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

2023-09-26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大學生對信息技術和國家生活概念的了解不斷提高, 大學生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教育的研究,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 重要的是目前在新的媒體環境中, 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反映出了時代的特殊性, 同時反映出找到解決辦法的必要性。根據當前形勢和特點分析得出的具體結果, 只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重視, 才能實現大學生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是當代社會主義的繼承者, 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力量, 因此,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得到當代社會的關注和關注。大學環境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鑒于大學生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價值觀、態度和經驗是統一的, 因此有必要注意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義務性的。有一種理論認為, 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心理適應, 同時發展自己, 不忽略自己的壓力, 并為自己的全面發展而自我塑造。當前, 社會轉型的快速步伐要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重視。隨著社會變革、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迅速發展, 特別是近幾年來, 科學和技術選擇正是這種在新媒體環境下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些重要的影響, 其中包括所說的大學生缺乏個性的問題。因此, 在高等教育中, 應更多地注意培養個人的心理能力, 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以避免學生的消極心理過渡[1]。

二、新媒體環境視閾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足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 仍然存在著理論內容落后的問題。在當今的社會實踐中, 落后的理論無法適應現代理論和客觀實踐。由于傳統的理論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嚴重脫節, 因此, 理論需要跟上現代化的步伐。目前, 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統計數據越來越集中, 而學生心理健康的統計數據也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 在很大程度上兩者都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然而大多數學院仍然受限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 在某些實踐中缺乏具體行動。例如, 許多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局限于對心理健康案例的分析, 這種心理健康的分析存在一些局限性, 既沒有合適地教學內容, 也沒有高級教師的指導和先進的教育設備。在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時, 無法通過某一種形式的解決方法對當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二) 部分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不高

在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許多課程都是基于與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 而不是完全基于心理健康問題和學生實踐而設置的課堂。高校中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由專業的心理教育教師教授的, 但大多數是其他課程的非全時教師提供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師質量不等不可避免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 教育課程中沒有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相適應的統一內容, 教育內容主要是為了解決和管理大學生已經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而設計的, 但不包括對傳播疾病預防性的內容,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存在很大局限。

(三) 健康教育研究少

隨著國家不斷關注心理健康問題, 高等學校開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重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 大學中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人數相對較少, 檢測到的數據不到總數的1%, 更多的大學生只是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擾。由于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限于治療不到1%的心理病患者, 大多數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幾乎得不到關注。因此, 學??梢远ㄆ陂_展交流活動, 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他們可能患有的心理疾病,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如果繼續忽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就不可避免地得不到心理咨詢, 這就增加了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風險, 使大學生患上心理疾病[2]。

三、新媒體環境視閾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措施

(一) 利用新媒體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 必須注意人的全面發展, 所謂的全面發展意味著知識和道德、科學和文化以及人類健康的全面改善, 特別是在大學生研究方面。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 大學生不僅需要注重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 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此外, 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 始終加強對自身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正確指導。

因此, 有必要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利用新媒體將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 通過廣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 通過新媒體來預防心理健康問題。此外, 可以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3]。

(二) 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環境對大學生具有重大的影響, 和諧的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精神健康, 而相對緊張的環境可以在一個看不見的環境中給大學生造成心理問題。因此, 努力確保為所有大學生提供公平和高質量的教育, 加速建設大學和一級學科, 以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此外, 改善學生資助制度, 加強對學生的培訓。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有利于發展學生精神健康的環境, 因此, 學校還必須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學校文化環境。學生們可以利用一個更廣泛的平臺與新媒體進行互動, 例如在學校開展廣泛的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 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 以提高學生們的自信心, 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4]。

(三) 建立健全各種心理預防和干預機制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 這將對學生健康思維產生積極影響。因此, 不僅要求國家提供適當的價值觀指導, 而且要求在有關的學校課程中需要對大學生傳授精神健康知識, 而且要求學校有專門的心理顧問或咨詢人員, 使學生能夠克服心理問題和克服心理障礙, 避免患有心理疾病。例如, 學??梢岳眯旅襟w作為平臺, 在適當保護的情況下, 將學生的問題直接傳達給有關職業心理社會咨詢和培訓的教師, 使教師盡可能廣泛地了解學生的各方各面[5]。

四、結語

新媒體包括微信、微博、QQ等的出現, 已成為人們之間的一個重要交流渠道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新媒體的不斷發展, 不僅考驗了大學生的心理速度, 同時擴大了大學生的視野。例如, 以迅速和廣泛傳播為特點的新媒體, 由于其高度的虛擬性, 很容易導致許多平臺因商業原因而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和市場紀律。因此, 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情況下, 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采取一定的措施。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使用新媒體的不斷競爭, 在新媒體環境的門檻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取得巨大成功。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應該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這樣做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目前, 通過對新媒體框架促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 并以目前的情況為基礎, 本文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文聞, 張甲田.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5, 35 (12) :159-160.

[2] 龍佳梅.淺析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行為影響與教育對策[J].青春歲月, 2014 (14) :222.

[3] 馮志勇.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中國報業, 2011 (22) :79-80.

[4] 黃小云, 關明, 班元元, 靳恒.新媒體環境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臺的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 2015 (31) :44-45.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健康傳播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營造優良社會氛圍、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路徑。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健康傳播帶來了多元化快速發展機遇。通過對自媒體視閾下我國健康傳播實踐的研究,分析現階段我國自媒體健康傳播的特點和現狀,并提出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健康傳播的公共性、公益性、科學性;實施精準傳播、完善效果評價體系;加強監管,營造健康傳播的良好氛圍等優化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健康傳播;優化對策

健康傳播是面向廣大民眾傳播健康信息,通過改變他們的知識、態度和行為,進而改善全社會成員健康狀況的行為。[1]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健康傳播帶來了多元化快速發展機遇。故研究自媒體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特點,探討優化健康傳播的策略,對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加快健康中國建設步伐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自媒體視閾下的健康傳播特點與現狀

(一)平等對話與健康傳播者素養缺乏共存

自媒體傳播給予每個人平等、自由、即時的傳播表達機會,極大地滿足了大眾自由傳播表達的欲望。自媒體的交互性,使傳播者不再受身份、權威、資歷、年齡等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生產者、傳播者、接受者,真正實現了平等對話。[2]我國網民呈年輕化、低齡化發展態勢,但我國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迄今為止,未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也就是說,我國網民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不高,普遍缺乏辨識、解析、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

健康傳播專業人員應是具備醫學衛生、新聞傳播、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背景的綜合型健康傳播人才,其核心素養是具備良好的醫衛知識素養、正確的健康傳播理念和新聞傳播素養[3]。但我國健康傳播起步較晚,健康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落后于健康傳播發展和自媒體爆炸式發展的速度。就目前我國自媒體健康傳播隊伍的實際情況而言,從業者主要是自媒體平臺的工作者和醫療衛生領域的工作人員。其中,自媒體平臺的工作者隊伍中,多數人員不僅缺乏新聞傳播教育背景,也缺乏健康傳播所需要的醫學、公共衛生教育背景,即缺乏作為一名健康傳播者應有的核心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當他們在面臨商業誘惑時,健康傳播的底線將不堪一擊,健康傳播的嚴謹性、科學性、公共性將難以保證。這是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來歷不明的“健康專家”“心理專家”“養生專家”等偽專家和不顯示出處的虛假信息在自媒體上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而從事自媒體健康傳播的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則可能因缺乏傳播學專業背景,缺乏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經驗及專業傳播技能,普遍對受眾的了解程度不夠,造成與公眾的互動效果大打折扣,進而降低了健康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二)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公共性、公益性與商業性失衡

健康傳播是一種科學傳播行為,是公共性、公益性較高的傳播領域。只有具備科學性的傳播內容才具備公共性,只有具備公共性的健康傳播內容才具備傳播價值。故自媒體運營商在健康傳播中注重用戶價值思維,從用戶本身出發,更多地考慮用戶需求和受眾覆蓋面,為大眾傳播有一定價值的健康信息;在傳播策略中,協調企業內部各利益團體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在編輯過程中,建立把關機制,保證傳播內容具備一定的科學性。

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追求經濟價值最大化是商業資本永恒的目的。據統計,在193個健康傳播類微信公眾號中,有93個公眾號認證為企業,有94個賬號未做認證,有6個公眾號認證為官方機構。其中有不少以醫生等個人名義開設的公眾號,只有一個賬號被認證為醫生,而其余醫生賬號主體并未認證。[4]故多數健康傳播類自媒體是商業性媒介。在信息傳播把關人為自媒體運營商自身的環境下,其商業性質則更加顯著。故為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自媒體運營商一味擴大受眾覆蓋面,將受眾群體籠統化;一味迎合受眾口味,造成健康傳播的針對性弱,健康信息娛樂化、庸俗化、簡單化現象嚴重;一味追求點擊率,在傳播過程中濫用不良傳播手段,傳播偽科學,混淆是非,形成誤導;一味擴大營銷效果,將含有大量商業廣告的內容隱藏于健康信息中,對健康傳播的公益性、科學性過度侵襲;而只有在面對涉及企業品牌形象的特殊事件時,為了塑造企業的公共性、公益性形象,鞏固企業品牌在受眾心中的地位,商業性才會暫時讓位于公共性與公益性,其目的依然是為了實現長遠的商業利益。所以,當下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公共性、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業性的侵襲,造成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商業性遠大于公益性的失衡狀態。

(三)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快速發展與缺乏科學完善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共存

微信、知乎、抖音、微博等是我國主要的自媒體傳播平臺。隨著自媒體的普及,自媒體健康傳播快速發展。自媒體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實現了平等、順暢的交流,無形中使受眾在健康傳播中的參與感得到增強,形成健康傳播的各類網絡社群,個體在網絡社群中交流各種信息,進而營造出社群健康文化圈[5];在自媒體的影響下,健康傳播已經從單向度的健康教育過渡到多向度健康傳播,受眾的主體性越發顯著,自媒體健康傳播主體在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均體現出“受眾本位”。在傳播視角方面,注重傳播的“平民視角”,使傳播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受眾;在語言表達方面,盡可能大眾化、生活化,促進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融合;在報道方式方面,使用圖文結合、短視頻等靈活的形式,幫助受眾形成更立體有效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對各類健康信息的需求。

我國自媒體健康傳播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的同時,缺少科學完善的自媒體健康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來監測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各項指標,確保健康傳播效果,并給予自媒體運營商有針對性的指導和監督。且迄今為止,尚未得到學界與業界的足夠重視。目前,學界和業界更注重對自媒體健康傳播力,即傳播廣度和受眾滿意度的研究,甚至誤將對傳播力的評價等同于對傳播效果的評價。在現有的效果評價體系研究中,重過程性評價、少總結性評價、缺形成性評價。信息流失現象普遍存在于實際的健康傳播過程中,但在過程評價中,缺乏對信息流失現象的關注,而這又是衡量信息傳遞過程完整性的關鍵指標,并且,這種缺乏完整性的信息傳遞過程,導致來自受眾方面的效果評價無法獲得。故這些以傳播者角度構建的效果評價機制和缺乏完整性的效果評價體系均不能對傳播效果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實際的健康傳播效果。[6]

二、優化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對策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升健康傳播的公共性、公益性、科學性

當前,自媒體健康傳播者群體的專業背景繁雜,整體素質亟待提升。故應依據傳播者的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教育培訓。對缺乏醫學、公共衛生背景的傳播者加強醫療基礎知識、公共衛生素養及職業道德素養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其健康傳播素養,進而提升健康傳播的科學性、公共性;對缺乏新聞傳播背景的傳播者加強傳播技能、媒介素養等相關培訓,使其掌握媒介傳播技能,提升其輿論引導能力、與公眾的互動能力等,進而提升健康傳播效率;對醫學衛生背景和新聞傳播背景兩者均不具備的傳播者,要加強全面系統的培訓,使其具備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基本素養。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考核不合格者應清退出健康傳播行業,提升現有的自媒體健康傳播隊伍素養,進而提升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專業性。

在自媒體健康傳播中,人人皆可為健康傳播者,故應樹立“大健康”傳播理念。教育主管部門應將媒介素養教育和健康素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使未來的社會公民都能接受科學、系統的媒介素養和健康素養教育,使每個未來的社會公民都能夠具備理性關注健康傳播、廣泛參與健康傳播、主動監督健康傳播的主人翁意識和素養。同時,高校要加大對兼具社會學、公共衛生學、醫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專家型健康傳播人才的培養力度,為未來健康傳播輸送優秀人才。

醫療衛生一線人員、專家、學者群體是科學素養最高的健康傳播群體,他們掌握著來自一線的、最前沿的健康信息資訊,最有資格向公眾傳播健康信息、揭露偽科學,是健康傳播領域最具公信力的傳播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健康傳播的科學性[7]。但目前,他們參與自媒體健康傳播的積極性不高,這是健康傳播領域的極大損失。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參與健康傳播對大眾和自己的益處,提升參與健康傳播的積極性;出臺政策措施,為其參與健康傳播做好保障,解除其后顧之憂,激發其參與健康傳播的動力,吸引他們參與到健康傳播隊伍中來。與此同時,對其加強傳播相關技能培訓,提升其健康傳播能力。

(二)實施精準傳播、完善效果評價體系,提升健康傳播實效

自媒體時代,精準傳播是健康傳播的發展趨勢,大數據技術為精準傳播提供了可能。每個自媒體平臺都是一個強大的數據庫,每一位用戶的全部個人信息、曾經發布的全部信息、用戶之間互動的關系信息都在此儲存。自媒體平臺可以根據需要抓取到準確的用戶行為數據和生理反應數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其健康需求和喜好等也不盡相同。利用大數據抓取和分析技術,對不同受眾群體或個體進行較為精準的分析,根據其相應需求、喜好等,確定傳播內容、傳播策略,實施精準傳播,提升健康傳播針對性和實效性。但遺憾之處在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實施精準健康傳播的前提是所有目標受眾都使用智能手機。這將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最需要健康信息的低收入群體和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排除在外,這恰恰違背了健康傳播的初衷。[8]

在商業性顯著的自媒體健康傳播領域,建立以“受眾本位”的、科學完善的自媒體健康傳播效果評價體系,對各自媒體平臺的健康傳播效果進行適時監測、對其健康傳播過程進行適時指導和監督是提升健康傳播效果不可缺少的手段。完整的健康傳播效果評價體系包括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個評價環節。一是在健康干預前進行形成性評價,調研目標受眾對即將推送的健康信息的評價,以此預測所要推送的信息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說服效果。開展形成性評價可以減少健康信息傳達和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與解讀不對稱的概率。二是在過程性評價中,要及時關注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解讀與傳遞的信息量是否一致的問題,這是過程性評價的關鍵環節。三是在健康干預結束后,進行總結性評價,及時對受眾的相關認知、態度和行為的改變程度進行評價,以便及時獲得此次干預效果的直接指標[9]。同時,傳播主體也要樹立“受眾本位”的健康傳播理念,監督自身的傳播行為,共同提升自媒體健康傳播效果。

(三)加強監管,營造健康傳播的良好氛圍

自媒體健康傳播領域存在泥沙俱下、真假難辨、謠言四起等亂象。其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驅動,健康傳播自媒體責任意識缺失,缺乏嚴格監管,網民缺乏公共精神、媒介素養。

自媒體健康傳播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業態,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監管政策,但不夠完善,監管遠慢于行業發展速度,且對自媒體運營商、自媒體平臺的懲罰力度小,震懾作用差。例如,有些自媒體運營商連續多次推送虛假健康信息、庸俗化健康信息,對它們的常規懲罰只是勒令其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自我整改,限制其每日信息發布數量,或者被罰款、約談。[10]他們得到的懲罰與造成的社會惡劣影響不成正比,不足以引起健康傳播類自媒體運營商與自媒體平臺的高度重視。故相關部門應加強自媒體健康傳播行業的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對自媒體運營商和自媒體平臺的整治、處罰力度,保證自媒體健康傳播正確的發展方向。

同時,自媒體平臺和自媒體運營商要完善內部監管機制,樹立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超越商業利益的理念,樹立自媒體健康傳播的公共精神,嚴格規范健康傳播行為,主動承擔起作為媒體的社會公共責任,用每一次高質量的健康傳播行為塑造企業在大眾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加快建設健康傳播高質量信息交流平臺的步伐,保證自媒體健康傳播的良性發展。

每個網民都是傳播者,營造優良的自媒體健康傳播氛圍也是每個網民的共同責任。社會各界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網民樹立公共精神,提升自身健康傳播素養,主動約束自己的網絡傳播行為,主動監督自媒體的健康傳播,擔負起營造健康傳播氛圍的責任。

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企業主動承擔社會公共責任,規范自身健康傳播行為;廣大網民樹立公共精神,主動參與到營造優良健康傳播氛圍的公共事業中來,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步伐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芮牮,劉穎.健康傳播效果研究的缺失與路徑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8(8):59-67.

[2]蘇婧.健康傳播4.0:從精英主導到平等對話[J].新聞戰線,2017(12):15-16.

[3]峗怡,任正安,賀加.健康傳播中健康素養和媒介素養的教育反思[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3):216-218.

[4]匡文波,武曉立.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健康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1):153-176.

[5]任偉榕,郝雨.增強健康意識的網絡媒介功能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8):22-25.

[6]芮牮,劉穎.健康傳播效果研究的缺失與路徑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8(8):59-67.

[7]王大鵬,賈鶴鵬.促進科學家參與科學傳播需政策與機制并重[J].科學通報,2017(35):4083-4088.

[8]芮牮,劉穎.健康傳播效果研究的缺失與路徑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8(8):59-67.

[9]芮牮,劉穎.健康傳播效果研究的缺失與路徑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8(8):59-67.

[10]郭元飛.論自媒體的概念、特征與監管體制[J].法制博覽,2019(8):215-216.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編校:董方曉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保山學院校同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呈現出新變化,從封鎖過渡到開放、從單調過渡到豐富、從單向過渡到互動。新媒體為保山學院校同文化建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包括信息獲取簡單化,降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信息傳播自由化,使輿論導向難度加大。要解決新問題,保山學院需打造新媒體專業隊伍,加強校園新媒體監管,強化主流價值的傳播,提高學生新媒體素質。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校同文化

新媒體的定義與傳統媒體是相對應的,新媒體建立在發達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通過數字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向大眾傳播信息及服務,具有交互性。新媒體的傳播內容非常廣泛,無論是專業媒體工作者還是非專業的大眾,只要有信息分享的需求,通過電腦或移動端設備編輯即可發送至自媒體網絡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校園文化是指由教師與學生創造的校園內部文化氛圍、人文精神,文化是大學之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根本。高校校園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學生基本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地方,學校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才能提高社會影響力。結合新媒體的發展,依據學生發展需要,不斷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完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長久大計。

1新媒體的特征及類型

1.1新媒體的特征

新媒體是數字技術發展的產物,在信息傳播上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更廣闊的空間。廣大群眾的工作時間不一致,喜好各有不同,人們的交互需求增加,促進了新媒體不斷發展來適應這種需求。新媒體發展到今天,首先滿足了用戶的獨特的需求。通過數據分析,新媒體可以充分了解每位用戶的愛好并將對應內容推薦給他們,具有比傳統媒體更強的用戶黏性?;ヂ摼W及科技的不斷進步創新,使得新媒體可以給用戶更新、更完整、更滿意的使用體驗,比如用戶可以在新媒體上即時了解新信息,也可以自主發布信息,又或者用戶可以在同一新媒體平臺同時完成多個任務,此前由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狀態將轉換為用戶主導信息傳播。

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表現出的包容性是傳統媒體不具有的。新媒體可以把文字視頻聲音畫面在短時之內編輯完成并向所有人傳播,并且可以同時兼容動畫、各種格式的圖片、視頻、音頻等,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存儲的問題,強大的物理存儲和云存儲足夠滿足你的要求。

1.2新媒體的類型

新媒體的類型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網站為主的信息傳播分享平臺,這類網站直接讓用戶在網上注冊登錄,依照網站要求就可以直接在網站上上傳視頻、動畫、音樂、圖片、文字等內容,這類網站大多針對有獨特需求的用戶。另一類是新媒體軟件,這類新媒體占據這更多的市場。比如微信、QQ、微博、今日頭條等,用戶需下載軟件在終端設備上,注冊登錄即可使用,這些軟件中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官網,除了在軟件上進行操作,也可以直接在官網上進行操作,用戶體驗比較完善。這些軟件功能強大,可以分享的信息更多,用戶量非常多,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在上傳之后都會在短時間內呈現爆發式傳播。

2高校校園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呈現的新變化

2.1從單調過渡到豐富

回顧過往,我們高校校園文化的了解,只是定格在校歌、?;?、校服、校訓等,其形式比較單調。由于新媒體帶來的開放,打破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單調,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上的各種信息的傳播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多樣的社會文化也影響著校園文化從單一過渡到豐富、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并存等。

2.2從封鎖過渡到開放

新媒體的數字化使得信息的傳播不再受到傳統物質載體的制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校園文化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空間中發展,與外界的聯系較少,社會上的一些信息進入大學校園容易得到校方的監管并得以篩選。利用新媒體,高校老師和學生不僅能更加詳細的了解本校校園文化,還能借鑒其他學校的優點,取其精華,更能加強各高校、各院系,乃至與國際學校的合作交流。對于宣傳校園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形象、打響學校知名度等有著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從單向過渡到互動

廣播、電視、宣傳欄、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基本都是單向傳輸的,高校作為信息的發出者,受眾作為接收者,相對于接收者來說,其活動方式就十分的被動,自身的訴求很難得到滿足,對于參與到校園文化建沒中也是不切實際的。而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就是其交互性,利用這個平臺,受眾可以表達自身訴求,其被采納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通過一些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QQ群,高校老師和同學能夠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就校園文化建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提高廣大師生認同感和參與性。

3新媒體環境下保山學院校園文化中的機遇和新問題

3.1新媒體環境為保山學院校園文化帶來的機遇

一方面,新媒體為保山學院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提供了更為方便的通道,學校開展的許多線上活動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同學和老師們在微信群、微博、QQ群等新媒體上交流互動,就校園文化建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提高廣大師生認同感和參與性。另一方面,學校各級黨支部、宣傳部、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創建的微信公眾號、各類群聊也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形態。通過新媒體這個媒介,保山學院校園文化傳播有了更加快捷、及時、多樣的表現形式,受眾也有了更加靈活多變、低碳高效的參與方式,各類社團、學生會也能采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宣傳方式,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新媒體環境下,保山學院的學生和老師借用先進的網絡平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校園內的各種新聞,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這也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以往,學校幾乎都是通過廣播、海報等來傳播校園信息。通過新媒體,老師和學生不僅可以及時掌握通知類的信息,還能了解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相關信息,并且還能加強各個高校、院系乃至與國際高校的交流與合作,更好地宣傳校園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形象、打響學校知名度等。

3.2新媒體環境下保山學院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問題

3.2.1信息獲取簡單化,降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來獲取相關信息,而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學生沉迷網絡,過分依賴新媒體提供的信息資源。在保山學院,部分學生是通過粘貼、復制網絡信息來完成作業的行為,更有學生利用新媒體考試作弊。學生們過分依賴會使其喪失自我判斷能力、迷失自我、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就這個問題而言,保山學院首先應該完善學生個人作業管理制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對于抄襲網絡信息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懲處,加強考試監管力度。教師隊伍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強化主流價值的傳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利用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

3.2.2信息傳播自由化,使輿論導向難度加大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無法對不良信息進行篩選,無法對發布的信息進行監管控制,而大肆蔓延的不良信息會對校園文化建設造成極大的沖擊。在保山學院里,有學生傳播虛假、不良信息,導致有部分學生上當受騙,損害其身心健康。針對這一問題,保山學院首先應當制定校園新媒體管理辦法,實施校園新媒體分級管理。保山學院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作為一級平臺,可由學校宣傳部門直接負責管理。校內二級單位的新媒體平臺可由二級單位負責建設和管理,各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需作為第一責任人。開設網絡管理中心,建立線上管理隊伍。通過這一舉措,發揮新媒體全方位傳播信息的優勢,促進校園新媒體良性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保山學院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把握住新媒體這個大浪潮,正確合理地利用新媒體,使得老師和同學能夠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就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提高廣大師生認同感和參與性,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形象、打響學校知名度等。

參考文獻:

[1]魏明云.新媒體對高校校同文化建設的作用[J].傳媒,2017(14):88-91.

[2]余瑾,劉雙清,姜盈.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同文化建設[J].文教資料,2018(30):66-67.

[3]廉文文,王玉辭.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大學校同文化建設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11-12.

[4]鄭巖.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同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學理論,2019(12):130-131.

[5]盛婷婷.新媒體在高校校同文化中的作用[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21):61-62.

[6]胡晶晶.新媒體下高校校同文化創新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3.

[7]黃堅平.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通聯編輯:代影】

收稿日期:2020-03-26

基金項目:該文系2018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以保山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81068600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燕倩,保山學院本科在讀;施春朝(1988-),保山學院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學;游永杰,保山學院本科在讀;馮如遷,保山學院本科在讀。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廣東省積極響應號召, 貫徹執行《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 (2011—2020年) 》, 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嶺南文化傳播, 本研究順應時代的呼喚, 探索嶺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 以提升廣東文化形象, 增強廣東文化傳播力和輻射力, 大力建設“文化強省”。

目前的嶺南文化外譯和宣傳方面的研究主要宏觀的戰略角度或個別的案例來考察嶺南文化傳播的途徑。本論文將以書籍出版物、歷史文化遺跡、政府企業網站宣傳等嶺南文化精品為研究對象, 立足文化自信以案例分析、中英對比分析為具體的研究方法, 為提升嶺南文化外宣質量、提升廣東文化形象探索新的路徑。

二、嶺南文化外宣翻譯現狀

通過對嶺南文化精品的研究發現, 主要翻譯方法有音譯、音譯+注釋、直譯、意譯等, 如《嶺南文化十大名片》叢書中將康梁 (康有為、梁啟超) 譯為Statesmen and Reformers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北京路文化旅游區簡介中將葉劍英譯為Marshal Ye Jianying, 南越王墓博物館介紹中將番禺譯為Panyu (the original name of Guangzhou) 等, 大部分的翻譯能夠較好地傳遞源語信息, 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但目前嶺南文化外宣翻譯現狀仍存在以下幾點主要問題:

(一) 翻譯準確性有待提升

例1

原文:太白尊

譯文:Zun-jar

這是廣東省博物館英文網站對藏品的介紹。尊, 今作樽, 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太白尊又稱太白壇、雞罩尊, 是清康熙官窯典型器物之一, 因摹仿詩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壇得名。Zun-jar既沒有譯出太白的含義, Zun與jar意思又重復, 所以這個翻譯應當為“Taibai Jar”, 同時最好以括號的形式備注Taibai的含義, 以便于讀者理解。

例2

原文:豇豆紅盂

譯文:Kidney-bean red yu

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 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因其色調淡雅宜人, 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英文譯名中Kidneybean為蕓豆, 并非豇豆, 因而翻譯為Yu with the color of Cowpea red更為適宜, 同時應當括號用英文說明盂的含義。因為盂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器具, 其概念并未廣泛為人所知, 此處順應目的語讀者的文化, 適當添加英文注釋, 將更有利于讀者理解。

(二) 缺譯導致文化信息不完整

例3

原文:清華喦金屋春深圖軸

譯文:Hua Yan (1682-1756) Dwelling in Spring

從廣東省博物館中英兩個網站的對比中可以看到, 首先藏品名稱翻譯太過簡潔, “金屋”的翻譯被忽略, 原文的意象美未能成功再現, 不僅是該藏品的翻譯, 其他書畫藏品等的翻譯也存在過于簡單、缺譯漏譯的問題;其次, 英文網站欠缺對藏品的解釋, 如果能加上一些注釋信息, 將更有利于全面展示博物館的藏品;最后, 英文網站所翻譯的藏品數量遠遠少于中文網站, 缺少了大量藏品, 只選取了部分名稱較為簡單的藏品來翻譯, 不利于嶺南特色文化的傳播。

(三) 文化內涵缺失

例4

原文:青花折桂教子圖案紋瓷碟

譯文:Blue-and-white Porcelain Dish with the Pattern of a Woman Breaking off a Twig of a Cassia Tree to Educate Her Child

這是出現在南越王墓博物館的展品介紹, 由介紹內容可以看出, 關于所展示的瓷碟名稱中英文譯文皆具備, 而且通過直譯的方式讓英文與中文對應貼切, 讀起來也清晰明了。但是英文卻缺失了關于名稱所涉及的文化內涵, 比如題目中的“折桂”, 在中文里“折桂”是帶有望子成龍的美好祝福的, 而對于外國游客而言, 僅僅只能看到名稱譯文中的“breaking off a twig of Cassia Tree”, 而對于“折桂”背后的美好祝愿沒有了解, 因此, 這樣的翻譯并沒有補償文化空缺。在翻譯文物上的圖案內容時, 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文化特征, 保留文化底蘊, 才能更好地使譯語讀者了解嶺南文化特色。

例5

原文:府學雙泉

譯文:The Ancient Double-spring Well

這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區的景點介紹, 府學指古代府級行政區劃的學校, 是學廟合一的府級官辦教育機構。但可以看到中文名中的“府學”在英文中并未體現。因此為突出嶺南文化特色, 應翻譯為The Double-spring Well of Ancient Prefectural School, 才能彰顯文化自信。

例6

原文:陳李濟

譯文:Chen Li Ji

同樣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區的景點介紹, 只是簡單的用音譯方式來表達。雖然中文中也只有“陳李濟”這樣一個名稱, 但熟悉嶺南文化的都了解陳李濟的文化內涵:廣東陳李濟于1600年創立, 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 也是代表著嶺南文化特色的名片之一。因此對于不了解嶺南文化的外國游客來說, 簡單的音譯無法達到文化傳播的功能, 應該翻譯為The Site of Chen Li J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更佳。

三、嶺南文化外宣翻譯建議與對策

(一) 加強政府企業外宣網站建設

政府企業外宣官網是為人們所信賴的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加大嶺南文化的外宣力度, 讓更多外國友人借助網絡了解嶺南文化, 我們應該打造準確地道的英語官方網站, 將中國國際化的一面展現給外國友人。我們可以從如下幾點進行改進:盡量避免中式英文, 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借鑒國外優秀網站, 添加自身創新元素;定期更新網站內容, 保證信息及時有效。

(二) 打造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作品的傳播平臺

在平臺建設方面, 應該打造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作品的傳播平臺, 比如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集團、高水平的外文網站和多層次的交流平臺, 在外文網站設立嶺南文化專欄, 根據在粵外國人和境外受眾需要策劃推介嶺南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的表現形式和生動內容, 爭取國際社會理解與支持, 樹立廣東良好國際形象。

(三) 翻譯策略凸顯文化自信

19世紀上半葉馬禮遜、米憐、麥都思等在華英文報刊的作者和編輯經常在嶺南文化之地名、人名、專有名詞或者文化負載詞的譯介文本后附加對應英文名稱、注釋或插圖等解釋性信息, 即輔以副文本, 形成“地名/人名或專有名詞/嶺南文化負載詞+副文本”的譯介文本結構。首先采用文化負載詞的直譯, 保留了負載詞在源文化背景下的初始面貌, 而副文本則是譯者更深層次地解釋該負載詞的含義。因此, 為保留嶺南文化特色, 凸顯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軟實力, 對嶺南文化負載詞可以采用“普通話拼音+英譯+副文本”的譯介模式。

綜上所述, 在“文化自信”視角指導下, 在貫穿執行“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 (2-11-2020年) ”的當下語境, 外宣翻譯對于提升嶺南文化形象, 增強廣東文化傳播力和輻射力具有顯著地時代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應該針對嶺南文化外宣翻譯的現狀與不足加以改進, 以提升嶺南文化外宣翻譯質量。

摘要: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 為順應時代的呼喚, 需要進一步探索嶺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本文以書籍出版物、歷史文化遺跡、政府企業網站宣傳等嶺南文化精品為研究對象, 透視嶺南文化外宣翻譯特征與不足, 并提出更加合理的嶺南文化外宣策略。

關鍵詞:文化自信,嶺南文化,外宣策略

參考文獻

[1] 仲偉合, 左巖.嶺南文化精品外譯[J].學術研究, 2015 (4) :154-156+158.

[2] 王海, 王海潮.嶺南文化負載詞對外譯介的語用模式——以19世紀上半葉在華英文報刊文本為例[J].中國翻譯, 2017, 38 (2) :43-51.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 它以校園環境為平臺, 以學生為主要核心, 以院系領導、教職工為關系紐帶, 以教書育人為主要導向, 以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 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1]。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或綜合型人才而言, 高等職業教育則更加偏重于培養具有高等技術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 我國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在國家、政府、社會等各方支持下平穩前進, 尤其是在學校的硬件設施, 教學水平, 師德培養、學生質量、就業推進、校企合作、對外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了十足的進步。與此同時, 校園文化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氛圍, 集中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特有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和發展水平儼然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綜合能力的重要標準。在網絡發展如此迅達的今天, 新媒體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公眾平臺, 它起到了多方面融合、交匯, 及時推陳出新, 促進思想碰撞, 弘揚精神文明建設, 為先進文化建設推波助瀾的關鍵性作用[2]。作為整個社會文化大家庭的一員, 新媒體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已經成為教育者值得深思的一個課題。新媒體一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相比于傳統的傳播方式, 它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廣、普及率高、形式多種多樣、科技含量強、大眾參與度高, 這些優勢都適用于高職院校的學生, 使其為高職文化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 計算機病毒的肆虐、不良信息的傳播、網絡語言的惡意攻擊、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網絡安全知識的缺乏、法律意識的淡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新媒體對高職文化的安全性及健康性產生了不良影響。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今文化的潮流和方向, 如何合理利用新媒體, 豐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 是新媒體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點[3]。

二、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傳播方式

新媒體在傳統媒體傳播方式和新媒體技術交匯的基礎上, 延伸到高職校園中產生了具有特定文化特色的新媒體形式, 其傳播方式大體上分為以下三類:互聯網絡、數字電視媒體和手機新媒體。

(一) 互聯網絡

互聯網絡包括學校官方新聞網站、官方微博平臺、網絡論壇、校園BBS網絡社區、貼吧、新聞中心博客、校園網絡廣播、電臺, 網絡電子報刊等?;ヂ摼W絡便捷、有效、迅速且經濟成本低, 已成為高職院校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的首選途徑, 對學校的形象塑造、推廣宣傳、校企合作等起到了功不可沒的推動作用。網絡新媒體使得高職院校文化更加豐富, 為校園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

(二) 數字電視媒體

數字電視媒體是一種建立在數字化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新媒體形式, 主要包括數字電視、車載移動電視、LED屏、IPTV網絡電視等的電視系統設備。它通過互聯網、有線網、無線網等為渠道, 借以數字電視機、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為終端、利用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網絡技術三大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手段, 向高職院校的師生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校園文化。

(三) 手機新媒體

手機新媒體是建立在手機接收終端的新媒體形式, 包括QQ、微信公眾平臺、短信、飛信、MSN、易班工作平臺、至善網、電子郵箱、人人網等。手機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在空間、時間上的局限性, 增強了全校師生的凝聚力與親密度, 使得校園文化不再是一個空有的名詞, 它更加貼近于學生平日的生活、學習、藝體活動等各方各面, 讓每一位學生都親身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

三、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環境拓寬了高職校園文化發展視野, 為高職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契機和新思路。但與此同時, 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還是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校園文化的安全性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 它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推動作用的同時, 也對校園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方面, 利用互聯網漏洞實施網絡詐騙、不良信息傳播、學生信息盜取等違法行為;另一方面, 由于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具有匿名性, 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且缺少網絡行為約束力, 在互聯網平臺上肆意制造輿論熱點, 使得相關敏感問題炒作事件、網絡群體性攻擊事件和網絡突發性應急事件等現象在高職院校頻繁發生。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校園文化的安全性問題, 已經成為阻礙其發展的最主要問題[4]。

(二)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新媒體運作下的特點不突出

高職院校由于行業背景和發展方向等原因, 不同于重視科研能力和綜合性全面發展的本科院校, 其本身更加側重學生在實踐和技術能力的栽培。然而,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 絕大多數的高職學院都借鑒了一些優秀的本科高校在文化建設與新媒體應用上的操作模式, 均采用了千篇一律的傳播途徑, 忽略了兩類院校的差異。并且高職院校存在學生素質相對較低的客觀事實, 因此高職院校在選擇新媒體運作方式上一定要結合該類院校的發展特點, 營造出具備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三) 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構建不完善

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 高職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 提升教育質量,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為企業輸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實現有效地校企合作, 除了在教育教學平臺、社會實踐、學生管理培養等方面達成共識外,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契合也非常重要。高職院校在新媒體時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上投入的財力和物力還遠遠不夠, 整個框架平臺的構建還極其不完善。

四、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品牌和精神風貌的重要標志, 如何利用新媒體有效推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已經是當今熱門課題。針對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安全性、特點不明顯及校企合作構建不完善等, 提出幾條有效解決途徑:

(一) 建立健全網絡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一方面需要建立一支以院系領導為核心, 網絡管理中心為主管, 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處、保衛處等職能部門為協管、全校教師及主要學生干部為中堅力量的高素質、高能力、高標準的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管理隊伍。另一方面, 可通過專家講座、主題班會、團組織生活、形勢與政策課、宣傳海報、網絡視頻學習等形式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對學生進行正確地思想引導和溝通, 讓學生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 能有效掌握鑒別不良網絡信息和網絡垃圾的能力, 提升網絡文化抗干擾能力, 增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安全意識。

(二) 在新媒體運作下營造高職校園文化特色氛圍

高職院校要全方位認識到自身發展特點, 摒棄傳統的、千篇一律的校園新媒體運作方式, 高職院校負責新媒體運作的相關領導和老師可通過校長信箱, 貼吧發帖, 官方微博留言, 微信公眾平臺互動等多種形式在全校范圍內集思廣益, 收集該校師生對新媒體及校園文化建設的觀點及建議。在復雜多樣的新媒體環境中, 應當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行業特征、在校師生的意見和心愿等因素, 采用吸收、融合、適應、選擇、調整等原則, 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優勢, 創造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健康校園文化。

(三) 構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合作平臺

在校企合作日漸頻繁的今天, 高職院校要從思想和行動上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合作平臺的構建, 要實現兩者的合理對接, 需要綜合考慮高校、企業、行業特點、社會背景、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數十種新媒體手段中選擇最適合其合作構建的運營模式。例如, 高職院??梢耘c企業合辦一個電子報刊, 及時發布高校、企業的相關新聞以及行業的動態, 并且開設專門的問題咨詢和交流溝通專欄, 便于在校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企業的同時, 也增加了企業與高校的互動率和親密度。

五、結語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 新媒體環境賦予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全新的任務, 它一方面推動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快速有序地發展, 但另一方面又使得校園文化建設充滿了挑戰。這個新時期下要想完成新媒體與校園文化共建的使命, 就必須要充分了解當代高職生的所思所想, 并結合時代特征, 積極利用新媒體優勢, 促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校園文化取得了新的發展契機。文章以新媒體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為切入口, 充分介紹了在當前信息時代下新媒體技術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在校園中的傳播方式, 分析了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新媒體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步青, 陳智慧.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經濟視野, 2015 (11) :165-166.

[2] 蔣萌, 王芳.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東南傳播, 2014 (3) :52-55.

[3] 石智生.試論新媒體時代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雞西大學學報, 2013 (7) :41-43.

新媒體視閾下廉政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 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等數字信息傳播技術開始不斷的完善, 移動互聯網時代作為新媒體主體的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是數字通信、網絡通信和全球通信。該網絡的發展和普遍使用使人們習慣于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自由控制信息, 報紙和電視信號等傳統媒體對公司的影響逐漸減小。同時, 由于利用裂縫的最顯著上升,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具有即時、廣泛、互動功能的新媒體技術來獲取信息。新媒體技術開始漸漸滲透到國家的各種層面, 成為了世界上新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媒體。這一難得機遇的概念和文化發展的理念, 使技術的發展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流行的一個新的高度。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沉重的歷史文化意義, 是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文化形式, 具有很強的意識特征, 是中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當今多樣的社會觀念中, 從大眾媒體到個人媒體的發展, 也深刻地影響著傳播國的紅色文化和價值特征。所以, 這也就要求我們重新探索紅色文化的價值, 并且是通過新媒體的角度。

二、目的

(一) 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擁有多樣性

唯一相對的傳播狀態是傳統媒體被紅色文化傳播所阻礙的原因之一。致力于傳播紅色文化的文化工作者應該清楚地認識技術變革的歷史必然性。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代表報紙作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流, 紅色文化的傳播進入了一個名望時期。隨著媒體電視廣播的流行趨勢, 紅色文化的宣傳形式也得到了提升, 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廣告、文化節目等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隨之而來的是紅色文化潮流的浪潮, 以及許多優秀人物和作品的出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種傳統媒體不再是新的, 人們對它的興趣正在消失, 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抵制也在逐漸增加。而現在到了改變傳統文化交流形式的關鍵時刻, 人們的視野已經向互聯網傳播轉變, 而新的傳播肯定已經利用了信息傳播的制高點, 承載著有效的信息。新媒體不僅提供傳統媒體所能提供的一切形式, 還提供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互動應用、點播資源等形式的互動, 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和積極性, 形成了傳統的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 也讓人們激發了自己的興趣。目前, 紅色文化網頁建設的幾個支柱, 紅色手機軟件, 紅色游戲的發展, 以及一些文化藝術作品的紅色網絡的創作和各種紅色活動, 促進紅色文化提供廣泛的平臺開發和廣告, 進一步擴展。

(二) 教育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是學校進行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資源, 學校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可以為學生接受中國的和新社會主義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一種思想氛圍, 可以讓學生有效的辨別網絡中的是非對錯。紅色文化是當下各個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 也是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的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會主義核心體系作為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如今, 新媒體普及, 每所學校的新媒體發展很快, 網絡教育已成為每所學校教育的中心流, 網絡已成為每所學校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 紅色文化新網絡地位的發展, 紅色文化的網絡媒體更好地開發新媒體平臺, 為建設紅色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徑。紅色文化的出現不僅為學生帶來的正能量, 也為凈化網絡上的空間, 提供了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意義

(一) 新媒體改變傳統傳播形態, 加強了紅色文化的傳播

在新的媒體時代, 傳播的多樣性和傳播行為的個性化, 使聲音逐漸向衰退過渡。隨著人民民主社會意識的提高, 也使官方公共話語注重避免過去出現的一種明確和孤立的形式, 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公平、開放、共享的交流環境。在構建這種內隱力量的過程中, 強調了對話與交流的互動, 強調了紅色文化內涵的滲透和廣泛傳播。這助長了紅色文化在民眾中的傳播。它增加了人民的自主意識。

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 網絡的穩健、普遍和互動特征等等這些優點被無限放大。在不斷構建網絡平臺的今天, 許多紅色文化遺址的傳承在渠道拓展、互動交流、建設場所等方面的信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樣, 紅色文化的發展也應該利用互聯網, 尋找網絡的新突破口。

從革命時期到現如今的新文化傳播時代, 紅色文化的傳播性和在當今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強烈, 而今天, 當網絡話語凸顯出來時, 主流話語就重新構建了話語和模式的形式。

(二) 新媒體將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感和當代要求很好的結合, 更加利于研究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現代化以內容的傳承和形式多樣性為主導。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是紅色文化的深層理論淵源。紅色文化在進化過程中的不斷變化, 是繼承其精神內核, 作為其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 是早期的革命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之風, 還是新時期以來的”經典紅熱”, 其核心是紅色風氣,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紅色文化趨于新的形式, 這樣對紅區紅色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革命文化遺址的修復和保護、紅色網站的建設等, 以及源于時代發展的各種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

紅色文化已經從傳統向時尚轉變, 已成為研究的熱點, 它不僅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意義, 也是新媒體時代激活價值的必由之路。

(三) 新媒體使得碎片化的紅色文化得以重組

在新媒體時代, 紅色內存顯示清晰的拆分屬性。發展現代媒體, 對網絡上的信息渠道進行著色, 使信息被分散。紅色的記憶隱藏在每一個革命遺物、每一個歷史遺跡、每一首紅色的歌曲、每一個紅色的工作中, 它們都顯示了文化的力量。這些分割產物的復原所產生的影響, 更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

四、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紅色文化具有資源豐富, 開發利用范圍廣的特點。然而, 由于有關部門缺乏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識, 沒有創造出合適的產業戰略, 使其整體開發利用仍然不足。

(一) 開發主體的單一和開發能力的影響造成紅色文化再遠利用度不高

紅色文化是具有中國共產主義特色的文化, 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和新中國發展的見證。所以, 我們一直非常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目前, 各級政府成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主體。然而, 開發主體的單一, 缺乏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 造成了地方政府的一家獨大, 缺乏聯合開發意識, 造成了許多資源的浪費。同時, 政策的不穩定, 也束縛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和廣泛挖掘。除此之外, 資金方面的問題制約了開發目標的實現。

(二) 對紅色文化產品在市場中的定位不清晰, 同時品牌意識淡薄

在開發過程中, 產生許多具有潛在價值的產品。然而, 這些產品由于市場定位模糊、擴散減弱, 在市場競爭疲軟的情況下, 所占市場是不夠的。許多紅色文化產品仍處于粗糙階段, 其產品附加值不高、實用性等方面仍然缺乏, 限制了產品進入當地的市場。此外, 紅色文化產業的品牌意識也相對薄弱, 缺乏紅色文化產業的營銷人才發展, 缺乏統一的組織和規劃, 削弱了紅色文化產品的競爭力。

(三) 現如今對紅色文化產業的創新應用很差

如今, 紅色文化資源還沒有被用作系統來學習和利用, 大多數地方政府只有旅游資源或歷史文化資源等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 他沒有將紅色文化中給所有地方政府的文化結合, 但他們沒有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一般好處。如今, 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很簡單, 靜態旅游的內容主要是, 大部分使用博物館的觀景、顯示窗口等, 內容是空的, 通過顯示是單一的, 表達的手段是向后的, 簡單地對文本圖像主要是對平面的介紹, 沉悶, 不符合現代美學的概念和現代美學的概念和游客消費與大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

五、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長遠效益

無論是紅色文化因素還是紅色文化產業, 都對促進和繼承紅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來看, 兩者還沒有和諧發展, 需要不斷發揮文化產業的效益, 在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 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 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幫助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崛起。

(一) 多元化的開發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非政府組織和地方政府盡可能共同參與開發和利用。紅色文化發展不應該只通過經濟效益來衡量, 還應該從紅色文化產業政策和文化事業對社會的發展影響來考察。由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遺跡和遺跡屬護國家文物, 粗糙的經濟發展可能會對文物造成破壞。所以, 在發展紅色文化的過程中, 必須有政府的監管, 同時引導科研機構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和保護。參與政府文化資源的開發, 為組織提供一定的主動性。

(二) 實施紅色文化品牌戰略

紅色文化作為現如今文化產業的競爭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吸引了許多消費者。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產業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調整旅游設施, 提高對餐飲、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投入, 以優質的服務提升地區的品牌價值。二是嘗試去發展紅色文化品牌。革命時期的一些重要遺跡, 但由于它們距離遙遠, 與廢墟隔離, 并不是在較低的層面上發展或發展起來的。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展, 在創造新的文化品牌的過程中, 必須呈現紅色文化。以增加紅色品牌的宣傳文化為基礎, 以自然景觀為基調, 以紅色文化品牌感染人。紅色文化品牌被設計為一系列文化符號, 加深人們的意識。

(三) 發展紅色文化產業鏈拓展其縱向和橫向內涵

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延伸文化產業鏈, 深化產業間橫向滲透, 爭取進一步偏向和支持國家政策同時, 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 改變了旅游點的分布, 擴大了紅色文化產業與建設產業集群的聯系。結合紅古資源、綠色產業和橫向滲透, 進一步加強了紅色文化產業的垂直擴張, 形成了紅色文化的攝入鏈。

【相關鏈接】

新媒體 (New Media) 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 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 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 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 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 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 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 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 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 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

對于新媒體的界定, 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 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 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 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 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么, 到底什么是新媒體?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不斷發展的前提下, 中國越來越重視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國的老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對當地的思想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我國許多紅色根據地的發展和利用存在一些問題?;诖? 文章從新媒體時代下紅色文化發展狀況入手, 闡述了發展紅色文化的意義, 并對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資源開發

參考文獻

[1] 李久君.紅色旅游與民俗體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的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11, 30 (02) :110-112.

[2] 姚潔.紅色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性開發的戰略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6 (02) :18-20.

[3] 張群, 劉建平.紅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發展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 2006 (06) :49-51.

[4] 蔡曉軍.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N].江蘇教育報, 2017-05-05 (003) .

上一篇: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影響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力市場營銷策略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