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

2023-09-19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1篇

一.復習目標:

1.復習和鞏固必修1第1—4章所學的知識并使之系統化。

2.通過落實知識點,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而且使他們在新的水平上理解和加深學過的知識。

3.拓展已學的知識,聯系例題,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

4.根據教材的特點,在復習中要教給學生一般解題思路,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切入點。

二.復習時間:

第18周結束新課,包括對第4章的復習,18周----20周(1月2日——1月15日)為復習時間,共4節正課,6次自習。

三.課時安排:

每章1課時。

12月31日晚自習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復習題

本冊化學方程式書寫

1月2日(周五)——第四章內容復習及習題講評

1月4日 晚自習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復習題

1月6日(周二)——第一章內容復習及習題講評

1月7日晚自習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復習題

1月9日(周五)——第二章內容復習及習題講評

1月11日自習模擬考試

1月11日晚自習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復習題

1月13日(周二)——習題講評

1月14日晚自習全面復習,記憶方程式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2篇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

3、4班共2個教學班的化學教學 ,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個小結。 高一化學在中學化學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學好高一化學是學好中學化學的基礎和前提。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前提下,做好初高中的化學教育銜接顯得尤為重要。

一、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備好每堂課,講好每堂課。

上課前,教師除了要準備教材上的和教師個人儲備的知識外,更多的是要準備課堂上師生互動所產生的新知識。因此,在認真學習課本、“吃透”教材的同時,我參考了一些課外資料書,補充了教材的一些不足,擴展了思路和知識面。遇到教材上模棱兩可或者不太理解的內容時,我經常通過網絡進行查找或者請教其他教師,努力在課前完全掌握要上課的內容。上課我一般提前2—3分鐘到教室,作好有關方面準備,以使自己胸有成竹,從容上陣,忙而不亂。上課時,努力做到板書工整,用普通話授課,以良好的精神風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講授知識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經常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化學問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思想上,將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教學方法上,改變過去的舊有模式,通過化學問題的提出來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并在參與學生開放式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二、了解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要聯系實際,不僅要聯系科學知識實際,而且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更重要的要調動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人翁態度。這首先要求老師把學生置于主人的地位,尊重他們、依靠他們。有時候我會對學生進行一次心理調查(談話的形式),了解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對教學有什么好的建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要調動和保持同學們的學習

興趣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光憑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某些教學活動措施是不夠的。剛開始,同學們學習起來都興致勃勃,因為是復習初中的知識,許多同學覺得還游刃有余,但到新課的物質的量、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元素部分,就有人說,元素部分好懂不好記,上課明白課后糊涂,還有人反映進度太快、內容太多的問題。后來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因為元素部分要求記憶的東西多,一時之間難以掌握,最后問題越積越多,產生了畏難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改進教法,加強趣味性和新舊內容的聯系性,以舊引新、講新復舊。講新概念、新知識時,利用新舊對比法和前后聯系法,尋求它們間的共性和內在聯系,找出它們間的個性和區別,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到舊知識的網絡中,既便于掌握新知識又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

2、用綜合對比法對知識進行總結,融會貫通,揭示規律。金屬及其化合物中將鐵、鋁和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學習方法進行對比。我們花了兩節課的時間,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用總結將前面各章的知識綜合對比、前后聯系、融會貫通、理清脈絡、揭示規律。這樣學到的知識才能記得牢,用得出。

3、針對他們的畏難情緒,用親身感受講了堅持預習、及時復習,就可事半功倍,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的道理,現在大部分同學都會在課前抽出時間進行預習,課后及時進行復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課堂、課后有分別

不管是難度和廣度的調節,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教師的教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法,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中心任務的主戰場,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備課時堅持啟發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化學學科的待點,多做實驗,聯系生活,從各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時候適當利用課件加強教學直觀性。注重課堂的節奏、容量大小,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特點,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課后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培優補差的方式。

四、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經常向其他老師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在評課的過程中總是能受到其他有經驗老師的教學思維的啟發,獲得新的教學思路。除了聽課、上課、評課之外,平時我也經常向其他老師請教教學上的問題。蔡老師、張老師和顏老師都非常熱情的幫我解答,使我獲益匪淺。從中我也明白了,知識和經驗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必須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把自己當成學生一樣,積極吸取周圍其他老師一切先進的東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3篇

高一語文組

劉進喜

【三維目標】

1、了解攝影散文的一些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具體運用。

2、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復閱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

2、進一步了解和探索人類的“精神家園”。

3、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了解人類的“精神家園”。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深入體驗人類“精神家園”的內涵 【教學重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反彈琵琶的寫法。 【教學流程及內容】

一、導入

要求學生仔細看課本上的圖片,從中看到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曹文軒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寫下了攝影散文《前方》。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攝影的優勢是視覺的直觀性,散文的優勢是可以自由聯想,攝影散文將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融為一個整體,《前方》就是這樣一篇散文。

二、文本研讀

文章從畫面切入,但對畫面本身并未作細致具體的描摹,而是直接展開聯想,寫感想,寫感觸,最后又回到畫面上來,由此可看出文章分為幾部分?(三部分)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幾句話。 明確:“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人的悲劇性實質„„”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是核心觀點。 2.關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幾點原因?

四點: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誘惑,出自無奈,理想的誘惑。 3.作者認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為11節開頭的承上句中。

4.“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中的“實質”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討論)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從本質上講他們同樣是想達到目的地而不能達到,想實現理想而不能實現自己所有的理想,實質上還是一場苦旅。 5.作者認為“人的悲劇性實質”有哪些具體內容? ①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③人無法還家。

④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6.“家”如何理解?

雙關既實指實實在在的遮風避雨的家,又虛指精神上的義冢寄托與歸宿。

1 7.文章引用了許多表現家園之思的古詩文,而本文作者強調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鄉明”這一專題,那么如何理解離家與歸家的關系呢?(分小組討論)

三、交流、評價學生的評點

四、作業布置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學目標

一、熟悉挑戰美蘇兩極格局的政治經濟力量發展壯大的史實,記憶有關的組織、機構名稱,理解世界由美

蘇兩極對立到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二、掌握“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史實依據。

三、認識圖片材料的價值及其與文字資料的印證。

四、提高認識二戰后美蘇兩極以外的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增長,初步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形成及影響,

樹立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難點: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教學過程

互動設計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教師:歐共體是歐洲若干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的一個地區性經濟、政治一體化聯合體。

學生:首先看《歐洲共同體》地圖,掌握歐共體成員國所屬區域。結合教材有關歐共體的知識介紹,按提示閱讀:歐洲國家為何要建立這一組織?其主要目標和作用是什么?

1、背景:⑴原因:西歐生產力/經濟的發展。⑵目的:與美國、蘇聯相抗衡,加快經濟的發展。對外盡量“用一個聲音說話”。

2、形成:1967年由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而成(總部在布魯塞爾)

3、作用:⑴政治經濟一體化大大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⑵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削弱,不得不調整它的對歐政策。

知識鞏固:投影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上個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已產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又有所發展,但戰后又一度削弱。30年代,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所發展,隨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加速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二戰后„„不僅沒有收縮,相反有更大的發展。表現在,其—„„變成了經常性行為;其—„„變成了指導經濟增長的全面政策體系。

材料二:二次大戰后,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它是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工具,是國際壟斷組織的新形式。具體地說,它是大壟斷企業為了占據國外市場和資源,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或控制子公司,從而形成一個從國內到國外,從生產到銷售的超國家的經營體系……60年代中,一位法國作者在《美國的挑戰》一書中曾警告說,美國跨國公司正在把歐洲國家的經濟控制起來。

材料三:二次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私人對外投資的地區流向和部門流向都發生了變化,前者突出地表現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上…… ──均摘自王斯德《世界當代史》 請回答:

①據材料一,20世紀以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幾次發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二戰后其新發展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

②據材料二,二戰后跨國公司的發展反映了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略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學生:首先結合教材指出以下問題

1、日本是在什么情況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是什么?

3、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原因是什么?

4、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作用是什么?

知識鞏固:投影展示一組材料:

材料一:通貨膨脹率極高,失業人數超過五百萬,并且罷工不斷發生。所有的日本人都在準備沉重的賠償。他們認為,日本要作為一個軍事強國而復興,那就是愚蠢的;同時他們也認為,人民的生活水準即使要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也不過是對遙遠的將來的一個夢幻。但是,到1948年(后),亞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不能不影響到日本。„„面對著這種新的形勢,美國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設成為一個反對蘇聯和中國的堡壘,而這樣一個堡壘又不得不以極高的速度建成。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占領政策上實行了一個較大的轉變。„„

材料二:從朝鮮戰爭爆發起,美國軍隊就向日本企業發出了大量有關武器、運載工具零部件和其他軍用物質的訂貨單。為了幫助實現這個目標,美國被迫緊急地復興日本的經濟,這樣就使還在執行的日本經濟非軍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了。同時,日本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成為必不可少的了。……從1950年開始的五年時間里,日本的企業由于軍用物資的巨大需求而發達起來。„„對于日本來說,這種發展是極其幸運的。事實上,當朝鮮戰爭爆發、特別需求突然猛增的時候,不論是企業家還是政治家都為此而高興,并歡呼:“神風終于開始刮起來了!”„„ ──摘自(日)森島通夫《日本為什么“成功”》

請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一所述,概括指出亞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怎樣“急劇的變化”?

2.“盟軍最高司令部”是指哪國設在日本的占領機構?促使其占領政策發生“較大的轉變”的因素是什么?

3.促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神風”指什么?

4.結合近年來日本出現的有關動向,指出“日本經濟非軍事化的政策迅速中止”所帶來的危害。

第1問需要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中外歷史有關內容加以回答。要點是:新中國建立、朝鮮北部建立了共產黨政權。第2問要求學生概括出當時世界形勢的特點:冷戰加劇,美國出于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略考慮,改變對日政策,開始扶植日本。第3問主要指1950年后,借助于美軍的大批軍用物資訂貨,日本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第4問主要為第二個子目“矛盾與問題”的學習作鋪墊。使學生認識美國對日占領政策的變化,使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沒有得到有效根除,從而為其復活埋下了隱患。

四、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閱讀課文并提出問題:(1)試對“第三世界”的由來作簡要概括。(2)不結盟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情況如何?(3)舉例說明第三世界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事務中的作用。(4)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有何意義?

學生閱讀課文概括答案。

內容提要(1)概念:二戰后獨立的新興國家,為維護獨立、主權和發展經濟,既需要國際合作與團結,又不愿介入美蘇的爭霸斗爭,它們采取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來維護自己的獨立,奉行不結盟的政策,這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被稱為“第三世界”。

(2)①不結盟運動興起原因:二戰后的新興國家,不愿介入美蘇爭霸的斗爭。②不結盟運動興起情況: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召開。這次會議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興起,同時也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 (3)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的作用:改變了超級大國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5篇

快速跑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快速跑的基本技術,全部同學都能做到跑的自然,動作協調。

【過程與方法】通過示范講解、小組探究、游戲競賽等形式,發展速度、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積極進取的態度,增強自信心,培養不拍挫折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跑的自然有節奏,腿手配合。

【難點】腿手協調發力,啟動迅速反應快。

四、教學過程

開始部分

課堂常規:

.集合整隊

2.師生問好,報告人數

3.檢查服裝

4.宣布本節課內容

5.安排見習生

教學組織:四列橫隊。教師說明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提出教學要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口令指揮,學生集體進行隊列練習。

要求:隊列集合快、靜、齊。行進間隊列,動作整齊、步伐一致。

準備部分

.一般性準備活動

教法組織:兩路縱隊,聽從教師口令

慢跑-知己知彼游戲

規則:分為兩組,每組成員后背貼一成語,組與組之間互相面對站立與圓形區域內,游戲開始時進行追逐跑,看到對方后背的成語多的一組獲勝。

徒手操

頭至腳全身各個關節,每節四個八拍。

2.專門性準備活動

教法組織:分為四組,站立于跑道

后蹬跑高抬腿跑小步跑

基本部分

.導入

結合剛剛進行的游戲進行提問,互相追逐的過程中如何才能順利的看到對方后背的字,引導學生結合剛剛的游戲經歷進行回答,能得出啟動快,快速邁出第一步,迅速加速等;進而引出課題-快速跑。

2.快速跑教學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示范,針對啟動和動作速度進行事先提問,抓住動作關鍵環節,引導思考,順勢講解動作要領,啟動速度快,跑的過程手腿協調發力。

各種姿勢的起跑練習,學生自由選擇起跑動作教師突然給出起跑信號進行啟動速度的練習。

動作速度的練習,在剛剛游戲的區域內,進行一對一的追逐跑,要求不能出界,不能有惡意動作,提升手與腿的動作速度。

動作協調性練習,兩人一組的并排追逐跑練習,兩人一組要求追逐過程中動作的一致連貫,互相配合提醒。

3.教學游戲

迎面接力比賽,分為四組進行,用時較短獲勝,游戲中強調安全。

結束部分

.播放舒緩的音樂,在音樂中進行簡單的放松活動。

2.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3.宣布下課

4.見習生回收器材

五、場地器材

田徑場一塊、錄音機、磁帶。

六、預計負荷

高一化學教案范文第6篇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于 夏朝, 啟 即位后,王位世襲制取代了原始社會后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權衰落,。由于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余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h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h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臺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后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并行??な睾拓┫喾謩e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后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臺,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并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后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后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后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于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于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后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后,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蕶嗍艿胶艽笙拗?。③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后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后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于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于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后,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征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于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于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九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發

1791~~1792 君主立憲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國

1804~~1814 第一帝國

1815~~1830 復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國

1852~~1870 第二帝國

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875 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

影響:共和體制最終確立,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帝國元首是“德意志皇帝”?;实塾袡嗳蚊蹏紫嗪偷蹏賳T;有權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有權簽署和公布帝國法律并監督法律的實施;帝國軍隊由皇帝統率,軍官均由皇帝任命.總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 ⊙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帝國國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對政府沒有任何行政監督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準預算。

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點

政體 國家元首及權力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權力

與地位 權力

中心

英 君主立憲制 國王世襲;

國王僅扮演儀式性角色,是國家的象征 內閣由議會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擁有最高行政權和創意立法權; 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德 皇帝是帝國元首,世襲;任命帝國首相和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簽署公布法律和監督法律實施,統帥軍隊,任命軍官; 皇帝任命首相與官員,首相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 直接選舉產生,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只有批準預算權。 皇帝

美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立法否決權、任命政府高級官員和組織政府的權力; 總統任命政府高級官員,政府對總統負責 擁有有立法權、財政權,與總統、聯邦法院相互制約 總統

法 民主共和制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具有創議法律權、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 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內閣向議會負責。 擁有選舉總統權、立法權、創議法律權;總統和各部部長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議會

核心特征:代議制民主;

議會擁有的共同的權力: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鴉片戰爭

1背景:(1)在中英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2)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3)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打開中國市場,使中國成為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2中國的禁煙運動:(1)原因:鴉片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2)對虎門銷煙的評價:是中國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

3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4 虎門硝煙:面對鴉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即虎門銷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破壞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①社會性質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上,戰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經濟上,戰前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經濟開始解體。

②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是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戰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質的變化: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⑤思想領域的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思想開始萌發。

所以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開端。

鴉片戰爭后,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英國從中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美國和法國也脅迫清政府分別簽訂《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

鴉片戰火再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根本原因: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戰爭性質:侵略的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①1856年,英法以“修約”訛詐遭拒絕為機會,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②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先后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③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圓明園。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俄三國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內容:(1)增開天津為商埠;(2)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大量領土和主權,出現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的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響: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的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十一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

①興起:金田起義 1851年 ②發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③全盛:1853-1856年進行北伐、西征和東征

北伐:目的:是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領導人:林鳳祥、李開芳。

結果:由于孤軍深入而失敗。

意義: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和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西征:目的: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領導人:賴漢英

結果:石達開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

東征:目的:為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

領導人:秦日綱

結果:奪取揚州攻破江北江南大營,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主要內容:

①基本內容是關于土地分配,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關于產品的分配,規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絕對平均分配的方案。

(2)評價:《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的革命綱領。

革命性:首先它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斗爭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在當時無法實現,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的圣庫制度違背了小 生產者的本性,也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落后性:此綱領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的理想化目標,實際上沒有超越封建主義的經濟范疇。

原因:無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由于戰爭的環境,無法實施;

失敗原因:①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力量過于強大,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②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3)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說明,由于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歷史意義: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性質),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②它堅持14年,勢力達18省,嚴懲了中外反動勢力模③擔任反封建反侵略雙重任務。反對封建主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④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

《資政新篇》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民主

經濟方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文教方面:興辦新式學校

外交方面:與外國自由交流,但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評價:《資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為振興太平天國而提出的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的愿望,沒有實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甲午中日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2)歐美列強持縱容態度。(3)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導火線。

戰爭的經過

(1)爆發:1894年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襲中國的運兵船,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失陷。

(3)黃海之戰:鄧世昌、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權。

(4)遼東之戰:聶士成率部抵抗;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5)威海之戰: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表明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

內容:

一、割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

二、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

危害: ①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同時,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

③開埠: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伸向內地;(最內地的重慶)。

④設廠:使外國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①巨額賠款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③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考點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后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并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后,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臺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臺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鶗?、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后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后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

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

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臺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臺灣的?;鶗?,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臉酥臼牵?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么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于什么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于: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于: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于: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

4、提出“鐵血政策”采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圣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

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

1、奠定二戰后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

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

3、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

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

5、二戰后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

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后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

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

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

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

上一篇:菜品培訓總結范文下一篇:檢驗專業實習個人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