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

2023-12-31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網絡偵查與刑事法上的偵查行為不同,其具有寄生于網絡社會、行為主體的非確定性、行為邊界模糊性等特征。而作為網絡偵查的主要表現形式,“人肉搜索”在其進行的方式、目的上,則明顯具有刑事法上的“追捕”、“偵查”的特征,也因此從一開始便遭受有關其正當性的質疑。鑒于此,有必要對人肉搜索進行定性,以此為視角分析網絡偵查行為的特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的規制措施。

關鍵詞: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人肉搜索;規制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現之后,我們無可逃避地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在各個計算機終端,作為主體的、能動的個人、社區等通過互聯網聯結在一起。在時間、技術的累積之中,一個不同于現實關系的網絡社會誕生了。在虛擬與實存之間,人們發布信息、表達己見、尋求溝通,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行為已成為網絡個體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網絡總是由現實社會的諸主體組成,或者說網絡社會中的網民總是來自于現實社會,這便使網絡社會中的網民具有了社會人與網絡人之間的身份交叉。這些主體在網絡社會的表達與行為自然地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于網絡社會興起的“偵查行為”——“人肉搜索”便是網絡與現實的聯結之一?;谶@種聯結,作為現實社會主體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便與網絡諸行為勾連起來。筆者試以“人肉搜索”定性為切入點,分析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的特質,并提出相應的規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質分析

在一個越來越多社會個體高度依賴并融入互聯網的時代,網民們甚至戲謔地發出感嘆:三天不上網,不會“打醬油”,不會“俯臥撐”,更不會“躲貓貓”。網絡社會不僅誕生了一批批網絡語言,容納了一個個江湖“兒女”,更催發了一樁樁廣受關注的事件與行為?!叭巳馑阉鳌北闶茄杆僖l人們關注與思考的行動之一。對于“人肉搜索”這個產生于互聯網、流行于互聯網的新詞,無論其詞匯形成還是其具體行為,都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將其等同于“網絡暴力”,有人則視其游走于“正義與暴力之間”,甚至有人以其助長“網絡暴民”予以對待。

從本質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種從網域內外聯動的信息搜索與發布行為,屬于偵查的方式與手段之一,如果適用主體變為現實社會有偵查權的公權力機關,則屬于“網絡偵查”的方法之一。正因為適用的主體區別于現實社會中的有權機關,對其褒貶存廢才引發了如此多的關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網絡偵查”,那么它的性質又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它的性質當從它所仰賴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網絡社會”中追尋。相對現實社會而言,網絡社會曾一度被認為是“虛擬社會”,但它并非是一個“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實的、假設的”的世界,或許“虛擬世界,真實人生”這句標語對其虛擬與實存做出了形象的詮釋。在關注網絡社會的各式文章中,用詞逐漸去“虛擬”化。不管觀念如何轉換,對網絡社會存在之確認已為人們所共識。也因此,我們今天在討論和檢視“人肉搜索”現象時不能將它與它所置身的背景剝離開來。事實上,我們也只有將二者相連才可能適當地把握這一現象的本質,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邊界。

在后現代社會,個人認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緊密結合起來[2]。事實上,正是個人認同、全球化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網絡社會的形成。而在網絡社會形成之后,作為自然屬性的人,已甚至從某種意義上獲得了自然人、社會人之上“網絡人”的身份。身份的重疊、空間的交錯使自然人、網絡人、社會人之間不可避免地交織,使得人們在網域內外的思維與行為具有高度的同質同構性,與此同時,人們之間在網際關系與社會關系間同樣存在重疊與交叉。行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識等等這些現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網絡社會之中?;诖?“人肉搜索”這一現象,便也同時具有網際社會關系與一般社會關系的屬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視為網絡民主、網絡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網媒上出現了對美國洛杉機時報的轉載,原題是“網絡偵查 中國進行中”。顯然,該文所指稱的網絡偵查并非等同于我國法律意義上使用的意義,但究其本質,其所強調的“人肉搜索”進行的方式、目的卻非常明顯地帶上了“追捕”、“偵查”的痕跡。文中甚至使用了“義務警員”的表達,這對我們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鑒意義[3]。鑒于此,筆者將“人肉搜索”理解為網絡社會的“偵查行為”。

二、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之特質

基于以上關于“人肉搜索”(網絡偵查或網絡偵查的典型)性質的討論,我們認為,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質。

(一)寄生于網絡社會

不管是引起多方關注的“人肉搜索”,還是網域之內的信息追隨,它的發生、信息交換、結果發布等等都與網絡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叭巳馑阉鳌碑a生于網絡社會的大背景,它的實際操作與運行也寄生于網絡社會。甚至可以說,沒有網絡社會,沒有便捷的信息收集與發布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實現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為主體的非確定性

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的各個行為主體通過互聯網,在“人肉”搜索的過程中結成了某種聯動與互助關系。這些在網域內共同行動的人,在網域之下可能從事各種各樣的職業,甚至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以及個人偏好。這種網域身份以及網下身份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網絡社會偵查行為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對這類行為“合法性與合理性”與否帶來不確定因素。

(三)行為邊界的模糊性

我國目前涉及計算機的相關法律中包括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等,但卻沒有直接針對包括人肉搜索在內的網絡偵查行為的規定。從網絡上“人肉搜索”過程發布清晰的事件來看,人肉搜索所賴以實現的方式與途徑帶上了很大的邊界模糊性,即它們處在合法性的邊緣,甚至一些行為在觸及計算機相關法律的規定以及與被搜索對象的權利相沖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對象之權利方面,網絡偵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被搜索對象的隱私為代價的。

總之,對于這種網絡中自發形成的新生事物,我們不難發現其自身存在的諸多區別于既有認識的特征,而且也不僅限于上述幾方面。實際上,信息收集、信息發布、“人肉”過程等,使得網絡偵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開性的特質。進而我們便可以發現,這類網絡偵查往往并非是一個人單獨完成的。正如網絡中對“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樣,它依靠的是無數的無處不在的網民。從這個角度看,網域偵查頗有點“人民戰爭”的味道。

三、網絡社會偵查行為之規制

網絡社會和其他社會一樣,要維持其秩序,就必須加強監管,否則就會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使網絡社會難以持續發展。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4]。網域偵查便是自發地產生于如此規模龐大的網民群體,但這種自發行為從產生開始,便一直受到正當性追問,因為其涉及與社會公益、公民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的沖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網站上同步出現的“人肉搜索公約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對其正當性的一種網絡式正面回應[6]。

對此,如果按照一貫的打擊、壓制模式欲有效地對其進行規范,則是否真正有效不論,但就投入的人力、財力等資源來說無疑將是天文數字?!斑@難以管理。你很難找到一個人為此負責,而且速度也不會這么快?!盵3] 那么,網絡秩序如何有效維護,網絡偵查行為如何規制,便是人們不得不審慎面對的問題。而提倡網絡自治,即主張“公民在網絡上結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共同體”則是最獲得網民認同的聲音[7]。對于網絡自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我們似乎可以從美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規則的通過與運行窺見端倪[8]。

事實上,自治既是一種規范個體、共同體行為的手段,同時它本身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生存方式。網絡上的行為、表達等等最終都要還原為個體的行為,提倡網絡自治究其實質便是提倡每個網民個體自我控制行為邊界。因此,以網絡自治規范網域偵查行為,內在地包括了兩重含義,即個體行為層面的“自治”以及共同體層面的網絡自治。不可否認的是,網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會個人的道德素養、倫理約束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共存的必要條件。網民與公民的重疊性,使網民本身必須是公民。

中國要走向網絡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則,公民在網上自主參與網絡社區、博客、論壇等,自覺遵守網絡文明的規則;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則,民主地討論國家、社區、個人的事務,同時又要弘揚公共的精神,弘揚一種正氣、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義、扶弱的精神,宣傳人類普適的價值觀,在網絡上提倡正義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負的公民。此外,國家還應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等行為規則,對經由網絡發布的信息進行限制和規范,并通過國家強力來實施,違反者將被處以相應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責任。要將網絡自治與法治聯結起來,以自治為體,以法治為后盾,良性促進網絡社會的發展[9]。

無論采取哪種調控方式,關鍵在于把握互聯網的技術和文化特征,遵循網絡傳播自由的規律,采取謹慎而堅定的態度,處理好多數人的自由和少數人的自由的關系,處理好正當的網絡傳播自由和過分的網絡傳播自由的關系。避免因加強網絡規制而損害網絡傳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無政府主義行為而影響網絡傳播的健康發展[10]。

參考文獻:

[1] 孫尚偉.人肉搜索的利與弊:助長參與者成為網絡暴民.http://internet.weaseek.com,2010-05-10.

[2] 夏學鑾.網絡社會 虛擬社會. http://www.cycnet.com/.2010-05-10.

[3] 馬克·馬格尼爾中國人肉搜索讓國際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譯.洛杉磯時報,http://www.china.com.cn.2010-05-10.

[4] 于清顏.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質量第幾?人民時評.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0-05-10.

[5] 王艷娟.林嘉祥事件網絡傳播行為解讀[J].青年記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約彰顯網絡自治精神.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網絡自治與現代政府治理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2010-05-10.

[8] 張慧霞.美國UGC規則探討——兼論網絡自治與法治的關系[J].電子知識產權,2008,(5).

[9] 李國權,孫巾琳.論我國網絡傳播立法的不足與完善[J].電子知識產權,2010,(1).

[10] 李倫,李軍.網絡傳播的自由及其規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9,(3).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現代技術條件的支撐下,我國網絡文學在發展中產業化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這一方面推動了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成熟,為網絡文學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我國網絡文學在產業化發展當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網絡文化整體產業化發展驅使下,加強對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對其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對于實現我國網絡文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文學;產業化;機遇與挑戰

網絡文學是在現代網絡技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的電子傳播文學,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文學產業的發展和繁榮。近年來,隨著我國網絡文學的日漸興盛,網絡文學經濟效益的日漸突出,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也日漸清晰。網絡文學生產主要是依靠網絡和計算機技術進行的,這也為網絡文學的快速傳播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我國網絡文學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對推進網絡文學產業化進行研究和創新對于推動我國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文化全球化發展趨勢也更加明顯,這為網絡文學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并使網絡文學的發展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市場。隨著現代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這推動了網絡文學的高速發展。隨著我國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其逐步適應市場和時代的變化,并在發展的過程中當中展現出了新的特點和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文學網站發展的商業化。網絡文學網站的商業化使得網絡文學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這一過程當中,網絡文學網站的商業化發展模式不斷成熟。此外,各大綜合網站,為了分一杯羹,在網絡文學發展當中,紛紛開辟了專門的網絡文學專區,這為網絡文學創作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是,兩相比較而言,綜合網站所開辟的網絡文學專區和專業的網絡文學網站之間存在差距,這不僅表現在頁面效果、閱讀效果等物理技術層面,還表現在網絡文學質量層面上。

2.網絡文學的出版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網絡文學的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網絡文學的市場價值也在不斷被發掘。當前,很多出版社已經開始進入網絡文學領域,通過與專業的網絡文學網站之間開展合作,能夠使受讀者喜歡的網絡文學作品盡快地以紙質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隨著我國網絡文學和游戲產業的快速發展,以網絡文學作為背景進行游戲開發,成為網絡文學和游戲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此外,網絡文學與影視等產業的聯系也更加緊密,這為網絡文學的發展開辟了全新的渠道。

3.在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中,網絡文學受眾群體的不斷擴大,促進了網絡文學創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隨著網絡文學受眾審美標準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必須要有更高的質量,這就要求網絡文學的創作除了要具備扎實的文學創作基本功之外,還必須有嚴密的邏輯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為了保證網絡文學的點擊率,在進行創作時,創作者還必須保證每天的更新量??梢灶A見,隨著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的產業化速度不斷加快,創作者的待遇將會更好,網絡文學創作工作也將變得更加規范。

網絡文學是文學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并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的特征,網絡文學在發展當中更加注重對個性的展現,并且在反思和深層次的思考等領域與傳統有著很大的區別。當然,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例如對網絡文學而言,其價值的體現是通過網站中的點擊量和瀏覽量實現的。同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發展更加注重個性的表現,這樣就使得個人話語權在網絡文學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同時,在網絡文學創作當中,創作主體和受眾能夠進行互相交流。網絡文學在發展中展現出來種種新特征,也預示著文學發展的新的方向。

二、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1.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給網絡文學發展帶來的機遇。首先,產業化發展模式能夠為網絡文學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網絡文學的興起以及其快速發展與現代網絡以及計算機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可以為網絡文學提供高質量的軟硬件設備,促進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此外,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能夠增強網絡文學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力,進而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的開放化和多元化。其次,提高網絡文學創作的自由度。隨著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網絡文學的分類也會不斷深入。這樣網絡文學創作者在進行網絡文學創作時,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靈活地選擇素材進行文學創作活動,而不用局限在幾個有限的范圍內,為了生計而進行網絡文學創作。如果最初的網絡寫手進行網絡創作是在生計的驅使下進行的,那么隨著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文學創作領域必將不斷多樣化,能夠真正實現網絡寫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知識,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創作,這能夠有效提高網絡文學的創作水平和網絡文學質量。最后,推動網絡文學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借助于網絡文學發展推動文學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是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在我國網絡文學發展過程當中,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的產業化,能夠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能夠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重要的素材,同時也能夠帶動影視、游戲等相關產業的進步。

2.網絡文學產業化給網絡文學發展帶來的挑戰。首先,我國網絡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沿用了傳統的文學制度。這樣在網絡文學的獨立發展當中依舊會受到文學批評家、人文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限制,并最終會導致網絡文學被納入到制度性的管理之中。在這種管理模式當中,網絡文學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會被帶上枷鎖,從一個囚籠中想象廣闊的天宇,影響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在制度的影響和限制之下,網絡創作者的創造力被束縛,成為一個網絡寫作制度和協議的碼字員,這就掐斷了網絡文學發展的命脈。其次,網絡文學發展商業化嚴重,導致了網絡文學發展的媚俗化和低俗化。實現網絡文學發展的產業化,勢必離不開網絡文學的商業化。網絡文學在其本質上屬于文學的一部分,承載有文學的使命和價值,也就是對社會的反思、批判和重建。但是,網絡文學的商業化發展,往往使創作者在文學創作中,以市場為導向,滿足社會大眾對所謂的爽文的追求,而忽視了對文學原有價值的開發和挖掘。這樣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促進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對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的構成不利影響。最后,我國網絡文學發展與市場需求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這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網絡文學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發展,但是,采用這種模式也影響了網絡文學作品文學性和文學意義的發揮,并嚴重影響了網絡文學的多元化發展。網絡文學在創作上迎合網民的閱讀心理,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卻消耗了網絡文學發展的潛力和未來。

三、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前景分析

我國文學是在現代技術的支撐下發展起來,因此,也帶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我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產業化發展模式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內在需求。網絡文學發展和傳統文學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其對傳統的編輯出版機構的依賴性很小,更多的是依靠網絡空間進行。網絡文學發展借助網絡編輯能夠對網絡市場進行整體把握,并負責出版等業務。網絡文學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要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因此,這就要求網絡文學在發展中必須以市場作為導向,根據消費者的需要進行創作。未來網絡文學在發展中會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改變,滿足消費者的閱讀需要。由于消費者分屬不同的階層,審美標準、價值選擇方面也各不相同,網絡文學產業發展必須能夠提供多樣的服務和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樣網絡文學的發展也將更加全面。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創作者會定期與讀者進行互動,并就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這使網絡文學交互性特征十分明顯,并且消費者和讀者成為網絡文學創作中的影響因素。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學的傳播渠道也在不斷進行革新,現在網絡、電視、影視和手機等媒介的廣泛應用,為網絡文學的快速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網絡文學是在現代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傳播媒介對網絡文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現代技術的推動下,新媒體的出現使媒體的靈活性以及主動性得到很大增強,這對于促進網絡文學的快速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現代傳播媒介的推動下,網絡文學在發展中正在逐步朝著數字化的方向轉型。在網絡文學發展過程當中,電子傳媒對網絡文學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并且會直接體現在電子文學方面。同時,電子文學的網絡化發展趨勢也體現了網絡文學的市場屬性,在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當中,通過利用電子的出版機構等中介能夠對網絡文學的需要和供給之間的關系進行革新,使之發生深刻的變化,隨著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能夠重新對網絡文學的產業鏈進行創新,進而把文學經營成為新的產業和新的產品。

四、結語

當前,我國網絡文學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網絡文學發展的產業化趨勢也更加明顯。從我國網絡文學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產業化發展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網絡文學快速發展,實現網絡文學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也面臨著網絡文學的文學價值喪失的挑戰。這就要求網絡文學在發展中,在實現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的前提下,要注重挖掘網絡文學的文學價值,這樣才能促進網絡文學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網絡文學繁榮。

參考文獻:

[1] 李昕揆.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模式論析[J].出版科學,2015,(4).

[2] 林叢,魏澄榮.淺論網絡文學產業化的利與弊[J].學術評論,2012,(3).

[3] 樊柯.網絡小說產業化的流行模式及其影響[J].中州學刊,2012,(6).

[4] 羅煒.基于網絡文學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探討[J].語文建設,2012,(4).

[責任編輯 史麗麗]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在網絡傳播的發展過程中,依靠上網者的自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有效,在此背景下,政府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網絡傳播的發起者和管理者,還應當是其發展的促進者。政府有責任凈化網絡內容,保障網絡安全,使這一新興媒體得到蓬勃發展。本文理論聯系實際,對當前網絡傳播的社會管理問題進行了探討。

因特網;社會管理;問題;對策

計算機網絡出現之后,一些新的傳播特點,使許多原有的法律失效。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立法管理網絡傳播中內容及其使用過程。盡管在早期對是否應該監控互聯網的爭論非常激烈,甚至還有人反對管制互聯網,但事實上無論哪個國家和地區,都對互聯網都進行了或明或暗的監管,下面對互聯網進行監管的一些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相關部門要制訂符合當地實際的傳播控制對策

對于傳統的大眾媒體,國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控制媒體的立場,保證其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但對于網絡媒體,這種有形的控制手段就很難發揮作用,國家根本無法對網絡傳播實現全面監控。而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國家欲實施審批登記或經濟控制的方法也不現實。目前對于網絡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控制策略:

1.加強對網絡傳播的法律法規建設

目前,世界各國的計算機和網絡立法才起步不久,網絡法律法規還缺乏經實踐檢驗后修正完善的過程,而且立法的類型也不是很全面。立法只是形式上的問題,更大的難處在于執法的障礙。對網絡傳播的監控,對違法事實的調查、取證,與國際法律的協調等都是執法部門的面臨的新問題。

2.加強對網絡的道德規范

道德通過輿論、習俗、信念發揮作用。網絡作為現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間也應有一套道德倫理體系。其實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與網絡本身的內涵有著相似的地方。網絡倡導平等,蔑視霸權,尋求互相合作,追求公開公正,這都為網絡道德倫理體系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對網絡傳播的相關法制管理

網絡傳播中的有害信息會產生極壞的社會影響和破壞作用,危害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所以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網絡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網絡信息立法主要包括:維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對計算機病毒傳播者的處罰、非法利用他人私人信息和數據的法律責任、打擊互聯網上的淫穢網站,對網絡盜版與正常網絡信息合理私用的界定等。目前雖然已經有了相關方面的立法,但是總起來說,網絡傳播立法涵蓋的范圍還很小,甚至有的領域還是空白,對于已經發生的一些問題仍然沒有可以執行的法律措施。所以應該加快制定對于這些問題的法律措施。

我國制定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互聯網保密管理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和《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在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較為充分、快捷的新聞信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規范,一些網站登載新聞不與新聞單位簽訂協議,不注明來源,擅自轉載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或冒用新聞單位名義發布新聞,侵犯了這些新聞單位的正當權益;一些互聯網站將道聽途說的消息發布,或引用有害新聞,誤導公眾,混淆視聽,造成混亂,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依法規范互聯網站新聞業務的行為,是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這既是廣大公眾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互聯網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針對網絡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國于2006年制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該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定的,主要是為保護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或稱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我國還建立了網絡警察隊伍,是我國最年輕的警種。我國警方建立網絡警察的主要目的是打擊各種網上犯罪行為,維護廣大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網絡警察按職責做出劃分:有的負責打擊辱罵、恐嚇和垃圾郵件等行為;有的負責調查色情行為;有的負責計算機跟蹤恐怖活動,尋找闖入和破壞計算機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負責調查經濟詐騙等犯罪。為嚴防黑客、駭客,監控不良信息,公安部還建立了全國監控體系,對國際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進行監控,及時發現需要過濾的國外信息站點,對于國內的不良信息內容,及時制止傳播,并進行安全檢查,對犯罪的行為現場勘查、取證和鑒定。我國在加強網絡法制管理方面雖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1)互聯網全球覆蓋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國界,使地域、民族的劃分變得不像以前那樣重要。所以,僅僅由某幾個國家、在某個區域內對網絡傳播進行規范是不夠的,必須參與國際合作與協調,制訂全球性的網絡傳播協議。全球性網絡傳播協議,首先,是建立在各國公認的根本原則的基礎之上,如對各種國際慣例、公約的遵守,并確立制裁方式以保證協議的約束力;其次,協議應當有助于加強各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鼓勵網絡強國對網絡弱國的援助,減弱網絡霸權的擴張趨勢;再次,協議應建立一套指標體系,用以評價網絡信息、網絡秩序的好壞、優劣,并能根據網絡的發展狀況做出調整。

(2)網絡傳播雖然形成了網絡社會,但網絡又不是完全孤立于社會其他各個領域之外的,它與社會其他領域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趨勢日益顯著,這就要求在進行網絡立法過程中,要有廣闊的視野和總體的設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因此,網絡立法還要解決與現行法律體系,保持良好的兼容性的問題。

(3)法律的制定一直落后于技術的發展,也是網絡法制管理中面臨的問題。由于網絡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難以準確預測其社會后果,應該根據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網絡發展狀況,不斷對網絡法規進行評估、調整、修訂,以切實合理高效地維護網絡空間的秩序。如何將現有的傳播規范延伸到網絡空間,仍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網絡法制建設還須進一步完善。

三、加強對網絡技術的相關管理

除了加強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對網絡傳播進行法制管理、倡導文明的網絡道德外,還有一個技術措施,即:用技術對抗技術,進一步加強技術控制。由于有害信息傳播者具有一定的網絡信息水平,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通過高新技術來實現。例如對于垃圾信息問題,可以通過開發垃圾信息過濾軟件,采用反垃圾過濾器來解決;對于計算機病毒問題,可以培養專門的計算機安全專家,研制計算機病毒防范措施,增強反計算機病毒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對于淫穢色情信息的監控,可以通過搜索、過濾軟件和分級系統來實現。高新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網絡不良信息屏蔽在網絡用戶所能獲取的范圍之外。

世界各國開發的信息控污技術、反病毒技術,有效防范信息污染,主要有:(1)研究確保網絡信息真實性的控制技術,如使用口令、數字簽名、身份認證以及在網絡服務器上使用用戶的標號,以預防信息的變形和失真。(2)對于網絡上淫穢色情信息采用多重信息過濾保護措施來進行防控。(3)進一步研究反病毒技術,在病毒檢測、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預防等方面增強反病毒技術的開發,防止計算機病毒對信息的污染和破壞。

四、結語

網絡管理是一項復雜、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是一項全面、系統的社會管理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1]譚希培,李仲陶.論我國網絡社會信息管理制度創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

[2]宋悅,劉揚.網絡社會與后區的消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理論基礎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思想源泉和建構理據。目前,我國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領域研究的整體發展。本文在界定網絡輿情管理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利益相關者理論、生命周期理論、信息生態理論等基本思想及其與網絡輿情管理關聯性,闡述了網絡輿情管理的主要理論基礎,進一步豐富了網絡輿情理論體系,以期為網絡輿情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網絡輿情;輿情管理;利益相關者理論;生命周期理論;信息生態理論;理論基礎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互聯網覆蓋率與手機網民數量的激增,中國開始進入互聯網“新常態”,“三微一端”的移動輿論場成為網絡輿論的新重心,這表征著我國正走向自媒體移動互聯時代。同時,這些發展與變化也給我國政府、社會以及學術界在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人人皆媒體,連接無所不在”的網絡空間,國內外關于網絡輿情研究總體上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目前國內輿情研究卻表現出“策為上、術為主、學匱乏”的尷尬學術現實。因此,對網絡輿情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尤顯必要與緊迫。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學科的科學化進程幾乎必然伴隨著對理論基礎的尋求。于是,本文在界定網絡輿情管理內涵的基礎上,來探討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問題。

1 網絡輿情與網絡輿情管理的界定

所謂“網絡輿情”是指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實踐表明,它具有自由隨意性、實時交互性、聚合一擴散性以及傳播跨時空性等特點。目前,我國網絡輿情可以分為國內熱點和關系國家安全和國際形象的涉外輿情(見表1)。

按照事件性質不同,網絡輿情管理可分為一般事件網絡輿情管理和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依據管理主體不同,網絡輿情管理又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網絡輿情管理即政府網絡輿情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特定職能部門通過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互聯網上傳播的帶有某種利益訴求和意識傾向性的意見和言論進行干預和調整的過程。其主要反映的是一種傳統意義上政府管控行為。而廣義上的網絡輿情管理是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媒體以及網民等參與主體對各種網絡輿情的綜合研判與合作共治過程。它實質是一種“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夠反映出國家網絡治理體系和網絡治理能力的水平和發展態勢。就結構而言,網絡輿情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主體、內容、環境、技術、方式、策略等構成要素;從內容上講,網絡輿情管理主要涉及網絡輿情監控、研判、預警、應對、評估等過程要素。由此看出,網絡輿情管理是一項多元素、全方位、全過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目的在于:認識網絡輿情事件的萌芽、發生與發展過程的演化規律及其作用機理;監管網絡輿情環境的狀態和要素變化,以及可能出現次生、衍生事件;進而在從整體、系統和過程的角度來預防與應對輿情事件的潛在危機或現實威脅,并最大限度地消減其負面影響和損失。

2 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基礎

學理上,有些理論不僅本身提供著對特定現象的解釋,而且還能指導對其他現象的觀察和解釋,這樣的理論經常被一個甚至多個學科的研究者用作理論視角或研究框架,并被應用它的學科領域稱作理論基礎。實際中,經濟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統計學、公共管理學、情報學等許多學科為網絡輿情管理提供了豐實的思想資源和理論基礎。因此,本文選取利益相關者理論、生命周期理論、信息生態理論作為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基礎,一方面,通過對它們理論內涵、思想、觀點的闡釋,可以認知網絡輿情管理的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治理過程及輿情演化的周期規律以及輿情管理的生態策略等;另一方面,從應用角度分析這些理論與網絡輿情管理的關聯性,可以深刻揭示該理論基礎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2.1 利益相關者理論

2.1.1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內涵

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mV)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研究組織各相關群體同組織戰略與管理的關系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所(1963)從組織生存維度將“利益相關者”界定為:有這樣一些團體,如果缺少他們的支持,組織就不能生存。20世紀80年代,學者弗里曼從戰略管理角度首次將該理論系統化,并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也有學者認為,“在利益相關的群體中,正如利益相關者可能被社會行為主體的行動、決策、政策或做法所影響,這些利益相關者同樣能夠影響該組織的行動、決策、政策和做法?!备袑W者指出,“公司應歸利益相關者共同所有,企業的全體利益相關者都應該參與公司治理,他們通過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來實現自身的權益,通過控制權的分配來相互牽制、約束,從而達到長期穩定合作的目的?!卑凑詹煌罁?,利益相關者有著不同的分類(如表2所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學者Mitchell等人的劃分,他們通過評分法從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3個屬性角度,將企業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同時擁有3種屬性)、預期型利益相關者(擁有其中的2種屬性)以及潛在利益相關者(只擁有3種屬性當中的1種)。該分類在提高利益相關者界定的可操作性的同時,也推動了利益相關理論在諸多領域的廣泛應用。綜上,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組織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是交互影響的關系;利益相關者既作為組織的影響者,又是組織的參與者;組織應為利益相關者整體共有,在組織戰略與管理中所有利益相關者應共同參與治理,利益相關者間博弈性與協同性并存;利益相關者識別和重要性次序,因參照標準多元,劃分結果不同,具有一定相對性。

2.1.2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網絡輿情管理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網絡輿情的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布信息,引發公共話題,形成網絡輿情,同時受到網絡輿情發展和管理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網絡輿情的特性決定著網絡輿情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眾多,且構成復雜。同時,網絡輿情在傳播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身份、情緒、意愿、態度傾向、影響力和行為方式影響著網絡輿情發展,在不同的輿情發展階段,利益相關者的作用與影響也在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利益相關者理論在網絡輿情管理中應用主要表現以下方面:一是,深化網絡輿情治理理念。在管理理念上,該理論為網絡輿情“管理”轉向“治理”提供了關聯性和整體性思維,強調網絡空間治理的主體間性,推動了利益相關者間積極關系的形成,為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合作的制度建設提供必要價值基礎和理論依據。二是,提高網絡輿情監測、應對以及評估等管理過程的針對性和質效。在管理方式上,通過設定相關標準,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類屬識別,以明確其在網絡輿情管理體系或輿情事件中的重要性序列和角色定位,諸如“哪些是核心的、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哪些是邊緣的、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并準確認知其行為規律,把握在具體管理過程中其職責和行為方式的動態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輿情監管與研判,以提高管理戰略的可行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而,我們要高度重視核心的、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是決定網絡輿情走向的主導力量;同時也要關注和積極引導邊緣的、潛在的利益相關者,使其成為管理的參與者和治理者,而不僅是旁觀者或阻礙者,要避免其因關聯角色的變化使事件進一步惡化。目前,許多學者通過利益相關者理論從不同角度對網絡輿情管理進行嘗試性研究,如學者任立肖等人將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中的利益相關者劃分3大類9種對象,即核心利益相關者(消費者、食品生產經營者、政府部門、網絡輿情原創者),邊緣利益相關者(檢驗機構、非政府組織、網絡輿情轉發者、網絡輿情評論者),潛在利益相關者(旁觀者),并提出從認知、目標和行動建立利益相關者協同機制,以有效應對網絡輿情。此外,也有學者利用該理論對微博輿情管理中的用戶進行分類研究和微博輿情監測指標體系研究,也取得了有益成果。

2.2 生命周期理論

2.2.1 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思想

“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生物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描述的是生命體演化過程中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形態和功能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生命周期理論主要是利用生物生命周期的思想,將對象從其形成到最后消亡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運動整體性);而對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因其先后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形態可劃分為幾個不同的運動階段(運動階段性);在不同的運動階段中,應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采用各自適宜的管理方式和應對措施(運動階段內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的特點)。自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跨學科研究的興起,生命周期理論被引入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危機管理、信息管理等多個領域。諸如,美國學者Mason Haire(1959)認為企業發展周期同生物學生命周期相符合,于是將該理論引入企業管理領域。隨后,許多學者按照組織戰略目標、規模、結構、管理風格等不同依據,將企業發展劃分為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如學者Greiner (1972)把企業生命周期細分為創業、指導、授權、協調和合作五個階段,并指出在不同階段企業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學者伊查克·愛迪斯(1989)在《企業生命周期》一書中系統論述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并把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貴族期、后貴族期、官僚期、死亡期10個階段。學者LevirtT.(1965)創立了“產品生命周期”概念,并將它運用到市場營銷中,他把產品生命周期劃分為市場發展、市場增長、市場成熟、市場衰退4個階段。哈佛大學教授Raymond Vemon (1966)首次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一種新產品從進入市場一直到退出市場同樣要經歷一個形成、成長、成熟到衰退這幾個階段周期變化,并指出因國情不同而使同一產品可能在不同國家經歷的產品周期也是不一樣的。此外,在危機生命周期理論中,如Fink、Charles等許多管理學者依據危機發展不同時期劃分制定了不同危機管理階段模型,以有效應對全過程的危機管理。美國信息學家F.W. Horton于1985年提出信息生命周期理論,指出信息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資源,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運動的自然規律,并提出了兩種信息生命周期:一種由收集、傳遞、處理、傳播和利用等7個階段所組成;另一種由創造、維護和恢復等10個階段組成。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信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價值是不一樣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在信息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根據信息價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程度的管理策略,使信息能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均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信息的最大效益。

2.2.2 生命周期理論與網絡輿情管理

綜上,生命周期理論在網絡輿情管理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l)它強調網絡輿情管理過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網絡輿情管理是一種全過程的綜合性管理。根據生命周期理論,整體視角下網絡輿情管理主要涉及輿情信息需求生命周期管理、網絡輿情演化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網絡輿情管理過程生命周期管理。具言之,①利益相關者的輿情信息需求是有生命周期的,輿情信息需求生命周期一般可分為:萌芽期、加速增長期、緩慢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個階段。②就某一事件或話題所引發的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是由萌芽走向消亡,其發展或演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特質,因而可劃分為若干發展階段。依據質性特征,網絡輿情演化生命周期大體可劃分:萌芽期、擴散期、成熟期和消退期4個階段。③輿情管理本身具有生命周期性,網絡輿情管理過程生命周期一般包括監測期、研判與預警期、應對期、評估與恢復期4個階段。此外,這種階段劃分方法為研究網絡輿情演變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進一步豐富了網絡輿情演化理論的內容。正如有學者指出,在網絡輿情演化的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起主導作用的演變機制不同。

(2)它增強了網絡輿情管理策略的科學性和戰略的前瞻性

不同的輿情信息生命周期和不同的信息傳播發展階段會產生出不同類型的輿情信息和需要引起輿情監測、監管重視的要素和信號。正是基于各發展階段特點決定了網絡輿情管理的策略選擇。在輿情監測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獲取輿情信息、輿情發布者以及輿情參與者自身的特征和要素,同時需要分階段、分周期的對于各類要素進行分析和研究,同時根據不同層面的生命周期的特點對網絡輿情進行監管和控制。申言之,該理論強調在網絡輿情管理過程中要遵循網絡輿情生命周期演化規律,以提高全過程、全時空輿情監管策略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在網絡輿情管理戰略層面,要根據網絡輿情所處階段特點、變動、演變規律及異化情況調整管理戰略,從而使網絡輿情管理戰略更具前瞻性、目標性和可操作性。

2.3 信息生態理論

2.2.1 信息生態理淪的主要觀點

信息生態理論(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是信息利.學、生態學與社會學等多元理論建構的交叉學科,主要是從整體——系統視角研究人、信息及信息環境之間關系,以及由它們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的一種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信息生態”作為學術概念被國外學者提出。起初,德國學者Rafael Capurro(1989)用它來研究信息污染、信息平衡以及數字鴻溝等問題。隨后,美國學者T.H.Davenport等人(1997)系統提出信息生態理論,并結合信息管理思想分析了信息環境中人與組織的關系,強調對組織內部信息利用方式產生影響的各個復雜問題采取整體的觀點,顯示在許多不同現象的相互作用時必須利用系統觀來分析問題。B.A.Nardi等人(1999)將信息生態定義為“特定環境里由人、實踐、價值和技術構成的一個系統”,并指出信息生態系統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術,而是由技術支持的人的活動。學者張曙(1995)將信息生態解釋為信息——人——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總和。靖繼鵬教授認為信息生態理論是利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因子、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傳遞以及系統的合理構建和優化等問題,并指出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人、信息環境組成,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學者張福學(2002)認為信息生態是一個部分及其之間各種聯系所構成的復雜系統,它具有系統性、多樣性、協同演化、存在關鍵性“物種”以及地域性等特點。學者李鳳石(2005)認為,信息生態理論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其目的性在于實現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人、信息環境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信息生態理論也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它能夠認識到各種聯系、信息形式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團體中心在處理信息時的重要性”,其更注重對信息生態系統進行整體性考量和系統性分析,并通過增強人的主體性、優化配置資源以及信息政策調控等手段,以實現信息生態良性有序與和諧發展。

2.3.2 信息生態理論與網絡輿情管理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網絡輿情管理的系統性使其同信息生態理論的目標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是趨向系統的平衡與價值的和諧。申言之,信息生態視野下的網絡輿情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實現網絡輿情生態和諧發展,推進網絡生態文明建設。于是,運用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網絡輿情管理,主要強調在信息生態觀下對網絡輿情生態要素及其生態系統平衡的問題進行研究,這既有助于建構和諧的網絡輿情生態系統提供理論支持,又能為網絡輿情生態治理體系建設給予方法指導。具言之,其在網絡輿情管理領域中應用主要體現以F方面:(1)網絡輿情生態的基礎理論研究。根據信息生態理論,網絡輿情生態是輿情信息、人、網絡環境之間關系的總和。網絡輿情生態是從整體視角研究輿情信息、人、網絡環境之間關系,以及由它們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它強調的是社會個體或群體、輿情信息與網絡環境三者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三者的關系是網絡輿情生態問題的核心。三者間的非均衡狀態即為“網絡輿情生態失衡”。如當前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的虛假信息、負面信息等屬于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種群之間相互作用導致的生態系統失衡。通過對網絡輿情生態系統構建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會個體或群體同網絡環境的關系,剖析網絡輿情生態失衡現象,以維護網絡輿情生態平衡。(2)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的構建機理研究。它主要研究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探究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其形成條件、構建機理、結構模式等問題。(3)網絡輿情牛態系統的運行機制研究,是在揭示網絡輿情生態失衡成因的基礎上,對該系統各要素的運作規律和過程進行分析,以研究輿情信息流和能量流在網絡輿情信息生態鏈中流轉規律與運行方式。(4)網絡輿情信息生態位研究,主要包括網絡輿情信息生態位的動態性研究。網絡輿情信息生態位測度的研究以及網絡輿情信息生態位理論的應用研究。(5)信息生態觀指導下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與策略研究。它通過對網絡輿情信息生態鏈的分析以及網絡輿情信息生態鏈節點觸發網絡輿情生態失衡的認識,對網絡輿情管理方法、原則、策略進行新的探索,以促進各種網絡輿情群落的生態平衡為目的,研究網絡輿情生態治理模式的功能、理想條件和實施策略。(6)構建和諧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的戰略與對策研究,是研究實現網絡輿情生態系統平衡、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措施等。(7)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的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是討論網絡輿情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等問題。由此看出,信息生態理論不僅豐富了網絡輿情管理的理論內容,而且還為網絡輿情管理實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整體的分析網絡輿情形成、演化、管控和治理的研究框架。

3 結語

誠然,理論基礎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思想源泉和建陶理據。上述,利益相關者理論、生命周期理論、信息生態怎理論等構成了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此外,治理理論、數學建模理論、熵理論、信息異化理論、信息倫理、信息公開與信息公平理論等許多思想學說也為網絡輿情的科學和有效管理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方法指導。例如,“信息異化理論是網絡衍生輿情管理研究的學理基礎”,“信息公開與信息公平理論為網絡輿情管理策略選擇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等等。因而,在今后的網絡輿情管理研究中,我們需要進一步開拓理論視野,汲取有益“養料”,以深化該領域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人們對網絡生態危機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本文從網絡生態危機這一概念入手,詳細論述了網絡生態危機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并從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提出了解決網絡生態危機的措施。

【關鍵詞】網絡生態危機 表現形式 解決措施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較2010年提高1.9個百分點。網民數量的激增,網絡普及率的提高,使得網絡成為了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里,由于網絡主體對網絡的不當利用,而造成網絡環境的污染和網絡生態的失衡現象,網絡生態危機也隨之出現。

一、網絡生態危機的定義

網絡生態系統是由網絡主體、網絡信息、網絡技術、網絡基礎設施、網絡政策法規和網絡文化等多種要素組成的一個內部循環、外在關聯、互生互動的系統。相對于傳統的第一生存空間,網絡空間具有隱匿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征。

網絡生態危機主要指“網絡的使用和運營主體在信息的生產、交換和傳播過程中的失范行為所導致的網絡系統的失衡現象,網絡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的自我危機,是現代社會和文化危機的一個表征”,①這個定義側重于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待網絡生態失衡。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網絡生態危機是指“由于網絡傳播主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網絡的濫用與誤用,而造成網絡信息超載,使網絡傳播效果失衡,嚴重影響網絡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②

二、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形式

網絡環境的形成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性的同時,也帶了信息泛濫、網絡犯罪、道德缺失、人情隔膜等社會問題。具體來說,網絡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網絡傳播主體的道德缺失

隨著參與網絡傳播的個人與組織空前擴大,這一群體的構成也越來越復雜,成員的道德水平也參差不齊。另外,同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的特性,網絡傳播主體受到的約束相對來說更少,因而道德缺失現象更為嚴重。

網絡犯罪的猖獗是網絡傳播主體道德缺失最直接的體現。網絡犯罪是犯罪分子非法利用網絡來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傳播行為,它的主要形式有:制作和傳播網絡病毒、實施網絡詐騙、從事黑客活動、侵犯他人隱私等。2007年2月,我國破獲了首例制作計算機病毒大案——“熊貓燒香”病毒案?!靶茇垷恪辈《緦嶋H上是一種變種的蠕蟲病毒,對計算機程序和系統有極大的殺傷力。許多著名網站都遭到了此病毒的攻擊,致使中毒的企業和政府機構超過了數千家。這一案件的犯罪主體李俊缺乏道德自律,在黑色利益鏈的驅使下,靠編寫網絡病毒賺錢,最終觸犯法律,接受法律的嚴厲制裁。在網絡傳播環境里,網絡傳播主體道德的缺失,自律意識的匱乏,網絡行為不受約束,將使得網絡犯罪成為最主要的犯罪形態,破壞網絡生態的平衡。

2、網絡傳播內容的污染

網絡上傳播的海量信息包括了大量的虛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等,這些有害信息不僅讓網絡傳播通道堵塞,網絡傳播內容超載,影響人們對有效信息的使用,更會對信息接受者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青少年群體。

網絡信息污染主要體現在虛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泛濫成災。網絡傳播環境“把關人”的弱化,使得虛假信息橫行霸道,加劇了網絡環境的信任危機。網絡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危害也不可小覷。一些調查顯示,受商業利潤的驅使,在互聯網上的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曾經光顧色情網站或上網看黃色內容的大、中學生達50%左右。③網絡有害信息的泛濫,不僅降低了網絡生態環境整體的道德水平,還毒害了網絡傳播主體的身心健康,最終導致網絡生態危機。

3、網絡傳播行為的異化

按照傳播學批判學派的觀點,異化是指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蛻變為脫離生產者,而且同生產者相對的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生產者的一種社會現象。④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對現實的虛擬更為逼真,使得人們對網絡技術的依賴性愈來愈強,從而加重了電腦對人的控制,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人成為了電腦技術的奴仆。

網絡虛擬引發的人格分裂、網絡沉溺帶來的社交恐懼、網絡交往助長的現實冷漠等問題的出現,讓網絡傳播行為的異化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另外,網絡游戲的風靡,讓人們沉迷于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他們滿足于虛擬角色的扮演,將網絡游戲當成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關心真實的世界,荒廢自己的學業與工作。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混淆,導致了游戲參與者自我認同的混亂,更有甚者,造成了人格分裂。

4、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

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是網絡傳播生態危機最為隱性的表現形式,網絡傳播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主要體現為數字鴻溝的出現。數字鴻溝是傳播學上的“知溝理論”在網絡傳播時代的新發展,它是指在網絡傳播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那些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利用其優勢地位,率先使用網絡技術,成為信息富有者;而與之相對的是,那些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信息貧困者。

數字鴻溝不僅存在于國與國之間,還存在于國內社會各階層之間。國家之間數字鴻溝不僅讓強國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也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剪刀差”,使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控制更為嚴密。在互聯網上,70%的信息都是用英語表達,而且由發達國家輸出的信息占絕對的優勢。另外,國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數字鴻溝,不僅給現實社會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層——網民與非網民,高網絡技術者與低網絡技術者。而且根據“馬太效應”的“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原理,會加劇社會階層的貧富差距,引發弱勢群體對社會的不滿,增添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由此可見,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加劇信息富有者與信息貧窮者的對抗,不利于網絡生態平衡的實現。

三、網絡生態危機的解決措施

網絡生態危機滲透到網絡傳播的整個過程,并對網絡傳播的正常進行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網絡生態危機解決方案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傮w來說,網絡生態危機的解決需要網絡傳播主體的自律和主體之外的他律。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成立網絡自律機構 培育網絡主體自律意識

網絡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網絡傳播主體對網絡的誤用與濫用,因此成立網絡自律機構,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對網絡行為進行自我控制,自我規范,對于凈化網絡空間、維護網絡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于2001年成立的中國互聯網協會,是我國首個互聯網自律機構。該機構制定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提出了13款自律條款,從信息安全、文明上網、公平競爭、隱私保護等多個方面對網絡傳播主體行為進行了全面的約束。

2、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提高網絡主體道德素質

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起到規范、約束和指導作用。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防范網絡主體行為失范,是網絡生態危機的治本之策。

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應將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結合起來。課堂教育建立以學校為主體的道德教育體系,通過開設網絡道德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來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群體正確認識網絡,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素質。而網絡教育則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媒介開展網絡道德的宣傳與教育,如開展遠程教學、開設專門性網站、舉辦網上專題訪談活動等等。這些途徑將有助于網絡主體道德素質的提升,從而清新網絡空氣,為網絡環境培育道德高尚的主體。

3、加強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與宣傳

網絡空間的他律首先就要求國家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進行規范和管理?,F階段,我國已經在網絡行政、網絡權益、網絡安全、網絡交易等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但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現行的網絡法律法規存在明顯的滯后性,還有一些網絡法律法規則缺乏操作性。因此,在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上,法律制定者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網絡的新發展,還要細化網絡法規,針對不同的網絡群體和網絡行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提高網絡法規的時效性和操作性。

另外,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也刻不容緩,現在許多的網絡犯罪主體都是由于不懂網絡法律而觸犯法律以致犯罪。因此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主流媒體進行網絡法規的宣傳,開展網絡法規進課堂、進企業、進社區的活動,擴大宣傳面,把握宣傳重點,提高宣傳效果。

4、發揮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能

網絡監管部門在規范網絡行為、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法律的權威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能,一方面要提高網絡監管的技術水平。網絡監管部門要不斷更新網絡信息加密技術、網絡病毒防范技術、信息過濾技術和信息確認技術等,占領技術制高點,更好的對網絡空間進行技術規范。另一方面,網監部、信息產業部、通信部和公安等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合作,注意把握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創新工作方式,實行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協同作業,建立統一、高效、權威的網絡監督管理體系。網絡監管的到位將有助于網絡傳播有序的進行,為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提供可靠的保證。

參考文獻

①邵培仁:《媒介生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②蔡志文、萬力勇,《淺論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及其文化之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

③趙士林、彭紅:《網絡傳播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④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中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

網絡傳播倫理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新媒體影像傳播給我們的信息傳播帶來了質的飛躍,但不良的內容也產生了負面的社會影響。媒體對新媒體影像傳播守土有責,應當承擔第一責任,必須把好新媒體影像的審稿關。新媒體影像傳播在審稿能力、審稿速度、審稿機制等方面給媒體審稿工作構成嚴峻挑戰。文章以海峽都市報官方微信公眾號及旗下“Hi海視頻”公眾號為例,探討媒體如何從人員素質、審稿流程、技術手段等方面加強審稿工作。

關鍵詞 新媒體;影像;審稿;互聯網;輿情管理

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影像傳播的內涵已經超越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包含了以互聯網為中介的圖片分享、視頻分享、在線直播等層出不窮的傳播形態。影像技術和互聯網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步入了以在線實時“讀圖”“看視頻”“可移動”“可交流”為特征的影像傳播時代。新媒體影像傳播正在悄然塑造著我們的文化生活,它的傳播效率越來越高,信息量越來越大,但其中也不乏泥沙俱下的情況,特別是對錯誤和虛假信息的傳播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大危害[1]。如今新聞圖片和視頻即拍即傳即時發布已相當普及,但如何把好這類稿件的審稿關,很多媒體對此的重視度和把關力度還相對薄弱,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問題的原因與

對策。

1 新媒體影像傳播中的媒體責任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影像傳播可能產生負面效果。在Web2.0時代,信息發布的門檻大大降低,影像傳播的把關日益困難,尤其是網絡上大量傳播的視頻,對其信源難以甄別。2018年5月,筆者在值班時遇到這樣一則視頻來稿,內容是福清市西山文武學校內,舉行了一場“反恐演練”。畫面里一名男子手持兇器劫持一名學生,四周學生四散奔逃,氣氛十分緊張,后特警趕到將其制服。整個內容看似正常一則社會新聞,但在審稿階段時,筆者發現雖然這則演練視頻畫面十分逼真,但部分內容有可能被歪曲轉載,形成虛假信息傳播造成社會恐慌,因此將其做了撤稿處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淫色暴力影像的泛濫、影像造假煽情之風的流行、影像歧視與影像偷拍的普及,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盵2]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新媒體影像傳播的監管必須得到加強。公信力是媒體最大的競爭力,媒體作為第一道關口,應積極強化責任擔當,加強正面引導,才能維持自身的公信力?!耙詡€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傳媒業的變革和競爭,金融危機等外部經濟、社會困境加速了這一進程。只有積極擁抱新的傳播模式,堅守社會責任的媒體,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盵3]媒體責任包括如下要素: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堅持積極和諧健康的輿論導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三是要堅持客觀、真實、公正原則,恪守媒體道德底線,杜絕虛假信息傳播。媒體要履行好這些責任,首要任務是抓好編輯審稿環節,下文將展開分析。

2 新媒體影像傳播給審稿帶來的挑戰

1)審稿要求與審稿能力的不對稱。新媒體影像的內容審查不同于傳統媒體,審查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首先,對影像的審查更為全面,新媒體影像的編輯既要審查影像是否合規,還要審查其商業價值。合規問題涉及面非常廣,包括政治影響、是否涉及色情暴恐、是否存在版權糾紛等。對商業價值的審查主要看是否影響用戶體驗和價值變現。其次,對影像的審查更為繁瑣,新媒體影像的編輯既要審查影像本身,還要審查用戶的頭像、簽名、昵稱、標簽、評論、彈幕、站內信等用戶可以自行輸入的內容。這項工作如此復雜,以至于編輯必須是全能型人才,否則難以保證審稿的效率和社會影響。但是,受制于自身知識結構和業務經驗的有限性,新媒體編輯很難做到精通上述所有領域,他們在判斷影像的合規性和商業價值時容易陷于懵懂狀態。值得借鑒的是,海峽都市報社主辦的“Hi海視頻”公眾號自運營起,就嚴格按照報紙的審稿流程操作,實行由記者編輯、部門主任、總編輯的三審制,通過層層把關規避風險、把控導向,取得了良好效果。

2)外部市場壓力與內部審稿流程的矛盾。影像是新媒體的新興戰場,將來可能成為主要戰場,新媒體在影像制作和發布方面必然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至少需要保證具備基本的盈利能力。市場壓力逐步傳導到編輯環節后,對審稿的核心要求就是“快”,但是“快”必然和內部審稿流程所固有的“慢”節奏相矛盾。一方面,新媒體一味追求“快”的話,所發布的影像就很可能會魚龍混雜,產生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如果新媒體不能及時跟上輿論熱點的話又會影響商業利益。如何在市場壓力的“快”與審稿流程的“慢”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是考驗新媒體從業者的一個重大課題?!癏i海視頻”公眾號采取報網互動的方式,即從報紙稿件中選取合適做視頻新聞的內容,在報紙文章后附上二維碼,引導讀者掃碼閱讀視頻新聞,實現了不同介質新聞信息的快速傳播,獲得了報網閱讀人群的雙增長,值得參考。

3)編輯的業務本位傾向與媒體責任要求的沖突。編輯天然具有業務本位傾向,往往更看重作品的社會影響力等顯性業績。這種業務本位傾向具有一定合理性,有利于培養增強編輯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起編輯的內在潛能。但是,媒體責任的基本要求是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這種業務本位傾向暗含了與媒體責任的沖突,許多編輯事故都源于此。新媒體影像編輯尤其要注意這一問題,因為要吸引人們的關注,簡單暴力的方式就是“標題黨”,或者發布聳人聽聞的虛假信息。但這樣的做法不但對編輯個人來說可能招致處罰,而且從長遠來看對媒體的品牌公信力也是極為有害的。例如,2018年5月,“Hi海視頻”編輯在處理一條三名保安救助山區被困婦女時,一開始起了一個“那天,深山里,三男一女發生了這樣的事”的標題,試圖用這種曖昧的標題吸引點擊率。在審稿階段時,被當班領導嚴肅批評。

3 加強新媒體影像審稿工作的思路探析

1)新媒體應當提高編輯審稿能力。編輯是審稿的主體,提高編輯審稿能力是加強審稿工作的基礎環節。首先,新媒體應當完善獎懲機制來倒逼編輯加強責任心,提高審稿能力。其次,新媒體應當充分發揮業務培訓的作用,圍繞政治合規問題、影像審查標準等專題開展業務培訓。再次,新媒體影像編輯守土有責,應該“從保持莊嚴的距離、質疑的精神、嚴格的自律等方面加強媒介素養”[4]。一是要樹立明確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要樹立法治意識,對相關法律法規和內部制度準確把握、嚴格遵守。

2)新媒體應當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審稿流程。產業化是新媒體的潮流,新媒體也有權利追求盈利。但是,新媒體同時又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對影像的發布不能完全屈從于市場壓力,而是應當積極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盡可能地平衡這種壓力。為此,一是要推廣落實“三審制”。比如海峽都市報社運營的“Hi海視頻”公眾號的做法是網媒和報紙一樣實行初審、復審和終審的三級審稿制度,同時盡量提高審稿速度。這樣既保證了市場競爭力,又防范了不良后果。二是要落實行業法規標準,通過建章立制規范審讀工作。新媒體應當制定完善審稿制度,以責任為中心強化審稿的規范性和嚴肅性。三是新媒體的領導要加強重視和參與,這是強化審稿業務的不竭動力。

3)新媒體應當積極運用技術手段輔助審稿。影像傳播的審查對編輯時間成本的耗費非常之大,這是造成新媒體對影像審稿能力不強的一個內在原因。完全依靠人工審查海量的影像信息是不切實際的。當前影像內容審查方面的科技已經比較發達,機器審核可以作為人工審核的前置程序,為編輯節省大量的審稿時間。新媒體可以借助技術手段輔助審稿,將機器審核和人工審核相結合。對于常規問題的審核,例如鑒黃、鑒定暴力等完全可以使用自動化實現。人工審核可以集中用于涉政視頻、在線直播和對商業價值的判斷之上。

總之,新媒體應當看到影像傳播所具有的復雜社會影響,認識到現有審稿機制的缺陷和審稿能力的不足,重視和加強影像的審稿問題。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應用技術的效果最終是由使用者決定的,其責任也應當由使用者來承擔。新媒體影像傳播已成燎原之勢,新媒體作為這一趨勢的主要推手和獲利者,必須擔負起相應的主體責任。

參考文獻

[1]孔偉,許子曰.新媒體影像話語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5(10):168-169.

[2]周建青.倫理學視野下新媒體影像傳播的社會倫理問題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1):70-75.

[3]吳清雄.新媒體時代的媒體責任重構[J].新聞戰線,2012(10):13-16.

[4]姚治蘭.媒體人的媒介素養與媒體責任[J].新聞界,2008(6):88-89.

上一篇:現代法律企業制度論文范文下一篇:國家法律法規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