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

2023-04-18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關鍵。通過分析智能化進程中信息教育需求和信息教育供給的差距,找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依托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提出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原則,并以信息化教學大賽省賽一等獎獲獎作品為例闡述會計專業群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路徑,為智能化進程高職院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智能化;數字教育資源;成果導向;會計專業群

一、引言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旨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為新時代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提出了目標和要求,倡導推動建立健全現代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切實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提出了“互聯網+教育”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實施行動。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作為國家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賽事和平臺,為提升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水平起到了路徑引領、以賽促教的作用。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環境下,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應采用什么原則和途徑建設數字教育資源?這是高職院校面臨智能化進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二、智能化進程數字教育資源需求與高職院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分析

互聯網教育具備跨越時空、效率高、豐富便利等特征,成為傳統教育的有利補充。伴隨AI、MR、VR、AR等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教育成為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在線教育消費能力的升級,互聯網用戶對教育資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免費獲取的一般資源,而轉向針對性強、吸引力強、形式多樣、豐富高效、體驗感佳的優質收費資源。能夠讓用戶從免費學習模式轉換為收費模式的教育資源基本上來自于考試、考證和職業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見,用戶對優質教育資源是否認可,主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目標需求、過程體驗需求和成果需求。優質且能夠讓用戶產生認可的數字教育資源應具備滿足用戶的目標需求、過程體驗感佳、成果清晰可衡量等特征。

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的在線課程建設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課程目標不切合學習者的需求,難以提起學習者的興趣;資源建設低質、缺乏整體設計、同質化嚴重、公共資源海量無序化、課程學習界面互動性弱,操作不夠人性化,學習者體驗感不佳;學習成果評價和反饋不及時等情況,難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如何面向用戶的需求,構建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成為智能化進程中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問題。關注學習者的預期目標和成果產出,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

三、成果導向和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文獻研究

(一)成果導向教育。成果導向理念產生于美國。始于教育界反思教育對科技成果的貢獻度低于預期值,而尋求教育的實用性。1981年,斯派蒂(Spady)最先提出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強調以社會或行業需求為依據反向設計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確保學習者獲得預期成果[1]。由于關注學習者的產出成果,而非由教科書或教師經驗作為教學主導和推進動力,使得成果導向教育受到了廣泛重視和應用[2]。國內研究主要關注工程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課程群、課程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3]。在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方面,劉衍聰以行業標準引領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為主導,以實踐應用的價值取向重構課程體系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關鍵,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體系[4]。夏俊彪對成果導向體育課程開展PDCA循環研究,運用特爾斐法確定成果目標,并分解為核心能力目標和具體能力目標,通過評價和反饋優化了課程方案[5]。劉彬通過研究成果導向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PLC控制器的縱向課程群體系,為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模式[6]。成果導向教育對于課程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實踐教學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二)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數字教育資源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專門設計且服務于教育教學的資源集合。它是教育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其建設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數字教育資源配置存在著分布不均、資源匱乏、優質教育資源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等深層次問題[7]。數字教育資源質量可以理解為數字教育資源滿足教師教學需求和目標的程度[8]。蔡慧英研究發現數字教育資源的質量以及技術服務支持、校園文化支持和教師自我效能感是影響我國教師數字教育資源使用的因素,提出增強數字教育資源的內涵建設的建議[9]。劉美鳳以數字教育資源企業為例,提出基于資源生命周期的五環節資源規劃流程:需求分析;資源內容組織;資源獲取;資源監控;資源優化與再生[10]。

綜上,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關注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目標需求)和學習過程體驗需求,反向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優化和完善數字教育資源,有利于促進教師使用數字教育資源,提升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成效,幫助學習者獲得預期學習成果。

四、智能化進程高職院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原則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能夠為高職院校適應產業和行業需求變化,合理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提供順暢的渠道和豐富的資源?;诠P者所在院校近十年的校企合作經驗、會計省級品牌專業的建設成果,本文提出智能化進程高職院校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原則。

(一)校企共建、共享原則。智能化進程導致行業的崗位職能和任務不斷發生升級變化。行業產品升級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單一由在校教師完成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已遠遠不能滿足培養符合區域經濟需求的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能夠保證數字教育資源的與時俱進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性。

(二)目標導向原則。高職院校專業群的人才培養能力目標應緊緊盯住目標產業群崗位能力需求,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軟硬件教學環境等的設置都應圍繞目標導向而定。目標產業群崗位能力需求,應通過科學規范的調查研究分析確定。專業群課程體系中,各類課程的定位和目標應基于產業群具體崗位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養目標等進行設置,所有課程的培養能力應涵蓋目標產業群崗位能力需求。

(三)以學生為中心原則。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模式選擇、教育資源的組織和設計、課業設計等都必須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輔助所有學生達成預期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堅持以目標崗位群能力需求來確定課程體系學習成果。嚴格執行評價標準,確保所有學習者能夠獲得預期學習成果。(2)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總體教學設計和項目教學設計。學生在教師的輔助和引導下,個性化開展教學活動,獲得課程設定的學習成果。(3)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輔教機制,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海量資源提升學習能力。(4)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機制。數字教育資源能夠及時推出學習評價和反饋,有助于學習者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建立和提升學習信心,順利完成學習進程,取得學習成果。

(四)開放性原則。產業是不斷升級的,崗位任務是不斷迭代發展的,崗位能力是螺旋上升的,教育培養目標是不斷優化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應具備開放性,跟隨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其基本框架應不斷升級優化,課程設計細節應更加落地和到位,資源內容和形式與時俱進,運行和監督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五、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路徑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目標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計應聚焦目標崗位群職業能力,反向設計編制課程標準,設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目標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和操作規律。以筆者獲得2018年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省賽一等獎作品《財務會計》課程的資源建設為例,本文提出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路徑圖(詳見圖1),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群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提供借鑒。

(一)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享數字教育資源?!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深化課程改革、增強實訓內容、提高師資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校企深度合作,應建立雙贏的合作機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合作的質量和效果。校企共建共享數字教育資源,不僅有助于學校與時俱進跟進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變化,也有助于為企業輸送合適的專業人才和提供在職人員培訓。企業身處行業發展前沿,為學校提供崗位能力需求、真實崗位工作流程和任務,充實數字教育資源,提升課程任務的真實性;通過對畢業生能力評價,為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做出反饋。學校依據企業崗位能力需求,提煉出崗位關鍵能力指標,融入真實崗位任務,形成教、學、練、評、考一體化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通過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多方評價,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二)針對區域經濟的崗位能力需求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會計專業群應依據目標產業群崗位能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分析確定目標產業群崗位能力指標,分解為具體崗位能力指標,從而確定專業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標準和學習成果。

會計專業群的目標產業群崗位為工商業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財稅咨詢公司等會計和相關崗位。隨著財務機器人的誕生,會計領域進入了智能化進程。人工智能對會計領域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再造會計核算流程,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工作效率,推動會計職業架構轉型等方面[11]。2019年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信息調查中心發布的《企業會計的未來前景調查》報告中指出,“會計核算”的崗位職能被財務機器人所代替,重要性降低,而重要性上升的職能包括:“IT 等新技術應用”“財務分析”“風險管理”和“公司戰略”等?!皶嫼怂恪钡葝徫坏墓┙o遠大于需求,“IT 等新技術應用”“財務分析”“風險管理”和“公司戰略”等崗位的需求遠大于供給。會計專業群應依據目標崗位群的崗位職能和崗位能力變化,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調減核算類課程課時,增加財務分析、風險管理、戰略管理等課程課時;同時,修訂課程標準,增加和刪減相應能力指標。會計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包括平臺基礎課、專業課、模塊課、發展方向課和隱性課程。所有課程的課程標準都應依據目標崗位能力變化進行必要的調整。

(三)根據崗位工作性質選擇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

1.會計專業群將崗位能力標準分解為專業技能目標、專業知識目標、專業素養目標,對應確定具體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崗位工作性質和課程能力目標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式。如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管理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納稅籌劃可以采取問題導向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經濟法、稅務會計、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可采用目標導向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2.依據課程目標和崗位工作性質選取適宜的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學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

3.單元教學設計決定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組成。每個教學任務都包括任務提出、任務分解、任務完成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課程資源的制作都應遵循相應的規律。任務提出階段,主要是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因此注重問題的提出應具備思考性和懸念,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喚起繼續學習的興趣;任務分解階段,多元化資源(包括理論和實踐)輔助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助力教學目標達成;任務完成階段,應及時給出教學評價,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總結和任務模型,便于學生復習和鞏固。

(四)做好資源分類,組織和更新數字教育資源。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主體應由教師、企業主管、在校生、畢業生等多元組成。除了教師和在校生這兩個主體外,企業主管可以提供企業年會、表彰大會、招聘需求、崗位工作案例和單據等資源,畢業生可以提供企業文化和專業案例、獲獎證書、行業培訓筆記、在線答疑等資源。資源種類包括講義、互動性課件、微課、動畫、視頻、音頻、游戲、習題、試卷、獎狀等。

數字教育資源應分為基本資源和輔助資源。其中,基本資源應按課前、課中和課后資源進行歸類設置。課前資源包括專業理論知識、輔助知識、拓展知識、習題、測驗和游戲等資源,來考查學習者是否在上課前已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并通過習題、小測驗或游戲過關等學習活動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課中資源應根據單元教學設計按任務主題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課堂實踐任務,促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獲得任務能力成果;課后資源包括拓展閱讀和思考、習題和實操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習成果。輔助資源可分為官方、產業、比賽、考試、教輔五大類資源。各類資源信息量龐大且互有重復,教師應依據教學設計選取合適且適量的輔助資源按照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階段分別推送給學習者,并設定學習時長和難易程度,為學習者自助學習提供幫助。

(五)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完善的數字教育資源評價標準。由目標崗位能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課程的評價標準,才能確保教育培養成果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評價標準應具有及時性、個性化等特征。及時推送評價結果,有助于學習者調整學習模式,提高學習效果;個性化評價符合高職擴招后多元學習主體的需求。同時,評價標準應具有定期調整環節,在每年年末依據企業對畢業半年的畢業生的評價進行動態調整。

(六)制定規則,多元主體構建和運營信息化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平臺,是將學習空間虛擬化,脫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滿足學習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信息化教學平臺應具備開放性,平臺使用主體不僅包括教師、應屆學生,還應包括畢業學生、企業主管和在職人員等。優秀的教學平臺應能夠滿足課程的教學設計、活動空間、實時評價、成果保存和推廣、線上線下共存等需求。同時,平臺運行應注重安全性和穩定性。

【主要參考文獻】

[ 1 ] Spady,William C.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i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2,26(2).

[ 2 ] 顧佩華,胡文龍.基于“學習產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頭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1).

[ 3 ] 常志英,崔維淼.國內成果導向教育研究主題及脈絡演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4(05).

[ 4 ] 劉衍聰,李軍.基于OBE理念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

[ 5 ] 夏俊彪,程傳銀,王慶軍.PDCA循環:關于優化成果導向體育課程方案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1).

[ 6 ] 劉彬,周敏,佟春生.OBE視角下的 PLC縱向課程群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

[ 7 ] 教育部等.關于印發《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S].教技[2014]6號.

[ 8 ] Pawlowski J M.The quality adaptation model:adapt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quality standard ISO/IEC 19796-1 for learning,education,and trai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10(2).

[ 9 ] 蔡慧英, 尹歡歡,陳明選.哪些因素影響教師使用數字教育資源?——透視智能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07).

[ 10 ] 劉美鳳等.教育云平臺資源規劃流程研究——以數字教育資源企業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1).

[ 11 ] 彭啟發,王慧秋,王海兵.會計人工智能存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19,(5).

【基金項目】   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基于IMA能力框架的高職現代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五年一貫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實踐為例”(項目編號:GDJG2019154),主持人:施秋霞;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財務智能化與高職教學應對——依托永瑞基地的校企協同探索”(項目編號:GDJG2019153),主持人:謝芳;廣東省品牌專業會計專業建設項目、廣東省品牌專業國際金融建設項目。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第2篇

一、造成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1.教師素質——業務素質、教學能力、思想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新時期下,教師原有的部分教育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學能力、思想道德素質都有待提高。

2.學生原因——生源、學習能力差

職校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上與一般求學學生差異較大,這些因素的綜合導致學生出現諸如懶惰、馬虎、不求甚解、不遵守合理的學習要求,沒有條理性,避重就輕,怕動腦筋,與老師和同學缺乏交流,缺乏檢查驗證的意識,實習時怕動手操作等不良學習習慣。

3.課程性質——專業性、理論性強

《機械基礎》這門課程主要研究機器的構造、機械傳動、常見機構的原理及特點、零件的結構及選用等。許多知識專業性、理論性、實踐性比較強,學生無感性認識,無理論基礎,更無實踐經驗,因此絕大多數學生感覺機械專業理論知識枯燥、乏味,所以毫無學習興趣。

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機械基礎》相結合

機械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基礎課,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需要教師進行分析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問題進行深入揭示和細致分析,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釋只能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求知欲。運用實際演示固然有效,但部分機器或零件的體積很多情況下難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師大開方便之門,它能能把實際的東西方便地有效地模擬展示在學生眼前,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凸輪這一章,筆者展示了幾個運動凸輪機構的FLASH動畫,先通過簡單地按照例題分析一些關鍵問題:什么是凸輪,什么是凸輪機構,從動件的運動規律由哪個核心構件來控制,從動件的運動規律。這樣學生很直觀地理解了。再讓學生在看動畫的過程中總結運動規律,進一步點明凸輪是具有控制從件運動規律的曲線輪廓的構件,提出在已知從動件運動規律的條件下,凸輪的輪廓曲線如何求作(可以展示真正意義上的、能看到的而不是光靠想象的“反轉法”)。凸輪輪廓曲線的設計問題學生自然也就明白了。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

再如平面連桿機構,鉸鏈四桿機構在四桿機構中是最常用的,也是其他四桿機構的基礎,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值得教師重視。巧妙地制作一個鉸鏈四桿機構的動畫,生動形象地演示出取不同的構件作機架便可得到三種基本類型: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能動態地表現出三種基本類型的運動過程,并得出最基礎的是曲柄搖桿機構,這就為如何判別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類型作了很好的動態補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重點。然后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加深印象,如縫紉機踏板機構(曲柄搖桿機構)、搖頭扇中的機構(雙搖桿機構)、車的前雨刮器(雙曲柄機構)等等,再輔以展示圖片、播放電視錄像等手段。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作圖方面,如作圖法求作凸輪輪廓曲線,作圖法求解鉸鏈四桿機構死點位置等等,可運用AutoCAD、UG等制圖、建模軟件直接演示作圖過程,讓學生看清作圖的每一步驟和細節。其優點是:作圖速度快、靈活多變、可逆性強、精度高,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也變得輕松了。

自從筆者在機械基礎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后,上課做小動作、講話的同學沒有了,學生上課注意力很集中,學習熱情很高,在學習上的提問也逐漸多起來了,甚至有同學干脆對動畫制作也感興趣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以信息技術創設種種教學情境,以課堂教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同時提高職中的課堂教學質量,這固然是好的。雖然如此,但也不能一味地依賴信息技術,還需要有機結合新舊知識,注重學科知識的延續性,集合書本精心設計教學藝術,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疏通師生間信息交換和情感交流的渠道。如總結和歸納典型例題,和學生一起找出知識點最佳的理解、記憶方案;同學之間互相提問題、解決問題、尋找差距等等

通過將信息技術與機械基礎的有機整合,使機械基礎這門原本枯燥、乏味的專業基礎課有了新的發展空間。當然,新的時期、新的環境必然會有新的情況出現,這也激勵著教育從業者們不斷努力探索、改革創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一種認知工具,將教與學融為一起,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F根據我校三年多來在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的探究中得到的經驗教訓談一點自己的心得。

【關鍵字】信息技術;整合;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作為信息技術的載體,又把信息技術作為《電子技術基礎》課的一種嶄新支撐,通過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的實踐研究,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筑了新型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探索到了一條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新路子。本文談一下我校三年多來在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的探索研究過程中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 改變了學習工具

以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輸的內容,媒體則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通過整合,把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有機地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像使用鉛筆、橡皮一樣自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了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在《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實驗演示得出三極管三個電極上的電流分配關系Ie=Ib+Ic,然后再從微觀上通過理論分析得出結論。通過整合后,教師的教學設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從學校整合到的教學資源中找到相應的課件,模擬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過程,學生可以很直觀地觀察到三極管內部載流子的運動規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極管三個電極上電流的分配關系。提高了感性認識,降低了理解難度,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提高。

二 學習目標更加開放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習的目標就是看課本上的知識記住了沒有,課本外的知識不做要求,學生的知識面很窄,死記硬背的內容很多。在整合課堂里,知識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標、科學方法教育目標、學法目標、信息素養目標等多種領域。整合課的目的是連接學科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大系統,以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體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電子產品現在更新換代很快,而教材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變,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并跟上時代步伐,在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內容現在都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得到,通過教師搜索整理,讓學生學到更新更貼近生活的知識,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牢固的基礎。例如:穩壓電源一章的講解,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主要講解課本上的三個電路,做課后習題。整合課的講解是先通過媒體了解穩壓電源的用途、穩壓原理、設計思路,了解穩壓電源的類型,詳細講解課本上的三個原理電路,然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實際電路,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掌握不同點部分電路的作用,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是無法實現的。

三 轉變了教學理念

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例如: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做演示實驗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因為電子實驗由于元件選擇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有時和理論存在較大差別,并且耗時太長。但是通過課程整合后我們可以借助電路仿真軟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讓學生在電腦上模擬實驗。包括元件的選擇、安裝、調試、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等都可以完成。這既可以省時省力,又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四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實驗中,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采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這種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互查、互評、互幫、互學等活動,為學生共同尋找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臺。例如:通過網絡教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考試、批改、點評、師生之間互相討論,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訂正。

五 培養了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絡交互性強,內容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通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學習了某一種電路之后,讓學生到某些產品的電路圖中去尋找這部分電路,找出它們與課本上的原理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仿照著去自己設計電路,讓行內人士去點評。有些同學設計的電路還被一些廠家所采用。

六 學習方法更加豐富

《電子技術基礎》與信息技術整合后,計算機網絡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學生可以搜集信息、審視資料、比較判斷、回答問卷、參觀訪問等。在這里,學生可以打破位置,選擇學習伙伴,或商討、或辯論、或競爭、或協作。例如:課本上介紹的內容是最基本的電路,例如三極管放大電路,這些電路和實際產品中的電路有很大的差別,利用網絡技術可以在學生掌握基本電路原理的基礎上,上網搜索一些實用電路作為課堂補充,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學到實用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 師生關系發生了新變化

在網絡化的課堂里,教師的所謂權威日益喪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既當先生又當學生,教育過程是個“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的過程。當然,相對于教師來說,導是主要的;相對于學生而言,學是主要的。教學,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學生的學。因此,教師的導要教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之門的新鑰匙,教給學生一個“百花齊放”的寬松環境,給學生一個“樂學、會學、學會”的機會,讓學生成為自我教育和創新的主人。在這種環境里,學生有自由活動的學習空間,有自主選擇權的機會。

總之,通過這幾年的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探索,培養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謙,沙紅等.國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點與新舉措[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5).

[2] 課程教材教法.2002,(2).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樁基以其施工方便快捷,設備普及、簡單易操作,適應于各類地質(如砂性土、黏性土、砂卵石類土層和巖層),應用范圍廣,承載能力大,技術成熟,工藝可靠等特點,在橋梁基礎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鉆孔灌注樁的施工是在水下進行的,施工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直接影響整個工程質量,甚至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及不良的社會影響。所以鉆孔及水下灌注過程中預防經常出現的質量問題是保質、保量完成樁基工程施工任務的關鍵。

關鍵詞:公路橋梁;樁基;灌注樁;施工

1 工程概況

上海到成都高速公路湖北省麻城至武漢段起于麻城市木子店鎮長嶺關接在建的滬蓉高速公路安徽省大顧店至長嶺關段終點,經木子店、麻城市、宋埠、永佳河、紅安縣,止于武漢市黃陂區和紅安縣交界的長嶺崗,路線全長約101公里。

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26米,橋涵與路基同寬。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Ⅰ級。全線在木子店、麻城東、麻城北、永佳河和紅安等5處設置互通式立交。第5合同段包括路基K24+300-K31+200,長6.9公里,經過麻城市等縣(市)。本合同段還包括K0+000-K31+200的路面工程,共31.2km。

1.1 基礎工程施工

本合同段共有各類樁基礎,樁徑分別為φ1.2m、φ1.3m、φ1.5m、φ1.8m、φ2.0m,設計樁基類型有摩擦樁和嵌巖樁,其中大多數樁長為10~20m。為確保本項目達到優良工程,在我們施工的所有樁基質量評定中,我們承諾:Ⅰ類和Ⅱ類樁達100%,不允許出現C(或Ⅲ)類樁,如果出現,我公司將不惜一切代價予以徹底返工。

1.2 橋梁鉆孔樁施工工藝

對于樁長較長(要求大于25m必須使用機械成孔)及地下水豐富的樁基礎采用沖擊鉆成孔。其施工方法如下:

1.2.1 施工放樣:用坐標法確定樁位,并設護樁進行校核。

1.2.2 埋設護筒:護筒單節高1.5m,鋼板厚6mm,護筒頂面高出地面30cm,護筒周圍0.5~1.0m范圍內換填粘性土至地面以下0.5m,護筒接頭處內部無突出物,能耐拉、壓。

1.2.3 泥漿準備:開鉆前,選擇和備足性能良好的粘土以供造漿,并設置好供水池、泥漿沉淀池及貯漿池,對灌注樁時排出的泥漿采用“泥漿沉淀后棄運”的方式處理。

1.2.4 鉆機就位:鉆頭牽引鋼絲繩的中心對準樁中心,并用全站儀測定鉆頭牽引鋼絲繩的中心坐標是否與樁中心坐標吻合。鉆機定位后,底座必須平整,穩固,確保在鉆進中不發生傾斜和位移。保證鉆進中鉆具的平穩及成孔質量。

1.2.5 鉆孔:施工過程中,采用沖擊鉆鉆進。鉆進時,剛開始采用小沖程開孔,使初成孔堅實、豎直、圓順,能起導向作用,并防止孔口坍塌,鉆進深度超過鉆錐全沖程后,方可施行正常沖擊。無論鉆孔還是清孔,均應嚴格控制泥漿的質量。為避免擾動和影響鄰孔已灌注砼的凝固,當采用沖擊成孔時,在距該樁中心5m范圍內的其它任何樁的砼澆注必須在該樁砼澆筑完成24小時后才能開始沖孔。

1.2.6 清孔:澆筑砼前,應對成孔進行檢驗,并用鉛錘測量樁底沉淀物的厚度,保證樁底沉淀物厚度滿足設計或規范要求。

1.2.7 鋼筋籠和聲測管的加工制作及其就位:鋼筋籠和聲測管的制作在現場分節加工,采用吊車逐節焊接吊入孔內,聲測管的制作應按設計直徑、長度進行,其定位要準確、牢固,管節連接要緊密,不得有漏水或堵塞現象,在鋼筋籠吊放時注意不得碰歪或變彎曲。

1.2.8 安放導管:導管在拼接以前先進行水密性試驗,其拼裝長度根據樁孔的深度確定,吊裝時導管位置要位于樁孔中央,導管應采用內徑不小于25cm的鋼制導管。

1.2.9 灌注水下砼:灌注前,先探測孔底泥漿沉淀厚度,大于設計要求厚度時,進行二次清孔,直至達到允許值;砼的灌注要連續有節奏地進行,盡可能減少拆導管時間,并確保在灌注過程中導管的埋入砼深度滿足2m~6m的要求;砼的灌注面高度應高出設計樁頂標高50~100cm。

1.3 人工挖孔樁施工技術措施

1.3.1 施工準備:平整場地,清除表面危石浮土,鏟除松軟土層并夯實。施測墩臺十字線,定出樁孔準確位置,設置護樁并經常檢驗校核。挖掘樁孔現場澆筑第一節孔口護壁;孔口四周挖排水溝,做好排水系統;及時排除地表水,準備好孔口雨棚,安裝提升設備;布置好出渣道路;合理堆放材料和機具,使其不影響施工。

1.3.2 施工技術方案及工藝操作要點:

挖掘方法:松土或強風化層采用人工風鎬開挖,盡量采用人工開挖,直到人工開挖不動的弱風化層、微風化層采用人工鉆孔松動爆破開挖。先開挖中間,后開挖周邊,三班制連續作業,渣土采用絞車或卷揚機提升,人工移至樁外。在對地下地質結構層未特別明了的情況下,首先開挖試樁,在試樁開挖到一定深度后,對挖孔樁效果進行評定。如果基本可行則進行開挖,一邊挖掘,一邊澆筑護壁,連續作業。樁基施工完成后,才允許進行承臺及系梁底板基坑開挖。

挖掘的工藝要求:(1)挖掘時,可不必將孔壁修成光面,孔壁可以稍有凹凸不平,但必須保證足夠的樁孔直徑。(2)在挖孔過程中,每段檢查復核樁孔尺寸、平面位置和豎軸線傾斜情況。如發現偏差,隨時糾正,群樁樁位誤差不得大于100mm,直樁傾度不超過0.5%,孔徑孔深必須符合設計要求。(3)挖孔時如有水滲入,應及時支護孔壁,防止水對孔壁浸泡造成坍孔。滲水應設法排除(如用井點法降水或集水泵排)。滲水較大時,增加抽水設備以加大排水能力。(4)樁孔挖掘及支撐護壁兩道工序必須連續作業,不宜中途停頓,以防坍孔。(5)挖孔如遇到涌水量較大的潛水層承壓水時,可采用水泥砂漿壓灌卵石環圈,或其它有效的措施。(6)挖孔達到設計深度后,應進行孔底處理。必須做到孔底表面無松渣、泥、沉淀土。(7)如地質復雜,應釬探了解孔底以下地質情況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否則應與監理、設計單位研究處理,距孔底最后50cm不得采用爆破開挖。(8)上下護壁之間的搭接長度不得小于5cm。

人工挖孔樁鉆爆設計:

(1)開挖斷面及炮孔布置圖(循環進尺按1m設計)。挖孔參數見表。

炮孔布置示意圖

挖孔鉆爆參數表

樁徑 開挖直徑(平均) 每薦炮進尺 周邊眼間距 周邊眼數量 輔助眼數量 掏槽眼數量

130cm 160 100 強風化層 35cm 14 0 4

中風化層 40cm 12 0 6

弱-微風化層 40cm 12 0 6

150cm 180 100 強風化層 35cm 16 0 4

中風化層 40cm 14 0 6

弱-微風化層 40cm 14 0 6

180cm 210 100 強風化層 35cm 17 4 4

中風化層 40cm 15 5 5

弱-微風化層 40cm 15 7 7

200cm 230 100 強風化層 35cm 22 4 4

中風化層 40cm 18 5 5

弱-微風化層 40cm 18 7 7

擇最優炮眼深度,根據每掘進臺班耗時最小為原則,并考慮巖石的堅硬程度。周邊眼與輔助眼的眼底應在同一平面上,保證開挖面平整,但掏槽炮眼應比輔助眼眼底深10cm,并根據爆破效果調整鉆眼深度。炮眼采用標準直徑(炮眼直徑40mm,藥卷直徑32mm),中心掏槽眼采用直眼掏槽。周邊眼沿開挖輪廓線布置,輔助眼交錯布置在周邊眼與掏槽眼之間,并垂直于開挖面打眼。炮眼按梅花形交錯布置,排與排之間的距離等于同排炮眼距離的0.86倍。中間掏槽眼眼底間距控制在20㎝。

(2)爆破器材。

炸藥:2號巖石乳膠炸藥,掏槽眼,輔助眼用 Φ32x200mm(150g)藥卷,周邊眼用Φ25x200mm(100g)藥卷。雷管:1、3、5段非電毫秒雷管 (時差約50ms),腳線長3m,傳爆雷管采用7~10m腳線,將起爆網端接至樁孔地面燃點?;鹄坠?,起爆即發雷管。導火索,火花點燃,作延時用。導爆索,作周邊眼結構裝藥使用,每米折減炸藥20g。

(3)眼跡保存率。

爆破效率一般要求0.8~0.9,周邊眼眼跡保存率應滿足:硬巖≥75%,中硬巖≥50%,軟巖≥40%。為確保施工安全,提高生產效率,孔內爆破施工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 凡是從事爆破工作的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并持證上崗。②進行孔內爆破時,設有專人指揮,提前警戒。在點炮前距爆破點200m范圍內進行清場,設立警戒崗,以策安全。爆破完成經過檢查確保安全后,爆破員解除爆破警戒信號。③全部采用非電毫秒雷管引爆;或用電雷管相鄰幾個挖孔采用導爆索連接,遙控起爆。引爆人員不得進入孔內進行點火起爆,以策安全。④必須打眼放炮,嚴禁裸露藥包。對于軟巖石炮眼深度不超過0.8m,對于硬巖石炮眼深度不超過1.2m。炮眼數目、位置和斜插方向,應按巖層斷面方向來定,中間一組集中掏心掏槽,四周斜插挖邊。⑤嚴格控制用藥量,以淺眼松動爆破為主。裝藥量嚴格按鉆爆設計進行。⑥全部采用2號巖石乳膠炸藥,盡量避免瞎炮。如有瞎炮要按安全規程理??變确排诤箜氀杆倥艧?。若遇孔深排煙時間較長時,用高壓風管或電動鼓風機放入孔底吹風等措施。爆破后通風15分鐘并檢查無有害氣體后(檢查可采用小動物吊入孔內等方法),作業人員方可下井繼續作業。⑦ 一個孔內進行爆破作業,其它孔內的施工人員也必須到地面安全處躲避??變缺茣r,應在孔口頂加蓋鋼板或鋼筋網格,其上面用砂包堆積壓重并留透氣孔口,嚴防井口密封,以防爆破時飛石傷人。

護壁支撐圖

圖中t為護壁厚度,D為挖孔樁樁身直徑,h為護壁高度

①挖孔時,應注意施工安全。做足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設立專職安全員。爆破時必須按有關爆破安全規程辦理。②挖孔工人應選健壯男性青年,并須經健康檢查和井下、高空、用電、吊裝及簡單機械操作等安全作業培訓且考試合格,方可進入施工現場,工人必須配有安全帽、安全繩。取出土渣的吊桶、吊鉤、鋼絲繩、卷揚機等設施設備、裝置、機具,必須經常檢查及安全使用,其受力必須經過測試合格后方能使用。破損鋼絲繩嚴禁用于作提升起重繩。③孔內挖孔人員的頭頂部位必須設置防護蓋,在提升出渣時,洞內人員必須位于防護蓋下面工作。防護蓋可采用鋼筋網格或竹排編制并置于護壁上。④嚴禁酒后作業,不準在孔內抽煙、使用明火。⑤在中途抽水后,必須先將地面專用電源切斷??卓谂浜先藛T應集中精神,密切監視孔內情況,并積極配合孔內作業人員進行工作。不得擅離崗位;嚴禁采用拋擲的方法傳遞物品工具。⑥隨時注意提渣桶的動態,以免提渣桶繩突然斷裂掉下時砸傷人。提升設備應有自動卡緊保險裝置。不得用人工拉繩子運送工作人員或腳踏護壁圈上下樁孔。⑦井口周圍須用木料、型鋼或混凝土框架或圍圈加以圍護,井口圍護應高出地面20~30 cm,以防止土、石、雜物滾入孔內傷人。挖孔工作暫停時,孔口必須罩蓋及標志??卓谒闹茉O置護欄。夜間作業應懸掛示警紅燈。⑧孔口不得堆集土石渣及沉重機具,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運走,機動車輛通過時應做預防措施或暫??變茸鳂I。⑨井孔必須安設牢固可靠的安全梯及備用梯,以便施工人員上下。⑩應經常檢查孔內有毒氣體的含量。對含量雖不超過規定,但作業人員感到不適時,應采取通風或換班作業等措施。

在開挖過程中如遇到夾層或透水性比較強,可在開挖周邊增設自鉆式注漿錨管,錨管采用間距50cm,梅花形布置。錨管隨打隨注漿,并嚴格控制注漿壓力,保證其加強有效范圍在1m以上,加大整個護壁的承受能力,保證施工安全。

在水下開挖段采用加構造鋼筋及加厚護壁的措施,保證其抵抗能力。在滲水較大地段,采用多方排水,在護壁與基巖之間埋設軟式透水管(或膠管),于護壁澆筑完畢后松開,讓巖層內積水通過水管流出,減少護壁所受的水壓力。

在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應進行認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待消除隱患后再進行作業。

相鄰兩孔中,一孔進行澆注混凝土時,另一孔的挖孔人員應停止作業,并撤出井孔。

施工現場的一切電源、電路的安裝與遷移、拆除必須由持證電工專管,所有電器必須嚴格接地、接零和漏電保護裝置,一接一漏。各個樁孔用電必須分閘,嚴禁一閘多用和一閘多孔??咨想娎|、電線必須絕緣,并有防磨損、防潮、防斷等保護措施??變入娎|線必須用保護繩??變茸鳂I照明應用安全礦燈或12V以下的低壓安全燈。

所有排水及棄渣土均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庫、漁塘。

出渣采用卷揚機,提升出洞外后,再運走。提升所用的鋼絲繩為直徑8mm,其容許拉力為5.6KN,在提升渣土和挖孔設備時,必須控制好其載重。提升架須經過穩定和強度驗算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當挖孔樁終孔,并經監理確認合格后,應立即安裝鋼筋籠及進行混凝土灌注,各項工序的方法及質量標準與水下灌注混凝土相同。

2 結語

總之,樁基施工質量隱患較多,它要求從人員的組織、工序的連續、構件的裝配、原材料及配合比的合理性、施工工藝、機械設備、電源等方面多重考慮,做好預防措施,減小可預見的質量問題,保證工程質量,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王業田.鉆孔灌注樁施工常見問題分析與對策[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02,03.

[2] 黃天貴,韓國明.大直徑深孔變截面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與技術研究[J].公路,2011,10.

[3] 蘇秀清.關于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之探討[J].建筑知識,2010,S2.

[4] 李明峰,邱梓峰,宗超.公路橋梁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07.

網絡技術基礎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樁基基礎

引言

地基基礎作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質量會直接影響建筑物的質量及安全,只有做好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才能保證建筑安全。因此,在建筑地基基礎施工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要求以及地基土體特點采用較為合理的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以減少地基沉降,保障建筑工程的最終質量安全。

1地基基礎與樁基礎概述

高層建筑物埋于地下的部分,可以被稱為基礎,而地基則是用于承受基礎荷載的土層,通常來說基礎以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土層分別為持力層與下臥層。在建筑工程當中,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至關重要,將成為影響建筑安全和穩定的關鍵性因素。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高層建筑地基基礎有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之分,前者深度普遍大于后者。高層建筑的樁基礎是一種人工基礎形式。這種特殊的地基基礎的埋深較大,主要由承臺與基樁組合而成,可穿越軟弱的高壓縮土層,具有較高承載力和廣泛適用性,可以實現建筑物下的土層維穩和提高建筑物安全性、穩定性。樁基礎類型眾多,可從承載形式、成樁方法和樁徑大小等角度分類。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基礎土層的承載力和強度不符合實際要求時,可以通過建設樁基礎實現地基的穩固。

2建筑工程地基基礎施工中的問題

2.1自然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

我國國土面積較為廣闊,且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不同,再加上房屋建設期間地基基礎施工和地質條件間關系密切,所以房屋建筑在施工期間可能會因復雜的地質條件造成地基基礎施工質量難以保證,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建筑沉降或坍塌。一般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施工人員只有采用適合的施工技術,才能提升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質量。

2.2地下水影響

當前許多建筑物的基坑深度較深,受地下水影響增大,所以在深度較大的基坑開挖以及樁基施工時,不僅會造成施工時間、成本的增加,還會導致造成基坑周邊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如果施工期間不做好基坑止水、降排水工作,會導致基坑周邊沉降量增大,嚴重時甚至會帶來基坑坍塌、周邊建筑物倒塌的風險。

2.3樁體影響大

在高層建筑地基基礎和樁基礎施工過程中,樁體本身的質量和性能也將成為影響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而控制樁身質量則成為此類型施工的難點之一。在實踐中,樁的類型、參數、尺寸選用不合理或質量性能不達標,都會導致高層建筑物整體施工質量下降。

3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技術

3.1地基勘測控制技術

地基勘測是獲得工程施工前期各項數據信息的重要途徑,能夠通過勘察明確地區的基本情況以及建筑荷載等各項內容。所以,為設計人員以及工程施工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保證各環節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在具體進行勘測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按照工程結構性質以及規模等各項內容,對施工區域的各項情況展開分析,通過計算明確地基形變范圍,做好地基埋深值的判斷,明確地基地質不良原因以及具體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治理方案,以防不良地基對基礎工程施工造成干擾??睖y人員需要對施工場地的土壤進行取樣測試,確保地質信息獲取精準度,并要在發現存在地質不均勻問題時,運用原位檢測的方法獲得相應準確信息,以供相關人員進行分析與研究。

3.2碾壓夯實

低層建筑在軟弱土層或松散土層區域施工地基基礎時,施工人員可以通過碾壓夯實技術,增強地基基礎穩定性。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先完成地基排水,并確定基層土質,然后利用強夯機械夯實土層結構,在這一過程中還應該嚴格控制沉降量,從而保證地基基礎的強度與承載力能夠符合施工要求。此時,施工人員可以通過試驗,確定最佳夯實次數和頻率,為切實提升土層凝固程度,增加土層密度做好充足準備。

3.3注漿處理施工技術

現階段,國內建筑工程項目地基處理中常使用的注漿施工技術可分成水泥注漿地基處理技術與硅化注漿地基處理技術。(1)水泥注漿處理技術,主要使用壓漿泵和灌漿管,在對水泥進行仔細調配后,可以將其均勻灌注到不良地基土壤中,借助填充、擠密及滲入等方法,提升巖石與土顆粒之間的密實性,便于排出氣體與水分,從而對孔隙位置進行合理填充。在注漿材料硬化之后,可以與原土體合為一體,以此來提升施工地基穩定性與抗滲性,并降低土體壓縮性,從而加強地基加固處理。(2)硅化注漿處理技術,主要是借助注漿施工,然后將硅酸鈉混合溶劑注入不良地基土壤底端,等到注漿材料固結之后,便會形成防滲透與高強度的結石體,從而提升地基強度。地基加固時,主要是密實基礎地基土層,確保土層當中的水分與空氣比例不斷降低。隨著工程設計高度不斷提升,地下建筑施工越來越多,對地基穩定性的要求不斷提升,唯有全面提升地基加固技術,改變地基施工方法,方能提升地基穩定性與承載力,減少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基變形,從而滿足建筑地基施工要求。

3.4樁基礎施工技術

3.4.1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

鉆孔灌注樁技術的應用范圍較廣,被廣泛應用在樁基礎工程當中。在實際應用環節,需要先以人工或機械施工完成鉆孔,然后內置鋼筋孔并灌注混凝土成樁,此類型樁基礎有著較高的穩定性、硬度和強度。對于高層建筑工程來說,若地基工程土質復雜或碎石、砂土過多,則可優先選用鉆孔灌注樁技術。需要注意的是,開展鉆孔灌注樁施工時必須保證泥漿護壁和泥漿處理,以免造成塌方或環境污染。

3.4.2靜力壓樁施工技術

靜力壓樁施工技術原理是利用靜力壓樁機的自重以及樁架上的配重的反作用力,將預制樁壓入土中。但是由于靜壓樁屬于擠土樁,在壓樁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土層破壞,導致超空隙水壓力出現,所以靜力壓樁施工過程不宜間斷,需持續進行。靜力壓樁施工技術有較多優勢,如無振動、工藝簡單、無沖擊力、造價低、檢測便捷等,而且還能節約混凝土和鋼筋,能夠有效地減少房屋建造成本,在高壓縮性粘土層地基中十分適用。

3.4.3預制樁基礎施工技術

使用機械或液壓壓樁設備將預制樁通過靜壓壓入樁孔的方法,與錘擊法相比,具有節能、節約成本、保土、環保等優點。振動工程機械使預制樁和樁孔壁的土壤發生共振,減少樁與土之間的摩擦阻力,在預制樁沉入樁孔中,噴水使樁下沉。通過向預制樁端部輸送高壓水,降低土體的承載力和樁身與土體的摩擦力,使預制樁自重下沉的施工方法對砂土的適用性強。

結語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地基基礎和樁基礎施工的復雜性高且難度大,必須基于專業技術開展針對性施工。在實踐工作中,高層建筑基礎工程施工人員必須明確地基基礎與樁基礎的關系,掌握相關施工技術要點,并確保地基基礎與樁基礎施工土建施工技術可以得到有效落實,進而為提高高層建筑基礎工程施工質量和建筑整體穩定性、安全性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夏一山,夏云馳,劉雨.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及樁基礎施工技術探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1):166–167,170.

[2]張栩.高層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礎施工技術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20,5(24):50–51.

[3]王麗花.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加固技術[J].建材與裝飾,2020(14):19–20.

上一篇:計算機網絡與安全論文下一篇:網絡直銷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