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污染排放量;工業增長;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逐漸步入中后期階段,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尤其是以持續霧霾天為代表的環境污染事件不斷地刺痛人們的神經。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鑒于工業污染是中國環境污染的主體,因此,深入研究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的關系,有望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1991)通過深入研究多個國家與地區經濟增長與水污染排放量、空氣污染排放量的關系后,首次提出人均GDP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的觀點,這條倒“U”型曲線也被稱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Bruyn和Opschoor(1998)分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新西蘭1960年~1993年期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與人均GDP的關系,得出這三者與人均GDP均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不過,Shafik(1994)選取了10種衡量污染排放量的指標,構建了一個包括149個國家1960年~1990年的面板數據,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結論表明,人均GDP與城市煙霧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其他污染排放量與人均GDP間則并未呈倒“U”型曲線關系。

國內同樣有許多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包群和彭水軍(2006)運用中國1996年~2002 年30個省級地區的面板數據,在加入環保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貿易開放等變量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的方式考察了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研究結果表明,除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常寧和李娜(2010)運用線性模型、二次模型、對數線性模型、對數二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1981年~2007 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COD 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在這一時期內,上海工業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唯一。高宏霞等(2012)以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與二氧化硫作為衡量環境污染的指標,以人均GDP作為度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利用中國2000年~2009年31個省級地區的數據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在中國成立進行驗證,他們的研究結論顯示,樣本期內,二氧化硫、工業廢氣與人均GDP呈倒“U”型曲線關系,工業粉塵與人均GDP呈線性關系。

通過文獻梳理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有關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偏少,尤其是對近年來中國各省份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章較少。鑒于此,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將各省級地區工業發展水平與實證得出的污染拐點值進行比較,以反映各地工業污染與工業發展的差異。

二、 實證分析

1. 實證模型設計。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濟學含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更加重視經濟增長而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因此,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量會不斷增加進而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不過,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人們開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在這一階段,污染排放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步減少,使得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鑒于此,本文采用如下簡約形式的面板回歸模型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式(1)其中,Y表示工業污染排放量,X表示人均GDP,u代表隨機擾動項。

由方程(1)的形式可知,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會因解釋變量系數值的不同而不同。具體來說: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及其平方項的系數都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的關系表現為一條水平線;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增;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減;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大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U”型曲線關系;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小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

2. 數據的選取與說明。綜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一致性與可更新性,本文構造了一個包含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本文采用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Soild)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單位為萬噸;參照經典的工業化理論,選取中國各個省級地區歷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根據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計算,單位為萬元/人。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利用GDP平減指數將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調整為2004年不變價。文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數據均來自為歷年《中國統計年鑒》,GDP平減指數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

3. 實證結果分析。本文選取的是中國各個省級地區的數據,考慮到各個省級地區工業增長與工業污染水平存在異質性,本文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下:

式(2)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利用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出倒“U”型曲線的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一數值的經濟學含義是: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即工業增長會引起工業污染的增加,進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即工業污染隨著工業增長而降低,環境質量隨工業增長而得到改善。

將上述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4. 模型的穩健性檢驗。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的穩健性和合理性,本文運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上述模型進行重新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式(3)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3)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同樣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這說明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看,設定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為二次函數關系是合理的。但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否是穩健和合理的,我們需進一步借助Hausman檢驗對上述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優劣進行評判。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是隨機效應模型是正確模型,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接受原假設,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比固定效應估計量更有效,應采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拒絕原假設,則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是不一致的,但固定效應估計量仍是一致的,應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本文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1,表1顯示三種Hausman檢驗形式的統計量分別為41.45、15.36和15.94,對應的p值均小于1%,表明三種Hausman檢驗結果均強烈拒絕原假設,這意味著運用隨機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是不一致的,而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仍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取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穩健與合理的。

三、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證結果表明,中國各個省級地區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表明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工業增長會導致工業污染的增加;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工業增長會使得工業污染水平下降。將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拐點值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2. 相關建議。中國正處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但是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工業污染排放水平,以盡快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

(1)因城施策,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存在較大區域差距的大國,中國必須因城施策,在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間找到平衡點。具體來說,對于浙江、廣東、福建等東部發達地區,既要嚴格執行節能減排政策,又要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產業,以最小的代價和成本盡快邁過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環保目標可以設定的比東部地區低一些,以在適當提高污染容忍度的情況下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另外,對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具有良好生態稟賦的地區,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方式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

(2)綠色發展,促進工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與清潔生產是中國應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惡化的根本舉措。因此,中國應以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試點為抓手,積極引導工業企業走上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之路,并通過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體系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協調工業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

(3)減少排污,彌補環境保護短板。目前,中國工業領域存在較大的節能減排空間,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可以綜合運用財政資金支持及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改善管理、綜合利用、采用先進生產技術與設備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加快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步伐,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觀念,用消費模式升級倒逼生產方式轉型,進而加快補齊環境保護短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完善治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快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步伐,盡快建立企業排污許可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企業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加強環保部門對工業污染的監督、建立違法排污企業黑名單、對未達標企業嚴格實施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快完善污染治理體系,以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增進民生福祉。

參考文獻:

[1] 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06,(11):48-58.

[2] 高宏霞,楊林,付海東.中國各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與預測——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1):52-57.

[3] 常寧,李娜.上海市經濟增長與工業污染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4):84-91.

[4] 張陳俊,章恒全.新環境庫茲涅次曲線:工業用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 24(5):116-123.

[5]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 2010,(5):37-47.

[6] 趙細康,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在中國的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5,3(3):48-54.

[7] 鐘茂初,張學剛.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及研究的批評綜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62-67.

[8] Bruyn, S., Opschoor,J.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61-175.

作者簡介:楊丹輝(1969-),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工業資源與環境;金殿臣(1989-),男,漢族,浙江省溫州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李媛(1989-),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

收稿日期:2017-04-16。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物流被稱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在全球工業化的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很多行業通過改善物流條件來降低運營成本,進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煙草行業也不例外。在分析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現狀和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對發展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發展的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現狀及對策

Key words: Guangxi; cigarette industry; enterprise log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物流是供應鏈管理的組成部分,物流的功能性活動包括需求預測、訂單處理、顧客服務、分銷配送、物料采購、存貨控制、交通運輸、倉庫管理、工業包裝、物資搬運、工廠和倉庫或配送中心的選址、零配件和技術服務、退貨處理、廢棄物和報廢產品的回收處理等。這些功能的每一環節的完善和調整都會為企業不同程度地降低成本,從而在其運營中創造價值。廣西卷煙工業在“十五”期間開展了二次創業,經過幾年的發展,為中國煙草和地方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目前廣西卷煙工業企業面臨國際煙草巨頭的挑戰及國內煙草行業“大品牌”、“大市場”、“大戰略”的激烈競爭中,還是顯得相對弱小的。如何通過物流這個“利潤金礦”來降低成本,增加運營價值,進而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了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當前追求的目標。

1廣西卷煙工業發展概述

為了加快廣西煙草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廣西卷煙工業對原有的甲天下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南寧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鐘山卷煙廠、富川卷煙廠、平南卷煙廠、浦北卷煙廠、博白卷煙廠、桂林卷煙廠和桂林卷煙分廠共9家卷煙工業企業進行了集團化、公司化改造。2001年,甲天下煙草集團公司和南寧煙草集團公司實施工商分設,柳州卷煙廠、南寧卷煙廠恢復獨立法人資格;2002年關停并轉年產量10萬箱以下另外7家小煙廠;2003年廣西中煙工業公司成立,下轄南寧、柳州兩家卷煙廠和甲天下煙用輔料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廣西中煙工業公司對下屬的南寧、柳州兩家卷煙廠實施聯合重組,成立廣西卷煙總廠,與工業公司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按照扁平化管理原則,形成總廠對柳州、南寧兩分廠集中統一管理;2005年撤銷廣西卷煙總廠,統一組建為廣西中煙工業公司,成為全國首家實現卷煙工業統一法人的企業。重組后的廣西中煙工業公司,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了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有效地整合了資源,發揮了規模效益。從2000年至2005年,全區卷煙產量從72.33萬箱擴大到106.9萬箱,銷售收入從19.34億元增加到53.3億元,稅利總額從10.3億元上升到31億元,利潤從3 148萬元上升到5億元,分別增長47.8%、175.6%、200.9%、1 488.3%。根據廣西中煙工業公司數據統計,2006年實現了年產卷煙110萬箱,實現銷售收入62.14億元,工業稅利35.58億元,利潤5.65億元。廣西中煙工業公司“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年產卷煙150萬箱,實現工業稅利75億元,利潤15億元。

2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物流理念落后

目前國內有部分卷煙工業企業已經開始把現代物流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同時部分工業企業也開始積極地運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通過為商業企業創造附加值來創造和擴大商業企業對他們的需求。但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意識淡薄,對物流管理的理解還停留在原先的一種傳統的運輸倉儲管理上,對成本控制也只看到某一環節,沒有系統成本最優及物流成本“均衡”的思想;各級政府及領導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企業片面追求局部效應和短期經濟效益,忽視物流活動在企業活動中的“金礦”作用。

2.2廣西卷煙工業企業供應鏈各環節物流功能普遍存在問題

由于煙草行業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卷煙工業企業的管理體制與動作模式存在著明顯的裂痕現象。本該形成一條“價值鏈”的供、產、銷三大系統各自為政,相互脫節,使得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服務水平不高,其表現為:

2.2.1供應物流環節。廣西卷煙工業企業沒有真實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信息,原材料等有效貨源仍然分散、沉淀在各個分公司,使企業無法主動、高效地調動這些有限的計劃資源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不能均衡企業的生產,提高生產的計劃性,從而最終產生了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增加企業資金占用,資金周轉速度放慢。

2.2.2生產物流環節。廣西卷煙工業企業內部一體化物流建設落后,原料物流、輔料物流和卷煙物流分屬不同部門,缺乏橫向協同,資源利用率差。在縱向上,生產計劃并不是按照訂單生產,根據生產決定采購,通過采購保證生產,通過生產保證銷售,生產計劃多是人為憑經驗決定,使得生產物流成本及庫存量增加;在橫向上,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各自為政,職能不明確,使得各個部門之間管理混亂,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不能實現“門到門”服務,工業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建設進度較慢,無法保障生產需要。

2.2.3銷售物流環節。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體現,供應鏈的整合情況及反應速度,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水平。目前雖然工商雙方在物流方面的協作有了一些變化,初步形成了兩個“門對門”,即工業企業的卷煙物流通到商業企業的“門口”,商業企業的卷煙物流送到客戶的“門口”。但工商雙方在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物流資源及共用同城倉庫資源等方面還未形成資源共享,使得銷售成本增加的同時,卻無法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個性化、增值化的物流服務,整個廣西卷煙工業企業供應鏈的整體框架尚未構成。

2.3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綠色物流落后

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的運輸、儲存、包裝、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它強調全局和長遠利益,強調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體現了企業的綠色形象,是一種全新的物流形態。

綠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經營成本的必由之路。專家分析認為,產品從投產到銷售,制造加工時間僅占10%,其余90%為儲運、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物流過程。因此,物流專業化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廣西卷煙工業企業在綠色物流理念、政策及技術手段等方面與國內外同類企業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約了卷煙工業綠色物流的發展,使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4卷煙工業企業物流專業人才短缺

當前卷煙工業企業用人更多地傾向于工科類的技術性較強的人才,即使選擇了專業的物流人才,由于目前我國的物流教育起步較晚,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法及實踐實訓條件和內容設計上與企業要求脫節,使得培養的學生畢業后由于缺少經驗而不能在企業擔當重任。這些嚴重制約了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的快速發展。

3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發展與區內外同行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廣西卷煙工業企業要改變現狀,必須從觀念上、物流運作方式上等進行突破,以增強企業的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3.1樹立科學的現代物流理念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實現經濟高效運行,融合高技術為一體的先進管理技術與組織方式,通過計劃、實施、控制與協調等手段,對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環節的整合,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少的資金占用,安全、準時、高質量地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并且發展十分迅速。我國各級政府已經把現代物流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并強化管理,降低流通費用已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對于廣西煙草工業企業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集團化運行質量與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為此,要追蹤世界物流的最新理論成果,引進國外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經驗,從中汲取有用的東西;充分發揮中國煙草學會在煙草物流研究中的排頭兵作用,定期組織理論研討,交流經驗,提高理論水平,找出與我國煙草生產、流通相適應的物流模式。

3.2加強卷煙工業企業供應鏈各物流環節的科學有效管理

3.2.1建立穩定的煙葉供應渠道,減少供應物流成本。積極開展供應商管理庫存,最大限度地降低原輔材料的庫存,減少資金占用,加速資金周轉;建立科學的物流管理模式,卷煙生產計劃與原輔料的庫存采購業務之間實現系統集成,通過資源整合,統籌計劃,集中采購、按照“一庫制”的理念對各生產點原輔材料的倉儲進行統一管理,既能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優質、穩定、不斷滿足卷煙配方需求的煙葉持續供應,也減少了供應物流成本;同時采購部門在制訂采購計劃、資金計劃時全面考慮生產資金情況,采用科學手段加強對卷煙銷售市場的預測,避免造成原輔料庫存的積壓或短缺,導致庫存成本加大,進而影響正常生產。

3.2.2推動工業企業內部一體化,加快生產物流發展。卷煙工業企業推動工業企業內部一體化物流建設,建成一體化物流運作組織,流程上對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進行界定的同時,加強三者的協同運作,即對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三個方面進行規范,將工廠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加工單位,只負責生產物流,原輔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分屬于不同供應物流和銷售物流部門,從而建立起本企業的快速反應機制滿足靈活多樣的生產需求;樹立“精細管理”和“精細服務”意識,逐步引入精益生產的模式,推行看板管理,努力實踐“零庫存”的倉儲理念。

3.2.3工商企業協同,共建銷售物流。幾年來,煙草行業卷煙銷量大幅增長,一方面與貨源供應較好有關,另一方面與行業內部卷煙營銷方式變革有很大關系,特別是卷煙物流體系建設起到了主要保障作用。廣西卷煙工業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工商企業合作,進行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物流資源等方面有效共享,制定實施卷煙營銷物流資源整合方案,營銷平臺解決方案,對物流資源和物流平臺進行全滿整合;實現企業卷煙物流模式標準的統一,成品作業中采用以托盤為單位節能型運輸,使用托盤成垛流轉,結合先進的RFID技術進行托盤出入庫掃碼,提高工商企業出入庫環節物流作業效率與準確率,減少在途時間,提高卷煙周轉速度,既提高物流服務水平,也有利于節約物流成本。

3.3重視物流人力資源管理

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物流發展滯后,企業物流管理水平要得到提高就離不開物流人才的培養。卷煙工業的發展關鍵是建立一只能力強、結構合理的優秀物流管理隊伍,精通供應鏈管理理論和卷煙工業行業物流系統整體規劃和設計的高效管理人員,以及一批熟練掌握生產一線物流技能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3.4卷煙工業企業運營的綠色化

卷煙工業企業應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經營管理戰略。選擇綠色運輸,通過交通工具的搭配有效利用車輛,提高配送效率,在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的基礎上,努力優化配送路線,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等;減少公路運輸,盡量采用鐵路運輸或海運,使用綠色交通工具;采用小型貨車等低排放運輸工具,保證運輸車輛尾氣排放達到標準;采用綠色包裝,使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轉向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集中處理流通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余料,減少廢棄物污染。

4結束語

卷煙工業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價值鏈,研發、采購、生產、庫存、運輸、營銷、服務各個環節缺一不可。廣西卷煙工業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為中國煙草和地方經濟雖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相對于國內外其他煙草企業來說還相對弱小。廣西卷煙工業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必須樹立科學的現代物流理念,加強對卷煙工業企業供應鏈各環節的物流管理來培養和增強自己的核心能力,優化核心業務,增強系統動作能力,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史亞召. 2007年煙草行業物流發展綜述與2008年展望[C] // 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7-2008).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2] 蔣新梅. 綠色物流發展措施探析[J]. 商場現代化,2007(8):153-154.

[3] 黃天輝,周俊,沈艷艷. 整合與創新鑄就輝煌——廣西中煙工業公司發展紀實[J]. 職業圈,2007(16):18-19.

[4] 蔣舟. 卷煙工業企業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J]. 企業家天地,2006(3):53-54.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3篇

該冶煉造紙節能減排循環項目應用的專利技術為:

能量梯級利用:冶煉排出余熱溫度1200度—排出1000度高溫空氣,用于制漿;排出余熱溫度100度高溫水蒸氣用于造紙;置換出的熱空氣,可蒸發廢液。

廢物循環利用:冶煉產生的廢氣SO2,可以用制漿廢堿水NaOH中和,實現治污的目的。治污廢水中含有機物(C+H)化合物,蒸發濃縮后可用作冶煉的還原劑,可節約冶煉過程添加的還原煤,實現生產工藝技術節能。

本項目與傳統工藝技術比較,有以下優點:節能,使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幅度降低重污染工業的治污成本,實現清潔生產;能吸引投資,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4篇

現代設計的類型和部門雖多,但如從生產和審美的結構關系劃分,不外是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兩大類型??梢赃@樣說,從事于工業產品的設計,就是工業(產品)設計;狹義的工業設計,一般不包括工程技術設計或施工設計。從事藝術產品的設計,就是藝術設計,廣義上,它仍從屬于工業設計;傳統的手工藝設計(工藝美術)介乎于前二者之間,若從手工加工和單件生產為主的意義上說,它又是工業設計的對稱。依據一九八○年國際工業設計學會聯合會的修正定義,幾乎一切機械批量生產的產品以及為推廣產品而進行的一切宣傳、傳播活動,都被劃入工業設計范疇。

不論從技術還是從藝術角度出發,任何產品(廣義)的設計都不能脫離生產和使用、勞動和消費這一供求關系的矛盾規律。產品設計作為科學研究即技術美學的研究對象,則不僅以適用功能為其出發點,而且還要考慮到它的審美功能,即如何自覺地去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審美功能在功利基礎上產生,而又成為它的辯證的對立面,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通過設計活動,賦予產品以美的形象特征。

毋庸諱言,設計活動賦予產品以美的特征,使之達到應有的美學高度,并不是設計創造的唯一目標;在美之外,還有其它許多東西。嚴格地說,服務于外在目的的技術,不同于離開使用目的而自由活動的藝術。設計的首要職能,不在于美的創造,而在于適用;或者可以說,美的職能本身在這里也是功能性的和有用的。從審美功能意義上說,審美因素的選擇,也完全是出于對產品功能、用戶和產品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特殊關系的統一考慮。

設計進程最終形成的特征性形態表現,就是風格和樣式。樣式是機械的批量生產復制而出的產品形態和規格依據,屬于生產范疇。而風格則偏重于精神內容或心理經驗的反應,屬于美學范疇。不過,二者都是人們智力活動的發現,都是思索的對象。

風格設計,貴在創新。與眾不同,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模仿他人或因襲傳統模式,是沒有出路的,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但風格的獨特性,不是單純的標新立異,故弄玄虛,而是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生產條件里,對于現有的物質因素和美學因素作出審慎選擇的結果,因而具體的特征性風格,不是簡單的組合或分離的加減關系。從設計方法上說,一般機制品不容許有作者的個人偏愛或個性表現,明晰的設計風格,往往是智力經驗的判斷,而不是作者內心激情沖動或主觀想象的情緒再現。然而,既然肯定了設計對象具有精神功能,也就等于是承認產品依然存在著風格特征,包括時代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況且,同一個技術方案,不同的設計者所遵循的途徑,也因人而異,往往會呈現出個人的風格意向,在不同程度上會留下各自的世界觀、美學觀的烙印。

不能回避創新要求和保守心理之間的沖突。流行的時尚和審美愛好,無時無刻不制約著工業設計的風格塑造,在信息化、商品化的年代里,人們的文化生活意識,可能不再停留于穩定求同崇實或反奢的觀念上,而更多地是趨向于求新求異和變化豐富的生活情趣上,那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生活之間的矛盾沖突??傊?,周期性的“時髦”問題不可忽視。產品的群眾性、流行性及其對社會趣味的微妙變化及調節已成為審美環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梢哉f,任何風格和趣味都是依當代人的判斷為轉移的,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風格,而風格的不同創造,與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觀念是分不開的。

歷史上,流行的風格、時尚和樣式體裁,有當時時興的,也有衰落后又復蘇的。如依生產和消費,即從生產過程和使用過程分類,至少有:本世紀之初開始的“自由風格”、“裝飾風格”(1925),二十年代的“國際風格”,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新巴洛克風格”,五十年代的“當代風格”,六十年代的“新現代派”、“波普風格”以及“宇宙時代”風格,七十至八十年代的主流是“工業化的高技術風格”等。如就技術意義上說,歸根結蒂,風格的根本變革或“換代”最終取決于科學成就和材料工藝的徹底變革。

現代設計的美學思想、風格及方法的系統化發展,則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濟技術迅速推進局面下的產物,它與同時期的工業生產和科學成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十九世紀末起,幾乎一切科學技術、藝術文化都在探索如何解決新的建設要求和運用舊的形式方法之間的層層矛盾,不是復舊,利用過去的傳統樣式,就是傾向未來,探求新的技術形式和表現,但最終仍未能解決新舊交替階段存在的根本問題??梢哉f,現代設計的爭論,就是為了確定在工業化進程中必要的美學問題,也是為了創造“更好”或最優化的條件而作的種種努力,至少在美學意義上說是這樣。

下面,就讓我們從一般藝術運動和設計科學變革的角度來考察一下,在近現代工業美術發展史上有較大影響的幾個流派或階段。

樣式主義的尾聲和現代設計的過渡

設計及其理論形成的年代,即是手工業生產方式解體和工業化生產方式形成的年代,也是技術美學從經濟技術中分化出來而獨立發展的年代。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1861—1915),比利時、法國、美國的新藝術運動(1906—1925)以及德、奧的青年風格和分離派等在不同地區出現的現代藝術和設計改革運動,是傳統手工藝設計(工藝美術)和機械的批量生產的現代設計分離發展的開端。

其中,以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先鋒,威廉·莫里斯(1834—1896)和約翰·羅斯金(1819—1900)的思想理論最有影響,并為歐洲大陸的新藝術運動所接受。他們都反對把主要藝術與次要藝術(設計藝術)作嚴格的劃分,而把設計藝術擺在了造型藝術的中心位置上。為了美化生活,他們呼吁藝術與產品設計相結合,促使“藝術家向工藝家轉化,工藝家向藝術家轉化”(瓦爾特·克蘭)。這也是同時代進步傾向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們的共同意愿。

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影響下,以亨利·凡·特·維爾德(1836—1896)為首的比利時“二十人畫派”(1888),一八九○年命名為“自由美學社”,轉向工業設計變革的軌道。不象莫里斯那樣偏愛手工藝而不要機械的幫助,他們認為只有根據理性構成法則所造成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能實現設計中美的重要因素的作用。同一時期,在法國,設計藝術和傳統藝術以及西漸的東方藝術之間存在著盤根錯節的復雜關系,所謂“優雅”、“華麗”的藝術仍占優勢,盡管工業經濟擴增,材料工藝劇變,在功能第一、技術至上的生產局面前,不少創作還是偏重裝飾性的單件制作,而不利于機械大批量生產的開發。象“南斯工場”的埃米爾·蓋勒(1846—1904),在他《依據自然裝飾當代家具》(1900)的論著中,強調自然的真實是設計靈感的來源。其它象“新藝術館”(新藝術運動名稱即源于此)的設計家莎莫爾·賓(1838—1905)等,接過浪漫主義者“回歸自然”的口號,也主張采用仿植物或動物的紋飾,期望室內設計有使人回到自然中去的感覺。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法國和其他國家的新藝術運動的共同特征。一九二五年,由巴黎“國際裝飾和現代工業大展”引發的“裝飾風格”,就是這一運動成果的集大成。他們普遍偏愛自然,企求以有力度感的曲線和卷曲的百合花之類取代古典派的直線,他們抨擊機制品的規范化和呆板形態,推崇自然主義的生長概念和自然形態的直接描述。以維也納為中心的德、奧“分離派”也是以擺脫過去的歷史形式為目標的設計運動。但與新藝術派相反,他們著重于直線為主的簡潔,簡化表現。

從維爾德回到莫里斯,他們雖都提倡藝術家與工藝生產相結合,譴責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危及藝術的自由創造,但是他們都看不到機械批量生產一旦停止了對手工藝勞動的模仿,就會闖出一條美與技術完善結合的康莊大道,并將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產生出一種新的技術美學來。

機械論技術美學和功能主義的興起

“機器和機械設備本身是美”的概念產生于本世紀之初。對于這一問題,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和見解:

一種是承認符合于功能而合理的形式表現,即所謂“美同有用之間不會有沖突,正是完全有用的東西才存在真的美”,主張“把有用和美或者工業的(即技術的)美和價值融合起來(保羅·蘇里奧:《合理美》,1904)”。(注1)這是技術本身正常的自律活動的結果,而不是技術家特意想方設法創造出來的美,是符合于功能的;這種內蘊的、伴隨功能而來的美,是產品中美的性質的重要因素。這種情況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另一種是認為人手所制作的使用對象,很自然地貫穿著人的精神,常??梢约{入造型藝術范圍;而作為人手的延長以代替人工作的機器的產品,則難免是精神性薄弱的東西,“即使在某種條件下可能成為‘機械藝術’,但總的說來,以功能為本位而制作的大量機械產品很難成為有意義的藝術品”。(注2)機制品不能同“外飾性”的手工藝品相比。

二者的分歧是明顯的,前者突出功能或技術之美,后者強調純粹美或外飾之美。

如何擺脫樣式論的守舊傾向,肯定機械化生產和功能因素的重要性,充分考慮科學設計的經濟意義和作用,可以視為機械論美學思想的普遍特點。在工業崛起的年代,機械論者是“機械法則”決定一切論者。他們不問社會環境條件如何,凡是能夠有效地滿足生產需求的科學或技術,都是適合于具體社會環境的手段,他們“以設計上的真誠和理性思考替代新藝術運動派的狂熱和幻想,那就是要以科學性替代藝術性。”(注3)如果問機械美學從哪里來,用勒·科布西埃的話回答,就是在經濟法則前提下,“數學的精確性與大膽的幻想的完善結合”(注4)的結果。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分為二的??茖W與技術的相互滲透,在不同類型的不同環節中帶來新的變化。正如有機論者所稱贊的,“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在同時性概念上的貢獻”,“如果沒有立體派的第四度空間的概念,那末就不會出現勒·科布西埃將薩伏伊別墅支在柱子上的作法,他也不會把該建筑物所有四個立面作得一樣,而消除了正、側和背立面的區別……。”(注5)顯而易見,新的設計不能不反映當時的科學、經濟、技術及美學傾向。

在科學技術的探索上,德國不單想在經濟技術上起飛,而且還考慮到它的美學意義。德國機制聯盟(1907—1932)和包豪斯學院(1919—1933)較早注意到工業與藝術問題,它們把機械模式作為二十世紀設計運動的目標,要求所有的設計務必符合使用功能。聯盟的創始者莫迪修斯早在《對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調查》(1896)中便已認識到,工藝美術運動強調傳統價值的復興,是與機械美學方向背道而馳的。事實上,機械生產與手工藝操作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粗劣的產品并非機械所造成,原因是機械使用者的不當和無能。莫迪修斯重視產品質量,把產品質量和標準化以及簡潔、抽象的外觀同時并舉。所謂標準化,簡單地說就是形式問題。他把形式結構納入規范化生產的軌道,視作解決藝術家個人風格趣味矛盾的前提。關注形式,可能是德國人特有的敏感,似乎只憑標準化,就能保證機械原則和目標,就能把機械定型和拘泥于原型的自然定型二者區別開來,使現代工業設計擺脫前期手工業方式的局限。但他把工業產品的美的要求歸結為合目的性和有用,把純內在價值的美與作為外在目的的手段的價值等同看待,卻是錯誤的。

接受機器在所有生產領域中的挑戰,充分利用機械來為自己的生理需要服務,這種講求經濟合理和技術構成法則的革新精神,是當時德國包豪斯學派的思想基礎。包豪斯學派的瓦爾特·格羅比斯(1883—1969)等人提出的綜合教學、綜合設計原理,針對機器和手工藝生產、藝術和技術關系中的許多矛盾層次,首次把功能擺在產品結構的主導地位上,明確了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關系。這種把功能因素置于首位,既不表現概念也不表現客觀形象,使之獨立于一般表象藝術之外的藝術,是抽象的、不具人格或個性的合用形式。一切都以實用為前提,包括使用的形式要求、材料的機械特性、節能省材及功能等;本質上是側重于理性的目的構成,不同于空想或憑靈感的想象的構成,或裝飾設計。這就是格羅比斯的設計美學,“符合目的就等于美”,一切都以合用以為美的構成主義法則。如借用喬治·桑塔耶納(1863—1952)的話說,一種“合用的形式”之美,就是“美和恰到好處”(注6)。

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常被概括成兩句話:合理的功能結構為目標,高尚簡潔的造型為結果。事實上,功能與結構形式之間的對立統一應是辯證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相對性,而不存在單一的對應關系。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結構形式體現;同樣,同一結構又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外觀形態或樣式。

對設計科學中適用和美觀這一根本性問題,許多著名的建筑師、設計師還發表有種種不同見解,先后豐富了這一理論的內涵。

格羅比斯說:“一件東西必須在各個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說,在實際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注7)。這樣,總的目的性就是設計中的功能內容及依據。在此之前,沙利文就已提出過后來被稱為“功能主義”的思想:“形式永遠跟從于功能”,“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自然界中一切東西都具有一種形狀,也就是說有一種形式,一種外部造型,讓人識別它”(注8),認為外觀、形狀、形式及造型都取決于事物的本質。

勒·科布西埃強調設計即“馴服于功能的需要以使之適應于它所追求的造型目的”。但他認為設計的要素,不止是功能、形式結構,還有統一于目的性的“純精神”創造,也就是要按照實際需要,自覺地“創造清楚的簡潔的造型,給我們以幾何形象的安適感”(注9),把功能需要與造型目的統一于主觀創造的目標上??梢?,他追求的理想仍然是回到“數學的精確性和大膽的幻想的完善結合”上。

密斯·凡·德·羅(1886—1969)則主張以少勝多的“少就是多”的哲學。與“形式服從于功能”相反,他強調功能服從于空間,結構就是一切,“建造一個實用和經濟的空間,在里面我們配置功能”(注10),這就是先結構,后形式,先空間,后功能和講究條理性的密斯風格和方法。

設計匠師們對功能主義有種種不同理解,但共同點還是主要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功能主義者是功能決定論者,以合目的性的功能要求統帥一切,強調在符合功能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式,有推陳出新的一面。其次,擯棄傳統的形式和外加的裝飾以及手工藝性的表現,但作為目的設計,它們并不完全排斥視覺形象的美化表現。其三,重視外觀、形式結構和造型要求。只是,這些形式概念,同功能概念一樣,至今猶是模糊而多義的、多層次的,沒有嚴格的科學界定。就形式和功能主次之間的關系而言,二者既確定又不確定,如果對照他們的創作實踐加以檢驗,可以看出既有形式服從功能的積極趨向,又有功能服從形式的消極趨向,理論和實踐未必一致,說明功能主義者大多不是完全的或辯證的唯物論者。但在歷史上,激進的功能主義思想是在經濟建設急速推進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的,在當時確有突破舊框框和反對學院派保守傾向的進步作用。

簡而言之,功能主義者重視對“和諧”規律和“簡化”、“單純化”等審美素質和范疇的開發和思索,與之緊密相聯的則是設計的非裝飾傾向,反對外加的多余裝飾。然而,僅依靠客體結構和外形的和諧表現,未必都能自發地獲得美和裝飾的價值。在大工業機械化加工過程中出現的那種過分的整齊劃一、表面光滑,經常缺乏應有的藝術感染力,顯得冷酷無情,那一成不變的準確性,又往往引人反感,“所有這些建立于‘完美無缺’的邏輯思維基礎上的現代科技文明,卻因此而遭到珍惜生活感情和審美價值的人們的反對”(注11)。功能主義產品中特有的“完美性”和非人性、無感情諸弱點,正是有機論者們所珍惜的品質,因而扭轉功能主義的唯物質論、唯理論、機械決定論的偏向,也就成為了有機論者、有機現代主義者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

有機論和折衷主義的回流

二十、三十年代直至五十年代,有機論、有機現代主義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技術美學潮流。意大利和北歐諸國原有的優良的手工藝傳統,四十年代前后產生了廣泛的國際性影響。它們從大眾的經濟水平出發,因地因材制宜,普遍重視適用性、功能性和形態美之間的平衡關系,因而沒有阻撓工業設計的發展,相對地卻能從正面作出一些非機械論的調整和改變,使手工藝與機械工業走向有機結合,逐漸形成一種具有自己傳統特征的設計觀和方法論。產品好,功能好,美而饒有人情味,在家具設計領域里它幾乎成為優化居住設計的同義語。這種重視用材,重視生態學特征和考慮人和物之間的有機聯系,不追求表面的夸飾,又沒有過分的機械化處理,另有一種與標準化設計截然不同的自然有機性和內涵之美,確有符合經濟法則,促進產品設計,適宜于批量生產并因之價廉,同時兼顧及產品審美素質的提高等優點。在這個意義上說,有機論以及后期被稱為人情化或個性化或地方化的風格,是功能主義辯證發展的對立物;它們不是機械論、“無機”論的功能主義者,而是有機論的功能論者,可通稱為“有機現代主義”。

有機論和功能主義都是高度重視功能性的。是有機地,還是機械地對待功能和形式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則是它們兩家的分界線。如沙利文的后繼者弗蘭克·勞埃德·萊特就反對科布西埃的“居住的機器”模式和密斯的“少就是多”哲學,他認為建筑是從屬于自然環境的,因而他追求“有機的簡潔”(注12),自然和諧的規律性表現,向往于一種植物生長之美。試看有機論者布魯諾·賽維的評述,他認為應滿足更為復雜的需求和功能,不但在技術上和實用上是功能主義的,而且對人類心理方面的要求,也應予以考慮。有機論繼功能主義之后,提出了(建筑)設計的人性化的任務。關鍵在于在物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親切感,一種互換的感覺,一種有人性的關系”。實質上那是一種隱含著功利的感情。但在他的移情說解釋下,建筑物“不過是制造某種預定的人類反應的一個機器而已”(注13)。

裝飾和非裝飾,或有機裝飾與非裝飾的對立,是有機論和機械論功能主義之間的重要思想分歧。歷史上功能論者排斥外加裝飾,提倡塑造一種合用的形式,所謂理性的完善。有機論者恢復裝飾,強調人工形式就象自然而然產生的有機形態,在合用的統一構成之外,還有訴諸感官或想象的更為內在的聯系;象生物的生長和進化一樣,各種形式是隨著有機的必然性而發生發展的,因而又稱:“有機裝飾”。不論是顯露結構或是掩飾結構,都是為了改變自然,使其功能更符合人們的感知能力和環境,多種多樣的配合和協調是大有活動余地的。這些設計之美是發掘潛在的機械形式因素以適應審美需要而產生的。自然(物質)是基礎,目的卻在人。在理論上很少有人把產品設計之美,看作是可以與適用價值分離的因素來要求的,但在實踐中,不少設計作者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或者市場競爭的需要,把裝飾看成可有可無的或者任意堆砌拼湊的東西。如一九一七年齊柏林飛艇發明投入商用之后,流線型樣式一度到處蔓延。在公眾心目中,流線型可能是把現代的新穎設計和征服高速度的要求相聯系的,并被看成是當世科技發展的象征。事實上,有限的有機性裝飾,多少能彌補幾何型實體外觀過分光禿簡單的缺陷,這也是促成流線型這一含有幻想的樣式廣為流傳的原因。不可否認,把流線型引入技術領域,就流體力學上說尚有一定的科學性,某些工業設計也表現出應有的輕質、堅實而又明潔的視覺形象特征,但是,不問消費者是否喜歡,無視功能特點,為更新產品,改變外觀而推出一種造型,只能淪為商品競爭的工具,這樣做意味著是搞靜態產品樣式設計的失敗或無能,只能導致折衷主義的回潮或樣式論的再現。

不過,現代設計的理想和它的社會現實有著分不開的關系,豐富的物質生活和深層的內心活動即人們的感情世界,都左右著設計藝術實踐的發展趨向。任何風格流派體系都是一定歷史文化的產物,技術美學和設計藝術的轉變,也不是孤立的個別現象。如前所述,伴隨機器生產而來的規格化給制品帶來一種單調或生硬的形象意趣,面對這種為使用目的而制作的絕對化傾向,人們要求人情味的某種表現,甚至要求裝飾的美,并由追求形式美進而要求“無謂的”裝飾,那也是高技術與深感情時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方法學上說,產生于機器、汲靈于機器的幾何抽象風格和定型化標準設計,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社會功能的象征符號;所謂象征符號的物態構成,符號構成,就是指能把存在著的東西,還原為無機的要素或構件,可以隨機組合。那也是現代技術發展的一大成就和特征??墒俏飿O必反,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社會問題的激化,不是先進的技術所能解決的,它導致人與自然的不協調,也導致技術成為藝術的對立面。有史以來,藝術與技術間的平衡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情況。工業化社會成批生產的“符號構成”,帶來了非個性化非人性化的嚴重后果,人與物之間的異化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威脅著整整一代設計家們的社會倫理和美學方面的價值觀。如何擺脫機械決定論可能帶來的苦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大問題。

耐人尋味的是,同時期里,東方藝術熱潮和不斷變異的巴洛克舞臺風采,廣泛影響到敏感的上層階級,成為新巴洛克“回流”涌現的先導。以法國為代表的流行全歐的折衷主義,和維多利亞女皇支持下的由這一折衷主義思想轉化而成的賦有復雜外觀的維多利亞風格不謀而合。在法國,許多古代的事物和遺跡,經常成為新的巴洛克藝術家創作的起點。那些充斥于巴黎舊貨攤和倫敦加里東市場的廉價品,雖說是三十年代經濟衰退時期不合時宜的產品,但它們對于受過訓練的室內設計家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們大膽吸收,兼容并包,廣泛采納汲取古代的有用因素,一改現代風格的幾何模式;另一方面,比超前期流行的世界性文化,即唯理論的功能主義來,這些世代相傳的、閉關自守狀態之下的舊文化,相對地卻更富有各自的地區性或民族特色。諸多情況湊合在一起,可以看到新巴洛克藝術短暫流傳而又重復出現的特殊背景。當然,那時設計藝術探索中存在著的新要求和舊形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新巴洛克作品中確也暴露無遺。如同有機論沒有完全“有機”地結合現代生產和社會特點一樣,同時期里,法國的新巴洛克藝術偏愛小生產方式條件下的舊形式,往往帶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們為了擺脫正統的理性束縛,追求自由自在的自我表現,常把個人的氣質、愛好超越于常規(藝術)語言法則之上,陶醉于某種詩化、裝飾化了的語言境界;也許這種無限止的形象呈現可能收到功能主義者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吧。

新巴洛克的回流還與超現實主義思潮有關。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超現實主義思潮持續不斷,一九三八年,它們的作品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當時的巴黎是國際藝術的中心,又是探索流行風尚的中心地,那里集中著最強的攝影家、藝術家和設計家群體,他們的實踐和創造,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他們之間的競爭和分歧表現在設計思想上,簡單地說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重原型,尚實;另一種是重想象,尚虛。(注14)假如把虛幻和真實或真與假,看成是一對相反相成的審美范疇或規范,而又可以辯證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的話,它與安德烈·布勒東所闡述的超現實主義理論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內在聯系,即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古有今,能采納多種因素構成重迭的、多層次的形象結構和特點。而這也就是新巴洛克同舊巴洛克之間的共同點。當然,在根本意義上,新巴洛克風格和十七世紀的“畸形珍珠”,非古典的巴洛克風格是不同性質的,它僅是設計藝術領域里帶有超現實主義血統的一種“折衷”的風格呈現。那也是東方藝術西傳,同西方超現實主義潮流交匯過程中出現的、逆現代浪潮而來的回流。

多元化的發展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設計運動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是新的科學成就和新的材料工藝的涌現,經濟效益增長,五十年代起,工業產品交通工具廣泛進入家居生活范圍;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信息密集度增高,生活和工作頻率加快,消費水準也與日俱增,產品的類型風格層出不窮,設計的變革,正形成一種世界范圍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趨勢。

設計是在自由與限制之中進行的,它必須面對現實,在這個技術飛快發展的時代,無視社會的頻繁變化或否認自身存在的相對短暫性,將是對當代生活的無知。適用的現代技術就是適合于具體社會環境,能夠最有效地滿足需求的現實條件。因而,企圖定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統一的審美準則是不切實際的。十九世紀開始的單向度的審美思考和機械決定論的技術美學面臨著考驗或分化的局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有關選擇美觀或者選擇形式的任何一種觀點,那是設計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也是任何設計家和美學家都回避不了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十年代興起的功能主義,要求形式服從于功能。進入四十年代,依然講求用料合理,工藝合理,并且具備有美的價值。“合用以為美”在許多國家里,仍然是評選優秀設計準則的同義詞;首先是“適用”,其次才是“好看”。問題的焦點是,商品經濟受到服務對象即消費者“口味”的制約;定貨最多的產品,有時可能是最費工費料的設計。這樣,在五十年代西方經濟恢復期的美國,在“外觀、功能、結構和價格”諸因素關系中,外觀首次被放到了首位。強調外觀美的重要性,反映出五十年代的新要求、新特點。不過,持有相反觀點的人認為,銷售只是中間環節,歸根結蒂,適用對銷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象紐約現代藝術館的埃德加·考夫曼所指出的那樣:“產品應該表里一致,優秀的設計無時無地不表現出設計者的審美才能及良好的理性,這里沒有任何添枝加葉的裝飾余地”(注15)。他把商業性的成功意義,置于較為次要的位置上,而且認為銷售量的多寡不能作為美學評價的標準??傊?,這時期美國的藝術家和理論家維護的還是功能主義的“正統”美學。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交,是現代設計和技術美學論爭激烈的年代,那時對功能主義的議論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所謂適時的“新現代派”和大眾化的“波普風格”,都是十分典型的變化樣式。六十年代的年輕人嫌三十、四十年代的產品太嚴整、太呆板,而五十年代的“當代風格”設計又太輕靈,過于功能化,連有機現代主義的優秀作品也已太古老了,他們要求與一般藝術即現代派有同樣能量和表現的設計,藉以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意愿特點。處于這樣一個設計換代,藝術轉折發展的漩渦中,要求設計家能不拘一格采用各種材料,設計出富有新奇刺激的生活空間環境來,這是影響當代工業設計的一個重要的人文因素。有人認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并不反映出設計者的最大才能,而只能反映出我們這個存在著商品生產限制,還有市場競爭的利害關系的社會中所能允許的最佳方式。有的人干脆拒絕承認設計領域中有什么理想境界,沒有任何理由要求任何一件有用的東西都是美的;現實比任何想象中的設計標準更為復雜得多,現實包含著各式各樣對什么是美的解釋。面對流行藝術“波普”傾向的挑戰,一九六七年,英國工業設計委員會的保羅·雷萊重申了有機論的一種見解,那就是承認一個設計只能與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用途相適應;表明產品設計優秀與否,只對特定環境條件而言,離開了規定范圍便無價值可言。過去年代的形式必須跟從功能是正確的;而在這個年代,“形式與功能應該并駕齊驅”。(注16)看來,雷萊等人傾向于采納一種相對性的或彈性的美學價值觀,借以替代過去功能主義的那種永久不變的絕對性的美學價值觀。

在德國包豪斯的后繼者烏爾姆設計學院(1950—1968)內外,圍繞功能主義展開的討論中,人們對原來設計學中的美學準則的權威性也提出了異議:“美學因素只是設計者可能控制的一個因素,它既不是主要因素,也不是支配因素”,產品設計還存在工藝結構、經濟因素,也許還有象征性因素。由于強調現代設計教育的科學性和技術性基礎的重要性,有人提出以科學技術代替藝術課程,他們再度闡明設計與藝術分家的論點,即工業設計不是藝術,工業設計家也不一定是藝術家,他們甚至提出要批判功能主義,認為功能主義設計滿足于苦行主義的功能性,是與今天富裕的物質供應和多樣的審美口味背道而馳的。

新的設計有賴于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現。一方面,美學風格的探索,總要受到經濟法則和企業之間競爭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現代技術性形象信息的密集度不斷加大所引起的轉變。七十、八十年代的“高技術風格”固然各自不同,但它們已從過去以材料結構表達限度考慮設計造型,而轉向從功能角度考慮設計造型的軌道。這里所謂技術性風格傾向是指風格的物態構成,主要是廣泛工業化和高度技術化引起的結果,一般而論,具有采用高強度材料,體量輕,用料省,又能迅速靈活裝配或拆卸等特點。象流線型汽車的樣式,原來是借空氣動力學原理,以降低阻力系數來節省汽油的消耗率;如今車身、輪罩以及車燈和擋風玻璃都被納入密閉的、偏低的整體之中。新的科技的開發,必然促使產品設計更加生動美觀、精確、輕巧或具有透明感,而且更合乎使用者的意愿。新的技術美學的開拓幾乎完全改變了標準化定型生產和過去單一化的金屬加工造型的舊局面?,F代技術革新的成就對技術美學科學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同時也為技術美學的開發指明了方向。就以靜態的家具和空間環境的有機組成來說,原先家具的具體形態已被壓縮到最低限度,替代它的是一種自由裝折和可變的單元組合系統,此外,六十年代后產生的多彩變形和高度合理性的多功能家具,強調挺拔有力的形式和不同材料色澤的接合構成,它在迎合大眾口味的非正統化時尚的同時又賦以立體派固有的明晰外觀和功能意蘊,給人以變化不盡,而又表情豐富的美觀感覺。但它并非僅從材料考慮造型外形的新奇,這一藝術創造的真正補償,還在于它的功能內涵的完善性,在于設計者能把自己的主觀概念貫徹到設計對象之中,并使之實現。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些奇形怪狀、爭奇斗艷的不同呈現,又賦有難以捉摸的戲劇性或象征性面貌,甚至帶有唯美論樣式論傾向,象是返回到三十、四十年代的新巴洛克風格風尚上,很象是逆現代浪潮而來的一種報復性的回歸,可以說是對注重高技術的工業化風尚和它的反形式傾向的又一回答。誠然,它不是古典派,也不是功能主義,后者對于這個不安的電子社會的潛在能量和希望的反映,確是缺乏表現力的。

科學技術在前進,技術美學也在同步前進,事實證明,七十年代以來,設計的美學功能不是下降而是相應地提高了。盡管在設計世界里存在的兩極分化趨向,有增無已,而且各執一端,但是它們二者之間也不是完全對立的,不過各有所側重和探求罷了。一種是“主理”的功能主義,即優先從技術上考慮生產的經濟性,另一種是“主情”的有機論或人情化的傾向,即從經濟技術入手,再求滿足較為復雜的“人文”和感情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它們幾乎都是從廣義的角度看待功能性或有機性的。從普遍意義上說,現代設計不單注意人因工效學和經濟產銷規律,而且還從歷史文化特點和公眾需要考慮,在不阻攔功能發揮的前提下進行不懈的追求。因而在設計世界中出現種種所謂人情味的、有機性的或象征性的設計觀和風格是不足為奇的。設計的對象已不再是一定尺度比例和合理外觀的直覺的感染力,而是兼有理智和感情相一致,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復合的功能實體,可以誘發人們的反響。毋寧說這是一種多元論性質的美學觀所決定的,而有機論、多元論思潮的延續和發展,無疑又是對高技術年代的工業藝術或技術藝術帶來的一系列非藝術、非個性、反傳統和反形式的設計傾向的抗議和否定。因而,在設計和技術美學研究中,究竟是堅持美而有用,“適用而美”(接近于有機說),還是推崇“合用以為美”(接近于功能說),依然是理論家和實踐家們繼續探求的課題。

(注1)佐佐木勇《工業藝術》,載“美學新思潮講座”第四卷,1976。

(注2)竹內敏雄《美學總論》第五章,1979。

(注3)彼得·F·史密斯《建筑和人的尺度》,1979。

(注4)(注9)勒·科布西?!蹲呦蛐陆ㄖ?,1952。

(注5)(注13)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1974。

(注6)喬治·桑塔耶納《美感》,1955。

(注7)格羅比斯《建筑與設計,1890—1939》。

(注8)賈根·喬迪克《現代建筑史》。

(注10)C.諾爾伯格·希爾茨《西方建筑的涵義》,1974。

(注11)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方法的美學》,1956。

(注12)唐納德等《二十世紀的建筑》,同濟大學譯本。

(注14)菲利普·加納《費頓裝飾百科全書,1890—1940》。

(注15)(注16)凱思琳·海辛格《一九四五年以來的設計》。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精餾-結晶;分離提純;熔融結晶

近年來,隨著化工產品的品種增加,提純要求的提高及對環境的影響因素等方面,不斷的要求這工業方法的改進,這也促使耦合技術的發展[1]。使用精餾-結晶聯合工藝,能簡化或縮短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收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因而是分離有機產品的有發展前途的工藝。國內外不少研究者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部分已應用于工業生產。瑞士蘇爾壽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也有類似的流程用于生產硝基氯苯[2]。他們的工藝中充分發揮其所擁有的先進結晶技術,精餾只是作為輔助手段,來提高母液的利用。

1 精萘等易結晶物質的分離提純

眾所周知,工業萘中還有許多雜質,將工業萘進一步分離精致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工藝路線。比較古老落后的方法有酸堿洗滌法和結晶--壓榨法,比較先進的方法有分布結晶法和催化加氫法等。這些可行的工藝都有各自的有缺點。許多學者都在積極的研究能夠保證提取率、低能耗、無三廢的合理工藝。

采用熔融結晶技術與其它分離技術耦合在國外已有研究的報導[3]。Berry等進行了熔融結晶和萃取技術的耦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Miloud等讓靜態熔融結晶技術與精餾技術相耦合,從煤焦油中提取精萘。其流程為原料先經過一系列靜態結晶器,得到結晶產品為精萘,結晶母液進入精餾塔,塔頂組分返回結晶器,塔釜為殘液,這樣使產率和純度都達到了最優化。該裝置還可提純甲苯衍生物和硝基苯等國內也有研究者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戎大明[4]提出用蒸餾-結晶法生產工業萘并與結晶法進行了對比,得到較好效果。談業貴運用此法對萘的精制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該裝置即能得到高純度的產品,又起到了強化蒸餾過程的作用。葉煌討論了工業生產精蒽的兩種方法,結晶-蒸餾法與溶劑法相比較,產品純度和回收率高,操作溫度低,自動化程度高。阮湘泉對精餾法和萃取精餾法進行萘的分離進行了對比。探討了用萃取精餾法從結晶萘殘油中回收萘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分步結晶-萃取精餾法聯合工藝的應用前景??梢允馆恋目偺崛÷视?8-94%提高到97-98%,有較大的經濟效益。

葉青等[5]利用減壓精餾-熔融結晶耦合技術分離提純人造麝香(DDHI)

含量的原理和工藝流程。實驗結果表明,該技術可使人造麝香DDHI的純度達到98%,總收率達到54%,比原工藝提高13%。對于形成共沸物或固體溶液有機物系的分離,精餾-熔融結晶的耦合是今后值得研究并大力推廣應用的技術。

2 同分異構體分離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硝基氯苯異構體的分離提純采用間歇結晶法,該法設備龐大,環境污染嚴重,且效率低。至20世紀80年代初連續精餾工藝逐步取代了間歇結晶工藝,90年代初實現了單塔精餾替代多塔精餾,并開發出了單塔精餾-結晶提純新工藝,技術上的進展導致經濟效益和環保質量的雙豐收[6]。

葉永恒將蒸餾-結晶這種分離方法應用到硝基氯苯的分離提純工藝中,采用單塔精餾-結晶工藝分離硝基氯苯。由于硝基氯苯有對位,鄰位及間位存在。其中對位、鄰位熔點差為五十多度,相對揮發度為1.24。而間、對位的相對揮發度約為1.08。故單純用精餾分離,需三塔聯合操作,能耗大、成本高,而單純用結晶分離時,所占場地大,勞動強度高,泄漏嚴重。故采用精餾- 結晶聯合操作。精餾過程主要完成對、鄰位硝基氯苯分離,塔釜可得鄰位產品,塔頂采富對位,富對位提純利用熔融結晶。結晶后獲得對位成品,該工藝以單塔加結晶器代替現在普通使用的多塔流程,實現大幅度節能,并且工藝流程簡捷,可用于同類熱敏性物系和同分異構物系的分離,該裝置已用于工業生產。

3 恒沸或低共熔物系分離

對于具有共沸點的二元體系蒸餾過程會因共沸物的存在而形成阻礙,這種熱力學方面的困難雖然可以引用第3種溶劑到體系中而達到消除目標共沸物的目的,實現分離要求,但卻會增加分離體系的復雜性,同時能耗成本也會成倍增加[7]。

Myasnikovd等針對多種分離提純的單元操作的特點,把熔融結晶及發汗操作與精餾耦合,開發出一種新型的涉及氣-液-固三相平衡的分離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固-液分離問題,并且將其應用于多種恒沸或低共熔物系如萘-雙酚A混合物系,尤其是在低共熔點時,也可以取得了比較好的收率與純度,同時還對動力學進行了研究。將熔融結晶技術與全蒸發技術耦合開發出一種新型分離技術,該技術在實驗室基礎上采用親水膜對含水的有機物系如水-乙醇、水-丁醇物系提純分離,相對于單一熔融結晶技術和全蒸發技術具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對于從叔丁醇(tert-TBT)中除水,試驗結果表明可以得到純水(叔丁醇質量百分數<0.1%)和叔丁醇(tert-TBT)(叔丁醇質量百分數>99.7%),且整個過程總收率可以達到75%。

國內許多學者對此過程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于三三等[8]也將此法應用于同系物體系乙酸-丙酸的分離提純過程中,通過對比實驗,證明蒸餾-結晶過程可在一個裝置中完成,在相同填料、相同塔高的情況下,提高產品的純度。其主要原因是在某些物系中可發揮固液平衡的分離作用,從而強化蒸餾分離效果。蒸餾-結晶耦合法為一種新的分離方式,許多具體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如操作條件的優化,包括溶劑比、結晶終止溫度、降溫速率等的影響;冷凝器、冷卻結晶器的配置及內部結構的改進;固液平衡數據的完善等.通過乙酸-鄰二甲苯體系研究蒸餾-結晶耦合技術分離具有共沸物的二元體系的可行性,闡述該技術的原理和工藝流程。實驗結果表明:該技術分離出的產品中乙酸的質量分數超過85%,能夠突破共沸物組成的限制,實現單純蒸餾分離過程無法完成的分離要求。

與蒸餾分離過程相比,蒸餾-結晶耦合分離過程是在蒸餾塔頂部增加一級固液平衡,從實驗結果看,由于固液平衡的分離因子較高,且不受體系中汽液相的熱力學障礙共沸點的影響。因此,蒸餾-結晶耦合過程分離具有共沸點的二元體系實際是利用固液平衡突破蒸餾過程汽液相的熱力學障礙,達到進一步提純的目的。同時母液的回流使得蒸餾塔頂部的汽液傳質推動力加大,起到強化蒸餾過程的作用。

4 模型模擬

王麗軍等研究了PX氧化反應-結晶-精餾耦合過程模型。PX氧化是一個氣液固三相復雜反應過程,反應同時伴隨著吸收、蒸發、放熱、結晶等多種耦合的物理化學效應,反應器采用反應段(下部)與精餾段(上部)一體化結構。在其課題組已有工作基礎上,全面考慮了反應、傳遞、結晶、精餾多種過程之間的耦合作用,建立了氧化反應器的綜合數學模型。模型給出了反應動力學、相平衡、流動與傳遞、結晶動力學等各類模型與參數的計算方法,計算結果與工業現場數據吻合。通過模型模擬考察了各工藝條件對反應器操作性能的影響,提出了工業裝置改造和優化的方向與措施。

Lie-Ding Shiau等將結晶與典型的分離方式蒸餾在同一設備中完美的結合起來,適用于固-液-氣三相平衡體系。用蒸餾-冷凍結晶方法分離二甲苯的同分異構體,在這樣的系統中,液體中含有雜質不能形成晶體,在減壓下蒸發,接近主要組分的三相點壓力。通過控制溫度來達到結晶分離的目的。最終的結果設備中存在氣相和固相。并成功的描繪出不同壓力的氣液固三相相圖,聯合van't Hoff、Clausius-Clapeyron等數學模型,驗證該過程的可行性,模擬數據與實驗數據接近。

5 總結與展望

熔融結晶技術由于其效率高、能耗低,在化工醫藥的分離純化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新型熔融結晶技術以及耦合熔融結晶技術的不斷開發,必將引起工業分離技術的全面升級。這些新技術在常規結晶設備基礎上做出較大完善,使分離物系進一步拓寬,分離效果大大增加,從而更好的體現了熔融結晶同其他分離操作相比所具有的獨特分離優勢。但應該看到的是,目前對于熔融結晶技術及其耦合技術的研究主要還注重與具體物系的應用研究,對于熔融結晶過程的傳質機理研究、固-液相平衡熱力學研究、工業熔融結晶裝置的開發以及耦合分離過程合成研究等都比較薄弱。為適應大工業化生產的需要,還應加強這些新技術的基礎研究,以便加速這些新技術的工業推廣。最后,尤其應注重熔融結晶過程及其耦合分離的連續化以及過程的網絡優化,這樣可以更好地節能,彌補單一操作過程的不足,提高分離效率,這也將是以后分離提純技術的一個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Myasnikov,S.K.,Uteshinsky,A.D.,and Kulov,N.N.,Removing Volatile Impurities from Granules by Distillation Sweating[J].Teor. Osn. Khim. Tekhnol.,2001,35(5):457-463.

[2]邢曉杰,硝基氯苯生產技術的進展[J].吉化科技,1994(2):37-40.

[3]UTESHINSKY A D,MYASNIKOV S K,KULOV N N. Kinetics of the washing of granules in the melt[J].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1,35(2):107-118.

[4]戎大明,結晶法生產精萘[J].上?;?,1993,18:33-35.46.

[5]葉青、王車禮、裘兆蓉,減壓精餾-熔融結晶耦合裝置提純人造麝香的研究[J].現代化工,2001,21(1):32-35.

[6]劉斌、武衛東、董玉良,硝基氯苯生產技術[J].氯堿工業,2002(5):

31-32.

[7]趙承樸,萃取精餾及恒沸精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8]于三三、李文秀,蒸餾-結晶耦合分離具有共沸物二元體系的研究[J].沈陽化工學院學報,2003,17(4):255-258.

作者簡介:

陳月(1976-),女,遼寧盤錦人,工程碩士,講師,化學工程與工藝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航天工業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化學計量學 食品工業 食品分析

在20世紀70年代便已經有了化學計量,其最先被S.Wold(瑞典化學家)來提出,我國化學計量起步較晚,直到80年代初期才開始起步,現階段其已經成為獨立的化學分科,在國際上已經頗具影響力。到目前為止,其已經發展成為分析信息與分析采樣、化學實驗設計與優化以及信號處理、數據庫檢索、計算機數字模擬法以及人工智能等比較熱點的研究?,F階段計算機科學、統計方法以及應用數學更加深入的應用在化學應用中,在化學的各個領域中,化學計量方法以及理論有著廣泛的應用。

1食品分析中常用的化學計量方法

現階段化學計量學的發展更加深入,在食品領域中,化學計量學的應用在進行食品中較為復雜的有機成分數據檢測的處理更為廣泛,含有的為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的分析、判別分析以及聚類分析等得到人們的重視,化學計量的其他方法例如有多遠線性回歸、人工神經網絡以及單類成分判別分析法等在食品工業也是具有重要的應用。

1.1 主成分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就是指一種數據壓縮技術,其在多元統計中存在,是通過最優的方法來使得矩陣中的信息得以濃縮綜合測量,這樣簡化了數據,使得相關的維數得以降低,對于可以李彤原始變量線性組成的新變量進行尋找,并且利用這些對于數據測量的內部結構特征有揭示作用的數據來實現更為準確和簡單的分析。

1.2 偏最小二乘法

偏最小二乘法指的是一種多因變量針對多自變量的對建模進行回歸的方法,其是以因子分析為基礎的多變量校正方法,不僅要對自變量進行考慮,還要歲因變量的作用多家考慮,并且利用對各自空間內的因子進行折衷,進而讓模型能夠對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行更好的同時描述。

1.3 聚類分析法

所謂聚類分析就是以“物以類聚”的原則為依據,來完成對特性相近的變量和觀察單位的歸類工作,系統聚類法、自組織神經網絡以及k均值聚類法等都是聚類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1.4 判別分析

判別分析將已知研究對象進行多個類型的分類,而且對于多種類型的已知樣品所進行觀測量的數據進行獲得,從而根據準則來建立判別式,接著便是對于未知類型的樣品進行分析和判別。判別分析法主要有人工神經網絡、K-最鄰近法、支持向量機、有線性判別等。BP人工神經網絡是當前多種算法中應用最多的。SVM則是以以通機械系理論結構風險的最小化這一原則為基準,其對于原始變量向高維空間的投射則是通過一定的非線性映射方法來完成的,接著對樣品來分類。這使得SVM對于ANN中有的局部最小以及擬合等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進而得以廣泛推廣。

2 化學計量學的方法在食品分析里面的應用

2.1 對于食品營養成分分析里面的使用

分析食品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就是針對食品中含有的氨基酸、水分、各種糖類以及維生素等成本進行定量的分析。近些年來,光譜法、色譜法等在食品里面進行了應用,特別是紅外光譜的方法在糧油脂食品中的應用情況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在進行紅外光譜的檢測中,在官能團吸收峰中是存在著相互重疊以及各種噪音的影響的,對于檢測的結果會有一定的影響,不過在引入計量學以后就是可以消除這一部分背景的干擾,解析重疊波譜。在國內外的研究數據中顯示,紅外光譜數據的平滑濾噪以及二維數據中的重疊峰等問題,利用小波分析和化學計量學多元分辨技術來進行解決,是極為準確和方便的,這利于測量效果的定量以及定性。

2.2 在食品分類以及防偽分析里面的應用

由于食品本身的成分是非常的復雜的,一般會形成復雜的灰色甚至是黑色的體系,同時食品中的成分會受到食品種類、采集時間的差異以及產地的不同的影響。在加上食品的成分隨著產地、采集時間以及食品種類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就使得食品分類以及對摻偽的分析成為難題。

化學計量學模式識別技術,使得食品的摻偽分析以及分類識別變得更加的科學課簡便,此外,在食品分類識別、質量控制以及摻偽分析中有著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單類成分判別分析法(SIMCA)、聚類分析(CA)、成分分析(PCA)人工神經網絡(ANN)、聚類分析(CA)以及判別分析(DA)等。

例如郭延生等人采用的為主成分分析、簡易分類算法以及對于偏最小乘法回歸法的判別來進行了馬鈴薯可見近紅外光譜校正的模型的建立,對于非轉基因馬鈴薯以及轉基因馬鈴薯來通過該種模式進行判別區分,可以達到100%的準確率,對于這些能對紅外光譜進行標明的并同化學計量學進行結合的方法可以對傳統的馬鈴薯與轉基因馬鈴薯進行快速真確的辨別。

2.3 在食品衛生監測里面的應用

所謂食品的衛生檢測就是指確定你農藥殘留等危害元素,現階段人們對于在食品中的殘留的農藥這一問題愈加關注,這就使得分析方法的快捷與靈敏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中引入化學計量學應用,對于在食品中存在的農藥殘留檢測的問題能夠有效解決,與此同時,這對于測量的精密度和信噪比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食品農殘和其它有害因素進行檢測的方法中最為常見的主要有最小二乘法、偏最小二乘法以及主成分回歸等。比如說倪永年等人在優化實驗分析時間的時候使用的是化學計量學方法,其對于牛奶中的三嗪類除草劑,如撲草凈、莠滅凈以及莠去津等的測定是利用氣質聯用來進行的,其結果表明,在進行不同的濃縮的時候,集中除草劑能夠到達58.64%~63.22%的回收率。

3 結語

在對食品的分析過程中,化學計量學的使用,就食品分析中所出現的現代儀器數據的復雜化和多維化等問題進行了解決,并有效的化解了農藥殘留檢測中所出現的多組分分析的難題,這使得食品分析的發展更具活力。在食品分析中,化學計量學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不過由于現階段化學計量學主要的成分分析、分類和識別等主要是在糧油食品、酒類和茶葉等中,這就使得我們在對其他類食品的分析、以及有害元素檢測等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就使得化學計量學的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得以擴大,這對于食品分析法在新領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與此同時,在各種儀器分析法同化學計量學相結合的作用之下,化學計量學必定會得到更快的發展,進而使得新的化學計量學方法得以產生。

參考文獻

[1]周統武,蔡娟.化學計量學的學科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科技信息,2009(03).

[2]梁逸曾,俞汝勤.化學計量學在我國的發展[J].化學通報,1999(10).

[3]陳燕清,倪永年.模式識別在食品質量控制方面的應用進展[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9(01).

[4]潘榮榮,曲剛蓮,馬果花.化學計量學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J].化學分析計量,2007(02) .

[5]耿玉珍,高吉剛,劉葵.多波長線性回歸光度法同時測定食品中鈣鎂[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2(01).

上一篇:職業道德培養論文范文下一篇:工廠供電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