愉悅。酒神精神會破除外觀的幻覺, 超脫個體生命與本體融合而直視人生的痛苦, 在悲劇性的陶醉中華生命的痛苦為審美的快樂, 進而使人的精神達到永恒。于是在酒精的依賴下, 蒙克的健康飽受摧殘, 他不得不被送進療養院。直到最后, 這場殘酷的充滿情欲的獵捕游戲才在圖拉.拉森親自導演的“自殺”事件中熄滅。面對這樣的情感災難, 面對這靈魂與肉體的雙重詛咒, 只有繪畫, 也只有藝術才能拯救他受傷的靈魂。才能使他穿越現實, 達到和生命本源的融合, 獲得一種對現實悲苦人生的形而上的慰藉, 從而感悟生存的永恒樂趣。

2) 激進思想觀念的影響:蒙克創作理念的形成除了痛苦悲憫的人生閱歷外, 也受到一些激進思想的影響。首先, 在1880年之后, 一些海外留學的藝術家陸續返回挪威并定居, 他們把巴黎那群放蕩不羈的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終日泡咖啡館的習慣帶回了國, 波希米亞米亞人熱衷于大膽的文學作品和放蕩越軌的生活方式, 并以此來反對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戒律, 他們提倡自由、博愛的男女關系上的解放。蒙克在與他們當中的藝術家接觸過程中, 特別是和其領導人漢斯.亞格的接觸中, 亞格提倡無神論, 宣揚無政府主義和兩性自由, 這些新觀念極大地刺激了青年蒙克的興趣, 他發現這樣的生活是與父親那種清教徒式的價值觀截然不同。亞格提倡藝術家要尊重自己的生活, 忠于自己。一個人的藝術必須以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為基礎, “講你自己的生活, 說你自己的感受”。漢斯.亞格的這一著名藝術宣言影響了蒙克的一生。另外, 受西方表現主義克羅齊美學思想以及以尼采、叔本華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表現主義克羅齊認為, 藝術即直覺, 直覺即表現, 而畫家之所以為畫家就在于它能夠見到旁人只能隱約感覺而不得見的東西, 能夠把心靈中的復雜狀態通過作品呈現出來, 并落實以作品;存在主義美學思想家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認為藝術的宗旨是“復制理念”, 認為表現了理念的藝術才是不朽的藝術。蒙克正是在叔本華復制理念的美學思想的影響下, 不斷地以藝術為載體, 采用不同的媒介, 不知疲倦地重復著“疾病、”“痛苦”、“死亡”的主題。對同一主題復制的沖動實際上體現了蒙克本人精神的沖動, 他重復創造的畫面形式既不是他對外部世界中所見事物的復制, 也不是對于畫家個人心靈中事物的復制, 而是蒙克傳統理念圖式與創造力在一定范圍內相互作用、不斷得到更新的一種“表現”。他創造了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內心世界同時又將這一內心世界融匯于外部世界, 使其有了更加普遍的意義。理念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是因為人的基本情感也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 人的社會中存在著一種穩定的愿望這是人類所普遍共有的。我們知道, 一個人僅僅依靠理念是不夠的, 而是要借助理念去征服幻覺, 以理念的形式使得自己的幻覺得以產生、確立。因為理念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相互對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內容并且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在復制理念思想的指引下, “理念化”的圖式必然是最理想的圖像化體現, 物理世界當然需要一種具有人的意味的、恰如其分、切實可信的圖像去解釋和揭露社會現實。因此, 只有理念與體驗等“過去的因素”的介入, 人的知覺才能直視事物的核心所指。理念在創作過程的開展中具有極大的推動性, 理念以潛在的意識形成某中觀念并動用觀念與人的思維活動一體化, 最終成為人的內在現實的組成部分。蒙克在創作中不自覺的在理念的驅使下結合自己人生經歷的這種“過去的因素”, 以極大的熱情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以那種神靈附體般的迷狂、勇氣和毅力, 開辟了西方表現主義的道路, 在極端痛苦的堅忍中散發著嶄新耀眼的光輝。

三、結語

蒙克作為德國表現主義的偉大先驅, 他懷著對生命的熱愛, 用他的畫筆在戰勝人間一切真假苦難的同時, 在痛苦和難忘經歷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所謂私有的象征主義。蒙克藝術的出現有如清脆響亮的晨鐘, 喚醒了人們的自我神魂, 蒙克將自我的“神”用人們能夠理解、能夠接受的語言形式解釋給人們, 他的“神”就是他對人類的憐憫、同情和愛。

綜上所述, 他重復創作的特點也給我們的繪畫創作帶來了重要的啟示:重復并不是不創新, 而是構建和再構建的過程, 重復并不是簡單形象的復制, 而是對理念的復制, 只有表現了理念的藝術才是不朽的藝術。

摘要:蒙克繪畫創作最堅實的理念就是對同一題材在不同時期定期重復性的創作, 并在重復創作的過程中賦予不同的內涵。他認為:“一個人的藝術必須以他的生活為基礎, 講自己的生活, 說自己的感受, 去痛苦、去感受、去呼吸、去愛戀。反對那種只是披掛著自然界的外衣卻喪失了感悟人類自身靈魂的貌合神離的繪畫”。

關鍵詞:表現主義,理念,重復,死亡,青春,病

參考文獻

[1] 孟慶樞.楊守森著.西方文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繪畫創作構思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塔希提時期,高更題材關注的重點是當地的原始藝術美的表現,繪畫中有很多是對當地婦女純樸生活的描繪,運用純色來提升神秘感。高更創作是有別于其他人的,很多人將宗教題材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宗教在他們的畫筆下更多的是一種指引的角色,而高更則是對創作進行畫面上的破壞,將一種扭曲美感發揮到極致,以此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激情。這一段經歷與他童年時期有些相似,這個特殊時期或許是在找尋慰藉,除了對于塔希提島原始生活的描繪,也特別注重神像的描繪。在西方傳統的情色藝術表現中,女人的乳房或者身體的描繪一般是有情色暗示的,因為創作者和消費者都是男性。塔希提女性美的作品中,唱歌和享樂的場景也有很多,這種悠閑的生活態度、強壯的身體回歸到一種原始的美。高更的作品中也有對動物的描繪,《白馬》這幅作品中,一匹白馬飲山泉的景象,這幅畫是創作在高更打算自殺之前的,所以畫中充滿了絕望與不安,而且其中白馬確實具有死亡的象征意義。高更創作與題目的結合仿佛是自己作為“當事人”在為觀者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帶有對于歐洲傳統繪畫的挑釁。高更在塔希提島的創作取材廣泛,有時直接取材周圍的人或者事物,有時將神話傳說賦予當地的情境之中,畫面依托粗放的線條和大的色塊表現,裝飾性很強。在高更看來,最美的還是塔希提的女人,這種健碩、自由、慷慨的形象顛覆了他對傳統女性的看法,也與他自己的經歷相契合。這種對于原始狀態的不斷探索和挖掘,使高更的作品升華到一種淳樸、自由的原始美。

高更的繪畫會給觀者深陷其中的感覺,仿佛畫中的東西我們曾經在夢中見過,是一種對于記憶的再創造,完全不同于印象主義的創作方式。沒有過于細致的描繪,甚至是忽略傳統繪畫中投影與透視的運用,畫面仿佛能夠無限延伸,有著永恒的生命。他的這種構圖方式的形成,是對生活的自然環境等進行深思熟慮之后才有的結果。高更不同于塞尚和梵高,在色彩上追求明艷,構圖上帶有哲學意味的自由,從遠離歐洲文明的原始文明中取材,畫面中包含有大面積的平涂,不做過多人工的修飾,物象本身的肌理感也模糊掉。從高更的構圖上可以看出他對于自然的崇敬?!段覀儚哪睦飦?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是高更繪畫生涯的巔峰之作。喪子之痛讓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這幅作品的名稱很俗氣,但卻是蘊含了人生哲理。畫面以長卷的形式從右到左依次講述了人的新生、成長、死亡等階段。畫中處處顯露出生命的痕跡,同時體現了高更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一種夢幻與對塔希提體驗的完美結合。從畫面的構圖來看,運用單純的色彩表現神秘的氣息,長卷的形式本身就有東方的意境美,畫面中色彩的平涂增強了裝飾性。高更把自己的知覺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未加過多的修飾,為觀者展開了一個純凈的世界,畫面中自然與人物的結合,有限的空間內創作出令人無限深思的作品?!段覀儭愤@幅畫滿足了高更想在臨死之前有幅巔峰作品的愿望。高更對這幅畫的創作打破了傳統的繪畫規則。最妙的是他的長卷式構圖,將種種體驗以一種連續的方式展現出來,讓觀者體驗生命的快樂與悲傷,這種感情是真切的,沒有輕率與倉促,觀者眼前的畫面就是生活本身。

作品中,有些物象更像是隨便的信手拈來,謎一樣的神秘感充斥畫面,主觀表現強烈。高更選用濃烈的色彩,追求異于歐洲的東方美,也追求一種原始美感,利用土著的思想觀察世界。土著人更多地追求一種簡化和感情表現強烈的繪畫風格,這樣的繪畫往往是平面裝飾性非常強的,高更反而認為是接近了土著人的純真與質樸。繪畫中沒有刻意的運用立體表現與空間透視,層次感也是用色彩表現出來的。平涂、空間模糊感的處理方式,使得畫面中神秘感油然而生,色調令人興奮,引人深思。復雜的人生經歷使得高更對世界的理解更深一層,這也是他癡迷色彩的原因之一。高更在創作中盡量減少陰影對于色彩運用的干擾,色彩在高更的繪畫中不只是一種技法運用,已經升華為形而上的表現。高更認為簡單的色彩運用才能表現出畫家的個性與藝術特質,繁復只會帶來破壞與千篇一律,這在塔希提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總結

塔希提島的氣候一如高更對繪畫的情感,鮮麗、強烈的色彩鋪就了他濃郁、

對比強烈而有序的畫面,原始宗教對神靈本能的敬畏更契合了高更內心追尋神秘、表達象征意趣的情結。高更敏感又理性的對現代繪畫語言的獨到感悟,對形式法則的創新運用而得以完美表現。高更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是在塔希提島完成的。在塔希提島高更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繼承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因此,他對有著原始美感的、未被人類開墾的熱帶自然景色產生濃厚的興趣。繪畫創作還結合了古埃及繪畫中具有裝飾風格圖案表現,整體格調莊嚴而又安寧,追求簡單、稚拙、粗放的線條美。色彩方面高更一般選擇較為純的顏色,按照形式美的要求,將色塊之間的布局有機的融入整體畫面,畫面產生對比和諧的美感,在創作中更多地運用主觀創造,色彩與色彩的關系變得更為簡化,具有裝飾美感。高更的繪畫中不僅色彩純度高,而且明度也高,畫面絢爛,光彩奪目。高更是西方現代藝術重要的奠基人,他生活的年代是一個相對動蕩的年代。這樣的時代背景使得他對社會現實變化有一定的認識,這些認識同時對他的創作也會產生反作用。高更對于藝術創作可以說是投入了全部的熱情,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行為恰恰是對藝術真理追求的結果,同時也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的無奈。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生命的詩意美感,表現的都是對生命、愛與自由的贊美,他的這種對于藝術的真摯追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為后現代藝術創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摘要:高更是一個“半路出家”的畫家,他也曾經像許多畫家一樣泯然于眾,并不被人關注,然而兩次塔希提島之旅,讓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驚天的轉變,我們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塔希提島之旅為什么能成就高更,高更在這里又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他的繪畫創作帶來哪些影響,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內容。本文試圖在19世紀法國大的社會背景環境下,還原高更早期繪畫風格具體含義的同時,分析塔希提時期高更繪畫風格轉變的幾個方向,重點講述各部分的改變以及如何促成高更達到藝術生涯的巔峰時期。

上一篇:棉種市場棉花發展論文范文下一篇:桂林抗戰文化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